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

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

作者:庹志华字数:206787状态:连载

第一章正确培养男孩健康健全的人格

细 节1培养出正确对待困难、挫折、痛苦的心态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生活中也同样有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但是,有很多孩子在经历过挫折或失败后,还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去认真生活、学习,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他们具有乐观的性格。儿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的性格不但能使人时时保持好心情,还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因此,一个乐观的孩子不易出现忧郁、自闭等症状,长大成人后,也能比一般的人更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有一对性格迥异的兄弟,他们中的一个出奇的乐观,一个却异常的悲观。
他们的父母认为如此极端的性格对孩子的将来并不利,因此希望兄弟俩的性格都能改变一些。于是,他们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
一个小时后,他们的父母走进悲观孩子的屋子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在哭泣。原来,他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怕父母会责骂自己。
当父母走进乐观孩子的屋子时,却发现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挖着马粪,把散乱的马粪铲得干干净净。看到父母来了,乐观的孩子高兴地叫道:“爸爸,这里有这么多马粪,附近肯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
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至登上权力的巅峰——当上了美国总统。
假如里根也像他的弟弟一样,凡事总是往坏的方面想,整天把自己沉浸在悲伤之中,那么,他就不可能从报童到好莱坞影星,更不可能从影星到总统。因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情绪都管理不好,还有什么能力去管理一个国家呢?选民们又怎么会把手中的票投向一个悲观、没有信心、没有斗志的人呢?
生活中,那些具有乐观个性的孩子,他们对未来总是充满信心和希望,并对那些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事情或对象,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而正是这种积极的情绪,能使孩子从容地应对人生中的悲伤、失败、痛苦等不良事件。可见,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好性格。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最深远的。作家罗兰就曾说:“形成孩子人格与观念的,绝不仅仅是老师的言论和书本上的知识,而是环境中的每一房舍,每一草木,每一方寸的风沙,每一个同伴,每一点滴的生活琐事……自然祥和的环境容易培养开朗的性格。”
但是,生活中还是有部分父母没有意识到环境对培养孩子乐观性格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自己感情表达的方式,也会左右孩子性格的形成。只有父母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孩子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为一名人格健全的孩子。假如父母本身就是悲观的人,那么孩子在压抑的环境中,就不可能培养出正确对待困难、挫折、痛苦的心态。
比如,在一些家庭经常会听到父母诸如此类的话:
“真倒霉,为什么下岗的是我?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呀!”
“该死的老天爷,又下雨了。”
“我怎么这么命苦呀!在路上摔了一跤,手掌上也擦破了一大块皮。”
……
毫无疑问,父母这些负面的、消极的话语会影响孩子,会给孩子留下不快乐的阴影,但一些聪明的父母在遇到这些事情时,他们会说:
“下岗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正好有机会去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的话,日子才会越过越开心,越过越红火。”
“感谢老天爷,这接连下的几天雨,既净化了空气,又驱赶了高温,真是好极了。”
“我真幸运,只是手掌上擦破了一块皮,幸亏没有弄成骨折什么的。”
假如父母在面对意外的不良事件,依然保持如此乐观的心态时,毫无疑问,父母的乐观情绪也会感染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孩子也会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孩子在遭遇不幸或遇到挫折时,往往会用哭泣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悲伤,这时父母应允许孩子哭泣,切忌要求孩子停止,更不能用打骂等方式来威胁孩子。因为这样做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累起来,时间一长,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悲观心态;而当孩子尽情地哭泣过后,情绪就会逐渐平静下来。另外,孩子表现悲伤的方式还有砸玩具、保持沉默等,不管是哪一种,父母都应该平心静气地看待。如果是砸玩具,父母可以用温和的语言去劝导,或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是保持沉默,父母就不要用唠叨去打扰他。孩子在短暂的沉默后,情绪就会逐渐稳定下来。
不过,在这里需要提醒父母们的是:如果孩子表现悲伤的方式比较极端,比如长时间烦躁不安,情绪出现异常;长时间保持沉默,或是用过激的其他行为方式去发泄,那么除了要尽力安抚孩子外,还应及时带孩子看心理医生。
生活中,有的孩子突然情绪低落,成绩明显下降,无论做什么都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最后去看心理门诊,才得知他们这些症状都属于抑郁症。这是一种以情绪抑郁为主的精神疾病,这种疾病一般是在个性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多发生在10~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近年来,在青少年中患抑郁症者呈上升趋势,但在患病初期,很少有父母发觉,他们往往把孩子表现出来的抑郁症状误认为是个性、品德方面的问题。因此,即使想到了去帮助孩子,但由于没有弄对原因,效果总是不理想。
那么,怎样去判断孩子是否有抑郁状态呢?一般情况下,抑郁状态有以下表现:
①情绪低落。不愿与父母讲话;在学校里不愿意和同学和老师交流,经常独坐一隅;即使在一个气氛热烈的场合也显得落落寡欢,难得一笑;排斥父母或其他亲人;莫明其妙地哭泣;长时间地沉默或叹气。
②出现生理障碍。比如,一到教室或其他特定的公众场所,就感觉头痛、恶心、身体疲惫等,一旦离开这些特定环境,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就消失。
③反应迟钝。对什么事情都不敏感,也不关心,记忆力减退,思想不集中,对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有时也无法作出判断或选择。
④有自虐倾向。常有轻生的念头,认为活着没希望,没意思,只有死了才能得到解脱。严重时,有的人会用刀片或其他利器自残,如割手腕;有的则自杀,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⑤兴趣减少。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或爱好都失去了兴趣,比如以前喜欢画画,现在根本就提不起兴趣,对其他事情也表现得极为冷漠。
⑥食欲减退。患上抑郁症的孩子对任何食物都没有兴趣,他们每顿吃得极少,体重明显下降。
⑦睡眠质量不好。由于压抑,总将自己处于紧张状态中,因此无法深度入睡,一般在下半夜较早时就醒过来,醒后再难以入睡。
⑧莫名担心、怀疑。总认为周围人对自己不怀好意,经常要求更换学校,可即使换了,马上又有这种感觉,再次要求变换环境。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出现了上述症状,不能麻痹大意,更不能认为孩子只是一时的闹情绪,而应该及时带孩子治疗。因为抑郁症单凭孩子或父母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药物治疗,待病情缓解后,再配合心理治疗。同时,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经常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认识到所患的疾病并不可怕,并鼓励孩子战胜疾病,以健康的身心去面对生活。
但在生活中,还是有部分粗心的父母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变化,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开导和治疗,这些孩子就会因无法控制抑郁,而做出一些反常的事情。如一位16岁的女孩患上抑郁症后,不愿上学,整天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不愿见人,而且在日记中常记录某某同学要伤害她,某某同学故意打击她,文字当中还流露出自杀的倾向。遗憾的是,她的父母以为女儿的这一反常情绪是暂时的,是由于学习压力大造成的,他们甚至天真地想:“女儿不愿上学的想法也是暂时的,等过一段时间她心情平静下来后,自然会重新走进校门。”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这位女孩退学后,有一天趁父母都去上班时,割腕自杀了。
生活中,因抑郁而自杀的事情虽然是少数,但它仍为家长们敲响了警钟:父母们有必要关注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当孩子出现情绪异常时,要及时带孩子治疗,才能避免孩子陷入抑郁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
生活中,不只是父母会遇上困难,孩子也会遇上不顺心的事情,即使天性乐观的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能熟视无睹,表现出极端的冷漠,而是应该主动和孩子沟通,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学会坚强,学会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
父母要鼓励他带同学回家玩,同时,也允许他去同学家里做作业或玩耍。孩子的情绪比较容易受外界感染,当他处在一个兴奋的环境中时,也能驱动孩子内存的心理机制,使他活泼起来。
同时,父母可以经常带孩子到一些气氛活跃的场合去玩,比如游乐园、科技馆等。
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

细 节2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勇敢者

勇敢是一种高贵的个性。从小培养孩子独立、坚强、勇敢的品质,对孩子极有益处,因为这些优良的品质能使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中,更有勇气面对困难、挫折、失败和厄运。
如同性格一样,人的勇敢精神也是靠从小培养的。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性格和品质时,也不能忘了培养孩子勇敢的精神。古人曾说:“虎父无犬子。”这话虽然有点绝对,但是,孩子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的形成,都会受到父母行为的影响。因此,如果父母经常在平时生活中表现出勇敢的一面,比如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勇于承担责任,在逆境中不屈服,这些良好的表现都会深刻地影响孩子。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曾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将军、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和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美军少有的五星上将之一。他功成名就后,曾动情地谈及他的往事,说:“我有个幸福的家,有令我骄傲的父母亲,有回味无穷的童年。我身上所具有的性格、品质大多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如勇敢、责任、忠诚。”
麦克阿瑟的父亲生性勇敢、坚强、富有惊人的毅力,他也很希望儿子具有这种性格。在麦克阿瑟五六岁时,父亲就教他骑马和打枪,他的父亲还曾经用了整整两个晚上,亲手制作了一把精美的木剑,把它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了他。
许多年后,麦克阿瑟还就此对人说:“它使我兴奋不已。挥舞着它,仿佛自己就已经成为一名骑士,能够勇往直前。”
有一次,麦克阿瑟挥舞着那把木剑随父亲出外打猎,突然从树林中蹿出了一只豹子,呼啸着朝他奔来。他顿时惊惶失措,拼命跑到父亲身后,紧紧地抱着父亲的身体。同时,木剑也掉在了地上。
父亲鸣枪吓跑豹子后,严肃地对他说:“你要勇敢,要做个真正的男子汉!永远不要忘记,你是军人的儿子!”说罢,父亲弯下腰捡起了木剑,重新交到麦克阿瑟手中。
这件事对麦克阿瑟影响极大。从此,他一有机会便去锻炼自己的胆量。
一次,麦克阿瑟随父母去砍香蕉树,不慎被镰刀划破了脚。他忍住疼,没有告诉任何人。
两天后,伤口恶化,腐烂化脓。父母发现后,马上给他敷药治疗。当时,是先用盐水来清理伤口的,其疼痛程度可想而知。但不满8岁的麦克阿瑟却始终咬着牙,没叫一声疼。父亲又惊又喜,心想:“或许,他真能成为一个勇敢的军人!”
像父亲一样,麦克阿瑟的母亲也从不娇惯孩子,虽然他们家境极好,但是,她对麦克阿瑟要求非常严,从小就注意培养他勇敢、独立、勤奋、坚强的品质,并且不姑息、纵容他养成享受和依赖等不良习惯,她鼓励麦克阿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许他找任何借口拒绝。
反观我们的现代家庭,很多父母却过分溺爱孩子,他们对孩子只有一个要求,即只要有好的成绩,其他方面便不再重视,甚至主动为孩子包办一些事情。由于得不到锻炼,很多孩子成了“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遇事胆小、怯懦,不敢自己拿主意。在此,父母们很有必要记住英国前首相丘吉尔那句名言:“勇敢很有理由被当做人类德行之首,因为这种德行保证了人类所有其他的德行。”
如果您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勇敢者,而又苦于没有方法时,不妨按照以下几点去做。
1.教孩子玩一些“勇敢者”的游戏
比如,带孩子去游乐园坐“过山车”;系上安全带攀爬充满气体的“城堡”;在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游泳……
另外,还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加强锻炼。比如孩子害怕黑夜,喜欢亮着灯睡觉,父母可以告诉他,家是最安全的地方,而且自己会时刻保护他,不会让他受到任何伤害等。试着让孩子自己主动关灯睡觉,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克服惧怕黑暗的胆怯心理。
在让孩子玩“勇敢者”的游戏这方面,有的西方父母要比中国父母做得好。下面这个美国爸爸就是一个例子。
海滩上,一位美国爸爸怀里抱着一个孩子,手里还牵着一个。一阵海风袭来,浪花卷起,爸爸假装玩性大发,故意把怀里、手里的小孩往沙滩上一放,独自玩水去了。稍大一点儿的孩子见状,也追着爸爸朝大海进军,不时被浪头淹没;小一点儿的那个孩子也不甘示弱,他站起来,又跌倒了,只好认真而努力地在细沙上爬着,直到爬到浅水边,爸爸才过来抱起他,又朝浪花里走去。父子三人玩了好一会儿,才回到沙滩上。
“在浪花中,你们害怕吗?”爸爸问。“不怕!”两个孩子骄傲地说。
2.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历“磨难”
在生活中,人为地为孩子制造一些障碍,让他自己想办法去克服;或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有意识地“袖手旁观”,让孩子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困难。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在独立克服困难后,会更有成就感,而成就感是激起一个人勇气和信心的力量。当然,当孩子的力量实在单薄,无法与困难抗衡时,父母再适时地伸出手。在恰到好处的时候帮助孩子,比一味溺爱更能教育孩子,更能鼓励孩子。
3.给孩子“翅膀”,而不是给予他“拐杖”
从小就给孩子一双“翅膀”,让他单飞,而不是给他“拐杖”,让他依赖和依靠。比如,遇到与孩子有关联的事情时,让孩子自己做主,不要代办;孩子对某事有自己的看法时,不要强迫他放弃自己的观点,而与你保持“步调一致”;孩子跌倒了,不要急忙去扶、去拉,而是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孩子愿意学滑冰、游泳时,不要一口拒绝,更不要说:“不行,那样太危险!”而应该支持孩子,并尽力为他提供安全保障。
4.不当孩子的保护伞
很多父母在遭遇孩子的“求援”时,立刻“支持”,这并不能锻炼孩子的胆量和勇气。因为孩子有了“靠山”和“后台”后,就有了依赖性,遇到难题时就不会自己克服,而是找帮手。当然,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是,要看在什么情况下,在某些事情上,父母应该狠下心来,让孩子独自去面对,才能培养孩子的勇气。
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在4岁的时候,她家从外地搬到了芝加哥的郊区。在这里,由于没有新朋友,活泼好动的希拉里便决定自己去“发展”。但是,这里的小朋友却很欺生,每当她到外面去玩耍时,邻居的孩子们不是嘲笑她就是欺负她,有时还将她推来推去或将她打倒在地,甚至抢走她用来表示友好的玩具。每当这时希拉里都会哭着跑回家去向妈妈求救,希望妈妈去教训那些“小坏蛋”。但是,妈妈却没有满足她的要求。
一天,当希拉里又一次哭着跑回家时,妈妈站在门口挡住了她的去路。妈妈大声对她说:“回去勇敢地面对他们,我们家里容不得胆小鬼。”小希拉里只得又硬着头皮走出家门,这让那些欺负她的孩子大吃一惊,他们没料到这个小女孩会这么快又回来。这次,他们没有再欺负她,而是围了上去安慰她,邀请她加入他们的游戏队伍。
希拉里终于以自己的勇气赢得了新朋友。
勇敢就能扫除一切障碍。

细 节3一个充满热情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

马克斯韦尔·莫尔兹说:“热情无疑是我们最重要的秉性和财富之一。不管我们是3岁还是30岁,9岁还是90岁,人们都需要热情,热情能为你带来终生的成功。”的确,一个热情的人,能用他的热情感染周围的一切;能使周围的人如沐春风;能使冷漠的人际关系变得温馨、和谐。热情无论是对于成年人还是青少年来说都非常重要,一个充满热情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
在某市公开选评的10位“优秀市民”中,14岁的阿文格外引人注目。因为10位入选者中,只有他一个人是未成年人,而其他9位都是来自该市各条战线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物。
是什么使一个14岁的少年从百万市民中脱颖而出,进入“优秀”行列的呢?在“探秘”阿文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既没有代表学校参加过文化课竞赛,在体育方面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但是阿文身上所具有的优点——热情,又是许多孩子和成年人所不具备的,而正是热情的秉性成就了阿文的今天。
同学们说,阿文有一张笑脸,他的微笑感染了周围的人,他友好地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阿文带头为贫困生捐款;把自己的早餐给了一位乞讨的残疾小朋友;星期天常帮小区里独居的李奶奶打扫庭院;和父母一起到福利院做义工;在公交车上主动为他人让座位;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些水果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同学……
实事求是地说,阿文相对于其他9位入选者来说太平凡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很细微、很普通,普通得让许多同龄的孩子不屑去做。但是,阿文却以他的热情征服了周围的人,包括那些曾经冷若冰霜、像“僵尸”一样没有感情的人。
那么,阿文的父母是怎样教育阿文的呢?从记者的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片断:
阿文上幼儿园时,一次妈妈带他坐公交车去郊区的姥姥家。在车上,小阿文高兴地唱起了《小老虎》这首儿歌,可唱完后,他惊奇地发现只有妈妈一个人鼓掌。
“妈妈,我唱得不好吗?”阿文问。
“不,儿子,你唱得棒极了!”
“那为什么车上的阿姨和叔叔他们都不鼓掌呢?”
“这个……”妈妈想了想后,说:“那是因为你还不够热情。”
“妈妈,什么是热情?”
“热情就是对周围的人发出真诚的微笑;就是在幼儿园里主动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就是把自己的玩具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交换;就是进幼儿园的大门时,和传达室的爷爷说声‘早上好’;就是在小区里碰到打扫卫生的阿姨时,有礼貌地打一声招呼;就是别的小朋友哭泣时,你主动上前安慰……”
“妈妈,要是我这样做了,阿姨、叔叔还有小朋友们也会这样对待我吗?”
“当然,即使别人不这样对待你,但是当你热情地对待别人时,你也能感到快乐的。”妈妈耐心地对阿文解释道。
小阿文牢牢地记住了妈妈的话,并在生活中尝试着去这样做时,他果然收获了很多人的笑容,并受到了同龄人的欢迎。现在,热情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已成了阿文的习惯。
毫无疑问,阿文妈妈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的。事实上,教育孩子的确不需要讲什么深奥的大道理,而在于用生活中平凡的小事来启迪孩子,并让孩子明白这样做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的热情品质也如此。当您的孩子懂得用热情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时,他也能得到同样的回馈。
热情是每个人必备的优良品质。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具有热情的秉性呢?
1.父母的言行要起到好的表率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行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如果父母为人热情、有爱心、肯奉献,那么孩子就会受到这种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大多数也会成为一个待人热情、有爱心的人。反之,则有可能继承父母的“衣钵”,成为一个自私、冷漠的人。
另外,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如果父母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孩子也容易变得冷漠。因为缺少沟通,他们感觉不到来自父母身上的爱,有时会在心里产生对父母的怨恨,怨恨父母对自己的漠不关心。同时,他们会把这种不良情绪带到生活当中,继而对周围的人和事采取冷漠的态度。如果父母和孩子及时沟通,就能有效地缓解孩子的种种不良情绪。
2.让孩子换位思考
让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体验别人的感受。比如,父母可以对孩子表现出冷漠,然后让孩子讲讲内心的感受。待孩子讲完后,父母可以说:“我们冷淡你,疏远你,你心里很难过,是不是?那你对别人表现出冷淡时,别人心里的感觉肯定也不舒服,而且你对别人有怎样的表现,别人也许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你。因此,漠视他人,其实就是漠视自己。”相信孩子听了这样入情入理的分析后,会改变自己的态度的。
3.对孩子“热心”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支持
当孩子在生活中能主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时,父母要给予表扬,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支持。这样,在强化孩子热心行为的同时,也抑制了冷漠心态的萌芽。
同时,父母还要提醒孩子向别人表示友爱时不要带利己色彩,不能为了得到某种回报而故意去“讨好”,对别人的微笑要发自内心,要真诚,任何虚伪的东西都不会长久,而且有时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4.让孩子认识到冷漠的害处
一群穿着校服、戴着某中学校徽的少男少女们坦然地坐在公交车上的“老、幼、病、残”专座上,他们的旁边就站着一位抱着婴儿的妇女。虽经售票员提醒,但这群少男少女们依旧像没有听见似的,在那里高声地谈论着流行歌星、超女,模仿着手机中的彩铃声音……
“向希望工程捐款?我上网的钱都是从早餐费中省下来的呢。”
“小强患上白血病,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才不去看他,医院里的药水味道可不好闻。”
“凭什么让我和阿昌换位置?他眼睛近视了,与我有什么关系!”
“我还没有玩够呢,你一边等着吧。”
……
事实上,冷漠并不是天生的,可为什么有的孩子从小就很热情,很有爱心,而有的孩子则像“蛇”一样的“冷血”呢?答案之一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首先,有的父母自身就比较冷漠,不喜欢与他人来往,甚至在言语上也很刻薄。当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时,通过耳濡目染,父母不好的言行与品质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从小也没有什么爱心,对人际关系看得很淡漠,甚至对别人的不幸也抱着漠视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然而,很显然地,一个感情冷漠的孩子由于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吝啬于付出,他也就得不到别人的爱与关怀,这样的孩子肯定也过得不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冷漠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心理上的障碍;冷漠也是他建立人际关系的障碍之一。一个冷漠无情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当他遭遇困难时,也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帮助。
另外,父母忽略了对孩子的爱的教育。有的父母只重分数,以为孩子成绩好就什么都好,因此几乎没有对孩子进行热情、爱心等人格、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然而,或许这些父母们都没有想到:一个冷漠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即使他具有再好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但不一定能赢得上司的欣赏、同事的喜爱、下属的尊敬,因为没有人喜欢与一个冷漠、如同“木乃伊”似的人打交道。
热情是人们唯一的动力,它制造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善和美。


细 节4别让孩子虚荣心作祟

在希腊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一个叫赫洛斯特拉特的牧人,为了要出名,竟放火烧毁了一座在建筑史上非常有名的古迹——埃凡司的阿泰密斯神庙,这就是所谓的“赫洛斯特拉特的荣誉”。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出名,为了引人注意,虽然没有像赫洛斯特拉特那样去故意烧毁某一著名建筑物,但是他们会用其他的方法去表现自己。比如不顾自身的实际消费水平,盲目追赶时髦;或为了“面子”而对外谎称自己有“通天的本领”;或称自己是“某某名人的亲戚”等等。
毫无疑问,虚荣心对人是有害的。但令人担忧的是,虚荣心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在孩子中,虚荣已像“瘟疫”一样,让人防不胜防,它迅速感染了很多人。因此,在一些家庭里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爸爸,我们同学来玩时,您千万别说自己下岗了,更不能告诉他们,我的学费是您捡破烂挣来的,否则,我的脸就给丢尽了。”
“这有什么好隐瞒的,我没偷又没抢,我是靠劳动挣钱供你上学的,怎么会给你丢脸呢?”
“您不懂,就别说了。我的同学的父亲要么是局长,要么是企业的老总,最不济的也是个主任什么的。您呢,说得动听点也就是个环保者,这样的话,我能在同学前面直起腰吗?”
“妈妈,给我换一个书包吧。”
“你的书包不是好好的吗?”
“虽然没破,但已经用了一年了。可我们班的女生,基本是每学期都换一个新的。”
“你怎么不和别人比成绩,比人品,而去比什么书包呢?”
“妈妈,不是我想换,而是班里的女生书包换得勤。如果我不换,会被她们背后叫‘土老冒’的。”
“妈妈,这次我的生日宴到云海酒店去办吧。”
“你多大啊?整天生日宴、生日宴的。咱们买个生日蛋糕,把爷爷、奶奶接过来,在家里好好庆祝一下不就行了。”
“不行!你得发帖子请客,我们班志杰生日,他爸就是这样做的。不过,他的生日是在晓风餐厅办的,那地方档次低,我的生日宴一定得在云海酒店办。”
“为什么?”
“嗨,妈妈您脑袋怎么就转不过弯来呢。在云海酒店办,大家都知道,我是多么气派呀!这下,我在同学中的地位就会提升了。”
“莉莉,老师向我反映你在自习课上经常大声和芳萍说笑,影响了其他同学学习。这是为什么呀?你都上初三了,难道连遵守课堂纪律都做不到?”
“妈妈,我和芳萍这样做,是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因为我和她的人缘指数是我们班上最差的。”
……
归根结底,孩子们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只有一个——虚荣心作祟。虚荣心强的孩子为了表现自己,往往会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而要求父母满足自己不合理的要求,一旦无法满足,部分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怨恨,有的则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自我满足。比如欺骗,有时甚至是犯罪。
为了和别人比吃、比穿、比用的物品,一些孩子在家庭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后,就会去偷、去抢、去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于虚荣心对人的危害性很大,青春期中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较低,因此正确引导他们,除了学校之外,父母还得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所以,父母们不能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就放松对孩子的教育。更不能发现孩子有虚荣、攀比之心时,不管不问,听任其发展,而是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比如教育孩子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但不能因为盲目攀比而乱花钱;也不能为了“显阔”而打肿脸充胖子,不顾家庭经济拮据,不体谅父母劳作的艰辛而一味要钱去买“名牌”武装自己;更不能为了赢得亲朋好友的称赞而虚构或涂改考试成绩。
另外,父母要向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虚荣心的危害性,不要盲目和别人攀比。但是,要让孩子的字典里绝对没有“比”字也是不现实的,但过分的比较往往是虚荣的开始。不管孩子为什么而“比”,没有把握好尺度,就可能变成追求虚荣的心理。因此,帮助孩子把握好比的尺度,就能帮助孩子控制虚荣的恶性发展,甚至能消灭虚荣心。
帮助孩子克服虚荣心理,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父母要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去帮助孩子,而不是用粗暴的方式去打、去骂,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虚荣心呢?
1.给孩子适当的忠告
忠告一般是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用来教育孩子通常都是有效的。比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虚荣的人被智者所轻视、愚者所倾服、阿谀者所崇拜,而为自己的虚荣所奴役。”法国柏格森说:“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的手段。”大诗人屈原说:“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作。”作家姚雪垠说:“谁能闯过不爱虚荣的关,谁就能做出更好的成绩。”
2.给孩子敲“警钟”
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媒体上关于青少年因虚荣而误入歧途的报道,并和孩子一起看,共同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克服虚荣,如果不主动克服虚荣,就会给自身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孩子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后,就会警觉,就会引以为戒。下面这个寓言故事对孩子也有警示意义,父母不妨讲给孩子们听。
有一只爱慕虚荣的母鸡非常瞧不起自己的同伴。它到处寻找孔雀的羽毛,一根一根地藏起来。等搜集得差不多了,它就把这些孔雀的羽毛插在自己乌黑的身上,直至将自己打扮得五彩缤纷,看起来真有点像孔雀为止。然后,它离开母鸡的队伍,混到孔雀之中。但当孔雀们看到这位新同伴时,立即注意到这位来客穿着它们的衣服,装腔作势,并企图超过它们,大伙都气愤极了。它们扯去母鸡身上所有的假羽毛,拼命地啄它、扯它,直揍得它头破血流,痛得昏死在地。
母鸡苏醒后,它不知该怎么办好。它的虚荣心使它不愿意回到母鸡同伴中去,想当初,自己插着孔雀羽毛神气活现的时候,是多么的威风啊!
这时,它的那群伙伴正好路过这里。有一只母鸡问它:“请告诉我,你瞧不起自己的同伴,拼命想抬高自己,可是你最终得到了什么?要是你老老实实地穿着这件天赐的黑衣服,如今也不至于受这么大的痛苦和侮辱了。当人家扒下你那伪装的外衣时,你不觉得难为情吗?”说完,谁也不理睬它,大伙一起到草地上觅食去了。
从那以后,那只梦想当孔雀的母鸡总是孤零零的,因为没有谁喜欢和爱慕虚荣的它打交道。
3.父母本人要克服虚荣
如果父母本人一味追求虚名,并且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说某人不如自己,自己有哪些过人之处等话语,这些不良言行都会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使孩子向虚荣靠拢。因此,父母如果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孩子就会少了一个外界影响的诱引,而这对孩子克服虚荣、避免虚荣都是有好处的。
谁能闯过不爱虚荣的关,谁就能做出更好的成绩。


细 节5台湾作家孟华琳的忠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孩子总是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不满意,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烦恼。比如: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不是反省自己不够努力,而是抱怨父母没有“后台”,无法让自己进名校;抱怨母亲从街头的小摊上给自己买运动鞋,不从大商场里买名牌产品,却没有反省家里的经济有多么拮据;经常逃学去网吧,挨父母的批评后,不反省自己身为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反而责怪父母不近人情,不该收缴自己的上网费;上初二就开始给女生写“爱的纸条”,被女生家长告到学校,不反思自己早恋的行为会伤害双方,反而责怪对方的父母思想太保守……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抱怨呢?
第一,来自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有的父母本身就喜欢抱怨不停,下班回家后抱怨公交车太挤,某人没长眼踩了他一脚;抱怨上司任人唯亲,把刚进公司不久的年轻人提拔为主管,而自己已在同一岗位上工作了近20年了;抱怨邻居太霸道,侵占了自己的车位……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种没完没了的抱怨声中,无形中也学会了抱怨。孩子就会经常抱怨自己的父母是普通百姓,而某某同学的父亲是经理;抱怨老师不公平,每年的“三好生”都与自己无缘……
第二,孩子受的委屈太多。这类孩子从小没有享受过家庭温暖,上学后又常被老师忽略,他们渴望像同龄人一样享受应该享受的亲情、友情,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如果没有满足这些基本的心理需要,心理也会产生积怨。
第三,源自内心的恐惧。比如害怕考试;害怕与同学或其他人交流;害怕做家务;害怕承担责任等等。
例如,考试成绩下降,害怕父母知道是自己偷偷去网吧、长时间上网的原因,便事先在父母面前抱怨考试的试题难度如何大,有哪一部分超出了范围;与同学打架了,害怕老师告状,便事先在父母面前说某某同学如何的霸道,总是欺侮人,总有一天自己会为那些受欺侮的同学打抱不平。这样父母即使知道他打架了,也不会责怪他,反而还会欣赏他,认为他是在为“正义”而战。
台湾畅销书作家孟华琳在《终极突破:10天改变一生》一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一切都会成为抱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会让你抱怨。一味地抱怨不但于事无补,有时还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的确,不管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不应该抱怨,而要靠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状并获得幸福,这是孟华琳给我们成年人的提醒,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作为忠告转赠给我们的孩子呢?
1.父母与子女间要多理解,少抱怨
“理解万岁!”这曾经是颇为流行的一句话。在现代社会里,“理解”二字也一再被父母和孩子们提起。一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怎么变得这么不理解和体谅我们?我们辛辛苦苦在外面挣钱,还不是为了将来把你送出国留学吗?”孩子们则抱怨道:“您们怎么这么不理解我,是挣钱重要还是我重要?您们整天只知道挣钱,从小就把我扔在奶奶家里不管,您们是陪我逛过公园,还是陪我上过木偶剧院看过演出?您们了解我内心的真正需要吗?”
可见,“理解”二字在今天依然可贵,理解别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础。父母子女之间如此,夫妻之间如此,朋友之间也是如此……
在一个家庭里,理解是维系亲情的纽带,是心灵沟通的桥梁。理解是相互的,父母理解孩子,孩子才会理解父母,进而逐渐理解、体谅周围的人。如果父母不先尝试着理解孩子,而一味奢望孩子理解自己,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下面两位父亲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赵华的儿子是个超级篮球迷,但赵华对篮球却不感兴趣。但有一年暑假,赵华却带着儿子看遍市里几支主要篮球队的比赛,虽然为此耽误了不少时间,也花了一定的费用,但赵华认为特别值。
有人问赵华:“你真的非常爱看篮球吗?”
他回答说:“不,我只是非常爱我的儿子。我理解他对篮球的执着,所以我愿意花时间陪他看球赛,这也是他所希望的。”
另一位父亲李明是某科研所的研究员,他把大部分精力用在项目研究上,对不肯用心学习、只知道贪玩的儿子,总是斥责加体罚,因此父子间的关系很恶劣。
有人问李明:“你怎么对儿子如此严厉呢?”
他回答说:“他太不理解、体谅我,总是让我失望,因此我只能如此对待他。”
没想到在一旁的儿子插话道:“您理解过我吗?您知道我现在最想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吗?您了解我的爱好吗?您知道我喜欢吃什么、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吗?……”
后来,李明和儿子的关系越来越僵,几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同样是教育,两对父子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前者是因为父子之间相互理解;后者则连最基本的沟通都没有,因此关系出现裂痕,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事实上,在一个家庭中,出现两代人之间相互不理解的现象并不难解决:只要有一方主动站在另一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对方之所以那样要求自己,都是有充分理由的。如此一来,就不会相互抱怨、指责,取而代之的就是理解与支持了。
2.父母和孩子要相互体谅
在一个家庭中,只有成员之间相互体谅,整个家庭才能更和睦,更幸福。首先,是孩子要体谅父母。体谅父母不仅仅是体现在分担家务上,而更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为下班的父母泡一杯茶;帮在建筑工地上当工人的父亲捶捶背;帮患病的妈妈洗脚;把坐在轮椅上的奶奶推到门外晒太阳;用自己的零花钱为爷爷买一副老花镜……不管孩子为家人付出了多少,只要他有所行动,都是对家人的一种体谅,一种感恩,一种回报。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也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因为一个懂得体谅、理解家人的孩子,走上社会也会受到人们的喜爱。
另外,父母也要体谅孩子。要认识到体谅是相互的,父母不能只强调孩子体谅自己,当孩子有心理困惑或其他难处时,父母也要体谅、关心孩子。比如,孩子希望父母不要只忙着挣钱,而一年到头把自己丢给爷爷、奶奶看管,父母应该尽量多抽出时间来陪孩子。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心事,有烦恼,他们希望父母能像朋友一样经常和自己交流、谈心,而不仅仅是为自己提供衣食的监护人。
3.让孩子了解抱怨对人的害处
父母应该提醒孩子:一个爱抱怨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是最不受欢迎的人;抱怨带给人的多是负面情绪,对身心健康有害无益;如果养成了抱怨的习惯,长大成人走上社会后,抱怨带来的负面效应将会更大,抱怨不但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情绪,更会影响交际能力,甚至还会影响家庭和睦。因此,多些体谅,少些抱怨,是获得好人缘的不二法门。
4.要有勇气接受某些客观的既定事实
比如,父母下岗造成经济困难,就不要抱怨父母无能,也不要抱怨自己命苦,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自己长相不佳,也不要抱怨父母,既然无法改变容貌,就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发挥自己其他方面的优势,这样才不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生活中,有勇气接受某些客观的既定事实的孩子不在少数。北京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的学生,他们每一个都是懂得体谅父母的好孩子,生活的艰辛使他们从小就懂得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去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懂得勤工俭学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而不是抱怨父母下岗,抱怨父母是普通百姓……他们是所有孩子学习的榜样。
5.分析孩子抱怨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
孩子爱抱怨,有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时期反映在孩子身上的不平衡有许许多多。例如,有的孩子在生理上虽然已发育成熟得同成年人一样,但在心理上却尚未成熟。他们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待遇,却又因心理不成熟缺乏自信而希望得到孩子般的保护。这一切又转化为内心的“不安”。当“不安”喷发时,即表现为所谓的“无理反抗”。“无理反抗”的意思是:本人也知道那些理由不能说明自己为什么反抗他人。
有的孩子出于自尊心,不愿意承认自己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因此,不理解孩子内心的这种心理活动,就不可能理解孩子的叛逆情绪,也就不可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6.提醒孩子不要和自己过不去
有时孩子也像成年人一样,喜欢钻牛角尖,或是和自己较劲,这时就需要父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抱怨是徒劳无益的。公交车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乘客就会减少;抱怨也不可能使你的成绩提高;客观的事物是不会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与其与自己过不去,不如在既定条件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一个人比另一个人高明之处,在于他能理解别人,而不是一味抱怨和责备。

细 节6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

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是一个被很多父母忽略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坚强”二字只适用于成人的世界,而孩子只要成绩好,爱学习就行了。其实,有这样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坚强的性格不应只属于成人,也应该属于孩子。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同样要面临很多困难与挫折,如果没有坚强的性格,那么孩子就很难有与困难、挫折作斗争的勇气。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周围,就不难发现,社会上那些成功的人士,都具有坚强的意志,而一个内心脆弱、经不起挫折的人,是很难取得大的成功的。因此,从小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能比一般人更有勇气去迎接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
1944年,在德国的某个农庄,一个婴儿刚出生3天,就从罗马尼亚传来了他的父亲战死在前线的消息。年轻的母亲几乎被打倒了,是孩子的啼哭让她从绝望的边缘站了起来。她抱紧孩子,决定不管生活多么艰难,都要把孩子抚养成人!
孩子是这个苦命母亲的全部希望。在经济极端困难的境况下,母亲找了一份当清洁工的工作养活儿子。那时,经常有法院的人来拘捕欠资的人,其中也包括这位不幸的母亲。
一天,已经10岁的小男孩站在家门口,看着母亲又被人强行带走,就高声地喊着:“妈妈,总有一天,我会用奔驰车去接你回来!”
这个小男孩做到了。他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成长为一个坚强而有力量的男人,并一步一步地朝前走,直到坐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
这个小男孩就是今天家喻户晓的、德国前总理施罗德。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不一样,有的人顺利,有的人经历九死一生。但不管这个过程到底是平坦还是崎岖,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价更多地取决于他是否有坚强的性格,是否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心。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父母对孩子一味溺爱,处处充当“保护伞”,这样,孩子就会变得娇生惯养,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就会手足无措。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过分庇护孩子,从表面上看是爱孩子、关心孩子,实际上是害了孩子。因为没有经过磨难和挫折的孩子,有可能永远长不大,当他们的抗挫力为零,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时,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会为零。
生活中,那些注重培养孩子坚强性格的父母,本身也大多是意志坚强的人。而孩子在父母良好言行的影响和好的教育方式的正确引导下,也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1.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具有抗挫力既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抗挫力强的人,在遭遇挫折时就不会心理失常,也不会屈服于困难,而是能忍受挫折的打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以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
锡德尼·普瓦蒂埃是在贫民窟中长大的孩子。但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从小时候起,他就有自己的思想,他常常思考着怎样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在他16岁时,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只身前往纽约闯荡。当时,锡德尼只受过不到两年的教育,并且口袋里只有3美元。他能找到的唯一可供睡觉的地方就是废弃的屋顶,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餐厅里洗碗。
锡德尼对表演一无所知,但他还是到一家黑人剧院去应聘,结果被录取了。然而,他所受的教育有限,因此剧本上有很多字都不认识,背台词时非常困难。
有一次,导演竟然打断他的朗诵,大声地喊道:“别再浪费我的时间啦!你根本就不是表演的材料。”
这样的打击在很多情况下会阻碍或摧毁大多数人的意志,但锡德尼却比任何时候更为意志坚定,他绝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从干洗碗工所得的微薄工资里省下钱来,买了一台收音机,把它作为学习用具。到晚上休息时,他一连几小时听播音员说话,努力使自己跟他一样吐字清晰。他还在这家饭馆里找了个乐意教他识字的人帮助他。
后来,锡德尼又来到这家黑人剧团,说服剧团领导让他参加表演课。锡德尼暗暗下定决心,他要成为黑人和白人演员中最优秀的一员。后来的事实证明:锡德尼是他们那一代最优秀的演员之一。
锡德尼·普瓦蒂埃在遭受打击后,没有消沉,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意志,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努力。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可见,遭遇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从此失去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因此,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这样孩子才能愈挫愈勇,愈挫愈坚强。
2.把孩子当成强者
父母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孩子就容易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母亲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相信你能自己爬起来,因为你是最棒的!”受到激励的孩子,大多会自己爬起来;如果态度相反,说:“宝贝,真对不起,是妈妈没看护好你,很疼吧。别动,让妈妈抱你起来……”这样,孩子也容易受家长情绪的感染,即使摔得很轻,也会哇哇大哭一番。更为重要的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他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是需要保护的,我是弱小的。”这样,孩子就容易养成怯懦的性格。
3.吃苦训练
给孩子适当的吃点苦,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凡事光凭讲道理,孩子不一定听得进去,而把道理融入孩子日常生活中,孩子就能用心去体会,去感悟。比如在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带孩子到郊外去爬山,假期徒步旅游;对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假期打工自己挣钱花。当孩子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会去生存时,就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性格。
4.教孩子把困难当做前进的动力
困境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孩子如果能在困难中得到一定的锻炼,这对他的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下面这个寓言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有一只乌龟,很是羡慕那些成天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的鸟儿。它想,要是自己也能在天空遨游,那该是多么的美好。
某天,一只到水边觅食的白鹭知道了乌龟的心事后,对它说:“伙计,想上天还不容易吗,我带你去吧。”
“你能行吗?”乌龟问。
“当然行。”白鹭肯定地回答道。
白鹭找来一截小木棍,对乌龟说:“你趴在木棍上,我衔着木棍就能把你带上天。”乌龟同意了。
白鹭一展翅膀,果真把乌龟带上了天空。就在乌龟欣赏着身边的片片白云时,白鹭见一只同行也在天空飞行,便准备向它打个招呼。可白鹭一张嘴,它衔着的那截木棍便掉了下来,乌龟也被重重地摔到了地上。
白鹭见自己闯了祸,连忙一拍翅膀,飞向了远方。
乌龟挣扎着从地上爬了起来,可它的一条腿已被摔断了,就连身上那件结实的马甲,也被摔出许多裂纹来。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乌龟丝毫也没想到去抱怨白鹭。它想,即便是拖着一条断腿,也要好好地生活下去,并且决心寻找新的机会,重上蓝天。
接下来的日子里,乌龟拖着一条断腿,一边寻找各种草药来治疗腿伤,一边寻找适用于飞行的材料,想把它做成翅膀,装在自己身上,然后借助风势飞上蓝天。
但无情的命运总是捉弄着这只想飞的乌龟,它虽然治好了腿伤,可用来做翅膀的材料还没有着落。自己实验了上百次,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这时,其他乌龟常嘲笑它道:“喂,老哥,你别异想天开了,你要能找到会飞的材料,我就能长出翅膀了。”乌龟面对巨大的压力,没有丝毫的气馁,它把内心的痛苦化为一种向上的动力,它不再理会同类的嘲笑,而是夜以继日地加紧实验。乌龟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最终找到了适合飞行的材料。
原来,这天乌龟在寻找材料的时候,正好遇上人类的某个庆祝活动,人们把手中的一个个气球抛向了空中,气球便随着风慢慢地飘向了天际。乌龟看到后,深受启发。它捡了一些人类丢下的气球,吹满气后,把它们系在一根结实的细绳上,然后在绳子的底端再系上一个小竹筐,乌龟则坐进了小竹筐里。
山坡上,一阵风儿吹过,充满了气的气球带着小竹筐,在其他乌龟惊讶的目光中,缓缓地飞上了蓝天。
乌龟把苦难化为前进的动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
如果父母教育孩子能像寓言中的乌龟一样,将每一次遭遇的痛苦,化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那么孩子的意志就会得到锻炼,从而为培养坚强的性格打下基础。
如果你足够坚强,你就是史无前例的。

细 节7孩子责任感的培养一定要从小抓起

俗话说得好,小时候什么样,长大也就是什么样。如果小时候是个没有责任心,凡事都想让别人来承担的人,长大之后必定也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责任感的培养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时间积淀的过程,其中包括孩子的修养、文化、素质、品格等。所以家长对于孩子责任感的培养,一定要从小抓起。
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
1.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责任
现在的孩子之所以责任感低下,首先是他们对责任认识不足,即在脑子当中没有责任意识。衣服脏了,往那里一扔,不管这衣服有没有人洗;饭吃完了,碗往那里一放,不知道会不会摔碎;作业做完了,随便一扔,也不管第二天能不能找到……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责任意识低下的种种表现。作为家长,有必要提高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责任。
比如,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交谈、讨论一些典型的范例、故事,使他们懂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不但享受着别人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而且他们还肩负着为社会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责任。还可以联系实际,向他们讲哪些是他们对家庭、学校、社会应尽的责任,怎样才能履行这些责任等。只有让孩子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他们才能真正开始承担责任,具备责任感。
2.父母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
现在的孩子似乎除了学习之外,其他任何事情都不用他们做了,包括他们自己的一些事情,诸如整理书包、叠被子、上学要不要带雨伞……家长已经都替他们包办、打理了一切。这些孩子不知道怎样自己照顾自己,更谈不上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了。这就是家长为孩子包办一切的后果之一。
孩子的责任感是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地培养起来的。平时对孩子娇生惯养,事无巨细都为孩子安排好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在某一天突然变得有责任感,那只是在空想。
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的责任感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渗透,如让幼儿学会叠被子、洗手帕、系鞋带、扫地、收拾玩具和图书等。让孩子在劳动中形成责任心,分派孩子做家务本身并不是目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孩子承担义务和责任的能力。
3.引导孩子进行责任思考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具备责任意识,问题就在于他们从来不对所谓的责任进行思考。即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承担什么责任。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引导孩子进行责任思考,让孩子明白“我有什么责任”“我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在这个方面,北京某小学一位老师做得比较好,他开了个“我有什么责任”的班会课。班会结束后,学生明明开始思考这个过去很少想的问题:数学没考好、妈妈没叫我起床、同学弄断了我的铅笔……这些事情当中都有自己的责任在里面。后来,他经常用“我有什么责任”这句话问自己,不仅学会了促使自己进步的思想方法,而且在各方面都能独立地以积极态度去面对,面对挫折时也能顺利解决。
4.教育孩子负责任地完成任务
在美国素有“领导人教父”之称的丹尼斯·韦特利博士告诫天下父母:“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你必须使他(她)从小就有责任感,在个人发展空间和个人责任之间达到平衡。”
丹尼斯·韦特利博士是想告诉父母:最需要给予孩子的不是金钱,也不是宠爱,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生活、负责任地完成任务。毕竟给孩子再多的物质财富,总有一天他们会坐吃山空,并且滋生“坐享其成”的想法。只有教育孩子负责任地完成任务,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当中生存下去,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胜任。而责任感是在小事中养成的,比如让孩子们觉得,打扫房间、清理书桌是他们应该做的事;过马路时帮助比自己年龄小的、或者身体不适的伙伴是自己的责任。认认真真完成这些事情,负起这些责任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好的帮助。
5.让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所谓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其实就是间接告诉孩子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这同样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好方法。
比如,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参加社区的环保活动,就一些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与孩子讨论。“公园里环境这么美,这些瓶子、报纸躺在路上,还美吗?”“那些人乱丢垃圾对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一连串的问题会启发孩子思考个人行为与公共环境的关系。
如果家长能在这些公益性活动中给孩子树立起负责任的榜样,那么孩子也会学着父母去做,从而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所以,父母平时就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对孩子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从小培养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宝贵的责任感。
6.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现的责任感,是孩子最先获得的责任感体验。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必定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终身的。所以,家长要经常反省自己,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如果家长经常对人夸海口,却不去履行自己的诺言,时间长了,孩子也会慢慢模仿,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对自己说的话不承担责任。
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刻,家长一定要抓住机会,给孩子灌输责任意识,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这样,你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细 节8从小事入手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做到“两小”原则。除了前文刚讲到的要从小抓起之外,还要从小事入手。毕竟无论是孩子的知识面还是孩子的思维方式都不是太成熟,和孩子讲一些大道理或许孩子听不懂,而讲多了孩子也会厌烦;如果从一些大事方面和孩子讲责任的问题,孩子也会把握不住,甚至会觉得父母是在夸大其词,从而产生怀疑。无论哪一点对于孩子责任感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时候要从小事入手。
1.给孩子分配家务
做家务是孩子承担家庭责任的一个方面,也是孩子自我服务、培养责任感的第一步。所以,家长在宠爱孩子的同时,也应该分给孩子一些家务,比如浇花、取报纸、摆放餐具等,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懂得如何负起责任。
不管孩子做得怎么样,做是关键的,而不是结果。如果孩子完成得好,父母应该热情鼓励,让孩子再接再厉;如果孩子完成得不好,家长也不要责怪他,而应该告诉他正确的方法。
让孩子有机会参与家庭生活的筹划,也让孩子从单纯的学习圈子中跳出来,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孩子感受到父母操持这个家不容易,就会自觉增强自我约束和管理,并努力承担起一部分力所能及的责任,表现出对家庭高度的责任感。
2.冷却家长的服务意识
什么是家长的职责?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家长自己都没有搞明白。对此卢勤曾经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有个年轻妈妈曾经问我:  ‘您觉得母亲的职责主要是什么?’我回答: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教孩子做人。’”
从卢勤的话中我们知道,家长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可是纵观现代家庭中的父母,他们不是在引导孩子、教育孩子,而是在服务于孩子,当孩子的保姆,而不是引路人。这种角色概念的错位使得现代的很多孩子都丧失了做事情的能力,也丧失了最起码的责任感。
所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首先就要求家长放弃对孩子的溺爱,冷却家长的服务意识,让孩子去做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让孩子去为自己多承担一些责任,提高孩子对责任的认识。比如玩完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自己的房间要自己打扫;穿脏了袜子自己去洗干净;起床后要自己整理床铺;早晚洗漱要自己照顾自己;家庭作业要自己独立完成;自己说过的话不能食言;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必须有始有终。
3.家长应避免责任感错位和越位
什么是责任感的错位和越位?即本来不应该父母承担的责任,父母却帮助孩子承担了;本来是孩子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全都由家长代劳了。这些家长把无限的爱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难怪孩子们只懂得索取而不懂得付出,普遍缺乏责任感了。
实践证明,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要通过孩子自身的实践体验才能完成,家长越俎代庖是无济于事的。要让孩子自己承担失责的后果,孩子才能懂得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下次应该怎么做。家长责任感的错位和越位只会让孩子的责任感越来越丧失,却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4.巧借竞争,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每个孩子都喜欢和别人比赛着做事情,这意味着孩子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其实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完全可以巧借这些“竞争”来进行。
心心的妈妈看见已经上二年级的儿子平时对什么都不上心,没有一点责任感,心里暗暗着急。一天,她在街上看见有人在卖宠物猫,顿时有了主意,于是掏钱买了两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猫带回了家。小猫十分可爱,心心一眼就喜欢上了,于是,妈妈和心心约法三章:每人负责一只,比赛起了养宠物。
妈妈想借养宠物培养心心的责任感。母子俩开始了比赛,看谁养的小猫最健康最活泼。为此,妈妈还特意召开了家庭会议,不仅在会上教给了儿子养小猫的要点,还向所有家庭成员约法三章:不准其他人在暗中为儿子提供帮助。心心为了要赢妈妈,也非常用心,在给小猫喂食、洗澡、清理粪便的过程中,渐渐由原来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好孩子。尤其是刚开始为小猫洗澡时,心心经常被不停挣扎的小猫弄得满身是水,但是心心为了在比赛中取胜,显示出了从未有过的耐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现在每次心心给小猫洗澡时,小猫已经变得很温顺了。这一点令妈妈特别欣慰。不过,妈妈虽然明着不帮心心,也要求家人不准帮助,但是她在暗中却给心心帮了不少忙,因为她知道如果心心养的小猫不如妈妈养的健康活泼,恐怕会打击心心的积极性。通过养宠物猫,心心已经成了一个责任感很强的孩子了。
5.教孩子关心身边的事
很多孩子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都漠不关心,甚至到了冷漠的程度,他们除了在学校里对学习还有点进取心外,对其他事情都是不管不问,连值日扫地也极不负责,应付了事,总是要其他同学帮助收“尾巴”。在家里也是,看见东西掉地上了,就直接跨过去,像没看见一样。
所以,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关心身边的事情,从关心身边的事情上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强强在院子里玩纸飞机,因为飞机做得并不是很好,他一气之下就把纸飞机撕碎,碎纸扔在院子里被风一吹,满地都是。
过了一会儿,强强跑到另一边去和小伙伴跳皮筋去了。后来强强的爷爷从屋里出来,见院子里很多碎纸,蹒跚着过来扫地,人老了,腿脚不便,一不小心就摔在地上,而强强只顾自己玩得欢,没朝爷爷看一眼。后来强强爸爸发现了,赶紧将强强爷爷扶了起来,并且将强强叫了过来,狠狠地批评了一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