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

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

作者:庹志华字数:206787状态:连载

第四章培养男孩自信与自励的品质

细 节43通过接受鼓励而产生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通过接受鼓励而产生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是父母应时刻关注的问题。生活中父母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景:
小潘尼4岁,一天,他的妈妈买回了食品,走进厨房打开冰箱,准备把鸡蛋放到冰箱里。小潘尼本来跪在厨房桌子上,看着妈妈把买来的食品拿走,把放鸡蛋的盒子从冰箱里拿出来放在桌子上,然后把鸡蛋从买来的食品袋中拿出来。潘尼看着看着,便伸出手去抓盒子,也想帮着把鸡蛋放到鸡蛋盒里。“别动!潘尼”妈妈大声叫道,“你会打碎它们的,最好让我来做这个。亲爱的,等到你长大一点儿再来帮忙,好吗?”
妈妈无意中打击了潘尼的自信心。他所得到的印象是他太小了,根本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由此及它,潘尼会放弃许多努力,乖乖地等待“大一点儿”这个时刻到来。其实一个4岁的小孩,只要他小心一些,是可以把鸡蛋放好的。如果父母看到孩子完成这项工作以后,孩子的脸上是多么兴奋地发着光,父母就会懂得这一点一滴对增长孩子的自信心是多么重要!
在孩子的幼年时期,面对着大千世界,他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但是,随着日益的成长,他们仍然有勇气进行各种尝试,学习各种方法,以使自己适应环境,使自己能够融入这个世界中。但是在这个时候,父母往往无意之中给他们设置了许多障碍,而不是帮助他们。父母之所以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不相信他们的能力。
在成年人的意识中已形成一定的偏见,如认为只有在某一个年龄阶段,才能做某一种事情。比如一个2岁的孩子,如果帮助父母收拾桌子,当他手中拿到一个盘子的时候,妈妈会说:“不要动它,你会打碎它的。”虽然妈妈能让盘子不破损,但是妈妈的举动在孩子的信心上投下了阴影,而且推迟了他的某种能力的发展,也许正是因为妈妈的拒绝,阻止了一个小天才的产生。
大人们常常不经心地向孩子们展示自己多么有能力、有魄力、有气力。我们的每一句话,像“你怎么把房间搞得这么乱”、“你怎么把衣服穿反了”这类话,都会向孩子们显示他们是多么的无能,是多么缺乏经验。我们这么做就会使他们慢慢地失去了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锻炼自己的自觉性,忘记只有通过各种锻炼和闯荡,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父母常常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认为孩子到了某种年龄,才能做某种事情,否则的话,他就是太小,太缺乏能力,不能做这类事情。但是往往孩子在那个时刻是可以做得很好的,但是父母却人为地推迟了他学会本领的时间。而且最关键的是父母的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失去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减弱他们的进取心。这种消极因素将会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
孩子在试着做事情时,难免要犯错误,这时做家长的要避免用言语或行为向孩子表明他是个失败者,不能在孩子头脑中留下他是“笨蛋”的印象。在我们的脑子里,我们必须清楚,做一件事情失败了只是说明这个孩子缺乏技巧,这种技巧有时是因为父母没有很认真地传授,而丝毫不该影响孩子本身的价值。父母应该培养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失败,同时并不降低他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力。孩子和成人一样要有勇气去犯错误、去纠正和改正错误,敢于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是同样珍贵的。对于家长来讲,我们自己就不能泄气或失去信心。要想鼓励孩子,最重要的两条是:第一,不要讽刺他们,使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第二,不要过分地赞扬他们,以免产生骄傲情绪。父母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顾及到一点:不要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同时父母还要知道,如何去鼓励孩子的自信心。
学会适时鼓励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个做家长的都要仔细地研究与思考,如何去鼓励孩子,养成孩子经常反思的习惯。孩子的自信程度是表现在他的行为中的,如果孩子缺乏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自己价值的信任,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缺乏效率、缺乏积极主动性,他不会通过积极参与和贡献,来寻找自己的归属感。没有自信的孩子会很轻易地放弃任何努力,表现出自己是无用的,而且有时还故意做出逆其道而行之的事情,这样做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贡献,那么还不如做些恼人的具体事情,起码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家长主观而不问青红皂白随意训斥或打骂孩子,是最容易挫伤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
要发现鼓励孩子的最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深入透彻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使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家长花时间去找到这种不同之处。鼓励孩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孩子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而不是终日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与价值。有自信的孩子,不需要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好坏。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将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自行选择、决定,使他们看到正确结果,这才是最好的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正确方法。
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应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对周围的环境以及整个大局势能够做出多少贡献,由此让孩子找出自己的位置和重要性。我们讲述这些道理就是想让所有关心下一代的人们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使他们懂得他们是整个社会集体的一份子,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他们可以做出贡献,可以与别人合作,可以参与,可以帮助别人使他人变得更好。
鼓励的重点侧重于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是家庭的一部分,而赞扬更侧重于个人、个体本身。用鼓励的方法,家长可以教育孩子人生的真正乐趣在于让自己的周围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并由于自己的存在而变得更好。鼓励使孩子认识到,他们无须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只要他们肯于尝试,他们就会感觉到无穷的乐趣,这样才能塑造成完整无缺的自我意识。
美国公众教育中,有一个日益壮大的趋势就是要建立各种各样的课程与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大多数教师都同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尊,这是最重要的教育人的一个方面。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在遭遇失败的时候,常常会对自己说:“你看,这下可彻底摔了一个大跟头。”或者说:“你看,你做不了这件事吧!”或者是“你真是笨蛋,怪不得没有人喜欢你。”而用鼓励法教育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却能接受失败和错误,并使其成为做人的一部分。他们应该习惯对自己说:“这次我失败了,但我还有另外的机会。我知道我是可以成功的,下次我一定要努力。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的,我的朋友懂得那些,他们仍会喜欢我的。”有了这种自信心的支持,孩子才能做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信心的培养是父母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细 节44孩子的自信源于家长的信任

有句家教格言是:孩子的自信源于家长的信任。王威正是在家长的信任中养成自信,并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典范。
王威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似乎命运对他特别恩宠,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在大学毕业的同时通过了托福和GRE的考试,获得了赴美国继续深造的机会。
据王威的妈妈讲,在王威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他们似乎并没有给予王威多少特殊的照顾。但经过和他细致地交谈以后,笔者感到,王威的父母是将对王威的教育渗透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了,这种教育是自然的,但又是极具持久性的,也是最有效的。他们在王威心智发展的最初时期,注意对他的引导教育,使他早早地形成了良好的接受各种知识的好习惯,在他接受正规的社会教育后,他们则不必在他爱不爱学习、学习成绩好坏上操心,甚至可以在他上小学甚至上中学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父母离开他出国工作。在父母的眼里,王威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是家庭中的一般成员。父母在王威很小的时候就十分注意平等地对待他。王威与父母的交流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交流中父母几乎没有对王威发号施令过。在父母面前,王威没有什么不敢讲的,只要他愿意,父母就会像同事间探讨问题那样听他从头至尾地把事情说完。在王威小的时候,听完他对某件事情的陈述后,父母还要告诉他像这样的事情更清楚、更简练的表达方式,当王威大点后,父母只是就事论事地谈出自己的观点。他们从没有否认过王威对问题认识过程中的观点,在琐碎的生活中,他们对王威所施加的影响是自己对工作的兢兢业业、生活态度的严谨和努力进取的求知精神。
对于王威在上学期间一般的家长都很重视的学习问题,王威的父母则很少过问。他们更相信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鞭策孩子求上进,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性,通过自己的具体言行,让孩子去体会作为学生对待学习的重要性。
王威的妈妈回忆起他们夫妇轮流出国或同时出国的那段日子时,她这样说:“也许是我们在无意中创造了有益于孩子个性发展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王威虽然是个独生子,并没有享受到特殊的生活待遇,也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现在独生子女们能得到的一切。而更多的时候是父母同时出国或轮流出国工作,留下他独立地生活。这样的家庭背景,无形中给王威提供了一个要依靠自己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的生活环境。
长期的学习和生活的独立,使王威在心理上比同龄的孩子显得成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也强于班里的其他同学。王威的妈妈介绍说:
小学期间他就表现出对学习非常重视,非常认真。对自己有超出年龄的要求,在没有家长督促、老师要求的情况下,自己找书看、找题做。没有父母陪伴的家庭生活是孤独的,但是王威的心全部放在了书堆里,他在书中找到了寄托和安慰,只要有书他就没有孤独感。在广泛的看书学习中,他的知识范围在逐渐地扩大,知识的积累使他能从容地对待课上老师教的那点知识。
王威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所在班级的老师接到中学招收少儿实验班的简章后,就向学校的领导极力地推荐王威。王威得知这一消息时并不理解少儿实验班的具体的含义,只知道要通过考试才能被录取。很巧,王威的母亲那一段时间正好回国,便带着王威来到了少儿实验班的报名处。细心的母亲虽然对孩子的学习水平还了解得不具体,但是她在孩子学习的环境中看到孩子身边的图书内容,就已经明白了孩子在学习上的努力程度。她没有给孩子提什么要求,也没有在孩子面前多说报考少儿实验班竞争激烈的困难,而是问孩子:“你考不考?”当王威对母亲说:“试试吧。”母亲才在家长推荐的一栏中填写了自己对孩子的推荐理由。
经过筛选,王威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以10岁的年龄、小学五年级的学业水平,考取了中学的少儿实验班。
孩子考上了少儿实验班后,母亲又要出国工作了。刚入学时,由于王威不够住校的条件,所以住校的申请没有被批准。在父母都出国工作的情况下,他每天自己料理生活,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过了一段时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发现他放学后并不急于回家,就随意地和他聊起来,这时才了解到他的特殊家庭情况,随后解决了他的住校问题。
住校后,他的学习时间更充裕了,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也更多了。在小学阶段,他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是没人能比的,到了少儿实验班后,就有些一般了。第一次摸底考试卷子发下来的时候,王威都不敢相信拿在手里的卷子是自己答的,他从来没有得过这样差的成绩。然而他对自己始终充满信心,他认为,只要努力,自己在班里的情况是不会差的。父母在出国前给他留下的嘱咐是:你有现在的成绩是你自己努力换来的,你要想达到新的目标就还得继续努力。王威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不仅聪明好学,而且还很努力,他就更不敢怠慢了。他除了认真利用时间掌握老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外,还尽可能地提前学习一些知识,做好预习。在自学中他不断地与同学交流,在与同学相互的学习中,他的学习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少儿实验班4年的学习时间不算长,但他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学习到了同龄人要学习7年的知识。面临少儿实验班毕业,王威开始了对人生的又一次选择。这次母亲有机会参加了一次家长会,会后很不好意思地对老师讲:“孩子考大学的事请老师多操心。没有办法,我又要出国工作了。过一段时间,王威的父亲就要从国外回来,遗憾的是我和他的父亲碰不上面,一切由老师做主。”面对报考志愿这样重大的问题,王威参考老师的意见,由自己做主报考了中国科技大学,这一年他刚好14岁。接到科技大学的复试通知时,他的父亲回国了,父亲陪他一起到合肥参加了大学少年班的复试,结果他如愿地考上了科技大学少年班。
王威上大学后,父母依然各自在国外忙自己的工作,对孩子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只是提些参考意见。王威在大学毕业的同时通过了托福和GRE的考试,并获得了赴美国读研究生的深造机会。读研究生期间,他在两年的时间里获得了硕士学位,并开始在一家著名的公司工作,展示了自己极强的工作能力。不过,他只想在工作期间增长生活和工作经验,他还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打算。那年他24岁,他有着年龄上的优势,有着良好的学习基础,有着很宏伟的生活目标,他正为自己的目标继续像过去那样地努力,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自信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桥梁,孩子拥有了自信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细 节45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在美国,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小事:
小朋友彼得感冒了,鼻涕不停地流。只见他拿起纸巾,很熟练地擦干净了。
其实,在彼得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教他学会做自己的事情,自己穿衣洗脸、上洗手间、自己吃饭等等。彼得为自己能够干这些事情感到骄傲,他知道他能自我管理并不断学习新技巧,他显得很有信心,能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从幼儿时期开始,孩子们就表现出要干自己的事情的欲望,婴儿自己去抓勺子是因为他想喂自己吃饭,父母常常害怕他们把衣服、桌子搞得一团糟,而不许他们自己试一试。父母这样做其实是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了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有关专家提醒父母,只要孩子显示出要为自己做事情,父母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
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做父母的总是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忙来忙去。因为孩子小,父母似乎责无旁贷地要走过去帮他们,特别是当父母看见孩子有困难时。但是父母必须制止这种冲动,因为父母习惯去帮助孩子,常常没有认识到这种帮助有时是没必要的,孩子们早已掌握了技巧。父母替孩子们干事情,经常会受到孩子们的抵制,他们会说:“让我自己来。”每个孩子在生命之初都有表现自己能力的欲望。如果他们有机会去表现,照顾自己,帮助父母,他们会为自己有能力而感觉良好。这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很自然地愿意去为自己做事情,为别人做事情。
有时在看到父亲写字时,孩子忙着找一支笔想要写写画画;妈妈浇花,孩子也要提一玩具桶来帮忙。这是一种参与的欲望,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欲。但这种意愿可能被恐惧、呵护和父母的包办式服务所挫伤,因为父母有可能担心他们碰着,有可能担心他们帮倒忙,或者担心他们太费力气而拼命阻止。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被打击,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弱点,开始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对自己的评价很低,然后他们发现别人能为自己提供的服务又快又好,这样使他们已经很低的自信心就会变得更低。父母可以遵照各种书里的教育准则去教育孩子,这些道理听起来很简单,可是当事情比较急,或父母希望每件事情都干得很像样子时,就容易放弃这些准则而自行其事了。
父母常常低估孩子们的能力,放大他们的无能为力。但在有的方面,父母却又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当父母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时,等于把自己的高要求强加于孩子头上,使他们更觉胆怯。父母们应当做的是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予他们机会,这种信任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同时允许他们设立自己的目标。
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妈妈,老师让我报名参加拼写竞赛。”13岁的杰奎琳一回到家就告诉妈妈。“太好了,你去报名了吗?”“还没有。”“为什么?宝贝。”妈妈问,“我有点害怕,台下会有很多人看。”杰奎琳很激动,她在家是个听妈妈话的孩子,在学校平时不爱多说话,但学习成绩很好。“我想你还是报名吧,亲爱的,你可以锻炼锻炼自己。不过这事情你还得自己决定,我只是告诉你我的看法。”妈妈离开了杰奎琳的屋子。过了两天,学校老师打来电话,让杰奎琳的妈妈说服杰奎琳报名参加拼写竞赛。杰奎琳回家后,爸爸妈妈跟她谈了话,爸爸说:“首先,我们不是强迫你一定报名,这事还是由你来做决定,但我们可以谈谈参加竞赛的利弊。参加了竞赛,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智力,增强自己的信心。赢了更好,没得名次也无关紧要,爸爸妈妈不在乎。因为你在爸爸妈妈的心中是有能力的孩子,这点不需要用竞赛的名次来证明。”妈妈说:“老师打电话来说,他是很相信你的能力的。爸爸和妈妈还有你的老师,都不会以比赛结果来重新评价你。我们对你的比赛结果并不太关心,关心的是你是不是用这个机会去锻炼自己。”有开明的父母这样鼓励和支持,最后杰奎琳还是报名参加了。
妈妈知道杰奎琳很聪明,只是太胆小,杰奎琳不敢想像自己在台上对着那么多观众拼写单词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妈妈很想让杰奎琳见见世面,因为一个孩子总要长大,总是要离开父母,走向自己的生活的。爸爸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想杰奎琳也希望通过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胆量,发现自己的潜力,只是有些发怵,需要做父母的给予鼓励,同时又使自己不感到非参加不可或非要得名次的压力。父母对杰奎琳充满了信心,但他们并不强迫杰奎琳,而是让她自己来做决定。通过这件事,杰奎琳增强了独立性与勇气,而妈妈爸爸鼓励了杰奎琳,使她没有失去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在这种很敏感的情况下,父母必须小心谨慎,给孩子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同时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有信心,相信他们的能力。
几乎没有几个家长是有意识地损伤孩子们的自信心,或损伤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但不幸的是这种无意识的伤害俯首皆是,由于这个原因,父母要有意识避免过分保护,给孩子机会,让他们独立决定自己的事情。
每一个妈妈都忘不了孩子走出第一步时,自己的激动心情,许多家庭都用摄影机记下了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如果家长留心孩子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这样为孩子感到骄傲的场面数不清有多少次。在孩子成长发展的所有其他方面,如同让孩子迈出第一步一样需要不断重复。妈妈从孩子身边退一步,把手伸向他,但孩子刚好够不到,就这样,妈妈鼓励着自己的孩子往前走。她给孩子空间,让孩子向前移动,不依靠她,独自地向前去,孩子在尽自己的努力,当他赶上妈妈,终于扑到妈妈怀里时会很激动、很欣喜,而妈妈也为孩子的成就而激动不已。在帮助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是这样,父母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用不着过分担惊受怕,也用不着过多地给予呵护,而是鼓励尊重,让孩子懂得父母相信他,随时会给予爱的支持,用真正的爱将孩子引向生活之路。
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要比父母想像到的多,放手让孩子干,孩子可以从中体验到自信的快乐。

细 节46一定要让孩子相信“我并不比别人笨”

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力量。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看到自己的长处,尤其是那些有缺点的孩子,一定要让他们相信自己:“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我也能办到”,“别人办不到的,我也能办到”。树立这样信念的孩子,就会具有最大的独立性,就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成绩。
有一个著名的小故事: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的时候非常调皮和淘气,为此学校将爱迪生列为“坏孩子”,因为爱迪生的捣蛋和喜欢别出心裁,常常弄得老师哭笑不得。最终,学校通知爱迪生的妈妈将他领走,还告诉爱迪生的妈妈,说爱迪生不可能有出息。小爱迪生非常害怕妈妈会责骂他,而爱迪生的妈妈并没有责骂他,只是说了一句:“孩子,我相信你能行。”在妈妈的鼓励下,爱迪生最终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发明家。
有缺点并不可怕,怕的是失去了成功的自信。只有培养出孩子的自信,才能使孩子战胜缺点,走向成功。
如何使孩子能够克服缺点,不断进步呢?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对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是不了解的,他们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在不断地实践中积累各种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因此,父母应当及时地鼓励他们去试一试,做一做。
1.不要对孩子说“你做还早呢”
孩子总喜欢跃跃欲试,做点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一个孩子脚还够不着自行车的脚蹬子,就想去骑车;从来没有下过水,就跳进水中去游戏。父母对此应该怎样对待呢?
首先不要轻率地否定孩子想要试一试自己能力的举动,说些“你做还早呢”的话。把判断强加给孩子,就是随意损伤他们的自信心,这等于给孩子的成长泼冷水。父母为什么不让孩子按他们的方式去做些事情呢?
另外,孩子不会骑车,父母可以帮助他,让他踩着脚蹬子推着车跑,初次体验一下“骑车”的滋味,父母可以给他买一辆小型自行车,让他学着试一试,总有一天他会学会的。孩子想游泳,不妨给他套上个救生圈,让他在水中嬉戏,做出游泳动作,他会兴高采烈地喊:“妈妈,我会了!”孩子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愿望,就会增强一分自信。父母亲要格外留心孩子“第一次”的尝试,这在他一生的道路上将是一个良好的起步。
2.用赞许的话鼓励孩子
孩子的经验是很有限的,他的自信心最初是建立在别人对他的反应上。因此父母要经常用微笑、赞许的话来鼓励孩子。孩子放风筝,却总也放不好,父母要对他说:“你能放好,再放一遍怎么样?”而不要责怪他:“你为什么总干不好?”如果父母认为孩子干不成,他也许就真的什么也干不成了。只有在父母的鼓励下,风筝才会伴随着孩子的欢笑飞上天空。

只有培养出孩子的自信,才能使孩子战胜缺点,走向成功。

细 节47培养孩子自我激励的心理品质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只有拥有良好精神品质的人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那些需要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而获得成功的人,最能完美地体现自我和坚强意志的精神力量。我们可以找到无数战胜身体残疾,成就常人难以成就的事业,成为众人钦佩的明星的例子。比如,汤姆·邓普西生下来就没有右手,而且右腿残疾,却为新奥尔良圣人队打破了世界纪录;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小学时学习数学就有障碍;世界著名运动员布鲁斯·吉纳和马吉·约翰逊,著名演员吉尔和汤姆·克瑞斯,科学家哈维,甚至著名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纳尔森·洛克菲勒等都曾遇到过不少困难,但他们最终都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辉煌的成功,要列举这些了不起的人和事,真是不胜枚举。
上述成功的人士是如何自我激励,获得出人意料的成功的?父母该怎样才能培养孩子掌握这些技能,从而使孩子获得成功?父母只要从孩子的发育过程了解了自我激励的内涵,这些问题便不难回答了。
婴儿刚刚呱呱坠地,就对外部世界感到好奇,并努力想了解。如果有人把手指放在婴儿掌心,他就会马上抓住。扶他坐起来,他的双眼就会突然睁开,像玩具娃娃一样。扶他站起来,他会本能地迈腿。所有这些都说明,孩子天生就有适应环境的欲望。从翻身、坐起、站立、走路到说话,他会不松懈地追求一个又一个目标,这都是孩子不断自我激励的结果。
有些孩子因为缺乏自我激励的精神,导致了许多性质严重的问题,比如,使用毒品、酗酒以及对公物肆意破坏等等。
半个世纪以来,研究者们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很富有自我激励精神,而有的却相当缺乏?我们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教会孩子期待成功;
为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掌握周围的世界;
使教育与孩子的兴趣、学习方式相结合,相适应;
教育孩子看重坚持不懈努力的价值;
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困难并克服它。

自我激励是无形的财富、看不见的法宝,让孩子拥有它,是对孩子人生最有力的支持。

细 节48不断地提高孩子的自信

对孩子应当寄予一定的期望。但是,倘若期望值过高,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自信,反而会打击孩子的自信,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适当要求,及时肯定,可以不断地提高孩子的自信,避免损伤孩子的自信心。
阿亮10岁,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的妈妈为他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希望他能够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出色。除了在学校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妈妈还给他安排了许多的课余活动:拉小提琴,练体操,以及其他的儿童活动。妈妈要求他在所有活动中都成为拔尖的人物。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地区活动中,阿亮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的孩子,但是在他的生活中,却有一些令妈妈无可奈何的习惯。比如,他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而且在行为上经常有神经质的表现。他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尽兴地说笑和玩闹,似乎很受压抑。
期望是指为孩子定下标准,以此来衡量他们的行为。过高的期望,有时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难道父母对孩子就不应有高标准的期望吗?一定会有许多父母提出这样的疑问。的确,父母能够也应该对自己所热爱的孩子有所期望。但是,父母在设立期望与目标时应考虑孩子的具体愿望,而不是过分热衷于父母自己的愿望与利益。如果对孩子设置过高的期望与要求,当孩子不能实现目标时,父母就会掩饰不住自己的失望,这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呢?孩子会因为不能达到妈妈的要求而自惭形秽,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而从根本上动摇对自己的信心。
解决这个冲突的方法是对孩子既要有高的期望,也要考虑到孩子成长发展,期望的模样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要一步一步地实现,而不是一蹴而就。
例如,父母期望孩子学会收拾自己的房间,就要先让他们从会做的事情开始。让他们把床铺好,把桌椅摆好,不久他们就能掌握收拾房间的技巧。父母要告诉他们,“你今天把床铺好了”,“把桌椅摆好了”,“你基本上已学会怎样整理房间”,父母就这样鼓励他们继续下去,而不是要求孩子们处处事事满足父母自己的期望。
肯定就是使孩子们知道父母看出了他们的进步,如果父母肯定孩子朝正确的方向迈出的每一步,父母就会使他们感到鼓励,因而取得更大的成绩。在这时和孩子说话,既要注意用温和平静的口吻,把话讲清楚,让孩子有亲切感,又要用充满鼓励的眼神,让孩子从你的眼中看出对他的满意成分。在注意孩子的每一个进步上,父母都应格外敏感并及时给予鼓励。当父母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有所表示的时候,可以看到非常显著的效果,话语可以很简单,但是孩子却可以心领神会。比方你可以说:“宝贝,我非常高兴,你今天把脱下的鞋子摆得很整齐。”
要记住,当我们在孩子身上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不断地向他们指出不足之处时,我们实际上在使他们失去勇气,降低他们的自信心水准。相反,如果我们时刻注意到孩子每一点点的进步,并及时指出,加以鼓励,我们会使他们充满了活力,并且产生要多做一点的愿望。
像阿亮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许多妈妈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实际上破坏了孩子的正常发展。而阿亮从小就培养了一种强烈的愿望,要用自己最好的行动来使妈妈高兴。在他的理解中,只有他达到了妈妈的要求,他在妈妈的眼中才有地位,才变得重要。他不敢公开地向妈妈抗争,但是他对别人评价的敏感和其他的神经质的表现,说明这一切对孩子心理上的压力,表现出他内心里不情愿做这一切的种种矛盾。在妈妈的高要求下,他失去了一个儿童所应该享受的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妈妈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他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阿亮并没有从妈妈那里得到一个人所应该得到的尊严,如果这种高压政策就这样持续下去,将会给阿亮的生活带来不可避免的灾难。做妈妈的一定要懂得父母没有权力向孩子做出任何要求,以便实现父母的个人“野心”。
肯定孩子的成绩不能与指出他们的不足扯到一起去。如果加班后回家的妈妈无视饭桌擦净了、盘子刷完了的事实,而为垃圾桶没拖出去而喋喋不休,孩子可能会想:“真没劲,总是要求那么高,我白干了,她只会挑剔我的毛病。为什么她总是不满意?做什么都没用。妈妈(爸爸)什么都看不见,他们总是只看到我的不足。”妈妈的举动可以使孩子非常沮丧,以致使孩子完全放弃做好事的努力。
如果妈妈先认可孩子的成绩:“儿子,谢谢你,把饭桌擦净了,把盘子也刷完了,非常好。”过一会儿再说:“宝贝,等会儿能不能把垃圾桶拖出去,我知道你已干了很多了,请把最后一件事完成了,这样才有始有终。”这样的话,孩子会想:“我即使没把所有的事都做好,他们也同样看到了我的成绩。”
一个从不洗衣服的孩子,有一天忽然主动地把自己的一件汗衫扔到洗衣机里洗了。尽管他用了太多的洗衣粉与水,父母不该批评他浪费洗衣粉和水,要肯定他终于动手去洗衣服了。下次可以建议他多放几件衣服进去一起洗,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引导他。在父母的头脑中应很清楚地意识到,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与劳动精神比多消耗一些物品重要得多。
成功的伟人总是看见杯子里有半杯水,而不是杯子的一半是空的。父母需要的是肯定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这样对未完成的事情,孩子才会更有信心,成功的机会也会更多。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和评价,对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细 节49不要忘记尊重孩子

让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故事:
英国小朋友克里斯8岁生日的时候,爸爸给他买了一整套珍贵的邮票,希望能够培养他集邮的兴趣。后来,克里斯在朋友那里发现了一套篮球明星卡,非常眼馋,就用这套邮票换了那套明星卡。后来,爸爸发现了这个交换,感到非常生气。首先,他认为这是他送给克里斯的礼物,克里斯这样轻易地换掉,是对他的不尊重;再有,他知道和克里斯换卡的小孩比克里斯大,应该懂得这套邮票的价值,要远远超过那套明星卡的价值,而那小孩却没有告诉克里斯,因此是占了克里斯的便宜;当然,最重要的是爸爸认为克里斯并没有和他商量,就把整套邮票换出去了,因此,他决定要教训克里斯一下。他向克里斯指出两件东西之间是不等价的,并强迫克里斯去从朋友那里要回那套邮票,并退回了这套篮球明星卡,这使得克里斯非常的窘迫,而且感到自己十分的蠢笨,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就此破裂。
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换邮票是克里斯自己决定的,无论他成熟与否,爸爸都应当尊重这个决定。既然邮票已交给克里斯,他应有权利决定如何安排这份礼物,爸爸无权横加干涉。的确,克里斯应该从这个交换中学到一些东西,但是爸爸应当从不同角度来处理这件事情,既表现对克里斯的尊重,也教会他应该学习的知识。理想的做法应是,当克里斯向爸爸显示他新换来的明星卡时,爸爸应该和他一起欣赏,而不应该立刻提出任何异议。过一段时间,在一个适当的机会,爸爸再向克里斯解释两件东西不同的价值,而不用提起克里斯当时的交换行为。这样克里斯可以醒悟自己是以大换小,上了当,但并没有面子上过不去。是否去找朋友要回邮票应由克里斯自己决定,爸爸不该再参与。如果照爸爸原来的处理办法,克里斯会觉得非常的羞愧,而且认为自己无能,一切错都在自己身上。事实上,克里斯怎么会懂得这些东西的价值呢?如果他不懂,爸爸又怎么能够随便怪他呢?其实,在爸爸要教训克里斯的行为中,也夹杂了对爸爸自己尊严的重申与维护,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是对孩子很不尊重的表现。
当然,说孩子有权利,并不等于孩子就能够做成人所能做的所有事情,因为他们毕竟没有成年人所具有的经验和知识。
在我们尊重孩子的同时,我们同样在教育他们尊重别人,包括父母在内。
卡特的爸爸爱收集昆虫标本,爸爸的行为引起了6岁的卡特对标本的兴趣。有一天,爸爸在客厅里看见几张散在外面的标本,有些标本已经破损,爸爸感到非常生气,就找来卡特问是怎么回事。卡特说他自己拿了爸爸的标本册来看,觉得有些很有意思,就掀开取了出来,不小心给弄坏了。于是爸爸向他解释这些标本都是很珍贵的,一定要很小心地对待它,不要把它拿出来。但是,后来爸爸还是看见标本被丢在外面,爸爸就对卡特说:“下次如果你想看这些标本的话,一定要经过我的许可,我们一起来看,否则的话,对不起,卡特,不许动它。”但是过了几天,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
标本册是爸爸的珍藏物,爸爸在这一点上,应该让卡特知道得很清楚。卡特已经6岁,应该能够懂道理,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爸爸应该对卡特很郑重地说:“这些标本是爸爸的私物,没有经过爸爸的允许,你不应该玩它们。”如果卡特不能尊重爸爸的意愿,就不应再让他走进爸爸的房间去取这些标本。这样做,既表现了对卡特的尊重,又给他一个做自我决定机会,同时也教育了卡特必须尊重别人的权利。
孩子们有时候会以为自己有特殊的权利,去做所有要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想办法教育他们,使他们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例如:
彼得已经4岁了,但是当他不高兴时就会大发脾气,有时甚至去咬人。有一次,邻居家的小孩和他一起玩,他发起脾气,把邻居小孩的手咬破了,以致不欢而散。在这种情况下,做爸爸的应该对孩子有所帮助。
例如,彼得喜欢打人,那么爸爸可以对他说:“噢,你喜欢玩打人的游戏,那么我们一起玩吧!”于是,彼得打爸爸一下,爸爸就打彼得一下,一次比一次厉害,一直到使彼得觉得这个游戏一点儿也不好玩,非常痛苦,再也不想这样做为止。
教会孩子自重,也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尊重别人。
尊重孩子,意味着父母要将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有权利做出自己的决定。

细 节50孩子也有自己的人格

孩子也有自己的人格,也渴望被尊重,教育失败的家庭大都是因为家长不把孩子当回事。家长要把孩子当朋友对待,尊重孩子的人格,才能真正得到孩子成功的回报。
即使孩子身上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身为父母也应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因为发展孩子的个性,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传统教育倡导的爱,借助亲子模式,强调的内涵是“关怀”;而现代教育倡导的爱,遵循人本模式,强调的内涵是“尊重”。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不仅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爱的核心内容,也被认为是当代世界进步教育思想的基础。面对有缺点的孩子,有的父母不把孩子当人看,这是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下面是一篇学生的作文:
爸爸,我对您说
爸爸,亲爱的爸爸,我满眼噙着泪水对您说:“您对我太严厉了。”
那天,王荣来找我去锻炼身体,您却把脸一沉:“快考试了,还锻炼什么身体?复习功课去!”那时,我多么想向您解释,现在体育不及格,也不能毕业呀!再说,光要我整天拼命地复习功课,累出病来不是要耽误更多的课吗?可是,一看爸爸您那副严厉的面孔,我只好把想说的话又咽回肚子里去。回到屋里,我心不在焉地打开课本,其实,我根本看不进去。那时,我多想对您说:“爸爸,我想歇一会儿,我想……”可是,我不敢说,因为您对我太严厉了,我怕……
孩子多么可怜!家长多么可悲!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理,不懂得孩子学习的规律,不尊重孩子正当的要求,对孩子粗暴地干涉,封建家长式的命令,使家庭中缺乏友善、平等的气氛,在父子心灵间垒起了一层厚厚的障壁。
接下去文章写道:
爸爸,您还记得吗?有一次我数学考了70分,老师让家长签字,给您签字时,您的脸上有一丝微笑,您说:“考得比你原来的成绩稍微有一点点进步,但不要骄傲,与那些好同学比,你还差得远呢!”我听了您这几句话真是受宠若惊,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您对我说的话。
一个几乎门门功课都不及格的学生,数学竟考了70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进步啊。遗憾的是这位家长没有抓住这个教育的最佳时机,满腔热情地鼓励孩子更加自信,帮助他享受到更多的智力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而是脸上只有“一丝微笑”,口中只有“稍微一点点进步”这样轻描淡写的肯定,太不够了。而孩子对家长这少得可怜的一点点肯定竟觉得“受宠若惊”,读到这里,与其说是为他高兴,不如说是对他同情。后进的学生最缺乏的心理品质是自信而不是谦虚。“不要骄傲”、“差得远”,这样的话只能损伤孩子平时十分脆弱的上进心。
文章接下去又写道:
可是,没过几天,我的外语测验只考了40多分,您那粗大的巴掌便一个劲地落在我的脸上、头上。要不是妈妈在一旁拉着,您不把我打死才怪呢!被打以后,我两天没有与您说一句话。想起您那毫无情义的巴掌和那愤怒的脸,我的心里就发毛,真是非常可怕。
这样不尊重孩子人格的家长,要想取得家教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把孩子当朋友对待,尊重孩子的人格,才能真正得到孩子成功的回报。

细 节51父母本人积极、乐观的态度也能感染孩子

儿科病房里躺着两个可爱的小女孩,她们都因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而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使得小女孩幼嫩的胸脯上留下了一道永远不会消除的伤疤。
一个小女孩很伤感,常常泪水涟涟地说:“这可恶的伤疤使我不再完美,我诅咒它!”
而另一个小女孩却笑盈盈地对人说:“感谢这伤口,它使我拥有了美好的生命,我感激它!”
不同的心态,对所发生事件的评价是如此的不同,它必然会对处理问题的态度发生影响,也会对今后的生活之路产生影响。
我们不难想像,这两个小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她们中的一个肯定会因伤感太多而觉得生活中到处都是烦恼和痛苦,但另外一个小女孩就会过得很愉快、很幸福,即使是遇上厄运,她也会从厄运中看到希望,看到积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在孩子小时候就应注意培养其良好的心态。因为好的心态能帮助孩子获得健康、幸福和成功;而消极的心态,则会剥夺孩子生活中那些最有意义的东西。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诸如此类的对话:
“唉,这次英语听力我还是考了95分,和上次一样没有进步。”
“太好了!这次英语听力我又考了95分,和上次一样,我没有退步!”
“我口袋里只剩下2块钱了,回城里的车费都不够,怎么办?”
“太好了!我口袋里还有2块钱,再想想其他的办法,就能回城里去了。”
“真倒霉,我妈下岗了!”
“真好!我妈终于有时间好好休息一下了。”
“这次篮球比赛我们班又输了,真没劲!”
“这次篮球比赛我们班又输了,这倒是一件好事,这样可以提醒大家在下次决赛中要努力,要戒骄戒躁,否则就会彻底出局。”
……
毫无疑问,这些凡事往好处想,能保持快乐心情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比一般人少了几分烦恼,也更容易获得成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我们这一代人的重大发现就是,人能改变心态,就能改变自己的一生。”因此,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培养快乐的心态。
比如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上的皮肤擦伤了,孩子直喊倒霉时,父母可以说:“你应该感到庆幸呀,因为你只摔破了一块皮,幸亏没有骨折。”
孩子在为下雨天不方便骑自行车上学而懊丧时,父母可以说:“这是一件好事呀,下雨空气清新多了,而且偶尔步行一次,你还可以欣赏路边美丽的景色呢。”
孩子在为公交车上被人踩脏运动鞋而抱怨时,父母可以说:“公交车上那么拥挤,踩脏了鞋总比踩伤了脚要幸运得多,你应该高兴呀!”
孩子在为一次考试失误自责时,父母可以说:“现在失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能够为你下次考试敲响警钟,这样高考时,你就不会再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了。”
……
父母本人积极、乐观的态度也能感染孩子。当父母教育孩子凡事往好处想,随时保持心情的愉快时,孩子就能比别人获得更多的快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快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一个孩子能懂得寻找快乐,那么他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越不过的心理障碍。而一个快乐的人,也往往是最容易获得成功的那个人。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保持快乐的心情呢?
1.给孩子自由
部分孩子不快乐,是因为父母诸多“禁令”限制了他们的自由,比如孩子放学后,不准和异性同学一起回家;考试必须在前三名;必须学钢琴、练书法;不能带小伙伴回家玩;也不能未经允许去同学们家;早餐必须是鸡蛋、牛奶、面包;电子邮件父母可以随时查看……一条条“禁令”就像一根根绳索把孩子捆得紧紧的。孩子失去了自由,虽然对父母不满,甚至是愤怒,但慑于“权威”,他们只能把这种不良情绪压抑在心里。久而久之,这种不良情绪要么突然爆发,使父母措手不及,要么在心里转化为忧郁、仇恨等“毒素”,孩子从此就会与快乐无缘。
2.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上了自己中意的学校,选择了自己给他指定的钢琴、书画学习等,孩子就会从中体会到快乐,因为父母的选择毕竟是最好的。但这种想法往往是一厢情愿的,因为孩子是否快乐,他认为快乐与否的指数不是由父母定的,而是由孩子自身来感受的。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一些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毕竟,怎样做自己才是最快乐的,只有孩子自己知道。
有一个男孩,在许多人眼里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他从小对玩具不感兴趣,唯独喜欢剪剪贴贴,他的父母为此很生气,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女孩子做的事情,男孩子做这样的事情就是没有出息,因此百般劝说男孩,但男孩不为所动,因为男孩觉得自己很快乐。
男孩长大后,他的父母要他去美国留学,但他却选择了去日本,并且打工赚钱学习剪贴技巧。问他是不是以后想做一个剪纸艺术家,男孩摇摇头说:“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要做出一番事业太难了,可是我在学习剪贴创作的时候,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因此我不会轻易放弃的。”
3.告诫孩子不要和别人攀比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攀比是烦恼的根源,那些心态平和、容易满足、不攀不比、安心过自己的日子的人才是最快乐的人。”这句话也适用于孩子。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烦恼就来自于他们和同学比吃、比穿、比酷……因此,帮助孩子克服爱攀比的思想,也是父母不容忽略的事情。阿进的妈妈在这方面的做法就值得其他父母学习。
一天,阿进放学后对妈妈说:“妈妈,给我买双耐克的跑鞋吧。”
“可是,我上个月不是给你买了一双吗?”
“你买的是国产的,我要穿名牌的。我们班好多同学都穿耐克的呢。”
“你们班肯定也有连国产的跑鞋也穿不起的同学,你怎么不和他们比一比呢?”
阿进听了妈妈的话后,很是不高兴。
接下来好几天,阿进放学后便到自己的房间,关起门来谁也不理。妈妈见状,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她没有明说。一天,她来到阿进的房间说:“儿子,妈妈好久没有给你讲故事了,今天有时间,就给你讲一个吧。”阿进点了点头。
水塘里的一只青蛙,羡慕地对岸边转悠的老虎说:“你多快乐啊!在森林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过着尊荣的生活,一日三餐尽享野味。而我呢,最美的食物也不过是一只蚊子而已。”
“可是,我也有苦恼啊!可恶的人类,常设下各种陷阱来捕捉我,我从没过过一天安宁的日子。”老虎说完,刚好不远处响起了人的脚步声,它赶忙溜走了。
“唉,真没想到不可一世的老虎竟害怕人类。人类有什么好怕的?他们来到水塘边时,我照样能够放声大唱。”一想到这里,青蛙便有几分得意,就不由得“呱……呱……呱”地高歌起来。
这时,一头水牛来到水塘里洗澡。见了青蛙在歌唱,便羡慕地说:“青蛙老弟,我可真羡慕你啊,你是这世上最快乐的精灵。每天没有人类的约束,想在水里就呆在水里,想到岸上就蹦跳到岸上,多么自由自在啊!可要是我这么做,人类非宰了我不可。”
“可是水牛大哥,我真羡慕你那庞大的身躯,而我是多么渺小呀!”青蛙伤心地说。
“身躯庞大正是我的悲哀,你没见我身上的累累鞭痕吗?”水牛说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我总是羡慕别人的快乐,原来自己也受到别人的羡慕啊!看来,不是快乐不属于我,而是我没发现自己身边的快乐。”青蛙在心里说。
从此以后,青蛙不再盲目地羡慕他人,而是一心一意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因为它已真切地感觉到:最快乐的人是自己!
“阿进,你喜欢听这个故事吗?”妈妈问。
“喜欢,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说完,阿进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4.帮助孩子远离烦恼
烦恼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它多来自于内心的不安宁。其实,大多数烦恼都是杞人忧天,担心的事情并不一定会发生,但是由于孩子的“免疫力”较差,因此烦恼往往会“乘虚而入”。于是,在一些家庭里便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妈妈,我睡不着。”
“是不舒服吗?”
“不是,我担心明天会下雨,班里组织的郊游就会取消呢。”
“郝莉,你晚饭怎么只吃了一丁点儿呢?”
“妈妈,我吃不下,明天老师就要公布考试成绩了,我担心自己没及格。”
“妈妈,我不想去乡下姥姥家。”
“为什么?是不喜欢姥姥吗?”
“不是,我担心去了会像上次一样又停电,害得我连电视都看不上。”
……
那么,孩子们担心的这些事情真的都会发生吗?根据概率,99%不会发生。这些孩子的烦恼都是自找的,是杞人忧天。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寻烦恼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再怎么样的忧虑都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自己的心情更糟糕,想法更消极而已。可是为什么有许多人仍然不经意地自寻烦恼呢?这主要是性格使然,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当您发现自己的孩子经常无端烦恼时,就应该对孩子进行劝导,让其开朗一点,开心一点,这样孩子就能逐渐克服无端烦恼的恶习。当孩子事事往积极的一方面去考虑并付诸行动时,长大成人后,他就有可能比别人更优秀,并且能成就一番事业。
凯蒙斯·威尔逊是假日饭店的创始人,是闻名世界的企业家。1991年他退休时,他的公司在50多个国家拥有1759家饭店,年收入10亿美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青少年时期也是一个爱烦恼的孩子,幸运的是他有一位乐观、坚强的母亲。在母亲正确的引导下,凯蒙斯克服了爱自寻烦恼的恶习,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
凯蒙斯出生9个月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那时,他的母亲也只有18岁。童年的凯蒙斯由于缺乏父爱和生活的艰辛,他每天都烦恼,总觉得有许多不幸的事情要发生。对此,凯蒙斯的母亲没有熟视无睹,而是经常对他说:“凯蒙斯,你命中注定就是大人物,只要你抛开这些无谓的烦恼去努力奋斗,你必将无所不能。”在母亲的鼓励和开导下,整日愁苦满面的凯蒙斯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但是,不幸又一次降临到凯蒙斯的身上。14岁那年,凯蒙斯遭遇了车祸。当躺在病床上时,凯蒙斯认为自己永远也站不起来了,大夫也这样告诉过他。就在凯蒙斯想着以后的日子将会遇到种种困难,不知如何度过时,他的母亲又一次对他进行了正确的开导。
“凯蒙斯,你现在不要总是考虑自己不能走路后怎么办,而是应该想‘我怎样才能让自己站起来!’。”
在妈妈的鼓励下,凯蒙斯真的不再去想如果自己站不起来后的一系列灰暗的事情,而是鼓起勇气使自己努力站起来。一年后,凯蒙斯又走进了校园,是他自己走进去的。
由此可见,孩子偶尔忧虑、烦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疏忽而不加以正确引导,而孩子自己又一时无法意识到烦恼对身心的危害,这样烦恼就会像章鱼的手一样,能把孩子紧紧箍住,使孩子喘不过气来,从而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伤害。
5.不要被别人的言行所左右
很多孩子都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当外界的评价不符合孩子的期望值或是有负面意义时,就会影响他们的心情,孩子就会变得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如果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就不会受别人情绪的“污染”,从而保持内心的快乐。
6.告诫孩子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复杂
遇到了困难时,要坦然地面对,要让自己冷静下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就会增加心理负担,心理负担一重就容易犯愁,烦恼就会接踵而至,而这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
如果一个人面前没有任何的快乐,那他就不会生存在世界上。

细 节52帮助孩子消灭自卑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对人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有些孩子无端地怀疑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处处低人一等,悲观失望,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使自己不能充分发展,这种心理压力就是自卑感。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在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与痛苦的感觉。”事实上的确如此,自卑就像一颗“毒瘤”一样在人的体内生根、发芽,并逐渐侵蚀人们的勇气和信心。孩子有了自卑心理后,如果没有家长或老师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就有可能因自卑而造成人格上的不完善,而这种不完善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英国学者弗兰克林小时候就有自卑的倾向。他总是抱着“我不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甚至有时做对了,也还要怀疑自己是错误的,有这种自卑倾向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很不幸的。但更为不幸的是,弗兰克林的父母和他的老师都未因此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更没有教给他一些战胜自卑的方法,甚至没有鼓励过他。于是,自卑像一颗“毒瘤”一样根植于弗兰克林的心里,他总是否定自己,不承认和正视自己,而这种负面的心理深刻地影响了他一生,甚至使他无法攀上成功的巅峰。
1951年,弗兰克林从自己拍摄的X照片上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的螺旋结构,并且就这一发现做了一次演讲。但是,弗兰克林生性自卑,他不相信自己能有如此伟大的发现,因此演讲完之后,他又开始怀疑自己的假说是错误的,并且最终放弃了这个假说。
过了两年,科学家克里克和沃森也从照片上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他们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假说,并且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和研究。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确定,标志着人类生物科学时代的到来,克里克和沃森因此而荣获1962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
假如弗兰克林的父母在其幼年时就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并建立自信,那么长大成人后的他就会把这种自信带进工作中,就会坚信自己的发现与假说,那么这个伟大的科学成果也许将会是同他的名字一起被载入史册。
1.帮助孩子把自卑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消灭自卑,其最佳途径就是在孩子幼年时候,父母及时进行正确引导,把自卑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自卑感就会与孩子无缘。
一位黑人母亲带女儿到商场买衣服,一个白人店员挡住女儿,不让她进试衣间试穿,还傲慢地说:“这个试衣间只有白人才能用,你们只能去储藏室里一间专供黑人用的试衣间。”可母亲根本不理睬,她对店员说:“我女儿今天如果不能进这间试衣间,我就换一家店购衣!”女店员为留住生意,只好让她们进了这间试衣间。
又一次,女儿在一家店里摸了摸帽子而受到白人店员的训斥,这位母亲再次挺身而出:“请不要这样对我的女儿说话。”然后,她对女儿说:“康蒂,你现在把这店里的每一顶你喜欢的帽子都试一下吧。”女儿快乐地按母亲的吩咐,真把每顶自己喜欢的帽子都试了一遍,那个女店员只能站在一旁干瞪眼。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歧视和不公,母亲对女儿说:“记住,孩子,这一切都会改变的。这种不公正不是你的错,你的肤色和你的家庭是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无法改变也没有什么不对,要改变自己低下的社会地位,只有做得比别人更好,你才会有机会。”
从那一刻起,不卑不屈成了女儿受用一生的财富。后来,她荣登“福布斯”杂志“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人”的宝座,她就是美国前国务卿赖斯。
在赖斯小的时候,当她面对歧视和不公正的各种待遇时,如果她的母亲要求她忍让、顺从,那么,还有今天的赖斯吗?不会,因为一个被自卑感包围的孩子,是没有勇气和力量去改变命运的,而赖斯的母亲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她都是鼓励赖斯,帮助她驱赶心中自卑的阴影,从而使赖斯能保持自信,并且这种自信又帮助她一步一步走向白宫,走向“国务卿”那个令万人敬仰的宝座。
2.教孩子不要过分地和别人比较
适当的比较能促使孩子上进,但过多的比较则容易使人产生心理失衡,很多产生自卑感的孩子都有一个明显的比较心理。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有的孩子总是忽略了自己的长处,而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这样越比就越觉得自己不如人,因此自卑感就越重。如果孩子有自卑感,父母则不妨教孩子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这样便于增强自信,克服自卑。
比如孩子告诉父母说自己个子矮,而班里的小强比自己高一个头,每次走到他面前就习惯性地低下头时,父母可以这样说:“的确,你的身材是比小强矮,可是小强的街舞却没有你跳得好啊!”
3.让孩子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
一个缺乏信心的人,就如同一根受了潮的火柴,是不可能擦亮希望的火光的。由此可见,信心是克服自卑最有效的良药,而自信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与评价自我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凡事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力量与作用,自卑就会逐渐远离我们。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意识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积极的自我形象,但这个理想的自我形象并不是总能指导和主宰自己的行为,它会经常受到另一个消极的心理暗示,把“我不行”、“我不能”改为“我能行”、“我能够”,这也是弱化自卑心理的一个快捷方法。
无数受人尊敬的成功者,都曾经宣称自己是第一人物。基安勒就是其中之一。
基安勒很小的时候,随父母从意大利搬到了美国,在汽车城底特律度过了悲惨的童年,痛苦和自卑成为他心头抹不去的不良印痕。他那碌碌无为的父亲告诉他:“认命吧,你将一事无成。”这个说法令他沮丧,老是想着自己苦闷的前程。有一天,母亲告诉他:“世界上没有谁跟你一样,你是独一无二的。”从此,他燃起了希望之火,认定他是第一,没人比得上他,自信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他第一次去应聘时,这家公司的秘书要他的名片时,他递上一张黑桃A,结果立刻得到面试的机会。经理问他:“你是黑桃A?”
“是的。”他说,“为什么是黑桃A?“因为A代表第一,而我刚好是第一。”这样,他被录用了。
后来,基安勒真的成了世界第一。他一年推销1425辆车,创造了吉尼斯纪录。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自卑感,你不妨让孩子学学基安勒,在潜意识里相信自己是第一,这样就能增强自信心。
4.告诫孩子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评价
如果让别人的言行左右自己,自卑就会如同恶魔附身一样,能将你压得喘不过气来。因此,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评价,自己走自己的路,才更容易成功。同时,还可以为自己树立克服自卑的榜样,比如海涅在学校被视为劣等生,爱因斯坦被视为“弱智儿童”,贝多芬曾被指责为“没有乐感”,等等。但他们最终都没有被别人的言行所左右,而是充满信心,并通过不懈地努力,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5.父母要善于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虽然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孩子,但每一个孩子都有优点,这就需要父母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并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
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博士,小时候曾被认为是一个坏孩子,家人和邻居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应该下地狱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出了什么坏事,大家都认为是拿破仑·希尔干的。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希尔破罐子破摔,一心想表现得比别人形容的更坏。
他的母亲去世后,一位新母亲走进了他的家庭,当父亲介绍拿破仑·希尔时说:“这就是拿破仑·希尔,是希尔兄弟中最坏的一个。”
此时,他的继母却说:“不,他绝对不是坏孩子。恰恰相反,他是所有孩子中最聪明、最可爱的一个!”
继母发掘了拿破仑·希尔身上的优点,并予以赞扬。在继母的欣赏和鼓励下,拿破仑·希尔开始改正自己的缺点,并用绅士的标准要求自己,终于成了一个好孩子。
若自觉有所短而存在着自贱的心理,便是自甘居卑劣的地位而无一利,所有的结果只能是颓废。

细 节53谦虚是一切美德之母

谦虚是一切美德之母。谁真正具有谦虚的美德,谁就容易获得成功。在西方国家,很多父母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做人要谦虚的良好道德品质。老威特如此,爱因斯坦也如此。
卡尔·威特在生下来时是一个智障儿,但他的父亲老威特运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小威特8岁时,就已经掌握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五种语言,同时,小威特还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
小威特在9岁时就考上哥廷根大学。当他未满14岁时,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面对这样一位天才少年,父亲老威特有足够的理由为儿子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