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穴道按摩治百病

穴道按摩治百病

作者:杨川字数:92157状态:连载

第二章 有效的全身穴道对症疗法

头·脸部的病症疗法
脸部痉挛
脸部皮肤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有些差异,其实是与肌肉融为一体的。所以,脸部神经一旦收缩,皮肤也就同时伸缩做出表情。
每个人之所以能在高兴时表现出愉快喜悦的模样,悲伤时露出愁容满面的神情,都是因为脸部神经的作用。如此重要的脸部神经机能,若处于兴奋状态,就是痉挛。相反的,如果机能虚弱不振,则会引起麻痹。
痉挛大多发生于眼睛、脸颊及嘴巴周围。眼睛四周是因眼轮肌的肌肉痉挛。脸颊及嘴巴四周则是由于口轮肌的肌肉痉挛。
脸部痉挛是由于三叉神经痛、生殖器官疾病、精神紧张或兴奋所引起。但是,一些原因不明的脸部痉挛,大多出现于更年期的女性。
假如病情恶化,当然需要接受专科医师的治疗并辅以穴道刺激。症状轻微的话,只要进行穴道刺激即可治愈。
1.对症的穴道
内眼角的睛明、瞳孔正下方的四白,颊骨下的颧髎、耳前的下关、耳下的翳风。
2.对症按摩疗法
首先必须确定是脸部哪一处的肌肉痉挛。选择符合肌肉的最有效穴道,做穴道刺激按摩。进行刺激之前,要先按摩颈部及整个脸部,以缓和肌肉紧张。颈部可以用四指从耳下摩擦至喉咙部位。而脸部则由内向外进行。
眼睛四周抽动时,用力按压位于内眼角和鼻根正中央的睛明穴。以用力按压即松手的做法,相当有效。另外,眼尾和外侧的眉毛附近,也需指压。
脸颊抽动时,用力按压位于眼尾下方,颊骨隆起处的颧髎。要诀是按压5~10秒。
同法按压下关。在距耳朵前方2寸,用手指由耳朵前面沿颊骨压至鼻部,有个凹陷,嘴巴一张开就消失的地方,即是下关。
嘴唇附近痉挛时,指压四白或翳风。
四白位于瞳孔正下方1寸,一压即感觉刺痛的地方。按压方式是以反复用力压放来进行。
翳风位于耳下,耳垂向后压,耳垂末端刚好对着的地方。脸部神经正好通过翳风的深部,所以,要仔细地指压。假如外出或上班时突然发生痉挛,可以按压翳风和下关。要诀是用拇指慢慢且用力压5秒之后,稍微指压再按压,反复进行,痉挛会逐渐平息。
面部神经痛
面部神经痛是人到中年后,尤其是女性,经常会发作的面部疼痛,即平时所说的三叉神经痛。只要受风寒刺激或疲劳等,就会反复发生这些症状,一旦停止发作,疼痛就会无端消失。疼痛发作一次约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通常,只要发生一次,就很容易再次复发。刚开始可能只是颜面半边觉得胀痛,日后,会变成针刺般剧痛,甚而不能说话,导致失眠。因此,其特征是患者经常因害怕发作而心神不宁,可导致神经过敏,筋疲力尽。
同时也会引起肌肉麻痹,颜面半边疼痛。从这些特征即可与其他疾病引起的头痛、偏头痛,眼、耳、鼻的疾病区分开来。
分布在脸部的三叉神经,左右分别各有三条分支,每一分支引起的疼痛部位都不一样。
第一支分布于额头、眉宇、眼睛和鼻之间。如受侵犯,会导致前额部、前头部、上眼睑及鼻子的疼痛,又称为眼神经痛。
第二支分布于脸颊到上颚间神经。如受侵犯,从下巴到上唇、上排牙齿间都会疼痛,又称为上颚神经痛。
第三支分布,以下颚到舌、耳朵、太阳穴为中心。如果受侵犯,侧头部、耳前,下唇和下排牙齿间都会疼痛,又称为下颚神经痛。
其中最常见的是第三支所引起的下颚神经痛,是一种以老年人居多的疾病。
现代医学还未研究出三叉神经痛的原因。但是,三叉神经痛痛起来却真的令人无法忍受。须耐心持续进行穴道刺激,以缓和疼痛。
进行穴道刺激之前,必须知道是哪条神经支线产生问题,再着手治疗。
倘若出现眼睛四周、脸颊附近疼痛的症状,应轻压以下穴道。假如痛得厉害,则可确认是分支神经痛。
内眼角的睛明穴或眉头的攒竹穴处疼痛,是第一支神经痛。眼睛下面的四白穴处疼痛,是第二支神经痛。耳前下关穴处疼痛,是属于第三支神经痛。
如果痛得无法进行脸部穴道刺激时,宜先用毛巾热敷后颈部,再按摩后颈部或肩部,以消除紧张。直至手指得以触摸脸部后,再进行穴道刺激。
对症按摩疗法
①内眼角至额头的疼痛(第一支神经痛):取睛明、攒竹、阳白。
②脸颊疼痛(第二支神经痛):取四白、巨髎、颧髎。
③下颚疼痛(第三支神经痛):取下关、颊车、大迎。
头痛
头痛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症状,平日的轻头痛一般没有什么大碍,但其如果是因感冒或眼、耳、鼻、牙齿、神经痛或是头颅内的疾病引起,则应就医将病因消除。
若是疲劳、气候变化以及女性生理期等原因引起的不明的头痛,则可采用穴道刺激疗法。
头痛的症状大致分为三种。
①头像脉搏跳动般疼痛,发作时眼前出现白光,并出现呕吐现象,属于血管性头痛。
②聚精会神工作之后,肩部肌肉僵硬以及后颈部到头部之间疼痛,属于筋收缩性头痛。
③心情烦闷导致头痛,属于心因性头痛。
这些头痛,都可借助刺激穴道来促进血液循环,松弛肌肉而被消除。
1 对症的穴道
头顶的百会、太阳穴的悬颅、颈后的天柱、风池、手肘的曲池。
2 对症按摩疗法
整个头沉重疼痛,或是头部跳疼时,按压百会穴特别有效。位于头顶处,两耳之间通过头上画一条线,和通过鼻子及眉宇之间向上延伸线的交叉点,用手指由头顶按压百会约3~5秒钟,以感觉有阵痛为准。
偏头痛时,最适合按压悬颅。位于太阳穴的部位。在眼睛旁边,牙齿用力咬合,肌肉向上隆起处,用四指揉捏或以拇指按压悬颅。
颈后疼痛时,可按压天柱,位于颈后发根,两条粗肌肉外侧凹陷处,另外,按压天柱旁的风池穴也有效。以两手拇指按压天柱和风池,剩余四指置于耳朵附近,向上方用力按压。此时头如果略向后仰,加上头的重力作用,更具效果。
此外,再用拇指压手肘上的曲池(位于手肘弯曲时产生横条皱纹,桡侧靠近拇指侧)。按压穴道的同时,如果按摩整个头部,效果会更佳。
①从头部正面至头顶的百会,再至颈部。
②头部左右,距离3厘米左右的两侧。
③耳朵四周和顶部的天柱,通过风池至耳后。
④从太阳穴到后头部。
用两手慢慢按摩以上①②③④所描述的部位。按摩流程很重要,所以,必须依序进行。
(一)眼眶及额头疼痛
对症按摩疗法
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指压位于内眼角的睛明。目的在于抑制神经兴奋,所以应稍加用力。
接着,以同样方式指压眉头处的攒竹。
再以同样的方式指压阳白。阳白位于瞳孔的正上方,眉毛中央向上1寸的地方。
以这三个穴道为重点,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做画圆的方式指压。
然后轻轻摩擦额头,方法是与眉毛平行,用指腹自额头中心向左右轻轻摩擦。之后再改用手压方式按摩。将眉毛和发际之间分成三部分,要彻底进行按摩。
经由以上的穴道刺激,额头、上眼睑和鼻子四周的疼痛,自然得到缓解,逐渐变得舒畅。
(二)脸颊疼痛
对症按摩疗法
四白位于瞳孔下方1寸,神经分支刚好在皮肤下的地方。所以,即使是健康时,用手按压也会感觉麻痛。以指腹按在上面微用力做画圆方式指压。
巨髎在四白正下方,由鼻翼向外移一个手指宽的地方。也和四白一样用指腹指压。
颧髎位于脸颊,眼尾的正下方。脸颊骨隆起处的下方呈凹陷,即使健康时按压也会有痛感。以稍微用力的指压法按压此处;之后,用指腹做画圆方式由眼头通过四白按摩至耳朵;再由眼头通过巨髎按摩至唇边,效果更佳。
(三)下颚疼痛
对症按摩疗法
下关位于脸颊,距离耳朵2寸的地方。用手指沿颊骨向鼻翼按压时,有个凹陷的地方,嘴巴张开其凹陷就不见了。如果此部位疼痛时,可以指腹稍微用力施以指压。
颊车位于脸颊下方,嘴巴张开耳前鼓起处,此处靠向耳朵形成凹陷,疼痛时可以指腹用力按压。
仔细地指压这两个穴道之后,最好再用指腹画圆,通过这两个穴道由下颚按压至耳下。
这些穴道刺激对侧头部、耳前、下唇和下排牙齿间的疼痛有效。眼睛疲劳
视疲劳的发生,通常多伴随全身性疲劳发作,很少纯粹只是眼睛疲劳。眼睛涩、眼花、眼睛看东西复视时,往往都有头痛或目眩、肩酸、呕吐、消化不良之类的现象发生。
其原因大都是一般肉体疲劳或精神疲劳、睡眠不足等。如果总感到眼睛疲劳,则极可能是白内障或脑肿瘤,若是置之不理,可能会引起失明。应该尽早看眼科医生以确定病因。
如果不是严重原因引起的眼睛疲劳,可用手轻轻做穴道刺激,非常有效。
1.对症的穴道
位于眼头的睛明、眼尾的太阳、头顶的百会、顶部的天柱、肩部中央的肩井。
2.对症按摩疗法
眼睛疲劳的同时会伴随头痛或肩酸,所以,要刺激头部、头颈和肩部的穴道,不只限于眼睛四周的穴道。
首先,用拇指按压眼头和鼻根头的睛明。
太阳穴略靠近眉尾和眼尾的正中间,是治疗眼睛疲劳有效的穴道。用拇指或四指以画圆方式在该穴指压。
接着用四指按压眼睛周围的骨头边缘,千万别直接压眼球。方向是由眼头向外,刚开始不要太用力,慢慢施力。并且将两手的四指置于微闭的眼睑上,慢慢地轻压10~15秒。
眼睛四周的穴道刺激,反复做3~4次,就会感觉相当舒服了。
伴随头痛、头重、肩酸症状者,则需再仔细按压百会、天柱、太阳和肩井。尤其是感觉头部沉重时,特别适合按压天柱和太阳两个穴道。天柱位于后颈部的发际,两条粗肌肉外侧的凹陷处。天柱是治疗眼睛内部疼痛的有效穴道。由天柱向耳后,用拇指反复指压3~4次,疼痛会趋于缓和。另外,还需分别用各指指腹用力按压眼尾的太阳。
百会位于两耳通过头顶连线和由鼻子、眉间至头顶的连线的交点上。按压时会感觉疼痛。可以用指腹用力按压。
肩井位于肩部中央,由乳头向上延伸至肩部的线上,可以用食指和中指按压,或是用食指和拇指按压。
不只是眼睛四周的穴道,连头部、颈部和肩部的穴道也加以刺激,眼睛的疲劳将完全解除,且整个人恢复舒畅。
耳的病症疗法
耳鸣
耳鸣是人体常发生的一种症状,通常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像蝉叫声般的耳鸣,大多是听觉神经发生异常,是一种非常难治的症状,称为感音性耳鸣;另一种是低音耳鸣,是中耳炎或耳管狭窄引起的,称为传音性耳鸣。
即使是健康的人,在登山或乘车进入隧道时,也会耳鸣,这即是传音性耳鸣,穴道刺激疗法是针对传音性耳鸣而言的。慢性耳鸣是现代医学无法有效治疗的疾病。不过,目前已发现新的穴道,利用穴道刺激尤其是针灸疗法,可有效治疗慢性耳鸣。在一般家庭中,无法进行针灸治疗。以指腹进行按压或指压,可减轻耳鸣现象。
1.对症的穴道
新发现位于颈后的耳鸣调整点。耳上的角孙、耳后的窍阴、耳下的翳风、耳前的听宫。
2.对症按摩疗法
耳鸣调整点位于后颈部中央向外倾斜1寸的地方,和天柱及风池连成倒三角形,为倒三角的顶点。此穴道位置刚好位于两条粗肌肉交叉处。进行穴道刺激,以便松弛这些肌肉,对颈部周遭因肌肉紧张压迫耳管所引起的耳鸣,有很好的疗效。以手触摸耳鸣调整点,大多感觉有硬块。
用拇指按此耳鸣调整点,耳鸣声如果变小就用力按压,变大则轻轻按压。可在平时任何时候按压。
角孙位于耳尖正上方入发际处。用中指或食指按压此处。
窍阴位于耳后,乳线突起之上方的凹陷处。可用中指或食指按压。
翳风位于耳下,耳垂向后,压耳垂末端刚好碰到的地方。可用拇指按压。
听宫位于耳前、小耳垂前的凹陷处。可用中指或食指按压。
耳鸣时按压耳朵四周四个穴道之后,症状会减轻。每天进行这些穴道刺激,效果更佳。
鼻的病症疗法
鼻塞
鼻塞通常在鼻中隔弯曲空气流通不畅,和鼻黏膜充血肿大空气不能流通情形时发生。这在医学上称为鼻中隔弯曲症或肥厚性鼻炎。有时可能出现脓性鼻涕,引起副鼻腔炎。症状恶化时,需找专科医师治疗。但如果是感冒或睡眠不足所引起的鼻塞,或流鼻涕产生的鼻塞,则不妨施行穴道刺激疗法。
鼻塞会引起头痛等症状,对可以用嘴呼吸的大人而言尚好,如果发生在吸食母乳或牛奶的婴儿身上,则是相当麻烦的症状。务必进行穴道刺激,以减轻鼻塞症状。
1.对症的穴道
头顶的百会、鼻翼两侧的迎香、后颈部的天柱、天柱外侧的风池、后颈部低头时隆起之颈骨下的大椎。
2.对症按摩疗法
首先,只要用指针刺激天柱和风池,即可缓解鼻塞现象。所谓“指针刺激”是中国盛行的方法,是用指腹垂直按压穴道,使用食指或中指以画“9”形状的做法按压。
天柱位于颈后,是在发根处两条粗肌肉外侧的穴道。风池在天柱的外侧,凹陷中央和耳后骨块的正中央。
接着按压头顶的百会,可治疗鼻塞引起的头痛或头沉。百会位于耳朵通过头上连线和由鼻子、眉宇至头上的连线的交点上。
迎香不只对鼻塞有效,对嗅觉衰退也有效。位于鼻翼的两侧,用指针刺激方式按压此处。
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塞,以按压大椎穴道特别有效。
婴幼儿则不可用指针刺激,只要轻轻抓天柱四周或轻拉其四周的毛发即可。
分别针灸各个穴道也有疗效,简便的方法是将粒针贴于天柱或风池穴上。
流鼻血
流鼻血,大多是受外力击伤引起的。例如以手指用力挖鼻孔或外力撞击鼻子等。特别是小孩子,在鼻孔至鼻中隔部分有许多小血管,一不小心,很容易出血,出现这种情况不要担心。但如果是成年人,可能同血压或动脉硬化有关,突然发生出血的现象则必须多加注意。
除此之外,也有既无外伤又无疾病,突然出血的情形,这是因为处于紧张状态,引起自律神经不稳,稍微刺激极易出血。
无论是哪种情况,只要是经常性流鼻血,最好是去医院寻求诊治。
1.对症的穴道
颈后的天柱、风池、头顶的百会、鼻翼两侧的迎香。
2.对症按摩疗法
流鼻血时,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穴道刺激都很有效,应做紧急处置。首先应端坐,略低头向前弯捏紧鼻子,如此保持4~5分钟,鼻血大都会止住。如此处置之后,再用拇指轻轻按压头后发际两条粗肌肉外侧凹处的天柱。
同样按压位于后颈中心凹陷处和耳后骨块(乳样突起)正中央的风池。再指压头顶百会,效果更佳。接着仔细按压鼻翼旁5分处的迎香。
容易流鼻血的人,平日按压天柱、风池、百会、迎香等穴位,可预防流鼻血。用拇指或食指指腹,以3千克左右的力量压迫穴道5~6秒钟,反复做3次即可。
专家提示:
平日容易流鼻血者,可以用粒针法。此法既简单又安全有效。将粒针贴于天柱、风池、合谷3~4天,然后隔3~4天再贴。如此反复进行。
流鼻血时切勿仰躺,否则血液会堵塞喉咙造成窒息。

齿的病症疗法
牙齿疼痛
牙痛,几乎是每个人都患过的一种症状。牙痛可分为蛀牙痛和牙龈齿髓细菌感染痛。属上述牙痛者必须尽快就医寻求治疗方法。但如果是以下情形,可以用穴道刺激疗法。
①拔牙之后。
②牙龈骨炎或齿髓炎蔓延,侵蚀牙肉时。
③因疾病而体力衰弱,抵抗力降低时,牙齿的慢性炎症突然急剧恶化。
穴道刺激,是针对牙齿四周神经的神经痛而言。所以,对于①②③情况的疼痛或红肿,穴道刺激可以有效止痛,也适合作为治疗前的应急措施。
1.对症的穴道
眼睛下的四白、下颚的大迎、唇角的地仓、脸颊下的颊车、手背上的合谷。
2.对症按摩疗法
下排牙齿疼痛时,用指针刺激以画小“9”的方式指压下颚的大迎(位于下颚骨靠近凹处有脉动的地方),使用食指或中指。
再者,以指针刺激的方式指压。
上排牙齿疼痛时,按压唇角的地仓,再用拇指由后向前用力指压脸颊下的颊车。
另外,无论是上排或下排牙齿疼痛,都可按压合谷。用拇指用力指压合谷,会有闷痛感,持续做3~5次。
中医认为牙痛与大肠有关,从而把大肠经的穴道合谷,当作治疗牙痛的名穴。事实上,在医疗研究中,也曾以针刺麻醉的方式治疗三叉神经痛,这时所用的穴道就是合谷。
将略粗的针刺在合谷上,以针当作电极,通上微弱电流。经过30~40分钟的治疗,喉前到胸、肚脐之间的痛感就会消失。
蛀牙等突发性疼痛发生时,也可先以拇指用力按压合谷。
牙周病
牙周病即为通常所说的牙龈肿痛。如果发觉有口臭或口中感觉黏腻时,就是牙周病的初期征兆。如果并发牙龈肿痛、发红,那就是牙周病的症状。只是牙周病并不会像蛀牙那样发生剧烈疼痛,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一旦任其发展,就会恶化导致牙根败坏,甚至掉牙。
引起牙周病的原因,有牙石或食物残渣,食用过热或过冷的东西和细菌感染等外来因素,以及牙齿四周的组织本身具有易罹患牙周病的性质、新陈代谢障碍和自主神经失调等内在因素。不明的原因仍然很多。
牙龈肿痛初期阶段时,可利用穴道刺激,以抑制牙龈的红肿症状恶化。但是,并非即刻得以治愈,必须持之以恒。
1.对症的穴道
耳前的下关、颈后的天柱、手臂关节的曲池。
2.对症按摩疗法
用食指按压鼻翼两侧的迎香。大迎位于下颚摸起来有凹陷、脉动的地方。可用食指按压。
下关位于脸颊距耳朵2寸之处。用手指由耳前沿脸颊骨向鼻翼方向按压,有个凹陷,嘴巴一张开凹陷就消失的地方。也用食指按压。
早上刷牙时,顺便做脸部穴道刺激的习惯,持之以恒长期进行。假如,能再进行兼具预防作用的嘴巴四周的按摩,效果更佳。用食指和中指用力按摩鼻翼外侧至上嘴唇间。另外,下颚打开时的角唇到下排牙齿外面,也用食指和中指按摩。天柱位于颈后、两条粗肌肉外侧的凹陷处,用拇指指压。
中医学认为牙痛或牙龈痛,与大肠有关系,并认为大肠经的曲池是极易滞留致病邪气的地方,只要加以刺激促进精气流畅,就可消除牙龈疼痛、红肿或化脓等。
用拇指指压手臂关节的曲池。曲池位于手肘弯曲所产生横纹的拇指侧上。一旦罹患牙周病就很难治愈。假如有口臭或口中发黏、牙龈肿等现象,就应立刻进行穴道刺激,力求预防。

口腔的病症疗法
口腔溃疡
口中黏膜、舌唇等发炎疼痛,统称为口腔炎,又称口腔溃疡。黏膜分别出现会疼痛的白色斑点,是属于口疮性口腔炎。即使治愈,在身体状况较差时亦容易再患。口腔溃疡是一种年轻女性特别容易罹患的疾病。另外,口中一大片黏膜变成白色混浊状态、红肿,是属于黏膜炎性口腔炎。除此之外,还有牙肉肿,严重口臭、口中有烧烫的不舒服感,称为溃疡性口腔炎。
无论是何种口腔炎,都会感觉非常疼痛,甚至无法进食。不过,只要就医查明原因接受治疗即可完全治愈。但目前仍有许多原因不明的症状。
中医认为口中产生溃疡,是消化器官的症状,为此选择相关的穴道并加以治疗口腔炎。
1.对症的穴道
唇角的地仓、鼻翼旁的巨髎、前颈的廉泉、锁骨凹陷处的天突、头下垂时后颈隆起之颈骨下的大椎。
2.对症按摩疗法
地仓是治疗口角糜烂的口角炎有效之穴道。用食指或中指按压唇角的地仓。
接着,以同样的方法按压位于鼻翼向外一根手指宽度处的巨髎。
再指压前颈,位于喉头上,颈部横皱纹正中央的廉泉。廉泉或天突处,施力太重会觉得很痛苦,所以,宜用食指指腹轻而缓地按压。并且指压前颈中央,凹陷处的天突穴。
口腔炎大多以过敏性症状居多,所以,通过对过敏性疾病有效的大椎的按摩对口腔炎有较好的效果。
灸对于口腔炎非常有效,所以,如果施于前述的穴道上,效果更佳。
灸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幼儿或皮肤脆弱易化脓者,适合温灸(艾草不要直接放在皮肤上,放入温灸器温灸穴道)或灼热灸(使用略大的艾柱灸治,一感觉热即刻取下)。
当然也可以采用于艾草和穴道之间放生姜或大蒜的方法。一般,1天灸1回,每回各灸3次,持续进行5天之后,休息2天。温灸则1回反复进行3次。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持之以恒,才会有效。
咽喉的病症疗法
喉咙疼痛
喉咙痛起来连吞咽口水都感困难。这通常是由感冒引起的,咳嗽也会引起喉咙痛。喉咙痛甚至可能是喉头结核、喉头癌、白喉等致命的症状所引起。
假如经常有喉咙痛的现象,不论疼痛的程度如何,都需看专科医师。只有感冒或扁桃腺炎引起的喉咙痛,以穴道刺激才有效。另外,自主神经失调导致的喉咙痛,也可以采用穴道刺激疗法。
1.对症的穴道
前颈中央的天突、喉头斜下的水突、颈部两侧的天窗、颈后的风池、手臂的合谷。
2.对症按摩疗法
首先按压喉咙四周的穴道。仰躺着效果较佳。先用食指或中指由上向下按压天突,自古这就是治疗扁桃腺肿大、喉咙堵塞的非常有效的穴道。
水突位于喉头旁15寸处和其正下方锁骨凹陷的中间,即在胸锁乳突肌的边缘。声音沙哑时,此穴道也非常有效。
在颈部两侧的天窗,也位于胸锁乳突肌的边缘。自耳后沿着此肌肉摸向锁骨方向,和喉头等高的附近感觉到动脉之处,有一凹陷处,即是天窗。喉咙四周指压要量力而行,不可用力过猛,否则会导致呼吸困难。可以用食指或中指慢慢按压。

颈后的风池也是感冒的特效穴道。对因疼痛或咳嗽等引起的颈部紧张很有效。风池位于颈后发际,中央凹陷处和耳后骨块的正中间。用拇指、食指及中指仔细指压,以消除肌肉紧张。
最后用力按压合谷。合谷位于手背,拇指和食指之间。以拇指沿骨头按压食指根部的拇指侧,即是合谷。合谷是著名的止痛穴道,对喉咙周边的疼痛特别有效。合谷的刺激方式为:用食指放在手掌侧,拇指置于手背侧,指腹竖起,夹着用力按压。即使压至皮肤泛红,也没有关系。刚开始可能会感觉非常疼痛,要继续压至不觉得那么痛为止。
打嗝不止
饮食过量或突然吃冷饭及刺激性的食物时,经常会发生打嗝。打嗝是横膈膜痉挛所引起的一种条件反射,所以不必过分担心。但是,对打嗝者而言,却并不是件很舒服的事。
另外,胃癌、胃溃疡,胆结石或肝病等,由于刺激横膈膜,也会引起打嗝现象。假如打嗝持续太长或是频度极高,就需要彻底检查。
打嗝时不妨试试以下方法进行缓解:
①深呼吸,然后长时间闭气停止呼吸,使腹部紧张。
②用毛巾等冷敷胃部。
③一口气喝一杯冷水。
也可用拍背或惊吓的方法。这些方法如果仍然无效时,可施以穴道刺激。因为目前尚无治疗打嗝的有效的内科疗法。
1.对症的穴道
颈侧的天容、颈侧低于喉头1寸的天鼎、前颈的天突、背部的膈俞、心窝处的巨阙。
2.对症按摩疗法
打嗝表示呼吸不顺畅,所以,需刺激调整呼吸的穴道。
首先指压喉咙周围。
天容在下颚角后侧,由耳后到锁骨之肌(胸锁乳突肌)的边缘。用四指按压天容以喉咙舒服为原则。
天鼎在天容的斜下方。位于喉头下方1寸、肌(胸锁乳突肌)后侧的边缘。以向喉咙前方的方向按压此处。
天突位于前颈中央,锁骨凹陷处,切不可施力过重。
接着指压膈俞和巨阙。之所以按压此处,是因这两个穴道正位于横膈膜处。巨阙位于心窝中央。膈俞位于背部两个肩胛骨间、第七胸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之处。除按压两个穴道之外,还要小心地摩擦。
若打嗝仍然无法平息时,可以灸膈俞和巨阙,每个穴道分别灸3~5次。
在各项穴道刺激中,以针刺激对打嗝最有效。曾有患者两年前突然开始打嗝,诊断是神经性横膈膜痉挛,治疗未见好转。最后利用针刺治疗竟然痊愈。所以,久治不愈的打嗝,最好接受针疗。
颈·肩的病症疗法
肩膀酸痛
肩膀酸痛是成年人经常发生的一种症状。其对患者本身而言也相当痛苦难挨。
引发肩膀酸痛的具体原因,是因肌肉紧张收缩,新陈代谢不良,造成乳酸等老化废物积存,致使肌肉紧张度提高,血液或淋巴液的作用更迟缓。
容易酸痛的肌肉,大致分为4种。
①后颈部的僧帽肌。
②后颈到两肩的肩胛举肌。
③沿着背肩到腰部的脊柱起立肌。
④肩胛骨内侧边缘,到其下端的肩胛骨下肌。
针对肌肉的紧张选择适当穴道,加以刺激,即可解除酸痛,使心情舒畅。
不必过分指压或按压,只需轻柔地刺激穴道,即可在短时间内消除肩膀酸痛。
1.对症的穴道
肩部中央的肩井、颈后的天柱、天柱外侧的风池、背脊的大椎、厥阴俞、背上的曲垣。
2.对症按摩疗法
后颈部和颈根部是容易自觉酸痛的地方,其情况几乎都是(僧帽肌)酸痛。所以,用力按压肩部中央,颈根头和肩端正中央的肩井,痛感带会扩及后颈部的地方。
再者,垂直按压颈部后面,两条粗肌肉(僧帽肌)外侧凹处的天柱,接着同样按天柱外侧,后颈中央凹陷处和耳后骨块(乳样突起)的正中间的风池。
后颈到两肩酸痛时,则指压肩胛骨内侧上角的曲垣。曲垣位于由肩端向背骨斜走之骨(肩胛棘)内侧末端上方一指的地方。
向前曲身或站立时感觉酸痛,则指压大椎或厥阴俞。大椎位于头部下垂时,有两块骨头隆起处。厥阴俞则位于两肩胛骨之间,第四胸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的地方。
只要认真正确刺激这些穴道,肩膀酸痛就会不药而愈。如果同时仔细按摩上述的四块肌肉,复原力则会增强。后颈部两侧、头根部到肩端、肩胛骨内侧,是特别重要的位置。
落枕
早晨睡醒时,如果发觉颈部疼痛且头无法转动,后头部、肩部之间疼痛,即患上了所谓的落枕。
落枕的发生,可能是由睡姿不良,颈部肌肉或筋膜发炎,罹患轻微感冒或颈椎异常等所致。再者,冷气机的风口对着同一部位吹,也会造成颈部损伤。
这种情况,大都是因颈部到肩部(僧帽肌)或耳后到锁骨的肌肉(胸锁乳突肌)收缩,血液不流通所引起。
欲治疗落枕,需刺激穴道,松弛这两块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
1.对症的穴道
颈后的天柱、风池、颈侧的天容、肩部中央的肩井、前颈锁骨凹处的气舍。
2.对症按摩疗法
颈部慢慢向后转,如果头根部到肩部、背脊之间疼痛,则表示僧帽肌或背部肌肉紧张。所以,要以此为中心刺激穴道。
首先,用四指或拇指指压天柱。天柱位于颈后发际,两条粗肌肉(僧帽肌)外侧的凹陷处。
接着按压风池。风池位于天柱外侧,后颈中心凹陷处和耳后骨块(乳样突起)的正中央。
再用四指用力指压肩部中央的肩井。此时会有痛感牵扯到颈部。
除按压穴道外,再加上按摩颈部到肩部、背脊间的肌肉,会更舒服。
此外,颈部一转动前颈附近的肌肉就有抽筋的痛感,这是胸锁乳突肌在疼痛。此时,可刺激天容和气舍。
天容位于下颚角后侧、胸锁乳突肌的边缘。用食指慢慢指压。
气舍位于前颈锁骨上的凹陷处,喉头旁15寸处的正下方。此外以食指或中指慢慢指压。
除此之外,用食指和拇指捏着胸锁乳突肌,由耳后向喉头方向指压,也极具效果。
在进行上述的穴道刺激之前,先以热毛巾放在耳后至颈侧,喉咙和肩部之间,热敷10分钟,效果更佳。
待进行穴道刺激之后,转动颈部以不会疼痛为限。
落枕时,可在穴道刺激的同时进行针刺治疗,更能取得好疗效。但是,长时间仍无法治愈落枕时,则必须就医治疗。
五十肩
人到了中年以后,尤其是在40~50岁之间时会出现原因不明的肩痛,俗称五十肩。其实,正确说法是肩关节周围炎,变形性肩关节症、肩关节拘缩等。
这种障碍是由于连接关节的韧带,或活动关节的肌肉老化而失去弹性,肩部周遭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的软部组织疼痛。
最初症状只是肩部酸痛无力,随着疼痛逐渐恶化,肩关节无法活动,手臂无法提举或向后弯曲。例如无法系鞋带或无法用手系围裙,甚至无法梳头。
这种关节无法活动的现象,正是五十肩的特征,与单纯的肩膀酸痛及其他障碍有别。
日子一久疼痛虽会逐渐变轻,但是,肩膀肌肉会松脱,四周出现按压疼痛的压痛点。即快则1~2个月,通常是半年到1年的时间,疼痛逐渐消失,运动障碍减少。不过,其中也不乏历时很久的情形。假如运动障碍长久持续,可能导致肩部关节僵化,即使不痛也动弹不得的现象。最好在症状轻微时,利用穴道刺激缓和疼痛,以消除运动障碍。
进行穴道刺激时,由于障碍种类不同,所刺激的部位也有别。共分成以下3种,患者应分别选择适当的穴道进行刺激。
(1)手无法向后弯、无法系鞋带时。
(2)肩部无法上抬时。
(3)手无法上举梳头时。
罹患五十肩后,肩部会变僵硬。所以,进行穴道刺激前,最好先以热毛巾热敷15分钟,效果更好。也可以先沐浴,泡泡热水。
患了五十肩虽然会疼痛,但还是应该多活动肩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下的肩部活动,也非常重要。
距离墙壁一步侧站,手掌置于墙上,然后弯伸指尖,慢慢向上挪。这是指尖向上、肩部也会往上挪动的运动。
此外,还有以手掌由下握住手肘,由前向上慢慢提举,一直到痛得无法忍受的高度为止。
这些运动必须每天反复进行。
1.对症的穴道
手臂无法向后弯曲
腰部的肾俞、腰部的大肠俞、肩部的肩贞、背部的天宗、手臂的臑俞。
肩部无法上抬时
颈后的天柱、肩部的肩井、肩部的肩髃、手臂的臂臑、肩部的肩贞。
无法梳头时
肩部的肩井、肩部的肩髃、手臂的臂臑、肩部的天宗、胸部的中府。
(一)手臂无法向后弯曲
对症按摩疗法
手臂没办法转到后面时,首先用拇指慢慢刺激肾俞。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之处。
再者,以同样方式指压肾俞下方的大肠俞。大肠俞位于第四腰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之处。
接着刺激肩部后侧的肩贞。肩贞位于手臂下垂,腋下背部侧形成的纵皱纹下端向上1寸的地方。用指腹指压此处。
位于此同一纵皱纹之上端的臑俞,也要仔细按压。
然后,按压位于肩胛骨中央凹处的天宗。如果有疼痛感,则慢慢以画“9”的方式按压。
如果再用手掌由天宗向肩端靠拢,由肾俞拢向肩贞或臑俞,会觉得很舒服,效果更佳。
(二)肩部无法上抬时
对症按摩疗法
肩部无法上抬时,可刺激三角肌处的穴道。首先指压三角肌中央的肩髃。肩髃位于手臂上提时,肩端产生凹陷的正中间。
再者,肩后的肩贞位于三角肌边际,所以也需指压。肩贞位于手臂下垂时,腋下背部产生纵皱纹的下端向上1寸之处。上臂手背的臂髃,也要按压。
然后,仔细指压僧帽肌处的天柱和肩井。天柱位于颈后两条粗筋,即僧帽肌外侧。肩井在颈根部和肩端的正中间。
充分按压这些穴道后,再摩擦或指压其四周,更具效果。
(三)无法梳头时
对症按摩疗法
用指腹仔细指压肩井,以便手臂能够举至头上。肩井位于颈根部和肩端的正中间。
位于肩端的肩髃,也同样用指腹指压。
再按压手臂背面的臂臑。臂臑位于肘关节拇指侧的弯曲处(曲池)上往肩部7寸处。
然后也要仔细指压肩胛骨中央的天宗。
 最后用指腹以画圆方式,揉捏胸部上面部分的中府。中府位于锁骨外侧边端凹处,下往乳房方向2寸处。
充分刺激这些穴道后,最好再摩擦、指压周遭肌肉,效果更佳。
颈·肩·手臂的病症疗法
颈臂症候群、手臂神经痛
颈臂症候群是指后颈部、肩部至手臂之间的疼痛和指尖麻痹等症状,原因虽然复杂,但是,主因可能为颈椎变形或分歧造成的。
颈椎异常,周围的肌肉就会受颈椎压迫而紧张,造成血液循环不良。不久,这种情况就会压迫由第四颈椎、第一胸椎之间通往手臂之神经的基部,而引起疼痛或麻痹。除此之外,还有因第一肋骨所包围之胸部的最上面部分,有通往手臂的大血管和粗神经,受到骨头压迫,而引起的疾病。
中老年人或长时间采取同一姿势,使用肩部或手臂固定肌肉的打字员、生产第一线工人,都会经常出现此症状。
尤其是颈臂症候群中,有一种从上臂到手之间的发作性剧烈疼痛。这是属于手臂神经痛。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
①由上臂后面通向外侧,手背到拇指侧之间,发生疼痛的情况。
②上臂前面通过前臂和手掌中心,到中指侧之间,发生疼痛的情况。
③前臂到小指侧之间发生疼痛的情况。
穴道刺激可减轻颈臂症候群或手臂神经痛的症状。
1.对症的穴道
颈后的风池、颈后的天柱、耳后的完骨、颈侧的天鼎、锁骨上窝中央的缺陷处的缺盆、胸部的中府,是基本穴道。如果包括前述之①②③的症状,则必须分别再刺激以下的穴道。
①到拇指侧之间发生疼痛、麻痹,取肩部的肩髃、手臂的臂臑、手臂的曲池、手臂的手三里、手的合谷。
②到中指侧之间发生疼痛、麻痹,取手臂的曲泽、手臂的郄门、手臂的内关。
③到小指侧之间发生疼痛、麻痹,取手臂的少海、手腕的神门。
2.对症按摩疗法
在穴道刺激前,先用毛巾热敷头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后头部或肩部疼痛时,先用拇指或中指加上食指,充分指压颈后的天柱、其旁侧的风池、耳后隆起下端凹陷处的完骨,以松弛肌肉紧张。有上述的①②③症状时也不例外。
用指腹轻轻按压位于颈侧、喉头外侧3寸处之下方1寸的天鼎。胸部锁骨上面凹陷处正中央的缺盆,只要竖起指腹按压即可。
另外,锁骨外侧凹处向下2寸的中府,也以画“9”的方式指压。再用手掌摩擦手臂、手和指腹。
(一)颈至肩、臂,尤其是拇指侧之间发生疼痛、麻痹
对症按摩疗法
除基本的6个穴道外,再稍微用力按压肩髃(手臂上举,肩端产生凹陷处)。
接着用力按压手臂背面、肘关节拇指侧之弯曲处往肩部方向7寸处。
再按压曲池(位于肘关节弯曲形成之横皱纹的拇指侧)。
按压手三里(位于手背面,由曲池往手指头方向的2寸处)。
然后,指压手背面的合谷。
由这些穴道的位置可想而知,重点在于刺激手臂的背面。用指腹以画圆方式轻轻由手臂根部摩擦至指头,则效果更佳。
(二)颈至肩、臂,尤其是中指侧之间发生疼痛、麻痹
对症按摩疗法
刺激过基本的6个穴道之后再进行此治疗过程。曲泽位于肘关节弯曲形成横纹之中央粗肌的小指侧。郄门位于手正面、手肘和手腕的正中间。内关也是位于手正面、手腕关节正中央向手肘方向2寸之处。
用拇指指腹,用力指压这些穴道。
如此刺激手正面中央的穴道,可平息至中指之间发生的疼痛。这时也可以通过曲泽、郄门、内关,向手臂根部摩擦。
(三)颈至肩、臂,尤其是小指侧之间发生疼痛、麻痹
对症按摩疗法
刺激基本的6个穴道之后再进行以下治疗过程。
首先,用拇指用力按压少海(位于手肘关节正面,手肘弯成直角所产生横纹的小指侧)。
以拇指竖起用力按压神门(位于手正面、腕关节弯曲产生的横纹靠近小指侧凹陷处)。
另外,手臂的正面有由少海往神门的细肌肉。以拇指和食指捏着指压。再由少海摩擦至神门。

胸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时,吸气会疼痛,呼气比较舒服。其特征是单边胸部、乳房至腋下之间以背部至腹部之间,发生针刺般疼痛。简单地说,如果呼吸感觉疼痛,而活动肩部或手臂时不会痛,就是肋间神经痛。不过,有时也可能是肋膜炎或狭心症所引起的疼痛。所以,痛得无法忍受时,应该就医查明原因。
胸部的神经、肋间神经,沿着胸部的肋骨由背部经腋下到胸前。沿着此肋间神经呈带状或半圆形所引起的胸部疼痛,要施以穴道刺激才有效。胸部疼痛可能由不同疾病引起,首先必须先证明是胸部神经痛。
真正的肋间神经痛,有3处一压就非常痛的压痛点。
①背骨两侧。
②腋下。
③胸骨两侧以及腹直肌旁轻压就痛的点。
这3处压痛点虽然不是穴道,却是重要的治疗点。
1.对症的穴道
3处压痛点包括背部的心俞,其下方的膈俞,和同样在下方的肝俞。
2.对症按摩疗法
用四指按压3处压痛点。按压腋下压痛点时不要太用力,其他背骨两侧、胸骨以及腹部,则用力按压。
背部特别疼痛时,指压位于两肩胛骨之间,第五胸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处的心俞。
另外再指压位于其下方,第七胸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处的肝俞。
胸椎棘突是辨认这些穴道位置的最佳标志,所以,必须清楚每一棘突的位置。最明显的是第七胸椎棘突,它位于左右肩胛骨下端的连线上。首先找出第七胸椎棘突,然后用手向上探寻,第二个突起是第五胸椎棘突。反之,向下探寻到的第二个突起是第九胸椎棘突。
除穴道刺激外,用手掌和四指沿疼痛的神经进行揉捏或摩擦也有效。要诀是指腹置于肋骨间,由背骨旁边往胸部摩擦。
进行穴道刺激前,最好先用热湿布热敷,效果更好。再者,疼痛得厉害的地方,可贴粒针,以保证治疗效果。
一般而言,针灸治疗比指压,按摩更具疗效。因此,如果穴道疼痛治疗情况不佳时,不妨接受针灸治疗。
倘若症状已持续好几年,演变成慢性疾病,则难在短期内获得疗效。
腰·肢体关节的病症疗法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症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伴有全身症状的慢性关节疾病。约80%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0~45岁之间,以青壮年居多,女性患病数是男性的3倍以上,以各关节肿大而日渐显著,周围皮肤湿热潮红,自动或被动运动都会引起疼痛。
人体有形成内脏壁,存在于组织和组织之缝隙间的结缔组织。此组织一旦受某种因素影响而发热肿痛,就会引起风湿。所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虽然发生于关节,却给全身带来各种不同症状的疾病。
初期的症状是关节肿痛,早上起床时关节不灵活。特征是左右关节对称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的症状,且刚开始出现于手指等小的关节,然后逐渐扩大至手、手肘、脚、膝之类的大关节。全身性症状则是没有精神、食欲不振、消瘦、畏寒以及出现贫血症状。有时也会引起便秘、失眠或腰痛。
关节疼痛和天气有关,季节转换或梅雨季等湿气重时,疼得非常厉害。症状时而减轻时而严重,一直持续发展,就会演变为关节变形、形成自然脱臼或僵化。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是属于现代医学中不易治愈的疾病之一,想要痊愈相当困难。可以利用穴道刺激缓解疼痛,应尽量活动关节,避免继续恶化,并预防严重障碍。再者,穴道刺激的目的,在于减轻不同的全身性症状,以便提升精神。这对于关节本身并未有太大作用,基本上是促进全身血液和淋巴循环的穴道刺激。
除了穴道刺激外,还必须用三角巾等尽量保暖关节,以及避免疲劳。
1.对症的穴道
①手腕疼痛时:背的肝俞、腰的肾俞、腹的中脘、手背的阳池、手背的阳溪。
②手肘疼痛时:背的肝俞、腰的肾俞、腹的中脘、手臂的曲池、手背的尺泽。
③膝疼痛时:背的肝俞、腰的肾俞、腹的中脘、足的内膝眼、足的外膝眼。
④脚踝疼痛时:背部的肝俞、腰部的肾俞、腹部的中脘、足的解溪。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病用灸很有效。按压下去特别痛的穴道,用米粒大的艾草灸3次左右。以持续5天休息两天的周期,耐心进行。最好是用灼热灸,也可用简便的温和灸。
(一)手腕疼痛时
对症按摩疗法
首先用拇指仔细指压肝俞、肾俞和中脘,以便调整身体状况,恢复元气。
肝俞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之处。
肾俞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的地方。
中脘刚好位于心窝和肚脐的正中央。
接着按压关节的穴道阳池和阳溪。此时不要太用力,一面斟酌疼痛的程度,一面轻轻刺激。
阳池位于手腕关节中央,手背面的正中央。
阳溪在阳池旁边靠拇指侧,拇指用力伸直,关节上就出现两条筋,阳溪正位于其间的凹陷处。
完成穴道刺激后,如果产生全身发酸的现象,就表示用力过猛,应轻一点按压。
(二)手肘疼痛时
对症按摩疗法
指压肝俞、肾俞和中脘,以便调整身体状况。
肘关节上的曲池和尺泽,不要太用力,斟酌疼痛程度慢慢指压。
曲池位于手肘弯曲产生横纹的靠拇指侧的地方。
尺泽则位于手正面、手肘中央的粗腱靠近拇指侧。
也可以用手掌轻轻摩擦整个肘关节。
另外,用米粒般大小的艾灸治疗,也有效果。
(三)膝疼痛时
对症按摩疗法
首先充分指压肝俞、肾俞和中脘,以便调整身体状况,恢复元气。然后用指腹按压膝关节的内膝眼和外膝眼,不要太用力按压。再将手掌置于膝上慢慢转动。斟酌疼痛程度进行,如果很痛就停止。
(四)脚踝疼痛时
对症按摩疗法
首先用拇指充分指压肝俞、肾俞和中脘,以便调整身体状况。
然后按压脚踝的解溪。解溪位于踝关节的前面、两条粗筋之间的凹陷处。解溪的四周也要轻轻指压。
另外,外脚踝周围亦需按压。
坐骨神经痛
所谓坐骨神经,是指从腰椎下部和腰骨上部开始的神经束。
当发现腰部到臀部,大腿后侧到小腿疼痛。延伸至脚跟和脚踝,或是外脚踝至脚板感觉发麻的症状,就是坐骨神经痛。
因此,坐骨神经一旦异常,其行经的皮肤、肌肉和关节,就会产生疼痛。
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有腰骨障碍、子宫或卵巢异常,糖尿病或泌尿器官疾病等。首先应查明病因,对症下药。不过,原因不明以及寒冷或腰骨障碍等所引起的坐骨神经痛,以穴道刺激方法来治疗非常见效。而且,也可缓和其他原因造成的坐骨神经痛。
1 对症的穴道
腰部的大肠俞、其下方的小肠俞、上臀部的膀胱俞、大腿后侧的殷门、足外侧的足三里。
2 对症按摩疗法
用力按压腰部到臀部之间的穴道达3~5秒钟。首先找出腰部两边骨盘突出的部分。其最上端连成一直线,线上的腰椎棘突起是第四腰椎棘突,棘突下方外侧15寸的地方,就是大肠俞。
小肠俞位于大肠俞下,第一腰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处。换句话说,这三个穴道刚好排列于腰部到臀部之间,所以,用拇指由上往下依序按压。
接着按压大腿后侧正中央的殷门。然后再以手掌由上往下摩擦大腿和小腿的中央部分,效果更佳。
足三里位于胫骨外侧,膝以下3寸的地方。恰好是膝立起来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膝盖,中指指腹靠拢食指所按压的地方。虽然压起来会痛,但还是需要指压。用手掌经由足三里摩擦至脚板。
坐骨神经痛用指压或按摩比灸治更有效。进行穴道刺激之前,可以先用毛巾热敷,效果更佳。
年老及疲劳性腰痛
人体背骨是由两块骨头构成的,它是人体所有骨骼中活动最频繁的,相对的也就最容易老化。尤其是步入中年的女性,很容易患上因老化引起腰椎变形的变形性腰椎痛。在这种症状下,腰椎的脊髓神经,会形成骨头凸出,身体一活动就刺激神经,引起疼痛。另外,也有因为疲劳而引起的腰痛。
关于变形性腰痛,穴道刺激并不能完全消除骨骼凸出的部分,但能抑制和缓解疼痛,使日常的活动无碍。
至于疲劳引起的腰痛,则可用穴道刺激消除肌肉紧张,恢复舒畅快乐。
1 对症的穴道
背部的三焦俞、腰部的肾俞,其下方的大肠俞、腰部的志室、腹部的中脘。
2 对症按摩疗法
将手掌置于腰部附近的腰椎棘突起上,慢慢往臀部方向按压。反复按压2~3次之后,按压三焦俞。三焦俞位于腰部第一腰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之处。
接着按压肾俞。肾俞位于三焦俞下面,第二腰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之处。
志室在肾俞旁,第二腰椎棘突起下方外侧3寸之处。
大肠俞则位于第四腰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之处。
如果以腰椎棘突,即背部中间的骨头凸起为准,找寻腰部的穴道,在未熟悉之前,是很难辨认的。应以第四腰椎棘突起为标准。第四腰椎棘突刚好位于腰部左右凸起(腰骨)的上端,连成一直线的高度上。因此,首先要找出其位置,就可以用手指向上触摸,依序为第三、第二、第一腰椎棘突起。
依序从上至下按压这些穴道。其要点是:先将拇指放在穴道上,另一拇指再叠加上去。然后用身体的重量逐渐加力,按压3秒钟左右,最后再慢慢放松。以这样的方法在一个地方固定进行3次。
腰椎两侧分别都有穴道,所以,两侧皆需指压。
另外,腰痛时不只是背部肌肉容易崩紧,就连腹部肌肉也会紧张。因此,要按压中脘以消除和缓解腹部的肌肉紧张。中脘位于腹部的中轴线上,在心窝和肚脐的正中央。

治疗腰痛的体操
以下的体操可以在家里做,不但可以治疗慢性的腰痛,而且对于急性腰痛、椎门板疝也有良好的效果。

预防腰痛的运动
腰痛大多是运动不足所引起,以下的运动可以防止身体老化并预防腰痛。
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是指以损伤后立即出现剧烈性腰痛、腰肌紧张及活动受限为特点的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和节囊、腰骶关节及骶关节的急性扭挫损伤,属中医学的“闪腰”及“淤血腰痛”等范畴。
急性腰痛会有电击般的痛楚,发生于弯腰用力抬举东西时。不过,有时也会发生于身体前曲或伸手拿东西的瞬间。大多是过了中年后引起的椎间盘症或变形性脊椎症所并发的一种急性病症。即脊椎及其四周的肌肉,由于韧带老化所致。年轻人运动不足造成腰部肌肉挫伤,也可能引起急性腰扭伤。
疼痛通常发生在第四和第五腰椎之间。此部位的肌肉或韧带一旦发炎,背骨沿线的主要肌肉就会紧张,从而使疼痛扩增。若进行适当正确的按摩治疗,几乎都可以很快治愈。但如果延续一周还未见好转,就可能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此时必须去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和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1.对症的穴道
腰部的肾俞、腰部的大肠俞,其下方的小肠俞、腰部的腰眼、小腿的承山。
2.对症按摩疗法
注意,千万不要因为疼痛就立即用力按压腰部,否则会恶化病情,增加痛苦。同时,若在家中自行治疗时,需要保持患部放松、肌体温暖。
治疗时,先抓放刺激腰部至盆骨后侧间的任意部位,进行2~3分钟,有点痛感没有关系(是正常病理现象)。
再者,患部发热时,可用冰袋冷敷。但冷敷仅限于发病后的1~2小时内。然后用热毛巾敷患部,敷20分钟左右。
症状轻微的话,以上述方法治疗即可逐渐治愈。如未见好转,就要进行穴道刺激。等急性疼痛缓和,症状稳定后,再用指针刺激方式按压小腿中央的承山穴,将拇指上翘成直角用力按压。但腰部的穴道则需轻轻刺激,切忌用力过大。
轻轻指压腰部第二腰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处的肾俞。
另外,用手掌轻轻指压位于其下方第四腰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处的大肠俞。
同样方式指压第一腰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处的小肠俞。第四腰椎棘突起下方外侧35寸处的腰眼,是对急性腹痛非常重要的穴道,也应轻轻指压该处。
针刺治疗对急性腰扭伤有非凡的疗效,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变形性膝关节症
膝关节炎是由风湿病、痛风或外伤等原因引起的。变形性的膝关节症、运动性外伤等伤及膝盖韧带时,以穴道刺激更为有效。
变形性膝关节症是一种关节老化现象,或是作为具有膝关节缓冲器功用的软骨部分剥落,造成骨头和骨头互相碰触产生疼痛;或是关节边缘形成骨刺的新骨组织,而产生疼痛。在关节四周的组织,如果丧失弹性,也会造成膝部活动不良。
症状初期时会有膝盖沉重,出现浮肿,下楼梯时膝内侧疼痛等症状。症状进一步会演变成关节积水、膝盖骨变形,从而导致无法端坐。又因膝疼痛,导致懒得走动,而愈不走动症状就会愈加恶化。
1 对症的穴道
膝背面的委中、小腿的承山、膝外侧的梁丘、膝内侧的血海、胫骨外侧的足三里。
2 对症按摩疗法
首先用热毛巾敷膝部,然后再进行穴道刺激,效果更好,务必依次进行。此法也可以在沐浴后进行。
委中位于膝盖后侧,刚好在横纹中间。
承山位于小腿中央,沿后脚跟筋由脚跟向上按压,肌肉隆起手指摸不到末梢之处。
用拇指指腹按压这些穴道,然后再以揪抓的方式指压小腿肌肉。
梁丘位于膝盖骨外侧向上2寸,膝盖伸直所形成的肌肉沟边缘。
血海位于膝盖内侧向上2寸处,即一用力就沿着膝盖骨内侧,产生肌肉沟的边缘。
足三里位于胫骨外侧,膝下3寸之处。
用拇指按压这些穴道,再以手掌指压膝部四周、血海及梁丘附近。每天做3次,每次分别持续5~6分钟。经过2~3周后,肿痛就会消除。
内膝眼位于膝盖头直立时产生的侧凹陷中央,是著名的灸治特效穴道,对膝疼痛有效。具体做法是用市售的小块艾草灸治,每个穴道做3~5次,持续2~3周。也可以采取感觉热时就将艾草拔除的方法。
小腿抽筋
所谓“小腿抽筋”是指小腿突然发生的痉挛。大腿后侧、脚趾、手或背部,通常也会发生。发生于久坐欲站立或游泳时,主要因为疲劳或寒冷所致。
尤其孕妇、糖尿病及酒精中毒者更易发生抽筋。
如果没有予以适当的治疗,不久会肿胀,或走路时疼痛。应以穴道刺激做妥善的治疗。
1.对症的穴道
大腿后侧的殷门、膝后的委中、小腿的承山、足内侧的阴陵泉、内脚踝的太溪。
2.对症按摩疗法
发生小腿抽筋时,无论多么疼痛,都不可用手揉捏或按压发生痉挛的小腿,如此反而更严重。应先按压远离小腿的地方,等疼痛平静后,再按压小腿及其四周。
首先抓住发生痉挛的脚拇趾,用另一只手稳住脚慢慢旋转。拇趾基部的关节充分转动后,痉挛和疼痛则会渐趋平静。
疼痛平静后,再依序转动其他的脚趾。
然后指压内脚踝最尖部分后面5厘米处的太溪。
胫骨内侧、膝盖下的阴陵泉,也需按压。
用拇指或四指先轻轻按压大腿后侧正中央的殷门,然后逐渐施压,持续3~7秒钟。
另外,膝后横纹中央的委中及小腿中央的承山,也以同样方式指压。
如此,疼痛和抽筋的感觉就会消除。
经常发生小腿抽筋者,可能罹患全身性代谢障碍疾病,所以,应接受医生诊断。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习惯性抽筋,则可用市售的粒针或灸刺激殷门、承山和足三里。
如果在游泳时发生小腿抽筋,此时不要过分惊慌,手忙脚乱地乱动反而会使情况更糟。这时应将疼痛的脚尖拉向前,使小腿的肌肉伸直。经过短暂处理后,症状会有所减轻,而此时则尽量快速游向岸边。上岸后,将疼痛的脚尖拉向前,使小腿的肌肉伸直。一面做深呼吸,一面拉肌肉,这样症状就会消失,如仍不见好转,则应求助医生。
胃、肠系统的病症疗法
胃胀气·胸口郁闷
胃胀气、胸口郁闷症状的人很多,这样的人多少都会有胃缺乏张力(无力症)、胃神经症和胃下垂的症状。
由紧张引起的胃神经症,在忙碌的现代社会里,是种极其普遍的疾病。而胃缺乏张力(无力症)和胃下垂,则是受先天体质的影响,肌肉发育不全,大多发生于体型瘦弱者的身上。
此外,因病全身虚弱,或怀孕等腹壁松弛的女性,也较易发生此症。无论是哪一种,都呈慢性症状,所以,很难在短期内以消化剂或镇痛剂治愈。而穴道刺激等中医疗法,着重于调整身体状况、活化胃部机能,并无副作用。
1 对症的穴道
心窝的巨阙、腹部的中脘、肚脐旁的天枢、背部的脾俞、胫骨外侧的足三里。
2 对症按摩疗法
仰躺,用手掌大范围轻轻摩擦整个腹部5~6次。
然后,用四指慢慢按压心窝中央、胸骨下端以下2寸处的巨阙。中脘和天枢也同样按压。如此可平息轻微的胸口郁闷症状。中脘位于腹部中心线上,心窝和肚脐2寸的外侧。
按压这些穴道后,用四指慢慢指压经过此3个穴道呈“S”形的经络。两手手掌重叠像摇船桨般指压。
背部则按压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处。
如果想治疗消化不良,则需要好好指压足三里。足三里是和胃肠关系密切的重要穴道,位于胫骨外侧,膝下3寸之处。
除了这样的穴道刺激之外,有胃无力症或胃下垂者,还需锻炼腹肌,每天应该做腹肌体操。
慢性胃炎
食欲不振、心窝到肚脐间经常郁闷,偶尔像针扎似的疼痛,一吃东西就感觉胃胀、打嗝、胸口难受或呕吐等症状,是慢性胃炎的特征。
初期症状不尽相同,但是时间久了,都会引发体力衰弱、贫血、肩部酸痛和虚脱等。
慢性胃炎发生的原因很多,是比暴饮暴食所引起的急性胃炎更难治疗的疾病。因此,如果曾接受过彻底检查,未发现其他异常病因,却又治不好时,不妨试试穴道刺激疗法。
中医自古即有“胃部六灸”之法,利用灸6个穴道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非常有效。平时,可以留意观察,如果胃不舒服,这些穴道就会出现发酸或发硬的现象。
近年来现代医学也开始注意这类症状,认为“内脏异常也会反映在相关的皮肤或肌肉上”。
1.对症的穴道
背部的肝俞、其下方的脾俞、背部的胃俞、腹部的巨阙、腹部的中脘、肚脐旁的天枢。
2.对症按摩疗法
所谓“胃部六灸”,是指灸治背部的肝俞、脾俞和胃俞3组穴道。每组穴道皆有两个分列于背骨两侧,合起来刚好6个。除灸治外,再加上治疗、指压或按摩,对胃病更有效。肝俞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方外侧15寸处。
脾俞则在肝俞下面,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之处。胃俞在其下方,即第十二胸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之处。
首先,用手掌由上向下按压这3个穴道所在的背骨两侧。然后用拇指指腹按压并以画圆方式指压。
背部的3个穴道,主要以胸椎棘突的位置来辨认。不过,最显而易见的是第七胸椎棘突,在左右肩胛骨下端连成的直线上。用手指触摸,由此向下第2个突起即是第九胸椎棘突起。
接着按压腹部穴道。巨阙位于腹部心窝中央,距胸骨下端2寸之处。中脘在腹部中心线上,心窝和肚脐的正中央。
天枢则位于肚脐带,距肚脐2寸的地方。用四指指压这些穴道,不需太用力,以自己感觉舒服为准。
这样充分进行穴道刺激,症状应该就会好转。另外,灸最初所说的“胃部六灸”,也是有效的治疗方式。除将艾草直接置于穴道的方法外,还有在艾草之间放上大蒜或生姜的方法,待一热就拔除的灼热灸。

经常性下痢
无特别明显的原因,消化器官也没有异常,却一直下痢时,以穴道按摩刺激会有很好的疗效。
此种下痢大多由于精神紧张所引起的神经性下痢,并不是那么严重。
患者大都为神经质,一仰躺肚皮就会下陷,肚皮僵硬,而且肚脐附近经常产生雷鸣般的声音,下痢后就转为便秘。
这种经常性下痢,绝对不会以2~3次的穴道刺激便可治愈,需要进行有耐性的长期治疗。
1.对症的穴道
背部的脾俞、胃俞,腰部的大肠俞、小肠俞,肚脐旁的天枢,腹部的大巨。
2.对症按摩疗法
脾俞和胃俞中医上称“脾脏、胃腑”,认为二者互助合作掌管消化的食物。再者,大肠俞和小肠俞顾名思义就是调整大肠、小肠机能的穴道。因此,首先要指压背部的这些穴道。
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之处。
胃俞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之处。
而大肠俞则位于第四腰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之处。第四腰椎棘突起刚好在左右腰部凸出(腰骨)上端连成的直线上。
小肠俞位于第一腰椎棘突起下方外侧15寸之处。
这些穴道由上而下排列于背部脊椎的两侧。所以,将两手的拇指分别置于左右两侧穴道,配合呼吸后从脾俞开始慢慢指压即可。要诀是吐气时按压、吸气时放松力量。
接着按压腹部的穴道。
调整肠功能的是天枢穴,位于肚脐外侧2寸之处。仰躺用两手的中指指腹按压左右的天枢,慢慢用力按压2~3秒钟,然后放松,休息2~3秒钟之后再压。持续做5分钟。
另外,位于肚脐左下侧2寸处即天枢正下方2寸的大巨,也应予以按压。下痢时,大巨压起来会有痛感,要斟酌力量。
除此之外,还可利用针刺治疗以增加效果,方法是在大巨上打入皮内针之类的小针,再贴上白胶布。也可以贴市售的粒针。
慢性便秘
排便次数和粪便状态虽因人而异,但是,一旦次数比平日少,粪便干硬不易排出,通常称为便秘。慢性便秘时,会常常出现排便次数减少,每次排便,粪便都很硬,或一次只排出一点儿的状况。因而产生排便不全的残余感,或是腹胀、腹痛。此种状态如果一直持续,肠内就会发生异常发酵,积存气体产生压迫感,导致食欲不振,反胃、恶心和头痛等症状。便秘时会产生肿疱,或是肛门破裂,于是容易造成痔疮。偶尔也可能伴有全身疲倦或失眠的现象。
导致便秘的原因很多。紧张引起的肠管痉挛、内分泌失调或其他的内脏疾病,都可能产生便秘,不过机会比较少。大多是由于某些原因,使肠道蠕动缓慢所致的习惯性便秘。
1.对症的穴道
腹部的中脘、天枢、大巨,腰部的大肠俞、小肠俞。
2.对症按摩疗法
仰躺后膝部立起,用手掌摩擦整个腹部,以松弛腹部肌肉。且右手在下,左手叠在上面,整个手掌完全遮住腹部,力量放在指腹,有节奏地像摇桨一样进行穴道刺激。刚开始按摩时,可能无法流畅地进行,不过只要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用右手的指腹充分按压即可。
首先,按压心窝和肚脐正中央的中脘。
接着按压左手侧的天枢。天枢位于肚脐外侧2寸之处。
然后,以同样方式按压天枢向下2寸处的左手侧的大巨。
接着再指压右手侧的大巨,其次是压右手侧的天枢,最后又回到中脘。
如此由左到右依次按压穴道。尤其是左侧的大巨和左大腿四周,要特别仔细按压,因为,此部位有与排便相关的乙状结肠和直肠。
腹部穴道刺激不需太用力和太长时间,一次最多5~6分钟即可。对刺激敏感或是症状轻微者,可马上奏效。
刺激腹部后,用拇指按压背部的大肠俞和小肠俞。大肠俞位于第四腰椎棘突起下方侧15寸之处。而小肠俞则在其正下方,第一腰椎棘突下方外侧15寸处。以四指用力摩擦大肠俞经小肠俞至尾椎骨,反复做几次。

痔
痔可分为痔疮(痔核)、裂痔(裂肛)、穴痔(痔瘘)和脱肛。其中以痔核和脱肛居多。
痔核的状态是肛门内侧或外侧,产生如豆一般的瘤状物。肛门周遭分布有直肠脉丛,布满许多像植物须根似的微血管。此处刚好是血管末端,因此很容易造成血液滞留。
便秘、怀孕或久坐而受到压迫,就会引起血液滞留、细薄的静脉壁伸张,形成瘤状的痔核。
痔核形成于肛门内部时称为内痔,形成于外侧时称为外痔,内痔脱出则称为脱肛。无论是哪一种痔,肛门附近的神经受到刺激都会疼痛,而且排便时会发生撕裂出血现象。
另外,排便使肛门破裂伤口得不到及时愈合,时间一长会逐渐变为慢性病症,称为裂肛。痔瘘的状态是直肠和肛门之间受细菌感染而发炎化脓不止,这需要专科医师的治疗。
痔核、裂肛和脱肛如果很严重,就需施以外科手术治疗。所以,应趁症状轻微时以穴道刺激治愈。
1.对症的穴道
臀部的长强、会阳,腰部的膀胱俞,头顶的百会,手臂的孔最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