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
作者:雅风斋字数:76394状态:连载
第一章
人类的近亲——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我们人类最为熟知的动物,诸如我们食用的猪、牛,到宠物猫、狗,再到动物园里看到的大象、老虎,乃至我们人类的近亲猴子和猩猩,都是哺乳动物。甚至我们人类,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也是哺乳动物。 什么是哺乳动物 哺乳类动物是一种恒温、脊椎动物,身体有毛发,大部分都是胎生,并通过乳腺哺育后代。哺乳动物是动物发展史上最高级的阶段,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类群。 哺乳动物的特征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亚门下的一个纲,其学名是哺乳纲。哺乳动物的特征是具有乳腺(无论雌雄),其中雌性哺乳动物的乳腺高度发达。在辨别雄性和雌性哺乳动物上,可以根据汗腺、毛发、中耳听小骨以及脑部新皮质上的不同来区别。 哺乳动物的分类 哺乳动物根据生育方式分为三个主要下纲:单孔目动物、有袋类动物、有胎盘哺乳动物。除五种单孔目的哺乳动物外,所有哺乳动物都是直接生产后代的。大多数的哺乳动物拥有专门适应其生存条件而成的牙齿。哺乳动物以脑调节体内温度和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全世界估计有5400种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分为2个亚纲:原哺乳亚纲(包含卵生的单孔目动物)、兽亚纲(包含有胎盘哺乳动物和卵胎生的有袋类动物)。 多数的哺乳动物(包括六个最大目)属于有胎盘哺乳动物。 其中三个最大目分别是啮齿目、翼手目和鼩形目。啮齿目包括鼠类、翼手目包括蝙蝠、鼩形目则包括鼩鼱、鼹鼠及沟齿鼠。 另三个最大目则是食肉目(狗、猫、鼬、熊、海豹等),鲸偶蹄类(有蹄动物、鲸鱼),灵长目(包括人类)。 哺乳动物全家福——28目及代表动物 哺乳动物隶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 哺乳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主要按外型、头骨、牙齿、附肢和生育方式等来划分,习惯上分三个亚纲:原兽亚纲(包括下面的1~3)、后兽亚纲(包括下面的4~9)、真兽亚纲(包括下面的10~28),现存约28个目4000多种。 哺乳动物分类和代表动物如下: 原兽亚纲 单孔目 单孔目是哺乳纲动物中原兽亚纲的仅有的一目。有2科3属3种,只分布在大洋洲地区,主要在澳大利亚东部及塔斯马尼亚岛以及新几内亚岛生活。历史上曾存在另外两个科,但都已灭绝。现有针鼹科和鸭嘴兽科。 代表动物有针鼹和鸭嘴兽,都是澳大利亚的象征动物之一。 鼩负鼠目 鼩负鼠目为哺乳纲的一个目,只有鼩负鼠科一科,包括鼩负鼠属、秘鲁鼩负鼠属、智利袋鼠属,现存只有6种。 代表动物有鼩负鼠、智利袋鼠等。 智鲁负鼠目 智鲁负鼠目,又名小负鼠目,是有袋下纲下的一个目,其下只有微兽科。这个目下的大部分物种都已经灭绝,只剩下代表动物南猊。 后兽亚纲 袋鼬目 袋鼬目包含大部分肉食性有袋类哺乳动物,包括袋鼬。 由于肉食动物的相似性,该目动物与其他肉类动物在外观上存在类似的地方。在欧洲早期殖民者的称呼中可以反映出来,如袋狼被称为塔斯马尼亚虎,袋鼬被称为土猫。 袋貂目 代表动物为灰树袋鼠、灰袋貂等。 袋狸目 袋狸目是包括了袋狸及兔袋狸的一目,接近“杂食性有袋类”的主支。其下所有成员都是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的原住民,大部分都有袋狸的体态:肥胖、弓背、尖长的吻、很大的耳朵、幼长的脚及幼的尾巴。它们的体型介乎140克至2千克,大部分都有约1千克重。 代表动物包括袋狸及兔袋狸,共有20个现存物种,3个已灭绝。 有袋目 在现生的有袋类中,负鼠科和新袋鼠科分布在南、北美洲,其余的科分布在大洋洲。大洋洲的有袋类占据了相当于其他大陆有胎盘类所占据的全部生态龛:有食草的、食虫的、食肉的和杂食的,有奔跑的、跳跃的甚至滑翔的,有地栖的、树栖的以及地下生活的种类。有袋类中的袋狼、袋鼯、袋鼹、袋貂、袋熊、袋狸等都可在有胎盘类中找到适应上十分相似的种类。 袋鼹目 代表动物有袋鼹。 袋鼠目 广泛分布于大洋洲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东部及其邻近岛屿。 代表动物有树袋熊、袋熊、鼠袋鼠、大袋鼠、树袋貂等。 真兽亚纲 贫齿目 贫齿目是现存最古老的真兽类,成员包括行动最慢的树懒,少数有鳞甲的犰狳,舌头最长的食蚁兽。原来还包括土豚和穿山甲。后来证实土豚和穿山甲与贫齿目没有太大关系。 食虫目 食虫目是一类小型动物,其代表动物就是可爱而坚强的刺猬。 食虫目动物在中生代的白垩纪地层中就已出现。通常认为食肉目、翼手目、啮齿目都是由早期的食虫目分化出来的。代表动物基本就是鼩鼱类、鼹类和刺猬类。 食虫目寿命一般不长,鼩鼱只能活6周,如果几小时不进食就会因无法维持体温死亡,最长的刺猬也就只能活10年左右,食虫目对人类的经济意义不大,可以控制部分虫害,但有的种也能传染鼠疫、疟疾等疾病。 树鼩目 树鼩目为小型树栖食虫的哺乳动物。均分布于东南亚热带森林中,外形似松鼠。其代表动物为树鼩。 皮翼目 皮翼目现存代表仅包括鼯猴科一科一属,特产于东南亚,有两种。菲律宾鼯猴分布于菲律宾群岛,马来西亚鼯猴(斑鼯猴)分布于中南半岛南部到大巽他群岛一带。 翼手目 翼手目的代表动物就是我们熟知的蝙蝠,蝙蝠是对翼手目动物的总称。 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现生种共有19科185属962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 翼手目的动物在四肢和尾之间覆盖着薄而坚韧的皮质膜可以像鸟一样鼓翼飞行,这一点是其他任何哺乳动物所不具备的,为了适应飞行生活,翼手目动物进化出了一些其他类群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经过长期进化而特化伸长的指骨和链接期间的皮质翼膜,前肢拇指和后肢各趾均具爪可以抓握,发达的胸骨进化出了类似鸟类的龙骨突,以利胸肌着生,发达的听力等。 灵长目 灵长目是与我们人类最密切、最接近的动物。我们所熟悉的大猩猩、狒狒、长臂猿都属于灵长目。我们人类也属于灵长目。 它是目前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包括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主要分布于世界上的温暖地区。灵长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猩猩,体重可达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体重只有70克。 食肉目 食肉目是小朋友们最喜爱的动物类群了。狮子、老虎、豹子、狼、黑熊,乃至猫和狗,都属于食肉目。中国的国宝大熊猫,虽然主要以竹子为食,但它也属于食肉目,因为它也吃肉。本目动物世界分布极其广泛,除了大洋洲外,分布于其他所有大洲。 鲸目 鲸虽然生活在海里,但是它也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类。所有的鲸类,如白鲸、蓝鲸、长须鲸、座头鲸都是代表动物,海豚也属于鲸目。 海牛目 海牛目在海洋哺乳动物中是相当特殊的一群,所属物种均为植食性,以海草与其他水生植物为食。现存共有四种海牛目动物,分为两个科:海牛科的3种海牛,有儒艮科的儒艮。儒艮科的另一物种大海牛曾存活至近代,但已在18世纪时被猎捕至灭绝。 长鼻目 长鼻目的代表动物就是我们非常喜爱的大象,包括了亚洲象、非洲象等。 在冰川期有很多现已灭绝的物种,包括与大象相似的猛犸(长毛象)、乳齿象、恐象、铲齿象,还有始祖象。 奇蹄目 顾名思义,奇蹄目就是有奇数脚趾的动物,现存奇蹄类只有马科、貘科和犀牛科。代表动物有马、斑马、貘、犀牛等。 蹄兔目 蹄兔目体型似兔,脚上有蹄,脚掌有特殊附着力,适合爬树或在岩石上攀登。蹄兔为树栖性或地栖性,食植物或昆虫,背上有用于驱敌的腺体。 代表动物有蹄兔、南非树蹄兔等。 管齿目 管齿目的唯一代表动物就是非洲的土豚。是特产于非洲的一个小目,虽然趾端无蹄而具发达的爪,却和有蹄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可能起源于踝节类这样的古有蹄类,但和非洲其他的有蹄类关系较远。 偶蹄目 偶蹄目是唯一在现代仍然繁盛的有蹄类。约220种,其中包括许多对人类生活很重要的动物。因蹄多为双数,且第三、四趾同等发育,共同支持体重而得名。 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里都有偶蹄动物的存在(比如旧大陆诸文明里的牛、羊、骆驼,南美印第安人文明里的骆马、羊驼等)。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里就有偶蹄动物。偶蹄动物是构成了人类畜牧业和农业的重要成分,是人类最主要的肉、乳制品来源动物,也是皮革业的重要来源动物。 鳞甲目 鳞甲目是平常人看起来很奇异的动物。代表动物有穿山甲。 鳞甲目动物栖息于森林、浓密的灌丛、开阔地带或大草原等地。以白蚁、蚂蚁等为食。分布于亚洲、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欧洲德国南部和西班牙渐新世和中新世地层和亚洲更新世地层中发现有鳞甲目动物的化石。 啮齿目 啮齿目可能是自然界所有动物中最令人讨厌的动物了,它的代表动物就是老鼠。该目种数约占哺乳动物的40~50%,个体数目远远超过其他全部类群数目的总和。拥有“地球末日时最后一个幸存的动物”的顽强称号。 兔形目 兔形目是很多人的宠物,它的代表动物就是野兔和家兔,还有鼠兔。 象鼩目 象鼩是一类非洲原住的食虫哺乳动物,属于象鼩目。它们有着很像象的长鼻。它们广泛分布在南部非洲,由纳米比沙漠至南非及大森林中都有。其中的北非象鼩则生活在非洲西北部半干旱及多山的地区中。 鳍脚目 最后,轮到我们可爱、笨拙、憨厚的海狮、海豹、海象登场了,海狗与海狮同属海狮科。鳍脚目由古代食肉类分出,与食肉目动物是近亲。向水中发展的一支水柄大型食肉兽,水栖。 趣味链接 哺乳动物的5大主要特征: 1. 全身被毛。 2. 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 3. 体温恒定,对环境依赖性减少。 4. 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协调能力强。 5. 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 哺乳动物的起源 早期的哺乳动物 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哺乳动物真正形成体系在5600万年前,哺乳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 大约距今2亿年,在中生代三叠纪的末期,从一些比较进步的兽形爬行动物分化出最早的哺乳动物。其起源时间比鸟类还要早(最早的鸟类化石出现在侏罗纪)。 早期的哺乳动物个体都很小,数量也少,和当时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恐龙类相比是渺小的。但是这些原始的哺乳动物,在体型结构上具备着爬行动物高级的特点,当进入新生代的时候,大多数爬行动物绝灭了,而这些代表着新生力量的哺乳动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生物史上,新生代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哺乳动物起源于爬行动物,但现代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有着很大的区别。 科学家们最新研究表明,哺乳动物有两个最古老的类群出现于1亿多年前,当时地球上称为冈瓦纳大陆的巨型南方大陆正在分裂。哺乳动物的祖先曾经和恐龙处于同一时代。 “獭形狸尾兽” 21世纪初,中国和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水生哺乳动物。它生活在侏罗纪,大小与河狸相仿。这种哺乳动物的化石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被发现,并被命名为“獭形狸尾兽”,它生活在距今约1.64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科学家们发现,“獭形狸尾兽”化石表明它拥有哺乳动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体毛,同时它的尾部还有鳞片的痕迹,说明它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哺乳动物。 “獭形狸尾兽”的体型也大大超出其他已被发现的早期哺乳动物。它的化石从喙部到尾巴全长425毫米,而活体可能更长,相当于一只雌性鸭嘴兽大小。科学家估计,其体重可能有500克到800克,而同期的陆生哺乳动物体重不过50克左右。 科学家们指出,这一发现表明,哺乳动物适应水生生活的历史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 早期哺乳动物的高等之处 从化石上看,哺乳动物(尤其是早期的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非常重要的区别在于其牙齿。爬行动物的每颗牙齿都是同样的,彼此没有区别,而哺乳动物的牙齿按它们在颌上的不同位置分化成不同的形态,动物学家可以透过各种牙齿类型的排列(齿列)来辨识不同品种的动物。 此外,爬行动物的牙齿不断更新,哺乳动物的牙齿除乳牙外不再更新。在动物界中只有哺乳动物耳中有三块骨头。它们是由爬行动物的两块颌骨进化而来的。 到第三纪为止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很小。在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占据了许多生态位。到第四纪哺乳动物已经成为陆地上占支配地位的动物了。 趣 味 链 接 动物的进化之路(一) 单细胞动物(鞭毛虫)——腔肠动物(水螅)——扁形动物(涡虫)——环节动物(水蛭){软体动物(蜗牛)——节肢动物(昆虫)}——棘皮动物(海星)——脊椎动物(古代鱼类)——两栖类(青蛙)——爬行动物{鸟类(翠鸟)和哺乳类(老虎、人)} 漫长的进化之路 生物大灭绝 大量的资料显示,哺乳动物是在恐龙灭绝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繁荣起来的。 6500万年前,生物进化史上著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导致了约75~80%的物种灭绝。长达数亿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 在恐龙灭绝的时候,哺乳动物的体型介于鼩鼱和猫之间。由于恐龙灭绝,新的哺乳动物才有了更多的食物和栖息地,进而大规模地繁殖,并由此形成了一些新的物种。然而,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些新形成的物种并没有留下后代。现代的一些哺乳动物,如啮齿类动物、猫科动物、马、大象以及人类的祖先并没有在这个时期出现。相反,这些动物的祖先在1亿年前到8500万年前以及5500万年前到3500万年前内曾出现了大爆炸式的演化。 多数哺乳动物的出现 大多数哺乳动物,包括灵长类、啮齿类和有蹄类的祖先,都是在6500万年前的大灭绝之前就出现的,并且成功地躲过了这次大灭绝。直到大灭绝后的1000万到1500万年,存活下来的各个哺乳动物种系,才开始走向繁盛并多样化起来。有些哺乳动物确实从这次大灭绝中得到了好处,但它们和现存的哺乳动物关系较远,其中的大部分在随后的进化中灭绝了。 哺乳动物的多样化 研究表明,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之后,哺乳动物爆炸式的增长并不是原来认为的短期内完成的,实际的进程要长很多。这一发现,对原来认为的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造成现今哺乳动物的多样化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的这一假说提出了挑战。 在对40多个现存的哺乳动物种系进行了分析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哺乳动物的多样化发展速度,在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后,与第三纪的交接点处基本上没有改变。因此,认为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多样化的速度会加快的观点也就不成立了。一些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打开了更好了解哺乳动物进化历史的大门,也迫使人们重新去研究影响较晚期哺乳动物繁荣发展的生态和其他因素。 达尔文的进化论 在人类认识自身的发展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就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问世了。在这部著作里,它以全新的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震惊世界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进化论简式如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猿猴类动物——人类。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自185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以来,受到众多市民的热烈欢迎,被争相购买。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就全部售出。 进化论的伟大意义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提出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被当时的教会视为异端邪说;不仅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被推翻,人类也被形容为千百年来残酷的生存竞争所形成的产物,还隐约指出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社会各界也对达尔文的说法冷嘲热讽。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物证支持达尔文的理论,时至今日该书大多数的观点已被当今的科学界所普遍接受。 《物种起源》发表传播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已为学术界、思想界所认可,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人霍尔丹和美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在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下,创立了“现代进化论”。可以说,这本书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最伟大、最辉煌的划时代的里程碑,对人类历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趣 味 链 接 动物的进化之路(二) 1. 太古宙:原核生物——细菌和蓝藻——从无生命到有生命。 2. 元古宙:原核、真核生物——褐藻及红藻、震旦乌藻——从原核到真核生物进化。 3. 寒武纪:原核、真核生物、节肢动物——三叶虫——从真核到节肢动物进化。 4. 奥陶纪:原核、真核、腔肠、节肢动物、脊椎动物——三甲鱼——第一次生物大灭绝80%。 5. 泥盆纪:原核、真核、腔肠、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陆生动物——蕨类植物——第二次生物(海洋)大灭绝。 6. 石炭纪:原核、真核、腔肠、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陆生动物、两栖动物——蜥蜴。 7. 二叠纪:原核、真核、腔肠、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陆生动物(两栖动物、爬行类)——爬行类大量繁殖,三叶虫灭绝——第三次生物大灭绝95%。 8. 三叠纪:原核、真核、腔肠、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陆生动物(两栖动物、爬行类)——爬行类动物(恐龙)和裸子植物兴盛时代,哺乳动物出现——第四次生物大灭绝(爬行)。 9. 侏罗纪:原核、真核、腔肠、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陆生动物(两栖动物、爬行类)——巨大的食肉恐龙和植食恐龙出现;裸子植物极盛,鸟类第一次出现在陆地上。 10. 白垩纪:原核、真核、腔肠、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陆生动物(两栖动物、爬行类、哺乳类)——恐龙渐渐灭绝,海洋菊石类也渐渐灭绝——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11. 第三纪:原核、真核、腔肠、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陆生动物(两栖动物、爬行类、哺乳类)——哺乳动物,鸟类,真骨鱼和昆虫一起上统治了地球,类人猿的出现。 12. 第四纪:原核、真核、腔肠、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陆生动物(两栖动物、爬行类、哺乳类)——人类的出现与进化。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