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五彩的鸟类世界

五彩的鸟类世界

作者:雅风斋字数:70682状态:连载

第 五 章 擅长攀爬的攀禽

攀禽是鸟类六大生态类群之一,涵盖了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的鹦形目、鹃形目、雨燕目、鼠鸟目、咬鹃目、夜鹰目、佛法僧目、形目。
 
羽冠美丽的葵花凤头鹦鹉
葵花凤头鹦鹉又名大葵花凤头鹦鹉、大葵花鹦鹉。属鸟纲鹦形目凤头鹦鹉科凤头鹦鹉属。
葵花凤头鹦鹉体长约为40~50厘米,体重约为815~975克。
葵花凤头鹦鹉雌雄同色,无法从羽色鉴别雌雄。
葵花凤头鹦鹉的体羽主要以漂亮的白色为主;头顶有黄色冠羽,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冠羽会以扇状竖立,呈一朵盛开的葵花状,因此得名葵花凤头鹦鹉。
雄鸟虹膜为黑色,雌鸟为褐色;翅膀和尾巴内侧面是浅淡黄色;鸟喙、脚多呈黑色或暗灰色。
葵花凤头鹦鹉主要分布于澳洲的北部、东部、南部,印度尼西亚的东摩鹿加群岛、新几内亚、国王岛、阿鲁岛等。
 葵花凤头鹦鹉的生活习性
分布于澳大利亚的葵花凤头鹦鹉主要栖息于森林、林地和农田耕地中;分布于新几内亚的亚种则主要栖息在海拔1400米以下的森林、低地。
葵花凤头鹦鹉经常活动于森林或是森林边缘地带,偶尔也会到农田中觅食农作物,或在公园绿地进行活动。
葵花凤头鹦鹉喜欢群居,通常会集成有数百成员的大群;在觅食时会各自分散为一小群。
葵花凤头鹦鹉的成鸟一般在4~5岁时达到性成熟。分布于澳洲南方的葵花凤头鹦鹉的繁殖期为每年的8月至翌年1月;分布于澳洲北方的葵花凤头鹦鹉的繁殖期为每年的5~9月。葵花凤头鹦鹉通常每窝产卵2~3枚。
 
艳丽的金刚鹦鹉
金刚鹦鹉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是色彩最漂亮、体型最大的鹦鹉种类。金刚鹦鹉科包含了6属17个品种。金刚鹦鹉属于大型的攀禽,寿命最长可达80年左右。
 灰绿金刚鹦鹉
灰绿金刚鹦鹉又名浅蓝绿金刚鹦鹉,主要分布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等地区。
灰绿金刚鹦鹉身长约为70厘米。其鸟体大部分被羽为浅蓝绿色,头部呈灰色,喙为黑色,眼部周围有黄色眼圈,下鸟喙边缘镶有半月形的黄色裸皮。
灰绿金刚鹦鹉通常栖息于具有丰富核果的棕榈树林中,喜欢成对或集小群活动。主要以吃棕榈树的坚硬种子为食,有时也吃植物果实、蔬菜等。
灰绿金刚鹦鹉的繁殖速度相对较慢,通常一对灰绿金刚鹦鹉每年只繁殖一窝,每窝产卵1~2枚。
 紫蓝金刚鹦鹉
紫蓝金刚鹦鹉也被称为蓝紫金刚鹦鹉。主要族群分布在巴西北部,在玻利维亚的东部及巴拉圭北部也曾发现其踪迹。另外在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等地也有分布。
紫蓝金刚鹦鹉是鹦鹉家族中个头最大的成员之一。其体长可达1米左右,体重可超过1.5千克,翼展约为1.2米。
紫蓝金刚鹦鹉具有艳丽的纯蓝色羽毛和弯钩一样的巨大黑色鸟喙。紫蓝金刚鹦鹉雌雄羽色和体型相似,很难从其外表来分辨雌雄。
紫蓝金刚鹦鹉是鹦鹉的“外交家”,其既聪明又顽皮。
紫蓝金刚鹦鹉是世界上最珍稀的生物之一,由于其身价昂贵,所以一直是被逐猎的对象。如今这种珍稀的鸟类正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蓝黄金刚鹦鹉
蓝黄金刚鹦鹉又名琉璃金刚鹦鹉,是最常见的金刚鹦鹉,产于美洲热带地区。
蓝黄金刚鹦鹉是色彩最漂亮、体型最大的鹦鹉之一。其面部无羽毛,布满了条纹,就像是在其面部勾画的京剧脸谱。
蓝黄金刚鹦鹉属于大型攀禽,其身长约为86~94厘米,翼展约为104~114厘米,尾长约为40~50厘米(差不多占体长的一半),体重约为1~1.4千克。
蓝黄金刚鹦鹉的额部呈黄绿色;自额后至整个上体为翠蓝色;眼先及颊部裸露,呈肉白色;自鸟喙基部经眼睛下方至耳部有3条黑色羽排列而成的横纹;眼先部有6~7条由黑色毛羽排列而成的竖纹;颏部和喉部为黑色;从耳的后部至胸部、腹部为橙黄色;翅膀和尾羽为紫蓝色;虹膜呈淡黄色。
野生的蓝黄金刚鹦鹉常栖息于原始森林中,尤其喜欢生活在有河流流经的密林里。
野生的蓝黄金刚鹦鹉喜欢集群活动。通常在清晨和傍晚时分出来觅食,其他时间在林荫中休息。
蓝黄金刚鹦鹉能利用其强有力的喙部协助双脚在树上进行攀援,有时还会用双脚抓住树枝,头部向下倒挂在树枝上。
通常情绪激动的时候,蓝黄金刚鹦鹉会发出“嘎-嘎-嘎-”的响亮叫声。
野外的蓝黄金刚鹦鹉主要以水果、坚果、各种棕榈树的果实、种子、花朵、嫩芽以及寄生植物、昆虫等为食。
蓝黄金刚鹦鹉非常亲近人类,而且能够和其他种类的鹦鹉友好相处,所以人们经常会将其饲养、驯化。黄蓝金刚鹦鹉的语言能力非常强,智商也较高,只要满足其食物需要,就会非常容易驯化。
 金领金刚鹦鹉
金领金刚鹦鹉又名黄领金刚鹦鹉,主要分布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等地。
金领金刚鹦鹉是一种体形中等的鹦鹉,身长约为37~45厘米,体重约为240~250克。
金领金刚鹦鹉雌雄个体从外表上没有明显差别。鸟体大部分为绿色;前额以及脸颊附近为黑褐色;头部到颈部两侧带点蓝色的色调;颈部后被有横向条状黄色羽毛,就像是系在其颈部的黄色方巾。金领金刚鹦鹉的初级飞羽为蓝色,次级飞羽带明显绿色滚边;翅膀内侧的羽毛呈橄榄黄;尾巴上方的羽毛为红棕色,尖端带有蓝色,内侧为橄榄黄;鸟喙为黑石板色,喙端腊黄;虹膜为橙色;裸露的脸颊呈白色。
金领金刚鹦鹉栖息于各种不同型态的地区,包含林地、潮湿的森林、农业耕作区等。它们主要以水果、种子、核果、嫩芽等为食,偶尔会在谷物田或玉蜀黍田中觅食。食物充足时会集成大群,在树上和灌木丛中觅食。
金领金刚鹦鹉的飞行速度较快、动作敏捷、直接。
金领金刚鹦鹉通常在每年的12月份进入繁殖期。一般在距地面20米高空的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3~4枚。
金领金刚鹦鹉的语言能力较强,且生性十分活泼和友善,环境适应能力强,非常适合作为宠物饲养。
穿着“花衣”的虎皮鹦鹉
虎皮鹦鹉又名阿苏儿、鹦哥、娇凤,属鸟纲鹦形目鹦鹉科虎皮鹦鹉属。
虎皮鹦鹉属于小型攀禽,体长约为16~18厘米,体重约为35克。
虎皮鹦鹉的头部及背为黄绿色遍布细的黑色横纹,如同虎身上的条纹,也因此而得名。虎皮鹦鹉的腰、胸及腹部羽毛均为绿色;尾羽几乎与身体等长,中央尾羽两只为最长呈深绿色;其他尾羽呈绿色,对称排列。虎皮鹦鹉的喙下至颈部羽毛为黄色;面颊部各有一块蓝紫色椭圆斑;颈部有一圈黑色近圆形斑。喙呈黄色,具钩;虹膜呈黑色;跗跖很短,被羽毛遮住;足为利于抓握的对趾足。
虎皮鹦鹉原产于大洋洲,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东部、西南部、北部的沿海地区、约克角半岛、塔斯马尼亚岛也有少数分布。
 虎皮鹦鹉的生活习性
虎皮鹦鹉主要栖息于开阔的草原地区、干燥的马利植被区、穆拉加灌木丛和开阔的茂密林区、充满桉树和金合欢属植物的平原地区、农耕区,通常不会离河岸或是水源太远。
虎皮鹦鹉喜欢集群活动,经常会集成20只甚至数百只的群体,如果受到惊扰,则整群飞起,在空中不定向盘旋。
虎皮鹦鹉在破晓时分会先前往水源处饮水,然后再开始觅食。虎皮鹦鹉主要以植物的种子为食;到了正午时,通常会在较为浓密的树荫下休憩,到了下午比较凉爽时再继续觅食;黄昏前后整群回巢休息过夜。
虎皮鹦鹉生性友善顽皮、不怕人,是目前世界上人工饲养最普遍的鹦鹉种类之一,深受人们喜欢。
 
嗜食花蜜的虹彩吸蜜鹦鹉
虹彩吸蜜鹦鹉又称彩虹鹦鹉、五彩绯胸鹦鹉、绿颈吸蜜鹦鹉,属鸟纲鹦形目鹦鹉科。
虹彩吸蜜鹦鹉的体长约为25~30厘米,体重约为120~130克。
虹彩吸蜜鹦鹉的喙部呈橘红色;头顶、下颌及脸颊部为深蓝色;枕部和颈上部有紫褐色和黄绿色的环带;背部、翅膀和尾羽为绿色;胸部为红色,具有黑色的带状块斑;腹部、两胁为暗绿色,有红色横斑;尾下覆羽为黄色;脚为蓝灰色。
虹彩吸蜜鹦鹉主要分布于我国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太平洋岛屿上。
 虹彩吸蜜鹦鹉的生活习性
野生的虹彩吸蜜鹦鹉多栖息于低地森林、公园和庭院等环境中,常常成对或集群活动。
虹彩吸蜜鹦鹉生性活泼好动,叫声嘈杂。虹彩吸蜜鹦鹉一般呈直线飞行,且飞行速度非常快。
虹彩吸蜜鹦鹉主要食物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嫩芽、花蜜等为食,特别喜欢吃苹果、梨以及玉米、高粱等,偶尔也吃一些昆虫。
虹彩吸蜜鹦鹉的舌尖端部布满了刷状突起,为其吸食花粉、花蜜及柔软多汁的果实提供方便。每当到了开花季节,彩虹吸蜜鹦鹉就会像蜜蜂一样穿行于不同的植物之间,采蜜传粉。
虹彩吸蜜鹦鹉非常聪明,学习能力也很强,可以很快学会许多小把戏或是小技巧。虹彩吸蜜鹦鹉的语言能力很好,也能够快速了解饲主的指令,掌握简单的词汇或句子。彩虹吸蜜鹦鹉对饲主相当忠诚,尤其是其成鸟,通常只认一位饲主。
野生的虹彩吸蜜鹦鹉通常在每年12月份进入繁殖期,一般会在高高的空心树干中营巢。每窝产卵2~3枚,由雌雄亲鸟共同负责孵化。
  “养子”杜鹃 
杜鹃在我国古代又被称为子规,属于鸟纲鹃形目杜鹃科。
杜鹃通常指包含了杜鹃亚科和地鹃亚科在内的约60种树栖鸟类。
杜鹃科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在东半球热带种类尤多。
杜鹃通常栖息于植被稠密的地方,生性胆怯,常闻其声而不见其形。
大多数杜鹃种类为灰褐或褐色,但少数种类有明显的赤褐色或白色斑。有些热带杜鹃的背和翅为蓝色,有强烈的彩虹光泽。
 大杜鹃
大杜鹃又名布谷鸟、郭公,属于鸟纲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主要分布于北极圈以外的欧洲、非洲、亚洲等地区。模式种产自瑞典。
大杜鹃体长约为30厘米、翅长约为21厘米。
大杜鹃的雄鸟上体呈纯暗灰色;两翅暗褐,翅缘白而杂以褐斑;尾黑,先端缀白;中央尾羽沿着羽干的两侧有白色细点;颏、喉、上胸及头和颈等的两侧均浅灰色;下体余部白色,杂以黑褐色横斑。
大杜鹃通常栖息于开阔林地,特别喜欢在有水的地方生活。大杜鹃常在晨间鸣叫,鸣叫频率约为每分钟24~26次,连续鸣叫半小时左右会稍作停息。
大杜鹃生性懦怯,常隐伏在树叶间。飞行速度较快,经常循直线前进;在停落前,会滑翔一段距离。
大杜鹃的食量非常大,喜欢取食鳞翅目昆虫的幼虫、蜘蛛、螺类等,属于农林益鸟。
大杜鹃喜欢单独行动,即使是在繁殖期也不成对生活。大杜鹃雌雄交配杂乱,不亲自营巢。
梳着“披肩发”的麝雉
麝雉俗名爪羽鸡,属于鸟纲鹃形目麝雉科麝雉属。
麝雉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原始的鸟类之一,非常珍贵稀有。
麝雉的大小和普通的雉鸡差不多,体长65厘米左右,体重通常不超过1千克。
麝雉的身体大部分呈褐色,下身颜色较淡;面部没有羽毛,呈蓝色;眼睛呈栗色;头上有红褐色尖冠。麝雉的幼鸟的每个翅膀上都生有两只爪子,可以帮助其攀登。这些爪子会随着幼鸟的成长而消失。
麝雉的嗉囊极大,分为两部分,可以用来贮存和消化其主要食物之一——海芋属具有弹性的植物叶子。
 麝雉的生活习性
麝雉经常栖息于水淹的森林中,不善飞行,但擅长游泳。白天常在树上休息,不时发出尖叫声;在清晨和黄昏较为活跃。主要以植物的叶片、花、果等为食,有时兼吃小鱼、虾蟹。
麝雉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活动,每个家庭通常有10~15个成员,势力范围半径一般为35~40米,如果越界便会引起家庭之间的争斗。
麝雉的繁殖期通常开始于每年的四五月份,它们会先在溪流、沼泽等环境的边缘地带划分自己的领地,之后用草棍、树枝等搭建出较为简陋的巢穴。麝雉每窝产卵2~4枚,由雌雄亲鸟共同完成孵化工作。

  “没有脚的鸟”——雨燕 
雨燕科鸟类通称雨燕,属鸟纲雨燕目,包含了18属84种。
雨燕的体型与燕十分近似,长约9~23厘米。
雨燕的翅膀特别长,身体结实有力。羽衣致密,具暗淡的或有光泽的灰、褐或黑色,有时在喉、颈、腹或腰部有淡色或白色斑纹。雨燕的头宽,嘴短宽且微弯。雨燕的尾羽通常都很短,但也有部分个体的尾羽长且叉深。雨燕的足弱小,通常只靠尖爪攀附在陡直面上。
 雨燕的生活习性
雨燕通常在空中觅食、活动,很少栖息,偶尔栖息于树枝上。
雨燕的飞行速度非常快,飞行能力也较强。
雨燕喜欢不停息地在空中快速盘旋、飞翔,几乎从不落到地面或植被上,被称为是“没有脚的鸟”。一些候鸟种类在繁殖季节的身影使雨燕成为温带地区夏季的一个典型标志。
雨燕取食时,会不倦地前后飞逐,张开大嘴巴捕捉昆虫。雨燕通常在飞行中就可以完成喝水、洗澡、交配等行为。
除了少部分生活在热带地区的雨燕种群为留鸟外,大部分的雨燕都具有迁徙性。雨燕一般在热带地区越冬,到高纬度地区繁殖。
雨燕一般营巢于洞壁上或烟囱的内壁、岩缝、空心树内,只有少部分营巢于棕榈叶上。其巢穴由黏性的唾液黏合细枝、芽、苔藓和羽毛而成。雨燕每窝产卵1~6枚。
 
形似老鼠的鼠鸟
鼠鸟属鸟纲鼠鸟目鼠鸟科,仅分布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
鼠鸟是小型鸟类,体型大小似雀,构造与蜂鸟相似,头上有羽冠,其羽毛质感和爬行动作都与鼠类极为相似。
鼠鸟具有流线型的身体,体表被羽毛,前肢特化成翼,骨骼坚固、轻便而多有合,具气囊和肺。鼠鸟的气囊可以在其飞行时为其提供足够的氧气。
鼠鸟气囊的收缩、扩张与其翅膀的动作相互协调。两翼举起,气囊扩张,空气一部分进入肺中进行气体交换,另一部分迅速地经过肺部直达气囊,进行含氧空气的暂时贮存;两翼下垂,气囊收缩,气囊中的空气经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体外。
鼠鸟具有很强的飞翔能力,能进行特殊的飞行运动。
鼠鸟类群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喜欢集群生活。鼠鸟非常贪食,喜欢吃植物的花、芽和果实。
鼠鸟常悬在树上,有时甚至可以将双腿分别悬挂在不同的树枝上,在悬挂时腿上升至“肩膀”的高度;鼠鸟偶尔也会用弯曲如雀类的喙抓住树枝,像鹦鹉一样在树上攀援;鼠鸟还可以像雨燕一样,用后趾握住树枝,倒悬在树枝上摆动。
鼠鸟一般营巢于树上,巢呈杯形。每窝产卵2~7枚,由雌雄亲鸟共同完成孵化工作。
古老的咬鹃
咬鹃属于鸟纲咬鹃目咬鹃科,共包含了6属39种,主要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东南亚。
咬鹃属于小型攀禽,大多数种类体长24~46厘米。
咬鹃的羽色非常艳丽,具有金属光泽;翅膀较短且圆,次级飞羽及内侧初级飞羽甚短;尾部宽长,成鸟尾羽羽端近平截形、幼鸟呈形尖,最外侧3对长短差异大,越向外侧越短;跗蹠上半段被羽;颊部分裸露;两性异色。
咬鹃通常具有树栖性,善爬不善走、跳,飞行能力一般,不具有迁徙性。
咬鹃是一种生活在森林中的现存的最古老的鸟类之一。它们的皮肤非常脆弱,羽毛也很容易被破坏,即使是用手轻轻触碰也可能会导致其羽毛脱落。
咬鹃主要的食物是昆虫和其他小型动物,生活在新大陆的部分物种也会进食大量的植物果实。
 橙胸咬鹃
橙胸咬鹃属于鸟纲咬鹃目咬鹃科咬鹃属。
橙胸咬鹃体长约为28厘米。
雄鸟头部和颈部呈橄榄黄色;眼周围皮肤裸露,呈青蓝色;虹膜为暗褐色;喙部呈黑褐色,短阔且粗厚,尖端微微向下钩曲,边缘具有不明显锯齿,下喙基部生有发达的须;背部为栗色,翅上覆羽具有细窄且密集的黑白斑纹;颏部、喉部和前颈等处为橄榄黄色;下胸部呈深橙红色;其余下体均为橙黄色。
雄鸟的尾部共有12枚尾羽,色彩搭配非常复杂。其中一对中央尾羽呈栗色,羽端为黑色,呈平截状;3对外侧的尾羽基部为黑色,羽端为白色;邻近的其余2对尾羽则全部是黑色。
雄鸟的腿和脚趾都是铅灰色。脚部为异趾型,三、四趾在前,一、二趾在后,趾的基部有部分合并,适于攀援。
雌鸟的头顶与后颈为暗橄榄褐色;向后转为棕褐色;翅上覆羽具有棕色横斑;颏部、喉部和前颈为灰橄榄色;其余的下体都是鲜黄色;下胸部的色泽更为浓著而呈橙黄色。
橙胸咬鹃的一般在西伯利亚北极海岸到白令海峡、北美洲极北部、欧洲西部及格陵兰岛西部繁殖;在北美洲、墨西哥、里海、黑海、地中海、中亚、印度、缅甸、日本、朝鲜等地区越冬。
在我国,橙胸咬鹃主要在中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省越冬。
橙胸咬鹃的生活习性
橙胸咬鹃主要栖息于海拔600~ 1500米之间的低山常绿阔叶林中,也可见于小块丛林、竹林和疏林中。
橙胸咬鹃性情胆怯、孤僻,喜爱安静的环境,经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不善鸣叫,多隐匿在林木的阴暗处,或停留在树木的中上层部位,偶尔活动于地面。
橙胸咬鹃在林间飞行时,飞行路线多呈上下起伏的波浪式。橙胸咬鹃的飞行距离通常都较短,但速度非常快。
橙胸咬鹃在空中和地面上均能捕食,主要以蝗虫、螳螂、蛾类、蝶类、蜂类等昆虫以及其幼虫为食,有时也吃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或植物的果实、浆果、种子等。
橙胸咬鹃的繁殖期通常为每年的3~5月。它们喜欢营巢于天然的树洞之中,或者在残存的树干上掘洞筑巢。每窝产卵2~4枚,雌雄亲鸟共同完成孵化工作。
 古巴咬鹃
古巴咬鹃属于鸟纲咬鹃目咬鹃科。它们是古巴加勒比海岛屿上的特有种。
古巴咬鹃的雌鸟体型比雄鸟小,一般体长约为24~46厘米,翼展约为25~35厘米。
古巴咬鹃的头颈部呈深蓝色;虹膜为红色;上喙黑、下喙红,内有锯齿状角质;背部为深绿色,略带金属光泽;胸部被有白色羽毛;腹部为红色;脚爪呈黑色;两翼夹杂有黑白条纹;尾羽呈月牙形。
古巴咬鹃通常栖息于热带雨林环境中,喜欢单独生活。
古巴咬鹃白天会栖息于溪流附近,或栖止在灌木丛中或高枝上啁哳鸣啭。虽然其飞行速度很快,但其生性懒惰,不喜飞行。
古巴咬鹃属于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的种子、水果和昆虫等为食。
古巴咬鹃的繁殖期通常为每年3~6月,通常为“一夫一妻”制。雌雄鸟共同营巢于树洞之中。古巴咬鹃通常每窝产卵3~4枚,由雌雄亲鸟轮流育雏。
几乎所有咬鹃科鸟类都不适合笼养。一旦自由被限制,其就会烦躁忧郁而死,古巴咬鹃也不例外。古巴咬鹃这种不羁的性格正好体现了古巴人民热爱自由的精神,因此被选定为该国的国鸟,而古巴的三色国旗图案也是取自于咬鹃的羽毛颜色。
 
聒噪的油鸱
油鸱属于鸟纲夜鹰目油鸱科油鸱属。
油鸱是夜行性食果鸟类,体型较大,非常喧闹。
油鸱的尾部呈扇形;翅长且宽大,呈暗红褐色,并间有黑色横斑和白色点斑。油鸱的喙部强壮,末端钩曲;嘴裂宽阔,长有长须;眼大且黑。
油鸱主要分布于从玻利维亚到委内瑞拉的安第斯山麓的热带森林中,也可见于巴拿马和特里尼达。
油鸱通常都会在洞穴中营巢,可以像蝙蝠一样利用回声定位法探路。油鸱会在营巢的过程中发出急促、凄厉的叫声,频率可达250次/秒。其还因此被称为是“嚎哭者”。
油鸱会在夜间飞出巢穴进行觅食,通常一面盘旋,一面从树上采果。
繁殖季节里,油鸱会在岩洞中的岩壁凹洼处营巢,它们从嘴里吐出一黏液,将半消化的果肉粘在一起形成巢壁。油鸱通常每窝产卵2~4枚。
雏鸟的油无异味,印第安人用作烹调和点灯,俗名、学名均由此而来。
 
 “贴树皮”——夜鹰 
夜鹰又名蚊母鸟,属鸟纲夜鹰目夜鹰科。
全世界已知的夜鹰约有80种,在我国境内较为常见的有7种。
夜鹰的嘴短宽,长有发达的嘴须,鼻孔呈管形的。夜鹰的身体被羽非常的柔软,主要呈与树皮颜色相近的暗褐色,间有细形横斑;喉部有白斑;雄鸟尾上亦具白斑,飞行时尤为明显。
夜鹰在白天的时候,喜欢蹲伏在树木众多的山坡地或树枝上。在树上停栖时,身体贴伏在枝上,有如枯树节,所以也有人称其为“贴树皮”。
夜鹰通常在夜间活动,黄昏时较活跃,不停地在空中捕食蚊、虻、蛾等昆虫。
夜鹰在飞行时,振翅频率较低,能长时间滑翔;在捕捉昆虫时,能够突然曲折绕飞;遇到敌人时,可以无声地迅速飞走。
夜鹰的繁殖期通常为每年的5~7月。夜鹰一般不营巢,雌鸟将卵直接产在地面、岩石上、或茂密的针叶林、矮树丛间,有时也产在野草或灌木下面。夜鹰每窝产卵2枚,由雌雄亲鸟交替完成孵化工作。
夜鹰嗜食鳞翅目、鞘翅目等昆虫,是著名的农林业益鸟。
夜鹰在我国的分布较为广泛,从东北至海南岛地区都可见。
 
森林女神——蜂鸟
问起体型最小的鸟类是什么,相信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蜂鸟。
的确,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小的鸟类就是分布于从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到南美洲的麦哲伦海峡,以及其间的众多岛屿上的蜂鸟了。
全世界已知的蜂鸟约有315种,它们的体形差异其实非常大。最大的巨蜂鸟体长达21.5厘米,当然我们不能说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鸟。而产于非洲的麦粒鸟的体长只有5.6厘米,其中喙和尾部约占一半,体重仅2克左右,其大小和蜜蜂等昆虫差不多,这类蜂鸟就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鸟类了。
最小的蜂鸟的卵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卵,比一个句号大不了多少。
蜂鸟的羽毛大多十分鲜艳,并且闪耀着金属的光泽。它们的飞行本领高超,可以倒退飞行,垂直起落,翅膀振动的频率很快,每秒钟可达50~70次,所以有“神鸟”“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等称呼。
我国近几年有很多地方都声称发现了蜂鸟,但最后都证明是误传。
 
 “自我囚禁”的犀鸟 
犀鸟是鸟纲佛法僧目犀鸟科鸟类的通常。
犀鸟的长相十分的奇特。其头部长着一个被称为“盔突”的铜盔状突起,看起来就像是犀牛的角,其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
不同种类的犀鸟之间,体长的差距较大。小者如弯嘴犀鸟属,体长约为40厘米;大者如双角犀鸟,体长约为160厘米。
犀鸟的外形非常有特点,除了长有“犀牛角”外,其还有着大大的眼睛和长长的睫毛。犀鸟一般头大、颈细,喙的长度占整个身长的1/3~1/2。犀鸟的翅膀很宽,尾巴很长。
犀鸟的体表被羽大部分为棕色或黑色,通常具鲜明的白色斑纹。
 犀鸟的生活习性
大部分犀鸟都生活在非洲和亚洲的热带雨林地区,喜欢栖息在密林深处的参天大树上,啄食树上的果实,有时也捕食昆虫、爬行类、两栖类等小型的动物。犀鸟吃东西时,往往先用嘴将食物向上高高抛起,然后再用大大的嘴巴准确地接住,就像是调皮的孩子一样。
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生活的犀鸟种群有着庞大的身形,其飞行速度较为缓慢,飞翔时翅膀会发出类似飞机飞过的极大声响,停落在树顶时,会不时地发出响亮、粗厉的如同马嘶一般的鸣叫声。
每年春季以后,成对的犀鸟便会选择高大树干上的洞穴作巢(一般都是利用白蚁蛀蚀或树木天长日久朽蚀后形成的大洞)。犀鸟通常会精心地用腐朽木质垫在洞底,然后在上面铺上柔软的羽毛。犀鸟通常每窝产卵1~4枚。
产卵结束后,雌鸟会在雄鸟的帮助下,将自己和卵封在“婴儿房”内,仅留一个可以供雌鸟的嘴伸出的小口,以免在孵化期间被蛇、猴子等天敌伤害。这种“自我囚禁”大概会维持28~40天左右,直到雏鸟破壳,雌犀鸟才会用嘴把洞口啄开,为自己解除“禁闭”。
我国的犀鸟大多生活在云南西部和南部,以及广西南部,共有4个种分别是:双角犀鸟、冠斑犀鸟、白喉犀鸟、棕颈犀鸟,均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幸福的青鸟——翠鸟
翠鸟又名鱼虎、鱼狗、钓鱼翁、金鸟仔、大翠鸟、蓝翡翠、秦椒嘴、钓鱼郎、拍鱼郎,属于鸟纲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是西方人心目中象征幸福的青鸟。
翠鸟是翠鸟科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本科共有约93种,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已知的有11种。主要种类有普通翠鸟、白胸翡翠、蓝翡翠、斑头大翠鸟、三趾翠鸟等。
翠鸟体型大多数矮小短胖,只有麻雀大小,体长大约15厘米。翠鸟头大,身体小,嘴壳硬,嘴长而强直,有角棱,末端尖锐。
翠鸟的身体被羽以亮蓝色为主。头顶为黑色,额具白领圈。浓橄榄色的头部有青绿色斑纹,眼下有一青绿色纹,眼后具有强光泽的橙褐色。喉部色黄白,嘴特别大而呈赤红色。面颊和喉部白色。上体羽蓝色具光泽,下体羽橙棕色。胸下栗棕色,翅翼黑褐色。足短小,二趾相并,脚珊瑚红色。
 翠鸟的生活习性
翠鸟分水栖翠鸟和林栖翠鸟两大类型,常采取伏击的方式捕食。
水栖翠鸟是翠鸟中最常见的类群,它们是捕鱼的高手。
林栖翠鸟则大多捕食各种小动物。林栖翠鸟以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一带为分布中心,其中澳大利亚的笑翠鸟是澳洲最著名和常见的鸟类之一,也是体型最大的翠鸟之一,以蛇和蜥蜴为食。
分布于我国中部和南部的翠鸟主要为留鸟。
翠鸟生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
翠鸟常在水边的土崖或是堤岸的沙坡上用喙部凿穴为巢。巢室为球状,直径通常在16厘米左右。巢内会铺以鱼骨和鱼鳞等。翠鸟一般在春夏季进入繁殖期,每窝产卵4~5枚,由雌雄亲鸟共同完成孵化工作。
猎蜂者——蜂虎
蜂虎属鸟纲佛法僧目蜂虎科,是这一科鸟类的统称。
蜂虎的嘴细长且尖,稍向下弯,尾脂腺裸出,尾羽共12枚,后爪较中爪为短,羽色艳丽,上背呈紫栗色,下背至尾上淡蓝色,肩与翅呈辉深绿色,胸辉绿色,向后渐淡而近白。
蜂虎飞行敏捷,善于在飞行中捕食。蜂虎因嗜食蜂类而得名。除蜂类外亦捕食象甲、榆毒蛾、虻、蜻蜓、白蚁、蝴蝶等昆虫以及甲壳类动物。蜂虎的食性随地点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蜂虎喜欢集群繁殖,常几百对在同一巢区,一般在堤坝的高处挖洞为巢,也常营巢于山地坟墓的隧道中。蜂虎每窝产卵5~6枚。
蜂虎广泛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常见于非洲、欧洲南部、东南亚和大洋洲。
在我国分布有2属6种。其中夜蜂虎属仅有夜蜂虎一种;蜂虎属中的绿喉蜂虎和黑胸蜂虎是我国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栗喉蜂虎
栗喉蜂虎是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
栗喉蜂虎有热带鸟类艳丽的羽毛,具有黑色的过眼纹,喉部呈栗红色,翅膀和背部呈绿色,尾翼为蓝色,翅下被有橙黄色羽毛。在阳光照射下的栗喉蜂虎,全身闪烁着金属般的艳丽光泽,因此也称之为中国最美丽的鸟之一。
栗喉蜂虎具有非常优秀的飞行能力,能在空中做出急速飞行、滑翔、悬停、急速回转和仰俯等高难度动作。栗喉蜂虎喜欢在飞行的过程中发出哀怨的颤声。
栗喉蜂虎主要以蜻蜓、蝴蝶、蜜蜂、甲虫、苍蝇等为食物,常在飞行时凌空捕捉猎物。
栗喉蜂虎通常生活在开阔的原野上,常常集成大群,共同筑巢。
在我国,栗喉蜂虎主要分布于云南的局部地区、海南岛、香港和广东、福建的部分沿海地区。
 蓝喉蜂虎
蓝喉蜂虎是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其模式种产自爪哇。
蓝喉蜂虎中等体型,成鸟头顶及上背部为巧克力色,具有黑色的过眼线,双翼呈蓝绿色,腰部及长尾被羽呈浅蓝,下体主要为浅绿色,以蓝喉为特征。蓝喉蜂虎的亚成鸟尾羽无延长,头及上背为绿色。
蓝喉蜂虎喜欢栖息于近海低洼处的开阔原野及林地。繁殖期会集成大群,聚于多沙地带。蓝喉蜂虎非常的懒惰,它们不喜欢飞行,即使是捕食,也多是采用“守株待兔”的方式。
在我国,蓝喉蜂虎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海南、湖南、江西、福建、河南等地。
 “森林医生”——啄木鸟 
啄木鸟属于鸟纲形目啄木鸟科。
啄木鸟最具特点的就是其如凿的喙部;舌长且能伸缩,先端列生短钩;脚稍短,具4趾,2趾向前,2趾向后;尾呈平尾或楔状,尾羽大都12枚,羽干坚硬富有弹性,在啄木时支撑身体。
啄木鸟科中大约有180多个种类,是比较常见的留鸟(极小一部分种类具有迁徙性),除大洋洲和南极洲外,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我国分布较广的种类有绿啄木鸟和斑啄木鸟。
啄木鸟主要以天牛、透翅蛾、蠢虫等有害虫为食,同时啄木鸟的食量很大,每天大约可吃掉1500条虫子,是非常著名的森林益鸟。人们亲切地称其为“森林医生”。
 大黄冠啄木鸟
大黄冠啄木鸟为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
大黄冠啄木鸟体形较大。雄鸟体长约为310~360毫米,体重约为155~180克,嘴峰约为35~40毫米,翅长约为160~178毫米,尾长约为118~142毫米;雌性体长约为299~332毫米,体重约为122~138克,嘴峰约为24~34毫米,翅长约为145~152毫米,尾长约为109~122毫米。
大黄冠啄木鸟的雄鸟额、头顶和头侧呈暗橄榄褐色,额和头顶缀有棕栗色,枕冠为金黄色或橙黄色,整个上体和内侧飞羽辉黄绿色,初级飞羽黑褐色,除翼端外,概具宽阔的深棕色横斑;内侧飞羽外翈绿色,内翈黑色,具深棕色横斑。其余两翅表面与背同色,尾羽黑褐色,中央尾羽基部羽缘绿色。颏、喉柠檬黄色。前颈褐色沾绿,杂有白色条纹。胸暗橄榄褐色,其余下体逐渐转为橄榄灰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上喉栗色,下喉白色而具粗著的黑色纵纹。虹膜棕红色,嘴铅灰色,先端淡黄色,脚和趾铅灰沾绿,爪角褐色。
大黄冠啄木鸟的繁殖期通常为每年的4~6月。它们喜欢在树洞中营巢。多选择腐朽的树干凿巢,巢洞由雌雄亲鸟自己啄凿而成。每窝产卵3~4枚,由雌雄亲鸟共同完成孵化工作。
大黄冠啄木鸟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中国的西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
趣味链接
葵花凤头鹦鹉具有4个亚种。除了羽冠颜色随产地不同而有所区别外,不同亚种之间的体型大小、鸟喙大小也有所差别。
另外除葵花凤头鹦鹉菲茨罗伊河亚种是蓝色眼圈,其他3个亚种(葵花凤头鹦鹉新几内亚亚种、葵花凤头鹦鹉阿鲁岛亚种、葵花凤头鹦鹉澳东南亚种)均为白眼圈。
趣味链接
紫蓝金刚鹦鹉的鸟喙是非常坚硬的,能够轻而易举地拆毁鸟笼的铁枝,也可以轻松地咬开坚果、椰子等。
趣味链接
在蓝黄金刚鹦鹉的食物中,经常有一些未成熟的植物种子或果实含有毒素,所以每天清晨和傍晚,蓝黄金刚鹦鹉都会到河岸边进食一些泥土,来协助身体排出毒素、补充矿物质。
趣味链接
虎皮鹦鹉雌雄同色,仅在蜡膜的颜色上具有差异。
虎皮鹦鹉雄鸟在发情期时蜡膜为蓝白色或蓝色,雌鸟在发情期时蜡膜为肉色或淡肉色。
此外,虎皮鹦鹉的老龄鸟的蜡膜颜色也有差别,雄鸟呈深蓝色、雌鸟呈姜黄色。
趣 味 链 接
虎皮鹦鹉的颜色非常繁多,从浅到深有白、乳白、黄、亮绿、深绿、橄榄绿、灰绿、天空蓝、钴蓝、深蓝、浅紫罗兰、紫罗兰、灰、炭黑等。
趣 味 链 接
杜鹃最为人熟知的特性是孵卵寄生性,即产卵于某些种鸟的巢中,靠养父母孵化和育雏。杜鹃成鸟会先移走寄主的一个或更多的卵,以免被寄主看出卵数的增加。这种特性见于杜鹃亚科的所有种类和地鹃亚科的部分种类。
另外,杜鹃的雏鸟出壳后,经常会将同巢的寄主的卵或幼雏推出巢外,因此也被称为是“恶鸟”。
趣 味 阅 读
麝雉名字的由来
麝雉的拉丁学名意为“梳披肩发的雉”,取自其头部冠羽特征。但其中文名字“麝雉”则有不同的含义。
麝雉之所以被冠以“麝”,是因为它们的身体里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因此其分布地的人们又称其为“臭安娜”。
鸟类学家威廉·毕伯曾经半开玩笑地说:“如不稀释的话,是没有任何鸟可接近的。”可见其体味浓厚程度。
趣 味 阅 读
麝雉的“保姆”
在一个麝雉繁殖群中,通常只有两只麝雉是真正的夫妻,其余的成员都担当着“保姆”的角色。
科学家曾通过观察发现,大约有60%的麝雉“家庭”是有“保姆”存在的。“保姆”的个数从1个到3个不等,通常不会超过3个。这些“保姆”或者是这个“家庭”的孩子,或者是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
麝雉家族的“保姆”们不仅会帮助“主人”保护领地、看护幼雏,偶尔还会帮助“主人”建巢,甚至帮助“主人”交配。如果“主人”发生意外,它们中的“幸运儿”就会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主人”。
趣味链接
软尾雨燕的后趾转到前面,有助于抓住陡直面;刺尾雨燕的针尖状短尾羽提供支撑作用,而足没有多少变化。
趣味链接
雨燕是世界上已知的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之一,虽然其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较低,但镰刀状的翅膀是雨燕最牢固的“机翼”,可以为其飞行提供速度,也可以减少其滑翔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
据相关研究结果称,雨燕的平均速度约为110千米/时,而部分种类的飞行速度已经达到了276~353千米/时。
趣 味 阅 读
鼠鸟是由古爬行类进化而来的,是适应了飞翔生活的高等脊椎动物。
鼠鸟的形态结构与许多爬行类动物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
鼠鸟具有许多较爬行动物类高级的生理特征,如有恒定的体温、完善的双循环体系、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等。
趣 味 阅 读
分布于中国境内的橙胸咬鹃通常为冬候鸟。
它们在每年的8月末至9月初离开繁殖地,迁往越冬地,通常到达中国的时间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大量迁来的时间在10月中下旬,最迟到11月初。
橙胸咬鹃的迁徙主要在晚上进行,白天的时候多休息、觅食。在迁徙过程中,无论飞行、休息和觅食均成群。迁飞时常单列飞行,边飞边叫,叫声甚高。
橙胸咬鹃到达越冬地后,会分成小群或家族群进行活动。通常在天气晴暖时活动积极,且较分散;阴雨、冰雪及大风天气则集小群休息于背风处。
迁离中国的时间多在每年的3月初至3月中下旬,最晚在4月末至5月初。
趣味链接
犀鸟的喙部虽然非常大,但是因为其内部是中空、充满空隙的,所以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笨重。
犀鸟不仅可以利用大大的喙部来采食浆果,捕食老鼠、昆虫等,还可以利用其修筑巢穴。
趣味链接
犀鸟的雌鸟在关禁闭期间,会通过留出的小孔接受雄鸟在外面的饲喂。而雄鸟也会尽责地不停奔波觅食,以喂养自己的妻儿。
趣味链接
翠鸟扎入水中后,仍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翠鸟的捕鱼本领几乎是百发百中,毫无虚发。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