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探索人类的秘密

探索人类的秘密

作者:廉永清字数:83533状态:连载

第二章 人类的身体特点

人类是最高级的哺乳动物,他具备哺乳动物的特征,同时又有很多独到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对我们更好的研究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与猿的区别
 海猿是人类的祖先吗
古人类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的远祖——森林古猿,生活在距今1200~800万年前;人类的近祖——南猿,生活在距今390~300万年前。那么两者中间那段几百万年的空白期,我们的祖先处于什么状态,又生活在哪里呢?
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利斯特·哈代等人提出了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假说:那段时期,我们的祖先是生活在大海中的海猿。科学家还认为,从海猿到人这一进化过程,大致可以这样设想:海水分隔了古猿群体,迫使其中一部分下海生活,进化为海猿;几百万年后,海水消退,海猿重返陆地,成为人类祖先。有些人甚至还进行了更大胆的设想:海猿群体分成了两支:一支上了陆地,进化成人类;另一支留在水中,进化成了高于陆地文明的海底人。
 人与猿的差异
人与猿之间固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同样也存在诸多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就成了一些研究的突破口。
例如,猿猴厌恶水,而人类的婴儿几乎一出生就能游泳,而且游泳是孕妇妊娠期内惟一能进行的安全运动。
猿猴不会流泪,而海豚和如儒艮(即美人鱼)等海洋哺乳动物都有眼泪。人类是惟一能以眼泪来表达某种感情的灵长类动物,这可能和人类早期在海洋中的经历有关。
再从身体的结构上看,人的躯体绝大部分是光滑的,和海洋哺乳动物相同。而所有的猿猴都长有浓密的皮毛。
人的脊柱可以弯曲,适合于水中运动,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向后弯的。
人类喜欢吃鱼、贝和海藻等水生物,而猿猴则不。
综合这些特性,哈代断言:人类是由海洋哺乳动物进化而来,上岸的成为人类,没上岸的则被叫做海怪。
当然,这些都是假说,并不能作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与猿猴之间的某种联系和差异。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直立行走
我们人类相对于动物而言,在身体方面的最大特征,就是直立行走了,绝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四肢行走,即使是我们人类的近亲大猩猩,虽然也可以短时间直立行走,但是它们在行走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双臂的辅助,所以说,直立行走是人进化最根本的阶段。
人类与猿人有着共同的祖先,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但是自从在远古时期分化以后,他们就各自沿着不同的分支系统演化,为了适应一定的生活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身体结构和习性。
人类进化在体质上与猿类的主要区别在于:人能够用两足直立行走,头颅变大、变圆,原始的犬齿变短,牙齿全部靠在一起。人类有灵便的双手、敏锐的头脑和适宜咀嚼的牙齿,能够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杂食、进行语言交流,并且扩大了活动范围。人类的体质特征与两足直立行走有直接关系。在上肢获得解放的基础上,人类才有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产生姿势语言。与类人猿相反,人的下肢远比上肢长,并且更为粗壮有力,骨盆由于承担上半身的重量而向横阔方向发展。
直立行走不仅增强了人类祖先的生存能力,也使他们的身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身体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长、骨盆变短增宽、脊柱从弓状变为S形等。因此,可以说人体的基本结构特征都与两足直立行走有关。
此外,两足直立行走还使人类祖先的前肢从用来行走和支持身体中完全解放出来,为脑的进一步发展和增大创造了条件。
人类灵巧的双手
人类与其他高等哺乳动物的差别之一,就是人类有着它们无法比拟的双手优势。一些哺乳动物,如黑熊,会站起身来,使用前肢去袭击敌人;而大猩猩则会使用前肢去攀爬和摘果子,但是,像人类这样如此熟练、智能的使用前肢的动物,还不存在。这可以称得上是人类的专利了。
 古猿的前肢
人的双手是在劳动中从猿的手演化而来的,这一演化过程是从猿到人的重要环节。
猿的手和下肢相配合,十分适于在茂密的丛林地带作攀援动作。它们用双手抓住树枝,摆动着身体,从一棵树荡到另一棵树,这种行动方式叫臂行。
臂行使猿手的四指很长,形成弯曲的钩状,极利于攀住树枝;大拇指很短,可以配合其他四指握住物体,但不能与其他四指对握捏拢。这就使猿手难以像人手那样可以拿住各种形状的东西。猿在行走时采取半直立姿势,这也需要上肢的帮助。
 人类双手的形成
自古猿从树上下到地面,逐步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时起,它们的身体结构同时也开始变化。直立行走,使猿手从辅助行走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从事与脚根本不同的许许多多事情:
抓取食物,擎起木棒、石块,加工和使用原始的工具。这样,猿手变得越来越灵巧了。当制造出第一件工具时,作为运动器官的猿手就被改造成为劳动器官,成为人手了。
 劳动的锤炼
劳动使人手和猿手有很大的差别。人的双手十分宽大,手指较短,有很发达的拇指。拇指基部与手腕间的关节十分灵活,使它可以作出外展、内旋和弯曲的动作,与其他四指的动作十分协调,可以对握,能精确、灵敏地抓住任何细小的东西。手指上皮纹变得很细腻和紧密,感觉的可靠性更高。指骨变直,末端指节变宽,这是由于人手不仅仅是抓握树枝的运动器官,而且是主要从事创造、劳动的器官。
无以伦比的大脑
人脑是动物界高度发展的产物,任何动物的脑都不能与人脑相比。在人脑的促进下,人类文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可以说,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优势,就是人脑的开发与利用。人脑在每秒钟内会形成约10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形成思想、感情和行动。人脑中的1亿个神经细胞,每天可记录约8600个资料。
时至今日,我们还保存着“人类历史上最聪明大脑”——爱因斯坦的大脑,供科学家们仔细的研究和解读。
 人类大脑的进化
人类的大脑之所以有这样高度的发展,是与猿脑发展进化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有关的。
从森林古猿到早期智人的脑量变化在300毫升到1200毫升之间,黑猩猩和猩猩的脑量为400毫升,现代人脑平均在1400毫升左右。
这说明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脑量是不断增大的。脑量增大的主要部分是前脑中的大脑,而大脑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最重要的部分。
从猿脑到人脑的发展变化,是与古猿、猿人的行为方式的逐步复杂密不可分的,而劳动则是其中主要的原因。古猿从树上下到地面以后,取食、防御敌害等行为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他们逐步掌握了制造工具的手段即从事劳动以后,行为方式更为复杂,大脑接受外界事物刺激的信号也越来越多,判断分析综合的能力也愈强,这样大脑也越来越发展起来。在共同的劳动中,产生了语言,使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发达,这是猿脑发展为人脑的一个重要因素。
多姿多彩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其他动物只能使用简单的发音和动作进行交流,然而人类的语言正是在这种简单音节的基础上,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语言可以称得上是最简单又最复杂的事物了。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基本都会说一种语言;说它复杂,是因为我们与另外一个民族的交流中,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的不通,而且,即使是我们自己使用的语言,也相当的复杂,细细研究起来,也要费一番功夫呢!
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在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人们相互之间沟通的需要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音节已不能很好地很准确地表达思想和进行交流,于是多频率、多音节的语言也就逐渐产生。同时,人的发音器官和接受器官、理解器官的机能也日趋成熟。
由于人的这种社会性和机能的进化与人类劳动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劳动是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之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说,现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在这些语言中,约有14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语言。
 
奇妙的人体生物钟
 人体生物钟的表现
每个人的家里几乎都有一个钟,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该起床,什么时候该吃饭或睡觉。然而,你自己身体内也有一个“钟”,它就是生命的时钟——人体的生物钟。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在一天的某个时段就感到精神抖擞,即使已经工作了很长时间;而在另外一个时段就疲惫不堪,即使自己可能刚刚休息过。甚至在一个月内的某几天,会感到比平常的日子更加的不同。具体到某个人,有些人上午精神特别好,有的人中午一定要午睡,而有的人则特别喜欢熬夜。
其实,这都是人体的生物钟在起作用。
 人体生物钟的由来
那么,什么是人体的生物钟呢?
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植物,其生理功能和行为表现都具有多样性。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多种多样的生理功能和行为表现都有一个共同规律,那就是二者的起伏消长都有一定的时间属性,形成了有规律的节奏。比如,许多动物在白天欢叫飞腾,一到夜晚就寂静无声;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秋天瓜熟蒂落,草木枯黄;潮水定时起落,等等。科学家把这种节律性变化称为生物钟。
人体和其他生物体一样,生理功能和行为表现也有一定的节律性,也有生物钟。比如,人在白天精力旺盛,头脑清醒,适合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夜晚则体态疲乏,大脑迟钝,需要休息和睡眠。
现代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体内血液的成分和凝血的时间、眼内的压力、肾上腺素的分泌、直肠的温度、尿液的成分等都有周期性的变化。这些都是生物钟所起的作用。
 人体生物钟的调控
人体生物钟还能进行自我调控。它既能监控智力、体力,又能监控人的情绪,并且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适用,可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掌握了人体生物钟,就掌握了人生的主动权。一个人的全部生活,包括饮食、起居、运动、学习、工作、婚姻等,均可通过掌握和调节生物周期(即利用生物钟的高潮期与低潮期)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例如,在夜里特别兴奋的人,就可以选择夜间工作的职业,这样既提高工作效率,又为自己节约宝贵的白天时间;在选择做特别重要的事情时,条件允许,可以将它调整到自己最适合的生物时间去进行,提高成功率;如果生物钟不利于工作,则可以选择休息,调整状态,以利再战。
 名人的人体生物钟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生物钟是“百灵鸟”型的。他说:“我所完成的一切都是早晨做的。30年来,我都是清晨5时开始一天的工作,一直忙到8时。30本教育方面的书和300多篇学术论文,都是在早晨5时到8时之间完成的。”
恩格斯的生物钟则是“猫头鹰”型的。他每天早饭后阅读报刊杂志,处理来往信件;午饭后去公园散步,然后开始工作,除1小时的晚饭和休息时间外,他通常一直工作到凌晨2时。
人体皮肤的新陈代谢
我们都知道人体随时在进行新陈代谢。但是,你一定想象不到,看似一年四季都没有变化的皮肤,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变化,例如,你的皮肤每分钟会脱落5万个细胞,这些脱落的细胞和身上的灰尘构成了人体垃圾,需要经常进行清洗。皮肤在一天中会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而且还有一定的规律。
早上7点:虽然此时皮肤处在抵抗紫外线和各种空气污染的紧张状态中,但如果前一夜的自我修复做得充分,那么它的状态就会达到最佳,有能力抵抗各种外界压力。
上午11点到下午3点:皮肤的新陈代谢速度减慢,于是皮肤开始由兴奋变得疲倦,肤色显得比早上黯淡很多。
下午6点到晚上10点:这时候如果能够运动一下,就能使皮肤因为运动而获得充分的氧气,从而变得红润,气色也会更好。
晚上10点到凌晨4点:这时皮肤处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所以细胞生长和自我修复效率最高,这一时段细胞分裂的速度要比平时快8倍左右。
在人体的新陈代谢中,汗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汗液是由皮肤里的汗隙分泌的。成年人身上约有200万至500万个汗毛孔,一个人全身汗腺管的长度加起来至少有10千米长。出汗有很重要的生理作用,能够调节体温、排泄体内代谢的废物、“冲掉”体表微生物等。
血型与血液循环
 什么是血型
血型是对血液分类的方法,通常是指红细胞的分型,其依据是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遗传的抗原物质。已经发现并为国际输血协会承认的血型系统有30种,其中最重要的两种为“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对输血具有重要意义,以不相容的血型输血可能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造成溶血性贫血、肾衰竭、休克以至死亡。
 血型的分类与输血
血型一般常分A、B、AB和O四种,另外还有Rh阴性血型、MNSSU血型、P型血、ab型血和D缺失型血等极为稀少的10余种血型系统。其中,AB型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输入,因此被称作万能受血者,O型可以输出给任何血型的人体内,因此被称作万能输血者、异能血者,实际上,不同血型之间的输送,一般只能小量的输送,不能大量。要大量输血的话,最好还是相同血型之间为好。
血型在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动物血型的发现也为血型研究提供了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什么是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是指心脏节律性的搏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循环往复地流动。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庇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
 单循环和双循环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肺循环和体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称为肺循环。
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称为体循环。
 运输
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血液将肺吸入的氧气以及由消化系道吸入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也依赖血液运输到肺、肾等处排泄,从而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进行。血液的运输功能主要是靠红细胞来完成的。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血液这一运输功能,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保持内环境稳态
由于血液不断循环及其与各部分体液之间广泛沟通,所以血液对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度平衡以及体温的恒定等都起决定性的作用。
 参与体液调节
激素分泌直接进入血液,依靠血液输送到达相应的靶器官,使其发挥一定的生理作用。可见,血液是体液性调节的联系媒介。此外,如酶、维生素等物质也是依靠血液传递才能发挥对代谢的调节作用的。
 防御功能
机体具有防御或消除伤害性刺激的能力,涉及多方面,血液体现其中免疫和止血等功能。例如,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吞噬并分解外来的微生物和体内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有的则为免疫细胞,血浆中的抗体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均能防御或消灭入侵机体的细菌和毒素。上述防御功能也即指血液的免疫防御功能,主要靠白细胞实现。此外,血液凝固对血管损伤起防御作用。
遗传基因的载体——染色体
 什么是染色体
人体是由数目惊人的细胞构成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有一个圆形的细胞核,细胞核里又有一种结构极为精密的“小部件”。它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蛋白质和少量核糖核酸(RNA)组成的,是能进行自我复制的线状体。在科学实验中,这些线状体能够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故称染色体。
1883年,美国学者提出了生物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学说。1928年,科学家摩尔根证实染色体是生物遗传基因的载体,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染色体的内涵与配对
染色体在生物体内都是成对存在的,但会因物种的不同而在数目和形态上有所不同。例如,果蝇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是4对,豌豆是7对,猪是40对,人类则有23对(46条)。
人体细胞中共有22对普通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它们是管理人体除性别以外全部生命活动和性状的密电码。剩下的一对叫做性染色体,是管理人体性别的密电码。
性染色体有两种,一种叫X染色体,另一种叫Y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由一条X和一条Y组成的配对(XY),而女性的性染色体却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X组成的配对(XX)。
含有性染色体的精细胞和卵细胞在成熟发育过程中都要经过二次减数分裂,使精子和卵子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由原来的46条减为23条。由于精细胞的染色体为XY型,经过减数分裂后,则形成不同的两类精子:一类含有X染色体,称为X型精子;另一类含有Y染色体,称为Y型精子。当精子和卵子相遇时,如果是X型精子和卵子结合,它们的性染色体就成为XX配对,便形成女胎;如果是Y精子和卵子相遇,它们的性染色体就成为XY配对,便形成男胎。这就是决定性别的X-Y机理。
当精子与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后,人的性别就确定下来了。除非进行后天的变性手术,否则性别终身不可更改。
人体必需的七大营养素
人体在运行过程中,不能缺少养料的支持,否则就会衰竭。而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可分为七类:蛋白质、脂肪、糖类、水、维生素、无机盐和膳食纤维。
 蛋白质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基础,可在体内不断地进行合成和分解,是构成、更新、修补人体组织和细胞的重要成分。它参与物质代谢及生理功能的调控,保证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并供给能量。
 脂肪
脂肪是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保护和固定内脏,防止热量散失,维持体温。
 糖类
糖类是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由糖类供给,它也是组织和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水
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是人体内体液的主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具有调节体温、运输物质、促进体内化学反应和润滑等作用。
 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物质。它们对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调节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无机盐
无机盐是骨骼、牙齿和某些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能活化激素及维持主要酵素系统,对人体生理机能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是指植物性食物中不能被消化吸收的成分,是维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它能软化肠内物质,刺激胃壁蠕动,辅助排便,并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葡萄糖含量。
人体与荷尔蒙
 什么是激素
激素(Hormone)音译为荷尔蒙,它是由内分泌细胞制造的,人体内分泌细胞有群居和散住两种。群居的形成了内分泌腺,如脑壳里的脑垂体,脖子前面的甲状腺、甲状旁腺,肚子里的肾上腺、胰岛等。散住的如胃肠黏膜中有胃肠激素细胞,丘脑下部分泌肽类激素细胞等。
 什么是内分泌
内分泌系统由体积很小、形状古怪的腺体组成,分布在身体各部分。在人面临紧急情况的时候,内分泌腺在瞬间放出大量的激素使人倍增能量,或者逃避或者战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相互作用,保证人体的健康。人体的这两大调控系统各自构建了高效率的通信网。神经系统利用电脉冲,把信息迅速传到肌肉和腺体。内分泌系统则利用激素,通过血液的网络把信息传到体内每个细胞,引起或快或慢的反应。
 激素的化学结构
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按化学结构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为类固醇,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第二类为氨基酸衍生物,有甲状腺素、肾上腺髓质激素、松果体激素等。第三类激素的结构为肽与蛋白质,如下丘脑激素、垂体激素、胃肠激素、降钙素等。第四类为脂肪酸衍生物,如前列腺素。
 激素的强大能力
激素只对靶组织或靶细胞发挥特有的作用。人体的每一种组织、细胞,都可成为某种激素的靶组织或靶细胞。而每一种激素,又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组织、细胞作为本激素的靶组织或靶细胞。如生长激素可以在骨骼、肌肉、结缔组织和内脏上发挥特有作用,使人体长得高大粗壮。
激素是调节机体正常活动的重要物质。它们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在体内发动一个新的代谢过程,它们也不直接参与物质或能量的转换,只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或减慢体内原有的代谢过程。激素对肌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各种其他生理功能、行为变化以及适应内外环境等,都能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旦激素分泌失衡,便会带来疾病。
 
人的舌头与味觉
人的舌面上有许多小的突起叫乳头,乳头里有味觉感受器味蕾。每个味蕾由若干个味细胞组成,味细胞通过顶端的纤毛伸出味蕾小孔,感觉出溶解在水中的化学物质是什么味道。固体或气体物质,也要先溶解在唾液中,味蕾才能尝出味道。
味细胞末端连接着传入神经。当味细胞兴奋时,冲动就沿着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的味觉中枢,产生味觉。
基本味觉只有酸、甜、苦、咸四种,其余都是混合味觉,是基本味觉的不同组合。四种基本味觉由四种不同的味细胞感受,它们在舌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例如,感受甜味的味觉细胞多集中在舌尖,所以舌尖对甜味最敏感。同样的道理,舌的两侧中部对酸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前部对咸味最敏感,对苦味最敏感的是舌根。
味觉同其他感觉,特别是同嗅觉、皮肤觉相联系。如我们常有的辣的感觉就是热觉、痛觉和基本味觉的混合。
 
人体皮肤的感觉
在我们人类的皮肤上,有点状地分布着四种感受器,主管着四种基本感觉,它们是痛觉、温觉、冷觉和触压觉。
这四种基本感觉的敏感性,取决于感受器在皮肤上的分布密度。例如,嘴唇、指尖对触觉最为敏感。前额不怕冷,脖子却很怕冷。眼睛角膜上分布有大量的末梢神经,它们是痛觉受器,所以就产生了“眼里揉不得沙子”的说法。
温觉感受的是获得热量的速度,即皮肤传热越快,感觉越热;冷觉感受的是失去热量的速度。一般来说,在20~40℃范围内,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人不会感到热或感到冷,但是一旦超过了这一范围,就会产生烫或冻的感觉。
当皮肤与物体接触的时候,就会产生触压觉。我们之所以能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物体的质地,就是触压觉在起作用。
皮肤综合以上各种感觉,才能够感知周围物体的大小、形状、温度、软硬等多种物理特性。
人体皮肤的散热
人体的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来完成的。散热方式有四种。
第一种是辐射。当外界温度比体温低时,人体主要是通过辐射散热。外界的温度越低,辐射散热所占比例就越大。例如,外界温度在30℃时,辐射散热占散热60%。
第二种是传导。这就是身体的热量被直接传入与人接触的物体,与身体接触面积越大,传导散热越多,比如在游泳的时候,人通过传导散热的比例就比较大。一般情况下,传导散热约占3%。
第三是对流。我们都感觉,在夏日炎炎的时候,如果吹来一阵风,就会感到凉爽许多,同样的道理,如果扇扇子,也会觉得凉快,这就是因为空气流动加大了对流散热量。
第四是蒸发。这种形式主要是人体的汗液蒸发形成的散热。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或产热过多,上面三种方式散热不能使体温稳定在37℃左右的时候,蒸发便成为了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在炎热的夏季,一个人每天要出5、6千克的汗,而运动员剧烈运动时甚至有一小时就可以出汗10多千克。
什么是人体的淋巴系统
我们常听人谈起淋巴系统,却很少有人知道淋巴系统的概念和它的重要性。举个例子,当你生病的时候,医生总是要你张嘴检查扁桃体是否肿大了,如果肿大了就说明有问题了。扁桃体就是一个典型的淋巴器官,全身还有很多,如胸腺、脾、骨髓和遍布全身的淋巴结。
淋巴细胞在骨髓等淋巴器官中产生,并且成熟、增殖,然后随血液遍及人体。这些淋巴细胞就是保卫人体之战的卫士。不同类型的淋巴细胞在保卫人体之战中各有神通,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互相配合,有效地保卫着我们的健康。
而淋巴结就是一个个小的兵站。当病菌经过的时候,会被毫不留情的歼灭。这种淋巴结也实行责任体制,一个地方的淋巴结群分管人体的一个区域的防御任务。如果这里的病菌较多,淋巴结就肿大发炎,医生就能够根据它来诊断病情了。
脾脏就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人的肺是怎样呼吸的
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它是以支气管反复分支形成的支气管树为基础构成的。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枝可达23至25级,最后形成肺泡。肺泡之间的间质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组织里有一套结构巧妙的换气站,吸入的空气经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的清洁、湿润和加温作用,最后到达呼吸结构的末端——肺泡。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由一道呼吸膜隔开。呼吸膜只允许氧气和二氧化碳自由通过。氧经过肺泡进入毛细血管,进而经肺静脉到达心脏。二氧化碳由肺动脉经过毛细血管到肺泡,经过肺排出体外。
一般成年人有三四亿个肺泡,表面积约有1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3层楼高的大气球。经常锻炼的人,肺泡可多达7亿个以上。巨大的表面积保证了气体交换的必要条件,当肺泡总表面积减少一半的时候,就会引起呼吸困难和换气不足。
成年人平时一分钟的换气量不过6~8升,大约只要5%的肺炮泡参与气体交换就够了。当剧烈运动时,每分钟的换气量可达20~120升,必然要动员更多的肺泡来参加气体交换,所以,缺乏锻炼的人就会气喘吁吁,而经常锻炼的人则显得轻松自如。
肺泡隔里有一种担负着过滤空气的细胞,因为它能吞吃灰尘颗粒,所以又叫尘细胞。吸烟多的人,其肺就几乎是黑色的了。所以,爱护我们的肺,请不要吸烟。
最怕冷的耳朵
当到冬天的时候,尤其是在寒冷的我国北方,耳朵的保暖是非常重要的。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发生冻掉耳朵的事情。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在-30℃的低温下,耳朵部分的组织就会坏死,自然很容易被冻掉。
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当中,要数耳朵最怕冷了,原因在于,血液从心脏泵出后,沿着大动脉向中动脉、小动脉,直至毛细血管流动,到了耳朵那里,已经是毛细血管末梢,血液、能量和热量都越少,加上耳朵本来就暴露在外,温度不高,到了冬天,热量一挥发,就很冷了。
而且,耳朵虽然体积相对小,但是表面积却很大,热量非常容易散失。所以,冬天保护好耳朵,非常的重要。
 
人体的嗅觉
空气中除了有氮和氧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化学物质。而我们就是通过嗅觉来感知和分辨它们的。
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的后上方,叫鼻黏膜,由大约500万个嗅细胞组成。嗅细胞呈杆状,一端长有纤毛,另一端变细成丝状,能够传递兴奋。当含有气味的空气随呼吸的空气气流进入鼻腔,气味物质分子溶于嗅黏膜表面的液体中,刺激嗅细胞,使嗅细胞产生兴奋,兴奋随嗅丝传入中枢,在大脑中产生嗅觉。
人的嗅觉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它的灵敏性,一个是它的适应性。例如,一个香水专家可以分辨出上百种的香味,就是灵敏性的体现。同时,如果一个气味闻得久了,也会产生疲劳。如我们旁边如果开了一家面包房,开始的时候可能还觉得很香、很享受,但是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抵触的感觉。古人所说的“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需要保养的胃
胃是人吃的食物的贮运站和加工厂,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胃能分泌出大量的强酸性的胃液(pH值0.9~1.5),其主要成分是能分解蛋白质的胃蛋白酶、能促进蛋白质消化的盐酸,和具有保护胃黏膜不被自身消化的黏液。正常成人每天大约分泌胃液1.5~2.5升。
经过口腔粗加工后的食物进入胃后,经过胃的蠕动搅拌和混合,加上胃内消化液里大量酶的作用,最后使食物变成粥状的混合物,这样一番加工以后,就可以在肠道里进行消化和吸收了。所以,胃是食物的加工厂,是食物最后消化吸收的前站。
一般儿童的胃壁较薄,体积也较小,胃腺分泌的消化液酸度低,消化酸也比成人少,因此消化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最好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胃是人体消化食物的最重要器官,所以保护我们的胃非常重要。有些人因为工作繁忙,不按时吃饭,或是某些女孩子为了减肥,只吃一点饼干或水果,这就导致胃酸积蓄在胃内得不到施展的空间,进而腐蚀胃壁,时间长了就会得胃病。
一旦得了胃病,麻烦就大了。不但终日要忍受胃酸、胃胀、胃痛等之苦,还会导致消化不良,使人体吸收养分受到影响,对身体的损害极大。因此,要爱护我们的胃,按时吃饭,不吃过于辛辣的食物。
重要的胰腺
 外分泌和内分泌
在人体中,有些腺体分泌的物质是通过导管送出的,叫做外分泌,如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有的分泌物不经过导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这种分泌叫内分泌。
胰又称胰腺,是人体中重要的消化腺。它生在胃的后下方,是个略呈三棱形的细长腺体。胰腺同时具有两类腺体(外分泌和内分泌)的作用。
成人的胰约重65~70克。胰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组成,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功能。
 胰的工作原理
胰的外分泌部分由许多腺泡和导管组成每个腺泡都和小导管相连,分泌的胰液就由这些小导管排入总导管,再排入十二指肠,参与对食物的消化作用。胰液是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具有很强的消化能力。成人每天分泌的胰液约为一到二升。
胰腺产生的胰液,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使胰液具有碱性,可以中和进入小肠的胃酸。这样,既为小肠中的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碱性环境,也可以使肠壁免受强酸的侵蚀。胰液中还含有多种消化酶,它们对彻底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如果胰腺有病,胰液分泌缺乏时,即使其他消化液分泌都很正常,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也难以完全消化。
 什么是胰岛
在腺泡间有一些不与导管相连的细胞团,叫做胰岛,这是胰的内分泌部分,它分泌多种激素,最主要的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这两种物质,在胰中产生后,不经导管,便直接进入血液而送到全身各处,主要作用是参与糖的代谢调节。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元分解,升高血糖浓度;胰岛素则能使血液中的葡萄糖在肝脏中贮存及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可以降低血糖。
这两种作用相反的激素,起着调节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作用。如果因某种原因使胰岛素缺乏,那么血液中糖的浓度就增加,并且不断从肾脏中排出,使尿中含糖,这就是平时所说的糖尿病。
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小肠
 肚子饿了的声音
我们在肚子饿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下腹部传来“咕噜咕噜”的声音,这就表示我们已经饿了,需要吃饭了,那么,这是什么原理呢?
这其实是一种小肠的运动。主要是一种向前推进的蠕动。正常情况下,小肠蠕动时推动肠内的食糜和其他液体,会发出这种声音,如果声音比较大,隔一米远也可以听到。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就是在小肠运动和小肠内消化液作用下进行的。
 进行食物消化的小肠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最重要的一段,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成人的小肠大约有五六米长,可以分为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三部分。
十二指肠是小肠的最上段,上接幽门,是胃与肠管的交界处。它长约25厘米,相当于12个手指并在一起那么长,所以叫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在消化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小肠内的大部分消化过程都在这里进行。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在十二指肠,胆汁和胰液从这里流入小肠,参与消化分解食物。
紧接十二指肠的是空肠,再往下是回肠。成人的空肠、回肠长约5米,其中空肠约占2/5,回肠占3/5。空肠的口径较大,愈往下愈狭小,因此,异物梗阻往往发生在回肠的末端。
小肠内壁上有丰富的肠腺,分泌小肠液。
小肠液是弱碱性液体,成人每天约分泌1到3升。小肠液中含有许多消化酶,这些酶能进一步分解食糜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使它们成为可以被吸收的形式。
 小肠消化的原理
小肠的内壁上有许多皱襞,皱襞的表面又有400~500万个突起的绒毛,如果用显微镜观察,就像海底的珊瑚。小肠绒毛壁只有一层细胞,内有极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十分有利于营养物的吸收。小肠的总吸收面积,达到200多平方米。随着小肠的蠕动,这些皱襞和绒毛也在伸屈摆动,反复地和食糜接触,并吸收着食糜中的营养物质。
所以,小肠又很像一个长长的过滤袋,能让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通过过滤袋上的“网眼”留下来,其中无机盐及糖和蛋白分解产生的物质直接进入毛细血管;而脂肪类物质则进入毛细淋巴管,经淋巴循环后再进入血液。余下的残渣都排到大肠中去,准备排出体外。
 
食物的最后一站——大肠
 什么是大肠
大肠是处理和暂时堆放食物残渣的场所。它长约1.5米,盘在腹腔内,像个大“?”号,包括盲肠、结肠、直肠三部分。
大肠的头部与小肠的尾部相接,在它们连接的交界处有一对半月形的兜子,叫回盲瓣。它的作用是使回肠中的食物残渣间歇地进入大肠,另一方面又阻止大肠中的物质返回小肠,防止细菌进入小肠。
 大肠的构成
大肠的第一部分是个盲端,好比“死胡同”,叫盲肠,约6~8厘米长。在盲肠的下端,有一条蚯蚓样的突起,有5~7厘米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阑尾。它是一个细长的小盲袋,如果食物残渣或寄生虫堵塞了它,很容易引起发炎,即阑尾炎。盲肠发炎的机会不多,平时所说的盲肠炎,实际上大多是阑尾炎。
结肠的表面有三条纵行的结肠带,在结肠带之间还有一个个鼓起的结肠袋。这种结构使结肠具有特殊的“长相”。
 大肠的作用
大肠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由小肠进入大肠的食糜主要是一些食物的残渣,它们还要在大肠中逗留10个小时,接受最后的加工处理。大肠吸收食糜中的水分使食糜逐渐浓缩,最后形成粘稠的粪便。大肠内的细菌,能利用简单的物质合成一些对人体有用的维生素,并由大肠吸收。
 大肠、直肠与排便
大肠的蠕动较弱,结肠每天只有三四次较快的蠕动,可使粪便快速地向前移动,其中的某一次,可直接将粪便推入直肠。当粪便到达直肠后,就会引起排便的感觉。如果经常有意识地制止排便,粪便在大肠停留时间过长,就会因水分吸收过多而变得干硬,造成排便困难,若长期如此,往往会成为疾病的诱因。
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类生活的环境,无论是空气中、水中,还是土壤中,以至于在人的皮肤上、呼吸道和消化道内,都有无数的细菌和病毒。它们大多数是无害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会致病。人体之所以能够在这些病菌的包围下仍然能够健康的生活,依靠的是一套完整有效的防御系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免疫系统”。
这个人体防卫的“免疫部队”分成两大部分:
一是一层“天然屏障”,即皮肤和黏膜。
皮肤和黏膜除了有机械的保护作用外,还能分泌出一些杀菌物质,如汗腺能够分泌出乳酸,皮脂腺能够分泌出脂肪酸,这些酸性物质使大多数病菌无法在这种环境中生长。而胃能分泌出胃酸,可以杀死多数食物中的细菌。
二是一些人们说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
尽管有“天然屏障”,但是仍然有一些微生物能够通过防御进入人体,此时,人体内有一种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粒细胞,能够把入侵的微生物吞噬掉。这种免疫叫做细胞免疫。人体还能合成一些生物化学物质,能够溶解在体液中,也能杀死或抑制入侵的微生物。这种免疫叫做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中两类十分重要的物质是补体和干扰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密切相关、互相促进的。
人体不可缺少的化学物质
人体内含有20多种化学物质,人体也需要其中许多化学物质用以维持人体运行。例如,钙、镁、钾、钠、磷、硫、氯、铁、锌、铜、碘、锰等等,它们和人体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而且,其中有些化学物质的缺少则会使人体生病,例如钙、铁、碘、锌等。
 强健骨骼的钙元素
钙是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人体内99%的钙集中在骨骼和牙齿中,其余的1%存在于细胞外液和血液中。如果血液中的钙量下降,就会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多,可引起抽搐。所以,当某些人经常抽筋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他缺钙,就是这个道理。食物中钙只有20~30%可被吸收,其中维生素D最能促进钙的吸收,但是谷类食物会影响钙的吸收。
含钙最多的食物有虾皮、牛奶、海带、黑木耳、鱼松,而豆类、黑芝麻、蔬菜的含钙也较高。
 补充血液的铁元素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和肌蛋白的原料。血红蛋白的铁占人体总铁量的65~72%。如果人体缺少铁,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引起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儿童如果贫血,会影响认知和记忆能力。
含铁最多的食物是猪肝、鸡肝、鸭血、黑木耳、黑芝麻、紫菜、海带、蘑菇和豆类等。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
 增加食欲的锌元素
锌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它参与人体70多种酶的合成,能促进细胞的正常分裂,生长及再生,有人称之为“生命之花”,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维持正常的食欲。
含锌最多的食物是牡蛎、鲫鱼、牛肉、羊肉和海产品。
 不可忽视的加碘
碘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人体中20%的碘存在于甲状腺中。孕妇、乳母和儿童需要摄入更多的碘。
含碘最多的食物是海带、紫菜、发菜,其次是海参、海蛰和蛤类,而食用加碘的盐是既方便又经济的好办法。
 其他重要的元素
铬元素对于男性至关重要,它有助于男性体内胆固醇保持正常水平,促进肌肉生长,增强肌肉耐力。一名成年男子每天至少需要50微克的铬。但是一般食品中较难得到,需要从补充的矿物元素中获取。
镁对于保证心脏的正常运行不可或缺,它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增强精子活力。
香蕉、豆类、土豆、燕麦、叶菜、海产品等食品中均含有镁元素。
趣 味 链 接
人类:人的总称。人类是地球上一种相比较来说高智慧的生物,可以说是地球至今的统治者。《现代汉语词典》对人的解释是:“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趣味链接
当在一定时间内喝下约两杯水后,人体内的新陈代谢会加快30%。按照这一研究结果,每天喝下1.5升的水,每年能多燃烧掉17400卡路里热量,减掉约2千克体重。
趣 味 链 接
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主要具有四方面的功能。
趣味链接
染色体是遗传基因的载体。人体每个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男性为XY。
趣味链接
如何抑制癌细胞的营养?抑制癌细胞的营养,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
1.减少糖的摄入。因为糖是癌细胞最好的养分。而且,最好以天然代替品,例如少量蜂蜜代替糖。
2.癌细胞喜欢酸性环境。新鲜蔬菜与果汁、全谷、坚果及少量水果,可制造碱性环境。每天尽量饮用新鲜蔬果汁。
3.避开咖啡、巧克力,可饮用绿茶。
趣味链接
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其活动;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与成熟,调节生殖过程;与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使机体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促进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确保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长、发育及成熟,并影响衰老过程;
通过调节蛋白质、糖和脂肪等物质的代谢与水盐代谢,维持代谢的平衡,为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研究激素不仅可了解某些激素对动物和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的影响及致病的原理,还可利用测定激素来诊断疾病。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