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绿色生态

绿色生态

作者:杨小川字数:81745状态:连载

第二章 破坏生态,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生态是指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代环境概念泛指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当代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有时人们将其混用,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结果
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既有空前强大的建设和创造能力,也有巨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一方面,人类活动增大了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和规模,加剧了自然生态失衡,带来了一系列灾害。另一方面,人类本身也因自然规律的反馈作用,而遭到“报复”。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有民意测验表明,环境污染的威胁相当于第三次世界大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都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生态环境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尺度下对于外界干扰所具有的敏感反应和自恢复能力,是自然属性和人类经济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生态的脆弱性,所以它很容易遭到破坏。生态的破坏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
目前,全人类正面临着退化的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的严峻挑战。水污染和水枯竭将使21世纪面临严重的水荒;物种灭绝将使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食物链受到严重损害;森林、草原的毁坏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从而引发了一幕幕惨重的灾难;土地的丧失使人类的粮食难以得到保证……这一切不但损害了人类的利益,甚至还威胁到地球生命的延续。
1. 物种灭绝、资源锐减
由于大面积森林采伐、火烧和垦殖农作物,草地过度放牧、垦殖,生物资源的过分利用,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外来种的引进或侵入及无控制的旅游的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物种成分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致使某些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人类靠生物多样性为生,没有生物特别是植物,人类就无法生存。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用、医用和工农业等方面的原料,生物物种的绝灭,会使人类丧失食品、医药、科研、工业、农业等原料,影响或阻断人们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
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的资料,自1850年以来,人类已使75种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绝种,并使359种鸟类和297种兽类面临绝灭的危险。濒临绝灭的动物中还包括190种两栖、爬行类和80种鱼类。
据专家推测,如果一个生态环境的面积减少了90%,大约一半的物种就会失去。Simberloff(1986年)发现,在1986年与本世纪初之间,中南美湿润热带林的砍伐,可能导致15%的植物物种灭绝,亚马逊河流12%的鸟类灭绝。
从全球范围来说,以目前的速度砍伐森林,大约有5%的植物和2%的鸟类要灭绝;如果预计的森林砍伐增加两倍,大约有10%的植物和5%的鸟类要灭绝。
2. 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是指在风或水的作用下,土壤物质被破坏带走的作用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速度非常缓慢,表现不显著,常和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当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上的植被后,就会扩大、加速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流失。
土壤侵蚀,分为水蚀和风蚀。水蚀,即水土流失,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造成的地表土壤中的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地面坡度大、植被遭受破坏、土地利用不当、耕作技术不合理、滥伐森林及过度放牧等,都可以造成或加剧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过程是由面蚀到沟蚀。面蚀是指被雨水分散的土粒随地表细微径流较均匀地流失,主要发生在丘陵山洞顶部、径流尚未集中的地区。沟蚀是指地表径流汇集成细股而继续增大时,坡面被冲刷成大小不同的沟槽,有像被熊爪刨过一样的细沟,还有刻蚀地表的V字形深谷。长期面蚀的结果使表层肥沃细土粒被冲失,土壤变薄、质地变粗、土壤肥力显著下降。
沟蚀不仅冲走分散的细土粒,还冲走粗土粒和小土块。沟蚀使地面支离破碎,耕地面积大大减少,给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均造成很大困难。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造成河流航道堵塞,湖泊、水库寿命缩短。
自1954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天然水面积已减少13000km2,如洞庭湖、鄱阳湖等大型湖泊面积日益缩小,蓄洪排涝功能减弱。50年代建成的许多中小型水库,已淤满报废,加剧了水旱灾害的发生。
我国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等地的洪水灾害,也是由于不合理地采伐森林、过度载牧、过度垦荒,导致水土流失,从而引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使人们流离失所、家园被毁、田地被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无法正常进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一种土壤侵蚀是风蚀。由于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土质松软,土层干燥,这时每秒4~5m的风沙吹拂地面就会造成风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风蚀毁坏了土壤,被吹动的土壤因重新堆积而掩埋河道、湖泊和农田,从而降低了土壤肥力,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危害。
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黑风暴,人们记忆犹新。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为了加速开发中西部,大规模开垦草原、砍伐森林,大片植被被毁。从1870年开垦180万亩到1930年扩大到11300万亩,增长约60倍,结果是土地裸露,水分丧失,风蚀加剧,引起地貌、土壤迅速恶化。1934年5月11日在伊利诺伊、马里兰、北卡罗来纳等州刮起了巨大的黑风暴,狂风卷起黄沙,遮天蔽日,纽约市一片昏暗。大气含尘量为每立方千米40t。事后调查,这场风暴是从破坏最严重的西部干旱区刮起,越过关国三分之二的大陆,刮走有机质和无机质3亿多t,毁掉耕地4500多万亩。风暴之后,西部平原水井、溪流干涸,作物枯萎、牛羊渴死,人们被迫背井离乡。同年7月20日在另外几个州又刮起一场黑风暴,毁了大批良田。这一年全国冬小麦减产近亿吨。
今天,土壤侵蚀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生产上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3. 土地荒漠化
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生态平衡破坏、土地退化、土地生产潜力降低、甚至变成类似沙漠的景观的过程称为土地荒漠化。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料,现今世界上平均每分钟即有10平方千米土地变成沙漠,每年因土地沙漠化要损失600万平方千米的农田和牧场,有90多个国家和五分之一的人口不同程度地受到沙漠化的危害。全世界每年因沙漠化带来的直接损失约260亿美元。沙漠化以沙漠前缘推进的形式吞噬和分割成片的草原和农田。
1993年5月,我国西北地区110万平方千米的广大地区刮起高数百米、厚几十千米的土黄色尘墙,自西向东移动。所到之处漆黑一片,行人绝迹。这场黑风暴,使兰新铁路有7处被尘土掩埋,上万旅馆被困。风暴使西北和华北地区近200人死亡,受灾耕地37万平方千米,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
中国科学院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队的专家们说,近50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平均每年以100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使绿洲面积减少1400多平方千米。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的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共有14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5.5%,其中沙漠化土地面积有176万平方千米,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158万平方千米。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和2000多平方千米铁路受到沙漠化的威胁。
4. 土地盐渍化
土地盐渍化是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一般把表层含有0.6%~2%以上的易溶盐的土壤称为盐渍土。土壤盐渍化严重时,一般植物很难成活,土地就成了不毛之地。
人类的灌溉活动对盐渍土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正确的灌溉可以达到改良盐土的目的;反之,不良的灌溉(如灌溉水量过大、灌溉水质不好)可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引起土壤盐渍化。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措施而发生盐渍化称为次生盐渍化,由此生成的盐渍土称次生盐渍土。
次生盐渍化使世界上大约30多个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削弱了土地的生产能力。由于不合理的灌溉,我国也发生了大面积的次生盐渍化。全球有9.5亿平方千米土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3)的生产力受到土壤盐分日益增长的不利影响。近6亿平方千米的耕地,即约灌溉总面积24%的土地,是因灌溉不当而产生盐渍化的。
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但会导致物种灭绝、土壤侵蚀、土地沙化、盐渍化,还会间接地影响大气、水的质量,改变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严重者会威胁人类的生存。所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应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5.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大约为230亿吨。比20世纪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这必将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系统破坏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据有关数据统计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0厘米,到本世纪末将上升65厘米,严重威胁到低洼的岛屿和沿海地带。
6.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原子氯通过连锁反应而实现的。最近研究表明,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损失可能高达95%。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增加紫外线β波的辐射强度。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降低l%,皮肤癌增加4%,白内障发生则增加0.6%。到本世纪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5%~10%,使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了26%。
7. 水资源枯竭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无所不在。然而饮用水短缺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达7万亿立方米,加之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学肥料的滥用,垃圾的任意倾倒,生活污水的剧增,使河流变成阴沟,湖泊变成污水地;滥垦滥伐造成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饮用水在急剧减少。水荒,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流受到污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过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污染,污染河流含磷量均值为未受污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另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个国家为严重缺水,危及20亿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许多科学家预言:水在21世纪将成为人类最缺乏的资源。正如人们所希望的,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人口爆炸,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已使其伤痕累累;生态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物种灭绝危及整个生物圈。面对无穷无尽的污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号。森林匿迹,溪流绝唱,草原退化,流沙尘扬。我们的地球,正超负荷运转;我们的家园,正走向衰亡,人类的警钟,是自己把她敲响,挽救自然,挽救生态,挽救环境,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缓。否则,人类的末日将是自己酿造的一杯毒酒。
二、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破坏
18世纪兴起的工业革命,曾经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欣喜,因为工业化的兴起,城市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例如,人口的死亡率不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更多的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更多的儿童能够进入学校接受更多的教育,等等。诚然,人类发展又一次摆脱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阴影,人类文明又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欣喜,还有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埋下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潜在威胁。
当人类还在陶醉在工业革命的伟大胜利时,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已经加速发展,特别是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而急剧蔓延,终于形成了大面积乃至全球性公害。西方国家首先步入工业化进程,最早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繁荣,也最早品尝到工业化带来的苦果。在工业发达国家,本世纪50~60年代开始,“公害事件”层出不穷,导致成千上万人生病,甚至有不少人在“公害事件”中丧生。其中,有八起事件引人注目,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工业革命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这八起公害事件分别是:
1. 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日~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的气温发生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在近地大气层中积聚。3天后,开始有人发病,一周内,60多人死亡,还有许多家畜死亡。这次事件主要是由于几种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污染的综合作用所致,当时的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高达25~100毫克/立方米。
2. 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日~31日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小镇,大部分地区持续有雾,致使全镇43%的人口(5911人)相继发病,其中17人死亡。这次事件是由二氧化硫与金属元素、金属儿合物相互作用所致,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高达0.5×10-6~2.0×10-6毫克/立方米,并发现有尘粒。
3.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8日,素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突然有许多人患起呼吸系统病,并有4000多人相继死亡。此后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这起事件原因是,当时大气中尘粒浓度高达4.46毫克/立方米,是平时的10倍,二氧化硫浓度高达1.34×10-6毫克/立方米,是平时的6倍。(险峰注:此段污染物浓度疑为有误,请慎引用。)
4.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36年在洛杉矶开采出石油后,刺激了当地汽车业的发展。至40年代初期,洛杉矶市已有250万辆汽,每天消耗约1600万升汽油,但由于汽车汽化率低,有大量碳氢化合物排入大气中,受太阳光的作用,形成了浅蓝色的光化学烟雾,使这座本来风景优美、气候温和的滨海城市,成为“美国的雾城”。这种烟雾刺激人的眼、喉、鼻,引发眼病、喉头炎和头痛等症状,致使当地死亡率增高,同时,又使远在百里之外的柑橘减产,松树枯萎。
5. 水俣事件
日本一家生产氮肥的工厂从1908年起在日本九州南部水俣市建厂,该厂生产流程中产生的甲基汞化合物直接排入水俣湾。从1950年开始,先是发现“自杀猫”,后是有人生怪病,因医生无法确诊而称之为“水俣病”。经过多年调查才发现,此病是由于食用水俣湾的鱼而引起。水俣湾因排入大量甲基汞化合物,在鱼的体内形成高浓度的积累,猫和人食用了这种被污染的鱼类就会中毒生病。
6. 富山事件
50年代日本三井金属矿业公司在富山平原的神通川上游开设炼锌厂,该厂排入神通川的废水中含有金属镉,这种含镉的水又被用来灌溉农田,使稻米含镉。许多人因食用含镉的大米和饮用含镉的水而中毒,全身疼痛,故称“骨痛症”。据统计,在1963年至1968年5月,共有确诊患者258人,死亡人数达128人。
7. 四日事件
五六十年代日本东部沿海四日市设立了多家石油化工厂,这些工厂排出的含二氧化硫、金属粉尘的废气,使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而死亡。1967年,有些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到1970年,患者已达500多人。
8. 米糠油事件
1968年,日本九州爱知县一带在生产米糠油过程中,由于生产失误,米糠油中混入了多氯酸苯,致使1400多人食用后中毒,4个月后,中毒者猛增到5000余人,并有16人死亡。与此同时,用生产米糠油的副产品黑油做家禽饲料,又使数十万只鸡死亡。
近些年来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过去类似的情况。人们虽然从工业化中得到了一些物质利益,但是却破坏了大量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与环境的双重压力。目前,在发展中国家,有许多人连基本的衣食需要也难以满足,每年因为疾病、饥饿而死亡的人数多得难以计数。
污染问题之所以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甚至形成公害,与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基础上的。在工业革命初期,工业能源主要是煤,直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石油作为能源才开始进入工业生产体系中,使工业能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在最近几十年,新的能源如水能、核能等不断得到开发利用。但是,一直到今天,工业社会的能源依然以不可再生能源为主,特别是煤和石油。随着工业的发展,能源消耗量急剧增加,井很快就带来一系列人类始料不及的问题。例如,英国在19世纪30年代完成了产业革命,建立了包括钢铁、化工、冶金、纺织等在内的工业体系,使煤的生产量、消耗量突飞猛增,从500~600万吨上升到3000万吨,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也随之突出。在19世纪末,英国伦敦就曾发生过3次由于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据称死亡人数共计达到1800多人。
其次,工业产品的原料构成主要是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工业规模的扩大,伴随着采矿量的直线上升,例如,日本足尾铜矿采掘量在1877年只有不足39吨,10年后,猛增到2515吨,翻了60多倍。大规模的开发与生产,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19世纪末期,足尾引入欧美的冶炼法,以黄铜矿为原料冶炼纯铜,但黄铜矿含硫,而且含有剧毒的砷化物和有色金属粉尘,致使附近整片的山林和庄稼被毁坏,矿山周围24平方千米的地区成为不毛之地,受害中心的一个村庄被迫全部转移。另外,由于铜矿排出的废水废屑中也含有毒性物质,排人渡良濑川,1890年洪水泛滥,污染的河水四处漫溢,使附近4县数万公顷土地受害,造成田园荒芜,鱼虾死亡,沿岸数10万人流离失所。
再则,环境污染还与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方式有直接关系。在工业社会,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生理上的基本需要温饱,更高层次的享受成为工业社会发展的动力。于是,汽车等高档消费品进入了社会和家庭,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著。例如上面提到的洛杉矶光化学事件。
最后,环境污染的产生与发展还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直接相关。在工业社会初期,人们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常常忽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存在,结果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当环境污染发展到相当严重并引起人们重视时,也常常由于技术能力不足而无法解决。
三、企业对环境的破坏与改造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经济活动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生态环境严重受到污染。一直以来,企业都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地球环境带来大大小小的破坏。随着世界范围内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环保观念的不断更新,企业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着,日渐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践行者。
特别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方面,企业都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许多企业都在纷纷投身于环保事业,助力各种各样的环保公益活动,不断地在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自觉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也就是说,企业不仅要减少对地球的环境破坏,还必须成为地球环境保护的主力军。那么作为地球环境的保护者,企业需要做些什么呢?无论是从地球环境对企业的要求而言,还是从企业本身的实践而言,企业所做的主要集中在企业设计、生产过程中的环保;企业销售、回收过程中的环保;企业的节能减排;企业的环保产品以及企业助力公益活动等方面。
1. 企业的环保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资本的不断扩张而引起一系列社会矛盾,诸如贫富分化、社会贫困,特别是劳工问题和劳资冲突等而被广泛提出。20世纪8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兴起。
1996年6月,欧美的商业组织及相关组织召开了制定企业社会责任规范的初次会议。2000年7月《全球契约》论坛第一次高级别会议召开,参加会议的50多个著名跨国公司的代表承诺,在建立全球化市场的同时,要以《全球契约》为框架,改善工人工作环境、提高环保水平。2002年联合国正式推出《联合国全球协约》,协约共有9条原则,包括人权、劳工标准和环境方面,联合国恳请公司对待其员工和供货商都要遵守其规定的9条原则。现在西方社会在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估时已经将社会责任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企业的社会责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环境保护,它涉及企业与公众的矛盾、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就当前而言,企业除了要承担进行商品生产,发展生产力的基本社会责任外,环保也是企业应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环保不应该是一个企业在经济发展之后的补偿,而是在建立之初就该具有的社会责任。企业所承担环保责任,同样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
具体说来企业需要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主要分为2个方面:
第一,企业需要承担可持续发展与节约资源的责任。对于中国而言,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特别紧缺的国家,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节约资源相适应。作为企业家,一定要站在全局立场上,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关注节约资源,并要下决心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第二,企业需要承担保护环境和维护自然和谐的责任。随着全球的经济发展,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企业一定要担当起保护环境维护自然和谐的重任。
企业环保社会责任的实践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也就说随着企业环保意识的加强,企业将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并循序渐进地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从对环境不负责任到对环境负责,企业环保实践分为几个阶段。
根据企业对环保和社会问题的反应,可以将企业环保实践分为3个阶段:①社会义务阶段,也就是企业按照法规进行经营。在这个阶段,企业对利润的追逐受到法律的限制。②社会响应阶段,也就是企业按照社会上认同的环保价值观和环保期望进行经营。这个阶段企业对利润的追逐受到社会舆论和期望的制约。③社会责任阶段,也就是企业将社会责任和环保责任纳入企业内在价值观体系,在经营中主动地避免对社会和环境的破坏。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许多企业对社会责任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内外一批优秀企业,已经把提高环保意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企业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现代企业神圣的社会责任与崇高的价值观,并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当前,一些地方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企业见利忘义,置环保法律于不顾,逃避环境监管,靠违法排污降低成本,致使企业赚钱、群众受害、社会买单。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应该主动学习并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要把遵纪守法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道德底线。
积极做好污染减排工作,是企业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的首要任务。企业是污染减排的主体,要以对地球环境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保证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努力削减污染负荷,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
建设环境文化,是企业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实践证明,仅仅熟知环保法律法规,掌握环保科普知识,如果缺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环境道德观,就难以形成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只有在企业职工中经常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道德意识,才能形成自觉自愿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自觉接受公众监督,是企业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的有利鞭策。环境问题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环境保护事业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保障公众的环保知情权、参与权,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的义务。加强与公众的交流,接受公众监督,可以积极鼓励和帮助企业在环保方面不断改进和提高,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化工行业推行“责任关怀”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责任关怀”是全球化工行业的自发行动,参与企业通过各国的化工行业协会,与各利益攸关方沟通协调,协力提高其在产品和生产工艺环节中的健康、安全和环保表现,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在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上,“责任关怀”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可持续发展重要贡献奖。
2002年,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与AICM签署推广“责任关怀”合作意向书。“责任关怀”这一理念逐渐为国内化工企业所接受,目前已有40多家国内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承诺履行“责任关怀”的要求。2005年6月14~16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和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联合主办的“共享全球经验——2005中国‘责任关怀’促进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首次举办的责任关怀大会。2007年4月6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责任关怀试点启动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推进责任关怀工作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
2008年5月29日,由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主办的“携手发展、共担责任:中国化工行业新形象一社会责任媒体圆桌会”在北京召开。会上,24家在中国有重大化工投资的AICM跨国会员企业共同签署了《“责任关怀”北京宣言》,承诺携手共担化工行业应尽的社会责任。AICM承诺在未来三四年内,与每个《“责任关怀”北京宣言》签字会员企业至少举行一次公众开放日,并将邀请媒体、当地政府和责任关怀合作伙伴共同合作。
“责任关怀”理念的推行,对促进全球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通过改善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推行“责任关怀”,既可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也可为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责任关怀”的推行体现了化工行业对企业环保责任及社会责任的承担。
2. 企业绿色生产
企业要肩负起改善地球环境的重担,只是拥有环保观念和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确立环保意识和观念后努力去践行这些观念和承诺。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销售、回收等各个环节进行环保。以下具体分析一下企业在生产设计方面的环保做法。
当今,世界上掀起一股“绿色浪潮”,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并列入世界议事日程,将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发展相关的绿色材料、绿色能源和绿色设计数据库、知识库等基础技术,生产出保护环境、提高资源效率的绿色产品,如绿色汽车、绿色冰箱等,并用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行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那些不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和不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将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使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势在必行。
绿色生产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个“大生产”的概念。传统的制造模式即“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报废—二次原料资源”,从设计、制造、使用一直到产品报废回收,整个寿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也就是说要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以系统集成的观点考虑产品环境属性,改变了原来末端处理的环境保护办法,对环境保护从源头抓起,并考虑产品的基本属性,使产品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使用寿命、质量等。绿色制造技术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绿色设计
传统的产品设计,通常主要考虑的是产品的基本属性,如功能、质量、寿命、成本等,很少考虑环境属性。按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其使用寿命结束后,回收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毒性物质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形成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
绿色设计的基本思想就是要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从这一点来说,绿色设计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强调在产品开发阶段按照全生命周期的观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评价,消除潜在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力求形成“从摇篮到再现”的过程。
简单地说,绿色设计就是是指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到最小。
绿色设计指的是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将可拆除性、可回收性、可重复利用性等要素融入到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去。在满足环境要求的同时,兼顾产品应有的基本功能、使用寿命、经济性和质量等。实现绿色设计至少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
(1)二次利用
要求产品及其零部件和附件外包装能够被反复使用。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产品进行设计建模的过程中,零部件结构要尽可能地简单化和标准化,这样,其用料不但少,节约了资源,而且由于是标准件,还可以对其进行回收再利用。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
(2)循环回收
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再循环有2种情况,①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②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为其他产品的原料。从对这两种循环的定义来看,原级再循环能够更好地节省自然资源,也是绿色设计中提倡的方式。
(3)节约资源
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进而从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以上三种原则都着重注意了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那么该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实施运用在绿色设计呢?这其中就包括了许多的方法,重要的有:绿色材料设计、产品绿色结构设计、绿色能耗设计、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制造过程设计等。
3. 绿色材料选择
绿色产品首先要求构成产品的材料具有绿色特性,即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这类材料应有利于降低能耗,环境负荷最小。
具体地说,在绿色设计时,材料选择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减少所用材料种类使用较少的材料种类,不仅可以简化产品结构,便于零件的生产、管理和材料的标识、分类,而且在相同的产品数量下,可以得到更多的某种回收材料。
(2)选用可回收或再生材料使用可回收材料不仅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还可以减少原材料在提炼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宝马(BMW)公司生产的Z1型汽车,其车身全部由塑料制成,可在20分钟内从金属底盘上拆除。车上的门、保险杠和前、后、侧面的操纵板都由通用公司生产的可回收利用的热塑性塑料制成。
(3)选用能自然降解的材料。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以致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农田里的废农膜、塑料袋长期残留在田中,会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我国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的降解时间,通常至少需要200年。目前国内已成功研制出由可控光塑料复合添加剂生产的一种新型塑料薄膜,这种薄膜在使用后的一定时间内即可降解成碎片,溶解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吃掉,从而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4. 企业清洁生产
相对于真正的清洁生产技术而言,这里所提到的清洁生产仅仅指生产加工过程。在这一环节,要想为绿色生产做出贡献,需从绿色制造工艺技术、绿色制造工艺设备与装备等入手。
在实质性的机械加工中,在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热处理、表面保护等过程中都可以实行绿色制造工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进工艺,提高产品合格率;采用合理工艺,简化产品加工流程,减少加工工序,谋求生产过程的废料最少化,避免不安全因素;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如减少切削液的使用等。目前多通过干式切削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
绿色工艺流程规划要根据制造系统的实际,探求物料和能源消耗少、废弃物少、对环境污染小的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追求企业内供应链的优化。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产品制造过程的工艺方案不一样,物料和能源的消耗将不一样,对环境的影响也不一样。
企业销售、回收中的环保
生产是一个企业中最主要的环节,因此企业在践行环保承诺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生产环节的环保。虽然生产是最重要的一环,但是其他环节的环保实践也是不容忽视的。每一个环节中的环保对我们的地球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了绿色生产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企业其他环节的环保做法。
绿色包装
以前,很少有制造商意识到产品包装对环境影响很大,多数人甚至认为精美的包装象征着高档的产品。生活垃圾中大部分是包装物的事实,足以说明包装物对我们的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重视环境保护的世界氛围里,绿色包装在销售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消费者更是对商品包装提出了4R1D的原则,即Reduce(减少包装材料消耗),Reuse(包装容器的再充填使用),Recycle(包装材料的循环利用),Recover(能源的再生),及Degradable(包装材料的可降解性)。
绿色包装是指采用对环境和人体无污染,可回收重用或可再生的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包装。首先必须尽可能简化产品包装,避免过度包装;使包装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或便于回收,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如在摩托罗拉的标准包装盒项目方面,其做法是缩小包装盒尺寸,提高包装盒利用率,并采用再生纸浆内包装取代原木浆,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包装物的绿色化是企业环保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经济理论要求以“3R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作为经济活动的原则。其中减量化是其第一法则,只有减少资源的使用量才能真正从源头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再使用、再循环过程中资源并不能完全恢复原状,而且也要消耗能源。
供应链节点企业应该在减少产品的包装上进行协商,适度的包装不仅有助于供应商降低成本,也减少了采购商的拆装和处理包装物垃圾的费用;认真选择包装材料,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再使用和再循环价值,但循环次数最多的包装材料不一定好,要用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来选择。从再循环的角度看,包装物的材料品种越少越好。德国曾对各种材料以及复杂程度不同的材料的循环价值进行过评分,并据此收取不同的处理费。
包装物的标志图案和文字应体现绿色化,注明包装物的材料、用法以及回收处理方法,使包装物的使用和处理变得简单易行。
绿色促销
绿色促销是通过绿色促销媒体,传递绿色信息,指导绿色消费,启发引导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最终促成购买行为。绿色促销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方面:
(1)绿色广告。通过广告对产品的绿色功能定位,引导消费者理解并接受广告诉求。在绿色产品的市场投入期和成长期,通过量大、面广的绿色广告,营造市场营销的绿色氛围,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绿色推广。通过绿色营销人员的绿色推销和营业推广,从销售现场到推销实地,直接向消费者宣传、推广产品绿色信息,讲解、示范产品的绿色功能,回答消费者绿色咨询,宣讲绿色营销的各种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励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同时,通过试用、馈赠、竞赛、优惠等策略,引导消费兴趣,促成购买行为。
(3)绿色公关。通过企业的公关人员参与一系列公关活动,诸如发表文章、演讲、影视资料的播放,社交联谊、环保公益活动的参与、赞助等,广泛与社会公众进行接触,增强公众的绿色意识,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为绿色营销建立广泛的社会基础,促进绿色营销业的发展。
绿色回收
随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旧产品的处理成为一个难题。当用户需要购买新的产品时,他们原有的旧产品该怎么办呢?最好是制造商能收回去,即用户在购买新产品时,制造商能回收旧产品。特别是耐用非消耗品,如家用电器、电脑等,以这种方式由制造商回收的环境效率最高。
返回物流不是一个新概念,但是一个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概念,是物流活动从用户到制造商供应商的过程。返回物流的内容包括产品和包装物。旧产品的返回过程包括,首先产品返回到供应商,然后可能进行以下某种处理:再销售、修理、回收原材料,再循环;包装物的返回一般是为了再使用或再循环,是制造商驱动型的。
包装物的返回有多种回收渠道,不一定返回至供应商。例如德国双元回收系统提供了两种可选的回收渠道:供应商自己回收包装物;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组织包装物回收的私营、非营利组织,供应商可以申请加入,并交纳一定的管理费成为会员。会员企业的包装物上都印上了可回收标志。印有可回收标志的包装物由该组织负责回收。企业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回收包装物,要根据企业条件、包装物的特性以及产品销售的分散程度等因素来决定。对于已回收的包装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某种处理:再使用、处理后再使用、回收原材料、再循环。
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51号国务院令,公布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这使我国废弃家用电器的绿色回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与国外相比,目前国内正规的回收处理厂的数量有限,且没有相关回收体系与之相配合,而非正规的回收和处理点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技术和设备不到位,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因处理不当引发环境污染、人体损害。因此,建立废旧产品的回收、处理体系迫在眉睫。
然而,废旧产品的回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国家必须有相关的强制性政策,规定生产企业的责任到底有哪些,并由相关的机构来监督执行;其次,要让用户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废旧产品,并愿意为了绿色环保而牺牲自己卖废品赚得的蝇头小利;最后,还需要企业建设一个从回收到拆解、再到再利用的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因为对于企业来说,产品回收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绿色回收的行列中来。他们巧妙地采用各种方法,不仅将废旧产品回收与企业赢利结合起来,而且大大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提高了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5. 企业的节能减排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过去100多年里,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化,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步入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增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
当前,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2007年,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
在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7%0以上,而且还在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建设部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城乡建设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例将从现在的27.6%快速上升到33%以上。我国新建建筑已经基本实现按节能标准设计,比例高达95.7%,而施工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仅为53.8%。
在不少城市,为了美观和气派,主要街区的写字楼都是玻璃幕墙,还兴建了不少大型的穹顶建筑作为公共设施。夏季紫外线照射强烈,造成光污染,冬天不挡寒,一年四季不得不开放大功率的空调来调节气温,冬天要先于其他建筑保暖,夏天要先于其他建筑供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玻璃幕墙(非节能玻璃)面积已超过900多万平方米,而且呈持续发展趋势。据测算,处于直射或当阳的玻璃楼,其耗能是普通建筑的4倍以上。玻璃幕墙在带来所谓美观的同时,也带来了能耗的成倍增长。在节能减排上,各企业单位应该在推行绿色建筑方面作出典范。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增长可持续,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就是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不排放废弃物,从而真正解决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由此可见,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仍是人类改善地球环境的艰巨任务之一。
6. 企业推出环保产品
环保产品是指生产过程及其本身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可回收的一类产品,它也是绿色科技应用的最终体现。环保产品能直接促使人们消费观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其主要特点是以市场调节方式来实现环境保护为目标。公众以购买绿色产品为时尚,促进企业以生产环保产品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途径。
简而言之,所谓环保产品是指其在营销过程中具有比目前类似产品更有利于环保性的产品。环保产品与传统产品一样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核心产品成功地符合消费者的主要需求——消费者的有用性;②技术和质量合格,产品满足各种技术及质量标准;③产品有市场竞争力,并且有利于企业实现盈利目标。
但是,环保产品与传统产品相比,还要多一个最重要的基本标准,即符合环境保护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对产品的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是否负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两方面的考虑来评价环保产品的“绿色表现”如何。可以说,环保产品与传统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其改善环境和社会生活品质的功能。
环保产品就是在其生命周期全程中,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低的产品,主要包括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选用清洁原料、采用清洁工艺;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不产生或很少产生环境污染;产品在回收处理过程中很少产生废弃物;产品应尽量减少材料使用量,材料能最大限度地被再利用;产品生产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所消耗的能源应达到最少。
绿色环保产品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1985年全球开发出的绿色产品仅占新产品总数的0.5%,到1990年上半期已上升到9.2%,增长了18倍;德国,1991年有3600多种绿色的标志产品,到1993年9月绿色产品类别增至75个,产品约有4000种,1995年则达到近6000种,超过全国商品种类的30%;日本,1990年11月底仅有31类850种绿色产品,1993年8月则增至55类2500种产品;加拿大,1990年底只向18种产品颁发了58张许可证,到1993年8月已有57个大类800多种产品获得绿色标志;美国,在1990年,当年有26%的家用产品都是在“绿色旗帜”下推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绿色产品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而且发展势头不减。发达国家的绿色产品主要集中在食品、电器、汽车等领域,例如,世界上对“绿色汽车”的积极研制,照相机的回收处理,低汞或无汞的“绿色电池”等。
7. 企业助力环保公益活动
近年来,许多企业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参与着环保活动。它们除了注重在自身的生产环节中注重节能环保外,还积极地投身于一些环保公益活动,积极推动了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
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向都是政府和公益环保组织唱主角。然而单凭政府和环保组织的力量,不足以将环保公益事业做大做强。就像整个环保事业少不了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一样,环保公益活动中企业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作为企业,特别是一些知名的企业,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中具有一定优势:
(1)企业容易吸引大众传媒。公益活动处处、事事以情感人,从公众的利益出发,体现着真诚,易于为人们接受。加之企业的知名效应对大众传媒具有吸引力,有益于环保观念意识的传播,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
(2)企业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免不了资金的投入。环保组织只是资金的筹集者,而非承担者;政府的资金和财力也有限。因此,企业可以作为环保公益活动资金的主要承担者。有企业的资助,更利于环保活动的顺利展开。
对于企业而言,投身环保公益活动对其本身也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美国一项对469家不同行业的公司的调查表明:资产、销售、投资回报率均与企业的公众形象有着不同程度的正比关系。
公益活动可以使企业更易得到公众的支持。公众是企业形象的裁判与评价者,公众对企业的接受,首先取决于一种心理、文化的认同,取决于企业的社会形象塑造。举办公益活动能为企业争取公众的了解和赞赏,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另外,公益活动易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随着公众对企业开展的公益活动知晓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也在公众心中发展,加强。公益行为效果亲切自然、易于被接受,而它实质上是一种软广告,只不过其商业性及功利性不像硬广告那么明显。公益活动的沟通对象面广量大、有针对性,在不经意间以春风化雨的形式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而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可以拉动产品的销售,这是公益营销的迷人之处。
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少企业助力公益活动的行为,也并非这么单纯,其中不乏作秀、做宣传等等行为的发生。许多企业打着环保的名号,借着环保的春风,明修环保,暗搞公关。
当然,企业之所以可以这样做,也是与许多因素息息相关的。比如说没有健全的法律约束机制,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公众的监督参与是很困难的,因此,政府在这方面的监督与管理,也是不能缺少的。虽然,企业是环保公益活动的主力军之一,但是企业的目的毕竟是营利,因此,在企业进行公益活动时,必须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环保公益活动的真正意义,避免其被企业利用,也避免其只是起到了工具的作用而没有发挥自身价值。从而推动整个环保事业的顺利进行。
链接
保护碧水蓝天,共享绿色家园,生态文明从小事做起:1.不乱丢垃圾,保持生态整洁。2.不随地大小便,改变生态容貌。3.不随地吐痰,维持生态形象。4.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让生态永远和平。对生态文明有弊的的,我们一律不能做,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京都议定书》允许的四种减排方式:
1.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2.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3.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4.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责任关怀”有六大核心准则:①在技术、生产工艺和产品的各生命周期,持续提高在环境、健康和安全方面的理解和表现,避免对人和环境造成损害;②更有效利用资源并最大程度减少浪费;③公开行业现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④接触利益攸关方,听取意见并着力解决其关注的问题和期望;⑤与政府和相关组织合作,切实执行相关规定和标准,并力争超标准完成;⑥为产品链上各管理和使用环节的用户提供帮助和咨询,培养其对化学品的有效管理。
海尔:杜绝不合格材料导入
海尔以环境管理和能源管理作为保障,全面实施绿色生产。截至2007年年底,34个主导产品事业部全部完成绿色生产审核工作,绿色生产体系已全面建成,并实现年直接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年减少废水排放15万吨,年减少COD排放300多吨。通过引入EMC能源管理合同模式,累计利用社会资金1000多万元,节能降耗工作经济效益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显著增强。
在废旧电脑回收方面,联想采用的是与相关协会一起推进的方法。
一方面,联想会通过客服系统为客户提供废旧电脑的回收服务;另一方面,因为处理废旧电脑不是联想的专长,联想要选择越来越多的和绿色环保有关的协会加强合作。联想目前与中国扶贫协会合作,开展了绿色电脑扶贫工作。
2008年7月6日,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向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邵府小学捐赠了首批电脑,并建立了绿色电脑教室。这是绿色电脑扶贫行动开展以来所援建的首座电脑教室。另外,在购买联想电脑后,如果用户不需要包装箱,工程师可以马上进行回收。如果用户有淘汰的废旧电脑,联想也可以及时提供回收服务。
节能——格力空调“舒适省电模式”
格力研究表明,人体感觉舒适的室内温度夏季在24℃~28℃,冬季在18℃~22℃,目前大多数公共建筑夏季空调温度调得很低,甚至低于20℃,不但浪费能源,同时舒适性很差,也是导致“空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正是基于对消费者行为习惯的研究,格力创新性地提出空调“舒适省电”设计理念,建立了SE模式,即“舒适省电”模式。在此模式下,空调微电脑系统会根据环境温度变化和人体对环境最佳体感温度的需求,自动调整空调的运行状况,达到既能满足用户追求健康舒适生活的要求,同时也能使空调在使用过程中达到较好的省电节能效果。据格力国家认可实验室的实验表明,在同等标准工况下运行8小时,格力“节能省电模式”将比普通制冷模式最高省电20%。
LED液晶电视崛起
新一代全新应用LED背光源显示技术产品迅速在市场崛起,其产品凭借着强大的节能、环保和超薄等优势,成为传统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的主要强劲对手。LED的背光技术能比现在采用冷阴极背光灯管的显示器节能40%~50%。能够大幅降低功耗的解决方案是改善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系统,LED的背光技术能比现在采用冷阴极背光灯管的显示器节能40%~50%。
2001年6月,百事公司捐资100万元人民币设立“百事可乐基金”,开始资助全国妇联下属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的“母亲水窖”项目,以救助中西部地区贫困缺水的母亲和少年儿童,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
花1000元建一口水窖,冰雪融水,自然降水等都被引入水窖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水窖上层的水就较为纯净了,再撒入百事提供的清洁消毒药剂,当地居民打回家中烧开就可饮用了。水窖的建立不仅仅解决了当地居民的饮水问题,将他们从繁重的取水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带动了当地整体生活条件的提高。百事和妇女基金会给当地居民的建议是,每个水窖周边,要建一个厕所,一个沼气池,种一棵树,同时发展养殖业等等,居民按照这些建议实施,现在生活环境和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