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

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

作者:庹志华字数:206787状态:连载

第七章培养男孩的求知欲与学习能力

细 节87让孩子爱读、会读书并形成习惯

通过阅读,可以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同时,还可以使孩子从书中获得人生的经验。因为人生短暂,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身体验,书中的间接经验,将有效地补充个人经历的不足,增添生活的感受。
让孩子爱读书、会读书并形成习惯,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首先要有阅读习惯
父母有阅读习惯,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孩子会不断地询问:“书里到底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如果父母不读书,却想让孩子读,他就会说:“你们都不看书,为什么要让我看?”
2.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在家中摆满各种有趣的书籍,让孩子可以顺手拿来翻看与欣赏。不过可别忘了及时给予鼓励。要使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这需要身教。如若父母视阅读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乐于读书。父母经常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对待书报总是兴趣盎然,孩子便会觉得读书一定很有趣,于是对书籍充满着好奇。
3.要把读书作为一项消遣活动
在轻松的气氛下,安排一小段时间与孩子一起读几分钟书。可在外出时带上一两本书,在公园里,在郊外,在河边,在清新的空气中,在鸟语花香的环境里,与孩子一起读上几段书。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引入图书世界,使读书成为孩子的消遣活动。
4.帮助孩子选择好书
教育学家认为,孩子需要那些与他们的年龄、兴趣及能力相适宜的图书。所以专家建议:父母可以让孩子多接触不同方面的读物,如报纸、杂志乃至街头标语广告、商品包装等等。通过这些文字读物会让孩子懂得:语言文字在生活中的每一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5.与孩子一起阅读
在孩子能独立阅读以后,仍坚持同他们一起阅读。很多专家建议,同孩子一起阅读,至少要坚持到他们小学毕业。大部分孩子在12岁以前,其倾听理解能力要比阅读理解能力强,所以,父母为他们念书比他们独立阅读收益会更大。
6.让孩子带着问题阅读
在孩子阅读过程中,父母应先抽出时间,看看孩子要看的书,提一些问题写在纸上,让孩子仔细阅读,然后回答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囫囵吞枣。
7.配合看一些名著欣赏作品
在孩子看了一定量的名著后,可以引导孩子看一些名著欣赏作品,看看别人对名著的评价是什么,跟孩子一起聊聊,看过的书都写了些什么,有哪些特点,这样孩子就会从读过的书中慢慢受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细 节88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

一位教子成功的家长很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她认为教孩子爱读书是智力开发的第一步。她说:“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她的孩子很小就开始读书。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去亲近书,去读书,进而享受阅读的乐趣呢?这位家长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几条教孩子爱读书的方法。
1.每天念一条新闻给孩子听
家长经常只看大标题和新闻稿的前几段,就已大致知道新闻内容。碰到有趣的新闻,摘要地讲给孩子听,若没有适合的新闻说给孩子听,就讲故事给孩子听。
2.经常赞扬孩子读书的行为及表现
孩子需要大人的爱和注意,特别是来自父母的。所以常常口头上赞扬孩子读书的行为,或亲亲他、拍拍他、搂搂他,这些都能点点滴滴地表示父母对他的感情和鼓励,从而树立他的自信。
3.经常带孩子上图书馆,或参观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看戏等等
事后和孩子一同讨论所参加的活动,这样能开拓孩子的视野,会使孩子的观察力和欣赏力大大提高。家长也可以经常念书给孩子听,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自己坐下来“开卷有益”了。
4.父母以身作则
要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若父母能以身作则,引领孩子进入广大的书海世界,孩子自然而然会在书的国度中流连忘返,这对他的一生会有莫大的帮助。
有爱读书的家长,就有爱读书的孩子。

细 节89父母为孩子准备好书籍

在孩子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父母就为他们准备好的书籍,并引导他们,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么,孩子的这一生,父母可能就不必过多忧心了。
孩子自觉地爱书的时间极短。经研究确定,应该在七八岁到十二三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对文字单纯地好奇和喜爱,不能从唾手可得的书籍中得到启发满足。过了这个阶段,孩子的心思便要被许多其他东西所吸引,他的身心会被许多成长的烦恼所占据,父母便失去了一个启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以及帮助他们养成终生受益的良好的读书习惯的绝好时机。
许多父母常常担心孩子不读书,或只读漫画、脑筋急转弯之类的书。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有这种担心的父母,基本上还是很关切孩子的阅读的。其实他们的孩子没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问题出在这些父母一开始就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以至于让漫画一类的读物比自己抢先一步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
假设你家有个上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你可以在家里他容易走到的地方放个小书柜,里头放着有趣的童话书,如安徒生、格林或中国童话都可以。有比较简易的世界历史、地理、名人传记、昆虫世界、水族介绍等,当然《金银岛》、《格列佛游记》、童诗也可以放进去,让他随时可以阅读,以发现一个吸引他的新世界。
胡适幼年曾因为偶然读到的《水浒传》,而开启了他日后对中国小说的钻研之门;鲁迅因为《山海经》,从此不能忘情于神话世界的迷人。很多伟人在艰苦的童年都曾因为得来不易的几本书,哺育了他们的成长期,改变了他们一生的方向,甚至造就了他们未来的事业。
现代父母不必花费多少钱,就可以给孩子提供那些伟人童年时曾经梦寐以求的书籍,何乐而不为呢?
欧美社会从十八九世纪以来就有一种传统:晚间一家人在灯下,彼此朗读一段书给家人听。这种习惯不仅是分享知识,也是维系家人感情的最好方式。
有一些父母总在问,我的小孩学什么才“有用”?读这本书“有用”吗?
天底下哪有什么书是一定“有用”的呢?即使是教人养狗、做菜的书,够实用的了,假如不真拿来应用,也是“没有用”的。至于许多“没有用”的书,其实倒有大用。
《水浒传》和《山海经》有什么用呢?但它们启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大文豪。
唐诗宋词有什么用呢?但它必然能使孩子的心灵世界受到熏陶感染。
世界历史丛书有什么用呢?但它必然会开拓一个孩子的眼界和心胸。
某些父母花许多钱强迫孩子补英文、学钢琴,给孩子买昂贵的衣服,却舍不得或不肯费心,去为孩子准备几册可以丰富他整个童年的书,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人的缜密思考能力和周密的逻辑推理,只有经由阅读结构完整、思路清晰的书籍,才能养成。今天,虽然传递知识的媒介愈来愈多,但是,属于书籍的那部分功能,却是没有什么媒介所能取代的。
让孩子读好书,就等于让孩子与高尚的人对话。

细 节90让孩子把学习当成最大的快乐

孩子虽然很小,但他们对世界充满无穷的好奇,在他们那清澈的眼睛里,荡漾着对学习和探索的无穷渴望。因势利导地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如能认真发现和发展子女的兴趣爱好,精心培养,进行针对性教育,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说:
“儿子5岁时,我自己正自学英语。为了便于记忆,我把能见到的家里的东西,例如门、桌子、闹表等贴上了用纸条写好的相应的英语单词。满地跑的儿子对此很感兴趣,我因此便教他读单词,儿子读得还很认真。很快他就能指物读出一些英语单词来。我和妻子很高兴,于是就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培养起儿子对学英语的兴趣。不久,在儿子单词本上积累了几百个熟记的单词。有了一定基础后,又同儿子一起参加当时时髦的《英语九百句》学习,学习一些常用口语。有了这一段的基础,儿子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浓了。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儿子从来没有感到压力,越学越起劲,越学成绩越好。高中时他可以阅读一些英语科普读物,到大学三年级他就通过了国家六级英语考试,在后来的托福、GRE考试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根据自己的实践,这位父亲认为,从小抓孩子的外语学习是最适宜的。
这位成功的父亲不仅将儿子领上了学英语的兴趣之路,而且引导孩子从小对文学和写作产生了兴趣。他说:
“儿子小的时候,正是到处贴满‘语录’的时代。儿子先天对文字感兴趣,我们也就顺势教他背诵‘语录’,后来也教些唐诗,对他小学阶段语言学习很有好处。小学时,为了练习儿子的汉字和写作能力,我们让他课外按字帖练字,写流水账式的日记,我负责修改。这样做既可使儿子练习汉字,又可为儿子写作文打下基础。儿子现在写的一手好汉字,这与小时候的基础是分不开的。为了提高儿子写作的能力,一有机会我便启发他。有一次,在家里因一件小事他妈妈批评了他,他有点不高兴。我陪儿子到他们校园里散步,他不吭声地走在前面,见到路上有一块小石头,一脚踢得老远。不一会儿,来到教学楼前,看见一片片盛开的小红花,蜜蜂在花朵中飞来飞去,美丽的花蝴蝶翩翩起舞,时而落在鲜艳的花瓣儿上,时而你追我赶地飞向蓝色的天空,他高兴极了,气也消了,他说‘今天天气真好。’我及时启发儿子说:‘心情与客观环境很有关。心情不好,连常走的路上的小石头看着也不顺眼;环境好了,心情也自然好了。’趁热打铁,我让儿子写这方面的一篇小作文,他果真写得很好。正赶上市电台少年儿童节目征文,他投稿后被选中,在电台广播了好几次。当时我们很高兴,儿子的高兴劲儿就更不用提了。这件事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美好的记忆,使得他对作文很感兴趣。之后,一有机会我就给儿子出题目,让他在日记中写心得,有时他自己给自己选题目练习写作,这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好处。他写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小学阶段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这一阶段不在于能使孩子学到多少书本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兴趣,使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父母,应对孩子的兴趣加以鼓励和发展,而对于孩子不感兴趣的必要学习内容,应该不断地去培养引导,不可急于求成,脱离孩子的实际,把大人的意愿强加于孩子。
在孩子童年时期,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细 节91要教孩子持之以恒

做父母的必须让孩子懂得:学贵有恒,即使面对困难与挫折,也应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
培养孩子持之以恒,重要的是先要教会孩子合理分配时间。
如果父母不断地在孩子耳边强化时间的概念,那么孩子很早就会学会合理掌握时间,甚至比认识钟表还要早。如果父母要孩子8点睡觉,那么就意味着到时候孩子就要躺到被子里。如果他觉得能拖住或操纵父母,让父母同意他“再待”几分钟,那么就等于是父母在传递给孩子一种信息:时间的外在限制是不重要的,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在家里的时间。
孩子6岁时,父母就可以用计划表来告诉他合理掌握时间的基本原则。父母必须和孩子一起填写,该表可以让孩子们明白,把事情分出轻重缓急,确定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坚持把事情干完并评判结果等的重要性。请记住,合理掌握时间是一项必须学会的技能,父母不能指望孩子马上就理解其重要性,因此无法期望孩子立刻接受。但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强化这些技能,就会使孩子养成一生的好习惯。根据专家对情感智力和大脑发育情况的了解,孩子必须发育出神经通道,才能使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习惯。
要教孩子持之以恒,还要教孩子学会掌握时间和工作的进度。
列出所有“在……和……之间”必须完成的事情。可根据其重要性分出先后,最重要的事放在最前面,最不重要的放在最后。然后估算一下正确完成每件工作所需的时间,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最重要的工作。如果时间不够,那么在次要问题上不能花太多的时间,或者重新分配时间。
孩子专注如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细 节92架起孩子通往学习成功的金桥

2000年高考时,山东省蓬莱市某所中学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位平时学习十分勤奋,被老师和同学誉为“拼命三郎”的同学以3分之差名落孙山,而另一位平时表现不那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的同学,却以超出分数线80多分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这是为什么?“拼命三郎”为何榜上无名,而“贪玩小子”却跨进了名牌大学的校门?
难道是命运在捉弄人?不是,这两位同学的任课老师一致指出:苏同学虽然刻苦用功,但不注重掌握正确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死”学;而刘同学在学习各门功课时,很注意采用适合自身的高效的学习方法,所以平时的学习就显得很轻松。虽然没有苏同学的“拼命”样子,但每次考试成绩都排在苏同学之前,所以考入清华便是很必然的了。
大量实例表明,许多学习尖子都非常重视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及时地管理自己的学习,不断地总结学习经验,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不断地获得学习的成功。
已于2000年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一位文科高考状元深有体会地说:“勤奋不等于死读书,而是应该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灵活的学习方法。”这位同学很勤奋,但他更重视正确的学习方法。他爱玩,但更会学习,无论是上课还是自习,他都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不受干扰,讲究方法,提高效率,所以他成功了。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院“学习方法”研究课题组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学习成绩的提高不仅需要学习热情、勤奋、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而且更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该项研究成果指出:学习水平与学习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影响学生学习的二十个因素中,学习方法居第三位。学习优秀生与后进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差异非常显著,即后者在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上明显落后于前者。此项研究成果还表明:超常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之所以优于其他学生,主要是由于他们更善于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活动,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总结这些活生生的事实和研究成果,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这样的深刻观念:让孩子掌握正确而实用的学习方法,不仅能使孩子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助于孩子学习潜能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凡会学习者,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凡不得法者,则事倍功半。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掌握好学习方法,以促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孩子学习好比过河,高效的学习方法好比桥和船,修好了桥、选好了船,才能顺利过河。

细 节93激励孩子去学习新知识

正因为好奇,孩子才想去学习知识,探索未知的领域。因此,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就是激励孩子去学习新知识,就是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英国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柏特兰·罗素就是从他祖父的书房里开始他的学术生涯的。
罗素4岁失去双亲后,他便跟随祖父母生活。其祖父曾数次出任英国首相,家有万卷藏书。在祖父家,小罗素最爱去的地方便是祖父的图书室。尤其是他6岁那年祖父去世后,这儿就成了小罗素的书房。他在这里浏览各类图书,无论是历史、文学、哲学还是数学,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各种知识。他常瞒着家人偷偷地学习到深夜,一听到有大人来,就吹熄蜡烛悄悄地钻进被窝装睡。他的哲学兴趣正是从童年时代养成的。
日本有一位在50年间共发明了2360项科研成果,平均每年发明63项的“发明大王”中松义郎。他儿时出于好奇,曾趁家人不备,把家里买来的一辆崭新的汽车全部肢解成各种零件。但他的父母教子有方,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认为他好奇、探索有理,这更增强了他的好奇心。
防跳热水瓶塞的发明者徐琛的发明创造,就是他父亲对他好奇心正确引导的结果:“热水瓶塞为什么会跳出来——瓶内空气热膨胀的缘故”;“怎么使瓶塞不跳起来——让瓶内空气跑掉”;“怎样让空气跑掉——将瓶塞开个槽”;“开个槽会降低保温的作用——用一件东西把槽口堵上”;“槽口堵住瓶内空气又跑不出来——用个活动弹子堵”。
由以上两例可以看出,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理,并加以正确引导,就能培养孩子的强烈求知欲,从而使孩子能够有所作为。
一般说来,周围的一切事物对孩子来说都是新鲜的、令人激动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逐渐熟悉了这些东西,知道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应有状态,因而也就不再对这些东西感兴趣。
因此,孩子好奇心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在外界许多事物的刺激下,好奇心会不断增强。大人如过于考虑孩子的安全问题,让孩子躲开有危险性的东西,就等于掐掉了孩子好奇心的幼芽,压制了孩子求知欲的发展。
例如爬树,不能说一点危险也没有。若因此而禁止爬树,就会夺去孩子了解树木以及树木与他身体接触的机会。好奇心绝不能“用不该限制而加以限制”的方法去培养。
当孩子正在叠一架纸飞机,当孩子正在拆家里的小收音机,当孩子不停地提出种种幼稚而可笑的问题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去对待,千万不能斥责,因为这很有可能熄灭一簇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有一次,中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的一位朋友来找他,告诉他一件自以为很痛惜的事:他的孩子在玩耍中,把他的金表拆坏了。
  “您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呢?”陶行知正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听完了朋友的话,扶了扶自己的眼镜,边问边站了起来。
  朋友回答道:“我把孩子痛打了一顿,他讨饶了!”说这话的时候,朋友显得有点得意。
陶行知听罢此言,不禁一拍桌子,大声地惊叹道:“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
朋友被陶行知的惊人之语吓呆了,直挺挺地站在那里,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过了一会儿,等朋友平静下来后,陶行知建议他说:“不过,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请你带孩子把金表送到钟表铺去修理,修表师傅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附带条件是让孩子在旁边看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孩子成了学生,修理费就是学费,孩子的好奇心也得到满足了。”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对孩子的好奇心的培养,做父母要下一番功夫。
掐掉了孩子好奇心的幼芽,等于压制了孩子求知欲的发展。

细 节94尊重孩子的好奇心

鼓励孩子多提问题,不仅是对孩子求知欲的一种鼓励与满足,而且也可以教会孩子热爱书籍、不耻下问、尊重科学知识、严谨治学等态度,并能使家长从孩子那儿取得更大的信任。
由于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孩子就会提出许多问题。越是好奇,问题就越多。一个孩子好问,说明他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是应该值得高兴的事。因此,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就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在这个问题上,做父母的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要欢迎并鼓励孩子提问,不能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
平时,要鼓励孩子提问,对爱提问的孩子要表示赞许,并及时正确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大人对孩子的提问反应积极,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提问,甚至嫌他们提问多、烦人而粗暴地训斥他们,使得孩子不敢再提问,对周围一切都失去应有的好奇与热情。要知道,孩子一旦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再重新激起是很困难的。高尔基曾说过:“对儿童的问题,如果只回答说:‘等着吧,长大了就会懂。’这等于打消儿童的求知欲望。”
2.回答孩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对那些定向性的问题(如“是什么”一类的问题)可以直接给予简单明了的回答;对于那些有较复杂逻辑关系的问题,就不能简单地回答“是”与“不是”,而要引导孩子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鼓励孩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答案。
3.一时回答不了的问题,要如实告诉孩子
如果孩子的问题父母确实不知道,就要如实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等我查查书或问问别人再告诉你。”事后,想办法查问清楚,尽可能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复。还可以告诉孩子:“这些事,你上学以后读的书多了,懂得的道理多了就会知道的。”这样可以鼓励孩子进一步学习知识。
如果父母对自己不甚了解的问题避而不谈,或是胡说一气,甚至因为怕自己不会回答而丢面子,就责骂孩子“乱问什么”,这是非常愚蠢的。这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而且真的会使家长失去威信。

鼓励孩子多提问题,不仅是对孩子求知欲的鼓励与满足,同时也可以教会孩子热爱知识、不耻下问。

细 节95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

当前的教育存在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者是积极主动的,受教育者是消极被动的。尤其是中小学的授课,老师讲过了头,把学生都讲“腻”了、讲“呆”了。学生只学会了听、记、背这样一种被动的训练,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却被限制住了。而自主教育提倡学生应当成为学习和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而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探索精神,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只会越来越笨。自主教育应该让孩子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使孩子的思维一直处于问题产生和解决之中,处于矛盾运动状态。这是自主教育的精髓。
“学”和“问”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学问”二字的字面含义包括学和问两个方面:问是学的开始,学是问的继续;学中有问,问中有学。学和问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提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提出来了,就可到书本和老师那里去解决。问题解决了,学习就提高了一步。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就谈不上有求知的渴望。教师教给学生的,一般都是学生不懂的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凯恩先生在与哈佛大学师生谈话时曾说:“同学们在一些观念问题上有没有提出疑问?比如对牛顿力学会不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它?为什么它不可能是不对的呢?……老师讲牛顿力学,为什么是对的呢?根据是什么?如果没有这样的态度,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工作。”他还说:“爱因斯坦的那三篇论文就是问了几个前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自己作了回答。”
德国现代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
提问不仅是学习的开端,所提问题还是知识水平、智能水平高低的标志。一个学识比较丰富的人,提出的问题比较深刻;而一个知识比较贫乏的人,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肤浅。一个小孩提出“月亮为什么悬在空中,而不落在地面上”的问题时,表明了他探索知识的开始。
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一种学习方法称“发现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任何思维都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问题往往是思维的向导,具体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可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妨碍青年人用诧异的心情去观看世界的那种教育,完全不是通向科学的阳光大道。”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毫不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的公式时,爱因斯坦却尝试着对它不信任,提出了新问题,从而创立了相对论,在科学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除了让孩子会提出问题,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让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实践的能力。
研究表明,我国孩子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比他们的认知能力差。不少孩子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不会扫地,不会削苹果。生活依赖性强,遇到困难不是自己去努力解决,而是找父母帮助或者由父母代替解决。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对事物的探索精神。应该说社会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进步,为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提供了空前良好的探索条件。玩电脑、拆拼积木都是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好途径。问题在于很多父母没有看到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没有正确加以引导。
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勤于思考、敢于疑问。

细 节96培养孩子勤于动脑思考的习惯

古今中外,卓有贡献的科学家无不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和科研中的作用。
下面是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学生的一段对话:
一天深夜,卢瑟福走进了他领导的实验室,看见一个学生在搞实验。卢瑟福略微迟疑了一下,便过去问那个学生:“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学生回答说:“我在工作。”“那你白天干什么呢?”“也在工作啊!”“早晨你也在工作吗?”“是的,教授,我从早到晚都没有离开实验室。”学生说得很肯定,以期博得老师的夸奖。不料,卢瑟福反问了一句:“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
翻开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牛顿这个名字会不断跃入。牛顿就是一个勤于思考的典范。
其实,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经过思考的学习,一种是经过自己思考的学习。我们可能有这种体验,没经过思考的东西,即使学了,也会很快忘得一干二净。学习了,理解了,加上自己思考后的东西记得最牢,往往会一生受用无穷。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得之则深”的道理。
现行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主要是第一种,也就是不经过自己思考的学习。在孩子所接受的学习和教育中,有些知识根本不需要思考或者根本不容许孩子去思考,父母和老师们往往只关注学生记住了多少内容,考了多少分,而不注意留心孩子是不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会懒得去思考。如果这种倾向不能得到扭转,那么孩子必将是缺乏创造力的。
狄慈更说过:“进步乃是先取得盆中的婴儿,然后再倒掉盆里的水。”我们可以由读书而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当书本、报刊、广播、电视、电脑上各种信息滚滚而来的时候,缺乏思考和判断力的孩子们,如何取得“去伪存真、弃粗取精”的进步?这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学会思考,是人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应当把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习惯,始终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灌输知识放在首位。
父母应当如何培养孩子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呢?以下方法值得借鉴:
1.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
观察会把孩子带进问题的世界。在孩子提问的过程中,他的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认真回答孩子思考中提出的问题
有些孩子爱琢磨事情,随后会提出一些问题。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别以无聊或荒诞来定论,而应该认真加以对待。
3.开发孩子的大脑
人的大脑是智慧的发源地,充分开发孩子大脑的功能,会使他更加喜欢思考。左手和右手的协调对开发人的大脑很有好处,可以让孩子练习打字、弹琴、编织毛线,练左手书法等。
4.经常让孩子领悟到事物的相对性
绝对的东西一般不需要思考,也不容易引起思考的兴趣。在遇到外国人的时候,家长可以问孩子:“在我们的眼中,对方是外国人,在外国人的眼中,我们是不是外国人呢?”还可以让孩子领悟到前后、左右、上下等都只有相对的意义。
5.经常让孩子领悟到事物的可变性
孩子们知道大熊猫喜欢吃箭竹,你可以告诉他,远古时代,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孩子见到毛毛虫会又害怕又厌恶,父母可以告诉他,美丽的蝴蝶就是丑陋的毛毛虫变的。这样不断地给孩子们指出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变异,孩子们的视野就会开阔起来。
6.进行科学启蒙
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的故事,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苗,使孩子学会用科学的思路来观察、思考世界。
7.经常让孩子报告他的新发现
如果孩子报告说“我发现火苗总是向上的”、“我发现木块在水里是漂浮的”等,父母应该热情地加以鼓励和表扬。如果孩子没有发现什么,就要经常启示他某个事物、某个现象,让他逐渐有所发现。
读书是易事,思考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细 节97培养孩子学会独立学习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遇到了一个问题:孩子学习的时候依赖性太强了,总希望家长能帮忙,他们甚至不动脑子,做作业的时候连看都不看一眼,就告诉家长我不会,你教教我吧。这些家长都在担心:长期下去,这可怎么了得啊?
那么这些孩子到底是怎么了?真的是作业不会做吗?肯定不是的,他们只不过是依赖上了父母而已。或许是父母无意识的帮助、有求必应的态度,让孩子养成了依赖的坏毛病,如果不及时根除,对他们的成长将是十分不利的。
那么家长该怎么办呢?
1.拒绝孩子的要求
很多家长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希望能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尽量做到有求必应。家长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特别是在学习上,一定要懂得拒绝,让孩子一个人去面对,并且告诉孩子:父母没有这么多时间来陪你做作业,如果不会,你可以翻书本,再不会,可以留着第二天去问老师或者同学。
毫无疑问,孩子一般都不会去问老师和同学,他们会选择自己去解决困难,久而久之,孩子学习的独立性就能培养起来了。
2.让孩子自行检查作业
很多家长都喜欢帮助孩子检查作业,以此来表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那么家长的这种做法值不值得提倡呢?不值得。为什么呢?有两点:
第一,帮助孩子检查作业,有不相信孩子能力之嫌。
第二,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以后作业可以胡乱做,反正有父母可以帮我检查呢!
于是,在父母的干预下,孩子基本上不用费多大的力气,就能轻松得到一个“优”或者一朵大红花。可是这个“优”字下面孩子的汗水到底有多少?他们能从这个“优”字里得到多少的启示、知识呢?恐怕没有,他们对此只是一片空白,只是知道自己的作业父母会检查,那么自己就能得“优”,就能出去好好玩。
由此,父母应该放弃帮助孩子检查自己作业的义务。让孩子自行检查,让他们自行发现问题之所在,这样不但减轻父母的负担,也能帮助孩子真正进步。
3.改变为孩子好的心理
现在的家长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所以他们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恐怕未必,甚至是害了孩子。
小黄的作业几乎次次都得“优”,可是在一次考试中,竟然考了个不及格,看着满是红叉的试卷,老师找小黄来谈话。在老师的引导下,小黄自己说出了心里话:“每天晚上做作业时我都想快些做完,因为只有做完了作业才可以看电视、上网。”
“那你不怕作业出错吗?”老师问。
“不怕,因为爸爸每天都要检查我的作业,有一点点小错误,爸爸都会发现。”小黄自豪地说。
“那你要是遇到很难做的题怎么办?”
“我想都不用想,告诉爸爸我不会做,爸爸就给我讲。”
“爸爸给你讲了,你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会做吗?”
“我当时很明白,但是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在爸爸的提醒下我会做,要是没人告诉我用哪种方法,我就不会做了。这次考试就是这样,看着这些题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用什么方法。”小黄委屈地说。
由此可见,每一位家长都是从“为孩子好”的角度出发,但最终的结果却如此让他们失望。那么作为家长,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改变一下自己的心理,让孩子自己独立学习,进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4.让孩子尝到后果
有了父母的帮忙之后,孩子总想快点把作业做完,以便去玩,于是做作业粗心马虎,不认真思考问题,考虑问题不全面。
一般情况下,父母看到这种情况都会及时提醒孩子改正过来。而一旦父母这样做了,孩子就会产生依赖。作业做完,往父母的书桌上一放,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出去玩耍了。这时,父母不但不应该帮助孩子检查作业,还要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在老师的眼中,鹏鹏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可是鹏鹏的父母知道,孩子优异的成绩里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因为每天晚上鹏鹏做完作业之后,都是父母轮流着给他检查,甚至在他做作业的时候,轮流看着他,有什么不会的当场就给他解答。
渐渐地,鹏鹏父母发现孩子依赖性强,长此发展下去,一旦离开了父母,鹏鹏的学习成绩肯定会直线下降。这该如何是好呢?鹏鹏爸爸想到了一个主意。
这天,鹏鹏像往常一样将做好的作业放在爸爸的书桌上,临出门玩的时候还不忘提醒父母:“明天的这个作业要评比的,帮我检查仔细点啊!”
鹏鹏爸爸没有答应,而鹏鹏也没有在意,就出去找小朋友玩耍了。
第二天,鹏鹏哭着鼻子回家了,手里拿着满是大红叉叉的作业,找爸爸“算账”了,质问爸爸为什么不给他好好检查作业。
鹏鹏爸爸停下手中的活,对着鹏鹏说:“这是我给你做的作业吗?”
鹏鹏依然哭着鼻子:“我不是说叫你帮我检查一下的吗?”
鹏鹏爸爸也不甘示弱:“你的作业为什么要我检查呢?为什么你自己不检查呢?从今天开始,我再也不会给你检查作业了,你自己做完自己检查。”
从此以后,鹏鹏改变了依赖的习惯,开始认认真真地做作业、认认真真地检查了。虽然还是有些错误,但是比以前却好了很多。
孩子因为作业质量不好而受到老师的批评,他肯定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努力去改正自己的坏毛病。可是如果父母一味地帮助孩子,孩子就不会受到这样的刺激,那么第一天错,第二天还错,以后甚至还错。
所以,从一开始就应该告诉孩子:做作业要认真,不懂要赶紧问,不要指望别人能帮助你检查作业。聪明的父母从不会干涉孩子的学习过程。有时候看到孩子因为作业做得不好,挨老师的批评,回家后心情很低落,父母也很心疼。但他们只是鼓励他改正错误,而不是去给他检查作业。
5.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作为家长要想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习,不仅仅要教育孩子独立做好作业,还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
一次,爸爸问康康:“一杯满满的水,放进别的东西后水会溢出来,可为什么把一条小金鱼放到里面,水却不会溢出来呢?”康康感觉很奇怪,他问爸爸:“是不是金鱼的鳞有吸水的功能呀?或者水进入了金鱼肚子里一部分,所以就不会向外溢了?”
爸爸没有回答康康,而是告诉他:“你自己试一试就知道了。”没想到康康把一只小金鱼放到装满水的杯子里,水却溢出来了,他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你错了,金鱼放进去,杯子里的水也会溢出来的。”
现在,康康的独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都特别强,这才是爸爸想要培养的男子汉。
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表面上来看可能有些冷酷,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为了孩子好。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优秀,可是如果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他们能变得优秀、变得有能力吗?所以家长应该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经历、去解决、去成长。
独立,是促使孩子更快成长的良好习惯,太过包办的结果只能让孩子能力尽失。不论是在生活领域,还是在学习领域都应如此,聪明父母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细 节98家长应帮助孩子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

为什么很多孩子的学习总是没有计划性?为什么很多孩子口口声声说要进步,可是却总是不见行动?为什么家长总是找不到一个平衡点来制约孩子,让孩子努力学习呢?
面对这些问题,很多家长都不知所措。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家长没有帮助孩子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
什么叫有效的学习计划?即孩子和家长共同认可、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而不是父母单方面制定,或者孩子单方面制定的计划。更不是遥不可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计划。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呢?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别让孩子缺少短期目标
什么叫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区别于孩子的理想、梦想,是指在短期内实现的目标。而这些目标是构成理想、梦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孩子的理想是当作家,那么他的短期目标就可以是在某段时间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这个暑假阅读多少本书,下个寒假写多少篇文章,争取一年发表多少篇作品……这些短期的目标虽然看上去比较琐碎,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相当有用。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将小学三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分成3组,然后由3位老师领着到很远的地方去做行进训练。
第一组的学生被要求跟着老师走就可以了;
第二组的学生知道距离为20公里;
第三组的学生不仅知道距离,还知道每一公里处都有一个告示牌,告诉学生已经走了多远。
最后的结果是,第一组的学生越走越丧气,没有一个人走到终点;第二组的学生虽然知道距离为20公里,但他们不能及时知道已经走过的距离,有近一半的学生中途放弃了;第三组的学生都走到了终点,并且还不觉得有多疲惫。
由此可见,即便同样的长期目标,有短期目标的人更容易达到。其实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同样是如此,太长远的目标反而不能激励孩子们前进。因此,家长有必要帮助孩子把长远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现实的短期目标,并协助孩子把这些短期目标逐个“击破”。
2.把孩子的目标细化
任何一个孩子想要进步,都必须有坚定、明确的目标。那么是不是有了这些明确的目标就一定能进步了呢?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孩子的学习要想进步,还必须具备一个因素:将自己的目标细化,并且一步一个脚印完成这些目标。相比较前者而言,后者显得更加重要。
郝好拿着倒数第一名的成绩单回家了,他想这下完了,等待他的肯定是妈妈的一顿打骂。但出乎他的意料,妈妈看到成绩单后,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而是说:“太好了,这下你没有负担了!”郝好不解地看着妈妈。
妈妈继续给他解释:“你想想,一个跑在最后面的人还有什么负担呀!你再也不用担心别人超过你了,只要你向前跑,你就是在进步!”郝好很激动,也很受启发,他真诚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那你告诉我,下次考试你打算超过几个人呀?”  “我……”郝好在思考。“妈妈不对你要求太高,下次你能超过两个人就行。”妈妈很严肃地说。
让老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的是,第二次考试时,郝好竟然前进了10名。
3.为孩子寻找竞争对手
孩子似乎从小就有强烈的竞争欲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和别人竞争一下。吃饭喜欢和别人竞争,看谁吃得快;走路喜欢和别人竞争,看谁走得快;做作业喜欢和别人竞争,看谁做得快……
那么家长在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为什么不为孩子寻找一些竞争对手,将竞争对手当成孩子超越的目标呢?经过一系列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相当有效的。
小山的妈妈为了使小山的目标更加清晰直观,她从老师那里拿到成绩单的花名册,和小山一起商量,将谁当成竞争对象最为合适。
刚开始的时候,小山妈妈只要求小山能够超过排在他前面的两个人,成功之后又重新寻找,重新超越……
两个学期过后,原本成绩在最后几名的小山竟然跑到了班级的前几名,进步之大,让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
4.计划要有针对性
偏科的现象对于孩子来说并不少见。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现象。比如男孩子可能数学比较好,语文、英语比较差;而女孩子则可能语文、英语比较好,数学比较差。
那么家长在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哪一科成绩不好,就针对哪一科制定学习计划,而不要制定全部学科的计划,这样不仅不容易实现,而且还会束缚孩子的手脚。
四年级子涵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孩子,但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只是中等,原因是他比较偏科。子涵的英语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数学成绩却只是中等偏下。
妈妈对儿子的情况很着急,在学习上更加严格要求,但效果不佳。后来经过教育专家的指点,子涵的妈妈知道了,原来是子涵的学习缺少计划性,想要提高就得从制定数学的学习计划入手。
自从制定了计划之后,子涵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数学上。过了一段时间,数学成绩果然提高了不少,而英语还是按照以前的学习方法,成绩处在稳定状态。这样一来,子涵的整体成绩就提高了不少。
了解并掌握孩子的实际情况,针对孩子的强项弱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是掌握学习计划性的第一步。
5.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调整
计划制定得好不好,要看效果来定。所以,家长在制定计划之后,要在一定时间之后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如果发现哪里不适合或者不好,则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生生的语文成绩很不好,尤其是字词听写非常差。爸爸针对他的情况,帮他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每天回家都要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把当天课堂作业中出错的字词抄写一行。爸爸很负责地监督生生每天完成这个学习计划。然而一段时间后,生生的字词记忆能力并没有提高。为什么这么费劲地执行计划,却没有效果?
后来,根据老师的指导,生生的爸爸在对学习计划的评估中发现,生生虽然每天都抄写不会的字词,却并不认识它们。结果造成新的错误没有得到纠正,以前学过的东西也忘了。抄了半天,却是白费劲。
爸爸重新调整了计划:规定默写之前先让生生认,认完了默记。默记完了,让他读,先不让他动笔,防止长时间动笔造成反感。然后再听写,听写后,再筛出仍然不会的,继续让生生认读、练习。把这个过程作为每天的计划坚持下来,刚开始不要太多,从每天5个字词开始,然后逐步增加到10个。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生生的字词记忆能力很快就提高了。
6.督促孩子坚持执行计划
既然制定了计划就要坚决执行,做到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会有所进步。当然,计划的坚持首先就要求家长要坚持,如果家长不坚持,孩子则很难坚持。对于家长来说,要坚持帮助孩子制定、调整、评估计划,督促孩子按照计划走下去。
而对于孩子来说,则应该坚持按照计划,坚定不移地完成计划之内的学习任务。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很多计划在短时间里效果不会非常明显,但是到了一定的时间之后,这种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每天抽出一段时间做大声朗读的训练。这种训练可能持续两三个星期都不会看到十分明显的效果,但是坚持半年到一年甚至两年,家长就会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文的语感和词汇量以及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都会有惊人的提高。
孩子的学习必须制定有效的计划,同时要坚决执行,并做到持之以恒。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孩子的成绩才会切实得到提高。

细 节99辅导孩子做作业是一门学问

孩子做作业时经常会碰到一些难题,不少家长往往不知如何处理。于是,有的家长直接将答案告诉孩子,而有的家长一味地让孩子自己想,而不给予指导。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辅导孩子做作业是一门学问,需要家长不断摸索,反复实践。一般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大多数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的辅导也就会越来越简单,次数也会越来越少,最终达到孩子自觉学习的效果。
那么在孩子遇到学习难题的时候,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才是最好的呢?
1.适当点拨
孩子的思维比较简单,在学习阶段不会拐弯抹角,也不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所以家长在辅导孩子的时候可以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孩子沿着家长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胡涛从小聪明好学。在小学阶段就他课堂学习的内容来讲,一直感到很轻松,家庭作业没有什么不会做的,即使是数学书上的所谓“爬坡题”,父母也只是偶尔给予一些点拨,自己就能拿下来,不需要大人帮他解题。
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只需要家长偶尔的点拨一下,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给予孩子点拨的多少。情况不好的,点拨就多点,情况好的可以少点,甚至可以不点拨,让孩子独自去面对。
2.让孩子反复读题
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可能碰到这样的情况:许多题目并不难,只是孩子缺乏耐心阅读原题,往往只看了一遍就感到不会做,很难,要求父母给予自己辅导。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怎么做呢?立即给予指导还是拒绝孩子的要求?两种方法都不是太好,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读题,通过反复读题让孩子自己去领会题目的意思,从而找出解决方案。
所以,孩子不会做的题,大人坚持让他“再读一遍”、“再读一遍”……不轻易告诉他。这种鼓励式的读题法能够“逼”出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自信。
3.用例题作辅导
对于孩子经过思考实在不会做的题目,家长也不能直接告诉原题的解法,而应该根据原题编一个相似的例题,与孩子一起分析、讨论,弄懂弄通例题,然后再让孩子去做原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基本上就能做原题了。如果还是不会,那么应再回到例题的讨论与计算上。经过几个来回,只要家长有耐心引导,孩子一定会做原题。这种做法,虽然家长的工作要繁琐一点,但能够训练孩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否则,孩子总是处在就题解题的被动思维定式中,很难建立学习的思维迁移模式。
4.只讲关键点
对于有些数学难题,有些家长都不一定会的,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问题也好解决,可以就这个原题,分析它的关键点在哪里,让孩子根据大人的提示去思考、去列式计算,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父母不会,那么孩子就会产生一种畏难心理:这个题目太难了,连父母都不会,那我就不用去做了。
5.家长适当“扶”一把
现在的学习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孩子思维能力的训练。
对一些孩子来说,一下子接受比较深的知识点可能困难比较大。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不适当地“扶”一把,就很容易让孩子找不到北,由此在学习上产生厌烦心理。
但是要注意:“扶”一把并不是直接插手,而仅仅是引导而已。否则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不利于独立能力的培养,孩子的依赖心理恐怕要不断增强;二是不利于孩子思辨能力的提高,因为老师出难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思维,巩固学习效果;三是不利于孩子学习兴趣的提高。
6.放弃做太难的题
对于孩子来说,很多题目确实太难了,对于这些题目,完全可以放弃。很多家长觉得让孩子做难一点的题目并没有坏处。其实不然,如果题目太难,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
维维曾经做了一篇阅读理解,内容大意是说一个少先队员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的时候看见没有挂中国国旗,他就努力争取请主办方把中国的国旗升了起来。题目问的是他用什么打动了主办方让中国国旗升起来?维维的答案是他用语言和行动让国旗升了上去,但正确答案是: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对于成人而言,这个题目一点都不难,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能答出“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很不错了,完全没有必要提高到“民族自尊心”的层次。对于家长来说,这些题目完全可以放弃,不去理会。
7.告诉孩子规律,而不是答案
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的时候都陷入了一个误区:告诉孩子答案,而不是规律。现在的孩子,都被鼓励发展自己的个性思维,所以在面对众多的答案时,家长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对错,更不能简单地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应该告诉孩子解答这类问题的规律。否则,当孩子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还是不会。

答案是鱼,而规律是渔。与其给孩子越来越多的鱼,不如给孩子越来越多的渔。

细 节100利用积极的暗示诱发孩子的信心

为什么很多家长都在反映自己的孩子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为什么很多孩子天资非常聪明,但是成绩一直不好?为什么很多孩子总是人云亦云,没有自我信念?
答案很简单,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最终导致孩子自信心缺乏。孩子一旦缺乏自信心,就像一座大厦缺乏根基一样,经不起任何大风大浪,经不起任何的重压,这也将注定他们只能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
相信任何一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平庸,那么他们该怎么做呢?治标还需治本,从利用积极的暗示诱发孩子的自信心开始。要做到这一点,以下几步必不可少:
1.给孩子一个信念
或许对很多孩子来说,根本就不知道何为信念。而很多家长也将信念简单地理解成理想、目标。其实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理想比较注重实际,而信念则比较注重心里的想法。比如,孩子的理想可以是当一个科学家,而他的信念可能就是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是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由此可见,信念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信念的力量,那么就不愁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了。
2.别过分谦虚
有句话说得好,过分的谦虚就是自卑,这就是一种物极必反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犯了这个错误,在别人赞美自己孩子的时候,表现得过于谦虚,使得孩子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从而影响到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3.放大孩子的优点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点,这一点毫无疑问。可是很多家长看到的就是孩子的缺点,而不是孩子的优点。正如有个故事说的一样:一张白纸上有一个黑点,很多人看到的是黑点,而不是那张白纸。
当优点放大了,人们做起任何事情来都会满怀信心。作为家长,不要将目光放在孩子的缺点上,不要忽略孩子的优点。其实放大孩子的优点更加容易激起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找到一个心理的平衡点。
4.给孩子一些善意的谎言
为了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有时还需要家长给予孩子一些善意的谎言来“欺骗”孩子,让孩子在这些谎言当中找到自信的立足点。
小男孩在期末考试前几天,违反了学校的纪律,被停课两天。爸爸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没有责怪孩子,而是开玩笑似的安慰情绪低落的儿子:“孩子,犯错误没事,爸爸小时候也曾经因为调皮捣蛋被老师停课两天。”
小男孩听爸爸这么一说,立刻来了精神:“爸爸,你也被老师停过课?”爸爸:“是啊,不过我后来主动和老师道歉,老师原谅了我。后来我学习很努力,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还得了一个‘优’呢!”
此时的小男孩一扫过去的阴霾,一蹦一跳地说:“爸爸,我也要和你一样,明天向老师主动道歉,然后在期末考试得一个‘优’!”爸爸:“嗯,我儿子就是厉害,来,咱们拉钩!”
5.时刻用积极的语言鼓励你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有这样一个明显的现象:家长经常说一些丧气话的家庭,孩子总是显得自卑,成绩差;而家长经常说一些鼓励的话,孩子则自信心很足,做什么事情都是干脆利落。有个家长曾经介绍过这方面的经验:
不管是与别人聊天,还是与儿子谈话,妈妈总是自豪地说儿子的优点,并把这些优点与学习联系起来。“看,我的儿子看东西总是目不转睛的,他将来学习肯定会很棒!”  “儿子,你的精力真好,手脚总是不停,只要你愿意,以后你肯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运动员!”  “儿子,你的哭声真响亮,说不定你以后能当个出色的歌唱家呢!”……
在母亲的鼓励下,孩子茁壮成长。
作为家长,应该时刻用鼓励、信任的语言对这些不爱学习的孩子讲话,说不定哪一天,这些孩子就会真的坚强地克服了困难,真的对学习充满了信心,真的爱上了学习。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