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

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

作者:庹志华字数:206787状态:连载

第二章良好品德是男孩成长的基石

细 节13良好品德是成才的核心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成长与成才的核心,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道德品质是人才成长的内在动力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德才兼备”这个中华民族鉴选人才的标准。人才学研究表明,与一般的人比较,人才在社会责任感、献身精神、积极进取的精神、与人合作的精神、自觉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要强烈得多。这些精神都与人的道德品质有关。可见,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个人成才的内在动力,是促进人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
2.道德品质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
人格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法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这里讲的人格是指人的地位和尊严、气质和风度、学识和才华、品质和品格的总和,其中的品质和品格主要是指道德品质。完美的人格在道德品质上表现为对自己、对他人两个方面:对自己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对他人要尊重、友爱、关心、帮助。具有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文明的行为,这是完美人格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3.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建功立业的重要保证
今天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和人民对青少年寄托着殷切的希望。每一个青少年都希望自己在将来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要实现这个抱负,除了要有真才实学和健康体魄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建功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细 节14诚实是做人的根本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事例:
陈强是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学习很好,老师还让他帮助后进生刘洋辅导功课。一天放学回到家,陈强看起了电视中的动画片舍不得离开,于是他给刘洋打电话说:“我今天感冒不能去你那儿了,请原谅。”妈妈在旁听见了,见陈强在撒谎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很有责任教育他不能撒谎,于是妈妈对陈强说:“陈强,过来,妈妈给你讲一个故事。”陈强问:“什么故事啊?”妈妈说:“讲完你就知道了。”
于是,妈妈讲道:我国宋朝时候,有一个才子叫晏殊,他不仅聪明好学,而且为人诚实守信,从不做虚伪的事,说虚伪的话。他14岁时,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当主考官将考题发下后,他发现是自己已经做过的题目,便向考官说明,并要求重新换一道题。主考官被小晏殊的诚实所感动,把这件事汇报给了皇帝。皇帝知道此事后,对他的诚实赞不绝口,又亲自翻阅晏殊的试卷,看到他写得一手好文章,便高兴地破格提升他做了官,后来又让他当太子的老师。皇帝对周围的大臣们说:“晏殊勤奋好学、为人诚实,做太子的老师最合适。”
故事讲完了,妈妈说:“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你不去辅导刘洋功课,可以直说,但不可撒谎骗刘洋,这样做是不对的。”
听了妈妈的一席话,陈强心中有所触动,他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错了,但我不说,又有谁知道我撒谎呢?”
妈妈见陈强还有疑惑,就对他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今天撒谎事小,可养成习惯事大,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不讲信用撒谎、坑蒙拐骗而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妈妈希望你做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长大了做个讲信用的人,你可不要让妈妈失望啊!”
陈强认真地朝妈妈点了点头,说:“我这就去为刘洋辅导功课。”说完就向门外走去。
这位母亲正是因为知道诚实是做人之本,知道从小教育孩子诚实的重要性,所以才这样做。

要让孩子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细 节15坚持不懈地训练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

良好的道德表现出一个人的素质,它是孩子健康成长和进步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我们应该及早重视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广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和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关键。
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父母要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一个和睦、舒适、热情、温暖、平等的家庭里,父母关系好,彼此尊重,真诚相待,一视同仁,孩子也会有助人为乐的习惯。相反,无休止的家庭纠纷和口角,不仅对夫妇两人,而且更对孩子起着极其不良的影响。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互相争吵,满嘴污言秽语,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的环境容易使孩子受到不良的影响,甚至使孩子也学着父母的样子与人争吵,骂出许多不堪入耳的脏话,急了就打人。因为孩子的辨别能力是有限的,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家庭要形成一个综合的教育力量,那就是良好的家风。
2.加强道德行为的训练
良好的道德行为不是天生而来的,它是良好道德习惯的表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变为习惯,只有潜移默化地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作为家长,要注意训练孩子好的道德行为。
①表里如一
每一位家长不光要为孩子穿上漂亮的衣服,还要帮他们穿上文明语言的“衣裳”。美不美不能只看外表,还要看是不是和内心一致。作为家长,要训练孩子表里如一。
②分清是非
孩子年龄小,知识少,身心发育还没有成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很难分辨清楚。加上自制能力弱,他们常做出是非颠倒的事情。家长就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的放矢地教育他们,才能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③正面引导教育
在孩子生活的过程中,要善于让他们去观察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比如当孩子在公园看到别人把果皮扔在垃圾箱里时,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自己应该怎样做?再如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别人为自己让座时,就让他表示感谢,并鼓励他学习。也可以在孩子看到不好现象时,帮助他分析对错,告诉他这种现象为什么不对,这样会更有说服力,这样在对比中让孩子悟出是非对错标准,有助于帮助孩子提高辨别能力。

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变成孩子的习惯。


细 节16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

善良的情感及其修养是人道精神的核心,必须在童年时细心培养,否则难有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应当在童年就上完情感的学校——进行善良情感教育的学校。”查尔斯·赫梅尔说:“我们的星球,犹如一条漂泊于惊涛骇浪中的航船,团结对于全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人类未来的航船不至于在惊涛骇浪中翻覆,为了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地球之舟”合格的船员,我们有责任培养好自己的小水手,让他们拥有勇敢、坚定、机智的美德,同时也让他们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懂得善良、同情、友爱、关怀……
下面是一则很感人的事例:
马宇歌是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的小记者,父母都是国家公务员。她和许多同龄孩子一样,一脸的稚气,每天背着书包上学,课间和同学一道玩耍,放学后和同学一样回家做作业,有时还要帮妈妈做饭……她并不比别的孩子高大早熟,也不比别的孩子多两只手或两只脚,她的时间也不可能比别的同学更多,但她却比同龄孩子走了更多的路,见了更多的人,做了更多的事,也有着更大的知名度。
中央电视台的《半边天》栏目是中国成年女性关注的权威栏目,却把当时只有10岁的她请进了演播室,使她成为该节目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嘉宾。她在2000年暑假只身一人乘火车远行四千多公里,走过了小半个中国的城乡。她9岁起就担任了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的小记者,还兼任16家媒体的特约记者,在中国最权威的《人民日报》以及《中国教育报》等高层次报刊上发表过作品。她采访过的知名人士有数十位,其中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梁启超先生之子梁思礼,曾任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的何振梁……
父母常常给小宇歌讲故事、讲历史。小宇歌至今保存着两块珍爱的徽章,一块上面写着“博爱”,一块上面写着“天下为公”,她常常将它们别在胸前,那是小时候爸爸送给她的。父母还给她讲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事,爸爸希望她长大以后成为一个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告诉宇歌,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要像孙中山先生等志士仁人一样,以天下为己任。
上学后的宇歌,在学校里便表现出善良的品质。只要班上有请病假的同学,不管晚上放学多晚,天气多恶劣,宇歌都要去同学家帮助他(她)将落下的功课补上。
宇歌从小就受到父母这样的教育:对人要真诚、热情、礼貌。邻居唐爷爷是位退休老教师,已有80高龄,宇歌拿到第一笔稿费,就为酷爱书法的唐爷爷买了两支毛笔。每次老人出去购物,只要遇上宇歌的爸爸,爸爸总要主动下车帮助老人,宇歌耳濡目染,每次遇到唐爷爷就主动上前搀扶,帮爷爷拎包。宇歌就是凭着她的爱心打动了人们的心,结交了无数的朋友。
宇歌的父亲说,小宇歌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原先只是一张白纸,她的好品质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父母只是起了启发熏陶的作用。
父母怎样培养孩子学会善良呢?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爱”的教师,孩子正是从父母彼此相爱、忠诚相待那里感受到家庭之爱,并且学会爱别人。父母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并教育孩子热爱并尊重父母,因为孩子正是从爱父母开始扩大到爱老师、爱科学、爱他人、爱祖国的。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去爱别人的。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从父母恩爱、彼此尊重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他们对家人温和亲切,对外人也会谦让有礼。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每当一年级新生入校时,总要在校门口悬挂上大幅红字标语:“孩子,请爱你的妈妈!”因为“人生最圣洁、最美好的就是母亲。”爱妈妈是“爱”的萌芽,“善”的开始。父亲教孩子尊重妈妈,不要对妈妈高声大嚷,不要嫌弃妈妈的唠唠叨叨——因为这也是对妈妈的爱。父亲教孩子关心妈妈,关心妈妈的身体,在妈妈遇到困难的时刻,站在妈妈的身旁说:“妈妈,不怕,有我在这里。”父亲教孩子感谢妈妈,感谢妈妈为了他付出了自己美丽的青春和宝贵的一生,如此可以培养孩子细腻温柔的爱心。
父母对周围人应表现出真挚的同情,并帮助身边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父母还应以自己的善良感染和陶冶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播撒善良的种子。
一个人应当在童年就上完情感的学校——进行善良情感教育的学校。

细 节17培养孩子拥有使命感和责任心

大多数的父母经常对孩子这样讲:“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不需要你为家操一点心,只要你做个好学生,将来有所作为,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其实,父母们的这种观点是一种天方夜谭。不让孩子为家操一点心,实际上就是剥夺孩子的责任心,没有责任心的孩子,怎么能在将来有所作为呢?
生活环境改善了,学校设施更新了,新的教学法,各类课外辅导,父母的全力支持,这一切能否促进我们的孩子更加发奋读书,更自觉地去要求自己呢?事情并非如此,而且恰恰相反,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差了,对自己的上进要求也降低了,而且更主要的是孩子的责任心被丢到脑后了。这里有受电视和其他一些大众娱乐媒体的传播物质享受的影响,但关键的是环境的改变使孩子们失去了重心。在以往比较艰苦的环境中,孩子们更多地参与家庭的生活筹划,帮助父母持家守业,照顾兄弟姐妹,知道父母谋生之不易,自己必须为父母承担一部分责任,尽自己的义务照顾弟妹,省吃俭用为家里减少生活负担,看见父母为照顾一家生活而辛苦劳作,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希望有一天能够为父母解忧。这一切都使孩子从小看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为他人带来的影响,感到自己的作用,从此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
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这种责任心与自豪感的内容也会增长、扩大,不只局限于自己的小家庭。但从小家庭中培养出来的这种感觉,却是增长未来责任感的基础,如果家庭没有这种基础,孩子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便不知从何而来。
一个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感的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便会感到迷惘,而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并容易为其他一些物质性的、轻浮的事物所吸引,从而沉溺其中。
今天的新一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便利条件,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加重。虽然我们不断地教育孩子,自己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盛衰,要为祖国而学,为人类进步而学,但由于没有用更现实具体的目标与体会来鼓舞、激励他们,这些长远的目标就显得空洞,缺乏实际意义。因此需要父母与社会教育工作者一同找出途径与手段,来弥补成长中的孩子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所缺乏的重要一课,找出对孩子们成长有根本意义的家庭社会因素。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父母同样面临着新的社会环境的挑战,许多东西是父母所不熟悉、甚至没有见过的。随着社会进步,父母的观念也需不断调整,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要靠父母不断地探索、研究、借鉴与学习。
在众多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中,有许多是针对现代教育环境的根本缺陷而发,即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提高孩子的责任心与荣誉感。
一个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与荣誉感非常有帮助的建议是:无论在家庭和学校,都要让孩子充当一些有意义的角色,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对集体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培养他们战胜自己的弱点,增长各种能力的信心。在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轮流担任老师的助手,帮助老师组织各种活动,以锻炼他们的责任感和能力,孩子们都很愿意参与,并为自己日渐增长的能力感到自豪。
在家庭中,父母应有意识地分派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与其年龄相当的劳动任务,例如打扫卫生、负责为花草浇水等等。
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也是培养责任心的一种方式,不但要倾听孩子的心声、感受,也要同孩子谈些自己的喜怒哀乐,当然内容应是孩子所能接受的。谈谈建设家庭的计划,在孩子长大一些后,甚至可以与孩子商讨家庭财政安排。
一般来讲,让父母多与孩子谈一谈自己的小世界,他们是可以理解并遵照执行的,但要求他们谈自己的内心感受与社会体验,他们就十分犹豫,甚至拒绝尝试。父母的想法也很简单:“孩子那么小,懂得什么?”因此,很多父母对在孩子小的时候的交流及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均未能给予重视,认为孩子就是孩子,他什么都不懂,等大了以后再说吧。殊不知孩子大了以后就不听你那一套了,或者不等他长大已经满身毛病,年轻的生命被浸染得千疮百孔,那才后悔晚矣!
有些父母可能会说:“大人的事我怎么可以同孩子讲,再说我忙得够戗,哪里有时间去和孩子闲扯。”其实孩子的理解力是很强的,而且对外界的观察力很敏锐,只不过他们的心理活动有时被大人忽略,做父母的常常会听到孩子的问话:“妈妈怎么啦?怎么不高兴啦?”这是孩子对父母关心的一种表现,是父母应当积极鼓励的一种倾向,但父母一般给予的答复是:“没有不高兴。”或“大人的事,你不懂。”
而对家里其他的事,如人事往来、花销添置,更与孩子无关,久而久之,给孩子留下的印象就是:“这家里的事与我没有什么关系,我只要不惹麻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可以了。”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从未看到自己对家庭有什么可能的帮助,也没感到家长除了管管他的学习、吃住,对他还有什么其他的要求。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不会懂得什么是责任。
如果父母能够向孩子多敞开一些交流的大门,向孩子讲一讲成年人的苦恼,家事的繁琐,工作的困惑,使孩子从小就懂得做父母之不易,生活之艰辛,使孩子产生为父母分担忧虑的念头,而父母应捕捉住孩子的心愿,对他们的理解与分忧的愿望表示欣赏,并且为有这样懂事的孩子感到骄傲。聆听孩子的意见。采纳孩子任何有价值的建议,欣赏孩子任何帮助父母和家庭的举动,这些都能激发孩子的责任心和能对家庭有所助益的自豪感。
让孩子对父母的工作经历及家庭的日常事物进行了解与分析,也是使孩子洞察世事、了解生活的好途径,锻炼他们分析、判断与处理事物的能力,为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打好基础。
聆听孩子的意见,采纳他们任何有价值的提议,欣赏他们帮助父母的举动,都能激发孩子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细 节18培养孩子从小就守时守信

人与人合作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要守时守信。守时守信的孩子,别人很愿意与他合作。
宋庆龄是一位有教养的女性,这跟她的家庭教育分不开。宋庆龄的母亲倪桂芝,早年毕业于上海培文女子高等学堂,同时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是个贤淑的女性。她对宋庆龄的教育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女性。
有一次,宋耀如准备带着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孩子们大都穿好了礼服就要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在钢琴前弹奏着那动听的旋律。母亲喊道:“孩子们快走吧,伯伯正等着我们呢!”听到妈妈的喊声,宋庆龄立即合上琴盖,跑出房间,拉着妈妈的手就走,刚迈出大门,突然又停住了脚步。
“怎么啦?”一旁的宋耀如看到宋庆龄停住脚步,不解地问道。
“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宋庆龄有些着急地说。
“为什么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着女儿问。
“妈妈,爸爸,我昨天答应小珍,今天她来我们家,我教她叠花。”宋庆龄说。
“我原以为有什么非常重要的事情呢?这好办,以后再教她吧!”父亲说完,拉着宋庆龄的手就要走。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呀!”宋庆龄边说边将手从父亲的大手里抽回来。
“那也不要紧呀!回来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并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不也可以吗?”妈妈说。
“不!妈妈,您不是常说要信守诺言,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怎么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不停地摇着头说。
“我明白了,我们的罗莎蒙黛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吗?”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接着说:“好吧,那就让我们的罗莎蒙黛留下吧!”
宋耀如夫妇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庆龄,在客人家吃过中午饭,就提前匆匆回到家中。一进门,宋耀如高声喊道:“亲爱的罗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宋庆龄回答说:“小珍没有来,可能是她临时有什么急事吧!”“没有来,那我的小罗莎蒙黛一个人在家该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对女儿说。  “不,小珍没有来,家中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为我信守了诺言。”
守时守信的孩子更受人欢迎,更容易获得社交的成功。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守时守信:
1.说到做到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对别人要讲信用,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要兑现;如果经过再三努力仍没有做到,应诚恳地对别人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告诉孩子在答应别人之前,要慎重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和把握做到,对不能做到的,就不要轻易答应;对比较有把握做到的,也应留有余地,不要大包大揽。
2.培养时间观念
守时就是要求孩子有良好的时间观念,而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不拖拉的好习惯,应该从小抓起,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感知时间,懂得按时作息。同时,要帮助孩子严格遵守时间,如画画、游戏、做作业等要按时进行,按时结束。纵使孩子与朋友的约定没有什么价值,也要令其遵守。孩子必能在这些小小的约束中,学习到如何以自己的力量管理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面对任何事情都会守信践诺,并且认为那是一种自律精神。
3.及时鼓励
当孩子守时守信时,不管事情多么微小,父母都要及时鼓励褒奖。要让孩子懂得,在人际交往中,守时既是对对方的重视和尊重,也是约束自己的基本要求,是懂礼貌、有教养、威信高的最直观的表现。
教育孩子做守时守信的人。唯有信守诺言,才能使人获得恒久的名声。


细 节19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

北京的陈磊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他的父母是这样教育他的:
在早期教育中,他们除了开发他的智力外,也同步进行着文明行为的训练,培养孩子彬彬有礼的习惯。例如,在宴席上,他们让孩子坐在椅子上,默不作声地吃大人夹给他的饭菜。咳嗽时,他们提醒孩子要对客人说“对不起”。饭桌上,孩子不小心把饭粒掉在地上,他们抓住他的小手,一边拍打其手心,一边提醒他不许再犯。饭后,孩子要保姆替他取水,他们提醒孩子,不该随意让别人帮自己做事,若是非麻烦别人不可,一定要说“请”、“对不起”、“麻烦您”、“谢谢”等礼貌用语。
凡是见过陈磊的人都说他气质好,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这也是从小到大逐步养成的。陈磊父母的目标不仅仅是要培养出一个聪明的孩子,也要培养出一个文明的孩子。从陈磊学会说话,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提示和要求时起,他们就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他应该怎样做。比如早晨离开家时,要和家里人说“再见”,到了幼儿园要问“阿姨好”、  “小朋友好”等等。陈磊是坐医院通勤车长大的,在通勤车上,医护人员还教他学会分辈儿,当他准确地称呼“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时,那稚声稚气的样子着实惹人喜爱。
其实,陈磊父母的这些教育,许多父母都做了,为什么有的效果差些呢?原因有两个:一是不能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二是父母对孩子要求是一回事,自己却未能以身示教,使孩子感到迷茫,不知如何是好。因而,父母要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孩子讲礼貌的习惯,持之以恒,反复训练。
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古语说:“己正而后能正人。”父母若要孩子礼貌待人,首先自己要做表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父母的身教是对孩子最生动、最实际的教育。父母应充分利用家里来客的有利时机提醒孩子,给孩子示范,使孩子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理解文明、礼貌、热情的含义,并通过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礼貌待人的品德。
2.强化孩子的自尊意识
文明礼貌的习惯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表现,实际上它与人的内心修养,特别是与人是否具有自尊与尊重他人的意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不容受到侮辱和歧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争取获得好的社会评价。正常人都有自尊心,欲自尊须先尊重他人,遵守社会秩序,注意文明礼貌。很难想像,一个丧失了自尊心的人会具有什么文明礼貌习惯。文明礼貌的习惯实际上是人满足自尊心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要强化孩子的自尊意识。
3.对孩子的表现做出评价
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通常是刺激孩子学习的最佳催化剂。客人在时,父母对于孩子良好的表现可以表扬、鼓励;客人走后,父母也可以对孩子的表现做出评价,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以及今后要注意的地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孩子在接待客人中出现了失误,如打碎了茶杯、弄脏了饭桌,父母千万不要当面批评,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待孩子的过失要重动机轻结果,要原谅孩子由于缺乏经验而出现的过失。孩子礼貌待人的行为规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靠平时不断教育、训练和强化。年轻的父母要经常为孩子提供“教育情境”,让孩子不断练习,巩固孩子热情、礼貌待人的行为,这对孩子思想品德、学识能力、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帮助孩子掌握必要的文明礼貌常识
文明礼貌常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语言和行为。文明礼貌语言要求不说粗俗的话,日常用语包括“您好”,“早上好”,“见到您非常高兴”,“欢迎光临”,“晚安”,“再见”,“欢迎再来”,“对不起”,“没关系”,“谢谢”,“请”等等。文明礼貌行为包括交往行为和环境行为两种。交往行为包括见面或分手时打招呼、握手,与人交谈时眼神、体态和表情要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与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用眼睛看着对方,这也是一种礼仪,如果与别人说话时眼睛却看着旁边,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文明礼貌的环境行为要求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如爱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穿着朴素大方整洁,头发干净整齐;不打架骂人;待人态度热情和蔼;遵守交通规则;乘车时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长辈让路让座,不争不抢座位;购物时按顺序;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观看演出和比赛时,不起哄骚扰,做文明观众等等。
5.要培养孩子养成对人对事最起码的礼仪
坐要有坐样,站有站样,这也是一种文明礼貌。说话要和气,要轻声。有的父母说话大声嚷嚷,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那么我们要不要培养孩子大声说话呢?只是在给大家说话的时候要稍大声一些,让大家听得见,平时说话要轻轻的。
讲礼貌可以让孩子们相互间培植起信任和友谊。

细 节20热爱劳动是一种优秀品德

有这样一个故事:
杭州拱墅区一所小学,班主任老师到教室检查卫生,她刚走到教室门口就愣住了:正在洒水扫地、抹桌子和擦黑板的,不是班里系红领巾的学生,而是孩子们的父母。
越俎代庖到了如此程度,可怜父母心,可悲父母心。
爱劳动是一种优秀品德,也是生存的重要条件。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雷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应该说,劳动习惯的养成是孩子今后幸福的重要保证。
孩子的劳动素质,主要指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父母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孩子养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要从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开始。家长对孩子参加家庭中的各种劳动应鼓励(不应阻止),让其从小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家长要多给予指导(不应是代劳),要给孩子成功感,使其体会劳动的愉快。
请看一则报刊上的材料:
山东淄博某小学有位学生叫赵晓亮,在家中要靠家长为他整理书包,写家庭作业时总是忘了题目,常让妈妈到同学家去给他抄。在学校时,一点儿小事也不会自己处理,总是报告老师,小队活动让他收一下游园门票,他连票都数不清。
原来,他是独生子,家长十分宠爱,许多事情家长总是替他干。
轮到学校值日时,怕累着他,家长到学校替他干。写作业怕他用脑过度,便告诉他答案,有时还代做。家务活不让他沾手,结果使他养成了依赖的坏习惯,一离开父母便无所适从。
后来,在老师与家长的配合下,从培养他的自理能力着手,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让他独立去解决。比如,家长故意一两天不在家,让他自己做饭做菜,自己安排作息,衣服让他自己洗,卧室让他自己收拾。
现在赵晓亮不仅能为父母做生日晚餐,能整理自己的房间,而且在学校举行的“美化小居室”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还被评为学校的“十佳少年”。
2.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果实的习惯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规定:“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生活用品,不挑吃穿,不乱花钱,节约水电。”现在一些孩子浪费现象特别严重,如丢弃饭菜,不爱惜学习用品等等。家长应告诉孩子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父母的劳动收入也是汗水换来的,要尊重父母,也要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
3.要培养孩子参加公益劳动的习惯
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让他们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如打扫卫生、整理花坛、植树、帮助邻居做事、到敬老院替老人做事等等,使孩子从小懂得关心集体、关心别人,并且能从公益劳动中体会到助人的乐趣。
下面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事例:
1988年杭州88级台风过后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给夏垣一只水壶,几个面包,让他去参加杭州市民抢救大树的活动。傍晚,归家的夏垣像只泥猴,人也累得不愿说话了。但父亲问他的第一句话是:“明天还去不去?”夏垣回答的是:“去!”邻居劝他父亲,一个孩子能有多少力气去扶大树呢?甭让他去了。他父亲说:“哪怕一棵树不扶,夏垣也应该去看一看那样的场面。”
这位父亲把热爱劳动作为一个人的人格素质来培养,是很明智的。我们应努力给孩子补上这方面的课。
4.培养孩子动手操作的习惯
让孩子动手做玩具或模型以及各种制作,手脑并用,有利于智力开发,使孩子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有一位家长十分注意培养孩子动手制作的能力。孩子制作的东西,绝大部分是用自己收集的废旧品做成的。孩子的房间里有好几只箱子,有的装破烂玩具、易拉罐,有的装大齿轮、小电机、无线电零件、坏半导体收音机,柜子上还堆放着一大堆泡沫塑料。他妹妹开玩笑称他是“破烂王”,他却在父亲的帮助下开动脑筋,用自己的双手做出各种科技小制作来……大量的科技制作,培养了他动手动脑的能力。终于从量变到质变,实现了从一般科技制作到发明创造的升华,发明制作出了一个人就能使用的太阳测高仪。
家长要告诉孩子:懒惰受到的惩罚不仅仅是自己的失败,还有着别人的成功对自己的嘲弄。


细 节21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习惯

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教授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有很多启发:
陈章良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里,他9岁入学,26岁获博士学位,28岁被破格晋升为教授,30岁获联合国青年科学家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公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连续完成“四级跳”,这不能不说与陈章良的父母对他的教育,尤其是吃苦耐劳的教育和培养有很大关系。
陈章良由于家境清贫,入学前一直在家帮忙干活,直到9岁才上小学。有些人认为,从智力开发的角度看,他浪费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可是陈章良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学前教育很重要,学前的四年劳动,我起早摸黑在大自然熏陶下成长,空白的仅是文化。因为我年龄大一些,一入学就很用功。由小学到大学,我都担任班干部,14岁入团,就当团支书,社会工作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增强了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正是靠这种自尊心和自信心,仅用17年时间就完成了小学至博士的学业。难怪有的大学生问他:“你是否绝对聪明?”他说:“我很刻苦。”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陈章良的父母教育陈章良从小就要爱劳动,“不要坐在家里等着天上掉馅饼来”,“要好好劳动,努力念书,不要乞求别人为你解脱困境”。所以,陈章良最难忘的是罗立中的国画《父亲》,最难以拒绝的是父母在家乡的期待。正是与父母亲难分难舍的思想感情,使他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报效祖国、报答父母。
许许多多的事例证明,童年和少年经受过的困难、挫折和磨炼,是日后成才的资本。
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习惯,父母就要让孩子知道,要享受真正的人生,享受真正的生活,就必须从事这样或那样的劳动。只有在劳动中,人们才能找到无尽的快乐,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懒惰、好逸恶劳是万恶之源。劳动是成功的本源,因为美好的东西如果轻易得到,孩子就会毫不在意,只有让他们亲自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他们才能懂得珍惜、爱护这些美好的东西。而那些优秀的人物、那些伟人,无一不是在苦难中,在贫困的推动下,勤奋劳作,而终于脱颖而出的。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往往就像温室里的花草一样,很少经历风吹雨打,他们不懂世上还有“艰辛”二字。他们不懂得体贴农民,不知道爱惜粮食和敬重土地,他们已经丧失了把劳动作为美德的最朴素的理解。而让他们获得这种理解,体会这种艰难,培养起对劳动的兴趣,便只有让他们亲自去体验。
现在,许多家庭物质条件好了,又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一门心思地想让孩子尽量少吃点苦。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口袋里零花钱不断,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怕孩子吃了苦。这样做的结果,一是使孩子不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二是使孩子生活难以自理,将来更难以自立于社会。父母必须意识到:今天的天堂,难遮明日的风雨。如果从小不让孩子吃点“蹲苗苦”,将来“庄稼”就难以长好。
为了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一些生理和心理学家提出,要给孩子一些“劣性刺激”。“劣性刺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饥饿与寒冷
现在的少年儿童,食欲和抗病能力普遍是不强。为了增强儿童的食欲,提高消化和吸收功能,有意识地让他们饿一下很有必要的。同样,为了提高儿童的防寒抗病机能,有意识地让他们冻一下也是有益的,但以不损害身体为度。
二,耐劳与吃苦
特别是城市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几乎与劳累无缘。为了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让他们经受一些劳累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
三,困难与挫折
常给孩子出些经过努力便可以克服的“难题”,并教给他们克服困难的办法,还要让他们尝试和体验挫折和失败的滋味,以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能认识到并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要干什么就能干成什么。这样,孩子也就不会常向大人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
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习惯,父母应做到以下三点:
1.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只要没有危险,父母都要积极鼓励孩子参加。比如,帮助父母扫地、擦桌子等。
2.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劳动岗位
父母可以给孩子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如洗碗、铺床等,但要有标准和要求。
3.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劳动技能
掌握一些劳动技能是孩子爱劳动的必备条件,只有发现劳动中的乐趣,才能自然地养成勤劳的习惯。
童年和少年经受困难、挫折和磨炼,是日后成才的资本。


细 节22引导孩子养成节俭朴实的习惯

当前,在城市的不少中小学校兴起了高消费的不良风气,许多中小学生互相攀比、讲吃讲穿、不爱劳动、懒惰自私、花钱大手大脚。食品消费,向广告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美容消费,向明星看齐。有的甚至走向刑事犯罪的边缘。其原因就是少数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有的家长在不正当的社会交往中,不注意场合和环境,使孩子逐步受到熏染;有的家长对孩子取得的成绩习惯用金钱来奖励;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用物质和金钱来满足等等,都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孩子在追求方面出现的偏差,将导致孩子更不能取得好的成绩,不利于孩子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生也必须具备谋生、抵御生活磨难和趣化生活三种能力。可见无论从提高学习成绩,还是面对未来人生来讲,都必须加强对孩子节俭的生活习惯的培养。节俭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是稳定的、永恒的,在节俭习惯的影响上也不例外。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奢侈的开始。价值观的扭曲,形成一味追求金钱、享乐、挥霍无度的腐败风气。家长整天挖空心思地穿金戴银、缠裹名牌,以显示自己的富有,那么孩子必然会熏染上虚荣风气,将注意力偏离以学为主的主业而走向享乐、奢侈的歧途。家长要培养孩子节俭的生活习惯要注意把握住以下几点:
1.吃得要实在
所谓吃得实在,就是以家庭聚餐为主要形式,以粗茶淡饭为菜单,注意调配各种营养成分。不要为了营养而盲目地追求营养,或为显示自己的富有,动辄高档饭店、酒店,大量食用蜂王浆等高档补品。这样时间长了,就会使孩子产生错觉:“既然什么都是现成的,还需要我努力做什么?”
2.穿着要朴素
穿着朴素并非仍然坚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生活,而是大众化,即使相当富有,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该这样去做。给孩子一种“我和别人没什么两样”的感觉。心态和行动都能平衡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
3.教育孩子珍惜学习用品
珍惜学习用品,就是让孩子珍惜,爱护自己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笔、墨、书包等用品,如不要让孩子因为写错一两个字就撕掉一张纸,不要老是弄断铅笔芯等。
4.让勤俭节约的意识植根于孩子心中
我们说“有钱难买幼时贫”,并不是让孩子去过“苦行僧”的生活,而是为孩子创造俭朴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继承中华民族的节俭美德。

家长应让孩子牢记:节俭朴实不仅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更是一种美德。


细 节23拥有诚实的品行,才是你换来尊敬与信任的砝码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智力因素固然重要,非智力因素也同样重要,而诚实是非智力因素中最关键的一种。所谓诚实,对于孩子来说主要表现在不欺骗别人,不偷别人的东西,不对别人失信,犯了错误要敢于承认等。生活中有才华和拥有巨额财富的人并不少,但别人并不会因此而尊敬你和信任你,而拥有诚实的品行,才是你换来尊敬与信任的砝码。人们之所以确认一个人值得信赖,是因为这个人的言行中表露出了他的诚实。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诚实的品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孩子将来作为社会成员的素质与层次。
不过,在培养孩子诚实的品德时,父母要注意方式和方法,这样既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又利于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下面这个与诚实有关的经典故事,相信对父母有所启发。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小时候聪明好动。有一次,他为了试试父亲送给自己的小斧头是否锋利,竟把父亲一棵心爱的樱桃树砍倒了。
父亲发现后,大发脾气:“这是谁干的?”
华盛顿心里有些紧张,但他想了想之后,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愧的神色说:“爸爸,是我干的。”
父亲说:“孩子,承认把我喜欢的樱桃树砍倒了,你不知道要挨打吗?”
华盛顿见父亲怒气未消,便诚恳地回答说:“可我告诉您的是事实啊。”
父亲听了华盛顿的话,气消了,高兴地说:“小乔治,我很高兴你讲真话,我宁愿不要一千棵樱桃树,也不愿听到你撒谎。”
华盛顿从父亲的眼神里看到了原谅和期望的目光,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鞭策。华盛顿正是在这样的家教影响下,养成了诚实的品德。
在这里,华盛顿父亲的做法就非常值得现代父母们学习。假如在华盛顿说了真话后,他的父亲因为他做了错事而生气,甚至痛打他一顿,那么,华盛顿以后还敢说实话吗?而一个不诚实的孩子会由一个普通的农场主的儿子成长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吗?不能!华盛顿之所以成为开国总统,与他诚实、正直的品行有着极大的关系,而这又是他父亲教子有方的必然结果。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现代父母虽然明白诚实的品行对孩子的成长、成才乃至成功都至关重要,但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却急于求成,不讲方法,以致达不到好的效果。比如,有的孩子告诉父母某某坏事情是自己做的,父母听后就会暴跳如雷,对孩子或责骂,或体罚,而不是对孩子说真话的行为进行鼓励,这样就会误导孩子,使孩子认为说真话反而对自己不利,因而为了逃避责任和惩罚就会说假话,这就会违背教育的初衷,就会适得其反。
那么,用什么方法培养孩子诚实的美德最有效呢?下面是有关专家提供的方法。
教育孩子为人要真诚、坦荡时,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采取灵活的方法。比如,孩子还未上小学,父母可选择讲故事的方式,切忌用对大孩子的语气,否则就会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下面就是一位智慧母亲的方法,对年轻父母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方敏的儿子只有5岁。为了培养儿子诚实的品德,方敏经常给儿子讲有关诚实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的国王因贤明而深受国民爱戴。可是,国王年事已高,又没有孩子,他决定从国内老百姓中找一个诚实的孩子做他的继承人。
一天,国王让人给王国的每一个孩子发一粒花的种子,并当众宣布:“谁能用这粒种子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谁就可以做王位的继承人。”
孩子们都梦想做王位的继承人,因此都种下了种子。从早到晚,浇水、松土、施肥,精心地培育自己种下的种子。
有一个名叫雄日的男孩也在家里种下了他的种子。但是好多天过去了,花盆里仍不见动静。有一天,雄日扒开泥土一看,种子依然如旧,没有发芽。
雄日很难过,便去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母亲说:“你不妨将花盆里的土壤换一换,然后你再试试看。”
雄日按照母亲的建议换了新的土壤,播下了种子,又过了好多天,种子仍然没有发芽。
到了国王上街看花的那一天,孩子们一个个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地涌上街头,各自捧着一个花盆,等候国王一一观赏捧在手中的花盆,盆里的奇花异卉争奇斗妍,令人赏心悦目。但是,国王却板着面孔,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突然,国王看见站在一边的雄日,他低着头,流着泪,手里端的是一个空花盆。国王把他叫到了跟前问:“你的花盆里怎么没有花呢?”
雄日一边流着泪,一边说出了他培育那颗种子的经过。
国王听罢,高兴地拉着雄日的双手,向大家宣布:“这就是我选中的儿子。我发给大家的都是煮熟了的种子,只有这个叫雄日的小孩子才是诚实的。”
故事中的雄日因为诚实而获得了国王的青睐,当上了王位的继承人。与其他培育出奇花异卉的孩子相比,他的花盆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但事实上,他的花盆里却栽培着世界上最最美丽的花朵,那就是诚实的花朵,也正是贤明的老国王所寻找的漂亮花朵。
雄日之所以获得王位,一切皆缘于诚实。的确,天下没有一种广告能比诚实的美誉更能获得他人的青睐。诚实是衡量人品行是否高尚的一把尺子,这把尺子适用于所有的人。
没有谁必须成为富人或成为伟人,但是,每个人必须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细 节24教孩子如何做人的德育课必不可少

在当今社会,似乎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素质水平却降低了。当我们都在惊呼这些孩子“不懂事”、“没礼貌”时,作为家长的我们是不是想过: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就不能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
答案是否定的。
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人人心目中的优秀孩子,教孩子如何做人的德育课必不可少。
或许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现在还小,能懂那么多的大道理吗?其实不然,科学家发现,在孩子3~4岁时,就已有最基本的好坏评判标准了,即知道怎么做是好的,怎么做是不好的。比如抢小朋友玩具是不好的,和小朋友分享零食是好的;原谅小朋友是好的,和小朋友打架是不好的……
从小孩子的视角来看,这就是最初的为人处世之道。因此,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就忽略了基本的为人处世方面的教育,要知道:人最基本的为人处世的观念是在孩子时期确立的,如果这个时候缺少这方面的教育,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以及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
那么,怎么样教孩子做人呢?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
有些年轻人步入社会后,什么本事都没有学到,就懂得坑蒙拐骗偷,很多家长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些孩子一进入社会就如此之快地变坏呢?其实这些孩子并非是进入社会后变坏的,而是从小就没有受到这方面的教育。或许在他们心目中,只要能挣钱就是本事,而不在于挣钱的渠道和方法。他们的这种观念决定了他们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
所以,要想孩子以后能健康成长,就必须从小让孩子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那么在家庭中,如何最有效地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习惯呢?
(1)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很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胡闹,就会随口向孩子承诺:“如果你不胡闹,我就会带你去玩”、“如果你把作业做完,我就会给你买玩具”……可是当孩子真正这么做之后,父母却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相信父母的话了,并且也不会想着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了。毕竟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很容易受到某种行为的暗示。如果父母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诺,孩子就会受到暗示,跟着模仿。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即便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兑现自己的诺言,也要向孩子解释清楚,让孩子明白你并不是在故意欺骗他。
有一次,曾子和他的妻子要出门,儿子要跟着一起去。曾子的妻子觉得孩子跟着很不方便,想让孩子留在家里,于是对儿子说:“好儿子,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给你炖肉吃。”
儿子听说有肉吃,就答应留在家里。
曾子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当曾子的妻子回到家时,看到曾子正在磨刀,就问曾子磨刀做什么。曾子说:“杀猪给儿子炖肉吃。”妻子说:“那只是说说,哄孩子高兴的,怎么能当真呢?”曾子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如果父母说话不算数,孩子长大后就不会讲信用。”
于是,曾子与妻子一起把猪杀了,给儿子做了香喷喷的炖肉。
父母的这种诚信行为直接感染了儿子。一天晚上,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简向外跑。曾子问他去做什么,儿子回答:“我从朋友那里借竹简时说好要今天还的,虽然现在很晚了,但再晚也要还给他,我不能言而无信呀!”曾子看着儿子跑出门,会心地笑了。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习惯,要从父母做起,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能做到诚实守信,那么毫无疑问,孩子也能做到言而有信,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2)父母要敢于承认错误。
作为父母,很多时候承诺给孩子的事情却没有能力做到,这个时候,不要以为没有质问你就意味着他忘记了,千万不要这样想,因为孩子还不明白你为什么会“失约”。他会自己思考,当他发现是父母的错的时候,他会模仿这种错误,以至于父母在教育孩子要懂得守信的时候,孩子就会反问父母:“你答应我的事情为什么就不诚实守信呢?为什么偏偏要我守信呢?”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会以“孩子越来越难教”来埋怨,殊不知孩子并不难教,只不过是父母没有做好自己罢了。那么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做呢?唯一的办法:真诚地向孩子道歉。一定要以道歉的方法予以解决,并且一定要告诉孩子:“遵守诺言是一种好习惯”。
启明最近总是不好好做作业,妈妈一再催促他,他总是说,我一会儿再做,可是过了半个小时没做、一个小时没做,直至临到上床睡觉的时候,作业还是一个字都没写。
妈妈很恼火:“你不是告诉我一会儿就做的吗?你这孩子怎么说话不算话呢?”
启明很不屑地反问妈妈:“那你说话算话吗?”
妈妈不解地问:“我说话算话啊。我答应……”
启明:“那你上个月答应给我买的童话书呢?”
妈妈:“我……”
事后,启明妈妈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便真诚地向启明道了歉,并在她承诺给启明买两本童话书的基础上,还买了启明喜欢的蜡笔作为补偿。
孩子诚实守信品格的习惯,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做父母的如果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如果做不到,就一定要道歉,不要怀有侥幸心理:说不定孩子已经忘记了。记住一点,孩子记性永远都比父母的好,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记在心里。一旦父母没有遵守诺言,就意味着为孩子种下了一粒不守约的“种子”。孩子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构筑也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的。
(3)让孩子尝到失信的痛苦。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父母的话孩子充耳不闻,也就是说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已经没有半点威信了。比如父母经常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可是孩子却屡屡撒谎、欺骗父母。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该怎么做呢?很简单:让孩子尝到失信之后的痛苦,甚至父母可以将错就错,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引起的,那么下次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小星是个大懒虫,早晨经常不起床,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后来,父母和小星签订了一纸起床协议,协议规定:如果在父母喊叫小星十分钟后,小星还没有起床,那么,他的早餐将泡汤,并且一天之内也不会有零食给他。如果小星在父母喊叫小星十分钟之内起床,不仅有早餐吃,还有一块钱的零食费。
小星觉得还蛮有意思的,就满口答应了父母,同意了协议。
可是第一天早上,小星就失信了,在父母喊叫了半个小时之后,他还没有起床。这让父母左右为难,最后小星父母决定按照协议规定,将小星的那份早餐全部吃了,而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小星母亲都会将早餐留下。
一个小时之后,小星终于起床了。当他像往常一样去开冰箱门拿早餐的时候,他傻眼了,冰箱里什么都没有,而冰箱门上有一张纸条:小星,按照昨天我们签订的协议,你的早餐已经被取消了,零食费也取消了。今天你就饿着肚子上学去吧。
看到这张纸条,小星先是一愣,然后就想哭,可是眼泪只在眼眶里打转,没有流下来,极不情愿地背着书包去上学,一路上走走停停,似乎他还在期盼自己的母亲会追上来将早餐给他,但是让他失望的是,一直没有。
就这样饿了一上午肚子的小星记住了。第二天,在小星父母喊叫小星三分钟之内,小星就蹦蹦跳跳地来到餐桌前享用早餐。而父母也按照协议,给了小星一块钱的零食费。
从此之后,小星就再也没有赖过床。
父母的言行一致、赏罚分明,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果事先与孩子定好了制度,父母就要认真对待。如果孩子违反了制度,就一定要让孩子尝到违反制度的苦果,就像上述案例中小星的父母一样,小星违反了协议,就真的让他吃不到早餐。有过这一次经历之后,孩子就会知道:原来父母说的都是真的,下次就再也不敢这么做了。
(4)从故事入手。
孩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缠着父母给他讲故事,作为家长,完全可以通过这一方式向孩子传递诚信的概念。即,从故事入手,让孩子懂得诚信的重要性。
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狼来了”的故事、“曾子杀猪”的故事等,通过故事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教育。
但是,在利用故事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避免进入一个误区:不要讲那些不切实际的故事,比如“孩子撒谎鼻子会变长”之类的故事,因为一旦孩子真的撒了谎,鼻子是不会变长的,到那个时候,孩子就可能发现:原来家长一直在欺骗自己。
2.教育孩子要懂得宽容
要想教育孩子如何做人,除了要教育孩子懂得诚信之外,还要教育孩子懂得宽容。当今孩子之所以让人觉得很刻薄、心态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在教育的时候没有让他们懂得宽容的重要性。
对于成人来说,我们都知道宽容在这个社会上是非常需要的,它可以让我们的交际变得更加顺利。但是作为孩子,他并不懂得这一点,甚至他都不知道宽容是什么意思,作为父母,一定要填补孩子的这个空白点。那么,作为家长,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宽容呢?
(1)帮助孩子淡化别人的缺点和偏见。
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都会有意无意地评价别人:“小丹太脏了,吃饭都不洗手”、“小强在学校老师说他是调皮捣蛋鬼,经常被老师批评”、“小敏做作业的时候总是做错”……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就应该告诉孩子: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每个人身上也都有优点。“小丹吃饭不洗手不对,但是她很爱劳动,这是你应该学习的”、“小强上课捣蛋是不对,但是他对小朋友都很好,这一点你也是应该学习的”、“小敏做作业不小心是不对,但是她很爱干净,把自己房间收拾得很干净,这一点你也是应该学习的”……
还有一点,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以自己的眼光议论其他小朋友的缺点,这样容易让孩子对其他小朋友过于挑剔。同样,父母不要对某些人和事物有偏见,更不要把这些偏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从而让孩子在潜意识里也受到这种偏见的影响,而对这些人和事物有偏激的看法。
(2)教孩子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
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很多时候都会误入一个歧途: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以至于不能理解、宽容他人。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教孩子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而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乱加评论。
小南经常笑话他班里的一个同学小欢穿得很破烂,从来不买零食吃,甚至不喜欢和别人一起玩游戏。
刚开始听到小南说的时候,父母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个孩子这么孤僻呢?后来,父母到学校和老师交谈的时候,偶然间说起小欢的故事,老师告诉小南父母:“小欢家庭条件不好,她还有一个弟弟,家里又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她根本就没有零花钱,回家甚至还要帮忙干活、带弟弟。”
听到这里,小南父母的鼻子一酸,他们决定从这件事情上对小南进行教育。
两天之后,小南又说起小欢的事情了。小南父母没有吭声,只是说吃完饭之后,带小南出去玩。一听说要出去玩,小南别提有多高兴了,饭后很快收拾了自己的碗筷。
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父母竟然带着自己到了小欢的家里。在那里,他看到了小欢在给弟弟洗尿布,不大的房子里,东西显得有些凌乱。和小南的房间比起来,小欢的房间简陋多了,甚至她的房间还不能称之为房间,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隔间而已……
看到这里,妈妈问小南:如果你是小欢,你会怎么做啊?小南知道自己错怪小欢了,红着脸低下了头。
后来小南和小欢成了好朋友,他再也没有笑话过小欢,还经常要求妈妈多做一点儿好吃的,因为他要给小欢分一份。
看着小南的转变,父母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不管什么时候,父母都可以教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让孩子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3)教孩子善待他人、关心他人。
很多家长都在埋怨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关心他人,对他人非常刻薄、冷漠、没有一点人情味……孩子变成这样,难道家长没有责任吗?
毫无疑问,要想让孩子改变态度,懂得关心他人,家长首先应该教育孩子懂得善待他人、关心他人,让孩子明白生活中,即使别人错了、无礼了,你若能容忍他人、宽容他人,同样能获得信任和支持,同样能得到别人的友善相待。父母应该教孩子对其他小朋友多一点忍让、多一份关心,这样别人也会遇事宽容自己、体谅自己、为自己着想。如:小朋友不小心撞倒了你,你原谅了他,他不但下次会变得更加小心,而且他还会和你成为更好的朋友。即便下一次如果你不小心碰倒了他,他也同样会原谅你。
(4)父母要做好表率。
为什么都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呢?原因很简单,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模仿父母的言行。如果父母是宽容待人的人,那么他们的孩子肯定也是一个宽容待人的人;相反,如果父母整天吵架,那么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也会经常和人吵架。也就是说父母本身具备的品德,一般在孩子身上都可能找得到,这就是父母的表率作用。
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得从自己做好开始。要知道,刻薄的父母是难以造就出一个具有和蔼品质的孩子的。
(5)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培养,除了父母要做好表率作用之外,还应该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比如说,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起同住、家里养一只小宠物、家里摆放一些花草等,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宽容友爱、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用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这样,孩子就会逐步形成一种持久的宽容忍让的善良品质。
(6)教育孩子放弃自我为中心,懂得帮助他人。
现在的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如果别人做错了事,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往往会抓住他人的缺点不放。对于这样的孩子,毫无疑问,任何人都是讨厌的。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虽然觉得这样确实不好,但只是简单地阻止他们的行为,而没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给别人带来伤害。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的习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自己的这种行为并不会给别人带来什么伤害,除了父母经常会无缘无故阻止自己之外。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将会给周围人带来很大的伤害,从而培养孩子宽容的心态。
3.教育孩子要懂得谦虚低调
许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总是对孩子说,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你是第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没有错,但是千万不要让孩子的自信心转变成骄傲的心态。巴甫洛夫说:“绝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所以,父母如果发现了孩子骄傲的情绪,一定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尽快地加以纠正,教育孩子要懂得谦虚低调。
比如,可以通过让孩子看到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见识到别人的成功、扩大孩子的视野等方式来进行。
仪涵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孩子,他总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在学校里,他要当班长;在伙伴当中,他要当“老大”;甚至在玩过家家的时候,他也要当“妈妈”。这种自信的心态最终让仪涵变成了一个骄傲自满的人,只要看到别人的成绩,他都会嗤之以鼻,不去理会,甚至还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解释别人为什么这么厉害。总之,他认为自己永远都应该是最有能力的一个。
为了改变仪涵的这一情况,父母苦口婆心地说了很多,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