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礼仪与风俗

礼仪与风俗

作者:阮建芳字数:105115状态:连载

第二章 传统家庭礼仪

父母子女之礼
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身上,总是刻有父母影响的痕迹。专家们认为,父母的文化素质,性格爱好,对于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思维水平、果断性、求知欲等方面发展的影响,有着相当的持久性。
人的言行,都与主观愿望有关。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位老师,首先要求父母要有做好父母的良好愿望。在这个良好愿望一时不着边际的时刻,父母不妨先试着做到以下几点:
孩子在场时,父母不要吵架;
对每个孩子都给予同样的爱;
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父母之间互相谦让,互相体谅;
父母与孩子之间保持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
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父母要表示欢迎;
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给以答复;
在孩子朋友面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
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辄发脾气,等等。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大都是潜移默化的。热爱工作,办事公正;待人热情,容易接近;知识丰富,好学上进;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等等,都可以通过工作学习、家庭生活对孩子产生影响。
母女游戏
孩子无权选择父母,但却有权要求好的父母。树立良好的父母长辈形象比疼爱子女要困难得多。爱护子女是动物的天性,而树立良好的父母形象,会教育子女,就是一件伟大的事业了。中国宋代宣和年间,芒山有个盗贼要被处死,他母亲前来与他诀别。盗贼对他母亲说:“希望像小时候一样吃一口母亲的奶水。这样才死而无憾。”母亲答应了。万万没有想到,盗贼一口咬断了母亲的乳头,使母亲血流满地而死。盗贼对行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回一棵菜,一捆柴,我母亲见了总是很高兴,以致我恶习难改,才有今天的杀身之祸。所以我恨我的母亲,我要杀死她。”无独有偶,当代中国著名的散文作家秦牧写的《死刑犯的一记耳光》中,也记叙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位23岁的男青年,因抢劫罪被判处死刑。临刑前,他母亲炖了一只鸡来为他“饯别”,他却狠狠地打了母亲一记耳光。原来,他从小生活放纵,呼茶唤饭,肆意胡为,他母亲总是百依百顺。对其他方面,也是不断纵容。他在工作单位没有被评上先进,母亲就唆使他去找领导吵闹;单位领导要追究他奸污少女的罪行,他母亲不仅知情不举,还出面要单位为儿子燃放鞭炮恢复“名誉”。他终于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沦为一个遗臭万年的败类。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死刑犯,都是在将要死亡的时刻才找到死亡的原因,这不能不令天下父母触目惊心。
爱,是一种崇高美好的事物,尤其是对子女的爱。然而,这种爱用的不是地方,就有可能酿成祸患。当一个孩子从幼年时代就开始成为家庭中心的时候,当父母经常为孩子的命运惴惴不安的时候,当他们仅仅是为了使孩子不受任何困难而在各方面对他进行让步的时候,即使孩子确有奇特的天赋,也不足以抵消这些有害的违反自然规律的影响。那些心理不健康的父母,绝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有的父母为了孩子忙得团团转,上班经常请假、迟到、早退,连报纸都不看,知识贫乏。结果呢,只能是使父母失去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也使父母失去在孩子心目中应有的地位。
长辈对孩子怀有良好的愿望也好,树立良好的长辈形象也罢,似乎很深奥。其实,也很简单。不信你可以试试:长辈不说违背社会生活准则和社会公德的话,不做违背社会准则和社会公德的事,孩子便会自然而然以你为榜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父母教育子女的礼仪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不排除对孩子必要的批评。在孩子对道德价值和生活方式所知不多或进行探索时,给他们订立一些明确的行为守则,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足,可使孩子怀有一定的生活安全感。但是,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一定要选择时机。要是一时拿不准,也不要随意说些让孩子伤心的话。因为沉默比说错话的效果要好得多。
谆谆教诲
没有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不要盲目地批评孩子,否则会引起孩子反感。吃饭时不要批评孩子,否则会使孩子精神紧张,影响消化液的分泌,时间长了,孩子易得肠胃疾病。睡觉前也不要批评孩子,要是孩子带着委屈入睡,易引起噩梦、惊厥等,严重的会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孩子生病时也不要批评,否则会降低身体抵抗力,影响孩子身体康复。不要当着客人面批评孩子,否则会使孩子觉得在众人面前丢了脸,容易产生没脸见人或破罐子破摔的思想。父母心情不好时也不要批评孩子,因为此时父母难以保持冷静,容易拿孩子出气,使批评过火。至于使用污秽语言批评、触及皮肉的批评、唠唠叨叨的重复批评以及不听孩子检讨而固执地一味批评等,都是不得法的,是应当避免的。
如果批评得法,父母会因为不专制而受到尊敬,幼辈会因为不被溺爱和娇纵而受到保护和教育。这样,两代人心灵相通,相互理解,就会充满体贴和温柔之情,孩子的智能也可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孩子和父母的身心健康得到和谐和统一,父母的想法就比较容易在孩子身上得到实现。
管教的份量与批评有所不同。孩子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对问题的看法有自己的主见,对问题的处理也有一定的能力。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和父母平等的。只要孩子知道努力学习,好好做人,那么,孩子做什么,玩什么,想什么,父母就不要过多地干涉。父母要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涂,让孩子有一部分自主权,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父母对孩子要是施加严格的监护,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苛刻要求,甚至剥夺孩子应该具有的个人意志,个人判断,连孩子不愿让别人知道的私事也要干预,动辄勒令孩子不许如何立即如何等等,都十分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极大影响孩子获得社会需要的种种能力,限制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责任感和良知的培养,还会使孩子形成拘谨、怯懦、遇事惊慌、缺乏自信等性格特点,从而自控力差,不知检点,任意胡为,不善于克制冲动和私欲,也不会与人和睦相处。这样的结果既不会有快乐的孩子,也不会有快乐的父母。
在管教孩子时,最容易发生的是父母之间的分歧。这个分歧一旦被孩子察觉,容易诱发和加强孩子片面的“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中哪一方倾向孩子,孩子就会表现出对这一方特别的信赖和求情,从而更加深了父母双方的分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需要父母紧密配合。如果父亲的态度比较严厉,做母亲的就应该用比较温和的口气给孩子讲一些道理,让孩子懂得爸爸为什么生气,自己错在哪里,今后应该怎么做。当母亲教育孩子时,父亲也应该用可亲的口气向孩子诉说母亲的心情,让孩子知道疼母亲,知道惹母亲生气是不对的。父母配合的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孩子,切不可父管母护,或母管父护,彼此拉锯,唱对台戏。否则,父母的感情受到伤害,孩子夹在中间也最难受。有人做了一个统计,孩子心灵上最严重的创伤,就是父母意见不合造成的。
对孩子的惩罚各种各样,打骂是极端。惩罚的结果总是不愉快、压抑甚至痛苦。所以父母只需以言行向孩子表示不满,哪怕是一点点,聪明伶俐的孩子也会感觉到这是对他的错误的惩罚。
惩罚包括间接和直接的。对孩子行动的限制,不给他所喜欢的东西,暂时限制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吃饭时减少他所喜欢的菜肴,给穿上一件旧衣服,等等。正确地使用惩罚,可以有效地改正孩子的错误,而惩罚不当也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如有的孩子在感情冲动时常常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所以,惩罚必须讲究艺术:
(1)惩罚的份量必须适当。太重了,会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感到痛苦。孩子第一次应该受到鞭笞痛苦的时候,不完全达到目的时,惩罚不应停止。
(2)惩罚要给出路。要让孩子有一种改正错误的选择,使孩子明白他必须做好,否则又要受罚。
(3)惩罚要及时。一旦发现孩子的错误,只要情况允许就应立即惩罚。如果环境不允许迅速做出反应,也应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况中去,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让他改正。
(4)惩罚要避免奖赏。惩罚了孩子的错误以后,如果认为孩子受了委屈而又给予安慰,只能使惩罚失败。
(5)惩罚以后,还要说理教育。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惩罚也好,严格要求也好,都要避免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要让孩子相信自己,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各种能力,否则,一味地求全责备,给孩子心灵带来的危害是很可怕的,孩子的许多创造力和天赋,可能会被扼杀在这种无形的毒雾之中。
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的礼仪
孩子听不听话,关键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密切程度。怎样才能密切与孩子的关系呢?
要挤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有位父亲问他的儿子,你对家里最美好的记忆是什么。儿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那天晚上回家的路上,你停下自行车来帮我捉萤火虫。”对父亲来说这件事简直小得想不起来了,却成了儿子最美好的记忆。儿子当时知道父亲很忙,以为父亲不会停车,而父亲却做出了牺牲,这比对儿子说一百句“我爱你”的效果都要好。作为长辈,不妨把一家人都有空的时间留出来,让大人和孩子们在一起活动,并要把这个时间看得神圣不可侵犯。
父与女
要相互了解。一家人还会相互不了解吗?不一定。父母往往忙于家庭和社会的具体事情,而忽略了对孩子们思想感情的探索。有些家庭成员之间只相互了解喜怒和生活习惯,但在感情上却陌生如路人。家长应该经常和孩子坐在一起谈谈期望、理想、担忧等问题,这样有助于与孩子相互了解,密切感情。要在有足够时间的情况下开始这种对话,并且要认真听孩子的回答,不要乱作批评或嘲笑孩子。
要使问题公开。像疾病、经济损失或是家人的死亡等消息应让孩子知道。否则,效果往往不好。心理学家指出,孩子长大以后,如果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并且知道家长没有如实告诉他事情的原委,会有一种被忽略的感觉。一位丧偶的父亲说,当初他妻子患了白血病,将不久于人世,可是有好几个月他对儿子保密,想使儿子免受感情上的痛苦,可是错了。父亲有了思想准备的时间,而儿子却措手不及,过了好几年儿子才重新开始信任父亲。
要让孩子了解家长的情况。父母都工作时,孩子会感到孤独,觉得爸爸妈妈在别处做什么神秘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把孩子带到家长上班的地方看看。这样,父母不在时,孩子就会想象出父母在哪里,在干什么。还要经常跟孩子谈谈家长事业的目标、挫折和成就,这样既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工作价值和理想,也会使家长、孩子都觉得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
要缩短家长与孩子之间联系的距离。孩子离开父母,父母出远门或爷爷奶奶搬走了,为了保持感情联系,可经常寄信、明信片或家人的录音磁带。如果写一封周转信,让每一个人写上一些新闻后再寄给下一个人,则效果更好。
父母教育子女自理的礼仪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先要从干家务劳动做起。高尔基曾说:“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使它燃烧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这就是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始人之一朱德元帅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说,他四五岁就在妈妈身边学着帮忙做事,到八九岁就会挑会背,还会种地。由于从小受过生活的磨炼,在后来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不怕艰苦,勇于克服困难。他深情地说:“我应该感谢母亲,她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他认为,母亲给他的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富。
滑旱冰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第二点,就是要使孩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孩子的一生中,父母亲不可能自始至终地跟随在他的周围,孩子也无法指望处处事事得到父母的保护。要及早让孩子学会独立探索,经受考验,学会判断哪些是可能做到的,哪些是不可能做到的;什么是危险的,什么是安全的;哪些是眼前要做的,哪些是将来要做的。
学骑车
第三,要让孩子有把问题化为学习机遇的能力。家庭中遇到突然发生的意外事情,不必事先仔细地为孩子安排停当。比如,孩子放学回家看到爸爸留条,说他陪妈妈上医院急诊。此时,晚饭未做,孩子就会领悟到学会自理的必要,也可能会学着做饭;孩子上学时发现自行车胎没气了,家长就应告诉他,判断漏气的原因和修理的方法。
第四,让孩子在经受挫折中学会自理。诺贝尔医学奖金获得者乔治·迈诺特是美国人,在中学时学习成绩不佳,他决心迎头赶上。为了能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他写了一封特别坦率诚恳的入
学申请书
“父亲,本大学医学院校友;母亲,包送学生宿舍牛奶。志愿:进入医学院读书,但付不出学费。同时,公立学校毕业时,平均成绩不佳,如准读医学则必佳。”
校方被感动,准许他试读,并兼任图书馆见习管理员。果然,他27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34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金,成为研究肝病的权威。
第五,要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
第六,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父母教育子女交际的礼仪
孩子学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技能。
孩子从婴儿时起,就一直在感受着家长对他的态度。家长良好的情感态度,将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家长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可以信赖、可以效仿、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好榜样,非常重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性格的人,家长就应该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这样的性格。如果想培养孩子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和心地善良,那么家长就必须首先具有忍耐力强、助人为乐和待人亲善的品德。
在日常生活的细小举止方面,家长也应该显示出乐观喜悦——一种作为父母的乐观喜悦,以促使孩子产生需要父母关心和爱护的感觉。家长耐心善意地对待那些能力、地位低下的人,做一个助人为乐的邻居,热情帮助那些反应迟缓或行为笨拙的人,孩子会在一旁十分留心注意,并在日后认真模仿家长待人接物的态度与方式,甚至会以家长的方式来对待家长。
节假日到来之际,可以同孩子一起赠送朋友和亲人亲属一些小礼物或贺年片。在拜访他人之前,要同孩子谈应该怎样前去拜访做客。有客人登门来访时,家长以热情的态度招待客人,在客人走后可以向孩子介绍待人接物的正确方法。家长以友好的礼貌的方式向他人求取帮助,这样一方面别人会更乐于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孩子则会在谈话和求人帮助中悄悄学会家长的言谈举止。
家长在解决面临的困难时,要表现出良好的性格素质。先要弄清遇到的是什么样的难题,弄清自己的感觉如何,是生气、害怕、还是嫉妒、急躁,然后设法改变自己所处的窘境,怎样才能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并且一定要排除尖声大叫、冷漠待人、打打闹闹或是逃避矛盾等倾向。
当家长与他人发生冲突时,要尽力从对方立场上设身处地想一下,感受一下对方的想法,设法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寻找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法。最后,还要考虑一下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用这种方法想得远一点,可以帮助找到解决同类矛盾和冲突的更明智的方法。
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或冲突时,可以用上述方法教育孩子,教会孩子查找矛盾冲突的基本原因,寻找到最佳的处理方法。如果孩子在准备采取伤人的方式之前,能够稍微思考一下,他便会有机会找到一个更好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取得较好的处理结果。
孩子只有在情感上和社交活动方面感到精神愉快,才能更加轻松自如地对待生活。他应该有精力去学习和了解社会,而不应把精力耗费在恐惧和恼怒感之中。所以,家长要尽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礼貌的言谈举止和文明的交往方式。通过社会交往活动,孩子还能学会问候、答谢他人的礼貌用语,学会如何关心他人的生活和健康,学会如何恰当地赞扬他人。
由于孩子懂得文明礼貌,关心他人,言行得当,人们从他身上得到更大更多的乐趣,也会更加关心和喜爱他,也会更乐于教孩子更多的技能,提高他全面的文化素质。越是如此循环往复,孩子越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就会更加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父母对子女性教育方面的礼仪
要使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及人格发展,父母则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向子女提供正确的性知识,协助孩子培养健全的性观念。
性教育的范畴与人的成长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可以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辅导。这个过程包括:婴儿期对自我身体的认识,童年期对性别异同的好奇,青春期生理成长、对性事的疑惑、对异性的兴趣、恋爱选择走上婚姻的旅途等。各个时期,父母必须细致认识孩子的性发育需要,了解他们生理及智能的转变。而且,只有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子女才能坦率地和父母讨论性问题。
在实践性教育的过程中,由于长辈本身未受过正规训练,或缺乏经验,开始可能会感到尴尬或不自然。这种矛盾的心理和感受是很正常的。可以借助充实性知识、培养正确开明的性态度以及掌握正确的技巧,逐步加以克服和消除。
在充实性知识方面,家长可以阅读有关方面的书籍,或参加性教育讲座,以掌握基本原理及名词。在态度方面,家长应该坦然接受孩子的性好奇。如孩子问及男女区别或自己从哪里来的等问题,要表现乐于解答的态度,以增强和端正孩子的信心。相反,苛责或沉默,会陡然增加孩子的罪过感或疑虑,使他们误以为性是不可公开讨论之事。长辈一定要采用坦诚和悦的表达方式,鼓励孩子以父母亲为倾诉的对象。这就要求父母以身作则,做一个令孩子心悦诚服的好榜样。至于教导技巧,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有问必答。孩子天真无邪的发问是基本好奇心的驱使,家长如能按他们的理解程度加以回答,除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外,还可使他们认识到父母可以信赖,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疑难。对青少年子女,也要积极回答他们的提问,否则,他们只有求之于色情刊物,造成错误的引导。
把握时机。可以从子女的言行中把握时机施教。例如,发现子女经常与异性朋友接触,可主动探问子女的交友情况,并自然地附之其他。
个别辅导。要了解子女的异常举动,私下交谈比当众盘问更好,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
注重科学。对有关性的问题,要采用正确的名词。可以让孩子知道,性是正当而自然的事,要掌握科学的概念。
教材配合。必要时可运用书籍、图片、电脑游戏等资料,使孩子更容易掌握原理。
总之,性教育的角色,父母应该居重要地位。而作为人格教育的一部分,则必须由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负担起来,相辅相成。
子女对父母应有的礼仪
承担一定的义务,这是我国家庭的一个重要特征。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是一本家家都不易念好的“经”。
1.互相尊敬
在儿子结婚前,父亲批评母亲几句,母亲指责父亲几句,老夫老妻,也能一笑置之,互不介意。当儿子结婚后,父母之间为了维护各自的尊严,保持长辈的身份,必须相互尊敬。如果在媳妇面前吵架,势必有点乱了“礼教”,失去了“体统”。
父子关系也是如此。婚前,父亲打儿子几下,叱责几句,关系不大。儿子结婚后,再打儿子,媳妇就会不高兴。因此,父子间的交往,也必须相互尊敬,不存在“老千压八万”的问题。
媳妇更应该注意身份的变化。婚前是娘家父母的女儿,是个孩子,撒点娇,任点性,睡个懒觉都行。一旦出了“阁”即由“大闺女”变成了新媳妇,由原来的孩子变成了家庭主妇。此时,不仅不能再撒娇、任性,而且还不能懒惰、随便,要学会做家务事。不仅对公婆说话要尊敬和气,对丈夫也不能稍有不尊。当着公婆的面夸丈夫几句,公婆会高兴得心花怒放,如果当着公婆的面指责丈夫,他们会火从心起,认为这是“指桑骂槐”,“打狗不看主人”,这就难免发生冲突。所以,与公婆生活在一起,小两口必须相互尊敬。有了矛盾,最好是“枕边”了之。
结婚后,做儿子的也必须认识身份的改变。有的儿子娶了媳妇,往往好在父母面前显示“威风”,对媳妇指手划脚,稍有不称心,即会口出秽言,骂爹骂娘,这是蠢才干的事,做儿子也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身份的变化。与父母合住尤应尊重妻子。你骂媳妇的爹娘,若媳妇照此办理,回敬你一句,你的爹娘在跟前,听了该多难受。一旦如此,当儿子的只好违心打媳妇几下,好让父母下台。但妻子必然反抗,于是一场“内战”就必然爆发。所以做儿子的一定要尊重媳妇。
说话和气,相互谦让,互相尊重,这是父母与儿、媳和睦相处的关键,也是父母与儿、媳和睦相处的第一个秘诀。
2.互尽义务
两代人共同居住的家庭实体中,父母与儿、媳,都应承担一定的义务,这是我国家庭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父母为儿子看孩子和儿、媳为父母养老两项义务。
养老问题。这个问题,说来十分复杂,它本身是儿女对父母养育之恩作的一种“反哺”或报答。同时也是沟通联系两代人感情的桥梁和纽带。不用养老,儿、媳即会丧失义务感,久而久之对父母的感情将会逐渐淡薄,再想要他们的钱,会比挖他们的心还难受。
父母辈无论收入多高,必须要求儿女养老。这样儿、媳不仅增强了责任感、义务感,而且会更加感恩戴德,多方回报,两代人的关系更容易相处。再说儿、媳养育老人,经济上感到拮据,这有利于培养子女艰苦创业和进取精神。迫使他们精打细算,提高处世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思维,促进了他们的大脑发育。美国人自力精神强,年过十八后,即耻于向父母要一分钱,完全靠自己的奋斗谋生。
最后再谈养老的“双向性”问题。所谓养老的“双向性”即是指对男女双方的父母都有赡养之责,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和习惯。作为儿、媳,介于两个长辈家庭之间,对双方的父母都有赡养的责任和义务。偏向于哪一方都不合情理。因此,养老的“双向性”是必须明确的。
3.力尽儿、媳孝顺情
人到老年,不是拿点钱,养养老就能解决的。人年事越高,精神上越孤独凄凉。做儿、媳的应该注意多给老人一些精神安慰。因此,平时要多去看望老人,遇到节日、生日,买点东西看看,东西不在多,但表达了儿、媳对长辈的一片孝心。
天底下最“孝顺”的人,莫过于父母。这话听来刺耳,实是真情。儿女有病,父母揪心地痛,儿女有困难,父母会全力相助。每一个人都是父母从小屎一把、尿一把地拉扯大的,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到了晚年,给老人们一点精神安慰,也是儿女应尽的义务。况且每一个人都有老的时候,一代照应一代,这也是理所应当的。世间的儿、媳要为自己的“后路”想想,不要在赡养老人问题上,让晚辈抓住把柄。
互尽义务,力尽孝心,这是父母与儿、媳和睦相处的第二个秘诀。
4.休干涉父母自身事
父母有父母的开销、交往和人情,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对于父母的事,儿、媳不要多管。对父母的正常人情也最好不要干涉。
儿女干涉父母的另一个领域,是失偶父母的再婚问题。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有的人认为父母再婚有失体统,儿女脸上不好看。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精神要求不可缺少。儿女们再孝再富,只能满足失偶父母的物质需求,却解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为父母自身的幸福着想,失偶的父母愿意再婚的,儿女们最好不干涉。
5.莫管儿、媳家内事
儿、媳没有干涉父母的权力。同样,父母也不能干涉儿、媳的“家政”。有的父母,逢年过节,便把儿子叫到身边,大鱼大肉地伺候。儿子对此并不高兴。儿子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事,有自己的亲朋。到了父母家,虽然吃得好,又不操心,但是他的行动自由受到了限制。使他没办法进行一些社会活动。另外,还惹得儿媳妇一肚子气。
当小两口吵架时,父母劝解拉架时,往往向着儿子说话,结果架没拉成,反而闹得更僵了,明智的父母,只劝解不介入,或者当着媳妇的面,骂儿子几句完事,若遇到儿媳要求公婆评理时,最好的办法是“和稀泥”,多向着媳妇说话。千万不要以长辈自居,介入矛盾。
莫管儿、媳家内事,这也是处理好父母与儿、媳关系的又一妙法。
6.儿子要当“大肚汉”
当儿子的结婚成家后,即被夹在父母与媳妇之间,关系是难处的。如何使双方都满意,最好的办法是充当“大肚汉”,把来自父母与妻子的话都装起来,只拣好的说。最忌两头传话,太“实在”地把双方相互挑剔的话传给对方,只能加剧家庭的矛盾。能吃能装是丈夫的本色,当个“大肚汉”把父母与妻子的相互指责的话装起来,这是父母与儿、媳和睦相处的又一绝招。
媳妇与公婆之间的礼仪
血缘,并不是感情的唯一纽带。儿媳与公婆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有一层深厚的法律关系,即有对公婆的赡养义务,也有对公婆遗产的继承权利。这种法律的权利和义务,把儿媳与儿子放在了同等地位。所以,儿媳在公婆面前凡事就不能分你我里外。
在公婆面前产生的矛盾,有很多是可想而知的。如公婆多管闲事;溺爱孙子孙女;在经济上斤斤计较;照顾小叔小姑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人老话多,在外人面前说儿媳的不是;不愿做家务等。这些,都可以与丈夫事先制定一些措施,不要临时抱佛脚,搞得措手不及。这些措施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公婆能够接受的。否则,也只会加深矛盾,使结果与愿望相违。
儿媳进了婆家门,公婆对儿媳是怀有期待的。但更重要的是儿媳对公婆的态度。儿媳如果用自己父母的标准去要求公婆,则是很不实际的。期望明显偏高,难免失望。所以,不妨把对公婆的要求订得低一些。
1.自己坦诚,公婆才会真诚。
进了婆家的门,就和婆家的人打交道多了。所以,聪明的儿媳待公婆,会比待自己的父母还要周全。然而,把自己当作家庭的真正一员,就不那么简单了。公婆不喜欢冠冕堂皇,夸大其词,哗众取宠,他们需要的是坦诚。有一个新媳妇一进婆家门,就如实地向公婆讲了自己的缺点:独生女,母亲在家庭中比较能干,家务很少让她插手,受到父母宠爱娇惯,无忧无虑地生活了20多年,生活习惯,处世方式,难免娇骄冷淡,应该让她有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这一番话,说得公婆咧着嘴笑。可以想得出,公婆以后一定不会在儿子或是他人面前埋怨这个媳妇娇骄冷淡了。即使儿媳有这方面的表现,他们也会谅解,并真的要给她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和转变呢。这样的真诚,就可以得到相互理解。
2.少出怨言,多干实事。
在公婆面前,不要希冀一边耕耘,一边收获,马上得到明显的报答。报答和收获的权利不在自己,而自己所能拥有的,只有不停地毫无怨言地耕耘播种。当然,享受和收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亲手播下的种子,开出芬芳的花朵,也就乐在其中,享受在其中了。向着太阳喷洒香水的,没有身上不沾上几滴的。有了收益,成果明显,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公婆的心也是肉长的,他们是会体谅到的。
3.有错就认错,别人不觉丑。
儿媳在公婆面前,不能保证不出差错。而且,在公婆面前的差错,往往公婆比较敏感。这就要求儿媳及时弥补过失,承认错误,求得公婆的谅解。有个媳妇过门不久,婆婆就把家庭的“财经大权”移交给她。儿媳妇深感责任重大,这财力的分配不均,可是家庭矛盾的火山口啊!就在这火山口上,她想了一个比较巧妙的方法:收支记帐,经常看帐,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年她过生日,邀请了亲朋好友,花费近百元。轮到婆婆过生日时,只花了5元钱买了一个生日蛋糕。儿媳没留心,婆婆也没介意。后来,儿媳查账时发现了,觉得这样做太不公道,有点委屈婆婆了,便马上向婆婆承认了错误。第二年婆婆过生日,儿媳除请来婆婆的亲友外,还特地包了一场电影在大门口放映,为婆婆祝寿,婆婆高兴得逢人便说儿媳胜女儿。
4.孝敬公婆事,儿媳多出面。
感情这个神秘的事物,也是顺应着自然规律的——从量变到质变。公婆儿媳的感情建立,不仅要有主观愿望,还要有实际行动,后者比起前者来更为重要。孝敬公婆的事情,一般由儿媳直接与公婆见面为好,即使那些儿媳胜任不了的重体力劳动,也要由儿媳来向公婆征求意见,做出完全支持的表示。这样做并不是忽视了儿子的作用,恰恰相反,父母完全可以从儿媳的身上找到儿子的影子。而一般来说,儿子持主动态度的孝敬事宜,父母却总会担心儿媳怀有不同意的成分。
5.小叔小姑,小事不小。
公婆比较敏感的,还有儿媳对姑叔的态度。对于小叔小姑的任性好强,要多一些宽容和忍让,多一些慈爱和关怀。对此,公婆的满意程度,往往会胜过对他们的直接孝敬。一位女中学生,对初来的嫂子看不惯。一天,哥哥出差买回一条漂亮的纱巾,她高兴地围在脖子上,可哥哥说这是给嫂子买的,她气得没吃晚饭。第二天她一早醒来,发现枕边放着那条漂亮的纱巾。原来,是嫂子主动让给她的,女学生感动得哭了。这么一件小事,使公婆很高兴,姑嫂关系也大有好转。
6.公婆要“面子”,儿媳多细心。
公婆对生活清苦也许不放在心上,而对是否尊重他们却特别敏感。要是和别人比较,他们感到脸上有光,感到儿媳是爱他们的,心就会与儿媳相通,矛盾就不易发生。即使发生,也能很快得到缓解甚至消除。像家庭的一般经济状况,可详细告诉公婆;建立的收支账本也可拿给公婆过目,让他们对家庭经济现状心中有数,或者干脆让他们管家,既可使他们清楚钱的来龙去脉,又可消除他们的疑虑。
7.翁媳摩擦少,婆媳可借鉴。
在现实生活中,媳妇和婆婆往往摩擦不少,而媳妇和公公的关系似乎比较乐观。这其中的原因大概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互相干涉较少。公公看来,女儿大了,尚且有许多事不宜过问,更何况儿媳?儿媳则想,公公不管闲事,自己更不愿惹是生非。正因为如此,反倒落得个相处甚安。二是人际关系宽松。翁媳接触机会较少,无柴米油盐的频繁交往,加上中国传统的两代异性间相处比较谨慎,使翁媳关系处于一种“无为而治”的宽松环境之中。三是比较注意彼此的身份和处境,出言比较婉转,举止比较和缓。
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公婆,儿媳也不可粗心大意。有个老太太年轻丧偶,含辛茹苦将儿子拉扯成人,娶了媳妇,一家人自然笑逐颜开。可是时隔不久,婆婆渐渐沉默寡言起来,甚至暗暗落泪伤感。为什么,原来小两口感情融洽,相亲相爱,休息日丈夫替妻子洗头剪发,妻子为丈夫洗衣擦鞋,嬉笑打闹,旁若无人。婆婆在一旁搭不上话,插不上手,仿佛是个多余的人,在儿子媳妇的谈笑风生中觉得寂寞空虚。从此,每逢休息日,婆婆就离家外出,一走了之。儿子儿媳开始并不理会,后来经亲友的指点,才意识到爱情幸福得“外溢”,似乎容不下母爱的浇灌了。小夫妻诚心诚意地向老人家道了歉,并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体贴老人。从此,家庭又变得和睦甜美了。
儿媳,不要忽视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特殊地位。“儿子好,一半好;媳妇好,真正好。”
婆媳之间的礼仪
婆婆爱自己的儿子女儿,对媳妇就不一定了。实际上,聪明知礼的婆婆懂得,自己对媳妇疼爱,可以换来媳妇对自己的儿子更加疼爱。所以,婆婆不要过分地在儿媳面前表示对儿子的爱,而应该把爱倾注到媳妇身上。比如,有了好吃的,不要给儿子,不妨全部给媳妇,媳妇因为爱丈夫,会把这些好东西送到儿子嘴里的,这样,婆婆通过媳妇达到了爱儿子的目的,媳妇因得到婆婆的爱,个人的自尊得以实现,对婆婆自然会更加尊敬孝顺。有的婆婆就不是这样,她们对儿女给予的多,对儿媳却是索取的多。看到自己的儿子也干家务,比儿媳也不少干,婆婆会满肚子不高兴。真正把儿媳看作是自家的人婆婆是不会这样做的。婆婆们应知道,只有真心实意地把儿媳视为亲生儿女,以情换情,儿媳才会把你当作亲生母亲。此外。当婆婆的还要注意改进说话技巧,要学会运用恰到好处的夸奖这一魅力无穷的艺术。当然,婆媳接触频繁,有的朝夕相处,儿媳有欠缺之处,婆婆批评两句未尝不可,但要记住:泄怒排恼的批评可能触伤对方的感情,而情热语妙的批评却能感化对方,跟表扬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只要婆婆们不对儿媳心存芥蒂,待媳之道是不难掌握的。
婆婆也要关心儿媳的各个方面,尤其要关心她的健康,例如:儿媳怀孕期间,要多问寒问暖,不让她干重活;媳妇坐月子,要尽心侍候,多买些营养品;每逢儿媳的生日,应改善伙食……这些看似小事,却最能使儿媳感动。
有的婆婆是农村来的,住在儿子家,她的一些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肯定不适合媳妇的口味,这时候,该怎么办?是嫌弃,还是忍耐,要看儿媳的修养了,儿媳不要嫌婆婆脏,没有好习惯,要以宽容、高姿态处理这些问题,设身处地站在婆婆的角度想一想,一辈子形成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气,怎么可能经媳妇一说就改变了呢,所以做媳妇的还是不说为好,随她去,这些都不是什么事关重大的事,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儿子出面说一说,而且还要策略,否则婆婆该多心了。相反,农村来的婆婆还有对媳妇看不惯的地方呢,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干涉媳妇,随她去“入乡随俗”吧,尽量多适应儿媳的做法,本身多注意一些就行了。
媳妇们往往有一种感觉,知识层次越高的婆婆越不好相处。实际上,要想处好并不难,婆婆懂得多、教养深、见得广,她的要求就多,这好办,做媳妇的不耻下问就可以了,这样,婆婆也不会无中生有了。那些知识层次高的婆婆们应该注意,不要指手划脚,居高临下,不要自以为多读了几年书就一定能同儿媳处好,其实未必,如果我们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媳冷冰冰的,会大大刺伤儿媳的自尊心,高知层的婆婆们应该懂得,你们和儿媳相处好的武器不是你们的学问,而是你们对儿媳的爱心。
媳妇上班前,要跟婆婆道别,有的媳妇只顾和自己的丈夫、孩子道别,忽视了这个问题,婆婆也不会说什么,只是觉得你心里没有她。下班后,先向婆婆问候,诸如“这一天您辛苦了”等等,婆婆听了这话会有多舒服。当媳妇的朋友来了,首先要把婆婆介绍给客人,婆婆也觉得受尊重。还要提醒当儿媳的,就是一定要喊“妈”,不要没有称呼,动不动只说“您”如何如何,你这样做本身就没有把婆婆当成自己的母亲,因此,即使你再有诚意也让人表示怀疑。媳妇的一声“妈”可暖遍婆婆的全身。喊声“妈”比你做什么努力都更能讨婆婆的欢心。
婆婆要尊重媳妇的人格和职业,不能在什么场合都议论媳妇的不是。同样,媳妇也不要在邻居和妯娌、同事之间议论自己的婆婆,说婆婆的坏话。因为互相议论长短,只能使矛盾更加尖锐,更加难于化解,相互之间的误会也就会更深。
婆婆的年纪一大,就愿唠叨,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变化。做媳妇的,不该觉得讨厌,而应感到高兴。婆婆所以把话讲给儿媳妇听,完全是出于一种信任。但如果在她唠叨的时候,你和她发脾气,她的情感外泄必然受阻,虽此一时可以不唠叨,而彼一时非要找机会发泄不可。你表现出心不在焉,婆婆会感到对她不尊重,虽然郁积的苦闷得到了发泄,又产生了新的不快,会继续埋怨你,批评你,唠叨的时间更会加长。所以,只有对她热情,表现出认真听的样子,才能收到预想的结果。当然做婆婆的也应自我克制,不要大事小事都唠叨个没完,唠叨不是大毛病,但是长此以往,会折磨人的神经,使人无法忍受。好婆婆应该是不唠叨的婆婆。
成亲前,婆媳之间很少了解,成亲后,媳妇又自以为是“外人”,因而,婆媳之间,最容易互相猜忌。有些话,本来与己无关,却往往自作多情,往身上揽承,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多想想,如果有的话是出自儿子或丈夫之口,是不是还会猜忌,如果不会,那就是婆媳之间没有通心。
婆媳之间也容易相互挑剔。农村的老太太到城市往往住不下,主要原因是看不惯媳妇睡懒觉,儿子起来做饭。实际上,在城市,男女都上班,男同志做些家务也是正常的,婆婆根本用不着“不顺眼”。
婆媳间贵在相互了解,相互同情,媳妇到婆家之后也要入乡随俗,要克制自己,逐渐适应婆婆家的生活,凡事不能由着性子来,婆婆也是如此,媳妇年轻,许多家务婚前没有干过,需要边学边做,允许出点差错,闹点笑话,当婆婆的要理解,并给予帮助。
人人都有自尊,女人的虚荣心特强,你挑剔她的毛病,她即认为这是有意和她过不去,要她“难看”,因而必然“以口还口,以牙还牙”,这样势必两败俱伤,所以,婆媳间切忌挑剔。
婆媳之间最好不要争吵,因为婆媳之间一旦“破了脸”以后,关系就不太好处了。不过,话说起来容易,避免争吵,需要婆媳都具有很好的品质涵养。如果发生了争吵也不应大惊小怪,认为“反正如此,干到底算啦”,于是相视如仇,互不答腔,而且总是以指桑骂槐的形式表示出来。双方一定要注意礼貌语言,不要出言不逊,说过头话。你骂她“老不死”,她骂你“小畜牲”,日后,还能相处吗?
“夹板”丈夫可敬,凡是婆媳关系处得好的,当丈夫的都起了很好的作用,有些丈夫很聪明,争脸的事儿,让妻子去做,不讨好的事自己去做,妻子和自己的母亲都希望你站在她那边,这时,你只好两边说点谎话,装装糊涂,虽个人受点委屈,但却换来了整个家庭的宁静与幸福。与自己母亲同住的丈夫,更应注意夫妻之间的感情交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同时还应该注意,不要在自家人面前评论妻子的家世,也不要拿妻子和母亲比较,特别是自己的母亲很能干,而自己的妻子在这方面不太擅长时,更不要比较,否则,你将是自讨苦吃。
女婿与岳父母之间的礼仪
一般说来,岳父母与女婿之间,关系是比较好相处的。岳母对待女婿的态度同婆母对待媳妇不同,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女婿都讨岳母喜欢。女婿们若想取得岳母的好感和喜欢,最为有效的办法,要掌握其中的秘诀。
1.岳母面前夸妻子
夸奖妻子,说你爱其女儿,夫妻关系融洽,岳母对女儿的未来放心满意,夸的是妻子,高兴的却是岳母。在岳母看来,女儿是自己一手抚养大的,女儿身上的优点都是自己培养教育的结果。因而看来你夸妻子,实质是在夸岳母。另外,还要想到,做女婿的在岳母面前夸奖妻子,不是你的需要,而是岳父母的需要,是你与岳父母和睦相处的需要,也是你妻子的需要。你的妻子也希望这样做,这意味着你爱她。
女婿对岳父母夸些什么呢?这里向您介绍以下几点内容,不妨试试:
一夸妻子手巧。可夸她会织毛衣,又会做家务等。
二夸妻子善良。可夸她心眼好、善良,会交人处事。
三夸妻子孝道。可夸她孝顺、贤惠,上尊父母,下和兄嫂。
四夸妻子会过日子。可夸妻子善于精打细算,治家有方,会过日子,岳母听了一定会高兴。
在岳母面前夸妻子“言过其实”点也不要紧,岳母会认为这是开玩笑,但心里却愿意听,这总比当面指责她的女儿要好得多。世间的女婿们,你想获得岳父母的好感吗?请不要忘记,在岳父母面前夸妻子,这是岳父母与女婿相处和睦的第一个秘诀。
2.女婿的“贵”与“忌”
贵在嘴甜忌“多嘴”。评论女婿的依据,就是看女婿的嘴甜不甜。女婿嘴甜,意味着亲近,岳父母在外人面前也“有脸”;女婿的嘴懒,意味着“生分”,不仅别人骂你缺家教,岳父母脸上也无光。所以,嘴甜是一个好女婿的必备品质。
嘴甜,不等于“多嘴”。多嘴是女婿干涉岳父母的“家政”,这也是女婿的一大“忌”。对岳父母家的事情,女婿若多嘴,即使意见正确,也会认为这是乱了“体统”,是外人当家,心理上最反感。
贵在奉献忌索取。女婿要博得岳父母的爱,与妻子家的兄弟姐妹搞好关系,必须明确岳父母的开支,这是他们自己的事,女儿没有权力干涉。作为女婿更无权让妻子回娘家要钱、物等。
娘家的兄弟妯娌,最讨厌出阁的女儿回来索取东西,许多婆媳不和,家庭纠纷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做女婿的切记不要让妻子回娘家索取东西。
3.岳父母的“三忌”
一忌宠爱闺女。小俩口矛盾斗气,女儿没处诉说,不免向母亲倒倒苦水。精明的岳母会批评女儿,女儿在母亲这里没有得到好处,就会认真反思,改正自己的错误。若岳母是个糊涂人,女儿一哭诉,即感到揪心的痛,对女儿采取“宠”的态度,女儿则以为有后台,更加有恃无恐,小俩口矛盾将越来越大。
二忌过分“参政”,有人对自己的女儿总是不放心。特别是分家时,生怕女儿吃亏,往往给女儿出主意。出的主意好还可以,如果出的是“馊主意”,非挑起女婿家的矛盾不可。所以岳父母最好不要介入。
三忌指责女婿。小俩口一旦发生发矛盾,岳父母千万不要当女儿的面指责女婿。因为女婿与岳父母的关系,并非一种骨肉情,二者相对的基础是相互尊敬。
4.女婿要时刻将岳父母的恩德铭记在心。
岳父母花了半辈子心血把女儿抚养长大,刚刚长大,就给你作媳妇,这也是一种大恩大德,做女婿的应该铭记在心,加以报答,这是应该的。
女婿对岳父母尊敬、孝顺,妻子也会对公婆行孝道,和公婆和睦相处。一个不关心岳父母的人,妻子同公婆的关系一定好不了。
赡养父母,是法律赋予子女的义务。因而,妻子的义务,也就是女婿的义务。平时多到岳父母家去探望,遇到节日、生日,买点礼品前去祝贺,这都是女婿应尽的义务。人都有老的时候,不失时机地把岳父母请来家住几天,尽尽孝道,不但岳父母心里高兴,就连妻子也高兴,对于巩固和发展夫妻间的爱情,意义更大。
兄弟之间的礼仪
兄弟之间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关系,由于血缘关系,特别是一般兄弟之间都有长时期共同生活的历史,彼此间情感是很深的,所以我国历来都把兄弟之间的感情称为手足之情。但是为了一点小利,窝里斗的现象也时常发生。这样的事一般都发生在兄弟都结婚之后,家里有了媳妇了,兄弟之间的交往就无形中加上了一层膜,重要的事情不像过去那样,兄弟几个在一起一研究就可以定了。结婚后,兄弟之间的事情他们的妻子也要参与,甚至有些意见还会起决定性作用。兄弟都结婚后的交往,不但是兄弟之间的交往了,而且是两个家庭之间的交往了,由个人之间的交往变成家庭之间的交往,这里面就有质的变化,家庭之间的交往就比较复杂了,这里有兄弟间的手足情,也掺杂着各自的个人利益。兄弟之间本来只要一方谅解了,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让媳妇一参与,问题就复杂化了。因为媳妇往往只考虑自己丈夫、自己家庭不吃亏就可以。因此,兄弟之间只有面对现实,正确处理好结婚前后不同时期的交往关系,特别正确处理好各自家庭与兄弟之间的交往关系,才能永葆兄弟手足情。
妯娌相处的礼仪
妯娌关系是家庭中很难处理好的关系,一个家庭常常因妯娌之间的矛盾,闹得全家不得安宁,闹得兄弟之间伤感情,兄弟之间“窝里斗”。妯娌之间应当认清你们在家庭中的位置,因为你们不是和这个家庭有血缘的关系,你们之间的感情绝没有兄弟姐妹之间那样深厚,兄弟姐妹之间有时也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是母体上同血系的矛盾,比较好解决。妯娌之间发生矛盾就不同了,你们是不同血系的人,因丈夫的关系成为一个家庭的,你们之间的关系是脆弱的,有时因讲话不慎都容易引出矛盾来。为搞好妯娌关系,有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不传话。家庭是个小社会,都存在各种矛盾,作为妯娌看见家庭的矛盾和问题本应积极地去化解,把问题摆在桌面上谈开了,问题也就解决了。可是往往当面不说,背后瞎嘀咕,有时本来没有多大的事,经妯娌间一嘀咕,反而把问题闹大了,结果成了风波的导火线。
不拆台。女同志,特别妯娌之间嫉炉心很强,生怕别人比自己强,妯娌是家庭的新成员,她一进家门就想得到多方面关照,自己做事也总想让家里人知道,让家里人赞扬,说自己是个能干的好媳妇。妯娌们都是带着这样的心理组成一个家庭的,这就为和睦带来了障碍,因为都想自己好,自己压过别人。这样做事时就喜欢拆对方的台,使别人的好事办不成。
不计较小事。一个家庭琐事过多,也很难满足每个人的要求,特别是妯娌之间小事更多,如果整天为小事去斤斤计较,那么家庭的矛盾也就没完没了。爱计较小事的人就连吃饭时,你多吃一点,她少吃了也会打仗,在一些大问题上更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私心过重瞎猜忌而闹矛盾。
不给丈夫出难题。妯娌之间不和睦的因素较多,有时为一些事情弄得兄弟之间不团结。作为妯埋不要在丈夫面前搬弄是非,为妯埋之间的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使丈夫难堪。
不要总想占便宜。妯娌之间要谦让,要多为别人着想,不要遇事总想自己,一有什么好事自己就往头里抢,总想多占点便宜,占上风,不吃亏。这样是搞不好妯娌之间关系的,只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相互感化才能处理好妯娌间的关系。
凡事多商量。妯娌之间应当是遇事多商量,这种商量不是客气的商量,而是真心诚意地相互协商,这样做一可以表示相互尊重,二可以交流感情,三可以增进友谊,四可以统一认识便于合作。因为一个家的琐事乱如麻,一旦有什么情况,只有妯娌们同心协力,兄弟之间才能产生一种合力。
要有共辱感。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个家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妯娌应在困难中鼎力相助,要知道患难中的友谊情最深,千万不要一方有困难,另一方不伸手,不出力相助,这是最伤妯娌之间感情的事。
(要多讲别人的好处。妯娌之间都想让家里人说自己好,说自己是个能干的好媳妇,谁也不愿听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因此,妯娌之间应多讲对方的长处、优点,这样时间一长双方自然会相互尊重,有什么不愉快的小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要宽容。妯娌之间要有宽厚之心,都是女同志,都有为自己的小天地做贡献的心理,都有自己的丈夫和孩子,难免相互间有碰撞的地方。不能一有相碰的地方就揪住不放、耿耿于怀,要大度一些,家庭琐事无真理,让三分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要常沟通。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有一些矛盾,往往就是因为双方没见面而产生的一些误解,而且越积越深。妯娌之间更是如此,因为在大家庭里,上有公婆,下有孩子,其中还有兄弟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难免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传到彼此的耳朵里都不要轻信,要诚恳交谈,把所谓的问题摊到桌面上相互交流意见,但要注意平等交谈,谁也不能认为自己比别人高,特别是在那些当领导干部和一般工人的妯娌之间更是如此。
姑嫂之间交往的礼仪
“姑嫂,姑嫂,见面就吵”。这是人们对姑嫂之间关系的一种说法,但是也不尽然,在我们的社会里有很多小姑子和嫂子关系处得很好的典型。但是一般来说小姑子和嫂子的关系是家庭矛盾的“热点”,许多矛盾容易从此产生。小姑子和嫂子同是女性,都具有女性的特点,却来自两个不同的家庭,嫂子没有进门时,小姑子在家可以说了算,有什么要求和想法,父母都能答应,就是平时与哥哥闹点意见,父母也要站在小姑子这一边,有时还要帮助说几句话。可是一旦嫂子进了门,父母就再不能像以前那样护着她了。小姑子和嫂子如果闹点什么毛病,父母要考虑嫂子是外姓人,轻易不能批评嫂子,只能批评小姑子。这样,就容易在小姑子的心理上产生不平衡,特别是父母或哥哥多给嫂子点什么东西时,小姑子就总觉得不舒服,总要在别的什么问题上找茬发泄一下。当嫂子的总有点心不实,总觉得自己是外姓人,总愿意拿在家当姑娘时与现在相比,在家当姑娘时可以随便一些,自己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可是结婚后就不自由了,置办一件东西要事先考虑周到一些才行,否则小姑子就有嫉妒心,就容易产生矛盾。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是说女人在一起事就是多,无风三尺浪,更何况生活在两个不同家庭的女人,又要在一个大家庭中生活呢?
对亲属、朋友的礼仪
夫妻任何一方的亲戚朋友来时,都要以礼相待,热情待客。
富裕的亲戚来了,一般比较受欢迎,礼也周到;对待穷亲戚怎样,就看你知礼不知礼了。比如,丈夫或妻子的亲戚从农村来了,有的妻子或丈夫表现颇冷淡,瞧不起,吝钱如命,根本不懂“有来无往非礼也”的道理,客人走时,带来的东西全留下,却不知买点东西给人家“压包”。
其实,对待所有的亲戚,不管是妻的,还是夫的,不论是贫的,还是富的,都应一视同仁,过年过节,红白喜事,亲戚来了,要一样热情地对待。让座、敬茶、入席吃饭,首先应让年龄大、辈份高的,然后一一顺序而让。
朋友有很多种,不同的朋友来时,可以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1.一般朋友。夫妻一方的朋友来家时,要热情相待,丈夫的朋友来后,丈夫要向朋友介绍自己的妻子;同样,妻子的朋友来了,妻子也要向朋友引见丈夫。如果爱人不在家,他的朋友来访,也要热情款待,让朋友在家稍候,和他们攀谈,不要冷落客人,如果爱人暂时不能回来,要向他们说明原因,请他们留下姓名地址及有何事情,等爱人回来办理。
2.爱人的旧恋人。家庭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位不速之客,夫妻中某一方的旧恋人突然因事来拜访了,是冷淡、讥讽、挖苦还是以信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爱人呢?正确的态度是以礼相待来者,不凭空怀疑自己的爱人,你要理解和尊重配偶在婚前的经历,这样就容易促使爱人忘却旧情,获得爱人对你的感激、敬佩和热烈的爱,假若爱人真有旧情萌发的现象,也不要改变态度,和自己的爱人讲清道理,摆明利害,加以开导和劝说,必要时可找其亲友和组织加以干涉,切不可感情用事,施之以暴,授之以柄,把事情弄坏。
夫妻一起去走亲访友时,在亲朋家说话要口径一致,要么妇唱夫随,要么夫唱妇随。有不一致的意见时,不要当着亲朋面争吵。也不要把家里的矛盾或不愉快带到亲朋家。
邻里之间的礼仪
社会的信息化,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公寓和其他住宅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等等,可能会给邻里关系带来新的因素,却并不意味着邻里关系的淡化。与此相反,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改变家庭缺乏多代之间抚慰的状况,尤其需要加强邻里关系,强化邻里之间从物质到文化的互相合作。
每个家庭的生活情态,都是一幅个性鲜明的民俗图。这些家庭组成的互助、互谅、互让的邻里关系环境,能够形成一种松散和可以提高家庭功能效益的有机整体,使各自的家庭在发挥特有功能的基础上,提高生存的智慧,表现集体生存的优势。这个道理在中国古代就被人们广泛认识到了。
《南史·吕僧珍传》里有一个“百万买宅,千万买邻”的故事。宋季雅从南康太守任上卸职回到京城,在辅国将军吕僧珍家旁边,购买了一栋住宅。吕僧珍问他买这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说花了一千一百万。吕僧珍说太贵了,宋季雅却说不贵,说他这是用一百万来买房子,用一千万来买吕僧珍这个好邻居的。这个故事说明,中国古代是很重视选择好邻居的。
俗话说,“邻里好,赛金宝”,“守好邻,学好邻”。人们对邻居的选择,其实质就是对自己的负责。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孟轲是战国时著名的教育家。他小时家靠近墓地,玩耍时常做些墓地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说:“这不是我用来居住教育孩子的地方。”就把家搬到了一个集市旁边,从此,孟轲玩耍时又常做些炫耀拍卖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用来居住教育孩子的地方。”又把家搬到了学校旁边。以后,孟轲玩耍时就常做些讲礼貌谦让待人的事。孟母说:“这才是我儿子住的地方。”就决定在此定居。孟轲长大以后,学习六艺,终于成为了大学问家。孟母这种选择生活环境的做法,很受人们推崇。
邻里之间,看上去一家一个门,各管各家事,互不干涉,各得其乐,其实,邻里事,自家事,都处在同一重要的位置上。“远亲不如近邻”,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邻里就成了人们了解社会、改造社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窗口。一个家庭孤立地生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自家的需要了。所以说,邻里关系的发展,是和社会、家庭的发展同步的。否则,很难协调家庭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当然,无论邻里关系如何向纵深发展,对于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些问题也不能忽视。
有的人只关心自家的事,对邻居家的事不闻不问,或自以为清高,或标榜为不多管闲事,一旦事情落到自家头上,这才后悔不已。有位邻居大妈边跑边喊捉住前面的小偷,邻居的小两口迎面却侧身让小偷跑了过去。大妈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他俩:偷的是你们家的东西。等这小两口明白过来,全力去追赶时,小偷早已逃得不见踪影。很显然,不关心邻里,会影响自家利益的事很多。“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结果,只能是自家门前雪成堆,自家瓦上霜也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过去,盛行“一家有饭吃,十家不欢喜”,“杀不得穷就致不得富”,“出一个地主就穷一方土地”的陈腐观点。现在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一个富裕人家就是一个榜样,从他家身上得到深刻的启示,天宽地活,各显神通。想大干事业的人,同行尚且都不是冤家,又何况邻居?
邻里之间有了矛盾,自家不应站在局外,更不能幸灾乐祸,“看戏不怕台高”,而应当抓住问题的实质,给予适当的劝解。有一位邻居看到隔壁家的牛在吃自家的秧苗,顿时火冒三丈,拿起一把铁锹就要去铲那牛的后腿,一场纠纷发生在即。一位邻居大嫂见了,急忙上前劝解说:“有话好说,牛腿铲不得。前些天看到报上登了一条消息,说的就是砍伤了别人家吃秧苗的牛,结果赔了一千多元。你这一锹下去,少说也有上百斤力量,万一打出个事来,赔钱又误工,几头划不来。”这位邻居听说后虽怒气未消,然而手中的铁锹却情不自禁地放了下来。
邻里相处,还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和自家要好的两位邻人之间有了矛盾,自家处在中间左右为难,和谁也不好亲近,生怕得罪了另一个。这时,“我”的重要地位就很突出了。
第一,不要唯恐天下不乱,火上浇油,激化矛盾。
第二,充当中间人,不偏袒任何一方,两家都走走,最好能把他们约到一起,弃前嫌,修旧好。
第三,要尽力为他们的合理要求服务,不要躲躲闪闪,以免发生误会。要想与邻里相处得好,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具有与邻居和睦相处的主观意识。
2.不背后议论,不猜疑嫉妒,谈笑逗趣要讲分寸。
3.对邻人表示亲切,见面主动打招呼。
4.当听到邻居家的呼救声时,要立刻出门去设法援救。
5.乐于参加一些联系邻居感情的活动。
6.每次开自家电视机、录音机或收音机时,都能想到邻居,将音量开到适当程度。
7.邻居小孩无意走进自家,要热情招待他们,并欢迎再到家里玩。
8.适当的时候主动拜访邻居,养成拜访邻居的习惯。
9.当邻家有人外出远行时,要主动给他的家人适当的照顾。
10.对于公用场地,不随便吐痰,不乱扔瓜果皮及其他污染环境的东西,并能主动清扫。
邻里交谈的礼仪
邻里间发生矛盾的一条重要原因,便是无视差异,不想邻家和自家有何不同,只从自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一厢情愿。邻里间的交谈技巧,应建立在正视差异,区别对待的基础上。具体说,至少应掌握如下10条:
1.来了新邻居怎么办?
新老邻居的首次交谈很重要,双方都会对首次交谈留下印象,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良好的第一印象会给日后的交往创造成功的条件;恶劣的第一印象,也会给日后的交往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么新、老邻居怎样建立这第一印象呢?
寒暄式。老住户虽然还不知道新邻居的姓名,仍应主动招呼,问寒问暖:“你是刚搬来的吧?”“搬个家不容易呀,累坏了吧?”等等,主动招呼,会使人感到热情开朗,感情的纽带便开始建立了。"介绍式。新老住户一般没有第三者作介绍,双方可自作介绍,说说姓名、工作单位、住几楼几室等。要简单、明白、爽朗。一经介绍,就便于称呼和继续交谈了。
讨教式。新住户可主动讨教,问问孩子入托、买菜打油、道路交通等问题,请老住户参谋指导。“讨教”、“请您帮助”、“请您指导”等言词,激发对方自尊心,敬重谦恭,能使之产生好感。
探询式。“您家几口人?”“您老高寿?”“您的工作单位离这儿远吗?”……这类探询能使双方较快融洽起来。但应记住:不能连珠炮式的不断询问,象“查户口”一样;不能问得过深,如“您工资多少,奖金多少?”“您女儿有男朋友吗?”等等,初来乍到,双方心理上有距离,问这类问题,会使交谈陷入尴尬局面。
2.邻家腌月赞随便怎么办?
楼上的住户不拘小节,晒衣服也不看看邻家晒着棉被,给淋湿一大片;拖完地板,拖布窗口一搁了事,脏水滴滴答答全流到楼下;糖纸果壳经常乱丢,到处都是……对此,有的邻居暴跳如雷,常会找上去兴师问罪。会处理事情的邻居则不这样,他们会在当时悄悄地将弄脏的衣物洗净了事。过后再与楼上邻家闲谈时谈起:住楼上的要小心点,一不留意,把脏东西往下扔,弄脏了人家,自己还不知道呢?这不,上次我家老头把烟头往窗下一丢,烫坏楼下一件衣服,直到昨天才知道呢。前天,我家姑娘晾着的白绸裙,被您家的拖布水淋脏了,您大概也不知道吧……?坦诚、和缓的话语,推己及人,没有责备埋怨之情,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