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科学育儿全程指导

科学育儿全程指导

作者:张庆字数:181008状态:连载

第七章6~7个月婴儿养护

宝宝的发育特点
感情更加丰富了
这个月龄的宝宝表情更为丰富了,遇到令自己高兴的事情时,会表现出十分兴奋的样子,手舞足蹈,眉开眼笑;如果遇到令自己不高兴的事情时,比如妈妈不在身边、饿了、渴了等,小脸儿就会显出忧伤的样子,双眉紧锁,有时还会吭吭唧唧,似哭非哭,显出很不耐烦的样子。有经验的妈妈能通过宝宝的表情来判断宝宝的需求,是饿了、渴了、热了,还是要大小便。还能够通过宝宝的眼神来判断宝宝是否困了,是不是要睡觉了。
宝宝更需要情感互动
宝宝对快乐的体验感到十分满足,如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时的快乐、自由活动身体的快乐、与爸妈在一块儿的快乐等。宝宝不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情感需要的小木头人,他需要得到情感满足。当宝宝看不到爸爸妈妈时,就会感到不安,甚至哭闹;看到爸爸妈妈就会欢天喜地、活蹦乱跳,有时会伸出小手做出类似鼓掌欢迎的动作。爸爸妈妈会被宝宝的表现所感染,爱怜地抱起宝宝。爸爸妈妈与宝宝之间的这种情感互动,对宝宝身体、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平时应特意安排与宝宝短暂分离的场合,让宝宝感受短暂分离后重逢的快乐。
开始爱上吃辅食
这个月龄的宝宝,大多数会比较喜欢吃母乳或牛奶以外的食物,爸爸妈妈可以依照辅食添加顺序和宝宝的具体情况,逐步增加辅食的种类和数量。爸爸妈妈要注意了,这个时期仅仅是半断奶的开始,添加辅食的目的是让宝宝逐渐适应吃奶以外的食物,来补充母乳或牛奶中不足的营养成分。如果妈妈把辅食添加视为这个月的首要事件,天天忙着做宝宝的辅食,就会顾此失彼,疏忽了其他更为重要的事。
大小便
宝宝大便的排泄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形成规律。有的宝宝每天大便1~2次,有的2~3次,还有2~3天排1次的便秘型宝宝。宝宝小便的次数每天一般在10次左右。如果是阴雨天,宝宝的小便次数就会增多。小便次数少的宝宝,妈妈大多可以估计到宝宝小便的时间,因此,只要按时给宝宝把尿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小便次数多且时间不固定的宝宝,妈妈就把不准尿了。对这样的宝宝,妈妈不宜让宝宝坐在便盆上直到便出为止,否则宝宝就会渐渐开始反抗。
不愿待在屋里
这个月龄的宝宝不愿待在屋里,只要醒着,就会用小手指着门或窗,如果在家长的怀里,身子会向门的方向努力使劲,如果妈妈不理会,会表现出十分着急的表情。如果妈妈用其他方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不抱他出去,他就会发脾气,给他玩具,他就把它摔到地上;如果抱他出去,他就会表现得十分高兴。宝宝的能力发展
有点“精灵古怪”了
这时的宝宝能看懂你的表情和你的情绪变化,也逐渐理解你话语中的意思。虽然他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但他已经非常清楚自己在你心目中的位置,并常常利用这一点,来实现他的欲望和要求。
动作开始有意向性
6~7个月的宝宝,会用一只手去拿东西。会把玩具拿起来,在手中来回转动,还会把玩具从一只手递到另一只手或用玩具在桌子上敲着玩,这可是不小的进步。仰卧时会将自己的脚放到嘴里啃。还能用双手同时握住较大的物体,两手开始了最初始的配合。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去拿,拿不到就会哭,不高兴时或不喜欢手里的玩具时,会把它扔掉,开始有了选择性。
语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月龄的宝宝能无意识地发出“bɑ bɑ、mɑ mɑ”等音,有时还发出一些谁也听不懂的声音,有时嘴里嘟囔着想要说话。因此,爸爸妈妈平时要和宝宝多交流,宝宝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宝宝已经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和爸爸妈妈交流了,爸爸妈妈传给宝宝的语言,就是宝宝学习语言的基础。宝宝把听懂的语言一点点积累起来,慢慢地,宝宝就能听懂许多话了。
有了初步的思维
当宝宝想要表达自己的某种需要时,会考虑采取一些方法或手段。如,当宝宝想拿放在小桌上的食物而够不着时,就会用哭闹的办法来寻求爸爸妈妈的帮助。此时的宝宝,玩具丢了会找,能认出熟悉的事物,能跟妈妈打招呼了,会自己吃饼干了。能够理解简单的词义,懂得父母用语言和表情表示的表扬和批评;会用声音和动作表示要大小便。
可以独自坐稳了
6~7个月大的宝宝喜欢坐着玩儿,当大人扶着他站立时,他会蹦蹦跳跳,显得很高兴的样子。有时,宝宝会发出“爸爸”“妈妈”等声音,当宝宝听到“爸爸”这两个字时,会把头转向爸爸。这一时期的宝宝喜欢玩水,喜欢咬东西和寻找大人当着他的面藏起来的玩具。宝宝还喜欢模仿大人拍手,喜欢大人陪他看画册,喜欢听“哗啦哗啦”的翻书声。6~7个月的宝宝的喂养指南
6~7个月的宝宝,已开始萌出乳牙,有了咀嚼能力,同时舌头也有了搅拌食物的功能,对饮食也越来越多地显出了个人的爱好,喂养上也随之有了一定的要求。
继续吃母乳和牛奶。但是因为母乳或牛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尤其是铁、维生素、钙等已不能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乳类食品提供的热量与宝宝日益增多的运动量中所消耗的热量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宝宝的需要。因此,此时应该是宝宝进入断乳的中期了,奶量只保留在每天500毫升左右就可以了。增加半固体性的代乳食品,用谷类中的米或面来代替两次乳类品。在每日奶量不低于500毫升的前提下,减少两次奶量,用两次代乳食品来代替,比如馒头、饼干、肝末、动物血、豆腐等。
该月龄宝宝的食谱安排可参照如下标准制订:早晨7点牛奶200毫升;上午9点牛奶200毫升,蒸鸡蛋1个,饼干2块;中午12点肝末(或鱼末),粥一小碗;下午3点牛奶150毫升,馒头1片;晚上6点面条(加碎菜、动物血少许);晚上9点牛奶150毫升。从6~7个月开始,宝宝进入半断乳期
一般情况下,宝宝断奶的具体月龄无硬性规定,通常在1岁左右,但必须要有一个过渡阶段,在此期间应逐渐减少哺乳次数,增加辅食。否则容易引起宝宝不适,并导致摄入量锐减、消化不良,甚至营养不良。从本月开始,宝宝开始进入半断乳期,但其营养的主要来源还是母乳或配方奶粉,辅食只是补充部分营养素的不足,培养宝宝吃乳类以外的食物,为过渡到以饭菜为主要食物做好准备。
本月为宝宝添加的辅食,不是以糖类为主的米粉面糊,而是以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为主要营养素的食物,如蛋黄、蔬菜、水果、肉等,其次才是糖类。辅食添加需要灵活掌握
给宝宝添加辅食,应根据辅食添加的时间、量、宝宝对辅食的喜欢程度、母乳是否充足等情况灵活掌握。那么,宝宝辅食的添加应如何灵活掌握呢?
1如果宝宝吞咽能力良好,就可给宝宝喂面包或饼干类食物,让宝宝自己拿着吃,既可增加宝宝的进食兴趣,锻炼咀嚼能力,也可锻炼宝宝的用手能力。如果宝宝吞咽半固体食物有困难,那就改喂流质食物。
2如果宝宝已经习惯并喜欢上了辅食,那就继续按习惯做下去,只要宝宝发育正常,就不需要作什么大的调整。
3如果宝宝不喜欢吃辅食,喂一次辅食就要花1个多小时的时间,这时就不需要增加辅食次数,并尽快提高辅食喂养技巧,以保证宝宝的营养供给。
4如果宝宝一天吃2次辅食,吃奶就大打折扣,次数减至3次或3次以下,那就要减1次辅食,以增加奶的摄入量。葡萄糖代替白糖此种做法不可取
有不少家长疼爱宝宝,把口服葡萄糖作为滋补品,长期代替白糖给宝宝吃,牛奶、开水里都放葡萄糖。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这是因为首先口服葡萄糖吃起来甜中带微苦,并有一点药味,还不如白糖和冰糖好吃,多吃几天宝宝就会感到厌烦,影响食欲。其次,食用白糖,先要在胃内经过消化酶的分解作用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被吸收,而食用葡萄糖则可免去转化的过程,直接就可由小肠吸收。但是,如果长期以葡萄糖代替白糖,就会造成胃肠消化酶分泌功能下降,消化功能减退,影响除葡萄糖以外的其他营养素的吸收,导致宝宝贫血,维生素、各种微量元素缺乏,使抵抗力降低等。
可见,葡萄糖容易消化吸收,对于消化差的患儿,尤其是低血糖患者可以及时补充糖分,但作为常用食品,不如白糖或冰糖,如长期用来代替食糖反而对健康不利。水果代替蔬菜,健康喂养的误区
不少父母觉得水果和蔬菜的差别不大,既然宝宝不喜欢吃蔬菜,多吃水果也无妨,用水果代替一下蔬菜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实际上,水果和蔬菜两者差距甚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果中膳食纤维的含量远低于蔬菜。膳食纤维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少食入蔬菜,可造成宝宝营养素的失衡,同时还容易出现便秘。
2水果中营养素的含量远不如蔬菜。水果与蔬菜的营养素在量上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各种蔬菜如红色的西红柿、胡萝卜,绿色的菠菜、青椒、芹菜,白色的山药、冬瓜、大萝卜,黄色的土豆、南瓜等都可纳入食谱。
3蔬菜在维持机体内环境,准确地说,就是维持机体内酸碱平衡方面所起的作用也远大于水果。
4蔬菜具有独特的生理学作用,可以促进食物中蛋白质的吸收,可使蛋白质的吸收率达到70%。
把握训练宝宝咀嚼能力
常有1~2岁宝宝的父母抱怨:宝宝嗓子眼细,吃点有渣的食物就呛着;宝宝不爱嚼东西,食物的块稍微大一点便吐出来,或含在嘴里不咽。其实,这种行为是有原因的。
一般情况下,宝宝到4个月之后就具备了把食物由舌尖送到咽部的能力,7~9个月的时候,是培养宝宝咀嚼能力的关键期。如果在这段时间,家长未注意训练宝宝的咀嚼能力,就有可能出现上述的困难。咀嚼能力强,不仅利于宝宝摄入食物及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利于牙齿、大脑的发育,同时还可以预防肥胖。本月是锻炼宝宝咀嚼能力的好时机。那么,家长在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需要及时添加辅食。一般在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最迟不要超过6个月。
2宝宝的食物是液体—糊状—固体发展趋势。从本月开始,除了稀粥、软面条等较软的食物外,还可以给宝宝喂些馒头片、面包片、磨牙饼干等有一定硬度的食物。这样,既能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又能刺激牙床,促进乳牙的萌出。
3培养宝宝咀嚼能力时,需要注意喂饭时不要太快,等宝宝把食物嚼碎、吞咽后再喂第二勺食物。不要让宝宝吃得太咸
百味盐为先,食盐可谓调味品中的老大。在现代膳食中,宝宝钠盐摄入量逐渐增加,其中既有家庭一日三餐的盐超量,也有零食中含钠盐增多。但是专家指出,无论是健康宝宝,还是患儿,均不宜摄入过多的盐,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太咸易引发呼吸道感染。
1高盐饮食使得口腔唾液分泌减少,更利于各种细菌和病毒在上呼吸道的存在。
2高盐饮食后由于盐的渗透作用,可杀死上呼吸道的正常寄生菌群,造成菌群失调,导致发病。
3高盐饮食可能抑制黏膜上皮细胞的繁殖,使其丧失抗病能力。
这些因素都会使上呼吸道黏膜抵抗疾病侵袭的作用减弱,加上宝宝的免疫能力本身又比成人低,又容易受凉,各种细菌、病毒趁机而入,导致感染上呼吸道疾病。吃得过咸,直接影响宝宝体内对锌的吸收而导致宝宝缺锌。
宝宝的口味是跟随父母的,若父母饮食习惯偏咸,宝宝也会爱吃咸的食物。因此,专家建议宝宝饮食以清淡为主,1周岁以前以每日不超过1克为宜,1~6岁的幼童每天食盐不应超过2克。味精、酱油、虾米等含钠极高,但由于风味和营养,宝宝可限量进食。父母给宝宝的膳食调味品,应遵循“四少一多”的原则,即少糖、少盐、少酱油、少味精、多醋。同时,还应该尽量避免盐腌食品、食用罐头和含钠高的加工食品。
此外,专家还建议使用“餐时加盐”的方法控制食盐量,既可以照顾到口味,又可以减少用盐。“餐时加盐”,即烹调时或起锅时,少加盐或不加盐,而在餐桌上放一瓶盐,等菜肴烹调好端到餐桌时再放盐。因为就餐时放的盐主要附着于食物和菜肴表面,来不及渗入内部,而人的口感主要来自菜肴表面,故吃起来咸味已够。这样既控制了盐量,又可避免碘在高温烹饪中的损失。宝宝营养美食
香蕉泥
【原料】熟透的香蕉1根,白糖、柠檬汁各少许。
【做法】将香蕉洗净剥去皮,去掉白丝。把香蕉切成小块,放入搅拌机中,加入白糖,滴柠檬汁数滴,搅拌均匀,将香蕉泥倒入小碗内,即可喂食。
鲜红薯泥
【原料】红薯50克,白糖少许。
【做法】将红薯洗净,去皮,切碎捣烂,稍加温水,放入锅内煮15分钟左右,至烂熟,加入白糖少许,稍煮即可。
茄泥
【原料】新鲜茄子30克,盐、油、葱等各适量。
【做法】将茄子洗净去蒂、皮后切成小块,上锅蒸熟,用汤匙压成泥状,起油锅加入茄泥及调料炒几下即成。
鱼泥
【原料】净鱼肉50克,白糖、精盐各少许。
【做法】将收拾干净的鱼放入开水中,煮后剥去鱼皮,除去鱼骨刺后把鱼肉研碎,然后用干净的布包起来,挤去水分。将鱼肉放入锅内,加入白糖、精盐搅匀,再加入100毫升开水,直至将鱼肉煮软即成。
红枣泥
【原料】红枣50克,白糖10克。
【做法】将红枣洗净,放入锅内,加入清水煮15~20分钟,至烂熟。去掉红枣皮、核,加入白糖,调匀即可。让宝宝远离各种疾病
由于宝宝在妈妈腹中的时候,妈妈通过胎盘向宝宝输送了足量的抗感染免疫球蛋白,加之母乳含有的大量免疫因子,使出生后的宝宝安全地度过了生命中脆弱的最初阶段,所以6个月以内的宝宝很少生病。但是,到了6个月以后,宝宝从妈妈那里带来的抗感染物质,因分解代谢逐渐下降以至全部消失,再加上此时宝宝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没发育成熟,免疫力较低,因此就开始变得比以前爱生病了。到了6个月之后,宝宝最容易患各种传染病以及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其他感染性疾病,尤其常见的是感冒、发热和腹泻等。所以,预防传染病和各种感染性疾病,就成了妈妈爸爸在宝宝日常护理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宝宝穿衣,薄厚应适宜
有的家长怕宝宝受凉,认为宝宝比大人怕冷,天气已经暖和了,却还给宝宝穿着毛衣,外面用小被子包得严严实实,冬天还未到就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戴上了棉帽。其实这样做并不好。
宝宝穿的衣服应薄厚适宜,穿得太少,宝宝的手、脚都发凉,容易生病;穿得太多,活动起来不方便,一动就会出汗。出汗之后,再一受风就容易着凉。俗话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也就是说,要想让小儿平安不生病,只需要吃七分饱、穿七分暖就行了,若吃得过饱、穿得过暖,反而容易生病。谨防佝偻病
患佝偻病的宝宝夜间睡眠不稳,容易惊醒,并且多汗。由于酸性汗液刺激皮肤,造成宝宝头部来回摆动摩擦枕部,使头后形成一圈脱发,医学上叫枕秃。较严重的佝偻病,颅骨出现软化,用手按上去,似乒乓球一样;逐渐出现方颅,胸廓下部肋骨呈现外翻。当宝宝学走路时,由于骨骼软而吃力,致使腿部弯曲,形成“O”型或“X”型腿,有的还可出现脊柱弯曲等症状。患有佝偻病的宝宝,走路、说话、长牙齿都比正常宝宝要晚。
为了预防佝偻病,爸爸妈妈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多给宝宝晒太阳,6个月以后的宝宝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应越来越长。
2补充维生素D,如食物含钙丰富,一般可不加服钙剂。
3已经患有佝偻病的宝宝应根据医嘱服用维生素D制剂。洗完头就睡觉宝宝易患头痛
很多妈妈都会把宝宝弄得洁净可爱,可是往往忽略了一些细节,常见的是让他们洗过头后立即睡觉。很多妈妈都以为宝宝的头发稀薄,洗发后会自然风干。但要知道宝宝的生长速度是很快的,头发也会很快由稀薄变得浓密,所以不把头发吹干便睡觉是不好的,这是个坏习惯。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湿发睡觉容易患上头痛,有碍身体健康。所以,家中配备一把小孩电吹风是必需的。语言训练:常给宝宝讲故事
研究发现,那些智力发育比同龄宝宝健全、领悟力强、知识面宽的宝宝,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宝宝时期就开始尽可能多地给他们讲故事、讲话。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给宝宝多讲故事,即使宝宝听不懂也持之以恒,父母那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声音也能有助于宝宝集中注意力,扩大词汇量,对宝宝智力的开发、语言的发展、情操的陶冶,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一故事可反复地讲。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一出世就没见过它妈妈,它看别的小朋友都跟在妈妈身后玩耍,很羡慕。它想:“我也要去找妈妈。”于是,它游啊游啊,碰见一条鲤鱼,它就大叫:“妈妈,妈妈!”鲤鱼说:“我不是你的妈妈。”小蝌蚪又游啊游,碰见一条泥鳅,它又大叫:“妈妈,妈妈!”泥鳅说:“我不是你妈妈。”小蝌蚪伤心地哭了。这时一只大青蛙跳下来,对小蝌蚪说:“小蝌蚪,我就是你妈妈。”小蝌蚪说:“我为什么和你长得不一样?”青蛙说:“等你长大了,就会长出四条腿,尾巴也没有了,就和妈妈一样了。”小蝌蚪高兴地说:“原来我会变成一只小青蛙。”动作训练:让宝宝“磨磨牙”
6~7个月的宝宝大多已长牙,咀嚼及吞咽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宝宝主动进食的欲望也逐渐增强,这时妈妈可以给宝宝一些磨牙食品,如:饼干、面包片、烤过的馒头片等,让宝宝“磨磨牙”,也让宝宝胃肠道逐渐向适应成人固体食物过渡。
专家表示,宝宝咀嚼,有利于胃肠功能发育及涎腺(唾液腺)分泌,提高消化酶活性,还有利于头面部骨骼、肌肉的发育,对日后的发音和语言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让宝宝拿着食物自己吃也是学“吃”的重要步骤,不但可以提高智商,还可享受成功的心理满足,对培养宝宝自立、自强、减少依赖、建立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认知训练:引导宝宝的模仿能力
这个阶段,宝宝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但是注意力难以持续,很容易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对镜子中的自己有拍打、亲吻和微笑的冲动,会转移身体去拿自己感兴趣的玩具。宝宝具有模仿的天性,比如:观察到家长给他端住杯子的条件下,他就会咕嘟咕嘟地独自喝水。因此,父母应留意在生活中寻找引导和培养宝宝的机会,从而提高宝宝的适应能力。情感训练:打破宝宝的  “分离焦虑”
对6~7个月的宝宝,当妈妈要离开时,他会表现出特别焦虑——一种不愿与亲人分开的情绪,妈妈不必为此担忧,相反,这种焦虑是你宝宝越来越了解身边世界的一种表现。
你的宝宝不愿意与你分离,也许会让你高兴,但有时也可能会使你心烦意乱。如果你要外出办事,而你的宝宝需要待在家里时,出门前,你要给宝宝许多甜蜜的拥抱和亲吻,告诉他你一会儿就会回来的。虽然他还不明白1小时后你会回来,但你的爱和亲热能够安慰宝宝,帮他度过你不在的这段时光。
另外,当你每次离开时,你可以尝试养成举行一种小小的“告别仪式”的习惯,让你的宝宝知道你要走开一会儿,并且你要尽量把宝宝留给他熟悉的人照看。这样,虽然没有妈妈爸爸在身边,宝宝与暂时照顾他的人在一起时,也会感到开心。社交训练:培养宝宝讲道理
6~7个月的宝宝已经知道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凡是他的合理要求,家长应该满足他;而对于他的不合理要求,不论他如何哭闹,也不能答应他。比如,他要扭动电视机的按钮、玩电灯的开关……家长就要板起面孔,向他摆手,严肃地告诉他“不行”。关键的不是怕电视机坏了和电灯绳断了,而是要使宝宝节制自己的行为,知道有些事可以去做,而另一些事不可以去做。家长要使宝宝从小养成讲道理的习惯,以免长大后成为无法无天的小霸王。不会坐
宝宝长到6个月以后,大部分都会坐了,而且能坐得比较稳当。当然,宝宝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仍然坐不太稳,有时后背还需要倚靠着东西,有时会往前倾。不过,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有的宝宝长到了7~8个月才能坐得很稳,但不能就此认为宝宝发育落后。
如果这个月龄的宝宝还一点也不会坐,甚至倚靠着东西都不能坐,头向前倾,下巴抵住前胸部,甚至倾到腿部,那就需要请医生帮忙了。不出牙
有的爸爸妈妈会问,宝宝都满6个月了,怎么还没出牙呢?是不是缺钙?一般情况下,宝宝长到6个月以后开始有乳牙萌出。但有的宝宝早在4个月时,就会有乳牙萌出。而有的宝宝迟至生后10个月,甚至满1周岁了,还没有长出乳牙。宝宝出牙晚一些,出牙数与月份不符等,爸爸妈妈都会焦急、紧张,带着宝宝到处看病,在医生的建议下让宝宝吃很多的药,这是没有必要的。宝宝发育存在个体差异,不要动不动就觉得宝宝发育异常。趴着睡
6~7个月的宝宝,不经意的一天,妈妈会发现他竟趴着睡觉。宝宝为什么会趴着睡呢?听说宝宝消化不好、胃里不舒服才会趴着睡,真的是这样吗?趴着睡会不会影响宝宝的心肺功能呢?许多妈妈提出了疑问。
对于宝宝趴着睡家长不需要太紧张。其实喜欢趴着睡的宝宝并不少,趴着睡的感觉和在妈妈肚子里的感觉很像,有安全感。胎儿在妈妈的子宫内就是腹部朝内,背部朝外的蜷曲姿势,这种姿势是最自然的自我保护姿势。而趴睡时,人体较脆弱与敏感的前胸部、腹部及外生殖器是被包藏保护在内面,不易受外界的任何干扰,如同又回到子宫内胎儿的姿势般,所以宝宝趴睡时更有安全感,容易睡得熟,不易惊醒,有利于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
如果宝宝趴着睡,切记一定要避免使用软床,也不要使用中央有凹陷的枕头,并应将其脸部周围的环境清理干净,以防有东西掩住脸部口鼻。另外,最好让宝宝两手曲肘置于胸侧,切勿伸直放于腹侧,如此可减少胸部的压迫,呼吸会顺畅些。坠落
宝宝从会翻身起,就有可能从床上落下来。一般情况下,由于床铺低,宝宝体重轻,骨骼韧性好,不会造成致命性的摔伤。但万一事情发生了,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安抚宝宝
宝宝坠床后会哇哇大哭,可能是因为疼痛,但更多是因为受惊而害怕。妈妈可以对宝宝说:“宝宝不怕,妈妈在,没事了。”让宝宝听到你的声音,他会感到心里踏实。
将宝宝平放在床上
蹲下身子,一只手托在宝宝的颈后,一只手放在臀下,将宝宝平放到床上,注意保护好宝宝的颈椎和头部。
检查宝宝的神志
如果宝宝能哭,说明问题不大。如果宝宝神志不清,叫他名字没有任何反应,或出现呕吐,说明有可能存在颅脑损伤,立即打120叫急救车。
检查宝宝的关节
如果宝宝胳膊、腿、手脚活动自如,说明这些部位没有骨折。如果宝宝某段肢体出现淤肿变形,一动就哭,那就是有骨折了。马上固定好骨折部位,平托着宝宝去医院。
检查皮肤
检查有无外伤,如果有,看是否需要进行包扎止血,随后去医院就诊。大多数情况只会在皮肤上出现青紫的痕迹,这一般是皮下出血,单纯性的淤斑3天左右即可自行吸收。
观察宝宝精神状态
妈妈要注意观察宝宝,如果吃、喝、玩、睡没有异常,就可以放心了。
预防宝宝坠落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宝宝会翻身后,一定要让宝宝睡在有护栏的床上。
2不要让宝宝在高度05米以上的空间活动,否则坠落后头部骨折的概率会比较高。
3床边不要放任何尖锐和易碎物品,更不能放热水瓶、电饭煲等。
4床边地上最好铺一块地毯,以防坠落后直接碰在坚硬的地板上。大便干燥
大便干燥的宝宝平时应多饮温开水,多吃蔬菜和水果。另外,要训练宝宝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如果宝宝已经两天没有大便,而且很不舒服,哭闹、烦躁,家长可以用肥皂条或“开塞露”塞入宝宝肛门,塞药时让宝宝向左侧躺着,左腿伸起,右腿弯曲,药物挤入肛门之后,不要马上起来,稍过几分钟,让药物充分作用,然后再去排便。但是,这些方法不要常用,不要养成靠药物排便的习惯。另外,对较小的宝宝,除非医生允许,一般不要随便服用泻药。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