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神奇的爬行动物

神奇的爬行动物

作者:雅风斋字数:71946状态:连载

第六章 史前时代的霸主——恐龙

恐龙是地球上曾经的霸主,就像我们今天的人类一样。不幸和万幸的是,它们灭绝了。之所以不幸,当然是这种神奇物种的消失;而万幸,则是如果这种动物长期统治着地球,哺乳动物也不可能兴盛起来。而且,恐龙的灭绝也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
 
漫长的生物进化
我们的地球已经有46亿岁的年龄了。在30多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地球上逐渐出现了结构复杂的多细胞生物。
形形色色的生物使地球变成了一个独特的星球,这些生物中包括种类繁多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物圈。
地球的历史可以分成前寒武纪和显生宙两个重要时期。前寒武纪包括从地球起源到生命开始的漫长时期,显生宙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代。
在显生宙,生物从萌发状态逐渐走向了繁荣。生物进化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需要上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变化。我们人类也是经过这样的生物进化形成的。
恐龙——地球曾经的霸主
在距今约2.2亿多年前至6500万年前地球上生活着许多庞然大物,它们曾统治地球达1.6亿年之久,但后来全都灭绝了。这种庞然大物就是众所周知的恐龙。
恐龙出现于距今约2.25亿年的三叠纪,经过侏罗纪,消失于距今约6500万年的白垩纪统治地球1.5亿年。在分布上,它的足迹遍及地球的七大洲。大多数恐龙属只有1个种,少数恐龙属有2至3个种。
恐龙是最能让人着迷的动物,从来没有任何真实的影象资料存在,人们只能通过恐龙化石来猜测和想象恐龙的姿态和生活。最早的恐龙化石是在1822年由英国医生曼特尔首先发现,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将其命名为“恐怖的蜥蜴”。中国翻译成中文为“恐龙”。
恐龙种类繁多,大小不一,小的如鹦鹉嘴龙,只有狗、鸡那么大;大的如超龙、巨龙、地震龙,有数十米长、近百吨重,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这是由于爬行类的多样性造成的。
恐龙是生物史上最大的陆生动物。体型多是长长的脖子上长着小小的头,身体后面拖着长长的尾巴。食性各异,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和杂食的。
植食恐龙,多四足着地,生活在沼泽地区,体重可达百吨。例如1957年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马门溪龙,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恐龙;它长22米,高3.5米,重四五十吨,头小,颈长,四肢粗壮如桩,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湖泊、沼泽中度过,借水力浮起笨重的身体。以多汁的水生植物为食,到泥沙较硬的水边休息和产卵。
肉食恐龙,后肢发达,奔跑速度快,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强大的肉食动物,例如霸王龙、跃龙。中国1977年发掘于四川省永川县的永川龙就是肉食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稀有、最完整的一具肉食恐龙化石。它体长8米,站立时身高达4米;头比植食恐龙大,呈三角形;齿大而锋利;颈短;尾长;前肢短,后肢长,善于奔跑。性情凶猛,常常追捕其他动物,连马门溪龙等植食恐龙也不放过。
恐龙总体上说身材都非常庞大,霸王龙的身体全长可达17米,站立起来有6米高,估计至少有10吨重,和3只大象的体重差不多。
霸王龙不仅是白垩纪晚期的凶残动物,而且是古今陆地上最大的肉食性动物。比霸王龙更大的是蜥脚类恐龙,它们包括马门溪龙、雷龙、梁龙、腕龙等,体长20~30米,抬头达5~6层楼高。我们所发现的身材最大的恐龙是震龙,它的身长有39~52米,身高可以达到18米,体重可达到130吨。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认为,恐龙灭绝是一颗巨大的陨星撞击地球的结果。也有人认为,中生代末期地球上出现强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
地壳构造发生变化,蕨类植物衰落,裸子植物大量死亡,被子植物兴起,恐龙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进而逐渐灭绝。
恐龙的类属
人类很早就发现了恐龙化石,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骨骼化石。直到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了这是一种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在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度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着羽毛痕迹,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1970年以来,许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认为它们应该分类于同一纲之内。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它们一度称霸于海陆空,成为中世纪名副其实的霸主。
恐龙属于:真核域——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蜥形纲——初龙下纲——双孔亚纲。
恐龙与其他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是唯一站立行走的爬行动物,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体躯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要比其他种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
蜥臀目和鸟臀目区别在于其腰带结构,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和兽脚类。
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素食性的中等大小恐龙。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的马门溪龙,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霸王龙是著名代表。
鸟臀目分为五大类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角龙类和肿头龙类。
鸟脚类是鸟臀类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两足或四足行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它们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例如鸭嘴龙、禽龙等。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
肿头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成腰带。
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们根据它们骨骼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做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这只是大概的分类,根据恐龙骨骼化石的复原情况,我们发现,其实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状更是无奇不有。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有在陆上爬的。
总之,当时整个地球上都充满了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恐龙,它们是地球上绝对的霸主,统治着这个星球。
 
恐龙的习性
 恐龙时代
恐龙是一种生活在远古时期的爬行动物,它们生存的时代从2.5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人们将这段漫长的时期叫做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中生代时的地球气候比较温暖,两极也没有冰雪,植物非常丰富,很适合恐龙生活。从高山到河流,从草原到森林,处处都有恐龙的身影和它们的居所。因此,中生代被人们称为“恐龙时代”或“爬行动物时代”。
恐龙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们一般具有巨大的身体和独特的外貌。在现在的自然世界中,我们已无法找到恐龙的影子了。但是科学家根据发掘的化石,为我们重现了千奇百怪的恐龙。
恐龙像今天的爬行动物一样,它们的皮肤干燥,上面生有鳞片;像蜥蜴和蛇一样生蛋,而且也是冷血的动物。但是恐龙的腿直立在身体的下面,不像现在有些蜥蜴那样腿从身体两侧伸出去。
恐龙的视力一般很好,因此科学家推断恐龙的皮肤颜色可能比现代的动物更加艳丽多彩,皮肤的颜色曾经在它们的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恐龙的头顶上可能生有色彩鲜艳夺目的头冠,这些恐龙利用它发出某种信号。
 恐龙的食物
恐龙这样一种庞然大物,其身体需要大量的养料支持,那么,它们究竟吃什么食物呢?
1.梁龙能够用牙齿将枝条上的叶子撕下来。
2.禽龙无齿的角质喙似乎用来撕碎叶子。
3.剑龙可能吃蕨类,苏铁的嫩叶,这些植物是中生代最广泛分布的树种。
4.鸭嘴龙吃叶子、树枝、松针及松子等。
5.腕龙曾经被认为生活在水中,吃水生植物,其实这种大型的巨兽生活在陆地上,它长长的脖子适于食用树枝顶梢的嫩叶。
6.霸王龙可能吃腐肉,因为它们太庞大无法长距离追逐猎物。
如果恐龙像青蛙和蛇一样是冷血动物的话,那么到了夜晚,由于气温下降,它们的体温也会下降,所以就不能活动了,小型哺乳动物此时会变得非常活跃;但白天由于气温较高,恐龙可以自由活动。但是恐龙中也有像恐爪龙那样,在傍晚出来活动的种类。
如果恐龙是温血动物的话,它们就不会仅仅在白天活动,肯定会有夜晚出来活动的种类。
 恐龙的生育与生存环境
雌恐龙先要选择一个地势较高、向阳的地点,然后堆起一个高高的土包,再在土包上挖一个圆坑。接下来雌恐龙对准圆坑一圈圈地生蛋。雌恐龙下完蛋后一般用树叶盖好,用来保持坑内的温度。
为防止鸟兽偷吃恐龙蛋,恐龙妈妈会一直守护在坑旁。当小恐龙出生时,恐龙妈妈要帮助蛋里的胎儿啄破蛋壳,让它们顺利出生。
由于恐龙妈妈没有奶,只好衔来鲜嫩的树叶,给小家伙们喂食。等到恐龙宝宝会走路时就跟着恐龙妈妈离开出生地去远行了。
关于生存地点,梁龙、禽龙、剑龙生活潮湿温暖的平原上;鸭嘴龙、腕龙生活在有水源的森林边上;霸王龙、暴龙追随着食草恐龙四海为家;翼龙在海边悬崖上用草筑巢。
 恐龙的化石
少数恐龙的尸体由于地震、洪水和岩石崩塌等原因,被泥沙掩埋,骨架被保存下来。经历漫长的岁月,恐龙骨架逐渐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代替,形成今天的恐龙骨骼化石。但是恐龙化石的岩层一般埋于地下深处,后来经地壳运动,化石才暴露出来被人们发现。
雷 龙
在1亿4000万年前的北美洲丛林,午后时分,翼龙和始祖鸟在树上歇着,偶尔扇动几下翅膀,林中时而传来几声昆虫的鸣叫。突然,传来“轰”、“轰”的声音,由远而近,越来越响,好像雷声一样沉重。
原来,这并不是天上的雷声,而是丛林里走出了一只大型蜥脚类恐龙。因其脚步沉重,声音巨大,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所以古生物学家给这种恐龙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做雷龙,意思是“打雷的蜥蜴”。
雷龙可能质量达27吨,而大约体长26米,它的脖子8米长,实际上比体躯还长。它的尾巴大约长达9米,它站立到臀部,大约4.5米高。而它身体后半部比肩部高,但当它以后脚跟支撑而站立起来,它真像是高耸入云。它可能生活在平原与森林中,并可能成群结队而行。它可能受到巨龙的攻击而为其假想的猎物。
雷龙体躯庞大,四肢粗壮,脚掌宽大,脚趾短粗,前脚上具有1个、后脚上具有3个发达的爪子。雷龙自发现以后,便“身世”不凡,起初人们把它视作最重的恐龙。之后,美国一家石油公司耗费巨资,用它的复原形象作广告,使其普及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其实,当初的雷龙复原像并不准确,长脖子的顶端生着圆顶龙似的头骨,这是因为雷龙刚出土时没有头骨,专家们认为它应该张着圆顶龙样子的头骨,所以,工作人员就把圆顶龙的头骨装到了雷龙的骨骼化石上。
后来,完整的雷龙骨骼化石出土了,新一代的恐龙专家们终于弄清楚了雷龙头骨的样子。雷龙的头骨与梁龙的头骨相似,较为低长,侧面看上呈三角形,吻端很低,只有一个鼻孔,且位于头的顶端;口中的牙齿较少,着生在颌骨的前部,牙齿呈棒状,恰似铅笔头。
雷龙及其“姊妹”——梁龙等动物,代表了蜥脚类的另一演化方向,这类动物不仅颈长,而且尾巴更长,尾的末端变细,呈鞭子状。由于它们也是进步的蜥脚类恐龙,脊椎骨上的坑凹构造也相当的发育,就连椎体的内部,都还有孔洞,这是大恐龙适于陆地生活而减轻自重的适应性变化。
 
翼龙——中生代天空的主宰者
中生代三叠纪出现在地球上的翼龙,是最早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与恐龙同时出现又同时灭绝。翼龙不仅能像鸟类一样飞翔,而且很可能是飞行能手,它们或大如飞机,或小如麻雀。当恐龙成为陆地霸主时,翼龙始终占据着天空。
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在德国发现了第一件翼龙化石。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发现了约130多种翼龙化石,全球各大陆都有它们的踪影。所有的翼龙都有细小而中空的骨头,翅膀则是由连接着长指骨和腿的皮肤构成的。按照严格的定义来划分,它们并不是会飞的恐龙,而是恐龙的近亲。
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有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是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翼龙灭绝的原因还没有彻底搞清楚,问题很可能出在皮翼上。它的皮翼很薄弱,中间没有骨骼支撑,一旦皮翼破损就无法修补,皮翼越大这个缺点就越明显,而从爬行类进化出的鸟类在适应天空飞行方面能力比它们更强,最终取代翼龙独霸了天空。
翼龙虽然会飞翔,当仍然属于爬行动物,分布较广,南美洲、欧洲以及中国都发现了其化石,法国还发现了翼龙的足迹化石。
蛇颈龙——长脖子的怪兽
蛇颈龙是海中爬虫类的—种,海中爬虫类包括了海洋鳄鱼和鱼龙。它们由陆上生物演化而来,再回到海洋中。
蛇颈龙是调孔亚纲中蜥鳍目的动物,本目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长尾巴、长脖子、三角小脑袋、全部是海生,因体形像蜥蜴而得名。
蛇颈龙是生活在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大型肉食性爬行动物,体长从几米至十几米不等,在浅水环境中生活。三叠纪晚期开始出现,到侏罗纪时期已遍布世界各地,白垩纪末灭绝。
蛇颈龙可根据颈部的长短分为长颈型蛇颈龙和短颈型蛇颈龙。长颈型蛇颈龙主要生活在海洋中,脖子极为细长,像一条蛇,伸缩自如,可以攫取远处的食物;身体宽扁,鳍脚犹如四只很大的桨,使身体进退自如,转动灵活。
短颈型蛇颈龙又叫上龙类,这类动物脖子较短,身体粗壮,有长长的嘴,头部较大,鳍脚大而有力,适于游泳。上龙类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当时的海洋和淡水河湖中均有它们的身影。久负盛名的尼斯湖水怪可能就是蛇颈龙或其后裔。
 
霸 王 龙
霸王龙是肉食恐龙中最著名的、也是最恐怖的一种,它是恐龙世界的霸主。它们的后肢强健有力,但是它的身体过于庞大了,最大的霸王龙身长可达17米,仅头部就有1.5米长,身高达6米,因此它无法长时间连续快跑。
霸王龙属于兽脚类恐龙,在白垩纪晚期,它们横行于地球,各种草食恐龙都是它们的美餐。因此,霸王龙也就成为了力量和残暴的象征。
霸王龙是两足、肉食性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并借由长而重的尾巴来保持平衡。霸王龙拥有60颗匕首一样锐利的牙齿,而且呈锯齿状,十分的锋利。
霸王龙还有—张比任何陆地动物都大的嘴,但对从霸王龙化石中提取的蛋白质进行化学分析显示,霸王龙与现在的鸡是亲属关系。
霸王龙的后肢强壮有力,支撑着巨大的身体。它走路时用两条腿,能跑得很快,每小时可走约50千米。
它的前肢细小,每个手指和脚趾都带有爪子,像锯齿状,十分锋利。
霸王龙的另外一个名字叫暴龙,它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垂克阶最后30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广。
霸王龙主要生活在丘陵区,以植食性的爬行动物为主要的捕食对象。由于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暴龙在晚白垩世最晚期时绝灭了。
恐龙的灭绝
在地球中生代的1.4亿年之中,恐龙遍布在平原、丛林和沼泽地上,统治着整个地球。然而,大约在距今6500万年前,当时正值中生代白垩纪和新生代第三纪两个地质时期交换之际,具有多个种类(食草、食肉、杂食等)的庞然大物恐龙却突然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它们踪迹杳然,全部灭绝了。使得众多种类的恐龙灭绝的因素是什么?现在还没有人知道其中的真正原因,这也成为科学史上一个巨大的未解之谜。
现在,由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恐龙的化石,很多古生物考古学家、科学家都对恐龙灭绝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和研究,并提出了种种理论和假说来解释。这些理论中,天体碰撞说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自然灾害说——地震和火山喷发;冰河时期——恐龙被冻死之说;外星人围歼说——遭受飞碟袭击;生态环境破坏说;核冬天之说……其中,也有许多近似荒唐的理论和假说,如:
——传说中的诺亚方舟在地球蒙受灾难时,由于空间太小,而无法把恐龙救走。
——地球上所有的恐龙同时发生类似北极旅鼠的集体自杀事件。
——被石器时代的穴居人所灭(实际上,远在人类出现之前,恐龙就灭绝了)。
——由于月球引力而从在太平洋带来的特大洪水的影响(多数科学家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假若这种现象确实发生过的话,只会是在地球上出现高级生命之前的数百万年,而不是6000多万年前)。
——有一位研究人员竟然提出恐龙厌世之说,认为恐龙是看破红尘,在极度无聊之中死去。
以上这些说法似乎都很荒唐,有戏谑的成分在里面。不过,在众多的理论和假说之中,也有对恐龙灭绝解释得合乎一些道理的,如:
不计划生育:认为恐龙灭绝是由于过剩繁殖,太多的恐龙吃光了当时的植被,使地球暴露在阳光之下,引起了地球的收缩,收缩之后的地球常发生地震与火山,草食恐龙先灭绝,随之食肉恐龙也被灭绝。
饥饿:食肉的恐龙把食草的恐龙捕杀殆尽。最终,它们因缺少食物而死于饥饿。
疾病和寄生虫:恐龙被某种流行的传染病袭击,或是受到某种寄生虫的侵害而死亡。但是恐龙种类繁多又分布在地球上各个地方,同时被某种疾病感染也不大可能。
生理结构无法适应环境:该理论认为,就生存环境而言,恐龙过于庞大了。从已发现的某些恐龙大脑骨化石的外形看,它们控制生长的脑垂体腺确实过于庞大了。这使恐龙过于有活力,从而妨碍了新陈代谢,最终毁灭了恐龙本身。但是,难以解释的是:有些梭齿龙属的恐龙身长很小,为什么也会和大型的恐龙一道死去呢?
大脑退化:能与该理论“对得上号”的只有一种恐龙,即“棱鳞爬行”的三角龙。它脖子上有一圈巨大的翕。它身长2.5米,体重约1.75吨,但脑子只有核桃那么小。其实,现代有些影片把恐龙描述成迟钝的巨兽,但是,近来古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地球上原来也有疾走如飞的恐龙,它们并不比现存的爬行动物愚笨。
蛋被哺乳动物吃掉:在恐龙时代,很可能存在某种吃恐龙蛋的动物,但是这也不可能造成恐龙的全部灭绝。因为在当今世界上,有几种动物爱吃鳄鱼的蛋,但鳄鱼依然继续存在。
衰老:这类观点认为,恐龙是因种族衰老而灭绝的,但此说很难与已知的事实相符。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有许许多多复杂的关于恐龙灭绝的理论被提出来,它们之间有些是互为关联的。恐龙灭绝之谜也许永远不会被完全解开,但点点滴滴的资料汇集起来,互相联系也能形成一个较科学的新理论和说法。
恐龙中毒学说
1972年,来自波恩大学的一支考察队在法国比利牛斯山脉维雷斯附近的一处岩壁中发现了8只恐龙蛋,其中2支是完好的。令人吃惊的是,这些蛋的蛋壳比正常的要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动物的蛋壳变薄往往是由环境压力引起内分泌失调的结果,这一现象在今天仍威胁着许多鸟类和爬行动物的生存。
薄壳蛋要么尚未成熟就碰破了,要么无法供应胚胎发育所需的充足的钙。密度过高所造成的环境压力,会导致这种现象发生。而当恐龙活动范围缩小,造成密度过高的情况时,它们的生存环境就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恐龙灭绝发生在温暖的白垩纪,在此期间,巨大的地球山脉已经形成。由此,不仅造成温差加大,而且导致动植物成长方式和规律的变化。多变的气候无疑会造成许多恐龙的死亡,并且驱使幸存的恐龙涌到较温暖的、气候不常变动的地方去,恐龙聚在一起,越来越多,造成了生存密度的过高。这也预示着它们死亡的即将到来。环境压力说之外,生物学家们又从恐龙的饮食习惯上来解释恐龙的死亡。
1974年,伦敦丘村植物园的生物化学家托尼·斯韦因博士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托尼博士认为:恐龙像现存的多数爬行动物一样,味蕾极不发达。他指出,恐龙的食量非常大,吃的植物多是蕨类。例如,鸭嘴龙每天要吃的多达180~360千克的草木。托尼博士说,大约1.3亿年以前,会开花的植物出现了,其中一些植物花的化学结构中含有生物碱,且生物碱的含量随着植物的进化面越来越大。生物碱在动物身体内的反应,是在现代爬行动物试验中发现的。
这种试验表明恐龙可能是尝不出植物中生物碱味道的。由于它们的食量巨大,大量的生物碱会积存在它们体内引起中毒。托尼博士指出,人们发现的恐龙化石往往呈扭曲状,很像因马钱子碱而死的动物的样子。恐龙蛋的壳变薄,也许是生物碱中毒造成的,就像今天的DDT给鸟类带来的危害一样。食草类动物的逐渐灭绝,使以其为食物的食肉类恐龙的日子也屈指可数。接着,哺乳动物——其中包括人类的远祖——登上了历史舞台,接管了地球。
 
天体撞击学说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各执一词,分不清孰是孰非。除了生物碱理论外,还有一种天体碰撞假说,用这个假说来解释恐龙的灭绝似乎也很有道理,同时,它也有较多的支持者。
肯定天体碰撞假说的专家认为,在6500万年前的某一天,地球受到某天体的突然碰撞,使地球受到巨大的震动,碰撞后形成的尘雾遮天蔽日,终日不消,因而也形成了“核冬天”的效果,太阳光透不到地球表面,因而植被、生物得不到阳光和温暖,恐龙就在这时候灭绝了。
1997年6月28日,中央电视台一套的世界报道节目中说,恐龙死于天体碰撞说有了新的证据。据美国一家自然博物馆最近展出的一些泥土及其分析表明,恐龙死于地球碰撞。据称这些泥土是被一家科研小组从海底100米之下钻探得到的,通过分析发现6500万年前一颗流星碰撞上地球,然后是大爆炸,冲击波形成的黑尘掩遮天空,由此而引起森林大火,核冬天来临,黑暗浓烟笼罩着大地,地球上的生物遭到灭绝,其中包括恐龙家族。负责这项科研的美国科学家胡博博士认为,这些泥土样品将结束恐龙是突然灭绝还是逐渐灭绝的长期争论。
美国密尔沃马博物馆研究员彼得·希汉在2000年的一期《地质》杂志上发表了标新立异的观点,认为恐龙是在地球遭行星撞击时,被一次性地、迅速地消灭的。
希汉发表的研究报告称,6500万年前行星撞击地球时产生的火墙将北美地带的恐龙快速地全部烧死。他是根据对蒙大拿州和北达科他州发现的恐龙化石分布情况作出以上结论的。希汉与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经过3年考察后发现,在位于蒙大拿州和北达科他州被称为“地狱湾岩层”的180英尺深的沉积岩中,恐龙化石的种类基本相同,主要是一种食肉恐龙和一种食草恐龙。恐龙化石在“地狱湾岩层”上层10英尺左右的沉积岩中仍大量存在,直至行星撞击形成的地层出现。行星撞击形成的地层厚2厘米,并富含铱元素。这种稀有元素是撞击地球的行星带来的,它存在于“地狱湾岩层”的接近地面处,这样的地层在世界各地都有。在此地层之上,完全没有恐龙化石踪影。
希汉说:“我们所发现的现象说明,在行星撞击之前,‘地狱湾岩层’的恐龙家族十分兴旺,没有任何变化,它们生活得非常好,非常健康。如果说它们是逐渐绝迹的,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一些变化的痕迹,但是我们没有发现这样的证据,因此是行星撞击地球而喷发出的火焰,使恐龙突然消亡的。在火焰熄灭后,接下来几周的时间里,地球上十分寒冷。”
但希汉的理论遭到恐龙逐渐灭绝派的反对。这一派的代表是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威廉·克莱门斯。他说,希汉的研究无法证明恐龙是在行星撞击时消亡的。代表这派学说的科学家们已经做了20年的研究,他们在“地狱湾岩层”上面9英尺的沉积岩中发现只有少量的恐龙化石存在。这个岩层是行星撞击前的200万年中形成的。他们因此认为在地球上生活了2亿年的恐龙到行星撞击前已经所剩无几。
也就是说,关键问题是:恐龙灭绝是在碰撞前还是在碰撞之时,因为通过考古已经确定,地球几千万年前确实被外星体碰撞过,这已有好多证据说明。这也许可以确定恐龙灭绝的时间。但是有人认为恐龙在大碰撞之前就已灭绝,如果这种说法正确,那么只通过地球被碰撞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恐龙灭绝的问题。还必须将两者的年代进行对比,即只有碰撞时间与恐龙灭绝死亡时间相符,才能充分地说明恐龙是由于外星体碰撞而突然死亡的。
英国科学家分析,认为能够证明恐龙灭绝是发生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那么恐龙灭绝就可以排除天外星体撞击的原因。伦敦的一批科学家不久对天体撞击前恐龙灭绝这一流行性说法提出了质疑。他们在《地球学会会刊》上发表的文章中说,恐龙大规模的灭绝在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已经过去了数百万年了。
以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诺曼·麦克劳德为首的22位科学家解释说,火山猛烈暴发再加上全球海平面的大量降低,削弱了恐龙在地球上称王称霸的地位。
现在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一颗小行星在现在的墨西哥南部附近撞击了地球,引起了巨大的海啸和掀起了导致5000年冬天的尘埃云。
诺曼和其同行写到:“发生在白垩纪末的撞击事件,从对地球最后一击的角度来说,导致了恐龙大规模的灭绝。”“但是化石的纪录表明,同大规模灭绝相联系的大部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在小行星到达地球时就已经发生了。”
诺曼他们指出,当时海平面降低了大约100米,而且有一股巨大的熔岩流到了现在的印度次大陆,这两种现象可能对气候起到了很大的破坏作用。恶劣的环境气候使恐龙走向了大规模的灭绝。
看到这些眼花缭乱的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人们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神秘了,总之,不管是哪种假说和理论,都还需要科学家们仔细考察和验证。
 
恐龙真的灭绝了吗
恐龙在6500万年以前就已经灭绝了,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目前国际学术界也有不少的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恐龙并没有全部灭绝,直到今天,在地球上还残存着活恐龙。
由于坚信还有恐龙在地球上生存着,所以,许多国家的学者热衷于发现和寻找活恐龙的踪迹。恐龙真的还活着吗?如果它们还活着,那么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事实又该怎样解释呢?
有学者认为,生活在印尼的科莫多龙,就能使我们猜想到活跃在数千万年之前的恐龙的某些生活习性。事实上,科莫多龙与古代恐龙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到底是否属于恐龙呢?这还有待证明。
除了已发现的科莫多龙之外,近年来,西方一些科学家认为:在非洲刚果东北部僻远的利科勒地区(桑加河与乌班吉河之间),有大片尚未开垦的热带雨林和几乎无人勘探过的沼泽地带,这里也可能仍存在着“活恐龙”。
这个地区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同650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极为相似。根据美联社记者沃伦·E·利里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著名生物学家、稀有动物考察家罗伊·迈克尔博士以及鳄鱼专家詹姆斯·鲍威尔等一行人,在1980年和1981年对刚果稀有动物考察后不久,发表了关于刚果泰莱湖地区至今还可能存在着“活恐龙”的推测和论断。
其实,刚果有“活恐龙”的消息由来已久,早在古代时,当时的土著居民——俾格米人(身材矮小的黑种人)曾多次发现一种类似恐龙的动物,它的外部形态特征是呈灰色,身长约12~13米,体重约十几吨,有一个长而灵活的颈和一条长而粗的尾巴,这很可能就是生活在6500万年前一种蛇颈龙的后裔,它出现和消失的时候,有一道淡红色的光环闪烁,当地的土语称其为“莫凯莱——塔姆塔”,意为“巨型的怪兽”。
1770年,法国有一位传教士曾在刚果发现过这种怪兽,以后陆续又有德国的两个野生动物考察队也在刚果发现了类似的巨型怪兽。他们认为这种巨型怪兽很可能是一种恐龙,看上去就像是6500万年前绝迹的巨大的雷龙的一种比较小的变体。据当地人传说,30多年前,这里的土著居民曾用捕鱼的鱼叉杀死过一只怪兽,并且把它切成碎块,分给一些人吃了,但不久凡是分食过怪兽肉的人都莫名其妙地死去了。
近几年来,刚果政府拨出大笔款项,组织本国专家,携带进口的先进仪器进入泰莱湖区进行考察,向掌握这种巨型怪兽第一手材料的本地人做调查,认真倾听本地人谈论亲眼看到的怪兽的情况,从而收集到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在附近一个地方,考察队发现了两行200米的巨型怪兽足迹,是4天前才留下的,清晰可变,一直通到河里,爪印0.9米长,爪距约2.4米左右。
据这只考察队的队长、刚果著名生物学家玛尔舍令对记者说,他自己在泰莱湖地区也亲眼看到这种巨型怪兽,那是考察队来到泰莱湖的第六天,他和两位向导去林中打猎,突然看到湖内离岸边约300米的地方出现了一只巨型怪兽,形态十分古怪,它的头很小,脖子又长又细,背非常宽阔,露出水面的部分约有4米长,玛尔舍令当时兴奋得连摄影机也失手掉在地上。后来,他又划船到离那只巨型怪兽大约60米的地方,那只巨型怪兽好像察觉了什么,小小的脑袋在空中东张西望,它的额间呈棕褐色,肤色油黑,身上无毛,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它在水面停留了约20分钟,就钻入了水底深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刚果泰莱湖区仍有可能存在“活恐龙”的消息,至今还只能说是一个不能完全揭开的谜,这为科学史上未解的恐龙之谜又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除了上述的一些情况外,在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纷纷传出发现类似恐龙的巨型怪兽的消息。学者们猜测,它们很可能是恐龙的后裔或变种,但这也仅仅是猜测而已。因为恐龙大量繁殖的年代距今天非常遥远,那时人类尚未发现,因此,人类根本不可能亲眼看到6500万年前的恐龙世界的真相。科学家们也只是在大量的恐龙化石中研究和推论恐龙的特征、生活习性及其演化历史的概况。
西方一些科学家坚信,种类如此繁多的恐龙根本不可能在6500万年前突然神秘地完全灭绝,他们相信还有恐龙的后裔活在地球上。恐龙究竟是否真的在6500万年之前全部死亡?如果没有,有什么可以完全证明地球残存着“活恐龙”呢?譬如,一位科学家就曾这样宣称:
鸟类就是恐龙的后裔,所以,当你打开窗子,就能看得到它们呢!
剑桥大学的彼得·高尔顿和哈佛大学的罗伯特·T·巴肯教授把他们的理论部分地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即已知最早的鸟化石和某些恐龙有相似之处。多数古生物学家也认为,有翼的动物、鸟、恐龙和鳄鱼都是由2亿年前的槽齿目动物演化而来的。
高尔顿和巴肯引证了这样的事实:最古的鸟类化石是始祖鸟的化石。它的大小和乌鸦差不多,它生活在1.4亿年以前,也就是恐龙出现之后。所以从另一个方面可以说,鸟类就是属于恐龙的后代了。
 
恐龙与海怪的传说
此外,几乎所有国家的渔夫和海员,都世代相传着海底下有巨怪的传说,这也可以从一个方面作为恐龙没有彻底消亡的可能性证据。然而,到底有没有这种海洋中的怪物呢?我们先看一看有关海中巨怪的描述。
公元前4世纪,约翰·洛克哈特在《海中之谜》一书中评论说:“大多数证人都不能确定那是怎样的一只怪物。它是一条似蛇的生物,有一系列的驼峰,头似足,身体上部是黑色的,下部是浅色的。它移动时上下起伏,在夏季出现。”“它不伤害人,因为它从不攻击任何人……”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记述了利比亚附近海域发现的怪东西:“沿着这海岸航行的水手们说,他们发现了许多公牛的骨头,他们知道,这些公牛是被海中巨蛇吃掉的。当他们继续航行时,巨蛇向他们发动了袭击……”
1555年,瑞典乌普萨拉城的大主教奥拉斯·马格努斯曾描述了一条长60米、宽6米的海怪。它长着尖锐的鳞,毛发从脖子上垂下来。一位名叫汉斯·爱爵德的挪威传教士也记述了他在1734年在格陵兰附近见到的一条可怕的海怪:“它的长而尖的鼻子像鲸一样喷着气。它有宽阔的大鳍、坚固而粗皱的皮,下身形状像蛇。它高高地翘起尾巴,倒退着沉入水中。它的身躯有船那样长。当天晚上,我们遇上了恶劣的天气。”
人们最初把海怪定为了海蟒。在19世纪有关海蛇的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808年奥克尼斯的“斯特朗萨怪兽”。专家们亲自对渔夫送来的一具奇怪尸体进行认真检查,而后各执一词,有的说这是科学上尚不知道的动物,有的说,这是姥鲨。多年来争论不休,最后还是把答案统一到了姥鲨之上。
1848年,行驶在大西洋非洲海岸的皇家海军军舰“德达勒斯”号上的船长和水手们是最著名的海蛇发现者。船长彼得报告说:“它的头和肩膀冒出海面1.3米高。没有鳍,但有一些像马鬃或海草似的东西在它背上拂动。”
对于以前这样的关于海怪或海蛇的发现,一些动物学家都不以为然,他们不相信这些,也不同意把这些动物解释为海豹或鱿鱼之类以外的“怪物”。而有些专家认为,在海洋的某些地方,可能存在着一种动物,这种动物是人类产生之前曾统治地球的巨型动物的后代,而且有可能是恐龙的后代。
到了20世纪时,发现海怪或海蛇的又大有人在。其中最令人信服的是巴西东海岸的巨型海蛇。1905年,米德·沃尔多和迈克尔·尼科尔乘着“瓦巴拉”号蒸汽船离开巴西。他们站在甲板上,突然看见一个乍看像石头的东西漂浮在海面上。
沃尔多后来回忆道:“不久,我看到巨大的鳍或皱壳露出海面,颜色如黑棕色的海带,边缘有些蜷曲。它的长度显然有2米,高出水面约45~60厘米。我能够看到,在水下,在皱壳后面的躯干很大;在壳前方伸出水面的是巨大的头和脖子。脖子有人体那般粗,头很像海龟,当然也有眼睛,我看得出它嘴巴的轮廓。我们的船速很快,一会就远离它了,它游动时脖子左右摆动,姿势奇特。它的头部和脖子上部是黑棕色的,下半部有些苍白。”
过了14个小时,那个(或者是另一个)怪物又出现了,因为尼科尔报告:“水中有巨大的翻滚波浪。”“瓦巴拉”号船的大副和三副也看见了这一现象。尼科尔还写道:“起初我们以为这是90~135米远处的一块暗礁,但不久,那东西以比我们船速(约8.5海里/小时)稍快的速度移动。接着,站在嘹望台上的一位水手也看到了它。虽说月光很亮,但因怪物激起的水花四溅,我们无法看清这怪物到底是什么样子。从水面激起的波浪看,它像是一艘正在水面航行的潜水艇。”
几分钟后,怪物便消失了。
“瓦巴拉”号船的遭遇和几世纪中的有关报告,都是描绘一种长长的、似蛇的,在海上蜿蜒前进的怪物。这种怪物是海蛇?是巨鲨?还是恐龙的后代?或是人们至今还不认识的动物呢?目前,仍没有定论。
浩瀚幽深的海洋中确实藏着一些人们尚未发现的奥秘,为了能够了解海洋,利用海洋,很多科学家都十分关注于海洋及其各种相关现象的研究。如上所述,在关于海洋生物的研究中,最令人困惑的莫过于有关海怪的报告了。
人类在海洋中发现的奇怪动物有两种,或是像恐龙,或是似大海蛇。如上所述,下面讲述的在新西兰海底发现的奇尸可能更会让人们拍案称奇。
1977年4月25日,日本大洋渔业公司的一艘渔船,在新西兰的克拉斯特彻奇市以东50千米的海面上捕鱼,当渔民们把渔网从水下300米的地方往上拉时,“呼”的一下,渔网里竟捞出一具叫不上名字的已腐烂的动物尸体。渔民们把捞上来的东西拍了照,并且取了做分析用的试样后就丢了。
这具尸体有2吨重,它大约死去半年到一年了,所以浑身散发强烈的腐臭味。这个怪物样子很怪:长长的脖子上,有一个小小的脑袋,肚子很大,里面却是空空的,没有一点内脏,还长着4个很大的鳍……它的身长约10米,头和颈部长约2.5米。
动物学家们对这个怪物提出了各种不问的假设。多数人认为它是被海浪打得面目皆非的小鲸鱼和大鲨鱼,但有些人则认为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动物——生活在深海里的蛇颈龙。
此后不久,美国“海洋”杂志公布了东京渔业高等学校生物化学家中村,对试样进行分析的结果,他从样本中找到了为鲨鱼以及其他爬虫类动物所特有的某种蛋白,而这种蛋白是哺乳动物从来所没有的,目前所有的生物化学资料对此还不能有更深的解释。
这个研究结果排除了死鲸的说法。也就是说,这个奇尸要么是鲨鱼,要么是人类还不知道的海中大爬虫类动物。但鲨鱼的肉是白的,还有一种尿的气味,而这个怪物的尸体却是赤红的,没有尿味,且根据照片和目击者的描绘,说明这个尸体并不像鲨鱼。这个尸体没有鱼类特有的腥味,只带有腐烂的肉臭味。
所以,不少人认为这种怪兽是属于海中还不知道的大爬虫类动物,也可能就是残存的恐龙后代的一种。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