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中华良方验方大全

中华良方验方大全

作者:膳书堂文化字数:153680状态:连载

第一章 内科

一贴灵治感冒
【组成】麻黄、香薷各15克,板蓝根、蒲公英各10克,桔梗12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成人一般用量约3.5克,儿童用量约1克。将药粉倒入肚脐中心,然后用医用胶布贴敷固定,勿令药粉撒漏。
【功效】发表,解毒,止咳喘。
【临床】此方治疗感冒200例,痊愈196例,无效4例。
【病例】苗×,女,28岁。自感畏寒发热,全身酸痛,头晕乏力而来诊。查体温39.9℃,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诊为风寒感冒。贴上药1小时后感全身舒适,诸症减轻,体温下降,全身无不适感,继用1剂以巩固疗效。
【来源】张群才等,《陕西中医》。
偏头痛方治头痛
【组成】生姜适量。
【用法】取鲜生姜适量,切片,厚度及大小如5分硬币。患者侧卧,皮肤常规消毒后,将姜片盖于手少阳三焦经耳和穴上;搓捏艾柱如半截橄榄大小,放姜片上灸,施灸1柱为1壮,换姜片再灸2壮,连续灸3壮。施灸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功效】散寒止痛。
【临床】此方治疗偏头痛43例,痊愈40例,好转2例,无效1例。
【病例】李××,男,42岁。左侧偏头痛已19年,曾经中西医多种疗法不愈,某晚疼痛又发,时欲呕吐,用上方治疗1次后疼痛减轻,3天疼痛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来源】韩长根,《四川中医》。
活血止痛汤治头痛
【组成】川芎35克,菊花12克,当归10克,桃仁9克,白芷、白芥子、香附、柴胡各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2次,混合药汁,分3次温服。
【功效】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临床】此方加减治疗偏头痛84例,痊愈69例,好转11例,无效4例。
【病例】张×,男,58岁。患左侧偏头痛3年余,呈间断性发作,痛如锥刺,医院诊为“血管性头痛”,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诊见:舌质偏暗,苔薄白稍腻,脉沉细而涩。症属气滞血淤兼有痰凝,投活血定痛汤加黄芩4克、赤芍10克,水煎2次,分3次温服。服药1剂头痛减半,再剂痛止,服药3剂,疼痛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来源】邵正泰等,《陕西中医》。
治风热感冒方
【组成】糯米粥500克,加鲜薄荷叶15克,煮沸3分钟,加白糖30克拌匀。
【用法】放凉服用。
【功效】清凉舒喉,消暑祛风。
治偏头痛验方
【组成】生姜200克,食盐300克,水麻柳叶300克,花椒100克。
【用法】将药入锅内焙5分钟后,用布包好、缓煨痛处,至痛止为宜。另外,内服羌活胜风汤,以增疗效。
治风热头痛方
元参性寒,入心、胃、肺、肾经,既可祛外感之风,亦可去内脏之热,寒而能补。用元参1味每取50克,煎浓汁500毫升温饮,1次内服,对风热头痛,屡用皆效。
治头昏脑胀方
高血压性头昏脑胀:鲜茼蒿菜1把,洗净切碎捣烂取汁,每次服50克,温开水和服。1日3次。
治伤风方
大葱捣烂卷入纱布,放进鼻孔10~15分钟。
感冒发汗方
生绿豆1把,洗净砸烂,放大碗中加白糖少许,以滚开水冲之。焖数分钟,饮其液,卧床盖被,见汗即愈。白果治头痛单方
带壳生白果(即银杏)60克,捣裂入砂锅,加水500毫升,文火煎至300毫升,分2次1日服完。以上1剂可连煎3次,服3日。
葱治流感方
流感:头痛鼻塞,甚至恶寒发热,用(火葱)葱白3~5根,淡豆豉20~30粒(中药方名葱豉汤),水煎服,微汁出即愈。如感冒较严重,可加生姜5片。茶叶1撮(约1杯茶量)效果更佳。
复方葛芷荑汤治感冒
【组成】葛根12~15克,白芷9~12克,辛荑9克,连翘15克,板蓝根30克,浙贝母9~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热重无汗者加荆芥穗12克;体弱者加明沙参18~24克;咳重者加杏仁9~12克;咳而咽干者,浙贝母改为川贝母末6~9克冲服;感冒夹湿者加白芷为12~15克,加车前草12~15克。
【功效】辛平解表。
【主治】风寒、风热之邪外袭为患。
【临床】应用“复方葛芷荑汤”观察治疗感冒患者1000例,服用2剂而获痊愈者(临床症状完全消除)有824例;显效者(临床症状基本消除)128例;有效者(服药至6剂后症状仅除半,而须换药者)有40例;无效(服药2剂后症状不减,而必须换药者)有8例。
按:风寒感冒之轻症(伤风),宜辛散解表,可用减杏苏饮治疗;重症(伤寒),宜辛温发表,可用荆防败毒散治疗;风热感冒之轻症,宜辛凉解表,可用银翘散治疗,重症,仍宜辛凉解表,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此是历代医家辨证施治的法则,似乎存在着不能简化之难。自从“复方葛芷荑汤”组成后,将辛散、辛温、辛凉之药,寓于一方,似形成辛平解表之剂,抑或药入体后各专其长。从而“风热”、“风寒”之感冒皆可应用,只需将量随病情之轻重,适当的增减即可。且连翘、板蓝根能抑菌,板蓝根又可抑制病毒,感冒之病原多为病毒,经大量病例观察,其疗效是肯定的。
经临床实践证明,葛根之发汗解表,似有随着病机之演变,有“适可而止”之优。近年研究关于葛根解肌问题,已得到证实,对缓解肌肉痉挛效果较好,特别是缓解感冒引起的颈、背肌肉紧张(头项强痛)效果尤显。
“复方葛芷荑汤”对流感亦有较好疗效。流感与风寒、风热感冒有些症候是共同的,且亦是病毒感染,若加入佩兰12~15克,则疗效更为显著,可能是更加强了板蓝根抑制流感病毒之作用。经详细观察20例流感患者,效果亦为满意。
(四川赵棣华)
加味石膏三黄汤治感冒
【组成】生石膏15克,黄芩10克,黄连5克,黄柏5克,麻黄6克,葛根15克,山栀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解表清里,泄火解毒。
【主治】外感温热,内伤房事,表里邪袭。
【病例】宁××,男,30岁,工人。患者于1977年元月13日从远方探亲而回,回家途中,乘长途公共汽车,身感疲倦,当晚即行房事。次日便感腰痛,身沉酸累,头痛,畏寒发热。在卫生所打针4天不见效,又到县医院诊治2天,症状未减。前来求治,症见体温39.4℃,脉搏86次/分,血压146/93千帕,面红,口苦,唇干,无汗,诉其头痛难受,如箍似裂,心烦神躁,夜不得眠,不能食,脉弦浮,舌红苔黄。当时按普通感冒,用以“柴葛解肌汤”等方剂治疗,症状毫无减轻。再详问病史,改以温热夹色病治之,投以“加味石膏三黄汤”,服药1剂,症去大半,又进2剂,诸症全除,体健,饮食、睡眠如常。
徐××,男,34岁,工人。于1978年10月25日来诊。患者于1周前在工地劳动时被雨淋湿,回家后又用冷水冲洗,休息间即行房事。当晚亦感身沉体酸,全身疼痛,至夜畏寒发热,口苦口干,曾呕吐4次,面赤,目红,不得汗出。卫生所曾用一般感冒药及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体温曾升高至39.2℃,就诊时发现其舌淡苔薄带黄,脉弦浮。按温热夹色病治,服用“加味三黄石膏汤”1剂,体温即降至正常,头痛大减,全身舒适,如卸重负,已能进食和安睡,再进2剂,诸症皆除,康复如常。
按:显然,此二例病者为受凉体乏后所患之重感冒。西医当以普通感冒治之不能收效,诊后,结合中医之辨证论治,考虑虽然均为感冒,但二者均与受冷体乏后即行房事有关,故当以温热夹色病而治,果收良效。1剂病减,3剂病除。
所用之方“加味石膏三黄汤”乃百色地区老中医卢炎光传授,方源自《通俗伤寒论》。试用此方,共治疗4例温热夹色病者,均收到良好效果。
(广西覃复佳)
青银汤治流行感冒
【组成】青蒿6克(后下),银柴胡12克,桔梗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金银花12克,板蓝根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痛,全身骨节痛者加桑枝20克,葛根30克,荆子12克;恶寒重口不渴舌苔白腻者加草果6克;高热不退者加紫雪丹1.5克(冲服)、生石膏30克;上焦热盛、咳喘有痰者加青天葵10克、桑白皮12克、天竺黄12克、川贝母末3克(冲服);咽痛扁桃体肿大者加马勃6克、山豆根10克;食饮欠佳者加山渣叶12克;体虚者加党参12克、桑寄生30克;伤津甚者加西洋参6克(另煎)、石斛12克、知母12克。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时疫邪毒。
【临床】应用“青银汤”加味观察治疗506例流感患者,临床效果比较满意。服用2剂后热退好转者共447例。服3剂热退好转者29例,服4剂好转者16例,总有效率在97%以上。
按:方中黄芩、连翘、金银花、板蓝根为清热解毒药,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亦有消炎、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桔梗宣肺利气化痰,同样具有清热抗菌之功。青蒿能发散风邪,银柴胡清热镇痛发汗,二者合用其发汗力更佳。故上方在应用时再结合病人情况,适作加减,当能收到更好的疗效。“青银汤”加减对于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腮腺炎、术后高热、乳腺炎、产后高热等也均有较好的效果。
(广东陈炯抗)
清空膏治疗顽固性头痛
【组成】川芎、羌活各10~15克,淡黄芩15克,川黄连、柴胡各10克,防风12克,炙甘草6~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功效】祛风胜湿止痛。
【临床】以清空膏治疗12例住院治疗的属顽固性头痛患者,全部有效。其中服1剂疼痛缓解者2例,2剂缓解2例,3剂缓解6例,6剂和9剂缓解者各1例。见效最快者服药后2小时疼痛即缓解。
【病例】张××,女,29岁,干部,1990年2月21日入院。患者10年前发生右侧头面部剧痛,经常发作,深感痛苦。经检查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曾经中西医各种治疗及多次局部封闭未愈。住院前1周头面痛骤发,呈电击火烙样,持续不已,无时。甚则面部抽搐,流泪不止,羞明畏风,局部不能触摸,不能漱口洗脸,妨碍讲话进食,苦不堪言。舌红、苔淡黄,脉弦。遂予清空膏加味。3剂后疼痛缓解。此后病情一直稳定,随访至今未复发。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1年第6期。
头痛饮治疗多种头痛
【组成】川芎30~40克,当归10克,蜈蚣1条(研末冲)。
【用法】前2味水煎2次对匀,蜈蚣研细末,分2次用煎药冲服。每日1剂。12日为1个疗程。亦可以上煎剂之比例制散,每用10克,开水冲服,每日2~3次。
【临床】经本方治疗各种头痛共81例,痊愈41例(头痛消失,相应兼夹症消失或减轻,半年内未见复发者);有效14例(头痛减轻,3个月内未见加重、复发者);无效4例(头痛不减或稍减,1个月内复发者)。总有效率为95.1%。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年第10期。甘草防风汤治疗血管性头痛
【组成】生、炙甘草各50克,防风、羌活、柴胡、升麻各25克,酒制地黄、酒知母、酒黄柏各20克,黄芪、人中黄各15克。
【临床】治疗47例全部治愈,服3~7剂治愈者35例,服8剂以上者12例。
【病例】朱×,男,40岁,农民,1982年3月24日初诊。10年前患头痛,后遂渐加重,每月发作3~5次,主要为前额及双侧太阳穴疼痛难忍。临床诊断为血管性头痛,经用多种中西药无效。诊见舌黯红、苔白滑,脉沉弦而涩。此因病久则必淤、必虚。淤则阻络,虚则清阳不升,清宫失利,治当举阳益气,化淤散寒通络。上方加附子(先煎60分钟)、麻黄各10克,细辛20克,九香虫30克。服3剂后症状大减,疼痛已微,脉中取有力,舌淡红、苔薄白。继服3剂后病情稳定,随访3年未发作。
【来源】《陕西中医》1990年第7期。
复方清营汤治流行性脑膜炎
【组成】乌犀角1.5克,玄参9克,麦门冬12克,鲜生地25克,丹参9克,黄连3克,竹叶心4.5克,金银花9克,连翘12克,紫雪丹2.5克(分2次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凉营清热解毒。
【主治】温邪入营,热盛引动肝风。
【病例】樊××,女,29岁。于1971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经检查确诊为“流脑”而收住医院治疗,其高热烦躁不安,衄血,夜间谵语,神志时清时昧,脉细数,舌绛。此乃温邪入营,且时作抽搐痉厥,系热极生风,风火相煽,筋脉失养。治当凉营清热解毒。诊后即投以“复方清营汤”。连进2剂,神转清,痉厥止。
(浙江何任)
疫疠解毒清心汤治流行性脑膜炎
【组成】生石膏200克,犀角10克,黄连10克,黄芩15克,玄参50克,鲜生地50克,知母15克,丹皮15克,焦栀子15克,生绿豆100克,鲜菖蒲15克,白茅根10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营透热,清心开窍。
【主治】温热疫毒,深入营血,内陷心包。
【病例】刘××,男,42岁,职员。患者病初起之时恶寒心痛,四肢酸痛。曾服平热散及荆防败毒散无效,又服攻下药仍无效,其后服温补药,遂致身大热,狂躁谵妄,昏不知人,二便闭结。急来诊治,经检查临床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舌质绛,苔焦,脉沉细而数。此伤寒热病,脉见浮洪者顺,脉见沉细,乃脉病相悖,又况前医未明其症,治不得法,疫病初起,妄汗误攻,叠经温补,以致邪热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包。据其病情分析,可急下存阴,但虑其屡经汗下,阴液耗伤,故变攻为润导,药虽不同,其理则一,遂投以“疫疠解毒清心汤”2剂。并配合用安宫牛黄丸2粒,当日早、晚分服,梨汁500毫升频频饮用。药后,微微汗出,身热渐退,二便已通,神志转清,脉沉弦细数,舌质红,苔黄褐而干,仍有谵语。此乃余热未清,将上方药量略减,用药2剂,加用安宫牛黄丸1粒。药尽,六脉平和,舌苔退而微干。再服2剂,然后服用牛黄清心丸,时过半月,病者已能起床活动。调养月余,其身健,症除,病获痊愈。
(吉林王海滨)清营复醒汤治病毒性脑炎
【组成】水牛角30克,羚羊角粉0.6克(冲服),鲜生地30克,粉丹皮9克,鲜石菖蒲30克,陈胆星9克,天竺黄9克,郁金9克,淡竹叶9克,木通3克,琥珀屑1.5克(冲服),麝香0.9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营泄热,涤痰开窍。
【主治】邪热入营,痰热蒙心。
【病例】任××,女,30岁。患者昏迷不醒已26天,二便失禁,四肢拘挛且瘫,自汗甚多,喉中痰鸣,脉细而数,舌质红苔腻。西医经检查后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经治疗效不著。此症系邪热入营,痰热蒙心。治当清营泄热,涤痰开窍。即投“清营复醒汤”1剂。药后神志逐渐清醒,四肢情况转佳。又当投以益气养阴调理之方10余剂,诸症悉除,病获痊愈。所投益气养阴调理之方为:大生地18克,麦门冬9克,鲜石斛9克,炙黄芪12克,制黄精9克,肥玉竹9克,知母9克,地龙12克,煅牡蛎15克,生甘草4.5克,太子参9克,党参9克,北沙参9克。
按:“清营复醒汤”方乃以犀角地黄汤合涤痰汤方加减而成。
(上海徐纪昌)
云贯清温汤治流行性
乙型脑炎【组成】云母(金精石或银精石)15克,连翘30克,贯众30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方中云母用食盐泡水,洗净泥后沙入药。如角弓反张,抽搐者加当归、钩藤各12克;前额痛甚加石膏30克;腹痛加白芍、陈皮各12克;呕吐甚者加法半夏10克;便秘加大黄5克(兼症消失后,则分别停用加味药)。
【功效】清热解毒,镇逆熄风。
【主治】温热疫毒,内扰心包。
【病例】王××,女,18岁,初诊为1967年8月11日。患者就诊前3日感觉心中不适,欲吐,纳差,神疲乏力。当地医院疑为“感冒”,给服西药无效。晨起畏寒发热,头痛剧烈,神昏嗜睡,伴有抽搐。经详细检查后临床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行静脉补液及冬眠治疗1日,诸症仍无明显改善。体温波动在39.5~40℃之间,辗卧不安,双手抱头,呻吟不已,皮肤弹性减低,眼眶凹陷,瞳孔双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四肢间见抽动,未大便。脉弦数,舌质红苔黄少津。
后停用西药,即拟“云贯清温汤”加大黄、当归、钩藤各12克,法半夏10克。浓煎1剂分2次服。12日上午时体温降至37.5℃,神智转清,脉缓,舌苔同前。呕吐、抽搐皆止,大便已下,思饮食即给稀粥一小碗(约200毫升)。此时仅微感头昏,周身乏力,继服原方去大黄1剂,停药观察3天,诸症悉除。
按:本方使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均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曾观察27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型患者,大部分病例均经脊髓穿刺,脑脊液混浊、压力高,白细胞一般在1万或2万以上,血液检查白细胞在1~3万以上。其结果:27例均完全治愈,无后遗症。同时,本方还具有无副作用,药源广泛,制剂简单,价格低廉,容易掌握等特点。
(湖南王定寰何子胥)
加味三仁葱豉汤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组成】鲜藿香6克,杏仁6克,薏苡仁12克,白蔻仁3克,厚朴6克,法半夏6克,白蒺藜9克,菊花6克,僵蚕6克,豆豉9克,葱白9厘米(后下),六一散15克(布包煎),竹叶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祛风利湿,调和三焦。
【主治】风、暑、湿邪,合袭为患。
【病例】陈××,女,4岁。于1964年8月15日诊治。患儿发热已8天,住院已5天,经检查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头痛剧烈,烦躁,昏睡,汗出时体温即降,小便少,大便干。舌淡苔为黄腻,脉浮滑数。此乃风、暑、温邪合病,治当祛风利湿,调和三焦,以加味三仁葱豉汤。服至8月17日复诊,见周身有微汗,体温已正常,头痛已除,大便尚偏干。于方中去葱白、豆豉,加神曲4.5克、槟榔4.5克,调治获愈。
(北京蒲辅周)乙脑汤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生石膏30克,山栀子15克,大青叶10克,板蓝根10克,地龙15克,钩藤15克,磁石3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川贝母7克,远志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凉营泻热,化痰止痉,清心开窍。
【主治】暑热邪毒,耗损气津,伐伤营血,邪陷心包。
【病例】刘××,男,6岁,患儿嗜睡已5天,且伴发热、头痛,曾抽搐3次。送门诊求治前5小时神志不清。经化验及腰穿等检查后,诊断乙型脑炎而收住医院治疗。查体温40℃,脉搏130次/分,呼吸48次/分,神志不清,瞳孔对光反射迟钝,肌张力增强,脉弦数,舌红苔黄。投以“乙脑汤”,服药后当日虽曾出现一次震颤样表现,但未发生抽搐,次日体温即下降至38.6℃,意识障碍转轻,第3日神志渐清,随后眼球转动灵活。继续以中药调理,病儿痊愈出院。
(湖北李传龙)
蔟蓼鳝血治面神经麻痹
【组成】蔟蓼草(又名丛枝蓼、火红辣蓼、辣蓼)、鳝鱼血各适量。
【用法】将蔟蓼草捣烂,取一半炒热备用。然后将鳝鱼血涂布于患侧面部(如左侧口眼斜涂右侧面部,右侧症则涂左侧),待鳝鱼血干后,即将炒过与未炒过的蔟蓼草混合拌匀敷在涂有鳝鱼血的部位,每天换1次,直至痊愈。一般在敷药10~20分钟后,患侧面部即有牵拉感,用药一天症状即有所减轻。治疗短的3天,长的7~8天,一般为5天。
【临床】治疗25例,除1例因用药第2天自动放弃治疗外,其余24例全部治愈(福建省浦霞县沙江隆生院苏骏声等)。
【病例】林×,女,56岁。口眼斜已7天,经中药大秦艽汤、牵正散及西药治疗无效。诊见:口眼右斜,左眼不能闭合,眼润外溢。口涎淋漓不断,语言失利,前额皱纹消失。用上方治疗,首次敷药20分钟,患侧面部即出现强烈牵拉感,连用5天,病愈。随访6年,无复发。
【来源】《广西中医药》1984年第2期。
龙蝎饼治三叉神经痛
【组成】地龙5条,全蝎20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药末量的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纱布包固定,每天1次。
【临床】此方治疗三叉神经痛45例,痊愈42例,好转3例。
【病例】邵×,女,55岁。三叉神经痛间隙性发作19年,曾用中西药疗效数年未愈。近来发作频繁,发作时右侧三叉神经烧灼样剧痛,并有头晕及面部麻木感,有时伴面肌抽搐,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来源】李志文,《陕西中医》。
乌头地龙酒剂治坐骨神经痛
【组成】生川乌、生草乌、红花各15克地龙、寻骨风、伸筋草各30克,生黄芪、全当归各60克。
【用法】将上药浸入1000毫升白酒中,封闭1周后即成。每天早晚饭后各服1次,每次5毫升,服完为1个疗程。一般可连服1~2个疗程。治疗期间注意避风防寒。
【临床】此方治疗坐骨神经炎42例,治愈35例,好转7例。
【病例】李×,男,46岁。3天前睡觉醒来觉左臀及下肢呈放射性牵引疼痛,3天后不能行走,疼痛剧烈,诊为坐骨神经炎,予消炎镇痛和维生素治疗,疼痛减轻不明显,改服乌头地龙酒剂,1个疗程后疼痛明好转,已能下床行走。服完第2疗程疼痛完全消失,活动自如。随访6个月未复发。
【来源】左家明,《四川中医》。
三乌一草酒治坐骨神经痛
【组成】制川乌、乌梢蛇、乌梅、紫草各12克。
【用法】上药用白酒750毫升泡7天后,早、晚各服15毫升。
【临床】此方治疗坐骨神经痛500余例,均收到满意疗效,一般服3~6天痊愈。
【来源】陈鹤美,《山东中医杂志》。丹参钩藤汤治坐骨神经痛
【组成】丹参30克,钩藤、豨莶草各25克,赤芍、牛膝各12克,木瓜10克,柴胡6克,甘草3克,蜈蚣2条。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临床】此方治疗坐骨神经痛46例,显效40例,有效4例,无效2例。
【病例】杨××,男,55岁。1周来从左臀部起,沿左腿后侧下至左小腿外侧、右足底疼痛,夜不能寐,行走则疼痛加剧而呈跛态,站立则左足跟不任地,仰卧时直腿抬高受限,舌苔薄白,脉弦。诊为左侧坐骨神经痛。处以丹参钩藤汤3剂。复诊时症状基本消除,仅行走后尚有微痛。再进3剂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来源】吴桂泉,《湖南中医杂志》。乌蛇灵仙酒治坐骨神经痛
【组成】乌梢蛇、川芎各10克,威灵仙、千年健、鸡血藤、当归、黄芪、独活、红花各15克,土鳖虫、细辛各5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瓶内,加黄酒至瓶满,封闭瓶口,3日后开始服用(随服用随加酒),每日服2次,每次10毫升,1000毫升酒为1个疗程。孕妇忌服。
【临床】此方治疗坐骨神经痛,痊愈24例,显效7例,无效1例。
【病例】王×,男,53岁。3年前因宿外受凉,左腿从髋至窝部疼痛难忍,拉赛格氏症阳性,曾服中西药及针灸理疗,均不显效。诊为坐骨神经痛。服乌蛇灵酒1个疗程后,诸症十去八九,继服1个疗程痊愈。1年后随访未复发。
【来源】王兴锋,《辽宁中医杂志》。
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病验方
每日用干银耳5克,水发后,微火煮烂如胶样,少加白糖(有糖尿病的不用糖),1次服完,或用鸡汤、鸭汤、肉汤煮银耳,少加盐(要去掉汤面上浮油)。常吃补肺益气。
治支气管炎方
【组成】麻黄12克,杏仁12克,石膏2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桔梗12克,冬花10克,甘草6克,马兜铃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病例】陈××,男,68岁,喘咳已3年余,入冬加剧,气短、气紧,动则喘息更甚,畏寒,神疲身倦,腰酸,尿频,痰白清稀不畅,食少,胸闷,舌淡,脉弱。诊断为肺肾亏虚,痰浊中阻。连服3剂上方后,有所好转。但觉背凉。四肢不温。前方加肉桂12克、炮附子10克、再进3剂而大大好转,将前方药量加倍,研末为散,每次3克,日服2次,连服1月余而愈。1982年初冬,又将前方取散剂1剂,连服20余天,整个冬季未复发。
穴位贴敷防治慢性气管炎方
【组成】百部75克,白芥子25克,氨茶碱10克,醋酸强的松0.5克,扑尔敏0.4克,生姜适量。
【用法】共研成极细粉末,贮瓶备用。如在夏秋季节发作或偏于热性咳喘者加石膏约0.2克左右。具体用法如下:
1.取穴:选用肺俞(双侧)、膏肓俞(双侧)、风门。
2.操作方法:将鲜姜切成碎末,加药粉0.5克,拌匀后摊在胶布(约6厘米×6厘米)正中约3厘米×3厘米的范围。咳重者贴敷肺俞穴,喘重者贴敷膏肓俞,咳喘均重者可同时贴敷以上四穴,待症状好转后再改用两穴。如有外感,加贴风门穴。药物贴敷20小时后撕下,休息1日,再照原法贴敷,每周2~3次。症状消失后,改为每周1次,连贴2个月。小青龙加石膏汤治急性支气管炎
【组成】麻黄2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细辛20克,五味子20克,大枣20克,甘草20克,半夏30克,生石膏1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温化水饮,开郁清降。
【主治】寒饮郁肺,失其肃降。
【病例】观察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患者100例,全部治愈。疗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6日,平均疗程为3.2日。治疗刺激性干咳病例平均疗程为2.1日。
张××,女,37岁。于1979年12月27日开始诊治。患者于诊前因淋雨受凉而发病,初恶寒发热、咽痒、咳嗽,西医诊为急性支气管炎。用过青链霉素、庆大霉素、棕色合剂、非那西丁、可待因等药物,用药后仍然咳嗽频剧,咳时弯腰曲背,小便自遗。常夜不能寝,心烦,其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投以“小青龙加石膏汤”,服完2剂,病告痊愈。
按:方中细辛等药用量较大,遇体弱等情况可酌减。
(四川熊永厚)
肺脾益气汤治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
【组成】党参15克,黄芪9克,当归9克,白芍9克,焦术9克,茯苓9克,制半夏9克,紫菀9克,山茱萸肉9克,陈皮6克,远志6克,旋覆花6克(包),煅牡蛎30克(先煎),麻黄2克,桂枝1.5克,防风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培土全生,补脾益肺。
【主治】肺脾气虚。
【病例】临床共观察治疗7例,分别服药半年至1年余,均获较好疗效,部分病例达到临床基本治愈。
张××,男,51岁,工人。于1978年1月16日来诊。患者患慢性支气管炎已10年余,并发肺气肿近6年,嗜烟酒(已戒),面色萎黄,每至冬季复发,咳嗽,痰白,胸闷,早晨尤甚,动则胸不舒,气促加重,胃纳差,夜寐不安,脉沉细而弱,舌淡胖,苔薄白。西医检查:一般情况尚可,心界不大,心律齐,两肺呼吸音弱,腹平软,肝上界第七肋间,肋下2厘米,脾水触及。胸透:两肺纹理增粗,透亮度增加,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中医辨证系肺脾气虚。治宜培土生金,敛纳肺肾之气。投以“肺脾益气汤”。服药30剂后去麻黄、桂枝。坚持服药至1978年12月7日,前后共服122剂,此时眠食转佳,痰少咳止,已能上夜班工作,并能上山锻炼身体。于1979年3月胸透检查,右下肺纹理稍增重,两肺规实质症灶,心膈无特殊。尔后改用都气丸、百合固金丸各10克,每日早、晚交替服用,至夏季停服所有药物,健康状况一直良好,冬季亦未见复发。
按:此“肺脾益气汤”乃由四君子汤方加减而成。临床实践证实,以此方为基本方,若再结合具体病人情况加减应用,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者,治疗效果是可靠的,惟要坚持服用。
(浙江杨锡安)
哮喘贴脐方治哮喘
【组成】麻黄、吴茱萸、白芥子各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姜汁少许共捣成糊状备用。用时将药塞入患者脐孔内,压紧按平,外以胶布固定,2日换药1次。
【临床】此方治疗寒性哮喘,一般10~15天可痊愈。
【来源】谭孝清,《四川中医》。
失哮散治哮喘
【组成】干地龙、炙皂荚各15克,炙水蛭、蜈蚣各10克,麻黄6克,蟾酥150毫克,参须3克。
【用法】将上药干燥后研末,装胶囊,体盛者每次服6克,体弱者每次服3克,每日3次,参须3克煎汤送服。
【临床】此方治疗支气管哮喘49例,近期痊愈41例,有效6例,无效2例。
【病例】彭×,男,61岁,农民。哮喘反复发作34年,长期应用激素、氨茶碱、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只能暂缓解。痰多而稀,舌紫暗,苔白腻,脉细数,近年来发作频繁,3天前因受凉而哮喘骤发,持续3天,服西药不解。端坐呼吸,喉中哮鸣,痰声漉漉,不能平卧,气促胸闷。投失哮散,每次服6克,参汤送服,每天3次。第1天服2次后哮喘消失,诸症悉减。以后减为每次服3克,每天1~2次,并加服七味都气丸善后,随访1年余未发。
【来源】鄢声浩,《湖南中医杂志》。重剂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
【组成】炙麻黄15克,桂枝、五味子、干姜各9克,制半夏、白芍各30克,细辛6~9克,甘草9~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临床】治疗6例哮喘发作,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者一般在服药30分钟后喘平,服2~3剂后稳定,后以益气固本,补肾纳气之品调理,以巩固疗效。
【病例】骆××,女,32岁。1980年11月14日因“哮喘持续状态”住院。患哮喘15年,常发作,入冬尤甚,受凉即发;胸闷气急,身寒肢冷,日轻暮重。以“支气管哮喘继发感染”给予抗菌、平喘等中西药治疗1月之久,哮喘未能缓解。中医辨为寒邪束肺,痰湿壅阻,肺气上逆。处以上方,细辛用6克,甘草15克,加旋覆花(包煎)10克。水煎2次,合药液,睡前顿服。药后30分钟,喘渐平,自觉身热,平卧入睡。停用一切西药,继服1剂巩固疗效。后用益肾纳气,固本培元善后。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第12期。蒲氏哮喘便方治哮喘
【组成】高粱酒500毫升(麻油亦可),麦芽糖500克。
【用法】将麦芽糖放在酒内浸化,冬至起,每夜饮1杯(不能喝醉),服至九九尽止,年年照此,久服自愈。
【病例】赵×,男,69岁,1979年10月8日就诊。自述咳嗽已数十年,近十多年来常常咳喘气喘,寒冬加重,气短,坐卧不宁,曾经中西医诊治乏效。平时自备麻黄素、氨茶碱等,初时尚能减轻症状,久之虽量加数倍亦难取效。面青唇紫,大便干燥,尿黄,痰黏,口干苦,舌红,脉浮数无力。症属热性哮喘。先以西药缓其标,继以蒲氏哮喘便方入九(冬至)开始服用,八九某日去病家,见患者安然。1980年冬又如法服用,哮喘明显好转。1981年冬再服,已不再咳喘,步行几十里而无不适。
【来源】《四川中医》1983年第3期。
都气丸加味治老年哮喘
【组成】熟地、丹皮、泽泻、淮山药、五味子、山茱萸肉各10克,茯苓20克,枸杞子、补骨脂、巴戟天各15克,胡桃肉1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于早、晚饭后1个半小时后服200毫升。1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避免受凉。
【临床】经治16例老年哮喘症,有效(症状消失,经两个冬春未复发)7例;好转(症状消失,入冬间有复发,但症状明显减轻,服药仍有效)8例,无效1例。
【病例】王××,男,58岁,干部,1984年11月3日初诊。哮喘6年,肺气肿2年。至诊时因天气寒冷喘促,咳嗽痰多,动则加重;口唇淡紫,面色白,虚汗津津,舌淡红、苔薄白,脉虚滑数。此为肾阳虚极,不能摄纳,肾气上奔,发为喘血。治以温补肾阳,固摄下元,纳气喘。以上方加减调治2个疗程,呼吸自如,重返工作。后以此方制成药丸,服用3个月,随访两个冬春,至今未见复发。
【来源】《新中医》1989年第6期。
鲜蚌银菊汤治支气管肺炎
【组成】鲜蚌5~7只,金银花20克,菊花20克。
【用法】鲜蚌以壳薄、色黄、肥大者为佳,将其蚌置木炭火上,蚌壳微张开而其液体未流出时,即将液体从蚌体内倒出,与金银花、菊花煎剂混合,待凉服用,每日1剂。
【功效】清热止咳。
【主治】风热犯肺,肺燥发热。
【病例】李××,女,50岁,农村妇女。发热咳嗽,头痛。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治疗后胸痛、头痛减轻,余症如常,仍发热、咳嗽,痰稠黄,渴喜冷饮,胃纳甚差,唇舌红、苔黄津少,六脉细数无力,人体消瘦,倦怠思睡。症系风热犯肺,投以“鲜蚌银菊汤”。服药1剂诸症大减,精神转佳,知饿索食。服完3剂,诸症皆除,病获痊愈。随告以饮食调理,而完全康复。
按:“鲜蚌银菊汤”治疗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患也均能收到良好效果。不少患者服下此药之后,有甘泉凉彻肺腑之感。
(广东邓超振)
三子养亲汤加味治肺气肿
【组成】苏子10克,白芥子10克,莱菔子10克,生山药60克,元参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主治】痰涎壅盛。
【病例】应用“三子养亲汤加味”治疗多例肺气肿咳喘病人,均获得良好疗效,一般服药1~3剂后即可见效,服至10剂多可临床治愈。
高××,男,67岁。1977年3月因气喘病重而来求治。患者咳喘已8年,经常需服用氨茶碱等药物。症见: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痰极多质黏,带有泡沫,胸满闷痛,且伴有头昏无力,心烦,口干渴,饮不多,舌红赤少津,脉细数,胸透诊为肺气肿。症属痰热久蕴,肺阴受损,阴虚则生内热,热甚则炼液成痰,痰阻气逆,则喘症发作,乃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症,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投以“三子养亲汤加味”。服药3剂,诸症大减,咳喘大见好转。继服3剂,诸症皆消,多年之喘症,竟然顿除。随访到今已3年未见复发。
按:“三子养亲汤加味”善治老年人咳喘气逆。痰多胸痞,痰多则气滞,气郁则生火,所以用苏子降气行痰,白芥子畅膈除痰,莱菔子消食化痰,使气顺痰消,咳逆自平。故用此方以治标实。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故而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其性能滋阴又有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最善宁嗽定喘,且其性甚和平,故重用之。元参色黑,味甘微苦,性凉多液,气薄味厚,善滋阴液而能降,其中心空而色白,是也能入肺以清肺之燥热,疗肺热咳喘最宜。故用此二药治本虚而兼清虚火,且山药、元参并用,大能止咳定喘,张纯氏早倡其言,再与三子合方,扶正祛邪,实乃老年痰喘之效方也。
【来源】其“三子养亲汤”方源自《韩氏医通》。
(陕西刘长天)

加减桂枝龙牡汤治肺气肿
【组成】龙骨2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桂枝2~5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炙苏子10克(包煎),五味子5克,沉香3克(后下),麦门冬10克,太子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舌光、咽干、痰带血者去桂枝,加石斛、北沙参;咳痰加款冬花、百部、炙紫菀;自汗加炙黄氏;苔腻加二陈汤;病情稳定后可加山药、冬虫夏草等调补更佳。
【功效】纳肾,定喘。
【主治】肾不纳气,气虚喘咳。
【病例】陆××,男,60岁。1979年4月2日初诊。每日午后咳嗽气急难平,怕冷,心悸,头昏,胸闷,自觉虚火上升,夜半苦于脘中气冲。脉虚弦,舌淡红,边有齿痕。X光透视提示:肺气肿、左侧胸膜炎、肺结核吸收期。投以“加减桂枝龙牡汤”,服药3剂后于4月7日复诊,患者气急平,胸闷除,已能平卧,畏寒好转,夜半气攻亦平,睡眠改善,胃纳增加。遂在上方基础上酌加黄芪、山药、南北沙参、茯苓、苡米等调治20余天,临床治愈。
按:“加减桂枝龙牡汤”应用于老年性慢气管炎、肺心病、支气管哮喘、癔病性喘息等,也均能收到较好疗效。
(江苏黄煌)
清热排脓汤治肺脓疡
【组成】冬瓜子30克,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生薏米30克,鲜芦根60克,桔梗10克,丹皮10克,枳实10克,葶苈子10克,川贝母10克,苏子10克,黄芩15克,桃仁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主治】外感风温病毒,病邪集结在肺,损伤血脉,血受热灼而发生肉腐变痈脓。
【功效】清热解毒,祛痰排脓。
【病例】崔××,男,45岁。患者发高烧,咳嗽,吐黏脓痰,有臭味,胸部疼痛,呼吸促,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有力。诊断为肺痈。给以“清热排脓汤”服用。服药2剂后,诸症减轻,惟痰仍有臭味,又按原方继续服用,连进5剂。诸症皆除而获痊愈。
按:治疗肺痈首先应辨清虚实,一般以突然高热,咳嗽痰黏有臭味,胸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有力,属于实证,即以清肺热解毒排脓为主,药量宜大。如因循守量,必致阳亢无制,阴更耗竭。治疗要在未成脓之时见效较速,若已成腔必须治以活血排脓,清热解毒,方能保全肺气与津液,从而得到痊愈。
“清热排脓汤”中之金银花、蒲公英、鲜芦根、黄芩等清肺热解毒;冬瓜子、丹皮、枳实、桔梗、薏米、川贝母等清肺热而排脓;桃仁活血化淤;葶苈子、苏子等降气泄肺。诸药协同,故能迅收全功。
(天津崔洪勋)
瓜蒂桃仁红花汤治肺积血(胸部外伤后)
【组成】瓜蒂9克,桃仁30克,红花30克。
【用法】水煎,浓服。
【功效】活血行淤。
【主治】肺内外伤积淤。
【病例】一男子××,胸部受猛击,重度呼吸困难,翌晨病笃,西医诊其脉搏沉绝,叩诊肺部左右俱呈浊音,充实如肝脏,心音弱微,诊为不治。来此,急予瓜蒂9克,桃仁、红花各30克浓煎顿服,大吐,肺内积淤亦由咳而咯出,呈黑色,卒庆生还。
按:本案尚载于台湾庄慈祥著《中医用药秘法奇验集》中。庄氏按曰:此病虽云危,究在初起,淤血尚易推动,然欲其使顿时消散亦属难矣,直达胸部,而后淤积之血可假逆热倾吐而出,较诸或消或下或针灸诸法尤为便捷确效。
(台湾黄满荣)
双青煎剂治肺炎
【组成】四季青、大青叶、野荞麦根各30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荆芥、防风、桔梗、杏仁各9克。
【用法】每天1~2剂,分4次服。除必需输液外,一般不加用任何抗生素及其他药物。
【临床】此方治疗肺炎30例,用药后3天以内退热、症状改善,15天内X线显示炎症吸收共22例;3天以上退热,15天以上X线显示炎症吸收及加用西药者共8例。
【来源】王左,《辽宁中医杂志》。大蓟根煎剂治肺结核
【组成】干大蓟根100克,猪瘦肉30~60克(或猪肺3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有效而未愈者可继续服第2个疗程,2个疗程未愈者停药。服药期间停用西药抗结核药。
【临床】此法治疗肺结核26例,其中痊愈4例,好转17例,无效5例。
【病例】陈××,男,57岁。胸片证实为右上浸润型肺结核,用西药治疗半年多,病情未见好转。诊见:咳嗽、胸痛、盗汗、消瘦。经用上方治疗1个疗程,胸片复查结核病灶比原来缩小1/2以上,咳嗽、胸痛、盗汗基本消失。体重由治疗前的46千克增加到52千克,血沉由治疗前的60降为38。第2疗程结束时胸片复查,右上肺病灶已完全吸收钙化血沉降至15。随访1年未再复发。
【来源】萧天仁,《浙江中医杂志》。椒目瓜蒌汤治渗出性胸膜炎
【组成】椒目、生姜各10克,橘红、半夏、桑皮、瓜蒌实各12克,茯苓15克,苏子、葶苈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靳×,男,23岁。1周前不慎受凉,即出现右侧胸痛、气短、咳嗽、咯白黏痰、舌暗红、苔白腻中微黄、脉弦滑。X线片揭示右肺底积液。辨证为痰饮阻于胸胁,宜泻肺逐饮,健脾化痰为主,佐以清热散结。方用椒目瓜蒌汤加减,连服2周,症状消失,X线片复查示右侧膈肌粘连。继以前方加桔梗、枳壳各10克,宣降气机,桃仁、红花活血祛淤,消除粘连而痊愈。
【来源】赵鹏辉,《陕西中医》。
三参菊花饮治胸痹
【组成】赤丹参、党参、参三七、白菊花各适量。
【用法】各药用量按悸、闷、痛三症轻重,并结合舌脉及血压分别侧重。以悸、闷为主,重用党参、白菊花;以痛为主,重用丹参、参三七;血压偏高者,重菊花轻党参;痛症不重,可去参三七。本饮以沸水泡服,取效不亚煎剂。
【临床】笔者以本方治疗89例胸痹症(包括冠心病、风心病、病毒性心肌炎、肺心病),治愈12例(症状消失、心电图复查正常,病情稳定2年以上未复发),有效69例(症状基本控制,情绪波动或过劳后偶有出现),无效8例(服药后仍反复发作)。药后缓解症状最短7天,最长1个多月见效。
【来源】《新中医》1987年第4期。

益心汤治疗胸痹
【组成】党参、丹参、黄芪各15克,葛根、赤芍、川芎各9克,山楂、决明子各30克,菖蒲4.5克,降香3克。
【用法】上药熬煎浓缩成100毫升,每次50毫升,每天服完。
【临床】益气养心,活血通络。
【病例】张×,男,58岁。冠心病多年,胸闷作痛,痛彻项背;伴心悸气短,神疲乏力,怔忡少寐,遇劳则发;舌紫、苔薄白、脉细涩、时有歇止脉。心电图示Ⅱ度室传导阻滞,房性早搏,偶见室性早搏。诊断为快慢综合征。年近古稀,气虚血淤,心脉受阻,不通则痛。方用益心汤,琥珀粉1.5克(另吞)。服药10剂,精神佳,胸闷大减,心悸怔忡亦安。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药已对症,原方继用3个月,胸闷作痛消失,余症好转,复查心电图正常。随访多次,胸痛未发。
【来源】《江苏中医》1992年第4期。
治肝炎良方
方一焦决明子10克,煮浓汁,对入大半碗稠粳米粥内,加麦芽糖30克。
特点:清肝明目,有类似咖啡的香味。
方二嫩马兰头(鸡儿肠、泥鳅串)50克切碎,在稠粳米粥内烫熟,加盐、味精、麻油适量。
方三青垂盆草叶25克,入粳米粥烫熟,加盐、味精、麻油各适量。
特点:清肝去火。
方四金银花露30克,对入大麦片粥500克,葡萄糖50克。
特点:清热、解毒、舒肝。
方五嫩茵陈叶25克,入粳米粥内烫熟,加盐、味精适量。
特点:清热利湿,可退黄疸。
方六绿豆25克,粳米25克同煮粥,加葡萄糖50克。
特点:清热解毒,保肝。
方七大、小蓟嫩苗挤汁50克,对入大麦片粥,加葡萄糖50克。
特点:清肝凉血,有一定的降DT作用。
方八红梅梢(茅莓,天青地白草)的果子10个,加入大麦片粥,加葡萄糖20克。
特点:酸甜可口,清热解毒,滋养肝阴。
方九嫩菥蓂(遏兰菜、大荠、败酱草)挤汁50克,对入粳米粥,加盐、味精、麻油各适量。
方十绿菊花瓣30克洗净,用葡萄糖拌后,洒在大麦片粥上。
方十一青桑叶10克,切成细丝,拌入粳米粥内烫熟,加盐、味精、麻油适量。
特点:清肝明目。
方十二鲜地耳25克与粳米同煮粥,甜、咸自便。
特点:清肝、滋阴。
方十三地梨小丁50克,葡萄糖50克,拌入沸粳米粥煮熟。
方十四黄洋桃(五棱阳桃)2只切碎,加蜜糖250克渍3天后,每天清晨用40克蜜洋桃,拌入粳米粥内。
方十五猕猴桃果酱50克,拌入粳米粥内。
方十六蕃茄小丁30克,胡萝卜15克,芹菜末15克,猪油15克拌入粳米粥烫熟,盐、味精各适量。
特点:清肝、滋阴、养肝。
方十七墨旱莲汁50克,麦芽糖50克,拌入粳米粥。
特点:养肝、清肝、凉血。
方十八大田螺10个,挑肉去尾,加盐、味精、葱、姜、酒等调料若干,入沸粳米粥内烫熟。
方十九泥鳅5条,加盐、酒、味精等调料适量,放烘箱里烘干,研粉;每次10克,拌入粳米粥内。
特点:味鲜美,滋阴、养肝。
方二十大鲍鱼3个,连壳烫熟,将肉切碎放在汤里煮粳米粥,加葱、姜末、酱油、味精、麻油各适量。
特点:清肝、养阴、潜阳、可止肝风头晕。
方二十一绿心黑豆25克,白粳米25克,同煮粥1碗,甜、咸自便。
特点:温补肝肾,适于虚寒性肝炎。
方二十二猪肝100克,小茴香5克,同煮熟后去茴香,加糖、酱、油、酒,再用小火煮10分钟;取出猪肝切碎,拌入粥内,加入酒、葱、姜末各少许。
特点:补胆温经,适于虚寒型肝炎。
方二十三五味子冲剂1块(或五味子粉5克,白糖30克),拌入粥内。
特点:补肝、宁神、降DT。
方二十四杭白芍50克(磨粉),每次取5克与粳米煮粥,加麦芽糖30克。
方二十五鲜车前子25克,煎水取汁,与粳米煮粥,甜、咸自便。
特点:养肝、清热、解毒、利水。
方二十六红枸杞子20粒,入沸粳米粥内煮熟(鲜的为佳,可不必煮,略烫一下就可),加麦芽糖30克。
方二十七女贞子10克,煎水取汁,与粳米煮粥,加麦芽糖30克。
方二十八墨桑椹10个洗净,加蜜糖30克,拌入粳米粥。
方二十九红覆盆子20个,蜜糖30克,拌入粳米粥内。
特点:养肝明目。
方三十紫云英25克,切碎,入粳米粥烫熟,加盐、味精、麻油各适量。
方三十一野白菜25克,切碎,入沸粳米粥烫熟,加盐、味精、麻油各适量。
方三十二菊花脑(菊花菜)25克,切碎,入沸粳米粥烫熟,加盐、味精、麻油各适量。
特点:清热养肝。
方三十三鲜蘑菇片50克,盐、味精、麻油各适量,入沸粳米粥略烫。
特点:养阴保肝,对传染性肝炎效佳。
方三十四灵芝10克,煎浓汁,对入稠粳米粥内,加麦芽糖30克。
特点:补肝、宁神。
方三十五大头菜子10克,煎浓汁,对入稠粳米粥,加麦芽糖30克。
方三十六蜂房5克,煎浓汁,对入稠粳米粥,加蜜糖30克。
特点:清肝解毒。
方三十七甲鱼1个(1千克重为好),去内脏炖烂,加葱、酒、姜、盐、味精各适量,再炖入味后鱼肉做菜,鱼汤熬粳米粥。
方三十八乌龟1个(1千克重为好),分离壳肉做菜,去内脏,将肉、壳加葱、酒、姜、盐、味精各适量,炖入味后,龟肉做菜,龟肉汤熬粳米粥。
特点:滋阴潜阳,调补肝肾,软坚,特别适于有轻度肝硬化者,入冬后服较好。
方三十九水发金针菜(萱草、忘忧草、黄花菜)25克(鲜金针更好)切碎,入粳米粥同煮,加盐、味精、麻油各适量。
方四十大佛手1个,切末,加蜜糖渍3日,每日清晨取50克拌入粳米粥。
特点:舒和肝气,消痰化浊。
方四十一荠菜25克,盐、味精、麻油各适量,入沸粳米粥内烫熟。
方四十二蓬蒿菜(好菜)25克,盐、味精、麻油各适量,入沸粳米粥内烫熟。
特点:清肝、凉血、护肝。
方四十三肝麦苗1把,煎水取汁,与粳米同煮粥,加葡萄糖50克。
方四十四青糯稻苗1把,煎水取汁,与粳米同煮粥,加葡萄糖50克。
方四十五苦瓜末10~25克,加盐、味精略腌一会,加入沸粳米粥内烫熟。
特点:清肝、舒透肝气。
方四十六黑洋酥(黑芝麻与糖轧的粉)30克,拌入粳米粥内。
特点:养肝、明目、乌发、有一定的抗脂肪肝作用。
方四十七宝塔菜做酱菜7枚,配粳米粥吃。
方四十八小黄瓜30条,加糖、醋、盐适量腌渍,每天取3条配粳米粥吃。特点:有清肝、解毒作用。



治黄疸型肝炎验方
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以全身皮肤及两眼巩膜深黄色,尿浓茶色小便,全身乏力,不思饮食,厌油腻、肝区疼痛、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为特点。治疗本病,采用单味草药凤尾草,常收到较好疗效。
【组成】凤尾草60克,红枣10枚,冰糖1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连服15天为一疗程。笔者从事农村医疗工作4年,经向前辈请教和查阅大量有关资料,经过临床验证,下列治法确有疗效。
取适量凤尾草洗净,加少许白糖捣烂成浆,取食指肚大小1团,敷在左手戴表处内侧,用纱布包好,过约10小时皮肤感到灼热起泡时除去,用经酒精消过毒的针刺泡至黄水流尽。约2~3日全部退黄,10天左右康复(刺破处涂点抗菌药物,如红霉素软膏等)。
治门静脉肝硬化方
门静脉肝硬化:鲜鲤鱼500克,去鳞去脏,赤小豆50克,加水煮熟,不加调味,每日早饭时1次服尽。长期坚持必有疗效。

螃蟹治湿热黄疸方
治湿热黄疸:蟹烧存性研末,以酒和丸,如梧桐子大,共服50丸,白汤调服,日服2次。
治疗胆石症的良方
胆石症的诊断目前并不困难,但要以内服药消除其结石却非易事。许多胆石症患者常因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而非常苦恼,且畏于手术,希望能靠服药来治疗胆结石。现向胆结石患者介绍一个中药良方:用明矾500克,玄明粉500克(一般中药房都有供应),将2味研极细末均匀拌和,装入空心胶囊;可用一点装一点,置干燥阴凉处保存。1粒约0.5克,每次服4粒,1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连续服用1~2年。绝大多数能改善症状。
华佗治肝痈神方加味治肝脓疡
【组成】当归、生甘草、柴胡、龙胆草各10克,金银花60~100克,连翘、蒲公英、白芍、茵陈各30克,栀子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病例】张××,男,2岁。反复寒战高热,右肋疼痛10余天,伴口苦口臭,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体温39.8℃,肝区叩击痛(+++),肝肋下4厘米,压痛明显。超声波检查见右腑前线第8肋间至腑中线第9肋间,可见一波平段。粪检3次发现阿米巴原虫。诊断为肝脓疡。经用青、链霉素及红、氯霉素等治疗,未见好转,而求治于中医。来诊时舌质红赤、苔黄厚腻,脉弦数。此为肝胆湿热,结毒成痈,乃用上方治之,3剂后热退,右肋痛减轻;再进3剂,超声波检查液平段已消失。再以上方去栀子、龙胆草,加沙参、麦门冬调治1周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第7期。
三草煎剂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
【组成】白花蛇舌草30克,金钱草20克,益母草10克。
【用法】上药加水600毫升,浓煎去渣取汁400毫升,加糖适量,每日3次,每次服100毫升,连服2周为一疗程。儿童剂量减半。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散结消肿。
【临床】共治93例,治疗1个疗程后检查,治愈90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达100%。3年后,笔者随机对其中的71例作了追访,未发现慢性或迁延性肝炎病变及其他直外损害,肝功能多次复查未见异常。
按:本组病例,除服三草煎剂外,每天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500~1500毫升、维生素C1~3克、维生素B650~100毫升,口服酵母、多酶片外,均不用其他护肝药物。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湿热之邪,侵犯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所致。白花蛇舌草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散结消肿功效。药理研究,认为其能有效地对抗病毒对肝细胞的炎性损害和变态反应,防止纤维化和癌变;金钱草利胆退黄,利湿解毒,能促进胆汁代谢,加快黄疸消退;益母草活血化淤,利尿消肿兼解毒。药理研究,其能降低血液黏稠度,直接扩张血管等作用,从而改善肝脏血流和供氧,使受损的肝细胞及时修复与再生。3药合用,使邪去正安,收满意疗效。且药源广,无毒副作用。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2年第4期。
益肾清解汤治慢性乙型肝炎
【组成】巴戟、肉苁蓉、制首乌各20克,仙灵脾、菟丝子、丹参、黄芪、白芍、黄柏各15克,虎杖、旱莲草各30克,晚蚕砂、郁金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临床】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HBV长期携带者。其临床症状、肝功能、HBV抗原体系统各项指标均有较显著改善。
按:益肾法在临床功用中具体为温肾滋肾,兼顾肝脾,扶正与祛邪并用,重在温补扶正。既提高机体免疫力,又抑制其免疫反应,减轻肝组织损伤。补肾阳宜选用温而不燥之品,如巴戟、菟丝子、仙灵脾、肉苁蓉等,滋肾阴宜选用而用不腻之品,如生地、枸杞子、首乌、旱莲草等。肾阳偏衰时以温肾阳为主,同时益肾气,滋肾阴以助肾阳化生;肾阴偏衰时以滋肾阴为重,同时温肾阳,补肾气以助肾阴生化。当视肾阴肾阳孰盛孰衰,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灵活调理,以平为期。
慢乙肝病人临床始终以“肾虚挟湿兼淤”为主要矛盾。针对病因,兼顾肝脾。益气健脾常用党参、黄芪、白术。张锡纯谓“黄芪性温而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清热利湿解毒则多用黄柏、虎杖、猪苓、薏苡仁,苦而不甚寒,利而不伤阴。药理实验证明:黄柏、虎杖对抑制和杀灭HBV,降低和清除HBSAg有显著的、肯定的作用,且能治疗因体液免疫亢进出现的肝外损害。猪苓淡渗利湿,不仅对HBV及其复制指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所含猪苓多糖具有显著免疫增强效果,正所谓“以通为补”,与益肾药有异曲同工之妙。本病病位在血脉,病久入络,多兼气滞血淤之症,症见肝区刺痛,齿衄,红丝赤缕,妇女月经量少、色黑、有块,或量多、色红、难尽,舌有淤斑淤点,脉细涩等;肝穿刺可见明显的肝纤维化改变。常选用丹参、郁金以理气活血化淤。丹参既能清除肝脏的胶原蛋白含量,又能促进肝纤维的重吸收,预防和治疗肝硬变。笔者根据上述理论指导自制益肾法,在慢乙肝治疗中具有整体调控和局部侧重双重优势,证明“治肝多用补”的理论是十分正确实用的。临床所见,以肾之阴阳虚损为主的病例,细胞免疫功能大多低下,抗原抗体系统检验可能正常或趋向正常,此应重在温补扶正,做到温阳不助火,滋阴不碍湿,清热不损阳,利湿不伤阴,祛淤不动血,就能灵活运用益肾法,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
【来源】《新中医》1991年第9期。
灭澳汤治乙型肝炎
【组成】茵陈、鸡骨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桑椹、山楂、丹参各15克,白芍12克,柴胡、枳实各10克,玄胡、郁金、炙甘草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各服1次,13岁以下用量酌减,30天为1个疗程。
每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1次肝功能和乙型肝炎抗原,同时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不超过4个疗程。
【临床】此方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3例,临床治愈21例,显效20例,好转9例,无效3例。
【来源】罗日升,《陕西中医》。
芪茜汤治肝硬化
【组成】黄芪、红花各20克,茜草、炒白术各15克,莪术30克,姜黄6克,白矾2克,生甘草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临床】此方治疗早期肝硬化78例,显效37例,好转23例,改善10例,无效8例。
【来源】高荣慧,《辽宁中医杂志》。
软坚化淤散治肝硬化
【组成】大黄、赤芍、葫芦、虫笋、五味子、半边莲、马鞭草各60克,杏仁、虻虫、黄芩、蛴螬各40克,牛膝、桃仁、生地、甘草各50克,水蛭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天3次,每次10克,温开水冲服。
【临床】此方治疗肝硬变腹水34例,痊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
【病例】王×,男,55岁。1978年以来多次以乙型肝炎、肝硬变住院治疗,无明显效果。常感腹胀、恶心、下肢浮肿。检查:神清,膜无黄染,胸部可见蜘蛛痣,腹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肝右肋下2.5厘米、质硬,脾左肋下质硬,腹水呈阳性,膝关节以下凹陷性水肿。诊为肝硬变合并腹水。每天服软坚化淤散3次,每次10克。6周后腹水消失,身体逐渐恢复。但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检查血小板正常。给茜草黑糖煎剂后症状消失,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再以该药每次5克,每天2次,口服半年,病情稳定,可以上班,随访未见复发。
【来源】王志一,《陕西中医》。

降脂复肝汤治脂肪肝
【组成】生山楂、制首乌各30克,丹参20~30克,益母草15~30克,菊花20克,白芍、草决明各15克,醋柴胡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成360毫升,分3次服,每次120毫升,28天为1个疗程。
【临床】此方治疗脂肪肝35例,4个疗程后,临床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
【病例】张×,女,44岁。因腹胀、肝区胀痛伴口苦、溲黄而就诊。患者形体肥胖,腹部稍隆起,肝肋缘下1.5厘米、质中等硬;舌质红、体胖边有齿印,苔薄黄,脉弦细。服降脂复肝汤1个疗程后,腹胀、乏力、肝区胀痛、口苦均消失。B超复查肝脏较前缩小,原方继服3个疗程经复查达到临床治愈。
【来源】李书奎,《陕西中医》。
化脾散治肝脾肿大
【组成】鳖甲、穿山甲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细末,每次4克冲服。
注:该方有腥臭味,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可用蜂蜜调服或饭后服为佳。
【临床】此方治疗肝脾肿大100例,显效78例,无效22例。
【病例】宋×,女,27岁。自述乏力纳差,腹胀,肝区不适2年,伴头晕、牙龈出血半年,于1986年8月12日以慢性迁延性肝炎入院。症见面色晦暗,颈部有2个蜘蛛痣,口臭,牙龈渗血,肝肋下1.5厘米、脾肋下3.5厘米,质中等硬度。诊为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肝脾肿大。口服化脾散2个疗程,临床症状消失,肝肋下未扪及,脾肋下侧卧时刚扪及,临床痊愈。随访2年未发现肝脾肿大及血小板低下。
【来源】殷义才,《陕西中医》。
加味良附丸治急性胃炎方
【组成】高良姜6~15克(酒炒),香附9~15克(醋炒),青皮9克,郁金9~18克,砂仁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理气止痛,温中散寒。
【临床】应用“良附丸加减”方,临床上已治疗因饮食生冷而患急性胃炎的病人数百例,均获良好疗效。尤其是对于治疗青少年患者,效果尤佳,一般服药1~3剂即愈。
按:实践体会到,在临床上只要是苔白,而舌质不红,脉沉滞而不弦劲的肝胃气痛、寒痛,投以“良附丸加减”方均可奏效。然而,肝胃有郁火或胃阴亏竭,舌质红绛者忌用。
(山东祝汉臣)
温胃止痛汤治慢性胃炎方
【组成】桂枝5克,白芍9克,吴萸6克,丁香3克,云苓9克,砂仁5克,炮姜5克,当归9克,元胡9克,白术12克,红枣3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
【病例】观察30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温胃止痛汤”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伍××,男,31岁,农民。于1970年3月6日初诊。胃脘胀痛已多年,时发时止,按之痛减,喜热畏寒,口吐清水,痛时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症属脾胃虚寒,感受外邪,脾阳不运,寒凝气滞所致。治宜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方用“温胃止痛汤”加减,共服药6剂,诸症皆除,惟食后腹有胀感,再嘱其服用香砂六君子丸,以善其后。
按:慢性胃炎为现代医学诊断名称,属于中医之“胃痛”范畴。按中医之辨证,胃痛可分为脾胃虚寒型、肝气郁结型、气滞血淤型、食滞型等类型。此“温胃止痛汤”主治脾胃虚寒型,脾胃虚寒乃中阳不运,感受寒邪,寒凝气滞而疼痛。因此用“温胃止痛汤”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其阳气得复,诸症自除矣。
(江西万孟仪万任儿)
荣胃散治萎缩性胃炎方
【组成】西洋参60克,金钗石斛60克,白木耳60克,香蘑菇60克,灵芝60克。
【用法】共为细末,装入胶囊,每日3次,每次3~4粒;可单独服用,也可作辅药用。
有淤血征象者加田三七60克;脾阳虚者,西洋参改用红参60克;贫血明显者加用胎盘1具。
【功效】荣胃散淤。
【主治】脾胃虚挟淤。
【病例】胡××,男,40岁,军队干部。患萎缩性胃炎已5年,经常上腹隐痛,时轻时重,食欲不振,面色白,舌质紫黯,苔白,曾数次反复呕血、黑便,在某院作过抢救治疗。经纤维胃镜检查,胃窦部充血水肿,红白相间,并有许多结节,取活检,病理报告未见癌组织,诊为萎缩性胃炎。曾服用中药治疗五年,再作胃镜检查,未见好转。来此诊治,投以丹参饮失笑散方并加田三七,以荣胃散(加田三七)作辅用药,治疗8个月余,胃镜检查为浅表性胃炎,结节消失,红白相间区缩小,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嘱其继续服荣胃散,以巩固疗效。
按:临床实践证明,荣胃散对于恢复胃黏膜而防止恶性变有明显效果,且药力平和,持久,故可适用于各型胃炎的治疗用药及辅助用药。
(河南宋善安)
补中益气汤治胃黏膜脱垂方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柴胡6克,黄芪30克,升麻6克,陈皮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胃痛重者加川楝子15克,元胡10克,炒枳壳10克。
【功效】调胃补中益气。
【主治】中气不足,胃气不和。
【病例】临床已治疗数例,均获痊愈。
刘××,男,50岁,冶金厂工人。患者感觉进食不舒,每每进食后胃即疼痛,身体日趋消瘦,行动艰难。经某医院作X光钡餐透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