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绿色生态

绿色生态

作者:杨小川字数:81745状态:连载

第三章 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低碳生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由当代人学家张荣寰于2007年4月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具体概念和相关理论,认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是一个必然实现的中国梦,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为发展方向,走生态文明发展的国家发展道路。
 一、生态文明的标志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对于“生态文明”概念,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四种角度:
(1)广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广义的生态文明包括多层含义。第一,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规范和目标,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第三,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2)狭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狭义的生态文明要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3)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4)制度属性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潘岳在“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生态问题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受环境灾害影响的群体是更大的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它不可能停止剥削而实现公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平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只有社会主义才会自觉承担起改善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在刘惊铎的《生态体验论》中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文明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
公正,就是要尊重自然权益实现生态公正,保障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正;高效,就是要寻求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平衡和生产力的生态效率,经济生产系统具有低投入、无污染、高产出的经济效率和人类社会体系制度规范完善运行平稳的社会效率;和谐,就是要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公平和谐,以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人文发展,就是要追求具有品质、品味、健康、尊严的崇高人格。公正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效率是生态文明的手段,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保障,人文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终极目的。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同时也让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实际上,党和政府也意识到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矿业,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环保、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概念在十八大报告中被纳入“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不仅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并成为五大建设主题,而且在整个报告中被列为第八部分单独进行阐述。这在过去的报告中是从来没有过的。细节上,“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两条首次出现在报告中,凸显出政府对这两部分的重视。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所谓“物质中心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由此可知,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存在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与代之间的公平,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二、倡导低碳绿色生活
“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绿色生活”是指倡导人们使用绿色产品,倡导人们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好应尽的绿色发展责任的方法,实现人们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
倡导低碳绿色生活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1.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12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因温室效应,南太平洋中的岛国:图瓦卢,已经是第一个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我们的空气已经不再清晰,我们冰川再日益减少!
2. 物种减少
美国媒体2009年12月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机。
第一,过敏加重,研究显示,随着二氧化碳水平和温度的逐渐升高,花期提前来临,让花粉生成量增加,使春季过敏加重。
第二,物种正在变得越来越“袖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生物形体在变小,这从苏格兰羊身上已现端倪。
第三,肾结石增加,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增多,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
第四,外来传染病暴发,水环境温度升高会使蚊子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登革热、疟疾和脑炎等时有暴发。
第五,夏季肺部感染加重,温度升高,凉风减少会加剧臭氧污染,极易引发肺部感染。
第六,藻类泛滥引发疾病,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市政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和皮肤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二氧化碳会使温室效应加剧,因此算作大气污染物之一。但在通常条件下空气质量预报中不报二氧化碳的浓度。此外,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50%的时候会引起窒息,所以应当避免到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地方去(例如储藏蔬菜的地窖),在去这些地方前要先通风。
3. 二氧化碳
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转向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在中国,啊SFDFRG年人均CO2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千克。由此看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虽然是新概念,但提出的却是世界可容易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
意义
1. 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和环保意识。
2. 有利于缓解能源紧张状况,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 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理念,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低碳生活虽然主要集中于生活领域,主要靠人们自觉转变观念加以践行,但也需要政府营造助推的制度环境和企业积极跟进,共同加入发展低碳经济的“集体行动”。
社会的发展,将人类推进到了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折的时期。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还面临着工业化和生态化的双重任务,但未雨绸缪,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应,在生活层面,倡导和践行低碳生活,已成为每个公民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代义不容辞的环保责任。
低碳生活是低碳经济的社会基础。
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能源利用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从高碳时代逐步走向低碳时代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低碳经济是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迈向生态文明的又一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包含3方面。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其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就要促进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碳排放低增长、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第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要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改变高碳消费倾向,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实现低碳发展。因而,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
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领域,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能源利用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从高碳时代逐步走向低碳时代的过程。从第一代能源薪柴,到第二代能源煤炭,再到第三代能源石油、天然气和核能,就是从不清洁到清洁、从低效到高效、从不可持续向可持续、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的过程。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解及做法有着明显不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其低碳经济目标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发展中国家历史和人均排放较低,现阶段更关注发展,强调在发展过程中采用高能效、低排放的技术和资源节约的消费模式,力争走出一条不同于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发展路子,实现减排与发展的双赢。
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关系大变革的结果,将可能为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和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低碳生活时代代表了人类的生存需求,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愿望。
低碳生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
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低碳生活要求人们树立全新的生活观和消费观,减少碳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低碳生活将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由于气候变化而对未来发展产生的忧虑,并由此认识到:导致气候变化的过量碳排放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
在低碳经济模式下,人们的生活可以逐渐远离因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带来的负面效应,享受以经济能源和绿色能源为主题的新生活——低碳生活。顾名思义,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尽量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理念,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低碳生活是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是更加时尚的消费观,是全新的生活质量观。
低碳生活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它提倡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生活意味着返璞归真,不但生活成本低,而且更健康、更天然。作为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能的好习惯,树立全新的生活观和消费观,减少碳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低碳生活作为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将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低碳生活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生活理念。低碳生活受到“低碳族”的热捧和践行,与其本身所蕴含的环保元素和道德魅力密不可分。低碳生活提倡的是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即克服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消费至上理念,戒除“便利嗜好”、“奢侈和面子消费”,尽量减少、纠正高能耗、高浪费的消费。它既不同于因贫困和物质匮乏而引起的消费不足,也不同于因富裕和物质丰富而引起的消费过度,而是一种不追奢、不尚侈、不唯量的健康、平实、理性和收敛的消费方式,既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又同时考虑为人类的发展储蓄应有的空间和资源。
低碳生活是一种全新的生活质量观。低碳与发展并不矛盾,而且相互促进。在较高发展水平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低碳生活。如在使用核能为主的法国,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半;北欧绝大部分国家依赖可再生能源,如丹麦基本上依靠风电,挪威和瑞典则依靠水电。这些国家碳排放很低,但生活水平却很高。低碳就是在对环境影响更小或有助于改善环境的情况下,给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并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体健康。所以低碳不但不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相反它会将人类的生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低碳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要求,也是人们实现生态文明、保护环境,使人类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的必然选择。低碳生活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的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生活模式,是使人类社会在环境系统工程的单元中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的。
低碳生活是在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资料的供给、利用和消费理念的一种转变,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一种文明导向。低碳生活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使人们在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进一步走向理性化、科学化和合理化。
低碳生活是促进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实现低碳生活,具体来说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大处说,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从小处讲,就是要提高公众意识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上下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生产行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浪费能源、加重污染的不良生活方式,从而充分挖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公民的认识已经从对节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所了解,上升到了认识到节能与减碳和缓解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上。这种思维的转化和视角的转变,可以成为节能减排的“助推器”,环境保护的“强心针”。
践行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节能减排,而且还意味着新市场、新经济活动和新工作岗位。英国2009年在纲领性文件《英国低碳转型计划》中提出了宏观构想,计划到2020年使低碳经济为英国带来超过120万个绿色工作岗位。这一“低碳”新思维,在某种程度上与环境经济学的“波特假说”不谋而合。加强环境治理、提高环境标准,不但不会降低企业的赢利水平,相反还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它们的赢利水平,从而间接地促进社会进步。英国的绿色建筑产业可以创造6.5万个工作岗位,海上风能可带来约7万个工作岗位,波浪能和潮汐能等海洋能源的发展可带来1.6万个岗位……低碳经济创造的新就业岗位已成为政府项目寻求民间支持的有力工具。
践行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新增就业,还蕴藏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在我国,一方面资源越来越稀少;而另一方面,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却偏低,浪费难以遏制,这两股力量加剧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反之,我们若能抓住低碳经济方兴未艾的机遇,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和清洁能源技术,不仅能大大减轻能源消耗压力,还能在新世纪的大国政治、经济博弈中抢占战略高地,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跨国企业,为我国经济带来持久的发展动力。面对环保日益成为国家经济发动机的现实,我们应当摒弃“环保影响经济”的错误思想,积极引导企业多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项目。
实现低碳生活,具体来说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大处说,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从小处讲,就是要提高公众意识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倡返璞归真的低碳生活,上下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在宏观方面,低碳生活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新能源经济和环保产业。这些代替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实现低能耗和低排放。低碳意味着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在环保产业发展方面,我国已经初具规模且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领域广泛、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环保企业的效益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若干个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环保产业集群。“十五”以来,我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20%之间,预计到2012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2.8万亿元,2006年~2008年间,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下降了10.1%。“十二五”期间,低碳经济思想的引入将使环保产业渗透进国民经济的各环节,与各行业的融合领域将更加广泛,由于其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发展低碳环保产业必将带动相关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抢占未来国际发展制高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微观方面,可从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着手实现低碳生活。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用能源约占每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26%,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据统计,美国每年丢弃的塑料袋等于消耗了1200万桶石油,而我国每年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也已超过惊人的1万亿个。将每张纸都双面打印,相当于保留下半片原本将被砍掉的森林;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洗衣服后不用洗衣机甩干而选择自然晾干也可减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在不用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将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近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要每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低碳居家、低碳消费、低碳出行,低碳生活就会成为现实。
事实证明,气候变化已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责任,也不再仅是环保主义者或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低碳生活不是能力而是理念,把握低碳机遇,才能掌握未来发展;选择低碳生活,才能享受美好未来。
低碳生活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多方促进。
低碳生活虽然主要集中于生活领域,主要靠人们自觉转变观念加以践行,但也需要政府营造一个助推的制度环境,包括制订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等政策,实施财政补贴、绿色信贷等措施,也需要企业积极跟进,加入发展低碳经济的“集体行动”。
实现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低碳生活虽然主要集中于生活领域,主要靠人们自觉转变观念加以践行,但也需要政府营造一个助推的制度环境,包括制订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和实施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起到引领作用,加大低碳生活的宣传力度,倡导低碳消费,引导和推广低碳消费方式,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此外,也需要建立刚性制度来约束人们节约能源,推进节能措施在政府、企业、社会层面的有效落实。如制订奖励措施,对于开发低碳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能源、投资低碳生产流程的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等政策手段,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消费方式。同时,政府也要对低碳生活身体力行。如今,打造低碳城市正成为各地政府致力的目标,如利用中水浇灌绿地、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照明和日常使用、利用煤层气等清洁能源作为汽车的燃料等,不仅能让人们充分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成果,也能将减少碳排放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心中。
推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但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积极跟进,加入发展低碳经济的“集体行动”。只有更多企业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自觉跟上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要实现宏大的低碳发展战略,还要注重很多细微之处。这些“细微之处”不仅是生产行业中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能源消费的数量看似微小,但一旦乘以13亿人口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我们每个中国公民都有责任立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为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践行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公民的国际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
1. 据估计,目前每日有50种动植物,因供给人类的粮食、药物或衣饰而绝种。所以,不要购买濒危或受保护的动植物和其制品,如野生人参、老虎制之药物、皮草和海龟标本等。
2. 根据调查,我们每人每年吞下5-7公斤的食物附加剂。所以,可选购未经加工及本地生产的新鲜食品,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毒害身体,又可减少长途运输耗用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
3. 肉类在生产、加工及处理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尤其高,全球约50%的温室气体源自生产肉类。联合国于2006年发表的报告指出,畜牧养殖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全球所有交通工具,包括飞机、火车、汽车、摩托车的总排放量还多。所以,鼓励大家多菜少肉,吃素不吃肉1餐,减碳1100克。
4. 一次性筷子:中国每年生产800亿对即弃筷子,首尾相接,可以从地球往返月球21次,可以铺满363个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随身携带环保筷,每减少1万双一次性筷子,少砍掉0.32棵树,减碳3.7公斤。
5. 按食量预备食物分量,以免分量过多而造成浪费。养成良好的习惯,吃多少、点多少,减少厨馀量。
6. 简易低碳小贴士
用明火煮食1餐,减碳920克。自备水樽1个,重复使用20次,减碳500克。减少抽烟,1天少抽1支烟,每人每年减排二氧化碳0.37千克,如中国3.5亿烟民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节能约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3万吨。在厨房做饭时,应尽量避免抽油烟机长时间空转,如果每台抽油烟机每天减少空转10分钟,1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7千克。选用节能电饭煲,对同等重量的食品进行加热,节能电饭锅要比普通电饭锅省电约两成,每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8.65千克。
三、如何实现低碳生活
1. 增强个人环保意识
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自2009年1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纵然世界各国仍就减排问题进行着艰苦的角力,但低碳这个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
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对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告诉《生命时报》:“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首先,减碳主要落实在生产上,如大力开发水能、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任官平强调,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
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低碳族”,“低碳”又代表什么呢?简单来说,“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2. 积极推行林业碳汇
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植被恢复等活动,植物叶片中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土里的无机盐和水分,释放氧气通过筛管把制造的有机物再运送到土里,土里的真菌和细菌再把有机物分解,从而产生物质循环,对于低碳方面来说起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目前,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减排和增汇。与减排手段相比,林业碳汇措施因其低成本、多效益、易操作,成为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提到碳汇,很多人都会觉得有点陌生,但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碳汇”于1992年正式出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中,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不仅仅包含了大家所熟知的林业碳汇,还有海洋碳汇,草原碳汇、农业碳汇等等,只要能够从大气中消除二氧化碳,都能够将其囊括在“碳汇”行列。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排放出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积累到了超过地球负荷的水平,所以地球时不时地会发点小脾气。它一次次地升高海平面,淹没了岛屿,一些生物不得不迁徙甚至濒临灭绝;地球还会常常“发烧”,热浪飓风、冰雪旱灾更是扰乱了人类生活的安定。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喝不到水,传染病肆虐,生存环境恶劣……
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有两类:一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二是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汇,而第二种方式就是增加碳汇。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等林业碳汇项目,增加森林碳汇量是世界公认的经济而有效的缓解大气中二氧化碳上升过快的办法。研究显示,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成熟森林的土壤有机碳持续增加,具有较大的碳汇功能。
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博士表示:“大力发展碳汇林业不仅吸收了二氧化碳,还起到了增加农民就业与收入、帮助农村脱贫解困、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等多种效益,是多功能林业的具体体现。”
目前,我国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共有两类,一类是基于《京都议定书》条款下的CDM碳汇项目,属于京都规则的碳汇交易;另一类是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气候办)依托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资实施的碳汇造林项目,属于自愿市场的碳汇交易。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按CDM标准交易的项目,大部分是一些能源转化利用、生物质能源、沼气、水电、风电等,碳汇项目只有3个,全球也只有28个。
3. 打造低碳装修家园
“低碳”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广的概念,所有能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都可以统称为低碳,包括工业生产上的节能减排、建筑的绿色设计、汽车的节能。低碳生活对于家居来讲,也能尽量节约能源,减低有害物质的排放。
①简约大方最利于节能
近几年来,简约的设计风格渐渐成为家庭装修中的主导风格。而简约的风格恰恰就是家装节能中最为合理的关键因素,当然简约并不等于简单,只要设计考虑周全,简约的风格是很适宜现代装修,特别是年轻人的装修来使用的。而且这样的设计风格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家庭装修当中的材料浪费问题。通透的设计如今也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业主所接受,而这样的设计在保持通风和空气流通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能源浪费。
②色彩回归环保自然
以前的家总是千篇一律的白色,随着化工产业的发展,家居的颜色越来越多。其实色彩的运用也是关系到节能的,过多使用大红、绿色、紫色等深色系其实就会浪费能源。
特别是高温时节,由于深色的涂料比较吸热,大面积设计使用在家庭装修墙面中,白天吸收大量的热能,晚上使用空调会增加居室的能量消耗。
③绿色建材筑就低碳生活
在装修过程中,其实可以更多在一些不注重牢度的“地带”使用类似轻钢龙骨、石膏板等轻质隔墙材料,尽量少用粘土实心砖、射灯、铝合金门窗等。而在一些设计上也可以考虑放弃,比如绝大多数家庭只是偶尔使用的射灯和灯带,其实是造价不菲的设计,很可能成为一大浪费。完全可以通过材质对比、色彩搭配等各种手段,替代射灯和灯带。
此外,搬新居时,能继续使用的家具尽量不换。多使用竹制、藤制的家具,这些材料可再生性强,也能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
低碳生活,家居业似乎已经领先一步。从环保材料到环保装修,从砍伐树木到建设速生林,从发光顶设计到太阳能灯具……
低碳生活并不深奥。设计师认为,“低碳”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就是如何用最少的钱干最多的事。装修初期,业主和设计师都想方设法用最低的成本,最常见的材料和最简单的设计,布置出一个舒适、安全又健康的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开始在个性风格、特殊材料和高科技智能产品上下工夫,此举无疑消耗了许多不必要的能源。如今,环境污染严重,能源缺乏和经济危机等因素,促使最初简朴的装修理念升级为低碳生活了。
④简约设计风潮再回归
“近年来,尽管家装风格概念一直在不停变换,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始终是主流。”瑞家装饰设计师说,许多中高端的客户主动提出,拒绝采用过去那种崇尚奢华的家装设计理念,改走简约路线,以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为原则,减少空调、电灯的使用几率,节约装饰材料、节约用电、节约建造成本。
“如果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房屋内部结构改造,那就更‘低碳’了。”装饰设计师认为,从设计上而言,低碳理念其实与这两年一些家装公司强调的“轻装修,重装饰”的理念是吻合的。在装修设计的时候,一些较为时尚的家庭也不再简单地用吊顶、壁柜,以及用一些昂贵的装饰材料打造的装饰造型等将空间堆砌装满,他们更讲究空间布局、功能设置等,注重装修和装饰的区分,会利用实用的家具与恰到好处的装饰品来表现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情趣。
设计师建议,简约装修要遵循“少改动少修饰”的原则。即使房间结构存在很多问题,也不要大规模改动。消费者可以和设计师多沟通,用其他办法解决或弥补。房间中少用隔断等装饰手法,尽量用空间的变化来达到效果。如果一定要使用隔断,尽可能将其与储物柜、书柜等家具合二为一,减少其独立存在的机会,增大室内空间。另外,减少隔断的设置,还可以加速室内空气流动,减少空调、电扇等家用电器的耗能。
⑤充分利用可循环材料
家居行业的原材料在采集、生产制造和运输时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能够做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不多。“家装设计正在流行‘天然风’,并非只为了迎合田园式、乡村式的风格。”华泰经典装饰设计师认为,家装流行“天然风”的意义在于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建议业主在选择木材、棉花、金属、塑料、玻璃、藤条时,要尽可能地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在装饰材料的选择上,很多人并非不注重环保,而是容易陷入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装修过程中,其实可以更多地选择一些类似轻钢龙骨、石膏板等轻质隔墙材料,少用黏土实心砖、射灯、铝合金门窗等资源浪费较大的材料,也可以从侧面降低家装工程的碳排放量。
一些家居配饰师也认为,在家居生活中合理利用废旧物品对于营造“低碳”的生活环境同样意义重大。比如,将喝过的茶叶晒干做枕头芯,不仅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用废纸壳做烟灰缸,随用随扔,省事且方便。这些毫不起眼的废物经过精心的DIY,都可以变废为宝,让自己的家变得更环保、更温馨,又充满实现创意的欢乐。
⑥节约能源
低碳家居的核心是节能,但是节能并不意味着要牺牲居住的舒适度,并非就是要把空调或采暖系统关了。其实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就是在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最小,甚至是有助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让人的身心处于舒适的状态。比如,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照明和供暖;还有欧洲现在建设了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隔热层可以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
人类生活活动需要消耗能量,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科学家发现,近200年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经上升30%,人们普遍认为各类极端气候都和此有关。人们开始呼吁“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这是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利用高科技以及清洁能源,减少能耗,减少污染的生活模式。
链接
一件400克重的100%涤纶裤子经过辗转各国的原料采集、生产制作、销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多次的洗涤、烘乾、熨烫後,耗电量约为200千瓦时,烧煤供电就会排放出约47千克二氧化碳,相当於裤子本身重量的117倍。
英国剑桥大学一项研究中得出结论,一件250克的纯棉T恤,从原材料提供到最後的回收或焚烧,一生消耗能量约等於30度电,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公斤。
因此,穿衣环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夏天时出门穿凉爽、轻便浅色的衣物,如免熨类的服装,预估每年可达到3千公吨以上减碳效益。
2. 穿衬衣可以不打领带。
3. 减少丢弃衣服,以DIY形式翻新旧衣或转赠衣物予他人。
4. 减少洗衣、烘乾和熨烫的次数,从机洗改为手洗,变烘乾为自然晾乾,以降低能源消耗。
5. 洗衣机载满才开,以减低耗电。
6. 选用节能洗衣机,它比普通洗衣机节电五成、节水六成,每台节能洗衣机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9.4千克。
少开汽车,多骑电动自行车
电动自行车或者即将来临的电动汽车,最大的优点是零排放、低噪音、无污染,节能环保。根据欧洲电动自行车安全标准EN15194《电力助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定义是:配有辅助电机带脚踏的自行车,但不能由该辅助电机单独驱动。标准涵盖的电动自行车范围限定在:电压不超过48Vdc,最大连续额定功率为0.25千瓦,车速达到25千米/时或者停止蹬踏后,输出功率逐渐减少至零。而中国GB17761-1999《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增加了有争议的条款“电动车的整车质量(重量)应不大于40千克。
建设绿色生态就是要过绿色低碳的生活,从我做起,让绿色生态深入人心。
林业碳汇优势多
林业碳汇与工业减排相比,前者是开源,后者是节流。林业碳汇项目具有显著的优势:
第一,具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
第二,成本比工业减排低;
第三,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第四,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五,有利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第六,有利于提高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
第七,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国家生态安全。
但同时,林业碳汇项目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存在因采伐、火灾、病虫害等人为原因或自然灾害重新释放进入大气中的风险。
从我做起,让绿色生态深入人心。
供应食水和处理污水的过程都会产生碳排放,因此,减少浪费食水即能帮助减碳。
1. 代替浴缸,并控制沐浴时间
不使用浴缸浸浴,淋浴时间不多於8分钟。因为浴缸是极其耗水的沐浴方式,如果用淋浴代替,每人每次可节水170升,同时减少等量的污水排放,可节减排二氧化碳8.1千克。
2. 适当调低淋浴温度
适当将淋浴温度调低1度,每人每次淋浴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5克。
3. 沐浴用水及时关闭
洗澡时应该及时关闭来水开关,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样,每人每次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克。
4. 使用节水的水龙头
使用感应节水龙头可比手动水龙头节水30%左右,每户每年可因此减排二氧化碳24.8千克。
5. 改用省水莲蓬头,每年可减少340公斤的CO2产生。
6. 使用已注册“用水效益标签计划”的花洒。第一级别的花洒比第三级别的花洒,每分钟可节省用水5公升。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