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物特疗法

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物特疗法

作者:秋雨字数:111476状态:连载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一、针灸的治病机理
针灸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医学古老而又独特的一种医疗方法,它和其他疗法一样,也是在祖国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依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进行辨证论治的。它是利用艾或某种易燃材料和某种药物,在穴位上烧灼、熏熨和巾敷,使其产生温热性或化学性刺激,通过经络穴位的作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灸法有以下特点:一是应用范围广泛,能治多种病症。灸法可单纯使用,也可与针刺或药物配合应用,因此,其治病范围非常广泛。它既能治疗很多慢性疾病,也可治疗一些急性病症。二是操作方法多种多样,有利于提高疗效。在临床治疗中,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多,若一法治疗无效,则可选用别的方法,按辨证施灸的原则,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三是有特殊功效,可补针药之不足。四是副作用少,老幼皆宜。根据不同的病情、体质、性别、年龄等,选用不同的灸法。除病情需要,进行瘢灸、发泡灸有一定的痛苦外,其他灸法都容易被患者所接受,特别对婴幼儿和年老体弱者有很好的疗效。五是穴药结合,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在艾火作用于经络穴位上的着肤灸,悬起灸和实按灸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隔物灸和敷灸把穴位刺激作用和药物化学作用结合起来。因此,灸法的研究使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另外,针刺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三大作用。
调和阴阳
中医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因某种或多种因素使人体的阴阳平衡遭到破坏,就会产生多种疾病。针刺治病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病变的症候来调节机体的阴阳,使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导致疾病的因素。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是人体抗病能力处于相对劣势,致病因素处于相对优势而造成的。生病以后,机体仍然会不断产生相应的抗病能力来与致病因素作斗争。如果正气战胜邪气,那么邪气就消退,疾病痊愈。如果正气不能战胜邪气,邪气就进一步深化导致疾病恶化。因此,扶正祛邪也就成了保证疾病趋向好转的基本条件。针刺治病防病,就是在于发挥它扶正祛邪的效果。
疏通经络
人体的经络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经络和脏腑也是密切联系的。针刺治病,就是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道理,在有关俞穴部位上进行针刺,以达到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针灸的施治器具
施灸器具,即专门用于灸法的器具,简称灸器。采用灸器施灸古已有之,最早的灸器是利用某种器物来代替的,如晋代葛洪记载的瓦甑,唐代孙思逊记载的苇管等。到了清代,已制作出专门的灸器,如灸板、灸盏等。
目前多用不锈钢毫针,购买时要选用有较高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的毫针。
使用灸器施灸,能给患者较长时间热舒适的刺激,与艾炷灸、艾条灸等法相比,有节省人力的优点。近代应用的灸器,大多是基于此点而研制的,如温灸筒、温灸盒、灸疗架等。近年来,福建省有关单位研制的温灸药包又有进步。这种灸器,施灸时无烟或微烟,还可针对症主次不同选择相应的药棒,使用也更加方便,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还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的电热灸器、激光温灸仪、微波针灸仪等,也将会对灸法的运用带来根本性变革。
另外,应根据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和所到俞穴的具体部位等不同情况,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一般来说,头面部皮薄肉少的地方,应选较短较细的毫针(如05寸长,30~32号针),而皮厚肉多的躯干、四肢部俞穴,则应选较长较粗的毫针(如15~20寸长,28~30号针)。
三、针刺的运针方法
选择体位
针刺前必须选择好适当的体位,以既有利于俞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刺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
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针具消毒、俞穴部皮肤的消毒和施术手指消毒。毫针的消毒可在75%的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有条件者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施术者的手,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再用酒精棉球涂擦,然后才能持针操作。俞穴部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应从中心点向外绕圈擦拭。
常用进针法
进针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最常用、最易掌握的两种方法。
1单手进针法: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拿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即屈曲,将针刺入皮下,此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将针头对准穴位,在接近皮肤时,双手配合,迅速把针刺入皮下。此法多用于较长的毫针。
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针刺角度是指针身和皮肤所成的夹角,针刺的方向指针身刺入时应对准的某一方向或部位而言。针刺的深度则是说明针身进入皮肤的深浅。进针后,要考虑角度、方向和深度,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治疗效果,并保证针刺安全。
针刺的角度一般分三种:
1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垂直刺入,适用于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2斜刺:针身与皮肤约呈45°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俞穴。
3平刺:针身与皮肤呈15°~20°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
不同的穴位对针刺角度、方向、深度要求不尽相同。
行针基本手法
进针后再施行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行针的基本手法有以下两种:
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将针从浅层插到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这样反复地提插的手法叫做提插法。提插幅度一般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
2捻转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进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即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行针手法称为捻转法。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另外,必须注意捻转时不能单方向转动,否则针身容易牵缠肌纤维,使受术者局部疼痛,并造成出针困难。
针刺的感应
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现代称为“针感”。产生针感时,针下有沉重紧涩的感觉,在针刺部位有酸、胀、重、麻感,有时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感传现象。针刺不同穴位,往往出现不同的感应。例如,头额部穴位以局部胀感为多,肌肉丰厚处的穴位比较容易出现酸感。即使在同一穴位上,由于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针感。针刺感应与防治疾病的效果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细心体会,切实掌握。
出针法
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了一定的治疗要求,便可以出针。出针是毫针刺法操作过程中的最后一道程序。出针时先以左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退出。出针后须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四、灸灼疗法
灸,是灼烧的意思。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灸后人体会产生一种温和的灼热感觉,这种温热刺激,不仅能使皮肤充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而且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起到温通经络,畅流气血,调和脏腑的作用。
之所以用艾来施行熏灸,是因为艾药性温热,具有温通经络,祛散寒邪的功能;艾的气味芳香,有开毛窍、透达肌肤的功能,所以用艾来熏灸,有较强的温经散寒、通络活血的功效,而且艾易于燃烧,热力均匀,又不容易落下火星,是比较理想的熏灸原料。
艾炷灸法
施灸时所燃烧的用艾绒制成的圆锥形小体称为艾炷。分大、中、小三种。大者高1厘米,炷底直径08厘米,重约01克;中者为大炷之半,如枣核大;小者如麦粒。燃烧一炷即为一壮。临床应用炷的大小,壮的多少,随病症、施灸部位不同而异,少者1~3壮,多者可达数百壮。一般阳寒虚弱之症宜多灸,体壮者宜少灸;肌肉丰满深厚处宜大炷,浅薄之处宜小炷。
艾炷法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又称着肤灸、明灸。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面施灸的一种方法,为防止艾炷倾倒,可事先在皮肤上涂一点蒜汁、粥汤、清水或酒精。直接灸法又分为瘢痕灸、无瘢灸、骑竹马灸法、三角灸四种。
2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的一种方法。这样既可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也可以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的特性发挥协调作用,从而取得更大的治疗效果。该法种类很多,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疾病的治疗中,有着较好的疗效。
3禁忌证:因施灸时疼痛较剧,灸后化脓并留有瘢痕,故对一般体质衰弱者及老年人、小儿应慎用;对急性热病、长期消耗性疾病的重症患者,如吐血过多的肺痨症和内脏实质病症,均不能施瘢痕灸治疗。此外,如眼、心肝附近及睾丸、阴部均列为禁灸区。醉酒之后、大劳、大饥、大饱之时暂不宜施灸。雾、雪、雷、雨之日也不宜施灸。急症例外。
艾卷灸法
又称艾条灸法。是用纸包裹艾绒(或加药物)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一端燃烧,在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在艾绒内加进药物,再用纸卷成条状施灸,名为“雷火神针”或“太乙神针”。由于该法操作简便,疗效良好,无痛苦及副作用,广为患者所接受,所以一直被临床广泛采用,随着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发展,现本灸法已演变为纯艾条灸法、药物艾条灸法、隔药灸法和无烟艾条灸法四种。
1纯艾条灸法:即用纯艾绒制成艾条而施灸的一种方法。依其操作方法,应用范围的不同又分为温盒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①温盒灸:将灸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05寸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度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弱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通过医生手指的知觉来测患者局部受热程度,而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本法适用于灸疗各种病症。②回旋灸:又称熨热灸法。将点燃的艾卷接近灸的部位平行往复回旋熏灸(距皮肤约3厘米)。一般可灸20~30分钟。适用于风湿痹痛、神经性麻痹及广泛性皮肤病等。③雀啄灸: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移动,一般灸5分钟左右。多用于治疗小儿疾病或急救晕厥等。此法热感较强,注意防止烧伤皮肤。
2药物艾条灸法:即用药物艾条点燃后,垫上纸或布,趁热按到穴位上,使热传导透达深部的一种灸疗方法。常用以下几种:
(1)雷火神针又称雷火针,本属于灸法,为何称为“针”,是因为它的操作方式,很像针法实按在穴位上的缘故。操作方法如下:将所选药物研成细末,和匀。以桑皮纸1张,宽约30厘米见方,摊平,先取艾绒24克,均匀摊在纸上,次取药末6克,均匀掺在艾绒里,然后卷紧如爆竹状,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头留空纸3厘米许,捻紧即成药物艾条。施灸时先选穴定位,将艾条点燃一端。另一种方法是在所灸的穴位上,覆盖10层棉纸或5~7层棉面,再将艾火隔着纸或面紧紧按在穴位上,留按1~2秒即可,若艾火熄灭,可重新点燃另一端,以七层棉纸包裹,紧按在穴位上,如觉得太烫,可将艾条略微提起,待热减再灸。如火熄、冷却,则重新点燃灸之。每穴可按5~7次。适应于:风寒湿痹、痿证、腹痛、泄泻、闪挫肿痛等。
常用药物艾条处方:艾绒60克,乳香9克,沉香9克,木香9克,羌活9克,茵陈9克,干姜9克,麝香少许。
(2)太乙神针又称“太乙针”,与雷火针无实质区别,是雷火针的进一步发展。其艾条制法,操作方法与“雷火针”相同。
(3)神灯照灸法药物组成:将雄黄6克,朱砂6克,血竭6克,没药6克,麝香15克,研细为末。每次取药1克,桑皮纸裹之。做成条状,长约20厘米,以麻油浸透备用。用时点燃。使其距患部3厘米许,徐徐烘之,以皮肤烘热为度。适用于外科疮疡,有消肿、溃坚、止痛的作用。
(4)百发神针药物组成:乳香、没药、生川附子、血竭、川乌、草乌、檀得末、大贝母、麝香各9克,母丁香49粒,艾绒30克,其艾条制法,操作方法与“雷火针”相同。临床上主要用于偏正头痛、漏肩风、鹤膝风、半身不遂、痞块、腰痛、疝气、痈疽等症。
(5)消癖神火针药物组成:蜈蚣1条,五灵脂、雄黄、乳香、没药、阿魏、三棱、木鳖、文术、甘草、皮硝各3克,闹羊花、硫磺、穿山甲、牙皂各6克,麝香9克,甘遂15克,艾绒60克。药条制法、操作方法与“雷火针”相同。主治偏食消瘦、积聚痞块等。
3隔药灸法:又称间接灸法。是在穴位上覆盖某些药物后再以艾条施灸的一种方法。随隔物的不同,适应证也因之而异。临床上常用的有如下两种:
(1)隔核桃壳灸将核桃劈为两半去仁,于壳上钻小孔若干,内装干鸡粪,扣患处。用艾条灸之。有解毒消肿作用,主治各种肿毒。
(2)隔蟾酥皮灸取略大于病灶的蟾皮一块,将其内面平铺于疖肿上,然后持点燃的艾条,置蟾皮上方适当的距离进行熏灸。至病灶区出现温热感为度。每日灸1次,每次约30~60分钟。此法治疗疖肿,有较好疗效。
4无烟灸法:无烟灸是现代人经改进研制出的新处方,其疗效不仅比有烟灸好而且又具有环保卫生的优点,现已逐步推广开来。常用的无烟艾条处方是:艾叶500克,甘松30克,白芷、细辛、羌活各6克,金粉(或铅粉)40克。
温灸法
根据其操作方法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
1艾饼灸法:又称铺灸法。是将艾绒铺于穴位或患处上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如下两种:
(1)熨灸法将艾绒平铺于穴位上,再盖几层布,用熨斗在上面熨之,可发挥热熨和艾灸的双重作用。此法适用于虚寒、痿痹等证。
(2)日光灸法将艾绒平铺在腹部,在日光下曝晒,每次10~20分钟,既有日光浴又有艾的作用。此法适用于小缺钙症、皮肤色素变性、慢性虚弱疾病等。
2艾熏灸法:是用艾绒燃熏或加水煮蒸熏穴位或患部的一种灸治方法。常用的有如下两种:
(1)烟熏灸法是将艾绒放在杯子内点燃,使热烟熏灸一定部位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痹证、痿证等。
(2)蒸汽灸法用水煮艾,边煮边使其蒸汽熏,或煮好后盛盆内用蒸汽熏之。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麻木或肿胀等。
3温灸器灸法:是利用专门工具施灸的一种方法。该灸法可以较长时间地连续给病人以舒适温热的刺激,且使用方便,尤其对小儿及惧怕灸刺者此法最为适宜。目前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温筒灸取一种特制的金属筒状灸具,内装艾绒或药物,点燃后,置于施灸的穴位来回温熨,以局部发热红晕,病人感到舒适为度。一般灸15~30分钟,温筒灸具有多种,常用的有平面式和圆锥式两种,平面式适用于较大面积的灸治,圆锥式作为小面积的点灸用。适用于痹证、痿证、腹痛、泄泻、腹胀等症。
(2)温盒灸是用一种特制的盒形木制灸具,内装艾卷固定在一定部位而施灸的一种方法。盒具按其规格大小分大、中、小三种(大号:长20厘米,宽14厘米,高8厘米;中号: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小号:长11厘米,宽9厘米,高8厘米)。灸盒的制作:取厚约05厘米的木板,制成长方形木盒,下面不安底,上面制作一个随时可取下的盖(与盒的大小同等,并在盒内中下部安置铁窗纱一块,距底约3~4厘米)。施灸时,把温灸盒置于所选的部位中央,点燃艾卷后,对准穴位放在铁纱上,盖好封盖(盖用于调节温度)。每次每穴灸15~30分钟,一次可灸数穴。适用于各种常见病的治疗。
(3)苇管器灸灸器的制法目前有两种:一种是一节苇管灸器,其苇管口径为04~06厘米,长5~6厘米,苇管的一端作成半个鸭嘴形,另一端用胶布封闭,以便插入耳道内施灸。另一种是两节苇管灸器,放艾绒段,口径为08~1厘米,做成鸭嘴形,长4厘米,插入耳段口径较细,直径为05~06厘米,长3厘米,该段插入放艾绒端口内,连接成灸器,因而得名。插入耳道端用胶布固定,以备施灸用。其操作方法:将半个花生大的一撮细艾绒,放在灸器的半个鸭嘴处,用线香点燃后,用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耳部有温热感。灸完一壮,再换一壮。每次灸3~9壮。10次为1疗程。主治面瘫。
4温针灸法:又称温针法、烧针尾、传热灸、针柄灸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
(1)操作方法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深度,取约2厘米长艾卷一节,套在针柄上,从下端点燃,直至艾条烧完为止,待针柄冷却后出针,也可以艾绒代替艾卷施灸。
(2)适应证临床适用于既要留针,又需要施灸的疾病,如肢体冷痛、脘腹隐痛。也可用于保健。
(3)注意事项①艾卷、艾绒应从下端点燃,易于温热向下(体内)传导。②如用艾绒,装裹时必须捻紧,并嘱病人不要随便变动体位,以免艾绒落下烧伤局部皮肤、衣物。③若艾火灼烧皮肤发烫。可在穴位上隔一纸片,可稍减火力。④当艾卷燃烧完时,除去残灰,稍停片刻再将针拔出。⑤抽搐、痉挛、震颤患者及婴幼儿禁用。
非艾灸法
凡是用艾绒以外的物品作为施灸材料的灸治方法,均称为非艾灸法。
1敷灸法:是用某种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部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其中较多的是用有刺激性药物,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局部充血潮红。所用药物绝大部分为中药,但近人也有用西药而敷灸的,一般多用单味药,也可用复方。该灸法既包括古代的“天灸”,也包括现代的“药物发泡”和部分“药物敷贴”疗法。常用的有蒜泥灸、白芥子灸、毛茛灸、生姜灸、葱白灸、芫花灸等40余种。
(1)蒜泥灸是将大蒜(最好用紫皮蒜)捣成泥状,取3~5克贴敷在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赤或起泡为度。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腺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2)白芥子灸白芥子研未,醋调或姜汁调为糊膏状,每次用5~10克贴敷在穴位上,油纸敷盖,橡皮膏固定,或将白芥子细末1克,放置3厘米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贴敷在穴位上。敷灸时间约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该法主治风寒湿痹痛、肺结核、哮喘、口眼斜等症。
(3)毛茛灸毛茛又称老虎脚爪草。取其鲜叶捣烂,敷于穴位或患处,初有热辣感,继而所敷皮肤发红、充血,稍时即起水泡。发泡后,局部有色素沉着,以后可自行消退。敷灸时间约为1~2小时。如敷于经渠或内关、大椎穴,可治疗疟疾;治疗寒痹可敷于患处;如与食盐合用制成药丸敷于少商、合谷穴,可治疗急性结膜炎。
(4)马钱子灸取马钱子适量,研为细末,用醋调如糊状,敷于穴位上,胶布固定,如敷颊车、地仓治疗面神经麻痹等。
2硫磺灸:是以硫磺作为施灸材料的一种灸法。灸法:用硫磺1块,随疮口大小定之,另取少许硫磺,于火上烧之,以银钗脚挑之取焰,点硫磺上,令着三五遍,取脓水,以疮干差为度。此法用于治疗顽固性疮疡及其形成瘘管者。
3黄蜡灸:是将黄蜡烤热熔化,用以施灸的方法。其方法是先以面粉调和,用湿面团沿着疮疡肿根围成一圈,高出皮肤3厘米左右,圈外围布数层,防止烘肤,圈内放入上等蜡片约1厘米厚,随后以铜勺(或铁勺)盛灰火在蜡上烘烤,使黄蜡熔化,皮肤有热痛即可。若疮疡肿毒较深,可随灸随添黄蜡,以添到围圈满为度,若灸使蜡液沸动,病人施灸处先痒感,随后痛不可忍,立即停止治疗。灸完洒冷水少许于蜡上,冷却后揭去围布、面团及黄蜡。
4灯火灸:又名灯草灸,是用灯芯草蘸油点燃后快速按在穴位上进行熨烫的方法。现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明灯爆灸法取灯芯草1根(约10厘米长),蘸植物油并使之浸渍寸许,点燃灯芯之后,以灵捷而快速的动作。对准选灸穴位直接点触于穴位上爆灸。一触即离去,并听到爆响“叭”之声,即告成功。此称为1壮。此法灸后局部皮肤稍微灼伤,偶然可引起小水泡,3~4天水泡自然吸收而消失,此法适应证广,常用于治疗急性病症,包括小儿急性病,民间普遍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
(2)阴灯灼灸法又称阴灯灸法或熄灯火法。施灸方法是:取灯芯草1~2根,长约10厘米,把灯芯蘸植物油点燃约半分钟即吹灭灯火,停约半分钟,等灯芯温度稍降,利用灯火余烬点于治疗穴上灼灸之,一触即起为1壮。每穴可以雀啄般地灼灸1~3壮。本法具有安全可靠,无灼伤之弊,且疗效良好,又可消除害怕心理等优点,可适用于各种急性和慢性病的治疗。
(3)压灯指温熨法术者取灯芯草1~3根,蘸植物油点燃明火,然后把拇指指腹压在灯芯火上,旋即把拇指指腹的温热迅速移压在患部或治疗穴位上熨灼之,如此反复做3~5次即可。本法属间接熨灸法,适用于婴幼儿疾患和老年、虚弱性慢性疾病。本法具有安全可靠、无直接灼伤皮肤等优点,病人易于接受,通常多用于2周岁以下的婴幼儿,也可用于害怕灯火灼伤的患者。
(4)灯芯炷灸法施灸方法是:取灯芯草1~2根,用剪刀预先剪成1厘米长,此即谓“灯芯炷”,再将剪下的“灯芯炷”浸在盛装植物油的器皿中。治疗时将油浸的灯芯炷稍行滴干,然后用小镊子将灯芯炷竖直置于治疗穴位上,以火柴点燃,任其燃烧。每燃完1炷为1壮,每穴烧1~2壮为度,本法与艾炷灸法同理,属直接着肤灸,适用于老年人、妇人等慢性、虚损性疾病的治疗。灸后局部皮肤微灼烧伤,可涂以龙胆紫药水,以免感染。
5电热灸:是利用电作为热源而施灸的方法。操作方法,先取特制电灸器1台,接通电源达到适当温度后,即在穴位上进行灸熨。每次可灸5~15分钟,适于寒湿痹、寒性腹痛、腹泻等常见病。
五、针刺疗法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主要是以毫针为针具的针刺方法,是古代九针之一,也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疗法之一,所以自古以来把它列作刺法的主体。历代针灸文献所讲的刺法,多指毫针的临床应用而言,毫针因如毫毛,适于刺入各经的俞穴,可以静候其气,而徐缓地运用手法。又因针身毫细,适宜持久留针,正气得以充实,正气和邪气都会受到针刺的影响。出针后,不仅可以散其邪气,还有扶养正气的作用。主治寒热痹痛,邪在络脉的疾病,若患痹痛久不愈者,或属于寒邪之类的症状可用毫针,这种针可用来补益精气。
芒针刺法
芒针刺法,是用一种特制的长针(极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因形状细长如麦芒,故称之为芒针),采用特定进针和运针手法,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由于芒针的针体长,进针深,能治疗多种疾病,疗效较好,深受患者的欢迎。在临床上有许多病种,芒针只需用一两个主攻穴位即可解决,如坐骨神经痛取环跳,哮喘取天突等。此外,芒针疗法在配穴上,尚有很多特点,如“三脘配穴法”,“上下配穴法”等一系列的配穴法,非常灵活,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总之,芒针疗法是通过局部刺激穴位及经络传导,反射地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及大脑皮层的功能,而达到增加机体抗病能力治愈疾病的目的。
粗针刺法
粗针又称巨针,粗针疗法是依经络、神经走行及其分布规律选取刺激部位,用粗针针刺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它是由古代九针中的长针和大针结合而成的一种针。
火针刺法
火针疗法是用特制的不锈钢针,用火烧红针尖迅速刺入穴内,给人以一定的刺激来达到温经散寒、活血化淤、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升阳举陷、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三棱针刺法
三棱针疗法是以三棱针为点刺放血的针具,用它来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表浅血络,放出少量的血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放血或刺络疗法。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刺血具有开窍泄热、宣通经脉、调和营卫、消肿止痛等作用。因此,刺血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常作为必要施术而治愈疾病。
蜂针刺法
蜂针刺法是蜂蜇治疗与传统针灸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蜂毒具有高度的生物学及药理学活性,能直接对细胞膜起溶解作用,使蜂毒中的抗菌、抗炎、抗凝血、抗高脂及抗辐射成分迅速进至体内。蜂针刺激经穴后,引起皮下血管的反射而收缩,随即收缩的血管再次扩张导致皮肤充血,从而提高针刺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蜂毒中的多肽类物质对皮肤末梢神经有刺激作用,通过中枢神经传递到交感神经,进而刺激脑垂体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有利于植物神经调整趋于正常。蜂毒还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免疫机能,提高抗病能力。
六、针刺注意事项
1体质虚弱或初次接受针刺者,要尽可能采取卧位,以防止晕针。疲劳、空腹等情况下,不宜进行针刺。
2针刺胸背部俞穴不宜过深,严防发生创伤性事故。对接近重要脏器和大血管的俞穴,尤应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3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俞穴,以及三阴交、合谷等穴不宜针刺。对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则最好不要针刺。
4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局部,不宜针刺。
5对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友病病人,则禁止针刺。
6针刺过程中,万一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妥善处理。常见的异常情况有以下几种。
(1)滞针:针刺进皮后,有时遇到捻转、提插发生困难,甚至不能将针退出者,称为“滞针”。大多因受术者紧张而引起肌肉痉挛,或捻转幅度太大以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对精神紧张者应解除其顾虑,放松肌肉,或在附近按摩。若因肌纤维缠绕针身,可反向捻转,待针松动后出针。
(2)弯针:进针时指力不匀,用力过猛,或进针后因强烈针感使针刺部位的肌肉急剧收缩,或留针时变动体位,均可使针身弯曲。遇到弯针,宜将针顺势拔出。如因体位变动所造成,应先恢复原来体位,然后出针。
(3)断针:多因针身锈损剥蚀,或捻转手法太强,或滞针、弯针后处理不当,致使针身折断,残断留在体内。此时要沉着、冷静,用左手固定穴位周围皮肤,不要移动体位,如断端露于皮外的,可用手或镊子拔出,如断针深不可见,应手术取出。
(4)晕针:初次接受针刺者往往由于精神过于紧张,或体质虚弱,疲劳、空腹、或针刺手法过强等原因,均易引起晕针。其表现为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多汗肢冷等。出现晕针现象时,应立即全部出针,平卧,放低头部,喝少量凉开水,休息片刻即可恢复。
(5)血肿:有时皮内出血,当时应予冷敷,促使止血,数小时后可作热敷,促使吸收。
(6)刺伤:重要脏器针刺过程中或留针时出现心跳增快、气闷、紫绀等症状,大多是由于刺伤心、肺、肾、髓等重要脏器而引起,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七、灸灼注意事项
施灸禁忌
1不宜在过饱、过饥、酒醉的情况下施灸。
2颜面部不宜瘢痕灸,妇女在妊娠期内小腹和腰部不可灸。
3不论外感或阴虚发热,凡脉异数者,均不宜灸。
施灸程序
一般情况下可以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后腹,先头身后四肢,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灵活运用。
灸后处理
施灸后局部皮肤仅有微红灼热现象的,很快就可消失,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重,皮肤出现小水泡,只须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针刺破放出水液;如有化脓现象,则要保持清洁,可用敷料保护灸疮,待其吸收愈合。
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法,耐心解释,以取得患者的合作,如选用瘢痕灸法一定要取得病人的同意。
2腰、背、腹部施灸,壮数可多。胸部、四肢施灸,壮数应少,头颈部更少,青壮年施灸壮数宜多,时间较长;年老,小儿施灸壮数少,时间较短。
3施灸时患者的体位要舒适,并便于术者操作。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以及惧灸者不宜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可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如果发生“晕灸”现象,要及时处理。
4颜面部、心区、大血管部和肌腱处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有睛明、丝竹空、瞳子髎、人迎、经渠、曲泽、委中等,妇女妊娠期,腰骶部和腹部不宜用瘢痕灸。
5对昏迷、肢体麻木及感觉迟钝的患者,注意勿灸过量,并避免烧伤。
6施用瘢痕灸法,在灸疮化脓期间不宜做重体力劳动。如灸疮污染局部发炎时,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7施灸过程中,严防艾火烧坏病人衣服、被褥等物。施灸完毕,必须把艾卷艾炷彻底熄灭,以免引起火灾。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