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大灾难未解之谜

大灾难未解之谜

作者:廉永清字数:78103状态:连载

第六章 罕见的大灾难

罕见的大灾难
自然灾害中除了地震、洪水、台风、瘟疫等灾害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乃至威胁我们的生命以外,我们对雷电、大雾、冰雹、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也要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防范能力。“生物炸弹”——蝗灾
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蝗灾,其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今河北、河南、山东三省,陕西、山西、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也发生过多次蝗灾。这些蝗灾不但给历代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地危害,而且引发了众多的饥荒、疾疫乃至社会大动乱。因此,蝗灾一直是中国从古至今要消灭的自然灾害。提起蝗虫也许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们经常大面积地出现,转眼之间就能将作物一洗而空,所以蝗灾是农业极具危害性的一种自然灾害。蝗灾和干旱、洪涝在一起被人们称为农业生产的“三大灾害”。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几乎都发生过蝗灾。蝗虫属于直翅目,昆虫纲、蝗科,蝗虫体长约5~11厘米,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大,适于跳跃。蝗虫种类很多,在世界上大约有一万多种,仅我国就有300余种。蝗虫的分布范围很广,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足迹,但以东南亚和非洲最为普遍。每当蝗灾爆发时,大量的蝗虫聚集在一起,铺天盖地而来,所过之处,一片凄凉。1881年,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遭受了最严重地一次蝗灾,蝗虫从北非一路袭来,它们停留在塞浦路斯岛上产卵繁殖,对农作物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上万公顷的农作物被毁之殆尽。在这场巨大的蝗灾中,人们无论用火攻还是水淹土埋都无法阻挡蝗虫的进攻,所到之处,一片植物被咬的“嚓嚓”声音。蝗灾唐贞元年(公元785年),我国陇海一带发生蝗灾,“东白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枕道”。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洛阳发生蝗灾,“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父子兄弟夫妇相食,死尸载道”。1889年,红海上空出现蝗群,约有蝗虫2500亿只,蝗群飞过时声振数里,遮天蔽日,太阳也为之黯然失色。1979年美国密苏里河西部14个州的农田和牧场,都被蝗虫覆盖,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惨重。1988年,非洲的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境内,发生数十年罕见的蝗灾,仅一群蝗虫就可达1000亿只以上。     从蝗灾的形成和形式来看,可分为爆发性蝗灾和慢发性蝗灾两种。爆发性蝗灾主要是由一些具有爆发性、群集性和迁飞性的蝗虫引起。这类蝗灾一旦发生,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来势凶猛,致灾严重,典型的有沙漠蝗和东亚飞蝗等引起的灾害。慢发性蝗灾主要是由地区性蝗虫或其他非迁移性蝗虫引起。这类蝗灾大多发生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内,致灾程度相对较轻,典型种类有中华稻蝗、西伯利亚蝗、意大利蝗等。而对农业危害最大的蝗虫种类是沙漠蝗和飞蝗两种。沙漠蝗是引发非洲蝗灾的主要害虫。它曾造成非洲受灾面积达2900万平方公里,祸及65个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0%,受灾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10%以上。1958年,索马里一场沙漠蝗灾其扩散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数量约有4亿只,一天就吃掉了相当于40万人一年的粮食总和——8万吨粮食。飞蝗分布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和欧洲的部分地区。飞蝗通常分为两种生态型,即独栖型及迁移型或称“群居型和散居型”。独栖型一般在傍晚稍有迁移习性,但对农作物危害稍轻。迁移型经常集成大群迁移,是严重的害虫。蝗虫从世界飞蝗各亚种的分布范围看,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非洲飞蝗这三个亚种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从爆发频率和致灾程度来看,东亚飞蝗的发生最频繁、成灾最严重。从全球蝗灾的构成成分来看,东亚飞蝗爆发与否,对蝗灾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考证我国历史上发生的940次蝗灾中,有90%以上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蝗虫的繁殖能力惊人,每更新一代数量增长10倍,其飞行速度也十分地惊人,平均每小时能飞行4000米左右,能连续飞行几十个小时。所以蝗虫的危害之大让人毛骨悚然。但是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蝗虫这么大面积的集体行动呢?有资料显示蝗虫的大爆发特别易在天旱和森林过量砍伐之后出现,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量大增。此外,干旱还使蝗虫喜食的禾本科植物生长受到限制,因此,凡是遇有好食物时,蝗虫便蜂拥而至。故而,这种地方的蝗虫密度极高,逐渐形成集团化行动。虽然如此,但是蝗虫集团行动的原因却依然谜雾重重。另一种说法是蝗虫集群是因为雌蝗产卵时能够分泌集群外激素,引诱其他雌蝗前来聚集产卵,而刚孵化出来的跳蝻(又叫苦虫,没有翅能够跳跃)为了获得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高温,就经常挤到一起。而蝗虫迁飞是由于雌性个体的卵巢没有成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迁飞才能发育完全。雄虫虽然已发育成熟,但还是跟随雌虫迁飞。等到雌蝗卵巢成熟才降落下来,交配产卵。第三种说法认为独栖型和迁移型这两种生态型能相互转变。由于温度、湿度和栖息密度的影响,这两种生态便能互相转变。而据英国《独立报》报道,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悉尼大学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蝗虫体内控制腿部和翅膀的胸部神经系统中积聚着一种叫血清素的化学物质,它在数小时内就可以让独居的蝗虫出现群居特性。他们称这种转变通常是在下雨引起蝗虫数量激增之后发生的。在随后的干旱中,蝗虫被迫聚集在尚存的小片植被区生存。他们认为蝗虫由“独居”变成“群居”是因为饥饿而采取的战略,结群是为了寻找新的草地做出的反应。另外,科学家还发现随着蝗虫密度的增加,个体间身体相互接触传递某种信息,刺激蝗虫体内黑化诱导素大量增加,使蝗虫体色由绿变黑。这种黑化诱导素可能成为了解蝗虫集团行动的重要线索。    虽然目前关于蝗虫为何集体行动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治蝗灾的各种办法了。一些地区为了防治蝗灾通常使用有机磷农药,虽然它有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但有机磷在消灭蝗虫的同时也会将蝗虫的天敌大量地杀死,从而破坏了生物链,而蝗虫由于基因突变,其后代的抗药性会逐渐地增强,那么也导致了有机磷药量地增加,如此循环,将极大地破坏生态平衡和引起环境污染。危害农业的蝗虫从人们治蝗的成果来看,唯有生物技术特别是微生物技术应用其效果显著,其核心是“以毒攻毒”。而美国科罗拉多科学家将一个微小的雷达探测器粘在蝗虫背上,像是一个能放出无线电信号的背包,每个探测器都有自己单一的发射频率,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分别跟踪各个蝗虫种群的迁徙路线,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将其行踪记录下来,以便制定抵御虫害的计划。他们希望能够找出蝗群的移动速度、方向以此来预测它们的行踪,提高喷洒农药的效率和准确性,在蝗虫群大面积聚集之前消灭它们。还有人说人们可以设想变害为“宝”,让蝗虫变成人们的美餐,据研究蝗虫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蝗虫是农业的一大灾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一定可以找到消灭蝗灾的有效办法。喀拉喀托火山
还会引起巨大灾难吗?
喀拉喀托火山是一座活火山,在历史上曾持续不断地喷发,最著名的一次是1883年的大爆发,释放出250亿立方米的物质,远在毛里求斯岛都能够听到这次喷发的剧烈声响,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火山大喷发之一。这次喷发以及继发的海啸摧毁了数百个村庄和城市,36417人死于非命。原有的喀拉喀托火山的三分之二在爆发中消失,新的火山活动自1927年又产生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火山岛。喀拉喀托火山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和苏门答腊岛东部的巽他海峡,在1883年8月27日喷发,一共喷发了四次。喷发所产生的能量是规模最大的氢弹试验的二十六倍。其中第三次喷发发生了巨大的爆炸,整个地区笼罩在一片飞沙走石和有毒气体下,天空一片漆黑,连距其560千米之外的爪哇岛卡里蒙都能听到爆炸声。其实,早在1883年喷发的前一年,火山附近的地震便开始频繁起来。7月20日开始,火山开始喷发,喷发所造成的波动使得停泊中的船只需以铁链加以固定。 8月11日更大的喷发发生,火山灰从至少七个孔冒出。 8月24日喷发变得更频繁。 8月26日,火山进入了阵发期,每隔十分钟可以听到连续地爆发。 8月27日,该火山进入了最后剧烈变动的阶段。每一次喷发都伴随着大海啸,据说海浪超过了30公尺高。连3500公里外的澳大利亚与4800公里外的罗德里格斯岛都能听到喷发的剧烈声响。 在这次火山大喷发时,爪哇岛上的火山全部都喷发了,这次大喷发导致100千米长的坎当斯火山山脉沉入大海,80平方千米的地面陷入海中,15万人在内格里城消失。火山喷发引起的大浪迅速向苏门答腊、爪哇岛的广大地区猛烈袭去,西印度群岛的三百多个城镇被淹没。据说在距火山2000多千米的海上,船只的甲板上都盖着一层厚厚的火山灰。上万具尸体漂浮在水面上,默拉克岛和居住在上面的人们也一起葬入海底。同时,十四个火山口从海中升起,还喷发着炽热的岩浆。连世界瑰宝巴龙布图大寺院也在岩浆下变成一堆废墟。该寺建于公元790年,寺中有4000多座精美的浮雕。更为可怕是,海浪虽然不断减弱,但还是席卷了世界的许多地方。喀拉喀托火山引发的地震越过大海,一直波及到2800公里外的锡兰(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以及4300公里外的印度第二大城市孟买。在8000公里外的合恩角,海浪以每小时500多公里的速度向陆地扑去。 火山喷发后四小时, 4800多公里外的地方仍可以听见类似重机枪的咆哮声。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提供的数据,全世界有超过十三分之一的人听到喀拉喀托火山的怒吼声。喷发过程中,浮石被喷射到34英里(约合55公里)的高空,火山灰十天之后才落到3000英里(约合4828公里)外的地方。成群的浮石在海上漂浮了几个月,空气中的微粒让全世界的落日变成鲜艳的红色。此后小型的喷发一直持续到了10月。喷发过后,原来的火山岛大部分消失,只剩下原来的南部,并留下了一个250公尺深的破火山口。在这场灾难中,共夺走了三万多人的生命。许多苏门答腊与爪哇的定居点被毁。许多文件报告发现了人类尸体被冲上了东非海岸。喀拉喀托火山喷发所造成的海啸,在2004年南亚海啸发生前是印度洋地区所造成死伤最惨重的海啸。一些爪哇部分地区的人口自此就没有再恢复到原先的水平,这些地区重新被丛林所占据,并成为库隆角国家公园的一部分。虽然自此喀拉喀托火山平静了一段时间,但在1927年12月又沿着先前火山锥的同一路线在海底再次喷发。1928年初,一座火山锥突出海面,到1930年已变成一座小岛,名为阿纳喀拉喀托意为“喀拉喀托之子”。从那时起,火山活动断断续续地发生,这座火山锥现已继续升高到海面以上约300公尺。其高度每周大约增长12厘米左右。而据报道,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子火山,在2007年10月30凌晨发生了三十七次小爆发。有人说喀拉喀托子火山按照现在的增长态势,迟早有一天会再次大规模地爆发,那时又引发起大灾难,全世界可能会遭受比1883年更严重的灾害。但也有人不同意此观点,关于1883年这场最严重的火山大爆发在此之前并没有类似的记载,这说明1883的火山大爆发是偶然性的,现在喀拉喀托火山还在小规模地喷发,以后仍将是小规模地喷发。虽然我们无法预测喀拉喀托子火山在未来是否还会酿成像1883年的巨大灾难,但是现在人们已经在密切关注喀拉喀托子火山了,在火山频发时禁止游人靠近。而且现在在喀拉喀托子火山周围已经无人居住了,这些措施都会在火山再一次喷发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虽然火山喷发可在短期内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给许多人带来灭顶之灾,然而火山喷发后,它能提供丰富的土地、热能和许多种矿产资源,还能提供旅游资源。所以我们在预测火山喷发时,也可以规划其喷发后的经济价值,让火山喷发也为人类服务。悲惨的大雪崩
雪崩对人类而言是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很少有人能逃脱它的魔掌。当浩荡的雪崩奔腾而下时,它将一切的生命都吞没了,大地只剩下一片白色,而巨大的白色死神下掩盖着怎样的真相,就变成了永远的谜团。雪崩通常从山顶爆发,以极高的速度呼啸而下,巨大的力量将它所过之处一扫而尽。有些雪崩中还夹带大量空气,这样的雪崩流动性更大,有时甚至可以冲过峡谷,到达对面的山坡上。有些雪崩会产生足以横扫一切的粉末状摧毁性雪云。其实在雪崩中,比雪崩本身更可怕的是雪崩前面的气浪。雪流能驱赶着它前面的气浪,而这种气浪的冲击比雪流本身的打击更加危险,气浪所到之处,房屋被毁、树木消失、人会窒息而死。因此有时雪崩体本身未到而气浪已把前进路上的一切阻挡物冲得人仰马翻。1954年,美国某车站附近突然发生了雪崩,雪崩产生的气浪将40吨重的车厢抛出了百米之外,又将笨重的电动机车撞向车站,整个车站瞬间变成废墟。1991年1月中日联合登山队在梅里雪山海拔5300米的3号营地不幸遭遇百年不遇的大雪崩,17名队员在睡梦中被巨大的雪浪卷走,直到 1998年7月18日,他们的部分遗体才在海拔4 000米的大冰瀑下被发现。可怕的雪崩贯穿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脉也经常发生雪崩。安第斯山脉的瓦斯卡兰山峰是秘鲁最高的山峰,海拔6768米。山上常年积雪,“白色死神”就诞生在这里。1941年的雪崩产生了一个冰湖,冰湖融化成洪水,淹没了瓦拉斯镇,导致约5000人死亡。1962年1月10日下午6时13分,瓦斯卡兰山峰又发生雪崩,瓦拉斯镇又成为这次灾难的牺牲品。镇上的2000多居民仅有几十人侥幸逃命,在该镇下方的5个村遭受了灭顶之灾。这次大雪崩一共毁灭了6座村镇,毁坏3座村庄,并使4000人死亡,10000多头牲畜丧生,庄稼损失达120万美元。它是世界上造成人员死亡最悲惨的第五大雪崩灾害。1970年5月31日20时23分该地又发生地震,剧烈的地震波把瓦斯卡兰山峰上的岩石和冰雪震裂、震松和震碎。霎时间,冰雪碎石在强大的气浪下朝山下翻滚。它下面的容加依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两万居民死亡。惊恐的人们不得不思考雪崩会何时再次出现,行踪诡秘的雪崩使得身处雪山的人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死亡的危险。但是人们目前所能做的只能是预防,而无法控制雪崩。没有人知道雪崩会何时再来临,美丽的雪峰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捉弄着人们。埃塞俄比亚大饥荒
埃塞俄比亚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它是世界咖啡原产地,产量居非洲第二位,也是非洲牲畜数量最多的国家。除牛、羊、马、驴、骡、骆驼外,还饲养高山珍兽灵猫。农牧产品占出口总值95%以上,咖啡、蔬菜、油料、豆类为主要出口货物。进口以机器、车辆、化工产品、原油、纺织品为大宗。埃      塞俄比亚位于红海西南的东非高原上,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接壤,西与苏丹交界,南邻肯尼亚,北接厄立特里亚。领土面积1103600平方公里。境内以山地高原为主,中西部是高原的主体,占全境的三分之二,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高原四周地势逐渐下降。北部的达罗尔洼地降到海平面以下113米,为全国最低点。红海沿岸为狭长的带状平原。北部、南部、东北部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25%。虽然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农作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粮食主产苔麸,次有大麦、小麦、高粱和玉米。  埃塞俄比亚饥荒在历史上有记录的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而从1540年~1742年就至少发生了10次大饥荒,1888年~1892年发生的“埃塞俄比亚大饥荒”造成埃塞俄比亚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而最近的几次大饥荒发生于1972~1973年以及1984年,这两次饥荒分别造成了4~20万人死亡和100万人死亡。  1972~1974年的饥荒受到打击最严重的省份是位于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沃洛省,饥荒还影响到了更北部的提格雷省以及该国的其他地区。沃洛省的饥荒在1973年达到最高峰,但这年末期就开始恢复了,其他省份也是如此。不过有一个叫哈勒尔盖的省直到1974年才发生饥荒。据埃塞俄比亚救济和恢复委员会(1975)所提供的数字,在1973~1975年这一时期,各省受影响的人口比例分别为:沃洛省41%,提格雷省17%,哈勒尔盖省8%,施瓦省26%,格穆戈法省08%。  关于1972~1974年的饥荒发生原因,人们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1971年~1972年的反常雨季,即1972年的主要雨季的雨量过少,以及1973年春季的干旱所造成的主要农作物减产是造成这次饥荒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人反对这一说法,有学者指出导致这次饥荒的更主要原因是农民的“直接权利失败”,导致其他阶层如服务人员的“贸易权利失败”。   现在,非洲每年的饥荒人数仍然在增加,如何解决非洲饥荒问题需要全世界进行讨论和合作。埃塞俄比亚的饥荒儿童横扫全球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又被称为“圣婴”。 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是最为严重的一次。但是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却一直没有公认的说法。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1997年对世界来说是一个灾难接连不断的年份。在这一年里,台风、海啸、洪水、暴风雪等自然灾害不断向人类发动进攻。1997年8月,智利、阿根廷、乌拉圭等南美洲国家受到暴雨、冰雹、大雪和飓风的轮番袭击。超强时速的飓风夹裹着暴雨冰雹横扫智利,导致智利洪水泛滥,一万多人无家可归,二十多万人不能与外界联系。阿根廷和乌拉圭的一些地区也是暴雨成灾,八万多人受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从二月开始连续二百多天干旱。成群的蚂蚁因为无法忍受高温干旱而入侵住宅的厨房和浴室。纽约的气温最高时达40℃。在最热的一天,纽约市的日用电量打破该市两年来的最高记录。   在亚洲,8月份以来,菲律宾中部和东部地区由于台风和季风关系连降暴雨,以致洪水泛滥,数十万人失去生命,五万多人无家可归,二十六万多人被迫离开家园。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7月初浙江普降暴雨,钱塘江告急,开化、常山等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三十多亿元。一个多月后,一次强台风又猛袭浙江,并波及上海和安徽的一些地方。   为何全世界气候会如此反常呢?自然科学家告诉人们这一世界性气候反常,是“厄尔尼诺现象”在作怪。厄尔尼诺带来的巨大破坏力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用此词语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据专家介绍,厄尔尼诺现象早已有之,它平均三至五年就会在南太平洋发作一次,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在1982~1983年,它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厄尔尼诺现象呢?对于这个问题,科学界一直没有明确答案。   传统的观点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在东南信风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范围内海水被风吹起,向西北方向流动,致使澳大利亚附近洋面比南美洲西部洋面水位高出大约50厘米。当这种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海水就会向相反方向流动,即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反方向流动的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尔尼诺暖流,其尽头为南美西海岸。受其影响,南美西海岸的冷水区变成了暖水区,该区域降水量也大大增加。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大范围内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但也有人提出相反意见,有两位美国地质学家,用声波定位仪,在夏威夷群岛和东太平洋一带的海底进行测量。他们发现这里的海底有许多的火山,火山正喷发出大量的熔岩。巨大的热流体随着熔岩的喷发涌入海洋,使得海水升高,他们认为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与海底火山喷发有关。还有人认为厄尔尼诺的出现与地球自转减慢有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球的自转速度就破坏了过去平均速度分布规律,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分析指出,当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加速时,赤道带附近自东向西流动的洋流和信风加强,把太平洋洋面暖水吹向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深层冷水势必上翻补充,海面温度自然下降而形成拉尼娜现象。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虽然如此,但是厄尔尼诺现象还有许多没有解开的谜团:如:①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巨大的暖水流从何处而来?热源在哪里?②太平洋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有没有自身的规律?例如,它发生的周期长短受什么制约 ?它的发生与衰弱,以及强度变化,是否有代表性的信号?如果有征兆,反映在哪里?③引起厄尔尼诺的暖水团和北太平洋顺时针大洋环流,以及南太平洋的逆时针大洋环流是否有某种关系?④正因为厄尔尼诺全球性的破坏性极大,能否利用海洋各要素的变化规律预报它呢?⑤南方涛动与厄尔尼诺之间有联系吗?如果有,其内在机理又是什么?一百多年来,著名的厄尔尼诺年有:1891年、1898年、1925年、1939年~1941年、1953年、1957年~1958年、1965年~1966年、1972年~1976年、1982年~1983年和1997年~1998年。进入20世纪末期以后,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数呈递增趋势,如何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和控制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还有待科学家做进一步的研究。印度洋海啸为何发生?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是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据统计,已有超过三十万人死亡,这可能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死伤最为惨重的海啸灾难。海啸发生后,人们纷纷研究海啸发生和造成如此惨重损失的原因,一时间各种猜测横空出世。一、阴谋论。阴谋论者认为是一种绝密生态武器的实验引起了地震,这种绝密武器可以通过电磁波控制地震的发生,从而引起海啸。他们认为印度、美国等国预先知道即将发生海啸,却不予以制止,似乎在掩盖什么。因为海啸前,美国曾经接到海啸警报,但是美国只是向它在印度洋的军事基地发出了警告,并没有向亚洲国家发出警报,因此美国的军事基地在那场海啸中没有受到损失。有人便问,为什么美国官方对这场即将来到的毁灭性灾难保持缄默呢?但是科学家说世界上还没有一种生态武器可以引起地震或强烈的海啸。而印度洋海啸是由于板块断裂,造成了地震,引发海啸的。况且,人为操纵的爆炸和地震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因此阴谋论根本是无根据之说。二、人为原因。科学家对损失惨重的斯里兰卡附近海域进行研究后称,印度洋海啸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伤亡与当地珊瑚被大量非法盗走海啸
与开采有关。因为珊瑚礁可以有效阻止海浪的冲击,并使其明显降低高度,但是斯里兰卡西南部的珊瑚礁群基本上都被破坏,失去了天然的“围墙”,海啸引发的滔天巨浪就可以“乘虚而入”了。而在印度洋沿岸珊瑚礁保护较好的岛屿却没有受到特别惨重的损失。因此有人说,珊瑚礁被破坏是印度洋海啸造成重大灾难的一个原因。此外,为了吸引旅游,很多的房屋建筑被建在离海岸较近的地方,这也让一些看到海啸的人来不及逃脱而被海浪吞没。三、地层骤裂,巨能骤释。科学家研究发现,引发印度洋海啸的直接原因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洲板块相互挤压,引发强烈地震;地震又使地层断裂,巨大的能量骤然爆发出来,从而引起了海啸。有人说印度洋海啸的发生是给人类的提示,如果当时印度拥有较为完善的海啸预报系统,就不会造成这么惨重的损失了。印度洋海啸虽然距今已有几年的时间了,但留给人们的是永远无法忘却的血的回忆,也是永远被我们记住的人类空前的一场灾难。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善待自然。横扫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
台风和飓风都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因发生的地点不同而叫法不同: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东亚一带叫台风;在南半球称旋风。2005年以来,大西洋上共形成了26次热带风暴,横扫全球。其中14次威力达到飓风级强度,无情地冲击着沿岸各国,特别是给美国南部及中美地区带来严重灾难。8月25日,“卡特里娜”飓风横扫美国佛罗里达州及墨西哥湾沿海地区。飓风夹着暴雨,肆虐在海滨城市街道间,所经之处,电力中断、道路淹没,并使美国新奥尔良市防洪堤决口,市内80%的地区成为一片“汪洋”,造成1200多人死亡。新奥尔良市所在的墨西哥湾地区是产油区,占美国国内原油生产能力的35%,飓风造成了墨西哥湾附近三分之一以上油田被迫关闭,七座炼油厂和一座美国重要原油出口设施也不得不暂时停工。上万名灾民躲在新奥尔良的超级穹顶体育馆和新奥尔良市的会议中心。为了把这些难民疏散到离这里500多千米的休斯敦临时收容所,州政府动用了400多辆公共汽车。这次天灾还引发了人祸,为了抢夺水和粮食,8月31日,一伙抢掠者冲进一家商店,抢走储存在那里的冰块、水和食物。还有的抢掠者劫持了警方装满了食物的卡车。新奥尔良市的一家疗养院原本准备了足够吃10天的食物,但一群人冲进疗养院,把住在那里的80多名坐着轮椅的人撵走后,将食物据为己有。不过,还有很多抢掠者并非因为饥饿作案,新奥尔良市一家医院的停车场里,很多汽车的电池和音响被人偷走。随后美国派出几百名警察进驻新奥尔良市,全面维持近乎瘫痪的秩序。这场大灾难给美国造成经济损失达340多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横扫美国的飓风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飓风越来越“猖獗”了呢?人们几乎把目光同时投向了全球变暖上。一些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可以显著加强台风活动,并且已经导致了更强烈的台风活动。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全球热带气旋在过去的30年里总体有显著增强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与热带气旋发生发展区域的海温升高趋势相吻合;全球热带海温升高似乎是唯一能解释全球强热带气旋(4~5级飓风强度)过去三十年在不同海域显著增加的因素;全球热带海温升高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强热带气旋增加的物理机制;动力模型显示,在全球变暖气候背景下,强热带气旋发生频率有增加的趋势。并且他们认为2005年的大西洋飓风的罪魁祸首就是全球变暖。 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的学者认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热带飓风的不规则性可以解释为自然波动;而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积累改变了自然轨迹,对大气的影响表现为飓风在数量和强度上的变化。      但也有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对热带气旋的影响没有前者所说的那么明显,至少到目前为止尚无充分的证据表明全球变暖已经造成了更多的强热带气旋。他们的主要依据是:三十年的资料太短,无法说明长期的热带气旋变化趋势;过去三十年强热带气旋增加的趋势可能是观测手段改变和对气旋强度确定过程中所造成的误差的产物;由于全球变暖同时使对流层上部增暖等因素,将完全或部分抵消海温增暖对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的影响;当前气候系统的内在周期变化可以解释过去三十年的热带气旋频率及强度变化。 有专家认为全球变暖对台风活动影响的主要问题是:台风历史资料的记载时间和可靠性还不能满足现在的研究需要,由于可靠的历史资料并没有记述详细,使得这些资料对研究全球变暖这样的长过程对台风的影响自然显得十分牵强。另外,科学界对台风活动强弱的定量计算没有一个公认标准。而对于西太平洋的台风来说,全球变暖所引起的哪些气候变化和台风活动有关系还不明确,因此说全球变暖对台风有影响这个结论还为时过早。    台风是全世界影响力以及破坏力较大的自然灾害,全世界每年因为台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计。恐怖的菲律宾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爆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它能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菲律宾是泥石流频繁发生的地区,常使得菲律宾各地造成大批的人员死亡或失踪。2006年在菲律宾中部发生的泥石流灾害中,仅菲律宾吕宋岛东海岸的雷亚尔镇就有306人丧生,152人失踪,许多建筑被毁。其附近的纳卡尔城也有130多人死亡,100人失踪。在金萨胡冈村,被泥石流毁灭的房屋约有500间,还有一所小学校,当时全校还在上课。据一位名叫达里奥·利巴坦的幸存者回忆说:“当时就好像火山发生爆发一样,所有的一切都被泥石流碾碎了,我看到没有一座房子能继续竖立在原地。”   当时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在得到台风预报后曾经下令各方都做好台风袭击的防护工作,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台风会来得如此猛烈。当台风袭来时,再加上前一场台风过后留下的泥浆、房屋和桥梁残骸,给菲律宾军方的救灾行动带来了很大困难,在一些地区,船只和车辆几乎寸步难行,大型的救灾设备无法运进灾区……泥石流造成的巨大灾难   而造成这次泥石流的原因,据菲律宾科学家调查后认为可能是由于连降暴雨所致。还有人说是过度砍伐森林所致。据说当年莱特岛连日暴雨使得山体出现了大面积的滑坡,许多大树甚至被连根拔起。菲环保组织曾指责说,非法砍伐森林的活动进一步加剧当地的水土流失,很可能会酿成新的灾难。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全球泥石流爆发次数急剧增加。如1970年5月,秘鲁发生78级大地震,引发瓦斯卡兰山特大泥石流灾难,使秘鲁容加依城全部被毁,近7万人丧生。1998年5月,意大利那不勒斯等地突遭罕见的泥石流灾难,造成100多人死亡,2000多人无家可归。如果说以上两次的泥石流是难以预料的,则1985年11月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泥石流的爆发则是早有预兆,但是人类还是难逃厄运。据说在鲁伊斯火山喷发的一年前,当地就已经出现了异常现象,一些专家指出,火山喷发很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泥石流。但当地政府却没有重视,以至于当鲁伊斯火山喷发时,泥石流瞬间将距离50千米外的阿美罗镇吞没,造成23万人死亡,13万人无家可归。不过也有人说虽然这些专家的预言在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但在当时没有人相信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预报泥石流的机制和方法至今仍不完善。  由于泥石流属于较大型的自然灾害,故人们还无法控制泥石流的发生,而目前应对泥石流的最主要办法仍是防御。而在预知泥石流发生的时间方面,人类的研究也依然有限。未来我们相信人们一定会找出可以准确预报泥石流的方法。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