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自然界未解之谜

自然界未解之谜

作者:未来字数:343166状态:连载

海洋湖泊之谜

大西洋未来的命运
导言: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现在的大陆和大洋格局是大陆板块运动的结果。而且,大陆板块、大洋板块还在继续运动。许多人开始预测几亿年以后的大陆格局,有人说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最终会变成地球上最大的海洋,而与它临近的太平洋将会消失,这有可能吗?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占全球总面积的32%,占海洋总面积的46%,它比世界陆地的总面积还要大。太平洋的面积约有18亿平方千米,容积为7237亿立方千米。如果说太平洋最后将会消失,也许有不少人不相信。
科学家们已经测出,太平洋是世界大洋中最古老的海洋。5亿年前,地球就是由以太平洋为中心的一片古海洋和以非洲、南美、澳大利亚、印度洋和南大西洋合成的一块古大陆组成的,今天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在当时全部被海洋所覆盖。此后,太平洋逐渐收缩,伴随的是大西洋的不断扩张。大西洋是距今225亿年前才开始形成的,同时,太平洋面积不断缩小,形成了今天的局面。专家测出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正在缓慢地移动着,而目前这些大陆板块正以每年19厘米左右的速度相背漂移,而南大西洋洋底自6500万年以来,一直以平均每年4厘米的速度向两侧分离开来,也就是说,大西洋仍在逐年变宽。而大西洋的另一边是太平洋,自然,它开始变窄了。
大西洋
除了大西洋以外,澳大利亚大陆在向北移动,印度洋海盆也在扩大,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大陆板块的扩张,太平洋海盆正在以每年9厘米的速度消失。也因此太平洋海盆的边缘地带成为著名的“太平洋火环”,这里有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多的火山和地震。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早期学者都说:月球是从太平洋海盆中分裂出去的,因此给地球表面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凹地——太平洋。
地质学家们认为,既然大西洋的面积不断增大,太平洋将来很有可能会从地球上消失。不过,这将发生在1亿~2亿年以后了。那时,美洲西岸会与亚洲东岸相对接,然后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新板块的结合处将抬升起一条也许比喜马拉雅更加雄伟的山脉。
其实这并不是无稽之谈,曾经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古地中海(特提斯海),就是由于印度、阿拉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汇合才消失的,这些大陆板块汇合碰撞之后,在它们之间升起了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诸山脉。因此,我们不能否定如果大西洋不停止扩张的话,大约1亿~2亿年后,太平洋就要从地球上消失的推测是不正确的。
可是,大西洋真能把太平洋挤掉吗?也有一些科学家表示异议。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位地质学家利用电脑,对地球上各片大陆将来的漂移情况进行了模拟推算,得出的结论是:太平洋目前的收缩只是暂时的,随着地质历史的演进、各大陆板块的漂移方向和互相作用的结果,将来太平洋有可能还会扩张。电脑显示,在15亿年之后,大西洋不仅不能长成更大的海洋,反而会被太平洋挤成一个“小西洋”,甚至有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这样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地质学家们还发现,在今天的大西洋诞生之前,地球上曾有过一个古大西洋,它大约存在于距今5亿年前的早古生代。当时这个古大西洋的宽度达数千千米,可能比今天的大西洋还要宽。可是,到了距今27亿年前的二叠纪时,这个古大西洋就消失了。
当然,在探索和研究地球上陆地海洋的变迁过程中,科学家们对大陆板块的漂移方式,造成板块漂移的动力、方向及速度等,都存在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未来变迁变得更加神秘莫测了。
魔潭的奇怪引力
导言: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说地球各处都存在引力,所以我们才能在路面上行走,而不是倒挂于空中,但是这一定律在某些地方似乎受到了挑战,让人怀疑这些地方的引力十分异常,完全不符合万有引力定律。那么,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呢?在非洲的西诺亚洞有一个魔潭。西诺亚洞是津巴布韦境内的一处古人类穴居遗址,它由明暗两洞及两洞间的一个深潭组成的。深潭位于一个竖井般直伸地面的石洞底部,距地面数十米。石洞直壁上有透穴同明暗两洞相望,石洞的下部有一穴口,潭水从这里流出,绵延形成长达15千米的地下河。
洞中的深潭为什么会有“魔潭”之称呢?原来它有奇怪的引力。深潭面只有十多米宽,按理说将一块石头从水潭的此岸扔向彼岸的石壁,不需要多大力气,可事实上无论用多大的力量都无法将石块扔过去,飞石一过潭面就会落入水中。有人说还是力量不够,于是用枪支实验。但一颗子弹射出去,同样不等击中深潭对面的石壁,就如同被吸住了似的,直接溅落潭中。
这样的实验已进行过许多次了。但西诺亚洞的魔潭的这种古怪的引力由何而来?至今没有人能够给出合理的答案。
海平面是上升,还是下降
导言:海平面上升是近几年来国际关注的事情之一。因为海平面上升不仅会淹没沿海土地,而且使得诸如海啸等海洋灾害次数将比现在多几倍。所以人们都密切观注着海洋的变化,害怕下一秒自己的家园就被它无情的吞没了。然而,不少人说海平面并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这种观点从何而来呢?有科学家对澳大利亚东南岸的45千米沙滩进行考察,发现在1870—1970年,这里的海岸线后退了150米,平均每年后退15米。而现在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可能会让许多城市和地区在若干年后被海水淹没。
在气候变化的同时,海洋表面出现升降是正常的自然现象。然而,现在的海平面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还有人为原因。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把海平面的迅速上升归结于人类过多燃烧煤和石油,致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剧增,进而产生“温室效应”造成的。按照这种理论,如果二氧化碳再成倍增长,那么南极西部的冰川很可能就会融化。其结果将使全世界的海面上升5米,进而导致世界上的沿海地区遭受灭顶之灾。然而,有些学者认为,虽然“温室效应”是存在的,但近年来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冰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增大了,个别地方甚至产生了新的冰川。这说明,在中高纬度地区,二氧化碳的增多并未改变气候的自然趋向。因此,南极冰川融化导致海面上升的说法,可能并不准确。
还有学者指出,水体温度上升促使海水蒸发,一部分水由水体进入大气层,将导致海平面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水汽和尘埃的存在会使大气中的云量增多,进而全球性的降水就会增多。这样,冰川上的雨水补充增加了,水大量地积聚于两极的冰川,这也可能导致海平面下降。此外,还应当看到全球大中型水库等水利工程的作用,也可能会导致全球性的降温以及海面下降。
滔天巨浪是如何形成的
导言:平静的海洋突然出现滔天巨浪,吞没航行的船只,这是海洋上时常上演的一幕。数百年,许多船只神秘失踪,数以万计的人葬身大海,很多人都将责任归咎于巨浪。1980年,一艘长达295米的英国“德比郡号”巨轮在日本海岸失踪,船上44人无一生还。最后调查结论认为可能是巨浪掀开了主舱口,淹没了船舱。
几百年来,水手们总是说见过突如其来的海墙或海洞,却一直没人相信,直到近代,人们才开始相信他们的描述了。巨浪确实能够把一切都化为乌有。
传统理论认为除了海啸之外,所有的海浪形成初期都是海洋上随风而起的涟漪。在风平浪静的日子,涟漪不会变成巨浪,因为洋面张力把它们拉回海面。但是,当风力超过二级时,大风向涟漪注入较大能量,足以形成为海浪。
如果海风继续吹,海浪就越变越大。浪高取决于三个因素:风速、海风持续时间及洋面面积。
但是,海浪的高度差距很大,有些会非常高。1933年2月,美国海军“拉马波”汽轮在从圣地亚哥驶往马尼拉的途中遇到了太平洋上的风暴。大风连续刮了7天,洋面巨浪滔天。到了2月7日上午,汽轮遇到了巨浪。巨浪从后面袭击过来,把汽轮摔进深深的浪谷,然后又掀到满是泡沫的海浪浪峰上。
根据当时记录的数字,海浪高达34米,大约有11层楼那么高。这是迄今有可靠记录的最大的海浪。
那么,这些巨浪是从哪里来的呢?海洋学家一直认为巨浪是由小波浪汇合起来形成的。
在某些地方,的确如此。
非洲最南端的厄加勒斯角水域就是这样一个例子。那里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途经这里的船只经常遇到巨浪袭击。迅速流动的厄加勒斯洋流在此与南半球海洋吹来的西风相遇,水流速度放慢,小波浪开始堆积,结果形成巨浪。其他一些巨浪多发水域也是因为快速流动的洋流与反方向的风相遇,结果形成巨浪。
但是,这种理论不能解释所有巨浪形成的原因。一是因为它无法解释在某些没有迅速流动的洋流的水域,为什么也能形成巨浪。二是即使有迅速流动的洋流和反方向的风相遇,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巨浪出现得这么频繁。
面对传统理论无法解释实际现象这一事实,海洋学家和数学家努力寻找其他答案。但至今没有哪种理论能够最合理地解释海浪的现象。
北冰洋是如何形成的
导言:北冰洋是地球上最小的海洋,面积仅1310平方千米,约为太平洋面积的1/14,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41%。北冰洋被陆地包围,近于半封闭。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同大西洋连接,以白令海峡与太平洋沟通。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其洋面常年被冰冻。
北冰洋是如何起源的?有地质学家认为是海洋扩张运动的结果,还有人说北冰洋是地球吞并小行星留下的撞击坑。北冰洋是世界四大洋中最小的海洋,但至今人们都不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
最近有科学家说2000多万年前,北冰洋只是一个淡水湖,湖水通过一条比较狭窄的通道流入大西洋。但是到了1820万年前,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狭窄的通道渐渐变成较宽的海峡,大西洋的海水开始流进北极圈,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北冰洋。
他们是根据从北冰洋的罗蒙诺索夫海岭采集的一段沉淀物判断出来的。一位叫杰克逊的科学家说,这段沉淀物形成于1820万年前至1750万年前,分成颜色不同的三段,其最下层是黑色沉淀物,其中含有很多没有分解的有机物,这说明当时北冰洋底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来进行降解。他们猜想从1820万年前开始,连接北冰洋和大西洋的费尔姆海峡开始变宽。北冰洋的淡水从北极水面流出,而大西洋海水则从下面流入,这些缺氧的海水导致了黑色沉淀物的形成。
另外一种说法是北冰洋是地球吞并小行星(地球同轨姊妹星)留下的撞击坑。
有专家通过模拟实验认为北冰洋的罗蒙诺索夫海岭的S形弯曲和弯曲外弧喇叭口开裂是被两头大陆架顶压的结果,罗蒙诺索夫海岭还向下延伸了较长的距离,即说明罗蒙诺索夫海岭是固体地表断片的直体截面露出海底。也只有地球吞并的小行星才有如此大的力量。
哪一种说法更准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海盐来源之谜
导言:海水是咸的,这也许是人类自诞生以后就知道的事情,但是地球表面2/3的海水中的海盐是怎么来的呢?是天生就有的吗?当然不是。那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都知道海水是咸的,是因为它含有很多的海盐。但是海水中的盐从何而来,却一直说不清楚,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探讨这一问题。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产生海盐的途径主要有两个:①盐是海洋中的原生物,在地球刚形成时,由于大量降雨和火山爆发,火山喷发出来的大量水蒸气和岩浆里的盐分随着流水汇集成最初的海洋,海水就咸了。不过,那时的海水并没有现在这样咸。后来,随着海底岩石可溶性盐类不断溶解,加上海底不断有火山喷发出盐分,海水逐渐变成咸的。海盐
②陆地上河流流向大海的途中,不断冲刷泥土和岩石,把溶解的盐分带到了大海之中。据估计,全世界每年从河流带入海洋的盐分,至少有30亿吨。可是,这两种解释都有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海盐主要来自陆地河流的输入的理论。因为人们对海洋物质组成、化学性质和江河输入的计算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数值差非常之大。近几十年,科学家们为了说明这些差异,曾提出过种种理论加以解释,但都不能令人信服。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人们从新发现的海底大断裂带上的热液反应中,似乎找到了解释的新证据。科学家对海底热液矿化学反应过程研究后发现,通过海底断裂系的水体流动速率,虽然只相当于河川径流的千分之五,但是,由于断裂聚热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却比经河川携带溶解盐所引起的变化大数百倍。海底热液反应是海盐的重要补充的说法,已经为许多海洋科学家所接受。但是,这种解释并没有最终解开海水中盐来源之谜。它只是提供海水中盐来源的一个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的。
海平面上升是导致物种灭绝的主因吗
导言:史前动物大灭绝一直是困惑着无数科学家的难题,有人说是有一颗行星撞入地球,造成了恐龙的灭绝;有人说地球板块运动,使地球气候发生了极大变化,史前动物由于适应不了突然改变的气候纷纷死去;还有人说是海平面上升,导致了物种大量灭绝。美国地质学家沙南·彼得斯认为地球在过去5亿年里发生的多次物种大灭绝,主要原因可能由海平面变化引起。
据科学家推测,在过去5亿年里,地球生命大规模迅速消失的情况至少出现过5次,其原因目前依然是科学界一大难题。有理论认为,之所以发生物种灭绝,是因为火山喷发和小行星撞击地球使大量灰尘抛入空中,导致气温下降。也有观点认为,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导致的气候变暖。其他一些科学家则更看重疾病的作用以及不同物种对有限资源的竞争。
美国地质学家沙南·彼得斯提出一种新假说认为,海洋的扩张与收缩对地球生命具有比较深远的影响,地球物种大灭绝可能主要是海平面急剧变化造成的。
为此,彼得斯考察了记录在岩层中的两种远古浅海环境类型:一种环境由白沙滩和湛蓝的海水组成,类似于典型的度假胜地;另一种环境由泥泞的或褐色的沙土、石块众多的海滩和浅绿色海水组成。随着时光的流逝,土壤侵蚀作用在这些地方留下了沉积物。
彼得斯通过化石研究了过去5亿年里的物种灭绝速度,然后将其与记录在沉积岩里的环境变化状况进行对比。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海平面的涨落上。彼得斯的研究结果显示,海平面急剧上升和下降与物种灭绝之间的关联性,比其他任何导致物种灭绝的因素更密切。但这只是彼得斯的一种推测。目前,对恐龙等大型动物为何会在地球上灭绝的讨论仍然存在很大分歧,这还需要科学家的进一步探索。
南极“魔海”——威德尔海
导言:威德尔海位于科茨地与南极半岛之间,总面积约280万平方千米。该海以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威德尔命名,他曾经在1823年在威德尔海探险,并到达了南纬74度。但这片海域同时又被称为“魔海”,因为这里有可以随时将人引入死地或撞上冰川的海市蜃楼,有着凶猛异常的鲸鱼和可怕的流冰群,一不小心,船只就可能遭遇不测,发生沉船事故。威德尔海是南极洲最大的边缘海,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它位于南极半岛同科茨地之间,宽度在550千米以上,它被称为“魔海”。威德尔海为什么被称为“魔海”呢?这是因为这里充满了令人恐惧的地方。虽然威德尔海没有百慕大三角那么可怕,但它也令很多来此探险的人心生畏惧。
威德尔海的海市蜃楼:在威德尔海中航行的船只一旦进入变化莫测的海市蜃楼中,就会感觉像在梦幻的世界里飘游,海市蜃楼中瞬息万变的自然奇观,既使人感到神秘莫测,又令人魂惊胆丧。这些景象常常造成人的幻觉,有时船只正在流冰缝隙中航行,突然流冰群周围会出现陡峭的冰壁,似乎稍微往前行驶一点儿就可能撞上冰壁,造成沉船的危险。但不多一会儿,这冰壁又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使船只转危为安。更古怪的是,有时船只明明在水中航行,突然间好像开到冰山顶上,顿时能把船员们吓得魂飞魄散,而这些都是海市蜃楼造成的假象。也正是由于这么逼真的景观和感觉,把很多的船只引入了危险地带。有的船只为避开虚幻的冰山而与真正的冰山相撞,有的受虚景迷惑而陷入流冰包围的绝境之中。
威德尔海的流冰群:在南极的夏天,威德尔海北部经常有大面积的流冰群,这些流冰群像一座白色的城墙,首尾相接,连成一片,有的还连接着冰山。这些冰山最高可达一两百米,方圆200平方千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块广阔的陆地。当这些流冰和冰山相互撞击、挤压时,会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听上去十分可怕。而船只如果此时在流冰群的缝隙中航行会是异常地危险,一不小心就会被流冰挤撞损坏或者驶入“死胡同”,无法前行,最终沉没。1914年英国的探险船“英迪兰斯”号就被威德尔海的流冰所毁灭。
威德尔海的风:在威德尔海,风向对船只的安全至关重要,有时甚至决定船只的航向。刮南风时,风会将流冰群吹向北边散开,这时在流冰群中会出现大的缝隙,船只就可以在缝隙中航行。但如果刮北风,流冰就会挤到一起把船只包围,这时船只即使不会被流冰撞沉,也无法离开茫茫的冰海,至少要在威德尔海的大冰原中呆上一年,直至第二年夏季到来时,才有可能冲出威德尔海而脱险。但是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由于一年中食物和燃料有限,特别是威德尔海冬季暴风雪的肆虐,使绝大部分陷入困境的船只难以离开威德尔海这个魔海,它们会被威德尔海逐渐吞没。所以来威德尔海探险的人们格外注意风向的变化,一见风向转变,就要立刻离开威德尔海,以防被困在流冰群中。
威德尔海的鲸鱼:这些鲸鱼时常成群结队地在流冰群的缝隙中喷水嬉戏,不要觉得它们自在悠闲,其实凶猛异常,尤其是逆戟鲸,它是—种能吞食冰面任何动物的可怕鲸鱼,是有名的海上“屠夫”。当它发现冰面上有人或海豹等动物时,会突然从海中冲破冰面,伸出头来一口将目标吞食掉。南极的企鹅和海豹不知道被逆戟鲸吞噬了多少,其凶猛程度,令人毛骨悚然。正是由于逆戟鲸的存在,使得被困于威德尔海的人难以生还。
威德尔海就如同南极的许多地方一样神秘莫测,也许在未来我们揭开南极大陆所有谜团的时候,威德尔海就不会这么可怕了,那时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威德尔海畅行,感受海市蜃楼的变化莫测。
奇怪的海鸣
导言:翻滚着白色浪花的海洋,在娇艳的阳光下舞动着秀美的身姿,缓缓行驶的船只不断探索神秘的海洋。它的秘密让许多人为之疯狂,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世间万物都有声音,海洋也会发出声音——海鸣。地震或火山引起的海洋怒号、海洋生物发出的声音都属于海鸣。但在广东省却有一种神秘的海鸣,让人找不到原因。
广东省湛江硇洲岛东南海面,每当风雨来临前,洋面上就会发出有节奏的“呜呜呜呜……”的声响。犹如雷鸣,忽高忽低,错落有致。当地人都说这种海鸣是沉落在海中的水鼓发出的。水鼓是很久以前建造激洲岛国际灯塔时,法国人放置的。灯塔给过往的船舶指引航向,水鼓作海上气象预报。也有人猜测,水鼓是一种风浪前的预报器。可谁也没见过水鼓的模样,更不知它放在哪里。有关部门曾专门派出船只到硇洲岛东南一带海域巡视搜索,结果一无所获。
1969年,人们曾经在这里发现过一种海兽,因此有人说这种奇怪的海鸣是海兽的嚎叫。可能是它们预感天气或海况即将变坏而烦躁不安所发出的叫声;也可能是它们游动过程中相互联络的信号。但是这种海兽是什么,现在也没有定论。
1976年以后,这些海鸣之声比以往逐渐减弱。持“水鼓说”的人认为,这是水鼓年久失修,功能减退的结果;持“海兽嚎叫”说的人认为,海鸣减弱是因为近年来人们在这一带海域活动明显增加,影响海兽正常活动和生活,使海兽迁到别处去的结果。
看来,海鸣的起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导言:连绵不绝的海水分布于地表的巨大盆地中,面积约362亿平方千米,占地表面积的71%。海洋中含有135亿立方千米的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7%,有人说地球应该叫水球更为贴切一些。但这么多的海水都是从哪来的呢?由于海洋比人类诞生的时间要早数十亿年,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各执一词,人言各殊。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约占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海洋中的水是怎么来的呢?
一般认为水是地球固有的。当地球从原始太阳星云中凝聚出来时,这些水便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在于矿物和岩石中。以后,随着地球的不断演化,轻重物质的分异,它们便逐渐从矿物和岩石中释放出来,成为海水的来源。例如,在火山活动中总是有大量水蒸气伴随岩浆喷溢出来,一些人认为,这些水汽便是从地球深处释放出来的“初生水。”
然而,科学家们经过对“初生水”的研究,发现它只不过是渗入地下,然后又重新循环到地表的地面水。况且,在地球近邻中,金星、水星、火星和月球都是贫水的,唯有地球拥有如此巨量的水。这实在令人感到迷惑不解。但也有人说虽然火山蒸汽与热泉水主要来自地面水循环,但不排除其中有少量“初生水”。如果过去的地球一直维持与现在火山活动时所释放出来的水汽总量相同的水汽释放量,那么几十亿年来累计总量将是现在地球大汽和海洋总体积的100倍。所以他们认为,其中99%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水,但却有l%是来自地幔的“初生水”。正是这部分水构成了海水的来源。而地球的近邻贫水,是由于其引力不够、或温度太高,不能将水保住,更不能由此推断地球早期也是贫水的。
也有人认为水来自太空,水从太空来到地球有两个途径:一是落在地球上的陨石,二是来自太阳的质子形成的水分子。
还有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由闯入地球的彗星带来的。因为从人造卫星发回的数千张地球大气紫外辐射照片中发现,在圆盘状的地球图像上总有一些小斑点,每个小黑斑大约存在二三分钟,面积为2000平方千米。科学家们认为,这些斑点是一些由冰块组成的小彗星冲入地球大气层造成的,地球中最原始的水正是这种陨冰因摩擦生热转化为水蒸气的结果。科学家估计,每分钟大约有20颗平均直径为10米的冰状小彗星进入地球大气层,每颗释放约100吨水。自地球形成至今46亿年中,将有23亿立方千米的彗星水进入地球。这个数字显然大大超过现有的海水总量。因此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还有待验证。
水是地球上一切有生生物的源泉,可是至今我们也没有弄清水是怎么来的,生命又是如何开始的。编者认为地球之所以存在辽阔的海洋,应该是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地球内部自生的水,也有来自地球外部的水,是它们共同的作用使地球出现了海洋。
地球经历了上亿年才出现海洋,继而出现生命,这是多么不容易实现的过程。海洋的水来自哪里或许只是个探讨性的问题,真正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要如何保护地球的水资源,这一课题关系着地球的未来,也许比研究水从哪里来更有实际的意义。大海为什么会喷“黑烟”
导言:在海洋底下,人们发现许多“烟囱”,这些“烟囱”喷出的烟冲天而上,黑如墨汁。在“烟囱”喷出的物质堆积成的小山中,科学家发现了这些小山竟形成了特殊的生存环境,因此,地球的最早生命有可能起源于这些“烟囱”。1979年,一批美国科学家正在考察加利福尼亚湾的外太平洋海底,当他们下潜到2500米接近海底时,看到一幅让人难以相信的景象:在深几千米的海底中,竟烟囱林立,蒸汽腾腾,烟雾缭绕,喷出的烟黑如墨汁。经过探测,这里的温度高达近千摄氏度。仔细观察后,他们发现“浓烟”原来是一种金属热液“喷泉”,当它遇到寒冷的海水时,便立刻凝结出铜、铁、锌等硫化物,并沉淀在“烟囱”的周围,堆成小丘。他们还注意到,在这些温度很高的喷口周围,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存环境,这里就像是沙漠中的绿洲,生活着许多贝类、蠕虫类和其他动物群落。他们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浓厚兴趣,大部分人认同海底热泉是地壳活动在海底反映出来的现象。它分布在地壳张裂或薄弱的地方,如大洋中脊的裂谷、海底断裂带和海底火山附近。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都存在大洋中脊,它高出洋底约3000米,是地壳下岩浆不断喷涌出来形成的。大洋中脊里都有大裂谷,岩浆从这里喷出来,并形成新洋壳。两块大洋地壳从洋脊张裂并向相反方向缓慢移动。在大洋中脊里的大裂谷往往有很多热泉,热泉的水温在300摄氏度左右。大西洋的大洋中脊裂谷底,其热泉水温度最高可达400摄氏度。在海底断裂带也有热泉,有火山活动的海洋底部,也往往有热泉分布。除此之外,在大陆边缘,受洋壳板块俯冲挤压形成山脉的同时,往往有火山喷发,在它的附近海底也会有热泉分布。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奥温认为,这种海底“喷泉”可能与地球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奥温在研究了从东太平洋海底获取的沉积物和岩样以后,发现在2000万~50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铁的含量为现在的五至十倍,钙的含量则为现在的三倍。为什么沉积物中钙、铁等的含量这样高?奥温认为这可能与海底喷泉活动的增强有关。据此,奥温又进一步猜测,当海底喷泉活动增强时,所喷出的物质与海水中的硫酸氢钙发生反应,析出二氧化碳。已知现在的海底喷泉提供给大气的二氧化碳,占大气中二氧化碳自然来源的14%~22%。因此,当钙的析出量为现在的三倍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必将大大增加。估计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倍左右。众所周知,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将会产生明显的温室效应,从而使全球的气温普遍升高,以致极地也出现温暖的气候。
目前科学家在北冰洋发现喷涌400℃的热温泉,状似海底黑烟囱(即海底热喷泉),并称发现新的奇特而有弹性的微生物生命形态住在那些动物集群中,它们利用地球内部黄金与其他矿物微粒维系生命。据研究,在黑烟囱喷出的热液里富含硫化氢,这样的环境会吸引大量的细菌聚集,并能够使硫化氢与氧作用,产生能量及有机物质,形成“化学自营”现象。这类细菌会吸引一些滤食生物,或者是形成能与细菌共生的无脊椎动物共生体,以氧化硫化氢为营生来源,一个以“化学自营细菌”为初级生产者的生态系统便形成了,从而维系了海底喷泉生命的延续和循环。
因此有科学家称地球生命有可能起源于海底喷泉,这些不用太阳光就能生存的生物可能是地球最早生命的形态。
太平洋上空的烟云之谜
导言:太平洋上空突然出现的烟云,上升的高度足有18千米,扩散以后的直径达320千米。1984年4月9日,一架日本航空飞机从东京飞往美国阿拉斯加州。但在离日本海岸270千米处的洋面上空,飞机突然遇到了一团像原子弹爆炸般的蘑菇状烟云。飞机上的人从没有看到过这种奇怪的现象,幸好飞机迅速避开它才没有发生事故。同时也有两架客机上的乘务人员目睹了这一团奇怪的烟云。
对这一团巨大的烟云,有人说是由于海中的核潜艇发生核爆炸所致,但是从现场收集到的尘埃来看,没有发现任何放射性物质。
有三名研究人员提出另一种看法。他们认为,形成烟云的唯一可能的自然原因是海底火山的爆发。从中太平洋威克岛的水下地震检波器的检测记录来看,在威克岛西部确实发生过海底地震,地震始发时间为1984年3月,到4月8日和9日两天达到高峰期。这个时间与烟云发生的日期是吻合的。确切的震中位置在哪里呢?根据分析,最有可能的是开托古海底火山,它位于北纬26度、东经1408度。如果震中确实是在这里,并发生海底火山爆发和喷出烟雾,那为什么那团巨大烟云竟会出现在北纬385度、东经146度处呢?这两地相距大约有1500千米!
他们解释说,火山烟雾在成为蘑菇状烟云前,首先形成球形烟团。人们开始看到烟团是在4千米的高空,从该海域当天的风向来看,球形烟团有可能被盛行的南风往北吹送,速度约为每小时147千米。这样,十小时后,就可到达将近1500千米以外的远处了。烟团不会扩散,一直朝着正北的方向急速移动,然后突然炸开,向高空升腾弥漫,并在两分钟内达到18千米的高度。
但对此解释人们大多是否定的。因为就目前所知,如此迅速猛烈的升腾运动,其动力不是靠人为的某种烈性爆炸,就是靠火山喷发,而且只能是在爆炸或喷发地点出现。说是开托古海底火山爆发,能够在远离它1500千米的地方出现爆炸和蘑菇云,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海底火山地震的强度一般来说是比较小的,波及面也不大。那么,在雾团爆炸的地方,到底有没有海底火山喷发呢?据水下地震仪检测那里没有火山运动发生。
一些地球物理学家认为,太平洋上空这股烟云的产生,可能是人工大气层爆炸的结果。还有人说是一种未知的自然现象所致。然而它究竟从何而来,目前谁也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海水上翻是否会形成酸雨
导言:在正常条件下,大气和海水中的盐粒浓度相同,但当海水发生上翻时,大气中的硫酸盐粒和硝酸盐粒的浓度分别比海水中的大100倍和1000倍。酸雨一般是指含有大量二氧化硫的烟气在大气中逐渐氧化成酸性氧化物后,再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成雾状的硫酸,并随雨水一起降落下来。它是大气受到严重污染的一种表现。酸雨被称为“天堂的眼泪”或“空中的死神”,它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会使土壤的酸性增强,导致大量农作物与牧草枯死,腐蚀建筑物,影响动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多年以来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减少酸性物体的排放量,以期控制酸雨的形成。
上翻的海水
一般认为,酸雨的形成与人类活动及火山爆发排放出的硫、氮等元素的化合物有很大关系。因此,各国政府都对酸雨形成的源头进行了限制或禁止,但收效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可能就在于对酸雨的化学源尚缺乏全面的了解。
美国科学家巴润高女士,在太平洋进行科学考察中发现了酸雨的一种新的化学源——海洋中的海水上翻区。她认为,无论是美国沿海,还是赤道海域,或是南极沿海,凡是海水上翻区的上空,都存在大量易导致酸雨形成的化学元素或化合物。
海水上翻是洋流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海水在上翻过程中将深水层的矿物质带到海面,然后通过浪花和气泡输入大气中。因此,在海水上翻区上空悬浮着大量的诸如硫酸盐、硝酸盐之类的微粒子。据巴润高介绍,在太平洋上空,上述微粒子的浓度比未上翻的海洋区域上空要高得多。
巴润高解释说,出现上述异常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有丰富营养物质的海洋里,浪花中的微粒子和由于生物活动而形成的含有硫和氮等元素的气体相互混合。而这种气体进入大气后,在光的作用下转化成硫酸盐和硝酸盐等微粒子。这些微粒子在大气中的大量出现,对云的形成无疑是有利的,因而加速了酸雨的产生。在整个考察中,巴润高搜集到的所有雨水标本都非常突出地反映出雨水的酸度远比海水的大。
但是巴润高的发现还是初步的,还有大量的问题有待研究。例如,人们对全球范围内的海洋中的海水上翻的地区、范围、形成酸雨的程度及其危害等等,都还是不太了解的。是不是所有的酸雨都与海水上翻现象有关,人们也还很不清楚。而要解开这些谜团,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长期的考察和研究。世界五大奇河
导言:蜿蜒的河流曲折地盘绕在地球表面,它们是古老而又伤感的故事多发的地方,清澈的河水清晰可见鱼儿游嬉。这是所有人对河流的想象。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河水都是清澈见底的,如墨水河,用墨水河的水可以写字,还有喷着香气的河,会变色的河……让你觉得河流原来也是形态各异的。香河
位于西非的安哥拉境内,原名勒尼达河。河仅长6千米,河水香味浓郁,百里之外也能闻到扑鼻奇香,越走近香味越浓。据说,香河的成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河底有含香素的植物,或是植物在水中开花,花味融于水散发出的香味。二是河底的土层组织本身就含有一种有香味的物质。但目前真正原因还没找到。
甜河
在希腊半岛北部,有一条奥尔马河,全长80余千米。河水甘甜醇香,其甜度可与甘蔗相媲美。地质学家认为,甜河的形成可能是因为河床的土层中含有很浓的原糖晶体的缘故。
酸河
哥伦比亚东部的普莱斯火山地区,有一条雷欧维拉力河,全长580多千米。河水里约含8%的硫酸和5%的盐酸,成了名副其实的“酸河”。尽管河水酸味并不浓,却具有高度刺激性。
如果有人不慎吞几口,便会高热晕眩,五脏受损,口舌溃烂。人和其他动物不慎掉到河里,几分钟就会窒息而死。因此,有人称它为“谋杀河”。据分析,酸河的成因是由于火山下有一条长穴通往河里,硫酸和盐酸从中流出所致。
墨水河
在阿尔及利亚,有一条被称为“墨水河”的河流。这条河由两条含有墨水原料成分的小河汇集而成。这条河的两条支流一条含有铁质和氧化铅,另一条含有五倍子酸。当两条河水汇流在一起后便化合成了墨水。人们可以用这不花钱的墨水写字作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队曾取这条河中的水当墨水用。
彩色河
即位于西班牙境内的延托河。河的上游流经一个含有绿色原料的矿区,河水呈绿色;往下有几条支流经过一个含硫化铁的地区,水变成翠绿色;流入谷地后,一种野生植物又把它染成棕色和玫瑰色;再往下,流经一处沙地,最后汇聚到一起,又变成了红色。该河亦被称为“变色河”。“延托河”就是彩色河的意思。
除了上述的五条奇河之外,还有一些河也非常有意思。
欧洲的多瑙河在一年中要变换八种颜色;6天是棕色的,66天是浊黄色的,38天是浊绿色的,49天是鲜绿色的,47天是草绿色的,24天是铁青色的,109天是宝石绿色的,37天是深绿色的。
变向河
希腊有一条奇特的变向河,河水每昼夜四次改变流向,六小时流向大海,接着六小时又从海里倒流回来,再接着六小时又流向大海。
潮水河
我国也不乏奇河,湖北神农架山上有一条潮水河,它像有人定时操纵一样,每天早中晚涨潮三次,每次半小时,从不晚点。原来,它源于一个潮水洞。涨潮时,只见流量倍增,汹涌而去,迅猛异常。不知内情者常被吓得惊惶失措。
死鱼河
西藏有一条死鱼河,河底有一眼热间歇泉。每隔一定时间喷一次热水。当不喷热水时,河水温度正常,各种鱼类来往穿梭,自由自在。当喷出热水时,河水便翻滚沸腾起来,温度骤然升高,河中的鱼来不及逃走,便被烫死煮熟,漂上了河面,河水也就成了鲜美的鱼汤。当地居民常用这鲜美的鱼汤煮肉。
“吃人”的湖泊
导言:神秘的家园总带给我们惊奇,美丽平静的湖泊原本是宜人舒适的,但它会突然转变温柔的外表,张开大口吃掉在上面泛舟游湖的人。这就是吃人的湖泊,人们在这些吞没许多人或动物的湖泊中,却找不到这些人或动物的尸体。在俄罗斯,一个看似宁静的“池塘”,曾吞掉300匹马,500头牛,25个人。
在我国也有吃人的湖泊,它位于内蒙古,那里常年有流沙汇入湖中,但奇怪的是这个湖泊从没有被流沙淤死,那么多流沙去哪里了呢,没有人知道。传说有很多牲畜掉入湖中,却在100多千米以外的湖泊中出现了。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有一个叫“索博尔霍”的小湖,直径只有30米,深度竟超过20米。但就是这个小湖杀人于无形。
索博尔霍湖所在的叶拉夫宁斯基区,位于贝加尔湖湖系与勒拿河的分水岭。这片土地上星罗棋布散落着200余个大大小小的湖泊,索博尔霍湖是其中面积很小的一个,直径大约只有30余米,即使小孩绕湖一周也不过用几分钟。无风的日子里,静寂的水面如镜面般光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貌似平静的“池塘”,却令很多人毛骨悚然。常有人或动物在这里无故失踪,找不到尸体。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有超过300匹马、500头牛淹死在这个湖中;仅1999—2000年,就有25人在这里遇难。每逢晴朗的月夜,在湖水表面可看到一层朦胧的玫瑰色的光。当地居民认为,这是遇难者的灵魂在寻求帮助,请人们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身体,以得到永久的安息。当地人更习惯把索博尔霍湖称作“恐怖湖”或“恶魔湖”。
由此,科学家开始对索博尔霍湖进行探查,结果发现它的深度不均,某些地方的深度竟然超过了20米长的探测钢绳的测量范围。而在同一纬度,面积相仿湖泊的深度几乎没有超过5米的。
科学家认为,索博尔霍湖位于熄灭了的火山边缘的断层地带,这种情况下常会出现异常的现象。索博尔霍湖湖底应该比湖面大得多,且存在着和其他水系相连的巨大溶洞或隧道。湖水常年低温,夏季最热时也只有12~14摄氏度,水底的淤泥黏度过大,再加上淤泥底部的终年冰层,这一切造成了一系列的神秘伤亡。至于湖面的玫瑰色的光,可能是因为湖下面有从地壳破裂处溢出的矿泉,含碳酸或氡,在特定磁场或大气条件下会发光。
1995年,一队伊尔库茨克的潜水爱好者曾试图找到湖底,但多次下水都无功而返。一位大胆的潜水员在探测时被漩涡吸入,经过长长的水底隧道,而后出现在几百米外的维京河中。他是唯一进入湖底漩涡而活下来的人。露出维京河面时,他的氧气瓶已指到了零刻度。
无独有偶,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浑善达克沙地的北部边缘也有一个令人恐怖的湖泊,名字叫“扎汉宫”。据这里的人说扎汉宫四周都是流沙,流沙会流进湖里,草原的大风也会将沙土吹进湖里,但是很多年来,无论干旱还是水涝,扎汉宫从来没有被流沙淤死。那么多的流沙都去哪里了呢?没有人知道。有人曾用15米长的绳子拴着石头扔到扎汉宫中,但是并没有探到底。而且扎汉宫和索博尔霍湖一样可怕,无论掉进去什么东西都会沉没,从来不会再浮上来。据说上世纪70年代曾有一个女知青在扎汉宫里淹死了,解放军战士用长竹竿在湖里捞了三天也没有捞出来。直到三天后,一股龙卷风袭来,这个女知青的尸体才漂上来。有人说扎汉宫下面有条地下河。传说这儿曾掉下去一头牛,却是在100多里外的湖泊里面出来的。当地的地质专家无法证实在扎汉宫里是否有地下河,但是这与当地的沙地特殊的地质结构有关。而为什么人畜掉进扎汉宫就浮不上来呢?有专家说可能是湖里遍布沼气和有毒气体,还有可能存在暗流。但究竟如何,还要进行实地考察才能得出结论。
世界第一长河究竟是哪一条
导言: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大裂谷是东非大裂谷,然而世界第一长河却至今备受争议,悬而未决。长期以来,世界第一长河一直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尼罗河和亚马逊河。
通常人们认为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南部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全长6695千米,而亚马逊河从秘鲁的乌卡亚利——阿普里马克水系发源地起,全长约6400千米,比尼罗河稍短。
不过关于亚马逊河的长度却存在很大分歧。地理学家认为南美洲的亚马逊河的长度介于7025千米与6275千米之间。如果是7025千米,亚马逊河就是世界第一长河,并且是世界上唯一超过7000千米的河流;如果是6275千米,亚马逊河长度则不仅不及尼罗河,而且不及长江与密西西比河,仅列全球第四。
巴西科学家称,他们经过重新测算认定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亚马逊河而不是尼罗河。曾有报道称探险队在秘鲁的北方找到了亚马逊河的一个新源头,这样亚马逊河的长度就达到了6800千米,比尼罗河还长出100多千米。
巴西和秘鲁两国科学家组成的探险队也声称找到了亚马逊河的新源头,并且是在秘鲁的南方而不是北方。巴西科学家认为虽然这两个源头哪个更准确,还没有得到最终的确认,但不管是哪一个源头都可以使亚马逊河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据称,亚马逊河现在的源头被确定为秘鲁南部冰雪覆盖的米斯米山。
但是2007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刘少创博士通过卫星遥感影像的分析称已经确定了世界上十条最长的大河:尼罗河全长7088千米,为世界第一长河;亚马逊全长6575千米,名列第二。
刘少创博士认为尼罗河的源头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的河源杂木林中,而不是发源于布隆迪。而他测量的亚马逊河的长度也是将米斯米山认为是河流的发源地。
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尼罗河源头在布隆迪。还有的说在乌干达的维多利亚湖的湖口和埃塞俄比亚的塔那湖的湖口。
有人说这是由于人们对河流发源地的确定方法不同,才造成了这么大的差异。
所以至今,仍没有确定哪一条大河是世界第一长河,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大憾事啊!
南极不冻湖
导言:南极大陆,千里冰封,万里是雪。其冰层的平均厚度为1880米,许多地方冰层厚度达4000米以上,被称为“冰雪大陆”。南极大陆气候酷寒,平均温度仅为-25℃,最低处达到-90℃,所以又被称为“世界寒极”,然而在这片冰冷刺骨的土地上,却存在着不冻湖,实在令人费解。南极,一直是童话中的白雪世界。那里常年都是覆盖的皑皑白雪,放眼望去,一片银光素裹。在南极这片广袤的陆地上,几乎都是被几百至几千米厚的坚冰所覆盖,零下50℃~60℃的温度,使这里的一切都失去了活力,只有一片渲染的白色。
然而,神奇的大自然却给人们展示了它高超的魔术:在酷寒的南极存在着一个不冻湖,一些日本科学家在1960年实地考察了不冻湖,奇异的水温现象使他们感到惊讶,水温在三四米厚的冰层下是0℃左右,水温在15~16米深的地方升到了77℃,到了66米以下,水温竟然跟温带地区海水的温度相当,达到了25℃。
科学家根据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推测出这个湖的面积达到4836万平方千米,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这样超大面积的湖竟然有时会消失不见了。1981年苏联和美国派出由26人组成的南极考察队,他们按照人造卫星照片上显示不冻湖所处的位置寻找,可是并没有找到不冻湖。队员们只是在不冻湖水域附近发现无数气温较高的气泡。
南极年平均温度仅-25℃,最低温度达到-90℃,所以又被称为“世界寒极”。在如此寒冷的冰天雪地中,为什么会有不冻湖呢?不冻湖为什么又会时隐时现呢?
有科学家认为距不冻湖50千米处有两座活火山。一座是正处于休眠期的活火山,另一座活火山至今仍在喷发。这就表明这一带的岩浆活动剧烈,因此会产生很高的地热。在地热的作用下,不冻湖就会产生水温上冷下热的现象。但是有很多资料表明,在这一地区并没有任何的地热活动。所以,这一观点并不足以解释上述现象。
另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不冻湖含有很高密度的盐,当夏日的阳光照射到不冻湖时,这些盐溶液可以蓄积大量太阳能。而不冻湖的湖面冰层则是天然的隔离屏障,可以阻止湖内热量的丧失,从而产生了温室效应,使不冻湖的温度上冷下热。但也有许多人反对这种看法,他们认为南极的夏季很少有晴天,虽然夏季日照时间较长,但是能够被地面吸收的辐射能很少,同时冰层反射的能力很强,几乎不会有多少热量可以被冰层下的水吸收。另外暖水下沉会使整个水层的温度升高,而不仅仅是使某一部分的水温升高。
还有的科学家提出这是气压和温度在特殊条件下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他们认为,在南极地区,由于500米深处的海水不直接与寒冷的空气接触,因此水温高于地面上的温度。这种温差作用使得海水产生垂直方向的运动,这样就形成一股漩涡。靠这股漩涡的力量,500米深处的海水就被卷到海面上,形成了不冻湖。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南极濒海地区,存在着一些奇特的咸水孔。这些咸水孔会散发热量,由此而凝结成巨大冰块。冰块的重量太大时,便会整块下沉至海底。在巨大冰块的挤压下,深层温度较高的海水上升到表面,于是形成不冻湖。湖水与寒冷空气接触一段时间后,湖水又结成大冰块,于是不冻湖就消失了。
甚至很多人推测不冻湖是外星人在南极制造的秘密基地。
对于不冻湖为什么不冻以及为什么会有时消失,在科学界还没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答案。
杀人湖之谜
导言:地球上有一些的神秘可怕的地方,一旦踏入则必死无疑,就连在它周围的一切生命都不能逃脱魔掌。喀麦隆的杀人湖就是如此可怕,据统计,已有1800多人命丧“杀人湖”的“魔掌”中了。人往往落入湖水中才有可能被水杀死,然而在非洲的喀麦隆,竟有两个能把人杀死的湖泊,而人既没有靠近这两个湖,也没有在上面划船,便招致了死亡。这两个杀人湖就是尼奥斯湖和莫努恩湖。
据统计,两个怪湖已经杀死了1800多人。
1984年8月15日,位于喀麦隆西部省的莫努恩湖突然喷发毒气,附近的37名居民因此丧生。两年后的1986年8月21日夜晚,位于该国西北省的尼奥斯湖发生类似的奇怪现象:伴随着闷雷般的响声,湖底沉积的超量二氧化碳突然冲出湖面,掀起近百米的巨大水浪,强烈的毒气迅速向四周扩散,吞噬了周围的一切。
第二天,来此调查的警察惊愕地发现死去的人们表情痛苦,眼神惊愕,手向胸部抓挠,像是努力挣扎过,口鼻中有大量已经凝结的血块。这场灾难夺取了湖周围1800名村民的生命。而平日澄碧如镜的尼奥斯湖则一片红褐色,像被鲜血染过一样,湖面上飘浮着一缕缕的雾气,随风向岸边飘送,气味令人作呕。湖边的青草、树叶都发黄、枯萎。是什么使二氧化碳爆发出这么强大的力量,激起百米高的水浪?又是什么造成了毒气涌出呢?
灾难发生后,科学家们经过几次深入的调查后认为:这两个湖为火山湖,地层深处的二氧化碳缓慢向湖底渗进,并逐渐溶解于湖水中,密度不断增大;湖表层的冷水就像一个大盖子一样平静地盖在上面,使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难以散发。但如果在足够强烈的外力搅动下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就会破坏这种“平衡”,使二氧化碳冲出水面,和其他毒气一起,形成大量雾气涌向岸边,也就变成了让人畜瞬间窒息的隐形杀手。
但是,尼奥斯湖为什么变成了红褐色,科学界一直没有给出合理的答案,杀人湖以后还会不会杀人也没有人知道。
贝加尔湖的海洋生物
导言:海洋生物一般都生活在海洋中,人们还没见过生活在淡水湖里的海洋生物,但这现象却在贝加尔湖里出现了。人们很奇怪,贝加尔湖的水一点也不咸,却生活着海豹、海螺、海鱼等海洋生物,贝加尔湖还生长着热带生物,为什么一个淡水湖会生存着这么多本不该出现在湖中的生物呢?贝加尔湖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北海”,这里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地,曾经称霸一方的匈奴,其最辽阔的疆域就曾达到贝加尔湖,汉代苏武牧羊的故事也就发生于此。
贝加尔湖是亚欧大陆上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深和最古老的湖。贝加尔湖的湖底为沉积岩,第四纪初的造山运动形成了该湖周围的山脉,湖区地貌基本形成的时间迄今约2500万年。贝加尔湖下面存在着巨大的地热异常带,火山与地震频频发生。据统计湖区每年约发生大小地震2000次。
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有许多未解之谜。它的湖水一点也不咸,也就是说它与海洋不相通,但却生活着许多的海洋生物,如海豹、海螺、海鱼等。
在贝加尔湖里还生长着热带生物,而贝加尔湖藓虫类动物的近亲就生活在印度的湖泊里,贝加尔湖水蛭在我国南方淡水湖里才能见到,贝加尔湖蛤子只生存在巴尔干半岛的奥克里德湖。
世界上的淡水湖中,只有贝加尔湖湖底长着浓密的“丛林”——海绵,海绵中还生长着奇特的龙虾。可是,人们始终不明白,贝加尔湖为什么会生活着如此众多的“海洋生物”呢?对此,科学家们作了种种推测。最初的时候,一些科学家认为,地质史上贝加尔湖是和大海相连的,海洋生物是从古代的海洋进入贝加尔湖的。前苏联科学家维列夏金认为,这是地壳变动的结果。他根据古生物和地质方面的材料推测,中生代侏罗纪时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曾有过一个浩瀚的外贝加尔海。后来由于地壳变动,留下了内陆湖泊——贝加尔湖。随着雨水、河水的不断加入,咸水变淡,而现在的“海洋生物”就是当时海退时遗留下来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在贝加尔湖附近打了几口很深的钻井。但从取上来的岩芯样品中,人们没有发现任何关于中生代的东西。也有一些材料证明,贝加尔湖附近的地层中没有中生代的沉积层,只有新生代的沉积岩层,贝加尔湖地区长时间以来一直是陆地。贝加尔湖是在地壳断裂活动中形成的断层湖,从而否定了湖中海洋生物是海退遗留的说法。那么,湖中的“海洋生物”到底从何而来呢?它们又是怎样进入湖中的呢?有学者认为,贝加尔湖中的淡水类海洋动物,原先生活在海洋中,以后不安于海洋生活,进入叶尼塞河,并不断地向河流上游运动,最终到达贝加尔湖,逐渐习惯了在淡水中生活,繁衍后代,便形成了在淡水湖中的“海洋动物”。
编者认为古书中记载贝加尔湖原来为“北海”,那么,贝加尔湖在以前可能是一片海洋,并且存在一个从海变迁为湖的过程。这可以归结为是地壳运动使贝加尔湖周围的高山隆起,将“贝加尔海”圈了起来,渐渐就形成了湖泊。后来,随着河流的注入,冲淡了湖水,最终变成了没有咸味的水。而原来生活在“贝加尔海”的海洋生物一部分因为无法适应湖水的变迁都死了。一部分通过上千代的基因变异,慢慢适应了淡水环境,成为贝加尔湖特有的海洋生物。
你认为哪种看法更合理呢?无论哪种原因造就了今天的贝加尔湖,都是值得探究的。随着人们解开自然的一个又一个谜题,贝加尔湖谜团的真相也许离我们并不遥远了。
恒河水会自动净化
导言: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之一,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恒河文明”,恒河也被印度人民尊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每年都有许多印度教徒来恒河洗浴或从事其他活动,但是恒河却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污染,它有某种自动净化的能力吗?恒河是印度古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古老的人类曾经在恒河流域创造了辉煌和文明。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注入孟加拉湾,流域面积占印度领土四分之一,养育着高度密集的人口。恒河流经恒河平原,是从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王国至16世纪建立的莫卧儿帝国为止一系列文明的摇篮。
恒河是印度的圣河。传说印度历史上某国王为了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以修来世,请求天上的女神下凡。但是,女神之水来势汹汹,大地难以承受,“湿婆大神”就站在喜马拉雅山附近的恒河上游,让水从他的头发上缓缓流下,从而减弱了水势。这样既可以洗刷掉国王祖先的罪孽,又能造福于人类。由此,印度教徒认为恒河是女神恒迦的化身,是“赎罪之源”。而恒河里的水就是地球上最为圣洁的水,只要经过它的洗浴,人的灵魂就能重生,身染重病的人也可以重获健康的生命。因此每年都有众多的朝圣者虔诚而来,在恒河水里举行自己的重大宗教仪式。更有甚者在恒河水里自尽,以期洗去此世的罪孽和冤狱。于是,恒河上有时会漂浮着尸体。人们将尸体打捞起来火化后,会遵死者遗嘱将骨灰洒在恒河里。就这样年复一年,恒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成了印度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但印度教徒依然我行我素,他们沐浴在此,饮用在此,却很少中毒或者得病。难道恒河水真的因为其神圣而具有了某种自我净化的能力吗?
科学家为了一探究竟,曾经有意将一些病菌放入恒河的水中,可没过多久,这些病菌都被杀死了。恒河水的这种净化能力从何而来呢?有人推测是河底的奥秘,河床里可能具有某种能杀死病菌的放射性元素,只是这个推测还未被证实。当然,恒河水的污染有目共睹。它的水质在以前要纯净优良得多,装上一壶河水,即使过了几个月,它也依旧澄清、新鲜,像刚打上来时一样可以放心饮用。只是现在的恒河水已经被污染了,即使它具有自动净化能力,也无法承受人类这样无休止的侵害与折磨。人们相信,只要停止或者减轻对它的危害,恒河水就可以恢复到原来洁净的水平。人骨湖
导言:在喜马拉雅山有一个埋藏了数百具尸体的“人骨湖”。1942年,在喜马拉雅的特里苏尔山巡逻的一支森林巡逻队发现了一个巨型墓穴。墓穴位于海拔5029米的路普康湖,墓穴里面散落着200多具保存较为完整的人类尸骨。这一发现引来了众多科学家和探险者的兴趣,他们纷纷猜测这些人的身份和死因。而由于当地的天气原因,这些尸骨只能在每年天气转暖的时候出现,因此这个巨大的人类尸骨墓穴也被称作“人骨湖”。后来印度一支人类调查队来此,找到了一些人骨并带回保存了起来。探险队认为,除了这200多具尸骨外,在路普康湖至少还掩埋着600具尸骨。
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关于“人骨湖”的传说。传说这些尸骨属于印度北方邦当时一个叫坎瑙吉国的国王、他的妻子以及女儿和随从的。说是坎瑙吉国的王后受到了女神的诅咒,坎瑙吉国将受到严重的自然灾难,而国王也将因此一蹶不振。为了解除咒语,国王、王后带着他们的孩子以及一班舞女和乐师来到了属于女神的山峰。然而国王并没有祈福,而是举行了一场舞会,因此触怒了女神。女神就下了一场冰雹,让山上的所有人都掉入湖中淹死了。也有人说这些尸骨是前往西藏去的商人,遇到灾难死在途中的。
2003年,3名印度学者对“人骨湖”进行探索和记录,他们希望可以找到这些人的死亡原因和身份。
研究人员在这些尸骨边发现了一些玻璃手镯、长矛、皮靴子和竹手杖等遗物,但是并没有发现军队所用的武器,也没有发现用来驮运货物的动物骨骼和类似商品的东西。他们还从这些遗物推测,人群中有很多的妇女和儿童。因此关于国王受到女神的惩罚和是商人的尸骨的说法也都不攻自破了。
然而他们发现这些尸骨的头面上都有很深的裂缝,其中的一位人类学者说这不是山崩或雪崩造成的,而是由较小的圆形钝器打击所致,而且都是打在了死者的头部。他们立刻想到了女神用来惩罚国王的冰雹,只有冰雹才能造成这些人这样死去。
冰雹有这么大的力量吗?根据记录,孟加拉国的一次冰雹灾害就曾造成92人失去性命。因此科考人员推测:当年在“人骨湖”曾降下一场速度达到了每小时160千米的冰雹,但当时的很多人没有找到能够躲避的地方,都被冰雹当场砸死;还有被冰雹砸伤或砸晕的人,因为无法忍受寒冷和饥饿而被冻死。
但是这些人都是什么人呢?有人说是印度朝圣者,有人说是当地居民,还有人说是中国人。他们又是什么关系?这还需要进行DNA检测才能知道确切的答案。
危险的酸水湖
导言: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尤其是地球上的神秘之地,因为有确切的地点,而被探索者不断地探索着,这些神秘之地最多的是山谷奇峰,怪异的海洋现象和湖泊河流。提到湖,有吃人湖、杀人湖、酸水湖,不沉湖等等,看到名字就知道它们有多特别。我们知道世界上有淡水湖、咸水湖,比如淡水湖——洞庭湖和被命名为死海的水湖,那么这个酸水湖是怎么回事,它对人类又有什么危险呢?
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上有一个小湖,看起来并没什么特别之处。湖水清碧,无风时波平如镜,风起处细浪涟漪。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确实与众不同:水中看不到鱼游虾跳,湖岸边草木不生。生物学家还发现,湖水里连微生物都没有。让人惊恐的是,这个湖很危险。要是有什么动物不小心掉进湖里,哪怕是会游泳的,也必死无疑。
经过对湖水进行化验,科学家发现,湖水的酸度非常高,并且有极强的腐蚀性。在这种水里,生物很难生存下去。因此这个酸水湖有一个闻名世界的名字——“死亡之湖”。任何动物进入湖中都会被强酸性的湖水腐蚀致死。
人们发现在湖底有两个泉眼,酸水正是从那里涌流出来的。天上有酸雨,这地下又哪来的酸水呢?科学家推测,酸水可能与地下岩浆活动有密切关系。因为这里离世界著名的埃特纳活火山不远,地下的岩浆活动十分活跃。上帝的圣潭
导言:信仰基督教的人都相信有上帝的存在,就连一些地域也被认为是上帝的神圣所致。在帕里斯奇湖有一处深潭就被称为“上帝的圣潭”。因为任何东西在圣潭上都沉不下去。连钢筋这样重的物体都会像纸片一样浮在潭面上。帕尔斯奇湖有一处94平方米的深潭。19世纪时,一个印第安人家庭乘坐木筏在深潭上航行,但是很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飓风,这一家七口人,有五人掉进了深潭。落水的人惊恐万状,拼命地呼喊救命,但是木筏几乎快被飓风吹烂了,筏上的人无论如何也无法靠近掉落深潭中的亲人,就在这一家人陷入绝望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掉入水中的人在绝望之际竟发现自己没有下沉!好像有什么东西托着他们,因此他们得救了。
后来,一个法国人蒙罗西哥来到此地,一不小心掉进了深潭,他也侥幸逃脱厄运。事后他对人说:“那就像上帝的手,把我托了起来,使我不能下沉。”因此,人们就称这个深潭为“上帝的圣潭”或“不沉湖”。
1974年,一个考察队慕名来此。考察队分析水质后,没有发现圣潭的水的比重和它周围的水有什么不同。所以,许多专家学者都猜测水中含有特异物质,能够释放某种能量,增大水的比重,以使物体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但是这一说法很快就被否定了。因为科学家做了有关实验,就是当人落水时取出水样,然后与圣潭平静时的水样相比较,其成分并未发生改变,这就是说,圣潭的水中根本不存在这种物质。
更让人惊奇的是,不仅人不能沉入水底,就算是很重的物体也无法沉入。也曾有多位物理专家对圣潭进行研究都是一无所获。他们只是发现,圣潭不但排斥人类,而且排斥任何物体:仪器不能沉入,潜水员无法潜入水中。
有人曾将钢铁扔进圣潭,但是钢铁也竟然像纸片一样漂在水上。时至今日,也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沉入圣潭中。
对于这种现象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解释。有人说位于阿拉伯半岛的淹不死人的死海就是由于海水咸度太大,人落入水中的浮力小于水的浮力,所以人才可以在死海上自然上浮,也就淹不死了。那么圣潭中的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