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世界奇案未解之谜

世界奇案未解之谜

作者:廉永清字数:78101状态:连载

第二章 尘封的悬案

历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无疑是相对完整的;然而,作为一个纯粹的认知对象而言,历史又是不完整的。岁月的沧桑淹没了许多关键的细节,历史的玄机又隐藏在这些消失的细节中。扑朔迷离的悬案为历史的真相披上了一层光怪陆离的外衣,人们的眼光被吸引,人类特有的好奇心必将对这些尘封的悬案作出更加深层次的解析。顺治皇帝结局不明
历代皇帝有哪个不爱江山?为了争夺江山,兄弟反目成仇,甚至互相残杀的实例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少见。然而,顺治皇帝却是一位深情款款的帝王,他为了美人可以放弃至高无上的皇权。那么,顺治皇帝真的是所谓的“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典范吗?这位十分注重感情的皇帝后来的下落如何呢?人们大惑不解。清世祖顺治皇帝,即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崇德八年(1643年)承袭父位,当时年仅六岁,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十四岁(1651年)亲政。他是在顺治元年入关的清朝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顺治皇帝在位十八年(1643年~1661年),在位期间他削平群雄、打击朋党、沿用汉制、历行节俭,使当时百废待兴的国家得以休养生息,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但是,正当他风华正茂年轻有为之时,在他的宠妃董鄂氏死后不到半年,他也从历史中消失了。对于顺治皇帝的结局,人们众说纷纭。经过各方面的综合推断,顺治皇帝主要有两大可能:第一种说法是:顺治病死在了宫中。具体原因是因为爱妃董鄂氏及其爱子(即董鄂妃的儿子)相继病亡,顺治帝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身体每况愈下,后又染上了天花,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子刻在紫禁城内的养心殿驾崩,年仅二十四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支持第一种说法。据历史文献记载,福临确实想要出家,但受到皇宫内保守势力的极度反对,最终未能出家;而不久则死于天花。《王文靖集·自撰年谱》中也有记载,王熙奉诏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青琱集》中记载,朝廷“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痘”。清史专家孟森亦发表《世祖出家事考实》一文,指出顺治帝是死于天花。第二种说法是:顺治皇帝出家做了和尚。我国的《清朝野史大观》和《清史演义》中曾有记载:董鄂妃死后,顺治帝精神受到极大刺激,万念俱灰,看破红尘,最终抛弃帝位,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为僧。这位顺治皇帝真的可以为了一位已故的美人连江山都可以抛弃吗?偌大的江山在这位顺治皇帝的眼里竟然比不上一位妃子重要?有人认为顺治帝出家的确是因为董鄂妃之死导致的。据说,董鄂氏聪颖俏丽,知书识礼,十五岁时应选秀女,不久被顺治之弟襄亲王纳为福晋。后来,她以亲王命妇人侍后妃,屡入宫禁,与顺治帝频频接触。当时,顺治的皇后和妃子都是皇太后的侄女,他与她俩根本没有感情,形同陌路。董鄂妃的贤良温驯、柔媚可人,使顺治一见钟情,董鄂妃对他也萌生爱意,于是,顺治帝凭皇权在握,逼死胞弟襄亲王,占夺弟媳,并将其接入宫中,不久即被封为皇贵妃,备受宠幸。从此,顺治帝原来的嫔妃皆受冷落,这样就引起了她们的不满和皇太后的董鄂妃画像怨愤。顺治十四年,董鄂妃生皇四子,次日顺治帝即宣称此乃“朕第一子”,明白显示此子为皇储,董鄂妃将成为未来的皇太后。孝庄皇太后感到此举将对她亲手操纵的满蒙联姻的政治格局构成威胁,对她一手包办的皇位传承是个讽刺,于公于私都无法容忍。于是,便想方设法除掉董鄂妃。当年冬天,正当董鄂妃产后不久,皇太后忽然要去南苑养病。下谕旨让嫔妃及文武百官近前视疾问安。董鄂氏岂敢违旨?只得冒着风雪赶到京郊南宛,“朝夕奉侍废寝食”。董鄂妃经不起如此折磨,面容憔悴,身体衰弱,内心凄苦。更不料,她的爱子只活了四个月就早夭了。这个打击犹如雪上加霜,更使她一蹶不振,从此忧伤郁闷,不到三年便撒手人寰,抱恨西去。后来顺治帝追封董鄂氏为皇后。后人论及董鄂妃时,多强调她倾国倾城之貌。从《行状》看来,顺治帝更看重的是她善良、高洁的品行。皇家后宫美女如云,而性情相投、知情识趣的知己则可遇不可求。顺治帝与董鄂妃幸运地遇到了对方,然而天妒红颜,董鄂妃青春妙龄不幸逝去,徒留多情的顺治帝苦苦追忆,惋惜哀悼不已。于是半年之后这位为爱痴狂的顺治皇帝就下了决心,舍弃大好江山去了山西五台山作了和尚。像顺治这样痴情的皇帝在历史上还是十分罕见的。但是,也有人认为顺治帝出家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借对董鄂妃之死的哀痛,来逃避当时宫廷中的尔虞我诈的斗争。据有关史料记载,顺治皇帝自六岁登基之后,国家的一切大全实则掌握在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多尔衮摄政王手里,后来又由自己的母后独断专行、临朝称制。当时顺治帝虽小,但是对于自己作为一名傀儡皇帝来说心理实为不满。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成人的顺治帝逐渐变得喜怒无常、骄顽暴烈。精神和心理都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他的一部婚姻史又涂上了浓浓的血腥政治色彩:母后出于统治集团的需要,强加给他一个不如意的皇后和妃子,而带给他极大喜悦的与董鄂妃的爱情却是昙花一现,董鄂妃成了残酷的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这一切带给他的是无尽的哀怨和愤懑!他身为一国之君,却受制于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万念俱灰,世间一切在他的眼里都一文不值。于是,他下定决心毅然走出了深宫庭院,走进了可以享受人间和谐安详的佛堂。至于后来盛传顺治帝在宫中病死的消息,实则是顺治精心设计的一个假象,以此来掩人耳目。因为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们认为一个有着九五之尊的皇帝突然出家为僧是行不通的。据《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记载,顺治十八年元旦,朝臣应援旧例庆贺朝见,朝廷却突然下令朝臣免见。然而,顺治却在养心殿破例召见了王文靖,进行长谈。此后一连三天都单独与他密谈。此时顺治才二十四岁,身体康健,为何紧急磋商?初六日夜,他又被顺治召见,对他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榻前书写。他三拟诏书,顺治三次过目,钦点,直至第二日中午才算定稿,晚上顺治就去世了。此集作者是顺治最宠信的汉族大臣,他说三次面君内容关系重大,“不敢在书中披露”。据说,初五早晨,大臣们突然发现宫廷异样,撤掉庆贺春节的对联、门神,初七晚朝廷下大赦令,刑狱囚犯几近一空,同时传令民间不要炒豆,不要点灯,不要泼水——这正是当时民间祈福天花患者的风俗。即是说,顺治是出天花而死。可是,继位的人康熙也出过天花。那么,康熙为什么当时却安然无恙呢?这又作何解释呢?难道董鄂妃死了,老天也十分眷顾这位痴情的顺治皇帝吗?山西五台山后来,人们都认为,或许顺治帝出家是天命所为,出家为僧是上天安排他了却红尘的一条必由之路。有关资料记载:顺治帝曾对宫中禅师说:“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还表示:“若非皇太后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他从宫中消失的前几日,还叫最宠信的内监吴良辅,到悯忠寺削发做了和尚。还有一些相关的参考文献记载,顺治的儿子康熙,曾四次上五台山,目的就是探视他出家的父亲。前三次上山,必屏退侍人,独登高峰叩谒。第四次顺治已故,他则吟诗哀悼,诗意悲凄。顺治留下的随身物品也可以作证:康熙年间两宫西狩,途经晋北,在五台山上竟找到了内廷器物,作为供御之用。这些器物当是顺治随身所带的物品。以上这些记载以及物证都可以说明顺治皇帝当年确实离开皇宫,削发做过和尚。第三种说法是最近历史学家提出的炮击致死说,认为顺治在试图征服台湾时,被郑成功的大炮炮击致死。一代九五之尊顺治皇帝的归宿众说纷纭,对于他的结局人们提出的观点都看似有理,但是究竟哪种情况属实呢?我们也不得而知,因此,顺治帝下落如何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桩奇案。龚橙引英军劫掠焚毁圆明园
每个人都有一死。有的人死后高功盖世、流芳百世;有的人则遭人唾弃、遗臭万年。龚橙的功与过也是后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龚橙是清代著名学者、思想家龚自珍的长子,在晚清学界被人称为“狂士”。他初名珍,后改名橙,字公襄,又字孝拱,以字行,绰号“半伦”。我国有“盖棺论定”的说法,即认为一个人死后,其一生的是非功过就可下定论了。而龚橙去世已一百多年,对他至今犹人言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龚橙引导英军火烧圆明园之事是真还是伪,至今是个谜。在这桩案子中,究竟孰是孰非,在正史中很难找到材料来说明,在所谓野史以及当时的笔记小说上却众说纷纭,正反两方的都有,而持贬损态度的也有不少。龚橙导引英军焚烧圆明园的说法是由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的圆明园长词引起的。其词自注之二有:“夷人入京至宫闱,……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之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贵族穷者”、“奸民”具体指的是谁却没有明说。后来刘成禺根据王闿运的残稿中“有汉奸销英翁及匏叟书”,写了《王湘绮笔下两汉奸》一文,载在刘成禺的《世载堂杂忆》里。文中说:“龚孝拱,字橙,号匏庵,仁和龚自珍子,英人攻天津、广州,威妥玛尊为谋主,多用其策。”龚橙是汉奸,导引英军焚烧圆明园的说法由此而生。后来,此事又见于刘叔问的《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一书的跋文:“初有奸人龚孝拱者,游海上,以狙诈通于夷,闻圆明园多藏三代鼎彝。龚放嗜金石刻,至庚申京师之变,乃乘夷乱,导之入园,纵火肆掠。”再后来,便有了陈文波的《圆明园残毁考》认定“贵族穷者”就是龚橙。“英军北犯,龚为向导,曰清之精华在圆明园。”(见蔡申之《圆明园之回忆》)1916年,徐珂在其编纂的《清稗类钞》一书中说:“庚申之役,英人以师船入都焚圆明园,龚实同往,单骑先入,取金石重器以归,坐是益为人诟病。”(《文苑杂录》卷下)今日圆明园龚橙导引英军焚烧圆明园的说法开始如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落满了中国的各个角落。野史、小说如《清朝野史大观》、曾朴的《孽海花》等也认为龚橙导引英军焚烧了圆明园。一时此说成了事实确凿、举国皆知的定论。为什么会产生龚橙导引英军焚烧圆明园的传说呢?我们先来看看龚橙其人的经历吧。龚橙是清代大学者龚自珍的长子,早年随父亲住在京城,但是参加几次科举都不中。中年之后,移居上海,不仅结识了买办杨坊、曾寄圃等人,并经曾寄圃的介绍,做了英国人威妥玛的幕僚,而且深得威妥玛的赏识(有的书中还有他是巴夏礼的汉文秘书一说)。但是他晚年颓放,单独居住并且动辄喜欢谩骂人,所以人们都害怕、讨厌他,把他看作一个怪物。由于其行为怪癖,人们都认为他无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只有一个爱妾,所以得了一个“半伦”的绰号。大概由于这个原因,尤其是他曾辅佐威妥玛,于是为众多爱国人士所不耻,视他为汉奸,并认为是他导引英军焚烧圆明园。孙静庵著《栖霞阁野乘》对此事的说法就颇有不同。书中虽然没有否定龚橙“引导英法兵焚圆明园”,但却道出了一个隐情:龚橙这么做,实出无奈,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这种说法在《龚定庵轶事》中有所记载:“定庵子孝拱(原误作孝棋),为英人巴夏礼客,导英法兵焚圆明园,世多以为诟病。然此时民族主义尚未发达于吾国,且孝拱用意固别有在,不得以中行说之流概之。”“人传孝拱于英焚烧圆明园事,为之谋主,海内群指为汉奸。岂知当时英人欲径攻京城,孝拱力止之,言圆明园珍物山积,中国精华之所萃,毁此亦可以偿所忿矣。是保全都城,孝拱与有功焉。”孙静庵不知何许人,名不见经传,但从他误把“孝拱”认为是“孝棋”看来,他与龚家肯定既不沾亲,也不带故,应无“有意开脱”之嫌。其行文则力求公正,既不否定龚橙与火烧圆明园的关系,又不把他与当时盛行的说法混为一谈。他说的“当时英人欲径攻京城,孝拱力止之”,“保全都城,孝拱与有功焉”,虽未提到龚的具体言语和行动,也应该是有根据的。今日圆明园
但是也有人为龚橙喊冤,他们对龚橙引导英军火烧圆明园的说法提出了怀疑。拙庵在《圆明园余忆》中指出:侵略军进入圆明园后,先将清朝三代皇帝费尽心机搜罗来的古玩掳掠一空,后来为毁灭证据就用火焚烧园子,并以乱兵烧毁为借口,其实并没有汉奸导引他们。1943年版的黄浚《花随人圣盒摭忆》也提出异议,说传言引导英军毁圆明园的人有两个,一个是龚定庵的儿子龚橙,另一个是李某,但是都不能考究证实。公开为龚橙辩白的蔡申之在《圆明园回忆》中指出,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恐怕世界上不知道的人很少,并不需要龚橙来说,所以传言认为龚橙是汉奸,为了自己渔利,才引导英法兵来劫掠,实在是天大的冤枉。而且他还提到了另外一个证据就是历史上写的英军刚进入圆明园时迷失道路一事,他认为如果英军有龚橙作为向导,为什么会迷路而使得法军捷足先登,由此从根本上否认龚橙有导夷焚园之事。这一个说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据考,当时在京官员的日记,如《翁文恭公日记》、《越缦堂日记》中都见不到有关这方面的记载。还有就是在奕、僧格林沁、瑞常等留京王公大臣给咸丰帝的奏折中也从未提到此事。而参加焚园的侵略者回忆录里关于这方面更是没有片言只语。这就使人们不能不怀疑龚橙导引英军焚烧了圆明园的说法。对于龚橙当年引导英军火烧圆明园的真实性,我们也不得而知,似乎每种说法都各有各的道理,我们也不可以对其妄加评论,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龚橙本人才知道吧!今日圆明园俯视图腓力二世被刺秘事
腓力二世是古代马其顿的国王,他在位的二十多年间,使马其顿由一个内乱不止的小国崛起为希腊城邦的首领,并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积累了巨大的潜力,为其子亚历山大的征服东方准备好了充分条件。然而,这位伟大的国王却被人行刺死亡,成为一个难以解开的谜。腓力二世是马其顿的国王(前359年~前336年)。马其顿虽不属于传统的希腊城邦,但与希腊城邦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腓力早年就曾在希腊的底比斯城邦做人质,受过良好的希腊文化教育,并深受民主派领袖伊巴密浓达的影响。腓力回国之后,于公元前359年夺取了年幼的侄子的王位,实行多项重要改革。他经过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打造了一个强大的马其顿王国。他在内政方面,加强王权,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削除部落首领的军事权力;进行军事改革,设立常备兵制,创造了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并建立了强大的海军。经济上改革币制,促进贸易,建立新城市,打开出海口。经此改革,马其顿就由一个落后的山国一跃而成为威震全希腊的强国了。腓力二世公元前352年,腓力二世利用希腊城邦危机和彼此倾轧削弱之机,开始向希腊扩张势力。他利用希腊城邦之间的矛盾,在公元前338年喀罗尼亚一役中大胜希腊联军,第二年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成立了以马其顿为主导的科林斯同盟,确立了马其顿对希腊诸城邦的控制。实现希腊“全面和平”,建立泛希腊同盟,腓力被推为同盟军的总指挥。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远征波斯计划准备就绪。但就在这年夏天,一次庆祝他女儿结婚的宴会上,腓力二世突然被刺身亡。事发时的情形是这样的:腓力之女克罗巴特拉的非常盛大的结婚典礼,在王国的旧都伯拉举行,她将嫁给自己的舅舅即伊庇鲁斯的国王。婚礼奢华而又热闹。腓力二世身穿节日的白袍,没有携带武器,喜气洋洋地在一群喜庆的宾客的簇拥下走向礼堂。就在腓力经过礼堂入口处时,一个士兵打扮的人出乎意料地冲了出来,并拔出短剑向腓力的胸前刺去,国王未来得及躲避随即就倒在血泊之中。这一突发事件造成了极大的混乱,而凶手则跃上早就备好的马匹逃跑,后因马腿被野藤绊住,凶手从马上摔了下来,于是被追赶上来的人当场杀死。由于没有了口供,马其顿的英雄人物腓力二世的死因也就成了千古之谜。经过调查,得知刺杀腓力二世的凶手是一位年轻的贵族,叫鲍舍尼亚斯,传说他曾受到贵族阿塔拉斯的侮辱,向国王腓力二世投诉。但由于阿塔拉斯是当时的国舅,因而腓力二世根本没有理会鲍舍尼亚斯,于是愤怒的鲍舍尼亚斯决心刺杀腓力二世。当然这只是事情的表面现象,可能还有更深的背景。那就是腓力二世在位时,曾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他的改革措施损害了马其顿世袭贵族的权益,这些世袭贵族遂密谋刺杀腓力二世。还有人认为腓力二世之死与其儿子亚历山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亚历山大与他父亲腓力二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父子之间时常发生口角。在亚历山大未成年时,他非常嫉妒父亲的战功,成年后对父亲与克丽欧佩特拉的婚姻表现得尤为不满。在婚礼上,阿达拉斯将军主动向腓力二世和他的侄女克丽欧佩特拉王后表示祝贺,并故意用话激怒亚历山大,以此来羞辱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娅斯。他说:“希望国王能早日得到一个嫡子。”这句话触痛了腓力二世,因为他早就听到流言说亚历山大不是他的血脉。同样这句话也激怒了亚历山大,他把手中的酒杯掷向了阿达拉斯,大喊一声:“难道我不是合法继承人?”阿达拉斯当即拔剑冲向亚历山大,只是又醉又气,未等靠近亚历山大便一头栽倒在地。亚历山大高声嘲笑道:“快来看!这个家伙还想从欧洲跨到亚细亚去哩,可是现在连一张椅子都跨不过去啦!”这件事的发生,更加让亚历山大对父亲把王位传给谁起了很大的疑心。后来在一桩与卡利亚王国的联姻问题上,使亚历山大的这种怀疑更加深了。卡利亚王国位于当时的小亚细亚西南方,王储有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腓力二世的儿子,腓力二世答应了这桩婚事。然而,他并没有让长子亚历山大去应婚。而让亚历山大的弟弟去应婚。亚历山大认为父亲的这个做法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是一个把王位让给别人的预兆。他私下里对卡利亚王储说自己的弟弟有生理缺陷,不配公主。腓力二世知道此事后,当面训斥了亚历山大,还放逐了亚历山大的几个朋友。此后不久,腓力二世就在女儿的婚礼上遇刺了。因此,这场行刺极有可能是因为亚历山大为了争夺王位继承权,才出此下策,把腓力二世杀害的。后来,当亚历山大登上王位之后,他明确地表示刺杀父亲腓力二世的凶手是波斯的阴谋,是波斯国为了阻止马其顿的东征而使出的手段。但是,尽管亚历山大的解释如此冠冕堂皇,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接受他的这种说法。还有人认为,腓力二世离异了的妻子奥林匹娅斯为了报复腓力二世做出这种刺杀的行动。奥林匹娅斯原是古希腊伊比鲁斯王国的公主,后慕名嫁给了腓力二世,由公主而变为王妃,并生下了王子亚历山大。在长期的生活中,腓力二世对奥林匹娅斯的许多行为产生了反感。如奥林匹娅斯酷爱伊比鲁斯的原始宗教,常常用蛇来进行她的敬神活动,许多蛇都因此可以自由进入她的书房或卧室,这使腓力二世感到既反感又恐怖。而且腓力二世的部下和马其顿的一些贵族从内心根本看不起这位王妃,认为这种“野蛮边疆”的伊比鲁斯的女人,没有资格母仪天下。当腓力二世宠爱奥林匹娅斯时,这些部下和贵族不敢在腓力二世面前说这位王妃的坏话,而当腓力二世疏远奥林匹娅斯的时候,种种不满意见就出来了,这些外在的舆论对腓力二世产生了一定影响。腓力二世在公元前338年,宣布与奥林匹娅斯离婚,准备另娶阿达拉斯将军的侄女克丽欧佩特拉为妻。腓力二世的这一决定对于奥林匹娅斯来说就更增加了对腓力二世的痛恨,并且两人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直至公开化。一气之下,奥林匹娅斯就带着亲生儿子亚历山大回到伊比鲁斯,希望得到她弟弟伊比鲁斯国王的支持。而腓力二世虽然决定与奥林匹娅斯离婚,但是不想破坏马其顿与伊比鲁斯的关系,竟然提出把他与奥林匹娅斯所生的女儿嫁给伊比鲁斯国王。而伊比鲁斯国王对这门婚事却是十分欢喜,欣然应允了这门婚事。对此,本来自己被丈夫扫地出门,而自己的女儿又嫁给了自己的弟弟,自己的弟弟不但没有帮助自己报仇,反而如了腓力二世的愿。于是,所有的这些羞辱仇恨加在一起,就最终酿成了奥林匹娅斯派人行刺前夫腓力二世的悲惨结局。此外,还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虽然是奥林匹娅斯刺杀腓力二世,但是,刺杀原因却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腓力二世在位二十多年,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战争中去了,因此他对自己儿子亚历山大的关心少之又少,对于亚历山大的教育仅仅是给他请来一些家教给予辅导,其他的一概不加以过问。由于与父亲的接触非常少,因此亚历山大的学习以及生活很大程度上受到母亲奥林匹娅斯的影响。失去了腓力二世爱情的奥林匹娅斯,把自己全部的热情,都倾注在亚历山大身上。而且奥林匹娅斯认为自己王妃位置的丢失,使儿子亚历山大王位的继承问题遇到了很大的障碍。由上述两种推断看来,无论如何腓力二世的前妻奥林匹娅斯都有最大的嫌疑,极有可能是奥林匹娅斯前前后后一手策划的这起刺杀案。据了解,在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之后,凶手鲍舍尼亚斯在下葬的时候,奥林匹娅斯还特意地在其尸体上放置一顶黄金做的冠冕,并予以厚葬。奥林匹娅斯这一系列的行为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如果不是她指派这位替罪羊杀害腓力二世的话,她为什么要这么优待这位凶手呢?恐怕是出于对这位替她效犬马之劳的死者表达谢意吧!那么,这位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是被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派人刺杀的还是被自己的前妻派人实施报复而害死的呢?史学家们也并没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希望随着考古文物的不断发掘以及考古学的不断发展,这个千古奇案最终得以解开。马其顿一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和珅聚敛财富之多,在历代文武大臣中当首屈一指,他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乾隆对和珅贪污这方面也是十分清楚,那么,为什么乾隆竟然对这位特大的贪官没有给予一定的制裁,没有杀掉他呢?和珅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家世并不显赫,乾隆三十四年以文生员充任三等侍卫。侍卫一职虽然起自宋代,但到了清代却有了根本变化,不再由兵马司管辖和挑选,而是由满洲、蒙古王公大有能力的子弟及武进士充任,其职责是皇帝的宿卫和扈从。由于他们总是在皇帝的身边,最容易受到宠信,因而,许多重臣将相都出自侍卫。和珅是三等侍卫,据说是以其仪表堂堂而为乾隆选中,并步步高升,直至文华殿大学士。当然和珅受到乾隆的宠信绝不仅仅是其仪表堂堂,而是由于他最能体察“圣意”,顺从“圣意”,事事让乾隆这位皇帝感到满意。即使有人弹劾和珅,他也充耳不闻。和珅在当政的二十五年里,聚敛了难以想象的钱财,令人惊骇的是,他竟然在乾隆皇帝眼皮之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清朝几乎十五年的国库收入卷入私囊。因此被列为大清国第一贪官。和珅府一角
和珅靠贪污受贿聚敛了多少财产,是无法精确计算的。有一句民谣说的好,“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足以看出和珅当年贪污的财产数量之多。仅看一看嘉庆四年查抄和珅家财时查抄官进呈的清单,就能令人十分吃惊。器物类:金碗碟32桌共4288件,银碗碟4288件,白玉唾壶200余个,金唾壶120个,银唾壶600余个,另外还有数量可观的金面盆,银面盆,金银翠宝手饰。金银类:金元定1000个(每个重100两),银元宝1000个(每个重100两),赤金580万两,生沙金200余万两,另外还有元宝银、洋钱、制钱,数字均以万计。店铺:当铺75座(资本银3000万两),银号42座(资本银4000万两),古玩铺13座(资本银20万两),另外还有玉器库、绸缎库、洋货库、皮张库、玻璃器皿库。皮衣类:貂皮男女衣1417件,杂皮男女衣1243件,貂帽、貂袍、貂褂、貂靴各有数十件(双)。田地类:地亩8000余顷(估银800万两)。嘉庆皇帝的上谕说,和珅家产共109号,内有83号还未估价,巳估26号,算银22389万两。以上并不是和珅的全部家财,那么占几成呢?没有人详细核算过,但从一些官员要求提讯掌管金银内账使女、发掘窖埋的条陈奏章看,未被查抄的家产还是很多很多的。据正史的记载,嘉庆四年,和珅因“诸臣兢劾,被指列大罪二十款,褫职下狱,赐自尽,籍其家”。其实,嘉庆早就对和砷不满意了,因为他事事都要提及“太上皇”(即乾隆),让嘉庆办事感到掣肘,甚至要见一见父亲,也需经和珅“批准”。和珅的豪华宅邸那么,乾隆在位的时候,乾隆对和珅贪污如此多财产之事就没有一点耳闻?还是对此事听而不闻呢?他为什么不把这位头号大贪官杀一儆百呢?许多史学家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得出的观点也不一而论。第一种观点是,乾隆十分钦佩和珅身兼数职却丝毫不乱的能力。和珅本是个三品的宫廷侍卫出身,他最辉煌的时候一人身兼六个重要大臣职务,这个就说明了他还是有点本事的。一人担当那么多的职务,但是丝毫没有凌乱,这份驾驭的能力就值得让人钦佩了。第二种观点是,和珅十分会讨乾隆的欢心,乾隆怕杀掉和珅就没有人来恭维奉承自己了。历史上的和珅很会巴结人,他会为了讨好皇帝模仿皇帝的字体,会揣测皇帝的心意,这点也是他成功的原因。和珅无论在何时,哪怕到他后来成了军机大臣,每每皇帝要吐痰时,他都恭恭敬敬的去拿痰盂去伺候皇帝吐痰。所以,一个有才能,而且又会体贴人的奴才,只是贪过了点。乾隆怎么会不知道和珅贪呢?他心里最为清楚不过了。因此,乾隆就把处置和珅的任务交给了嘉庆帝来办理。第三种观点是,和珅能急乾隆所急。乾隆喜欢什么,和珅先就猜到,赶快准备;乾隆决心要做什么,和绅也立刻遵办,而且办得妥妥贴贴。不应该做的事,只要乾隆想做,和绅决不反对;应该做的而乾隆不想做或想不到去做的事,和绅也决不自作主张,露出比乾隆更聪明的样子。乾隆本身好享受,讲排场,六下江南修的行宫三十余座,八十大寿时从西直门到颐和园沿街两旁全都张灯结彩,到处都要花钱,从哪儿来?和绅作为户部尚书,用各种方法总能凑到。因此,乾隆就特别喜欢他,认为他比谁都好。第四种观点是,乾隆认为和珅就是自己原来已故爱妃的转世。乾隆有个宠妃,因病去世了,乾隆非常喜欢这个妃子,便咬破指头在妃子脸上的某一个部位点了下去。并和宠妃相约如果见到这个脸有红痣的人必是她投胎要和乾隆再续前缘。而当乾隆第一次注意到和珅的时候,乾隆一眼就看到和珅脸上有那颗当年乾隆咬破手指按于宠妃脸上的记号了。而且和珅长得很俊朗,所以乾隆就想到了也许这就是他的宠妃转世,因此对和珅关爱有加,不舍得杀掉和珅。第五种观点是,乾隆因为要留和绅给嘉庆杀,其目的是要让嘉庆立威。第六种观点是,和珅曾经救过乾隆的命,所以乾隆向和珅保证说在他有生之年,决不会杀他。综上所述,乾隆不杀贪官和珅的原因很多,究竟哪个原因是其根本原因,我们也不得而知,或许只有乾隆自己知道其中奥秘吧!李莲英为何身首异处?
李莲英是慈禧太后身边的一个太监,其身份极为卑贱。但是,由于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宠爱,他享受到了皇宫太监前所未有的权力和地位,金钱财富也滚滚而来。但也正因与慈禧的这层特殊关系,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然而,李莲英死后却身首异处,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桩难解的奇案。据说李莲英原名叫李英泰,是直隶河间府人大城县臧屯乡李甲村人。根据李莲英的墓志铭记载,他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年九岁入内廷充役使。”清宫档案的记载也证明,李莲英是于“咸丰七年十月十一日由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的,当时年龄是十三岁。也许李莲英在净了身之后,没有直接到皇宫当差,而是在王府当了几年的差,才被郑亲王送进皇宫的。关于李莲英的发迹史,历来有很多种传说。有人说李莲英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太监,而是一位专门做熟皮子工作的硝皮工,被人称为“皮硝李”。后来到了北京在一些理发店学了一些来天南地北比较新的发型式样,随后便托同乡的太监介绍进宫当了太监。因为他头梳得好,很快便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从一个刚入宫的小太监提升到太监总管的位子。甚至还有人给他起了一个“小篦李”的外号。李莲英进宫十四年后才由慈禧起名莲英。他先后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当差,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十六岁时,才调到长春宫慈禧跟前,不过他仍然是一个打杂的小太监。此时在慈禧面前得宠的还是安德海。后来安德海因为过于张扬,在南巡替慈禧置办龙衣的时候,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斩于山东。安德海死后的最初几年中李莲英也没有在慈禧面前得宠。李莲英陪慈禧太后下棋李莲英是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他从安德海被斩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李莲英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欢喜,还能时时处处谨慎小心。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莲英被赏戴六品顶戴。同治十三年,二十六岁的李莲英又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光绪五年,李莲英被慈禧赏戴四品花翎,这已经是清朝祖制规定的赏于太监的最高的品位了。但是,由于李莲英实在是讨慈禧太后的欢心,光绪二十年,又被赏戴了二品顶戴花翎。李莲英就这样成为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红人,官品节节高升。但是,李莲英在慈禧走红之后,并没有像前一任太监安德海那么得志便猖狂。他还是像以前作小太监时候一样,在主子面前老老实实地做人。无论是对宫外的王公大臣,还是对宫里的宫女太监,李莲英总是拿出一副宽以待人的样子。正如他的墓志铭中所说,他做事“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李莲英的这些做法让慈禧太后也更加地喜欢他。当慈禧对李莲英的宠信与日俱增,确实也引起朝野的议论和不安。有人说李莲英权倾朝野,收受贿赂,投到他门下就能当高官;有人说他“干预朝政,广植私党”;甚至还有人说他陷害拥护维新、站在光绪一边的大臣。李莲英李莲英是在慈禧死后,托辞年老体衰出宫的,六十四岁时去世。《清稗类钞·阉寺类》中记载,慈禧死后,李莲英又受宠于隆裕太后。在李莲英死时,隆裕太后还特赏银两千两。在宫中四十年,李莲英借着得势的机会,收敛了大量的钱财。关于李莲英到底积聚了多少钱财,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不过据说他曾经一次就收受过袁世凯二十万两白银的贿赂。还有人说李莲英在光绪末年,仅仅存放在京城各银号中的白银就有一千六百多万两。同时李莲英还收敛了大量的地产和无数的玉器珠宝。李莲英到底积聚了多少钱财,具体的数目今天恐怕已经难以知晓。不过从当时的不完全记载来看,绝对是一个大数目。1966年在北京海淀恩济庄,发现了清慈禧太后的大太监李莲英的墓。墓里陪葬品件件都是稀世珍宝。李莲英的棺材是紫红色金丝楠木做成的,四角各有一个乒乓球大小的宝珠,还有金烟碟及珍珠、翡翠、玛瑙,不计其数。其中最罕见的是一颗钻石帽针,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戴的那颗还大。还有三件宝物:一柄汉朝的青玉土浸剑,一只汉朝的满黄浸玉镯,一件宋代的青玉褐浸环,堪称无价之宝。奇怪的是,这么豪华富丽的棺椁里,只有一颗腐烂干净的骷髅头!头部以下的被子里空空荡荡,连一节小骨头也没有!据考证,他的墓里宝物俱在,墓壁完好,肯定没经过任何盗墓和发掘。他才死了五十多年,尸骨不可能腐烂到一点不见的程度。结论只能是,他死以前,就已经“身首异处”了。那么,究竟李莲英的尸首为什么异处呢?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极有可能李莲英是被人暗杀的。那么究竟是谁干的呢?有人认为李莲英一生大量收贿于朝廷内外官员,在慈禧面前呼风唤雨得罪了不少的人。再加上手中的巨额财产也实在是为众多的贪财之徒垂涎三尺,想夺为己有。于是,李莲英在离开皇宫后不久就被人给暗杀了。也有人说,他是病死的。他的后人曾说他是善终,是因得了痢疾,医治无效病故的。由得病到病终前后仅四天时间。他一生虽然享尽了荣华富贵,但始终因自己是个太监,因“半残之身”而羞耻,以为死后没脸去见自己的列祖列宗,于是留下遗嘱,死后只留头颅,将身体舍弃掉了。还有人说,李莲英是在山东和河北交界处被大盗给劫杀的。据说李莲英的私产有五百余万两白银,眼红他财产的人早就要下手,再加上李莲英生前对人勒索甚多,伤害了许多人。李莲英被大盗给杀害了。他的两个侍从急着逃走,便只捡了个头回来。现在葬在李莲英墓里的只有一个头颅,没有尸身。还有的人说,他是被革命党暗杀的。因为当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暗杀成风。李莲英是慈禧的鹰犬,与慈禧狼狈为奸,卖国求荣,干尽了坏事,为了打击封建势力和旧王朝,革命党人刺杀了他。那么,这位在慈禧左右呼风唤雨的人,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没有任何史料和传说来为我们解释这一问题。因此,至今李莲英身首异处仍是一个谜。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