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绿色海洋

绿色海洋

作者:杨小川字数:52810状态:连载

第二部分 富饶的海洋

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开发海洋、向海洋索取资源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一、海洋——矿产资源的另一个宝藏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其陆地面积仅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虽然大陆上的矿产资源丰富,但经过人类的长期开采,资源的储存量已一天天减少。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洋资源指海洋所固有的,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所有自然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包括海滨、浅海、深海、大洋盆地和洋中脊底部的各类矿产资源。按矿床成因和赋存状况分为:
1. 砂矿
主要来源于陆上的岩矿碎屑,经河流、海水(包括海流与潮汐)、冰川和风的搬运与分选,最后在海滨或陆架区的最宜地段沉积富集而成。如砂金、砂铂、金刚石、砂锡与砂铁矿,及钛铁石与锆石、金红石与独居石等共生复合型砂矿。
2. 海底自生矿产
由化学、生物和热液作用等在海洋内生成的自然矿物,可直接形成或经过富集后形成。如磷灰石、海绿石、重晶石、海底锰结核及海底多金属热液矿(以锌、铜为主)。
3. 海底固结岩中的矿产
大多属于陆上矿床向海下的延伸,如海底油气资源、硫矿及煤等。在海洋矿产资源中,以海底油气资源、海底锰结核及海滨复合型砂矿经济意义最大。
海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财富。海洋中蕴藏的矿产资源种类繁多,资源量极大。
1. 石油、天然气
世界海洋石油资源量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34%,据地质学家调查,全球海洋石油蕴藏量约1000多亿吨,其中已探明的储量约为380亿吨。主要分布于浅海陆架区,如波斯湾、委内瑞拉湾与马拉开波湖及帕里亚湾、北海、墨西哥湾及西非沿岸浅海区。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在进行海上石油勘探,其中对深海进行勘探的有50多个国家。
世界海洋油气储量很丰富,而且海洋油气产量将会稳步上升,成为世界油气产量增长的源泉。由于深海的极大魅力,未来几年,在深海的投资将会不断增大,深海油气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而且,亚太地区还可能成为世界海洋油气工业的引擎。在深海油气产区,巴西、西非和美国墨西哥湾仍将占据主要的地位,因此可以说世界海洋石油工业的前景是一片光明的。
根据我国勘探成果预测,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石油资源量就达到275.3亿吨,天然气资源量达到10.6万亿立方米。我国石油资源的平均探明率为38.9%,海洋仅为12.3%,远远低于世界平均73%的探明率;我国天然气平均探明率为23%,海洋为10.9%,而世界平均探明率在60.5%左右。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在勘探上整体处于早中期阶段。近年来近海大陆架上的渤海、北部湾、珠江口、莺琼、南黄海、东海等六大沉积盆地,都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2. 滨海砂矿
滨海砂矿是指在滨海水动力的分选作用下富集而成的有用砂矿。该类砂矿床规模大、品位高、埋藏浅,沉积疏松、易采易选。滨海砂矿主要包括建筑砂砾、工业用砂和矿物砂矿。工业砂据其质地而用于不同的方面,如铸造用砂和玻璃用砂等。矿物砂矿有金刚石、金、铂、锡石、铬铁矿、铁砂矿、锆石、钛铁矿、金红石、独居石等。
滨海砂矿用途很广,例如从金红石和钛铁矿中提取的钛,具有比重小、强度大、耐腐蚀、抗高温等特点,在导弹、火箭和航空工业上广泛应用。锆石具有耐高温、耐腐蚀和热中子难穿透的特点,在铸造工业、核反应、核潜艇等方面用途很广。独居石中所含的稀有元素,像铌可用于飞机、火箭外壳,钽可用在反应堆和微型电渡上。据统计,世界上96%的锆石、90%的金刚石和金红石、80%的独居石和30%的钛铁矿都来自滨海砂矿,故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滨海砂矿的开发。
中国的滨海砂矿储量十分丰富,近30年已发现滨海砂矿20多种,其中具有工业价值并探明储量的有13种。各类砂矿床191个,总探明量达16亿多吨,矿种多达60多种,几乎世界上所有海滨砂矿的矿物在中国沿海都能找到。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独居石、磷钇矿、金红石、磁铁矿和砂锡等。
3. 海底煤矿
海底煤矿作为一种潜在的矿产资源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特别是对于那些陆上煤矿资源缺乏而工业技术又很先进的国家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资源。目前,英国、土耳其、加拿大、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均有不同规模的开发,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中国海底煤田亦有分布,除现已探明的山东省龙口海底煤田外,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以及台湾省浅海陆架区大约300平方千米的新生代地层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我国的陆架煤矿主要分布在浅海区,向东可延伸到冲绳海槽中部和北部。
4. 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由天然气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的外观似冰的白色或浅灰色固态结晶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又称之为“可燃冰”、“气冰”、“固体瓦斯”。因其成分的80%~99.9%为甲烷,又被称为“甲烷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烃类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广、规模大、埋藏浅、成藏物化条件好、清洁环保等特点,被喻为未来石油的替代资源。“可燃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立方米的天然气。据估计,地球海底天然可燃冰的蕴藏量约为50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是目前世界年能源消费量的200倍。全球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
按天然气水合物的保存条件,它通常分布在海洋大陆架外的陆坡、深海和深湖以及永久冰土带。从南海的水深、沉积物和地貌环境来看,它是中国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初步勘测结果表明,仅南海北部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就已达到我国陆上石油总储量的一半左右;在西沙海槽也已初步圈出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为5242平方千米,其资源量估算达4.1万亿立方米。按成矿条件推测,整个南海的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相当于我国常规油气资源量的一半。
5. 多金属结核和富钴锰结壳
深海一般是指大陆架或大陆边缘以外的海域。深海占海洋面积的92.4%和地球面积的65.4%,尽管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海底资源,但由于开发难度大,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得到开发。深海矿产资源主要有多金属结核矿、富钴结壳矿、深海磷钙土和热液硫化物矿等。
多金属结核矿是一种富含铁、锰、铜、钴、镍和钼等金属的大洋海底自生沉积物,呈结核状,主要分布在水深3000~6000米的平坦洋底,是棕黑色的,像马铃薯、姜块一样的坚硬物质。个体大小不等。这种结核含有多达70余种金属和稀有元素,如铜、钴、镍、锰、铁等。
深海勘测表明,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其中太平洋分布最广,储量最大,并呈带状分布。世界深海多金属结核资源极为丰富,远景储量约3万亿吨,仅太平洋的蕴藏量就达1.5万亿吨。
富钴结壳矿是生长在海底岩石或岩屑表面的一种结壳状自生沉积物,主要由铁锰氧化物组成,富含锰、铜、铅、锌、镍、钴、铂及稀土元素,平均含钴达0.8%~1.0%,是大洋锰结核中钴含量的4倍。金属壳厚1~6厘米,平均3厘米,最厚可达15厘米。结壳主要分布在水深300~3000米的海山、海台及海岭的顶部或上部斜坡上。
自20世纪以来,富钴结壳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德、美、日、俄等国纷纷投入巨资开展富钴结壳资源的勘查研究。据估计,在太平洋地区专属经济区内,富钴结壳的潜在资源总量不少于10亿吨,钴资源量就有600~800万吨,镍400多万吨。在太平洋地区国际海域内,经俄罗斯对麦哲伦海山区开展调查,亦发现了富钴结壳矿床,资源量亦已达数亿吨,还有近2亿吨优质磷块岩矿床的共生。
磷钙土是磷钙土是海洋中磷的重要资源,由磷灰石组成的海底自生沉积物,按产地可分为大陆边缘磷钙土和大洋磷钙土。它们呈层状、板状、贝壳状、团块状、结核状和碎砾状产出。大陆边缘磷钙土主要分布在水深十几米到数百米的大陆架外侧或大陆坡上的浅海区,主要产地有非洲西南沿岸、秘鲁和智利西岸;大洋磷钙土主要产于太平洋海山区,往往和富钴结壳伴生。
磷钙土生长年代为晚白垩世到全新世,太平洋海区磷钙土含有15%~20%的五氧化二磷,是磷的重要来源之一。另外,磷钙土常伴有高含量的铀和稀土金属铈、镧等。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是指海底热液作用下形成的富含铜、锰、锌等金属的火山沉积矿床,故又称热液硫化物矿床。按产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呈土状产出的松散含金属沉积物,如红海的含金属沉积物(金属软泥);另一类是固结的坚硬块状硫化物,与洋脊“黑烟筒”热液喷溢沉积作用有关,如东太平洋洋脊的块状硫化物。

二、奇妙的海洋能源
浩瀚的大海,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更有真正意义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能源。它既不同于海底所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海底能源资源,也不同于溶于水中的铀、镁、锂、重水等化学能源资源。它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形态,就是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度差、盐度差等方式表达的动能、势能、热能、物理化学能等能源。直接地说就是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海流能及盐度差能等。这是一种“再生性能源”,永远不会枯竭,也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1. 潮汐能
潮汐能是指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其利用原理和水力发电相似。潮汐能是以势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是指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与动能。它包括潮汐和潮流两种运动方式所包含的能量,潮水在涨落中蕴藏着巨大能量,这种能量是永恒的、无污染的能量。
潮汐能是人类利用最早的海洋动力资源。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我国沿海居民就利用潮力碾谷子,在山东地区就发现早期的潮汐磨。11世纪的欧洲西海岸的潮汐磨房使早期工业国家走上发财致富的道路,并把它带到美洲新大陆。1600年法国人在加拿大东海岸建起美洲第一个潮汐磨。在英国萨福尔克至今还保留着一个12世纪的潮汐磨,还在碾谷子供游客参观。
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研究潮汐发电。第一座具有商业实用价值的潮汐电站是1967年建成的法国郎斯电站。该电站位于法国圣马洛湾郎斯河口。郎斯河口最大潮差13.4米,平均潮差8米。一道750米长的大坝横跨郎斯河。坝上是通行车辆的公路桥,坝下设置船闸、泄水闸和发电机房。郎斯潮汐电站机房中安装有24台双向涡轮发电机,涨潮、落潮都能发电。总装机容量24万千瓦,年发电量5亿多度。
1968年,前苏联在其北方摩尔曼斯克附近的基斯拉雅湾建成了一座800千瓦的试验潮汐电站。1980年,加拿大在芬地湾兴建了一座2万千瓦的中间试验潮汐电站。试验电站、中试电站,那是为了兴建更大的实用电站做论证和准备用的。世界上适于建设潮汐电站的20几处地方,都在研究、设计建设潮汐电站。其中包括: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库克湾、加拿大芬地湾、英国塞文河口、阿根廷圣约瑟湾、澳大利亚达尔文范迪门湾、印度坎贝河口、俄罗斯远东鄂霍茨克海品仁湾、韩国仁川湾等地。随着技术进步,潮汐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未来将不断会有大型现代潮汐电站建成使用。一些专家断言,未来无污染的廉价能源是永恒的潮汐。
2. 波浪能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是海洋能源中能量最不稳定的一种能源。波浪能主要是由风的作用引起的海水沿水平方向周期性运动而产生的能量。
波浪能是巨大的,一个巨浪就可以把13吨重的岩石抛出20米高,一个波高5米,波长100米的海浪,在一米长的波峰片上就具有3120千瓦的能量,由此可以想象整个海洋的波浪所具有的能量该是多么惊人。据计算,全球海洋的波浪能达700亿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为20~30亿千瓦。
波浪能量如此巨大,存在的如此广泛,自古吸引着沿海的能工巧匠们,想尽各种办法,企图驾驭海浪为人所用。水力可以满足全世界3倍的能源。
波浪能利用的关键是波浪能转换装置。1985年,英国在苏格兰的艾莱岛建造了一座75千瓦的振荡水柱波力电站,1991年建成且并入当地电网。1995年8月,英国建造了第一座商业性波浪能发电站,输出功率为2兆瓦,可满足2000户家庭的用电要求。日本已有数座波浪能发电站投入运行,其中兆瓦级的“海明号”波浪能发电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波浪能发电装置。
3. 海流能
海流能是指海水流动的动能,主要是指海底水道和海峡中较为稳定的流动以及由于潮汐导致的有规律的海水流动所产生的能量,是另一种以动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
海流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发电,其原理和风力发电相似,几乎任何一个风力发电装置都可以改造成为海流能发电装置。但由于海水的密度约为空气的1000倍,且必须放置于水下,故海流发电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安装维护、电力输送、防腐、海洋环境中的载荷与安全性能等。此外,海流发电装置和风力发电装置的固定形式和透平设计也有很大的不同。海流装置可以安装固定于海底,也可以安装于浮体的底部,而浮体通过锚链固定于海上。
由于海流遍布大洋,纵横交错,川流不息,所以它们蕴藏的能量也是可观的。例如世界上最大的暖流——墨西哥洋流,在流经北欧时为1厘米长海岸线上提供的热量大约相当于燃烧600吨煤的热量。据估算世界上可利用的海流能约为0.5亿千瓦。
4. 海洋温差能
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60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所含的热量。如果我们将海洋中储存的热能开发出来,这就是海洋热能转换,通常也称作“海洋温差发电”。
利用海洋温差发电的概念最早于1881年提出。但是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处于纬度较高的温、寒带地区,或者是内陆国,没有发展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条件。直到1979年在美国夏威夷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海洋温差发电装置后,各国才开始重视这一新方法。
目前日本在海洋能开发利用方面十分活跃,专门成立了海洋温差发电研究所,并在海洋热能发电系统和热交换器技术领域领先美国。1999年,日本和印度联合进行的1000千瓦海洋温差发电实验成功,推动了该技术的实用化。
海洋温差电站对环境无不良影响,大规模开发时则需考虑对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由于它可将深海富营养盐类的海水抽到上层来,将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海洋温差电站的经济性在目前还不能与燃油电站相竞争,但它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中最有潜力的方式之一。若将发电、海水养殖及供应淡水结合起来综合开发,则可取得更好的经济效果。对边远的海岛,开发海洋温差能,当前在经济上就可能是有利的。
5. 盐度差能
在海水和江河水相交汇处,还蕴含着一种鲜为人知的盐差能。据估算,地球上存在着26亿千瓦可利用的盐差能,其能量甚至比温差能还要大。海洋盐差能发电的设想是1939年由美国人首先提出的。盐差能发电的原理是:当把两种浓度不同的盐溶液倒在同一容器中时,那么浓溶液中的盐类离子就会自发地向稀溶中扩散,直到两者浓度相等为止。所以,盐差能发电,就是利用两种含盐浓度不同的海水化学电位差能,并将其转换为有效电能。
我们可以看到海洋盐差能的蕴藏量是比较可观的,而且利用它几乎不带来任何污染,所以盐差能是一种很清洁的能源。如果能够有效开发它的话,这将对我们目前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有很大的缓解,即使由于各种技术上的原因没能有效开发它,这对我们提高认识新能源、开发新能源也是很有用的。
三、海水——液体化工资源
由于淡水资源缺乏,人们已开始开发利用海水,世界沿海国家纷纷把眼光转向大海。各国都相继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开发海水的直接利用。
海水利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海水代替淡水直接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杂用水,用量最大的是作工业冷却用水,其次还可用在洗涤、除尘、冲灰、冲渣、化盐制碱,印染等;二是海水经淡化后,提供高质淡水,供高压锅炉用,淡化水经矿化作饮用水;三是海水综合利用,即提取化工原料。
随着海洋化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海水,现在已经确定海水含有80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差别很大。根据其含量的多少,大体上分为三类:每升海水中含有100毫克以上的常量元素;含有1毫克~100毫克的微量元素;含有1毫克以下的痕量元素。
1. 海水制食盐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重要物质,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人的血清中含盐0.9%,所以浓度为0.9%的食盐溶液叫生理盐水。人每天都要吃盐,成年人每天需要10~12克,未成年人需要量则更多一些。人体内有了盐才会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人体胃液里的盐酸就是人们食盐之后产生的,它能帮助消化,杀菌。人不食盐,就会感到全身无力,久而久之,会危及生命。在工业上,盐用途更为广泛,用量也非常之大。在制碱企业,人们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盐。因为盐是纯碱、烧碱和盐酸产品的基本原料。许多有机合成产品,如氯化乙烯、聚氯乙烯、氯丁橡胶等所需要的氯也源于盐。此外,食盐在肥皂工业、染料工业、矿业、钢铁工业、皮革业、陶瓷业,以及农业等都大有作为。目前,全世界约有60多个国家以工业规模从海水中生产食盐,每年从海水中产生的食盐总量达7000多万吨。
我国大陆海界线绵长,有着广阔的滩涂,自然条件适宜,海盐资源极为丰富。渤海、黄海沿岸,渤海海峡北部、山东半岛东部和南部的海域海水含盐度较高。在大陆沿岸,我国拥有200多万亩盐田,有像长芦盐场等数十个大型盐田。制盐工业和盐化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 海水变肥料
钾元素在海水中占第六位,共有600万亿吨。氯化钾,是我们从海水中提取的肥料。钾肥肥效快,易被植物吸收,不易流失。钾肥能使农作物茎秆长得强壮,防止倒伏,促进开花结实,增强抗寒、抗病虫害能力。海水中提钾主要用来制造钾肥。此外,钾在工业上可用于制造含钾玻璃,这种玻璃不易受化学药品腐蚀,常用于制造化学仪器和装饰品。钾还可以制造软皂,可用作洗涤剂。钾铝矾(明矾)可用作净水剂。
3. 海水提溴
茫茫大海是化学元素溴的“故乡”,地球上99%以上的溴都在海水中,可谓源源溴素海中来。海水中溴含量约为65毫克/升,总量达100万亿吨。
海水提溴是从海水中提取元素溴的技术。溴及其衍生物是制药业和制取阻燃剂、钻井液等的重要原料,需求量很大。国外从1934年开始海水提溴试验和开发,目前日本、法国、阿根廷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已建有海水提溴工厂,年产量基本保持在36万吨的水平。中国从1966年开始海水提溴,至今仍处于小型试生产的规模。
4. 海水提镁
镁是机械制造工业重要的金属材料,不管是飞机制造,还是建造舰船,不管是汽车,还是常规武器制造、核设施建造,乃至生物生长,都离不开镁。比如,炼钢工业,只有含杂质量在2%~4%以下优质镁,才能炼出优质钢、特种钢,而且陆地上天然菱镁矿砂烧结后制成的镁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的,只有海水中提取的镁纯度在96%~98%乃至99.8%以上的高纯度镁砂,才能满足冶金工业的特殊需要。因此,世界各国对海水提镁工作都十分重视。
镁在海水中的浓度为1290毫克/升,海水中镁以离子形式存在,总量为1800亿吨。目前,世界主要镁生产国大约有一半的产量来自海水提镁。
海水提镁,基本的工艺技术是:先把石灰乳注入到盛有海水容器中,使海水中的氯化镁变为氢氧化镁沉淀,从海水中滤出的氢氧化镁再加盐酸,使之生成氯化镁,并将其溶液煮沸、浓缩、烘干成无水氯化镁,经过电解氯化镁,便得到金属镁和氧气。海水提镁,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生产中,有许多技术问题期待着我们去解决。

四、丰富的海洋动植物
浩瀚的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它哺育着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这其中有闪闪发光的夜光虫和身体晶莹透明、随波逐流的水母,有美丽无比的珊瑚、五彩缤纷的海葵和“顶盔贯甲”的虾蟹,有“喷云吐雾”的乌贼和名贵的海参,还有千奇百怪的鱼类古老的海龟和憨态可掬的海豹,更有聪明灵巧的海豚和硕大无比的巨鲸……它们共同生活在这熙熙攘攘的海洋大家庭里,组成光怪陆离的海洋动物大千世界。
海洋动物的体型和个体大小差别都很大,从几毫米的蜱螨类、棘头虫类到长达33米、重达160多吨的蓝鲸,可以说形形色色、千姿百态。
海洋渔业资源非常丰富,种类很多,全世界有2.5万~3万种,其中海产鱼类超过1.6万种,年产量不足5万吨的品种约为140种。目前,全世界每年从海洋中捕捞的6000万吨水产品中,90%是鱼类。鱼类种类较多,可供食用的就有1500多种。鱼类可谓全身是宝,营养经济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味道鲜美。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在海洋中。有人计算过,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提供30亿吨水产品,能够养活300亿人口。
海洋也像陆地一样,有肥美丰产的地方,也有贫瘠荒凉的不毛之地。全世界海洋渔获量的97%是在只占全球海洋面积7%的大陆架海域捕捞的。世界最著名的有四大渔场:北太平洋渔场、东北大西洋渔场、西北大西洋渔场和秘鲁沿海(东太平洋)渔场。这些渔场中出产的主要经济鱼种有:鲱鱼(青鱼)、鳕鱼(明太鱼)、鲭鱼(鲅鱼、马鲛鱼)、大马哈鱼(鲑鱼)、鲽鱼(比目鱼)、金枪鱼、沙丁鱼以及乌贼(鱿鱼)、虾、蟹和鲸等。中国沿海,东非、西非沿海,澳大利亚以东的太平洋和以西的印度洋海域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渔场。南极海域则是磷虾资源丰富的海域和大型海洋哺乳动物鲸的出没之地。
渔获量的大规模增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情。据统计,1900年,全世界海洋渔获量才350万吨。1950年达到2070万吨。以后逐年增长,到70年代末,即达到7000万吨。此后在7000万吨上下徘徊,到90年代,又上升到9000万吨。
中国东、南两面为海洋环绕。中国沿海自北向南划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跨越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四个气候带。中国近海大陆架宽广,有长江、黄河、珠江、辽河等大小5000多个河流汇入。发源于台湾东南赤道海域的暖流,即著名的“黑潮”,自南向北流经中国海域,与北方的沿岸寒流相交汇。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造成中国近海的富饶渔场。中国近海渔场面积150万平方公里。主要渔场有:黄渤海渔场、吕泗渔场、大沙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东沙渔场、北部湾渔场、中沙渔场、西沙渔场、南沙渔场等。其中的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由于产量高,被称为中国的四大渔场。
中国近海渔场有鱼类18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70多种,包括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鲐鱼、鲳鱼、鳓鱼、纳鱼、马鲛鱼、青鱼、鳗鱼、马面钝、蝶鱼、石斑鱼、金枪鱼以及墨鱼(乌贼)、对虾、毛虾、梭子蟹、海蜇等。其中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是中国人民喜欢食用而且产量较大的海洋水产品,被称为“中国四大海产”。
海洋植物的形态复杂,个体大小有2~3微米的单细胞金藻,也有长达60多米的多细胞巨型褐藻;有简单的群体、丝状体,也有具有维管束和胚胎等体态构造复杂的乔木。海洋里的植物都称为海草,有的海草很小,要用显微镜放大几十倍、几百倍才能看见。它们由单细胞或一串细胞所构成,长着不同颜色的枝叶,靠着枝叶在水中漂浮。单细胞海草的生长和繁殖速度很快,一天能增加许多倍。虽然,它们不断地被各种鱼虾吞食,但数量仍然很庞大。
大的海草有几十米甚至几百米长,它们柔软的身体紧贴海底,被波浪冲击得前后摇摆,但却不易被折断。海草的经济价值很高,像中国浅海中的海带、紫菜和石花菜,都是很好的食品,有的还可以提炼碘、溴、氯化钾等工业原料和医药原料。
21世纪是人类崇尚健康的时代,也是健康产业大发展的时代。但是,传统的以陆生生物为原料的健康产业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限制。多年来,人类对陆生生物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以其为原料的药品与保健品为人类健康作出过重大贡献。然而,随着生态的恶化,不少陆生动物与植物的品种遭受环境污染,濒临消亡,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于是,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便成为了人们必须开拓的新的健康产业资源。海洋里生活着50余万种生物,占全球物种的4/5,海洋的植物物种数为陆地植物的5~10倍,动物种数为陆地动物的60%。很明显,未来的药品与保健品的主要原料基地在海洋。
目前人们对海洋生物的了解还很少,利用也不多。然而初步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海洋生物的保健作用非常突出。从鱼类和贝类中提取的牛磺酸,具有抗氧化、稳定细胞膜的作用,能消除疲劳、提高视力;从海鱼和海藻中分离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有提高儿童智商、延缓老人大脑功能衰退的功能;海藻、海虾和海参等腔肠动物中含有的多糖与皂甙,具有防止动脉硬化、抗癌和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生物活性;从鲍中提取的一种被称作鲍灵素的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抑制肿瘤生长的活性;从扇贝中提取的多肽,具有抗辐射和促进因放射损伤的细胞修复的作用。研究发现,海水近80种元素中有17种是陆地土壤里缺少的,许多海洋生物含有人类生命活动必需的元素异常丰富,如牡蛎的含锌量、海带的含碘量,都大大高于任何陆生生物,因此,海洋生物是制作和提取营养补充剂的良好原料。
鉴于海洋生物开发有广阔的前景,进入21世纪,美国、日本、英国政府对海洋开发的投资一直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1.5~2.0%,日本、澳大利亚和欧美各国均投入巨资建立了相应的海洋药物研究机构。美国科学家成功地从海洋生物体内分离与鉴定出3000余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表现有抗菌、抗病毒、镇痛、抗肿瘤、抗动脉硬化、提高免疫力等多种保健作用。
日本是海洋水产制品的消费大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日本人开始建立新的健康消费观念,从传统的单一食用鲜活海产品,转向食用多功能的海产制品。受人们膳食结构变化的推动,近十余年来,日本的海产品加工业发生了重大改变,海洋健康产业发展尤其迅速。日本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鱼油与海藻产品生产国,用鱼油制成的保健品含有大量的DHA,很受中老年人欢迎。以各种鱼、虾、蟹、贝类加工和制取的优质蛋白质、营养素补充剂、牛磺酸制品在日本市场十分畅销。日本是世界上海洋健康品消费大国,也是长寿大国,去年年底国民的平均年龄达到81.9岁,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海洋健康产业功不可没。
链接
海洋动物之最
最小的海蟹:生活在日本相模湾的豆蟹,长3.8~4.2毫米,只有一个米粒那么大。
最重的海蟹:产于澳大利亚巴斯海峡,重达14千克。
最大的龙虾:是深海拖网船“赫斯勃”号于1934年捕到的。从尾端到钳尖1.2米,重19千克多。这个大龙虾陈列在美国波士顿科学馆里。
最小的龙虾:是南非的角龙虾,总长只有10厘米左右。
最长的水母:于1965年被海水冲到马萨诸塞州海滩上,伞部直径2.3米,触手36.58米,若把触手展平,竟长达74米。
最大的蜗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近海发现的一种海兔蜗牛,平均重量3.2~3.6千克,最重6.8千克。
最大的法螺:一般壳高20余厘米,最大可达40厘米。
最名贵的海贝:贝类专家认为,生活在菲律宾海外的白齿玛瑙贝稀少名贵,至今一共找到3只。
最长的动物:用肺呼吸的海洋动物中,在水下屏气时间最长的海龟。它吸入一口气,可在水下潜游几个昼夜。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