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神奇的爬行动物

神奇的爬行动物

作者:雅风斋字数:71946状态:连载

第七章 冷血也有可爱的一面

爬行动物都是冷血动物,不过它们也有很多传奇经历。如果我们能够关注这些小的有趣细节,则有利于我们认识和保护这些动物。
 
达尔文的大龟宠物
2005年,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动物,一只名叫哈丽雅特的大乌龟,在某一天度过了它的175岁生日,还得到了一个粉红色的芙蓉花蛋糕。
哈丽雅特是一只巨大的加拉帕戈斯陆龟,生于1830年,体重150千克。
在当时,它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现存最年长的龟类和带壳爬行动物。澳大利亚的动物保护者欧文表示:“它肯定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物。我觉得它肯定能活到200岁。”有传说称,它还曾经是达尔文的宠物。
这只乌龟的经历颇富传奇色彩。根据地方传说,达尔文1835年乘英国军舰贝格尔号考察时,从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带走了几只乌龟,5岁大的哈丽雅特正是其中之一,那时候它的个头还只有盘子大小。
达尔文于1835年曾到加拉帕戈斯群岛考察,那次旅程对他后来提出著名的生物进化论有过巨大帮助。
许多人认为,哈丽雅特事实上“帮助过”达尔文。他们称,哈丽雅特是当年达尔文从加拉帕戈斯群岛带回的4只乌龟之一,两只乌龟1837年在英国去世,而哈丽雅特是剩下的两只之一。
在英国度过了一段时光后,哈丽雅特约在19世纪中期被带到了澳大利亚。那时候它被误当成雄性乌龟,得名“哈里”,过了100多年,人们才为它正名,它也恢复了“女儿身”。
对于哈丽雅特的身份,学术界存在不少争议。美国学者对它进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测,几乎可以确定它来自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的圣克鲁斯岛。历史学家说,贝格尔号所带回欧洲的海龟来自西班牙岛、圣玛丽亚岛和圣萨尔瓦多岛,达尔文当年也根本没去过圣克鲁斯岛。
但是,DNA检测也显示哈丽雅特年龄至少有175岁,大致符合传说中它与达尔文接触的年代,这使那些支持它与达尔文有关的人的立场更加坚定。
尽管哈丽雅特的身份存在争议,但这丝毫不影响它成为明星,这位老寿星总是能吸引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因为哈丽雅特属于濒危物种,世界各地的生物学家也不知疲倦地对它进行研究。
这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老的活乌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2006年6月22日,很不幸,哈丽雅特去世了,得的是急症,心力衰竭,安静地在晚上去世,它活了176岁。
 
龟与中国文化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龟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因为龟寿命极长,所以成了长寿的象征,人们多用“龟龄”喻人之长寿,或与“鹤龄”结合,称“龟龄鹤寿”和“龟鹤齐龄”。即使是在皇家的陵寝里,驮着皇帝功德碑的,一定是一只大龟。
中国人崇尚龙、凤、麒麟、龟四种动物,古人认为这些动物都是神灵之物,故称之为“四灵”。四灵作为祥瑞的标志。其实,除了龟以外,其他三种都是传说中的动物,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只有龟是现实存在的动物,可见龟的地位之高。
龟背的纹理宗密,很多人一直相信,龟隐藏着天地的秘密,因此它也成为一种神秘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动物。因此,龟壳也常常被用来做占卜的工具。
自古以来,人们相信龟能带来祥瑞之气,龟已成为先行先知的灵物,摆放玉龟可以化阴补阳,调节室内阴阳平衡和天然磁场。能补运气旺财位,用玉龟镇宅可平平安安,吉祥富贵。在我国远古时代,三皇五帝以“神龟”和蓍草卜筮。因此,可以说龟是最具灵气的一种动物。
“染指”一词的由来与大龟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盯着不应当属于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常常会说他企图“染指”某种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殊不知,这个“染指”背后还有着一个关于大龟的有趣故事,不光如此,这个故事中还包含了另外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
据《左传·宣公四年》中记载:
斋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従之。夏,弑灵公。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故事的大意是,郑灵公得到了一只大龟,炖了与群臣分享。子公说:“我的食指大动,必然有好吃的。”灵公和他开玩笑,故意没给子公一份,以预示他算得不准。子公大怒,用食指在锅里沾了点汤,尝了一口就出去了。灵公大怒。然而,子公害怕了,就先下手杀掉了灵公。
因此,这个故事中出现了两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食指大动和染指。当我们形容自己垂涎某种事物的时候,就说自己“食指大动”,进而就“染指”了。
鳄鱼的眼泪
鳄鱼的眼泪,是一句有名的西方谚语,传说中鳄鱼在吃人之前会流下虚伪的眼泪。在这些古代西方的传说中,鳄鱼既有凶猛残忍的一面,又有狡猾奸诈的一面。当它窥视着人、畜、兽鱼等捕食对象时,往往会先流眼泪,作悲天悯人状,使你被假象麻痹而对它的突然进攻失去警惕,在毫无防范的状态下被它凶暴地吞噬。
另外一种说法,是鳄鱼将猎物抓捕到手之后,在贪婪地吞食的同时,会假惺惺地流泪不止。总之,鳄鱼的眼泪被喻指虚假的眼泪,伪装的同情。
鳄鱼到底有没有眼泪呢?鳄鱼的眼泪确实有。但是它的眼泪并不像传说中的怜悯,而是为了排泄它身体内多余的盐分。哺乳动物身体里的盐分,主要是通过肾脏来排泄。鳄鱼的肾脏不完善,它只好通过一个特殊的腺体来排泄身体内多余的盐分,这个腺体正好长在它的眼睛附近。当它吞吃食物的时候,也许正好在排泄多余的盐分。
其实,这种“流眼泪”的习性,并不是鳄鱼的专利,其他的爬行动物,如海龟、海蛇、海蜥蜴等,也用这种方法排泄多余的盐分。例如,海龟在产蛋的时候也会流泪。
吞石块的鳄鱼
鳄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动物,它以残忍著称,经常将猎物撕成大块的肉后生吞下去,于是,它就有了另外一个奇怪的癖好,就是喜欢吞噬石块的习惯。而且,它是按比例有规律的吞石块,它所吞噬的石块永远只占体重的1%。
那么,鳄鱼为什么要吞食石块呢?原来鳄鱼也是用石块来磨碎获物的骨头和硬物的,因为鳄鱼的胃柔软,如果没有石块,甚至连水蜗牛脆弱的壳都不能破坏。
科学家们还发现,鳄鱼吞食的石块质量约为鳄鱼体重的1%,这个百分比并不随鳄鱼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观察表明,胃中没有石块的幼小鳄鱼,潜水能力大大落后于吞了石块的同伴。
根据这一点,科学家们认为,石块不但能帮助鳄鱼磨碎食物,而且还起“镇仓物”的作用。这种“镇仓物”使鳄鱼便于潜伏水底和在水底活动,不至被湍急的水流冲走。另外,石块还有助于鳄鱼把大的猎物拖到水里。
鳄鱼的小朋友
别看生活在非洲河流中的尼罗鳄的长相丑陋、生性凶猛残暴、性格也很孤僻,但它自有“莫逆之交”——燕千鸟。
当鳄张开大嘴,懒洋洋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或休息的时候,燕千鸟会毫无惧色地跳进鳄的血盆大嘴,在它的舌头上自由自在地跳来跳去。即使鳄把嘴巴合起来,它也不会把自己的“好友”吞下去。如果燕千鸟要想出来,它只须用嘴尖轻轻地啄一下鳄的舌头,鳄就会乖乖地张开嘴巴,让燕千鸟飞出去。如果燕千鸟受到惊吓,它也会向鳄求助,这时鳄会张开大嘴,“迎接”燕千鸟飞进去。
鳄为什么会对燕千鸟这么友好呢?原来鳄在饱餐以后,有些肉屑、肉丝会嵌在牙缝里,非常难受。同时,鳄的舌头上也常有水蛭寄生。这些都要靠燕千鸟去剔除和啄食。这真是难得的“牙医”和“口腔大夫”。
燕千鸟还是鳄的“义务报警员”,它的感觉器官非常灵敏,稍有风吹草动,燕千鸟就会喧叫着惊飞起来,发出“警报”,使鳄从睡梦中或迷迷糊糊的状态下惊醒过来,赶快躲到水里,做好防范准备,逃避敌人的袭击。
燕千鸟也从这种合作中受益良多,它既在鳄鱼的利齿之间得到了美味,填饱了肚子,又间接得到了鳄鱼的保护,真是一举两得。
但是,这种“相依为命”的“共生”、“双赢”现象,只是生活在非洲的尼罗鳄才有。
很少叫的鳄鱼
在人们的心目中,鳄鱼就是“恶鱼”。一提到鳄鱼,立刻会想到血盆大口,密布的尖利牙齿,全身坚硬的盔甲,时刻准备吃人的神态。
但我们有没有注意过这么凶猛的动物的嚎叫呢,似乎从来都没到过鳄鱼的叫声,不像猛虎下山时草木随之而动。但事实上,鳄鱼是会叫的,叫声是根据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的,不是所有的叫声都一样。
据生物学家研究发现,鳄鱼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一般是表示气愤;而嘶嘶的声音则表示求偶;基本上就在这两种状态下,鳄鱼才会发出叫声。正是因为鳄鱼平时发出的叫声的时候不多,人们才误认为鳄鱼是不会叫的。
渤海湾“蛇岛”探秘
 神秘的蛇岛
蛇岛,又名“小龙山岛”,位于我国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西北面的渤海之中,距旅顺港25海里,这里现在已经成立了蛇岛自然保护区。
蛇岛总面积约1平方千米。小岛主峰海拔216米,岛上有7条山脊,6条沟,7处岩洞,四周除有一小片卵石滩外,均为悬崖峭壁,岛上有蛇13000余条。蛇岛是世界上唯一的只生存单一蝮蛇的海岛,岛上只有一种黑眉蝮蛇属剧毒蛇。
 蛇岛上的毒蛇
这里的蝮蛇是西伯利亚蝮蛇的一种,属爬行纲蝮蛇科(响尾蛇科),长60~70厘米,大者可达94厘米。蝮蛇头呈三角形、颈细,背灰褐色,两侧各有一行黑褐色的圆斑,腹灰褐,具黑白斑点,捕食鼠、鸟、蛙、蜥蜴。蛇岛的蝮蛇头和牙特别大,毒性甚烈,1克蛇毒液可毒死1000只兔子,3万只鸽子,0.1克可致人死亡。蝮蛇都非常善于伪装,不仅躯体的颜色和周围的环境酷似,连栖息的姿态也能摹拟周围的物状。岛上的蛇一般不袭击人,只要不触犯它,即使离它很近也无害。
另外,蝮蛇的特点是,判断周围环境不依靠眼睛,而靠眼鼻之间的一个特殊器官——颊窝。颊窝状如漏斗,是一个灵敏度极高的热测位器,能察觉摄氏0.001度的温度变化。人、鸟、兽顺风靠近它,立刻被它察觉,人们根据它的这一特性,逆风靠近它,虽然近在呎尺也不会被发现。
 蛇岛生态的保护
多年来,在蛇岛上形成了蛇吃小鸟,小鸟吃昆虫,昆虫吃植物,植物以鸟粪为肥料的食物链,形成了以蛇为中心的完整的生态系统。黑眉蝮蛇在日益发展的系统中形成大型群体,20世纪50年代中期据我国科学家调查统计,当时蛇岛上有黑眉蝮蛇5~10万条,可在1958年6月蛇岛发生了一场大火一连烧了四五天,整个蛇岛植物几乎化为灰烬。大量蛇被烧死、烤死,使蛇资源遭到严重损失。
目前蛇岛已经建立起了保护区,拥的蝮蛇种群已由保护区建立初期的9000条左右增加到了两万多条,并取得蝮蛇科研最新成果。
 蛇岛中的蛇来源之谜
科学研究表明,岛上蛇是由大陆上来的,但不是大陆蛇类渡海过去的,也不是由渔船带至岛上去的,而是地质时期海陆变迁的结果。大约在几亿年以前,海面远比今天海面高,或者说是大陆太低,辽东半岛与蛇岛虽连在一起,但均被淹没在海中。到了4亿年以前,这一地区开始成陆,辽东半岛与蛇岛开始逐步出露海面,后来经过数次的地壳运动以及海平面的升降,蛇岛脱离了大陆独自成行,使得蛇岛饱经沧桑之变。
如果说蛇岛中的蛇的来源分析基本可信的话,那么,为什么这些蛇竟是清一色的蝮蛇,而没有其他种类的蛇,还是个谜。
有人认为,蛇岛面积很小,可供蛇类吞食的东西有限,捕食鸟类也并不容易,往往还会遭到老鹰的袭击,对于那些食性较窄,自卫能力弱的一般蛇类来说,难以在岛上生存。而蝮蛇的食性相当广,猎食和自卫能力都很强,在长期的自然演变中,蛇岛逐渐成为单一的蝮蛇的天下了。
但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蛇岛周围海域共有5个小岛,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差不多,为何其他4个岛上没有蝮蛇,唯独蛇岛上有这么多的蝮蛇呢?看来,这个谜还有待于科学工作者进一步努力,才能最终探明其中的奥秘。
会“飞”的天堂树蛇
 会“飞”的蛇
在人们的印象里,蛇或是在地上匍匐前进,或是水中游动,但是说起蛇会“飞”,你可能不相信。但现实中确实有一种蛇,它一次飞行的最大“航程”能有几十米,甚至超过100米,还能在空中做90度转弯,这种功夫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就是天堂树蛇。
天堂树蛇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的湿地丛林中,体长1至1.2米之间。在飞行前,天堂树蛇会爬到高处的树枝上。它腹部的鳞片很硬,能够灵活地攀附树节等凸出部位。它先用尾巴钩住树枝,身体挺直,看上去很像字母“J”;接着猛地一弹,就从树枝上高高跃下。
在飞行过程中,它的身体不停扭动,呈“S”形,就像在空气中游泳一样。天堂树蛇与其他会飞的非鸟类动物如飞鼠和飞蜥蜴不同,天堂树蛇并没有附翼等辅助结构,它凭借的是实实在在的“轻气功”。在飞行过程中,它们平均每秒收一次腹,使整个身体变得扁平,像一个倒扣的“U”形管,有如一个降落伞,在下落过程中增加空气对身体的阻力,延长飞行时间。
由于能够在短时间内跨越较长的距离,天堂树蛇在捕食和躲避天敌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天堂树蛇的习性和研究
这种蛇最喜欢用尾巴将自己挂在高高的树枝上晃荡,然后就是突然从10多米的高度“飞下来直冲地面”。对其他蛇类或者爬行动物而言,这样的行动无异于自杀之举,但飞蛇却能安然无恙。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些什么样的秘密呢?
美国的科学家发现,这种蛇在“飞行”途中并不是“大头朝下”直冲地面,而是采用一种颇为独特的姿势在树枝间滑行,在没有翅膀的情况下,它们最远能滑行出约24米。研究人员确认,飞蛇拥有无与伦比的空气动力学知识,因此能充分利用自身形态变化,在外界气流的帮助下,穿梭于大大小小的树枝间。
在离开树枝后,飞蛇会将自己的身体“变成一个平面”,然后借助身体的左右起伏波动来获得“升力”。它们的滑行速度很快,可达到每秒8到10米。这种波浪形扭动产生的空气动力学效应比蛇自身重力要大得多,也就是说在滑行的某一瞬间,蛇身体上的合力其实是向上的。不过,蛇是不会向上飞的,因为这种向上的合力转瞬即逝。
在飞行中,蛇头始终与气流保持25度仰角,而且半个身体形态不变,只有尾巴在上下摇动。这样,飞蛇就能在滑行期间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不会“重重摔在地面”。
研究发现,一些蛇在空中飞行时甚至还能掉头。在开始跳跃式冲上天空飞行不久后,蛇要偶尔下降加快速度来获取空中滑行的起始速度,并保证之后在空中继续滑行。
 
印度长笛的舞者——印度眼镜蛇
在所有关于印度的民俗里,有一种娱乐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印度眼镜蛇舞。这是印度弄蛇把戏中的最有名的娱乐方式。印度艺人吹着笛子,眼镜蛇们乖巧的便翩翩起舞,让观众在惊恐的死亡背景下,看着红黑相间的眼镜蛇,听着怪异的音乐,体会一种另类的美丽和享受。
印度眼镜蛇最显著的特征是它头部至颈部的皮摺,每当进行猎食或感应到危机时,印度眼镜蛇都会展开两侧的皮摺以威吓对手。主要分布在印度大陆(除了印度东北大陆),另外在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以及孟加拉国等地区也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印度眼镜蛇的皮摺范围宽阔,皮上有明显的曲线眼形纹,形态有如眼镜。一条成年的印度眼镜蛇长度为1.35~1.50米,有的个体可以长达2米。皮摺上的眼镜纹会根据蛇种躯体颜色的不同,而有着多样的变化。
它们栖居在低海拔地区,喜好较为干旱的农垦地、果园、杂草与灌丛混生的山坡地及季风林底层。印度眼镜蛇凶猛,有地盘意识,对物体移动敏感,攻击性强,遭人干扰时易怒,捕食猎物迅速准确,完全符合蛇类的攻击风格“稳、准、狠”。
印度眼镜蛇为什么会随音乐起舞呢?确实,印度玩蛇人对着眼镜蛇吹奏音乐时,它们会跟着有节奏地摇摆。其实,蛇的听觉很不灵敏,只能听到频率很低的声音,所以它不可能对玩蛇者吹奏出来的音乐有所反应,更不用说随其节奏跳舞了。
动物学家说,眼镜蛇之所以舞蹈,是因为它们能感觉玩蛇者的脚在地上轻拍、木棒在蛇筐上敲打的震动,一旦蛇感到有动静,它会从蛇筐里摇摇摆摆地探出头来,寻找出击的目标。而蛇之所以要左右摇摆是为了保持其上身能“站立”在空中,这是它们的本能,跟吹奏音乐无关。因为一旦停止这种摆动,它就不得不瘫倒在地。
“劈啪作响”的响尾蛇 
响尾蛇不产于我国,绝大多数产于美国和墨西哥的北部。美国的西南部便有10种左右,黑西哥和中美洲约有7种,只有一种广泛分布于南美洲。
响尾蛇靠一种奇特的横向伸缩的方式穿越沙漠,这使它抓得住松沙,在寻找栖身之处或猎物时行动迅速。当角响尾蛇从沙地上穿过时,会留下其独有的一行行踪迹。
响尾蛇这个名字早已闻名于世,这不仅因为它是有名的毒蛇之一,还因其具有特殊的响尾,才叫做响尾蛇。这实际上是由尾部不脱落的皮肤角质化形成的,每当响尾蛇脱皮一次,尾上就能形成一个内部中空的响尾环。每种响尾蛇的尾蛇环数目不一,但一般常见的约有10~12个环。当响尾只有一个环时,响尾不能发响,只有当几个疏松的尾环形成后,才可能发响。
每当响尾蛇摇摆着尾巴时,所有响尾环彼此可以作相反方向运动。由于每个环充满着空气的振荡和相互撞击,于是便能产生一种高频率的响声,这就是响尾蛇能发出响声的原因。实验证明,响尾最有效发响的是第八环或其相近的几个环。因此,响尾蛇宁愿减少或弃掉一些过长的响尾,以保持10~12环的数目,这样更便于它摇摆响尾和更有利于响声的集中有效。
有人认为尾响是用来威吓猎取小动物的,有人认为是用来引诱异性的,也有人认为其响尾很似流水声,用来引诱那些口渴的小动物前来喝水而捕食之。更多的人认为响尾声能威吓它的天敌,对自身具有保护作用。响尾蛇摇动响环时,实际上是在向入侵者发出警告:被它咬到是会中毒的!
多数种类的响尾蛇捕食小型动物,主要是啮齿类动物;幼蛇主要以蜥蜴为食。响尾蛇所有种类皆为卵胎生,通常一窝生十几条。与其他蛇类一样,响尾蛇既不能耐热又不能耐寒,所以热带地区的种类已变为昼伏夜出,暑天时躲在各种隐蔽处(如地洞),冬天群集在石头裂缝中休眠。响尾蛇皆为毒蛇,对人有危害。
靠晒太阳来控制后代性别的蜥蜴
蜥蜴是变温动物,主要通过晒太阳来获取足够的温度的。有趣的是,蜥蜴竟然通过这种方法,来决定后代的性别。
澳大利亚的小蜥蜴就是这样的典型。待产卵的蜥蜴或许会选择较温暖的地方,这样可以加速怀孕的过程,产出雄性后代。澳大利亚的科研人员说:“待产卵的蜥蜴在特定的环境下,会选择温度较高的地方,这样可加快胚胎的形成过程,减少蜥蜴的负担,并生出雄性后代。”
目前科学家们尚不清楚蜥蜴调节体温控制后代性别的这种行为是否为有意的,但是一种理论认为冷血的爬行动物利用温度来控制后代的性别,以此保持成年蜥蜴的性别数量的平衡。
而且,蜥蜴会保持性别数量的平衡。研究人员认为,一些因素影响了待产卵的蜥蜴选择温度较高的地方,如寒冷天气和食肉动物的出现。相反,蜥蜴会主动选择温度较低的地方,以保持后代性别数量的平衡。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温度进一步升高,此研究结果指出了蜥蜴生存的潜在问题。研究人员说:“澳大利亚小蜥蜴的生活的范围已被限制在山顶,随着全球温度升高4℃,蜥蜴将无法再找到温度更凉爽的地方去生活。这意味着它们会产出雄性后代,并且很可能最终会消失。”
 
蜥蜴的叫声
蜥蜴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很多小朋友们都喜欢养一只来玩。
蜥蜴可以用爪子以及用牙齿发出声音。闲暇之余,我们偶尔会听到蜥蜴发出呼呼的声音,这种声音可能含有某种含义,如饥饿、求偶、警告等。但如果蜥蜴发出类似呛水的声音,好像它肺里有水一样,那么就是需要引起注意的了,因为这些特殊的声音往往说明你饲养的蜥蜴可能出现了健康问题。患有肺炎的蜥蜴会发出沉重嘶哑的呼气声,如果你听到自己饲养的蜥蜴突然经常发出这种声音,那么很大可能性你的蜥蜴是因为感冒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加重变成了肺炎。
因此,平时多注意饲养环境的温度是否稳定在正常范围之内,并且多留意饲养的蜥蜴有没有发出不寻常的声音,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小朋友在饲养过程中应当经常注意的。
关于蛇的猜想——蛇是由蜥蜴演变而来的吗
蛇和蜥蜴真的很像。从外观上来看,蜥蜴仿佛就是蛇加上了脚而形成的。于是,生物学家就大胆的猜测,蛇的祖先是生活在洞穴里的蜥蜴,并简单而缺乏依据的推想出了蛇失去脚的过程。
归纳起来,这种设想是这样的:蛇是从陆地上的蜥蜴进化而来的。这些陆地蜥蜴因为某些原因移居到地下,为了适应洞穴的生活,它们不得不改变自己,比如伸长身子,使自己有更大的力气驱动脑袋在泥土里打洞等,以至于渐渐地变成了今天的模样,它的四脚也由于没有用处而退化了。
但是,这种设想也有其明显的漏洞,许多鼠类也打洞,它们不但没有失去脚,而且打洞还非常依赖它坚硬的爪子。
不过,生物学家还是找到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他们从一块一亿年前的古化石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证据——在这块化石上,有一条带脚的蛇。
专家们下结论说,这块化石确实是蛇,而且它与现在的蜥蜴差别很大。它具有一条蛇才有的特征,它的身体长而且蜿蜒曲折,躯干中有140根椎骨,而大多数蜥蜴只有25根;它有一个像蛇一样的完全封闭的脑壳,而蜥蜴的脑壳是开放的。它的颚骨和现代蛇类完全一样。毫无疑问,这是一条真正的蛇,而且它有脚。
这个发现重新激发起了生物学家的热情,他们沿着有脚的蛇的道路上前进下去。
 
能吃老鹰的龟——白龟
 老鹰捉龟的战术
我们都知道,鹰是龟的天敌。在电视纪录片中我们看到,鹰抓住一只龟后,并不急于去啄龟的坚硬铠甲,而是将龟抓起来,飞入空中,然后朝着一个大石头用力丢下去,靠着巨大的冲力将龟壳砸开,然后鹰就可以享用美味呢。在这一战术下,龟似乎一点抵抗的能力都没有。
 龟的反击
但是,有矛就有盾。现实中,还真的有一种龟能够破解这一战术,它们不但能够躲开杀身之祸,还能够反客为主,去捕捉老鹰,你知道它们用的是什么战术吗?
衡山的盘谷溪涧边,生长着一种全身灰白的乌龟,俗称白龟。白龟嘴勾似鹰嘴,所以又叫鹰嘴龟。因它善于捕食蛇蝎类,山里人也称它为蝎蛇龟。这种龟有250克多重,壳硬如钢,尾坚如锯,而又十分地灵活。一遇敌情,就把头缩人壳内,一动不动。那么,白龟它如何能吃到能飞又比它大得多的老鹰吗?
白龟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当老鹰在山谷中飞翔觅食时,它立即放出一种奇特的腥臊味儿,而老鹰又恰恰喜欢这种气味儿,于是就立即一头俯冲下来,用利喙向白龟乱啄,当它啄到龟的缩头处,龟立即用自己的利嘴迅速钳住老鹰的喙,任凭老鹰怎样挣扎也抽不出来,于是只得振翅飞起,把龟带到空中。
在天空,老鹰边飞边甩,龟却用弯曲而坚利的长尾直刺鹰腹,致使老鹰慢慢失去重心,越飞越低,最后精疲力竭,掉在地上。这时,龟便用长尾把鹰头颈锯断,再把翅、脚锯下,然后将肉一块块吞食掉。据说白龟每捕到一只老鹰,可以饱食好几天。
巴西龟的入侵
很多人都喜欢养只乌龟做宠物,这种爱护动物的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处理不当,就会给别的动物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需要我们格外留意。
在宠物市场上,龟类中卖的最好的就是巴西龟,总体来说价格很便宜。在一份评估报告中,巴西龟是在市场中销售数量最大、最常见的物种之一,因为其低廉的价格受到了宠物爱好者的欢迎,购买的人数非常多。
巴西龟又称“红耳龟”,原产于美国中南部,在20世纪80年代经中国香港引入我国。由于其生命力顽强、极易饲养,因此在我国国内养殖场大量繁殖。除了国内的大规模养殖,每年从国外进口的仍有800万只左右。
然而,买了巴西龟,就等于断了本土龟的活路,这是极其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巴西龟比本土龟的生存能力强很多,本土龟根本不是对手。巴西龟成体个头大,在争夺食物和栖息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高密度的环境和多物种的同台竞争中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此外,在国内的养殖实验中,也证实巴西龟的繁殖能力是本地种的数倍。
而且,巴西龟的性格又比本地龟更为活泼好动,交配的欲望强烈,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自己的后代布满被入侵地的江河湖海,抢占大量食物和其他生存资源,使本土物种的生存环境急速恶化,数量飞速减少,最终走向灭绝,不仅是本土龟要遭殃,被巴西龟当作食物的各类水生物都难逃此劫。
现在,巴西龟已在世界各地成功入侵,被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物种之一。对此,人们应当保持高度的警觉。
 
卵胎生的爬行动物
卵胎生是指动物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新的个体后才产出母体的生殖方式。
这也是动物长期适应的结果,是动物对不良环境的长期适应形成的繁殖方式,使得母体对胚胎起到保护和孵化作用。
在爬行动物中,胎生蜥、铜石龙蜥等均为卵胎生,另外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的某些蜥蜴在高寒生境下也是卵胎生。
在我国两广境内,瑶山蜥也是卵胎生爬行动物,并且瑶山蜥对研究动物进化、物种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蛇类中有卵生的,也有卵胎生的,譬如海蛇、蝮蛇和南美的森蚺就是卵胎生的。
我国濒危的爬行动物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动植物资源及其丰富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是和谐社会的不协调之音,我们应加强对动植物的保护。
我国的濒危的爬行动物有:大壁虎、玳瑁、鳄蜥、巨蜥、山瑞、四爪陆龟、扬子鳄、鼋,列出这些,意在提高大家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识。
 
会爬墙的龟——委内瑞拉龟
在南美洲的委内瑞拉有一种肉食龟,龟肉肥嫩、鲜美,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这种龟喜亮光,只要有一点火光,它就会向有光的地方爬去,碰到墙、树阻挡它们,它就爬上去。所以当地居民要捕食,只要在高墙处放上一盏灯,它就会成群爬来,供人挑选捕捉。
正是由于这种龟能上墙爬树,所以都称它为壁龟。壁龟靠什么来上墙爬树呢?壁龟和普通的龟一样,也有硬质外壳,但在它的腹壳中央,有两个圆形吸盘。这两只吸盘虽然很小,但吸附力很强,且能交替吸附。它就依靠这个吸盘,上墙爬树如覆平地。但是壁龟的吸盘有个致命的弱点,它非常怕火,吸盘遇上火烘就会收缩,马上从树上坠落下来,当地人就利用这个弱点捉住它们。
会保鲜食品的龟——散香龟
我们吃的食物如果保管不好,就容易腐烂变质。现代化的电冰箱,就采取制冷降温的方法,使霉菌等不易生长繁殖,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现代化风潮都能吹到地球的每个角落。在非洲尼日尔的喀道牧村,这里很偏僻贫穷,至今连电还没有,当然谈不上用电冰箱保存食物了。可是,这里的人们采用一种动物——散香龟来当保鲜箱用,照样保存食物不变质不腐烂。
当然,它不能像电冰箱那样制作冰淇淋、冰糕、冰棍、冷饮等食物。那么,为什么食物长时间有散香龟在就不变质不腐烂呢?
原来,散香龟是一种黄褐色的乌龟,当地人称它为“食物的防腐者”。它外形和普通乌龟差不多,只是头顶上有一条香腺,沿着颈部伸出一组细小的香腺管,一直通向甲壳下的许多香胞。这些香胞能产生许多芳香的香素,每天平均能制造出0.03克香素。
这种香素是一种能杀灭霉菌的物质,有了它就可以保持食物不中毒、不腐烂。所以,只要在食物柜中放进一只散香龟,霉菌等就无法长生、繁殖和蔓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须把散香龟关在小木笼里,否则它会偷吃食物。散香龟食量不大,每天只需供给少量的食物就可以了。如果家人外出,几天乃至一个月不喂它,它也不会因饥饿而死亡。
 
脆弱的鳄鱼
鳄鱼是极其凶残而且勇猛的动物,它潜伏在沼泽和池塘中,只要被它盯上、咬住,或被尾巴击打,猎物就很少能够逃脱厄运。
不过,凶残的鳄鱼也有弱点,它的鼻子待别脆弱。有经验的人懂得,一旦遭到鳄鱼的袭击,只要寻找时机,在它的鼻子上猛击几拳,鳄鱼便会只顾逃命了。据说,这是因为鳄鱼的鼻子部位神经系统比较发达,一旦受到撞击以后,鳄鱼便会软弱无力。
 
喜欢吃蚊子的鳄鱼——短吻鳄
短吻鳄仅仅生活在美国东南部和中国。美国的短吻鳄又称密西西比鳄,而中国短吻鳄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称为扬子鳄。
短吻鳄的黄金时代已经消失了。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短吻鳄的数量从两百万只剧减到两千多只。19世纪,第一次死亡大劫难降临短吻鳄的头上,成百万只鳄被杀死或捕获,它们的皮甲被制成衣箱、时装和价格昂贵的装饰品。短吻鳄被人类驱赶得走投无路,栖息地日益缩小,被推向无可挽回的灭绝境地。
短吻鳄的口鼻部又大又宽,整个面部就像一把铁锹。它的牙齿尽管稀稀拉拉参差不齐,但是非常厉害。短吻鳄与一般鳄鱼的区别是:短吻鳄下腭长有四颗牙,如果是一般鳄鱼的话,它的牙就会一直长到上面。
短吻鳄无论在陆地还是在水中,都具有十分敏锐的视觉。它的身体像穿了一层盔甲,只有杀伤力很强的枪弹才能穿透。和所有的爬行动物一样,短吻鳄也是冷血动物。为了保持一定的体温,它们必须经常晒太阳。
在短吻鳄的嘴里的后部有一个瓣膜,当它吞咽食物时,这个瓣膜就打开了。它进食的时候,先要抬起头来,离开水面,抓住猎物游向岸上,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水随食物流时胃里。
短吻鳄的尾巴起着平衡的作用。在水中,它的耳朵是密封的,就像一个阀门可以随意开合。
匍匐在水中的短吻鳄,具有绝妙的伪装手段,看上去就像是在水面上飘浮的一段木头。
短吻鳄始终瞪大着眼睛,耐心地等待着它的猎物。当短吻鳄行动起来的时候,它们的笨拙就全然不见了。
短吻鳄的食物主要是雀鳝、梭鱼、鲇鱼以及小鸟。由于短吻鳄具有良好的视觉,因而它们也可以袭击陆地上的哺乳动物。麝鼠和负鼠是它们最爱吃的食物,短吻鳄也常常捕食龟鳖类爬行动物。
短吻鳄和其他的鳄鱼有一个共同的进食方式,它们不断寻找食物,但是无法咀嚼,要么整个地吞下去,要么就撕成小块再吞食。
短吻鳄还喜欢以蚊子为食物,它有效地控制着蚊子的繁衍。这是短吻鳄对陆地社会的一大贡献。
爬行类短吻鳄,这种远古的爬行动物,能够顽强地生存到今天,应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的一大幸事。
 
形如蛤蟆的蜥蜴——角蟾
单从名字上看,角蟾似乎应该是一种青蛙,而青蛙是两栖动物,不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其实角蟾是角蟾是一种形如蛤蟆的蜥蜴,它还是一种爬行动物。
角蟾的头上长角,身、尾都长着密密麻麻的长刺,头后的一些角刺粗大锐利。它身体长7~15厘米,尾巴粗扁,末端很尖,但却很牢固,不易断。角蟾生活在热带沙漠中,平时喜欢在干燥地带或沙地的洞里待着,把头露出洞外,捕食昆虫。它能根据气温高低的变化调整身体的颜色,以便调节身体吸收阳光热量的限度。当它卧伏在沙漠中时,还能模仿沙砾的颜色和形状,把颜色变得几乎和沙砾一模一样,从而可以逃避敌害的袭击。
角蟾还有一种奇特本领,从眼睛里喷出鲜血来攻击敌害。当它遇到危险时,身上的角便都直竖起来,眼睛开始变红,接着便从眼睛射出一股鲜血,喷向敌人。这样,侵害它的动物看到这种景象,就会吓得退却逃跑。
 
科摩多龙是恐龙吗
1912年,一架从澳大利亚起飞的小型飞机在低空飞越印度尼西亚的科摩多岛时,引擎失灵,飞机坠落在葱郁的热带雨林之中,飞行员达利只受了一点轻伤。达利知道这是一个无人居住的岛屿,他想搭窝棚安顿下来。等待人们来营救。
突然,他昕到灌木丛中发出了树枝被折断的很大的声响,好像有一只大动物在走动,达利惊跳起来,躲到一颗大树背后。大动物出现了,在离达利约10多米的地方停了下来,达利倒吸了一口冷气,浑身簌簌发抖,这东西有三四米长,足有1500千克重。它的模样狰狞可怕,巨大的头,粗粗的脖颈,四周是层层叠叠的橙黄色的厚皮肤,健壮粗短的脚支撑着全身,拖着根肥硕有力的长尾巴。当它张开大嘴时,达利差一点吓破了胆,它那长着像锯齿般的牙齿足以将一头野猪置于死地。
达利被营救回去后,心有余悸地向人们描述了在科摩多岛上看到的怪物。人们很难相信他的话,因为他所描绘的怪物,很像是早已灭绝的恐龙。
达利看到的真是早已绝灭的恐龙吗?
悉尼博物馆爬虫学专家沃尔特教授组织起几个人,登上了这人迹罕至的荒岛。登陆不久,沃尔特就发现那种怪兽,他兴奋得发抖,作为爬虫学专家,几乎瞬间就作出了判断,这是动物学史上没记载过的世界上最大的一种蜥蜴。
以后,科学家们做了进一步考证,认为这种巨蜥和早已灭绝的恐龙有着亲缘关系,它是地球上残存下来的远古爬行动物的后代。由于岛上气候温热,食物丰富,又缺少敌害,因此巨蜥世代繁衍,保存了下来。科学家把它命名为科摩多龙。
 
长舌头的避役
 可爱的避役
在哺乳动物中,针鼹的舌是它体长的3/4;体长1.3米的食蚁兽,舌只能伸长到0.3米;大家熟悉的长颈鹿也有一个长舌头,但45厘米左右的舌与它那4米以上的身高相比,就微不足道了。就舌长和身长的比例而言,避役的舌可算是最长的了。
避役还有一个独特的特征,它的眼球大而突出在眼框外,眼脸上下愈合为环状,中央有孔,光从孔而人。两只会旋转的眼球,可各自独立运动,左右眼各不受牵制,左眼向前看,右眼可向后看或向上看。这样扩大了视野,有利于捕捉昆虫。捕食前有时还左右摆动身体,以调节焦距,一经瞄准,舌就直线喷射而出,百发百中。
避役还以体色善变而闻名。在光、温、湿度,或其他反射作用于刺激下,中枢神经系统支配在真皮里的颗粒细胞和色素细胞改变位置,这就是体色迅速换的原因。有时一天会变几种颜色,来保护自己和警戒。一般夜间常是黄白色,天亮时为暗绿色。避役这些高超的“武艺”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
 长长的舌头
为什么说避役的舌头最长?避役,也叫变色龙,是一种树栖的爬行类,也是世界上珍贵动物之一。它不吃“素”,而以“活物”为食,喜食蝗虫、蚱蜢、蝶、蝇、蚊等。
如发现前方有虫子,它就慢慢爬近,闪电似的喷射出舌头,把虫子粘住。这精彩的表现不需1秒钟就完成。避役捕食的动作,早有电影把它拍下。
如用慢镜头观察,不难看出,它喷射出来的舌头可以超过它的体长。舌基部窄,末端稍膨大,上有粘性分泌物,舌像棒状,由弹性纤维组成。平时缩人口腔内的鞘内,捕食时的快速动作主要是由于舌内血管快速充血及舌肌的收缩,所以能极快地直射出来。
动物园里老鼠与蛇一家亲
 不共戴天的蛇和老鼠
我们曾经在一家动物园的蛇馆里看到这样一幕。上午,饲养人员在一条黄金蟒的房间内放进了几只老鼠,老鼠们茫然不知的在里面爬行,过了一会,蟒蛇便缓慢的爬了过来,然后用身体将老鼠缠住,慢慢的将老鼠缠住,将老鼠窒息而死,然后吞下,其场景既刺激、又带有一些恐怖的色彩。
我们都知道,蛇是老鼠最大的天敌。在蛇和老鼠之间,有着无数的故事。当某一地方老鼠过多的时候,人们就在那里投放出一定数量的蛇,于是鼠害就得到了遏止。
 蛇鼠一家亲
然而,谁说蛇一定是老鼠的天敌?在日本东京的一家动物园内,一只长不足9厘米的老鼠与一条1米多长的蛇就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室友。
据美联社2006年报道,在2005年10月,这条2岁的日本食鼠蛇由于拒绝吃冷冻的老鼠后,动物园管理员将这只活生生的大颊鼠赏给它作为美餐。然而,蛇却没有将鼠吃掉,且从此这两个动物成了同处一笼中的亲密伙伴。
尽管这条蛇后来又慢慢开始以冷冻的鼠肉为食,但它似乎对身边的那只老鼠一直没有动过吞食的念头。一名管理员说:“蛇显然很喜欢它的老鼠朋友,老鼠有时还爬到蛇背上打瞌睡。这样的情况我还真是从未见过。”
 缘由何在
有动物学家认为,其中可能的原因是,这条蛇在长期的人工饲养环境下,已经失去了捕食活物的动力和能力,因此,它对活的老鼠,并没有天生的捕食欲望。甚至更有可能的是,这条蛇由于长期的孤独生活,对这只大老鼠产生了伙伴一般的感情,从而喜欢上了这只老鼠,加之由于它并不缺少其他的食物来源,所以不吃这只老鼠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单是只有这条蛇或是在动物园里才有的现象,即使在大自然里,动物们常常也会有这类现象存在。例如,科研人员就曾经在非洲的草原上拍到猎豹和羚羊们亲密接触,甚至做成了好朋友,当然,这个时候猎豹已经吃饱了,它只是需要休息、放松和嬉戏而已,奇怪的是,连羚羊也不再害怕豹子,这倒是一件非常奇特的事情。
鳖的饲养小窍门
 美味的鳖
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鳖从来都占据着非常高端的地位。能够食用到鳖,对于美食家而言,是件非常荣幸的事情。而且,由于鳖的生长周期非常长,一般从孵化出来到长成要长达1年以上,所以更显得珍贵和稀少。
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农户饲养鳖以供应市场,其价格较高,单价都在120元~200元人民币/千克上,其经济价值也非常高。
 鳖的营养成分分析
首先,鳖的蛋白质含量高。据报道,每100克中华鳖内含蛋白质14.9~17.4克,脂肪0.2~4.0克,灰分0.8~1.0克,水分56~83克。至于营养成分的评价还要考虑到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及配比关系。
据报道,每100克裙边共含18种氨基酸,其中天门冬氨酸1.215克、苏氨酸0.534克、丝氨酸0.889克、谷氨酸2.146克、甘氨酸3.711克、丙氨酸1.463克、异亮氨酸0.336克、胱氨酸0.051克、缬氨酸0.414克、蛋氨酸0.199克、亮氨酸0.741克、酪氨酸0.288克、苯丙氨酸0.446克、赖氨酸0.711克、组氨酸0.187克、精氨酸1.526克、脯氨酸1.134克、色氨酸(在水解过程中被破坏)。
上述成分包括了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和10种人体半必需氨基酸,这充分说明鳖营养价值是很高的。
其次,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不饱和脂肪酸种类很多,鳖类都含有20-碳-5-烯酸(EPA)和22-碳-6-烯酸(DHA)为主的脂肪酸。最近的研究表明,在饮食中加入高浓度的DHA和EPA,有抑制肿瘤发生或转移的作用,DHA和EPA在鳖油中含量远比海产鱼、贝类含量高。
另外,还含有特殊的维生素B17,裙边中特别多,B17是一种抗癌物质。
第三,鳖的药用价值非常高。鳖肉味甘性平,有滋阴凉血的功能,可治疗乏力、久病、久痢、崩漏带下。
鳖甲有滋阴牵阳作用,能治疗疮、痔、阴毒等疾病。鳖甲有软坚化淤的作用,所以是治疗肝硬化病的常用药,如治肝硬化的有名中成药——鳖甲煎丸和人参鳖甲丸等。
鳖血味咸入肾,外敷能治疗颜面神经麻痹,又治小儿疳积、潮热和肺结核病。对关节结核病也有一定疗效。鳖脂为滋补强壮药,能治白发。
鳖卵能治疗久泻、下痢。鳖胆外用可治疗痔漏。鳖头烧成灰细研为散,可治小儿劳瘦、寒热往来及龟头病、女阴脱出病。鳖还具有抗癌作用。
此外,鳖的食用价值更是了得。
鳖的裙边宽厚,是鳖营养最丰富的地方。鳖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高级水产品,中医药认为它有活血化淤、滋补强身的功效,通常将它作为病后或手术后身体虚弱的滋补保健食品。我国民间普遍认为吃鳖有防癌治癌作用,现已被科学成果证实。
 鳖的饲养窍门
鳖的俗名甲鱼、水鱼或团鱼,是23种淡水肉食性龟鳖类的总称。鳖类和龟类在外形上十分相似,但其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存在着差异。鳖的身体呈椭圆形,比龟类更扁,通常背际和四肢呈暗绿色,头颈和四肢可以伸缩。鳖科以亚洲分布为中心,少数分布在非洲和北美洲,而澳洲仅有化石。
鳖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主要食物有小鱼、小虾、螺、蚌、水生昆虫、蚯蚓、动物内脏等,同时也吃蔬菜、草类、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时,同类可互相残食。人类在饲养鳖时,切记不可将不同种类的鳖混养在同一个水池,而应该进行分类饲养,以免鳖互相残食,造成损失。
鳖很贪食但也耐饿,它能将食物转化成能量贮存在体内。一次进食后的很长时间内不吃东西,鳖也不会死亡。
鳖是一种变温动物,对周围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外界温度降至15℃以下时,鳖便开始停食,潜伏在水底泥沙中进行冬眠,冬眠期长达半年之久。鳖的生活习性可归纳为“三喜三怕”,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
在自然温度条件下,鳖生长4~5龄时才可达到性成熟。水温达到20℃以上时,开始发情交配。一次交配,多次产卵。鳖的产卵方式为掘洞产卵,产后用沙土埋上,因此在池周要设沙土质的产卵场。
鳖类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在中国很早以前的记载中就有“鳖可补痨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滋补的营养保健品。其营养价值得到世人公认,是水产品之珍品,高档酒宴之佳肴,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它不但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而且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滋补珍品。现代科学认为,鳖类所含的营养成分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有养颜美容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目前,鳖的来源很多,除原产于我国大陆的鳖品种之外,我国台湾省以及泰国、越南、孟加拉、马来西亚、美国都有出产。
在我国,最常见的鳖是中华鳖,也叫甲鱼、元鱼、王八等。在我国广泛分布,除新疆、西藏和青海外,其他各省均产。国外分布于越南,人们还将它引入到了日本、夏威夷群岛和帝汶岛。
中华鳖属爬行冷血动物,生活在江河、湖沼、池塘、水库等水流平缓、鱼虾丰富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没于大山溪中。在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的水岸边活动较频繁,有时上岸但不能离水源太远。它能在陆地上爬行、攀登、也能在水中自由游泳,喜欢晒太阳或乘凉风。
 瓮中捉鳖的成语
瓮中捉鳖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它指的是从大坛子里捉王八。比喻想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形容手到擒来,轻易而有把握。我们都知道,鳖性怯懦怕声响,白天潜伏水中或淤泥中,夜间出水觅食。
事实上,“瓮中捉鳖”就是指的利用鳖的这一习性,将缸埋于水边地下,缸口平于地面成一陷阱,鳖觅食爬行时跌入缸内被捕获。这真可谓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中华鳖和泰国鳖的鉴别
近年来,因受利益驱使,大量境外甲鱼非法涌入我国冒充中华鳖,给本来就不十分景气的甲鱼市场带来较大冲击。这些境外甲鱼在品质上远不如中华鳖,口感差。在大量进口鳖中,泰国鳖占有很大比重。掌握识别中华鳖与泰国鳖的方法,对广大消费者和市场管理部门都是非常有益的。
中华鳖背部灰绿或灰黄色,不太光滑,腹部灰白或黄白色。行动快捷,会咬人,个头有大有小。市场零售价每(500克)温室养殖的32~35元;外溏养殖的45~60元;生态养殖的150~180元。
泰国鳖则背部颜色暗灰,光滑,腹部乳白或微红色,行动迟缓,不咬人,一般个头较小且均匀(350~400克),市场零售价(每500克)为29~33元。另据卖甲鱼的摊主介绍,泰国鳖的壳捏上去比中华鳖软。
 
蛇是如何行走的
众所周知,蛇类是种无脚动物,但却会行走,这种无脚的行走就是正宗的爬行。蛇的行走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弯蜒曲折而前进。这些行走姿态是由蛇的结构所决定的。蛇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头与躯干之间为颈部,界限不很明显,躯干与尾部以泄殖肛孔为界。蛇没有四肢,全身被鳞片遮盖,有保护肤体的作用。
实际上,蛇不仅能爬行,而且爬行得相当快,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第一种是弯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
没有摩擦力的推动作用,蛇类只能静止以观了。当然,不必因此为蛇担忧,因为在自然界是不是有像玻璃那样光滑的地面的。
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即稍稍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力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
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较缓慢的蛇,如铅色水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
蛇类的爬行大致有这三种类型,尽管没有四肢,但蛇类无脚的行走依然是“我行我速”。
撑死的巴西海龟
关于海龟,有这样一则有趣、但略带伤感的故事。
有一个人在巴西旅行时,第一眼看见一只巴西海龟就爱不忍释,因为没想到世界上有这么美的乌龟,于是百般恳求,出了高价才向原来的主人购得。但是双手才能环抱的大乌龟,重达30千克,怎么带回来呢?
于是,这个人通过了动物进出口的种种繁复检验,才用海运用货柜,不远万里的托运回来。货轮足足开了三个月才到,这个人心想:万一死掉了,就作成标本。没想到开箱的时候,它还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张开,吓了他一大跳。
传说龟是一种很耐饿的动物,即使几个月不吃东西,也可以完好的生存下来,这下子,这个人算是见识到了这一点,心中对这只龟佩服不已。
后来,有一天,这个人要出远门,于是,他在海龟身旁放了一大把香蕉,就出门了。
两个星期以后,他回来了,却发现这只巴西海龟已经死了。他找了一位兽医来看,医生说乌龟是撑死的,它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气吃完,于是就一命呜呼了。
这个人抚摸着巴西乌龟留下的壳,内心感慨不巳,在极度的黑暗中饥寒交迫还能存活的乌龟,在翠绿的花园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了。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呀!

 
鸟类的祖先是恐龙吗
 鸟类与恐龙
我们都知道,恐龙已经灭绝几千万年了。不过,现在有一种非常吸引人的假说,那就是恐龙其实没有完全灭绝,它的另外一种进化形式——鸟类,现在仍然快乐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据报道,在古生物学界,鸟类和恐龙起源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经过长期的争论,科学家们逐渐认同鸟类和恐龙属于同一个祖先,鸟类起源于一种能够快速奔跑的小型肉食类恐龙。
以下是能证明鸟类从恐龙进化而来的证据:
 1.始祖鸟具有典型的恐龙特征
始祖鸟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鸟类祖先。19世纪中晚期,科学家在德国巴伐利亚的石灰岩层中,首次发现生活在约1.5亿年前的始祖鸟化石。
近年来,古生物学家们发掘了更多的始祖鸟化石,已部分证明始祖鸟和食肉的兽脚类恐龙有最近的亲缘关系,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理论。
根据对始祖鸟化石的分析,科学家们认为始祖鸟也长有与恐龙脚类似的足部。现代鸟类的足部都长有一个向后的脚趾。从始祖鸟化石上可以看到,其第一个脚趾从其足部的一侧长出。出土的化石显示,始祖鸟的脚与现代鸟类大不相同,更接近于兽脚类恐龙。
 2.恐龙蛋化石与鸟蛋非常相似
考古学家们从一只雌性恐龙化石体内发现了两只鸟蛋状的恐龙蛋。兽脚亚目食肉恐龙每次可生两只蛋,这一生殖能力恰好介于原始爬行动物与鸟类之间。
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些蛋是兽脚亚目食肉恐龙产下的,这种类型的恐龙包括著名的霸王龙。另外考古学家们还认为产下这些蛋的恐龙的祖先可能是鸟类。
事实上,新发现的恐龙蛋很可能是某种小型恐龙鸟产下的,它们生活在恐龙向鸟类进化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3.恐龙和鸟一样由雄性守巢孵卵
某些食肉恐龙,如一种叫做伤齿龙的恐龙,会像某些现代鸟类一样,由爸爸负责守巢和孵卵等任务。在某些大型不会飞的鸟类中,比如鸸鹋、美洲鸵等,鸟爸爸负责守家和护理孩子是一种正常现象。
科学家从三个恐龙巢化石发现“恐龙爸爸”每天负责护理恐龙蛋,并且潜在存在着多配偶制,在恐龙蛋巢中,雄性恐龙很可能同时护理孵化多个雌性恐龙产的蛋。这种雄性参与孵化护理蛋卵的现象,存在于现今90%的鸟类之中,而哺乳动物中仅有5%物种存在该现象。
 4.化石黏性物质证实恐龙和鸟同源
考古学家们在美国出土的一只6800万年前的暴龙腿骨中发现了一些软组织,这种黏性物质包含有胶原蛋白。科学家们将这些蛋白质与21种现存的生物体蛋白质进行比较,他们发现恐龙胶原蛋白与鸟类的排列形式极为相近。
美国的生物学家认为,如果有更多数据,他们或许就能够确定霸王龙在从鳄鱼到鸡和鸵鸟的进化树中的位置。
 5.恐龙在飞行进化时体型会变小
科学家们认为,在远古鸟类始祖飞向天空之前,他们的体形通常会变小。这是一幅艺术复原图,图中显示的是在蒙古南戈壁出土的大黑天神龙。这种恐龙身长接近70厘米,这表明恐龙在发展出飞行能力以前的体型很小。
有关鸟类飞行的起源,学术界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假说。一种是地栖起源说,另一种为树栖起源说。前者认为鸟类的飞翔是由它们的祖先恐龙在奔跑、跳跃的过程中逐渐升腾起飞成功的。
而后一种假说则认为,鸟类最初的飞行是通过借助树木的高度,先进行滑翔,后逐渐发展产生特有的振翅飞翔的本领的。
 6.恐龙的呼吸系统与现代鸟类似
在阿根廷出土的8500万年前的气腔龙,拥有一个气囊状的呼吸系统,该系统可以向其肺部吸气。在现代,只有鸟类才以这种方式呼吸。此前曾有科学家认为,霸王龙的肺部与鳄鱼相似。
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莱昂-克莱森斯的最新研究表明,鸟类的呼吸系统比爬行动物更接近霸王龙。克莱森斯说,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霸王龙等食肉恐龙的肺部系统构造与现代鸟类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克莱森斯对美国、德国和英格兰博物馆内收藏的恐龙化石与现代鸟类骨骼进行了对比。他最后得出结论说,尽管恐龙呼吸系统的结构与鸟类的不完全一致,但绝对与鳄鱼的呼吸系统不同。
 7.部分恐龙化石有羽毛痕迹
根据对1998年在蒙古出土的一只迅猛龙前臂进行研究分析,科学家们认为这种恐龙身上长有羽毛,这似乎是恐龙开始进化成鸟类的最明显特征。
后来,科学家们又在法国西部发现了一块琥珀,并从中找到完整保存着的7根两亿年前恐龙时期的羽毛,这些羽毛兼具两足兽脚亚目食肉恐龙,其表皮绒状纤维具有和现代鸟类羽毛相似的特征。科学家们认为,这意味着这块琥珀填补了恐龙如何向鸟类进化的重要空缺。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