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世界奇案未解之谜

世界奇案未解之谜

作者:廉永清字数:78101状态:连载

第一章 宫廷的险恶

恶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深宫大院的皇宫里生活是险恶的。在这里,到处充斥着权利的争夺、宠幸的争夺,以致于祸起萧墙。诸如兄弟反目、儿子弑父、后宫起火的情况每朝每代都几乎难逃此劫。这些实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迪,内部的纷争必将给一个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甚至是毁灭。嘉靖帝“红颜闹宫”之谜
一个开明、为国为民的一国之君才能治理好国家的大好河山,而一个昏庸的皇帝必然要毁掉自己的大好前程,甚至要丢掉自己的性命,嘉靖帝就是后者的一个最好的例证。明朝嘉靖年间的“壬寅宫变”(公元154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起发生在紫禁城里骇人听闻的红颜闹宫事件。当时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为满足自己的修道和淫乐,派方士炼取“红丸”(即春药)。当时皇帝迷信,认为这种春药只有没有经历人事的宫女的月经,并且再加上夜半的第一滴露水及乌梅等药物,连煮七次,浓缩成浆,再加上乳香、没药、辰砂、松脂、尿粉等拌匀,用火提炼,最后炼为蜜丸即成药。于是,他广征道士方士之流,在宫廷中搞起了斋醮,不断扩大规模,耗费巨资。他又是好色之徒,令礼部派员在京城、南京、山东、河南等地挑选了民间女子千余人进宫。以后又多次采选宫女,多达数千人。仅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至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间四次大选,就选进一千零八十个八岁至十四岁的幼女。选这么多的女孩入宫,一是准备用以炼制“元性纯红丹”,二是供世宗淫乐纵欲。这些进宫的女子,只有少数有封号,绝大多数既被世宗淫乐,又被奴役,饱经摧残。所以,被挑选入宫的宫女都不堪苦痛。结果,就招来了一场宫女谋杀。由于此事发生在在嘉靖壬寅年(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以后世史学家们又把这次红颜闹宫称为“壬寅宫变”。由于事涉宫闱隐私,事后统治者极力包掩此事,史籍资料也很少记载,因此,很少有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但在民间各路说法不胫而走,以致成为明代宫廷史上的一桩奇案。明朝皇帝的寝宫是紫禁城内的乾清宫。除了皇帝和皇后,其余人都不可以在此居住,妃嫔们也只是按次序进御,除非皇帝允许久住,否则当夜就要离开。嘉靖年间的乾清宫,暖阁设在后面,共九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设床三张,或在上,或在下,共有二十七个床位,皇上可以从中任选一张居住。因而,皇上睡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这种设置使安全性大大加强了。然而,谁又能防备那些守在他身边的宫女呢?就是这群宫女,演出了惊天动地的“壬寅宫变”。当时史料曾有如下记载:乾清宫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十几个宫女决定趁朱厚熜熟睡时把他勒死。先是杨玉香把一条粗绳递给苏川药,这条粗绳是用从仪仗上取下来的丝花绳搓成的,苏川药又将拴绳套递给杨金英。邢翠莲把黄绫抹布递给姚淑皋,姚淑皋蒙住嘉靖的脸,紧紧地掐住他的脖子。邢翠莲按住他的前胸,王槐香按住他的上身,苏川药和关梅秀分别把住左右手。刘妙莲、陈菊花分别按着两腿。待杨金英拴上绳套,姚淑皋和关梅秀两人便用力去拉绳套。眼看她们就要得手,绳套却被杨金英拴成了死结,最终才没有将这位万岁爷送上绝路。后来有人告了密,周皇后来了,王秀兰叫陈菊花吹灭灯,后来又被总牌陈芙蓉点上了,徐秋花、郑金香又把灯扑灭。这时管事的被陈芙蓉叫来了,这些宫女才被捉住。朱厚熜虽没有被勒断气,但由于惊吓过度,一直昏迷着,好久才醒来。事后,司礼监对她们进行了多次地严刑拷打,对她们逼供,但供招均与杨金英相同。最终司礼监得出:“杨金英等同谋弑逆。郑金香、徐秋花等将灯扑灭,都参与其中,一并处罚。”周皇后赶到后,将宫女们制服、并下令斩首。而且,连当时服侍嘉靖帝的端妃,也一并斩首。在宫廷内发生这样的宫女谋杀在历史上还是十分罕见的,对于宫女对皇帝谋杀这一行为史学家们经过研究得出了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红颜闹宫的直接原因就是嘉靖帝为了满足自己的修道和淫乐,大肆地炼取春药,残害宫女的身体,以至于宫女无法承受这种折磨,采取的报复行动。当时,司礼监审问宫女的口供记录中,有“咱们下手了罢!强如死在他手里”的话。据此推断,这时宫女们一定处于危险的境地,将被置于死地,反正死是难免的,不如先下手为强,拼死一搏,杀死嘉靖皇帝。而各种资料表明,事件发生前,宫女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事情,既无大错而又面临危险,推察情由,这件事很可能是嘉靖帝炼制“红丸”所致。嘉靖帝贪恋女色,纵欲无度,他自己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而愈是这样,他又愈是迷恋道教仙术,以求长生不老。一些有名的方士、佞臣,都是以进献房中秘方或炼丹药而大发横财。如陶仲文是嘉靖帝最宠信的方士之一,最初就是靠进献房事秘方得到皇帝的宠爱。嘉靖帝一次给他的赏赐就是十万两银,官至一品,兼领双俸,他的子孙也由此受益。为了投皇帝所好,当时搜集进献各种房事秘方、炼制或炮制各式春药的风气流行大江南北。嘉靖帝当时所进献的秘方和炼丹药可谓五花八门。其中“红丸”作为最流行的炼丹制药之法。还有一种“含真饼子”,即婴儿出生时口中所含的血块。据说这些药物能够起到强身健体和增强性欲的作用。在“壬寅宫变”两年前,宫内这种炼丹之风达到了极点。嘉靖帝令方士段朝用等人炼制丹药,不惜牺牲宫女的身体,甚至年轻的生命。为了采得足够的炼丹原料,皇帝强迫宫女们服食催经下血的药物,轻则极大损伤宫女身心,重则造成失血过多甚至血崩,许多人因此丧命。此外,为了防止泄漏炼药的秘密,甚至可能杀掉取过血的宫女来灭口。可以推测,当时部分宫女亲眼目睹宫内姐妹们饱经残害,自知这种灾难早晚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因而才决定拼死一搏,她们明知无论能否成功,死是在所难免,但既然怎么都是死,不如与嘉靖帝同归于尽。第二种观点认为,嘉靖帝性格喜怒无常,许多宫女遭到了嘉靖帝的任意残害,因此宫女们便发起了这次宫变。有关史资料记载,嘉靖帝性格残暴,喜怒无常,无论是对待臣下、皇后或宫女都十分残暴。孝洁皇后陈氏仅仅因为对嘉靖帝好色有所不满,嘉靖帝便雷霆大发,后来陈氏便招来了杀身之祸,落了个和她腹中的孩子一起死去的下场。陈氏死后,嘉靖帝立顺妃张氏为后,宠爱有加。然而,嘉靖帝就因为一件小事,一怒之下废了张氏,改立德妃方氏为后。方氏在这次宫变中对嘉靖帝有救命之恩,但她处死了皇帝宠妃曹氏。嘉靖帝心有戒恨。几年后,后宫失火,嘉靖帝竟然狠心看着大火在不断燃烧,却对方氏见死不救,后来方氏就死在了那场大火的惊恐之中。嘉靖帝对皇后都能如此狠心,更何况卑微的宫女,她们的生死在嘉靖帝的眼里就更不值得一提了。朝鲜史书所载,嘉靖帝虽然贪色,但宫人只要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从不宽恕,痛加责打,因此多达二百多位宫女被打死。天天生活在这种恐怖之中的宫女必然会对此担惊受怕,说不定哪天这样惨无人道的遭遇会落到自己的头上,因此,她们为了自己能有好的结局而不至于被打死,于是蓄谋杀害嘉靖帝。这样,宫女们发出“咱们下手了罢,强如死在他手里”的呼声也是人之常情。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宁嫔王氏主谋发动这次宫变的。那么宁嫔王氏为什么要杀害嘉靖帝呢?自嘉靖元年大婚后,嘉靖帝一直身体很虚弱,经常气喘、咳嗽,直至嘉靖九年还没有孩子。于是在嘉靖十年,嘉靖帝在宫中钦安殿建坛求嗣,以求得到一个儿子。起初,以礼部尚书为监礼使,文武大臣轮流值班进香,但是,一直没有效果。到嘉靖十五年,请道士邵元节等主持祈坛。事情也是巧合,当年,后宫妃嫔就生了男孩,以后又生了好几个孩子。当时宁嫔王氏也为嘉靖帝生了一个儿子,但是按照皇宫里的规矩,嫔生了儿子之后,母随子贵,就会升为妃子,但是嘉靖帝却并没有给宁嫔王氏晋封,于是宁嫔王氏就心存不满。他趁嘉靖帝在曹氏宫中夜宿时,便指派杨金英等宫女将皇帝勒死以作为报复,与此同时,受宠的曹氏也受到了牵连。但是,这种观点仅仅是根据宫中经常出现后宫嫔妃为了争夺皇宠,而互相暗地争斗并且甘愿冒如此大的风险而做出的推断,然而,这种推测并没有一定的准确性,出于这种原因而杀害嘉靖帝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钦安殿第四种观点,此次宫变,与一妃一嫔有关。这种观点比较有可参考性,依正史所载,推测可能是一场政治斗争。明武宗也是荒淫无度、纵欲过度而死时,没有留下子嗣,也未留下遗嘱,临终时告诉身边太监,由太后与朝臣商议酌定立嗣之事。经慈寿皇太后与朝臣商议,兴献王之子朱厚熜被立为继承人,即明世宗嘉靖帝。论辈分世宗与武宗为堂兄弟,如按继承皇位的要求,他应尊重皇家传统,称自己生父兴献王为叔父,而尊武宗之父明孝宗为父。但朱厚熜却希望尊自己的生父为皇考,甚至想追封兴献王为皇帝。由于皇统的问题事先没有讲明,导致朱厚熜即位后朝廷争论不休,很快一场政治风波在嘉靖初年上演。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代表的一方,主张尊重明朝的皇统;而另外一些大臣,则迎合嘉靖帝私意,要求按照嘉靖帝的意思行事。明廷上下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一场史称“大礼议”的激烈争论,延续近二十年。这场斗争表面上是礼仪之争,而它的实质却是朝臣与皇帝、朝臣各派系之间的激烈的权力斗争。大礼议刚刚以嘉靖帝的胜利宣告结束,发生壬寅宫变,而且与一妃一嫔,即端妃曹氏和宁嫔王氏有关,因此,持有第四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次宫变其实就是大礼议的延续,并取得最终结果,然而,这两位嫔妃仅仅是这场阴谋的牺牲品。章怀太子被武则天毒杀秘事
孩子就是父母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每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视若珍宝,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就连这句谚语“虎毒不食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章怀太子——李贤却被自己的母亲武则天给毒死,这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武则天生过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身为皇太子的李弘生性仁德憨厚,因此,唐高宗非常看好李弘,并打算死后让李弘继位,但是由于李弘常常对母亲专权善政的行为加以劝阻,必然招来武则天的不满。此外,武则天两个亲生的公主都得罪了其母而被囚禁在掖庭,李弘出于同情,向母后提出要娶二人为妻,这下就更加激怒了武则天,于是,武则天便下狠手用药酒把李弘给毒死了。唐高宗的次子李贤虽然年龄比李弘小,但是他在很小的时候就饱读了《礼记》、《论语》、《尚书》等,并且对所学的知识过目不忘。由于李贤十分聪慧,因此唐高宗对其十分宠爱,于是李弘死后,唐高宗又立次子李贤为太子,当时李贤年仅二十二岁。李贤聪明好学,处事果断,在士人中有一定声望。读过《后汉书》的人都知道有“章怀注”,注者就是李贤。李贤组织一批名儒注释《后汉书》,但由于《后汉书》载有后汉大权落入皇后和外戚之手的史事,带有讥讽时政之嫌,因此尽管得到父皇的褒奖,也引起母后的猜疑。武则天事隔两年,唐高宗与武则天去东都洛阳巡幸,于是任命李贤监国。在李贤监国期间,他处理事情严谨明审,但是明崇俨却密告武则天说:“太子福薄,不堪继体,惟英王貌似太宗,相王旦貌当大贵,两子中择立一人,方可无虞。”武则天十分信任明崇俨,听信了明崇俨的谗言,但是由于她手里并没有找到诬陷李贤的证据,于是只好忍耐。她屡次下书训诫李贤,并让人撰写了《少阳政范》和《孝子传》二书供李贤研习忠孝之道,还“数作书以责让贤”,其书中暗含训斥的意思。李贤本是个聪明人,也深知母后的所作所为别有一番用心,于是母子间便产生了许多嫌隙。次年,明崇俨被人秘密杀害,于是武则天就怀疑是李贤所为,并且派人大范围地搜索嫌疑犯,以便有证据捉拿李贤,但是令武则天失望的是在数月的大搜捕之后并没有任何结果。这件事也使李贤对其母后大失所望,因此,李贤便自暴自弃,整日放荡不羁,沉迷于女色。而武则天又派人去李贤的东宫进行搜查,结果竟然在东宫发现了数百套甲胄,于是,武则天命令赵道生诬告太子,硬把明崇俨被杀之案加在李贤身上。之后,武则天又想以大义灭亲的名义把李贤处死,但是唐高宗对子怜悯,便向武则天求情,后将李贤贬为庶民。之后李贤又被流放到了距离京师两千三百里的巴州。尽管李贤的情况已经如此狼狈,但是李贤曾做的一首《黄台瓜词》:“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又使武则天害怕李贤谋变,于是她让邱神绩奔赴巴州逼李贤自杀。之后又命邱神绩为叠州刺史,过了一段时间事情渐渐平息,又召邱神绩为金吾将军,事后很长一段时间,宫廷里才慢慢得知武则天秘密杀害李贤的事情。当时李贤死时年仅三十二岁,那么,武则天为何能下的了如此毒手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呢?是什么原因造成武则天能够如此狠心的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呢?对于这一事实,有很多学者深表关注,也提出了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李贤并不是武则天亲生的。持这种观点的人的依据是《旧唐书·高宗纪上》记载:永徽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则天在去昭陵的路上早产生下了李贤。由于武则天在上年年初生下了李弘,此后又生过一女,即被她亲手扼杀的长女,在两个年头里生三个孩子,况且李贤为不足月早产,又是数九寒天在路上,所以那个在拜谒昭陵路上所生的不足月孩子,可能并未活下来。此外,《旧唐书·章怀太子贤传》记有当时宫人私下里的传说:“贤是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亦自疑惧。”另外,从孙楷第先生《沧州后集》卷四的《唐章怀太子贤所生母稽疑》推断李贤是武后姊韩国夫人所生(高宗的私生子)。在母以子贵的古代,武则天自然要千方百计地除掉他,另立自己的亲子为太子。《新唐书》亦云:“宫人或传贤乃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益疑。”这样,早年守寡的韩国夫人被武则天带到宫中受宠于唐高宗,并生下私生子,当时正恰巧是武则天早产孩子死亡之时,那么这个私生子被武则天抱养的可能性也并不是没有的。如若真是这样,那么武则天当然是不会让李贤这个冒牌的皇太子在唐高宗死后登上皇位的,于是,她会尽量地想方设法把李贤除掉,以便让自己的亲生儿子顺利地继承皇位。因此,李贤也就注定有了要被武则天杀害的结局。还有人认为李贤之死是由于其和武则天争夺皇位导致的。武则天还没有坐上皇后宝座的时候就曾经在驯马时说过,驯马要有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鞭之不服则锤其首,锤之不服则断其喉。这足以看出其心狠的一面。此外,武则天生性就是一个性情刚烈、占有欲极强的女人,早在高宗朝后期,她就取得了与高宗“二圣临朝”的权力,把高宗当作傀儡而独揽朝政。而李贤自从当上太子之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得到了唐高宗和许多大臣的首肯与赞赏,在臣民之间的威望颇高。相比之下,当时武则天的亲信却只有当朝宰相,除了刘仁轨与武则天关系密切,李贤的威望严重妨碍了武则天篡权称帝的目的,这样,李贤的杀身之祸也就在所难免。也有人认为是武则天听信了谗言杀死了李贤。在1972年出土的《章怀太子李贤墓志铭》文中多次以汉武帝听江充之言杀刘据、晋献公听骊姬之言杀申生之类的典故来暗喻李贤之死。此外,由于当时以能通鬼神而深受高宗、武则天宠信的明崇俨就散布过太子不能继承皇位,应该另选英王或相王取而代之等言论。这些谗言也极有可能导致李贤被杀。此外,还有人认为可能是当时李贤有造反的企图,后来被武则天得知而把其杀死,以阻止一场造反争斗的爆发。当时武则天在搜查李贤东宫的时候就查处了数百套甲胄而被定为谋反罪。而在李贤被流放期间,其造反的念头被泄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在李贤被杀的半年时间后,徐敬业曾经找到一个相貌十分类似李贤的人出来招兵买马,企图举兵造反,当时百姓响应的呼声很高,这足以证明只要李贤还活着,那么当朝的臣子们必将有很大一部分加入李贤的造反队伍中,这势必给唐高宗的皇位构成威胁。无论出于何因李贤被武则天派人杀害是铁定的事实,而且,类似于这种骨肉相残的事情在历代宫廷中频繁得如过江之鲫。宋太祖赵匡胤死因为何?
宋朝开国国君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地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然而,赵匡胤的死因却是那么蹊跷,让人琢磨不透。赵匡胤在公元960年登基,死后号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他为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做过很大的贡献,深受百姓的拥戴。他的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虽然对自己的家人较约束,但绝非吝啬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笔费用,对于投降的各国国君也给予优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严谨简朴,但对于该花费的地方,却是十分慷慨,这是历代皇帝中较少见的。在公元976年,这位开国国君猝然而去,他的去世给人们留下了难解的谜团,成为一桩离奇的悬案。对于这位开国国君的死亡原因,许多史学家对史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涑水纪闻》里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于是没去找德芳,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说:“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宫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宫家”是宋朝宫廷内对皇帝的称呼。晋王说:“我们共保富贵,你不要担心。”《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了府中。赵匡胤《湘山野录》中说,公元974年10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在摇曳的烛光下,有人见人影晃动,还有玉斧金声。当夜赵光义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亮,赵匡胤就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柩前继位。此外,对于赵光义继承赵匡胤的皇位的说法还有其他版本。据说这是赵匡胤遵照其母杜太后的意见把皇位让给赵光义的。杜太后临终之时,曾对赵匡胤说,“你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年纪太小,不能凝聚众心的缘故。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的亲生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后来所谓的“金匮之盟”。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兄死弟及的史实。以上这些说法虽然都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品味的话,还能看出许多有疑问的地方。一、“金匮之盟”是真是假?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三十四岁,正是壮年时期,他的儿子德昭当时已经十四岁了。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七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又怎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五年后才列举证人、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难道这是后来赵光义为了掩人耳目所做的添加之笔?二、王继恩假传懿旨。王继恩本该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他有何胆量竟然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假如事败,那么他岂不是要落个假传圣旨的罪名吗?这种说法,或许只不过是为了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掩盖了杀兄的罪行。三、赵匡胤猝死时的“烛光斧影”。按照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留宿的,他却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种种异常现象都告诉了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此外,赵光义在登基之后的第二天就急着更改年号,而在此之前,所有的皇帝都是在称帝的第二年才更改年号,难道这急于更改年号的幕后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原因不成?如果按照杜太后的旨意的话,皇兄死后就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那么,为了争夺皇权而兄弟之间互相发生战争是完全有可能的。赵光义的弟弟被贬而死。赵光义即位不久,就把他的弟弟削夺了王位,贬为涪陵县公,不久,就“抑郁”而死。按照“兄死弟及”的逻辑,下一轮皇位继承人该是他弟弟了,可是人死了,这皇位不就是自己的儿子的了吗?此外赵匡胤的长子德昭也被赵光义逼杀而死。当时德昭已经三十岁了,被封为武功郡王。征讨北汉之后,德昭好意地劝赵光义奖励出征有功的将士,可赵光义居然说:“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德昭感到受到猜忌,性命难保,于是回家自刎而死。赵匡胤仅二十三岁的幼子德芳,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赵匡胤的遗孀死后,赵光义不按皇后礼仪发丧。赵匡胤暴死,两个儿子也接二连三地不明不白地死去,这都是偶然的吗?但是,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却对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没有一丝怀疑,直到宋高宗赵构的时候(即在赵匡胤暴死的第一百八十七年)又把皇位又传回了赵匡胤的后代。据说赵构没有儿子,因此后来赵构召集所有的大臣进行商讨,有人强烈提议应该把皇位还给太祖的后代。当然,这种提议受到了赵构的强烈不满。但是奇怪的是,忽然有一天,他改变了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影斧影”的全部情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子孙,国势才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虽然宋朝开国之君赵匡胤暴死之谜没有真相大白,但是,后来赵构还回皇位的事实却又恰恰说明这个皇位的真正拥有者应是赵匡胤的后代,或许这正是天意所为,亦或许这也正好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赵匡胤之死是一个阴谋。慈安太后宫廷暴卒秘事
伴君如伴虎,在皇宫深院里,后宫战争也频频发生,权利与宠幸的争夺并不缺乏,这场争夺与较量必将触动生与死的琴弦,最终必将演奏出历史的凄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咸丰就暗示大臣,给他上奏章,让他去木兰秋狝打猎去,借这茬儿就到了承德避暑山庄,留下恭亲王奕在北京主持政情。咸丰在避暑山庄时,身为内务府大臣和户部尚书的肃顺取得了实权。等到和议告成,圆明园已被大火烧了三日三夜,内外库款,抢掠净尽。咸丰帝原抱病在外,得此消息,更加心灰意懒。不愿意回到北京的皇宫里看到眼前的一切,于是逃避现实,接二连三地推迟返京时间,当时又正好赶上秋末冬初时节,天气逐渐变寒,于是咸丰又患上了哮喘,整日卧床不起,这样回京的事情就暂搁不提。之后,在咸丰十一年一月,他的病情突然恶化。于是,在其生命弥留之际,他便召集了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顾命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立皇子载淳为皇太子。一切安顿好之后,时隔一天,咸丰便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三十一岁。载淳继位后,拟定新年号为“祺祥”,后改为“同治”。他尊二十五岁的咸丰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皇太后,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后人分别称她们为东太后、西太后。慈安太后画像新皇帝继位,由肃顺等八大臣掌权。但当时咸丰并没有把权力全部授予他们,由于他们只受权“赞襄”,所以不能合法地启用通常代替“朱批”的御玺。又因为母后的地位能够合法地代表幼主使用御玺,所以肃顺等人不得不求助于两位皇太后固有的权力。在咸丰在位时,那拉氏时常干预政事且心思毒狠,咸丰怕她将来母以子贵,生性懦弱的钮祜禄氏不是对手。肃顺也极力劝咸丰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故事处决那拉氏,以免妇人擅政。但咸丰迟迟不忍下手,另外他也担心肃顺大权独揽,留着那拉氏也是个制约。为了性情温和心地善良的皇后钮祜禄氏考虑,他写下一道密诏。谁知,正是这道密诏最终要了东太后的命。我们在此先不说这道密诏,下文再做交代。众所周知,西太后慈禧本是权力欲极强的人,而咸丰的胞弟恭亲王奕精明能干,且留在北京,按清朝祖制,应由他辅政,且有洋人的支持。虽然肃顺严加防范,使出种种手段让西太后与奕不能见面,但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西太后绞尽脑汁使用苦肉计,于是派身边的太监安德海回到北京与奕会面,并密谋一切。之后,在西太后回京的途中,逮捕了顾命八大臣。从此,两宫太后和恭亲王便执掌朝廷大权。垂帘听政使两位太后设法保持了对诏书和钦命的最后决定权。两太后不但掌握御玺,而且还在幼帝面前行使了摄政权。当有省职官员上朝有本而奏的时候,两位太后就坐在幼小的同治皇帝宝座的屏风之后。东太后为人随和,与世无争,又不善言词,因此几乎一切政事均由西太后来处理。渐渐的,名义上的两位太后同时垂帘听政也就转变为了由西太后慈禧一人做主。慈禧太后慈禧生平爱看戏,内监安德海就投其所好,替慈禧太后造了一座戏园。因此安太监愈得太后欢心。再加上安太监于两宫垂帘时,曾有参赞秘谋的功绩,至此权力越大,除两宫太后外,没一个敢违忤他,就是同治皇帝,也要让他三分。宫中称他小安子。慈禧太后有时高兴,连咸丰帝遗下的龙衣,也赏给了小安子。安德海得志猖狂,仗着有慈禧太后撑腰,就根本不把皇帝与恭亲王放在眼里。有一天,恭亲王为江南的军务进宫去见慈禧。走到西宫门口,只见安德海在前面走。当时安德海却装作视而不见,径自向前走去。恭亲王心中大怒,却又在慈禧的宫门外被小太监给拦住,说太后有事。恭亲王只好忍气吞声,在宫门外候着。谁知安德海是故意不叫太监们通报,有意捉弄。一直候到天色快晚,还不见传。从此恭亲王心中就对安德海燃起了熊熊怒火,恨不得杀安德海而后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天安德海悄悄地出京,替慈禧太后置办龙衣。本来按照宫中的规矩,太监是没有独自出宫的自由的,但是安德海仗着慈禧太后的名义却能够出入自由,而且所到之处便是花天酒地,逼勒官府。他坐着大号太平船两只,船上插着无数日形三足鸟旗、龙凤旗帜,携带许多美貌的童男童女。又沿途传唤歌妓到船上玩乐。上百纤夫在河岸拉船,两岸观看的人站得密密麻麻,好像打着两重城墙。当时恰逢七月二十一日,是安太监的生日,这一天安德海的船到了德州地界。山东巡抚丁宝祯听到这个消息,下公文给东昌、济宁各府县跟踪追拿,一面写了一本密奏,八百里文书送进京去。那天,恭亲王正在军机处,接到奏章,起了杀安德海的心思。他禀报慈安太后及皇帝,恭亲王进宫去的时候,已把杀安德海的谕旨拟好,连同丁宝祯的奏折,一齐上呈慈安太后观看。慈安太后看了大骇道:“这奴才如此妄为,还当了得!国法家法要紧,一切由王爷处置。”说完立刻在谕旨上用了印,恭亲王拿着就走。同治恰也恨安德海入骨,于是下旨立斩。丁宝祯便将安德海就地正法。这件事情,慈禧太后竟未曾得知,直至案情已了,才传到慈禧耳中。慈禧顿时脸色大变,几乎要坠下泪来。大怒道:“东太后瞒得我好苦,我向来道她办事和平,不料她亦如此狠心,我与她决不干休。”于是慈禧因安德海之死而迁怒慈安,对东太后有了隔阂。后来年轻的同治得花柳病不治而亡,立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即位,即为光绪。光绪帝幼时,也喜欢与慈安亲近,仿佛是当日的同治帝,慈禧心中渐生不悦。到光绪六年,往东陵致祭,慈安太后因为咸丰帝在时,慈禧尚为妃嫔,不应与自己并列,因此让慈禧退后一点。慈禧不允,几乎争吵起来,转想在皇陵旁争论,很不雅观,且要招亵渎不敬的讥议,不得已忍气吞声。回到宫中越想越气,暗想前次杀小安子,都是恭亲王怂恿,东后赞同,这番恐怕又是慈安煽动,擒贼先擒王,除了东太后再说,至于奕慈禧就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了。但慈安有咸丰的遗诏,不好下手。承德避暑山庄现在我们从前边提到的密诏说起。早在咸丰帝临危时,曾给慈安太后下了一份密诏,其大概内容是说:“那拉氏若恃子为帝,骄纵不法,卿即可按祖宗家法治之。”慈安展开遗诏,里面写着:“咨孝贞太后:懿贵妃援母以子贵之义,不得不尊为太后;然其人绝非可倚信者,即不有事,汝亦当专决。彼果安分无过,当始终曲予恩礼;若其失行彰著,汝可召集廷臣,将朕此旨宣示,立即诛死,以杜后患。钦此。”后来因慈安太后见慈禧在宫中太过嚣张,于是曾取密诏给慈禧看,以示警诫。而慈禧自然恐惧,从此刻意承欢慈安。之后,慈安太后见慈禧并没有什么野心暴露,再加上慈安太后本来心地仁厚,于是就逐渐淡化了对慈禧太后的警戒之心。慈禧一直处心积虑想销毁慈安太后手中的那份密诏以消除隐患,可是却苦于无计可施。这一天慈安太后稍有感冒,太医进方没有效,就不再服药,谁知过了数日,竟然不药而愈。慈安太后来对慈禧说,服药一点用处也没有。慈禧微笑不语,慈安不觉暗异。突然看见慈禧左臂缠着布帛,便问她是什么缘故?慈禧便说:“前日见太后不适,进参汁时,曾割了臂上的一片肉与药同煎,聊尽心耳。”慈安听了这句话,颇为感动。她流泪对慈禧说:“我不料你竟是如此好人,先皇帝为何怀疑你呢!”于是,竟取出咸丰的遗诏,当着慈禧的面将密诏付之一炬。没料到,这却正好中了慈禧的圈套。此后慈禧便日渐放肆,对慈安太后更是出言不逊,而且事事专权,不把慈安太后放在眼里。慈安开始后悔,然而已经来不及了。慈禧太后更加野心勃勃,她一直有意要除去慈安太后这块绊脚石,否则慈安太后终究将成为她掌权的障碍。光绪二年春末夏初之际,忽然传慈安暴崩。慈安太后的崩逝,事出蹊跷。慈安太后未崩时,传言慈禧病重,服药无效,于是就召集各省督抚进良医,直督李鸿章、江督刘珅一、鄂督李瀚章等把有名的医生,保荐进去。慈禧一病数月,慈安单独视朝,临崩这一天,早晨还召见恭亲王奕譞、大学士左宗棠、尚书王文韶、协办大学士李鸿藻等。左宗棠说:“朝晨召见军机,还好好的,慈容和怡,毫无病态,不过两颊微赤罢了。怎么半日工夫,就崩了呢?”照着惯例,太后有了病,要传御医,必须先传知军机处,医方药剂等,均由军机处检查后才可以服用。然而,慈禧太后患病,军机处却一点都不知道,也不曾留下药用处方。另外,传出慈安太后暴死的时候距离退朝只有五个小时,为什么就会突然抱病而死呢?但宫中大事,大家都在揣测,却不敢说出来。大臣们一进了宫,只见东太后已经被装入棺材,西太后坐在矮凳上,态度很是从容,看上去并不像久病的样子,群臣依礼叩见。慈禧只淡淡地说道:“东太后向没有病,就这几天里,也不曾见有动静,忽遭暴变,真是想不到的事。”众大臣不好多嘴,惟有顿首仰慰。这时左宗棠突然问道:“东太后急病,曾否传太医诊治?”西太后听了,顿时脸色大变。众人见西太后脸色不对,都替左宗棠捏一把汗。停了半晌,慈禧太后才说:“人死不能再生,你等快出去商议后事!”左宗棠左宗棠跪在地上,还想奏问别的话,慈禧太后已经站起身,踱了进去。左宗棠只好和其他大臣们出宫。一路上,左宗棠心理暗想,按照宫中的规矩,后宫嫔妃去世本应当通告其家属入宫瞻视,之后才有专门人员把尸体装入棺材,可是东太后去世却并没有让其母家钮祜禄氏的族人瞻视,而且是由宫女随便草率地装入棺材的。无论如何,这只是左宗棠的怀疑与猜测。当时也有人谣言说慈禧太后前几天的病是装出来的,并不是真病,而慈安太后不知实情,便特地进宫探问。直走到寝宫,也不见一个人,待走到外屋,只有一个宫女在门帘底下。那宫女看见慈安太后,脸上便露出惊慌的神色,正要声张时,慈安摇手以示不必禀报,于是自己掀开门帘进去。屋里的帷幔一齐垂下,帷子里面传出嗤嗤的笑声。慈安太后掀起帘子便走进了屋里,只见慈禧太后正从被子里坐起来,两腮通红。慈安还以为是慈禧发烧,忙走上去按住她说:“妹妹脸烧得如此厉害,快别起来。”正说着,只见床上还有一个人。原来睡在床上的是个戏子。慈安太后大怒,立把戏子逐出赐死。慈禧太后跪了好半天,慈安太后心慈手软,搁不住人情,便答应慈禧太后不再追究。然而,没有料到,慈安太后回宫不久就暴崩了。虽然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当时咸丰死后慈禧正年轻,如果说慈禧耐不住寂寞也是很有可能的。晚清时期的宫廷规矩极严,东太后撞见慈禧的不伦之形,慈禧只能下毒手了。又据传说慈安太后生平最爱吃零食,平时无论到哪里总有一个宫女捧着一个糕点盒子跟在后面,慈禧太后便投其所好,让宫女将一盒做法精细的糕点送献给慈安太后吃。慈安太后看那糕点有形似八仙的,有型似鹤鹿的,忍不住多吃了几块,不久中毒而死。慈安太后之死的主谋便一目了然,但是至于到底是不是如传言所说的那样被慈禧太后的糕点毒死,我们便不得而知了,并没有相应的佐证来证明。明朝初年耸人听闻的
“胡蓝之狱”明初,朱元璋一次又一次掀起的反贪风暴中,有无数贪官污吏得到应有下场的同时,也有无数并非贪官的人被陷害、被杀戮,造成了众多的冤案。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人成为朱元璋的刀下冤魂?同时有如此多的冤案发生,是因为朱元璋不善于处理案件,还是案件太多,让他草菅人命了呢?抑或是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原因?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民,曾在皇觉寺为僧,从他投入“红巾军”,到建立了大明政权,戎马征战十几年。可以说,他是在马上得的天下。他的成功,得益于身边一批运筹帷幄、能征善战的文臣武将。因此,朱元璋称帝后,就把这些开国功臣都封了大官。其中朱元璋家乡的濠洲人、凤阳人就有六个国公、二十八个侯。他们以李善长、胡惟庸为中心,组成了势力强大的“淮西帮”。胡惟庸是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初最信赖的助手,在刘伯温病逝、李善长退隐后,胡惟庸成功地排挤掉了丞相汪广洋,独揽中书省大权,权倾朝野。作为权倾朝野的中书省宰相,胡惟庸却是因为一件很小的违法案件被抓:胡惟庸之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胡惟庸擅自杀死了赶车者,于是被判违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惟庸的罪名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先是“贪赃枉法、结党营私”,接着是“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甚至把刘伯温之死也归于胡惟庸下毒。当时明朝的最大威胁是“北虏南倭”,于是不久就找到了胡惟庸勾结倭寇的证据,又为胡惟庸添上了一个“通倭通虏”的罪名,说他勾结蒙古和日本,企图谋反。接着,又说胡惟庸东通日本高丽,西通卜宠吉儿,南通三佛齐,北通沙漠,反正就是对明王朝有威胁的势力全跟胡惟庸有关系,用“铁的事实”证明胡惟庸早就和大明朝的敌对国家都做好了生意,准备把明朝政权一锅端。在胡惟庸案件中,和胡惟庸同等重量级的人物有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御史陈宁,延安侯唐胜宗,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宣德侯金朝兴,靖宇侯叶碖,都督毛骐、李伯碖、丁玉,卫国公邓愚之子邓镇,宋濂之子宋慎,甚至还有亲自举报了胡惟庸的涂节。于是明朝洪武十三年正月,一大批重量级的人物和他们的九族被砍了脑袋。但杀戮并没有结束,此后十多年,“胡党”不断被挖掘出来。洪武二十三年,早已经退休的大明朝的一代开国名臣李善长也被牵连入“胡惟庸案”中,被朱元璋以“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问罪处斩。于是,已经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身首异处。此案株连达三万余人。蓝玉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因南征北战平定边疆有功,被封为凉国公。但是蓝玉为人骄横,霸占民田、广蓄庄奴,有许多义子仗势欺人。朱元璋对其多次申斥。洪武二十六年,特务头子锦衣卫指使控告蓝玉“谋反”并严刑拷打成案。不但蓝玉全家被杀,列侯以下被族诛的不可胜数。这一案,几乎把军中勇武刚强之将杀了个精光。至此,淮西帮的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了。明初的重要文臣,除刘伯温早逝以外,李善长、宋濂、胡惟庸等都死于“胡惟庸案”,“胡惟庸案”历时十几年,被株者三万多人。而明初的重要武将,除常遇春、徐达等英年早逝,如蓝玉、傅友德、冯胜等,都死于“蓝玉案”,“蓝玉案”被株者近两万人。“胡惟庸案”与“蓝玉案”合称为“胡蓝之狱”。朱元璋为什么要大肆兴起“胡蓝之狱”呢?为什么要杀害这么多的国家栋梁呢?许多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后,得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胡惟庸之罪在于擅权僭侈,而这正是最不能为朱元璋所容忍的。胡惟庸本是定远人,在朱元璋起兵后投奔了朱元璋。胡惟庸从元帅府的奏差、宁国县的主簿、知县,逐渐爬到了左丞相的高位。朱元璋对胡惟庸的专权早就怀恨在心,早已在胡惟庸案爆发之前,就悄悄地采取了行动。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下令限制中书省的权力,命令以后臣下上奏书,不许“关白”中书省。“关白”是什么意思?就是凡是送给皇帝的奏章,都要同时送给中书省丞相一份。作为皇帝,朱元璋希望大权独揽,掌控生杀予夺,决定一切,怎么能允许这个权力被丞相分享呢?至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除掉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不过是洪武十一年不许“关白”中书省的措施的延续。在丞相被撤销以后,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与皇帝之间,没有了丞相这一中间管理层,朱元璋实现了大权独揽。所以,我们说,胡惟庸的案子既是一个冤案,又不是冤案。朱元璋杀蓝玉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由于朱元璋本来拟定的继承人去世,因而朱元璋又没有后继之人。但是蓝玉之类的战将给朱元璋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他害怕蓝玉造反,一举夺得朱家的天下,这样无论蓝玉是否真的发动过造反行动,都终是一死。于是为了除去自己心中的隐患,朱元璋不惜杀掉了南征北战平定边疆有功的蓝玉。还有人认为,朱元璋大兴胡蓝之狱是为了建立纲纪,整顿官僚队伍,实现政令通达,建立一个有效率的政府。那么,究竟朱元璋要兴起“胡蓝之狱”的目的是什么呢?恐怕原因不只以上这几条,抑或着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不论原因如何,朱元璋在“胡蓝之狱”中杀死数万人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