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
作者:雅风斋字数:78495状态:连载
第六章 大洋和海的趣闻
第六章 大洋和海的趣闻 大海并不是简单乏味的海浪重复,它也有许多浪漫又有趣的故事与趣闻。了解这些故事和传说,对我们认识海洋大有裨益。 海与洋的划分 海与洋概览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海洋,海洋。人们总是这样说,但好多人却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洋是什么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温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大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其中,太平洋是最大的洋;北冰洋是最小的洋。 海是什么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两三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 海的分类 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 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我国的渤海也属于内陆海,完全为我国所有。 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 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世界上最大的海是太平洋上的珊瑚海。 北冰洋是南极洲挖离出来的吗 关于北冰洋的假说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月球是从地球上被挖出去的一块,于是外面形成了月球,地球上有了太平洋。”这种说法后来被证明为错误的。 而一种类似的地质现象,却直到现在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那就是,北冰洋正好能装下南极洲,其契合程度就像小孩玩的拼图板一样。 假说是否成立 众所周知,北冰洋与南极大陆分别位于地球的两端,一个是海洋,一个是大陆,看上去它们是毫不相干的。但当我们对它们进行仔细对比以后,将会发现它们之间竟然有着非常有趣的联系。 首先,北冰洋和南极洲有着非常相似的面积和形态。南极洲的面积是14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则为1410万平方千米。倘若将现今的两个极点重叠在一起,并把其中一个旋转75°以后,便可以看到,两者的形态轮廓也大致吻合,偌大的南极洲正好嵌在北冰洋中,而且南极半岛的尾部,正好落在北冰洋的挪威海与格陵兰海之间。 其次,更有趣的是,北冰洋与南极洲的海拔标高也有一定联系,北冰洋有深4000多米的海盆,而南极洲也恰好有高达3794米的山峦与之对应。所有这一切都似乎表明,南极洲就像是从北冰洋里挖出来的一般。 谜团 这种有趣的现象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不!许多人相信,这绝不是巧合。人们认为其中很可能隐藏着一种与地球的运动和演化有关的内在因果关系。也许,南极洲真的是从所谓的北极洲漂移出来的,正如同“大陆漂移说”中非洲与南美洲的契合一样。但是,为什么恰好漂移至两极,谁也无法解释。 最淡的海——波罗的海 世界海水平均含盐度为35‰,而欧洲的波罗的海却远远不及,靠近外海的地方为20‰;中部海域为6~8‰;北部只有2‰,几乎同淡水差不多。 波罗的海概况 波罗的海是欧洲北部内海,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和欧洲大陆之间,近于封闭,仅西部经厄勒海峡、卡特加特和斯卡格拉克海峡与北海相通;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86米,最大深度459米。 波罗的海及其周围区域从第三纪以后,经历了陆地和水域的多次相互交替,在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冰川大量融化后形成。波罗的海的形状呈三岔形,向东伸入芬兰和爱沙尼亚、俄罗斯之间的称芬兰湾;向北伸人芬兰与瑞典之间的名波的尼亚湾,主体从北纬60°向南到北纬54°附近折向西,通过丹麦与瑞典间狭窄海峡连接北海。 海岸复杂多样,南部和东南部是低地,多平直的沙质海岸、河湖海岸;北部则以高陡岩礁型海岸为主,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港外还散布着奇形怪状的小岛和暗礁。海底沉积物主要是沙和冰川软泥。 波罗的海的“淡水” 波罗的海气候的一个特点是年降水量大于年蒸发量。北部海区年均降水量约500毫米;南部地区超过600毫米;个别海域可达1000毫米.而海区年均蒸发量只有350~400毫米。同时,海区周围又有大小250条河流注入大量淡水,结果大大淡化了海水的盐度,是世界海水含盐度最低的海。 此外,由于形成的时间还不长,这里在冰河时期结束时还是一片被冰山淹没的汪洋,后来大水向北极退去,最低洼的谷地形成了现在的波罗的海,水质本来就比较好;大西洋和波罗的海的通道又浅又窄,阻碍了波罗的海与大西洋之间的海水交换,高盐度的海水不易进来。这些也是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 最咸的海——红海 红海的含盐度高达41~42‰,深海海底个别地方甚至在270‰以上,几乎达到饱和溶液的浓度,海水平均含盐度(35‰)的8倍左右,居世界之首。 红海含盐量高的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处热带、亚热带,气温高,海水蒸发量大,而且降水较少,年平均降水量还不到200毫米。红海两岸没有大河流入。 而且,在红海通往大洋的水路上,有石林岛及水下岩岭,大洋里稍淡的海水难以进来,红海中较咸的海水也难以流出去。 科学家还在海底深处发现了好几处大面积的“热洞”,大量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涌到海底。岩浆加热了周围的岩石和海水,出现了深层海水的水温比表层还高的奇特现象。热气腾腾的深层海水泛到海面,加速了蒸发,使盐的浓度愈来愈高。因此,红海的水就比其他地方的海水咸多了。 世界上最大的海——珊瑚海 珊瑚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在太平洋西南部海域,因有大量珊瑚礁而得名。它位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以东;新喀里多尼亚和新赫布里底岛以西,所罗门群岛以南;南北长约2250千米,东西宽约2414千米,面积4791000平方千米,相当于半个中国的国土面积。 珊瑚海的海底地形大致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水深2394米,大部分地方水深3000~4000米,最深处则达9174米。因此,它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珊瑚海海水的含盐度和透明度很高,水呈深蓝色。 海洋动物的王国 在珊瑚海的周围几乎没有河流注入、这也是珊瑚海水质污染小的原因之一。又由于受暖流影响,大陆架区水温增高,珊瑚海地处赤道附近,因此,水温也很高,全年水温都在20℃以上,最热的月份甚至超过28℃。这些都有利于珊瑚虫生长。珊瑚堡礁以位于澳大利亚东北岸外16~241千米处的大堡礁为最大,长达2012千米;珊瑚礁为海洋动植物提供了优越的生活和栖息条件。珊瑚海中盛产鲨鱼,还产鲱、海龟、海参、珍珠贝等。 透明度最大的海——马尾藻海 我们去海滨度假,当然是喜欢去湛蓝、清澈的海边,那么,你知道世界上最清澈的海水在哪里吗? 马尾藻海的发现 马尾藻海是大西洋中一个没有岸的海,覆盖了大约500~600平方千米的水域。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在经过这片水域时,船队发现前方视野中出现了大片生机勃勃的绿色,便惊喜地认为陆地出现了。可是,当船队靠近时,才发现“绿色”原来是水中茂密生长的马尾藻。马尾藻海围绕着百幕大群岛,与大陆毫无瓜葛,所以它虽然名义上是“海”,但实际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海,只能说是大西洋中一个特殊的水域。 最清澈的海 马尾藻海最明显的特征是透明度大,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清澈的海。一般来说,热带海域的海水透明度较高,达到50米,而马尾藻海的透明度达到了66米,世界上再没有一处海洋有如此之高的透明度。测量海水透明度的方法是,将一个直径为30厘米的白色圆盘,在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垂直沉入水中,直至看不见的深度。由此可见,马尾藻海的海水透明度之高了。 郑和下西洋 伟大的郑和 在我国的对外交往和航海史上,郑和下西洋无疑是最浓重的一笔。它极大的增进了我国与外国的友谊,使中国和东南亚等国经济文化交往空前繁荣。郑和也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尊敬。时至今日,马六甲的三宝城、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垅、泰国的三宝港等地名,都是人们对郑和的纪念。 郑和(1371~1433年),是中国明代杰出的航海家。他本姓马,小名三宝,是燕王朱棣的太监。在靖难之役中,郑和在帮助燕王的战争中立过战功,因此,朱棣做皇帝后,赐他姓郑。 七下西洋 郑和从小就有航海的心愿。当时,正值明朝国力强盛的时候,有能力开展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同时,中国人也掌握了先进的航海知识和技术,为远航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为了宣扬明朝帝国的声威,朱棣命令郑和率船队下西洋(今印度洋沿岸、东南亚各国)。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随员多达2.8万人,船只208艘,其中有宝船62艘。最大的宝船有44.4丈长,18丈宽。 在第一次远航中,郑和到达了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地。在后来的20多年时间里,郑和六下西洋,行踪遍及今天的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 文明、友好的使者 郑和每到一处,都与当地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会见酋长和国王,向他们赠送礼品,表示通商友好的意愿,因而也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在第四次远航中,他曾经到过今天索马里的摩加迪沙,把中国的特产,如丝绸、瓷器、茶叶等赠送给当地的国王。国王非常欣喜,特地派使者回访,为中国带去了长颈鹿、斑马、鸵鸟等礼物。 郑和下西洋,要远远早于西方的殖民远航。而且,他的远航带去的是文明和友好,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所以说,郑和不但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也是世界上杰出的航海家,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航海的设想 克里斯多弗·哥伦布(1451~1506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市。那个时候,航海业已经发展起来,年轻的哥伦布热衷于航海和探险,15岁时就随货船在地中海上航行。 15、16世纪的欧洲,地圆学说已经广为人知,人们已经相信,从欧洲海岸出发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东方。人们通过《马可·波罗行记》,想像东方是遍地是黄金和香料的天堂。于是,人们都渴望到东方去寻找财富。 梦想虽然美好,但是去东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传统上的东西方陆上贸易已经被崛起的土耳其帝国隔断,地中海的道路又被阿拉伯人控制,欧洲人要想实现梦想,就必须开辟新航路。这个时候,中国的指南针已经传到了欧洲,而且欧洲的造船业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于是,哥伦布就萌生了前往东方远航的念头。 穿越大西洋 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率领由三艘船组成的舰队,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开始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穿越大西洋的航行。他们一行87人,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航行,终于到达了一块陆地。他们欣喜的上岸了,将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思是救世主。这个岛屿就是现在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然而,哥伦布犯了一个错误,他以为已经达到了东方的印度,就没有继续向西航行,而是转道向南,沿着海岸线,陆续到达了今天的古巴和海地。他把这里的土著人称为印第安人(意即印度人),并了解了他们的风土人情,但是,并没有得到传说中的大量黄金。 虽然没有直接获得黄金,但哥伦布还是与土著们进行了欺诈性的贸易,以各种废旧物品换取他们珍奇、贵重的物品。在临走的时候,他们还掠走了10名印第安人。 1493年的3月15日,哥伦布回到了西班牙,轰动了世界。哥伦布向人们展示了他的成果,并且受到了国王的嘉奖。 失意和成就 不久,哥伦布再次远航。在第二次远航中,他到达了海地和多米尼加等地。1498年和1502年,他又两次远航美洲,扩大了对美洲的探索范围。但是,他始终未能找到中国和印度,也没能带来希望中的黄金。因此,逐渐被冷落。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在西班牙的一座小城抑郁而终。 哥伦布直到临死前,都认为自己到达了印度。直到后来,一个叫亚美利哥的意大利人发现哥伦布到达的,其实是一个不为欧洲人所知的的新的大陆。于是,这块大陆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亚美利加洲,也就是今天美国名字的由来。 人类第一次环球探险 环绕地球的航行 人类航海史上最伟大的壮举,就是麦哲伦的环球旅行。他第一次用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这一学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在这次航海过程中,他航行了除北冰洋外几乎全部世界大洋和著名的海,并且亲自命名了许多今天仍在使用的地名,如“太平洋”、“麦哲伦海峡”、“火地岛”等。他为后人提供了难以估量的航海经验,为后人认识这些海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期的麦哲伦 麦哲伦于1480年出生于葡萄牙北部波尔图的一个没落的骑士家庭。10岁时,他的父亲将他送进王宫服役,后来担任王后的侍童。1496年,他被编入国家航海事务所;1505年参加了葡萄牙第一任驻印度总督阿尔梅达的远征队,先后跟随远征队到过东部非洲、印度和马六甲等地探险和进行殖民活动。这段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 25岁那年,他参加了对非洲的殖民战争。以后,又与阿拉伯人为争夺贸易地盘打仗。30岁离开印度回国。但是,他在归国途中触礁,被困在一个孤岛上。麦哲伦和他的海员们等了很长时间才等到援救船只。上级了解这一情况后,将他升任为船长,并在军队里服役。 此后,他在东南亚参与殖民战争时了解到,香料群岛东面还是一片大海。而且,他的朋友、占星学家法力罗亦计算出香料群岛的位置。他猜测,大海以东就是美洲,并坚信地球是圆的。于是,他便有了做一次环球航行的打算。 环球旅行的计划 33岁时,麦哲伦回到了家乡葡萄牙。他向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申请组织船队去探险,进行一次环球航行。可是,国王没有答应,因为国王认为东方贸易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没有必要再去开辟新航道了。1517年,他离开了葡萄牙,来到了西班牙塞维利亚,并又一次提出环球航行的请求。塞维利亚的要塞司令非常欣赏他的才能和勇气,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把女儿嫁给了他。 1518年3月,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接见了麦哲伦,麦哲伦再次提出了航海的请求,并献给了国王一个自制的精致的彩色地球仪。国王很快就答应了他。不久,在国王的指令下,麦哲伦组织了一支船队准备出航。 横贯大西洋 1519年8月10日,麦哲伦率领由五条船组成的船队出发了。船队在大西洋中航行了70天,11月29日到达巴西海岸。第二年1月10日,船队来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湾。船员们以为到了美洲的尽头,可以顺利进入新的大洋,但是经过实地调查,那只不过是一个河口,即现在乌拉圭的拉普拉塔河。 阳春8月(南半球的气候划分),麦哲伦率领船队继续出发。但他们只剩下四条船了。 1520年8月底,船队驶出圣胡安港,沿大西洋海岸继续南航,准备寻找通往“南海”的海峡。经过三天的航行,在南纬52°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海湾。麦哲伦派两艘船只前去探察,希望查明通向“南海”的水道。当夜遇到了一场风暴,狂飙呼啸,巨浪滔天,派往的船只随时都会有撞上悬崖峭壁和沉没的危险。如此紧急的状况,竟持续了两天。说来也巧,就在这风云突变的时刻,他们找到了一条通往“南海”的峡道,即后人所称的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率领船队沿麦哲伦海峡航行,峡道弯弯曲曲,时宽时窄,两岸山峰耸立,奇幻莫测。海峡两岸的土著居民,欢喜燃烧篝火,白日蓝烟缕缕,夜晚一片通明,好像专门为麦哲伦的到来而安排的仪仗队。麦哲伦高兴极了,夜里见到陆地上火光点点,便把海峡南岸的这块陆地命名为“火地”。这就是今日智利的火地岛。 穿越太平洋 经过20多天艰苦迂回的航行,终于到达海峡的西口,走出了麦哲伦海峡,眼前顿时呈现出一片风平浪静、浩瀚无际的“南海”。 历经100多天的航行,一直没有遭遇到狂风大浪,麦哲伦的心情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好像上帝帮了他大忙。于是,他就给“南海”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叫“太平洋”。在这辽阔的太平洋上,看不见陆地,遇不到岛屿,食品成为最关键的难题。1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没有吃到一点新鲜食物,只有面包干充饥,后来连面包干也吃完了,只能吃点生了虫的面包干碎屑,这种食物散发出像老鼠尿一样的臭气。船舱里的淡水也越来越浅,最后只能喝带有臭味的混浊黄水。为了活命,连盖在船桁上的牛皮也被充作食物。由于日晒、风吹、雨淋,牛皮硬得像石头一样,要放在海水里浸泡四五天,再放在炭火上烤好久才能食用。有时,他们还吃木头的锯末粉。 船队再往西行,来到现今的菲律宾群岛。此时,麦哲伦和他的同伴们终于首次完成横渡太平洋的壮举,证实了美洲与亚洲之间存在着一片辽阔的水域。这个水域要比大西洋宽阔得多。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只用了一个月零几天的时间,而麦哲伦在天气晴和、一路顺风的情况下,横渡太平洋却用了100多天。 麦哲伦首次横渡太平洋,在地理学和航海史上产生了一场革命,证明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不是陆地,而是海洋;世界各地的海洋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完整水域,为后人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麦哲伦的死和同伴们的继续 然而,在今天的菲律宾的一个岛上,麦哲伦在与土著的交战中死去。 麦哲伦死后,他的同伴们继续航行。1521年11月8日,他们在马鲁古群岛的蒂多雷小岛一个香料市场抛锚停泊。在那里,他们以廉价的物品换取了大批香料,如丁香、豆蔻、肉桂等,堆满了船仓。 归航和环球旅行的胜利 1522年5月20日,“维多利亚”号船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在这段航程中,船员减少到只剩35人。后来,他们到了非洲西海岸外面的佛得角群岛,把一包丁香带上岸去换取食物,被葡萄牙人发现,又捉去13人,只留下22人。 1522年9月6日,“维多利亚”号返抵西班牙,终于完成了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当“维多利亚”号船返回圣罗卡时,船上只剩下18人了。他们已经极度疲劳衰弱,就是原来认识他们的人也分辨不出来了。他们运回来数量十分可观的香料,一把新鲜的丁香可以换取一把金币。把香料换取金钱,不仅能弥补探险队的全部耗费,而且还挣得一大笔利润。 恼人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损失 对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火山的猜测 在探索厄尔尼诺现象形成机理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这样的巧合: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是火山活动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尔尼诺现象次数较少、强度较弱的时期;5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动进入了活跃期。与此同时,大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次数也相应增多,而且表现十分强烈。根据近百年的资料统计,75%左右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在强火山爆发后一年半到两年间发生的。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特别关注,有科学家就提出,是海底火山爆发造成了厄尔尼诺暖流。 地球自转的猜测 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分析指出,当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加速时,赤道带附近自东向西流动的洋流和信风加强,把太平洋洋面暖水吹向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深层冷水势必上翻补充,海面温度自然下降而形成“拉尼娜现象”。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之谜 飞机的失踪 20世纪以来所发生的各种奇异事件中,最让人费解的,大概就要算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连串飞机与轮船的失踪案了。所谓百慕大三角,指北起百慕大群岛,西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南至波多黎各的一个三角形海域。从1945年开始,数以百计的飞机和船只都在这里神秘地失踪。现在,百慕大三角已经成为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种失踪事件的代名词。 “魔鬼三角” “百慕大魔鬼三角区”名称的由来,是1945年12月5日美国19飞行队在训练时突然失踪。当时预定的飞行计划是一个三角形,于是,人们把美国东南沿海的大西洋上,北起百慕大,延伸到佛罗里达州南部的迈阿密,然后通过巴哈马群岛,穿过波多黎各,到西经40°线附近的圣胡安,再折回百慕大,形成的一个三角地区,称为百慕大三角区或“魔鬼三角”。 在这个地区,已有数以百计的船只和飞机失事,数以千计的人在此丧生。从1880到1976年间,约有158次失踪事件,其中大多是发生在1949年以来的30年间。这期间,曾发生失踪97次,至少有2000人在此丧生或失踪。这些奇怪神秘的失踪事件,主要是在西大西洋的一片叫“马尾藻海”地区,为北纬20°~40°、西经35°~75°之间的宽广水域。这里有世界著名的墨西哥暖流以每昼夜120~190千米流过,且多漩涡、台风和龙卷风。不仅如此,这里海深达4000~5000米,有波多黎各海沟,深7000米以上,最深达9218米。 灾难的成因 到目前为止,对“百慕大魔鬼三角区”的解释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观点:这些失踪是由于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联想到是否是外星人的飞碟在作怪。 第二类观点:这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磁异常(磁场引发)、洋底空洞,甚至还有人提出泡沫说、晴空湍流说、水桥说、黑洞说等等看法,用一些奇异自然现象来解释“百慕大魔鬼三角”。 然而,这些观点到目前为止都只是猜测,关于百慕大的传说,还将继续下去。 世界海峡趣闻 最繁忙的海峡 海峡往往都是重要的交通水道。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海峡1000多个,其中适宜于航行的海峡约有130多个,交通较繁忙或较重要的只有40多个。 船只通过量居首位的海峡是,位于欧洲大陆和大不列颠岛之间,连接北海和大西洋的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 其次是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洋之间,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位于西班牙和摩洛哥之间,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位于伊朗和阿拉伯半岛之间,连接波斯湾和阿拉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 世界上最长的海峡 海峡之间在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方面相差悬殊。 世界最长的海峡是位于马达加斯加岛和非洲大陆之间、沟通南、北印度洋的莫桑比克海峡,全长1670千米。 世界上最宽的海峡 世界上最宽的海峡是位于南美洲火地岛和南极半岛之间,沟通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德雷克海峡;深度最大的海峡也是德雷克海峡,最大深度达5840米。如果把两座华山和一座衡山叠放到海峡中去,连山头都不会露出海面。 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闻名于世——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加之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因此,海峡内似乎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所有飓风狂浪,一年365天,风力都在八级以上,历史上曾让无数船只在此倾覆海底。于是,德雷克海峡被人称为“杀人的西风带”、“暴风走廊”、“魔鬼海峡”,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死亡走廊”。 16世纪初,西班牙占领了南美大陆,为了切断其他西方国家与亚洲和美洲的贸易,他们封锁了航路。这时,英国人德雷克的贩奴船在西班牙受到攻击,德雷克侥幸逃脱后,为了报复,成了专门抢劫西班牙商船的海盗。1577年,德雷克在躲避西班牙军舰追捕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一海峡,为英国找到了一条不需要经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的新航道。从此,该海峡就以其发现者——英国的弗朗西斯·德雷克命名。 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后,德雷克海峡运输航道的作用日渐式微。然而,随着南极大陆对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对南极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德雷克海峡,这条从南美洲进入南极洲的最近海路、众多国家赴南极科考的必经之路,也因此被赋予新的战略意义。 其他重要的海峡 除上述海峡外,世界上较重要的海峡还有:位于俄罗斯东北部和美国阿拉斯加州之间,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的白令海峡;位于我国台湾岛和菲律宾吕宋岛之间,沟通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巴士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南非和非洲大陆之间,沟通印度洋、亚丁湾和红海的曼德海峡;位于土耳其的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之间,沟通黑海和地中海的黑海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总称)等等。 海洋里的药材 广袤无垠的大海中,不仅藏着石油和多种矿物,还藏有丰富的药材。种类繁多的海洋动植物,就是永不枯竭的医药来源。 我国早在唐代时,就有人撰写了专门研究海洋药材的著作《海药本草》(李殉著)。可见,大海从很早起就开始为人类贡献药材了。 像鱼肝油、琼胶、鹧鸪菜、精蛋白、胰岛素以及中药所用的一些海味,都是历史悠久、疗效甚佳的海洋药物。近年来,人们又从海洋动植物中提取了抗菌素、止血药、降血压药、麻醉药,甚至抗癌药。有一种杀菌能力很强的头孢霉素及其化合物就是从海洋微生物中提取的。它不仅能消灭革兰氏阳性、阴性杆菌,对青霉素都不能杀死的葡萄球菌也有效力,而且没有抗药性。 海洋动物中有很大一部分具有毒性,有的毒性大得惊人。从某些有毒的鱼类中提取的有毒成分制成的麻醉剂,其效果比常用麻醉剂大上万倍,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从海绵动物中分离出来的药物,对病毒感染和白血症有明显疗效;从海蛇中可提取能缩短凝血时间的化合物;从柳珊瑚中能够提取前列腺素。 另外,某些海洋生物体内含有抗癌物质,如从河豚肝中提炼制成的药品,对食道癌、鼻咽癌、结肠癌、胃癌都有一定疗效;从玳瑁身上可提取治肺癌的药物。 海洋生物不断繁衍生长,无有穷尽。因此,这个药材库也是永远用不完的。 南半球的浮游生物 以浮游生物为基础的生物体系 南半球的海洋生物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一切动物都以浮游生物为底层基础,然后辅之以大量以浮游生物为食物的生物,以及更高阶层的动物。 强大的西风带环流不断地袭击着澳大利亚的南部海岸,它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为众多的生物带来食物,并使它们在这片水域里得以繁衍生息。 南极,这个冰雪世界,决定着澳大利亚沿岸水域自然条件的变化。冷空气从海拔很高的南极大陆上猛烈地倾泻下来,成了决定南半球气候以及洋流活动的巨大引擎。来自南极大陆的寒冷洋流,好象一座产生必需营养品的工厂,为南半球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无尽的生存所需要的条件。 西风寒流夹杂着大的杂物以及浮游生物,寒流与暖流的交汇处产生了丰富的食物,可供各种捕食者食用,例如,蓝鲸和各种鲸类就在这里大肆食用成吨的磷虾,以满足自己庞大身躯所需要的养分;信天翁自由自在地从海面掠过,寻找着适合的猎物。 从南极被带到大洋中的浮游生物使大批海藻类植物以及众多海洋生物得以生存。在比较隐蔽的水中,生长着带有卷须和多纹的海草,利用凹凸不平的波纹制造旋流,并从过往的水流中汲取食物。微小的甲壳类动物便生活在这些植物上,并成为海龙和海马的猎物。 企鹅的减少 然而,近几十年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对动物的影响,致使许多海洋动物的数量近年来急剧下降。据报道,南极帝企鹅的数量比30年前下降了一半;阿德烈企鹅的数量更是下降了70%之多。 科学家们认为,企鹅的天敌很少,因此企鹅的死亡只能从食物上找原因。南极企鹅以磷虾为食,为了调查磷虾种群数量的变化,英国科学家和研究小组收集了10个南极捕虾船队在同一海域近百年的捕捞记录。通过研究,科学家们认为,南半球磷虾数量的下降趋势至少已经持续了30年,不太可能是某种偶然性突发事件造成的。 全球变暖的影响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认为,铁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但铁不溶于水,表层海水中含有的铁元素,大都来自随风飘来的陆地灰尘,或者由于某种洋流作用把富含铁元素的底层海水翻卷上来。 浮游生物之所以很喜欢在冰盖与海水交界的地方生长,其中的秘密正是海水与浮冰交界处的含铁量。海冰中聚集了大量陆地灰尘,冰盖的融化会把原本蕴含在冰中的铁元素逐渐释放到海水中,为浮游生物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粮仓”。如果没有了冰,这个粮仓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海洋是地球最重要的“碳库”,发生在浮游生物体内的光合作用占地球光合作用总量的一半以上。 浮游生物减少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它会导致整个生物链条发生逆转,会导致上层的企鹅、海豹、鲨鱼,乃至食用磷虾的鲸的减少和灭亡,而这些,都有可能是全球变暖带来的连锁反应。
目录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