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

作者:雅风斋字数:76394状态:连载

第六章

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普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例如野兽的毛皮,象牙、犀牛角、鲸鱼肉和油脂、海龟的壳等,这些宝贵的器官给它们带来了灭顶之灾。不法之徒为了牟利,不惜大肆盗猎野生保护动物,使大量珍稀野生哺乳动物濒临灭绝。如果我们再不行动起来,我们的下一代,很可能永远的失去了这些动物。
 
极其稀少而珍贵的大熊猫
大熊猫,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等周边山区。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1590只左右。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125千克,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
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其标志,大熊猫俨然成为物种保育最重要的象征,也是中国作为外交活动中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
目前野外到底有多少只大熊猫?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居住在高山区陡坡的密竹林中,大熊猫的统计成为一项很艰苦的工作。
科学家们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曾经有过两次调查,估计野外有约1000只大熊猫,这个数字可能偏低。
大熊猫分布区域内共有37个县,若按主产、一般和少量三级划分,主产县每县约有100只,共有7个县;一般产县每县约50只以上,共11个县;少产县每县常在50只以下,计有19个县。据此推算,大熊猫野生数量总计约有1000只以上,圈养的数量约为100只。
大熊猫的净生殖率大约为1.06740002,种群增长缓慢。根据国家林业局2006年的调查,目前全国有野生大熊猫1596只,圈养数量161只。大熊猫是熊科家族中最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胁的哺乳动物之一。
趣 味 链 接
大熊猫还有棕色的,它是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的。最早是在1985年3月26日,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发现,取名“丹丹”,当时年龄为13岁,体重60多千克。这是世界上科学界首次发现体毛为棕色的大熊猫。
此后于1990年、1991年和2009,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竹林中又有3次分别观察到棕色大熊猫的2只成体和1只幼仔。这种熊猫两耳、眼圈、睫毛、吻头、肩胛及四肢的毛均为棕色。因此,北京大学大熊猫专家称其为“世界上最美的大熊猫”。
无论棕色或白色大熊描,确为世界罕见。它们的被发现,打破了熊猫研究史上“单形性”(即毛色黑白相间)的说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这样,目前已知的大熊猫的毛色共有三种:黑白色、棕白色、白色。
生活在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因头部更圆而更像猫,被誉为国宝中的“美人”。
濒临灭绝的河马
河马数量曾高居世界第一的非洲刚果,因内战造成饥荒后,人们开始大肆杀戮河马为食,目前已面临物种绝迹的危险。如今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调查人员前往刚果,深入探查与河马有关的生存状况。
来到了刚果的维龙加自然公园,看见当地荒凉的景象,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调查人员班查感叹地表示,“这里长期有28只河马,但现在你看得到任何一只吗?”一只都不剩的景象,让科研人员留下感伤的眼泪。
30年前,这里有多达3万头的河马悠游在湖水中,虽然它们的排泄物看似肮脏,但却能够滋养湖水,也喂饱了鱼群。但现在,如此完美的食物链已不复见。
在河马骤减为800头后,渔获量也相对大幅降低,生态循环大受影响。当地渔民表示,“1980年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湖里钓到将近1000尾鱼,但现在我们只能钓到10或20尾。“
另外,过去还曾有满载手持步枪的反抗军,入侵维龙加自然公园附近的艾德华湖岸小渔村,他们因为河马的肉与犬齿有谋利价值,而大肆射杀河马,据了解,当时共有74只河马被杀。当地警察局局长还表示,“他们射杀了一整天,当时景象非常恐怖。”
面对维龙加自然公园现在的景象,调查人员担忧,大自然创造的良性循环遭人为破坏后,不但影响河马与鱼群生态,还将使人类所需的食物量减少,这样的恶性循环,恐怕10年内也无法恢复。
 
藏羚羊的濒危与保护
藏羚羊为羚羊亚科藏羚属动物,是中国重要珍稀物种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形与黄羊相似。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与已在中国本土刚刚灭绝半个世纪的高鼻羚羊亲缘关系最近。藏羚羊又名“一角兽”,一个世纪前多达数百万只。被藏民称为大雁的朋友,它们在高原上奔跑如飞,狼也很难追上,但以汽车和枪支装备起来的盗猎者却可以成片的杀戮之。
目前中国的藏羚羊不足7万只,但年复一年、禁而不止的非法交易与屠杀使其数量直线下降,目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的“濒危级”。
藏羚羊作为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具有难于估量的科学价值。藏羚羊适应高寒气候,藏羚绒轻软纤细,弹性好,保暖性极强,被称为“羊绒之王”,也因其昂贵的身价被称为“软黄金”。
藏羚羊,近年极受世人瞩目,主要原因是由于1980年以来西方时装界对“藏羚绒披肩”即“沙图什”的消费需求而刺激了偷猎者的谋财害命,另外,一些采金者也在对其肆意杀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极限的高寒地区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万只的速度减少。
为打击盗猎,这几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盗猎力量林业公安一直在为保卫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而战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牦牛队”,他们已经有两位英雄为此献身。
趣味链接
在修建青藏铁路的时候,为了藏羚羊和藏野驴的动物迁徙,预留了大量涵洞和大桥,而这些藏羚羊和藏野驴似乎“通了人性”,规规矩矩地穿越了这些预设的通道。青藏铁路开通后,藏羚羊和藏野驴这些可可西里的“原住民”已经适应了铁路带来的变化,它们能够自如地找到设计者专为他们准备的迁徙通道。

带来灾祸的犀牛角
 犀牛的保护
全世界有五种犀牛,非洲有两种,黑犀牛分布于非洲各地,白犀牛只分布在非洲南部津巴布韦等国。亚洲有三种,三分之二的亚洲犀牛都处于灭绝的边缘。但是非洲南部的犀牛面临的威胁更加严重。
早在20世纪60年代,非洲有10万头黑犀牛,但20世纪90年代已经锐减到了2400头。现在非洲黑犀牛的数量较20世纪90年代已经翻了一番,虽仍然很少,但至少还是在增加。
非洲白犀牛的数量快速增加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动物保护案例。100年前,大概只有50头白犀牛,由于成功的野外保护,而且把它们转移到了更为安全的区域,野生保护区也在不断扩大,现在白犀牛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万头。
 犀牛角的灾祸
但是最近几年来,非洲犀牛的形势却很不妙。曾经被严格限制的非法狩猎又随处可见了。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协会的数据,从2000年至2007年,在南非只有十几头犀牛被非法屠杀,而南非的犀牛占全世界犀牛数量的90%左右。但在去年,南非大约有333头犀牛被非法屠杀,它们的犀牛角都被割掉了。
如今非法犀牛角交易已经不再是少部分非法狩猎者捕杀迷路的犀牛了,相反,执法人员认为,国际犯罪组织正在把它打造成一个产业。事实上,如果把犀牛角运到目的地的话,1千克的犀牛角能卖上万美元。所以犀牛角比黄金更值钱。而且犀牛角运输起来也很方便。
越南是犀牛角交易的主要市场。几年前传言:服用犀牛角磨成的粉末能治好癌症。犀牛角并非亚洲传统医药中的药材。然而,能治癌症的传言让越南人尤其是那些有钱的越南人热衷于获取犀牛角。
亚洲犯罪团伙的捕杀也离不开私人农场主的帮助。9月份,南非法庭将起诉两位私人农场主,两位兽医和一位专业的捕猎手还有其他六个人,他们被指控非法经营犀牛角贸易集团,他们从南非野生动物服务组织购买犀牛并秘密屠宰以获取犀牛角。这一起诉将具有里程碑意义。
犯罪分子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冒这么大的风险值得吗?犀牛角真的能治愈癌症吗?伦敦的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和动物协会的研究表明,犀牛角就像指甲一样,没有任何医用价值。它由凝聚毛组成,并包含类似角蛋白的蛋白质。
生物学家们认为,犀牛角以每年大约10厘米的速度生长。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从野生动物身上获取它们身体的某个部分是被禁止的。
一些著名的非洲野生动物专家提倡犀牛养殖是惟一能有效地减少非法狩猎的方法。只要人类还在猎杀犀牛以获取犀牛角,非洲丛林里将会有更多的犀牛死去。
 黑犀牛的灭绝
在2011年11月10日,非洲西部的黑犀牛正式宣告灭绝,该消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IUCN同时表示,犀牛的另外两个亚种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据分析,中非的北部野生白犀牛可能已经灭绝了,而越南的爪哇犀牛也可能已经灭绝,也许就在2010年,偷猎者杀死了最后一只。
少量的但逐渐减少的犀牛家族的幸存者,目前存活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在公告中宣布,四分之一的哺乳类动物面临灭绝之灾,这些动物都不幸地在“最新濒危动物列表”中上榜。
同时,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补充道,南部白犀牛和普氏野马幸运地因为得力的保护项目而从灭绝的边缘被拉了回来。
“人类是地球的总干事,我们有责任保护物种,并和其他动物一起分享自然环境。”IUCN物种保护委员会主席说道。
“从西部黑犀牛和北部白犀牛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假如我们建议的保护措施真的得到贯彻,结果将完全不同。”他补充道。“这些措施必须加强,尤其是管理好现存者,提高它们的繁殖力,以确保幸存的犀牛免遭灭绝。”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的环境运动组织宣告,2010年被杀的那只爪哇犀牛可能是越南境内最后的一只。实际上也意味着这个物种几乎全部灭绝。
从2009至2010年,通过对取自越南国家公园的22个粪便样本的基因分析,证实了那最后一只越南野生爪哇犀牛是被子弹射中腿部而死,而它的角于2010年4月被拿走。
如果人类再不进行紧急的保护干预措施,犀牛的灭绝之日也许真的并不遥远。
趣味链接
犀牛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仅次于大象体型大的陆地动物。它是惟一可以穿越大片荆棘植物丛而不会感到明显不适的动物。它们粗厚的表皮,可以抵挡十分尖锐的刺。它们的牙齿和消化系统也很厉害,能毫无困难地将10厘米长的尖刺磨碎,吞进腹中。
然而,如此坚硬的皮肤却无法抵挡住人类的子弹,犀牛的前景已经非常危险了。
因全球变暖受到威胁的北极熊
与犀牛的濒临灭绝原因不同,北极熊面临的主要威胁并不是人类的捕杀。而是全球变暖的威胁。
原因就在于,人类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北极的气温升高,使得北极熊的居住地——北极冰川大面积融化,而北极熊的繁殖、捕食等所有活动都要在冰面上进行。北极地区雪冰的融化,影响到它们的栖息和捕食。
尤其是在夏季,北极熊的日子更加艰难。北极熊依靠冰面为平台猎捕海豹,食物的短缺甚至发生了同类相残的悲剧。导致种群逐步减少。
美国科学家报告说,阿拉斯加州的北极熊出生地正逐渐向陆地转移,而过去北极熊基本是在海冰上度过一生。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研究人员在1985年到2004年间,通过卫星跟踪了阿拉斯加州北部地区的89只北极熊以及它们筑窝的情况。研究者发现,从1985年到1994年,雌性北极熊中有62%在海冰上筑窝繁衍后代;而从1998年到2004年,只有37%还在海冰上筑窝,其余的都已转向陆地。
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全球变暖而导致海冰发生变化,影响了北极熊在海冰上筑窝的效果。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影响,北极地区的结冰时间越来越短。
研究者警告说,如果气候持续变暖,当地的北极熊数量将会减少。因为到岸上寻找合适筑窝地点有时需要越过大面积的海水,这让北极熊望而生畏。
《美国地质勘探》杂志在一篇报道中预测,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冰面融化,到2050年地球上北极熊数量可能减少三分之二,其中阿拉斯加地区的北极熊将绝迹。此前曾有科学家预计,如果北极冰层变薄的趋势不变,北极熊将在未来30年内灭绝。
目前全球北极熊的数量约为22000头。在当我们采取的挽救措施奏效之前,北极熊便将已经由于北冰洋海区的过度升温而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这一研究结果直接导致北极熊在2008年北极熊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录。
在拯救北极熊的问题上,我们的处境可能并非如此前估计的那样悲观。如果全球能够齐心协力,只要切实执行温室气体的减排政策,达成温室气体的足量减排,使到本世纪末时的气温上升幅度不超过1.25℃,那么北极熊的种群数量将有可能得到恢复,我们就有可能使北极熊免遭灭绝的厄运。
趣味链接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人类对北极海兽的捕杀
北极海域的海洋哺乳动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悲惨的经历。温顺的北极海象,雄性体重可达1360千克,它们常常数十头甚至数百头一起聚集在海滩上鼾声大作,高枕无忧。由于它们的长牙可做牙雕工艺品,肉可食用,皮可制革,所以成为人们捕猎的对象。
200年来,它们的数量从50万头下降到濒临灭绝的边缘。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人们采取保护措施,才使其得以继续繁衍。
北极海豹与南极的毛皮海豹的生活习性有些近似。它们以家庭为单位生活在一起,家长通常是一头体重300千克的雄海豹,统治着50头左右体重仅30~50千克的雌海豹和它们的子女。由于它们的毛皮在市场上极受欢迎,原有的数百万头几乎被斩尽杀绝。后来它们幸而与北极海象一起受到保护,才使北极海豹的数量从近年开始回升。
处于灭绝边缘的海兽还有僧海豹,僧海豹又名西印度僧海豹,属于哺乳纲、鳍脚目、海豹科、僧海豹属。僧海豹是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海豹,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一生都在热带海域中生活的海豹。历史上僧海豹曾在加勒比海和地中海大量地繁殖,由于人类的狂捕滥杀,今天僧海豹在世界其他地方已经绝踪,而仅仅在夏威夷群岛北部生存着一个不大的群体。
僧海豹要比普通海豹略大,它吻部短宽,额部高而圆突。没有外耳,但听觉能力却很好。僧海豹喜欢热带温暖的海水,体型比海狮、海象更适宜在水中生活,后肢不能曲向前方;身体外表平滑,几乎成了流线型,非常适合在水中快速游泳和潜水。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再加上水中的灵巧,使它更容易捕捉到各种鱼类。但它在陆地上动作就显得十分笨拙,善于游泳的四肢只能起支撑作用,只能缓慢地匍匐爬行。
僧海豹面部长着又黑又密的刚须。僧海豹很聪明,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它们对人类很友好,当它们遇到在附近游泳的人时,常会好奇地游到人的面前,直愣愣地盯着人的脸看上一阵,然后悠然自得地游开。它们游泳的姿势非常优雅,好像根本不用鳍划水,只是身体略略晃动,便能毫不费力地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在它们生活的海域有着丰富的食物,僧海豹们吃饱之后就在水中互相追逐,翻滚打闹。当然恼怒的时候,它们也会扭打撕咬,所以它们的身上经常有一些牙齿的痕迹。
僧海豹身上有普通海豹所没有的斑点,多为棕灰色或灰褐色,背部中线颜色很深。其寿命一般在10~30年。
不光是海兽处于灭绝的边缘,鲸类也面临同样的命运。北极海域的鲸类只有6种,而且数量远远不如南大洋,但北冰洋中的角鲸和白鲸却是世界鲸类中最珍贵的品种。现在也处于灭绝的边缘。
趣 味 链 接
加拿大东部大西洋沿岸生活着一种憨态可掬的格陵兰海豹。它们最喜欢在冰天雪地里活动,而且表情好像在微笑。现在,这些原本生活在寒冷北方的家伙竟开始大量向位于南部的美国沿海“移民”。这种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引起当地生物学家的极大兴趣。
过去,每年冬天,人们都能在美国东北部沿海发现少量格陵兰海豹幼仔和小海豹。今年,人们却在美国东部各州发现了100多头成年格陵兰海豹。甚至是远在美国东南部的北卡罗来纳州也发现了它们的踪迹。此前人们相信,格陵兰海豹不会跑到这么靠南的地方“度假”。
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土著海豹,主要是数量约10万头的“港口海豹”。当地还生活着不少灰海豹。与此同时,加拿大境内的格陵兰海豹高达900万头。这种海豹生活在冰面上,它们最爱在冬天通过结冰的海湾登陆玩耍。有人称,气候变化和为了寻找食物可能都是它们南下的诱因。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更吸引“眼球”,那就是加拿大海豹是到美国“避难”的。
在加拿大,商业性海豹捕猎活动是合法的,各类海豹制品被包装成营养品卖往其他国家。近年来,血腥场面让各界对“屠杀”格陵兰海豹的做法产生了极大质疑。加拿大政府还曾提出,可通过猎杀海豹的方法来挽救日益稀少的鳕鱼资源,这种说法更遭到各国环保组织痛批。
目前,加拿大每年捕杀的海豹数量为30万头以上,狩猎时间集中在每年上半年。这些海豹有的被人用枪射杀,有的干脆被棍棒击中头部而死,场面极为血腥。人们只要看到冰面上的海豹后就开杀,先从海豹身上剥下毛皮制造皮衣,并将其他部分做成“补品和壮阳药”。
据称,格陵兰海豹脂肪组织中含有一种名叫“omega3”的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远远超过天然鱼肉。人们将这种物质提炼出来后制成营养品在市场上销售,广受各国客户欢迎。加拿大政府表示,捕杀海豹的数量始终处于合理的范围内。不足以对于海豹的数量构成威胁。
除加拿大外,在格陵兰、纳米比亚、挪威及俄罗斯等地也可合法捕杀海豹。以加拿大为例,捕猎期通常从每年的11月15日持续到下一年的5月15日,此后又延长到每年的6月30日。加拿大政府估计,有5000至6000加拿大人的部分收入源于猎捕海豹的活动。
 
保护初见成效的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是大型有蹄类马,体长约2米到3米,肩高1.1米以上,体重200多千克。头部长大,颈粗,其耳比驴耳短,蹄宽圆。整体外型像马,但额部无长毛,颈鬃短而直立。夏毛浅棕色,两侧及四肢内侧色淡,腹部乳黄色;冬毛略长而粗,色变浅,两颊有赤褐色长毛。
普氏野马栖息于缓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条件略好的沙漠、戈壁。野马性机警,善奔驰;一般由强壮的雄马为首领结成5~20只马群,营游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线到泉、溪边饮水。喜食芨芨草、梭梭、芦苇等,冬天能刨开积雪觅食枯草。6月份发情交配,次年4~5月份产仔,每胎1仔,幼驹出生后几小时就能随群奔跑。
普氏野马于1879年由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首次发现,其后其野外数量不断下减,至1969年人类最后一次发现其野生个体,前后仅经历90年的时间,其保护状态也由濒危变为野外灭绝。
进入20世纪,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杀、战争的破坏,牧场的扩大以及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普氏野马分布区急剧缩小。直到1967年人们最后一次看到野生种群,1969年最后一次看到野生个体,之后,野生的野马彻底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个物种的保护状态也由“濒危”变为了“野外灭绝”。
此后,世界各国加强了对该野马的保护措施,对部分人工饲养保留下来的马匹加以重点保护,使该物种得以延续,至20世纪90年代,一些针对该物种野外放养计划正式启动,并很快成功实现了野外繁殖。
2005年,普氏野马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保护状态已经正式被提议为由野外灭绝更改回为濒危。
普氏野马是野外灭绝动物在动物园及保护区中繁殖,最典型成功的例子,如果其保护状态能够成功变更,这也将成为动物保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
极其罕见的雪豹
雪豹是豹的一种,又称艾叶豹、荷叶豹。它的生活环境不像金钱豹那样广泛,它终年生活在高原地区,也就是生活在高山雪线一带,并由此而得名。
雪豹产于中亚的高山地带,在我国则主要产在青藏高原、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雪豹原本应该生活在高山雪线以上,但是在冬季雪线以上雪豹难以觅食,因此也会下到雪线以下有人烟的地带觅食。一般在海拔1800~3000米的地方。到了夏季,为了追逐各种高山动物,比如岩羊、北山羊、盘羊等高原动物又上升到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上。
雪豹大多生活在空旷并且多岩石、岩缝的地区,它的体色恰恰也就适应了这样的生活环境。雪豹体表为灰白色,略微显出一些浅灰和淡青色,体表上还有许多不显眼和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圈纹,显得华丽珍贵。
雪豹的体色是动物学家所公认的猫科动物之中最美丽的一种动物。正是由于雪豹的这种体色与周围的环境特别协调,即使白天从它身边经过,也不易发觉,因此雪豹便于隐蔽猎食。这也是人们很难捕猎到雪豹的一个重要原因。
雪豹体型大小与豹相似,但头比豹稍小,体长1.3米左右。除了毛色之外,它的最大的特点是尾巴又粗又长,其长度约1米,几乎与身体差不多长了,尾毛蓬松而肥大。雪豹体毛比普通豹毛长,腹部的毛最长,背部的毛虽然比腹部的毛要短,但也有6厘米长。雪豹的体毛长且浓密、柔软,这也是雪豹极其耐寒的重要原因。一头雪豹体重约30~50千克。
雪豹属于岩栖性动物,在高山的岩洞或岩石缝间,有它们固定的巢穴,而且居住数年不换,以致身上落下的毛在窝内铺成了厚厚的毛垫。雪豹夜间活动多成对栖息,黄昏或黎明时也很活跃,白天在洞穴内,不外出,人们很难见到它,因此也很难捕到它。生活在高山上的雪豹,凶猛机警,敏捷的程度连金钱豹也比不上。它的弹跳能力极强,三四米高的岩石,雪豹跳上去就像是走平地一样,十几米宽的山涧,可一跃而过,因此有“高山之王”的美称。
雪豹两岁多时性成熟,大约在二三月间发情,五六月间产仔,怀孕期大约为95~105天。一胎通常2~3仔。雪豹的寿命一般20年左右。
由于雪豹的活动路线比较固定,容易被捕获,加之豹骨和豹皮价值昂贵,人类不断地捕杀雪豹,使雪豹的数量不断减少。人类的活动给这种大型猫科动物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没有人确切知道野外现存多少只雪豹,估计种群数量仅有几千只。孤寂的雪豹已被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目前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是哈萨克斯坦。
趣味链接
专家目前只能粗略地根据大致的栖息地范围和每只雪豹的领地范围,推算出全世界大概有3500~7000只野生雪豹。是中亚高原特有物种。
雪豹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国际IUCN保护等级中被列为“濒危”(EN),和大熊猫一样珍贵。
另外,各地动物园共有圈养雪豹600~700只。
 
人类的捕杀与活动对猩猩的影响
自从4万年前,真正意义的人类侵入猩猩的生活以来,人类就一直是猩猩最大的敌人和竞争者,这种作为人类近亲的猿类在原先活动范围内的灭绝,大部分是由于人类的捕猎活动造成的。在历史上,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对猩猩进行的杀戮,导致猩猩数量的持续减少。科学家们认为,之所以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的黑猩猩分布不均匀,就是人类造成的。
在西非的热带雨林里,黑猩猩们正在遭遇着灭顶之灾。由于对猩猩毛皮和头骨的需求旺盛,大批黑猩猩造到盗猎。而且,还有很多城市的人喜欢养小黑猩猩作为宠物,这也导致野生黑猩猩的数量大幅减少。
地球上现在还生活着多少黑猩猩和大猩猩,人们无从知晓。在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主要栖息地——西非赤道国家加蓬和刚果(布)的原始森林里,研究人员发现,黑猩猩和大猩猩居住的洞穴数量过去20年中减少过半。而人工环境下的黑猩猩和大猩猩,境况也不乐观。专家警告说,如果继续下去,30年后黑猩猩和大猩猩将濒于灭绝。
据估计,目前地球上80%的黑猩猩和大猩猩生活在加蓬和刚果(布)的原始森林里。1998年至2002年,美国的研究人员对这些地区的黑猩猩和大猩猩洞穴进行了实地勘察。2003年4月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黑猩猩和大猩猩的洞穴数量在过去20年中减少了56%。专家担心,如果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33年后,黑猩猩和大猩猩数量将再减少80%,从而使这一物种濒临灭绝。
研究人员认为,猩猩数量锐减原因有二:一是长期以来,当地商业狩猎和乱砍滥伐行为有增无减,猩猩们的生存空间不断遭到破坏;二是在当地居民中暴发的埃博拉出血热开始侵袭猩猩们。1994年以来,加蓬居民中至少暴发了4次大规模埃博拉出血热。研究人员发现,在曾发生人类埃博拉出血热的地方,黑猩猩和大猩猩的洞穴比其他地方明显减少。研究人员还在黑猩猩和大猩猩尸体上发现了埃博拉病毒。
对于人工环境下的黑猩猩和大猩猩,近年来争论焦点集中在这些动物是否应该用于动物实验上。据报道,很多黑猩猩从非洲被卖到世界各地,然后被关进铁笼,或做表演,或被用来做实验。仅美国就有约2000只黑猩猩被送入各种实验室。
猩猩现在都面临着野外灭绝的境地。猩猩对于伐木业十分敏感,当伐木活动越来越密集的时候,猩猩的栖息地也在不断缩小。现在,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大部分森林已经被改造成农田或是完全消失了。因此,保护猩猩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在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内,保留尽可能多的栖息地。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