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自然界未解之谜

自然界未解之谜

作者:未来字数:343166状态:连载

神奇的动物之谜

神奇的动物之谜
动物的心灵感应之谜
导言:人类亲近动物、爱护动物,本不想得到什么回报,因为人们以为动物是没有思想,没有是非的。但无数活生生的、不可思议的事实却证明:有些动物对人类的依恋,对人类的情感不但很深,而且还有感人的行为。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超常感本能,它们也能够预感危险,这就是它们的心灵感应。
在美国,有只两岁的英格兰血统牧羊犬博比,它的主人名叫布雷诺,家住美国俄勒冈州。1923年8月,布雷诺带着小狗博比从俄勒冈州去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镇度假时,博比不幸走失了。从此博比开始了它神奇、惊险而又极不平凡的超常旅程。博比用了6个月的时间,历尽千难万险,历经1500千米路程,终于从印第安纳州回到了俄勒冈州的家,找到了它的主人。对于博比这次艰险的1500千米旅程,很多人觉得简直难以置信,为了进一步证实这次旅程,俄勒冈州的“保护动物协会”主席返回到博比走失的原地点,勘查了这条小狗所走过的所有路径,访问了沿途许许多多见过、喂过、收留它住宿,甚至曾经捉过它的人,最后证实了这一切确实可信。
动物身上往往有着一种超常的感觉
在人们都赞扬博比的忠诚、勇敢、坚毅的同时,科学家却想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博比在几千里外是怎么找到路回家的?当初他的主人是开车走的公路,博比并没有沿着它的主人往返的路线走,而它走的路与主人开车走过的路一直相距甚远。事实上,根据动物协会勘查的结果,博比所走过的几千里路是它从来没有见过、没有嗅过,也根本不熟悉的道路。
对博比这次旅程经历研究的结果使人们相信,这条小狗之所以能回家,是靠着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感觉觅路的,这种本领与已知的犬类感觉完全不同。有人认为动物这种神秘的感觉和能力是一种人类尚未了解的超感知觉,或者称之为超常感。这个名词源于希腊文的第23个字母,用于代表自然界动物的超自然感官本能。它指的是有些动物能够以超自然的感觉感知周围的环境,或者与某人、某事,或与其他动物之间有着心灵的沟通。然而,这种沟通似乎是通过我们人类并不知道又无法解释的某些渠道进行的。
在意大利,有只名叫费都的小狗,它的主人去世后它非常伤心,以至为它的主人默默地守墓13年,不论别人怎么想把它弄走,它始终不肯离去。多少年来,在世界各国都发现了很多动物的超常感行为。例如,它们有的会跑到从来没去过的地方找到主人,有的似乎还能预感到自己主人的不幸和死亡,有的能预感到即将来临的危险和自然灾害,如地震、雪崩、旋风、洪水以及火山爆发等。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前的四五天,就有好多人发现家里鸡犬不宁,猪、狗乱叫,一向很怕见人的老鼠一反常态拼命地逃离房屋,往大街上乱窜,动物园里的动物也莫名其妙地横冲直撞。据有关报纸称,1999年8月在土耳其发生大地震之后,地震严重的灾区平时人人喊打的老鼠一下子身价百倍,很多惊恐不安的灾民之所以想在家里养一只老鼠,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发现地震来临之前,老鼠总是先有异常的表现。
动物的主人在大祸来临时,可能会影响动物的超自然感觉。反过来,也可能影响动物的主人。曾担任加拿大总理22年的麦肯齐·金就曾预感到他自己十分喜欢的爱犬帕特要大祸临头。有一次,总理的手表突然掉在地上,时针和分针在4点20分停住了。这位总理说:“我不是个通灵的人,不过我当时就知道,仿佛有个声音在告诉我说,帕特在24小时内就要死了。”第二天晚上,帕特爬到它主人的床上,躺在那里静静地死去了,时间恰好是4点20分。
动物的超常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的重视,并作了大量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某些动物确实具有一些非常奇特的感觉本能,并能以独特的方式利用人类具有的五种感觉本能,而还有一些动物的某些感官功能是我们人类完全没有的。另外,还有一些动物的超常感也是我们现在还没能完全了解到的。1965年,荷兰的动物行为学家延伯尔根在他著的书中写道:“许多动物的非凡本能以特殊生理作用为基础,至今,我们还没有了解这些作用,因而,才把这些本能叫做‘超感知觉’”。
动物世界有着许许多多我们未知的领域,在这些领域里,充满神奇和奥秘。即使今天的动物学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动物的超常感本能的奥秘仍然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动物预报地震之谜
导言:动物对自然界异常情况的感知往往超过人类,人类往往依靠科学智慧,而动物则是本能。动物的这种本能源自何方?人类往往不理解,且用科学的手段也不能探知。只能等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直到能知道为止。地震是最惨烈的自然灾害之一,直到今天人类还没有找到能完全预报地震的有效办法。但人们发现,大地震发生之前,许多动物往往有异常反应。
地震前的地声现象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经过实验研究和现场观测发现,这些声音是由于震源区岩石破裂而发出的。所发出声音的频率不仅有20~20000赫兹的人类可以听到的声音,也有20000赫兹以上的超声波和20赫兹以下的次声波。人耳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作用是毫无反应的,但有些动物对它们的反应相当灵敏。例如,鱼类对1~20赫兹的次声波就能感觉到。而在地震前,金鱼惊慌不安,发出尖叫声,甚至跳出鱼缸,可能都与震源发出的次声波或超声波有关。
地光也是地震的一种前兆现象。地光耀眼夺目,五彩缤纷,它对动物很可能是有刺激的。鸟类的视神经特别发达,善于远视,而且它们对从未见过的色彩特别恐惧。鸟类的异常反应,在震前是很普遍的,很可能与地光有关。
动物能够预先感知地震,这是事实。但是,动物的异常反应并不都是地震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天气变化、季节更替、生活环境的改变、饲养不当、受到惊吓或者其他一些生理变化引起的。因此对于动物与地震关系的研究,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因果联系,但距离把其中的奥秘完全搞清楚还差得很远。
动物的思维之谜
导言:动物能代替人做很多事情,有的需要经过训练,有的则是本能,那么这些动物是有思维的吗?也有些动物在它们自己的行为中,有让人不解的现象,如果不从思维方面理解,就不好解释。但思维毕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谁也说不清。在动物与人类共存的过程中,除了人有思维外,动物是否有思维的问题,一直是动物学者们探讨和争论的热点。
说动物没有思维,但在实践上,很多动物的行为表现好像受到大脑的指挥。比如马戏团里的狗、鹦鹉、马、黑猩猩等为观众表演节目,会像演员一样表演得准确无误。骑兵在打仗受伤落马后,他的战马并不弃他而去,而是在他的主人身边转来转去,好似在想办法救它的主人。有一家人养了一只猫,它会记住主人上班的时间,每天早晨一到这个时间,它都会把主人弄醒。因此,他的主人说自从有了这只猫他没有迟到过。还有信鸽会送信,大鹅会看家等等。
这些家畜家禽同人接触多,受过训练,可在野生动物中,有的动物根本未受过训练,但它们的行为表现好像是通过大脑思维后才做出的。比如海豚搭救遇难的船员,它们为什么要救船员?没有经过思索能办到吗?
再如大象群如果有同伴死了,它们会集体为它“葬死”,它们先挖坑,然后将死象埋葬。象的复仇心很强。有一家动物园里的雄性大象因不听话而被主人打过。它记恨在心,伺机复仇。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它拉了一堆粪便,主人看见后即拿扫帚、簸箕进去为它打扫,它趁机用长鼻将主人顶死。非洲的一只小象亲眼看到它的母亲被猎人杀死后,它被捕捉卖到马戏团里当了“演员”。以后它渐渐地长大了,但杀害母亲的仇人它一直没忘。它利用每场演出绕场的机会巡视着观众。有一天,当它绕场时终于发现了那个仇人,便不顾一切地冲到观众席上,用长鼻将仇人卷起摔死在地上。
北京动物园的一匹雄野马,有一天看到饲养员打破以往先喂它的惯例,先去喂隔壁的野驴时它即刻发怒了,用它那有力的蹄子踢门,示意饲养员先喂它才对。当饲养员过来喂它时,它又踢又咬。野马的所作所为是否有过简单的思维呢?
一只海鸥会帮管理人员拦挡游客免进禁地。有人看到猫头鹰在找不到树洞做窝时,会趁喜鹊不在时偷偷占据树洞归己所有。
总之,在动物界中,有很多动物行为接近于人类。它们是否有思维,尚待科学家进一步去研究。动物识数之谜
导言:马戏团里有小狗识数的表演,但那并不是小狗真的认识数,而是使用了一些其他的手法。科学家们做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想证明动物识数,效果也不明显,动物的进化有快有慢,有没有动物已进化到识数的程度,还有待研究。动物能不能识别数字,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科学家也力图通过试验来进行鉴定。而自然界中的许多动物又确实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可以研究的机会。
有一个科学家做过一次试验。他请来4位拿枪的猎人来试验乌鸦,乌鸦看见拿枪的猎人来了,就躲到大树顶上,不飞下来,4位猎人当着乌鸦的面躲进草棚。一会儿,走了一个猎人,乌鸦不飞下来;又走了一个猎人,乌鸦还不飞下来;可是第三个猎人走后,乌鸦就飞下来了。它大概以为猎人全走了。因此科学家怀疑,乌鸦识数能数到“3”。
美国有只黑猩猩,每次都得喂它10根香蕉。有一次饲养员故意逗它,只给了它8根香蕉,黑猩猩吃完了,还去继续找,又给它1根,它还不肯罢休,直到又给它1根,吃满了10根后猩猩才心满意足地离去了。也许,黑猩猩确实“心中有数”。
自然界的动物究竟能不能识数,它们是怎样数的,科学家对此十分感兴趣。动物互助互爱之谜
导言:在人类看来,动物互助互爱的事例不胜枚举,但这种互助互爱是基于生存的需要,还是情感的因素在起作用,我们想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科学家们当然想证明后者,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人类生活中,人们互相友爱,这是习以为常之事,因为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但是,在自然界的动物王国中,许多动物中也有这种互助互爱的感情。
在一个动物园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们发现一只名叫贝尔的雄性黑猩猩常常从地上拣起一根根小树枝并认真地摘掉枝上的叶子,站在或跪在雌性黑猩猩身边,一只手扶着雌性黑猩猩的头,另一只手拿着光秃秃的小树枝,伸到雌性黑猩猩的嘴里剔去它牙缝中的积垢。原来它是用小树枝作“牙签”给雌性黑猩猩剔牙的!有时,贝尔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牙签”,就直接用手指给雌性黑猩猩剔牙。科学家们观察了6个月,发现几乎每一天,贝尔就会给别的猩猩剔1次牙,每次3~15分钟。
生活在草原上的白尾鹫,互敬互爱的行为更是让人敬佩。这种专门以野马等动物尸体为食的鸟类,在发现食物之后,会发出尖锐的叫声,把自己的同伙招来共享。吃的时候总是先照顾长者,让年老体弱的鹫先吃饱以后,其他鹫才开始吃。“家”里还有幼鹫的母鹫,回“家”之后还会把吃下去的肉吐出来喂幼鹫。
斑马是成群活动的。它们在巡游觅食时,总有一只斑马担任警戒,以便有危险时发出警报,通知同伙立即逃命。有时猴、狮、虎等猛兽追得很紧,情况十分危急,斑马群中就会有一匹勇敢的斑马毅然离群,义无反顾地单身与狮子搏斗,以掩护同伙撤退。当然,这匹斑马最终成了猛兽的腹中之物。
不仅同类动物之间互帮互助,而在不同类动物间也有这种行为。
在西南非洲,有一只小羚羊和一头野牛结伴而行,羚羊在前走,野牛在后面跟着;每走几步,野牛便哀叫一声,小羚羊也回过头来叫一声,似乎在应答野牛的呼唤。假如小羚羊走得太快了,野牛就高喊一声,小羚羊马上原地立定,等那野牛跟上后再走。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野牛眼睛害了病,红肿得厉害,已无法单独行动,小羚羊在为它带路。
河马见义勇为的精神,曾经使一位动物学家感叹不已。事情是这样的:在一个炎热的下午,一群羚羊到河边饮水,突然一只羚羊被凶残的鳄鱼捉住了,羚羊拼命抗拒可也无法逃命。这时,只见一只正在水里闭目养神的河马,向鳄鱼猛扑过去。鳄鱼见对方来势凶猛,只好放开即将到口的猎物逃之夭夭。河马接着用鼻子把受伤的羚羊向岸边推去,并用舌头舔羚羊的伤口。
有关动物互帮互助的例子不胜枚举,科学家们已经肯定动物之间有互助精神。那么动物为什么会有互助精神呢?有的科学家认为,动物的这种行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在求生存的斗争中,一种动物间如果没有互助精神就很难生存与发展;有的科学家认为,近亲多半有着同样的基因,同一种群动物的基因较为接近,因此会有互助精神。对于动物为什么会有互助精神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各执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目前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动物技能之谜
导言:特异功能已经无数次被人们证明是骗人的把戏,虽然每过一段时期,总会有这么一股浊流涌起,但有记性的人,经历过一次就够了。动物有动物的生存本领,有些本领是人类暂时还不能认识的,一旦认识清楚,特异功能或其他什么之类的鼓噪就可以休矣。近年来,科学家潜心研究人的特异功能,而在生物世界,许多动物的技能,也始终像谜一样,吸引着人们去探索。
有些昆虫,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够正确地计数、量度的本能,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蛾子能把自己的卵排列得很整齐就说蛾子产卵吧!蛾子能把卵产在一起,堆叠成特别精致的卵块。这些卵可不是随随便便地堆在那里,而是排列得整整齐齐,形成很整齐、很美丽的图案。人们惊奇地发现,即使是机械操作,也不见得比蛾子高明。
有一种叫石蚕蛾的幼虫,它用芦苇叶片营建虫窝。它们切下的每一片芦苇叶,长度都完全相等,真不知它们是怎样“量”出来的。
最令人惊异的是蜜蜂巢窝。它建造的巢窝是准确的六角形,根据数学家计算证明,这种形状的建筑物,所花费材料是最节省的。小小的蜜蜂怎么具有这种能力,操作如此精确呢?目前还在探索之中。
动物雌雄互变之谜
导言:动物雌雄共体,或雌雄互变现象是低等动物中较普遍的现象,一旦进化到高等阶段后,这种现象就不再存在。是什么因素造成这种现象?从进化论的高度说,是为了争取生存机会,然而从生物化学角度看,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男变女、女变男,平常对人类来说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高科技的今天,在医学手术的帮助下,变性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在生物界中,却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人类对这种性逆转现象的研究首先是从低等生物——细菌开始的。在人的大肠里寄生着一种杆状细菌,被称为大肠杆菌。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发现,大肠杆菌有雌雄之分,雌的呈圆形,雄的则两头尖尖。令人惊奇的是,每当雌雄互相接触时,都会发生奇异的性逆转,即雄的变为雌的,雌的则变为雄的。后来经科学家研究,发现雌雄互变的媒介在于一种叫“性决定素”的东西,当雌雄接触时,就将彼此的“性决定素”互赠给对方,从而改变了彼此的性别。
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在比细菌高等的生物体上也存在性逆转现象,诸如沙蚕、牡蛎、红鲷、黄鳝、鳟鱼等等。有人认为这些生物的原始生殖组织同时具有两种性别发展的因素,当受到一定条件刺激时,就能向相应的性别变化。
沙蚕是一种生长在沿海泥沙中,长得像蜈蚣一样的动物。当把两条雌沙蚕放在一起时,其中的一条就会变为雄性,而另一只却保持不变,但是,如果将它们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瓶中,让它们彼此看不见摸不着,则它们都不变。
还有一种一夫多妻的红鲷鱼,也具有变性特征。当一个群体中的首领——唯一的那条雄鱼死掉或被人捉走后,用不了多久,在剩下的雌鱼中,身体强壮者,体色会变得艳丽起来,鳍变得又长又大,卵巢萎缩,精囊膨大,最终成为一条雄鱼而取代原来丈夫的职位。若把这一条也捉走,剩余的雌鱼又会有一条变成雄鱼。但是如果把一群雌红鲷鱼与雄红鲷鱼分别养在两个玻璃缸中,只要它们互相能看到,雌鱼群中就不能变出雄鱼来,但如果将两个缸用木板隔开,使它们互相看不见,雌鱼群中很快就变出一条雄鱼。这究竟是为什么,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再有,海边岩礁上常见的软体动物牡蛎,也是一种雌雄性别不定的动物。有一种牡蛎,产卵后变为雄性,当雄性性状衰退后又变为雌性,一年之中可有两次性转变。然而牡蛎过的是群聚生活,不管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为什么还会有“朝雌暮雄”的性变态呢?
我们常见的黄鳝在“青春年好”时节,十有八九为雌,产卵之后转为雄性,因此大黄鳝中十有八九为雄。这又是为何,人们也不清楚。
有人对鱼类的“变性之谜”进行了研究,认为鱼类改变性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繁殖后代和使个体获得异性刺激。美国犹他大学海洋生物学家迈克尔认为,在一种雌鱼群或一种雄鱼群中,其中个头较大者,几乎垄断了与所有异性交配的机会。这样,当雌鱼较小时能保证有交配的机会,待到长大变成雄性时,又有更多的繁育机会,与性别不变的同类相比,它们的交配繁育机会就相对增加了。同样,在从雄性变为雌性的鱼类中,雌鱼的个体常大于雄体。雄鱼虽小,但成年的小雄鱼所带有的几百万精子,足够使再大的雌鱼所带的卵全部受精。另外,这些雌鱼与成熟的无论个体大小的雄鱼都能交配。因此,它们小一点的时候是雄鱼,长大以后变雌鱼,不仅得到交配的双重机会,而且与那些从不变性的鱼类相比,又多产生一倍的受精卵,这对繁殖后代大有益处。
在动物界里频频发生的性变现象,至今仍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科学的解释,还需要人类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动物能充当信使之谜
导言:人类利用某些动物的特长为自己服务的历史已经很久了,犬守夜,鸡司晨,服牛乘马等都是人类役使动物的好事例,也早已司空见惯了。至于充当信使不过是这些事例的延续罢了。不过,我们要知道的是,为什么有的动物可做的,有的动物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能做到的动物究竟靠什么完成人类交办的任务,这就费思量了。鸽子当信使是早为人知的事,但狗、鸭等其他动物也能当信使就鲜为人知了。
1815年,法国的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被击败。得胜的英军把写有这个消息的纸条缚在一只信鸽的脚上,结果这只信鸽飞越原野,穿过海峡回到伦敦,第一个把胜利的消息送到了伦敦。
1979年,我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某部一个侦察员得了急病,医生诊断需用一种药品,可身边没有,如果派人去后方取药,已经来不及了,他们便用军鸽去后方取药,仅用30分钟就取回来了,使病员得到及时抢救。
只要对狗加强训练,狗也可成为称职的信使。在法国巴黎,有些人在缴付报费后,每天准时派训练过的狗到附近的报亭中去取报。
美国著名的动物学家佛曼训练了一批野鸭,让它们把气象表和各种科学情报送到很远的地方去。这些野鸭还能将捆在爪子上的照片和稿件送到报社。
19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捷伊纳克还利用蜜蜂和5千米以外的朋友保持通讯联系。他们互相交换了一些蜜蜂后,便将它们禁闭起来;需要传递信件时,就把写满字的小纸片粘在蜜蜂的背面,然后放飞。蜜蜂信使便向自己的“家”飞去。当它进入蜂房时,信件就被卡在蜂巢的入口处。此外,水中的海豚、鳊鱼也是忠实的信使,它们可以在水面或水下传递报刊、书信。
有些动物之所以能从事传递信息工作,是因人们利用其归巢的生活习性;而有些动物则要通过训练,让它们具备有条件反射能力,才能胜任信使工作。那么,有些动物,比如鸽子长途飞行为什么不会迷路呢?
有些科学家认为,鸽子两眼之间的突起,在长途飞行中,能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有人把受过训练的20只鸽子,其中10只的翅膀装了小磁铁,另外10只装上铜片,放飞的结果是:装铜片的鸽子在2天内有8只回家,可是带磁铁的鸽子4天后只有1只回家,且显得精疲力竭。这说明小磁铁产生的磁场,影响了鸽子对地球磁场的判断,从而断定鸽子对飞行方向的判定的确与磁场有关,也有些科学家认为,鸽子能感受纬度,因此不会迷路。更多科学家认为,鸽子能感受磁场和纬度,它们用这些感受来辨别方向。
科学家们不但对鸽子飞行为什么不迷路各持己见,而对其他动物长途跋涉不迷路也是众说纷纭,谁是谁非,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动物的思想之谜
导言:就人类的共识来说,思想是人类和动物的分水岭。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思想和条件反射有本质上的区别,思想是以思维活动为前提的,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有什么动物能完成这一过程。尽管许多科学家想证明这一点,但目前还没成功。近年来,一些科学家根据拟人或者用纯粹的人类属性来衡量其他动物。研究表明动物们解决问题、做出决定和表达感情的方式和人类截然不同,动物行为学家麦克·豪森说:“我们应当与会思维的动物一同分享这项成果。”豪森指出,人类和其他动物掌握不同的技能。如果我们在人和蝙蝠之间做一个实验,比如蒙住你们的眼睛,让你分辨房间里有什么,人一定会输给蝙蝠。他说“这并不是说人类愚蠢,而只是意味着我们无法使用超声波而已”。
莉萨·帕尔在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的“行为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研究黑猩猩。她说,“看它们是否能在看电视时感受到其他人的情绪,并且意识到情感状况。”莉萨可能是第一个能够研究黑猩猩情感的人。
近来,莉萨向猩猩们放映其他猩猩正在接受兽医注射的镜头,或者向它展示极为诱人的水果汁,让它们按照兴奋程度点按键盘的不同部位所标示的好恶类别,在电脑屏幕上让被测试的猩猩区分每一个场景。“兽医的场景是负面的,当这个画面出现时,猩猩的面部表现出就像尖叫一样的抗拒表情。”莉萨解释道,“当积极的画面出现时,它们表情积极得就像要参与进去一样。”猩猩们几乎按遍了每一个好的类别,这说明它们懂得在电视上看到了什么。它们甚至用行为和手势反应,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接下来,莉萨进行了第二项研究,让猩猩们看10分钟的玩耍和入侵的画面,以此来监测它们的大脑反应。她用放在猩猩耳朵上的温度计测量大脑的温度。和人类看到灾难突然降临时一样,猩猩头部的右半边或者应该说是右脑在被画面所惊吓时,温度骤然上升;而当愉快有趣的画面出现时,猩猩头部的左半边开始变热。
这些研究说明猩猩几乎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而且它们自己也有强烈的情绪波动。
动物能否像人类一样形成某种概念,或者以一个参照物为标准,把与它相同的物体归类、组合在一起呢?科学家埃尔斯坦选择鸽子作为研究对象,看它们能否分辨多种类型的自然物体。他让鸽子面对放映幻灯片的屏幕,每次使用同样的幻灯片。当放映有树的幻灯片时,鸽子用嘴啄一下按钮就得到食物奖赏,而在放映没有树的幻灯片时啄按钮就得不到奖赏。在实验的第一个阶段,他让鸽子多次观看,直到正确表现达到要求。随后,他开始放映新的幻灯片,目的是检验它能否推广对树的认识“概念”。他的研究结果证明,鸽子完全可以分辨有树和无树幻灯片,甚至能够运用对树的“概念”分辨出新的有树的幻灯片。这或许是动物从本能到条件反射的进步?
黑猩猩和大猩猩面对镜子做出的反应则不一样,黑猩猩会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别是那些平时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诸如嘴内和耳朵。动物学家盖洛普利用“斑点测试”进行实验,将几只黑猩猩置于镜子前约10天,然后施与麻醉,在它们身上涂上红颜色的斑点,并确认这些斑点摸不到、闻不到。等黑猩猩在镜子前醒来,它们会专注地盯着镜子里的自己,反复去揉摸斑点,并长时间观察和嗅闻接触过斑点的手指。
海豚是第一个除灵长类以外
可以自我辨别的动物
美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安娜·瑞斯和纽约水族馆的奥斯本·马瑞用海豚做过自我识别能力的实验。
她们用无味的标记在两只宽嘴吻海豚普瑞斯利和塔布的身上画线条,有些标记是黑色的,还有一些海豚根本就没有标记。重点是为了看看,哪些海豚可以感觉到它们身上的标记,并能从镜子中认出自己。
如果海豚感觉到标记,“它们会径直游到镜子前面。”瑞斯说,“它们会有目的地看。”海豚们贴近标记仔细检查,用镜子检查它们看不见的身体部位。有一只海豚连续12次潜入水中暴露它认为在鳍下的伪造标记。
根据这些研究,研究人员认为海豚是第一个除灵长类以外可以自我辨别的动物。
在灵长类中,自我意识区域是在前脑的大前叶。“但是海豚并没有前脑,”瑞斯说。动物在大脑中有多少思维过程呢?在这方面应该开展更多研究。
动物世界是个充满奥秘和神奇的世界。尽管今天的动物学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于动物的许多奥秘我们始终还不能提供圆满答案。动物的自疗之谜
导言: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动物都有一套生存的本能,这是生物进化过程逐步培养成的。对于它们自己的生老病死,动物们也有一套自己的习性,这多半是遗传,也有少数是为适应当时的环境变化,能够适应的就生存下来,不能适应的就被淘汰,这就是很简单的“物竞天择”法则。自然界的野生动物受了伤,得了病,谁能给它们治疗呢?动物们有自己给自己治病的本领。有些动物会用野生植物来给自己治病。
春天来了,美洲大黑熊刚从冬眠中醒来,身体总是不舒服,精神状态也不好。它就去找点儿有缓泻作用的果实吃。把长期堵在直肠里的硬粪块排泄出去。这样黑熊的精神振奋了,体质也恢复了常态,开始了冬眠以后的幸福生活。
在北美洲南部,有一种野生的吐绶鸡,也叫“火鸡”。它长着一副古怪稀奇的脸,人们又管它叫“七面鸟”。别看它们样子怪,可会给自己的孩子治病。当大雨淋湿了小吐绶鸡时,它们的父母会逼着它们吞下一种安息香树叶,来预防感冒。中医告诉我们,安息香树叶是解热镇痛的。
热带森林中的猴子,假如出现了怕冷、战栗的症状,就是得了疟疾,它就会去啃金鸡纳树的树皮。因为这种树皮中含有奎宁,是治疗疟疾的良药。
贪吃的野猫如果吃了有毒的东西,就会急急忙忙去寻找葫芦草。这种苦味有毒的草含有生物碱,吃了以后引起呕吐,野猫在又吐又泻后,病慢慢儿地好了。
在美洲,有人捉到—只长臂猿,发现它的腰上长着一个大疙瘩,人们以为它长了肿瘤,可仔细一看,才发现长臂猿受了伤,那个大疙瘩,是它自己敷的一堆嚼过的香树叶子。这是印第安人治伤的草药,长臂猿也知道它的疗效。有一个探险家在森林里发现,一只大象在岩石上来回磨蹭,直到伤口上涂了一层厚厚的灰土和细砂。有些得病的大象找不到治病的野生植物,就吞下几千克的泥灰石。原来这种泥灰石中含钠、氧化镁、硅酸盐等矿物质,有治病作用。
在乌兹别克,猎人们经常遇到一种怪事儿:受了伤的野兽总是朝一个山洞跑。有个猎人想弄个水落石出。有一天,看见一只受伤的黄羊朝山洞方向跑去,猎人就跟踪到隐蔽的地方观察,只见那只黄羊跑到峭壁跟前,并把受伤的身子紧紧贴在上面。没过多久,这只流血过多,非常虚弱的黄羊迅速恢复了体力,离开峭壁,奔向陡峭的山崖。在峭壁上猎人发现了一种黏稠的液体,像是黑色的野蜂蜜,当地人管它叫“山泪”,野兽就是用它来治疗自己伤口的。科学家们对“山泪”进行了研究,发现里面含有30种微量元素。这是一种含多种微量元素的山岩,受到阳光强烈照射而产生出来的物质,可愈合伤口,使折断的骨头复原,如果用它来治疗骨折,比一般的治疗方法快得多。在我国的新疆、西藏等地,也发现了多处“山泪”的蕴藏地。
温敷是医疗学上的一种消炎方法,猩猩却知道用它来治病。猩猩得了牙髓炎后,就会把湿泥涂到脸上或嘴里,等消了炎,再把病牙拔掉。
温泉浴是物理疗法。有趣的是,熊和猩也会用这种方法治病。美洲熊有个习惯,一到老年,就喜欢跑到含有硫磺的温泉里洗澡,往里面一泡,好像在治疗老年性关节炎;雌性猩猩也常把小猩带到温泉中沐浴,一直到把小猩身上的疮泡好为止。如果长了皮肤癣,野牛就长途跋涉来到一个湖边,在泥浆里泡上一阵,然后爬上岸,把泥浆晾干,洗过几次泥浆浴后,它的癣就不治而愈了。
更让人惊奇的是,动物自己还会做截肢手术。
1961年,日本一家动物园里的一头小雄豹左“胳膊”被一头大豹咬伤,骨头也折了。兽医给它上了石膏绷带,做了骨折部位的复位。没想到,手术后的第二天,小豹就把石膏绷带咬碎,把受伤的“胳膊”从关节地方咬断了,鲜血流了出来,小豹接着又用舌头舔伤口,血就凝固了。截肢后,伤口慢慢长好了,小豹给自己做了一次成功的“外科截肢手术”。好像小豹知道,骨折以后伤口会化脓,后果是非常危险的。经过自我治疗,小豹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昆虫学家曾经非常细心地观察了一场蚂蚁激战:一只蚂蚁向对方猛烈袭击,另一只蚂蚁只是被动自卫防御,结果它的一条腿被折断了。原来这不是一场真正格斗,而是蚂蚁在给受伤的同伴做截肢手术。
除此以外,许多动物还能给自己做“复位治疗”。黑熊的肚子被对手抓破了,内脏漏了出来,它就把内脏塞进去,然后再躲到一个安静角落里来“疗养”几天,以等待伤口愈合。倘若青蛙被石块击伤了,内脏从口腔里露了出来,它就始终张嘴呆在原地不动,并慢慢吞进内脏,3天以后,他的身体复原了,居然能跳到池塘里去捉虫子。
1988年1~2月份,在甲型肝炎大肆侵虐上海的时候,一群飞鸟竟鬼使神差地把上海植物园草药园的中草药——大青叶一啄而尽,而平时这些鸟儿对略含苦味的大青叶从不问津。这是不是鸟儿治疗“甲肝”的行为呢?
有人曾看见这样一件趣事:一条蝮蛇的头部被另一条蛇咬伤。起初出了一点血,不一会头部就肿了起来,连嘴都肿得合不拢。于是,它就拼命喝水,两小时后,它头部的肿胀就渐渐地消失了。人们在抢救被毒蛇咬伤的病人时,也常常这样给患者大量输液,以便加快排出毒液。
有些被打伤的猫、狗,爱用舌头舔抚自己的伤口,时隔数天,本来血肉模糊的伤口,经它们不断地舔抚,竟会不药而愈。
动物自我医疗的本领,引发了科学家极大的兴趣。那么它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疗法的呢?现在还没有一个圆满的解释。动物的“电子战”之谜
导言:人类早就注意到了动物有许多人力所不能及的本领,所以创设了“仿生学”这一科研领域,目前已硕果累累,并且应用到各个领域。仿生学的成果让人受益匪浅,反过来又使仿生学的科研领域更为扩大发展,前景广阔。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不是一马平川,而是困难重重,疑惑丛生。蝙蝠的前肢和后腿之间,长着薄薄的、没有毛的翼膜,好像鸟儿的翅膀。它是一种能飞的野兽,能像鸟儿那样在空中飞行,成为哺乳动物中的飞将军。傍晚来临,蝙蝠就在空中盘旋,边飞边捕捉蚊子、蛾子等食物。
蝙蝠能在夜间捕食,难道它有一双明察秋毫的夜视眼吗?
早在270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潘兰察尼就进行过下面实验:
把一只蝙蝠的眼睛弄瞎后,他把它放到一间拉了许多铁丝的玻璃房子里。令人惊奇的是,这只已经失明的蝙蝠仍能够绕过铁丝,准确地捉到昆虫。
“看起来,蝙蝠并不是靠眼睛捕食的。也许是它的嗅觉在起作用。”潘兰·察尼这样下结论说。随后,他又破坏了蝙蝠的嗅觉器官。但这只蝙蝠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照样准确地捕捉食物。他又在蝙蝠身上涂了厚厚的一层油漆,蝙蝠还是照飞不误。
难道是蝙蝠的听觉在起作用吗?潘兰·察尼又把一只蝙蝠的耳朵塞住,再把它放进玻璃房子的时候,“飞将军”终于无计可施了,只见它东飞西窜,不是碰壁,就是撞到铁丝上,就再也捉不到小虫子了。看来,是声音帮助蝙蝠辨方向和寻找食物的。但到底是什么声音,这位意大利科学家一直没有研究出来。
后来科学家揭开了这个奥秘。原来蝙蝠的喉咙能发出很强的超声波,通过它的嘴巴和鼻孔向外发射。当遇到物体的时候,超声波便被反射回来,蝙蝠的耳朵一旦听到回声,就能判明物体的距离和大小。
科学家把蝙蝠这种根据回声探测物体的方式,叫做“回声定位”。
蝙蝠飞将军的回声定位器就像一部“活雷达”。它分辨本领极高,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声信号与树木、地表的声信号区分开,并准确地辨别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更让蝙蝠自豪的是,这部“活雷达”的抗干扰能力还特强。即便干扰噪声比它发出的超声波强100倍,它也仍然能有效工作,引导蝙蝠在黑夜中准确捕食害虫。
有矛就有盾,蝙蝠有“活雷达”,一些夜蛾就利用高超的“反雷达装置”来对付它。因此,双方就展开了一场动物世界的“电子对抗”战。
夜蛾是一种在夜间活动的昆虫,喜欢围绕着亮光飞舞。别看它们是些小飞虫,身上却带有探测超声波的特殊“装置”。动物学家们发现,有一些夜蛾的胸、腹之间有一个鼓膜器,这是一种专门截听蝙蝠超声“雷达波”的器官。
有了这个“反雷达装置”,夜蛾可以发现距离它6米高、30米远的蝙蝠。在截听到蝙蝠的探测“雷达波”之后,假如蝙蝠离它还有30米远,就转身逃之夭夭;如果蝙蝠就要飞过来,夜蛾身上的鼓膜器就告诉它大祸临头,夜蛾便当机立断,连续改变飞行方向,在夜空中翻跟斗、兜圈子,或者干脆收起翅膀落在树枝、地面上装死,并想尽办法让蝙蝠找不到它的位置。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有些夜蛾的足关节上,还装备有“电子干扰装置”。这是一种特殊的振动器,能发出一连串的“咳咳”声,用于干扰蝙蝠的超声波,使它不能确定目标。有些夜蛾的反“雷达”战术更高明,因为它们全身都是“反雷达”装置。
在这场特殊的动物“电子战”中,虽然蝙蝠飞将军有一整套“电子进攻”手段,但在夜蛾巧妙的“电子防御”措施面前,也只得甘拜下风。
夜蛾小巧精良的“电子对抗”装备,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要研究夜蛾是怎样发射超声波以及它的绒毛是如何吸收超声波的。假如这些自然之谜被彻底揭开,应用到军事技术上,就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防卫和攻击能力,来夺取未来战争的胜利。动物的报复行为之谜
导言:动物没有思想,但动物有“记忆”,尤其对于受到的伤害“记忆”会更深刻一些,这也是它们生存的本能之一。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对有些动物的报复行为就容易理解了。况且,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动物报复现象只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采取规避的办法来躲开伤害。动物会报复吗?回答是肯定的;并且动物的报复手段多种多样。
在我国四川省的峨眉山,有一群活蹦乱跳的野生猴子。它们虽然给人带来乐趣。可谁要是伤害了它,它就记在心里,找机会报复。有一天,一个小伙子抓着一把花生逗猴玩儿,他一边逗一边说:“来啊,来吃啊!”一只猴子连跳了几下,小伙子却一颗花生也没有给它。猴子急了,猛地跳上去,抓破了小伙子的手,花生也随即撒了一地,逗得旁边的人哈哈大笑。小伙子恼羞成怒,顺手抄起一根木拐杖,向正在吃花生的那只猴子横扫过去。猴子被打得“吱吱”乱叫,拖着受伤的腿逃进了树林。
有着强烈报复心的猩猩
第二年,那个打猴的小伙子又来了。当走到仙峰寺的时候,看到路中间坐着一只猴子,这只猴子就是去年被小伙子打伤的,它一眼就认出了仇人,赶忙一跛一跛地躲在一边。当小伙子从它旁边走过的时候,跛猴冷不防扑了上去,狠狠地咬了小伙子一口,小伙子的腿肚子被咬得鲜血直流。等他转身看时,那只猴子已经上了树,正向他做鬼脸呢。小伙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猴子是来报复他的。
在重庆动物园里,曾有一只金丝猴王,好像它认为自己血统高贵,脾气暴躁,所以动不动就咬伤饲养员。有一次饲养员送食物慢了点儿,猴王就跑过来抓破了饲养员的手。为了惩罚它,饲养员就拿起竹条,在它的屁股上狠狠抽了几下,猴王觉得丢了面子,就把这件事记在心里。几天后,这位饲养员调走了。半年后他回到动物园看望饲养过的金丝猴。没想到的事发生了,猴王从人群里认出了打过它的饲养员,想报复又找不到东西,就拉下一个粪团,向饲养员头上狠命扔去。猴粪顿时弄了他一脸,叫人真是哭笑不得,金丝猴王却得意极了。
在美丽的云南西双版纳,经常有野生大象出没,它们是我国珍奇保护动物。一天,一个猎人发现一只正在河边饮水的鹿,就举起猎枪瞄准,就在他刚要开枪时,突然传来一声怒吼,吓得他魂飞魄散。回头看时,只见一头大象正向他走来。猎人认出来了,自己前几天用枪打过这只象,但是没打中,它这是复仇来了。猎人慌忙调转枪口向大象射击,又没有打中。大象愤怒地向他飞奔过来,猎人转身跑时,被野藤绊了个跟头,手里的猎枪也给扔了。大象上去一脚就把猎枪踩断了,用鼻子卷起枪来抛得老远。猎人乘机从地上爬起来,没命地逃跑,复仇的大象把猎人逼到了山崖边,穷追不舍,他急忙抓住一根粗藤,想爬上陡崖逃命。大象扬起鼻子,把猎人卷了起来,使劲抛出去,随着一声惨叫,猎人被摔死在悬崖底下。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村子叫刮风寨,寨子有一条小河。有一天,一只母象带着一只小象到这条河里洗澡。见到水,小象特别高兴,撒起欢来。当大象母子玩得正开心时,寨子里的几个猎人发现了,端起猎枪就打,小象刚爬上河岸,就被打倒了。母象哞叫着跑上岸来,用鼻子抚摸着小象的伤口,悲愤极了。它一会儿又跑又跳,狂怒起来,高声咆哮着,一会儿又用鼻子把小象拱倒,直到精疲力尽,才依依不舍离开小象,一步一回头地向密林深处走去。
两天后,这只母象带着十几头大象复仇来了,象群冲进刮风寨的时候,寨子里的青壮年人都到山上干活去了。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只好四处逃命。大象并不追赶,却把寨子里的竹楼拱了个天翻地覆,然后大摇大摆地又走进森林。
在印度,也曾发生过此类事情。有一群经过驯化的大象驮运货物进城,卸下货物后,其中一只大象在路边散步。当路过一家裁缝店时,一名工人随手扎了象鼻子一下。大象急忙缩回鼻子走了。没想到几个月以后,这只大象又来了,它在街心喷水池吸足了一鼻子水,来到这家裁缝店窗前,把那个缝纫工人喷成了个落汤鸡,随后扬长而去。
在印度,还发生过豹子报复猎人的事件。居住在卡查尔大森林的一个猎人,在上山打猎时,杀死了两只还在吃奶的小豹子。这下可激怒了母豹,它偷偷地跟在猎人后边,默默记住他的住处,等待机会报复。两天后,这个猎人的妻子到靠近森林的田里干活,还带着两岁的儿子。正当猎人妻子低头干活的时候,突然听到孩子的呼叫声。抬头一看,只见一只豹子叼着她的孩子,飞快地向森林跑去,她拼命地去追,也没追上。
三年过去了,那个猎人在山上打死了一只母豹,在豹穴里有两只幼豹和一个活着的男孩。这个“豹孩”就是他三年前被母豹抢走的儿子。
在动物世界里,野牛的报复心理也很强。在非洲肯尼亚,有个土尔坎族名叫阿别亚的居民,他刚学会使用猎枪就去打猎。一天,他躲在山坡的灌木林里击中了一头野牛的肚子。受伤的野牛逃走了,阿别亚在后面紧紧迫赶,但野牛还是躲进了森林。阿别亚不死心,就沿着野牛的血迹跟踪,边追边看地上的血迹,有时看不清楚,他就弯下腰在地上仔细寻找。这时,受伤的野牛找到复仇的机会,从背后冲了过来,阿别亚还没来得及直起腰来,就被撞倒在地,野牛用头死死顶着他,直到把他顶死才罢休。
在沙特阿拉伯,有个油坊老板养了一头老骆驼。一次,老板因为做生意赔了本钱,满肚子怨气,回家后就用鞭子抽打骆驼撒气。几个月后的一天夜里,那头挨打的骆驼走出骆驼棚,悄悄来到主人的帐篷外,突然冲进帐篷,向主人的床铺扑去,当时幸好油坊老板不在家。老骆驼好像愤怒极了,就把主人的被子撕咬成碎片,还不解气,又把主人用的餐具踏得粉碎,才心满意足地走了。
动物的报复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它们的报复行为又怎么解释呢?现在还没有一个圆满的解释。只有一点,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请保护动物。动物的肢体再生之谜
导言:许多动物的肢体都有再生的能力,越是低等的生物,这种能力越强。但再生的目的却有不同,有的再生能力是繁殖过程的本能,有的再生能力却是死里求生的必须,这也是适者生存的法则,那些不能再生,却又处于食物链低端的生物怕已经绝种了吧!生物进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物竞天择”的过程。在大自然激烈的竞争中,生物具有了千奇百怪的本领,比如有一部分生物为了自卫,就像下象棋中的“丢卒保车”一样,可以舍弃身体中的某一部分,身体里又会重新长出被丢掉的部分,这着实让人赞叹不已。
在处于险境时,壁虎可以折断尾巴,让丢弃的尾巴迷惑进攻者,自己则逃进洞穴,而夏天未过完,一条新的尾巴就从折断的地方长了出来。
章鱼也有自断其腕的本领。章鱼的“腕手”平时是很结实的,当某只“腕手”被人抓住时,这只“腕手”肌肉会痉挛地回缩,像被刀切一样地断落下来。掉下来的“腕手”绝望蠕动,还会用吸盘吸在某种物体上,显然这只是障目法。章鱼断肢通常是在整个“腕手”的4/5处,它的“腕手”断掉后,血管完全收缩并自身闭合,避免伤口处流血。自行断肢6小时后,血管开始流通,血液渐渐流过受伤的组织,结实的凝血块将尚未愈合的“腕手”皮肤伤口盖好。第二天伤口全部愈合后,开始长出新的腕手,一个半月后。即可长到原长的1/3。
兔子也有它独特的再生本领,当狐狸咬住兔子的肋部时,它却能弃皮而逃。兔子的皮跟羊皮纸一样薄。被扯掉皮的地方一点儿血也没有,而且伤口处会很快长出新皮毛。
还有样子像小松鼠的山鼠,一旦被兽咬住尾巴,它毛茸茸的皮极易脱落,秃着尾巴逃跑。据说金花鼠、黄鼠也有这样的绝技,而它们又都具有再生的本领。
还有海参,把内脏抛给“敌人”,倾肠倒肚,留下躯壳逃生,不多久,它会再造出一副内脏。而海星更是分身有术,因为它在海里是以贻贝、杂色蛤、牡蛎为食,所以它是养殖业大敌,从事养殖的人非常讨厌海星,把它捉起来弄得粉身碎骨后再投入大海,结果却适得其反,每一块海星碎块都繁殖出了新海星。
谈起动物界的再生之王,那就要属海绵了。海绵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它的再生本领是无与伦比的,如果把海绵切成许许多多的碎块,抛入海中,非但不能损伤它们的生命,相反它们中的每一块都能独立生活,并逐渐长大形成一个新海绵。即使把海绵捣烂过筛,再混合起来,在良好条件下,只需几天时间就可以重新组成小海绵个体。
研究动物的再生能力,无疑对探讨人的肢体再生途径有极大的启发,可是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完全揭开动物再生之谜。
动物导航之谜
导言:“老马识途”是一句家喻户晓的成语,自然界是比老马更识途的动物太多了。科学家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已经初步揭开了一些动物的识路之谜——即这些动物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导航系统,可是,可供导航的参照物如此之多,如太阳、星辰、磁场等,它们又是依什么作为自己的参照物呢?世界上许多动物有着奇异的远航能力。如生活在南美洲的绿海龟,每年6月中旬便成群结队地从巴西沿海出发,历时两个多月,行程2000多千米,到达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在那里生儿育女以后又返回老家。两个月后小龟破壳而出,同样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游回遥远的巴西沿海。
这种奇异的远航本领,鸟类可能更胜一筹。身长仅4厘米的北极燕鸥,每年在美国的新英格兰筑巢产卵育雏,到8月份便携儿带女飞往南方,12月份到达南极洲,到第二年春天,又飞回新英格兰,每年飞行距离达35万千米。
令人感兴趣的是许多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家养动物,也有远途外出而不迷路的能力。这些动物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科学家们利用蜜蜂和鸽子所做的动物导航实验,已经初步揭开了这两种动物导航的秘密。
著名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用一系列实验测出了蜜峰的基本导航能力,证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通过信鸽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动物的远航是以太阳为罗盘进行导航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群鸽子关在离家以西160千米的屋里,中午时打开电灯模拟黎明,然后放出鸽子,它们以为这是黎明,太阳在东方,但此时却正好在南方,鸽子看到太阳后就根据太阳来导航而飞向南方,它们还以为这是向东方朝家飞呢。
蜜蜂和鸽子不仅在有太阳的时候能顺利导航,就是在没有阳光的阴天也能准确地返回自己的家园。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可能有另外一套导航系统。
科学家们首先通过实验发现蜜蜂对磁场很敏感。美国科学家沃尔科特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给鸽子带上一个小头盔,可以精确地控制每只鸽子飞行时的磁场。晴天时鸽子均能正常返回,而遇到阴天,当控制头盔产生一个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就飞不回来;如果产生一个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又可直接飞回,这就证明鸽子是利用磁极导航的。
科学家们的实验,虽然已初步揭示了蜜蜂和鸽子导航的秘密,但是太阳、星星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使是地磁场的强度也会有变化。那么鸽子和蜜蜂是怎样根据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导航行为,至今尚无人知晓。加上动物种类繁多,海龟、昆虫以及大蝴蝶等能远航的动物,是凭借什么回到自己的老家的,这些都是尚未揭开的秘密。动物冬眠之谜
导言:很多动物都有冬眠的习惯,尤其是爬行类动物,如蛇、蛙等。哺乳动物也有冬眠的,科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哺乳动物冬眠现象是不是像已发现的那样简单,科学家也不敢妄下断言。是不是还有其他因素起作用,科学家们还在探索。冬眠,是某些动物抵御寒冷、维持生命的特有本领。冬眠时,它们可以几个月不吃不喝,也不会饿死。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母熊竟在冬眠期间生育。
对动物冬眠的现象,科学家进行了几个世纪的研究。他们发现,动物皮层下有白色脂肪层,可以防止体内热量散发。在冬眠动物的肩胛骨和胸骨周围还分布有褐色脂肪,好像电热毯一样,产生热量的速度比白脂肪快20倍,而且环境温度越低,热量产生越快。当气温下降时,冬眠动物的感觉细胞向大脑发出信息,刺激褐色脂肪里的交感神经,使动物的体温刚好保持在免于冻死的水平。
人们虽然已经了解了动物的生理变化,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动物冬眠呢?黑熊在进入冬眠约一个月之前,每24小时就有20小时在吃东西,每天摄取的热量从29400焦耳增加到84000焦耳,体重增加也超过100磅。看来,这些都是受动物准备冬眠的一种或几种激素所控制的,也就是说,冬眠动物的体内有一种能诱发自然冬眠的物质。
为证实以上推测,科学家曾对黄鼠进行实验。他们把冬眠黄鼠的血液注射到活动的黄鼠的静脉中去,然后把活动的黄鼠放进7℃的冷房间。几天之后,它们就进入了冬眠。这些试验表明了诱发自然冬眠物质存在的可能性。
人们又从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分离出血清和血细胞,并分别注射到两组黄鼠体内,不久它们也都冬眠了。再用血清过滤后得到的过滤物质和残留物质,分别给黄鼠注射,发现只有过滤物质才引起冬眠。人们从中得到启示:诱发冬眠的物质是血清中极小的物质。有趣的是,用冬眠旱獭的血清诱发黄鼠冬眠效果最好,不论是冬天或夏天,都能诱发黄鼠进入冬眠。
因此,人们得出初步结论:形成冬眠不光是决定于诱发物,还决定于诱发物和抗诱发物之间的互相作用。动物是全年在制造诱发物的,而抗诱发物只是在春季一段时间才产生。秋冬季节,诱发物多了,就促进了动物冬眠;到了春季,抗诱发物多了,抑制了诱发物,动物就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动物冬眠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有许多奥秘没有被揭示。动物季节迁飞之谜
导言:秋去春来是候鸟的习性,也是人们用来判断季节的可靠征候。似曾相识燕归来,更是人们对候鸟准确飞回故地的赞叹。是什么原因能让这些候鸟有如此精确的“回家”本领,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课题。科学家推测了种种因素,都有可能,也都有不可能,因为候鸟飞行线路太长,不可能全程跟踪,探索还要继续下去。每年秋天,成群的大雁在高空排成整齐的队伍,向着遥远的南方飞去。到了第二年阳春季节,大雁又会沿着原路,准确无误地飞回来。这种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的习性,叫做季节迁飞。有这种习性的鸟,叫候鸟。
像大雁、燕子等都是候鸟。候鸟的迁飞时间、路线每年几乎不变,更奇特的是,有的候鸟,如金丝燕在第二年返回家乡时,还能找到它们往年住过的“老房子”,并在这座“房子”里一代一代地生活下去。
除候鸟外,有些昆虫也有迁飞习性。美洲有一种体形美丽,被喻为“百蝶之王”的蝴蝶——君主蝶,每年秋天便成群地从北美向南飞行,行程达3000多千米。它们在墨西哥、古巴、巴哈马群岛和加利福尼亚南部过冬,到了第二年春天便逐渐向北迁移。它们在途中进行繁殖,产卵后自己就死亡了,卵化出的新一代君主蝶重新飞往南方过冬。就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
为什么有些鸟类和昆虫具有这种迁飞的本领?在迁飞过程中靠什么定向?这些问题是十分有趣和难解的。短距离飞行可以用视觉定向,但长距离飞行单靠视觉就不够了。
每到冬季,候鸟们就开始迁飞南方了科学家推测,鸟类可能以太阳的位置作为定向的罗盘。如果是这样,那么它们必须补偿因太阳位置移动而引起的那部分时差。因此,科学家认为,候鸟体内可能有一种能够精确计算太阳移位的生物钟,能对白天的时间进行校对。那么夜间如何定向呢?一个非常合理的推论是:它们利用星星定向。可是没有星星的夜晚,它们仍照飞不误,那又是根据什么定向呢?因此有人认为,它们有可能利用地球的磁场、偏振光、气压、气味等来进行定向。
对于蝴蝶的季节迁飞,科学家认为,可能同遗传因素有关。蝴蝶季节迁飞的研究还刚刚开始,科学家期待着更多更有趣的发现。动物集体自杀之谜
导言:“动物集体自杀”是人类对动物群体死亡事件的定义,也是人类与动物之间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判。但动物前仆后继自取灭亡的行为又如此不被人类理解,于是在保护动物的今天,人类研究这一现象的热情就空前高涨。科学家们用人类的智慧做了种种推测,又做了许多实验,其结果总是不令人满意。1946年10月,在阿根廷马德普拉塔海滨浴场,有830多头鲸集体自杀。1979年6月、9月和1980年6月,在美国的弗兰斯海滩、澳大利亚新南威士州北部和新西兰的海边,先后发现有40多头和近百头巨鲸冲上海滩,集体自杀。
对鲸类集体自杀的原因,说法不一。有人认为鲸在深海中生活,全靠身上的声纳定位系统来辨别方向、寻找食物。声纳不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水中其他物体时,被反射回来,鲸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鲸游到浅海域,由于海滩的轻度斜坡和海岸地形的影响,使其声纳定位系统变得紊乱。鲸是群居性动物,它们从不舍弃处在困难中的同伴,当最先冲上海滩的鲸发现自己遇难时,就向其他鲸发出求救信号,众鲸立即前去营救,结果导致集体遇难。有的人则认为,鲸搁浅死亡,是由于其耳朵内生有许多寄生虫。这些寄生虫破坏了耳内的感觉身体位置和上下、左右、前后运动方向的平衡器官,使鲸的声纳定位系统受到破坏,从而导致鲸的集体自杀。另一些人则认为,鲸冲上海滩后,会发出一种死亡腺外激素,这种信息被其他鲸接受后,会触发同伴们的死亡腺外激素的迅速分泌使鲸的同伴大批死亡。还有人认为,鲸的集体自杀跟太阳异常活动有关。当太阳出现黑子、日珥、耀斑的时候,射向地球的光辐射和高能带粒子流剧增,地球上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往往发生急剧的不规则的变化,电离层也出现扰动现象,使鲸的声纳系统受到干扰而失灵,导致鲸的集体自杀。
当人们对鲸集体自杀的原因众说纷纭时,30年后再次发生了动物自杀事件。
1976年10月,在美国科得角湾沿岸辽阔的海滩上,突然出现成千万的乌贼。它们争先恐后涌上岸来,进行集体自杀,不到一个月,在大西洋沿岸的美国卡罗尼那州的哈特勒斯角,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半岛和纽芬兰岛,也先后发生了数以万计的乌贼登陆集体自杀的事件。这么多的乌贼为什么要集体登陆自杀,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乌贼自杀可能是海洋受到污染。但这种推想受到不少人反对。反对者认为,近年虽然海洋遭到一些污染,但范围不大,不会影响乌贼生活的海域。而且,对自杀的乌贼解剖,在其体内也没发现有毒物质的积累。有人怀疑乌贼感染了传染病,由于不堪忍受病魔的缠扰而集体自杀。科学家对自杀乌贼进行了解剖,没发现病变症状。有人把“自杀未遂”的乌贼放在盛有海水的玻璃缸里饲养,结果,这些乌贼仍健康地生活着。还有人认为,乌贼集体自杀也许跟海洋中听不到的次声波有关,认为次声波是杀害乌贼的根由。可是,也有人对这个假说表示怀疑:海洋中次声波通过什么对乌贼进行危害?那么辽阔的大西洋,次声波怎么能持续两个多月呢?总之,对动物集体自杀的原因,目前还没有真正搞清楚,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动物记忆力之谜
导言:动物有“记忆”,这是没有疑问的,这已被无数事证和千百次实验所证明。但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记忆,也不是所有的动物什么都“记忆”,记忆和“条件反射”或“本能行为”是有区别的,但这种区别如何判断?动物的“记忆”基础是什么?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还有许多问题没有答案。动物是否有记忆力?这是长期以来颇具争议的问题,因为我们一直以为记忆是人类独有的功能。然而,一系列的事实又证明某些动物确实有惊人的记忆力,且不说较高等的动物如海豚、黑猩猩等,即使是较低等的动物如老鼠、螃蟹、海龟、蟾蜍、乌鸦、山雀等也都具有记忆力。比如,老鼠能走出迷宫;海龟、蟹群、蟾蜍能准确无误地重复前辈的路线去产卵;而具有贮藏食物本能的山雀和乌鸦,总能准确地找回自己很久以前埋藏的食物。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是先天的本能还是后天的记忆?是参照了环境的特点,还是根据气味信息?
很显然,单用“本能行为”或“条件反射”的含糊解释,是不能完全回答上述问题的。动物中确实存在记忆力的问题,为了揭示其中的奥秘,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并已找到了某些动物的记忆基础,如海龟的记忆基础是气味;蟹群的记忆基础是行星与地磁的位置;而乌鸦的记忆力是借助于贮藏区的地貌特点。然而,仍有一些动物的记忆基础令人迷惑不解。
例如赡蜍,为了繁殖,在冬眠以后会集体向池塘进发,有时这一征途竟有几百米之远。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果蟾蜍在进发途中遇到了其他池塘,那蟾蜍并不会就近跳入这些池塘中产卵繁殖下一代,它们会向特定的池塘艰难爬去。事实证明,这是它们几代共同的产卵的地方。最初人们推测,赡蜍的记忆基础也与气味或行星和地磁有关,然而日本早稻田大学石居进教授的实验却否定了这一推测。石居进将临产赡蜍放在繁殖池塘对面稍远的地方,则赡蜍再也不会返身向此池塘行进,它们会迷失方向,这是为何?至今还是个谜,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为了揭开英国沼泽山雀记忆的奥秘,人们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在一座大房子里放置了12根树枝,每根树枝上都钻了一些大小正好容纳一颗大麻籽的小洞,总数为一百个,每个洞中塞着一块小布团,鸟儿为了贮藏或者寻找大麻籽,必需首先叼走塞着的布团。
第一个实验是让一只山雀从房间中央地板上的一个碗内叼12颗大麻籽去贮藏。由于受洞的大小限制,每颗种子都必须藏在不同的洞中。等大麻籽藏好,就把山雀关到房外,过两个半小时,再放进来,让它寻找贮藏着的大麻籽。大家清楚,如果这种寻找完全是盲目的话,那么就需要大约搜索8个洞才能找到一颗种子。而实际上,山雀只探查24个洞,便找到了其中的10颗种子,即平均24次就有一次命中的机会,可见这远非机遇类假设所能解释的。
有人推测,这可能与气味有关,于是又设计了第二个实验。这一次在同样的树枝上,首先让山雀把13颗种子贮藏起来,随后又把种子转移到别的洞中,然后让沼泽山雀进来寻找。在它探索的24个洞穴中,其中11个现在已成为空洞,如果以实际找到的种子而论,这一次总共只有4颗,即平均每搜寻6个洞才得到一颗,和机遇的概率颇为接近,可见沼泽山雀的确不是依气味探寻贮藏物。为了进一步验证鸟类是凭记忆力贮藏食物,人们又设计了第三个实验。
这一次首先让山雀贮藏好第一批种子,然后相隔两个小时,再放进房间里,让它贮藏第二批种子。如果沼泽山雀记住了哪些洞里已经装有种子,那么在贮藏第二批时,就会避开那些已经装着种子的洞穴,如果记忆不起作用,而仅仅凭偏爱或随机地寻找洞穴,那么就会出现重复事故。
可是鸟儿在贮藏第二批种子时,几乎从不去探寻已经贮藏着种子的树洞。它的确记忆了哪些洞是已经藏有食物的,哪些洞是还没有利用的。
但沼泽山雀的记忆基础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