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威力无比的核能

威力无比的核能

作者:雅风斋字数:76906状态:连载

第 四 章 核能的危害

核危害一般的情况表现在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和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人的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核战争的危害
 核战争是一场足以灭绝人类的战争
1988年联合国发表了一项报告,警告说,如果打起核大战,地球上的50亿人将有40亿人在当时死伤或在战后饿死。这个报告是由联合国委托的国际专家团就一场核大战对人类、地球生态、大气等各方面造成的影响,描绘的一幅核大战后的地球惨状情景。这个国际专家团是由11个国家的专家组成的,当时的报告认为,世界上的核弹头总量已达5万个以上,爆炸起来相当于15000百万吨的TNT。核弹爆炸后除了直接杀死数以十亿计的人口之外,还会形成气候灾变。现今世界的人类好像坐到了火药堆上,如果按照全球人口分,地球上无论男女老幼,每人都可以分到最少3吨的炸药。如果以广岛原子弹轰炸的死亡人数来计算,那么现在世界上所存核武器的杀伤力可消灭整个地球人类50次。
常规弹药库的爆炸,人们已有所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上千架飞机对汉堡和德累斯登等城市的轰炸也有实况记录。而核武库的爆炸,集团式的核轰炸,人们却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去从事这类试验。就是美国对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的袭击,也仅是“零星战斗”,要是核大战真的打起来的话,人们更是难以想象。
简单地谈论未来核战争中将会伤亡多少人,已不足以说明它的危害,对其战后还将可能造成的恶果需作科学的论证。核战争的后果,在城市和工业地区,合成材料大规模的燃烧将释放(除烟之外)一种致命的有毒混合气体(称为热毒),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臭氧、氰化物、三氧化物和呋喃,这类气体将覆盖地球的大部分地区,并持续很长时间。同时,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又进一步证明:核战争将引起平流层臭氧的破坏,使得紫外线B区的辐射穿透过去。如果烟云仍然存在,就能够吸收大部分紫外线B,但臭氧保持层将恢复得更慢。因此,天空晴朗后地球的表面在几年内将受到致命的辐射。对无掩蔽的人及粮食内部的辐射剂量都将大大增加,而在主要的地区,所受到的辐射也要远远大于平均剂量。即使是“有节制”的核战争的参加国,至少有一半幸存下来的人最终将受到威胁生命的放射性辐射,几乎人人都要因此而患病。由于缺少阳光,蒸气将明显地减少,因此可能减少大气中的潮气,使降雨量急剧下降。相反,在核战争的若干时间之后,由于6~8公里高的大气层的温度有较大的上升,有可能使全世界上几个大山系顶峰的冰雪融化,造成几个大陆上大规模的洪水泛滥。
核战争引发生态和环境的灾难
核战争将使生物圈发生广泛而深刻的破坏,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由于阳光在相当长时间内减少绝大部分,这意味着对绿色植物,即所有重要的生态系统的基础遭到毁坏。因为所有的动物包括人在内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而后者是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中获得能量的。所以严重的缺乏阳光也就意味着生物量的锐减。
在核战争的烟云覆盖着的天空,由于几周之内强光太小,以致大多数植物不能生长。100亿吨当量级的核爆炸,会把正午变得相当于午夜,并维持很长时间,暗得根本不可能进行光合作用,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到核爆炸前的光照强度。寒冷和黑暗的效果是互相影响的,一种作用同时加强了另一种作用:寒冷对植物的损害需要大量的阳光来恢复,光合作用的速率由于低温而减慢,热带和亚热带的植物尤其容易受损害。严寒和黑暗还将对动物产生灾难性影响。在正常情况下的季节,一般的动物忍受不了零度以下的温度,因此更长时间的低温就更难以忍受了。食草动物将饿死,而食草动物的死将剥夺食肉动物的食物。家养的动物由于缺乏人类的照顾,也将处于同样极度的困境之中,其中大部分不久也会死去。由于一两米厚的冰将覆盖住内陆的水面,如果降雨量又减少,人和农家动物就会死于干渴。水上的生态系统也将受到破坏。作为海上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基地的海上浮游植物,对于过长的黑暗高度敏感,它们的消失将马上导致海上食物链中更高级的动物饿死。
广岛上空的惊雷
1945年8月6日早晨,日本本州岛西部港口城市广岛,象往常一样热闹,人们在买菜,进早餐,准备上班。近来东京、大阪等大城市不断遭到美国飞机的空袭,唯广岛安然无事。
广岛是个有巨大军事意义的城市,此地驻有负责日本南部全部防务的第二陆军总部,又是日本当时的军事工业基地,其实当局对“空袭”早有准备,已将40万人口疏散到只剩下24.5万人了。
6日凌晨2时40分,一架隶属于美国战略空军393中队,由中队长保罗·提贝兹上校亲自驾驶B-29超级空中轰炸机“埃诺拉·盖伊”号准备从马里亚纳群岛的天宁岛起飞,这架飞机早在8月2日就接到美国第20航空军司令部发来的极密指令,去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起飞准备之前陆军上校保尔·提贝兹向保罗·提贝兹上校正式下达了出击命令。他说:“今晚我们要做一件具有极其深刻历史意义的事。”
中队长保罗·提贝兹爬上飞机向人们挥手告别。同行一共有6架飞机,三架飞机已经在0点37分先行起飞,分别飞往日本的广岛、小仓、长崎,1时45分,搭载“小男孩”原子弹的埃诺拉·盖伊号飞机缓缓滑出跑道。“小男孩”把这个庞然大物压得沉沉的。2分钟后,1时47分,记录原子弹威力的科学观测机起飞。又过了2分钟后的1时49分,拍摄原子弹爆炸瞬间的摄影观测机也起飞了。就是说,包括埃诺拉·盖伊号在内,一共有6架飞机参加了这次作战。从天宁岛飞往目标广岛市,大约需要7个小时。
上午6时30分,埃诺拉·盖伊号作战指挥官威廉姆海军上校,助手莫里斯陆军中尉,投弹手托马斯陆军少校进入飞机弹仓,拔出了“小男孩”的绿色安全插销,插上了红色的点火插销。作业完成后,威廉姆向保尔·提贝兹报告“作业完成”的消息。
飞临日本上空时,日本的雷达发现了埃诺拉·盖伊号,并立即派出侦察机。保罗这时也在飞机的雷达中发现周围有飞机出现,为了安全起见,他把飞机从2000米高度爬升到了7800米,继续向目的地飞行。
7时刚过,广岛上空响起空袭警报。先行出发的天气观测机已经到达广岛上空。这种飞机见多了,又无威胁,人们都不躲它。天气观测机立即与埃诺拉·盖伊号进行联系,报告:“广岛上空天气良好,视野10英里,高度15000英尺,云量12分之1。”就这样,袭击目标就被决定是广岛了。7时31分,观测机飞离广岛市,7时32分解除警报。
上午8时9分,埃诺拉·盖伊机组人员看到了广岛市。上午8时10分,日本雷达捕捉到了这架B-29轰炸机。但此时,埃诺拉·盖伊号已经飞到了广岛市上空,高度是31600英尺(9632米)。8时12分,机组人员进行了最后的准备工作,将飞机设置为自动操纵。8时15分17秒,三架飞机中的两架向广岛急转俯仲,一架投下三个小降落伞吊着的一个金属盒子(爆炸记录仪),一架投下一颗非同寻常的大炸弹——目标是广岛中央太田川上的T字型大桥——相生桥。同时飞机立刻改回手动操纵,来了个155度角的大转弯,往回飞去。
45秒后,564米上空发出耀眼的闪光,一个太阳似的火球直冲云霄,愈变愈大,膨胀到2000米的直径,不断变幻着颜色。火球从紫罗兰到橙黄,终至化成一片奇异的绿色蘑菇云,在1.6万米高空渐渐消失。火球迸出5万摄氏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8倍)的辐射热,刮起时速800公里的热风,炙烤着广岛大地。
原子弹爆炸引发的冲击波波及到了埃诺拉·盖伊号,引起了强烈的震动。机组人员还以为是遭到了高射炮的袭击。后来才发现真相。下午2时58分,飞机顺利回到了天宁岛。
但是,摄影机拍摄的照片的底片因为核爆产生的射线照射最终一张也无法冲洗出来。只有其他一架飞机拍摄的影像成为留存于世的唯一照片。
“小男孩”搭载了50千克的铀-235。这50千克铀-235核裂变爆发的能量为50万亿焦耳,相当于1.5万吨TNT当量。能量通过冲击波、热线、放射线等方式爆发出来,分别占50%、35%、15%的比例。
这次爆炸的威力,相当将8倍于东京空袭中炸弹(2000吨)的总能量,在相当于东京1/10大小的地方爆发出来。
爆炸的瞬间,中心气压达到了数十万个大气压,引发了极为强烈的冲击波和气浪。
爆炸中心的风速大约是440米/秒,相当于12级台风的风速的10倍。超音速的风和冲击波一起向外扩散,将一般的建筑破坏殆尽。
在爆炸中心1.6公里半径内,钢架软瘫,混凝土化为齑粉,砂子熔结为玻璃体,树木变成焦炭,人体化为灰烬。爆炸3分钟后,西区落下粘腻乌黑的辐射雨,带来致命的核尘。在爆炸中心10平方公里内,剩下一片焦土,除了地下掩蔽部个别幸存者外,非死即伤。
几千名乘电车上班者,与电车熔在一起。在此范围外,距离越远损失越小。据灾后统计,当场死亡78150人,受伤51400人(后来也陆续死去)。截至目前为止,广岛事件死难者近20万人。如果按当时在城人口计算,伤亡率在60%以上。
原子弹爆炸产生了巨大的蕈状云,蕈状云里含有大量核辐射尘。这些核辐射尘和云中的水汽混合在一起,形成了黑色的雨落在广岛一带。这种雨具有高放射性,因此污染了河流,而当时因口渴不慎饮入这些雨水的难民,多数即在数日内死亡。
这颗名叫“小男孩”的杀人武器,是世界第一颗付诸实战的原子弹。它长3米,直径70厘米,重4吨,圆圆胖胖,肚子很大,外型同普通炸弹差不多。
美国在3天后的1945年8月9日又对日本长崎市核打击。
8月8日下午,日本裕仁天皇听取了原子弹轰炸的情况及不投降的后果等报告,表示应迅速结束战争,实际已决定投降了。
8月14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停战诏书》,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原子弹为提前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侵略战争作出了贡献。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在前苏联的能源设想中,为节约有机燃料的消耗,绝对大力发展核电。根据计划,在位于前苏联乌克兰地区建造了这个地区的第一座核电站。这就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一期工程是在1970~1977年间建造的,第二期工程两座核电机组的建设任务于1983年末在同一个厂区完成并投入运行。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共有4个功率均为100万千瓦的核反应堆,其发电量占乌克兰总发电量的50%,并向大多数东欧国家提供重要电力。但该核电站的反应堆是水冷式石墨慢化反应堆,铀燃料棒放在一大堆石墨中,由石墨有效地控制反应的速度,从而产生推动涡轮机的蒸汽。由于石墨反应堆不够安全,许多年以前就被西方国家抛弃了。这种反应堆的冷却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堆芯石墨棒的温度就会猛增,直至超过熔点而导致熔毁事故。
1986年4月25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的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连续切断反应堆的电源,使主要冷却系统停止工作。于是堆芯温度迅速升高,造成氢气过浓,至26日凌晨发生猛烈爆炸。
爆炸发生后,4号反应堆厂房被炸掉一半,反应堆核心直接暴露在大气中,核心中央一道蓝白光线射向夜空,那是暴露的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切伦科夫辐射。凌晨1点25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二消防站接到火灾警报,当班值勤的28名消防队员立即出动。消防队员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扑灭被四处飞溅的反应堆炙热残骸引发的、位于3号反应堆与4号反应堆旁的发电汽轮机厂房顶的沥青大火。此时汽轮机厂房屋顶的辐射照射强度为2万伦琴,被炸开的反应堆内部是3万伦琴。500伦琴5个小时的照射能致人急性死亡。
陆续赶来抢险的消防队员、军人、直升机飞行员、核电专家与工人轮番上阵,努力控制反应堆残骸中熊熊燃烧的原本作为中子减速剂的石墨。事后估计爆炸瞬间约有50吨核燃料化作烟尘进入大气层,另有70吨核燃料和900吨石墨崩溅到反应堆周围,引起30余场火灾。核反应堆中剩余的800吨石墨引起的大火,用了10天才扑灭。直升机直接飞进放射性烟尘,从空中向暴露的反应堆残骸倾倒了近2000吨碳化硼和沙子后,才终于停止了反应堆内的核裂变反应。最终直升机的总空投量达5000吨。
爆炸发生后,并没有引起苏联官方的重视。在莫斯科的核专家和苏联领导人得到的信息只是“反应堆发生火灾,但并没有爆炸”,因此苏联官方反应迟缓。在事故后48小时,一些距离核电站很近的村庄才开始疏散,政府也派出军队强制人们撤离。疏散一共用了36小时。当时在现场附近村庄测出了是致命量几百倍的核辐射,而且辐射值还在不停地升高。但这还是没有引起重视。专家宁愿相信是测量辐射的机器故障也不相信会有那么高的辐射。可是居民并没有被告知事情的全部真相,这是因为官方担心会引起人民恐慌。而在普里皮亚季还大张旗鼓地庆祝五一节,后来自杀的乌克兰第一书记雪比斯基也带家人参加了庆典。许多人在撤离前就已经吸收了致命量的辐射。
事故发生3天后,莫斯科派出的一个调查小组到达现场,可是他们迟迟无法提交报告,苏联政府还不知道事情真相。又过了几天,莫斯科接到从瑞典政府发来的信息。此时辐射云已经飘散到瑞典。苏联终于明白事情远比他们想的严重。
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大量放射尘埃污染到北欧、东西欧部分国家。随着瑞典政府提出的强烈抗议,丹麦、芬兰以及欧洲共同体于4月29日也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瑞典国家放射学研究所发言人说,这次事故后飘落到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放射物质的含量已超过正常标准的100倍。瑞典北部的福尔斯马克核电站周围10公里范围内发现放射尘埃增多,600名工人被迫撤离核电站,近千名居民排着长队等候接受放射性尘埃的检查。丹麦首相施吕特强烈谴责苏联未能立即就核电站发生的事故向其邻国发出警报。受到污染最重的是波兰,波兰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副总理牵头的委员会,负责处理这起事故的危害等有关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止核电站溢出的放射尘埃危害波兰人的健康,指示人们不要食用喂养青饲料的奶牛所产的牛奶,向有关地区18岁以下居民发放碘化钾。南斯拉夫政府也要求居民不要使用雨水,不要饮用放牧于野外的牛羊的奶,不要生吃新鲜蔬菜。
之后数个月,前苏联政府投入了无数人力物力,终于将反应堆的大火扑灭,同时也控制住了辐射。但是这些负责清理的人员也受到严重的辐射伤害;原因之一为遥控机器人的技术限制,加上严重辐射线造成遥控机器人电子回路失效,因此许多最高污染场所的清理仍依赖人力。
前苏联政府把爆炸反应堆周围30公里半径范围划为隔离区,撤走所有居民,用铁丝网围了起来,入口设有检查站,隔离区内只有定期换班的监测人员和其它三个还在发电的核反应堆工作人员进出。事故发生20年后,4号反应堆的石棺外表的照射度仍有750毫希沃特,远高于20毫希沃特的安全值,加固石棺的焊接工人每工作两个小时就要轮换。隔离区内的平均照射度仍大于100毫希沃特。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五个多月才恢复发电,使前苏联蒙受了巨大损失。据前苏联官方公布,这起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卢布(约合29亿美元),如果把前苏联在旅游、外贸和农业方面的损失合在一起,可能达到数千亿美元。同时,有更多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污染。为了防止进一步的辐射,前苏联将28万多人疏散到了辐射区以外。
切尔诺贝利最后一个反应堆已于2000年12月15日正式关闭。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
乌克兰共有250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身患各种疾病,迄今已在核泄漏事故的善后事务上花费了15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还将耗资1700亿美元。核事故所泄漏的放射性粉尘有70%飘落在白俄罗斯境内,200万白俄罗斯人不得不生活在核污染区,直接经济损失在2350亿美元以上。
前苏联政府用于清理核污染等方面的预算开支高达230亿卢布,至今,超过150万俄罗斯人还住在受污染的土地上,其中有人还在吃受反射性污染的食物。
据不完全统计,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受害者总计达900万人。消除切尔诺贝利后患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政府的巨大财政负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石棺”是在1986年核电站发生爆炸后,为防止核泄漏而用水泥浇铸而成的。由于建造时仓促,20年后,“石棺”已是裂痕密布,并开始又发生核泄漏。
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乌政府决定给“石棺”加盖一座新的安全防护罩。据了解,这项总耗资高达6亿英镑(约10亿美元)的“穿衣工程”被称为“方舟”,乌官方也称其为“新安全禁闭”工程。
福岛核事故
2011年3月11日,是日本人不能忘记的一个日子。也是世界人民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一天,让人类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也知道了人类的科学技术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
这一天,日本发生了强烈的地震。
地震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星期五),震中位于日本仙台市以东的太平洋海域约130千米处,距日本首都东京约373千米。日本气象厅计算出此次地震震级为矩震级规模8.8级。这次地震使本州岛移动,地球的地轴也因此发生偏移。因地震所触动的海啸波源范围,南北长约550千米,东西宽约200千米,创下日本海啸波源区域最广的纪录。
此次地震发生当天,日本气象厅将本地震命名为“平成23年(2011年)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
灾难,从地震开始,但更大的灾难紧随着地震,再一次侵袭这片土地。
福岛核电站位于日本福岛工业区,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核电站,由福岛一站、福岛二站组成,共10台机组(一站6台,二站4台),均为沸水堆。
福岛第一核电厂原本设计只能抵挡7.0级地震,并没有考虑到会遭遇到这么大的海啸冲击。
2011年3月11日下午14时45分,日本福岛核电站中央控制室,一切工作正常运行,值班人员11人,都在岗位忙碌着。这个时侯,1、2、3号机正在运转,4、5、6号机早已停机做定期检查。但是,它们内部仍旧有可供反应的核燃料。14时46分,地震发生了。核电站自动感应系统立即停止了原子炉的运行,燃料棒自动上升,反应堆停止工作。这一过程,仅仅用了两秒钟。
地震发生后,首先造成福岛核电站周围高压输电线塔的大量震塌,从而使得福岛核电站中央控制室外部供电全部中断。核电站马上启动应急电源——柴油发电机,很快恢复了中央控制室的供电。此时,现场技术人员根据日本原子能发电站操作规程,立即启动原子炉冷却系统。冷却系统正一步一步顺利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地震发生51分钟后,突然,中央控制室一片漆黑。现场指挥者和所有人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原来,强震引发的高达10米以上的海啸巨浪,袭击了设计能力只能抵御3米海啸大浪的福岛核电站。首先被淹的是南部建筑物,接着一号机组遭到侵袭,压力超过50吨的海水冲毁了第一道防护门,海水马上进入室内,应急电源柴油发电机完全进水,停止工作;海水进一步侵入位于地下室的蓄电池房。
蓄电池是使原子炉处于被冷却状态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遗憾的是,当时所有蓄电池彻底被淹,核电站立刻陷入丧失所有电源的最险恶的境地。
在柴油发电机组失效后,供电给控制系统的电池只能维持8小时。东电从其它发电场运来了电池和移动式发电机。但是,由于路况不佳,遭到严重耽搁,第一台移动式发电机在21时正抵达。
3月11日16时,日本政府宣布进入“核能紧急事态”。稍后,由于1号机的反应炉水位监测功能恢复正常,警戒状态得以暂时解除,但是在17时7分又重回警戒状态。
12日清早,汽轮机房的辐射级位正在升高。因围阻体内冷却水过热蒸发压力大增,开始考虑开启压力阀释放出水蒸气进行减压。
7时正,观测车对于放射线物质的测量显示,与正常值相比,辐射级位正在增加,另外一个观测中心也显示出辐射级位高于正常值。这意味着压力容器中的冷却水位过低,燃料棒已经暴露于槽内水面之上,从而发生核燃料棒护套损毁甚至是部分堆芯熔毁。
15时36分,1号机所在地的建筑发生爆炸,反应炉建筑的屋顶及外墙的上半部分被炸毁,只剩下不锈钢梁架。屋顶与外墙是用来保护内部设备不至受到恶劣气候影响,并不能够抵挡爆炸所产生的高压力,也不是反应炉的围阻体。
12日20时,1号机组发生了第二次爆炸。
13日凌晨,3号机的紧急冷却系统已失去功能,工作人员寻找冷却反应炉的可行之道,防止堆芯熔毁。
13日11时左右,3号机组发生类似1号机组的氢气爆炸,紧接着2号机组也出现了余热无法及时排除,造成反应堆燃料棒部分裸露加速升温。
14日上午11时01分,3号机也因同样问题而导致无可避免的氢气爆炸,造成11人受伤,建筑物屋顶及外墙的上半部分被炸毁,但内部围阻体尚未受损。随后发出通报,附近方圆20千米内600多位居民全部室内避难。这次爆炸强于1号机,在40千米以外都能够感觉得到。
14日13时25分,2号机的冷却功能完全停止。稍后,冷却水水位正逐渐降低,2号机的4米长燃料棒已经完全暴露约140分钟之久,随时发生堆芯熔毁。
15日6时正,乏燃料池附近发生爆炸,这可能是因为氢气累积而造成的爆炸,损坏了4号机的屋顶区域与旁边3号机的一部分建筑。
15日6时10分,2号机发生爆炸。反应堆压力容器有破损,放射性物质泄漏增加。核电厂内800名工作人员中,不必要人员都开始撤离,只留下50人员,继续执行这艰险的冷却工作。
上午10点,确定2号机组出现中子辐射,初步判断为压力槽发生破裂,放射性物质出现泄漏。
15日中午时分,本属于停堆检修状态的4号机组也发生氢气爆炸,到晚间5、6号机组也出现温度升高的现象。
16日清晨,福岛第一核电厂4号机二次起火。3号机组再度冒出大量白烟。4号机组也一度冒出火焰。
16日14时30分,乏燃料池已开始沸腾,暴露的乏核燃料棒达到临界状态。临界状态意味着持续地外泄放射性物质。
3月17日,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变化相对平稳,事态没有继续恶化。东京电力公司通过采取高压水枪注水和直升机浇水的方式对福岛第一核电站3、4号机组(该两机组周边辐射强度较高,燃料棒受损程度可能较大)进行冷却。并计划尽快修复引入高压电源,恢复核电厂外部供电系统。
3月18~20日,东京电力公司逐步恢复了对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的外部电力供应,通过注水给反应堆降温。
3月21日,3号和2号反应堆先后冒出浓烟,正在现场架设供电线路的抢险人员被迫紧急撤离,造成反应堆降温工作再度暂时终止。
3月22日,东京电力公司宣称,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台机组已全部接通了外部电源。
3月23日,尽管取得一些阶段性抢修进展,福岛核电站再次出现部分机组过热、冒黑烟、人员受伤等意外情况,致使抢修工作人员不得不撤离。
3月27日,上午开始向1~4核反应堆注入淡水的作业。
4月1日,为了防止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尘埃随风飘散至更远的地区,东京电力公司从4月1日起,试验性地向核电站内的地面喷洒可以凝固尘埃的水溶性合成树脂。
4月11日,日本政府宣布,因在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30公里范围内发现“高度放射性污染”,将开始强制当地居民疏散。预计可能有13万居民将因此“搬家”。
4月13日,东京电力公司下午在东京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将废除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4号核反应堆。
4月17日,东京电力公司首次列出事故处理的日程表。解决核泄漏问题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3个月,其主要任务是处理所有高浓度污染水,同时防止各反应堆发生蒸气爆炸。第二个阶段为3至6个月,主要工作是恢复各反应堆的冷却系统功能,有效控制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将核污染量降低到最低。
4月28日晚,福岛第一核电站5号反应堆的临时海水泵停止工作,导致反应堆丧失部分冷却机能。28日下午5时只有60.8度的反应堆水温于29日中午骤升至94.8度。
6月3日,机器人在调查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反应堆厂房时发现,厂房东南侧敷设管道的地板处有水汽冒出,其周围的辐射强度高达每小时4000毫希。
7月14日,3号机组将从14日晚8点左右(日本当地时间)开始注入氮气以防止反应堆安全壳发生氢气爆炸。
7月22日早上7点左右,3、4号反应堆由于外部供电设施发生故障,因此电力供应中断。
8月10日,正式开始为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安装厂房外罩,以防止放射性物质扩散和雨水流入。
8月17日,1~3号机组泄漏的放射物最高活度为每小时约两亿贝克勒尔,已下降到事故刚发生后的千万分之一。
10月14日,覆盖1号机组反应堆建筑的防扩散罩工程已经完工,将罩子内部空气过滤后向外排放的管道也已开始试运转。
这次福岛核电站事故,打击最为沉重的自然首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4台机组的退役及其周边地区的清理去污仍是一个耗资巨大的艰难而长期的过程。
 其他重大核事故
1. 1957年前苏联克什特姆核灾难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开始笼罩在冷战的阴云下。冷战期间,前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展开核军备竞赛,由于急于求成,错误就在所难免。1957年9月,位于奥焦尔斯克(1994年之前被称之为“车里雅宾斯克-40”)的玛雅科核燃料处理厂发生事故。
这座处理厂建有多座反应堆,用于为前苏联的核武器生产钚。作为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大量核废料被存储在地下钢结构容器内,四周修建混凝土防护结构,但负责冷却的冷却系统并不可靠,为核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1957年秋天,一个装有80吨固态核废料的容器周围的冷却系统发生故障。放射能迅速加热核废料,最终导致容器爆炸,160吨的混凝土盖子被炸上天,并产生规模庞大的辐射尘云。当时,共有近1万人撤离受影响地区,大约27万人暴露在危险的核辐射水平环境下。至少有200人死于由核辐射导致的癌症。
直到1990年,前苏联政府才对外公布克什特姆核灾难的严重程度。但在此之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已知道这场灾难,由于担心可能对美国核电站产生负面影响,当时并不披露任何信息。
2. 1957年英国温德斯凯尔核电站
1957年10月10日,英格兰西北部的温德斯凯尔(现改名塞拉菲尔德)核电站的一座反应堆起火,释放出放射性云雾。核电站附近的农场产品被禁售一个月,数十人因遭受核辐射而罹患癌症死亡。
3. 1961年美国国家反应堆试验站事故
1961年1月3日发生在美国的核事故是最为早期的大型核电站事故之一,当时的蒸汽爆发和熔毁导致1号固定式小功率反应堆的3名工人死亡。这座反应堆位于爱达荷州瀑布市西部大约40英里(约合60公里)的国家反应堆试验站,采用单一大型中央控制棒,现在已经废弃。
在对反应堆进行维护时,工作人员需要将控制棒拔出大约4英寸(约合10厘米),但这项操作最终出现可怕故障。控制棒被拔出了26英寸(约合65厘米),导致核反应堆进入临界状态,随后发生爆炸并释放出放射性物质,共造成3名工人死亡。其中一名工人被屏蔽塞钉在反应堆所在建筑的屋顶上。当时释放到环境中的核裂变产物达到1100居里左右。虽然地处爱达荷州偏远的沙漠地区,但辐射造成的破坏并未有所缓解。
4. 1966年1月17日帕利马雷斯氢弹事故
在西班牙海岸上空进行加油时,美国一架B-52轰炸机与KC-135加油机发生相撞。撞击之后,加油机彻底毁坏,B-52轰炸机惨遭解体,所携带的4枚氢弹“逃离”破裂的机身。其中两枚氢弹的“非核武器”撞地时发生爆炸,致使约合2平方公里的区域被放射性钚污染。搜寻人员在地中海发现了其中一个装置。
5. 1968年1月21日图勒核事故
由于舱内起火,美国一架B-52轰炸机的机组人员被迫作出弃机决定,在此之前,他们本可以进行紧急迫降。B-52轰炸机最后撞上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的海冰,所携带的核武器破裂,致使放射性污染物大面积扩散。
6. 1970年12月18日美国加卡平地核事故
在巴纳贝利核实验过程中,美国内华达州加卡平地地下一万吨级当量核装置发生爆炸,实验之后,封闭表面轴的插栓失灵,导致放射性残骸泄漏到空气中。现场的6名工作人员受到核辐射。
7. 1977年捷克斯洛伐克Bohunice核电站事
1977年,捷克斯洛伐克的Bohunice核电站发生事故。当时,核电站最老的A1反应堆因温度过高导致事故发生,几乎酿成一场大规模环境灾难。A1反应堆也被称之为“KS-150”,由前苏联设计,虽然独特但并不成熟,从一开始就种下灾难的种子。
A1反应堆的建造开始于1958年,历时16年。未经验证的设计很快就暴露出一系列缺陷,在投入运转的最初几年,这个反应堆曾30多次无缘无故关闭。1976年初,反应堆发生气体泄漏事故,导致两名工人死亡。仅仅一年之后,这座核电站又因燃料更换程序的缺陷和人为操作失误发生事故,当时工人们居然忘记从新燃料棒上移除硅胶包装,导致堆芯冷却系统发生故障。
8. 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电站的2号反应堆出现故障,反应堆容器失水,高温导致100吨铀燃料棒中的45%受到损坏。抢修人员向反应堆容器大量注水,用了6天时间才将反应堆降低到正常水平,最终避免了反应堆爆炸。尽管发生了燃料棒高温熔解,但由于受到辐射的冷却水及其它放射性物质都被控制在核电站的安全壳内,所以这次事故并没有造成严重的核泄漏。
没有一人因为这起事故死亡,在事故现场只有3人受到半年容许剂量的辐射,而在核电站80公里半径内的民众,平均每人也只受到一年天然辐射剂量的1%。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很小。
事故发生后,全美震惊,核电站附近的居民惊恐不安,约20万人撤出这一地区。
9. 1985年8月10日K-431核潜艇事故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补充燃料过程中,E-2级K-431核潜艇发生爆炸,放射性气体云进入空中。10名水兵在这起核事故中丧命,另有49人遭受放射性损伤。
10.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此次核泄漏事故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造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一次灾难。
11. 1987年9月13日戈亚尼亚核事故
在巴西的戈亚尼亚,一名垃圾场工人撬开了一个废弃的放疗机,并拆掉了一小块高放射性的氯化铯,灾难就此降临到这座城市,当时共有超过240人受到核辐射。由于被放射性材料的亮绿色蒙骗,孩子们用手接触并涂抹在皮肤上,导致几个街区污染,不得不拆除。
12. 1988年美国俄克拉荷马核电站事故
1988年1月6日,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一座核电站爆炸,造成1名工人死亡,100人受伤。
13. 1993年俄罗斯托姆斯克化工厂核泄露事故
1993年4月6日,俄罗斯西伯利亚托姆斯克市附近的托姆斯克化工厂的一个装满放射性溶液的容器发生爆炸,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气体,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污染面积达1000公顷,并引起大火,附近的几个村庄被迫整体迁移。
14. 1999年日本东海核泄露事故
1999年9月30日,日本茨城县东海村一家核燃料制造厂发生核物质泄漏事故,造成两名工人死亡,数十人遭到不同程度辐射,附近居民被疏散。
15. 2002年美国戴维斯-贝斯反应堆事故
戴维斯-贝斯核电站座落于俄亥俄州橡树港北部大约10英里(约合16公里),1978年7月投入运营,计划于2017年4月关闭。运营期间,这座核电站曾多次出现安全问题,包括1998年遭到一场F2级龙卷风袭击。最严重的事故发生在2002年3月,当时出现的严重腐蚀导致核电站关闭了两年左右。
维修期间,工人们在碳钢结构反应堆容器上发现一个6英寸(约合15.24厘米)深的腐蚀洞。遭腐蚀后的容器厚度只有3/8英寸(约合9.52毫米),用以防止灾难性的爆炸和随之而来的冷却剂泄漏。如果附近的控制棒在爆炸中受损,关闭反应堆和避免堆芯熔毁将面临相当难度。
16. 2004年日本关西核电站泄漏事故
2004年8月9日,日本关西电力公司位于东京以西约350公里处的反应堆发生涡轮机房内蒸汽泄漏事故,导致4人死亡、7人受伤。虽然日本官方称在核电站周围的监测辐射仪器没有发现异常,但此次事故仍被认为是日本迄今伤亡最惨重的核电站事故。
17. 2009年日本滨冈核电站泄漏事故
2009年12月2日,位于日本中部地区静冈县御前崎市的滨冈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核电站的23名工人受到直接辐射,约53升水受到污染,被污染的水放射性超标300多倍。
核污染的危害
核污染一般就是指核辐射污染。通常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它有α、β、γ三种辐射形式。
α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γ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辐射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有专家指出,辐射在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危害。广泛宣传和普及辐射防护知识,使人们正确认识辐射和它的来源与危害,不断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自我保护和保健,已是当务之急。
避免辐射危害重在加强防护。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必须遵守操作规章,以尽量减少遭受事故照射的机会。一般人则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照射,在诊断疾病时能用其他方法诊断的就不要做放射检查,需做放射检查的应首选拍片而不是X线透视,因为透视受到的照射剂量远远大于拍片。不要随意捡拾不明物体,以避免误拾放射源。
趣 味 链 接
1995年1月25日清晨,俄罗斯西北边境的3个军事雷达站同时发出警报:一枚核导弹正从挪威境内射向俄罗斯!值班将军立即启动核武器指挥系统,分别向叶利钦总统、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通报。叶利钦立即启用了“核按钮手提箱”,密切监视“核导弹”的飞行轨迹。同时,俄全境的战略导弹部队进入最高战备状态。这是俄罗斯总统首次真正启用“核按钮手提箱”。就在发射指令即将下达之际,雷达站却发来消息:根据测定,导弹的落点是接近北冰洋的挪威海域,而不是俄罗斯境内。原来,这是一枚挪威科学家从事极光研究试验用的火箭。
知 识 链 接
如何预防核污染?
1. 严格控制能引起核污染的原料生产加工使用;
2. 通过立法限制核的使用和核原料的买卖、交易;
3. 使用核能源要确定其安全性,以安全最大化为原则;
4. 加快核能的科技研究,更深入地了解其原理,以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核能;
5. 避免核战争,约束有核国家关于核武器的研制和开发;
6. 核试验和开发核能尽量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进行,如果有事故,可将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