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物特疗法

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物特疗法

作者:秋雨字数:111476状态:连载

家庭百病自诊自疗针灸

家庭百病自诊自疗针灸
一、咳嗽
咳嗽是机体对侵入气道的病邪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前人以有声无痰称咳,有痰无声为之嗽。临床上二者常相见,通称咳嗽。约相当于西医所称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感冒以及部分以咳嗽为主的肺炎等疾病。
艾炷灸
【取穴】天突、列缺、中脘、足三里。
【操作】按艾炷灸常规法操作。每次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
瘢痕灸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天突、膻中。
【操作】按瘢痕灸常规操作进行施治。多在缓解期进行,一般均在夏季伏天灸治。每次每穴灸5~9壮,隔日1次,3次为1疗程,每年灸1疗程。如用于发作期治疗,每次可选2~3个穴位,每穴灸6壮左右。或据病情灵活掌握。
隔物灸
【取穴】大椎、肺俞、定喘、天突、膏肓俞。
【操作】按照艾炷隔姜灸常规操作进行,每穴每次灸5~7壮,一般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也可1日灸治2次,5~7次为1疗程。
艾卷温盒灸
【取穴】①肺俞、膏肓俞、脾俞、膻中;②定喘、风门、肾俞、天突。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常规进行施灸。两组穴位交替应用,每日灸治1~2次,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5次为1疗程。
敷灸
【取穴】风门、肺俞、膏肓俞,或上背部肩胛间区。
【操作】取生白芥子末适量,用清水或生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穴位或上背部肩胛间区,每次敷灸30~6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1疗程。
灯火灸
【取穴】定喘、内关、膻中、肺俞、大椎。
【操作】按照明灯爆灸法常规操作。每穴灸1壮。每天施灸1次,连灸5~7次为1疗程。
太乙神针法
【取穴】天突、膻中、肺俞、灵台、丰隆。
【操作】按太乙神针法操作施术。在穴位上覆盖棉纸7~10层,或棉布5~7层(禁用化纤织品),将太乙神针一端点燃,待燃旺后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挟持艾条,隔着纸或布实按在穴位上施灸,当病人感到灼热疼痛时即迅速提起;若艾火熄灭,可重新点燃,也可用数根点燃后交替用。如此反复施灸,每穴施灸5~10次,每日1次。
二、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发生于肺部的慢性传染病。中医学称为“肺痨”、“痨瘵”。
艾炷灸
【取穴】肺俞、膏肓、大椎、关元、脾俞、肾俞。
【操作】按照艾炷灸法常规进行施术。每穴3~5壮,隔日1次。
瘢痕灸
【取穴】肺俞、膏肓、大椎、阴郄、足三里、涌泉。
【操作】按艾炷瘢痕灸法常规施术,每次选3个穴位,每穴灸7~10壮。
艾卷灸
【取穴】肺俞、膏肓、大椎、阴郄、足三里、涌泉。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常规施术。每次选3个穴,每穴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隔物灸
【取穴】肺俞、膏肓、大椎、阴郄、足三里、涌泉、腰眼、关元、肾俞。
【操作】按艾炷隔姜灸法常规操作。每次选用1~3个穴位,每穴每次灸3~10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敷灸
【取穴】风门、肺俞、心俞、膏肓。
【操作】白芥子适量,炒黄,研细成末,用米醋调成糊状。取白芥子膏2克,摊于直径3~4厘米的膏药中心,贴敷穴位上,每次选1对穴,诸穴交替贴敷。一般贴1~3小时,局部有烧灼感即取下,当时局部皮肤发红、发痒,继而可能出现小水泡,每对穴5天贴敷1次,共治疗3个月。
灯火灸
【取穴】肺俞、膏肓、足三里、尺泽。
【操作】采用阴灯灼灸法,每天施灸1次,20天为1疗程。
三、胃痛
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疼痛为主症。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有:饮食失调、情志刺激、劳累受寒、脾胃不健等。本病与西医学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黏膜脱垂等相类似。
艾炷灸
【取穴】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
【操作】按艾炷灸法常规操作。每穴灸5~7壮,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艾卷灸
【取穴】中脘、胃俞、脾俞、梁门、足三里。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操作。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7日为1疗程。温灸
【取穴】上脘、中脘、天枢、神阙、脾俞、胃俞、足三里、关元。
【操作】按温盒灸法常规施术。每天选2~4穴。每次灸治15~20分钟,每天灸治1次。
隔物灸
【取穴】中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神阙。
【操作】按艾炷隔姜灸常规施术,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5~7壮,艾炷如枣核大,每日灸治1~2次,5~10次为1疗程。
灯火灸
【取穴】中脘、内关、大陵、期门、足三里。
【操作】按明灯爆灸法施灸。每穴灸1壮,每天施灸1次,5~7天为1疗程。
敷灸
【取穴】胃俞、商门、梁丘、阿是穴中医学中的人体发病部位。。
【操作】每次选1~2穴用大蒜加红糖少许(约1/10)捣烂,敷于穴上,局部发红或有灼热感时去掉,10次为1疗程。
四、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在站立时,胃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以下的病症,多见于体瘦、肌肉不发达者。病久者,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下垂现象。本病多见消化不良症状。
艾炷灸
【取穴】梁门、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
【操作】按艾炷常规操作。每日施灸2次,每穴5~10壮,10天为1疗程。
艾卷灸
【取穴】百会、足三里、关元、脾俞、胃俞、中脘。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常规施术。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5~30分钟,每日施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温灸
【取穴】百会、足三里、关元、脾俞、胃俞、中脘。
【操作】按温盒灸法常规施灸。每次选用3~5穴,多取俞穴,每次灸治15~3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敷灸
【取穴】百会、鸠尾。
【操作】取附子24克,蓖麻子仁10克,五倍子18克共捣烂。敷于百会及剑突处鸠尾穴。
五、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饮食和痰涎等胃内容物经由口而出的病症。呕吐常见于西医学中的神经性呕吐、胃炎、幽门痉挛或梗阻、胰腺炎、某些急性传染病等。
艾炷灸
【取穴】内关、中脘、足三里、公孙。
【操作】按艾炷隔姜灸常规操作。隔日灸1次,每次3~5壮,10次为1疗程。
艾卷灸
【取穴】选穴分:①组:中脘、上脘、足三里;②组:脾俞、胃俞、内关。
【操作】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采用艾卷温盒灸法操作。每穴每次灸治10~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
温灸
【取穴】中脘、足三里(双)、胃俞、内关(双)。
【操作】采用针上加灸法施术,每次灸治2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
灯火灸
【取穴】前胸及剑突下部位。
【操作】先用75%的酒精药棉在胸前及剑突下揉擦须臾,揉擦部位即可出现皮肤异点数颗,从上至下逐点爆灸。操作时左手持有方孔古币一枚按于穴位上;右手持粗灯芯草一根,蘸以茶油或菜油,以尖端在酒精灯上点燃。趁火势炎炎之际,对准币眼的穴位上迅速灼灸,当灼及皮肤时,发出“啪”的声响,叫做1壮,每穴每次只灸1壮。
敷灸
【取穴】中脘、膻中、期门(双)。
【操作】取胡椒10克,绿茶3克,酒曲2克,葱白20克共捣烂成糊状,分别摊于4块直径3厘米的圆形塑料布或油纸上,敷贴于上述各穴处,以胶布固定,每次敷贴6~12小时,每日1次。
六、呃逆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俗称打嗝,古称“哕”。本病多自寒邪、胃实、食滞、气郁,或中焦虚寒,或下元亏损,或重病大病之后正气衰弱而致。本病常见西医学胃、肠、肝胆、腹膜、食道、纵隔疾病引起的膈肌痉挛。
艾炷灸
【取穴】膈俞、内关、巨阙、行间、内庭。
【操作】按艾炷灸法施灸,每日灸1~2次,每次每穴灸5壮。
隔物灸
【取穴】中脘、膈俞、内关、神阙。
【操作】按艾炷隔姜灸常规施术,每次灸5~10壮,每天1次。
灯火灸
【取穴】天突。
【操作】取粗灯芯草1根,蘸以桐油或食油,在酒精灯上点燃,迅速在天突穴烧灸,当灸及皮肤时可听到轻微的“啪”声,灸后大部灯火即灭,灸灼部位可出现轻微的火灼焦点。
七、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因有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寒温失调、虫积等。其基本病机为实邪内阻、气血壅滞,或气血亏虚、经脉失荣。腹痛大致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胰腺炎、急、慢性肠炎、肠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艾炷灸
【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
【操作】按艾炷灸法常规施术。每日施灸1~2次,每穴灸3~5壮。
隔物灸
【取穴】中泉穴(手背腕上部,即阳池与阳溪之间是穴)、关仪穴(膝盖骨外侧,稍凹陷处是穴)。
【操作】按隔药(生姜)灸法常规操作。每天1~2次,每次每穴灸5~10壮。
艾卷灸
【取穴】中脘、气海、神阙、足三里、阿是穴。
【操作】按太乙神针灸法常规操作。每日1次,每次每穴5~10分钟,7次为1疗程。
灯火灸
【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
【操作】采用明灯火爆灸法。每天施灸1次,每穴灸1壮。必要时可灸2次,但要避开原灸点,以免过度灼伤。
敷灸
【取穴】神阙、关元、天枢。
【操作】取药膏约5分硬币略大而稍厚,敷于上述穴位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
八、腹泻
又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样而言。多由湿邪所伤和内伤食滞所引起,其病变主要在肠、胃、脾。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节。它可包括西医学胃肠、肝胆、胰腺等某些病变引起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神经官能症、食物中毒等病症。
艾卷灸
【取穴】大肠俞(双)、关元、神阙、足三里(双)。
【操作】按艾条灸法常规操作。可先灸大肠俞(双)10分钟,然后再灸其余穴位各10分钟,每天1次。
艾炷隔物灸
【取穴】天枢、足三里、阴陵泉。
【操作】按隔药(姜)灸法操作。每日施灸2次,每次每穴灸3~5壮,10次为1疗程。
温灸
【取穴】神阙、中脘、天枢、脾俞。
【操作】按温盒灸法常规施灸。每次每穴施灸15~30分钟,每日灸1~2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灯火灸
【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阴陵泉。
【操作】采用明灯爆灸法施术。每天施灸1次,每穴灸1次,3~5天为1疗程。
九、腹胀
腹胀是指脘腹及脘腹以下的整个下腹部胀满的一种症状。多由饮食失节、起居失调、湿阻气滞、脾胃虚弱以及外伤、术后等原因引起。本病多见于西医学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腹腔手术后出现腹胀者。
隔物灸
【取穴】天枢(双)、上巨虚(双)。
【操作】按艾炷隔物(药饼)灸法施术。将药饼置穴位上,上放艾炷点燃施灸,至局部皮肤微红充血以能忍耐为度。每日1~2次,灸治次数根据病情,轻者少灸,重者多灸。
艾卷灸
【取穴】胃俞、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
【操作】按太乙神针灸法施术。每天施灸1次,每次每穴5~10壮,10次为1疗程。敷灸
【取穴】神阙。
【操作】将冰片02克研成细末,纳入脐中,用胶布固定,上用松节油适量热敷(或用热水袋热敷),每次30分钟,每日1换。
十、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高于19/12千帕(140/90毫米汞柱),是一个常见的临床表现。高血压病是指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
艾炷灸
【取穴】足三里。
【操作】按艾炷瘢痕灸法常规施术。每穴连续灸5~7壮,灸至穴上能见到小泡为度,一般灸3~5次,血压可平稳下来。
艾卷灸
【取穴】神阙、涌泉。
【操作】按艾卷隔物(药饼)悬灸法灸治。取制成的药饼分别贴于上述穴位上,贴药后以胶布固定,再以艾条点燃悬灸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温灸
【取穴】足三里、涌泉、内关。
【操作】按温灸针上加灸法操作。每穴每次灸治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灯火灸
【取穴】曲池、太冲,足三里、风池。
【操作】采用阴灯灼灸法施术。每天施灸1次,每穴灸1壮,10天为1疗程。
敷灸
【取穴】神阙、涌泉。
【操作】按敷灸法常规施术。取眩晕糊10~15克,分别敷贴于穴位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日一换,1个月为1疗程。
十一、冠心病
是指冠状动脉因发生粥样硬化而产生了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与中医学“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证相类似。
艾炷灸
【取穴】内关、膻中、心俞、关元、厥阴俞、足三里。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常规操作。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5~30分钟,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温灸
【取穴】内关、膻中、心俞、关元、足三里、厥阴俞。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施术。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次施灸15~20分钟,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灯火灸
【取穴】厥阴俞、心俞、膏肓俞、神堂、神道、心前区阿是穴、内关、间使、神门。
【操作】按灯火灸法常规操作。每次选用6~7个穴位,每穴灸1壮,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十二、心悸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的一种病证。它包括惊悸和怔忡。常与精神因素、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淤血阻络有关。分别与各种心脏病所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官能症等出现以心悸心慌为主症时相类似。
艾卷灸
【取穴】心俞、内关、神门、巨阙。
【操作】按艾卷温和法操作。每日1~2次,每次灸10~15分钟,10次为1疗程。
敷灸
【取穴】膻中、心俞、虚里。
【操作】按敷灸法常规施术。每次任选2穴交替贴敷冠心膏,每处1张,每张贴12~24小时。外贴7天为准,有效者可连续使用15~30天为1疗程。
十三、淋证
淋证以小便频数急涩、淋漓不尽、小腹拘急、痛引脐中为特征。多由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泌尿系统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膀胱结核、泌尿系结石、癌肿等。
艾灸法
【取穴】膀胱俞、阴陵泉、三焦俞、行间、太溪。
【操作】按艾炷灸法常规施术。每日施1~2次,每次灸3~5壮或每穴每次5~10分钟。
灯火灸
【取穴】膀胱俞、太溪、行间、三焦俞、阴陵泉。
【操作】按灯火灸常规操作。①热淋、石淋、血淋:用明灯爆灸法施术。②气淋、膏淋、劳淋:用阴灯灼灸法施术,每天施灸1次,每穴1壮,至愈为度。
敷灸
【取穴】神阙、膀胱俞、肾俞。
【操作】按敷灸法操作。取虎杖根100克,乳香15克,琥珀10克,元寸1克。以鲜虎杖根和诸药混合,捣融如膏。取药膏如枣大一块,放于胶布中间,贴敷穴位,1穴1张,每日换药1次。
十四、癃闭
癃闭是以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疾患:其中以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为闭,一般多合称为癃闭。癃闭包括现代医学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及由肾功能衰竭所引起的无尿症。
艾灸法
【取穴】关元、中极、命门、三焦俞、三阴交。
【操作】按针上加灸法操作施术。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0~20分钟,3次为1疗程。
隔物灸
【取穴】神阙、关元、中极、命门、三焦俞、三阴交。
【操作】按艾炷隔姜灸法操作施术。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5~10壮,每日灸治1~2次,3次为1疗程。
灯火灸
【取穴】膀胱俞、三焦俞、长强、水道、阴谷。
【操作】采用明灯爆灸法施术。每天施灸1次,每穴1壮,连灸至愈为度。夏灸时要避开原灸点,以免过度灼伤。
蒸气灸
【取穴】腹部。
【操作】按药物蒸气灸法施灸。取桃枝、柳枝、木通、花椒、明矾各30克、葱白、灯芯草各1把,将药物加水5000毫升,煎汤。围被,趁热用药液蒸气熏洗腹部,冷后再热,每日2~3次,每次40~60分钟。
十五、阳痿
阳痿是男性生殖器痿弱不用,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不能完成正常房事的一种病症。多因情志不遂、肝胆湿热、肾气亏虚等,致使宗筋弛纵所引起,是男科的常见病之一。多属现代医学中枢神经失调所致的神经衰弱,与神经官能症往往互为因果,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若某些慢性疾病表现以阳痿为主者,可参本病内容辨证论治。
艾炷灸
【取穴】关元。
【操作】按艾炷无瘢痕灸法施灸。用陈艾绒做成中等艾炷,直接灸关元穴,每次100~200壮,每周1次,3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周。
艾炷隔物灸
【取穴】关元、神阙、中极、肾俞、腰阳关、命门。
【操作】按艾炷隔姜灸法程序操作施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3~5壮,每日2次,7~10次为1疗程或痊愈为止。
艾卷灸
【取穴】膈俞、肾俞、胃俞、命门、腰阳关、关元、中极。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操作施术。每次取3~5个穴位,交替取穴,先将灸盒无底的一面罩住所需灸部位,然后点燃1寸长左右的艾卷(根数依所灸部位确定)对着罩在盒下的经络和穴位,横放于盒网上,最后盖上盒盖,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治愈停用。
灯火灸
【取穴】命门、关元、肾俞、曲骨、三阴交。
【操作】采用阴灯灼灸法操作施术。每天施灸1次,每穴灸1~2壮,10次为1疗程。
十六、遗精
遗精是指以不因性交而精液自行泄出症状为主的一种疾病。多因肾虚封藏不固,或君相火旺、湿热下扰精室所致。其中有梦而遗精的名为“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的名为“滑精”,此为遗精的两种轻重不同的证候。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前列腺炎、精囊炎等引起的遗精症,一般参考本病内容辨证施治。
艾炷灸
【取穴】中极、曲骨、膏肓、肾俞。
【操作】按艾炷灸法常规施灸。每日1次,每次每穴施灸3~5壮,艾炷如黄豆或半个枣核大,7天为1疗程。
艾卷灸
【取穴】关元、归来、肾俞、志室、内关。
【操作】按艾卷悬灸法常规施灸。每次交替取穴3~5个,每日灸1~2次,每次每穴灸5~10分钟,10次为1疗程。
灯火灸
【取穴】四满、志室、肾俞、关元。
【操作】采用阴灯灼灸法施术。每天施灸1次,每穴1~2壮,10天为1疗程。
十七、精子缺乏症
精子缺乏症系指精液内精子缺乏、稀少或精子畸形。多由不同原因引起睾丸组织萎缩、生精细胞退行病变所致。是造成男性不育症的常见原因。中医学属“不育”范畴。
艾炷灸
【取穴】神阙。
【操作】按艾炷隔盐灸法施术。取精制白细盐适量纳入脐窝,使与脐平,艾炷如黄豆大或半个枣核大,每次灸15壮,1天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艾卷灸
【取穴】关元、神阙、肾俞、命门、精宫、三阴交。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施术。每次选2~4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5~20分钟,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十八、癫痫
癫痫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以在病程中有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致暂时性突发性大脑功能失常为特征。功能失常可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行为、植物神经等不同障碍,或兼而有之。本病属于中医“痫证”范畴。
艾卷灸
【取穴】心俞、百会、中脘、身柱。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常规施术。每穴每次施灸10~20分钟,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艾炷灸
【取穴】长强、会阴、太溪、太冲。
【操作】按艾炷隔物(姜片)灸法常规施术。每穴上放姜片约0.3厘米厚,上置艾炷如黄豆大,每日灸治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灯火灸
【取穴】百会、崇骨、会阴。
【操作】按明灯爆灸法施灸。每穴每次只灸1壮,根据病情10天灼灸1次。
敷灸
【取穴】神阙。
【操作】按敷灸法常规施术。将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撒入脐窝内,外用膏药固定,7~10天换1次。
十九、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由坐骨神经本身或其邻近组织的病变所引起。临床上有真性、假性坐骨神经痛之分。中医学属“痹证”范畴。
艾灸
【取穴】夹脊、秩边、环跳、委中、腰阳关、阳陵泉、承山、悬钟。
【操作】按艾炷灸法常规施术。每日施灸1~2次,每穴3~5壮,连用至愈。
灯火灸
【取穴】环跳、殷门、承山、委中、足三里、阿是穴。
【操作】采用明灯爆灸法施术。每穴灸1壮即可,每天施灸1次,10天为1疗程。
敷灸
【取穴】环跳、委中、承山。
【操作】按敷灸法常规操作。取鲜姜自然汁500克、明亮水胶120克用文火同熬成稀膏,摊涂布上,临用时将研细的肉桂、细辛末掺于膏药中,敷于穴位上,每天换药1次,5天为1疗程。
二十、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反复发生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但无感觉缺失和运动障碍。属中医学的“头痛”、“偏头痛”、“面痛”范畴。
艾灸法
【取穴】下关、合谷、颊车、翳风、阳白、颧髎。
【操作】按艾条悬灸法操作施术。每日施灸2次,每次5~10分钟。
灯火灸
【取穴】太阳、攒竹、阳白、耳门、夹承浆、颊车、翳风。
【操作】按灯火隔艾叶灸法施术。每2天施灸1次,每穴爆1壮,10次为1疗程。
敷灸
【取穴】太阳(双)。
【操作】按敷灸法施术。将药饼敷于穴位上,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7天为1疗程。
二十一、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是颧骨内面神经管内段的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造成病侧面部肌肉瘫痪和口眼斜的一种急性周围神经疾病。中医学的“歪嘴风”、“口眼斜”、“面瘫”与之类似。
艾炷灸
【取穴】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
【操作】按艾炷灸法常规施术。每日施灸1~2次,每穴3~5壮。
艾卷灸
【取穴】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
【操作】按艾卷悬灸法施术。每日施灸1~2次,每穴3~5壮。
温灸
【取穴】风池、颊车、地仓、阳白、下关、翳风、合谷、足三里。
【操作】按温灸针上加灸法施术。每次选四个俞穴毫针行刺,得气后留针,取四块4×4厘米见方的硬纸板,中心扎一小孔,将四块纸板分套在四根针上,再取四节约2厘米长的艾条段,分别套在四根针柄上;距纸板约2~5厘米处,点燃(无焰)穴端上段,每次每穴灸1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灯火灸
【取穴】翳风、地仓、阳白、颊车、合谷。
【操作】采用阴灯灼灸法施灸,每天施灸1~2次,每穴灸1壮:15天为1疗程。复灸时应避开原灸点,以免灼伤皮肤。
敷灸
【取穴】下关、太阳、颊车。
【操作】按敷灸法施术。将斑蝥2个,巴豆3个,麝香002克,鲜柳枝头1枝或带叶5片,鲜生姜10克共捣如泥,贴于患侧的穴位上。当敷药处有热性刺痛感时,即将药物除去。每隔7~10天敷药1次,一般1~3次痊愈。
二十二、急性肠梗阻
急性肠梗阻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常见急腹症之一。其临床特点是腹痛、呕吐、腹胀、排便和排气停止等。属中医学的“关格”、“肠结”、“腹痛”等范畴。
艾灸法
【取穴】中脘、大横、天枢、足三里、神阙、关元。
【操作】将艾炷隔姜灸法施术。每次约灸3~7壮(每日灸2~3次,病愈为止)。
敷灸
【取穴】神阙、阿是穴。
【操作】按敷灸法施术。将大蒜120克、芒硝30克共捣为糊膏,敷于穴位上。敷药前,用2~4层油纱布作底垫。2小时后,去掉蒜泥,用温水洗净蒜汁,然后将大黄120克研为细末,过筛,用醋60毫升调成糊状,直接敷。1次8小时。
二十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指周围血管的慢性闭塞性炎症病变。病变可累及四肢的中小动脉和静脉。以下肢多见,属中医学“脱疽”范畴。
艾灸法
【取穴】大椎、大陵、命门、太溪。
【操作】按艾炷隔姜灸法常规施术。每穴每次灸5~7壮,每日灸治1~2次,10次为1疗程。
敷灸
【取穴】上巨虚、涌泉。
【操作】按敷灸法施术。取三分三、独定子、云南重楼各60克,红花20克、白芷30克,桃仁40克,共研为末,过筛备用。每次取四分之一量,用甜米白酒或红糖醋酸调匀。外敷于穴位上,再以绷带固定。隔日换药1次,1个月为1疗程。
二十四、痛经
凡在经期前后或在行经期间发生腹痛或其他不适,以致影响生活和工作者,称为痛经。
针灸
1主穴气海、合谷、三阴交;配穴关元、子宫、蠡沟、足三里。先针主穴,强刺激,痛不止加配穴或灸气海、关元。
2主穴取关元、中极、三阴交。实证可配地机、次髎,气滞血淤加血海、太冲,寒湿凝滞加脾俞、十七椎下,气血不足加肝俞、脾俞或肾俞、足三里。每次使用1~2个穴,并结合症状加配穴,针灸以强刺激为佳。
3主穴取三阴交、合谷;备穴取关元、气海、十七椎下。在经前2~3天开始针刺,月经后再针2~3次,下腹痛时先针三阴交,用强刺激手法,持续捻转1~2分钟。如行经期疼痛发作时,针十七椎下穴,3~4厘米深。艾灸气海、关元5~10分钟,三阴交10~15分钟,腰酸加肾俞15分钟。

二十五、月经失调
成年女子月经周期、月经量、经期异常改变或混乱,以及月经前后出现某些特殊症状或体征,称为月经失调。由于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失调,称器质性月经失调。若生殖系统发育正常,而由于卵巢功能紊乱或身体其他器官疾病引起的月经失调,称为功能性月经失调。
针灸
1主穴取关元、三阴交。先期有热加太冲、太溪;气虚者加脾俞、足三里;后期者加足三里、公孙;虚寒者加脾俞、命门;气滞血淤加血海、行间;先后无定期因肾虚者加肾俞、交信;因肝郁者加肝俞、太冲、内关。以调节足三阴经及冲、任二脉为主。虚补实泻,腹部穴,因虚寒者可加灸。本病多在月经前针治,连针3~5次,至下次月经来潮前再针。
2主穴取关元、中极,配穴取三阴交、足三里、血海、阴陵泉。每天取1个主穴,2个配穴,交替使用,中等刺激,每天针1~2次,留针15~20分钟,3周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针血海、三阴交时,宜两侧同时捻转,针感能达小腹部的效果好。
二十六、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卵巢功能失调引起子宫内膜不正常反应,以致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的月经疾病,简称功血。
针灸
1取三阴交(双侧)、中极、子宫(双侧)穴。当体内有一定雌激素水平时,可在月经周期的15~17天,每日针刺1次,连用3次。手法采用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2取红穴(第二、三掌骨指端下2厘米)。用温针断红穴灸2壮,或灸神阙、隐白穴。主要起止血作用。
3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极、太溪、孔最穴。每日1次,每次针3~4个穴,中等刺激,30次为1疗程。
4取主穴八髎;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阴陵泉、肾俞、关元。每次取一对主穴,2~3个配穴,中等刺激,每日1次。
5主穴取关元、三阴穴;配穴取中极、血海、子宫。主配穴交替使用。三阴交、血海用强刺激,关元、中极用中等刺激。也可用中极透曲骨或子宫透曲骨。
二十七、闭经
女子超过青春期,而月经仍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建立之后,不因怀孕、哺乳,而又未到绝经期,月经突然停止而超过3个月以上仍未来潮,称为闭经。
针灸
1主穴取关元、三阴交、血府;血枯加膈俞、肾俞、脾俞、足三里,血滞加合谷、血海、气冲,痰温加脾俞、中脘、丰隆。血府穴针刺深度可达3~4厘米,得气后用中等刺激捻转约半分钟即可起针,注意刺近肾脏不可过深,不宜留针。关元穴针后宜加艾条温盒灸10分钟左右。
2主穴取三阴交、关元;虚证加足三里、血海、肾俞;实证加太冲、中极。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每日1次。
3主穴取中极、三阴交;配穴取血海、足三里、关元。每次一个主穴,加两个配穴,针刺用弱手法。
4主穴取三阴交、关元、中极;配穴取血海、地机、太白、公孙、曲泉。每次2个主穴2个配穴。针时力求关元、中极的针感下达阴部;三阴交的针感上越两膝。
5主穴取关元、中极;配穴取三阴交、足三里、血海、阴陵泉、曲泉。每天取一个主穴两个配穴,交替使用,中等刺激,每天针1~2次,留针15~20分钟。3周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针血海、三阴交时,宜两侧同时捻转,针感能达小腹部的效果好。
二十八、白带增多症
女性在青春期、月经前期或妊娠期,阴道排出少量白色或淡黄色分泌物,又无特殊臭气,这叫白带,属于正常生理范围。若带下量多,颜色深黄或淡黄,或混有血液,质黏稠如脓或清稀如水,气味腥,则称为白带增多症,是妇女生殖器官炎症或肿瘤等疾病的一种临床症状。
针灸
1主穴取膈俞、胆俞;月经不调配关元、三阴交;心悸配内关、神门;腰酸四肢无力配肾俞、带脉、足三里、阴陵泉。有热者酌用泻法;心悸、腰酸乏力者用补法或加温盒灸。一日1次,一般3~4次。
2主穴取环跳;配穴取三阴交、隐白。针刺环跳穴,使针感向下扩散,留针15~20分钟。一般3~4次获得痊愈。如效果不佳可配三阴交、隐白穴。
3取穴共分3组:关元、三阴交;气海、归来、复溜;子宫、中极。3组穴位交替使用,采用中等刺激手法。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4取命门、神阙、中极穴。做艾卷灸。每穴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1疗程。
二十九、妊娠呕吐
妊娠呕吐,是指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出现较频繁或严重的恶心、呕吐、妨碍正常饮食为主证;甚则发生营养不良或严重酸中毒,即早期妊娠中毒症。中医学称为“妊娠恶阻”,如发生较为严重营养不良,常称为“妊娠似痨”。
针灸
1取中脘、足三里、公孙穴。胃虚者配上脘,肝热者配内关、太冲,痰滞者配丰隆、阴陵泉;呕吐苦水加阳陵泉。针刺宜补泻兼施,每日1次。
2取中脘、建里、幽门、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穴。腹部穴用抑制法,四肢穴用兴奋法。针灸并用,每日1次,持续3~5天。
3取金津、玉液、中脘、足三里穴。先灸中脘、足三里,5~10分钟,再点刺金津、玉液,使之出血。轻者每日1次,重者每日2次。
三十、乳汁过少
乳汁过少,是指分娩3日以后,乳汁分泌过少或胀滞不通的病证,可伴有乳房胀痛,胸胁胀急等证候。
针灸
1主穴取乳根、膻中;配穴取足三里、少泽。主、配穴交替使用,中、强刺激。
2主穴取膻中、乳根、少泽;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肝郁气滞者配内关、太冲。针刺时虚者补法,实者泻法。每日1次,连针3次为1疗程。
3主穴取膈俞、脾俞、足三里、曲池、膻中;配穴取血海、乳根。膈俞、脾俞、足三里用补法;曲池、血海用泻法;膻中、乳根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治1次,连续3次为1疗程。
三十一、回乳
孕妇分娩后,不需哺乳时,可取针灸、药物等办法使乳汁分泌减少、渐至无乳者,称“回乳”,也称“断乳”。
针灸
1取足临泣、光明穴,针刺后加灸。每穴艾条灸10分钟,每天1次,须连续针灸3~5次。
2取穴共分2组:A乳根、膻中、足三里;B足临泣、少泽。两组交替使用,强刺激,留针30分钟。
三十二、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一两年之内,因卵巢功能开始退化,而发生的一系列综合征候。临床表现以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经量增多或减少、外阴、阴道、子宫内膜萎缩为主征;伴见头晕、失眠、烦躁易怒、心悸、面色潮红、出汗、血压升高,以及水肿等证候。
针灸
取三阴交、太溪、肾俞穴。肝阳上亢者配太冲、百会、风池;心血亏损者配心俞、脾俞;脾胃虚弱者配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痰气郁结者配膻中、中脘、气海、丰隆、支沟;神志失常者加人中、大陵;浮肿者加关元、水分、足三里、阴陵泉。针刺补泻兼施,酌情用灸。
三十三、颈淋巴结核
颈淋巴结核指结核性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相当于中医的瘰疬,俗称“疬子颈”。
艾灸法
【取穴】足三里、手三里、中府。
【操作】按艾卷悬灸法施术。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相距约3~5厘米,左右俞穴交替施灸10~15分钟,当皮肤潮红,停止灸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
敷灸法
【取穴】光明穴。
【操作】按敷灸法程序操作。取生大蒜5克,捣成泥状备用。施灸时将10厘米×10厘米胶布1块,中间剪成直径25厘米的圆洞,对准穴位贴在腿上(即光明穴处),再取蒜敷于穴位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最后用消毒纱布包扎即可。敷灸约1小时许,患者感到局部痒痛,可将蒜泥取下,可见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水泡,并逐渐增大,待其破溃后敷以炉甘石粉或锌氧粉。
三十四、腱鞘炎
腱鞘炎是一种腱鞘损伤性疾病,常发生于肘、腕及手指等部位,多见于青壮年。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病变局部皮肤微红,轻度肿胀疼痛,患肢活动受限等。若发于肘部者,用力握拳及作前臂旋转动作时,肱骨外上髁等处疼痛加剧;若发于手指部,当手指伸屈时,其疼痛可向腕部放散,常可发出弹响指。在其病变局部,均可找到压痛点。本病属祖国医学的“伤筋”、“筋痹”范畴。
艾灸法
	【取穴】阿是穴、肘髎、曲池、列缺。
【操作】按艾炷隔姜灸法程序操作。用如硬币厚的老姜片置于穴位上,然后以艾绒捏成枣核大的圆锥形艾炷,稳放在姜片上点燃,待患者感到灼热不能耐受时将姜片向上提1~2厘米,使保持其适宜的温度。燃毕另换1炷,一般每次灸5~7壮,病程较长,疼痛较甚者可酌情增加到10壮。每天或隔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以上,10次为1疗程。
灯火灸
【取穴】阿是穴、列缺、阳池、腕骨、合谷、曲池。
【操作】按灯火灸法常规施术。每次选用4个穴位,并标记出来,用3~4厘米的灯芯草蘸油(香油、菜油均可)点燃后快速按在穴位上进行烨烫。一般3~5天施灸1次,亦可每天施灸1次,3~5次为1疗程。
敷灸
【取穴】患处阿是穴(疼痛明显处)。
【操作】按敷灸法程序操作。取干姜45克,炒草乌24克,肉桂30克,香白芷90克,煨南星30克,炒赤芍10克,没药30克,乳香15克,细辛15克,炒大黄45克。上药共研细末,再加入麝香3克(也可用冰片代替),混匀后,用凡士林调成糊膏状,密贮备用。用时取药膏适量贴于患处压痛最明显的部位,上盖油纸,纱布包扎即可。隔日换敷1次。
三十五、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俗称“偏坠”或“偏气”,是指睾丸鞘膜囊内积聚的浆液多于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临床主要表现为阴囊局部肿物,逐渐增大,肿物表面光滑,有波动感,透光试验可以透过,阴囊皮肤正常。肿物多为圆卵形,一般不引起疼痛,肿物较大时有下坠感,过大则影响行动。临床上常为一侧病变,亦可有双侧发生者。本病属祖国医学“水疝”范畴。
艾灸
【取穴】局部阿是穴、三阴交、三角灸、归来、大敦。
【操作】按艾炷着肿灸法施术。每次选用1~3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3~5壮,艾炷如绿豆或黄豆大,每日灸治1次,7~10次为1疗程。
蒸气灸
【取穴】患处。
【操作】按药物蒸气灸法操作。取生大黄30克,芒硝60克加开水1小盆,将药物浸渍搅和5分钟后,先熏洗后坐浴,1日2次。
敷灸
【取穴】神阙、阴囊,
【操作】按敷灸法操作。取八角茴香7粒,大枣7枚研为细末;先将蜂蜜烧开去沫,把药粉和成1厘米厚、直径5厘米大小药饼,肚脐常规消毒后贴上药饼,用胶布固定。另取小茴香50克,屋梁上老尘土50克掺匀后装入一个长4寸,宽3寸白布袋内,熨热敷于睾丸上,凉了再热,每次敷20分钟,每日1次。
三十六、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肛管和乙状结肠下段的黏膜层或全层脱出于肛门外的疾病。常因小儿、老年体弱、妇女产后、久病体虚、久痢久泄、素患痔疾致直肠黏膜下层组织和肛门括约肌松弛,或直肠发育缺陷及支持组织松弛无力而发病。属中医的“脱肛”、“截肠”等病证范畴。
艾灸法
【取穴】百会、长强、气海。
【操作】按艾炷灸法常规程序施术。每日施灸2~3次,每穴5~10壮,疗程12~25天。
药物蒸气灸
【取穴】肛门。
【操作】按药物蒸气灸法常规施术。取五倍子36克,地榆30克、土黄连30克。将上药加水煎煮,趁热先熏后洗,待药液温时可坐浴,1天1次,每次20~40分钟。15~30天为1疗程。
灯火灸
【取穴】百会。
【操作】按压灯火指温灸法施术。每天施灸1~2次,每次用指温压3~5次,7天为l疗程。
敷灸
【取穴】百会、神阙、石门。
【操作】按敷灸法程序操作。取蓖麻子仁适量,捣烂敷于穴位上,外加热敷。1次15分钟,1天3次,连续敷灸6次为1疗程。一般连用5~10个疗程。
三十七、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以乳腺局部有肿块疼痛,继而发热、发红为特征。多见于哺乳期妇女,以产后3~4周多发。属中医学“乳痈”范畴。
艾灸法
【取穴】病变局部阿是穴、乳根、膻中、肩井。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常规施术。每穴每次施灸5~15分钟,每日灸治1~2次,3次为1疗程。
灯火灸
【取穴】①乳根、肩井、膻中、足三里、期门;②患处梅花灯火穴和结顶穴、手三里、乳根。
【操作】用阴灯火灼灸法。两组穴交替使用,每天灸严1组俞穴,每天施灸1次,每穴灸1~2壮,连灸5~7天为1疗程。
药物蒸气灸
【取穴】患处。
【操作】按药物蒸气灸法常规施术。取葱白150~250克,切细后加入适量热水,先熏后洗患侧乳房,每日2~5次,2天为1疗程。
敷灸
【取穴】患处。
【操作】按敷灸法常规施术。取芒硝30克,马齿苋30克,两味共捣烂后外敷患处,用纱布覆盖、固定。1日2次,3天为1疗程。
三十八、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部长期劳损,椎间盘组织或骨与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影响邻近的神经、脊髓、椎动脉而导致的以颈项及肩背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点的综合征。属中医学的“痹症”、“痿症”、“颈筋急”等范畴。
艾灸法
【取穴】夹脊穴、阿是穴、大椎、肩井、风池、肩贞、合谷、足三里。
【操作】按艾炷隔姜灸法程序施术。每次3~6个穴位,每次3~6壮,每日灸治1次,7~10次为1疗程。
药熏蒸气灸
【取穴】患处。
【操作】按药熏蒸气灸法操作施术。取独活9克,秦艽9克,防风9克,艾叶9克,透骨草9克,刘寄奴9克,苏木9克,赤芍9克,红花9克,甲珠9克,灵仙9克,乌梅9克,木瓜9克。将上述药物水煎,趁热熏灸患处,待温(皮肤能忍受为度)浸洗患处,每次30~40分钟,每天2~3次,10天为1疗程。
敷灸
【取穴】患处。
【操作】按敷灸法常规施术。取三七10克,川芎15克,血竭15克,乳香15克,姜黄15克,没药15克,杜仲15克,天麻15克,白芷15克,川椒5克,麝香2克。将上药前10味共研细粉,放入150毫升白酒微火煎成糊状,或用米醋拌成糊状,摊在纱布上,并将麝香搽在上面,敷于患处。
三十九、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指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化或外伤后腰椎间盘纤维破坏引起间盘向椎管内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所导致以腰痛及一系列神经根症状为特点的病证。属中医学的“腰腿痛”、“腰脚痛”、“腰痛连膝”等范畴。
艾灸法
【取穴】阿是穴、秩边、足三里、阳陵泉、昆仑。
【操作】按艾炷隔姜灸法程序操作。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施灸5~7壮,每日灸法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药熏蒸气灸
【取穴】患处。
【操作】按药熏蒸气灸法操作施灸。取红花、透骨草、刘寄奴、土鳖虫、秦艽、荜拨、川芎、艾叶各10克。上述药物加水置于功率700瓦的电炉上加温,并将其放在治疗床下,相距治疗洞口(直径25厘米)约30~50厘米。患者卧于治疗床上接受蒸气熏蒸,每日30分钟,1日1次,6次为1疗程。
敷灸
【取穴】患处。
【操作】按敷灸法常规施术。取乳香12克,没药12克,麻黄10克,马钱子6克,生草乌6克,生川乌6克,骨碎补20克,自然铜10克,杜仲12克。上药炼制成膏备用。取适量敷贴患处,1日1次,10日为1疗程。
四十、骨结核
骨结核指结核杆菌感染,侵犯骨组织而致局部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等症状的继发病变,属中医学的“骨痨”、“骨疽”等范畴。
艾灸法
【取穴】病变局部阿是穴、大椎、身柱,足三里、绝骨、肩髃、曲池。
【操作】按艾炷瘢痕灸法施术。每次选用2~5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3~5壮,艾炷如黄豆或麦粒大,每日、隔日或3日灸治1次,3~5次为1疗程。
非艾灸法
【取穴】患处。
【操作】按黄蜡灸法操作施术。取黄蜡、香油各等分。将香油装入勺内,用慢火烧至滚开,再将黄蜡放入香油内溶化并待凉凝。施灸时将之化开,趁热用葱白沾蜡油在患处搽抹,反复刷抹5~10分钟,将凝固在患处的蜡油用敷料覆盖固定,再行施灸时将其刮去即可行上法。1日1次,10次为1疗程。
药熏蒸气灸
【取穴】患处。
【操作】按药熏灸法操作施术。取肉桂、炮姜、人参芦、川芎、当归各10克,白芥子、祁艾各30克,白蔹、黄芪各15克。将上述药物研为细末,用厚草纸卷成药卷,点燃熏灸患处,每次15~30分钟,1日1~2次,10日为1疗程。
敷灸法
【取穴】患处。
【操作】按敷灸法操作施术。取晚蚕沙30克,川椒目30克,白芥子30克,海桐皮30克,茅苍术15克,香白芷30克,吴茱萸30克,鲜生姜适量。上药捣碎和匀,用食盐250克炒热,装入布袋热敷于患处。每日换敷3次,每次热敷30分钟,10日为1疗程。
四十一、肩周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囊等组织病变而引起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特点的病证。属中医学的“肩痹”、“漏肩风”等范畴。
艾炷灸
【取穴】肩髃、肩贞、肩髎、臂臑、肩井、曲池。
【操作】按艾炷隔姜灸法常规程序操作施术。每次选用2~4个穴位,将姜洗净后切成厚约1~2毫米的薄片,放置在穴位上,将艾炷制成如枣核大,点燃上端后置于姜片之上,待燃至下端后,换置另一艾炷,每次施灸5~10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艾卷灸
【取穴】肩髃、肩贞、肩髎、臂臑、肩井、曲池。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施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温灸
【取穴】抬肩、肩贞、膈俞、肩髃、臂臑、肩井、肩部压痛点。
【操作】按温灸器灸法操作施术。取艾绒适量掺入中药粉,装入温灸器内点燃施灸,每次灸治可选3~4个穴位,每次灸30分钟,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无须间隔。
灯火灸
【取穴】肩前、肩髃、肩髎、肩井、阿是穴。
【操作】采用灯火隔艾叶灸法施术。每天施灸1人,每穴1~2壮,10天为1疗程。
敷灸
【取穴】肩髃、肩髎、曲池、天宗。
【操作】按敷灸法常规施灸。先取葱汁、蒜汁、姜汁各300毫升与米醋300毫升混合,放锅内加热,熬至极浓时,加入皮胶120克融化,再入飞箩面60克搅匀,略熬成膏状,备用。敷灸时取8平方厘米胶布数块,再取药膏适量摊于中央,分别敷贴在上述诸穴位上,每日敷贴1次,
四十二、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指腰部的累积性肌纤维、筋膜及韧带等软组织损伤,以发病缓慢,腰部酸痛为特点的病证。属中医学的“痹证”、“痿证”等范畴。
艾灸法
【取穴】肾俞、大肠俞、阿是穴。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施术。每次选2~4个穴位,将艾卷的一端燃着,先靠近皮肤,以后慢慢提高,直到病人感到舒快时就固定在这一部位。连续熏灸10~15分钟,至局部发红为度。每日灸治1~2次、10次为1疗程。
敷灸
【取穴】肾俞、阿是穴。
【操作】按敷灸法操作施灸。取生马钱、透骨草、生穿山甲、汉防已、生乳香、生没药、王不留行、辽细辛、五加皮,稀莶草、独活、生草乌、五倍子、上肉桂、枳实、牛蒡子、血余、干姜各10克,全蝎虫、威灵仙、生川军、泽兰叶、丝瓜络、生麻黄、土鳖虫、全僵蚕、防风各12克,当归尾15克,蜈蚣4条,功劳叶、生甘遂各30克。上述药物经香油2000克煎枯去渣,再熬药油至点水成珠时下黄丹1000克制成膏备用。敷贴于上述穴位上,3~5天换1次,1个月为1疗程。
药熏蒸气灸
【取穴】腰部。
【操作】按药熏蒸气灸法操作施灸。取红花15克,当归90克,活血龙90克,五加皮90克,防风120克,川牛膝120克,金刚刺120克,红藤120克。上述药物加水过药面,煎煮沸20分钟,置于治疗的洞孔(直径约30厘米)下15~20厘米处。患者卧床上,腰部对准治疗洞口直接蒸薰,每次治疗20~30分钟,1日1次,15~20次为1疗程。
四十三、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指以损伤后立即出现剧烈性腰痛、腰肌紧张及活动受限为特点的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和节囊、腰骶关节及骶关节的急性扭挫损伤。属中医学的“闪腰”及“淤血腰痛”等范畴。
艾灸法
【取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承山,阿是穴。
【操作】按艾炷无瘢痕灸法施术。施灸时将艾炷(底径08厘米,高1厘米)置于疼痛局部,灸点多少应按患处的范围而定,每个艾炷相距4~5厘米,每点(穴)灸7~8壮,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非艾灸法
【取穴】患处。
【操作】按石蜡灸法操作施灸。施术时根据疼痛范围,将石蜡制成半凝固状态,约50℃温度的药饼,敷灸于患处,每次30~60分钟,1日2次,10~15次为1疗程。
敷灸
【取穴】患处。
【操作】按敷灸法施术。取马钱子12克,骨碎补20克,生南星10克,田三七20克,威灵仙12克,独活10克,乳香12克,桃仁12克,红花6克,大黄10克。上述药物研细末。调拌凡士林,外敷贴于患处。1日1~2次。
四十四、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指踝关节过度内、外翻导致以踝部肿胀。剧痛及功能受限为特点的踝部软组织损伤。属中医学的“筋伤”、“崴脚”等范畴。
艾灸法
【取穴】解溪、丘墟、昆仑、商丘、太溪、阿是穴。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施术。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次每穴施灸10~15分钟,1日1~2次,3次为1疗程。
非艾灸法
【取穴】中封、丘墟、阿是穴。
【操作】按铝灸法操作。取乳香、没药、儿茶、自然铜、血竭、黄柏、红花各等量。上述药物研末调成膏,取适量于小铝纸片(可用香烟盒内的铝纸)上,贴在穴位上点燃灸之,每次灸治15~20分钟,1日2次,10次为1疗程。
敷灸
【取穴】患处。
【操作】按敷灸法操作施术。取大葱适量捣烂。炒热后敷贴患处,凉则换,每次20~40分钟,1日1~2次,3~5次为1疗程。
药熏蒸气灸
【取穴】患处。
【操作】按药熏蒸气灸法操作施术。取松木锯末500克,陈醋500毫升。上述药物加水400毫升煮沸后,将患足置于药盆上,距20厘米左右,再覆盖上宽大毛巾,进行蒸熏20~40分钟,1日1~2次,5~7次为1疗程,
四十五、落枕
又称失枕、失颈,是由于睡眠姿势不当或感受外邪而导致以颈项部强直酸痛不适、转动不灵为特点的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颈部软组织扭伤。
艾灸法
【取穴】颈部阿是穴、风池、天柱、大椎、肩中俞、大杼。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操作施灸。每次取3~4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5~30分钟,1日1~2次,3次为1疗程。
灯火灸
【取穴】玉枕、天柱、大椎、阿是穴。
【操作】采用明灯爆灸法操作施灸。每天施灸1次,每穴l壮,连灸3天。
药熏蒸气灸
【取穴】患处。
【操作】按药熏蒸气灸法常规操作施术。取伸筋草9克,海桐皮9克,西秦艽9克,当归尾9克,川羌活9克,钩藤9克,红花6克,乳香6克,没药6克。上述药物加水煮沸5~10分钟,趁热熏蒸患处。待温用药液渍洗患部,每次20~30分钟,1日2次。
敷灸
【取穴】颈部阿是穴。
【操作】按敷灸法施术。取蓖麻叶适量捣烂如泥膏状,敷贴于颈部阿是穴,上覆油纸固定,1日1次,3天为1疗程。
四十六、肛裂
肛裂是肛管齿线以下皮肤全层的皲裂,多发生于肛管后方正中线上。由于肛管解剖上的特点,此处皮肤在排便肛管扩张时易受创伤而造成全层撕裂。齿线邻近有慢性炎症时,因纤维化而失去弹性更易受损。撕裂创面因继发感染而形成溃疡,排便时摩擦而疼痛并少量出血,经久不愈而成慢性溃疡,创面较平硬,灰白色,溃疡下端常有一袋状皮赘,酷似外痔,称“哨兵痔”。便时及便后肛门疼痛是此病的特点。患者因惧怕疼痛不敢排便,使粪便在肠腔积存过久,变干变硬,下次排便时疼痛更加剧烈,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患者极为痛苦,甚至影响工作、学习。
针灸
【取穴】取白环俞、长强、承山穴。
【操作】从白环俞斜向内下方刺入,使感应扩展至肛门;长强直刺,进针后并可向左前、右前方透刺,使感应达肛门周围,承山用强刺激。每日1次,不留针,10次为1疗程。
四十七、脱肛
脱肛是指肛管和直肠的黏膜层以至整个直肠壁脱出于肛门外,也称直肠脱垂。多见于老人、小儿和多产妇女,常见诱因为:慢性咳嗽、慢性腹泻、排尿困难、百日咳等症。临床表现:病初,排便后脱出之黏膜尚能自动回缩,后逐渐便后需用手送还肛内,患者有肛门坠胀、排便未净感觉,严重者,咳嗽、打嚏喷时均可引起脱肛。脱出的黏膜、肠壁如不及时送还,久之可因慢性刺激而发炎、红肿、糜烂、溃疡,甚至形成绞窄坏死。
针灸
【取穴】百会(小儿囟门未闭可用灸)、长强、承山、大肠俞、白环俞穴。
【操作】每次选2~3穴,强刺激,每日1次,每10次为1疗程。
四十八、丹毒
丹毒是皮肤或黏膜内网状淋巴管的急性传染性细菌性感染。多由溶血性链球菌自不易察觉的皮肤破损处侵入引起,好发于面颊及四肢。炎症不侵及皮下组织,极少化脓,病程进展快,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临床表现为:突然发冷、高热、头痛,患部皮肤红肿,边缘稍高起,与周围正常皮肤之间界限清楚,重者可出现炎性水泡,病变呈跳跃式发展,局部有灼热感和疼痛。病程约2周左右。
针灸
【取穴】大椎、曲池、陷谷、委中、内关、太阳、足三里。
【操作】在刺血拔罐后,可配合针刺、大椎、陷谷、曲池须直刺,强刺激;委中点刺放血;头痛加刺太阳,恶心加刺内关和足三里,均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
四十九、急性淋巴管炎
本病系体表的淋巴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多由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经由破损的皮肤侵入组织的淋巴间隙引起。发病常自四肢末端的破损皮肤处开始,呈现一条向心性炎症性红线,向肘、腋、腘窝、腹股沟等处发展,触之有硬索条感,有压痛,严重者可致所属淋巴结急性炎症性肿大,伴全身感染中毒症状:畏寒、发热、倦怠、头痛等。
针刺放血
【取穴】取身柱、灵台、合谷、委中(出血)。备用穴取从红线的止点处向起点处,每隔2厘米许用粗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如有高热加曲池、大椎;神志恍惚者加水沟、十宣、小海、郄门。
【操作】用中强刺激,每日1~2次,不留针。
五十、冻疮
冻疮是由于寒冷刺激,引起皮肤末梢血管收缩、痉挛,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组织损伤。手、足、耳、面颊、鼻尖是好发部位。冬季野外作业,尤其在寒冷潮湿环境中更易发生。
冻疮发生后,局部皮肤苍白、凉硬、麻木,经复温解冻后血管舒张,可出现淤血性红肿,中间部位青紫,皮肤灼热、瘙痒、疼痛,重者起水泡,破溃形成溃疡。以后,每年秋末冬初即可再发。
针灸
【取穴】手冻疮取外关、合谷、阳池;足冻伤取足三里、三阴交、悬钟、解溪;耳冻疮取耳门、听宫、听会。
【操作】中等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五十一、老年性足跟痛
是老年人常见的临床症状,以老年妇女发病居多。足跟痛多因足脂肪纤维垫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减退,扁平足、急性滑囊炎、跟骨骨刺、跟骨类风湿病变引起;脚掌痛除扁平足原因外,是因足横弓过度疲劳、慢性损伤所致。
针灸
【取穴】取太溪穴(位于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操作】直刺04~06厘米,体强壮者用强刺激手法,较虚弱者用中度刺激手法,有针感后即刻起针,让患者缓慢行走。每日1次。
五十二、疝
疝是指体内脏器(如胃肠)穿过较薄弱的隔膜进入异位体腔所形成的疾患。根据肠疝所发生的部位,可分为腹股沟疝、股疝、脐疝。根据其临床发病过程可分为:可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可复性疝症状轻微,疝囊只在站立时形成,并有轻微胀痛,平卧时可自行还纳。难复性疝和嵌顿性疝的病情较重,常需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针灸
【取穴】主穴三阴交,配穴关元、大敦、太冲、中极。
【操作】针刺手法综合治疗嵌顿性疝。双侧足三里穴,深刺4~6厘米深,留针,听到肠鸣音时进行手法复位。先轻轻按摩疝颈部,使疝管及腹壁松弛,再用手按揉疝囊,还纳疝内容物。可进行1~2次,若不能还纳,超过20小时则需手术治疗。
五十三、四肢关节扭伤
四肢关节扭伤,常常是因跌落、挫压、牵拉、过度扭转及撞击肢体后引起,又称抻筋。主要表现为局部软组织疼痛、肿胀、皮下淤血、活动不利等。
针灸
【取穴】主穴外关,配穴悬钟。
【操作】针刺时令患者同时活动患肢,得气后可留针20分钟。
五十四、老年性白内障
正常的眼球晶体是透明的,如果它变为混浊而影响视力时称为白内障。多发生于40岁以上者,无明显原因的一类白内障称老年性白内障。这种白内障,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开始时晶体混浊较轻,或是部分混浊,以后可发展到整个晶体混浊。故表现为视力逐渐减退,发展缓慢。此病现为我国主要致盲疾病之一。
针灸
【取穴】主穴取睛明,配穴取太阳、上明。
【操作】直刺睛明穴。病人正坐,两眼前视。以左手扶病人头部,同时以拇指轻轻固定眼球。针尖刺入1~2厘米深。也可浅刺,深02~04厘米。不捻转或稍捻转。行针时有明显的局部酸胀、流泪。然后针刺配穴。关于太阳穴直刺04~06厘米。对于上明穴,直刺或斜刺1~2厘米深。
五十五、单纯性青光眼
青光眼,中医称为绿风内障。此病是由于眼内液体调节机能失常,因于水毒而引起的眼球疾患。西医则认为系眼内压过度增高所致,此症会因压迫视神经而失明。其表现为:眼内痛涩、眼胀、红、经常头晕、头痛,看灯光时觉得有虹彩光圈笼罩,有时会因剧烈头痛而呕吐。
针灸
1主穴取睛明,配穴取风池、上明。患者取正坐位,左手轻扶病人头部并固定眼球,针尖直刺睛明穴,深1~2厘米,不捻转或稍捻转,得气后留针10~20分钟。
2主穴取球后,配穴取合谷、太阳。由眶下缘稍向上及向内刺入,深2~3厘米,留针1小时。针时请病人向上看,针入后眼球有胀感。
五十六、急性结膜炎
本病为眼科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常可引起流行,俗称“红眼”或“火眼”。好发于春秋季。主要临床表现是:羞明、流泪、眼部异物感、灼热感、眼睑肿胀、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晨起时尤著,上下睑常被黏性分泌物粘封。
针灸
1主穴取睛明,配穴取眉冲。患者正坐,左手轻扶病人头部并固定眼球,针尖直刺睛明穴,深至1~2厘米,不捻转或稍捻转,得气后留针10~20分钟。
2主穴取太阳,配穴取眉冲。方法同上,直刺穴位,深04~06厘米,得气后留针10~20分钟。
五十七、电光性眼炎
本病是由于紫外光被角膜、结膜吸收而引起的急性结膜炎及角膜炎。多发生于电焊、气焊、冶炼等操作时。一般在接触强紫外光后2~10小时出现眼痛和严重的畏光、流泪、异物感等症状。眼睑皮肤可出现红肿,结膜可充血,严重者角膜上皮脱落。
针灸
1主穴取睛明,配穴取风池、太阳。病人正坐,两眼向前看。以左手扶住病人头部,同时以拇指轻轻固定眼球。针尖刺入睛明穴1~2厘米深。通常也可浅刺,深02~04厘米。不捻转或稍捻转。行针时有明显的局部酸胀,并有流泪。
2主穴取合谷,配穴取风池、太阳。直刺合谷穴或斜刺,深1~2厘米,留针10~20分钟。
五十八、咽喉异感症
咽喉异感症,俗称“梅核气”,为耳鼻喉科常见病,尤以女性多见。人体咽部有十分丰富的感觉及运动神经丛,其中含有迷走、舌咽、副神经的分支,故其感觉非常灵敏。咽部疾病如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临近器官病变,如鼻炎、鼻窦炎,远离器官病变,如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等,通过直接或者神经反射与传导作用,均可使咽部发生异常感觉。此外,大量抽烟、酗酒、严重贫血、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也可使咽部产生异常感觉。
针灸
【取穴】取人迎、水突(双侧)、天突、气海穴。
【操作】①强刺激:直刺1~16厘米,得气后捻针90°~180°,适用于肝郁气滞,病程较短者;②中刺激:直刺1~16厘米,得气后捻针45°~90°,适用于情感郁结,病程较长者;③弱刺激:缓慢进针约1厘米,得气后捻针45°,适用于心虚胆怯、体弱、年龄较大者。得气后留针30分钟,强、中刺激约15分钟后需捻针1次,每日1次,3次1疗程,休息2天后进行第二疗程。
五十九、鼻出血
鼻出血是鼻腔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原因较多:鼻部外伤、特异性感染(如麻风、梅毒等)、非特异性感染(如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肿瘤、先天性异常、贫血、白血病、高血压、肝硬化;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P缺乏等。
针灸
1主穴取迎香、合谷、上星。肺热取少商,胃热取内庭,阴虚火旺取照海。肺胃热盛,用泻法;阴虚火旺,用平补平泻法。每天1次,3天1疗程。
2取太冲、少商穴。以三棱针点刺少商穴(双侧)1厘米深,放血3~5滴,以28号毫针直刺太冲穴1~2厘米,施泻法,留针20分钟。
3取虎口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两侧病则取双侧。斜向合谷刺1~2厘米,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4取仆参穴(位于昆仑穴直下约4厘米)。以泻法为主,得气后留针30~40分钟,每日1次。
六十、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是由于人体接触了各种特异性变应原所引起的,如尘埃、花粉、化妆品、油漆、酒精、鸡蛋、鱼虾、牛奶、面粉、化学粉末、动物毛发及皮屑等都是常见的特异性变应原。人体首次接触了上述变应原后并不引起过敏反应,如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接触同一种变应原,则会引发过敏反应。
针灸
【取穴】取迎香、足三里、合谷穴。
【操作】每天1次,留针10分钟,3次为1疗程。
六十一、慢性鼻窦炎
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病,是由于致病菌侵及鼻腔及鼻窦黏膜,引起黏膜充血、水肿所致。临床上鼻窦炎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鼻窦炎常继发于急性鼻炎,而慢性鼻窦炎常为急性鼻窦炎未彻底治愈或反复发作而形成。
针灸
1取百会、上星、印堂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