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海洋

海洋

作者:雅风斋字数:78495状态:连载

第三章 多姿多彩的海洋动物

第三章 多姿多彩的海洋动物
人类以研究的名义对鲸的捕杀、过度的渔业捕捞、对可爱的海兽的屠戮……人类对海洋动物的掠夺,使得大量多姿多彩的海洋动物濒临灭绝。人类应当认识到,人类不是海洋的主人,这些美丽的海洋动物是我们的好伙伴,我们应当珍惜它们,不让它们从地球上消失。
 
鲸的祖先与种类
在所有的海洋动物中,鲸和鲨鱼被认为是最具有霸主地位的动物,而鲸更是其中最迷人的动物。千百万年来,这种神奇的动物生活在地球的海洋当中,为这个世界增色不少。了解这种动物,不仅有利于保护它们,也有利于了解动物的进化史。
鲸原来包含许许多多的不同种类,人们把这些不同的种类都归入了鲸目。一般认为所有的鲸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不过,也有人认为不同的鲸来自不同的祖先,虽然这种意见没有被多数人接受。
 鲸的种类
总的来说,鲸主要有三大类:古鲸类、须鲸类和齿鲸类。很早以前,具体来说是在渐新世的时候,古鲸类就已经灭绝了。
现生的鲸类有90多种,可分为两个亚目:须鲸亚目和齿鲸亚目。一类是口中没有牙齿,只有须,叫须鲸,约有10种左右,如体躯巨大的蓝鲸、灰鲸、露脊鲸等;另一类口中无须,有牙齿,叫齿鲸,有80多种,如抹香鲸、虎鲸、海豚等。
 鲸的进化与特点
从它们陆生的祖先转入水中生存开始,鲸的身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陆地上生存的动物在运动时,主要的阻力来自空气,相对水中的阻力要小得多。一旦转入水中生存,运动时遇到的阻力就要增加大约800倍。为了克服增大的阻力,鲸类的身体变成了流线型。
它们的鼻孔渐渐移到头顶,以便更容易在水中呼吸。它们的前肢变成了扁平坚硬的鳍状前肢,起到控制方向和平衡的作用,而后肢则退化消失,支撑后肢的骨盆和脊椎的部位也不见了,尾部肌肉发达,成了主要推进器官。皮肤具有弹性,光滑无毛,没有汗腺和皮脂腺,只是新生幼仔的某些部位有一些小毛,生下几天后就脱落了。这些变化,都是为了适应水中运动而产生的。
鲸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们具有一层非常厚的皮下脂肪层。这层脂肪主要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为了保持体温,另外一个是存储能量,以备日后的需要。
 须鲸的进化
总的来说,须鲸类基本上都是大型鲸。它们长着一个非常大的头,相对而言,它们的身躯显得小一些;它们的嘴里都没有长牙齿,不过却发育了鲸须板,用来过滤食物;它们一般长有两个外鼻孔,大小相似;尾部相对较弱小;如果观察它们的骨架,你会发现,如此庞大的动物却长着相对很小的尾椎,它们的后肢基本上退化了,不过还能看见残存的痕迹。
齿鲸类包含的种类较为复杂,总的来说,它们比须鲸类个体相对小一些。不过,它们之中也有个体巨大的种类,比如像著名的抹香鲸。
齿鲸类形体变化大,从大型的抹香鲸到中型的虎鲸,从海生的聪明的宽吻海豚到生活在淡水中的著名珍稀动物中华白鳍豚,各种各样的类型都有。
齿鲸类正如其名字所表达的那样,一般都长有牙齿,不过,没有发现像须鲸类那样的鲸须板。很有意思的是,它们只长了一个鼻孔,偏居在头的一边。这类鲸鱼尾部很发达,相对而言尾椎较大,还发育有横突。齿鲸类的后肢已经完全消失,这一点比须鲸类更为进步。
这两类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万年前。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化石,可以恢复这两类鲸的进化历史。
现在发现的最为原始的须鲸类化石产于澳大利亚。这种须鲸生活在距今大约有2400万年的中新世。古生物学家们发现,这种须鲸上颌短而扁宽,富有弹性,两侧颌骨可以拼合在一起,牙齿细长且具有筛子功能。这种形态表明,它已经演化出了现代须鲸类适应其滤食方式觅食所需要的结构。它的后肢已经基本消失,不过体长显然要比现代须鲸类小,与现代须鲸相比尚属中小型。这是它相对原始的一面。
须鲸类大约在1500万年前,在外形上基本进化到现代须鲸这一水平;在约500万年前才达到现代须鲸这样大的体形。
 齿鲸的进化
齿鲸类的演化相对要复杂多了,到现在为止,古生物学家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它们的演化历史。由于齿鲸类食性复杂,相互之间差异很大,所以,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变异,有的牙齿变为很小的多尖齿;有些种类没有发育牙齿。不过,虽然齿鲸类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异,但它们在2500万年前基本上沿着角齿鲸和空三齿鲸这两大支系演化。这两大支系的种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鲨鱼的故事
 鲨鱼与鲛
鲨鱼,我国古时候称其为鲛。《尔雅翼》中说:“鲛出南海,状如鳖而无足,圆广尺余,尾长尺许,皮有珠文而坚韧,可以饰物,今总称之为鲨鱼。”
 鲨鱼的性情
鲨鱼是海洋中最大型的鱼类之一。它属于软体鱼类。鲨鱼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外表,就是它尖尖的吻长长的伸向前方。吻下是一弯新月形的嘴巴。它长有巨大的胸鳍和三角形的背鳍。鲨鱼有一条上叶比下叶长很多的歪尾。鲨鱼的皮肤十分粗糙,表面覆盖有一层带齿的盾形鳞片。鳞片上的齿很锋利,就如同鲨鱼的牙齿一样。
鲨鱼的听觉十分灵敏,可以探知水中微弱的声音,甚至能够感觉到2000米以外的声音。所以,游泳者在海中拍打海水的声音,就很容易招来鲨鱼的光顾。鲨鱼的视力很好,眼睛和人类等高等脊椎动物很相似。
 “海中狼”
大多数的鲨鱼的胃口极大,凶猛而贪婪。当然,也有性情温顺的鲸鲨。大白鲨可以轻易将巨大的海龟咬碎吞掉,而且,食物在肚子里一个月也不会腐烂,因此号称“海中狼”。
当遇到猎物时,成群的鲨鱼会像狼群一样,一起围住鱼群,加快速度后在鱼群周围游动,使鱼群的范围缩小,再摆动尾鳍猛击鱼群,然后张大嘴巴一口吞下那些吓呆了的小鱼。
如果是像海豹那样的大型猎物,鲨鱼会猛扑过去,用牙齿紧紧咬住猎物,然后用力左右甩头,撕碎猎物,再逐一吞食。
还有些鲨鱼以吸气方式捕食。它们用吸盘一样的厚嘴唇吸出藏在洞穴中的猎物,然后再用力一吸,把猎物吞下去。
 嗜血的鲨鱼
鲨鱼嗜血成性,对血的味道十分敏感,能够闻到500米内血液的味道。一旦嗅到血的气息,它们就会一拥而上,在血的刺激下,异常兴奋,乱撕乱咬,甚至连同类也不放过。
在人类的海战过后,落水者最害怕的就是鲨鱼。如果落水者不幸流了血,那就更加危险了,鲨鱼会嗅到血液的味道而聚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很多落水者都因此丧身大海。
鲨鱼的种类繁多,有大白鲨、鲸鲨、长尾鲨、扁鲨、虎鲨、护士鲨、尖嘴鲨等。
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
 “兽中之王”
蓝鲸是鲸类中最大、最重的一种,被认为是地球上出现过的体型最大的动物,甚至超过了已经灭绝的恐龙。蓝鲸主要分布于从南极到北极之间的各大海域中,但热带海域比较少见。蓝鲸身长可达30米左右,体重约为170吨,是地球上首屈一指的巨兽,堪称“兽中之王”。
蓝鲸力大无穷,据说,一头蓝鲸的功率可达1700马力,可以与火车头或重型坦克的力量相媲美。
一头成年蓝鲸能长到非洲象体重的30倍左右。蓝鲸平均长度约26米。1904年,在大西洋捕获的一头蓝鲸,其身长为最高纪录,达到33.5米左右,体重195吨。它的舌头重约3吨、心脏重700千克、肺重1500千克、血液总重量约为8~9吨、肠子有半里路长。这样的身躯只能生活在浩瀚的海洋当中。
雌鲸大于雄鲸;南蓝鲸大于北蓝鲸。从上面观察,吻宽而平。
 蓝鲸的食物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蓝鲸这种超大型的动物竟然是以磷虾这种微小的动物为主要食料的。一头蓝鲸每天消耗2~4吨食物。在一年中的某一时段,一头成年蓝鲸每天可以吃掉4吨磷虾。
蓝鲸属于须鲸类,这意味着它们具有鲸须。鲸须状似梳子、质地类似指甲,附着在蓝鲸的上颌。蓝鲸捕食方式很独特,先是一口吞食大群磷虾,同时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后挤压腹腔和舌头,将海水经鲸须板挤出。当口中海水排出干净以后,蓝鲸吞下剩余的不能穿过鲸须板的磷虾。
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它也是哺乳动物,也是用肺来呼吸的。蓝鲸的肺有1吨多重,能容纳1000多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大约每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在上浮换气的时候会喷出雾柱,狭而直,高6~12米,使蓝色海面上出现一股颇为壮观的喷泉,同时发出响声,人们称之为“喷潮”。每年,都有大批人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坐观鲸船,去欣赏这些美丽的蓝鲸。
 濒临灭绝的珍贵动物
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宣布蓝鲸为禁捕的保护对象。未开发前,蓝鲸至少有20多万头,现在估计最多有13000头。根据国际捕鲸委员会1989年发表的统计报告说,蓝鲸现在只有200~453头幸存者,这是根据在南半球经过8年的调查得出的。已经濒临灭绝。
 
海上霸王——虎鲸
 “杀人鲸”
虎鲸是一种大型齿鲸,身长为8~10米,体重9吨左右,背呈黑色,腹为灰白色,有一个尖尖的背鳍,背鳍弯曲长达1米,嘴巴细长,牙齿锋利,性情凶猛。虎鲸是食肉动物,善于进攻猎物,是企鹅、海豹等动物的天敌。有时它们还袭击其他鲸类,甚至是大白鲨,可称得上是海上霸王。虎鲸的体型极为粗壮,是海豚科中体型最大的物种。
虽然它的牙齿非常坚硬,但却不如鲨鱼的牙齿那么锋利,因此,被它叼住的食物都是整个吞下的。虎鲸的食物多样,从小型结群鱼类、鱿鱼(枪乌贼),一直到大型须鲸与抹香鲸都有可能成为它们的猎物,甚至还有鹿与麋鹿。此外,虎鲸还会趁一些动物横渡水道时伺机进行捕食,如海豹等鳍脚类动物、海龟、海豚、海狗、海獭、海牛、儒艮、鲨鱼、鱼工等。
虎鲸甚至还会利用涨潮冲到海岸边,捕捉来不及逃走的海豹和企鹅。各群虎鲸似乎有自己偏好的食物种类,例如某些族群主要以鲑鱼、鲔鱼、或鲱鱼等鱼类为主要食物;某些群则会巡视鳍脚类的登陆地寻找猎物,或跟随迁徙中的鲸群,有如狼群追踪北美驯鹿的情景。
 群体的力量
虎鲸显然需要合作以袭击并制服大型猎物,但它们也会合力将鱼群集中成一个大球,然后轮流钻入取食。虎鲸也会偷吃延绳钓渔船上钩的鱼,或吃食渔民丢弃的下杂鱼等。它们似乎会选择性的咬食须鲸的舌头。其猎物可能深受对虎鲸的恐惧所影响,当虎鲸出现时,鳍脚类动物,也就是海豹、海狮等会逃往陆地或冰上;鲸豚则会游入浅水域或藏匿于浮冰的裂隙间。
生活在不同海区的虎鲸,或者不同的虎鲸群体,使用的“语言”音调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如同人类的地方方言一样。有时候,某一海区出现大量的食物,虎鲸便会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捕食,但它们的叫声却各不相同。它们之间可以通过“语言”相互进行交谈,但彼此是如何听懂的,至今尚不清楚。
 
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鲨
 不是鲸而是鱼的鲸鲨
鲸鲨是须鲨目的一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鲨为鲸鲨科及鲸鲨属中唯一的成员,是一种滤食动物。这种鲨鱼被认为大约出现在6000万年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寿命大约有70年。虽然鲸鲨具有宽大的嘴,不过它们主要以小型动植物为食。
鲸鲨是最大的鲨、最大的鱼,但却不是鲸,因为鲸鲨是用鳃来呼吸的。鲸鲨体积庞大,通常体长都在10米左右,最大个体长达20米。体重10~15吨,为鱼类之冠。
 温柔的滤食动物
鲸鲨是滤食动物,也是目前已知3种滤食鲨鱼之一,另外2种分别为巨口鲨与姥鲨。鲸鲨虽然体积庞大,但是却性格温和,并不像大白鲨那样靠着蛮力取征服对手,而是以浮游生物、巨大的藻类、磷虾与小型的自游动物(例如小型乌贼与脊椎动物)为食。
鲸鲨的捕食方式也很特别。它们的牙齿不是扮演觅食的功用,事实上它的尺寸并不大。取而代之的是,鲸鲨吸进一口水,闭上嘴巴,然后从鳃排出水。在嘴巴关闭与鳃盖打开之间的短暂期间,浮游生物就被排列在鳃与咽喉的皮质鳞突所困住。这个类似过滤器般的器官是鳃耙的独特变异,可以阻止任何大于2至3厘米的物体通过,液体则会被排出。
这样,任何被鳃条之间的过滤器官所阻塞的物体会被鲸鲨吞下去。鲸鲨曾被观察到“咳嗽”的行为,推测这是清理累积在鳃耙中的食物的方式。
鲸鲨在鱼类中寿命比较长,可以活到百岁以上。它的成长相当缓慢,30岁才具备生殖能力。正是由于鲸鲨的生命期很长,繁殖率又低,因此,和其他许多大型水生动物一样,面临着过度捕捞的危险。
海洋中最凶悍的杀手——大白鲨
在人们的印象里,海洋中最凶残、最勇猛、最强大的海洋动物莫过于大白鲨了,在无数的记录片里,大白鲨所向无敌,吞噬它们面前的所有食物,甚至袭击鲸类;面对潜水员躲避的铁笼,它们也毫不畏惧地撕咬铁条,发出令人胆寒的声音。
目前已被确认为最大的大白鲨是1984年于澳大利亚西海岸捕捉到的,体长约5.9米。有关专家认为,大白鲨最大体长可达约7.6米,寿命可达20年或更长。
大白鲨又称食人鲨、白死鲨,大型进攻性鲨鱼,分布于各大洋热带及温带区,一般生活在开放洋区,但常会进入内陆水域。白鲨身体硕重,尾呈新月形,牙大且有锯齿缘,呈三角形。因其体大且具攻击性而被认为是海洋杀手。
 大白鲨的习性
鲨鱼在地球上已生存了4亿年。在长期适应环境的生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特殊的高度进化的特征。今天,大约有350种鲨鱼栖息在海洋中,大白鲨是其中为数不多的能维持其体温高于周围海水温度的动物。这种能力是高等脊椎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及少数鱼种所具有的。
在一项试验中,研究人员将一个传感器系在一条大白鲨身上,通过连续几天的跟踪测试,结果大白鲨能够维持其体温高于周围水温6℃的水平。在澳大利亚南部海湾的另一项类似的测试表明,大白鲨体温每升高5℃,将相应地使其肌肉收缩的速度及力量提高3倍。
由于大白鲨喜欢单独活动,使得人们很难准确地估计它的种群数量。尽管它的分布范围很广,但科学家认为,大白鲨的数量是很少的。人们很难在水族馆或鲨鱼的自然栖息地研究大白鲨的个体大小、游速及力量。
然而通过解剖捕捉到的标本及把记录到的许多大白鲨进攻行为组合起来,研究人员拼出了一幅关于这种海洋中最凶猛、最庞大的食肉动物的生动画面。与非洲的狮子一样,它雄踞在食肉动物这座金字塔的顶点,没有什么海洋动物能以它为食并敌得过它。
 大白鲨的食物
大白鲨被认为比其他鲨类对人更有危害性,因有时会在未受刺激的情形下对游泳、潜水、冲浪的人,甚至小型船只进行致命的攻击而恶名昭彰。
它的食量很大,体重可达3吨。食物包括鱼类、海龟、海鸟、海狮、与它相似体重的海象、海豹,甚至濒死的巨大须鲸,海船上所弃杂物等。
大白鲨一般呈灰色、淡蓝色或淡褐色,腹部呈淡白色,背腹体色界限分明,体型大者色较淡。
大白鲨所享有的盛名和威名举世无双。作为大型的海洋肉食动物之一,大白鲨有着独特冷艳的色泽、乌黑的眼睛、凶恶的牙齿和双颚,不仅让它成为世界上最易于辨认的鲨鱼,也让它成为几十年来极具装饰性的封面“海洋动物”。
 需要我们重视的动物
大白鲨是分布最为广泛的鲨鱼之一,虽然很难在大多数的沿海地区看到它,但渔船和潜水船经常会与它不期而遇。
人类对大白鲨的恐惧源于对大白鲨的种种传说。这些传说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人们对大白鲨缺乏了解。作为一种动物,大白鲨已广为人知,但真正能科学地认识它的人却很少。
虽然大白鲨秘密犹存,但科学家对它灭绝的可能性已提出了警告。
 
海洋馆中的温柔使者——白鲸
在所有的海洋馆里,最受到人们欢迎的展区就是白鲸的所在地。在巨大的水柜里,通体白色的“大脑袋”白鲸悠然的上下翻滚,做出各种可爱的动作,还不时吐出几个水泡,引来观众阵阵惊呼。白鲸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在与观众嬉闹。
 白鲸的习性
白鲸是一种生活在北极地区海域的鲸类动物,通体雪白,生性温和,现存数量约10万头,十分珍稀。
成年白鲸体长约3.5至5米,体重约0.4至1.5吨。幼鲸体长约1.5至1.6米,体重约80千克。白鲸的头部较小,额头向外隆起突出而且圆滑,嘴喙很短,唇线却很宽阔;身体颜色非常淡,为独特的白色,游动时通常比较缓慢。
白鲸的食性随地区与季节性猎物的数量而有不同。检测各地区族群的胃内容物发现,白鲸会食用各种生物,包括鱼类、头足类,甲壳类。不过,它们可不像虎鲸那么凶残。它们几乎都在海床附近觅食,深度至少达300米以上。
白鲸体色是独特的白色,在海浪和浮冰中很难认出它们。如果你在海洋中看见浮现、变大、缩小而后消失的白色物体,那基本上就是它了。白鲸喜欢生活在海面或贴近海面的地方。游动时的动作很柔和,偶尔会将头扬出水面。白鲸的“嗓门”很大,在平静的海上,几百千米以外都能听到它的喷气声。
 白鲸的分布
白鲸的一个族群大约5至20只不等,夏季时,河口附近聚集量约有数百甚至数千只。白鲸的性格较温和,人们非常容易接近。分布在北极和亚北极的季节性覆冰水域中。
对因纽特人来说,白鲸也是非常重要的猎物,不仅因为其肉好吃,而且它们的油用来点灯不仅明亮,还能释放出大量热量,使简陋的冰屋保持温暖。除此之外,白鲸的皮也大有用途,带有一种香味,可以制成各种装饰品。
世界上绝大多数白鲸生活在欧洲、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以北的海域中。它们喜欢群居,全身呈粉白色,看上去洁白无瑕。但个体比较小,远没有弓头鲸那样庞大。
 白鲸的歌唱
1535年,当法国探险家雅克·卡提尔发现圣劳伦斯河时,他的船队受到白鲸的迎候。这些白鲸在水中载歌载舞,歌声悠扬动听,响彻百里以外,其美妙悦耳的声音令船员惊叹不已。于是,他们便亲切地送给白鲸一个美丽的称呼“海洋中的金丝雀”。
然而,不幸的是,自从17世纪以来,由于捕鲸的高额利润,捕鲸者对白鲸进行了疯狂的捕杀,致使白鲸数量锐减。现在,虽然白鲸还没有到灭绝的边缘,但是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那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们可能会失去这样一个美丽而温柔的伙伴。
“海中智叟”——海豚
 聪明的海豚
在鲸类王国里,要数海豚家族的种类最多了,共有近62种,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主要以小鱼、乌贼、虾、蟹为食。
海豚从字面的角度来说,似乎应该是“海猪”(豚是猪的意思),其实,它是体型较小的鲸类。海豚因其智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发达,故有“海中智叟”之称。海豚是一种本领超群、聪明伶俐的海中哺乳动物。
海豚喜欢过“集体”生活,少则几条,多则几百条。经过训练,就能打乒乓球、跳火圈等。
 海豚的大脑
除人以外,海豚的大脑是动物中最发达的。人的大脑占本人体重的2.1%;海豚的大脑占自身体重的1.7%。海豚的大脑由完全隔开的两部分组成,当其中一部分工作时,另一部分充分休息,因此,海豚可以终生不眠。
 回声与海豚
海豚的视力很差,眼睛只是长在头上的两个小点。因此,在浑浊和黑暗的水下,它主要是靠回声定位来判断目标的远近、方向、位置、形状、甚至物体的性质。有人做过试验,把海豚的眼睛蒙上,把水搅浑,它们也能迅速、准确地追到扔给它的食物。
海豚不但有惊人的听觉,还有高超的游泳和异乎寻常的潜水本领。有人测验,海豚的潜水记录是300米深,而人不穿潜水衣,只能下潜20米。至于它的游泳速度,更是人类比不上的。海豚的速度可达每小时40海里,相当于鱼雷快艇的中等速度——因为它的身体呈流线型,皮肤有良好的弹性。
 语言大师
科学家们还发现,海豚有着十分完善的通讯本领和丰富的“语汇”。它的通讯信号是一系列类似哨音的声信号,即以哨音为基础的独特“语言”。
一般认为,海豚的声音都是由鼻道中前颔骨、上颌骨以上的部分,即由气囊或与气囊相连的结构,发出来的。日本的黑木敏郎教授在研究海豚的语言后认为,它们不仅有通用的普通话,还有特殊的方言。美国科学家德莱斯发现,海豚发出的叫声共有32种,其中大西洋海豚经常使用的有17种,太平洋海豚经常使用的有16种,两者通用的语言有9种。但有一半语言却互相听不懂,这就是海豚的方言。
因此,海洋学家认为,海豚不仅可以利用声波信号在同种海豚间进行通讯联络,也可以在不同种的海豚间进行“对话”。虽然它们不能做到全部理解,但可以达到半通不通的程度。现在还没人能听懂海豚的“哨音”,无法理解它们的通讯内容。
水中的神枪手——射水鱼
按照常人的理解,水中的鱼攻击空中的动物是不可想像的。然而,海洋里却有这样一种鱼类,它们“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通过高射炮一般的水柱,将空中的飞蛾射落下来。这就是射水鱼。
 妙不可言的射水鱼
射水鱼俗称高射炮鱼,属于鲈形目射水鱼科,最早发现于1766年。射水鱼大多生活在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带的热带沿海以及江河中,喜欢在沼泽或淡海水的交汇处生活。
射水鱼十分爱动、调皮,色彩鲜艳。身长只有20厘米左右,长着一对水泡眼,眼白上有一条条不断转动的竖纹,在水面游动时,不仅能看到水面的东西,也能察觉空中的物体。
一旦有捕食对象,射水鱼便偷偷游近目标,先行瞄准,然后从口中喷出一股水柱,将昆虫打落水中。它能把水射到两三米高,距离30厘米内的飞蛾很难逃命。它不仅能把苍蝇、蜜蜂、蝴蝶之类的小昆虫击落,还能把人的眼睛打伤。
 射水的原由
射水鱼这种本领,全靠一张嘴。它的嘴很特别,嘴沿上生有一道很细的槽,用舌尖能形成“水枪管”。只要把吸进的水从“枪管”中逼射出来,化成一束湍急的水柱,就能达到射击昆虫的目的。
射水鱼的这种捕食方法在鱼类中是绝无仅有的。在整个动物界中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了。而且,在将近一米的距离内,命中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故而有“神炮手”的美誉。
射水鱼的体形和体色优美,饲养容易,又身怀射水捕食绝技,大受观赏者的青睐和赞叹。
“水下魔鬼”——蝠鲼
 怪异的相貌
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底层,生活着一种被人们称作“水下魔鬼”的鱼类。它的体形非常像蝙蝠,在游动时扇动三角形胸鳍,拖着一条硬而细长的尾巴,在海里一扇一扇的飞翔,这就是蝠鲼。它长得很丑,也很有特点,让人看一眼就忘不了。蝠鲼虽然有一个不太美观的外号,但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温和的动物。它们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
 悠然的“魔鬼”
蝠鲼是软骨鱼纲、蝠鲼科几个海产属鱼类的统称。蝠鲼是鲨鱼的近亲,都属于软骨鱼类。
蝠鲼体扁平,有强大的胸鳍,类似翅膀,在海洋中巡游,胸鳍前有两个薄、窄、似耳朵的突起,可以向口中收集食物,牙齿细小。蝠鲼从生物学角度上来说,并不是一种动物,而是一个科。
蝠鲼缓慢地扇动着大翼在海中悠闲游动,并用前鳍和肉角把浮游生物和其他微小的生物拨进它宽大的嘴里。当游泳时,头鳍从下向外卷成角状,向着前方;有时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它的主要食物是浮游甲壳动物,也捕食成群的小型鱼类。鳃耙多且少角质化,呈一系列羽状筛板,起滤水留食作用。
在它的头上长着两只肉足,是它的头鳍,翻着向前突起,可以自由转动。蝠鲼就是用这对头鳍来驱赶食物,并把食物拨入口内吞食的。由于它的肌力大,所以连最凶猛的鲨鱼也不敢袭击它。
在英语中,蝠鲼被错称为“魔鬼鱼”,主要是其形状吓人。蝠鲼游泳时,扇动着三角形胸鳍,拖着一条硬而细长的尾巴,象在水中飞翔一样。蝠鲼成鱼的体长可达7米、体重有5000千克,可是它能作出一种旋转状的跳跃。随着旋转速度越来越快,蝠鲼迅速上升,跳出海面。蝠鲼一般能跳出水面1.5米。
在繁殖季节,蝠鲼有时用双鳍拍击水面,跃起在空中翻筋斗,在离水一人多高的上空“滑翔”,落水时,声响犹如打炮,波及数里,非常壮观。至于蝠鲼为什么要跳出水面?至今仍是一个谜。
 
“壮士断腕”的勇者——章鱼
在海洋深处,在头足类中有一个英勇善战的悍将,它就是章鱼。章鱼的头顶长着8只脚,像8条带子,因此,中国渔民叫它“八带鱼”或“八爪鱼”。
章鱼性情凶猛,属肉食性动物,每个脚上长满吸力很强的吸盘;体内有个墨囊,墨汁含有毒素。章鱼的墨汁不仅用来防御,还是十分凶猛的进攻武器。
有趣的是,章鱼在休息时总保持警惕,有一两条触脚在“值班”,不停地转动,让其他部分充分休息睡眠。如果遇有意外,章鱼会立刻跳起,喷出墨汁,迅速将自己掩蔽起来。章鱼的种类很多,在北太平洋有一种大章鱼,其腕足长达9米。章鱼处于紧张状态时的尖声叫喊就像飞机呼啸而过一样。而且,它的触角也可以断掉,而后很快就会生长出来。
章鱼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最高度进化的动物。章鱼和人们熟悉的墨鱼(乌贼)一样,但章鱼并不是鱼类,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与众不同的是,章鱼的身体富有弹性,可以挤进细小的洞穴。
 喷墨的怪物
所有的章鱼都是食肉者,以螃蟹、鱼类、贝类为食物,大型的章鱼甚至捕食龙虾、大鱼乃至中小型的鲨鱼。它们可以轻易咬破螃蟹的外壳,同时还会喷射出麻痹猎物神经的毒素来辅助。章鱼的天敌不多。当章鱼碰到难以对付的敌人时,会喷出墨汁逃走,或者以变色作为伪装。
 变化的情感
章鱼非常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出不同的颜色,还能够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当章鱼有恐惧、激动、欢乐和喜悦等情绪变化的时候,身体颜色也随之变化。
“墨斗鱼”——乌贼
乌贼俗称“墨斗鱼”,是另外一种可以喷出墨汁以躲避敌人的软体动物。我们常吃的鱿鱼就是一种枪乌贼。大王乌贼是世界上最大的无脊椎动物,最大的重达2000千克。大王乌贼生活在深深的海底,以鱼类为食物。大王乌贼是天生的贫血患者,血液的携氧能力很差,而且受到温度的影响非常大。
 “海里的火箭”
乌贼并不是鱼,作为软体动物,它没有很发达的肌肉,所以不能进行长距离的行动。乌贼头部下面长有一个形状像漏斗式的锥形器官,可以向后喷射出高速的水流,然后利用水流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游动。所以,乌贼又有“海里的火箭”之称。
乌贼主要以小鱼、小虾为食。乌贼是我国四大海产之一,另外三个是大黄鱼、小黄鱼和带鱼。
 喷墨汁的绝技
乌贼不仅有快速游泳的本领,还有一套释放“黑色烟雾”的绝技。
每当乌贼遇到凶猛的鱼类时,就会从墨囊中喷射出一股墨汁出来。墨汁浓黑而且具有麻醉作用,不但能将海水染黑,而且还能麻痹敌人,趁此机会,乌贼就逃之夭夭了。
乌贼的墨汁经过加工可以做油墨,而且墨囊本身也是珍贵的药材。
 “墨鱼汛”
乌贼生活在远洋深海区域,每年春天天气转暖的时候,就会从深海游向浅海产卵,繁育后代。对于渔民来说,这就是“墨鱼汛”,是好收成的机会。而且,产卵以后,乌贼会在近海大批死亡。所以,只要适度捕捞,乌贼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海中的毒性——海蛇
 少人知晓的海蛇
海蛇是现存的约50种海栖毒蛇的统称,和眼镜蛇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世界上大多数海蛇都聚集在大洋洲北部至南亚各半岛之间的水域里。可是,大西洋中却没有海蛇。这些海蛇之所以能够在海中大量生存下来,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船桨一样的扁平尾巴,很善于游泳,适应了水中生活。它们都有毒牙,能够杀死捕获物和威慑敌人。
海蛇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爬行纲,海蛇科,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有毒,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
 海蛇的分布
海蛇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中国沿海有23种海蛇,其中广东、福建沿海海蛇资源丰富,以北部湾最多,每年可达5万多千克。福建平潭、惠安、东山等各沿海县每年捕获可达1万多千克。
 海蛇的进化
海蛇在海中能驾驭波涛,能潜游水下,能捕捉鱼虾,能生儿育女。在距今7千万至2亿3千万年前的中生代晚期,两栖类动物中的一部分终于彻底告别水乡,完完全全在陆上定居了,从而进化为爬行动物——蛇。可是,还有一部分蛇却依然怀恋故乡,再一次返回哺育过它们古老前辈的摇篮,变成我们今天所说的海蛇了。
在蛇类演化的早期阶段,地球上曾出现过巨大的海蛇。这些大海蛇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就灭绝了,仅留下为数不多的化石,作为它们昔日曾活在世上的见证。
海蛇对于在近海游泳和潜水作业的人来说是个威胁,由于海蛇都有毒,所以一旦被咬就非常危险。
海兽“三杰”——海象、海狮、海豹
 长着长牙的海象
海象,顾名思义,即海中的大象。它的最大特征是像大象一样,长着两枚长长的牙,伸出体外。在高纬度的海洋里,除了鲸之外,海象算是最大的哺乳动物了。
海象身体庞大,皮厚而多皱,有稀疏的刚毛,眼小,视力欠佳,体长3~4米,重达1300千克左右。与陆地上肥头大耳、长长的鼻子、四肢粗壮的大象不同的是,它的四肢因适应水中生活已退化成鳍状,不能像大象那样步行于陆上,仅靠后鳍脚朝前弯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进。
 没有狮子凶悍的海狮
海狮因面部长得像狮子而得名。海狮生活在海里,以鱼、蚌、乌贼、海蜇等为食,也常吞食小石子。海狮没有固定的栖息地,每天都要为寻找食物而到处漂游。等到了繁殖季节,它们才会选择一块固定的地方开始一场争夺配偶的激烈斗争。最后,胜利的雄性会占有许多雌性。雌性的孕期达一年之久,每胎产一仔。在动物园和水族馆里,海狮是频受欢迎的角色。它聪明、伶俐。经过训练,它可以学会不少高超的技艺,如顶球、投篮、钻圈、用后肢站起来、用前肢站起来倒立走路,甚至跳跃距水面1.5米高的绳索。海狮的胡子比耳朵还灵,能辨别几十里外的声音。
 可爱的海豹
海豹的特点是体形和重量都较小。体粗圆呈纺锤形,体重20~30千克,但是,最大的象海豹体重也达4000千克。
海狮、海象、海豹都是近亲。此外,还有一种海兽叫海狗,它与海狮亲缘关系很近,都属于海狮大家族。这几种海兽由于受到环境污染和人类捕杀,都已经处于灭绝的危险当中。
海中“美人鱼”——海牛
海牛与陆生牛一样都是哺乳动物。据考证,海牛原是陆地上的“居民”,但与陆生牛不是同一“老祖宗”,乃是大象的远亲。近亿年前,由于大自然的变迁或缺乏御敌能力而被迫下海谋生。由于长期适应水中环境,其相貌与体型与大象已无相同之处。但在某些方面仍有共同点:身躯庞大,海牛的肤色、皮厚(3~4厘米)似大象,且均为草食动物。
 海牛的特点
海牛的模样有“美人鱼”之说。其实,它的“面相”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正如航海家哥伦布在1493年的航海日记中写到:“美人鱼”不像寓言中描写的那么惹入喜爱。它有两只深陷的小眼,没有耳轮,偌大的鼻子连着上唇,隆然鼓起,两只可以闭合的鼻孔位于顶端;下唇内敛,嘴边生着稀疏的短髭。前身两侧各有手臂似的前肢一条,顶端外侧尚有指甲,与大象相似,但也无任何用处。后肢退化,肥大的身躯向后渐渐收小,末端有一似鱼尾鳍的扁平尾巴。
海牛看似笨拙,实际上很灵活,在水中每小时游速可达25千米。这与陆生草食动物自卫能力差,却善于奔跑。海牛的前肢是运动器官,也能与躯体形成一定角度,托浮幼仔吮乳。雌海牛前肢基部腹侧有一对乳房,位置与人相似。
 儒艮的传说
我国古代在近海也有“美人鱼”的记载和传说,虽然我国不出产海牛,但出产海牛的堂兄弟——儒艮。它外形与海牛大致相似,大小也差不多,同属海牛目。与海牛的区别,主要是尾巴不同。海牛尾巴是圆的,形如圆盘,而儒艮的尾巴呈叉形,中间凹。此外,儒艮纯为海栖,不入江河。如果把儒艮也称为海牛,那世界上应该有4种海牛。
儒艮的习性特点与海牛基本一样,我国俗称它为“人鱼”。在哺乳期,儒艮会带着幼儒艮在浅海游弋。这时的成年儒艮乳头肿大,古代水手在光线不好的时候看到它,误认为是女人,因此便有了“美人鱼”的称呼。
 面临灭绝
国外也有儒艮,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岸、亚洲东南部至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因过多捕杀和水质污染,20年前就消失了。然而,1992年通过空中摄影,在澳大利亚大堡礁水城中又重新发现儒艮群,数量达数千头,科学家惊喜不已,并提出采取措施保护这一海洋生物。
儒艮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和台湾沿海。由于历史上儒艮屡遭大规模捕杀,现在所剩无几,1973年,我国把它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现在仅见于北部湾部分海区。

“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和珊瑚礁
 不是植物的珊瑚
珊瑚经常会被人误认为是植物。这也难怪,在晶莹、温暖的浅海里,珊瑚展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形态。它们植根于海底,随波浪轻轻摇动,像极了陆地上的花朵。
珊瑚是生物,属刺胞动物门,当中也包括水母、水螅、软珊瑚、海葵等动物。珊瑚由很多珊瑚虫聚集在一起,构造而成。
每一珊瑚虫都有一个中空而底部密封的柱型身体,肠腔与四周的珊瑚虫连接,而位于身体中央的口部,四周长满触手。我们通常把珊瑚分为石珊瑚、八放珊瑚及水螅珊瑚,它们有不同的形态特征。除了生物学分类外,也可以按生态功能,把珊瑚分为两大组。那些有共生藻(即虫黄藻)的珊瑚称为可造礁珊瑚,而那些没有共生藻的则称为不可造礁珊瑚。
珊瑚礁主体是由珊瑚虫组成的。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一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由于珊瑚虫具有附着性,许多珊瑚礁的底部常常会附着大量的珊瑚虫。
 珊瑚的生长环境
珊瑚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干净的水质和适宜的温度。哪里海水清洁,含氧量大,哪里的珊瑚生长就会茂盛。反之,如果海水受到污染变得混浊,无法透进充足的阳光,辅助共生海藻完成光合作用,含氧量少,珊瑚就会因得不到充分的养分而大量死亡。
珊瑚是平衡海洋生态的功臣。由珊瑚组成的珊瑚礁是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估计全球有四分之一的海洋鱼类安居其中。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突出的海洋生态系统。
 
味道鲜美的海螃蟹
海螃蟹,简称螃蟹,是一种味道鲜美,价格不是特别贵,而且又没有灭绝危险的海洋动物。大多数人都有幸享用过它的美味。那么,你了解这种我们熟知的动物吗?
在生物分类学上,螃蟹与虾、龙虾、寄居蟹算是同类的动物。绝大多数种类的螃蟹生活在海里或靠近海洋,也有一些螃蟹栖于淡水或住在陆地。
 螃蟹为什么横行
螃蟹大多横行,因而被人们称为“横行介士”,这在动物类群中是独一无二的。螃蟹的头胸部两侧具有5对胸足,除第一对为螫足外,其余4对为步足。由于步足的关节只能左右移动,所以只得靠一侧步足侧向推进,另一侧步足趴地而横行了。此外,由于同侧几对步足前长后短,遇到障碍物时也只能拐弯绕过去,往往一个劲地沿着障碍向着一个方向爬。
螃蟹呼吸时,需要鳃和腿相配合。螃蟹生活在水中时,从螯足的基部吸进新鲜海水,水里溶解的氧就进入鳃的毛细血管,水从鳃流过后由口器的两边吐出。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海边上,有一种股窗蟹,当它在海滩上匆匆为生计奔忙时,时而会突然停下,抬起腿,像是稍事歇息,又像在谛听什么。其实,它是在用腿进行呼吸。它的腿上长了片薄膜,像是开了扇窗户,专门用来呼吸。如果将其堵上,它就会窒息而死。
 螃蟹的栖息
潮间带和沿海滩涂是螃蟹栖息的主要场所,通常都有几十种生存,在我国沿海滩涂主要有绒毛近方蟹、中华近方蟹和招潮蟹等。它们都喜欢躲在石块下或在泥沙滩上掘穴而居。其洞穴遍布滩涂,在1平方米的面积内就有2~3个。洞穴深浅不一,但一般每穴往往具备2个洞口。螃蟹冬季深藏在洞穴的最底部进行冬眠,直到春暖大地之时,它们再度爬出洞穴,准备繁殖后代。
 螃蟹的对手
螃蟹也是生活在沿海地带的丹顶鹤等鹤类越冬期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虽然螃蟹具有坚硬的外壳和强壮的双螯,可以对敌人发动攻击,但丹顶鹤也有一套很好的办法来对付它们。
丹顶鹤的视力很好,通常能很容易地发现10米开外活动的螃蟹,然后毫不犹豫地迅速冲上去,赶在其未进洞之前叼住它,甩到比较硬的地面上,使其失去了可以逃脱的屏障。此时,螃蟹表面上仍然挥舞双鳌,张牙舞爪,却已如同砧板上的肉了。丹顶鹤就像猫戏老鼠一般,用坚强有力的喙,将蟹足一节节折断,连同身段,一个个吞下。刚才还“横行霸道”的螃蟹,转眼间就成了丹顶鹤的腹中之物了。
 
“海底龙王”——龙虾
龙虾是一种名贵的海产品,在所有高档的海鲜宴上都少不了它的踪迹。不过,据说它的营养价值并不高。在中国已发现龙虾中,以中国龙虾产量较大。
龙虾的血液很特别,为淡蓝色。
 龙虾的品种
龙虾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品种繁多,一般栖息在温暖海洋的近海海底或岸边。中国产的龙虾至少在8种以上。
龙虾的种类主要有:
中国龙虾,呈橄榄色,产于广东沿海一带,体形较大,产量也较大;
波纹龙虾,色形均似中国龙虾,产于南海近岸区;
密毛龙虾,色形均同上两种,产于海南岛和西沙群岛;
锦绣龙虾,有美丽五彩花纹,最大可达4千克至5千克,产于浙江舟山群岛一带,产量不大。
此外,有日本龙虾、杂色龙虾、少刺龙虾、长足龙虾等,但产量都很少。还有美洲螯龙虾和挪威龙虾等。
龙虾盔甲坚硬,浑身长着刺,个头又大,显得威风凛凛,像极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东海龙王”。它们天生好斗,常常攻击其他鱼类。但它们总是有勇无谋,一味向前冲,漫无目的,一旦精疲力竭,就被对手寻找战机,美餐一顿了。
海洋中的名品——鲍鱼
 鲍鱼美味
鲍鱼虽然名字是鱼,但并不是鱼类,而是海中的软体动物。它被认为是性格刚强、敢于与风浪搏斗的动物。
“鲍、参、翅、肚”都是珍贵的海味,而鲍鱼位列海参、鱼翅、鱼肚之先,足以说明其肉质之鲜美、营养之丰富。鲍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食材,是山珍海味的代表之一。
 顽强的鲍鱼
鲍鱼是一种螺旋形的贝壳,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所以在动物分类学上归于蝮足纲。它生活在当风、水急,海藻丛生的礁石上,用肥大的足部吸附着岩石,以藻类和其他小动物为食。大风、台风袭击时,鲍鱼首当其冲,经受着巨浪的撞击、急流的冲刷。而鲍鱼毫无畏惧,“任凭风吹浪起,稳坐钓鱼船。”
 原因何在
经过与大自然一次又一次较量,鲍鱼练就一套过硬的本领。据生物学家计算,一个体长15厘米的鲍鱼,足部的吸附力达到200千克。当鲍鱼发现生命受到威胁时,便牢牢地吸附在石头上,很难有什么力量将它们分离开。捕捉者即使动刀弄斧,也无法将鲍鱼取走,至多将它们弄得粉身碎骨罢了,鲍鱼绝不会屈服。
 鲍鱼的食用与养殖
鲍鱼的刚强并没有隔断人类捕捉它们的历史。明朝《山堂肆考羽集》中说:“草木子,石决明,海中大螺也。生南海崖石上,海人泅水取之,乘其不知,用力一捞则得。苟知觉,虽斧凿,亦不脱矣。”石决明,即指鲍鱼,因为据说“此物能治目,故曰决明。”《本草纲目》上也说,“石决明”有平肝明目之功能,是治眼疾的重要药材。
现在,人类在沿海地区大量建设养殖场,人工饲养鲍鱼,既满足了人们的对美味的需求,又不至于对这种海洋生物造成太大的破坏,可以说是一个明智之举。
所有捕食者的钟爱——沙丁鱼
当我们形容公交车拥挤的时候,都会用“挤得跟沙丁鱼一样”来形容,足见沙丁鱼群的密度和数量之庞大。沙丁鱼这种动物处于食物链的低层,为所有捕食者所窥视,包括我们人类。近年来,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捞,沙丁鱼的数量也大大减少了。
 既便宜又美味的沙丁鱼
沙丁鱼,又称萨丁鱼、鳁和鰯,小者长二寸,大者尺许,下颚较上颚略长,齿不显,背苍腹白,肉美,多用来制为罐头食品。因最初在意大利萨丁尼亚捕获而得名。
所有沙丁鱼均为经济鱼种,可鲜食,也可干制、盐制或熏制,亦可浓煮成鱼粉或鱼油。旋网为最重要的捕鱼装置,落网或堰等其他许多修正式旋网亦被使用。堰是由桩组成的定置围场,沙丁鱼群沿岸而游,即会转入其中。捕鱼主要在晚上,趁鱼群浮于水面取食浮游生物时施之;捕后将鱼浸于盐水运送上岸。
 日渐减少的沙丁鱼产量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沙丁鱼产量高达1000万吨以上。中国东南沿海有丰富的沙丁鱼类资源,约在400年前已有开发的记载,但生产规模很小。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福建、广东沿海采用灯光围网作业以后,产量才大幅度上升。
动物界的“好爸爸”——海马
海马可能是海洋中最奇特的动物了。它长着一张几乎和陆地马一模一样的头颅,身体却像蜥蜴。它在水中直立游动,却是一种货真价实的鱼类。
 海马的运动
海马的眼睛和变色龙一样,不但突出而且可以大角度地转动,巡视周围的情况。海马的身体上面披着坚硬的甲,头和躯干几乎成直角,平时依靠弯曲的尾部缠绕住海藻进行休息。海马在水中前进的时候总是挺着胸,直立着身体向前移动。它不停地扇动着背鳍使身体作直上直下的运动,弯曲自如的尾巴是动力的来源。
 生孩子的海马爸爸
更为神奇的是,生出小海马的并不是海马妈妈,而是海马爸爸。雄海马腹面有一个育儿袋,每当繁殖季节到来的时候,雌海马就把成熟的卵子悄悄产到了雄海马的育儿袋内,然后就一去不复返了。雄海马在卵受精后,便把育儿袋的口封闭,从此就担负起哺育的重任,辛苦度日,直到小海马出生。
 海马的药用价值
海马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中药,与人参齐名,民间一直有“南方海马,北方人参”之说,足见其药用价值之高。
早在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对它的功效就有描述。现代中医对海马的评价是,具有强身健体、补肾壮阳、舒筋活络、消炎止痛、镇静安神、止咳平喘等药用功能,特别是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更为有效。海马除了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合成药品外,还可以直接服用健体治病。
目前人工养殖海马已获得成功。海马的近亲海龙与其相似。
 
海洋中的“活化石”——海龟
海洋里生存着8种海龟:棱皮龟、蠵龟、玳瑁、橄榄绿鳞龟、大海龟、绿海龟、丽龟和平背海龟。所有的海龟都被列为濒危动物。
 海龟的特色
海龟是存在了1亿年的史前爬行动物。海龟有鳞质的外壳,尽管可以在水下待上几个小时,但还是要浮上海面调节体温和呼吸。
海龟最独特的地方就是龟壳。它可以保护海龟不受侵犯,让它们在海底自由游动。除了棱皮龟,所有的海龟都有壳。棱皮龟有一层很厚的油质皮肤在身上,呈现出5条纵棱。
最大型的海龟是棱皮龟,长达2米、重达1吨。最小的是橄榄绿鳞龟,有75厘米长、40千克重。
海龟的耐饥性很惊人,凭着平时积下来的养分,几年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海龟的经济价值很高,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脂肪较少,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卵味美营养丰富。海龟的背腹甲是一种很好的工艺品原料。
 海龟的繁殖
海龟的生殖非常有趣,每年6~7月间产卵。这一时期,它们成群结队来到海滨沙滩,每天早晨3~4时,雌海龟就在沙滩上挖坑,然后把卵产在里面。
不同种类的海龟,产卵数目也不同,一般为100~150个,最多的可达300个。产完卵用沙土覆盖好,借阳光的热力孵化。大约经过50~70天即可孵出小海龟。
小海龟孵出来后,便奋力向大海中游去。这个时候,是小海龟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各种动物,尤其是海鸟,会抓住这一时机对小海龟发起攻击,只有很少的小海龟能够幸免,生存下去。
 日渐减少的海龟
海龟曾经是海洋中非常兴盛的一种动物,但是现在已经大大减少了,处于濒危状态。海龟锐减的原因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水温变化、渔民的非法捕捞、海洋污染及沿海地区的旅游开发。特别值得提到的一点是,人们在海洋中丢弃的塑料袋使海龟误认为是水母而误食,造成肠道阻塞而死亡,所以数量日益减少。
在大海生活最多的海鸟——海鸥
在所有的海鸟里,海鸥是一种最常见的海鸟。在我国,几乎所有的沿海地区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成百上千的聚集在海边寻找食物,天空被一片银白色所笼罩,景色十分壮观。
 海鸥的特色
海鸥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鸥,腿及无斑环的细嘴绿黄色,白尾,初级飞羽羽尖白色,具有大块的白色翼镜。冬季,头及颈散见褐色细纹,有时嘴尖有黑色。海鸥身姿健美,惹人喜爱,其身体下部的羽毛就像雪一样晶莹洁白。海鸥是候鸟,分布于欧洲、亚洲至阿拉斯加及北美洲西部。迁徙时常见于中国东北各省。越冬在整个沿海地区包括我国的海南岛及台湾,也见于华东及华南地区的大部分内陆湖泊及河流。
海鸥以海滨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以及耕地里的蠕虫和蛴螬为食,也捕食岸边小鱼,拾取岸边及船上丢弃的剩饭残羹。有些大型鸥类掠食其他鸟(包括其同类)的幼雏。
 “海港清洁工”
在海边、海港和在盛产鱼虾的渔场上,成群的海鸥漂浮在水面上,游泳,觅食,低空飞翔、喜欢群集于食物丰盛的海域。海鸥除以鱼虾、蟹、贝为食外,还爱拣食船上人们抛弃的残羹剩饭,故海鸥又有“海港清洁工”的绰号。港口、码头、海湾、轮船周围,它们几乎是常客。在航船的航线上,也会有海鸥尾随跟踪,就是在落潮的海滩上漫步,也会惊起一群海鸥。
 义务“天气预报员”
海鸥是海上航行安全的“预报员”。乘舰船在海上航行,常因不熟悉水域环境而触礁、搁浅,或因天气突然变化而发生海难事故。富有经验的海员都知道,海鸥常着落在浅滩、岩石或暗礁周围,群飞鸣噪。这对航海者无疑是发出提防撞礁的信号。同时,它还有沿港口出入飞行的习性,每当航行迷途或大雾弥漫时,观察海鸥飞行方向,也可作为寻找港口的依据。
此外,如果海鸥贴近海面飞行,那么未来的天气将是晴好的;如果它们沿着海边徘徊,那么天气将会逐渐变坏;如果海鸥离开水面,高高飞翔,成群结队地从大海远处飞向海边,或者成群的海鸥聚集在沙滩上或岩石缝里,则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
 原因何在
海鸥之所以能预见暴风雨,是因为海鸥的骨骼是空心管状的,没有骨髓而充满空气。这不仅便于飞行,又很像气压表,能及时地预知天气变化。此外,海鸥翅膀上的一根根空心羽管,也像一个个小型气压表,能灵敏地感觉到气压的变化。
 
多孔柔软的海绵
 属于动物的海绵
海绵是多孔动物门大约5000种原始多细胞水生动物的统称,是组成海绵多孔动物门的低级有机海生动物(如马海绵属和海绵属的成员)。
海绵没有嘴,没有消化腔,也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目前被认为是最原始、最低等的水生多细胞动物。
生活在海水中的海绵,多数是灰黄色、褐色或黑色的块状物。它的体表有许多凸起,凸起的旁边有许多小孔,凸起的顶端有一个大孔。海水从小孔流进去,又从大孔流出来,那些微小的生物随着水流进入海绵体内,成为“自投罗网”的食物。
所以,海绵虽然被称为“海中的花和果实”,看上去象植物一样,实际上是一种动物。
 海绵的色彩与习性
海绵的颜色同样是丰富多彩。它们的颜色主要是体内有不同种类的海藻共生,才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有的海绵喜欢穴居,在鲍鱼和牡蛎的壳上到处钻洞,然后在它们的壳上寄居下来。
绝大多数海绵一直生活在海底。从浅海到8000米的深海到处都有海绵的身影。
 
贝壳类的代表——鹦鹉螺
在海边,人们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清晨海水退潮以后,在沙滩上找寻那些遗落在海滩上的贝壳和海螺了,其中,有一种极其珍贵的观赏贝类,就是鹦鹉螺。
 鹦鹉螺的得名与命名
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共有七种,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表面呈白色或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在现代仿生科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诞生。许多国家的潜艇也以“鹦鹉螺”命名。
 鹦鹉螺的习性
鹦鹉螺属于软体动物这一大门类中的头足动物纲。在这个纲内,还包括了乌贼、章鱼、墨鱼等,是海洋软体动物门中最特化者,被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汪洋中的喷射推进器。当鹦鹉螺死亡后,身躯软件脱壳而沉没,外壳则终生漂泊海上。它的名字源自拉丁文“水手”一字,古代人们仅发现到成群鹦鹉螺的空壳随波逐流;而数学家们,更着迷于鹦鹉螺外壳切面所呈现优美的螺线。
鹦鹉螺只生活在热带海洋中,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从水深5~400米都有栖息,平时多在100多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
鹦鹉螺的游泳方式与乌贼相仿,主要是利用漏斗收缩喷射海水,以反作用力来推动身体的前进。鹦鹉螺捕食动作快速而敏捷,食物包括小鱼、甲壳类、海胆和其他小型软体动物等,都与其生活的水层中活动的种类有密切的关系。
水中“发电机”——电鳐
鳐是鲨鱼的近亲,但其外形却和鲨鱼有很大的区别。它们生活在温带海洋中,外形奇特而优雅。它的鳃孔共有5对,长在扁平的腹部上端;整个胸鳍很像一对大翅膀,在水中游动的时候,拍打宽广的胸鳍,就像在水中飞翔一样。它有突出的圆形眼睛,头部有两道缝,含氧丰富的海水会从这里进入体内,然后从嘴后面位于腹部的鳃裂口排出去。
 “发电”的鱼
号称“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的人类,发明电不过才100多年。然而,生活在海中的一些鱼类,早在千百万年前就已经能够通过自身来发电了。生活在大西洋中的电鳐就是其中的代表鱼类。
电鳐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2米,很少在0.3米以下;背腹扁平;头和胸部在一起;尾部呈粗棒状,像团扇。
在我国的东海、南海一带的海洋里,电鳐时常在浅水区游动。所以,经常在海边作业的渔民碰到它或是踩到它,立刻就会被电得全身麻木,严重时甚至会当场晕倒。
 电鳐发电的原理
电鳐栖居在海底,一对小眼睛长在背侧面前方的中间;在头胸部的腹面两侧各有一个肾脏形蜂窝状的发电器。它们排列成六角柱体,叫“电板”柱。电鳐身上共有2000个电板柱、200万块“电板”。这些“电板”之间充满胶质状的物质,可以起绝缘作用。每个“电板”的表面分布有神经末梢,一面为负电极,另一面则为正电极。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流到负极,也就是从电鳐的背面流到腹面。在神经脉冲的作用下,这两个放电器就能把神经能变成为电能,放出电来。
 “活电站”
一条电鳐可以放出50安培的电流,电压可达60~80伏特,功率高达3千瓦,足以电死一条大鱼。它只需要发出一个电脉冲,就能把6个100瓦的灯泡同时点亮,发出像霓虹灯广告牌那样的闪光来。因此,它被称作是海中的“活电站”。
直到19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才以电鳐和电鳗的发电器官为参考,发明了伏打电池。后来,人们又进而发明了干电池。干电池轻便好用,深受人们喜爱。
无论是淡水鱼还是海水鱼,都有诸如电鳐、电鳗、长颚鱼等也能放电。这诸多的放电鱼类,其放电器结构与位置并不完全相同,但无论哪种鱼,具有放电功能都对它们捕食、自卫防御提供了一个好的选择。
 
美丽而危险的水母
 常见的水母
水母,是一种非常低等的腔肠动物,种类很多,全世界大约有250种左右。
水母的身体里95%以上都是水,由内外两胚层所组成,两层间有一个很厚的中胶层,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的作用。水母外形多样,有的像雨伞,有的像硬币,有的像帽子,十分美丽。它是海洋中重要的大型浮游生物。
水母寿命很短,平均只有数个月的生命。水母是无脊椎动物,它的历史非常的古老。
它们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水域里,全世界的海洋中都能见到水母的身影。
 有毒的水母
如果有人问你,在海里游泳,最应该当心的海洋生物是什么?你可能会说是凶猛的鲨鱼、有毒的海蛇。其实,在海中,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是看似美丽柔软的水母。这些水母蛰咬人后,会释放出毒液,麻痹人的神经。所以,人被水母蛰伤后,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症状,应当及时送医院救治。
 美丽的水母
水母通体透明,带有一些较深的色泽。它没有骨骼、外壳或者护甲,所以很脆弱。但是,它有条纹循环肌肉组织,可以收缩游动。它的身体是一大块胶质,由伞膜、口腕和触手三部分组成。
 凶猛的水母
水母虽然长相美丽温顺,其实十分凶猛。在伞状体的下面,那些细长的触手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在触手的上面布满了刺细胞,像毒丝一样,能够射出毒液,猎物被刺螫以后,会迅速麻痹而死。触手就将这些猎物紧紧抓住,缩回来,用伞状体下面的息肉吸住。每一个息肉都能够分泌出酵素,迅速将猎物体内的蛋白质分解。
水母通常以小线虫、小环虫、小蝌蚪、小鱼苗为食。
 箱型水母
有一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箱型水母,是全球公认的最毒的动物之一。这种箱型水母的毒性比眼镜蛇更危险。成年的箱型水母,有足球那么大,蘑菇状,几近透明。一个成年的箱型水母,触须上有几十亿个毒囊和毒针,足够用来杀死20个人,其毒性之大可见一斑。它的毒液主要损害是人的心脏。当箱型水母的毒液侵入人的心脏时,会破坏肌体细胞跳动节奏的一致性,从而使心脏不能正常供血,导致人迅速死亡。因此,人们应当格外盯防这种水母。
 水母的天敌
水母的天敌是海龟。海龟可以在水母的群体中自由穿梭,轻而易举地用嘴扯断它们的触手,使其只能上下翻滚,最后失去抵抗能力,成为海龟的一顿美餐。
我们通常食用的海蛰也是一种水母纲动物,在我国的渤海到南海都有分布。它们的冠部就是我们熟悉的“海蛰皮”。
带“翅膀”的飞鱼
在海中,生活着一种会“飞”的鱼类。它凭借自己流线型的优美体型,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运动。它能跃出水面十几米,空中停留的最长时间是40多秒;飞行的最远距离有400多米。
飞鱼长相奇特,胸鳍特别发达,像鸟类的翅膀一样。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直到尾部,整个身体像织布的“长梭”。
飞鱼的背部颜色和海水接近,它经常在海水表面活动。蓝色的海面上,飞鱼破浪前进的情景十分壮观,是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飞鱼飞翔的奥秘
飞鱼其实并不是在飞翔,感觉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状鳍,其实只是滑行。翔。飞鱼的飞行原理是,它在水下加速,游向水面时,鳍紧贴着流线型身体。一冲破水面就把大鳍张开,尚在水中的尾部快速拍击,从而获得额外推力。等力量足够时,尾部完全出水,于是腾空,以每小时16千米的速度滑翔于水面上方几尺处。飞鱼可做连续滑翔,每次落回水中时,尾部又把身体推起来。
飞鱼飞行的主要目的是逃离捕食者。其飞跃的高度足以跳到水上的船只甲板。因此,人们常常在黎明时刻会发现掉落在甲板上的飞鱼。
飞鱼是生活在海水上层的鱼类,是各种凶猛鱼类争相捕食的对象。飞鱼并不轻易跃出水面,每当遭到敌害攻击的时候,或者受到轮船引擎震荡声刺激的时候,才会施展出这种本领来。
可是,这一绝招并不绝对保险。有时,它在空中飞翔时,往往被空中飞行的海鸟所捕获,或者落到海岛,或者撞在礁石上丧生。有时也会跌落到航行中的轮船甲板上,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晚上,因为飞鱼的眼力在白天敏锐,晚上常常盲目飞翔。
 飞行纪录
2008年5月,日本NHK电视台的职员在屋久岛海岸附近拍摄到一段飞鱼飞行的视频片段,时间长达45秒钟。这是目前最长的飞鱼飞行视频记录,之前的世界记录为42秒。
飞鱼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温暖水域,以太平洋种类为最多,印度洋和大西洋次之。其中尤以位于加勒比海东端的珊瑚岛国巴巴多斯的飞鱼最为著名。那里的飞鱼种类近100种,小的飞鱼不过人的手掌大,大的有两米多长。
 
“海鸡肉”——石斑鱼
石斑鱼属鲈形目,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体被小栉鳞,有时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棘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体色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
 美味的石斑鱼
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我国港澳地区推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是高档筵席必备的佳肴。石斑鱼烧芋艿,原本是嵊泗渔区一道家常菜,如今却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珍贵菜。
从外形上看,石斑鱼身体肥厚,口部大,不适宜长途迅速游动。石斑鱼体型相当大,身长可达一米以上;体重超过100千克的也不足为奇。石斑鱼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它们习惯等待其他鱼类、章鱼、螃蟹、龙虾等猎物的靠近,突然袭击,而不会在广阔的水域追逐猎物。
石斑鱼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栖息水层随水温变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30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2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