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亲情与家庭

亲情与家庭

作者:阮建芳字数:96580状态:连载

第一章 幸福家庭的根基——和睦的关系

和睦家庭需要互相关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差别的。一个家庭更是如此,尤其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其差别不仅来自于男女性别、思想认识、社会认识、学识等等,还有年龄落差的明显特征。这就在家庭中产生了强和弱的现实状况。而且,这种强弱的状况,伴随家庭的存在而存在。家庭差别的具体表现,大多普遍地显示于生活习惯上,如:作息时间、饮食口味、衣着爱好等等。
然而,家庭又不同社会其他的组成部分,在行为上有明文的规定或法律条款。但是,家庭成员必有其行为上的默契,这就是家庭文化的共识。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持久,是依赖家庭的血缘和情感;相对而言,家庭情感起到了一种家庭传承的作用。
如此差异化,那要怎样建设家庭情感,缔造幸福的家庭呢?
首先要保证家庭和睦,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夫妻、孩子、父母等关系,特别是夫妻;怎样才能和睦,沟通是主要途径,理解是基础,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个性、阅历、观念、文化素养和受不同的环境影响,所以对某个事情的看法大家可能意见相左,这是必然的。因此生活中难免有小碰撞、小摩擦或者小冲突、小矛盾,有时难免有拌嘴的事情,不好好处理可能导致矛盾的激化,出现吵架、打架,甚至分裂的事件。导致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在于个人没有意识到正确的处理方法,既然每个家庭都会出现小摩擦,首先不是急于解除摩擦,关键分析双方主要的分歧和异议,不管谁对谁错,先对矛盾激化,采用过激措施(辱骂、吼叫、打架、摔东西、自残、不回家等)的一方必然是最主要的“肇事者”,其实这种通过激烈方式解决问题的做法暴露了肇事者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观的弱点,这些人不惜走极端,藉此希望得到别人认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恶莫大于言人之非,祸莫大于纵己之欲”;“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言半声六月寒”;话不投机半句多,所以都是口舌惹的祸,应该站在矛盾关头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果对方不认同,要注意保留自己的意见,而不是采取极端方式。想控制别人的动机或潜意识一定要予以消除摒弃,这样是消除极端思想的基础,务必注意保留意见的重要性,民主也会保留少数人的意见而不是消除它们。
其次要达到家庭生活幸福,这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和需要更大的耐心,一种近乎懒惰的沉稳是处事的基石。一团和气不是幸福,只有经得起风雨挫折考验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不过想得到幸福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只不过要在很长的时间重复简单的做法,而且在不如意和遭挫败时同样坚持这种做法,得到幸福不需要你做出非凡的举动和取得非凡的成就,但它考验你的耐心和定力,要得到幸福你不能试图控制别人,或把你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也不要让你的情绪肆意影响他人。接纳摩擦与宽容待人是必要的心态。
那么,一个家庭的和睦,是怎样在永远存在着强弱的环境中达成的呢?是否一味地遵从强者,就能保持家庭的和睦呢?如果按照这个原则,那么,老人就可以不被尊重而被忽略,女性就可以被肆意凌辱,孩子就可以被任意奴役,残疾的家庭成员就可以被抛弃。显然,这是极端不符合事实的,也极不负责的。
再次,我们还应该知道和了解维护家庭和睦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不仅仅是照顾、保护、爱护、帮助弱小,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没有要求回报的关怀。总的来说,一个家庭中丈夫往往在体力和责任上相对大于自己的妻子,那么对相对柔弱的妻子的爱护、关心和保护的指数多少,就是夫妇恩爱指数的坐标。这种指数越高,越能很好地奠定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这种对弱者的呵护,在有了孩子加入后,也应该逐渐转移到孩子身上;当和老人同住时,也衍生到对老人的照顾上。如此这般,整个家庭矛盾将不复存在,而显像出和睦的真实场景。在家庭中,保持对弱者的谦让、照顾、爱护、保护和帮助,就是长久和睦家庭存在的基本原则。
大家应该知道几个家庭相处的法则:
1. 与家庭成员之间沟通讲究技巧,好言一句三冬暖,陈述和提出反对意见时,应该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语气。
2. 必须了解和清楚矛盾和摩擦在家庭中是不可避免的和必然的,应该坦然接受并应对,并且认为家庭中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俗话说,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越不过去的砍。
3. 宽厚待人,不要采取过激和极端的语言和行动,应以德服人,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能够理解和接受他人正确的观点。
4. 采取主动沟通,迎难而上,而不是逃避或消极抵触。
除了这个4个原则之外,我们还需禁忌以下几点,这绝对是一个幸福家庭的雷区,一定要谨慎处理:
1. 绝不要骂和大声吼叫孩子和别人,这说明你是一个没有素养和沟通能力上不足的人,那就请你好好学学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与他人沟通、相处的能力。
2. 永远也不要打孩子,让他知道错了是很重要的。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孩子并没有错误,他一直是在学习和好奇的认知过程中,这是一个人成长中很重要的过程。首先不要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孩子,准许让他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你的职责是引导和规范。为了防止孩子有极端的错误出现,有时候可以制定一些规则,进行约束。
3. 强化自己的潜意识,永远不要用消极的方式来解决和处理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记住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自己和家庭成员都是家庭中的一份子,都是组成家庭的核心。在家庭中,每个人都很重要,不要轻率采取各种过激行为和不负责的行动,更不要信口雌黄。

夫妻恩爱是家庭和睦的根基
夫妻是在存续中的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的称呼,又称为配偶。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和关系。从法律上讲,夫妻关系包括夫妻人身和夫妻财产的权利义务关系。
夫妻除了人身依附、财产依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那种相依相恋、相濡以沫的亲情依恋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对人生幸福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在这几十年当中,人会经历许多事情,一定要把夫妻关系处理好,才能充分享受婚姻家庭带给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夫妻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有以下几种:
爱情型
这种类型分为情况,一类是由美貌与性吸引而导致的结合。这种类型潜伏着一种风险,美貌及性魅力会逐渐减退,假如婚姻缺乏其他基础,或不能过渡到以双方人格相似性为基础的爱情,那么这种婚姻就会出现危机;另一类是人格型夫妻,这类夫妻是以人格的相似性或互补性为基础的结合。由于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像体型、性魅力那样易变,这种结合一般能使婚姻平稳而长久。
功利型
此类型的婚姻是以爱情之外的出身、学历、财产、社会关系等条件为基础的结合。当双方收益与成本基本平衡时,婚姻可以持续下去,双方感到满足。其风险是,如双方收益与成本不平衡,往往出现不满,导致危机;其次,由于夫妻关系的理性色彩浓厚,难以获得爱情享受,往往双方关系紧张时,就会出现感情危机,从而导致关系破裂。
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前者夫妻双方平等分担家务,后者是双方根据各自特点分工,料理家政。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点是,双方均进入自己的角色,会对对方有相应期待,彼此都认识双方在家庭中的价值,有较强责任感,家庭生活较为和谐、稳定。
建设性
这种类型的夫妻,双方在共同目标下勤勤恳恳生活和工作。他们有创家立业、教育子女等共同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密切配合,会追逐人生中的每个新的目标。生活中勤劳肯干,能抑制家庭过度消费;在共同努力中感受生活的快乐,使婚姻达到可持续的发展。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精神生活不够丰富;当达到目标后,一方可能变得满足继而懒散,以致出现裂痕。
惰性型
这种类型的夫妻,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婚姻失去了应有的热情。他们没有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愿再进行新的尝试,只希望按老样子生活,重复着每天同样的生活。没有紧张、冲突,也没有乐趣,缺乏享受和乐趣会对婚姻有涣散作用。
失望型
失望型夫妻在新婚时百般努力,力求建立美满的婚姻生活,对婚姻有很高的期待。但进入正常的生活道路后,他们就会发现,婚姻生活中有种种不如意,“现实不理想,理想不现实”,对方的表现也远非当初所料,因此倍感失望,从失望走向绝望,婚姻走向破碎。
一体型
这种类型的夫妻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相互体贴、呵护,在性格、爱好、习惯上彼此适应,融为一体。双方均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相敬如宾、心心相印。此型关系稳定、美满。不足之处是较为封闭,如一方离去,另一方寂寞难忍,容易走向极端。
这么多不同种类的夫妻关系,如何能达到和谐、和睦呢?必须注意和体会良好夫妻关系的标准:
1. 具有共同的或彼此接受的价值观念;
2. 对配偶的幸福和发展由衷地关注;
3. 在共同生活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并容忍存在的分歧;
4. 对婚姻关系中各种支配权及决定权的平衡及认可。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家庭和睦。

必须重视的婆媳关系
婆媳关系是家庭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这话有双重涵义。其一,是说婆媳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中其他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祖孙关系。其二,是指婆媳关系是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最微妙、最难处的一种关系。
婆媳不合,是使不少人提起就摇头叹息的问题。怎样念好这本“难念的经”,使得婆媳和睦呢?
首先,需要相互尊重与谅解。
婆媳双方要妥善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首先得对这种人际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婆媳双方都要承认对方有独立的人格和经济地位,双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而不是一种一方必须依从于另一方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双方或一方对这种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对方必须或应该听从、服从自己,从而把这种平等的人际关系视为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则必然会在行动上、态度上表现出来。由此导致双方关系的失调。婆媳之间的相互尊重要求双方有事全家协商处理,如经济开支、涉及全家的事务等要共同商量,养成民主家风;而属于个人的“私事”,则应互不干涉,个人享有“自主权”。作为媳妇,要多尊敬婆婆,因为婆婆年岁大,管家经验丰富;做婆婆的也不要总是在媳妇面前摆架子,要看到儿媳的长处,多尊重儿媳的意见。也就是说双方要相互配合,彼此尊重。婆媳长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协调的事情,这时就更需要双方相互谅解。所谓“谅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我们的先辈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所提倡的“设身处地”,“以己度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都包含着谅解的思想,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金玉良言”,也完全适合于处理婆媳关系。
要发展良好的婆媳关系,双方都需要学会谅解对方、体贴对方。例如星期天去游园,做媳妇的不要只和丈夫、孩子去,把公婆留在家里,应该一同前往,这样婆婆也就不会产生寂寞孤单的感受。反之,媳妇对丈夫照顾较多,对婆婆相对照顾不周,做婆婆的也应多予体谅。如果婆媳双方在相处中都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相互谅解,婆媳非但不会出现大的矛盾,而且还会发展得如同亲子关系那样密切。
其次,避免争吵。
婆媳之间出现了分歧、产生矛盾时,双方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即使一方发脾气,另一方也应克制自己的情绪反应,等对方情绪平静之后再商讨处理所存在的问题。心理学告诉我们,消极而强烈的情绪容易使人失去理性,导致冲突升级;争吵还具有“惯性”,即一旦因一点小事“开战”,日后往往有事便吵,久而久之,成见会越来越大。因此,当一方情绪反应激烈时,另一方应保持冷静与沉默,或者寻机走脱、回避,等事态平息后再交换意见,处理问题。
此外,婆媳双方平日有了意见,切忌向邻居、同事或朋友乱讲。我国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捐东西越捐越少,捎话越捎越多”。说的就是“传话”在人际关系中的不良作用。婆媳失和,向亲朋邻里诉说,传来传去,面目全非,只会加剧矛盾。作为婆媳,应引以为训。
在现实生活中,女人嫁到婆家,与男人共同生活,也常常要和公公婆婆一起生活,至少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就是亲母女之间也常常有些小摩擦什么的,何况是婆媳呢?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女是要保持距离的,所谓的“授受不亲”,所以,公公和媳妇大多会因为要避嫌,所以常常相安无事。但婆婆和儿媳,都是女人,只是身份不一样,一个是儿子的老婆,一个是儿子的老妈,弄得不好,婆婆会认为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一定是媳妇不好。而媳妇往往心想,到底不是婆婆亲生的,所以,也不可能让婆婆真把自己当亲人待。在许多时候,这婆媳好像不是冤家不聚头。如何处理好婆媳之间的关系,也没有通行的手段,但是我们可以探讨婆媳关系的一般规律,从中得到启发。
1. 在懂得爱的家庭中婆媳关系无需刻意自然好
事实上,家庭环境对于婆媳关系的影响是很大的。儿媳虽然作为别人家的女儿,因为儿子的关系,嫁过来,自然也应当成为一家人。在公公婆婆眼中,应当和女儿、儿子本身没什么两样。父母爱儿子,儿子爱父母,儿媳也应当享受到同等的待遇。事实上,一个好的家庭,相互之间的爱总是体现在平等、尊重、体谅和包容之上,当儿媳嫁到这样的家庭,要想融入这个家,也只能是用情。否则,就会破坏整个家的生态,自然,不仅仅是为婆婆所不容,连自己的老公可能都不会买账。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只需要本着真诚待人,公平处事,有情有义就足够了。所以说,女人嫁得一个好婆家,还真是福气。
2. 长辈能够主导的婆媳关系往往相安无事
长辈主导婆媳关系,也就是说婆婆地位和身份较高,可以恩威并施。婆婆可能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人际关系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而儿媳过门,则不得不处处尊重公公婆婆,还得处处小心在意。如果儿媳暗中不孝,婆婆可能直接批评,儿媳即使心不服也得口服才是。这种主导型的关系,媳妇自然有一个好的榜样和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婆媳关系不一定亲如儿女,但也自守本分,相安无事。
3. 性情相通往往创造天下最佳婆媳关系
对于性情相通的婆媳,或是相互之间,都想搞好关系的婆媳,自然很容易凑在一处,天生就像是有缘的。特别是双方因为爱着同一个人,而变得更加亲近。双方可能结伴出外购物,共同参加一些聚会,或是健身俱乐部之类的活动,两人待在一起,都主动为对方着想,这样的婆媳关系,虽然算不上太多,但也会存在。为何要把这种关系模式提出来,是要说明,性情相通的婆媳才是最好的。怎样达到性情相通,也当是婆媳相处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性情有天然的成分,也有后天的,虽然,本性不可变,但情是可培养的。
4. 小气才是婆媳相处受气的主要原因
婆媳相处,本来是一家人,就怕你认为对方是外人,从而胡乱猜疑、指责,或是咒骂。不把对方当成是亲人,而是冤家,甚至是仇人,这样就会在心理上就疏远了,在行为上就缺少包容和体谅。在恶劣的婆媳关系中,我们可能发现婆媳都有过错,事实上,在与人相处中,容易受气,往往是因为自己气度不大,自然容易把小事化大,甚至无事找抽,弄得自己受不了。健康的婆媳关系,往往需要双方气度都得大一点才行,双方都能容人容物。
5. 婆媳关系矛盾儿子往往具有协调的重任
儿子是连接婆婆和媳妇的纽带。所以,如果儿子情商高一点,一定会在婆媳关系的处理上发挥重要作用。事实上,公平虽然重要,但用情更重要。如果儿子不懂得这一点,往往让婆媳关系更加紧张。事实上,一个家庭的家教如何?都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儿子的身上。儿子在婆媳关系中,既要做到公平待人,更要有情有义,关键还在于自身的智性和素养,特别自己的特殊角色来进行协调。
6. 婆媳都刁蛮的婆媳关系往往不可救药
婆媳关系很恶劣的家庭,一般的情况,往往家庭关系本身就不正常,这样的家庭,本来就不平静,现在多了个厉害的,自然,更是上档升级了。有些家庭,婆媳就算是分家过了,但依然不依不饶,相互视为仇敌。没事,整出点事,也要相互扔砖头,泼脏水,撒泼骂街,弄得远近不得安宁。这种家庭中的儿子自然也不会好到哪去,要么窝囊废,要么偏心眼,要么有性格缺陷。在婆媳关系中,亲一个疏一下,在处理事物中,不是添油加醋,就是坐山观虎斗,婆媳打架,自己乐得看“大戏”,打死哪个都能省心。
婆媳关系失和的原因
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就很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女人的地位不断是升高。婆媳之间的矛盾也之出现新的矛盾。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经”。在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明显和最常见的,是出现在婆媳关系上。
婆媳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传统难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婆媳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媳妇必须俯首听命于婆母,没有独立、平等的人格尊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是旧社会做媳妇艰难的生动写照。同时,“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从而形成了一种妇女压迫妇女的恶性循环。今天,这种妇女压迫妇女的不良传统已被广大的新一代女性所摈弃了。现代家庭中媳妇有独立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婆媳关系已基本成了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但是也应看到,即使在今天,相处融洽的婆媳关系也并不十分普遍。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婆媳关系如此难以相处?
观察和研究指出,婆媳关系容易失调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 关系特殊
家庭的基本关系有两种:一是夫妻关系,一是亲子关系,两者构成了家庭结构的基础。其他关系,如兄弟姐妹关系、姑嫂关系以及婆媳关系、祖孙关系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婆媳关系在家庭人际关系中有其特殊性。它既不是婚姻关系,也无血缘联系,而是以上两种关系为中介结成的特殊关系。因此,这种人际关系一无亲子关系所具有的稳定性,二无婚姻关系所具有的密切性,它是由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延伸而形成的。如果处理得好,婆婆和媳妇各自“爱屋及乌”——婆婆因爱儿子而爱媳妇,媳妇因爱丈夫而爱婆婆,各得其所,关系就会融洽。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则婆媳之间会出现裂痕,难以弥补。
2. 利益分歧
婆媳同在一个家庭中生活。有共同的归属,自然也就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双方也自然都希望家庭兴旺发达。这是婆媳利益一致的一面。但同时也常常在家庭事务管理权、支配权等方面发生分歧,出现矛盾,甚至明争暗斗。我国家庭中有“男治外、女治内”的传统,婆婆做了几十年的内当家,现在把权力交给媳妇,媳妇在家庭事务中唱起了主角。对这种角色的转换,做婆婆的往往不易适应。“有的婆婆虽已年过花甲,却仍希望继续保持在家庭中的经济支配权,或者难以接受完全由媳妇掌握家庭经济大权的事实;而做媳妇的也往往不甘让步,这就难免发生矛盾。即便是婆婆和媳妇共同持家,由于各自的地位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需要不同,也容易产生分歧。
3. 接纳不良
婆媳原来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之中,各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生活习性,而现在婆媳在一家生活,这就有一个逐步了解、相互适应的过程。如果适应不良,彼此不能接纳,便会关系紧张,矛盾丛生。
4. 中介失衡
在婆媳关系中,儿子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儿子的这种中介作用如果发挥得好,则可以加强婆媳之间的情感联系,反之,则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出现“两面受敌”的困境。尽管母子情深,也难以避免结婚以后这种关系变得复杂的事实。因为夫妻之间毕竟在活动、打算、开支以及交往等方面有着更多的共同点。在这些问题上,夫妻观点的一致性往往要超过母子观点的一致性。这是因为儿子和母亲相隔一代,在心理上存在着差异,这样就容易造成儿子中介作用的失衡。如果母亲不理解,就会产生“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心态,误认为儿子对自己的感情被儿媳夺去了,而迁怒于儿媳。
处理好与婆婆关系的秘诀
无论是高素质的婆婆,还是没文化、霸道、小心眼的婆婆,都离不开家常话。而家常话最容易沟通和交流,所以,和婆婆相处得哄着婆婆,得用最平常的家常话哄着。俗话说:“人在一句话,佛在三炷香”,就是这个道理。
1. 您看上去还是很年轻的
其实,这句话对每一个人都适合,无论男女老少。当然对于女人来说,更喜欢别人说她年轻,但要注意尺度,不能过分的夸张,否则婆婆会认为你很虚假,一定要让婆婆感觉你是从心里说出的话。
2. 您做的这道菜太好吃了
不论是厨师,还是一般家庭主妇,都喜欢你对她做的菜有一个好的评价。当你在婆婆那里吃上一顿婆婆亲自炒的菜时,你别管它味道怎样,说这句话没错,婆婆听了一定很高兴的,但是要用行动来配合哦,那就是吃,吃出你的真诚。
3. 您穿这件衣服很合适
当婆婆穿了一件她自认为不错的衣服时,你千万别装着没看见,你得说“你穿这件衣服很合适”之类的话,让婆婆感觉你对她的关注和赞美。
4. 您孙子(或孙女)整天念叨您
当你在休息日,尤其是长假,领着孩子去看公公婆婆的时候,你可以进屋就说这句话,婆婆听了会特别高兴,会觉得这个可爱的小孙孙天天想她,让她觉得有盼头,何况哪家婆婆不溺爱小孙子呢?
5. 说得没错
这是一句哄婆婆很实用的话。生活中很多场合下这句话都能派上用场,只要你和婆婆在一起,婆婆总会与你说些什么话,或者是提出什么建议,即使婆婆是在给旁人提建议,你都可以说“说得没错”这样的话,让她感觉你是她的支持者。
6. 您太会买了
这也是一句很实用的家常话,如果婆婆买菜回来什么的,一般媳妇都要问:“这菜多少钱一斤?”不管婆婆说多少,你都说:“你太会买了,比我买的便宜。”这是夸她会持家。
7. 留点时间听她唠叨吧
住在同一屋檐下,敬而远之是不行的,那就干脆横下心吧,没事哄哄她,有时间的话就听她说两句。她爱唠叨,就让她唠叨吧,一边听一边随声附和两句。
8.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婆媳总是会有摩擦,过去了就过去吧。摆冷脸绝不是好办法。
不是说矛盾都是媳妇的错,只是,你不满也好,委屈也好,生活总得过下去,与其抱着难受的心情生活,不如从自身做起改善关系。
9. 有时要学着在婆婆面前撒娇
在婆婆面前没必要强的象盾一样,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大事重视小事糊涂,这样婆婆会因为你的糊涂担心你,更因为你有主见而佩服你。
10. 在婆婆面前不要和老公亲热
那样会引起婆婆嫉妒,婆婆是把你老公从小抱到大的,可是从儿子长大了,有多少次会亲亲妈妈的脸,所以要注意,想亲热关上门随你们去。
11. 在婆婆面前要时刻站在婆婆的一面
如果老公与婆婆之间有矛盾一定要批评老公安慰婆婆。因为很多婆婆都会认为儿子的一些转变是因为有了媳妇,所以一定要让婆婆知道你是和她站在一条线上的,这样将来你有困难时她也会帮你。
12. 学会换位思考
作为儿媳要学会换一个立场来看问题,当岁月流逝,自己也成为婆婆了,肯定会希望有一个很善良、很贤惠、很大度、很孝敬的儿媳。因此,作为儿媳要学会站在公婆角度看带问题,赶快行动起来,成为称职让公婆满意的儿媳吧。相信你这样做的话,老公会更加的爱你,儿子长大了也会更加地孝顺你,你不单是一个成功的儿媳和妻子,更是一个成功的母亲。
其实,老年人就是需要哄,需要在平常的生活细节中夸她,人都是这样的,总喜欢多听溢美之词,听了心里就会舒坦、高兴。我想,只要做儿媳妇的平常能有意识的做到对婆婆的关注和支持,婆媳关系也就好处多了。
生活中这样平常的家常话非常多,而且很实用,关键看你是否用心去做。

不可忽视的手足情
关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民谣里有一句:“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俗语里还有:“打虎抓贼亲兄弟”。比喻人在面临着最危险的时侯,只有亲如手足的兄弟,挺身而出,奋不顾身,一同抵御外来的威胁。
在生活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兄弟姐妹之间可以互相帮助,情绪波动激烈时可以对方进行开导。只有兄弟姐妹真正可以:为弟谋生、为姐还债、为妹捐髓……。古人还有长兄为父的说法,我们中华民族自古提倡“尊、孝、仁、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但在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很多连“乡俚”都不如的亲兄弟。至于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可能是如下原因:贫穷。人如果在衣食无法保障,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之下,就会产生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想法。加上又没文化教养,愚昧无知的思想,对兄弟感情、亲情等这种独特关系冷漠冰霜,不懂得重视、珍惜;为人处世只有狗苟蝇营、坐井观天的观念。对兄弟姐妹是什么都浑浑噩噩,而造成兄弟姐妹似“乡俚”甚至不如的悲哀。
其次,感情交流欠佳。因贫富悬殊,地位不平衡,凡事容易产生误会,欠理解缺原谅,还有自私自利之心作怪等等所影响。为了克服上述两点免于产生,要时刻记住“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对亲如手足的亲兄弟何谈利不利,益不益?兄富,有弟誉也;兄穷,有弟耻;弟有出色,自有兄辈以你为荣。
再次,兄妹、姐弟、姐妹、兄弟的关系也应相同。在兄妹、姐弟之间如有适当的付出,也不应指望有多少回报。因为这是属于骨肉亲情唯一的体现。姐妹其实同于兄弟,但在姐妹间事实上多半产生非常复杂性和戏剧性的情况:不知民间传统意识关系还是世俗关心、文化智慧低下与愚昧思想的关系。社会上有关姐妹的亲情关系是个复杂的话题。事实证明姐妹们一般嫁给夫家后,建立新家庭后首先对夫家都应为创造美好将来而努力。继之对子女的指望、扶养的付出,同时又受到丈夫的指导性主动性影响,行为理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姐妹们逐渐疏远感情,有时不经意间产生摩擦。这些不和谐原因大多是由交往中的一系列过程中产生的。大多是因人情来往、经济交往的原因,如“受礼和送礼”;“人情”过于频繁,从中也产生了诸如:“贫、富”,“大量与小气”的问题而互相责怪;其中多半贫穷的姐妹怕富裕的姐妹瞧不起而产生自卑心理,慢慢疏远关系。另外,稍富裕的姐妹看稍困难的姐妹如今在做人的方面怎么越来越不得体,有时在谈心交流方面也不踊跃,也不能如小时候无话不谈了;甚至有时帮忙也不领情,还在背后说坏话、在父母面前投诉;稍富裕的姐妹小气和怕人家惹到他家的麻烦等故意冷淡疏远。这些事例非常普遍性。这也是姐妹“情商”低下的现象。
但这往往不能单怪一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俗语说:“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女婿半子”,但毕竟是另一家姓的人。在经济、地位、修养、文化、性格、能力、世界观、人缘等都不同。故要做到未出嫁时那样和谐亲密是有困难的。他们往往会因贫富悬殊、地位差别而产生嫉妒、羡慕对方,也会产生自卑、失落的情绪。所以逐渐走不挂交,造成了各人一家子,成了“乡俚”。
造成形同陌路,成了“乡俚”的根本原因,甚至反目成仇的祸根,是因为当一个人遇到危险、困难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寻求自己的亲人的帮助。在父母年老的情况下,首先就是兄弟姐妹。但是,作为兄弟姐妹,你有条件非但没有帮忙,可能还说出一些不通情理伤害人的话语,怎么不会产生怨恨呢。在我们看来这分明是理性薄弱,人生观、世界观看不透,弄不清,为人处世不通情达理,也只能用愚昧无知来形容。世界上数十亿的芸芸众生中,只有周围一些的直系血亲,兄弟姐妹如好不了,何谈与他人友谊,哪来亲密善交可谈?其实,爱兄弟姐妹,不就是爱你自己嘛。
虽然有时因子女引起,也有因利益冲突产生纠纷的,也有因一时疏忽不经意间造成的亲情伤害,这个时候一定要冷静情绪,全盘考虑。首先要认识清楚,世上只有兄弟姐妹,亲如骨肉,是否稍吃点亏,方可在伦理上、仁德上、亲情上、感情上不会加深创伤。本来在社会人群中礼让也是善举,更何况是自己兄弟姐妹呢?确如兄弟姐妹做的事有错,但事后他(她)内心可能也正在悔过自己的不是。或有朝一日在不同方式和时间地点来表示过错补偿。虽然口头上是不好意思道明,但内心已经有意改正了。
人生活在社会上,有好几个层次的人际关系,如亲人、朋友、族亲、姻亲、邻居等。互相帮助或单方支持,一般只有真正至爱的兄弟姐妹,才能毫无条件。因为血浓于水,因为情同手足,因为同胞骨肉,兄弟姐妹的互相帮助大多是不图回报的。
“兄弟如手足,万里同芬芳”。只有兄弟姐妹才是亲情才有真情。其他的友情、乡情、同学之情,不否定,但比起兄弟姐妹都是次要的。为此,兄弟姐妹们需要各自以身作则,大度包容,有情有义,相亲相爱,方能其乐融融,才能生活美好。
妯娌关系的现实挑战
妯娌,是指兄弟的妻子之间的关系。弟兄的妻子之间,就是妯娌,所以妯娌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弟兄关系的一个延伸。如果弟兄之间关系很好,相信妯娌的关系也很不错;反之,如果弟兄之间有矛盾,那么妯娌之间恐怕也很难相处。我们中国人很讲究脸面,也很重视人际关系。
妯娌关系如何相处?俗话说的好“清官难断家务事”,除了难处理的婆媳关系外,处理好妯娌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如果处理不当,影响的不止是妯娌之间,还有家庭。
有人说:“亲兄弟,仇妯娌”。这话并不正确,但确实说明在家庭关系中,最紧张最难处的恐怕就要数妯娌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必然要反映到兄弟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来。因此,帮助妯娌之间建立融洽关系,合情合理地解决好她们之间的矛盾,会有助于处理好兄弟关系和整个家庭关系。那么,为什么妯娌关系是容易紧张最难相处呢?
1. 互不了解,互有猜疑
由于妯娌之间不像兄弟姐妹那样从小生活在一起,感情基础不像兄弟姊妹那样深厚,互相之间的脾气、爱好、特长也不像兄弟姐妹那样互相了解,容易抱有戒心,产生猜疑。加之她们主持家务多,互相接触多,容易暴露放不到桌面上的思想,从而发生矛盾,产生摩擦。
2. 自私心理重,遇事爱计较
有人一当上媳妇,一迈进婆家的大门,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维持和发展这个大家庭,而是想如何早一点分家另过。她们常想:反正要分家,不能当傻瓜。于是,兄弟妯娌之间斤斤计较,公用东西不多办,食用东西不多买,能抠就抠,能拿就拿,光想占“大家”的便宜。有的妯娌唯恐自己吃亏、受气,处处事事都想占上风、一点都不肯让步。经常你嫌她干得少,她嫌你出钱不多;你说婆婆偏心眼,她说公公心眼偏;你骂她孩子缺教养,她骂你孩子缺根弦。一桩小事,就能唠唠叨叨没个完。甚至指桑骂槐,顶嘴吵架。互相之间矛盾套矛盾,变成了死疙瘩,最后确实无法生活在一起,只好分家。
要想改变上述妯娌之间的紧张状态,必须注意下列两点:
其一,帮助妯娌之间建立深厚感情,恰当地解决好她们之间的矛盾。这就要当兄弟的多做工作,教育自己的爱人开阔胸怀,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正确对待妯娌之间容易产生矛盾的问题。比如,父母年老时,帮助儿媳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和带养孩子,很难做到半斤八两一样平,在这种情况下,不应只顾自己,只算自己的小账,就去说三道四挑矛盾。又如,做父母的往往会对生活困难的儿媳帮助多一点,就应该理解父母的这种善良心肠,不要眼红,不要比平。此外,在兄弟分家时,对分配家产、供养父母及其他各种关系的处理,都要教育自己的爱人发扬风格,乐于吃亏。这样,妯娌之间的矛盾自然会减少,情感自然会融洽。
其二,妯娌之间要将心比心互相体谅,要与人为善,多为对方着想。妯娌之间,贵在谦让。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妯娌之间的自尊心则更强。如果都想讨便宜占上风,那就会出现针尖对麦芒的局面,必然会把关系搞僵。如果都能体谅谦让一些,事情就好办了。比如,家里的重活脏活要抢着干,遇到好事尽量让给对方。有了好吃的东西,不妨让对方多吃点,有了好衣料,宁肯自己不要也让给对方做,戏票、电影票少了,那就让对方去看,公婆为对方买啥给啥,不打听、不妒嫉,公婆为对方看孩子、送钱,不多嘴、不计较,等等。这不是软弱,而恰恰说明自己的风格高尚。俗话说、“人心换人心”,“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样做,事情就好办了。特别是遇到爱计较的妯娌,如果一方主动热情相帮,双方关系也会逐渐得到改善的。我们听说有这样一对妯娌,原先相互之间有隔阂,特别是弟媳的意见很大,连兄嫂家的门坎都不跨。后来。弟媳生小孩的时候,兄嫂主动热情地去探望弟媳,帮助弟媳,亲自送到卫生院去,细心照料护理,还给弟媳送来好吃的,为胖侄子做了新衣服。弟媳感动了,原来的意见无形消失了。以后,她们成了一对远近称道的好妯娌,兄弟间的关系也随之更加亲密。
妯娌们从不同的家庭走进了一个家庭,她们的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都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距很大。但这不能成为彼此不好相处的理由。一个家庭也是一个小集体,大家都应该齐心协力维护这个小集体,一个心眼和睦过日子,把这个家建设成为友好温暖的小集体。这就需要妯娌们顾大局,讲风格,少猜疑,少计较,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做到是妯娌,又是姐妹,又是同志,和睦相处,友好相待。即使需要分家,也应该和和气气地分开,亲亲热热常来往。

和睦家庭靠祖孙
人们常说:“隔代亲,辈辈亲”。的确,祖父母、外祖父母很少有不疼爱自己的小孙孙(这里说的小孙孙包括孙子、孙女、外孙子和外孙女)的。
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有过养育子女的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祖辈照看孙辈,确有许多优点:一是有利于解除孩子父母的后顾之忧。二是可以大大减少幼儿养育过程中的人为失误,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育和身体健康。三是有利于老人消除晚年的孤独、寂寞,为晚年生活增添乐趣。
但隔代抚育也有不利因素,主要是因为祖辈比较溺爱孙辈,把孙子孙女视为掌上明珠。娇纵和一味顺从,容易使孩子在心理和精神的发展上出现偏异,导致童化心理的延长。另外因祖辈慈祥和蔼同孩子朝夕相处,不像父母那样严格要求孩子,因而不少孩子同父母的感情往往不如祖辈,甚至产生隔阂,带来新的家庭问题。还有,因为祖辈和孙辈隔了一代,在年龄、性格、爱好、知识兴趣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加之祖辈因为历史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缺少文化或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也比较低,所以对孩子正确的引导上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行为上的偏差,会形成教育的“脱代”。
鉴于“隔代抚育”的利弊,应该怎样处理祖孙关系呢?
首先,做祖父祖母者要认清,孙辈不是自己感情赖以寄托的私有物,而自己也不是第三代的保护人。为了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应以第二代人为核心。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中年夫妇,有既要尊重老年父母、又要负起教养一代的责任,把子女推给祖父母是不对的,祖父母争夺孙辈也是不对的。其次,祖辈应当与父辈一致地对待孙辈,不要放纵,不要娇惯,使孩子们察觉不到父母和祖父母之间的情感差距,会有助于他们情绪的成熟与稳定。当父母和子女发生矛盾冲突时,祖父母主要起协调缓和作用?要维护第二代的尊严,树立父母威信,在第三代心中树立起祖父母既慈祥而又有原则的形象,是十分重要的。
瑞士的作家马娅·格贝尔·赫斯写过一本书叫《外公与我》,书的主要内容是:
小男孩约纳斯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这也让他成了一个依赖性很强的孩子,他敏感、懦弱、害怕孤独,更害怕黑暗……由于要在周末时单独和外公一起住,约纳斯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外公是一个不苟言笑、脾气倔强的人,最重要的是外公一直说他是个胆小鬼,而且宣称要在几天时间里把他变成勇敢的男孩。但在与外公相处的过程中,约纳斯逐渐意识到,在外公心里他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在外公的帮助下他逐渐战胜了内心的恐惧,最终成为了能给外公带来幸福的人。
在教育下一代方面,爷爷和奶奶以及外公和外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有一颗祥和而包容的心,并用这颗心真心地爱着孩子。而且更重要的是,相对于第一次当爸妈的年轻人,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当今社会,隔代教育已成为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形态,就中国来说,全国有70%的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相关专家还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换言之,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越来越普遍。
但是,老人大多都喜欢孩子,所以对自己的孙子难免会溺爱,甚至是有求必应。这就需要孩子的父母运用一定的智慧,跟上一辈进行必要的沟通,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的原则,以保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教育。
当然,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不可取代的。年轻人工作繁重,把孩子交给上一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绝对不能减少对孩子的关心,也应该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爸爸妈妈的关心和疼爱。

家庭最主流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是孩子一生当中能否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炼,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都是独生子女,不好管教,这是父母最头疼的问题。在建立亲子关系的时候,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系太亲密了,恐怕产生溺爱,关系疏远了,又恐孩子抱怨。真是难为做父母的不知如何是好。在这一阶段里,子女应该怎样做,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可以通过请教心理专家和查阅心理学书籍获得好的经验和建议。
一个人的基本态度、行为模式、人格结构,在婴儿期的亲子互动过程中早已奠定基础,再经其后的儿童期、青年期等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逐渐形成个人的独特人格。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子女的生理健康、态度行为、价值观念及未来成就。
父母与子女的本质关系,常因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会有显著的不同。有些社会要求子女绝对地顺从父母,不能轻易地表示后辈的意见,保持严格且单方向的纵关系。有些社会则鼓励子女与父母民主相处,让子女在父母面前能随时表达自己的意见。过去,传统且保守的社会较强调子女要“孝顺”父母,以父母为重,而现代且民主的社会,则倾向于亲子“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态度,显然有所变化。这种随时代变迁而产生的亲子关系变化,构成许多家庭的心理适应问题。
一般说来,长辈与后辈之间常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年老者较保守,以不变应万变,而年轻者较激进,好尝试新异,在心理态度上有所不同。再加上上一代与下一代往往相差20年以上,从时间的观点说来,其所接触的社会及生活经验往往不一样,价值观也不一样,因而往往产生亲子之间对事情的看法之差距,被称之为“世代差距”。这是古今、中外、东西方社会里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亲子关系所产生的问题,有几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亲子在发展阶段上的适应困难。也就是说,有些父母与子女在某阶段可以相互适应,但到了另一阶段则无法相处。譬如,有些父母能好好照顾且抚养日夜安睡的幼小婴儿,但觉得难以管教到处乱跑的幼儿;或能应付依赖的孩童,但无法与青春期的子女和谐相处。
有时亲子关系的问题,来自于父母对子女特殊或过分的期待。有些父母将自己一生无法得到和满足的愿望转移到子女身上,要求他们来完成,使子女难以接受。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亲子关系是一项难以驾驭的学科,但又确实是一门非常艺术的科学。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不好管教是父母最头疼的问题。关系太亲密了,怕产生溺爱;关系疏远了,又担心孩子抱怨。
6岁之前最重要的教育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许多家长不知道在孩子6岁以前如何进行正确的教育。有些家长安排孩子去学弹琴、学画画、学跳舞,总想他们能尽早掌握一些技能或特长,然而许多孩子对家长的这些安排不感兴趣或没什么学习成效。同时,孩子不愿意听家长的话,或者孩子爱跟家长唱反调,也是家长最头痛的事情。
其实童年在技能和知识上的优势对于孩子整个人生的积极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最重要的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亲子关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关系不仅是教育的方式也是教育的内容。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家长会发现很难教育孩子,家长的话,孩子不爱听不想听;如果亲子关系好,不仅孩子更加的合作,而且在这种亲子关系中学会很多,比如平等,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相处中,能坚持自己的原则的同时也尊重孩子的需要,那么孩子就会体验并学会平等待人,将来走出家门,对别人就会不卑不亢,受人尊敬。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 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唯一宗旨。
2. 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无论是学习、购物、吃饭、穿衣等各种生活方面,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促使孩子从完整的选择过程中成长,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在这些选择过程中,家长可以这样做:
选择前——给孩子更多机会去选择,尽可能的少提或者不提意见,真正让孩子做主,让孩子从中自然地积累经验。
选择时——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不提太多的意见,即便他们选错了,除非对他们造成伤害的,否则不要轻易纠正。不要害怕出“问题”,这是他们成长的必要途径和成本。
选择后——假如孩子的选择是适合的,家长和孩子一起高兴。假如选择有误,我们也不要去指责和讽刺,孩子自己已经从中获得教训。最好的方式就是:什么也不说,下次依然给他们机会,相信他们下次一定会更好。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 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红线两端的亲家
复杂的亲家关系
亲家就字面的解释为:两家儿女相婚配的亲戚关系;另一种则是儿子的岳父、岳母或女儿的公公、婆婆。
顾名思义,这种关系或者换句话说,这种亲家应该是很亲的。然而,理论上是这样,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不少情况下,是亲家不亲!其中缘由多多,最为常见的是保持大面上的过得去,说亲非亲,不亲带亲,一种若近若远的往来。平时见面打个招呼,逢年过节道个喜庆,再就是遇到什么大事小情前往表示一个关注。严格地说等同一般友人关系,甚或还不及好朋友的情意深厚。更有甚的,由于儿女的某种关系所致,其亲情形同陌路。例如:其中的一方当初就极不赞成这门婚事,只是迫于儿、女的执意坚持,勉强认可而已,这样的亲家关系实属无奈,并非真正发自内心深处。还有就是,儿、女婚后生活发生变故,或因经济、感情、工作、习惯、社交等等,从而导致矛盾的扩大化,引发了家庭“战争”;再由于双方父母偏听了儿、女的一面之词,没有很好地沟通了解,便擅自轻率地派出“援和部队”进行讨伐,使本来已经紧张的生活环境白热化。当然,亲家不亲的原因,还有封建残余思想在内,诸如什么:门当户对、社会地位、家庭经济、文化素质、人品教养、群众口碑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儿女亲家的关系。
不少儿、女亲家,处在维持现状或因迫于儿、女情面,徒有其名而无其实之中;诚然,也不乏儿、女亲家之关系亲上加亲,往来密切,锦上添花,委实让人羡慕的种种佳话。然而,生活总是千变万化的;事情总是千头万绪的;儿女总是形形色色的;家庭总是各式各样的,在我知道的儿、女亲家之中,不但亲家不亲,反而互刮臭风,猛说坏话,剑拔弩张,大打出手,变亲家为仇家之事的也不乏其人!
亲家关系是小夫妻和谐的基础,双方老人要为年轻人着想,互相退一步,不要因为这个影响小两口的关系,亲家关系是夫妻和谐的基础,亲家处得好,夫妻关系也更甜蜜,双方在相处的时候要多注意。
老人不要过多插手子女的生活,因子女联姻而使夫妻两家结为亲家,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来看,两个家庭有着紧密关系,年轻人成为联系亲家的桥梁。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多,双方家长都很疼爱自己的孩子,都努力为孩子争取更多的权利,这是亲家发生矛盾的原因。
双方家长不要过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给孩子们自由,不要做裁判员,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就可以,不要给对方强加的建议。亲家之间的矛盾和亲子矛盾、婆媳矛盾不同,亲子矛盾和婆媳矛盾因为关系比较近,双方都可以直接沟通和交流,而亲家关系由于双方生疏而不能直接沟通,环境不同、看法不同、立场不同非常容易引发矛盾。
亲家的相处之道
父母不要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小夫妻的生活,同时,亲家双方要把握好距离,太远和太近都不好,平时少聚到一起,因为两家文化层次、修养、观点不同,很容易有意见。亲家沟通的时候注意语气要柔和,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好的亲家关系会让夫妻感情更甜蜜。
1. 保持距离 亲家之间,不管是干亲,还是姻亲,在日常生活中,既要保持相互常来常往,又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彼此不要太黏糊,否则,即使不会出现上述的两种情况,时间久了也会有摩擦,有矛盾,搞得大家都不开心。牙和舌头很亲近,有时还会咬的,何况是两个家庭的成员。特别是姻亲,搞得不愉快了,不仅亲家日后难处,还会影响到小夫妻的关系。
2. 经济清白 亲家之间最好别再经济上有瓜葛,即是临时有困难,需要亲家帮助,在得到帮助渡过难关后,想办法及时归还人情,别让对方总觉得你欠他的。如果不能及时还情,有可能造成两种不好的结果:一种是亲家生气,不愿和你继续往来,渐渐冷淡你,甚至关系搞得很僵;另一种是在你困难的时亲家候帮了你,你又不能及时还人情,亲家会要挟你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如今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什么可能都会存在的。
总之,亲家之间,不能疏远,也不能太黏糊。疏远了容易淡漠,关系会逐渐淡化;黏黏糊糊的,容易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给家庭和子女带来困扰。
处理好和亲家的关系:心态决定结果。
1. 顺其自然。和睦是目的。不必纠结于形式;
2. 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孩子的生活孩子做主。家长不给孩子“添堵”。
3. 不要以个人的需要为中心,安排、控制他人(包括亲家和儿女)的生活;
4.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不任性、不自寻烦恼。没事不找事。)

亲友及邻里莫忘记
这里所说的亲友关系,是指上文所提到的关系之外的家庭关系,包括姑嫂关系、叔侄关系等等。地缘相邻并构成互动关系的初级群体。住地毗连的人们,认同特定的一组角色,据此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即邻里。而这种小群体之间的关系,就叫邻里关系。
亲友关系
亲友关系是家庭关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把一个小家庭比喻成一棵树的主干的话,那么亲友关系就是它的枝叶。亲友关系在家庭关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处理好亲友关系,对和谐幸福家庭的家里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亲友关系中,我们要始终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即地方不同,关系远近不同,处理方法也应该有所变化。
亲友之间事务纠结太杂。尤其是经常来往的亲友,相处时间长,共同经历的事情也就多了。平常看来一些鸡毛蒜皮不起眼的小事,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再出一件新事,必然难免借题发挥,大发雷霆。表面看来,好像只是一件事,实际上却是在算总账。
亲友之间都存在有一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存在,有时候在处理事务上会成为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了,可以给以支持,得到温暖;用得歪了,就成了控制和强迫对方的起源。因为有了情感的纠缠,我们就难以做到客观,分析判断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容易放大亲人身上的缺点,甚至对于别人看来不是缺点的地方,也进行夸大。
所以在处理亲友关系当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原则:
相互信任,相互宽容,相互关心,相互尊敬,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相互照顾。
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俗话说:“行要好伴,住要好邻。”“隔邻居,不隔心。”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接触十分频繁,处理好邻里关系,做到互敬、互信、互助、互让,和睦相处,不仅有利于各自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大家过得愉快,有利于各家的生活幸福,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一、邻里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 关系冷漠,互不关心;
2. 过度关注,造成矛盾;
3. 斤斤计较,互不相让。
二、处理好邻里关系的重要性
首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要建设和谐浙江、和谐台州,基础在于建设和谐社区。没有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就要大打折扣。而要建设好和谐社区,必须有良好的邻里关系。
其次是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邻里关系处理得好,对工作和生活有较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反过来,邻里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带来许多麻烦,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再次是教育下一代的需要。父母是为子女的楷模,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更多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事事处处都在点点滴滴塑造着孩子的心灵。那些为人正派、积极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父母,往往邻里关系处理得较好,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榜样。相反,那些消极度日、自私自利、愚昧无知的父母,往往处理不好邻里关系,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三、怎样处理好邻里关系
1. 适应环境
在社会城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已不能随意的选择邻居。当你购房时,你可以选择地理上的环境,却无法去选择人文上的环境。在邻里关系处理上与其干着急、乱抱怨,不如换个思维:既然不能让环境来适应你,你何不去主动适应环境呢?这可不是说别人在楼道里生煤炉,我也跟着生;别人在车库里打深井,我也跟着打。我们应该争做个好市民,营造出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邻里氛围。
2. 多想他人
邻里关系处理得好的关键,就是凡事要先想到他人。诸如:当你白天准备放开音量收看电视或听音乐时,应先想想邻居有无上夜班的在家休息;当你在高楼阳台为花浇水时,应先看看楼下是否有人,有没有晒着衣被;当你的孩子与邻居小孩吵架时,就应先看看别人的孩子有否受伤,并主动带孩子去邻居家问个究竟、道个歉;当你要在宅基上砌房造屋时,应主动请左邻右舍共同找出宅基界……这不就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了吗?
3. 串门走走
平时还是常到邻居家串门走走,这样,不仅能融洽关系、增进感情,而且双方有什么事,彼此还能够相互照应,既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也有利于邻里关系的稳定。但凡事都要有个适度,若频繁的串门,可能令邻里感到不快,也就是说要适可而止呢!
4. 和睦相处
大家都知道,做一个好邻居,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尤为重要。人是感情动物,你敬人家一尺,人家会敬你一丈,一个好邻居胜似一门好亲戚。相处朝不见晚见,低头不见抬头见,互相有个关照,比什么都好呀!
5. 邻里缘分
人的一生能够在茫茫人海中毗邻而居,不论时间长短,也可说是一种缘分。真想缘分能够继续,双方就应该互相关心、帮助和尊重。平常的生活无论是楼道里的一声问候,还是见面的会意一笑,都是呵护邻里缘分的一次良机。其实,邻里缘分还真如一把锁,打开不难,锁上也容易,但钥匙就在你自己手中,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去打开它。
6. 宽容谦让
邻里相处的重要一条就是要有宽容心,古人都能做到“让一让,三尺巷”,如今的我们就要珍惜以和为贵,切不可“得理不饶人,无理搅三分”。更要知道:你对别人的过错能够宽容谅解是一种美德!因为邻居家庭环境、性格脾气、社会阅历、文化素养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对其显露的缺点或不当之处应加以宽容和谦让,这样才能保持邻居相处长久和睦!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