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科学育儿全程指导

科学育儿全程指导

作者:张庆字数:181008状态:连载

第十二章 11~12个月婴儿养护

宝宝的发育特点
睡眠已逐步形成规律
宝宝现在白天一般要睡2次,上午1次,下午1次,但也有的宝宝精力旺盛,白天只睡1次。现在应注意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晚上尽量让宝宝在固定的时间里入睡,并为此创造条件。
好奇心更强了
快满周岁的宝宝,好奇心越来越强。见到楼梯就往上爬,有时能从一楼爬到二楼,看到瓶子就想打开,拿到塑料袋就往头上套,看到箱子或柜子就想跳进去。如果你没把颜料收起来让宝宝看到了,他准弄个花脸,并搞得满身都是颜色。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宝宝的一举一动,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看到宝宝做一些危险动作时,比如抠插销的插孔时,必须立即阻止。
喜欢跟比自己大一点的小朋友玩
快满1周岁的宝宝最喜欢到比自己稍大一点的宝宝玩的地方去,自己也能成为他们的玩伴。当然,真正和小朋友玩到一起还不容易,但让宝宝和别的小朋友互动一下,也是宝宝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和别的小朋友互相交换着玩一下玩具等。
喜欢被表扬
这个年龄的宝宝喜欢被大人表扬,一受到表扬,宝宝就会表现出十分得意的神情。妈妈让他“亲妈妈一个”、“笑一个”时,宝宝高兴的时候当场就做了,如果受到大人的表扬,宝宝会越做越起劲,热情特别高。
能从人群中一眼认出爸爸妈妈
快满1周岁的宝宝,能一眼认出人群中的爸爸妈妈。如果亲戚朋友经常来看望宝宝,尤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宝宝一见到他们,会特别高兴,急着让他们抱。说话早的宝宝,还会发出“抱——抱——”的声音。当抱住宝宝时,宝宝会显得十分兴奋。宝宝的能力发展
语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1~12个月的宝宝一般可以比较清楚地说出2~3个单音词,并喜欢不停地重复,就像在咿呀地学说短句,能够有意识地说爸爸、妈妈、奶奶、娃娃等,还会使用一些单音节动词如拿、给、掉、打、抱等。发音还不太准确,常常说一些让人莫名其妙的语言,或用一些手势和姿势来表示。如果问宝宝“球在哪儿?”他会转头在周围寻找。
宝宝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内心世界也更加丰富起来,好奇心非常强。只要是眼睛看得到的、手抓捏得到的东西,都十分感兴趣,拿来往嘴里塞塞、咬咬,敲敲打打地玩个不停。在爸爸妈妈看来,这时的宝宝太顽皮了,只要稍不合心意就发脾气、大声喊叫、哇哇哭闹。从这儿也可以看出宝宝的个性了。
蹒跚中独步行走
此时的宝宝能够站起、坐下,绕着家具走的行动更加敏捷。不必扶,自己站稳能独走几步。站着时,能弯下腰去捡东西,也会试着爬到一些矮的家具上去。有的宝宝已经可以自己走路了,尽管还不太稳,但对走路的兴趣很浓,这一变化使宝宝的眼界豁然开阔。
独立性逐渐增强
宝宝的独立性增强,开始厌烦妈妈喂饭了,虽然自己能拿着食物吃得很好,但还用不好勺子。他对别人的帮助很不满意,有时还大哭大闹以示反抗。他要试着自己穿衣服,拿起袜子知道往脚上穿,拿起手表往自己手上戴,给他个香蕉他也要拿着自己剥皮。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可以通过给他提供建设性的玩具——鞋刷、牙刷、水杯或汤勺来培养宝宝的独立性。此时他也许已经会随儿歌做表演动作。能完成大人提出的简单要求,不做成人不喜欢或禁止的事。隐约知道物品的位置,当物体不在原来的位置时,他会到处寻找。已经具备了看书的能力,他可以认识图画、颜色、指出图中所要找的动物、人物。当然,这需要妈妈的指导和协助。11~12个月宝宝的喂养指南
快满1周岁的宝宝,乳牙已长出7~8个,胃功能增强,活动量增大,因此要逐渐减少喂奶次数,多食入营养丰富的食品。所以,11~12个月的宝宝可以每天早晚喂奶,三餐喂饭为主。宝宝出生之后是以乳类为主食,经过一年的时间要逐渐过渡到以谷类为主食。快满1岁的宝宝可以吃软米饭、面条、小包子、小饺子了。每天三餐应变换花样,使宝宝有食欲。
该月龄宝宝的食谱可参照如下标准制订:早上7点宝宝配方奶100毫升,20克麦片;上午9点饼干3片,豆奶100毫升;中午12点猪肝炒花菜1碗,紫菜汤1份,烂饭35克;下午3点鲜肉小馄饨1份,香蕉100克;晚上7点番茄鸡蛋面1份;晚上9点牛奶220毫升。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宝宝早些跟成人一起吃饭是好事,容易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加上父母无须多准备一份膳食,对宝宝的照顾会轻松些。宝宝1岁左右,只要可以安坐在椅上,就可以吃大人的饭菜,不过,腌制或过咸的食物、辣的食物,还有煎炸和太硬的食物,都是宝宝不宜吃的,且要小心有骨刺的食物,以及在4岁前不要吃花生或其他整粒的果仁,以免这些硬物不慎进入气管。最好再多准备一份适合宝宝的菜,宜蒸或煮,质地要软,那就可以让宝宝自己吃饭了。宝宝每餐宜有肉、菜和水果,饮食要做到多样化、均衡化。不要让宝宝贪恋零食
年轻的父母怕宝宝营养不良,买来各种各样的食品,如饼干、糖果、糕点等给宝宝补充营养,使宝宝养成了吃零食的习惯。其实,这样做对宝宝有百害而无一利。
因为人体消化功能有一定的规律性,常吃零食会扰乱正常的消化规律,造成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影响正常进食后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宝宝的饮食。再说,零食只是味道鲜美,而营养成分单调,常吃零食会导致宝宝营养不良。另外常吃零食,由于零食中酸、甜、咸各种味道的强烈刺激,常可导致宝宝味觉迟钝,以致一般的饮食根本不足以引起宝宝的食欲。长期食欲不好,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因此,一定要设法戒掉宝宝贪恋零食的习惯。宝宝需要充足的水分补充
宝宝生长发育旺盛,对水的需求相对比成人高得多,每天消耗水分占体重的10%~15%,而成人仅为2%~4%。处在宝宝期的孩子,每日需水量为每千克体重120~160毫升。因此水对婴幼儿尤为重要。
许多父母认为小宝宝每天的主食就是含水量很高的母乳或牛奶,所以并不需要再补充过多的水分。其实这种观点不对。北方的冬天天气多风、干燥,室内温度偏高,所以给宝宝补充水分是十分必要的。若小儿发热、腹泻,失水过多,这时更要多补充水分。依靠水的作用降低体温,补充液体,顺利排泄有害物质,缩短病程,使宝宝提前恢复健康。总而言之,不论宝宝在正常情况下或是疾病期间,水都是重要的营养素。蛋类并非多多益善
鸡蛋、鸭蛋营养丰富,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是很好的滋补食品,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益处,可适量食用。但宝宝过多食用蛋类则不利,甚至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有些家长为了让宝宝长得壮,就千方百计地给宝宝多吃鸡蛋。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吃得过多。因为宝宝胃肠道消化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分泌各种消化酶较少。如果1岁左右的宝宝每天吃3个或更多的鸡蛋,就会引起消化不良,并发生腹泻。有的宝宝由于吃蛋类过多,使体内含氮物质堆积,引起氮的负平衡,加重肾脏负担,导致疾病。
营养专家认为,婴儿最好只吃蛋黄,而且每天不能超过1个;1岁半至2岁的幼儿,可以隔日吃1个鸡蛋(包括蛋黄和蛋白);年龄稍大一些后,才可以每天吃1个鸡蛋。另外,如果宝宝正在发热、出疹,暂时不要吃蛋类,以免加重肠胃负担。不要过食甜食
给宝宝吃适量的甜食,不仅可以给机体提供一定的热能,还可以给宝宝带来快乐。但是过食甜食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以下不良影响:
引起龋病
因口腔是一个多细菌的环境,有些细菌可以利用蔗糖合成多糖,多糖又可形成一种黏性很强的细菌膜,这种细菌膜附着在牙齿表面上不容易清除,细菌可大量繁殖而形成一些有机酸和酶,尤其是乳酸杆菌产生大量乳酸,直接作用于牙齿,可使牙齿脱钙、软化,酶类可以溶解牙组织中的蛋白质,在酸和酶的共同作用下,牙齿的硬度和结构容易遭到破坏,就特别容易发生龋病。
引发疾病
饭前给宝宝吃甜食,会使食欲中枢受到抑制,造成宝宝厌食;过多的糖类物质如果在体内得不到消耗,便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造成宝宝的肥胖,为成年后某些疾病的发生埋下了祸根;如果食用的糖量超过食物总量的16%~18%,就会使宝宝的钙质代谢发生紊乱,直接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食用过多的糖,会加重代谢中胰岛的负担,日久会造成糖尿病的发生;甜食还可消耗体内的维生素,使唾液、消化腺的分泌减少,而胃酸则增多,从而引起消化不良。
降低食欲
糖是由淀粉转化而来的。淀粉在加工成糖的过程中,维生素B1几乎全部被破坏。过多的糖在进入人体后,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因没有足够的维生素B1的参与,会大量存在于血液中,进而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是人体出现疲乏、食欲降低等现象。
此外,过量食糖,还可增高宝宝体内血糖量,相应地降低体液的渗透压,使晶状体突出变形,屈光度增高,导致近视。另外,糖偏酸性,食用过多,能消耗体内的碱性物质,特别是钙、铬等矿物质,这些都是促成近视的因素。总之,为了让宝宝健康成长,父母应少给宝宝吃糖。宝宝营养美食
牛肉饭
【原料】蒸好的米饭半碗(50~100克),牛肉末25克,白糖、酱油、料酒各少许,油菜25克。
【做法】把牛肉末放入锅里加入少许白糖、酱油、料酒,边煮边用筷子搅匀;将煮好的牛肉末放在米饭上面一起上火焖熟后,将择洗干净的油菜上火煮熟切碎,撒在牛肉饭上即可食用。
栗子粥
【原料】粳米30克,栗子数个,盐少许。
【做法】剥去栗子的外皮和内皮后,切碎备用;将锅置火上,加适量水,放入栗子煮熟后,再与粳米混合煮一下,加少许食盐后即可食用。
鸡茸面片
【原料】加工研碎的鸡肉末50~100克,薄面片适量,卷心菜叶末、虾皮汤、紫菜、香油各适量。
【做法】把研碎的鸡肉末;虾皮汤上火煮熟;开锅后放入面片、卷心菜叶末、紫菜,待再煮开后稍加一点香油,即可出锅食用。
鸡蛋碎菜豆腐汤
【原料】鸡蛋1个,嫩豆腐30克,小青菜30克,鲜汤、盐、味精、水淀粉各适量。
【做法】鸡蛋打开搅匀;小青菜洗净切成小碎末状;嫩豆腐切成小块状加入适量鲜汤煮熟;加入小青菜末再煮5~6分钟后加入搅匀的鸡蛋,边加边搅,加入少许水淀粉勾芡,加适量的盐、味精即成。
鱼松
【原料】鲜鱼1条(重约750克),花生油40毫升,酱油15毫升,精盐3克,白糖4克,料酒3毫升。
【做法】将鱼去鳞、去内脏,洗净,放在锅内蒸熟,去骨、去皮待用;将锅放在文火上,加入花生油,把鱼肉放入锅内边烘边炒,至鱼肉香酥时,加入精盐、料酒、酱油、白糖,再翻炒数下,即咸鱼松。值得注意的是,炒鱼松时火不宜太旺,要边烘边炒。让疫苗为宝宝健康保驾护航
注射乙脑疫苗
乙脑是通过黑斑蚊传染的疾病,可致使患儿产生高热、头痛、呕吐、抽风,甚至昏迷等症状,并容易留下后遗症,如瘫痪、癫痫智力低下等。
宝宝在满1周岁时连续注射两针乙脑疫苗,间隔7~10天,在2、3、6、7、13岁仍要各加强一针才能维持身体的免疫力,预防乙脑的发生。乙脑疫苗诱导体内产生抗体需一个月,所以宝宝具体注射乙脑疫苗的时间,可根据各地区乙脑病开始流行时间提早一个月。华北地区最佳注射时间为5月份,东北地区为6月份,南方各省为4月份。
乙脑疫苗比较安全,注射后可出现局部轻度红肿,个别的宝宝会有38℃以上的发热反应,根据情况应去医院诊治。若宝宝体质过敏,在注射后第三天,局部的红肿瘙痒会达到最重,之后就会逐渐消除,不必过于担心。
注射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
B型流感嗜血杆菌主要的感染对象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通过唾液飞沫在空气中传播,在幼儿园的儿童中带菌率可达到25%以上。B型流感嗜血杆菌侵入人体后,可引起脑膜炎、肺炎、败血症、脊髓炎、心包炎、会厌炎、蜂窝织炎等疾病。B型流感嗜血杆菌是造成婴幼儿严重性细菌感染和死亡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在中国主要引起小儿肺炎,发病率为104/10万,患儿在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仍有死亡的状况。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的抗药性,造成治愈率低和并发症多。因此,使用疫苗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接种对象:出生后2个月至5岁婴幼儿。接种反应:局部红肿和全身发热。在与百白破混合制剂联合接种时,发热和局部反应高于单独注射。
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
水痘和带状疱疹是两种特殊的感染形式,几乎遍及全球,都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即为水痘,而潜伏在体内的病毒被激活后则为带状疱疹,后者多见于成人。水痘是最容易传播的疾病之一,在儿童中的传播占90%以上。水痘患者全身可见水疱疹,平均数量约为200~300个,还伴有发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皮肤感染、水痘病毒性肺炎和脑炎。水痘患儿不能入托、上学,须等全身疱疹完全干燥结痂后才能解除隔离,一般在10天左右。开灯睡觉有健康隐患
许多家长为了便于照顾宝宝,常常会在他的床头留一盏灯。这看来很温馨的画面,你可知这却蕴含着许多隐患。
床头的灯光不仅会影响宝宝的睡眠质量,还会影响其视力发育。任何人工光源都会对人体产生一种微弱的光压力,这种光压力长期存在,会使婴幼儿焦虑、紧张,难于入眠。长期在灯光下睡觉,还会影响眼睛的网状激活系统,导致每次睡眠的时间缩短、睡眠深度变浅,容易被惊醒。宝宝出生后的头两年,是眼睛和焦距调节功能发育的关键阶段。一天内光明与黑暗时间的多和少,会影响到宝宝视力的发育。因此,应尽量让宝宝在没有灯光的环境下睡觉。应适时给居室通风
温度适宜的季节,如果长期紧闭窗户睡觉,你就会闻到一种怪味,这是由于室内长时间不通风,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所致。如果在这污浊的空气中生活和睡眠,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是不利的。温度适宜的天气,开窗睡眠不仅可以交换室内外的空气,提高室内氧气的含量,调节空气温度,还可增强宝宝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
宝宝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都需要充足的氧气,年龄越小,新陈代谢越旺盛,对氧气的需要量越大。因宝宝户外活动少,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少,故以开窗睡眠来弥补氧气的不足,增加氧气的吸入量,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睡眠,入睡快、睡得沉,也有利于脑神经充分休息。让宝宝在玩耍中快乐成长
这个月龄的宝宝,喜欢的玩具很多,有布娃娃、可扔的玩具、毛茸茸的动物玩偶。他喜欢玩配对游戏,还试着用积木造小房子,或者把积木变成了一辆沿着公路开的小汽车。爱玩是宝宝的天性,放手让你的宝宝去“破坏”那些玩具吧!那里有宝宝的思维在闪光,灵感在闪现,那些被拆了又装、装了又拆的玩具,会给宝宝一对搏击长空的坚实翅膀。
扮演角色的能力是宝宝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宝宝能够假扮,说明他的头脑不光可以记住一些事情,也可以进行抽象思维了。这些都需要你的鼓励,你所要做的就是和宝宝一起假扮角色,对于家长来说这并不难做到哦!比如:
1如果你的宝宝像小狗一样在地上爬,还不时地叫“汪汪”——你可以轻轻拍拍他,然后说:“多可爱的小狗啊,你饿了吗?要不要来根骨头啊?”
2如果你的宝宝把布娃娃放在地板上的盒子里——你可以给他一床毯子,说:“你的宝宝该睡午觉了,给他盖上毯子吧,这样他就不会感冒了。”
3如果你的宝宝在房间里使劲跺脚,装怪兽——你可以说:“多可怕的怪兽啊,求求你不要伤害我!”让宝宝感受被爱的快乐
并不是所有的妈妈都有能力和条件做全职妈妈,但妈妈们即使每天再忙,也要在时间上给宝宝一些“专利”,雷打不动,因为宝宝和妈妈在一起时流露出的安全感、放松的心态和由衷的快乐,是和任何其他人在一起时无法产生的,宝宝眼睛里闪烁的幸福之光,会让你从心底里感到为此所做的任何付出与牺牲都不为过,在妈妈与宝宝的情感交流中,宝宝能领悟到被爱的美妙感觉,从中懂得怎么去爱别人、关心别人。
拿出时间陪宝宝,蹲下来和宝宝沟通,倾听宝宝,让他说说心里高兴的事和不高兴的事,就是两三个月的宝宝,父母也不可小视,和宝宝说话,你会发现他能及时做出“哼”、“哈”的回应,当然他听不懂你说的是什么,却能从你的表情、语气、手势中,感受到交流的快乐,这种精神上的安慰,能对宝宝的大脑产生良性的刺激,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宝宝在爱、拥抱和亲切的环境中,容易养成健康的心态,很少出现心理障碍。语言训练:纠正宝宝的语言错误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把“苹果”说成“苹朵”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比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小宝宝不会做这种动作,就把舌头放平了,于是错音就出来了。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宝宝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和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宝宝发音就逐渐正确了。动作训练:提供机会让宝宝多运动
一般的家长很容易把宝宝智力的发展同看图识字、数数、背诗等联在一起,但却很少会与运动联系起来,而事实上运动对宝宝的智力发展非常重要。
运动锻炼了宝宝的骨骼和肌肉,促进了身体各部分器官及其功能的发育,发展了身体的平衡能力和灵活性,从而促进大脑和小脑之间的功能联系,促进脑的发育,为智力的发展保证了生理基础。所以宝宝运动能力又常被当做测量智力发展的主要指标。
宝宝满周岁后,运动能力明显提高,爬得更灵活,站得更稳,能迈步行走、转弯、下蹲、后退等。宝宝这时不仅在运动中探索认识周围的环境,而且对周围的环境开始产生一定的影响,宝宝从学会使用工具逐渐发展到了制造工具,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发展。宝宝在各种运动中不断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情绪会非常愉快兴奋,自信心也得到加强,比如宝宝兴奋地享受着被大人追逐的感觉、大笑大叫地从滑梯上滑下来等。
此外,在运动中,宝宝接触其他的小朋友,并在大人的指导下逐渐学会了与人交往的点点滴滴,这将促进宝宝的社会性的发展,而社会性的发展又可促进宝宝独立性的发展,共同为宝宝进入幼儿园、加入儿童集体做好准备。
父母应提供机会让宝宝多运动,同时应注意运动内容和方式的丰富多样。充分调动宝宝的兴趣,并可在运动中加强宝宝对语言的理解,激发宝宝的想象力。认知训练:让宝宝记住小伙伴的名字
在公园或在家附近遇到同龄的宝宝时,妈妈可引导宝宝主动与对方宝宝打招呼。妈妈这时可顺便问对方宝宝的小名,然后介绍两个互不相识的宝宝认识。提醒宝宝记住对方宝宝的名字,并在此后几天经常让宝宝提起,以增强宝宝的记忆能力。这样再见到那个宝宝时,自己的宝宝就能主动叫出对方的名字。如果你的宝宝有意识地记住了别人的名字,就会为其以后与人交往提供便利。思维训练:在游戏中提高宝宝的思维能力
快满1周岁的宝宝,其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宝宝观察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多和宝宝一块儿做游戏。比如,家长故意让宝宝戴上成人的帽子,宝宝的眼睛会被帽子遮住。宝宝马上发现这个问题,会拿掉帽子。家长还可以把几顶帽子放在宝宝面前,让他找出自己的帽子。也可以和宝宝一块儿玩积木,比如,家长示范怎样把积木一块一块地垒起来,边垒边数“1、2、3、4”,然后让宝宝模仿着垒。1岁左右的宝宝能垒起3~6块就很不错了。家长还可以教他们搭门。如果没有积木的话,家长可以准备一些平整的纸盒,在上面画或贴上一些五颜六色的图画来代替积木。经常重复这类游戏,可以促进宝宝思维能力的发展。踮着脚尖走
快满1周岁的宝宝,大部分刚刚学习走路,有的宝宝走路比较早,11个月时就能独自走几步了,可有的宝宝到1周岁半才学会走路,由于宝宝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
有些宝宝刚学走路的时候踮着脚尖,像是跳芭蕾舞,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家长要排除病理上的原因;足筋太短是造成“芭蕾舞”步的原因。如果排除这个原因,家长就要看,是不是鞋子不合脚,所以宝宝总是踮起脚寻找最舒服的感觉。如果是鞋子的原因,就要及时给宝宝换一双舒服的鞋。其实,宝宝刚学走路时什么样子都有,有的刚开始走路时,右腿成“罗圈腿”,左腿好像拖拉着,像个“小拐子”;有的脚尖往里拐;有的走起路来一蹦一蹦的,只要不是疾病因素,这种种走法都是正常的,毕竟,宝宝学习走路是有一个过程的,不可能刚开始学走就走得特别好。因此,爸爸妈妈不要动辄带宝宝上医院,又是验血,又是拍片子的,只要宝宝没有什么异常,爸爸妈妈就不必过于担心。不好好睡觉
有的宝宝每天晚上到了11点精神还特别好,没有一点睡意,常常搞得爸爸妈妈疲惫不堪。对于这样的宝宝,妈妈不要早早地把宝宝放进被窝儿,应让宝宝玩困了,再让他睡,以免养成宝宝不哄不睡的坏习惯。白天让宝宝多运动,少睡觉,如果午睡起得太晚,或天快黑时又睡一觉,这样就会影响夜间的睡眠。如果爸爸妈妈经常晚睡,宝宝也会养成晚睡的习惯。
有的爸爸妈妈可能会担心宝宝睡得太晚,会影响宝宝的发育。其实,只要能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就不会影响宝宝的发育,当然,应培养宝宝早睡早起的习惯,以不超过晚上10点为好。有些宝宝不喜欢白天睡觉,即使勉强睡了,也是不大一会儿就醒。这是爱动又精力旺盛的宝宝,晚上宝宝的睡眠质量会很好,对于这种睡眠情况的宝宝,也不必强行要求宝宝像其他宝宝一样白天睡两觉。只要宝宝的精神状态良好,生长发育正常,就不必为宝宝担心。宝宝的睡眠习惯是有个体差异的,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睡得多的宝宝就比睡得少的宝宝好。宝宝厌食
厌食是指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或食欲减低。厌食多与喂养不当有关,如饮食无规律,多吃零食,多吃含脂肪、蛋白质较多的甜食,以及精神过度紧张、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突然改变等。
独生子女,特别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家长,对宝宝过分溺爱,总担心宝宝营养不够,随便给宝宝吃各种糖果、饼干等小食品,长期下去打破了宝宝体内正常消化吸收的规律,不按时进餐,最终会使食欲逐渐下降,产生厌食症状。
另外,过多地喂鱼、蛋、肉类等食物,也可影响食欲。有些父母为强迫宝宝进食,采取哄骗,甚至打骂等手段去逼迫宝宝进食,结果会适得其反,使宝宝逐渐对进食产生反抗和厌恶情绪,从而导致厌食。
因此,要避免宝宝厌食,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培养宝宝按时进食、不偏食、不挑食等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两餐之间不要吃过多的零食,不要边看电视边吃饭等。进餐前15分钟应让宝宝作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就餐准备,以免由于兴奋或疲劳影响食欲。
2注意进餐时的精神卫生,避免不良刺激,尤其是家长不要强迫宝宝进食而要耐心鼓励。应在良好、愉快的气氛中进餐,家长不要在此时责备或批评宝宝。
3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及营养搭配,防止蛋白质过高或甜食过多。食物的种类和制作方法要经常变换,以增加食欲。
4夏天气候炎热,湿度较高,此时如饮用过多的冷饮就会影响消化液的分泌而导致食欲下降。教育宝宝食用冷饮要适量,不宜过量。
对于采取上述护理措施无效的顽固厌食患儿,应到医院请医生进一步诊治,及早给予矫治,因为长期厌食可造成营养不良、体质衰弱,以致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喜欢上餐桌抓饭
许多宝宝都有上餐桌抓饭的兴趣,这是很自然的。爸爸、妈妈不能为此就拒绝让宝宝上餐桌。但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宝宝把饭菜抓翻,不要烫着宝宝的小手。可以告诉宝宝,给宝宝禁止的信号,如妈妈绷着脸说“不能抓”。但不能惩罚宝宝,最常见的是父母打宝宝的手,这是不好的。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