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未解之谜
作者:廉永清字数:76588状态:连载
第七章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罪过 地球曾遭遇过小行星的撞击,这已有证据可以说明。但这种撞击对地球造成了什么影响,特别是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了怎样的灾难,对同是地球生物的人类来说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了。所以评价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后果,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也为有关科学家时刻关心。行星撞击地球模拟图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很多,但最有名的莫过于美国科学家阿尔瓦雷斯于1980年提出的小行星撞击理论了。1991年,有科学家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寻找石油,谁料到石油没找着,却发现了一个地下的隐伏构造。这一构造状似碗形,直径200~300千米,深约3千米,形成于6500万年前。科学家相信,这个隐伏构造当是撞击坑的所在。这个坑现被称为“奇克苏鲁布”撞击坑,这是因为奇克苏鲁布镇正好坐落在撞击坑的中心部位。现今的尤卡坦是陆地,但6500万年前这一带却是一片浅海水域。当年小行星以高速向地球撞来,在临近撞击点的上空,星体突然发生大爆炸,强大的冲击波在一瞬间把撞击点炸出一个巨大的坑,100多立方千米的岩石被挖出。科学家计算出,当时的海啸大浪最高达350米,低的也有100米。据他们研究,当年那一带的海平面比现在约高出200米,灾星就撞在200米深的浅海海底。行星撞击地球形成海啸等灾难由于小行星撞在浅海海底,所以引起的海啸与撞击的能量相比并不算大,但海水向撞击坑回流时引起的海啸却十分巨大。他们认为,小行星要是落在了深海之中,所引发的海啸将会比落在浅海区大出近十倍!据认为大海啸发生时,海水淹没了整个墨西哥和大半个美国。当发生撞击时,溅起的尘埃长时间挡住了阳光,使浮游生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那时海洋中的生存环境变得相当恶劣。当时海洋表层的浮游生物在短时期内大量死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又据氧同位素的研究,显示撞击后大洋表面水温下降约10℃。研究者估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地表平均气温下降约数摄氏度,导致全球冰川化,形成新冰期。那时的地球进入了漫长而黑暗的冬天,大地久久不见天日,地面急剧降温,景况十分可怕。据说地球上要是发生了核大战,其情景将与6500万年前的那幕惨剧相似。所以说核大战实在是打不得。据近年研究,小行星肇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天上下的雨是富含硫酸的“硫酸雨”。研究者认为,小行星撞击点的地下岩层中夹有大量石膏矿,石膏中的硫便是硫酸雨的直接来源。硫酸雨对地球表面的生物所造成的伤害有多大,不言自明。研究者认为,小行星要是撞在别处(不含石膏矿的地方),结局就会比这好得多。小行星对地球的这一击,使地球表面又是大火,又是海啸,又是降温,同时天降酸雨,大地一片昏暗。不用说,由撞击而引发的火山和地震,肯定也会跟着一同出来可劲地闹腾。一个好端端的地球,瞬时变成了人间地狱。可怕!大量证据表明,6500万年前确有一颗小行星袭击了我们的地球,并酿成了一场空前的生态环境大灾难,地球的生态系遭到了彻底的破坏。有一种观点认为,白垩纪末的这场大灾难系当时强烈的火山活动所为,但种种证据显示,火山没有这么大的能耐。由于科学家已掌握了大量的证据,小行星现在已很难洗刷自己的“罪名”。6500万年前行星撞击地球然而,小行星真的是“屠龙凶手”吗?(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它曾杀死过大量恐龙);如果6500万年前小行星没来“轰炸”地球,恐龙是否就会 一直繁衍到今天?小行星究竟对白垩纪末期的大绝灭事件负有多大的“责任”?这些仍然是难以解开的谜。太阳系会有第十大行星吗? 人们总是对发现新天体持欢迎的态度,尤其是发现太阳系的行星。问题是想当太阳系的行星也要有个标准。君不见冥王星不就被开除出九大行星之列了吗?但只要能发现又符合条件的星体,就是有二十大行星也不嫌多,何况是十个。据2005年7月30日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天文学家在我们所在的太阳系里新发现了一颗星体,它比冥王星还要大,并把它称为第十大行星(天文学中称之为“x星”),可是这一声明立即在天文界引起广泛争论。这颗新星的大小不是问题,但如何准确地给行星下定义却成了问题。太阳系行星 自从75年前发现了冥王星后,这是首次在我们所处的太阳系中发现如此巨大的星体。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迈克·布朗在29日傍晚宣布发现了这个比冥王星大的星体,巧合的是,仅仅几个小时前另有一个比冥王星稍小的新天体也被发现,这真是让天文学家和媒体目不暇接的一天。最新发现的天体被临时命名为“2003 UB313”,它与太阳的距离是冥王星与太阳的距离的三倍,也就是大约97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指的是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它也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太阳系中最远的星体,是“柯依伯星带”里亮度占第三位的星体。它比冥王星表面的温度低,是一个非常不适合居住的地方。行星天文学教授布朗说:“这个新星体明显比冥王星要大。”布朗在29日傍晚美国宇航局主持召开的紧急远程电信会议上对记者们说,这个星体呈圆形,最大可能是冥王星的两倍。他估计新发现的这颗星星的直径估计有2100英里,是冥王星的15倍。这个星体与太阳系统的主平面保持着45度的夹角,大部分其它行星的轨道都在这个主平面里。布朗说,这就是它一直没有被发现的原因,直到现在才有人观察那个地方。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它是一个“柯依伯带”而不是一颗行星,柯依伯带是海王星以远的冰块星体区,许多天文学家也把冥王星称为一个柯依伯带星体。布朗本人过去也曾表示,冥王星太小,而且是在古怪的倾斜的轨道上运行,因此冥王星不够行星的资格。可是今天他有了一个不同的发现。布朗在远程电信会议上说:“冥王星很长时间以来就被称为行星,整个世界对此已经习惯了。对我来说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延伸,那就是任何比冥王星大而远的星体都是行星。”布朗还给出了其他的理由。他说,“2003 UB313”看起来表面上覆盖着甲烷冰,这跟冥王星一样,可是其他的大的柯依伯带星体上没有甲烷冰。他说:“新发现的天体在级别上非常像冥王星。”美国宇航局在一份官方声明中称“2003 UB313”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从而对布朗的观点给予了有力支持和认可。5年前,布朗普与朋友打赌:在2005年1月1日之前,天文学家肯定将发现比冥王星大的星体。当年1月8日, 他们发现了“2003 UB313”。布朗说:“我的第一反应是,‘哦,就因为多出7天,我输给了那位朋友。’ ”布朗研究小组已经向国际天文联盟递交了给这颗新行星命名的建议,但在该组织作出决定之前,他们不会对外界透露为这颗新星取的名字。而提前宣布新发现事出有因。这颗新星是天文学家在帕洛马尔天文台用萨穆尔·奥琴望远镜发现的。布朗表示,由于无论是职业观测者还是天文业余爱好者都可以观测到这颗星星,所以它将成为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观测星体。布朗说:“在未来6个月里,它都可以看得见,如果是凌晨的话,目前它几乎就是就在我们的头顶上,在鲸鱼座。”布朗透露 ,他是与吉米尼天文台的查德·特鲁吉洛以及耶鲁大学的戴维·拉比诺维兹于2005年1月8日发现了这个星体。在此之前,这个研究小组一直希望首先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然后再宣布发现了这颗行星,但他们不得不将宣布的时间提前到美国当地时间29日晚上。因为他们的发现已经走漏了风声。布朗解释说:“有黑客潜入我们的网站,他们正准备将这些数据公之于众。”太阳系 布朗与特鲁吉洛首次用48英寸的萨穆尔·奥琴望远镜拍到这颗新行星是在2003年10月31日,然而,这个星体距离地球太遥远,直到他们在2005年1月重新对数据进行分析时,才发现这颗星体的运行情况。在过去的7个月 里,他们一直在研究这颗行星,希望对它更准确地估算大小和运行情况。这些科学家通过其亮度和距离推断在太阳系新发现的这颗行星的大小。它的反射情况尚不得而知,这也是科学家估算的直径是冥王星的一到两倍的原因,但估算是以他们掌握的数据为基础。布朗表示:“即使它百分之百地反射到达它那里的光,这颗行星的体积仍然和冥王星一样大,所以我宁愿说它可能是冥王星的一到一倍半。我们不敢肯定它到底有多大,但我们百分之百地相信,这是迄今为止在太阳系外层空间发现的第一个比冥王星体积大的星体。”华盛顿卡耐基协会的行星形成理论家艾伦·博斯却认为这一发现是天文学上的“一大步”,但博斯表示他压根不会称这个星体是行星。他说,取而代之的说法应该是,像冥王星和其它海王星以远的小星体最好应该被 称为“柯依伯行星”。博斯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称它们是行星对太阳系中其它大的星星是不公平的。”美国西南研究所的阿兰·斯蒂恩是美国宇航局向冥王星发射探测器的“新地平线”计划主管,他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预言,像冥王星这样的行星会有1000颗之多。他还通过进行电脑模拟得出结论:像火星一般大的行星可 能躲在我们所在的太阳系的一些偏远角落,有些行星甚至可能和地球一般大。行星的运动轨道是椭圆的吗? 人类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经历了怎样艰辛的努力啊!有的人甚至为此赔上了性命。可是真理的光辉是遮掩不住的,它需要的是时间。行星的运动轨道是椭圆的,这在今天是常识问题,过去却曾困惑了多少人,多少个世纪。但是椭圆问题不同于圆那样划一,科学家又在为椭圆的大小费脑筋了。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理论,完全不同于以前所提出的假说;他的关于行星运动的轨道“是椭圆”的断言,更超越了他前人所做的各种各样的改进。在有关行星运动的分析中,开普勒并不偏重于各种几何问题,相反,他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行星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像哥白尼的假说所指出的那样,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那这一事实就应该能够由行星本身的运动和轨道辨别出来。”这些都是物理问题,而不像以前所设想的那样,都是几何构造的问题。尽管开普勒解决行星运动等问题的方法,完全不同于他以前的任何人,但他的工作仍然是从对观察结果进行仔细分析后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而且是这种方法的一个杰出的例子。他的分析过程漫长并且极其艰辛:他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进行工作,从来没有放弃他的目标。如果用呕心沥血这个词来形容他的努力,也是丝毫不过分的。开普勒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仔细研究火星轨道是研究行星运动的关键。因为火星的运动轨道偏离圆轨道最远,它使得哥白尼的理论显出了严重的缺陷。开普勒还认识到,对第谷·布拉赫准确的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是整个问题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开普勒曾经写道:我们应该仔细倾听第谷的意见。他花了35年的时间全心全意地进行观察……我完全信赖他,只有他才能向我解释行星轨道的排列顺序。第谷掌握了最好的观察资料,这就如他掌握了建设一座大厦的物质基础一样。我认为,正当朗高·蒙太努斯全神贯注研究火星问题时,我能来到第谷身边,这是“神的意旨”,我这样说是因为仅凭火星就能使我们揭示天体的奥秘,而这奥秘由别的行星是永远揭示不了的……实际上,开普勒曾千方百计想获得他梦寐以求的第谷的观察资料。如果说他犯了偷窃罪,似乎也并不夸张,因为他自己就曾经承认:“我承认,当第谷死的时候,我正是利用了没有或缺乏继承人这样的有利条件,使第谷的资料由我照管,或许可以说霸占了观察资料。”他自己又解释道:“争吵的原因在于布拉赫家族有怀疑的天性和恶劣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在于我自己有脾气暴躁和喜欢挖苦人的毛病。必须承认,滕纳格尔有充分的理由来怀疑我。我已占有了观察资料并且拒绝把它们交给继承人。”得到了第谷的观察资料以后,开普勒不断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太阳确实是行星运动的起源和原因,那么这一事实在行星自身运动中如何体现出来?”他注意到,火星的运动在近日点比在远日点要快些,并且“想起了阿基米德”,于是,他用矢径(连接太阳和火星瞬时位置的矢量)的方法,算出了沿轨道运动的面积。开普勒写道: 当我认识到,在运动的轨道上有着无数个点以及相应产生了无数个离太阳的距离,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运动轨道的面积包括了这些距离的和。因为我回忆起阿基米德用同样的方法,将圆面积分解成无数个三角形。”这就是开普勒于1603年7月发现面积定律的经过。牛顿把它称为开普勒三大定律的第二定律。从此以后,人们都这样称呼面积定律。开普勒用了五年多的时间才建立起这个定律;其实,早在1596年他发表《宇宙的奥秘》这本书之前,他就在探求这一规律,那时他用的方法是把五个规则的多面体与当时已知的六个行星联系起来。面积定律能够确定轨道上各点的速度的变化,但不能确定轨道的形状。在他得出面积定律的最终表述的前一年,开普勒实际上就摒弃了行星运动轨道是圆的假说。1602年10月他曾写道:“行星轨道不是圆。这一结论是显而易见的——有两边朝里面弯,而相对的另两边朝外伸延。这样的曲线形状为卵形。行星的轨道不是圆,而是卵形。”在作出火星轨道是卵形这一结论之后,开普勒又花了三年时间才确定它的轨道实际上是椭圆,当这一结论确立时,他写道: 为什么我要在措词上做文章呢?因为我曾拒绝并抛弃的大自然的真理,重新以另一种可以接受的方式,从后门悄悄地返回。也就是说,我没有考虑以前的方程,而只专注于对椭圆的研究,并确认它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假说。然而,这两种假设实际上就是同一个。我不断地思考和探求着,直至我几乎发疯,所有这些对我来说只是为了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什么行星更偏爱椭圆轨道……噢,我曾经是多么的迟钝啊! 开普勒用了十年多的时间才发现了他的第三定律,即任何两个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他们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1618年,开普勒在他的《宇宙的和谐》一书中表述了这个定律。下面就是开普勒自己对发现这个定律的描述: 准确地说,就是在1618年3月8日这天,这一结论显现于我的脑海中。但不幸的是,当我试图用计算来证实它的时候,我又以为它是错误的,因而我抛弃了它。5月15日,这个念头终于又回到了我的脑海中,并且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使我豁然开朗。它与我17年来对第谷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所得出的数据吻合得如此之好,以致刚开始的瞬间,我感到我好像在梦幻之中。至此,开普勒呕心沥血的漫长而艰辛的追求,终于结束了。在他的第一本书《宇宙的奥秘》中,开普勒就说过:“但愿我们能够活着看到这两种图像能够相互吻合。”22年后,当他发现了他的第三定律,从而使得他的梦想得以实现时,开普勒在《宇宙的奥秘》再版中加进了这样的注释:“22年后,我们终于活着看到了这一天,并为此感到欢欣鼓舞,至少我是如此;并且我相信梅斯特林及其他人将分享我的快乐!”行星运行轨道神秘的玛雅星 有些谜的解释就像现代版的《星际旅行》或《星球大战》,对一个不存在的天体加上地球人类之谜的想象结局,这可能就是玛雅星的由来。我们是信科学呢?还是信想象呢?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上曾栖息过的玛雅人,无疑是我们地球上最神秘莫测、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之一。早在远古时代,玛雅人就在天文、建筑、医学、数学、历法等方面都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他们建筑了富丽堂皇的宫殿,修筑了台阶状金字塔式的纪念碑和寺院。此外,玛雅人还知道天王星、海王星,他们的玛雅历一直推算到四亿年之后,他们留下的天文历法可沿用六千四百万年。在玛雅人留下的许多天体方面的史料中,最令人惊叹不已的莫过于他们推算出卓尔金年260天,金星年584天,算出地球是3652420天(今天的准确计算是3652422天)。现代的史学家、天文学家一般把玛雅人的卓尔金年当作他们的宗教祭祀年,一年一共有260天(有260个不同的名称和顺序),划分为13个月,每个月20天。他们的这种年历一般被认为是他们为定出举行宗教仪式的时间而制定的。玛雅星 同时玛雅人也用365天(地球的公转周期)计年,他们将这种有别于宗教年的历法通称为“民用年”,一年划分为18个月,一个月20天,外加5个无名日。但几乎是与这种传统说法同时的,有人却持另一种意见,他们坚持认为:既然玛雅人的地球年、金星年都是针对两个太阳系大行星而言的,那么卓尔金年一定也与某个大天体有着神秘的联系。可是,整个太阳系内并无公转周期为260天的大行星。于是便有人随之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近似于科幻小说的设想:玛雅人可能是外星人,他们曾居住的星球由于某种目前尚不可知的原因爆炸了,他们是母星大爆炸前移民到地球上来的。他们的260天计年法,则是他们穿越心灵,永远也无法湮灭的记忆。所以,玛雅历中规定每52年(260÷5 =52,墨西哥的阿兹台克人便一直采用52年一个循环的计年法)要建造一定级数台阶的建筑物(如寺庙和金字塔),建筑物的每一块石头都与历法有关,每一座建筑物都严格地符合某种天文上的要求。而且,每5个52年,他们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现代学者称之为“历的轮回”。无独有偶,关于太阳系内是否发生过行星爆炸一说,从另一学说方面,竟也殊途同归的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天文学上著名的“提丢斯—波得”定则。早在1772年,德国天文学家波得在他编写的《星空研究指南》一书中,总结并发表了6年前由一位德国物理学教授提丢斯提出的一条关于行星距离的定则。定则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取0、3、6、12、24、48、96……这么一个数列,每个数字加上4再用10来除,就得出了各行星到太阳实际距离的近似值。如:水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4)÷ 10=04(天文单位),金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4)÷10=07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6+4)÷10=10,火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2 +4)÷10=16。照此下去,下一个行星的距离应该是:(24+2)÷10=28可是这个距离处没有行星,也没有任何别的天体。波得相信,“造物主” 不会有意在这个地方留下一片空白;提丢斯则认为,也许是火星的一颗还没有发现的卫星在这个位置上的。但不管怎么说,提丢斯—波得定则在“28”处出现了间断。当时认识的两颗最远的行星是木星和土星,按照定则的思路,继续往外推算,情况是令人鼓舞的:木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8+4)÷10=52,土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96+4)÷10=10。定则给出的数据与实际情况比较起来,是否相符合呢?请看:行星定则给的数,数到太阳的距离是:水星040 387;金星070723;地球101000;火星161524,28;木星525203;土星1009554。你看,定则算出来的那些数值与行星距离多么相近似啊!于是大家开始相信,“28”那个地方应该有颗大行星来补上。波得为此向其他天文学家们呼吁,希望共同组织起来寻找这颗“丢失”了的行星。一些热心的天文学家便立刻响应号召开始了搜索。好几年过去了,毫无结果。但正当大家有点灰心,准备放弃这种漫无边际的搜寻工作时,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于无意中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七大行星——天王星。使人惊讶的是,天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92天文单位,若用提丢斯—波得定则一算,得出的结果是:(192+4)÷10=196这个定则数值与实际距离竟然符合得好极了。这一下子,定则的地位陡然高涨,几乎是所有的人对它都笃信无疑,而且完全相信在“28”空缺位置上,一定存在一颗大行星,只是方法不得当,所以才一直没有找到它。可是,很快十多年又过去了,还是杳无音信。直到 1801年初,一个惊人的消息才从意大利西西里岛传出,那里的一处偏僻天文台的台长皮亚齐在一次常规观测时,发现了一颗新天体。经过计算,它的距离是2 77天文单位,与“28”极为近似。新天体被认为就是那颗好多人在拚命寻找而一直没有找到的天体,并被命名为“谷神星”。接着,谷神星的直径被测定了出来,是700多千米(后经重新测定为1020千米),这可把大家弄糊涂了,怎么能不是大个子行星,而是小个子行星呢?但令人震惊的事情还在后头呢。第二年,即1802年2月,德国医生奥伯斯又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发现了一颗行星———智神星。除了略小之外,智神星在好些方面与谷神星相差不多,距离则基本一致,接着人们又发现了第三颗———婚神星和第四颗———灶神星。到最后,前前后后发现并已登记在案的小行星总数竟已达4000多颗(据估计总数最后会达到150万颗),它们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一个特定区域里,即所谓的“小行星带”,该带的中心位置正好符合提丢斯—波得定则给出的数据。为什么大行星变成了150万颗小行星?当时便有人猜测:是不是因某种人们暂时无法知晓的原因使原本存在的大行星爆炸了?后来,1846年和1930年,海王星和冥王星先后被发现,这两次发现对提丢斯—波得定则来说,都是挫折。那么,提丢斯—波得定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众多科学家旷日持久的争论,同时对于行星大爆炸的机制是什么,究竟是一种什么能量竟能使一颗大行星产生四分五裂的大爆炸,定则也完全无法说清。最终,“提丢斯—波得”定则连同“28”处行星大爆炸之谜,也一起成为了一两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世纪之谜。最近,中国青年陈清贫对这一世纪之谜提出了自己的假说。经过十几年的思索和模拟、演算,他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这颗大行星就是玛雅人曾居住的“摇篮”,它的消失是行星大碰撞的结果!他认为大约 6500万年前,太阳系内存在着十大行星,它们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玛雅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X行星。至于居于28个天文单位的玛雅星则正繁衍着一代高度的文明。当时玛雅星人已在火星、地球、金星上建立了自己的生态基地,已具备了星际移民的能力;同时,他们发明并利用了中微子通讯技术、反重力技术、无错位技术等等。那时,他们的生活和平安详,一切都有条不紊,按部就班,他们完全不知即将遭遇的灭顶之灾。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超过1万千米,质量超过50亿亿吨的大行星(或者就是太阳系第10大行星,或者是另一个懒情星系统里的行星,或者根本就是一颗流浪星)在某种能量的牵引和太阳引力的作用下,以每小时20万千米的高速冲进了我们的太阳系。它首先遭遇的是海王星。那时,海王星的八颗卫星正在近海点运行,而原冥王星及原冥卫一 “卡戎”却正一左一右在远海点运行。第一场遭遇战的结果是:大行星与海王星发生了猛烈的擦肩相撞,而且它一举击碎了海卫九和海卫十,扰动了海卫二(使海卫一轨道偏心率变为0,运行逆向;并使海卫二的轨道偏心率达到了075,远远超过了太阳系内的所有的卫星和行星),冲击导致海王星脱离了当时的轨道,使其带着八颗卫星和两颗卫星的残片(后形成海王星环)紧跟大行星向太阳系内部运行。至于原冥王星和原冥卫一“卡戎”却因正在远海点运行,又受大行星撞碎两颗海卫的冲击波和冲而碎片的影响,等它们分别返回近海点时,海王星已“离家出走”。这两个“难兄难弟”只得相互“依靠”起来(冥卫一的自转和绕冥王星运动的周期都是639日,而冥王星自己的自转周期也恰好是639日。这种妙不可言的周期关系,在太阳系里独此一家)。而“离家出走”的海王星本身,则大约在弧线飞行直线距离135亿千米后,完全摆脱掉了这颗大行星的冲击摄动力,从而停留在新的轨道上继续围绕太阳旋转(在如今的302个天文单位处)。那颗肇事大行星第二个遭遇的是天王星。它在低空横穿天王星轨道时,将天王星的一部分物质“拉”了出来,被“拉”出来的物质在脱离天王星本体一段时间之后,又因受天王星的引力作用而重新砸向了天王星,结果砸歪了天王星的自转轴。随后,大行星一举撞碎了一颗土卫,从而演变成了今天的土星环;又撞歪了土卫九,使其成为了土星庞大卫星系统中唯一的一颗逆行卫星。除此以外,大行星大概仍觉“意犹未尽”,它横冲直撞到了木星区域的最外层,结果把部分卫星撞得“晕头转向”,使木卫六、木卫七、木卫八、木卫九、木卫十、木卫十一、木卫十二、木卫十三脱离了原先行星赤道面内的轨道,同时使木卫八、木卫九、木卫十一、木卫十二运行逆向。至此,一路“冲冲撞撞” 而来的大行星已略微改变了一下航向。结果歪打正着,它把最后的撞击点毫无误差地直指繁衍着一代高度文明当时太阳系内的第五大行星——玛雅星。可以想象,大祸临头之下,玛雅星人大概会采取如下的自救措施——经反复核算无误后,整个玛雅星都紧急动员了起来,全球通力合作,倾一星之力聚集了几乎所有的热核武器对大行星进行了定向位移爆破,试图使大行星略微改变航向。只是大行星的个头太大,惯性冲击力又太强,整个计划基本以失败而告终。当无可奈何的玛雅星人最终感觉此路不通时,他们已消耗了大量宝贵的物力和能源。最后的星际移民,只有少数的玛雅星人得以先后移民到撞击面后方的火星、地球和金星的生态基础上。玛雅星人也真是祸不单行。数月数日后,在亿万玛雅星人惊恐的注视下,两星终于发生了灾难性相撞。大行星把玛雅星撞成了无数个碎片,自身也四分五裂,其中大的就形成了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和义神星等著名的小行星;而部分小碎片则呈放射状地向撞击面后方飞射而出。无数的小碎片在火星上形成了炽烈的流星雨。全球温度的升高首先将火星上的冰川融化,从而在火星上形成了无数条汪洋恣肆的河流,但接踵而至的持续不断的高温和冲击,又很快将火星上的浩淼大水、万顷碧波全部蒸发殆尽,只留下如今突然中断的大小河床故道。但这又无法形成海、湖、潭等容积的规模遗迹。金星亦未能逃脱这次厄运,一块大碎片在飞掠火星轨道、地球轨道后,一头撞到了金星上,结果使金星自转发生了方向性变化。同时,另一块直径约12千米,重达14万亿吨的碎块却被撞向了地球,并不偏不倚地撞击在了地球的表面上(玛雅星人此时已无力摧毁这些碎块了)。结果,地球好像一下子受到了数以百计的氢弹袭击,遭到了严重的创伤。被抛起的尘埃在地球上形成了厚厚的云层,地面变暗、变冷,依赖于阳光的植物大量枯萎、凋谢死亡。地球上的全部生物的四分之三也很快衰落,已“统治”地球达15亿多年的恐龙同时遭受到了灭顶之灾,短时间内便很快销声匿迹直至灭绝。这样,移民到地球的玛雅人必然再次遭受重创。不过他们在丧失大量人员后顽强地生活了下来,6500万年间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之后,他们又多次遭受诸如地极地磁逆转、大西洲沉没等一系列灾难性、毁灭性打击,但他们一息尚存,绵绵不绝。最后一批生活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上的玛雅人依然保留了关于玛雅星的编年历,他们巧妙地使用了将卓尔金年和地球年协调并用的古老历法,以示对“故星”刻骨铭心的怀念之情。如果真如这种猜测一样,玛雅人就是玛雅星移民,那么他们知道天王星、海王星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因为在玛雅星年代里,太阳系中尚无单独自立门户的冥王星,所以,玛雅人自然不会知道已“升级”成为大行星的冥王星了。如今,玛雅星文明的辉煌虽然早已消失在历史流动的长河之中,然而它的光芒是永存的,它像一位不可思议的先知,给我们以警示,并时时启发着人类,给人类以探索的渴望。天体之谜什么是天体?辞书是这样解释的:天体是宇宙间各种物质客体的统称。包括太阳、地球、月亮和其他恒星、卫星、彗星、流星、宇宙尘等。天体是人们可以看到的。到目前为止,人类可及的天体还是少而又少,欲识庐山真面目,我们还要努力。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