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探索宝藏未解之谜

探索宝藏未解之谜

作者:廉永清字数:66549状态:连载

第一章 亚洲宝藏

在亚洲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过灿烂的文明,文明带来的结果就是财富。所以在东方这个神奇的大洲上就有很多神奇事情。古老中国的秦陵、项羽的财富、日本的赤城山……太多的悬念,让人们想揭开宝藏的神秘面纱。谜就像魔术,因为未知才会更加让人着迷。秦始皇陵墓的九大谜团
一个帝王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宏大的陵墓,后世人就在陵墓外面猜着他留给世人的谜语。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在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层恋叠嶂,山林葱郁;北临渭水,逶迤曲转,银蛇横卧。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它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品居近百座历代帝王陵之首。秦始皇陵复原图
谜团一:秦始皇地宫有多深?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一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秦始皇陵里的陪葬品兵马俑
谜团二:秦始皇地宫设有几道门?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地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既涉及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对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谜团四:秦始皇地宫埋“水银”之谜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先后两次来秦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秦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他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秦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秦始皇陵墓陪葬坑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谜团五:秦始皇地宫埋藏的珍宝有多少?“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他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上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谜团六: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他棺椁。谜团七:秦始皇地宫有没有空间?秦始皇陵地宫示意图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谜团八:秦始皇地宫自动发射器之谜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这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两千两百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秦始皇陵兵马俑挖掘现场谜团九:秦始皇遗体完好吗?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可能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臭味,为了防止腥臭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这样,经过五十余天的长途颠簸,九月,尸骨终于运回咸阳发丧。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间隔近两个月。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败,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兵马俑坑西汉时巨额黄金的下落
巨额黄金随着一个王朝的没落而消失了。两千年来,人们怀着对财富的渴望,一直也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中汉高祖刘邦像
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发金砂。当时主要在汉水、汝河和金沙江等河流的砂矿中开采。春秋后期,黄金作为货币,开始进入流通领域。战国时,黄金流通十分普遍。到了秦汉,法律正式规定黄金作为货币。汉代,黄金用于大宗交易。黄金被铸成块、链、饼等形状,使用前称重量、定成色。西汉黄金论斤计量,一斤黄金抵铜钱一万枚。黄金除用作价值尺度外,最主要用于国家和私人贮藏财富,同时用于赏赐、馈赠和制作首饰、器皿。汉时期用金银镶嵌的铜豹
秦汉时,黄金充足,皇族和达官贵人挥金如土。汉王刘邦同项羽争夺天下,一次就交给谋士陈平黄金四万斤,用作离间楚国君臣、瓦解楚军的费用。西汉诸帝赏赐功臣和有功将士的黄金动辄就是千斤、万斤,乃至几十万斤。汉武帝因大将军卫青率兵大破匈奴有功,一次赏全军将士黄金二十多万斤。王莽聘史氏为后,聘金达三万斤。王莽垮台时,他府中存金六十多万斤。黄金不断从国库中流入私囊。当时私人拥有的黄金数额惊人。文帝之子梁孝王死后,留下黄金四十万斤。一般的贵族也藏有许多黄金,可谓黄金泛滥。但是,西汉的这些巨额黄金,到了东汉却骤然不见了,它退出了流通领域,成为难得之货,流通中用的是布帛和粟米,朝廷赏赐主要也用布帛。东、西汉两朝用金数量相差极大,后人都想弄清楚西汉巨额黄金的下落。于是,人们提出了各种猜测和解说。学者唐任伍先生经过详细研究,提出西汉黄金的两种去向。一部分是制成器物的黄金,随葬于地下,或因其他原因而遗于地下;另一部分是制成货币的黄金,窖藏于地下。这是西汉黄金的主要去向。这部分黄金遗落在富商大贾和各级官吏的藏宝地。这笔巨额黄金的窖藏者,有些大商贾遭法办而被处死,有些官吏在西汉末年的战乱中,死于乱军之中,有些携家弃户,在逃命途中被杀死。窖藏黄金也因而不知所在。项羽宝藏的奇特符号
一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除了不回江东让人不能理解外,他更给人们留下了只有他才能读懂的符号。相楚霸王项羽像传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在乌江自刎而死,还留下所谓的“霸王宝藏”。据说宝藏就埋藏在现浙江绍兴的草湾山,当时项羽在石碑上,留下两个类似英文字母“P”和一个注音“ㄇ”的符号,但这两个符号至今还无法破解。楚汉订立和约,以鸿沟为界后,项羽履约,率兵东归。而刘邦则采纳张良、陈平建议,乘势追击楚军,由此开始了刘邦对项羽的歼灭战。经过数次激烈战斗,至汉高祖四年(前203)十二月,韩信率三十万汉军和诸侯联军,将项羽的十万军队紧紧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到了夜间,四面汉军都唱起楚歌,以瓦解项羽的军心,十万楚军最后逃得只剩下了数千人。项羽听见四面楚歌,以为汉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地,于是陷入绝望。半夜在帐中饮酒,情怀悲凉,不由得对着爱姬虞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高歌数遍。虞姬唱和,随后自杀。于是项羽乘乌骓马率八百精骑趁夜突围南逃。天明,韩信命令灌婴率五千骑兵追赶。项羽渡淮河,跟从者仅百余人,至阴陵(今安徽和县北)迷失道路,陷入沼泽中,为汉军追上。项羽又率兵向东逃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这时身边仅剩骑兵二十八名。最后退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准备渡江返回江东。当时乌江亭长在江边已备好渡船,但项羽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在斩杀汉追兵数百人后举剑自刎,年仅三十一岁。不过,项羽死后,却在浙江绍兴的草湾山留给后人一个极大的谜。在绍兴的项里村,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项羽宝藏的传说。相传,项羽曾在草湾山秘密练兵,在离开前,他因为感念村民的帮忙,想留下礼物,但大笔金钱又不知道该给谁,最后只得将这些宝物埋藏起来。草湾山位于绍兴著名风景区豆雾尖北麓,海拔约70米,东西长400余米,山西面是一座新修的项羽庙,山上则覆盖着厚厚的灌木林。前些年,项里村的村民在村东草湾山茂密的丛林中,发现了一块相传为秦汉之交、西楚霸王项羽刻下的神秘字符的石碑。据说,谁能破译这个字符,谁就能找到当年项羽埋下的藏有十二面金锣的宝藏。但一直以来没有人能破译神秘字符,关于宝藏和字符的传说,成了绍兴当地一大谜团,至今无人能解。项羽宝藏的神秘字符
那么,十二面金锣又是怎么回事?据《史记·项羽本纪》上记载,项羽因叔父项梁犯命案,两人一同避难吴中,并曾有一段时间生活在会稽一带(即绍兴)。在绍兴当地新近出版的一套鉴湖系列丛书中,对项羽和项羽宝藏的传说更有详细记录,书中写道:项羽为避难,在项里村一带隐居,得当地村民庇护。此后项羽募集八千江东子弟在附近练兵,铸十二面金锣日夜操练,金锣质地80%为金,20%为铜,价值不菲。起兵前夜,项羽为报答村人,命士兵在附近连夜埋下十二金锣,并在草湾山上刻下指引找到那十二金锣的字符。两千余年来,时时有人在山上发现该字符,但至今没有人能解开字符的含义。还有传说,明末清初的绍兴著名学者张岱曾在草湾山一呆数月,意图解开字符之谜,但终究未能如愿。乾隆游会稽时听闻该传说,曾特意到项里村附近查访,但最后却是失望而归。那奇特的符号,究竟是经文还是蝌蚪文?到今天没有人能破解。宝藏还在不在?这已经成为千古之谜。太平天国窖藏珠宝的下落
英雄末路,积聚了全民的财富最后终不免一败,但那些财宝呢?1864年7月,作为太平天国首都十一年的天京(今南京)失陷。围城三年的湘军蜂拥闯进了天京各个城门,他们目的就是抢掠。上至前敌总指挥的大头头曾国荃,下至军营里雇用的民工、文职人员,都想发横财,当时传闻洪秀全和天国新贵收敛的财宝都藏在此地。太平天国的铜钱
湘军三日三夜搜查全城,曾国荃和提督萧罕泅率先洗劫天王府,他们捞尽官衙甚至民宅的一切浮财,连同几万名女俘虏。一并作为战利品带回去。但是,他们远还不满足,因为长期以来,中外都传言天京城内有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各种珍稀之物,因而他们认为还有更多财宝埋藏在地下各处。天京内也确实可能有大量的窖金埋藏。当年,太平天国为了应付残酷的军事斗争,所有公私财产都必须统一集中到“圣库”(即国库)。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由圣库统一配给,百姓若有藏金一两或银五两以上的都要问斩。这种制度使得太平天国的财富高度集中,为窖藏提供了可能。然而,窖金的下落究竟如何,传闻很多,却没有证据。曾国藩向皇帝奏报说没有发现藏金。然而《能静居土日记》中却说萧罕泅“在伪天王府取出金银不资,即纵火烧屋以灭迹”。曾国藩兄弟俩当然所获很多,1866年5月19日的《上海新报》上记载说:“官保曾中堂之大夫人,于三月初间内金陵回籍,护送船只,约二百数十号。”这些搜刮物似乎包括窖金。但天京窖金如果藏了很多,那也很可能不会全数遭挖掘的,很难排除确有更多的深藏巧埋之物至今仍未能被发现的可能。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雕像如此巨额的窖藏珠宝,当然会引起世人极大的兴趣,因此众说纷坛,但这些珠宝的下落究竟如何,到现在也还是一个谜。天平天国洪秀全的宝座张献忠的窖藏财宝
所谓枭雄就是在一时之间做出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无论是聚敛财宝还是让财宝消失。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一个成熟的信用制度,人们习惯于用窖藏的方式贮存财富。为了窖藏的安全,窖藏者都力求不使人知,甚至对亲人都要隐瞒。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他没有机会重新挖掘这笔财富,而又来不及将窖藏地点告诉他人就突然死去,窖藏的秘密就会一直保持下去,除非有朝一日这秘密偶然地被人发现。古往今来,发现窖藏的事不知有多少,今后也依然会有人继续发现。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东征西战,最后在四川建立大顺政权。可是不久即被清王朝所灭。据传张献忠战败之前,将其亿万金银采取窖藏办法埋于四川,以备东山再起。但随着张献忠的战死,这个秘密也就一直没有被揭开。清朝文人的笔记、野史中也曾提到此事。成都一带还流传着“石牛和石鼓,银子万万五”的民谣。意思是说:只要找到锦江下的石牛和石鼓,就能找到张献忠窖藏的万万两银子。记载张献忠窖藏的书有多种。吴伟业(梅村)在《鹿樵纪闻·献忠屠蜀》中说顺治二年(1645年),张献忠“用法移锦江,涸其流,穿数仞,实以精金及他珍宝累万万,下土石筑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锢金’。”彭孙贻《平寇志》卷十二引查继佐的话,也说张献忠“用法移锦江而涸其流,下穿数仞,实以黄金宝玉累亿万,杀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水藏’”。两书中,一称“锢金”,一称“水藏”,当属于传闻异词。彭遵泗《蜀碧》卷三也记有此事,作“锢金”,但没有提及窖藏的数量。张献忠起义路线图传说中的张献忠藏宝地
上述三书都是私家著作,而清朝官修《明史》的编撰者对这条史料也持肯定态度。《明史·张献忠传》说:“又用法移锦江,涸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经这样一记载,就更加被人们视为信史了。后来陈克家继他祖父陈鹤完成的《明纪》,也一字不易地抄录了这条史料。垂涎这笔巨额财富的自然大有人在,连清朝政府也动过一番脑筋。据《清文宗实录》卷八十九中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政府曾派某道员到锦江实地勘察,因找不到窖藏的确切地点而中止。咸丰三年(1853年),翰林院编修陈泰初又旧事重提,由吏部尚书等代奏,呈请寻找这笔财宝。他说亲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捞到张献忠遗弃的银子,“其色黑暗”,听说“曾经查出归官,尚存藩库,有案可核”,以此来证明张献忠窖藏之事并非子虚乌有。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高潮,清政府财政困难,咸丰皇帝于是动了心,命成都将军格瑞“按照所呈备情形,悉心访察,是否能知其处,设法捞掘,博采舆论,酌量筹办”。但费尽心机,最终还没能找到。几百年来尽管不少人垂涎这笔巨宝,但都劳而无功。看来这笔财富又是一个新的“天朝国库”之谜了。乐山大佛藏宝洞之谜
上世纪80年代,一部《神秘的大佛》让乐山大佛推出了一个“藏宝洞”之谜。在历史上,乐山大佛有无藏宝洞?若有,当在何处?世人询问猜测,颇为热闹。按  佛教造像仪规,在佛教造像身体上一般设有“藏脏洞”,尤其是在泥塑和铜铸佛像中十分普遍。多用金银铜铁锡“五金”仿造心脏等脏器置于洞内(藏脏洞因之得名),同时存放大量经书手卷佛教法器五谷杂粮等,不一而足。而乐山大佛身上,确也发现了一些洞,如身后的三个洞,但那是排水用的。因此,可能的藏脏洞只能是设在大佛胸前的那个洞。中国文物保护研究所1989年对该洞进行了测量,结论如下:“胸部正中有一宽约90~100cm、高3300cm、深约2m,用青砖封闭的人工洞穴”。其容积近7立方米,可见当时装藏器物之多。  藏脏洞一般都设在佛像胸内,洞口开于背上。但乐山大佛的洞口却设在胸前,外地尚无此例。按一般造像规律,藏脏洞应是与大佛同时开造。若是宋代以后维修成的,增凿如此大的洞穴,无以为据,也说不通。如此,一个唐代开凿于大佛胸内的大洞,是该藏有丰富内容的了,说它是个“藏宝洞”当不为过。  值得注意的是,乐山县政府1962年组织维修时,曾将此洞打开。其结果,或说发现了鎏金铜壶,或说只发现一些“破旧废铁、铅皮”,或说只有一大堆腐败后的谷子。最终,实实在在的有价值的发现只是块封洞石——那是一块清代石碑。碑正面刻《重修东坡先生读书楼记》,刻写年代为清道光二十九年;背面刻《凌云山考》和《大像阁考》,刻写年代则是中华民国四年,自然是后人的增刻。石达开宝藏之谜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覆灭于大渡河前夕,曾把军中巨量金银埋藏于某隐秘处。石达开当时还有一纸宝藏示意图,图上写有“面水靠山,宝藏其间”八字隐语。抗战期间,国民党四川省主席刘湘秘密调遣了1000 多名工兵前去挖掘。在大渡河高升店后山坡下,工兵们从山壁凿进30 多米,豁然见到三个大洞穴,每穴门均砌石条,以三合土封固。但是挖开两穴,里面仅有零星的金玉和残缺兵器。当开始挖掘第三大穴时,为蒋介石得知。他速派古生物学家兼人类学家马长肃博士等率领“川康边区古生物考察团”潜入干涉,并由“故宫古物保护委员会”等电告禁止挖掘。不久,刘湘即奉命率部出川抗日,掘宝之事终于被迫中止。前几年,根据重庆师范学院历史研究员赴现场考察后判断:从该三大洞穴所在地区和修筑程度可以推断,此处是为太平军被困时仓促所建。石达开藏宝之谜,只有继续深挖才能解开。远古巴蜀之谜
汶川有个姜维城,考古学家不久前在此做的一次勘探发现,“姜维城”实际上是由一段明长城和一段西汉长城组成。而尤为令人震惊的是,考古学家在这段西汉长城下发现了一处保存得十分完好的新石器时代彩陶遗址!这一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古文化遗址向人们打开了一扇认识古蜀历史的大门,考古学中的一系列谜团或许会因此而揭开其神秘面纱。 汶    川威州镇岷江河谷的右岸是一片连绵的高山,高山上的长城绵延起伏,显得特别的壮观。2006年夏天,四川省考古队来到这里,进行发掘研究。     试掘的结果令所有人感到不可思议。在古城墙下挖到地下七八米处,文物不断出土,最终,考古队在其底层发现了距今5000年以上的彩陶。经过分析,这个彩陶遗址与中国著名的史前文化——马家窑文化属于同一类型,而马家窑文化远在千里之外的甘青地区。这证明,早在史前时代,当时在甘肃青海地区的氐羌族的一支就不远千里来到了汶川,并在这里一直繁衍生息到现在。     羌族是华夏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学家认为,古羌族的一支在进入成都平原后与当地原住民融合而形成了最早的蜀人。在见到汶川新石器彩陶文化遗址后,有历史学家欣喜地认为,“这有可能就是蜀文化发祥的源头!”     惊人发现引起了考古界的震动。著名考古学家、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来到了考古现场,在经过仔细了解之后,俞老发出了感慨,“一个民族能在同一个地方绵延5000多年,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省考古队队长王鲁茂称,“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蜀文化的起源有着巨大的帮助!”他认为,该遗址完全能评上世界文化遗产。     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器残片,其中尤以彩陶残片最令人吃惊。这些彩陶制作精美,文案精细,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有些残片组合之后还隐隐透出鱼的图案,这让人备感惊讶。     考古工作者们联想到鱼图案是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汶川县文管所的资料员认为,这些文化面貌与三星堆文化遗存面貌极其近似,而且又早于三星堆。换言之,这里有可能就是人们寻找了很久的,三星堆文化的源头!汶川县的考古学者猜测,当时起源于岷江上游的蚕丛氏部落由于各种原因而决定南下。他们经过千难万险冲出了岷江河谷,当这个勇敢的部落来到一马平川的平原上时被这里的沃野所陶醉,于是停留下来,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这个王国就是三星堆古国。     这一大胆的想象还没有更多的实物来证明,所以人们期待着进一步的发掘会带来突破性进展。  在遗址现场,汶川县文体局副局长张力介绍说,有段时间由于乱建房屋,很多古墓被挖开。经过文化部门的干预,破坏行为已经制止,但是经费缺乏,没有专人管理,目前文物保护工作还无法全面展开。     省考古队和汶川县有关部门都认为,研究完成后这里将是极好的旅游和考古研究基地。千古瑰宝会通过另一种方式造福后人。传国玉玺之谜
在中国历史上,堪称国之重宝的器物不在少数,但恐怕没有一件比得上传国玉玺,它是野心家梦寐以求追逐的目标,又是史学家浓墨重彩描绘的对象。香港《文汇报》刊文称,笼罩在它身边的,是重重的刀光剑影,低沉的鼓角铮鸣,它的出现和消失,甚至成为王朝更替、江山易帜的象征。传国玉玺来历非凡。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之后,终于在血雨腥风中得到了朝思暮想的的晶莹美玉和氏璧。也许是因为数次寻找九鼎而不得,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前无古人的至尊伟大,秦始皇用和氏璧制作了“传国玉玺”。玉玺纽上螭龙盘踞,玺文由丞相李斯用大篆题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价值连城的玉质,巧夺天工的雕刻,加上盖世无双的书法,使这颗玉玺成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传国玉玺从此成为承天受命的象征。  其实,用来制作传国玉玺的和氏璧,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看见有凤凰栖落在青石板上,依据“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传说,他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卞和先后将它献给楚厉王和武王,都被认为是石头,结果以欺君罪丢掉了左右脚。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之下,以致满眼溢血。文王令玉匠将玉进行打磨,发现里面异光闪烁,璀璨夺目,果然是稀世珍宝。最后由良工雕琢成璧,取名“和氏璧”。  为了争夺和氏璧和由它制造的玉玺,野和氏璧的仿造品
心家露出了他们狰狞的面目,统治者发起过血腥的战争。和氏璧曾莫名其妙地流入赵国,落入赵惠文王手中,引起秦昭王的垂涎,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但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时,秦昭王却食言。多亏蔺相如凭着大智大勇,先是“完璧归赵”挫败秦王的阴谋,接着又在渑池会上戳穿秦国的第二个圈套,保住了和氏璧。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的出典。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出传国玉玺,太后迫于无奈,气得将它掷于地上,当王莽拿到传国玉玺时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在早晨时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得玉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传国玉玺的几次失踪,还带有几分诡秘色彩。据传,公元前219年,也就是传国玉玺制成后的第九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硅携帝出逃,玉玺又一次失踪。所幸孙坚从洛阳城南甄官井中捞起宫女尸体时,传国玉玺才重见天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玉玺,遂刻了几方“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玉玺方归于李唐,令太宗龙颜大悦。唐末天下大乱,后唐末帝李从珂被后晋大兵围困,李从珂遂与后妃于天星楼自焚而死。据说,李从珂当时便随身携带着“传国玉玺”。可是大火过后,人们从灰烬中却不见此玺的踪影,甚至连一块外形稍像此玺的石头也没找到一块。随后,宋、元、明、清历朝都有发现所谓传国玉玺的记载,但那不过是好事者的狗尾续貂。传国玉玺就像一个善于制造悬念的大师,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千古之谜。国宝“冠顶珠”下落之谜
“冠顶珠”是从清代的乾隆年间流传下来的国宝。关于“冠顶珠”,在清代的乾隆年间还有一个神话般的传说。传说在乾隆年间的某一天,乾隆皇帝到海淀离宫外遛弯时,在附近的团河边发现河内放出一道白光,觉得有些奇怪,当时也没有太在意。但连着第二天、第三天当他每次走到那里时,还是看见白光依然闪烁如故,于是便派人下河去探个究竟。仆人到了河底摸着一个大河蚌,剖开蚌后,发现蚌内有一个特大的珍珠。这珍珠约有二寸长,表面细腻、色泽丰润、形状为橄榄形,真是千古少有的稀罕物。更加令人不解的是,这颗珍珠竟会自己行走,一不留神,就会不见了。乾隆皇帝见状,忙命匠人在珍珠上打了个眼,用金丝线系上,镶在皇冠上了。  这颗神奇活现的宝珠,从乾隆朝传下来后,有关的传奇的神话就越来越多了。据传,某位皇帝有难时,它就神奇般地不见了踪影,等到灾难过去了,它又奇迹般地回来了。到了溥仪继承皇位时,将“冠顶珠”朝夕相伴一刻也不离身。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民国政府给予清室优待,让溥仪皇室暂居宫禁,延后迁出。但一年仅400万元的经费远不够皇室庞大的开销。于是靠借钱、用珍宝等物品抵押以维持生计,但最后因无力偿还,就开始拍卖宫中的金银珠宝。  溥仪及皇室,为此便想尽方法变卖宫内的珠宝。溥仪被迫迁出皇宫后,先进入日本使馆后移居天津,又到东北建立了伪政权,直到垮台。他携走的文物,在天津变卖了一些,大多数珍宝在长春和吉林散失,还有不少在通化的大栗子沟丢失,这些失散的珍宝,被当时的古董界称之为“东北货”,这颗“冠顶珠”也是在出逃时丢失的。  溥仪在携带的珍宝中,最珍爱的就是这颗“冠顶珠”。其他的珠宝都可变卖,唯有这颗宝珠一直伴随在身边。1945年8月日本战败后,溥仪逃跑。据曾在溥仪身边的人回忆说,当时把“冠顶珠”包好打点装箱后,送上了日本军车,到长春车站转乘火车,一切均由日本兵办理。到达通化大栗子沟,溥仪等人在当地安顿住下后,当清理到托运的箱子时,发现装有“冠顶珠”的箱子和其他的一些箱子都不见了,几经找寻也不见踪迹。当时溥仪的卫队长对于由日本兵运输这批物品曾提出过疑虑,因此怀疑是这次运输出的问题。“冠顶珠”珍宝的丢失,是日本侵略中国带来的损失,也是溥仪将珍宝盗出的后果。只要此珠仍存在于人世,相信终归会有重见天日的一天。赤城山黄金知多少?
黄金是人们心中永远的梦,而为这个梦就会有很多传说,所以就流传有很多藏宝山。当今日本藏金规模之最当数赤城山,据说它的黄金埋藏量高达400万两,相当于现在的100兆日元(兆在古代指1万亿),德川幕府将军赤城山珍藏黄金,是1860年的事。当时正值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末期,世界的金银兑换率为1∶15,而日本仅为1∶3,国内存在黄金大量外流的现象。为了阻止这种消极现象,也为了贮备财产以利于军备,“大老”(非常设的幕府最高执政官)井伊便以贮存军费为名,高度秘密地制定了埋藏黄金计划。赤城山被选为藏金之地,因为赤城山是德川幕府为数不多的直辖领地之一,它属德川家族世代聚居地,易于保守机密,而且地处利根川与片品川两河之间,有连绵起伏的高山作屏障,是易守难攻的军事安全地带。它也是德川幕府不得已全线溃退后的最后防御之地。当时强藩的中下级武士出身的改革派立意打倒幕府实行革新。正当井伊秘密藏金之时,1860年3月3日,他被倒幕派武士刺死在江户(今东京)的樱田门外。他死后,属下林大学头和小栗上野介继续执行埋金计划。19世纪60年代末,德川幕府终于被倒幕派推翻,江户时代结束。1868年7月新政府改江户为东京,明治政府上台,赤城山藏金也就成了一个世纪之谜了。这批作为军费而埋藏的黄金总数到底有多少?据知情者披露,当时从江户运出了360万两黄金;小栗上野介的仆人中岛藏人,在遗言中又说从甲府的御金藏中还运出几万两黄金,加之其他金制品,估计埋藏总数达400万两。一个多世纪以来,有不少想一夜之间成为富翁的人纷纷来到赤城山探宝。1905年,岛追老夫妇曾在此寻找到几个装有黄金的木槽;后来在修路过程中也曾有人寻到过日本古时纯金薄片椭圆形的金币57枚。对发掘赤城山藏金最热衷的,莫过于水野一家祖宗三代了。第一代水野智义是中岛藏人的义子,中岛藏人临终前曾告诉他,赤城山藏有德川幕府的黄金,藏宝点与古水井有关。于是,水野智义便萌发了寻找赤城黄金的信念。他变卖家产筹款16万日元,开始调查藏宝内幕,得知1866年1月14日,有三十名武士雇了七八十人在津久田原突然出现,运来极其沉重的油槽22个,重物30捆,在此处逗留近一年。他们秘密地分工行动,不少当事人是幕府的死囚,完工后即被杀以灭口。后来,水野智义在1890年5月从一口水井北面30米的地下挖出了德川家康的纯金像,据推测这座金像是作为400万两黄金的守护神下葬的。不久,又在一座寺庙地基下挖出了水野智义认为是埋宝地指示图的三枚铜板,但它们所含之谜却无人能读懂。昭和八年四月,水野智义又发现一只巨型人造龟,这就是第一代水野为之奋斗一生的收获。第二代水野爱三郎子承父业,在人造龟龟头下发现一空洞,洞内有五色岩层,不知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造成。第三代水野智子进一步在全国了解有关赤城山黄金的传说,他与人合作利用所谓特异功能来寻宝,但收获甚微。水野家三代在赤城山的发掘坑道总计长22公里,却仍没有寻到藏金点。向水野三代这种半盲目的脑力与体力劳动提出挑战的是高技术的运用。有人用最新金属探测机在水野家挖的坑道内发现有金属反应,经分析此处地层内又极难存在天然金属,因此有可能是德川的藏金所在,但由于地质松软,要挖掘需要有强力支撑物,只能暂时作罢。日本的赤城山班清宝藏之谜
人们总是想有个来世,于是就把财宝带进墓地……一个不知名的小镇,有可能揭开人类古文明的新一页。1962年,泰王国艺术部的一位职员在班清小镇一条长满杂草的小路上行走时,踢出一个画有图案的陶器碎片。出于职业的习惯,他将碎片带回曼谷。他的同事们从陶器的颜色推断这是史前产物,但因班清太小了,没有引起注意。1966年,美国驻泰国大使的儿子斯蒂芬·扬来到班清,在路过一个筑路工地时,在堆积石料的地方,看到许多被推土机挖出的破损陶器。他被上面的图案所吸引,就捡了一个大而美丽的陶罐带给泰国的蝉荷公主玩赏。这个陶罐虽然已经破损,但在浅黄色的底色上,有着艺术家随心所欲、一挥而就的深红色图案。这种色彩搭配不但抢眼还相当赏心悦目,再加上美丽的图案,及经过精心构思的精确的几何图案,使陶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外,蝉荷公主注意到这种图案不同于泰国已发现的任何一种,倒是有几分像古希腊的陶器图案。“这件陶器真是太有意思了!”蝉荷公主说,“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这位酷爱艺术的公主出于对文物的敏感,亲自去了一趟班清。她挨家挨户搜集文物,最后,不仅带回了大量的陶器,还有不少的青铜制品。公主不知道班清有过什么,但深知这些文物非比寻常。这些陶器的形状各异,最令人惊叹的是一些颈部只有一根筷子那么粗的高花瓶,即使是用现代技术也很难做成那样,古人是怎样做到的?还有一些粗矮的大缸,上面又有着精致得不可思议的图案,显得很不协调。这是为什么?蝉荷公主知道在佛教盛行的泰国大规模开挖墓葬很难得到王室批准,她决定借助国外的力量。她将陶器全部拍成照片并编印成册向国外发行。图片发表之后轰动了整个世界,因为,在亚洲的其他地方从未见过这样的陶器出土。泰国怎么会有这么古老的陶器?至少有十几个国家的考古学家云集班清,希望能找出这些陶器的渊源。1968年,美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伊丽莎白·莱昂斯把一些陶器碎片送到费城大学的考古研究中心。经测定,班清的陶器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制造的,几乎和两河文明的年代一样久。这是令人难以相信的,一般认为,泰国的可考历史至多有一千五百年。以后又多次测试班清陶片,结果都是一样。难道班清曾是世界古文明的摇篮之一?东南亚是一个向外流淌文化的源泉?班清宝藏
在班清发现的早期黑色陶器碎片
1974年,在联合国的资助下,开始对班清小镇的古墓葬进行挖掘。开挖的第一天,人们的期望值并不很高,很难想象这个人口不足五千人,世代以种稻为生的小镇会有很悠久的历史。然而,当挖到五米深时,一种考古者熟知和梦寐以求的土层出现了:这是六层界线分明的墓葬,最深的一层是公元前4000年的,最浅的一层也可追溯到公元前250年。这可大大地超过了泰国的可考历史。挖掘工作一发不可收拾,到1986年,班清挖出了各种文物18吨,其中有大量的青铜器和金银装饰品。有人说,班清的宝藏是永无穷尽的,因为这里有成千上万个古墓葬,超过埃及的国王谷。这个不知名的文明的地域范围远远超过玛雅文明,不亚于印度河文明。最先的研究显示,这里的文明起源于种稻,但很快有了作坊工业。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班清人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比中国和中东要早得多。那时,世界各地的文明先发者开始了农耕,有了制作石器的技术。班清人却已经开始用难以想象的几何图案制作手镯、项链、兵器、工具和陶器了。什么人是他们的祖师?班清宝藏的无穷魅力还在于它一直不为人所知,这是为什么?考古学家开始寻找那些较大的墓葬,期望能找到帝王、学者、能工巧匠的名字。他们想了解班清的文明是自发的,还是受到别人的影响。班清工艺品上的图案和古希腊的很相似,但古希腊文明比班清要晚一些。两个文明有没有交流、影响?如果有的话,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影响的?还有,中东早期的铜器是红铜与砷的混合物,但到公元前3000年前,锡突然取代了砷。中东的锡是不是来自班清?因为班清的青铜就是红铜和锡的混合物。这是因为班清所处的呵叻高原的山脉中,至今仍以铜、锡储量丰富而闻名于世。这是一个辉煌的文明,这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文明,但为什么史书上没有一点记载呢?班清在古代的作用是什么?冶炼基地?驿站?贸易中转站?都市?还是……这样的讨论看来还要进行好多年。与此同时,来自班清的诱人宝藏将会慢慢地越积越多。它们不会说话,但却有说服力。它们也许会证明,这里存在过一个举世无双的人类文明。泰国风光“阿波丸”号黄金不翼而飞
一艘被打捞上来的沉船,留给了人们更大的问号,谜底何时揭晓呢?1944年底,“二战”已近尾声,日本帝国主义濒临失败的边缘,尤其是其海上运输线已被完全切断。美国政府怕日本政府穷凶极恶,迫害战俘,遂通过中国和瑞士从中斡旋,允许日政府可以动用少量运输船。“阿波丸”号就是其中的一条。沉没海底前的“阿波丸”号“阿波丸”号通体乳白色,被称为“幸运之神”。1945年2月17日,“阿波丸”号装载八百多吨物资,驶向东南亚,并从东南亚带回两千多名乘客。同时,它还秘密地装运了300吨橡胶、3000吨锡锭、2000吨钨、800吨钛、40吨黄金、12吨白银、50箱工业钻石、50箱珍珠玛瑙和部分货币,总价值达50亿美元之巨。“阿波丸”上打捞出来的头盖骨
1945年4月1日傍晚,“阿波丸”号驶入台湾海峡。晚22点,在那里巡逻的美国“皇后鱼”号未经请示,也未示警告,突然向“阿波丸”号发射了三枚鱼雷。随着三声巨响,“阿波丸”号断为两截,慢慢地沉入海底。整条船只有一人生还。“阿波丸”号在海底沉睡了三十二年。1977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布,准备打捞“阿波丸”沉船。此项工程称为“7713工程”。1977年3月,中国打捞公司的调查船和海军合作,奔赴沉船地带。经过一个多月的勘察、测量,终于在5月1日发现了目标。如果说发现目标是个困难的过程,那么,打捞则是个艰险的历程。一直到1980年7月6日,整个“阿波丸”号才得以重现天日。但疑惑也随之而来。对照当年的存货记录,货物全部找到,但独独没有那40吨黄金。从“阿波丸”装上货到被击沉,中间并未停过船,那么40吨黄金怎么会不翼而飞了呢?这不仅令我国政府困惑,也为世界所不解。究竟谁拿走了这40吨黄金,则仍然像沉在海底的谜。韩国釜山海军基地
海底宝藏之谜不确定的宝藏比那些可见的财富更诱人,除了财富,还伴有人们的冒险精神。有消息披露,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侵略战争中从中国、朝鲜等处掠夺了大量的金、银、珠宝等作为军费,并在韩国的釜山市“赤峙湾”的海底建立了一个秘密的潜水艇基地,把它所掠来的财宝都藏在了这个基地中。据说,这批财宝按币值计算,要值好几兆现在的韩元。这件事曾在韩国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韩国釜山海军基地韩国釜山港全景
消息一传开,1982年1月,韩国的各主要大报刊用“釜山有日本秘密潜水基地”、“去寻找通往一攫千金仓库的通道”等大标题,对此大肆渲染,更是在民间掀起了一股寻宝热潮。据说,日本第122特攻部队司令曾遗留下来四张秘密基地的地图,在这些地图中提到,这里匿藏着几十吨金块、150吨白银,还有1600颗钻石。因为通往基地的入口处在韩国部队的兵营内,百姓是无法进入的。1982年7月,韩国军方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决定向民间发放发掘埋藏物许可证。当时公众对发掘这批金银财宝持乐观态度,可是发掘了一年却一无所获。韩国陆军本部曾与发掘业者围绕着发掘许可证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经营中小企业的郑舢泳声称,他在第一次发掘许可证有效期过后一个星期,在军营某地下10米深处曾发现了秘密基地的入口处,但军方不允许他再挖了。他只好于1990年3月10日又向“青瓦台”军部提出申办发掘许可证的申请,但无人答复。看来这些财宝即便是有,也不知要等待何时重见天日、落入何人之手了。又何况财宝的下落尚没有确定呢。“马来之虎”藏宝是子虚乌有吗
一处可以用来指证犯罪的宝藏,但人们想要见到它还要等待。也许这就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传说。第指挥新加坡作战的日本第25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将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东南亚战区司令、绰号“马来之虎”的山下奉文大将,率日军攻克了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菲律宾。在占领东南亚期间,为了向天皇进贡,讨得天皇的青睐,他拼命搜刮东南亚人民的珍宝,积敛了巨额财宝。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
1944年秋,太平洋战争的形势急转直下,日军海空主力遭到盟军的毁灭性打击。当麦克阿瑟将军率美军反攻菲律宾时,日军已面临灭顶之灾。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山下奉文让菲律宾人将其搜刮来的黄金、宝石等埋藏起来,然后又枪杀了这批埋宝人,不留活口。藏宝图分为若干份交给亲信秘密带回日本。随后,山下奉文十几万大军惨败,基本上全军覆没,他本人也难逃法网,被盟军审判后绞死。随着他命归黄泉,“马来之虎”藏宝便成为一大谜案。过去数十年来,菲律宾流传着前总统马科斯探得“马来之虎”所藏之宝的消息。马科斯对此说时而否认,时而又承认,令人疑真疑假,难以分辨真伪,这更增加了其神秘色彩。费迪南德·埃·马科斯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初期任美军少尉,是美国远东军21师情报官,驻守菲律宾。由于马科斯在战争中有接触日本军官的不寻常经历,使得他有条件和有可能在战后设法寻觅山下奉文的藏宝。1965年11月,他当选菲律宾第六任总统后,立刻组织人暗中对藏宝点进行挖掘。究竟挖没挖到这笔宝藏,只有天知地知和马科斯自己才知道,但有一件事举世皆知。1970年,菲律宾寻宝协会主席洛塞斯独自进行寻宝活动。经过八个月的挖掘,他在一座山中先发现了无数尸骨,估计是被杀害灭口的菲律宾埋宝人,随后又发现了一座金佛,有28英寸高,2000磅重。金佛头部可以旋转开,原来肚中是空心的,里面藏有无数钻石珠宝。洛塞斯将金佛运回家,并没有守口如瓶,而是拿出来让亲友们观赏。他初步肯定这便是“马来之虎”宝藏的一部分,山中可能还藏匿有其他珍宝。这个发现后来被马尼拉各报纷纷披露,记者们捕风捉影,估计金佛的纯金价值高达2600万美元,腹中所藏钻石珠宝的价值则无法估计。马科斯获悉这个消息后,便让他的法官叔叔出面,下令没收金佛及珠宝,并控告洛塞斯非法藏匿国宝。这样,金佛就轻易地落入马科斯手中。洛塞斯忿忿不平地找参议院起诉。1971年8月,参议院召开了金佛听证会,由洛塞斯陈述,电视台则向全国直播。但开会时会场突然被人投进手榴弹,造成9人死亡、96人重伤的大惨案,被炸死者中包括议员。于是,听证会寿终正寝。1972年9月,为了长期呆在总统宝座上,马科斯强行解散国会并对全国实行军管,洛塞斯首当其冲被司法机关拘捕。关押两年后,他不得不屈服,自愿声明不再追究金佛的下落,这才获得释放,出狱后便移居美国。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一家1986年2月,菲律宾民选总统科·阿基诺夫人顺从民意,准备审查独裁者罪行时,马科斯举家逃往美国夏威夷。经过海关时,他们携带的大量金银财宝被海关官员扣留。这些财宝包括数百万美钞、若干金条和无数钻石珠宝。在马科斯仓皇出逃时,总统府留下若干关于出售黄金的录音带,时间是1983年5月27日,内容详述出售黄金的规格及数量,黄金总数约两千吨,分置伦敦、瑞士、香港地区、美国及新加坡,可随时出售。如果录音带上的录音属实,则可以断定,马科斯早就寻到并挖出了“马来之虎”所藏的大部分珍宝,并且掩人耳目地运出了菲律宾。1985年,马科斯预感末日的来临,便让他的儿子小费迪南德带亲信陈某前往澳大利亚和英国出售黄金。据传黄金总数价值310亿澳元,买方可由银行担保分期付款。陈某无人认识,小费迪南德则在幕后操纵指挥。经过多方面调查,人们才知道这批巨额黄金的主人是马科斯夫妇。马科斯亡命夏威夷后,仍企图东山再起,他多次支持菲律宾叛军头子霍纳桑发动马尼拉政变。1986年5月,他曾接触了两名美国军火商人,他声称自己有1000吨黄金藏在菲律宾还未挖出,另有10亿美金存在瑞士银行,足以支付军火款项,要求他们提供一支上万人的装备军队,包括毒刺导弹及坦克。他承认他在菲律宾留下的黄金属于山下奉文所藏珍宝的一部分,藏金地点只有他和儿子小费迪南德知道。美国商人不敢接受这宗政治交易,反而将他们的秘密谈话录音带交给美国中央情报局,后者又将录音带副本送给阿基诺政府。菲律宾圣地亚哥要塞后来,马科斯在临死之前曾在友人面前立下口头遗嘱,将私藏的价值40多亿美元的黄金“捐献”给菲律宾人民,可惜他还没有说明藏金地点,人便开始昏迷,直到命归西天。1988年,阿基诺政府与美国商人试图合作在圣地亚哥要塞发掘黄金珠宝。菲律宾首府马尼拉
圣地亚哥要塞坐落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西北。它是19世纪时由西班牙人修建的,是菲律宾著名的古迹之一。圣地亚哥要塞战时是日本宪兵宿舍,因此,它被视为最有可能埋藏着“山下奉文将军财宝”的地方。1988年2月,一项挖掘工程在这里开始了。工程指挥查尔斯,是总部设在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的“国际贵金属公司”的成员。此人在越南战争期间曾是美国陆军“绿色贝雷帽”特种部队大尉。挖掘工人是在当地招募的40名菲律宾人。菲律宾政府还派遣总统府警卫部队警戒现场。挖掘是在极端秘密的状态中进行的。2月22日,挖好的巷道突然塌顶,两名工人当场毙命。查尔斯不得不在事故发生后举行记者招待会,这才使挖掘工程的真相公诸于世。原来,他们是在寻找传闻已久的所谓“山下奉文将军财宝”。据查尔斯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他们这次行动得到了当局的同意,并商定好,挖出的财宝按3∶1分成。菲方得大头,小头归“国际贵金属公司”。这个说法也得到了菲律宾政府发言人的证实。他说,菲律宾政府根据有关法律和规定,允许这种挖掘活动。菲律宾政府也批准了包括“国际贵金属公司”在内的87件要求挖宝的申请。政府的这一做法在议会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议会上院通过要求“国际贵金属公司”立即停止寻宝的决议。但这个决议没有约束力。在菲律宾也有人认为目前国家经济状况恶化,外债高达290亿美元,且无力偿还。如果借助外国力量真能找到“山下奉文将军财宝”,对振兴菲律宾经济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持这种观点的人自然对政府此举的苦衷表示谅解。但是,现在问题不在于同意不同意外国人来挖宝,而在于这个“宝”究竟存在与否或有多少。战后四十多年来,有关这笔财宝的传说扑朔迷离。关于财宝的数量,有人说价值1000亿美元,有人说还要翻一番。一位美籍日本人上世纪50年代曾为此事调查过三百多名相关的日本人,到菲律宾进行过现场调查。他认为,即使有财宝,其价值充其量也只有1亿多美元。还有人干脆宣布“山下奉文将军财宝”纯属子虚乌有。菲律宾风光所罗门财宝下落之谜
犹太人是世界上最会赚钱的人,而所罗门是他们的国王,不仅拥有他们的财富,还控制他们的精神。所罗门是以色列最伟大的国王。在位约40年。所罗门统治期间,统一了以色列12个支派,国内和平,国力强盛,工农业发展迅速,商业兴旺发达。所罗门执政期间大兴土木,修建城市。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修造了豪华的耶和华圣殴和所罗门王宫。所罗门运用各种手段,得到了大量金银财宝。锡安山上的圣殿院落宽大,外观巍峨,装饰富丽。举世闻名的金约柜就存放在这座圣殿之中。在这金约柜之中,除了珍藏着“摩西十戒”和“西奈法典”之外,据说还存放着所罗门的大量黄金财宝。在这座圣殿之内,修有地下室和秘密隧道。据传,这里也存放着所罗门的大量金银珠宝。但是,在所罗门的金约柜中究竟存放着多少财宝,一直是个谜。20世纪60年代,有人根据在埃及发现的一幅古代卡尔纳克浮雕作品中反映出的204件珍宝估算,所罗门的这批财宝价值上亿美元。美国学者伊曼纽尔·维利可夫斯基在上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浑沌的时代:世界古代史重编》一书中,对所罗门金约柜中的金银艺术品作过描述,根据这一描述,计有:四周用黄金雕成的王冠一顶;用金、银和彩色宝石制成的百合花各一个,不同器皿的四周有一圈百合花;花瓶、圣杯花纹上的花朵种子,都是金制的豆粒状装饰;金制狮子头、饮酒器皿上的金制牛头;一个用于燃烧供品的金制大圣坛,价值连城,天下无双;有30个黄金制成的锥形物(代表供品面包)、24个宝石(孔雀石)制成的锥形物,还有白银制的“面包”;用黄金、白银和宝石制成的带灯的烛台;金子做的圣桌及其上面摆的纯金器皿(碟子、杯子、碗、钵、刀叉、锅、铲子);还有一些其他金制物品。要制成卡尔纳克浮雕上反映的204件物品,需用几吨黄金和银子。但是,这204件珍宝只不过是所罗门财宝的一小部分。可见,所罗门的财宝多得惊人。所罗门国王所罗门的财宝主要来源是:以色列—犹太王国的人民百余年劳动积累的财富,大卫和所罗门等在战争中获得的战利品,所罗门对外经商的利润,示巴女皇和哈特西普苏特女皇等人的贡物,金产地俄斐提供的黄金。历史学家认为,所罗门的黄金主要来自传说中的俄斐金产地,这个金产地指现在的津巴布韦境内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之间的一些古代金矿废墟。据传,这个金产地为所罗门提供了巨额黄金。英国历史学家哈格德曾描绘过所罗门矿藏的情况,认为这个矿肯定在津巴布韦的马庞古布韦山附近。英国历史学家巴兹尔·戴维逊也持上述观点。所罗门的巨额财宝下落到底怎样?后人一直关心这个问题。统一的以色列—犹太王国在所罗门死后不久分裂了,新巴比伦王国举兵攻占了耶路撒冷城,巴比伦军队在城内大肆烧杀抢掠,圣殿遭洗劫,被焚毁,变成废墟。可是,占领者一直没有搜到所罗门财宝。那么,这批财宝到哪里去了?人们对此提出种种推测。一些历史学家分析,去向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在巴比伦人入侵耶路撒冷城之前,财宝和金约柜已被运走,隐藏起来。但是要运走如此巨大财宝而又绝对保密是不易办到的,何况巴比伦军队是突然入侵的。另一种可能是,财宝和金约柜仍在圣殿的秘密隧道和地下室内。因为隧道和地下室结构复杂,曲折深邃,埋藏隐蔽,入侵军无法找到。古耶路撒冷城遗址
两千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这批财宝。一次一次冒险,有的甚至丧生,但是换来的是一无所获,直到现在人们还不惜代价在寻找它。耶路撒冷古城的历史几经重大变迁,诸多王国先后交替,都城得而又失,所罗门圣殿几经变化,毁而又建,这给寻宝活动又增加了几分困难。从公元前4世纪起马其顿、托勒密、塞琉古诸王国先后占领了耶路撒冷,他们都花了很大精力,千方百计寻找所罗门的财宝和金约柜,但毫无结果。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占领时期,也千方百计寻找,一无所得。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在耶路撒冷兴起,这三个教派的教徒们都坚信所罗门财宝和金约柜是存在的,并认为这是主赐给他们的,各教派因此都把寻找金约柜和财宝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11~13世纪,基督教几次组织十字军东征,攻进耶路撒冷,到处寻找财宝和金约柜,也一无所获。20世纪,有几名英国冒险家来到耶路撒冷,用金钱买通守夜人,偷偷潜入圣殿,掘地挖土,寻找财宝,挖洞很深,毫无所得。传说,圣殿内的秘密地道与一条叫尤安布暗道相通,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怀疑,所罗门财宝和金约柜可能藏在尤安布暗道之中。1867年,英国军官沃林上校在一次郊游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弯曲的暗洞,他走进去很深。这时上校向人们宣布,他发现了尤安布暗道。可是,在里面并没有寻到财宝。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两个探险家理查德·哈里巴特和莫特·斯泰布秘密地进入了传说中的那条尤安布暗道。两人便在黑暗阴森的隧道中摸索前进,并用铁铲挖土,可是挖到台阶上方,流沙源源不止,两人心中着慌,怕被流沙埋没就退出了暗道。从此,那条神秘的暗道,再也没有人知道。有些学者认为,所罗门在位时,常派船出海,每次满载金银而归。人们推测,所罗门在某一海岛上有黄金宝库,船载的黄金大概就是从这个岛上来的。但是,这黄金究竟藏在哪个海岛上仍是个谜。1568年1月西班牙探险家门达纳第一个到达西南太平洋上俾斯麦群岛东南的一群海岛,发现岛上的居民戴着闪闪发光的金饰,便认为这些岛屿就是所罗门王派船运取黄金的地方,并把它们名命为所罗门群岛。从此,引来了很多寻宝者。所罗门群岛处于赤道,终年炎热、潮湿,这里的年降水量为3000~3500毫米,多山,森林茂密,全岛有90%面积为密林所盖,故找宝活动进行困难,许许多多上岛找宝的人均一无所得。也有人认为,所罗门群岛上并无所罗门财宝。神圣的金约柜,巨额的所罗门财宝到底隐藏在何处,前人为这个千古之谜已付出了不少代价,今后一定还会有人用最新的方法去寻找它,也许有朝一日会有人把这个谜揭开,使得闪闪的黄金和宝石之光,重新耀人眼目。东陵慈禧棺内珍宝的去向
这个女人带了举国珍宝进了她的坟墓,但最终她的灵魂没能为她守住这些宝藏。据说,慈禧棺内最珍贵的陪葬品应为用白玉雕成、号称可以“烟云流动”的九玲珑宝塔了。传说慈禧棺内还有四个翡翠西瓜,两个白皮黄籽粉瓤,两个绿皮白籽黄瓤,价值600万两白银。据悉,慈禧陵中被盗的珍宝或被孙殿英等人用来行贿,或被变卖,或遭毁坏,甚至被走私到国外,绝大多数至今下落不明。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一棵翡翠白菜,是其镇馆之宝,很可能就是慈禧陵中流失之物。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被盗珍宝到底去了哪里,谁也说不清了。慈禧的陵墓
1928年,驻在河北遵化清东陵附近的国民革命军第12军军长孙殿英打上了东陵的主意,并派师长潭温江去查明情况。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1928年7月1日,孙殿英命令潭温江严守东陵的所有要道,谨防他人入内。在把两个旅的兵力开进东陵四周后,他就开始探查地宫的入口,并计划在盗墓完成后以换防为由撤离东陵,把事情嫁祸到土匪身上。经过一番周折,盗墓的士兵找到了慈禧地宫的入口。从明楼下进入古洞门,过道尽头是一道浇铸了钢筋的墙壁,地宫入口就在这道“金刚墙”下。从7月4日至7月10日,炮声不断从东陵传出,当地百姓以为是在打仗,谁也不敢出门。但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两座陵墓已经被炸开。进入慈禧地宫中的盗墓士兵没有想到,走进主墓室竟非常顺利,没费什么事就见到了棺椁与陪葬珍宝。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棺盖揭开,霞光满棺,慈禧太后面貌如生。但盗墓者是怎样打开慈禧棺椁的呢?这曾经是一个谜。直到多年以后,一本叫《世载堂杂忆》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