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亲情与家庭

亲情与家庭

作者:阮建芳字数:96580状态:连载

第三章 健康家庭的营养品——持续的教育

绝不能缺失的教育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上述教育定义既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又可将教育活动同其他活动。如学习、训练、宣传等区别开来,可视作教育的基本概念。但是,与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教育”相比,该定义涉及的范畴显得窄多了。传统上,人们把学习培养、教育培养、训练培养、资助培养等事物都看做是教育,这表明在人们的意识里,还另有一种大得多的教育概念,即宏观的教育概念。它既包括了基本概念的教育、训练、学习等可以直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的一类活动,还包括那些虽然不能直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却可以对前一类活动的进行起到帮助、促进作用的活动,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培养活动。宏观的教育其实是等同于培养的,那么,培养的定义也就是宏观教育的定义。在上述基本的教育定义基础上,去掉能区别学习、训练等活动的“种差”,就成为宏观的教育(培养)定义: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活动。
宏观的教育的唯一特征是“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这表明判别某个活动是不是教育不在其结果如何。现实中,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会失败。而有些活动,如研究活动、宣传活动虽然可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却并不是人们所公认的教育活动。当人们持不同的立场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时,能从正反两方面来对待人的素质、能力,正向的去开发、加强人的某些素质、能力,反向的则去削弱、抑制人的某些素质、能力。人的素质、能力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的与其他动物一样,是大自然长期进化造就的。后天的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为人们不经意间获取的,或非刻意成就的;其二是人们刻意造就的,宏观的教育就概括了所有刻意于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活动。
所谓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就是“教育干什么”的问题。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故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社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 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3. 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
4. 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选择功能。还包括: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的发展。
一般地,教育的环境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自谋求个人的生存技能开始,到谋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命运持续科学化、幸福安全的高科技,用以造福人类,没有止境!科学的教育是立体的,它分为4个层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学校教育:指对学生智商(I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家庭教育:指对学生情商(E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社会教育:指对学生德商(M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自我教育:个人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
四个层面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

家庭教育是第一
家庭教育,是指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家庭教育从其涵义上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作用;狭义的家庭教育则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由父母或其他家庭长者对其所施加的有意识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同家庭同时产生的,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先于学校教育。在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的专门教育机构出现以前,家庭成为教育儿童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奠基教育,是调整学校教育、净化社会影响的枢纽,教育子女是家长固有的职责。
家庭教育的特点。
庭教育不可缺少,也是由于家庭教育具有独自特点决定的。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先导性
一个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第一个教育者是父母。家庭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小就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儿童正是从这些家庭教育因素中学会了头脑的思考和语言的交流,懂得区分是非美丑,辨别善恶荣辱,形成最初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儿童所接受的这些教育影响,就成为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
儿童在家庭接受的初步教育,对后来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先导性质。由于家庭教育已在儿童心理上发生了初步定势作用,对后继教育总是产生筛选作用。在接受新的影响时经常是在不断依据家庭先前灌输给他的价值观修正自己的经验,并不断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与家庭成员的经验相对照,建立循环的反馈联系。家庭教育成为青少年儿童接受后继教育的过滤器。
2. 感染性
感染性是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指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能引起别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它像无声的语言,对人起着感化的作用,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在教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由于父母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彼此心心相通,情感的感染性就显得更为强烈。家长的好恶取舍,常常决定着子女的行为举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有时是说服力很强的言语说教都难以代替的。
3. 权威性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权威性,是家长有效地教育和影响子女的重要前提,而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更大的权威性。这是因为父母是子女的天然尊长,血缘上的亲密关系和经济上的依赖性使子女对父母有着特殊的依恋和依赖感,再加上父母因其自身努力工作而被社会的承认与尊重,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成熟的思想意识等等,这一切都使得家长在子女心目中树立起高大、权威的形象,子女养成了对父母尊崇和信任的心理。子女一旦形成这样的心理定势,就会自觉自愿地去接受父母的要求和劝导,向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家庭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4. 针对性
鲜明的针对性,是家庭教育的又一大特色。俗话说:“知子莫如父”,这话不无道理。孩子从一生下来,就首先进人家庭生活,同父母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同父母接触的机会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因此只有父母能够全面地、细致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又由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所表现出的个性非常真实,所以家长能深刻地了解孩子。这样就使家庭教育比较容易地做到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中问题抓得准,抓得及时,教育方式方法选择得当,教育内容也适宜,体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充满了家庭的个性色彩。
5. 终身性
在人的一生中,享受最长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论时间长短,都只是一种阶段性和间断性的教育。家庭教育则不然,它不仅使人在未成年时获益匪浅,而且在他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以后,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所具有的血缘关系,家庭教育依然在发生作用,父母永远是子女的“老师”,家庭教育的这种终身性特点,有利于家长对孩子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和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征。
家庭教育的上述特点,使得它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相比较,具有很多优势,有其有利的条件。但是还应看到,家庭教育也有局限性。主要表现是家庭教育内容的零散性,任何家庭都不可能像学校那样有计划地、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其次是家庭教育方式的随意性,一些自身素质较差的父母缺乏自觉教育子女的意识,或随意打骂,或娇宠无度,或放任自流,由此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这是家庭教育要注意和克服的。

家庭教育的作用
首先,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家庭是人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主要负责情感与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传授。
其次,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和经验性。它没有明确的计划,没有稳定、系统的内容,也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遇物而诲”、“相机而教”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再次,家庭教育具有个别性,这种个别教育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如家长了解子女,家庭教育具有亲切感和权威性等。
家庭教育的意义
首先,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人一出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第一位老师是父母。孩子都是在双亲直接影响下长大的,他们都是首v先通过家庭和父母来认识世界,了解人与人的关系。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具有奠基作用,对人的社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教育不仅在儿童入学以前,即使儿童进入学校之后,也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家长的权威性,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儿童社会化发展就会顺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矛盾,就会极大地减弱学校教育的影响力。因此,家庭教育的意义不仅对婴幼儿学前期,在青少年成长期,其作用同样也不可低估。家庭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再次,家庭教育更能适应个体发展。幼儿园、学校教育都是面向全体学生,是集体化的教育。尽管学校教育也强调了解每个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但在这方面总不及家庭父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家庭教育具有个别性特点,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储备自己,给孩子做好榜样
父母不进步,怎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其实,绝对不是如此就行的。
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负面影响。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印证:
张家港某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复习迎考,他父母邀了几个朋友来家搓麻将,其响声搅扰了孩子,孩子无奈说:“11点多了,还打,我明天怎么考试?”麻友们正在兴头上,对孩子的话不予理睬。孩子生气了,就将电视打开,并把音量调大,弄得左邻右舍上门抗议,他父母觉得丢了面子,将他打了一顿。孩子连夜出走……
朋友们常问我每周有多少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我说由于工作忙,我与孩子相互交流并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书、写作。身教远大于言教。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
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童话作家郑渊洁说过这样一番话: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好好学习,首先自己要热爱学习,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他说他自己从小就深受父亲的影响,特别喜欢读书。他没上过大学,只读到小学毕业。但因为他喜欢读书,热爱写作,而且坚持不懈,所以他才会成为一个著名的童话作家。而且他还亲自为儿子编写教材,亲自教孩子学习,他的儿子虽然没有上大学,但却培养得非常优秀。

孩子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两者在教育学生成才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
一个家庭新生命的诞生就欲热着家庭教育的开始,甚至从胎教就开始启蒙了。从出生到六岁左右。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在家中或幼儿园度过,在生活和心理上对家庭存在着极大的依赖性,父母的言行举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时做父母就成了孩子良好品质的传播者和诱导者。当孩子进入学校后,开始接受学校有目的和系统的全方位的培养和教育。这时候学校教育起着主导的作用。然而孩子的成长阶段离不开家庭教育。因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形式是走读制。学生与家长相处的时间要比学校教师的时间长,所以其父母的教育仍然经常性的起作用。同时,学校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因为家庭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性和伦理道德等内在的关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孩子进入学校后,家庭教育起着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母要起表率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父母对待生活、工作、学习怎样,对待社会、同事、邻居怎样,为人处世,认为什么叫好,什么叫坏等。都在子女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父母之间,互相关系,互相尊重,相互支持,互相体谅,互相爱护,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的任务是遵循我国的有关法律。在我国教育目的指导下,同学校密切配合,全面关心子女的成长,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父母要关心子女的身心正常发展父母要关心子女的身心正常发展父母要关心子女的身心正常发展父母要关心子女的身心正常发展。父母首先要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智力、品德、美感等心理方面的发展才有可能的物质基础。为使孩子的身体充分地生长发育,其中营养是最基本的条件。此外,父母还应督促子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父母还应当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的。但不全面,真正的健康,不仅指身高、体重、体型、体质、五官、四肢发育健全,生理活动功能正常,而且也要心理健康。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其他原因的影响,不少父母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重视不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则更为忽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造成或加重心理上的不健康状态,这是不利于子女成长的。子女良好习惯的培养子女良好习惯的培养子女良好习惯的培养子女良好习惯的培养一种与需要相联系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习惯,它是人在生活实践和教育过程中经反复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的。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遇到相关的情景,人就会不由自主付出特定的反应,所以人们把习惯看得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称之为第二天性,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贻害终身。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精神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精神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精神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精神历史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具有独立自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是养成独立自强精神的重要内容和起点。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父母们:“孩子要有自身的根,父母的业绩,父母的荣誉不能成为孩子赖以生活,索取财富和特权的资本。”因此,溺爱,娇惯实际上是一种愚昧的表现。明智的有远见的父母,应当注重培养和爱护子女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自重、自强、自律,懂得个人与社会,劳动与消费,创造与享乐的关系,引导他们逐步形成在真理的追求,事业的进取和自身的完善诸方面奋斗不息的精神。与学校共同配合教育子女与学校共同配合教育子女与学校共同配合教育子女与学校共同配合教育子女学校是专门教育的机构。一般来说,学校教育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所以父母应当支持学校,启发和督促子女认真接受教育,同学校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子女健康的成长。有的父母有意无意地在子女面前贬低学校,贬低教师,甚至对子女提出与学校正确教育背道而驰的要求,这是不慎重的。当然,父母对学校教育有意见,也应当向学校提出,有利学校的工作改进。
家庭教育的好坏,可以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终身的学堂。
有一个首相和囚犯分别向人们提起他们小时候的事。是关于分苹果的。
囚犯说,小时候有一次,妈妈买了很多苹果,在这些苹果中,有一个个儿特别大,颜色特别红的苹果,他跟他的兄弟都争着要这个大苹果。他的妈妈很生气,说:“你们怎么能这么自私呢?都想要大的,应该把这个大的留给别人才对呀!这样才是好孩子!”男孩听完,马上改口道:“妈妈,我要这个最小的,这个大的给弟弟们吧!”这个女人听了很感动,把男孩搂在怀里,并把这个最大的苹果奖给了他,因为他才是好孩子。囚犯回忆说,我撒了谎,却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从此以后我学会了用各种欺骗的手段去取得想要的东西。首相的故事开始也是一样的,也是分苹果,不同的是,当孩子们都争着要那个最大的苹果时,他妈妈将这个苹果举在手里,说:“这个苹果最大也最好吃,你们都想要,这个很好,但苹果只有一个,只能给一个人!这样吧,花园里长了很多杂草,我把草地分成几份,你们每个人一块,谁先把杂草拔完,谁就可以得到这个苹果!”结果,首相最先拔完,他理所当然地得到了这个苹果。从那个时候,他就明白,想要得到想要的东西就必须付出劳动。因此他一直努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丝毫懈怠,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影响至关重要。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等,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人一生的教养息息相关、处处相连。人类教育的共同三大基本内容:健康、情感、求知。对应的三个习惯:整洁、微笑、阅读。保证这三大内容落到生活实际中的三个习惯的养成,离开了家庭教育几乎是不可实现的。然而,家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已经影响甚至是严重扭曲了婴幼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有人把家庭教育家省略为家教,又把家教等同于辅导孩子学业,这真是由误生谬。更本末倒置的是,没有把家长教育好就想把子女教育好,没有提升家长的素养,就想提升孩子的素养。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都认识到: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教师。那么,要教育好孩子,也一样首先要教育好家长。现在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监护人缺乏科学教育方法,特别是近几十年内,独生子女教育独生子女的社会自然现状、家庭教育指导者身份混杂、没有专门的家庭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等,若不从现在加以引导和规范,必将给未来的国民教育留下恶根。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性教育的基石,而且主导着其他的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不可代替的。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引导、现代技术支持、法律化能起到提升和导向作用,保障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平稳、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科学的家庭教育是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使国民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较高科技素养的保证。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自然也因时代发展而赋予了新的内容。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联系愈加紧密,愈加重要。首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生老师。家长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反之,就会抵消学校教育,甚至走向教育的反面。其次,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但学校教育也有一些方面的缺陷。实行班级授课制,往往集中抓学生的共性,照顾大多数,解决突出问题。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很大一部分需要家庭的配合和弥补。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形成整体合力,协调教育,创设学生良好成长的环境。
一些调查表明,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缺乏。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的中小学生们意志薄弱,畏苦畏难,依赖任性,自私散漫,懦弱胆小,缺乏社会责任感。家长们在为孩子学业一掷千金的同时,却感受到自身孩子教育的失败,反映出对教育方法的困惑。而当前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中的应试倾向,更是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扭曲了人格。家庭父母积极介入学校教育时,学生会学得更多、更好,这一点应无异议,家长可以在改进教育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要注意这种介入,应该是积极意义上的介入,正确的介入。家庭要自觉配合学校搞好子女教育工作。
家庭方面应该做到: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教育观,是教育好子女的前提,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家长行动的指南。我们的家长们要正确理解当前素质教育的思想,方法和实践,结合当前时代发展需要,结合孩子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实际情况,确认自己应尽的责任,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确定培养的方向目标,从而转化为教育子女的实际行动。家长们要树立正确的子女观、成才观、教育价值观等,既要管孩子的学习,又要管孩子的做人。
2. 了解掌握孩子情况要了解子女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特点开展教育。要了解孩子各方面表现,孩子在社会、学校、家庭中的各种表现,他(她)怎样劳动,怎样过集体生活,父母都需要了解,子女也需要父母的特别关注。要客观认识孩子的真实情况。肯定优点,克服缺点,找出成绩,提出差距,一分为二地看待子女,全面深入地关心指导。要研究子女的行为动向。在了解掌握孩子的基础上,更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子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动向和行为。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使教育更具针对性,更好地收到实效。
3. 主动了解学校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政策、方针,对学校教育的基本情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集体行动等,作为家长都应该了解。适时师访校访是需要的。一是了解情况,找出家庭教育的切入点。在配合学校开展教育过程中,拾遗补缺,强化重点,把家庭教育的目标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做家长,更好地教育子女,找出家庭教育的最佳路线。二是能够结合子女在学校教育中的表现,认真思考研究学校教育中的矛盾,提出建议,解决问题,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的完善和发展。三是能及时纠正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的偏差,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好地整合,少走弯路,集中力量,教育好子女。
4. 积极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观念正确、情况了解后,还需要科学的方法。家长,作为孩子的人生引路人,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很需要学习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需要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着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丰富自己家庭的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需要家庭的积极介入,家庭有责任积极介入子女的教育。学校教育需要做好与家庭方面的联系,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调查显示,家长们大多希望从学校获得指导,以协助孩子学习。特别是在社会教育方面还不能满足父母家庭教育指导的需要时,学校指导仍是主要的途径。家庭的积极介入,无形中是教育投资的增长和教育资源的再开发。学校教育重点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给家庭以指导,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增进与家庭的交流。这方面,我们的学校做得还不够。就其形式而言,应该包括家校沟通,政策介绍,家长学校,特殊活动等方面。下面作一简单构想。
①家校沟通老师与家长最好的熟悉方式是经常个人接触,互访会谈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家访显示老师对于学生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关注,进而观察学习环境达到了解学生的目的。家长老师个别会谈,有利于及时交流学生情况,调动家长积极性,获取家庭教育协助。家长会可以让象长们了解全班或全校教育工作情况,了解具体措施和要求,了解学生整体发展情况及自己子女的发展水平。征求家长们的意见建议,促使家长关心学校。以上是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老师们还可以通过电话指导,要求父母参与的家庭作业和家庭学习来增进家校沟通。但要注意,家校沟通中,老师们要多向家长肯定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适宜地指出差距和弱点,不要变成告状、责备、贬低。家长们要多向老师们反映子女在家庭中的表现和个性特征,以及子女在学习中的困难,教育中的矛盾。这样,积极的交流必会促进家校合作,协调联动,对子女教育带来明显的好处。
②家长资料中心让家长了解学校政策和教育计划是必要的,这对于家长们参与学生在学校学习有很多好处。学校可以邮寄教育资料,印发家庭学校手册等,利用多种方式,宣传教育政策和计划。笔者以为,应建立一个家长资料中心,支接家庭教育和家校沟通。家长们可到中心索取教育资料,查询学生行为档案,接受家教培训,获取学习辅导材料,举行家长非正式会议,交流家教经验,以及提供一个老师与家长们,家长与家长们之间的会晤闲谈场所。
③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近来兴起的家校联系配合方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家长教育子女水平,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致性的一个良好形式。开办一些家教知识讲座,进行家教行为指导,宣讲教育政策法规,讲授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理卫生等科学知识。家长学校要形式多样,灵活多变,要联系实际,重在操作。④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由学校组织的一种家校联系协作机构。一般全部由家长组成,经教师和家长们协商、评议推荐产生,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家长委员会可以协助学校贯彻教育方针,组织校外行动,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动员家长开展交流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联系的好形式。
⑤家长研讨会学校可适时召开家长研讨会,调查评估家庭教育的需要,针对家教热点问题开展研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同时可以认真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建议,家长研讨会要提出主题,收集资料,及早准备,力求研讨有深度,能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随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的深入人心,家长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去追求好的学校和好的老师,以期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够成才。但由于人们忙于各种经济社交活动,许多家长将教育认为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一推了之,或者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学生只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或者认为“只要学校教育得好”,其教育效果——孩子的成绩一定好。由于人们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了中国部分孩子得不到全面的教育从而形成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甚至出现反社会化的行为。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地教育影响着子女。家庭教育往往也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己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因此,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他们应当掌握的知识,这包括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以及他们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对知识掌握的效果如何,要通过考试来检验,尽管今天的考试方式还很不完备,但它不可缺少。然而,学校教育的作用并非仅此而已,学校教育要使青少年学会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使他们学会与人相处,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未来拥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我们才有平静的生活;学校教育要使青少年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热情和必备的基础,学校教育要使青少年在纷杂的事物中学会选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这样在未来的社会中,美好才能得到弘扬,丑恶才能得到抑制;学校教育要为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提供可能和条件,使他们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鲜明健康的个性,这样才能使我们未来的社会生活变得五彩斑斓;学校教育要使青少年拥有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内心和优雅的举止,这样才能使我们未来的生活充满关爱、友好、尊重和文明;学校教育要使青少年学会清醒而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在社会上恰当的位置,并养成时时自我反省的习惯,学会自我调整,使自身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应当使青少年逐渐懂得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和对后代的责任,因为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人类正常延续;总之,学校教育要有助于不断提高人生命的质量,使今天的青少年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文明、更加科学、更加幸福、更加美满。学校教育绝不意味着只是让学生将几本教科书烂熟于心,而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由上可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非常重要,学生的绝大部分科学知识与技能、社会规范与道德价值观都是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完成的。但传授知识、社会规范与道德价值观也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职能,所以二者的教育目的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有效的配合,形成有机互动的整体,才能有效地开展好当前的教育工作,所以作为学校教育的执行者老师与家庭教育的执行者家长,必须紧密配合,加强沟通,互相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才能真正地把孩子的教育工作开展好。
教师在加强学校的教育工作中,还要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使家长成为一种有力的教育力量。教师必须有效地运用学校开放周、家长会、家访、校讯通等手段,有效的与家长保持沟通,根据孩子的成长经历、家庭氛围、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共同探讨、发掘孩子的优缺点、特长,并帮助孩子把学习生活中不足的地方改正过来,因材施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老师要对多名孩子进行关注,而且孩子2/3的时间在家庭,“知子莫若父,怜子莫若母”,老师在某些方面不如家长了解孩子的多。而家长及时地将孩子的情况与老师进行沟通,使老师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孩子,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家长,身正为范,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起到表率作用,家长要针对孩子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孩子心灵,预防孩子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长不光在物质上,在精神上也要多关心孩子,与孩子多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要积极与老师进行沟通,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都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毕竟学生掌握他们应当掌握的知识,包括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以及他们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主要来自学校教育,对于有的报道中的家长过分强调家庭教育,让学生辍学在家自学,我们持反对态度,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学校中,同学之间,学生老师之间相处,对青少年学会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使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处理社会关系、建立正确的世界观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互相配合,缺少或忽略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两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氛围。

社会教育——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
广义的社会教育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则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现代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或政权,实施不同性质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的基本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极为广泛,社会教育既是多方面的,也是终生的。凡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孩子浸透着许许多多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侵染、安全诚信、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对孩子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危害,所以要积极引导孩子对不同的社会信息进行反馈,使孩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要深入到社会的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知识总量的激增,劳动就业结构的突出变化,从而使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职业要求不断发展,对成年人来说,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要求,于是社会教育便迅速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对学校教育也是一个冲击。现代学校教育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青少年一代的成长也迫切需要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社会要求青少年扩大社会交往,充分发展其兴趣、爱好和个性,广泛培养其特殊才能,因此,社会教育对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来说,也其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教育技术的不断完善,也为社会教育的广泛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条件。所以,在当今世界,社会教育己普遍获得了蓬勃发展,社会发展趋势日益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就业结构的进一步变化,以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教育还会获得更大发展,显现出更新的活力。
社会教育日益发展,尽管目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但越来越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的社会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不可比拟的特殊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述各个方面:
第一,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它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
第二,社会教育不仅面对学校,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这不仅可以弥补校教育的不足,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政治、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
第三,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它很少受阶级、地位、年龄资历限制,能很好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第四,现代人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必须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教育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
1. 开放性
社会教育不像学校教育具有诸多限制。它没有年龄、时间、地点等局限,随时随地都可接受教育。同时社会教育己开始把教育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休闲娱乐等沟通起来。社会教育打破了学校教育那种封闭式的教育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2. 群众性
社会教育服务对象不仅是青少年,对各个年龄阶段,各行各业人员都有重要意义。以往对社会教育的认识仅限于对青少年的校外教育。现在已远远超出青少年,而扩展到了全社会。成年人的职业技术教育,老年人的老年大学等等,满足了社会各年龄阶段、各职业系统人员的学习要求,教育对象日益普遍。
3. 多样性
由于社会教育对象非常广泛,各有不同条件和不同需要,因此,社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受教育时间上说有脱产式、半脱产式、业余式等等;就其教育形式来说有培训班式、讲座式、函授式、媒体传播式(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影院等)、展馆式(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自学式等等;就其内容来说有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文学、体育卫生,以及生活常识等多方面的教育。
4. 补偿性
学校教育时间较长,在校所学知识有些容易过时,跟不上时代需要;许多新的知识不断涌现,需要新的学习;更有些东西是在学校没有学到的,如日常生活知识、用品修理等等。这些在学校尚不具备的知识,需要社会教育予以补充。因此,社会教育具有较强的补偿功能
5. 融合性
现代的社会教育不仅具有独立形式,而且日益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表现出同社会的政治活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娱乐活动,甚至同宗教活动密切结合,融为一体,处处都可以发挥着社会教育作用。
社会教育的特点
其一,对象的全民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对象日益扩大,几乎包括了社会的每个年龄阶段的所有成员。
其二,地点的广泛性。随着举办社会教育的单位和机构日益增多,社会教育的地点与场所也日益扩大和丰富起来。
其三,内容的实用性。人们选择能解决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学习。教材的编排和讲授,也不注重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注重趣味性和易接受性,因而其内容的多样性、及时性、实用性和补偿性是显而易见的。
其四,时间的终身性。在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社会中,社会教育更是如此。
其五,形式的开放性。社会教育注重方式的灵活多样,注意运用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为有各种需要的受教育者提供所有可能的机会。

教育与幸福
人生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还原为幸福问题,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情结,追求幸福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以服务人的生活为使命的教育活动,自然也要以成就人们的幸福生活为使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快乐而幸福的人。
幸福需要教育
获得幸福是每一个人的渴望;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的本能。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这是无须加以证明的原理,是颠扑不破的原则。”然而,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美好初衷,但并非人人都能实现。幸福的实现是需要条件的。而教育是实现幸福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条件。
1. 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吃、穿、住、用、行等生理需要,实现生理的幸福,必须依靠教育。因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人们拥有知识和技能,去驾驭各种工具和机器,去创造劳动价值。受到教育越好,工作的能力就越好,也就越容易通过工作满足自己吃、穿、住、用、行等生理需要,实现生理的幸福。
2. 教育为人的安全需要提供保障,进而实现稳定的幸福。人具有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的需要,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懂得安全操作,知道劳动保护,了解医疗保健,拥有应付工作的信心和能力,才能使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得到安全保障,实现稳定的幸福。
3. 教育促使人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得到满足时,也实现社会身份的幸福。人不可能天生就拥有交际技巧,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就能受人尊重。一个人要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心、爱护和理解,获得亲情、友情、爱情、信任和温暖,需要自己本身有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能力以及有效的交际技巧。而这些能力和技巧的获得,都需要通过教育来掌握做人处事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只有掌握了这些能力和技巧,才能跟他人保持友谊和忠诚的伙伴关系,得到相互尊重和爱护,并获得名誉和声望,受人尊敬,从而实现社会身份的幸福。
4. 教育帮助人们获得真善美的幸福。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是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同样,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真善美是贯穿于人一生的主题,真善美的幸福,是最高层次的幸福。这种幸福的获得,不仅要求人要有足够强的能力、良好的习惯,还要有不懈努力的态度和不断拼搏的奋斗精神。这些能习惯、态度以及精神都得通过教育区获得。
教育需要幸福
教育家尼尔说:为什么孩子们上学之后,自由、幸福和快乐就与它们无缘了?尼尔认为这是学校的原因,一般的学校都严重地束缚孩子们的思想。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似乎都未能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真正意义的幸福,我们经常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反而把一些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变成了目的来追求。教材、教学方法、分数、作业、考勤管理等等,应是学校教育帮助人健康成长的手段。而目前手段蜕变为压抑人、控制人、折磨人、奴役人的异己物,成为剥夺人的幸福生活的“教育因素”。不少孩子被厌学情绪困扰,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被动——厌学——被动”的怪圈。承受教学压力的教师,面对无心上学的学生,面对科研任务,也同样难有幸福之情。由于本末倒置的功利性教育思潮使得今天我国的校园变成了文明的监狱,师生变成了囚徒(学生——有期徒刑,教师——无期徒刑)。
难道教育过程与幸福真的是如此无缘?不,教育与幸福理应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过程必须使人体验到幸福,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过程中的幸福既包括学生的幸福,也包括教师的幸福,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即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孩子能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教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于使每一个孩子的心都能受到人的崇高欲望的鼓舞,而给别人带来欢乐、幸福、顺利、好处和安宁。”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幸福主要是由教师“操纵”的,教师在这方面具有主导性,教师如果在创造幸福、感受幸福上不比学生强,那么就不能实现教育过程的幸福。因此,教师要创造充满爱心和民主的教育,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和创造的自由。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幸福学习、幸福教育的观念,多关心学生,给学生真挚的关爱,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也必然会给教师带来成功感、成就感,让教师感到快乐幸福。教育的过程需要幸福,只有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幸福和快乐,也让教师在教育中得到幸福和快乐,才能更好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热情,实现人生幸福。
教育的完美形式,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注重教育的结果,更注重教育的过程;强调学习成绩,更强调持续学习的能力;了解学生的智商,更不忽视学生的情商。
一句话,人的目的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无非就是要多快好省地实现人的目的。
那么,如何突破现有教育模式,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和幸福人生呢?那就是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幸福课堂。
构建幸福课堂
我们通常都会花上许多年的时间在教室里,而我们人生中很多的习惯,也正是在这些时间里培养出来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童年,同时还要拥有一个幸福人生。所谓幸福童年,指丰富多彩的、快乐幸福的课堂生活与校园生活;所谓幸福人生,就是为孩子今后人生走向夯实完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让每个孩子成为大器之人。
1. 构建幸福课堂就是探索教师教的简单、轻松,学生学的快乐、幸福的方式和流程。
幸福课堂即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心情愉快的去进行教书育人,同时把幸福与快乐传寄给学生!
幸福课堂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为课堂价值追求,其基本特征是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人,是幸福的主人。幸福课堂重视学生交流和表达学习体验,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保持在较高的动机水平,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在幸福的课堂上,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仅仅把知识教给学生并掌握;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
评价一堂课是不是幸福课堂,不是看老师讲得多么华丽生动,而是看学生学得多么幸福精彩,看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关注幸福。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培养了习惯,解决了问题,提高了成绩,幸福学习健康成长的时候,学生的幸福无疑就是老师的幸福!这样,教师幸福地教与学生幸福地学,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构成了一个生态和谐的幸福课堂,使我们的幸福课堂充满无限的生命活力!
2. 幸福课堂关注学生的情感方式,构筑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目前广大教师常犯的七种致命习惯是:挑剔、责备、抱怨、唠叨、威胁、惩罚以及贿赂。它们都是试图让他人按照我们的意愿去行事的强制性手段。它们没有一个能教给人自律、责任或独立;它们只会破坏我们所需要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要用七种幸福习惯来代替:关心,倾听,支持,帮助,鼓励,信任以及爱。
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氛围,能使孩子们把枯燥的课堂学习,视为一种快乐的享受。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学习潜能,增强记忆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
3. 没有教师“幸福地教”就没有有学生“幸福地学”。
教师不只是在为学生服务,教育活动本身也是教师的主要生活方式,如果教师在教育中不能感受到幸福,则他的人生也很难是幸福的。教师是在自己的工作领域获得幸福感的。首先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个别化表达上。教师的作用是使“干瘪的”教材丰满起来、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统一的教材个别化起来。教师能否把自己的目的化成学生的目的便是教育是否成功、教师是否幸福的关键,教师的不幸常常是因为没有“内在统一”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往往是最具个性魅力的幸福艺术。没有教师心灵的舒展,何以会有孩子们心灵的舒展?真正拥有完整幸福生活的人,不仅享受了物质幸福生活和精神幸福生活,而且享受了心灵幸福生活,他们不为财富多少而计较,能够宽容别人,知道感恩世界,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放牧自己的心灵骏马,守护自己的田园嘉禾,平淡、平静、平和。
4. 学习与快乐是可以走向一致的。从本质上讲,学习本身并不导致不快乐,导致不快乐的其实是学习压力过大造成,在影响孩子快乐的原因中,学习压力大排在第一位占53%。教师的工作就是要通过努力让孩子品味到学习中的快乐。我们都有过沉迷于阅读的经历,有时别人叫我们都听不见。或者我们在专心和朋友说话、在打球,经常会几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这时无论我们在踢球也好,雕刻也好,写诗也好,学习也好——我们对于手头上的事情是用一种全神贯注的态度,没有任何人或事可以打扰我们,或是使我们分心。当我们做自己喜爱的事业时,可以在享受的过程中取得事业的进步。同样,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而这快乐也可以帮助他取得好成绩,帮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但现实教学中,很多的学生不是感到焦虑,就是觉得乏味,因此他们无法享受学习过程或是发挥出真正的潜力。由于孩子的压力太大了,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而导致学校作业带来的只有痛苦,焦虑,以及不幸福。孩子被迫去只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只是终点而不是旅途。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很快的便会变成忙碌忙碌奔波型,他们终身感受不到忘我的享受的界。因此,我们要努力帮助孩子减轻学习压力和负担,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明白掌握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5. 幸福学习并不是逃避挑战与困难,而是要面对挑战应对困难。由于把奋斗和痛苦错误的同化,老师和父母容易犯两种通病,一是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二是把他们和所有的挑战隔离。在给孩子制造“舒适”生活的过程里,这些父母们剥夺了孩子奋斗的机会,同时也是剥夺了他们去体验成功以及克服困难的经验,最终剥夺了孩子的至高财富——幸福。“我们应该教育所有的孩子:生命里真正的幸福和成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付出与努力,而不是借助旁人的帮助。”如果家长们帮着孩子逃避问题和挑战,结果会是未来的不幸福。“人类最大的诅咒,就是事事顺心如意,无须努力,最终导致希望破灭,再无奋斗之心。”当受到挑战时,孩子其实和大人一样,他们会在成功中找到意义,并且享受努力的过程。挣扎,困难,和挑战是一个丰富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并没有什么捷径。幸福面前人人平等。
构建幸福课堂就是要把课堂打造成孩子喜欢的孩子们理想中的好地方,成为他们天天向往的地方,进入课堂就欢呼雀跃,而不是愁眉苦脸,这才是理想中的好课堂。如果孩子厌烦了上课,那么,我们的教学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

建立一个学习型家庭
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指家庭成员具有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包括向实践学习和向书本学习两种形式),将学习作为自身发展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需要,家庭中充满互动、互学的学习氛围,形成了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学习型家庭包括以下四方面具体内容:
1. 家长具有一定的责任感、上进心、时代感,有教育好孩子的意识、信心、设想,有培养孩子的目标,更有教育孩子的措施及行动。
2. 家长具有学习意识,有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能坚持进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能自觉进行家教理论、方法的学习。
3. 家庭能采用多种学习形式,如阅读家教类的报刊杂志,观看电视上家教类的节目等。
4. 家庭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长能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家庭成员间具有互动、互学的风气;家长具有勇于实践的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发展,提高实践效果。
我们遵循家庭成员学习,父母带头学习的原则。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家庭教育知识内容。以促进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和家庭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为目标,响应全社会“知书达理,知书达富,知书达睦”和“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的两个口号,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的家庭学习资源,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努力实现家庭生活学习化,家庭成员知识化和家庭教育科学化。
在实际家庭学习中,我们应该做的:
1. 树立“一个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要不断强化读书学习理念,确立尊重知识、不断进取的价值取向,使学习成为家庭成员成长与发展的自觉行动和内在需要,成为家庭活动的核心、家庭生活的新形式和家庭生存的基本状态。树立“知识立家、知识睦家、知识兴家、知识富家”的学习理念。
2. 着力“两个创造”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倡导家庭成员都是学习的主体,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互动学习。父母要做表率,带动和影响子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自觉行动;提高家庭文化消费的比重,增加家庭文化设施及家庭藏书量,建立家庭书房,家庭成员一起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创造丰富的学习载体。围绕“重家教,以德立家;学法律,以法护家;用电脑,信息富家;读好书,文化兴家”的方针,组织家庭成员学习政治、法律、电脑、家庭教育、文学艺术、现代科技、市场经济和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阅历,开阔视野,积累知识,全面提高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载体,如:开展家庭学习日活动,全家一起读书看报、上网学习、观看优秀影视节目等;开展做一份学习计划、订一份报刊杂志、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好文章等活动。
3. 达到“三个提高”
学习的目的在于增长知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和学习,创建学习型家庭,形成人人追求知识,家家书香四溢的良好社会氛围,主要达到三个提高:家庭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而提升每个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文明程度的提高。健康、科学、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普遍建立,家庭生活质量和品位明显上升,真正使每个家庭成员成为“知书达理、知书达睦”。家庭成员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强化创新精神和积极进取精神,提高家庭成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1. 学习型家庭长效化
走进我家,随处可看到散落在茶几、沙发、柜子上的书和杂志。书房的一边是一个占满整墙的书柜,书阁中堆满了书。书房靠墙的一隅,摆放着写字台和电脑,加上几盆花草,整个书房充溢着淡淡的书香。我们生活简单,但很充实,是学习让这个家充满了情趣、活力和温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便是知识的不竭之源。我们除了教学上兢兢业业完成本职工作外,经常看教育教学方面的资料,学习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常依课本为依据,延伸课堂,在生活中找米。也常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发表出来与同行共勉。
2. 注重培育个性鲜明的学习型孩子
伴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我们孕育着一个共同的家庭教育计划,用自己在家庭中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一生与好书相伴,与学习相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如果能让孩子一生与好书为伴,那他的灵魂就不会空虚,他的头脑就不会愚笨。课外阅读是少年儿童人格形成的半壁江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孩子们在一起学习,会使枯燥的学习充满了乐趣、充满了生机。家长的行动,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女儿受我们的影响,也很喜欢读书。由于喜欢读书,写的小作文,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