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世界奇案未解之谜

世界奇案未解之谜

作者:廉永清字数:78101状态:连载

第四章 对历史的拷问

历史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记事本,世间一切发生的事情必然要经过这个记事本的记载,才使得每个事件以及人物重新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后人面前。正是由于这个记事本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追寻探求一些问题时,就要对历史提出一些疑问。对历史的拷问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历史的一点一滴,对历史的拷问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方便地解开历史上难以解开的谜团。古罗马远征
安息的大军流落何处?
在历史记载中有不少关于人类失踪的实例,但是古罗马远征安息的大军六千多人一下子突然消失,这在历史上简直就是个骇人听闻的奇迹,那么,这六千人到底下落何处呢?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3年,古罗马帝国“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率领一支约4万人的军团向东远征安息(法斯,今伊朗),但出师不利,在卡尔莱(今叙利亚的帕提亚)遭围歼,克拉苏本人被杀。他儿子普布利乌斯率领的第一军团六千余人拼死突围成功。之后,这支突围的罗马军团就从史学家们的视线中神秘消失了,成为古罗马史上的一个谜团。《汉书·陈汤传》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公元前36年,北匈奴郅支单于攻占乌孙、大宛,威胁我国西域地区。汉武帝派都护甘延寿和都护副校尉陈汤出兵至康居,剿灭郅支单于。汉军在康居见到一支奇特的军队,“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西汉军队把这支军队降服后,又将俘虏的士兵全部收编。后来,西汉政府又在祁连山下设立骊蚠县,安顿了这批俘虏的士兵。有人认为,这是证明这支军队就是卡尔莱战役中溃退并失踪的古罗马残军的最好证据。澳大利亚专家戴维·哈里斯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推断这支奇特军队就是克拉苏东征部队的残部。戴维·哈里斯认为,当年克拉苏东征部队从帕提亚的卡雷突围之后,辗转各地。后来又突破安息东部防线,进入中亚,被郅支单于收编为雇佣军。在公元前36年西汉与郅支之战中被陈汤收降,带回中国。经过对一些相关资料进行研究之后,戴维·哈里斯推断,骊蚠城旧址实际上就在今甘肃省永昌县境内。有历史学家认为,在古代的记载中,只有古罗马军队采用构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式,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这支军队可能就是卡雷战役中突围而出的普布利乌斯领导的罗马第一军团的残部。甘肃省永昌县汉代古城墙遗址另外,中国、澳大利亚和前苏联的一些史学家也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他们找到一张公元前9年绘制的地图,根据地图指示,确认骊蚠县就是现在的焦家庄乡者来寨。一个古罗马军团战败后神秘消失在华夏大地的故事,早已渗进中西文化交汇的历史长河里。1989年,部分中外学者将这一悬案与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永昌骊蚠古城和当地一些高鼻梁、深眼窝、黄头发的居民联系起来,推测骊蚠古城乃是西汉时为安置流落到中国的古罗马人所建,这些极具欧洲人外形特征的居民则是古罗马人的“后裔”。那么,中国和古罗马远隔万里,中间有荒原大漠和高山雪岭横亘相阻,根据史书记载,两国之间从未有过交战历史,罗马军团何以能流落至中国西部的甘肃,是杜撰,还是真实的历史?有人认为,这么多外貌特征像欧洲人的当地居民,还有汉代古城墙,以及卡尔莱战役、陈汤发现奇怪的军队与西汉设骊蚠县三者的时间如此接近等等,各种事情极有可能是巧合,可以认为骊蚠人不一定就是罗马人,但骊蚠人应该与古罗马军团有关,是混合了许多民族的一个群体。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地区外来人口一直比较复杂,很难依据现在那些地区存在酷似欧洲人的居民这一事实判定罗马人后裔生活在这里。此外,也有人否定戴维·哈里斯的推断。他们说,“重木城”和“鱼鳞阵”并非是完全属于罗马人的军事艺术。在中国,编木或夯土为城古已有之,外城为郭、内城为城是中国古代通制。而且,《左传》中记载,中国古代也曾使用“鱼鳞阵”,当时其正式名称叫“鱼丽阵”。因为在对骊蚠古城遗址发掘过程中没有取得什么有价值的成果,所以人们推断骊蚠古城可能早已深埋地下,成为城下之城了。两千年来,这个千古之谜一直都在困扰着考古学家、史学家们。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那么,这6000多名士兵组成的军团到底消失在何方了呢?有人还提出,或许这个军团在突出重围之后被一股狂风卷入了突如其来的时空隧道里去了。或许这种解释也不无道理。这个问题的答案就留给后人们思考去吧!古埃及图坦卡蒙王死亡谜团
古埃及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了神秘感的国度,埃及法老作为这个国度的首领也必将成为人们探寻、研究古埃及的一个桥梁,图坦卡蒙王的死亡之谜牵动了许多考古学家们的心……考古学家们对探寻宝藏的工作一直没有中止过,而且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发现给考古学家们带来了很多意外的惊喜。1915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尔德·卡特开始在尼罗河西岸的路克索一带探寻珍宝。1922年11月,一次偶然的发掘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卡特和赞助人加纳凡一同来到了路克索的“帝王谷”,他们发现了图坦卡蒙王墓穴的入口,当他们启开陵墓巨门时,“死亡将张大翅膀扼杀敢于扰乱法老安宁的任何人!”这一串大字醒目地闪现在面前,起初他们大惊失色,这些诅咒会不会真的应验呢?但是,顺着墓道一直往里走后,逐渐映入眼帘的是墓室内陈列的豪华陪葬品,这些陪葬品使他们的恐慌感逐渐消失,因为对苦苦找寻珍宝的这些考古学家和探险家来说,到手的珍宝才是最重要的。打开用黄金锻打的人形金棺,只见已制成木乃伊的图坦卡蒙王躺在那里,脸上罩着和他生前容貌一模一样的金面具,黑宝石般的眼睛仿佛在诉说着一切。尼罗河沿岸当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时,人们纷纷前来造访这位已经逝去的法老,眼前这具默默无闻的图坦卡蒙法老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的眼球,而他的死因更加引起人们众多的猜测。埃及的第一王朝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一共经历了三十一个王朝,而图坦卡蒙是古埃及新王朝第十八朝的一位国王。第十八朝创立于公元前16世纪,是古埃及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当时的埃及正处在所谓“阿马纳”宗教改革的混乱时期,由于第十八王朝向外扩张和掠夺,使贵族和祭司阶层财富激增,底比斯阿蒙神庙的祭司成为威胁王权的主要势力。图坦卡蒙的父亲易克唐纳(安门荷特普四世),为了摆脱祭司对国家政权的控制,削弱阿蒙神庙祭司的势力,便开始了宗教改革,创立了新的太阳神“阿顿”,用一神教来代替传统的多神教,并把国都从底比斯迁到了另一个小城,命名为“阿肯塔顿”,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阿马纳时期”。然而,易克唐纳是一个执着追逐太阳神阿唐的信仰与艺术的人,由于他疏于治理国家,以致埃及在亚洲的殖民地也在他的手上丧失,国内政局也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易克唐纳死后,九岁的图坦阿唐继承了王位,之后旧朝元老将他改名为图坦卡蒙,重新恢复了对阿蒙神的信仰,补偿了阿蒙神庙的损失,还都底比斯。但是,眼前的一切都是徒有虚名,由于这些元老掌握了王国的政治大权,所以图坦卡蒙从未真正统治过他的王国。于是,这位埃及国王的死亡便成了一个人们未知并急于研究的话题。图坦卡蒙王让人吃惊不已的是:当揭开图坦卡蒙木乃伊脸上的最后一层亚麻布时,在图坦卡蒙脸上靠近左耳的地方有一处致命的创伤,这个创伤不得不让人提出一些疑问:图坦卡蒙为什么早逝呢?难道他是被谋害致死?如果是的话,那么杀害他的凶手又是谁呢?很遗憾的是,由于图坦卡蒙在新王国第十八朝的历代法老中是最微不足道的人物,因此在世书中并没有关于图坦卡蒙王的死亡记载。1954年,在卡纳克发现的一块石碑上写着阿伊是图坦卡蒙的共同摄政王,这块石碑表明图坦卡蒙的后期,一个老练的大臣——阿伊掌握了国家实权。同时也说明一个尚未成年的男孩,其所在位的十年是埃及历史上毫无建树的年代。后来又在一个被发现了的戒指圈上看到了阿伊和安克赛纳曼二人的名字,后者是图坦卡蒙王的王后。据传说,当图坦卡蒙年少早逝后,安克赛纳曼王后悲痛欲绝,决心用最盛大的殡礼仪式来厚葬其夫,使其夫在阴界能享尽荣华富贵。图坦卡蒙王墓中有一幅浮雕,上面刻着王后和丈夫在御花园里柔情蜜意地散步。安眠在金棺里的图坦卡蒙额上套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这是王后送给国王的临别标记。看来这对夫妇感情笃深,而为什么王后的名字会和老臣阿伊的名字刻在一起呢?有的历史学家据此分析,在图坦卡蒙法老死后,阿伊娶了图坦卡蒙法老的寡妻,实际上操纵了国家的实权。另外,有些专家从赫梯人方面的史料分析,在图坦卡蒙暴毙后,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迷人的安克赛纳曼王后给西亚的强国——赫梯王国的国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失去了丈夫,没有男孩子。请把您的王子送给我一个,做我的丈夫吧……”赫梯国王满足了这位可怜王后的请求,送给他一个年轻健壮的王子。不料,王后的计划败露了,赫梯王子在叙利亚被埃及的军队杀死。最后,阿伊继承了王位,而不是由王室中任何一位成员继任。王后安克赛纳曼也不知所终。种种这些迹象表明:图坦卡蒙王和安克赛纳曼王后都死得不明不白。因此人们纷纷猜测:他俩死时都非常年轻,会不会都和老臣阿伊有关?有人提议:如果从安克赛纳曼王后的木乃伊,那里也能发现有明显的致命创伤的话,那么答案就会变得十分明了了。考古学家和探险家在这方面进行过很多的尝试,但这位皇后的坟墓或木乃伊至今也没有现身。因为根据古埃及奇特的墓葬风俗,男性法老可以在自己墓中安排大量的少女殉葬(图坦卡蒙王墓中就有殉葬少女三百名),却不能与自己的王后共穴,所以安克赛纳曼王后死后并没能和亡夫安葬在一起。因此,这就给寻找王后的墓葬带来了不便。在底比斯的“王陵之谷”南面数公里外,专门设有后妃墓,人称“王后谷”。“王后谷”里的后妃墓与法老墓不仅形制不同,而且规模也相去甚远。但是,安克赛纳曼王后的墓葬散落在“王后谷”中众多的墓葬当中,虽然考古学家们进行过长时间搜寻,但是遗憾的是,至今并没有找到其所在地,可谓下落不明。图坦卡蒙王究竟是怎么死的?安克赛纳曼王后的墓葬为何至今也没有找到呢?这些问题一直是考古学家们所关注的话题。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图坦卡蒙王的死亡之谜终将水落石出。埃及王后谷波斯帝王冈比西斯死亡之谜
波斯是众多古代文明中发展程度较高的民族,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波斯的历代帝王当中,冈比西斯可算是一位暴君。然而,这位波斯帝王的死因却是一桩未解之谜。波斯帝国位于今伊朗高原的西南部,于公元前6世纪崛起,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公元前529年,居鲁士死后,他儿子冈比西斯即位,成了波斯皇帝。在公元前525年冈比西斯起兵征战埃及,但是,战场上的失利本来已经让冈比西斯心情沮丧,更没有想到的是此时国内又出现了动荡,一个名叫高墨达的祭司起兵反抗波斯,夺取了政权。面对刚刚由父亲夺回来的天下在自己的手上丢给了别人,冈比西斯很是痛心,于是,在公元522年,冈比西斯决定拖着疲惫的身驱从埃及返回波斯,处理国内的叛乱状况。但是没料到的是这位心身疲惫的国王在返回途中,突然自身原因死亡。那么,这位波斯帝王冈比西斯是不是真的是自身原因死亡呢?许多史学家对冈比西斯的死亡十分感兴趣,于是对冈比西斯之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古波斯帝国城堡关于冈比西斯之死,我们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可以找到相应的记载:古代埃及人信奉多神崇拜,阿庇斯在以农业为主的古埃及人心目中是最伟大的女神。牛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牲口,所以埃及人认为牛都是属于阿庇斯神的,他们要举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用洁净的牛和牛犊来奉祀阿庇斯女神。当冈比西斯返回波斯途中经过埃及时,埃及人正在举行这种盛大的祭祀活动,在心情沮丧的冈比西斯看来,埃及人的这种狂欢行动就是对他打败仗的最大嘲笑,他让埃及祭司将“阿庇斯”带来。埃及祭司滔滔不绝地向冈比西斯叙述了这个“阿庇斯”的神奇身世:“您不要小看了这个小牛犊,它的母亲原是一个永远也不会怀孕的母牛,有一天因为太阳的照耀而怀孕,才生出它。再看它的长相,与一般的牛犊完全不同,全身黑色,前额上有一块四方形的白斑,背上长出的东西像鹰,尾巴上的毛是双股的。”这个埃及祭司说着还撬开了小牛犊的嘴,让冈比西斯看,并神秘地说道:“您再看它的舌头下面,还有一个甲虫状的东西(甲虫在埃及人的心目中是圣物)。这些都说明它不是一般的牛犊,而是阿庇斯神降临。”埃及祭司以为自己的一番话会使冈比西斯吃惊,也会像他一样对这个“阿庇斯”产生虔诚的心。没想到的是,冈比西斯在听完祭司的话后,突然拔出他随身携带的短刀,向牛犊的腹部戳去,但戳中的却是牛犊的腿部。接着,冈比西斯又下令痛笞祭司,还疯狂杀死那些正在欢舞的埃及人。这个被奉为“阿庇斯”的小牛犊卧在神殿里,因腿被戳伤而死去。后来,冈比西斯从埃及前往苏撒,想惩办篡夺波斯王位的祭司高墨达,在途中上马时,冈比西斯佩刀刀鞘的扣子松掉了,里面的刀刃就刺中了他的腿部,正好伤着了他过去刺伤埃及神牛“阿庇斯”的同一部位。这一刀伤导致了冈比西斯大腿溃烂,最后丢掉了性命。古埃及人认为,冈比西斯因为亵渎了埃及神灵,从此就干下了许多令人发指的事情。比如杀死亲兄弟,残害亲姐妹,活埋波斯知名贵族等都是冈比西斯的残暴的一面。上述埃及人的这种说法在现代的史学家评论冈比西斯死亡的时候也常被使用,不过,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在说的时候一般都删除了其中的有关因果报应这一成分。关于冈比西斯之死,在古代除了埃及人的这种说法以外,还有波斯国王大流士镌刻在贝希斯敦岩壁上的铭文也谈到冈比西斯之死,但写得极为简略,只是一笔带过而已。然而,对这一词组的翻译和解释不同,也导致了不同观点的形成。第一种意见认为铭文中词组的意思是“自死而死”,很难将其解释为“自杀”,楔形铭文中表示“自杀”的词语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式;这组词语也不表示“自然死亡”。他们认为,“自死”之说和希罗多德的记述相吻合,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大流士的一个观点,即冈比西斯之死未能逃脱因其所犯罪行而遭受的惩罚。第二种意见认为铭文中词组的意思是“自杀”。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冈比西斯在埃塞俄比亚战败,本来心情就很沮丧,这时国内又传来高墨达篡夺王位的消息,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冈比西斯在绝望中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第三种意见认为铭文中词组的意思是“自然死亡”。而对自然死亡的具体情况缺乏详细的叙述。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冈比西斯并不是自杀而亡的,而是“他杀”身亡的,一种可能是被米底的玛高斯祭司所杀。米底位于伊朗高原的西北部,国内反叛首领高墨达就是米底人,是米底祭司贵族的代表人物。高墨达政变是波斯历史上的一段小插曲。传说冈比西斯有一个亲兄弟巴尔狄亚,冈比西斯在公元前525年远征埃及之前,已派人秘密地把巴尔狄亚杀死。然而,到公元前522年,巴尔狄亚居然死而复“活”,夺取了王位。这个僭位者不仅与冈比西斯的兄弟同名,而且相貌也长得十分相似,以致人们分辨不出真伪,只是这个僭位者由于少了两只耳朵才最后露出了马脚。因为在波斯,只有犯罪的人才会被割掉耳朵,说明这个僭位者曾经是个罪犯,他就是高墨达。因为他听说冈比西斯已经在返回波斯的途中,所以已经坐上国王宝座的高墨达派手下的人杀死了冈比西斯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关于冈比西斯死亡的地点,同样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冈比西斯死在叙利亚的阿格巴坦那、有人认为他死在了巴比伦、有人认为是死在了大马士革等等。今日大马士革一景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宫毁灭秘事
一座王宫就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以及文明的浓缩,王宫的毁灭在历史上就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终结。那么,米诺王宫的毁灭又是怎么回事呢?偌大的一个王宫突然之间毁灭不得不叫人惊奇。约公元前2800年,爱琴海南部的克里特岛进入青铜时代,其历史持续一千七百余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把克里特的青铜时代文明命名为米诺斯文明,因为在希腊神话中,米诺斯是宙斯和欧罗巴的儿子,娶太阳神的女儿帕西法埃为配偶,成为克诺索斯的最著名的国王。著名希腊历史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也提到过他的名字。他说:“根据传说,米诺斯是第一个组织海军的人,他控制了现在希腊海的大部分,他统治着西克拉底群岛。”米诺斯王宫很可能就是几千年前他所居住过的宫殿。米诺斯王宫位于地中海东部以克里特岛为中心,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可能米诺斯就是古希腊文化中最古老的文明。约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400年间,米诺斯文明进入了它最繁荣时期,当时岛上的克诺索斯,是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十万之众,而米诺斯王宫则是整个文明的中心,引领着那个时代的风尚。但是,一切美好的东西总是像昙花一现般,在停留一段时间之后就悄然消失了。米诺斯王宫也是如此。米诺斯王宫突然毁灭,它所代表的米诺斯文明在历史上很快销声匿迹,给世人留下了巨大的谜团。米诺斯王宫,始建于约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500年,规模宏大,是克里特岛上最大、最重要的建筑。王宫中央是一个长方形的大院子,周围分布着各种房间,约有一千二百间,王宫内部空间高低错落,楼梯走道曲折离奇,像个迷宫,吃人的米诺斯牛的传说也许就是在这个地方产生的。院子东南方向一带是国王起居之处,有双斧殿,即正殿,由于双斧是米诺斯王的象征,所以用双斧来命名最重要的那一间宫殿。诸位王后嫔妃的寝室、浴室也在这一块。西面是一列狭长的仓库,北面有露天剧场,东南角有阶梯,可直抵山下。宫内厅堂柱廊布局开敞,柱子排列整齐、比例匀称,挺拔俊秀,整个墙体用大石块砌筑,非常结实牢固。很难想象,这样一座宏伟壮观的王宫会在公元前1400年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毁灭,而且它的毁灭使得整个米诺斯文明随之湮没。这场灾难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这些问题一直以来是科考人员以及史学家们所关注的话题。首先,据某些历史学家的记载,“在克里特岛发生了一个神秘的悲剧,米诺斯的伟大王宫被劫掠了,克里特岛的其他城市也遭到了同样残酷的命运”,而且,“很可能是外来的敌军打败了或躲过了克里特海军,突然转向那些富庶的城市,劫走了丰富的财物。也许那入侵者就是从希腊半岛或者从迈锡尼来的海盗。”几十年前曾有一种推测:克诺索斯王宫和其他王宫同时被毁,是因为迈锡尼人入侵克里特岛,摧毁了这些权力中心。但是这种推断也存在很大的漏洞。据记载,当时克里特岛附近并无比米诺斯更为强大的文明存在,海盗也不敢把势力延伸到克里特岛的中心地带。目前,这种简单的回答再也不能令人满意了。最近,科学家们又提出了新的观点。其次,还有人提出米诺斯王宫的毁灭是铁拉火山喷发造成的。本世纪60年代曾任希腊考古所所长的马里那托是研究铁拉火山(今桑多里尼)的喷发同克里特岛之间关系的第一位考古学家。早在1939年他就认为,克里特岛北岸的一系列破坏是巨大海浪造成的。有证据表明,约公元前1500年,桑多里尼发生过一次可怕的火山喷发。当20世纪初米诺斯王宫被发掘出来时,考古学家们必须挖穿火山喷出的物质。1956年,考古学家们在克里特岛内侧峭壁最上部的白色层,发现烧过的松树碎片,利用碳14同位素测定法,确认松树被烧灼的年代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这与米诺斯王宫毁灭的年代一致。学者们对这次火山喷发的强烈程度不表疑议,因为该岛的全部居址均被埋在熔岩和灰烬下面。当岩浆从火山口喷出后,海水涌入山口,并冲破围绕火山的陆地圈,形成分离的铁拉三岛。铁拉火山喷发可能影响到更广阔的地区。喷发时的爆炸力会把岩浆和山灰抛入空中。然后,这些物质顺着风势,降落在克里特岛东侧两岸地区,形成厚厚的堆积层,致使那里的土地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耕种。由于海水涌入火山喷发后所形成的真空地带,因而形成100英尺高的波涛。这种巨涛长达数百英里,很可能对克里特岛北岸居址造成巨大破坏。今天在克里特岛东南方向,约900千米外海底下,仍旧可以找到那时喷出的火山灰堆积物。这次火山爆发的准确时间已难考证,利用放射性碳14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约发生在公元前1520~1450年间。随着岁月的消逝,这一切似乎都已成了不可捉摸的往事,然而它又确实是发生过的。矗立在蔚蓝色大海上的,由玫瑰色、白色、灰色和铁锈那样的红色火山灰构成的克里特岛的峭壁,就是当时这场巨大变动的历史见证。那些铺天盖地而来的火山灰毁坏了那里的文化,同时又把它们的一部分遗迹保存了下来。在克里特岛上的火山灰里挖出了米诺斯时代的房屋、青铜制作的工具和武器,以及其他文化遗迹。其中人骨很少,说明尽管爆发如此强烈,大多数人还是安全地生存下来了。但严重的破坏使长久的历史积淀毁于一旦,很难再恢复往日的繁华了。最后,也有专家提出,有可能是因为一场较大的地震造成了米诺斯王宫的毁灭。因为考古学家们在研究米诺斯王宫毁灭原因的时候,还发现了受地震严重破坏的痕迹,可能是地震与火山大爆发同时引起的灾难性毁灭。也有人认为,地震可能先发生,使米诺斯人有时间离开米诺斯王宫,驾船逃跑,后来他们被海啸淹没,这些推断都是可能的。最近,考古学家们在米诺斯王宫遗址处的发掘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考古人员清理一座神庙遗物时,发现三具人体骨骼。第一具的腿被砸断;第二具身长165厘米,置于供台上,台边有一个盆状盛器,附近有一把不到半公斤重的青铜尖刀;第三具身长180厘米,仰面躺着,双手捂住脸,左手戴有银质和铁质戒指。据考古学家的考证,第一具是刽子手,第二具是被宰杀以供祭祀的青年,第三具是祭司,尖刀是宰人的凶器,盆器是接血用的。人们对这场活祭悲剧做出了令人身临其境的推测:公元前1400年前后的一天,米诺斯人进行庄严的祭祀仪式,要将活人的鲜血献给上苍,祈求地震灾难远远离去。就在牺牲者血流尽的时候,大难临头,山崩地裂,屋顶猛然坍塌,覆盖了祭祀现场。在祭祀现场,还发现了许多放置祭品的陶制器皿,可以猜想,当时必定盛着水果、粮食、牛奶、蜜糖等各种祭品。殿堂正中的木制神像已被焚毁,剩下木炭灰烬。离祭台较远的地方,还有许多杂乱的骨骼,显然是参加仪式的官员和祭司的随从们,可能地震发生时,他们慌乱求生,但还没有跑出庙堂便被砸死了。当时,一般祭祀都是用活牲畜,只有在大灾难降临时,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使用活人。由此可见,公元前1400年前后克里特频繁发生大地震是极有可能的。米诺斯王宫的真正毁灭过程以及原因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米诺斯王宫的毁灭以及消失是历史上不可争辩的事实。偌大的米诺斯王宫的毁灭也就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了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唐明皇时的“梅妃”
真有其人吗?今天的人们大多知道历史上有个杨贵妃,而知道梅妃江采苹的人恐怕不多。传说杨贵妃和江采苹是唐玄宗后宫中一对势均力敌的“情敌”。然而,有人对梅妃的存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梅妃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她的《楼东赋》和《一斛珠》广为后人传诵。都说唐玄宗“三千宠爱”在杨贵妃“一身”,怎么又出来一位令玄宗难以忘怀的梅妃呢?历史上真有其人其事,还是后人虚构的呢?据有关宫史记载,唐朝唐玄宗李隆基的妃子里的确有一个叫梅妃的人。梅妃姓江名采苹,莆田(今福建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人,父亲是江仲逊,世代为医。江采苹聪明过人,9岁时就能诵读《诗经》中《周南》、《召南》等诗篇。梅妃比杨贵妃进宫早19年之多,她纤丽秀雅的风格令玄宗由衷敬佩,为之倾倒。恬静娴雅、端庄明秀的江采苹,从小就喜爱和她一样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为“梅妃”,把她住的地方题为“梅亭”。并且唐玄宗在梅妃居住的宫中,种植了各式各样的梅树,每当梅花盛开,便与梅妃流连花下,赏花赋诗,其乐融融。玄宗和梅妃恩恩爱爱,形影不离。梅妃不仅以美貌受宠,更以表演《惊鸿舞》得到乐舞行家唐玄宗的专宠。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有一次,唐玄宗同梅妃斗茶不赢,竟当众夸她道:“她真是个‘梅精’儿,吹起百玉笛儿,回肠荡气,我不能胜;跳起《惊鸿舞》满堂生辉,我不能胜;想不到这调茶品茗的小玩意儿,我也不能胜!”梅妃款款而答:“皇上说哪里的话哩。这吹笛煮茶,能算得什么呢?调和四海,烹饪鼎鼐,才是圣上的专长!有谁能比得过皇上呢?”说得唐玄宗龙颜大悦。杨贵妃塑像可惜,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梅妃的境遇也十分不幸。后来既能歌善舞、通晓音律,又美艳绝伦的杨玉环,倾倒了唐玄宗,唐玄宗封杨玉环为贵妃,从此,梅妃和杨妃就成了对头,梅妃背地里叫杨妃为“肥婢”,杨妃背地里叫梅妃为“梅怪”。但是旧宠终究敌不过新欢,唐玄宗封杨玉环为贵妃,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梅妃也没人理了,又被杨贵妃设法贬入冷宫——上阳东宫。一天,在高力士的撮合下,玄宗又派个小太监,不掌灯不驾车,用个小马驹儿,把梅妃悄悄地驮到翠华西阁,叙叙旧情。梅妃悲喜交集,以为时来运转。岂料,天刚亮,杨贵妃就气冲冲地找上门来,吓得唐玄宗不知如何是好,梅妃也被小太监偷偷送回了上阳宫。从此她再也到不了唐玄宗身边。在冷宫内梅妃曾作《东楼赋》以抒心中哀怨。有一天,唐玄宗想起梅妃来,心有不安,于是就差人送给梅妃一斛上等合浦珍珠。梅妃不禁感慨万千,提笔写了一首《谢赐珍珠》:桂叶双眉久不描,残装和目污红绡;长门尽人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唐玄宗读后怅然不乐,令乐府为诗谱上新曲,曲名叫《一斛珠》。这首诗曾由歌德从英译本译为德文、发表在《艺术与古代》杂志上,是中国古诗最早译为德文的一首。安禄山叛乱,长安城陷,梅妃死于乱兵之手。唐玄宗自蜀归长安后,求得梅妃画像,并亲题七绝一首。后来在温泉池畔梅树下发现梅妃尸体,胁下有刀痕,唐玄宗以妃礼改葬。一代丽人才女的不幸遭遇,得到人们深深的同情。有关梅妃事迹还见于宋代莆田人李俊市《莆阳比事》、宋代诗人刘克庄亦有咏《梅妃》诗,明代乌程人吴世美根据《梅妃传》创作有《惊鸿记》传奇,因剧中写梅妃作《惊鸿舞》,故名《惊鸿记》,明清两代关于隋唐的一些历史小说如《隋唐演义》等均有梅妃故事,清代戏曲家洪升《长生殿》也写到梅妃,蔡东藩《唐史演义》写梅妃故事时依据曹邺的《梅妃传》,今日京剧舞台上有《梅妃》一剧,《中国名人名胜大辞典》,收梅妃作为历史名人载入。《福建名人词典》把梅妃列为福建第一个女诗人,可见梅妃在福建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正如梅妃研究专家李瑞良先生所说,梅妃是莆田人,如真有其人,“能这样知书达礼,能诗善文,则当地文化发达程度可想而知”,“那就意味着唐代前期福建沿海地区汉文化已可以和中原地区相媲美”。因此研究梅妃已不是研究她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唐代前期福建沿海汉文化发展水平的问题,她的研究成果无疑对福建的文学史有着特殊的意义。尽管如此多的史料证明梅妃确实是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存在过,但是,也有人提出了否定的观点。文学泰斗鲁迅、胡适、郭沫若等对梅妃作过研究,尤其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对《梅妃传》的作者和著作年代提出质疑后,梅妃有无其人的争议一直持续至今,并列入《中国文化之谜》,中国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之谜》第四辑《梅妃有无其人》一文,其中认为“梅妃无其人”的论据主要有:第一、鲁迅认为,《梅妃传》跋文提到叶少蕴,叶是北宋末期人,可见作跋就是作者,由于年代不相及,《梅妃传》是南北宋人伪作,梅妃是虚构人物。第二、据史料分析,有关梅妃事迹《旧唐书》、《新唐书》均无记载。第三、《梅妃传》说,高力士使闽,但考于新旧唐书,都没有高力士使闽的记载。第四、据当地民间传说,江采苹是个放鸭女,与《梅妃传》所描述的能诗善赋的梅妃相去甚远。第五、从地理演变看,莆田地处沿海,据旧县志载,在梁陈时代(公元六世纪)海潮涨时还可以涌到南山麓广化寺前、西门外之泗华陂前和黄石东北的大龟屿附近,所以唐明皇在位的时候(712~756),江东村这个地方可能还不曾存在。由于梅妃在正史上无传记,现在就无从确定是否真有其人。说有的说没有的都不能彻底说服对方,这已经成为一个历史之谜了。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