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

作者:雅风斋字数:76394状态:连载

第七章

哺乳动物趣闻
哺乳动物美丽而有趣,围绕着它们,有着很多鲜为人知和津津乐道的传说和故事。下面,就请跟着我们一起,去领略和观赏这些自然界精灵的精彩演出吧!
 
“美人鱼”的传说 
 美人鱼的原型
我们都听说过“美人鱼”的传说。在传说里,美人鱼被描绘为一个美丽女人的上半身,和鱼的下半身的组合体。当然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而已,是童话里的故事。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美人鱼”是有它的动物原型的,这就是一种很少为人所知道的海兽——儒艮。
儒艮属于海牛目,儒艮科。是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动物,儒艮尾部形状与海豚尾部相似。儒艮的头很大,头与身体的比例是海洋动物中最大的。嘴巨大而呈纵向,舌大,使其更利于进食海底植物而将沙子排除开。儒艮的气孔在头部顶端,平均15分钟换一次气。头部和背部皮肤坚硬、厚实。
 儒艮的习性
儒艮行动缓慢,视力差,听觉灵敏,性情温顺,平日呈昏睡状。饱食后除不时出水换气外,爱潜入30~40米深的海底,伏于岩礁等处静候,从不远离海岸到大洋深海去。对海温有一定的要求,不去冷海。对冷敏感,水温低于15℃时,易染肺炎死去;水质差也易患皮肤溃疡、体内寄生虫等。
 儒艮的分布
儒艮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岸,特别是有丰富海草生长的地区。虽然它们被认为栖息于浅海,但有时也会移动至约23米深的较深的海域。它们的分布范围并不连续,这可能与栖息地的合适度和人类活动有关。
印度洋的儒艮由非洲东岸开始,经红海、波斯湾、南非、马达加斯加往东至阿拉伯海与斯里兰卡,其中大部分地区的数量都很少。
在太平洋地区包括了印尼、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东印度群岛,往北达我国台湾与日本的冲绳岛,往南则包括了澳洲南部以外的邻近海域。某些地区称它们为“海猪”、“海牛”、“海骆驼”。
儒艮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部湾的广西沿海,广东和台湾南部沿海以及海南岛西部沿海。
在哺乳期,儒艮会带着幼儒艮在浅海游弋,这时的成年儒艮乳头肿大,古代水手在光线不好的时候看到它,误认为是女人,因此便有了“美人鱼”的称呼。
 被念错名字的“熊猫”
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
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新中国成立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
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
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所以,从本质上说,熊猫是“熊”,而不是“猫”。当然了,无论称呼怎样,都不妨碍我们对这一珍贵动物的喜爱。
 
动物中的神兽——羊驼
在网络世界里,有一种大家都非常喜爱的、称作神兽的动物——羊驼。羊驼,又名驼羊,属偶蹄目骆驼科,它实际上是骆驼的一种,但是没有驼峰,而且外形有点像绵羊,故称为羊驼。
羊驼有弹性很好的肉趾,耳稍尖长、直立。
羊驼一般在高原生活,世界现有约300万只左右,约90%以上生活在南美洲的秘鲁及智利的高原上,其余分布于澳洲的维多利亚州以及新南威尔士州。
羊驼的毛比羊毛长,光亮而富有弹性,可制成高级的毛织物,也能驮运。
羊驼性情温驯,伶俐而通人性,适于圈养。采食量不大,耐粗饲,以草为主。羊驼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所以,有人也把它养来用作宠物。
1984年,美国人把羊驼从秘鲁带向世界,目前全美国有数万头羊驼。而我国2002年从澳大利亚引进了这种动物。
养只食蚁兽做宠物
食蚁兽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动物,它只生活在中、南美洲。即使是在其他地区的动物园里,它也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动物。它温顺、美丽、可爱,是一种看起来让人感到很温馨的动物。
据英国《每日邮报》2009年报道,人们都说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但是美国俄勒冈州的安吉拉古德温却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一只食蚁动物身上。
这只与众不同的宠物名叫普亚,是一只小食蚁兽。古德温对它喜爱有加,他们共用一张床,而且古德温怕它冻着,还给它穿上可爱的小衣服。
古德温说:“食蚁兽是一种热带动物,因此它们在这种气候下或许会觉得冷。最初我给普亚穿了小运动衫,结果发现它对此并不在意,现在它有一衣橱各种各样的衣服。”据古德温说,食蚁兽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对人类很忠诚。
古德温是一名自由作家和动物教育专家,她说:“它们的适应能力很强。即使在从机场到家的路上,普亚也会友好地用爪子轻轻碰碰我。”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周末与我睡在一张床上的它,会用它自己的方式与我交谈。它喜欢抱着我的胳膊睡。现在它喜欢睡在洗衣机里,不过白天它有时会和我一起打个盹。它喜欢趴在我背上或者我胸前,就像小孩依偎在母亲身边一样。”
古德温经常用绳子拴着普亚出去散步,看到他们的人都是一脸吃惊。普亚和古德温在一起已经有3年时间了。“这么近距离观看一只食蚁兽,人们感觉特别棒。它非常可爱,因此很多人经常会停下来,让我讲一些它的故事。”普亚可能是因为生病,人们才把它从它的出生地——南美洲圭亚那挑选出来,对它进行营救的。
古德温一直对小食蚁兽非常感兴趣,在俄勒冈州把食蚁兽当宠物养是允许的。但是她警告那些想收养食蚁兽的人,这种动物的气味很难闻,而且吃东西的习惯也不太好。她说:“我一直认为它们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动物,但是我知道要把它们当作宠物养非常困难,我经过多年研究后,才收养普亚。”
食蚁兽很难家养,它们的饮食需要非常奇怪。为了满足普亚的饮食习惯,古德温必须把绞碎的牛肉和蚕蛹、菠菜、麦麸、亚麻籽及醋参合在一起。她说:“往食物里加入一些干酪它会更爱吃。”
食蚁兽是贫齿动物,这类动物共30多种,全部生活在美洲,包括了南美和美洲中部地区,它们与犰狳和树懒有亲缘关系。食蚁兽有三种主要类型:巨型食蚁兽、侏食蚁兽和小食蚁兽。
大食蚁兽重要以蚂蚁为食物,它的舌头在一分钟的吞吐可达160次,一天可以吞下大约3万只蚂蚁。
人工喂养的食蚁兽能活19年,它们非常聪明,而且好奇心很强。此前古德温还曾喂养过一只名叫斯特温的雄性食蚁兽。
要被大量吃掉的袋鼠肉
澳大利亚科研人员在一份报告建议,大量食用袋鼠肉,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地球环境。
科学家们认为,牛、羊等反刍动物每天打嗝放屁释放大量温室气体甲烷,但袋鼠不是反刍动物,因此不会排放过多温室气体。
报告呼吁减少牛、羊数量,少吃牛、羊肉,多食袋鼠肉。
负责这项研究的科研人员乔治·威尔逊说,今后12年,将澳大利亚袋鼠数量增加至1.75亿只,同时减少牛和羊的畜养量,可以将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3%。
但他同时承认,澳大利亚畜牧业不会对这项研究结果感兴趣,因为多数澳大利亚人不怎么喜欢吃袋鼠肉。
同时,研究结果遭到澳大利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席帕特奥布赖恩强烈批评。他说,经历多年干旱,澳大利亚袋鼠数量大为减少,鼓励人们吃袋鼠肉将使这种动物雪上加霜。
 
海豚战士
 海豚的新任务
海豚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动物,也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海洋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做着各种各样的表演杂技,还带着观众在水中急驶,赢得阵阵喝彩。
人类并不满足于仅仅让海豚进行和平的表演,他们还赋予了海豚以“战士”的角色,利用它们的聪明才智,去战场上冲锋陷阵,成为了现代战争的一员。
这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扫雷和警戒巡逻。
驻扎在波斯湾的美军第五舰队司令基廷表示:“我们有足够数量的海豚,它们检测水下物体的能力令人吃惊。海豚身上将携带声纳,可检测它身边112米的范围内的最小3英寸(约7厘米)大小的金属物体。它们是绝对的扫雷能手。”
据悉,美军仅在圣迭哥湾就有80头扫雷海豚,它们可探测水雷,随后由潜水员排雷。
海豚本身并不会排雷,但它们擅长找到水雷的所在地,发送信号标记这一地点,最后由海军潜水员进行排雷工作。
利用自己的“天然特长”,海豚有能力分辨出水中的障碍物到底是自然界的物体还是人造的,它能在约15米之外分辨出滚珠轴承和玉米粒。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军就开始开展“美国海军海洋哺乳动物项目”,专门训练海豚和海狮。
据媒体报道,美军此前曾至少两次动用扫雷海豚部队。最近的一次是2003年入侵伊拉克,美国海军利用8条海豚清理了100多枚水雷。
20世纪90年代,美国曾解密过海军的动物训练项目。军方称,海豚部队只是用于防御的、非战斗性的行动,例如侦查、标记水雷和敌方潜水员,为登陆部队快速标记安全的水上通道等。
美军的海豚除执行巡逻、反潜、排雷等任务外,还执行警戒任务。每条海豚的鼻上装有一只重型夹钳,一旦发现敌方特工人员蓄意破坏美舰艇,它们便一拥而上,用鼻子猛击对方,然后浮出水面吼叫或用嘴拉响警报器通知舰艇上的哨兵。因此,敌人的特工人员无法接近美舰艇。
 反对的声音
美国新闻舆论界和著名学者都反对训练海豚作战。有动物保护主义者担心,利用海豚扫雷是否会给海豚造成危险。《本周》杂志称,海豚不会过度接近水雷导致水雷被引爆。但动物保护主义者称,海豚体型较大,可能会意外触发水雷。
另外,由于敌方无法分辨正在接近的海豚到底是美军的扫雷海豚还是无辜的“过路客”,伊朗士兵可以不加选择地袭击任何海豚。
从人道角度看,让海豚上战场确实不妥,但是人类历史的特性决定了,海豚终将在未来的海战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海豚与声呐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清澈的海水还是浑浊,海豚都能够准确的捕捉到鱼。这是因为海豚具有超声波探测和导航的本领。
超声波在水下能远距离传播,而且它的传播速度是在空气中的4.5倍,因此,水下超声波探测的效能极高。海豚没有声带,其声源来自头部内的瓣膜和气囊系统,海豚把空气吸入气囊系统后,空气流过连接气囊的瓣膜边缘时会发出振动,从而发出声波。海豚头的前部还有一个“脂肪瘤”,它紧靠在瓣膜和气囊的前面,能够把回声定位脉冲聚焦后再定向发射出去,因此海豚的定位探测能力极强,它能够分辨出3千米以外的鱼类的性质,并能够侦察到15米以外浑水中的2厘米左右的小鱼。
人们在海豚定位技术的启发下,发明了用于舰艇上的声呐系统,从而有效的对水下目标实施探测、定位和通信。
舍身炸坦克——狗中的战斗英雄
 被训练的狗
狗,作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参加人类的战争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人类使用犬只从事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导盲犬、警犬、缉毒犬、救生犬、辅助治疗的治疗犬等,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
不过有的时候,人类也使用犬只以牺牲自我的代价,直接参与到战争中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在与德国法西斯的较量中,使用了自杀犬,身绑炸药,去炸毁德军的坦克。
据说在二战期间,反坦克狗创下了摧毁300辆德国坦克的辉煌战绩。值得注意的是,引反坦克狗并不是机器狗,而是有血有肉的真狗。这些狗被教授在坦克底下找食物,开战前,它们会被饿上好一段时间。
战斗时,这些狗的背上就系着炸弹冲上战场,炸弹上的拨杆只要触到坦克底部就会发生爆炸。后来德国人用喷火器来破坏这种战略,狗慌忙逃离战场,从而减弱了反坦克狗的威力。
 适得其反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由于条件所限,苏军使用放置食物在自己的坦克下,来训练犬只,结果在战时这些犬往往会偏好接近己方的坦克。此外,狗会避免接近移动中的坦克,而这种情况在战场上会造成敌我不分的伤亡。
在1942年在一次犬只造成苏联坦克师被迫撤退后,自杀犬就不再被使用。
而且,德军得知苏联使用自杀犬作为反坦克武器后,在东线战场上所有犬只以他们带有狂犬病的借口一见到就射杀。结果犬只变得稀少,用犬只造成意外的打击也变得不可能。
会绘画的海狮
海狮因它的面部长得像狮子而得名。海狮生活在海里,以鱼、蚌、乌贼、海蜇等为食,也常吞食小石子。海狮没有固定的栖息地,每天都要为寻找食物的来源而到处漂游。等到了繁殖季节,它们才选择一块儿固定的地方开始一场争夺配偶的激烈斗争。最后,胜利的雄性会占有许多雌性。雌性怀孕达一年之久,每胎产一仔。
在动物园和水族馆里,海狮是频受欢迎的角色。它聪明、伶俐。经过训练,它可以学会不少高超的技艺,如顶球、投篮、钻圈、用后肢站起来、用前肢站起来倒立走路,甚至跳跃距水面1.5米高的绳索。海狮的胡子比耳朵还灵,能辨别几十千米外的声音。
海狮的聪明才智令人叹服,不过,它们还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才能。据报道,在英国德文郡一水族馆驯养的两只海狮,能用嘴叼笔在画布上有模有样地涂抹出一幅幅“抽象派画作”。这些画作将被展出并出售,半数收入将被捐献给公益事业。
据英国《每日邮报》,德文郡库姆马丁野生动物园和水族馆这两只海狮名叫摩根和艾罗。起初,工作人员希望通过让海狮随意涂抹颜色的方式帮助它们在非自然环境内排解压力,但一段时间后发现它们竟然在这方面颇具天赋。
工作人员说,两个小家伙最喜欢橙色和红色,画作风格也因心情不同而改变。德文郡艺术家罗伯特希尔说:“我见过一两幅它们的画。我敢肯定,在海狮世界中,它们是值得敬畏的动物。”
报道说,两只海狮现在已经创作了不少画作。这些画明年甚至还将与希尔的作品一起公开展出。届时海狮作品销售所得的一半将被捐献给海洋保护组织。
“四不像”逸事 
 消失的麋鹿
麋鹿,俗称四不像。麋鹿属于偶蹄目、鹿科、鹿亚科、麋鹿属。被认为是一种灵兽。最为著名的形象是古典小说《封神演义》里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
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角较长,每两年脱换一次。雌麋鹿没有角,体型也较小。因其头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而称“四不像”。
麋鹿喜群居,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为食。
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在10000~3000年以前相当繁盛,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分布,西从山西省北到黑龙江省,在朝鲜和日本也发现过麋鹿化石。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猎杀,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元朝时,蒙古士兵将残余的麋鹿捕捉运到北方以供游猎。
到19世纪时,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约200~300头。1866年,被法国传教士大卫神甫发现并带到法国,由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确定拉丁种名,各国公使用贿赂、偷盗等手段,为自己国家动物园搞到几只。1894年永定河泛滥,冲毁皇家猎苑围墙,残存的麋鹿逃出,被饥民和后来的八国联军猎杀抢劫,从此在中国消失。根据大量化石和历史资料推断,野生麋鹿大概在150多年前就消失了。
 重获新生
1898年英国11世贝福特公爵花重金将流散到巴黎、安特卫普、柏林和科隆的18头麋鹿全部购回,放养到乌邦寺庄园,到1983年已经繁殖到255头,为了防止其灭绝,开始向各国动物园疏散。
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协调下,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种群,使麋鹿回归家乡。1985年提供22头,放养到原皇家猎苑,北京大兴区南海子,并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头,在江苏省沿海大丰市原麋鹿产地放养,并成立自然保护区。1987年又提供18头。回归后的麋鹿繁殖相当快,1994年中国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成立第三个麋鹿保护区,从北京前后迁去90多头。
目前,全世界的麋鹿已超过2000头,虽然在中国的麋鹿总数已经繁殖达1320头,但仍然是一个濒危物种。
关于长颈鹿脖子的谜团
 长颈鹿脖子的奥妙
长颈鹿的长脖子是由比人手臂还粗的肌肉支撑着,而且它们的前额有一块很坚硬的角状头盖骨,这样一来,它们的长颈就相当于强大的铁臂,头部就成为了无坚不摧的锤子,抡动起来,非常的厉害。曾经有人目睹一只长颈鹿将一头大羚羊的肩膀击碎,使其丧命。
长颈鹿全身上下,包括它那标志性的长脖子,都有美丽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像棕色的圆点,有的像交错的枝条,有的像锯齿。每一只长颈鹿都有自身的图案,就像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
 长颈鹿为什么长着长脖子
长颈鹿以脖子长而闻名。它的颈和头的高度约占整个高度的一半以上。解剖学研究证明,长颈鹿脖子的颈椎骨同所有的哺乳动物一样,只有七块,只是每一块颈椎骨都特别长。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的脖子(颈椎骨)变长的呢?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
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有名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学说,认为长颈鹿祖先生活的地区,因自然条件变化而成为干旱地带,牧草稀少。长颈鹿为了生存,必须取食于高大树木上的叶子充饥。为达此目的,它就特别努力伸长脖子。由于经常使用的器官愈用愈发达,不使用的器官就退化;而获得性状又是可以遗传的,这样一代一代的延续变化下去,千载万代,颈脖子就逐渐变长了。
 达尔文的理论
然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却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长颈鹿的长颈:在古代的长颈鹿中,由于个体不同,它们的颈有长有短。在气候干旱,地面青草干枯,灌木死亡的自然条件下,身高脖长的长颈鹿能够吃到身矮脖短的长颈鹿无法吃到的高树木上的叶子,在生存竞争中脖长者得胜而生存下来,逐渐形成今天的长颈鹿。
长期以来,达尔文的理论都被认为是不可动摇的,长颈鹿的例子也被作为是“进化论”的经典案例而被载入教科书。然而,最近一段时间,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对达尔文的个体间变异传袭子孙的见解产生了怀疑。
 对达尔文的质疑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达尔文的能传袭子孙的个体间的变异,也就是遗传,与拉马克一样,建立的基础就是认为“获得性状可以遗传”。但是,德国的魏司曼等人认为:生物遗传的实质是不变的,特别是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即个体变异、获得性状都不遗传。这就是两类观点最大的分歧。
1901年,荷兰的德符里斯发现了突然变异,给达尔文学说带来了重大变化。许多学者认为,达尔文学派所提出的通过生存竞争进行自然选择,只在发生了突然变异的个体间起作用,对因环境差异而引起的细微个体变异则毫无作用。
按新达尔文主义——魏司曼、德符里斯学派,对长颈鹿颈长的解释是,古代的长颈鹿,由于发生各种突然变异而出现了长度不等的脖子。其中,颈长的在生存竞争中有利于摄取食物,经过自然选择发展成为今天具有长颈的长颈鹿。
 最新的理论
在达尔文以后,有关进化论的论争周期性地出现。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提出的中性学说认为:长颈鹿的长脖子是在分子水平上进化的结果。由于长颈鹿的遗传物质基础——脱氧核糖核酸的碱基对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对长颈鹿的生存既无利也无害的“中性突变”。这类“中性突变”不受自然选择的控制,它通过“遗传漂变”而在长颈鹿的群体中保存或消失。
也就是说,在长颈鹿群体内的随机交配中,遗传基因发生随机自由组合,使那些表现为“长颈性”变异的基因突变得以固定和逐步积累,而那些不表现“长颈性”变异的基因突变逐步消失。经过千载万年的发展和巩固,逐步实现长颈鹿中种群的分化,终于形成了今天的“长脖子”新物种——长颈鹿。
总之,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将继续争论下去。在确凿的证据出现以前,很难说谁的理论究竟更准确,也许是大家理论的综合体也不一定,时间会给我们答案的。
仅次于人类聪明的黑猩猩
在这个世界上,就聪明才智而言,仅次于我们人类的就是黑猩猩了。黑猩猩是一种群居动物,它们生活在非洲的热带雨林当中,是所有猩猩科动物中体型最小的,身高在1.2~1.5米之间。它们的大脑和面部肌肉非常发达,能够做出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还会使用简单的工具。
在黑猩猩的群体中,会有一个雄性猩猩作为首领。黑猩猩的外交能力很强,群与群之间能够保持往来,母子之间也能长久地保持亲密关系,即使子女分群后,还会回来探望母亲。理毛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行为之一,它们相互间安详的理毛无疑是一种社会行为。
黑猩猩具有极高的智商,它们不但可以使用工具,甚至可以制造工具。
比如,为了捕捉蚂蚁,黑猩猩会拿来一根细细的树枝,然后除去叶子,再小心地将树枝插进蚂蚁的洞穴。不一会儿,白蚁便爬满了树枝,黑猩猩就可以把树枝抽出来,用舌头去享受蚂蚁大餐了。而且,在连续使用后,小树枝发生了变形,黑猩猩们还会把树枝掉转头来,使用另外一头。
黑猩猩可以用石块砸开坚果的外壳,用粗棍扩大蜂巢的入口,用树枝、石块作为进攻的武器,用树叶擦去身上的泥土或黏在嘴上的食物,还会把树叶贴在流血的伤口上。有时候,它们还会把树叶放在嘴里咀嚼,然后吐出树叶,当作“海绵”,把存在树洞里的水吸出来。
还有一次,科学家们将一只黑猩猩独自关在一个屋子里,在它够不到的高度挂一串香蕉,屋子里面只有几个小箱子。很快的,黑猩猩就想出了办法,它将箱子一只只的叠加起来,像建造金字塔一样,最后爬上顶层的箱子,顺利取到了香蕉。
此外,黑猩猩还会用咀嚼树叶的方法来获取水分,用石头砸开坚硬的果实,等等。
令人惊叹的是,黑猩猩还具有原始的围猎技能,它们可以像古代的猿人一样,分工明确,捕杀羚羊和小猴子。它们甚至可以寻找一些草药,自我治疗肠胃,调理身体的不适。不过,同我们人类很相似,它们在捕猎的时候很团结,但是,成年雄性黑猩猩在分配食物方面经常会发生争吵的抢夺。
 
哺乳动物的“冬眠”
很多动物都有冬眠的习惯,例如青蛙、蛇和乌龟等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到冬天就转入地下,变成假死状态越冬,一般称为冬眠。而某些哺乳动物,如熊和蝙蝠那样的哺乳动物冬天也都躲在洞穴里不出来,因此把这叫做冬眠是不合适的,准确的说应该是过冬。
爬行动物冬眠的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变温动物,体温受到外界气温的支配。当气温变低时,体温也会随之下降,其活动能力显著降低。所以,在寒冷的冬季,它们预先转入地下,使身体处于假死状态,安全度过冬天。
而当春天气温开始回升时,它们的体温也随之升高,生理机能也逐渐恢复,就相继出来活动了,所以历法上把这个时候称之为惊蛰。
与此相比,熊和蝙蝠之类的哺乳动物的过冬则不过是在温暖的洞穴里躲避严寒。秋天,熊大量地取食树木的果实,把营养变成皮下脂肪贮存起来。棕熊一般都会选择在隐蔽的山坡下、石头下或是大树的树根之间搭窝,然后找一些干草之类的东西垫在窝里,这样,一个舒服的家就建好了。
随着天气的慢慢转冷,它就钻进地下洞穴里安静的躺着,在整个冬季里,它们都不吃不喝,所以必须尽可能减少体力的消耗,因此呼吸和脉搏都会有所减缓。
这样一直到了来年的3月中旬,那时候,它们的体重会减少到秋天时的1/3。母熊在2月份产仔,幼熊必须靠母乳喂养,其间又得不到食物,所以体力消耗极大。当它们从洞穴里出来的时候,就疯狂地把树木的皮剥掉,舔其中流下来的树木甜水,以补充一些养分。
 
哺乳动物中的“共栖”现象
共栖现象在动物界很常见,在哺乳动物领域里也有很多有趣的例子。
在非洲,人们常能见到鸟类停歇在犀牛、水牛等庞大的动物背上。原来,当这些庞然大物觅食时会惊扰昆虫,昆虫一旦飞起,牛背鹭等鸟类就可以坐享其成,吃掉这些昆虫;而牛鸦主要搜索牛背上的扁虫及其他寄生虫;鸟儿甚至会放肆的把尖尖的嘴巴伸进寄主的耳孔或鼻孔里寻找寄生虫,使它们非常恼火。
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北极狐会追随北极熊,吃它的残羹剩饭,胡狼和鬣狗也会观察天上的兀鹫,根据线索寻找动物的尸体。
在非洲还有一种“示蜜鸟”,它特别爱吃蜂蜜,也爱吃蜜蜂的成虫、幼虫和蜜蜡。示蜜鸟虽然不能独立捣毁蜂巢,但却能够引来其他动物做这个工作,当它发现蜂窝时,就会在林间来回飞翔,发出一种特别的叫声。蜜獾听到叫声,便会循声而来,用强肢捣毁蜂巢,吃里面的蜂蜜和蜜蜂,而示蜜鸟就吃剩下的食物。
卵生的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的世界是千奇百怪的,它们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说,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但也不绝对是,就有一种哺乳动物,它是通过卵生来繁育后代的,也就是说,它也会下蛋。
针鼹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动物,它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等地。针鼹外表像刺猬,身上有坚硬的刺,有呈管状的长嘴,口中无牙,鼻孔开在嘴边,舌长并带黏液;四肢坚强,各趾有强大的钩爪,爪长而锐利。它的体温恒定,寒冷时会冬眠。
针鼹身上短小而锋利的棘刺是它的护身符,但这些刺并没有牢牢地长在身上。当遇到敌害时,针鼹会蜷缩成球或钻进松散的泥土中迅速消失,或把有倒钩的刺像箭一样飞速射向敌害体内。针鼹能以惊人的速度掘土为穴将自身埋在土中。
针鼹是世界上仅有的两种单孔目动物之一(另一个是鸭嘴兽)。针鼹以蚂蚁和白蚁为食,能帮助树木清除虫害。它们也是卵生哺乳动物,每年5月左右,雌性针鼹的腹部会长出一个临时育儿袋,产下一个白蛋并用嘴把蛋放入育儿袋中进行孵化,幼针鼹出生后就在母亲的口袋里吮吸经母亲毛孔分泌出来的乳汁,7~8周后断奶,母针鼹的育儿袋也随之消失。
针鼹行动笨拙,视力不发达。它们的繁殖能力不强。因为没有牙齿,针鼹的食物仅仅限于那些能够用舌头捉到的动物。然而,它们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在至少8000万年里没有什么改变。
针鼹之所以能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成功生存下来,是跟它们的生活方式分不开的。它们最主要的捕食对象是蚂蚁,而蚂蚁是所有昆虫中生存最多的一种,它分布在最广泛的地区。白蚁是针鼹喜爱的食物。针鼹能够非常灵巧地用它那长长的、坚硬的舌头摸索着深入蚁巢,吞食几千只白蚁。它不能咀嚼,因为它没有咀嚼肌,只能把食物放在舌头的后部压碎。
为了觅食,针鼹一天中要来回运行18千米。针鼹还会专门寻找食肉蚁。这种凶猛的食肉蚂蚁是唯一能够冲破针鼹防线的昆虫,但它对针鼹的伤害并不大,因为针鼹从食肉蚁身上得到的好处要比挨咬的损失大得多。
针鼹以古老的生活方式,生存在澳大利亚古老的生态环境中。目前针鼹已是濒临绝种的动物。
 
大熊猫的杀手——豺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残暴的时候,都会用“豺狼成性”来形容,很多人就有了误会,以为“豺狼”是“狼”的形容词,其实不然,“豺”和“狼”是两种动物,它们虽然有亲缘关系,但是实际上却不是一种动物。
豺又叫红狼,形状似狼,但比狼小,体型似犬,头部比较宽,额扁平,短脸,尾巴蓬松。豺为典型的山地动物,栖息于山地草原、亚高山草甸及山地疏林中。多数为结群营游猎生活,性情警觉,嗅觉很发达,豺非常的凶残,它们喜欢群居,一般7或8只为一群,也有成对出没的。多在清晨和黄昏活动。
豺的性格比狼更加凶狠、残暴而且贪婪,它们内部之间如若发生矛盾,也会相互斗殴,互相撕咬。豺聚集一起,就会向比它们大许多倍的庞然大物发起进攻,诸如水牛、鹿等都难逃劫难。即使是近亲狼,也常常丧命于豺的口下。甚至有些时候,豺居然会向熊、豹和虎挑逗和进攻。
豺的个体攻击力略逊于狼,但豺群比狼群更多且坚韧,不同的豺群会配合攻击,没有种族之分,这一特点大大增加了豺的生存能力。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豺居然是我国最珍稀的动物——大熊猫的主要天敌,尤其是对于幼年的大熊猫,经常会成为它们的美餐。即使是成年的大熊猫,也很难应对这种残忍成性的动物,唯一保命的“法宝”就是上树。一有风吹草动,闻到或听到豺的动静,大熊猫就会仓皇爬上树,并且不时发出威胁的叫声,邪恶的豺也无可奈何,只得“望树兴叹”。
与人们想象的不同,豺很会调剂自己的生活,它们有时也会吃点甘蔗、玉米、咖啡子之类的素食,开开胃口。
豺的分布比较广泛,我国的西南、华南、东北等地都有豺出没。在国外,尼泊尔、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蒙古、印度、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也有分布。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猎物数量的减少,家犬传染的疾病以及捕猎,野生豺的数量不到5000只。

令人费解的狼孩
许多野生哺乳动物虽然生性残忍,但是也有柔情的一面。最不可思议的是,有些雌性哺乳动物居然会把人类的孩子叼去抚养,已知的这种现象有狼孩、豹孩等。
狼孩是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和其他被野兽抚育的幼童又统称为野孩。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在吃的时候不是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他们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的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至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上已知有30个小孩是在野地里长大的,其中20个为猛兽所抚育:5个是熊、1个是豹、14个是狼哺育的,其中最著名的即本文开首讲的印度“狼孩”。
 
非常讲究清洁的浣熊
浣熊是一种非常惹人喜爱的动物,它的体型比小熊猫略大,吻部狭长,头部略呈三角形,面部有黑色斑,爪子具有半伸缩性,尾巴肥大,具环节。它的体毛混合了灰、黄、棕三色。
浣熊是美洲的典型动物,既能树栖,也能陆栖。它们多生活在树洞里,少数居住于岩石洞中。
浣熊的居住和生活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就是一定要离水很近。因为浣熊吃起食物来非常讲究卫生,它在吃任何一种食物时,都习惯于先放在水里洗干净再食用。因此,人工饲养浣熊的时候,每当喂事物的时候,旁边都要放一盆清水供浣熊进食洗用。
因此,小朋友们应当向浣熊积极学习,讲究卫生,时刻保持身体的清洁和食物的卫生。
浣熊还是典型的夜行动物,它们整个白天都要在洞中蒙头大睡,夜晚才出来寻觅食物,它们的食物如野菜、野果、昆虫、鱼、青蛙、小型啮齿类动物、鸟和鸟卵等,有时候也偷盗人类的家禽。浣熊很善于游泳,常常下到河溪中捕食鱼虾和其他水生生物。
浣熊在春天交配,在树洞和岩洞中产仔,每胎1到4只,幼小的浣熊出生后长得很快,约1岁即可成熟。
浣熊仅分布于北美的东西部,目前数量已经很少,更显得珍贵了。
哺乳动物之最
最原始的哺乳动物
针鼹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它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等地。针鼹外表像刺猬,身上有坚硬的刺,长有呈管状的长嘴,口中无牙,鼻孔开在嘴边,舌头长并且带黏液;四肢坚强,各趾有强大的钩爪,爪长而锐利。它的体温恒定,寒冷时会冬眠。
最小的熊
马来熊是熊科动物中体形最小的种类。身高约120~150厘米,公熊比母熊略大。体重30~60千克。
马来熊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性情比较孤独。白天大多待在树上休息,常在夜间活动。马来熊属于杂食性动物,常以树叶、果实、蜂蜜、昆虫及其他小动物为食。马来熊是爬树的专家。
马来熊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印尼、缅甸、和孟加拉等国,在我国的云南绿春以及西藏自治区芒康也有少量分布。
马来熊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濒危物种。
最缓慢的哺乳动物
南美赤道地带的三趾蛞蝓的地面爬行速度,介于每分钟1.8米和2.4米之间,或每小时0.1~0.16千米之间。在树上,它可将速度提高到每分钟4.6米,即大约每小时0.27千米。
最大的动物(最大的哺乳动物)
蓝鲸出生时质量为3吨,12个月大时平均质量可达26吨。一只重190吨、长度为27.6米的雌性蓝鲸于1947年被捕获。
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
非洲象是陆地上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雄性肩高约3米,质量约5000~6000千克,而雌性肩高约2.5米,质量约3000~3500千克。平均寿命60~70岁。
啮齿类动物中的最长冬眠
居住在加拿大北部和美国阿拉斯加的极地鼠一年的冬眠期为9个月。
最大的灵长类动物
发现于刚果东部的雄性东部低地猿,两足站立高度为1.75米,重达163.4千克。
最小的灵长类动物
最小的灵长类动物是在马达加斯加落叶林中,最近被重新发现的小鼠狐猴。该种动物头部和身体的长度为6.2厘米,尾部长度为13.6厘米,平均质量为30.6克。
最小的鳍脚亚目动物
最小的鳍脚亚目动物是加拉帕戈斯群岛海狗。成年雌性海狗体长为1.2米,质量为27千克。雄性海狗则大得多,平均高度为1.5米,质量为64千克。
寿命最长的猴子
这是一只死于1988年7月10日,名叫波波的雄性白喉卷尾猴,是世界上年龄最大的一只猴子,其时为53岁。
最小的啮齿类动物
有好几个物种堪称这一称号。墨西哥和美国得克萨斯和亚利桑那州的北部小鼠和巴基斯坦的俾路支小跳鼠,头部和身体的长度都为3.6厘米,尾部长度为7.2厘米。
寿命最长的啮齿类动物
纪录中啮齿类动物最大的年龄为27岁零3个月,这是一只1965年1月12日死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苏门答腊的冠豪猪。
最高的哺乳动物
雄性长颈鹿的高度可达5.5米。纪录中最高的是一只身高为5.88米名为乔治的马萨伊雄鹿,该鹿于1969年死于英国切斯特动物园。
最为濒危的猫科动物
最为濒危的猫科动物是苏门答腊虎,在野生状态下只有20只。随着巴厘虎和里海虎的灭绝,人们预计,这一物种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在地球上消失。如同大多数濒危的哺乳动物一样,虎类的主要威胁是狩猎和自然生存领地的丧失。
最大的鳍脚亚目动物
在34种已知的鳍脚亚目动物当中,最大的是亚南极的南部海象。此种雄性海象,从扁平的鼻子顶端向外扩展的鳍状尾的顶部,平均长度为5米,最大体长为3.7米,重达2~3.5吨。经过精确计算的最大的海象标本为雄性,在剥去鲸脂之后重达4吨,长度为6.5米。据估算,它的原始长度为6.85米。该海象1913年2月28日,被屠杀于佐治亚州南部的波塞森海湾。
寿命最长的灵长类动物
1992年2月19日死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耶科斯灵长类研究中心的一只名为珈玛,年龄为59岁零5个月的黑猩猩,是纪录中寿命最长的灵长类动物。珈玛于1932年9月出生在耶科斯中心佛罗里达分部。
生活在世界最高地区的哺乳动物
牦牛被称作“高原之舟”,是西藏自治区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种,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是生活在世界上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
最大的啮齿类动物
南美北部的水老鼠,头部和身体的长度为1~1.3米,质量可达79千克。一只在笼中喂肥的该种动物可达113千克。
最原始的鹿科动物
獐属于哺乳纲、偶蹄目、鹿科、獐属,是小型鹿科动物之一种,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鹿科动物,原产地在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1870年被引入英国。獐比麝略大。
最臭的哺乳动物
臭鼬,体形大小如家猫。体长512~610毫米,体重920~2440克。
臭鼬用它那特殊的黑白颜色警告敌人。如果敌人靠得太近,臭鼬会低下头来,竖起尾巴,用前爪跺地发出警告。如果这样的警告未被理睬,臭鼬便会转过身,向敌人喷出恶臭的液体。这种液体是由尾巴旁的腺体分泌出来的。在3.5米距离内,臭鼬一般不会打不中目标。这种液体会导致被击中者短时间失明,其强烈的臭味在约800米的范围内都可以闻到。所以绝大部分掠食者,比如美洲野猫、美洲豹,除非它们非常饥饿,一般都会避开臭鼬。
最香的哺乳动物
麝,哺乳纲、偶蹄目、麝科。
麝是产于中亚山地的一种小型粗腿的鹿,雄兽有值钱的麝囊,在鹿类中是唯一具有胆囊者,能分泌麝香。通称“香獐子”。麝香是出自雄麝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体的分泌物,具有特殊香气,可制成香料,也可入药。
麝分为原麝、香獐、獐子、山驴、林獐等。其体长70~80厘米;肩高低于50厘米;成年雄性体重约80千克,雌性约60千克;寿命一般为15~19年,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趣 味 链 接
哺乳动物是地球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我们应当珍惜它、爱护它,不要让这些奇妙的动物从地球上消失,否则我们人类会很孤单、会很寂寞。
朋友们,行动起来,不要让这些哺乳动物仅仅成为影像中的资料。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