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奇异的昆虫王国

奇异的昆虫王国

作者:雅风斋字数:81167状态:连载

第五章 昆虫与人类社会

昆虫作为与人类共生于地球上的生物,同人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昆虫既是人类的朋友,又是敌人;既有危害,也有益处。
 
造福人类的昆虫类群
 人类从昆虫身上得到的启发
人类希望模仿动物的想法似乎是不自觉地就有的,我们一直希望可以像鸟一样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像鱼儿一样畅游于水中。为了能够做到这些,人类做出了很多努力。可以说,模仿动物是一项人类早就认识并努力发展的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模仿动物的理论和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中叶时,更是发展出了一门集合了多学科综合性的现代新科学——仿生学。
仿生学是针对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用以改进工程技术系统的科学。现在仿生学在各工程技术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仿蝴蝶的卫星控温系统
在太空中环绕地球旋转的人造卫星各自担负着侦察、通信、导航等重任。人造卫星上安置的所有仪器设备都必须保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运行正常,否则卫星的工作就达不到设计时的预期目的。卫星在环绕地球的运转中,当处于受到太阳光直接照射的位置时,太阳强烈的辐射热会使卫星温度高达200℃以上;而处于太阳光被地球挡住的阴影区域时,卫星会迅速降温至-200℃左右。这样大的温度变化,使得卫星上安装的精密仪器仪表极易出现不能容许的偏差甚至故障,这一度曾使航天科学家们伤透了脑筋。后来,科学家在蝴蝶的身体结构上得到启迪,解决了这一难题。
蝴蝶体表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有调节体温的功能。每当阳光直射、天气闷热时,蝶翅上的鳞片便会张开,减小阳光的辐射角度,从而减少对热辐射的吸收;同时,张开的鳞片又增大了散热面积,可以使蝴蝶快速地释放出体内的热量。当外界气温较低时,蝶翅上的鳞片就会闭合,紧贴体表,让阳光直射鳞片,以此接受更多的辐射热量,同时不让体内热量轻易散发掉。蝴蝶就是这样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的。
科学家模仿蝴蝶利用鳞片控温的手段,为人造卫星也设计了一套类似的鳞片状的受热、散热片,并将其组成温度自动调节控制系统,解决了卫星温度调控难题。
蜜蜂的智慧对人类的启发
蜜蜂是具有太阳罗盘和生物钟的典型代表,当其外出采蜜回巢时,就会以太阳来确定方向,并能对太阳方位的变化进行时间校正。导航的偏光天文罗盘是科学家根据蜜蜂的导航本领制成的。蜜蜂营巢精勘技术早为人类所用,人类借用六角形样式巢房造就各类建筑物,省料、牢固、所占空间最小。
从苍蝇的复眼到相机的高分辨率
每只苍蝇的复眼平均有4000多个小眼组成“蜂巢型结构”,人类模仿这种结构研制出一种叫“蝇眼”的照相机,能同时拍1329张照片,且分辨率达4000条线/厘米。
 昆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昆虫资源,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自然资源之一。
资源昆虫是指昆虫产物(分泌物、排泄物、内含物等)或昆虫体本身可作为人类资源利用,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种群数量具有资源特征的一类昆虫。
资源昆虫与昆虫资源在内涵和外延上是有所区别的。另外,同一种昆虫是益虫还是害虫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有的昆虫在发育的不同阶段,它的益害也会发生变化。如有些蝴蝶、蝉等,其幼虫期时是害虫,成虫期则被人类所利用成为有益的昆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昆虫资源的国家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昆虫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营养、医药等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都使昆虫资源的开发有了更为有利的先决条件。近年来我国很多科技工作者在昆虫资源开发利用上做了大量工作,昆虫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已成为许多昆虫学者极为关注的热点课题,而且正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我国昆虫资源的利用和产业化按其技术特点可以划分为4个层次。另外资源昆虫的利用可划分为以下7个领域:农用昆虫、工业用昆虫、药用昆虫、食用昆虫、饲用昆虫、文化昆虫、科研用昆虫。
昆虫纲的已知种类占所有动物种类的2/3以上,分布广、历史悠久、数量大,与人类关系密切,既给人们带来很大麻烦、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又给人类以帮助、带来巨大财富。人类需更好地认识、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的昆虫资源,使昆虫资源最大程度地为生产、生活服务。
 农用昆虫
传粉昆虫:在显花植物中,约有85%属于虫媒植物。以花蜜和花粉为食的昆虫主要有蜂类、蝇类、蛾类和蝶类,它们出没于花丛,为植物授粉,从而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人们还可以利用昆虫授粉来提高产量、改良种质、提高后代生活力和复壮品种。据统计昆虫授粉所得收益比因害虫造成的损失大得多。
捕食、寄生性昆虫:这类昆虫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瓢虫、草蛉、赤眼蜂等。
腐食性昆虫:这类昆虫以生物尸体为食,其活动加速微生物对生物残骸的分解,在自然界的能量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如蜣螂等。
 工业用昆虫
昆虫每年为人类生产大量工业原料,如蚕丝、白蜡、五倍子、紫胶、洋红、蜂产品等。
我国是养蚕最早的国家,每年都会生产大量蚕丝,养的比较多的品种有家蚕、柞蚕、蓖麻蚕、天蚕;我国生丝出口约占国际生丝贸易额的90%、丝绸占40%。蚕丝可以被用于丝绸工业、医用材料等方面。
白蜡是白蜡虫雄虫的分泌物,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作布匹、纸张、器皿的磨光之用,可作科学模型、药丸的外壳等,金沙江下游云、贵、重庆接壤的高山地区是白蜡虫最适宜生产基地。
五倍子是五倍子蚜虫在盐肤木上产生的虫瘿,含大量鞣酚,是制革、染料的重要原料。
紫胶是紫胶虫的产物,可作油漆、唱片等用品,在我国南方各省区均可见。
洋红是胭脂虫中提取出的染料。
蜜蜂分泌的蜂蜡可制化妆品、地蜡、复写纸、蜡笔,而蜂蜜、蜂胶、蜂花粉和蜂王浆更是非常优质的营养品。
 药用昆虫
药用昆虫作为传统中药材资源之一,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我国已知可供药用的昆虫超过300种,常用的就有40多种,如蚕蛹、蜜蜂、五倍子虫、桑螵蛸、蝉蜕、螳螂、芫青、蝼蛄、蚂蚁等。
昆虫虫体或其产物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尤其昆虫脂肪中含不饱和脂肪酸,即使久食也不易引起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而且有调节肾功能、抗肿瘤、增强免疫力和抗衰老等保健功能。
近年来,人们对斑蝥、虫草、蝙蝠蛾等一些具有较高药用价值昆虫的生物学、饲养技术、药理、化学成分以及有关制剂的研究与开发等取得了极为重要的成果。人们发现某些昆虫(家蚕、惜古比天蚕、烟草天蛾、麻蝇、蜜蜂等)体内能诱导和产生抗茵物质(抗菌蛋白、抗菌肽、溶菌酶、防御素等)。这些抗菌物质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和抗菌性,而且分子量小、理化性质稳定。
可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工厂化生产昆虫抗菌物质,制成基因药物、杀菌剂、防腐剂、抗肿瘤和抗病毒制剂等。昆虫毒素也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人们已经发现利用的昆虫毒素约有60多种,具有毒素的昆虫种类大约有700余种。21世纪,昆虫毒素将广泛用于医学方面,利用生物化学技术研究昆虫毒素的成分、结构、药理,进而提取、人工合成或通过生物技术来生产医药昆虫毒素将成为必然。
 食用昆虫
关于吃昆虫的报道在世界各地。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类群,其种类多、数量大、易饲养,很多是植食性、廉价、深具潜力亟待开发的可再生资源。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昆虫虫体中富含蛋白质且纤维素少、微量元素丰富、营养价值高;另外,虫体中所含脂肪多为软脂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消化性能良好。目前蝗虫、蝉、蜂蛹及幼虫、蚕蛹、蚂蚁、草蜢、蝎子等已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饲用昆虫
昆虫不仅体内营养十分丰富,而且是优质的蛋白资源。昆虫除可供人类食用外,还可作为动物饲料,其营养价值完全可以与鱼粉等饲料添加剂媲美。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农牧业对蛋白饲料的需求越来也越大。因此世界各国都把饲用昆虫的研究作为开发饲料资源的主攻方向。
饲养家蝇作饲料在国内外都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通过测试家蝇幼虫、蛹的营养成分及饲喂试验,证明蝇蛆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饲料,蝇蛆含粗蛋白59.35%、粗脂肪12.61%、灰分1.41%、钙0.71%、磷2.52%,其营养价值超过豆饼和蚯蚓粉。而且从中提取的甲壳素、壳聚糖等高分子化合物在生化、医药、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目前蝇蛆工厂化规模养殖试验也取得一定进展。
在蛋白饲料资源日渐紧缺的当今,人工饲养昆虫完全可作为解决蛋白饲料来源的一种途径。由于饲用昆虫的动物具有繁殖快、吸收转化率高、易于管理、饲养成本低、生物量极大等特点,与其他饲料相比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因此,饲料昆虫的开发前景广阔。21世纪昆虫蛋白质利用将成为昆虫学研究开发利用的热点。
 文化昆虫
昆虫对中国文化生活的影响很大,但文化昆虫这一概念却很少被提到。我国著名昆虫学家钦俊德曾认为,很多种类的昆虫可以显示特有的美学价值,并且能引导某种感触或情调。
文化昆虫主要包括蝴蝶、萤火虫、蝉类、蟋蟀等,其中以蝴蝶开发利用最为普遍。
蝴蝶类以凤蝶科和蛱蝶科为主。观赏昆虫中蝴蝶是世界传统贸易商品,据统计,每年成交额约1亿美元。我国台湾每年约有5亿只蝴蝶被加工成工艺品出售,创造2000~3000万美元的价值。
在中国鸣虫的利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鸣虫爱好者的广泛选择,目前30余种鸣声清脆、易喂养的鸣虫活跃于市场,如螽斯、蟋蟀等。北京、天津、上海是我国3个主要的鸣虫市场。
 科研用昆虫
昆虫常被作为科研材料,人们更是从昆虫身上获得启示揭开了许多自然之谜。
突出的例子就是以果蝇为材料发展遗传学。果蝇的唾腺是巨型细胞,染色体的变异和行为较易观察。昆虫生理学的发展同采用热带吸血蝽象作试验材料是分不开的。另外杀虫剂的生物测定,许多生理、生化试验都是以昆虫作材料的。
总之,昆虫为人类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人类有必要更充分地去认识、了解、开发运用昆虫。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驱利避害,更好地利用有益昆虫及昆虫的有益方面,一方面对农林害虫要尽量采用物理的、生物的方法降低其种群,减少其危害,而不是化学的杀灭方法,以免连益虫也一起被消灭,要充分保护其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防止过度采集,保护有益的昆虫资源,开展人工养殖,减少对野生资源的破坏
为害人间的昆虫类群
 医学昆虫的危害
医学昆虫是指经常侵扰人类生活、传播吮吸疾病与病原体的昆虫,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蚊、蝇、蠓、蚋、蛉、蚤、蜚蠊等。
这些医学昆虫可以通过吸血、刺螫等行为携带并传播各种病原体。有些还可以直接寄生致病,引起过敏性疾病;有些还可以长期在体内保存病原体,甚至将病原体经卵传递至后代。这些昆虫不仅具有媒介的作用,而且具有宿主的作用。
我国地处亚热带、温带区域,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各地环境、气候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医学昆虫的种类繁多。据调查,我国已知蚊类有370多种、蝇类386种、室内蜚镰9种、蚤类520多种、白蛉类40种、蚋类约100多种、蟀类110种、蜗类534种。苍蝇、蚊子、蜚蠊等医学昆虫早已成为与人类建筑物、城市化联系密切的世界性伴生种,这些媒介生物极易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的卫生造成严重的威胁。
下面我们以蚊、蝇、蟑螂为例,为大家介绍几种医学昆虫引起的危害。
1. 蚊子是所有医学昆虫中最重要的害虫。蚊虫的分布很广,全世界从高山到矿井内都有,约2400种以上,我国已发现约350种。最常见的有按蚊属: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等,库蚊属: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三带咏库蚊,伊蚊属: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刺扰伊蚊等。它们不仅叮人吸血,影响人们的睡眠和休息,更重要的是蚊虫传播疟疾、丝虫、乙脑、登革热、黄热病等传染病,严重地危害人们的健康,影响军事行动。
2. 苍蝇可携带多种病原体,传播多种疾病,据统计,蝇类能够传播霍乱、伤寒、痢疾和结核等数十种严重疾病。有的蝇类幼虫还能够直接进入人畜体内的各个部位,引起这些部位的蝇蛆症,对人的危害极大。特别是住区蝇类,与人类密切相关,多数是孳生于人、畜粪便、垃圾以及其他有机废弃物中,它们能携带和机械传播多种病原体,是“四害”之一。
人类居住区中的蝇类对人们的危害更为直接,如侵入室内的家蝇、厕蝇对人们的骚扰使人得不到安宁;住区蝇类的幼虫,还可以引起人、畜的蝇蛆症。吸血的鳌蝇在有些地区和其他吸血昆虫一样,是野外工作者和旅游者最厌恶的吸血昆虫之一。蝇类还危害畜牧业,严重时,能大大减少家畜的产肉量和产奶量而致巨大经济损失。
蝇类的间接危害主要是机械携带和传播病原体,特别是肠道疾病的病原体。另外蝇类孳生的环境常常是卫生水平低的,室内蝇群飞舞对人产生心理的影响,给旅游业带来损失。
3. 蟑螂在我国有170多种。蟑螂分布极为广泛,除了地球两极外,几乎各国都有。全世界已发现的蟑螂约有3500多种,蟑螂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多样的。有资料记载,1只蟑螂身上可携带140万个细菌,至少包括40多种致病菌,其中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携带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埃可病毒6型、小鼠脑脊骨髓病毒GD、乙型肝炎病毒、新城疫病毒和腺病毒等。蟑螂不仅可钻进飞机、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等,造成故障而酿成大祸。而且到处窃食、拉尿,蟑螂散发的臭味催人呕吐,影响食品卫生。更为严重的是蟑螂在活动过程中同蝇类一样有边吃、边吐、边排泄并分泌臭液的恶习,这就使病原体传播更容易。蟑螂的分泌物和粪便中均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对人们健康威肋极大。
 为害农业的昆虫
全世界危害庄稼的害虫约有6000多种。在我国,水稻害虫就有250多种、果树害虫1000多种、玉米害虫50多种、仓库害虫300多种。像蝗虫、粘虫、稻螟虫、地老虎、玉米螟、棉蚜虫、蚜虫、小麦吸浆虫、飞虱、叶蝉、介壳虫等等,都是主要的农业害虫。
害虫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是相当惊人的。据估计,害虫对野外生长的作物的破坏平均每年会造成的损失率为10%,室内贮藏物平均损失率为5%。就我国稻作害虫一项来说,1950年损失4000余万担。因此,与害虫作斗争,从害虫口里夺回粮食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要的措施。
 农业的大敌——蝗虫
蝗虫是群居型的短角蚱蜢,属蝗科直翅目昆虫。全世界有超过万种的蝗虫。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其中散居型有蚱蜢、草蜢、草螟、蚂蚱等叫法。
蝗虫灾害是农林业发展的大敌,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大陆沙漠地带分布的蝗虫,有时候大量发生,形成大集团,使其路过的农作物受到毁灭性的伤害;而且一旦食物耗尽,在蝗虫的集团内也会发生同类相残的情况。
中国古代对蝗虫认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说法,又有“蝗鱼互化”之说,如宋代陆佃的《埤雅》中讲道“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的《记纂渊海》中有“有蝗化为鱼虾”,李昉的《太平御览》中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李苏的《见物》中记载:“旱涸则鱼、虾子化蝗,故多鱼兆丰年。”
自宋朝以后,我国人民对蝗灾有了较为科学化的认知,并总结出了一些灭蝗的方法,如鸣金驱赶法、捕击法、火烧法、沟坎深埋法、掘种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湿难飞用器具抄掠法等。
明末时期,徐光启撰有《除蝗疏》,其中根据历史上从春秋至元朝记载的111次蝗灾分析中,得到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故为害最广”的结论。王鼎钧在回忆录提到抗战期间仍不时有蝗灾,最大蝗虫称为虫王,据说体型大如鸡,当时灭蝗的方式仍是千年来相沿的捕击法、火烧法。
 体小危害大的蚜虫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蚜虫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
由于蚜虫对于植物特别是经济作物的危害性极大,人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试图对蚜虫的活动进行控制。
受蚜虫侵害的植物具有多种不同的症状,如生长率降低、叶斑、泛黄、发育不良、卷叶、产量降低、枯萎以及死亡。蚜虫对于植物汁液的摄取导致植物缺乏活力,而蚜虫的唾液对于植物也有毒害作用。蚜虫能够在植物之间传播病毒,例如桃蚜是超过110种植物病毒的载体,棉蚜常常传播病毒于甘蔗、番木瓜和落花生。蚜虫所分泌的蜜露覆盖于植物表面有利于真菌的传播,而这些真菌又会对植物造成损害,而蜜露也能够降低杀真菌剂的效果。
1970年代中期生物学家们曾提出一种假说,他们认为昆虫对植物的摄食能够提高植物的健康。在他们的假说中提到,蚜虫排出的蜜露能够使得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固氮微生物)大量繁殖。在含氮较低的环境中,这会有助于那些受蚜虫侵染的植物的生长。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这一假说。
 蔬菜健康的破坏者——菜粉蝶
菜粉蝶也叫纹白蝶,是菜粉蝶属下的一种蝴蝶。菜粉蝶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成年虫体长15~20毫米,头胸部灰黑色,翅灰白略带青色,有黑斑,幼虫叫“菜青虫”,体长28~35毫米,绿色,年生5~8代,幼虫危害甘蓝、青菜、大白菜等蔬菜,食幼片成孔洞。
在中国,菜粉蝶分布全国各地,药材中以板蓝根受害严重,菜粉蝶幼虫将叶片吃成缺刻和孔洞,为害严重时全叶被吃光,仅剩叶脉和叶柄,使板蓝根产量下降。
菜粉蝶的幼虫在2龄前只能啃食叶肉,使得受害植物的叶片留下一层透明的表皮;3龄后可蚕食整个叶片,轻则虫口累累,重则仅剩叶脉,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和包心,造成减产。此外,虫粪污染花菜球茎,降低商品价值。在白菜上,虫口还能导致软腐病。
菜粉蝶蚴虫可以以极其惊人的速度吃掉一棵卷心菜,还会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长。虽然菜粉蝶一次可产下多达200粒左右的卵,但其中只有20多粒卵能够孵化成幼虫。而且,即使能够顺利成长的蝴蝶,还要随时面临被鸟类、蜘蛛和螳螂等天敌吃掉的危险,所以最终只有大约三四只能成功完成传宗接代的重任。
菜粉蝶分布广,在广西一年发生7~8个世代,以蛹在被害的芥蓝或甘蓝菜株上越冬,也有在其他十字花科蔬菜残株落叶的向阳处越冬,翌年2~3月间成虫出现。成虫羽化后6~7小时即进行交配,交配后1~2天即产卵。
 从内蛀食水果的东方果实蝇
东方果实蝇原产于印度及马来半岛等地,是太平洋地区果树的重大害虫。
其寄主繁多、繁殖力强,雌蝇产卵于果皮下,幼虫孵化后钻入果肉中蛀食,造成水果腐烂失去商品价值,如果吃水果时发现内部长虫,大半都是东方果实蝇的幼虫。
 
昆虫的防治与保护
人类自古以来就受尽了害虫为害之苦,它们会无所忌惮地破坏庄稼、传播疾病、咬坏储藏物、危害牲畜健康、毀坏建筑物。为了能够摆脱这些害虫的侵扰,人类同它们进行了数千年的斗争。
早在二三千年前的周代,我国就有用“嘉草除蛊,莽草熏蠹,焚石除小虫”的灭害记载。东汉王充更是在《论衡·顺鼓篇》中详细地记录介绍了挖沟捕蝗的有效物理防治方法。后魏时期的贾思勰也在《齐民要术》中叙述了种植抗虫品种的农业防治技术。唐昭宗刘恂在《岭南录异》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生物防治方法,即应用自然天敌黃獍蚁防治橘园中的害虫。徐光启在其所著的《农政全书》中,提出了消灭蝗虫滋生根治蝗虫的设想,同时还强调了粮棉轮作以防治害虫的重要性。
古时候的人们对于防治害虫的概念,还只停留在以“治”为主的基础上,并没有做到防在先、治在后的预见性。而且古时人们防治害虫的方法也是极其简单的。所以当人们真的遇到了如蝗灾一样大规模的昆虫灾害时就显得有些束手无策了。尽管人们一直致力于征服这些微小却顽强的敌人,但却苦无良策。
直到20世纪40年代,化学农药DDT的合成,将人类防治害虫的能力代入了一个新的阶段。DDT以及相继开发出的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等新型的有机农药如此高效、广谱、便利,以致大多数人认为害虫防治的问题基本解決了。这些农药可杀死多种害虫,挽救粮食、衣物、生命,人们三呼万岁,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是事与愿违,人们对农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几乎村村有治虫队,天天有人背桶喷药,做到“有虫治虫,无虫防虫”,企图彻底地消灭害虫。然而,可悲的是,农药并非万能,随着农药的大量不合理滥用,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天敌生物被杀伤,引起害虫再度猖獗;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导致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加重的恶性循环﹔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增加,危害人畜健康。这一系列恶果,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单纯依靠化学防治来防治害虫是行不通的,完全消灭害虫也是绝不可能的。于是,人们采用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协调的害虫综合防治方法,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到了21世纪,人们对于害虫防治技术的开发有了更新的进展。人们甚至已经开始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作物体使作物对害虫产生抗性,或将杀虫剂的抗性基因转移到天敌中去,以改善天敌的基因组成,使其产生抗药性,提高其在田间的控害能力。此外,对人畜副作用小的植源性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昆虫拒食性、昆虫引诱剂等新一代调控型农药在害虫防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根据棉铃虫雌虫依靠性外激素吸引雄虫与其交配的特点,人工地合成了这种性外激素,将其浸入橡胶芯后放入田间,可将田间的雄虫大量引诱过来,从而达到控制棉铃虫的目的。
当然,任何一种农药用久了,昆虫类群都会对其产生抗药性。所以,在有着强大适应能力的昆虫面前,害虫的防治工作和防治技术的开发是时刻都不能松懈的。而我们与害虫之间的斗争也必将继续下去。
常见的害虫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法
①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诱杀害虫成虫,如利用黑光灯、高压汞灯诱杀草地螟、玉米螟等趋光性害虫。
②利用高温造肥产生的高温杀灭害虫虫卵,或利用塑料布封住柴草垛阻止并杀死已孵化成虫飞往田间产卵,如防治玉米螟、二化螟就可以采取此法,效果好,无污染,但必须集体行动。
生物防治法
①以虫治虫。利用一种昆虫对另一种昆虫的寄生或取食关系防治害虫,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利用草蛉、蜻蜓、瓢虫、食蚜蝇对蚜虫的取食来防治各种蚜虫,但前提是要保护环境,让环境中有足够的天敌数量,方能达到控制效果。
②以菌治虫,如利用白僵菌、BT乳剂防治玉米螟。
③以鸟治虫,如利用啄木鸟等鸟类防治森林果树田间害虫等。
农业防治法
①轮作。通过轮作可以控制取食单一移动性较小的害虫,如大豆根绒粉只对大豆趋性大,第一年发生的地块,第二年改种玉米等不取食的作物就可避免发生,起到预防和控制传播蔓延的效果。
②通过加强耕作,破坏害虫的越冬场所,可对害虫起到预防作用。
③通过清除田间中间寄主杂草,可预防或减轻害虫发生。
④通过控制水层控制水田害虫发生,如通过适当浅灌水,可减轻水稻潜叶蝇的发生和为害。
人工防治法
①挖防虫沟阻止害虫迁移为害。
②人工捕杀,如二化螟的轻发生期,在田间发现单株或几株危害时及时将受害株连同害虫一起拔出田外,不让害虫繁殖后代,可起到防微杜渐的效果。
化学防治法
化学防治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应该作为最后一招使用,化学防治法的优点是见效迅速、杀虫效果好,缺点是杀伤天敌、污染环境、有时还会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实施化学防治法时最好选用毒性低、残留期短、不杀伤天敌的农药品种,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使用。
当然了,昆虫世界中不仅仅只有害虫,很多昆虫也是农林发展的保护者,或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工作者”。比如蜜蜂、蜻蜓、青蛙、壁虎、蚯蚓、赤眼小蜂、螳螂、七星瓢虫、家蚕、食蚜虻、寄生蜂、草蛉、蚰蜒、黑肩绿盲蝽、隐翅虫、拟澳洲赤眼蜂和稻虱红蟹蜂等,这些益虫都是人类的好朋友。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保护这些益虫,使其能够在生物链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呢?
1.	维持生物链的平衡不要随意捕杀,保证其自然繁殖与生长。
2.	减少生态破坏。目前世界上濒临灭绝的昆虫种类越来越多,除了一些人为捕杀的直接影响外,还有一些间接的原因。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边发展边破坏”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大气污染、环境破坏已成为威胁生物繁衍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昆虫类群的灭绝都与生活环境的突变、气候的极大波动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保护那些对人类有益的物种,就要尽快解决大范围生态破坏的问题。
3.	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我们经常在防治害虫的时候大量使用杀伤力极强的化学药剂,以达到保护农林发展的目的。但在灭害的同时,很多益虫也随之消失灭亡。所以在昆虫的防治上,我们应当有选择地使用化学药剂,并且尽快地研制出有针对性的灭虫方法。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