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自然界未解之谜

自然界未解之谜

作者:未来字数:343166状态:连载

肆虐的传染病

肆虐的传染病
君士坦丁堡大瘟疫
导言:瘟疫亦称“大流行病”,指大型且具有传染力的流行病,在广大区域或全球多处传染人或其他物种。瘟疫一词最早可能出现在《抱朴子·内篇·微旨》:“经瘟疫则不畏,遇急难则隐形。”瘟疫出现的地方,就是死神来临的地方,从古至今,世界上已经爆发了无数场瘟疫,每一次瘟疫对人类来说都是一场大灾难。千百年来,瘟疫这一死神已经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几乎每一次战争过后都会有瘟疫的蔓延,无论是商人、士兵还是统治者都有可能逃不出它的魔掌,有人说瘟疫甚至可以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
公元6世纪中期,查士丁尼继承王位成为拜占庭皇帝后,一场罕见的大瘟疫忽然侵袭了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场瘟疫在君士坦丁堡流行了4个月之久,无数的居民在这场瘟疫中死亡。在最严重的时期,每天竟然有一万多人死于瘟疫。就连查士丁尼也没有幸免。当时,君士坦丁堡对皇帝查士丁尼染病的消息守口如瓶,他们害怕一旦皇帝也染上瘟疫的消息传出去,将会给拜占庭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混乱。
但是这场瘟疫究竟是怎样从庶民传给君主的呢?谁也无法找到其中原因,所有人都处于一片极度的恐慌中。据资料显示,这场瘟疫最先出现在埃及的港口城镇,随后又在亚历山大港和埃及的其他城市迅速的蔓延开来,然后瘟疫又向北部地区肆虐,继而向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伸出魔爪。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在其观察记载的史料中这样写道:“瘟疫从上述地方又迅速蔓延至全世界,瘟疫的流行使整个人类几乎面临大灭绝。”这场大瘟疫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早发生的一次世界性流行病。
伊斯坦布尔原名为君士坦丁堡
在这场瘟疫中最痛苦是那些神志还比较清晰的患者,他们全身肿胀,痛苦难忍,几乎是被痛苦折磨而死的。但也有奇迹生还的,不过即使存活下来,也都留下了后遗症:口吃,言语不清甚至变成哑巴。
由于瘟疫的流行,使得君士坦丁堡死尸越来越多,甚至连处理这些尸体的人都没有。普罗科匹厄斯描述:“当事先准备的坟墓已被一具具尸体填满后,城内凡是可以用来埋葬尸体的地方都被用上了,但这还远远不够。后来,因为死亡的人数急剧增加,挖掘墓的人每天挖掘的坟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他们索性掀掉山顶上一座座防御城堡的屋顶,将尸体横七竖八地往里面扔进去,在堆满尸体后又重新盖上。”
瘟疫仍在疯狂蔓延中,8月底,瘟疫才有一点减弱的迹象,但是这场瘟疫彻底摧毁了查士丁尼想要复兴日渐衰亡的罗马帝国的希望。这场灾难几乎使得君士坦丁堡毁灭。那么这场瘟疫的起因又是什么呢?有人说君士坦丁堡的大瘟疫源自埃及的港口城市,很明显,这场瘟疫是随着船只上的老鼠到达埃及港口的,但是带着瘟疫的老鼠又是从哪里上的船呢?这个问题就没有人回答得上来了。
霍乱和伤寒等偶然才会出现的瘟疫在地球的某些地方却是经常发生。尤其是当战争或饥荒出现时,往往伴随的就是瘟疫的出现和大流行。过去由于医学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文艺根本束手无策,他们不懂得预防,也不懂得如何治疗,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在历史记载中随处可见。虽然在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许多科学的方法可以预防瘟疫,并可治愈某些瘟疫,但瘟疫依然是困扰我们人类的医学难题。因为许多的病毒带有极强的变异性,许多的瘟疫仅仅是受到控制而没有被彻底的打败。
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众多因素之中就包括瘟疫,它能使人类的文明毁于一旦,也可以使一个民族从强盛变得衰弱。对待瘟疫,我们必须严密监视,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会卷土重来。
神秘消失的“黑死病”
导言:“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黑死病”是欧洲人对它的称呼,它曾在14世纪到18世纪横扫欧洲,致使7500多万人死亡,但在18世纪却突然消失。在14世纪中期,欧洲受到了一场毁灭性的瘟疫侵袭,这场瘟疫被人们称为“黑死病”。它从中亚地区向西扩散,并在1346年出现在黑海地区。它同时向西南方向传播到地中海,然后就在北太平洋沿岸流行,并传至波罗的海。约在1348年,黑死病在西班牙流行,到了1349年,就已经传到英国和爱尔兰,1351年到瑞典,1353年到波罗的海地区的国家和俄罗斯。只有路途遥远和人口疏落的地区才未受伤害。根据今天的估算,当时在欧洲、中东、北非和印度地区,大约有一半的人口死于此病。
有资料显示从1348年到1352年死于黑死病的欧洲人约2500万人。1348年德国编年史学家吕贝克记载死亡了90000人,最高一天的死亡数字高达1500人。在维也纳,每天都有500~700人因此丧命,根据俄罗斯摩棱斯克的记载,1386年只有5人幸存。法国的马赛有56000人死于鼠疫的传染;在佩皮尼昂,全城仅有的8名医生只有一位从鼠疫的魔掌中幸存下来;巴黎的一座教堂在9个月中办理的419份遗嘱,比鼠疫爆发之前增加了40倍。甚至历史上著名的英法百年战争也曾由于爆发了鼠疫被迫暂时停顿下来。
黑死病在以后的数百年又横扫欧洲大陆。较晚的几次大流行包括1629年到1631年的意大利瘟疫、1665年到1666年的伦敦大瘟疫、1679年的维也纳大瘟疫、1720年到1722年的马赛大瘟疫,以及1771年的莫斯科瘟疫。这些大瘟疫使得欧洲人口锐减了25%~75%。但是大约在18世纪,黑死病忽然神秘消失。
黑死病因其可怕的症状而命名,患者会出现大块黑色而疼痛并且会渗出血液和脓汁的肿瘤。受感染的人会高烧不退且精神错乱。很多人在感染后的48小时内就死掉,但亦有少数人能够抵抗这个传染病和存活下来。
有关黑死病的最早记载是在1348年由一名叫博卡奇奥的佛罗伦萨人记录下来:最初症状是腹股沟或腋下的淋巴肿块,然后,胳膊上和大腿上以及身体其他部分会出现青黑色的疱疹,这也是黑死病得名的缘由。极少有人幸免,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在3天内死去,通常无发热症状。而在历史中对黑死病特征记录,有一些是关于淋巴腺肿的描述,与19世纪发生于亚洲的淋巴腺鼠疫相似,这使得一些科学家与历史学家推测自14世纪开始的黑死病,与鼠疫相同,皆是由一种称为鼠疫杆菌的细菌所造成。这些细菌是寄生于跳蚤身上,并借由黑鼠等动物来传播。不过由于其他疾病也有可能产生淋巴腺肿,因此也有人提出其他不同的观点。
除此之外,黑死病在欧洲横行的起因也一直有争论。通常认为1346年,在蒙古军队进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现乌克兰城市费奥多西亚)时,曾用抛石机将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尸体抛进城内,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细菌战。鼠疫原产中亚,其携带者是土拨鼠。在蒙古帝国之前鼠疫曾多次传入中国,所以虽然中国也曾发生过地区性鼠疫传染,但中国人也逐渐有了对鼠疫的免疫力,而欧洲人则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鼠疫。在卡法的一个热那亚商人将带病的跳蚤无意间带到意大利,于是鼠疫在欧洲广泛传播,成为令人闻之色变的“黑死病”。
但也有说法认为鼠疫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把病菌带到中东,然后又传播到欧洲的。研究瘟疫史的史学麦尼尔曾写道:战争与瘟疫肆虐,造成中国人口巨减。在建立明朝后,官方对人口的估计由1200年的123亿下降至1393年的065亿人。瘟疫沿着欧亚丝路由东往西横行。
还有人说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内的蚤携带来的。在14世纪,黑鼠的数量很多。一旦该病发生,便会迅速扩散。
另外据考证,黑死病的大爆发也与中世纪欧洲大量的屠杀所谓女巫有关,因为当时普遍信仰宗教的欧洲人认为猫是女巫的宠物和助手,所以猫被大量的消灭,以至于在当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猫在欧洲绝迹。黑死病重要的传播媒介老鼠则在这条断裂的生物链中以几何数量增长,为黑死病的爆发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虽然黑死病导致了2000多万人死亡,但也有人在黑死病中奇迹般的生存下来。在英格兰德比郡的小村亚姆有一个别号,叫“瘟疫之村”。但这个称呼并非耻辱,而是一种荣耀。1665年9月初,村里的裁缝收到了一包从伦敦寄来的布料,4天后他死了。后来又有5人死亡。村民意识到那包布料将黑死病带来了。在极大的恐慌中,本地教区长却说服村民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与外界断绝联系,以免黑死病扩散。一年以后,首次有人来到此地,他们本来以为会看到一座鬼村,但却惊讶的发现,尽管全村350名居民有260人被瘟疫夺去生命,但是竟还有一小部分人活了下来。
有一位妇人在一星期内送走了丈夫和6个孩子,自己却从未发病。村里的掘墓人亲手埋葬了几百名死者,却并未受这种致死率100%的疾病影响。这些幸存者接触病原体的机会与死者一样多,是否存在什么遗传因素使他们不易被感染?由于亚姆村从1630年代起就实施死亡登记制度,而且几百年来人口流动较少,历史学家可以根据家谱准确地追踪幸存者的后代。以此为基础,科学家于1996年分析了瘟疫幸存者后代的基因,发现约14%的人带有一个特别的基因变异,因此科学家认为正是这个突变的基因使这些人躲过了黑死病的侵袭。但是有两名英国科学家称黑死病并非通常所认为的腺鼠疫,而是一种由病毒导致的出血热,可能与埃博拉出血热类似,并且推翻了黑死病与变异基因的关系。据相关记载资料显示,公元前1500至公元前1350年,在法老时代的埃及,尼罗河谷就存在出血热。此后2000多年间,地中海东岸不断大面积暴发出血热。其症状与雅典瘟疫和黑死病都很像。他们还认为出血热的来源可能来自位于东非大裂谷的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等地。
 是彗星带来欧洲大陆的第一次黑死病?
公元6世纪在地球上曾经发生过一次大灾难:由于地球上的农业完全被毁灭,全球爆发了一场灾难性的大饥荒,随后引发了让人闻之色变并在欧洲大陆肆虐的黑死病。而英国的一个最新研究称引起那场灾难的是与地球相撞的一颗小彗星。科学家利用1994年从木星上形成的彗星撞击点上取得的信息,彗星撞地球之后,灰尘就会在巨大的冲击力的作用下,在空气中四处传播,并很快笼罩全球。德里克教授说:“这个时期正好与传染病在欧洲的流行时期巧合。当时欧洲在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人们相信那是黑死病第一次在欧洲出现。”缺少阳光的照射,地球上的生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普遍歉收,这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当时给很多人带来了衣食之忧。由于很多饿死的人尸体就流落街头,再加上人们都食不果腹,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很弱,因此黑死病立即在欧洲大陆传播开来。
时至今日,人们对横扫欧洲大陆的黑死病仍然有着诸多疑问,而黑死病在肆虐以后为何又突然消失,也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人类能战胜霍乱吗
导言:在人类诞生以来,就遭遇了无数瘟疫的侵袭,它们常常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虽然人类发展史很漫长,但是直到今日,人们依然对一些瘟疫束手无策。1817年,霍乱突然在印度加尔各答地区流行,被感染的人纷纷出现呕吐、腹泻、脱水、高烧不退等症状。由于当时人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病,而对霍乱毫无办法,死亡人数仍在上升。不久,这种病又从印度北部扩大到阿富汗、波斯和俄罗斯。1831年,霍乱延伸至英国,之后霍乱又随之印度香料传到了非洲和地中海沿岸,至今仍在肆虐的黑暗之灾再也不能被遏制了。
霍乱正如其名,据有文字资料显示,1830年每20个俄罗斯人就有一人死于霍乱,每30个波兰人中就有一人死于该病。1831年,霍乱传到英国,致使约8万余人丧生。当时的一些欧洲国家试图限制旅行者的入境来阻止这个可怕的恶魔,但是效果并不满意。每天,依然有许多的尸体被运走,工厂和商店里没有活动。医生们想尽办法却依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许多人死去。1863年,霍乱又随着传播到达了美洲,美洲大陆立即被霍乱的恐怖所吞噬。
这场瘟疫对于19世纪的人类来说发生得十分迅速,并且没有任何的征兆。其传播和控制都是一个谜。霍乱所造成的损失难以计算,仅印度死亡人数就超过300万。
霍乱在1817—1923年的100多年间,在亚、非、欧美各洲,曾先后发生过六次世界性大流行。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霍乱传入中国,至1948年为止近130年中,大小流行近百次,六次世界性大流行无一不祸及中国。
1961年,霍乱开始第七次流行,这次起源于印度尼西亚,接着迅速在亚洲其他国家蔓延开来,连欧洲都没有幸免。1970年,霍乱又在非洲发生大规模的流行,非洲许多地区都遭到毁灭性的摧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1年非洲霍乱患者占了全球的94%;1991年霍乱袭扰拉丁美洲,1年内就发现40万病例和4000名死者,仅秘鲁一个国家经济损失就达77亿美元。2005年8月,尼日利亚东部的阿达玛瓦州暴发霍乱,有20多人死亡,另外还有数十人住院治疗。
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医学已经发达的时期,霍乱依旧没有停止作乱,患者数量仍呈上升趋势。这个来自地狱的杀手,为何人类就不能控制它呢?
在第五次霍乱到达埃及时,应埃及政府的邀请,德国细菌学家科勒在当地进行了研究,由此也发现了霍乱的致病菌——霍乱弧菌。这个重大的发现不仅使他在1905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也成为人类与霍乱抗争的转折点。
由此,人们才对霍乱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霍乱是由霍乱弧菌产生的霍乱毒素引起的急性细菌性肠道传染病。霍乱弧菌大部分是通过食物和水传播。传染源是霍乱患者和带菌者,带菌者无症状却排菌,更容易感染他人。
虽然人们揭开了霍乱的神秘面纱,又掌握了它的传播途径,但是我们是否就此可以战胜霍乱呢?
当今人们治疗霍乱的主要办法是纠正脱水与电解质紊乱,根据病情轻重补液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一旦疫情爆发,必须严格隔离治疗。虽然如此,但霍乱有时仍然爆发。
2006年2月安哥拉罗安达省暴发霍乱,到7月安哥拉全国因霍乱死亡的人数达到2003人,累计霍乱病例为4817个,在24小时内就新增了89个病例,安哥拉全国14个省份都遭到霍乱的侵袭。2008年8月津巴布韦暴发霍乱,至2009年2月,因感染霍乱死亡的患者已上升到3300人,共有657万人染病。
由于霍乱的流行十分的迅速,且流行期间发病和死亡率十分的高,危害极大,所以霍乱引起了国际的高度重视。
在医学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个能够彻底解决霍乱的方法,让它向天花一样从人类的生活中消失?这个问题也许在未来会有答案吧!
非洲睡眠病
导言:非洲睡眠病曾经横扫非洲大陆,时至今日依然困扰着许多非洲人民。有数据显示,东非、西非和中非农村地区有6000万民众面临罹患睡眠病的危险。非洲睡眠病又称“锥虫病”或“嗜睡性脑炎”,是一种由寄生单细胞锥虫经采采蝇叮咬而传播的疾病,在非洲撒哈拉南部肆虐,其中有些流行区患病率高达八成。
1900年非洲睡眠病在非洲地区广泛传染,到1907年找到有效治疗办法的七年间,维多利亚湖畔有20多万人死于这种疾病,占整个地区的三分之二,其中乌干达死亡人数最多。
非洲锥虫病是非洲人畜共患的严重疾病之一,除人外,锥虫还寄生于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体。但非洲睡眠病与美洲睡眠病截然不同。美洲睡眠病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脑炎,非洲睡眠病则是由一种寄生虫(锥体虫)所致。睡眠病是以昏睡的方式吞食病人的肌体,逐渐导致死亡,其过程可长达数年。此病的初期征兆是头疼、乏力、失眠,并伴有明显的压抑感,然后是患者精神衰落、出现疼痛,夜间失眠,白天则昏昏欲睡。有的病情严重的患者用餐咀嚼时,会不知不觉地昏睡过去,昏迷不醒,直至死去。这种病仅发病于非洲地区,而且已有几个世纪的病史。乌干达是第一个受害的国家,所以又称为“乌干达睡眠病”。睡眠病时至今日已扩散至非洲其他地区和国家,最终成为一种可怕的传染性疾病。而此病的来源,有人说是欧洲人带过来的,但真相如何,就没有人知道了。也有人说史前时代非洲就有睡眠病,但第一个患睡眠病的病例是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哈勒敦在14世纪时记载下来的:患有睡眠病的病人如此乏力,以至于很容易因饥饿死去。伊本·哈勒敦访问的一个部落首领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两年之后他就死掉了,整个部落的人都因睡眠病而死去。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有效疫苗来预防非洲睡眠病。目前预防非洲睡眠病的关键在于消灭采采蝇和加强个人防护。但是有专家指出驱蚊剂并不适用于采采蝇。由于采采蝇可叮穿轻便衣服,因此最佳的预防方法是避免前往有大量采采蝇的地区。如需前往应该尽量将身体外露的部分遮盖,并且不应穿着会吸引采采蝇的蓝色衣物。
2000年6月,专家在举办的非洲睡眠病研讨会上指出,非洲睡眠病又有在非洲大陆肆虐的迹象,与会专家说,锥体寄生虫产生了抗药性及有些疾病高发区对此病防治不力,是睡眠病卷土重来的主要原因。据2000年统计显示,中部非洲每年约有50万人患这种疾病,是非洲大陆受感染最严重的地区。
2001年3月19日,安哥拉锥体虫防治局人士报道说,自2001年年初以来,在安哥拉境内已经新发现4500例锥体虫病。这些病例主要是在本戈、威热、扎伊尔、南北宽扎、马兰热省和罗安达周围地区发现的。安哥拉在2000年共发现了5500例锥体虫病。
由于非洲睡眠病的病原具有变异性,导致人们在治愈它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如何能彻底将非洲睡眠病像战胜天花一样将其从人们的生活中祛除,仍然有待研究。
流感为何不能根除
导言:流感对人类来说并不陌生,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或许流感就已经存在。古代由于没有有效的药物,许多人在患了流感后都死了。在今日,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也进入了对病毒研究和攻克的新时代,但流感依旧有着许多的谜团无法解开。
在世界第一次大战中,世界处于大动乱中,人类自相残杀,死亡者数十万,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然而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一场流感的暴发夺去了近500万人的生命,它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西班牙流感,也称为“1918年流感”。
这次流感首发于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森军营。军营的一位士兵感到发烧、嗓子疼和头疼,就去部队的医院看病,但医生认为他只患了普通的感冒。但是接下来的情况出乎人们的意料,几天以后,有上百人得了这种“感冒”。很快这种疾病就开始疯狂传播,3月随着美国远征军乘船便将这种疾病带至欧洲前线,4月波及法国、英国军队,5月达到意大利、西班牙、印度等国家,6月由英国远征军传播至英国本土,然后到达俄罗斯、中国、大洋洲等世界各地,不到一年的时间席卷全球。这次流感所造成的灾难是流感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也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瘟疫,保守估计有约5亿人,发病率约20%~40%,死亡人数达4000多万,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亡人数还要多。
美国死亡人数50万,仅10月10日费城就有759人死于流感;西班牙800万人患病,包括国王阿方索三世在内,马德里三分之一市民受感染,一些政府部门被迫关门,电车停运;英国乔治五世也未幸免,英格兰和威尔士死亡达20万,皇家舰队3周无法入海,影响作战;印度孟买死亡700万;一些因纽特人村遭受灭顶之灾,有一村80人死于流感73人;20%的西萨摩亚人死于流感。
但是这次流感呈现出一个奇怪的特征:以往的流感总是容易杀死年老体衰的人和儿童,这次的死亡曲线却呈现出一种“W”型——20到40岁的青壮年人这次也成为了死神追逐的对象。而且关于西班牙流感的来源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何如此之高也是困扰着人们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近一个世纪以后才有科学家找出答案:1918年导致许多人死亡的疾病是一种禽流感。据有关报道称,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显示,西班牙流感病毒很可能源自鸟类。美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说,他们已经找到1918年病毒与现在亚洲出现的禽流感病毒H5N1的共同的基因变异。美国另一个研究小组也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他们已经在老鼠身上成功再造了1918年的病毒。
虽然如此,但是还是无法解除人们对流感的恐惧,尤其是近年来高频率出现的词汇——禽流感。许多专家都担心不远的将来禽流感会演变成可以在人群中传播的人流感,世界范围内暴发的流感大流行将使上个世纪的惨剧重演。
2003年的SARS病流行时引起的全球性恐慌让人们记忆犹新,有人甚至称它是为了填补天花病毒而诞生的。其实还有一种病肆虐时比SARS乃至天花还要可怕,它就是几乎人人得过的流行性感冒。据资料显示,在美国平均每年有5%~20%的人感染上流感,20多万人因病重住院,3万多人因此死亡。虽然日常遇到的流感性情相对来说比较温和,但是当传染性和毒性都特别强的新型流感病毒出现时,将会给全球都带来灾难。20世纪,曾经暴发过三次流感大流行,都在一年内传遍全世界,导致了大批人死亡。1968—1969年的流感大流行导致约75万人死亡,1957—1958年的那次则使约100万人丧生。最严重的就是1918年流感。
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对付它没有像用于对付病菌的抗生素那样的特效药,目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感冒药实际上只是用于减轻感冒症状,并不能消灭病毒。对于流感最好的防御办法还是人体免疫力,如果在近期内患过流感,或注射过流感疫苗,那么再遇到同一类型的流感,身体对它就有了免疫力。但是流感病毒非常容易发生变异,当新的变异种类进入人体后,通常我们的人体免疫系统难以识别、消灭它们,因此得过流感的人也难保不再患上。
随着药物的发展,人们已经生产了许多预防流感的疫苗,但是有科学家说由于流感病毒具有很强的变异性,所以有抗药性的流感病毒毒株极有可能会再出现,而比起80多年前,交通的便捷和国际旅游的频繁大大加速了新型传染病的传播速度。曾有专家对下一次流感做出评估,认为下一次流感将会使200万至5000万人死亡。但是没有人可以预测它会由哪一种流感病毒病株导致,在何时发生以及有多严重。
流行性感冒每隔几年就会传播一次,但是由于药物的发展,它的危险性暂时减轻,不过在近年来却又有汹涌而来之势,这与环境的日渐破坏不无关系。
“世纪绝症”——艾滋病谜一样的身世
导言:每年的12月1日被国际命名为“艾滋病日”,艾滋病自从被发现以来,它就以非常惊人的速度蔓延,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人类的最重要疾病杀手之一,但是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寻找治愈艾滋病方法的脚步。随着艾滋病日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我们在治疗艾滋病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新增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比1998年低了320万,死于艾滋病的患者比2001年少了20万人。艾滋病发现于1981年的春天,当时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一家医院收到一名症状十分奇特的患者,患者的咽喉有严重的霉菌感染,但是感染并没有沿着呼吸道蔓延,而是向食道发展,这个病患的食道几乎全部阻塞了,患者的体重显著减轻。医生们想尽了办法也没有治好这个病人,最后这个病人死了。不久以后,又有患了同样病症的人来医院治疗,但结果也是不治而死。面对这种怪病,各种药物都医治无效。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带着疑问,医生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发现这5个人都是同性恋患者,全都患上了卡氏肺囊虫肺炎。同年,当地医院又发现了26例卡波氏肉瘤患者,他们的病症有同一个特点:细胞免疫缺陷。在1982年,这种病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定义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就是让我们闻之色变的艾滋病。它的名字是由英语缩写AIDS的音译过来的。  
自从艾滋病发现以来,全世界至少有2180人死于此病,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倍还多。据有关数据显示,仅在2001年就有300万人死于艾滋病,500万人受到感染,其蔓延速度非常的惊人。目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年龄在15~24岁,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彻底治疗艾滋病的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攻克了天花、肺结核等不治之症,但人们对艾滋病却仍然一筹莫展。
1985年,美国好莱坞巨星洛克·哈德森患上了艾滋病,从患病到死亡仅仅数个月的时间里,这位曾经万众瞩目的巨星就变得骨瘦如柴。在他死了以后,人们才知道他也是一名同性恋者。
这些巧合,让人们以为是同性恋导致了免疫系统缺乏症,但是不久,又有人发现流亡在美国的海地人也有人被发现了染上此病,但是他们并不是同性恋患者。而这些染病的人一旦染病,其死亡速度比同性恋者还要快。因此艾滋病只在同性恋者间流行的说法被推翻。
那么这个令全世界胆寒的艾滋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又是如何吞食人们的生命呢?
1艾滋病的来源之谜
艾滋病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能力,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但是对艾滋病的来源却有着很多的说法。
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总结起来有自然说、医源说和人为说。
自然说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自然演变而来的,因偶然的机会感染给了人类。其中最广泛的观点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可能来源于黑猩猩,但是科学家却没有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说法。1999年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声称,他们找到了黑猩猩传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证据。他们说在对一只偶然得到的黑猩猩组织进行研究时发现了在它的组织中存在猿猴免疫缺病毒(SIV),它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同属于灵长类免疫缺陷病毒,科学家认为猿猴免疫缺病毒(SIV)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祖先。随后,法国的巴斯德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也宣布发现了被SIV感染的黑猩猩。这些黑猩猩和上面提到的因产后并发症死去的黑猩猩属于同一个亚种,生活在被人们认为是艾滋病发源地的喀麦隆、几内亚等地区。但是同时疑问也随之而来:黑猩猩身上的SIV是如何传给人类的呢?有学者解释说非洲的一些国家有捕猎黑猩猩而后食用的习惯,人类是因为吃黑猩猩的肉而被感染的。但是有些人不同意这一推断。
医源说认为,人类在生产小儿麻痹疫苗时,使用了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或类似HIV病毒污染的黑猩猩器官组织,人在疫苗接种时被感染。1999年据美国新闻记者爱德华·胡珀在其著作《河流》中称,20世纪50年代末期,位于美国费城的威斯塔研究所曾经使用黑猩猩的肾脏生产了几批小儿麻痹疫苗。在1957—1961年,这些疫苗被用于预防接种。据估计,大约有100多万非洲人接受了接种。爱德华·胡珀断言,艾滋病就是从此开始在人类中传播的。但是此言论遭到了一些科学家的反对,两位曾经在威斯塔研究所从事过非洲疫苗试验的科学家否认他们在生产疫苗的过程中使用过黑猩猩的器官组织。2000年,威斯塔研究所宣布他们找到了当年的疫苗样本,随后该样本让许多的科学家进行了研究,第一次检验结果表明,疫苗中没有发现任何黑猩猩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踪迹。但是在第二次分析中,研究人员在样本中却发现了短尾猴的肾脏细胞,不过短尾猴被科学界认为它并不能被SIV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人为说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基因工程带来的灾难,还有人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生物武器或某些人企图进行种族灭绝,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产物。但是此说并没有依据。
2艾滋病究竟是在何时开始感染人类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科学家掌握的最早被艾滋病毒感人的人类标本有三个。第一个是1959年收集的一位生活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成年男性的血浆,一位是1969年在美国圣路易斯死亡的一位非洲后裔的人体组织标本,1976年收集的一位死亡的挪威海员的人体组织标本。有科学家认为从第一个标本来看,当时人类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并不是太多,这表明,艾滋病病毒感染人类的时间应该还不长,时间大约是20世纪40年代或者是50年代初期。但在2000年1月,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贝特·科勃博士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认为第一例HIV感染大约发生在1930年,地点是西部非洲。
3艾滋病何时治愈
艾滋病在人体内的潜伏期相当长,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平均要2~10年。在这个潜伏期中,患者由于症状较轻,而容易被忽视,这就让人们对艾滋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造成很大困难,但是在潜伏期,艾滋病病毒仍然在繁殖,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人们在感染艾滋病时,会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全身乏力、恶心等症状,到最后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全面崩溃,病人出现各种严重的综合病症,最后死亡。
人们在面对艾滋病时唯恐避之不及。加上吸毒者、同性恋者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致使人们往往对艾滋病患者多带有歧视的目光,使得艾滋病患者在社会上得不到公平的对待。最惨的还是那些患了艾滋病人的孩子,一旦被别人得知,邻居和亲戚都会对他们避而远之,连上学都非常的困难。许多感染者不敢将自己的情况告诉别人,一些感染者甚至自杀了。
在艾滋病患者中高达939%的人年龄在15~49岁,这个年龄段无疑是最具有社会创造能力的阶段。而治疗艾滋病的费用也让许多人负担不起。据悉,我国的一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用正规的药物治疗的年费用大约是8万~10万元。
人类目前对艾滋病还束手无策。虽然如此,人们还是发现了艾滋病的某些“弱点”,如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的环境抵抗力很弱,一旦离开人体后,它就无法存活,高温、干燥以及常用的消毒药品都可以消灭这种病毒。艾滋病的传染的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而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同进餐、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等不会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威胁人类的传染病,但是所有的疾病最终还是会被人们征服。治疗艾滋病的路途是漫长的,但也绝对不是没有希望的。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相信艾滋病会被人类攻破!
肆虐流行的疯牛病
导言:2002年,疯牛病再次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联合国的一名官员称,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面临疯牛病的危险。疯牛病和艾滋病一样可怕,都是人类没有攻克的世界疾病,自在英国发现首个患疯牛病的病例以来,疯牛病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没有找到治疗疯牛病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疯牛病的学名叫做“牛脑海绵状病”,简称“BSE”。1985年4月,英国率先发现了这种病。自此以后,疯牛病迅速蔓延,英国每年有成千上万疯牛病让人类恐慌头牛患上这种神经错乱、痴呆,不久后就死亡的病。疯牛病还蔓延到全世界,如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地。医学发现疯牛病的潜伏期达4~6年,病变过程却只有14~90天。疯牛病多发于4岁大的成年牛身上,一般症状是牛的行为反常,烦躁不安,对声音和触摸,尤其是对头部触摸尤为敏感,步态不稳,经常乱踢以至摔倒、抽搐。食用了患疯牛病的病牛肉的人有可能染上致命的克罗伊茨费尔德—雅各布氏症(简称克-雅氏症),其典型症状为出现痴呆或神经错乱,视觉模糊,平衡障碍,肌肉收缩等。病人最终因精神错乱而死亡。
1996年3月,英国出现首例人类疯牛病,所以现在人们提起疯牛病唯恐避之不及,尤其是当疯牛病疫情暴发时,牛肉价格和市场都会遭到严重的打击。
虽然疯牛病一直在世界上肆虐,但是人们至今对英国的牛为何出现疯牛病的原因有所争议。
最广泛的说法是牛进食的饲料混有患上羊瘙痒症死去的羊尸。但是有学者认为这个说法存在弊端:利用羊的残骸喂养牛的做法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为何在1985年才出现疯牛病?因此,有英国科学家认为最初在英国暴发的疯牛病,可能是由于来自印度次大陆的动物饲料出了问题。他们指出这些饲料含有人类尸体的残余物,这些残余物则来自著名的恒河。根据是首先由于南亚国家有一些风俗,就是将人类尸体的残骸扔到他们的圣河恒河,认为这样做能够清除罪孽。但这些残骸有可能被农民收集认为是动物残骸,而卖给饲料制造商。其次科学家已经能够证明使用污染的饲料喂养牲口,可以让它们染上疯牛病。但是印度的研究人员说,有关的推断是因为缺乏对恒河葬礼的常识,另外,如果上面的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疯牛病在印度便早已很流行,为何至今仍没有一个病例发生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牛类本身形成了这种疾病,而不是从其他物种传染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因疯牛病死亡的人数将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逐年上升,最终每年可造成成千上万人丧生。迄今为止死于此疫的人数为69人,另有7例死亡事件可能与疯牛病有关。虽然食用了疯牛病的牛肉就有可能被感染,但是这一致命疾病只有在受害者死后通过对大脑的检查才可能确证。因此疯牛病预防和治疗也十分的困难。
由于疯牛病的病原——朊病毒还未完全被人们发现,所以至今人们也没有控制住疯牛病。而且现在的消毒方法都没有办法消灭朊病毒。患者的潜伏期有时竟长达28年,一旦出现病症,必死无疑。所以有科学家预言疯牛病很可能是21世纪医学界最棘手的问题。
疯牛病的传播,一是靠医源性感染,比如输血、医疗器械、脑的手术、器官移植、生物制品感染等。用于治疗某些病症的脑下垂体生长激素和向性腺激素都是从大量尸体中提取的,如果其中一个尸体是克雅氏症,全部制品都会遭污染。二是牛源性药物,患病的牛脑、牛脊髓、牛血、牛骨胶制成的药物都会传染疯牛病。现在进口的药都要被证实来自没有疯牛病的国家也并非容易之事。
据英国科学家统计英国已经有几十万人感染此病,即使是保守说法也是十几万,如果这是真的话,那么英国将面临很大的难题。在被称为脑和知识经济的世纪,人类要解决认知之谜就要靠大脑,而疯牛病却专门侵蚀大脑的神经元细胞,它是大脑的天敌,所以寻找治愈疯牛病的方法是当今医学界迫在眉睫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禽流感病毒传播元凶之谜
导言:禽流感是当今人类谈之色变的传染性疾病,许多被感染者都没有逃脱死神的魔掌。2003年12月暴发的禽流感遍及多国,除越南与泰国以外,中国也出现了类似人类感染病例。人类患上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禽流感早期症状与其他流感非常相似,所以人们对禽流感十分的恐惧。再继SARS之后又出现了令全世界恐慌的高致性传染病——禽流感,它的全名是鸟禽类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只感染鸟类。禽流感其实在1900年代早期就被意大利首次确认。1960年1000多只普通燕鸥在南非死亡,这是第一次发现禽流感引发的高死亡率病例,属于H5N3型。而发现人也会感染禽流感是在1997年的香港,此后禽流感就引起全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不过,此病一直在亚洲少数地区暴发。但是在2003年12月开始,禽流感就在越南、韩国、泰国等地严重暴发,并造成越南多名病人丧生。直到现在,禽流感依然时有发生。
禽流感传染给人后的症状于其他流感的症状很相似,有发烧、咳嗽、咽喉疼、肌肉酸痛、结膜炎等,严重者出现呼吸问题和肺炎,这些可能会危及生命。
2006年,有科学家指出,每一种病原体一般只针对特有的某些动物种类。因此就很容易理解2003年暴发的H5N1型禽流感为何对家禽和鹌鹑类等少数几个物种显示出特别的传染性。但是在野外,禽流感病毒却可以传染给各种动物,仅在白鹭、海鸥等30多种动物中都已经发现了禽流感病毒。
那么传播禽流感的元凶到底是什么呢?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是迁徙的候鸟。有学者指出2003年末到2004年初在东亚暴发的禽流感验证了候鸟传播病毒的假设:疫症先在韩国南部,候鸟的中途站出现,然后途经香港,最后到达越南。由于香港相对卫生环境较好,以及先前已具有对付疫症的经验,病症并未有在当地造成大规模暴发。但卫生环境相对较差的越南,不单使禽鸟死亡,还对人类造成影响。至2004年1月底已有接近20人死亡。然而鸟类学者则指出,根据西伯利亚-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通道的规律,早在每年的11月末到12月初候鸟就已经基本完成从北向南的迁徙,此前在香港进行的无线电定位跟踪研究也显示,在仲冬季节几乎没有鸟类迁飞的活动。另据观测,绝大部分水鸟的越冬地位于北纬20度以北地区,只有白眉鸭和针尾鸭会迁至越南,然而其过境时间却在12月初。鸟类学者普遍认为从时间和空间上,2003年底暴发的禽流感与候鸟迁徙并无重叠,故此大部分鸟类学者并不认同候鸟传播病毒的说法。
还有人提出是传播禽流感可能是家禽贸易等人类活动。集中饲养的家禽,极端的饲养环境造成病毒的变异,鸟类贸易、滥用疫苗、运输等人类活动也对禽流感病毒的变异有着推动的作用。野外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罹患禽流感的野生鸟类,都是在迁徙、越冬和繁殖过程中与人类饲养的家禽有近距离接触的物种,而那些自始至终远离人类社会的野生鸟类,即便是水鸟,并且保持很高的种群密度,至今仍未有禽流感暴发的报告。
在2004年和2005年的禽流感疫情中,也有媒体指出禽流感病毒源自野生鸟类并传播至饲养场,进而传给人类。建议加强对候鸟迁徙的监控,少数激进者甚至主张在扑杀家禽之外对迁徙的候鸟进行扑杀,但这种说法并未获得鸟类学者的认可,扑杀候鸟的建议更招致环保团体的反对。
虽然关于候鸟或野鸟在禽流感传播和暴发中扮演的角色,科学家们仍然存在争议。不过,他们存在这样一个共识:应该加强禽流感的监测。
由于目前对禽流感还没有更大的突破性研究,所以至今也没有找到治愈禽流感的有效办法。在当今世界,对禽流感的主要工作就是预防。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相信人类一定可以攻克这一难关。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