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五彩的鸟类世界

五彩的鸟类世界

作者:雅风斋字数:70682状态:连载

第 四 章 爱“唱歌”的鸣禽

鸣禽为雀形目鸟类,种类繁多。
大多数鸣禽的鸣管结构复杂而发达,且鸣管两侧都具有复杂的鸣肌,因此善于鸣叫,可由鸣管控制发音。
 
衣着华丽的红嘴相思鸟
红嘴相思鸟又名相思鸟、五彩相思鸟、红嘴鸟,属鸟纲雀形目画眉科相思鸟属。
红嘴相思鸟属于小型鸟类。雄性红嘴相思鸟的体重约为14~28克,体长约为129~154毫米,嘴峰约为11~15毫米,翅约为62~74毫米,尾约为50~68毫米,跗蹠约为22~27毫米;雌性红嘴相思鸟的体重约为19~29克,体长约为127~151毫米,嘴峰约为11~14毫米,翅约为60~72毫米,尾约为50~67毫米,跗蹠约为23~27毫米。
红嘴相思鸟的喙部为赤红色,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雄鸟额、头顶、枕部和上背呈橄榄绿色间有黄色,额和头顶前部稍浅淡;其下背、腰和尾上覆羽均呈暗灰、橄榄绿色,最长的尾上覆羽具淡黄色端斑。
红嘴相思鸟的眼先、眼周呈淡黄色;耳羽呈浅灰或橄榄灰色;颏和喉辉为黄色;上胸有一明显的橙红色胸带;下胸、腹和尾下覆羽呈黄白色或乳黄色;腹中部羽毛颜色较白;两胁为橄榄绿灰色或浅黄灰色;翅下覆羽灰色,腋羽黄绿沾灰。
红嘴相思鸟的雌鸟和雄鸟在外形上大致相似,但翼斑为橙黄色,眼先白色微沾黄色。
红嘴相思鸟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
 红嘴相思鸟的生活习性
红嘴相思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28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竹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冬季多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山脚、平原与河谷地带,有时也会进到村舍、庭院和农田附近的灌木丛中。
红嘴相思鸟主要以毛虫、甲虫、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偶尔也吃少量玉米等农作物。
红嘴相思鸟除了在繁殖期间会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时期多集成小群活动,有时也会与其他种类的小鸟混群活动。
红嘴相思鸟生性大胆,喜欢在树上或林下灌木间穿梭、跳跃、飞来飞去,偶尔也到地上活动、觅食。
红嘴相思鸟善鸣叫,繁殖期间鸣声响亮,尤其是雄鸟的鸣声更是婉转动听。红嘴相思鸟常站在灌木顶枝上高声鸣唱,其声似“啼-啼-啼-”或“古儿-古儿-古儿-”。
红嘴相思鸟雌雄鸟通常是形影不离的,其繁殖期一般为每年的5~7月。喜欢在林下或林缘灌木丛或竹丛中营巢,其巢穴多由苔藓、草茎、草叶、树叶、竹叶、树皮、草根等构成。红嘴相思鸟每窝产卵3~4枚。
 “山呼鸟”——黑喉噪鹛 
黑喉噪鹛又名珊瑚鸟或山呼鸟,属鸟纲雀形目鹟科噪鹛属。
黑喉噪鹛属于小型鸟类。以滇南亚种为例,其雄鸟体重约为80~99克,体长约为225~290毫米,嘴峰约为21.5~25毫米,翅约为108~118毫米,尾约为116~135毫米,跗蹠约为38~43毫米;雌鸟的体重约为82~92克,体长约为236~278毫米,嘴峰约为21.6~24毫米,翅约为103~120毫米,尾约为108~118毫米,跗蹠约为37~44毫米。
黑喉噪鹛的雌雄羽色相似。其额基、眼先、眼周、颊、颏和喉均呈绒黑色,额基的黑斑上接有一白斑,其后的头顶至后颈部分呈灰蓝色,颈侧橄榄灰色或棕褐色。黑喉噪鹛的胸部为橄榄灰色或橄榄灰褐色,向后转为橄榄褐色,海南亚种胸呈棕褐色。
黑喉噪鹛的背、肩等其余上体指名亚种橄榄灰沾绿,滇西亚种橄榄褐色沾棕,海南亚种后颈至上背棕褐色,其余上体橄榄褐色;两翅覆羽与背同色,飞羽黑褐色,外侧飞羽外翈灰色或银灰色,内侧飞羽与背同色。尾为暗橄榄褐色或橄榄灰褐色、具黑色端斑,越往外侧尾羽黑色端斑越扩大,到最外侧一对尾羽几全为黑色,中央一对尾羽具不明显的暗色横斑(除海南亚种外)。
黑喉噪鹛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等国家。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西部和南部、广西西南、海南、香港等地区。
 黑喉噪鹛的生活习性
黑喉噪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以下的低山和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竹林中,有时也见在农田地边、村寨附近以及滨海的次生林和灌木林中活动和觅食。其主要以蚂蚁、蝽象、甲虫、象甲、步行虫等昆虫为食,偶尔也会吃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黑喉噪鹛喜欢集成小群活动,在林下灌木丛间跳来跳去,边振翅边点头,并带有间歇性的鸣叫,这种活动在每天的早晚尤为频繁。黑喉噪鹛群间个体会通过叫声保持联系,即使被冲散也能够很快通过叫声再度聚集在一起。黑喉噪鹛的鸣叫声响亮清晰,圆润悦耳,声似“滴卟-滴卟-”。
黑喉噪鹛在海南岛的繁殖期为每年的3~8月,每年繁殖2窝,第一窝通常在3~6月,第二窝在7~8月。黑喉噪鹛会将巢建造在林下茂密的灌木丛或竹林里。每窝产卵3~5枚。
歌声婉转的画眉
画眉属于鸟纲雀形目鹟科画眉亚科。
画眉鸟鸣声洪亮,婉转动听,能仿效多种鸟的叫声;还会学猫狗叫、笛声等各种声音,是我国常见的鸣禽之一。
画眉鸟不同的亚种个体在外形上略有差别。一般体长约为24厘米,体重约为50~75克。上体通常呈橄榄褐色,头和上背具褐色轴纹;眼圈白、眼上方有清晰的白色眉纹,向后延伸呈蛾眉状的眉纹(画眉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下体呈棕黄色,腹中夹灰色。
 画眉的生活习性
画眉喜欢在灌丛中穿飞和栖息,常在林下的草丛中觅食,不善作远距离飞翔。喜欢单独生活,秋冬结集小群活动。画眉生性机敏、好斗。
雄鸟在繁殖期极善鸣啭,声音十分宏亮,尾音略似“mo-gi-yiu-”,因而古人称其叫声为“如意如意”。
画眉的食性较杂。繁殖季节时食性较偏动物性,嗜食包括很多农林害虫在内的昆虫,如蝗虫、蝽象、松毛虫以及多种蛾类幼虫等;在非繁殖季节多以野果和草籽等为食,偶尔也啄食豌豆及玉米等幼苗。
画眉生性机敏胆怯、好隐匿。常立树梢枝杈间鸣啭,引颈高歌,音韵多变、委婉动听,还善仿其他的鸟鸣声、兽叫声和虫鸣,尤其是在2~7月间,喜欢在傍晚鸣唱。
画眉喜欢在地面草丛中或灌丛基部以细草茎及叶片等营巢,巢呈浅杯状,结构十分疏松。画眉每年可繁殖2窝,每窝产4~5枚卵。
带着“蓝丝巾”的蓝枕八色鸫
蓝枕八色鸫属于雀形目八色鸫科八色鸫属。
蓝枕八色鸫属于雀形目里的中型鸟类,其体长约为220~233毫米,嘴峰约为23~26毫米,翅约为104~112毫米,尾约为54~61毫米,跗蹠约为48.5~52毫米。
蓝枕八色鸫的雌雄鸟在体被羽毛的颜色上略有差别。
蓝枕八色鸫雄鸟除头顶及颈部被有辉蓝色羽毛外,前头、眉纹、颊及耳羽均为褐黄色均被有茶黄色羽毛,前额基部的较浅淡,耳羽和颈侧较浓,眼后有一黑纹伸达颈侧;其背、肩被有辉绿微具茶黄色及褐色细纹的羽毛;腰和尾上覆羽为蓝绿色,翅上小覆羽为草绿色,中覆羽、大覆羽和内侧飞羽橄榄绿色缀有茶黄色斑;初级覆羽和飞羽呈暗褐色,尾暗橄榄绿色;下体颏、喉为灰白色沾棕;羽轴延长呈褐色羽须;胸和两胁呈褐色沾有棕;腹中部茶黄色较淡,尤以下腹最淡,几近棕白;腋羽为褐色,羽端为茶黄色,翼下覆羽呈褐色,尾下覆羽淡茶黄色。蓝枕八色鸫雌鸟的身体被羽主要为褐色;枕至后颈暗绿。
蓝枕八色鸫主要分布于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另外,在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也有所分布。
 蓝枕八色鸫的生活习性
蓝枕八色鸫通常栖于500~10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有时也上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森林地带。尤其喜欢稀疏的次生林、竹林、灌丛、竹林灌丛混交林等环境,偶尔可见于荒弃的农田地带。蓝枕八色鸫通常以蚂蚁、鞘翅目昆虫、蜗牛、蟋蟀、小甲虫、蠕虫、青蛙等为食,偶尔也吃蜥蜴、老鼠或小型无脊椎动物。
蓝枕八色鸫常喜欢单独或成对进行活动,一般在清晨和黄昏活动频繁。蓝枕八色鸫的飞行能力较强,且速度较快;其在地面活动时,常呈大步跳跃。蓝枕八色鸫习惯在地面或树上发出极动听的双哨音,偶作轻柔似笑的鸣声。
蓝枕八色鸫的繁殖期通常为每年的4~8月,它们通常在竹林、次生林或灌丛中地上营巢,很少到茂密的森林中营巢。蓝枕八色鸫的巢呈球状,结构粗糙,通常以植物的细枝、竹叶、草茎和根构成。
蓝枕八色鸫每窝可产卵3~7枚,由雌雄亲鸟共同完成孵化、育幼的工作。
 “剪刀尾”——家燕 
家燕又名燕子,属鸟纲雀形目燕科燕属。
家燕属于小型鸟类。其雄鸟体重约为14~22克,体长约为13~20厘米,嘴峰约为6~9厘米,翅约为10~12厘米,尾约为7~11厘米,跗蹠约为0.8~1厘米;雌鸟体重约为1.4~2.1克,体长约为13~18厘米,嘴峰约为0.6~0.9厘米,翅约为10.5~11.5厘米,尾约为0.6~1.0厘米,跗蹠约为0.9~1.2厘米。
家燕雌雄体羽色相似。前额深栗色,上体从头顶一直到尾上覆羽均为蓝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两翼小覆羽、内侧覆羽和内侧飞羽亦为蓝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黑褐色微具蓝色光泽,飞羽狭长;尾长、呈深叉状;最外侧一对尾羽特形延长,其余尾羽由两侧向中央依次递减,除中央一对尾羽外,所有尾羽内翈均具一大型白斑,飞行时尾平展,其内翈上的白斑相互连成“V”字形,就像是一把张开的大剪刀;颏、喉和上胸栗色或棕栗色,其后有一黑色环带,有的黑环在中段被侵入栗色中断,下胸、腹和尾下覆羽白色或棕白色,也有呈淡棕色和淡赭桂色的,随亚种而不同,但均无斑纹;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跗蹠和趾黑色。
家燕是较为常见的鸣禽,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等地区均有分布。
 家燕的生活习性
家燕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夏候鸟,非常喜欢栖息在人类居住的环境中。从房前屋后到河滩、田野都可以看到其身影。
家燕主要以蚊、蝇、蛾、蚁、蜂、叶蝉、象甲、金龟甲、叩头甲、蜻蜓等昆虫为食。
家燕喜欢成对或集群活动,大部分时间都会成群地在村庄及其附近的田野上空飞翔。
家燕的飞行能力较强,不仅迅速敏捷,而且耐力也很强。家燕有时可以飞得很高,像鹰一样在空中翱翔;有时又会紧贴水面一闪而过;有时栖于房顶或房檐下横梁上,并以清脆婉转的声音反复鸣叫。家燕的飞行不存在固定的方向性,通常都是随性地时东时西、忽上忽下。
家燕的活动范围通常不大,一般在其栖息地的2平方千米内。但其活动时间较长,某些种群可以从早上4点钟开始活动直到晚上7点钟才会休息。
家燕的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4~7月,通常一年可繁殖2窝,第一窝在4~6月,第二窝在6~7月。
优雅的太平鸟
太平鸟又名十二黄、连雀,属鸟纲雀形目太平鸟科太平鸟属。
太平鸟属于小型鸣禽。体长约为18厘米,翼展约为34~35厘米,体重约为40~64克,平均寿命在13年左右。
太平鸟雄鸟的额及头顶前部呈栗色,越向后色越淡;头顶后部及羽冠呈灰栗褐色;上嘴基部、眼先、围眼至眼后形成黑色纹带,并与枕部的宽黑带相连构成环带;背、肩羽灰褐色;腰及尾上覆羽通常为褐灰至灰色,越向后灰色愈浓;翅覆羽灰褐色;初级飞羽为黑色,自第2枚以内的外翈端部以及内翈端缘有明显的黄斑;次级飞羽内翈为黑褐色;次级飞羽的羽轴延伸出羽端2~8毫米,形成扁片红色蜡质突起;尾羽为黑色,近端部渐变为黑褐色,羽端有5~7毫米宽的黄端斑;中央2对尾羽羽轴的端部红色,并向外伸出红色的细针状蜡质突起;颏、喉呈黑色;颊与黑喉交汇处被有淡栗色羽毛,其前下缘近白,形成不清晰的颊纹;胸羽与背羽同色,腹以下褐灰;尾下覆羽栗色。
太平鸟的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颏、喉的黑斑较小,并微杂有褐色;初级飞羽羽端的黄色缘较雄鸟小,有的标本呈淡黄或近白色;次级飞羽端的红色蜡突极小;尾端黄色较淡。
太平鸟主要分布于北美、北欧至西伯利亚东部(夏候鸟);中美洲、欧洲中南部、中亚、蒙古、日本也有分布(旅鸟、冬候鸟)。
太平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四川、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旅鸟、冬候鸟),新疆、福建、台湾(冬候鸟)。
 太平鸟的生活习性
太平鸟主要栖息于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杨桦林中。非繁殖期多见于杨桦次生阔叶林、人工松树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地带,偶尔也可在果园、城市公园等人类居住环境的树上发现其身影。分布于我国的种群大部分见于冬季和春、秋迁徙季节,属于冬候鸟和旅鸟。
太平鸟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时间多集群活动,有时甚至集成近百只的大群。通常活动在树木顶端和树冠层,常在枝头之间跳来跳去,有时也到林边灌木上或路上觅食。太平鸟飞行时会快速鼓动两翅,飞行速度非常快。
太平鸟在繁殖期主要以昆虫为食,其他时间则以浆果为主食,也吃酸果蔓、野蔷薇、山楂等植物的果实以及落叶松的球果。
太平鸟的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喜欢将巢穴搭建于针叶林或杨桦针阔叶混交林中树上。每窝产卵4~7枚。由雌鸟单独负责孵化工作。
以孝当先的乌鸦
乌鸦又名老鸦,属鸟纲雀形目鸦科鸦属。
乌鸦是雀形目鸟类中个体最大的鸟类之一。
乌鸦的羽毛大多为黑色或黑白两色,黑羽具紫蓝色金属光泽;翅远长于尾;嘴、腿及脚纯黑色。乌鸦的名字就来自于其身上几乎全黑的羽色。
乌鸦属于森林草原鸟类,喜欢栖于林缘或山崖,并到旷野挖啄食物。其食性较杂,很多种类喜食腐肉,并对秧苗和谷物有一定害处;在繁殖期间,主要取食小型脊椎动物、蝗虫、蝼蛄、金龟甲以及蛾类幼虫等。此外,由于乌鸦喜欢腐食和啄食农业垃圾,所以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间接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乌鸦的集群性非常强,时常可见具有几万成员的种群。除少数种类外,常结群营巢,并在秋冬季节混群游荡。
乌鸦的行为较为复杂,非常具有智慧性和社会性活动。一般性格凶悍,富于侵略习性。繁殖期的求偶炫耀也比较复杂,并伴有类似于杂技的飞行。
乌鸦家族实行的“一夫一妻”制,并且通常这种夫妻关系可以维持一生。
乌鸦在繁殖期是通常会雌雄共同营巢。巢呈盆状,以粗枝编成,枝条间用泥土加固,内壁衬以细枝、草茎、棉麻纤维、兽毛、羽毛等,有时垫一厚层马粪。乌鸦每窝产卵5~7枚。由雌鸟单独完成孵化工作。
乌鸦是一种懂得反哺的鸟类,是人们公认的鸟类中的“孝子”。
 乌鸦的惊人智慧
乌鸦是鸟类中的智者,它们懂得使用各种方法,使自己的活动、取食变得方便。
例如,乌鸦在遇到大块的食物时,会先将其切割成方便携带的小块,然后分批运走;当其发现散落的饼干时,会先将其一块一块地垂直叠起,然后一次带走;同时,为了迷惑有可能抢夺其食物的敌人,乌鸦还会建造一个虚假的“食物贮藏室”。
乌鸦的这些行为特征都证明了乌鸦具有奇特的推理能力,能够计划出多个行为方式,然后选择其中较好的一个。
另外,科学家还通过实验观察得出,乌鸦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它们能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某些特定的动作。
科学家还进一步推测认为,乌鸦具有天生的游戏行为,并能够在游戏过程中积累经验,这就是它们具有学习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前提。
 乌鸦与人类文化
乌鸦是人们很早就认识的一种鸟类。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涵义。
在我国唐代以前,乌鸦一直被认为是吉祥和具有预言作用的神鸟,故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传说。
我国汉代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曾经引用《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另外,古代史籍《淮南子》、《左传》、《史记》等中也均有名篇记载。
自唐代以后,才有了乌鸦主凶兆的说法,并一直延续至今。人们认为乌鸦体被黑羽、叫声沙哑粗厉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说道:“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此旧占所不载。”
虽然乌鸦在我国有着“不吉之鸟”的恶名,但是在英国,乌鸦却被认为是镇国宝鸟。
在英国有着一个关于乌鸦左右国运的传说:如果伦敦塔里乌鸦全部离开的话,不列颠王国和伦敦塔就会崩溃。因此英国王室为了尊重古老的传说,由政府出资在伦敦塔内饲养乌鸦。以确保塔内常有乌鸦在,并庇佑英格兰不受侵略。
象征吉祥的喜鹊
喜鹊又名客鹊、飞驳鸟、干鹊,属鸟纲雀形目鸦科喜鹊属。
喜鹊的体形很大,体长通常可达45~50厘米。
喜鹊身体大部被羽呈黑色;肩、腹被有白色羽毛;飞羽和尾羽为近黑色的墨绿色,带辉绿色金属光泽:初级飞羽为洁白色,飞行时可见双翅端部洁白,另外在飞行中可见本物种背部的白色羽区形成一个V形。
喜鹊的叫声相对较为单调,多是“洽-洽-”声。当遇到危险时会发出连续而急促的“洽-洽-洽-”向同伴传达“危险到来”的讯息。
 喜鹊的生活习性
喜鹊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不但可以在山区、平原、农田、荒野等环境中看到其身影,也可以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城市中看到它们。并且往往人类活动越多的地方,喜鹊种群的数量也就越多;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则很难见到喜鹊出现。
喜鹊喜欢成对或集群活动。它们白天觅食、活动,晚上在高大的乔木上栖息。
喜鹊的食性较杂,繁殖期多以蝗虫、蝼蛄、地老虎、金龟子、蛾类幼虫以及蛙类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有时也会盗食其他鸟类的卵和雏鸟;非繁殖期则多以瓜果、谷物、植物种子等为食。
喜鹊的繁殖期相对较早,在气候温和的地区,一般在3月初即开始筑巢繁殖;在气候寒冷的地区,通常在3月中下旬进入繁殖期。
喜鹊通常将巢穴搭建在松树、杨树、柞树、榆树、柳树、胡桃树等高大乔木上,有时也在村庄附近和公路旁的大树上营巢。喜鹊每年都会重新营巢,且有另建疑巢的习惯。
喜鹊每窝通常产卵5~8枚,1天产1枚卵。产卵结束后,统一由雌鸟孵化,并由雌雄亲鸟共同完成育幼工作。
天生的歌者——百灵鸟
百灵鸟属于鸟纲雀形目百灵科。
百灵鸟属于草原性鸟类,是一种小型鸣禽。
百灵鸟的头上常有漂亮的羽冠;喙部较为细小、呈圆锥状,有些种类长且稍弯曲;鼻孔上常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又长又直;我国常见的种类有沙百灵、云雀、角百灵、小沙百灵、斑百灵、歌百灵和蒙古百灵等。
百灵鸟从平地飞起时,喜欢边飞边鸣。由于其飞得很高,所以往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踪。百灵鸟是天生的“歌者”,它们的叫声就仿若是音乐家的奏乐,高低起伏、婉转动听、美妙异常。
百灵鸟和草原共同经过了百万年的风云变幻,获得了与绿草共存的各种生理特征。百灵鸟具有很强的抗干旱能力,它们可以调节身体对水的需求量,或快速飞往很远的地方汲水。冬季,百灵鸟多会集群生活,几十只甚至上百只为一群,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众多感官的功能,增加在恶劣环境下的集体防御能力。
百灵鸟多以草原上的草籽、嫩叶、浆果以及昆虫为食。
百灵鸟一般在每年的3月末进入繁殖期。配对成功的雌雄鸟常双双飞舞,常常凌空直上,直插云霄,在几十米以上的天空悬飞停留;歌声中止,骤然垂直下落,待接近地面时再向上飞起,又重新唱起歌来。
百灵鸟喜欢营巢于地面的草丛中,通常其巢穴由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呈杯状。每窝产卵2~5枚。
 头戴“凤冠”的凤头百灵
凤头百灵又名凤头阿鹨儿,属鸟纲雀形目百灵科凤头百灵属。
凤头百灵属于小型鸣禽。其身长约为17厘米,翼展约为29~34厘米,体重约为35~45克。
凤头百灵具有羽冠,冠羽长且窄。上体呈沙褐色,且具近黑色纵纹;尾部覆羽为皮黄色。下体呈浅皮黄,胸密布有近黑色纵纹。飞行时两翼宽,翼下呈锈色;尾部深褐色,两侧被有黄褐羽毛。
凤头百灵主要栖息于沙漠边缘、半荒漠或绿洲附近,也常见于农田等环境。模式种产于奥地利的维也纳。
凤头百灵主要分布于印度、前苏联、阿富汗、蒙古、伊朗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西藏、江苏等地。
 “快活精灵”——云雀
云雀又称告天子、告天鸟、阿兰、大鹨、天鹨、朝天子,属鸟纲雀形目百灵科云雀属。
云雀是云雀属中的代表物种之一,其身材中等,体长约为18厘米左右。
云雀具灰褐色杂斑;顶冠及耸起的羽冠具细纹;尾分叉,羽缘白色;后翼缘的白色于飞行时可见。云雀与日本云雀、小云雀等其他云雀属的种类极易混淆。
云雀能从地面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在空中保持着上、下、前、后力的平衡,悬翔于一点放声鸣唱。
 
奏响“小夜曲”的夜莺
夜莺学名新疆歌鸲又名夜歌鸲,属鸟纲雀形目鹟科歌鸲属。
夜莺与其他鸟类不同,通常都是在夜间鸣唱,故得其名。
夜莺的体型较小,其体长大约为15~16.5厘米长,属于小型的鸣禽。
夜莺身体大部分被有赤褐色羽毛。尾部羽毛呈红色,腹部羽毛颜色由浅黄到白色。
夜莺虽然没有绚丽的羽色,但是却有着音域极宽的歌喉,其鸣声悠远、清晰,可以快速发出多变的弹舌音。夜莺的叫声包括了刺耳的“errrk”,响亮悠长的“hweet”及生硬的“chack”等。
近来科学家还发现,夜莺在城市里或近城区的叫声要更加响亮,这是为了盖过市区的噪音。
 夜莺的生活习性
夜莺性隐蔽,因此喜欢栖于茂密的低矮灌丛及矮树丛中。
夜莺非常擅长在地面跳动。跳动的时候会轻轻扇动翅膀,尾部半耸起向左右反复弹动。
夜莺一般都具有迁徙性。在欧洲和亚洲度过繁殖期,在低的树丛里筑巢;冬天迁徙到非洲南部。
夜莺通常以昆虫为食。据说,生活在欧洲的夜莺也常常混入羊群中,偷吸羊奶,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为是“吮羊奶鸟”。
夜莺的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卵由雌雄亲鸟轮流孵化。
 
金衣公子——黄鹂
黄鹂又名黄莺,古人也称其为黄鸟、黄栗留、黄伯劳、仓庚,属鸟纲雀形目黄鹂科黄鹂属。
黄鹂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小型鸣禽,其体长约为25厘米。
黄鹂的羽色非常鲜艳,全身大部分被有金黄色羽毛;喙基部有一条黑纹,贯穿了眼、耳,并在其枕部相连;翅和尾羽为黑褐色,间有黄色斑纹,外侧几对尾羽大部分为黄色;嘴呈粉红色,脚呈铅色。黄鹂因羽毛金黄、鲜丽,被唐明皇誉为“金衣公子”。
 黄鹂的生活习性
黄鹂属于典型的树栖性鸟类,极少会在地面活动。黄鹂通常集成小群活动,在林木间栖息、觅食。
黄鹂的飞行速度非常的快,其飞行时金黄色的羽体在绿丛中呈波浪状穿梭飞翔,犹如金光一闪一闪,转瞬即逝,非常绚丽。
黄鹂主要以昆虫为食,是非常有名的农林益鸟,偶尔也吃一些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黄鹂的叫声极为动听,仿若行云流水,声色与西洋乐器中的黑管相似,因此黄鹂也被誉为是“黑管吹奏手”。黄鹂平时常会发出“嘎-嘎-嘎-”的单音鸣声,有时还能发出尖厉的似“阿-儿-”的叫唤声。雄黄鹂的鸣声婉啭多变、清脆悦耳,雌黄鹂相较逊色。
大部分的黄鹂具有迁徙性。夏季的时候,通常会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和四川等地栖息、繁殖,是当地的夏候鸟;秋末飞往印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地越冬。在我国台湾和海南等地的黄鹂为留鸟。
黄鹂的繁殖期一般为每年5~8月。黄鹂会先在高大的阔叶树上营巢。其巢穴非常精致,多由麻丝、碎纸、棉絮、草茎等编成,形如深杯。通常每窝产卵2~4枚,孵化工作由雌鸟肚子完成。
 
 “花脸”大山雀 
大山雀又名仔伯、仔仔黑、黑子、山仔仔黑、白面只、灰山雀、花脸雀、花脸王、白脸山雀,属鸟纲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
大山雀的体型比一般的山雀科鸟类大,身长约为14厘米。
大山雀的头部、喉部被有黑色羽毛,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形成对比;翼上有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胸带呈黑色,沿胸中央而下(雄鸟胸带较宽);眼呈褐色;喙、脚均为黑色。中央一对尾羽呈深蓝色,羽干为黑色;其余尾羽为蓝黑色;飞羽呈黑褐色。
大山雀擅长鸣叫,且鸣声清脆悦耳。人们在野外的时候,能够依靠其特征性的鸣叫对其进行辨识。大山雀的鸣唱变化较多,不同的叫声代表了不同的含义。鸣唱其基调通常为“仔嘿-仔仔嘿-仔仔嘿嘿”或“仔仔嘿嘿嘿”。
 大山雀的生活习性
大山雀通常栖息在山区和平原林间,尤其喜欢阔叶林和针叶林。夏季的时候它们可以上到海拔3000米的山区中生活,冬季则向低海拔平原地区移动。
大山雀活泼、胆大,好奇心极强,不怕人,可以做出非常出色的即兴行为和动作,时而在树顶雀跃,时而在地面蹦跳,除睡眠时间外很少静止下来。大山雀喜欢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
大山雀的喙钝而短,属于典型的食虫鸟类。它们的食物中以鳞翅目昆虫最多,其次为鞘翅目昆虫。冬季的时候常以树皮内的虫卵为食,属于农林益鸟。
大山雀的繁殖期为每年的3~8月。通常对营巢地点没有特殊要求,除了亲自营巢外,也会使用废旧的鹊巢。大山雀通常每年产卵2窝,每窝产6~9枚卵。由雌雄亲鸟共同完成孵化、育幼工作。
最优秀的纺织工——织布鸟
织布鸟属鸟纲雀形目织布鸟科,约有70个不同的品种。
织布鸟的体型大小与麻雀相似。喙部坚硬;第1枚飞羽较长,超过大覆羽;除了繁殖季节雄鸟有着鲜艳的羽毛,其他时间里,雌雄鸟都呈暗褐色。
织布鸟主要分布于非洲热带和亚洲地区。
 织布鸟的生活习性
织布鸟主要活动于农田附近的草灌丛中,喜欢集群活动,常结成数十或数百只的大群。
织布鸟生性活泼,主要取食植物种子,在稻谷等成熟期中,也窃食稻谷。
织布鸟是鸟类中最优秀的“纺织工”。其雄鸟会在繁殖季节的时候负责担负起筑巢工作。
织布鸟的雄鸟会先用草根和细长片的棕榈叶织成一个圈,再不断往上添进材料,一直到织出一个具有长约60厘米的入口的空心球体为止。雄鸟们辛苦建造的“新房”要经过挑剔的雌鸟的验收,如果雌鸟表示出不满的话,雄鸟就会立刻拆除,重新营巢。
如果雄鸟营造的“新房”得到雌鸟的赞许,它们就会结为夫妻,并共同对巢穴内部进行布置。雌鸟从入口钻进去,用青草或其他柔韧的材料装饰内部,在巢内飞行通道的周围,雌鸟还会特意设置栅栏,以防止鸟卵跌出巢外。织布鸟通常每窝产卵2~5枚。
趣味链接
黑喉噪鹛的社群行为极强,常呈数只或10多只一同活动。
如果鸟群中有一只鸟受到伤害,其他同伴不是迅速逃走,而是会作势来救。
趣 味 阅 读
解读“画眉语”
鸟类和人类一样,有着表达不同感情的方式,而最直接的就是语言和行为。下面我们就带着大家浅解“画眉语”。
●“秋-秋-”的连声叫,表示“我害怕”。
●“哇-哇-”的叫声,提醒伙伴危险来了,“请躲起来”。
●“谷-谷-”的叫声配以尾部的上下摆动是在说“对面的女孩看过来”。
●“谷-谷-”的叫声配以原地转圈的动作时,是在宣示领土主权,告诉对方“这是我的地盘”。
●“呜-呜-”的叫声配以展翅的动作,是在说“我要和你决斗”或“我爱你”。
●“咳-咳-”的叫声,是画眉鸟在向来者示弱,“我服了”。
画眉的叫声还有很多种,表示的意思也有所不同。
趣 味 链 接
在尼泊尔,蓝枕八色鸫喜欢流连于森林密集的灌木丛等地带;
在印度北部,蓝枕八色鸫通常栖息于相对干燥的山脊,俯瞰河流和溪流;
在缅甸,蓝枕八色鸫习惯活动于森林混合林的绿地上。
趣 味 链 接
家燕自古以来就非常受人们的喜爱,而对家燕的保护也似乎形成了一种传统。
人们认为家燕到自己家筑窝会给家庭带来幸运,因而不仅保护家燕,还常常为它们提供筑巢条件,从而使家燕得到繁衍、种群不断壮大。
很多老人还会告诫想要捉捕家燕的淘气孩子们,倘若打死了家燕,眼睛就会瞎掉。这种说法虽然是没有根据的“恐吓”,但是也能够说明,人们想要保护家燕的心情。
目前,一些地区已将家燕列入了地区保护动物名单。
趣 味 阅 读
燕子可以说是鸟类家族中出类拔萃的营巢高手。其巢穴一般是由雌雄亲鸟共同营建的。多置于人类房舍内外墙壁上、屋椽下或横梁上。筑巢时雌雄亲鸟会轮流从江河、湖泊、沼泽、水田、池塘等水域岸边衔取泥、麻、线和枯草茎、草根,再混以自己的唾液,制成大小相近的小泥丸,再用嘴从巢的基部逐渐向上整齐而紧密地堆砌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坚固的巢穴外壳。然后用3~5天的时间衔取干的细草茎和草根,再用唾液将它们粘铺于巢底,形成一个干燥而舒适的内垫,最后再垫以柔软的植物纤维、头发和鸟类羽毛。燕巢的巢口通常向上,整个巢穴呈平底小碗状。每个燕巢从开始营造到最后结束,大约需要8~14天的时间。
趣味链接
自古以来,“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就是儒家文化中以自然界动物形象来教化人们多行“孝”“礼”的一贯说法。
在《本草纲目·禽·慈鸟》中也曾经有过关于“乌鸦反哺”的描述:“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
趣味链接
百灵鸟除了是个著名的“歌手”外,还是闻名鸟界的“舞蹈家”。
百灵鸟非常喜欢载歌载舞,其歌唱时,常张开翅膀,入沉醉在自己的歌声中一般,跳出各种优美异常的舞姿。
趣味链接
大草原为百灵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食物。百灵鸟繁殖的季节,正是昆虫大量繁衍的时候,以高能量的昆虫饲喂雏鸟,雏鸟就能快速成长,有些种类的亲鸟还可以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进行第二次繁殖。
趣 味 链 接
云雀以活泼好动和悦耳的鸣声著称。
在英国,旷野和草原的上空时常会满布云雀,它们偶尔会在同一时间“唱”出悦耳的歌声。引得人们不禁感叹。英国诗人雪莱称云雀为“快活精灵”,另一位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将云雀誉为“天上歌手”。
趣味链接
雄夜莺以它擅唱的歌喉而著称,它的音域之宽连人类的歌唱家也羡慕不已。夜莺的鸣叫声高亢明亮、婉转动听。尽管夜莺在白天也鸣叫,但它们主要还是在夜间歌唱,这个特点显著地区别于其他鸟类。所以夜莺的英文“nightingale”名字里有“night”的字样。
趣味链接
夜莺能够捕食大量的害虫,例如蚊子、金龟子等。
有人曾经在解剖一只夜莺的时候,发现在其胃中留存有500多只蚊虫。
趣 味 阅 读
诗人与黄鹂
黄鹂因其鸣声和华丽的外表而深受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的喜爱。很多诗词、文章中都有对黄鹂的赞咏、描绘之句。
《诗经·七月》中就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这里面的“仓庚”就是黄鹂的一种古称。
唐代诗人杜甫更是写出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千古绝句,为大家记录了鸟鸣翠柳间的自然美景。
“诗仙”李白也曾在《白田马上闻莺》中有过“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的描写。
宋代诗人梅晓臣在其《黄莺》一诗则更为细致地对黄鹂的声音和体色作了描绘:“最好声音最好听,似调歌舌更叮咛;高枝抛过低枝立,金羽修眉黑染翎。”
除了这些,韦应物、韩愈、高鼎等人也都写过与黄鹂有关的诗。
趣味链接
大山雀的雌雄亲鸟非常疼爱自己的“宝宝”。当雏鸟破壳出世后,亲鸟就会变得异常忙碌。它们会终日捕虫育雏。
根据相关统计,大山雀平均每日育雏高达130次。这一数据足可见大山雀的“爱子之心”。
趣味链接
织布鸟的雄鸟们通产会在繁殖期的时候展开一场编织吊巢的比赛。
它们会先把衔来的植物纤维的一端紧紧地系在选定的树枝上,然后用喙、爪共同编织、穿网打结,织成吊巢。
在营巢的过程中,织布鸟的雄鸟还会时不时倒吊展翅,向雌鸟炫耀。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