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

作者:膳书堂文化字数:131983状态:连载

第十一章 祛寒之剂

理 中 汤
《伤寒论》
张仲景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回阳【组成】炙甘草6克,人参3克,白术9克,黑干姜45克。
【用法】上药,水煎,分3次温服。本方制成蜜丸,即“理中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每日服2~3次,温开水送下。
【功效】补气健脾,温中祛寒。
【主治】中焦虚寒(中焦阳气虚有寒)。症见呕吐、下利,腹痛,口不渴,不欲饮食,舌淡苔白或白滑,脉迟缓等。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药理分析】寒客中焦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用大辛大热的干姜,温中祛寒,扶阳抑阴。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脾运。炙甘草益气和中。四药相合,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脾胃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浊阴降,运化健,则诸证除。
附方
瘙嚔
附子理中丸
【组成】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附子各9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和丸。每次服1丸(6~9克),温开水送服。
【功效】益气健脾,温阳祛寒。
【主治】风冷相乘,脾胃虚寒,脘腹疼痛,霍乱吐泻,四肢拘急等。
真 武 汤
《伤寒论》
张仲景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惕保安康【组成】白术6克,芍药、炮附子、生姜、茯苓各9克。
【用法】上药水煎,分3次温服。
【功效】脾肾阳虚,温阳利水。
【主治】水气内停,脾肾阳虚。症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等;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症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悸,头眩,振振欲擗地。
【药理分析】肾阳衰微,水气内停为本方的主证。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助阳散寒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运化水湿;白术健脾燥湿利水,茯苓健脾渗湿利水,使水气从小便而出;生姜辛温,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助术、苓温散在里的寒水;芍药敛阴养阴,既补已伤之阴,又使利水而不伤阴,还可柔肝缓急止腹痛,养阴舒筋以止筋惕肉咽,还能利小便而行水气。诸药相配,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四 逆 汤
《伤寒论》
张仲景四逆汤中姜附草三阴厥逆太阳沉
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任【组成】干姜6~9克,附子5~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上药,附子先煎1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分2次服。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阳虚寒厥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等,或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者。
【药理分析】肾阳衰微,寒邪内盛为本方的主证。方中附子温肾壮阳,祛寒救逆。干姜亦辛热之品,可温脾阳散里寒。附子、干姜合用,助阳散寒之力尤大,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炙甘草甘温,既益气温中,调和诸药,又可解生附子之毒,且缓姜、附辛热燥烈之性,以防伤阴及虚阳暴散。三药相合,回阳救逆,可救治阳虚阴寒内盛之厥逆。
附方
瘙嚔
通脉四逆汤
【组成】附子大者10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附子先煎1小时)。
【功效】回阳通脉。
【主治】少阴病,症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利止,脉不出,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等。
白通加猪胆汁汤
《伤寒论》
张仲景白通加尿猪胆汁干姜附子兼葱白
热因寒用妙义深阴盛格阳厥无脉【组成】葱白四茎,干姜3克,童尿50克,猪胆汁20克,生附子适量。
【用法】用水先煎附子1小时,再加入葱白、干姜同煎,取汁,放入猪胆汁、童尿,分2次温服。
【功效】宣通上下,破阴回阳,兼反佐。
【主治】阴盛格阳。症见下利不止,四肢厥逆,干呕心烦,无脉等。
【药理分析】肾阳衰微,阴寒太盛,把虚阳格拒于外(实为格阳于上)为本方的主证。方中大辛大热的附子温肾壮阳,祛寒救逆;干姜温阳散寒;葱白辛温,宣通上下阳气,以通阳散寒。阴寒太盛会格拒阳药,所以又佐以苦寒猪胆汁、咸寒童尿为引,使热药能入里发挥作用,此为反佐之用(即是热因寒用妙义深)。除此,两药咸寒苦降,可滋阴和阳,引虚阳下入阴中。共奏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兼反佐之功。
吴茱萸汤
《伤寒论》
张仲景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组成】吴茱萸6克,人参9克,大枣4枚,生姜18克。
【用法】上药,水煎分3次温服。
【功效】降逆止呕,温中补虚。
【主治】胃中虚寒(阳明虚寒)。症见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等,均见舌淡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
【药理分析】胃中有寒为本方的主证。方中吴茱萸,既可温胃散寒止呕,又能温肝降逆,还可温肾止吐利。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温胃散寒,下气降逆之功。人参、大枣能补脾益气,以复中虚。诸药相合,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益 元 汤
《活人书》
朱肱益元艾附与干姜麦味知连参草将
姜枣葱煎入童便内寒外热名戴阳【组成】艾叶、炮附子、干姜、麦冬、五味子、知母、黄连、人参、炙甘草各3克。
【用法】上9药加生姜3片,大枣3枚,葱白3茎用水煎,煎好去滓,再加童子小便1匙冷服。
【功效】益元阳,逐阴寒,引火归原。
【主治】面赤身热,戴阳烦躁,烦躁不安,口渴而饮水即吐。
【药理分析】肾阳衰微,阴寒内盛,阴盛格阳,即虚阳被阴寒逼迫上越,为本方的主证。方中附子,温壮肾阳,散寒回阳。干姜、艾叶温中逐寒,通经络,散寒回阳。人参、甘草益气补中,辛甘化阳,加强温补阳气的作用;麦冬、五味子补肺、肾之阴,使阳有所依,麦冬又可清心,五味子敛气,使阳气不致耗散,合人参又益气生脉;黄连清上越虚火,知母滋阴降火;葱白宣通上下阳气;生姜、大枣调补脾胃,入童便冷服,有反佐之意,防止药入口即吐,又可滋阴降火,引无根之火下行归肾,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益元阳,逐阴寒,引火归原,所以对戴阳证有很好疗效。
回阳救急汤
《伤寒六书》
陶节庵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
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组成】肉桂3克,炙甘草5克,人参、陈皮、干姜各6克,白术、茯苓、半夏、熟附子、五味子各9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3片水煎,临服时加麝香01克调服。
【功效】益气生脉,回阳救急。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症见恶寒踌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等。
【药理分析】三阴寒邪内盛,真阳衰微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熟附子峻补元阳,祛寒救逆。肉桂、干姜温壮元阳,祛寒救逆。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即六君子汤)补气健脾,固守中州,兼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之痰饮;五味子收敛微阳,以免发生虚阳散越的危险,五味子与人参相合,还有益气生脉之功;生姜温中散寒,助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麝香通十二经血脉,能引导阳气迅速布达周身,与酸收的五味子相伍,则发中有收,不会造成阳气耗越。诸药合用,共奏回阳救急、益气生脉之功。
四 神 丸
《证治准绳》
王肯堂四神故纸吴茱萸肉蔻五味四般须
大枣百枚姜八两五更肾泻火衰扶【组成】破故纸120克,吴茱萸30克,肉豆蔻、五味子各6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生姜240克、大枣百枚同煮,煮熟取枣肉和药末捣匀做成丸药,每次服6~9克,临睡时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
【功效】涩肠止泻,温补脾肾。
【主治】脾肾虚寒。症见每日五更天明时大便泄泻,不思饮食,或久泻不愈,腹痛腰疼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药理分析】脾肾阳虚有寒,五更泄泻为本方的主证。方中辛苦大温的补骨脂(即破故纸)以补命门之火,温肾暖脾;吴茱萸温中暖肾散寒;肉豆蔻温暖脾胃,涩肠止泻;五味子补肾涩精止泻;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中益气,合生姜调补脾胃。诸药相伍,成为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之方,治疗五更泄泻(又名“肾泻”、“鸡鸣泻”)甚效。
厚朴温中汤
《内外伤辨惑论》
李东垣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
煎服加姜治腹痛虚寒胀满用皆灵【组成】厚朴、姜汁、陈皮各30克,炙甘草、茯苓、草豆蔻、木香各15克,干姜2克。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合为粗散,每次服10克,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温服。
【功效】燥湿除满,温中行气。
【主治】脾胃伤于寒湿。症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沉弦等。
【药理分析】脾胃伤于寒湿,气机阻滞为本方的主证。方中厚朴辛苦温燥,能温中行气,燥湿除满;陈皮辛苦温燥,行气宽中,燥湿除满;草豆蔻辛温,温中散寒,且又燥湿;干姜、生姜温脾暖胃以散寒;木香行气宽中;茯苓健脾渗湿;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诸药相配,使寒湿除,气机畅,脾胃健,则腹痛、虚寒、胀满自解。导 气 汤
《医方集解》寒疝痛用导气汤川楝茴香与木香
吴茱萸以长流水散寒通气和小肠【组成】川楝子12克,小茴香6克,木香9克,吴茱萸3克。
【用法】上药,用河中长流水煎服。
【功效】散寒止痛,行气疏肝。
【主治】寒疝。症见阴囊冷痛,结硬如石,或引睾丸而痛等。
【药理分析】寒凝气滞之寒疝为本方的主证。方中川楝子入肝经,行气疏肝,小茴香暖下焦而散寒邪,尤善散肝经寒邪。木香辛苦温,可升可降,通理三焦,使气机调畅而止痛;吴茱萸辛苦热,疏肝下气,散寒止痛。四药之中,除川楝子苦寒,余皆为温热之品,如此相配,可减川楝之寒性,存其行气疏肝之用。
疝 气 汤
《丹溪心法》
朱丹溪疝气方用荔枝核栀子山楂枳壳益
再入吴茱入厥阴长流水煎疝痛释【组成】荔枝核、栀子、炒山楂、枳壳、吴茱萸各6克。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每次用河中长流水煎服。
【功效】理气止痛,散寒除湿。
【主治】寒湿疝气。症见疝气疼痛,或引睾丸而痛等。
【药理分析】寒湿侵犯肝经,气机阻滞为本方的主证。方中荔枝核甘温,入肝肾经,善理气散寒止痛。吴茱萸辛热,入肝经散寒燥湿,疏肝调气;枳壳行气破结。山楂散淤消积;栀子苦寒,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去。诸药相配,共奏散寒除湿,理气止痛之功。煎服能使疝气疼痛消散。
橘 核 丸
《济生方》
严用和橘核丸中川楝桂朴实延胡藻带昆
桃仁二木酒糊合癫疝痛顽盐酒吞【组成】炒川楝子、橘核、海藻、海带、昆布、桃仁各30克,厚朴、炒枳实、炒延胡索、桂心、木香、木通各15克,酒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9克,空腹用盐汤或温酒送下。
【功效】软坚散结,行气止痛。
【主治】癫疝。症见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等。
【药理分析】肝经气血郁滞所致癫疝为本方的主证。方中橘核苦平,主入肝经,理气散结止痛,是治寒疝腹痛专药。川楝子、木香助君行气止痛;桃仁、延胡索入厥阴血分而活血散淤,延胡索并善行气止痛。肉桂温肾暖肝而散寒;厚朴、枳实下滞气而破坚;厚朴尚可燥湿;木通通利血脉而除湿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去;海藻、昆布、海带软坚散结。盐汤送下可引药下行,还能软坚;用酒可加速血行,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功。诸药相合,能行气活血,散寒除湿,软坚散结。癫疝顽痛服之有效。增补歌诀:
参 附 汤
《妇人良方》
陈自明参附汤疗汗自流肾阳脱汗此方求
卫阳不固须芪附郁遏脾阳术附投【组成】人参30克,炮附子15克,生姜、大枣各适量。
【用法】水煎,徐徐服之。
【功效】振奋阳气,回阳固脱。
【主治】元气大亏,肾中真阳虚衰外越。症见自汗恶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上气喘急,或汗多发痉等。
【药理分析】元气大亏,阳气欲脱之汗多肢冷为本方的主证。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壮真阳,二药合用,益气回阳固脱。加生姜、大枣可调补脾胃,固守中州。故见汗多肢冷,上气喘急,脉微欲绝等阳气欲脱的危象时,急用本方,有回阳救脱的效果。附方
瘙嚔
芪附汤
【组成】黄芪30克,附子炮15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
【功效】固表止汗,益气助阳。
【主治】卫阳不固,肾阳虚衰,汗出不止,或恶寒肢冷,吐泻腹痛等。
瘙嚔
术附汤
【组成】白术30克,生附子15克。
【用法】二药为末,每次用10~15克,加姜枣水煎,和滓服。如不应,加倍用。
【功效】助阳固脱,健脾燥湿。
【主治】肾阳衰微,寒湿郁遏脾阳,脾气脱陷。症见汗出身冷,气短喘急,下利,脉微欲绝等。
天台乌药散
《医学发明》
李东垣天台乌药木茴香川楝槟榔巴豆姜
再用青皮为细末一钱酒下痛疝尝【组成】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高良姜、青皮各15克,川楝子、巴豆各12克,槟榔9克。
【用法】上药,先将巴豆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细末,和匀,每次服3克,温酒送下。
【功效】散寒止痛,行气疏肝。
【主治】寒凝气滞,小肠疝气(即寒疝),症见小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等。
【药理分析】寒凝气滞,小肠疝气为本方的主证。方中乌药辛温,行气疏肝,散寒止痛;小茴香暖肝散寒;青皮疏肝破气;木香行气止痛;高良姜散寒止痛。四药均为辛温芳香之品,合用有助于行气散寒。槟榔直达下焦,行气化滞。苦寒的川楝子与辛热的巴豆同炒,去巴豆不用,而用川楝子,既可减川楝子之寒,又可借巴豆之辛热下行,增强其行气散结之功。用酒送服,则增强行气散寒的功效。诸药合用,使寒凝得散,气滞得行,疝痛自除。
黑 锡 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黑锡丹能镇肾寒硫磺入锡结成团
葫芦故纸茴沉木桂附金铃肉蔻丸【组成】黑锡、硫磺各60克,葫芦巴、破故纸、茴香、沉香、木香、附子、金铃子、肉豆蔻各30克,肉桂15克。
【用法】上药,先将黑锡和硫磺放新铁铫内如常法结黑锡、硫磺砂子(即硫磺入锡结成团),再放地上出火毒,研成极细末,余药都研成极细末,然后一起和匀再研,至黑色光亮为止,用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每次服3~9克,空腹姜盐汤或枣汤送下,妇人艾醋汤下。
【功效】镇纳浮阳,温壮下元。
【主治】真阳不足,肾不纳气,浊阴上泛,上盛下虚(上盛指痰涎上壅于肺;下虚,指肾阳虚衰)。症见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舌淡苔白,脉沉微等;奔豚,即气从小腹上冲胸,胸胁脘腹胀痛。亦治寒疝腹痛,肠鸣滑泄,男子阳痿精冷,女子血海虚寒等证。
【药理分析】真阳不足,下元虚冷为本方的主证。方中黑锡质重甘寒,镇摄浮阳;硫磺性热,温补命火,暖肾消寒。附子、肉桂温肾助阳,引火归原;胡芦巴、破故纸、茴香均可温肾助阳,除冷散寒。沉香降逆平喘,纳气入肾;木香、肉豆蔻温中调气,行气止痛;川楝子苦寒,既可监制诸药,以防温燥太过,又疏肝利气,调畅气机。诸药合用,可温壮肾阳,镇纳肾虚浮阳。
半 硫 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硫半夏与硫磺虚冷下元便秘尝
金液丹中硫一味沉寒厥逆亦兴阳【组成】半夏汤浸7次焙干为细末,硫磺明净好者研令极细各60克。
【用法】上二药研细末,用生姜汁同煮,入干蒸饼末捣搅匀,放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15~20丸(6~9克),温酒或生姜汤送下。
【功效】通阳降浊,温肾逐寒。
【主治】老人下元虚冷便秘。或寒湿久泻。
【药理分析】下元虚冷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硫磺,补命门真火不足,温肾助阳祛寒。半夏辛温燥湿,和胃降逆散结,通降胃气有助于通便,生姜汁温中祛寒,又解半夏之毒,亦助硫磺祛寒。三药合用,使肾阳得补,寒邪得散,胃气通降,阳气行运,大便则下。
附方
瘙嚔
金液丹
【组成】硫磺(拣去砂石)300克。
【用法】将硫磺研细,用瓷盒子盛,再用水和赤石脂封口,然后用盐泥封好,晒干。地内先埋一小罐子,盛水令满,安盒子在上,用泥固济讫,慢火养七日七夜,候足,加顶火一斤煅,候冷取出,研为细末。再取此药末30克,用蒸饼50克,汤浸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30丸,多至百丸(3~5克),温米汤送下。
【功效】助阳益火。
【主治】肾阳虚弱,久寒痼冷。症见腰膝冷痛,手足厥冷,自汗吐利,小便不禁,脉微等。也能治阳痿。
浆 水 散
《保命集》
刘河间浆水散中用地浆干姜附桂与良姜
再加甘草同半夏吐泻身凉立转阳
【组成】干姜、肉桂、炙甘草各15克,附子15克,良姜75克,半夏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9~15克,用浆水煎,热服。
【功效】降逆和中,温阳散寒。
【主治】中寒霍乱,脾肾阳虚。症见腹痛吐泻,身凉肢冷,汗多脉微等,或暑月中寒,而见突然吐泻,汗多脉微,阳虚欲脱者。
【药理分析】脾肾阳虚有寒所致霍乱为本方的主证。方中附子、干姜,温补脾肾之阳,散寒和中。肉桂助附子温补肾阳,散寒止痛;良姜助干姜温中散寒。半夏温中和胃,降逆止呕。炙甘草益气补脾,以生化气血,防辛温燥药伤阴,又可调和诸药。浆水为阴中之阴,可益阴以敛阳,防止阳气散越,又有反佐之意,引药下达,而不发生拒药。诸药合用,使寒邪散,阳气复,脾胃和,则吐泻身凉可愈。
来 复 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来复丹用玄精石硝石硫磺橘红着
青皮灵脂复元阳上盛下虚可镇宅【组成】玄精石、硝石、硫磺各30克,橘红、青皮、五灵脂各60克。
【用法】上药,硝石同硫磺共为细末,入锅内用微火慢炒,再研极细,玄精石研水飞,橘红、青皮、五灵脂亦研细末,然后诸药相合共研拌匀,以好醋打糊为丸,如豌豆大,每次服30丸,空腹粥饮吞下。
【功效】镇纳浮阳,助阳救阴,行气通闭。
【主治】里寒外热,上盛下虚。症见痰厥,气闭,心腹冷痛,大便泄泻,身热脉微,或心肾不交等。
【药理分析】下元虚衰,虚阳上浮外越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硫磺辛热,补火助阳,下气除寒;硝石苦寒,降火通肠,二药相合,为阴阳互济,所以又名“二气末”(即阴、阳二气),以温阳降逆通闭。玄精石咸寒,滋阴降火,引虚火下降归肾。两药相配,阴阳并补。青皮、陈皮疏利气机,使气闭得通,气行则痰消,陈皮又能燥湿化痰;五灵脂甘温,善除心腹冷气,通利血脉,散淤止痛,可引浊阴之物下行。诸药合用,使下元阴阳得补,中焦气机调畅,寒散痰消,则肾阴上济于心,心火下交于肾,相火不妄行,诸证自除。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