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世界奇案未解之谜

世界奇案未解之谜

作者:廉永清字数:78101状态:连载

第三章 离奇的内幕

这个世界总有我们所不知晓的人或事,在这些离奇人物和事件的背后必然隐藏一些内幕。正是这些扑朔迷离的内幕使这些人物以及事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让人觉得迷雾重重、光怪陆离。李小龙独子李国豪离奇之死
一代巨星李小龙的陨落对国内外的演艺界和武术界都是一大损失,然而,李小龙之子李国豪也步其父之后尘,在电影拍摄期间离奇死亡,难道有什么阴谋隐藏在其中吗?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猝然去世,他就像流星划过,给人们留下了美丽的一瞬间。然而,在二十年之后,他唯一的儿子李国豪居然也离奇死亡。1993年4月1日凌晨,电影《乌鸦》正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威尔明顿市的电影片场拍摄,当时正在拍摄一组枪战镜头,场面十分壮观。大约零点30分,摄影机下的李国豪手提一袋食品,与他演对手戏的迈克尔·麦西站在约6米外,手持一把44毫米口径的手枪,向李国豪开枪,枪声一响,李国豪应声倒地,鲜血四溅。导演和摄像人员起初都还赞叹李国豪表演投入逼真,但几分钟后见李国豪一直没有站起来,才觉得有些不对。片组的人先是一愣,继而震惊哗然——假戏真演,李国豪中的是实弹!大家急忙把他送往医院抢救。十二小时后医生宣告李国豪不治身亡。李国豪从中弹到死,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未留下一句遗言。X光片显示,死者的脊椎骨被一块圆形金属物击中,而腹部伤口直径达3厘米。参与抢救的外科医生麦摩利称李国豪的死因是失血过多和肺部充满液体导致的无法呼吸。李小龙李国豪之死又让人们联想到了二十年前其父李小龙之死。这个消息一传出,震惊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尤其是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团反应强烈,人们纷纷对李国豪的死因表示关注。因此最先的传闻是谋杀,第一“嫌犯”理所当然是开枪的演员迈克尔·麦西。但平时用来做道具的枪里装的都是“空弹”,就是没有弹头的空弹壳,里面只有火药,扣动扳机后,能冒出火花硝烟及响声。而且演员迈克尔·麦西确实是按照剧情开枪的。而最为重要的是,迈克尔·麦西只管拍片时使用枪,而不做道具准备工作,枪是道具总管交给他的。然而道具总管只保管枪支,装弹药的是特技人员。特技人员又称,他装的的确是“空弹”,装完后就把枪交给道具总管了。尽管演员迈克尔·麦西、道具总管、特技人员都看上去说的很有道理,没有什么漏洞,但是,在枪支的制作、保管、使用方面只有他们才有作案的机会。因此,他们三人依然是最大的嫌疑犯,对李国豪之死脱不了关系。经过查案小组和枪械专家对李国豪所中的子弹进行了检查之后,他们提出李国豪之死有两种可能:第一、枪膛里原来就有一颗弹头,装枪者与开枪者都懵然不知。因空弹壳里有火药,其推力仍可将弹头射出,在近距离内仍有较大的杀伤力。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这种事故的发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谁会无意将子弹头装在枪膛,或者无意地把真子弹和空弹混淆?第二、枪中确实装有实弹。这种情况直指李国豪的死亡原因为谋杀。如果是谋杀,动机是什么?如果是寻仇报复,仇人是谁?是片场的人,还是隐藏在幕后的人?由于片场的枪支保管不严,因此就给作案人员留下可乘之机,因此,李国豪之死是意外还是谋杀?警方对此也陷入了难以破案的尴尬境地。于是无奈之下,警方竟然向外宣布李国豪之死属于意外。李国豪在此之前,警方对李国豪生前的各方面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少的人说与李国豪好相处的,大多数人认为李国豪脾气暴躁。但是据李国豪的女友丽莎介绍,说李国豪其实是一个比较自信、认真、直爽的人,但是很多不了解他的人却认为李国豪很嚣张,丽莎还透露尽管李国豪看上去很嚣张,但是并没有听说他有什么仇人。对于丽莎的介绍,很多舆论界认为李国豪一定是被其父李小龙的仇人所杀,但是这个仇人又是谁呢?我们不得而知。有关专家提出:子弹可以是从枪口上方才到了枪膛里;开枪的人极有可能当时就隐藏在电影拍摄的现场,等到演员迈克尔·麦西正好开枪的时候,凶手便乘机利用带有消声器的枪支开枪射死了李国豪。美国记者庞耐克指出,只要检验一下枪膛药痕和弹道擦痕,就可以判断枪膛里是不是先有一颗子弹;只要对现场枪声进行声呐比较,即可判定这一枪击发的是真子弹还是空弹;只要校对一下弹头的射入角度,就可以判断李国豪是不是真的死于迈克尔·麦西开的那一枪;只要计算一下射程和穿透效果,就可以判断射杀李国豪的子弹是不是一颗常规子弹;只要检测一下弹头旋转系数,就可以判断弹头是不是从枪口塞进去的。但是,一向精于办案的警方却并没有对这些进行过任何调查,而且法庭方面也并没有提起过此事。难道那些非常精明能干的警察和一向重事实、讲证据的法官和律师当时都犯迷糊了吗?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只有两个:一、警方根本没有打算追查此事。二、执法部门受到某个强大势力的操纵与控制,极力掩盖事实真相。据庞耐克推断,李国豪有可能是被其父李小龙的仇敌——日本黑社会组织“山口组”给杀害的。有相关资料显示,电影公司曾希望李国豪出演《李小龙传》,扮演他父亲。电影剧本里删去了李小龙战胜日本空手道冠军和柔道冠军的情节,并有部分李小龙风流情史的描述。因此,李国豪看过剧本后拒绝了导演的邀请。李国豪表示,如果编剧修改剧本,减少情爱戏份,加上战胜日本武士这一情节,他会马上签下片约。导演方对李国豪的要求没有当场拒绝,表示会考虑后给予答复。庞耐克怀疑,日本“山口组”得知这一消息后恼怒万分,于是派出杀手混进片场,趁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电影枪战场面的拍摄上时,用带有消音器的手枪狙杀了李国豪,然后趁乱离开现场。这种可能性并不是没有的。此外,美国另一名记者哈特斯却认为可能是电影公司为牟取暴利,制造电影《乌鸦》的炒作元素,设局谋杀了李国豪。哈特斯对李国豪当时所在的影视公司进行过调查,调查出这家电影公司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经济情况不是很好,拍摄电影《乌鸦》时由于资金短缺,又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只好找美国黑帮借下高利贷。而当时其他两家大电影公司正推出两部功夫类电影,一部是20世纪福特公司的《蝙蝠侠》,一部是史泰龙的《洛奇Ⅲ》。《乌鸦》遭遇两部同类大制作电影的冲击,收回成本似乎有些困难。于是电影公司制造了李国豪神秘之死,作为最大的炒作点,吸引大众眼球。影片中枪战场面非常多,片场管理松懈,寻找下手机会并不困难。于是,他们选择在影片拍摄即将完成时,谋杀了李国豪。李国豪的突然死亡,剧组的拍摄却还继续进行,拍摄组利用电脑合成技术把最后几个镜头拍摄完毕。在李国豪死去的几周后,电影《乌鸦》的首映却如期举行了。这部电影并没有因为李国豪死后没有把剩下的剧情拍完而受到一丝影响,反而却因为李国豪之死的炒作卖了很高的票房,上映仅一周票房收入就过了千万美元。而这种说法也仅仅是猜测,并没有一定的证据。庞耐克与哈特斯的怀疑虽然看似有道理,但是都没有可靠的佐证来证实他们推断的正确性。因此,李国豪之死就成为了一桩未解的奇案。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遇刺
班达拉奈克是斯里兰卡的一位杰出的总理,但是不幸的是这位总理却被人暗杀,究竟幕后的黑手是谁呢?所罗门·班达拉奈克于1899年出生于锡兰(现斯里兰卡)一个显赫家族,他的父亲有“锡兰第一人”之称,他的家族与英国上层社会关系十分密切。1919年,班达拉奈克从科隆坡的圣·托马斯学院毕业,进入英国牛津大学继续深造,攻读法律,取得了高级律师资格,在校期间,他由于富有辩才而获得“剑”的称号。1923年,班达拉奈克回国开始律师职业生涯。当时斯里兰卡仍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在当了两年的律师之后,班达拉奈克毅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律师职业,开始从政,投入到民族解放事业中。他参加了统一国民党。由于他卓越的才能,1946年班达拉奈克被选为统一国民党副主席,后又出任众议院领袖,担任卫生和地方行政部长。当时的锡兰,是英属自治领地,政府奉行“崇拜西方”的政策。1951年,班达拉奈克在僧伽罗语、佛教、民族文化和本国医药等问题上与统一国民党其他领导人发生分歧,于是班达拉奈克辞去了原有职务,退出统一国民党,成立了一个新党派——自由党,并任主席。他坚决主张撤除英国在锡兰建立的海、空军基地,主张将外国的银行企业收归国有,使锡兰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1952年,班达拉奈克成为众议院反对派领袖;1956年,在大选中获胜,组织新政府,担任总理兼国防和外交部长。班达拉奈克执政后,提出了八点政治主张,主要包括:摆脱英联邦,建立独立的共和国;把决定国计民生的主要企业收归国有;发展工业,免除对外国的依赖;征集土地,满足农民的要求;取缔外国人对商业、贸易的垄断等。他的主张极大地振奋了民族情绪,深受锡兰人民的拥护。但这些措施的实施,损害了英、美以及统一国民党内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那些人的利益。他们要把仇恨付诸于行动。1959年9月25日上午,班达拉奈克在总理官邸接见拜访者。当他向客人们施礼时,来客中一个身披黄色袈裟的僧侣突然从袈裟下掏出手枪,朝班达拉奈克连开六枪,班达拉奈克立刻倒在血泊中。身受重伤的班达拉奈克被送往医院,经检查有四颗子弹穿过他的肝脏和脾脏。第二天上午,由于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班达拉奈克与世长辞。消息传开,人们沉浸在悲愤之中,近五十万人身着丧服前往班达拉奈克官邸吊唁。就是这样一位为国为民的总理,被人暗杀了。人们不禁要问:凶手是谁?他为什么要行刺班达拉奈克?警方经过细致地调查之后,得知凶手名叫索马拉马。他是一个传统眼科医生。有人猜想,由于班达拉奈克曾阻止寺院住持克拉尼亚得到一份丰厚利润的合同及在政坛一显身手的计划,因此克拉尼亚指使索马拉马行刺。也有人怀疑,他之所以行刺总理,是因为他对政府冷落传统医学的做法不满;或者他是个“妄想狂”,为了出名而选择了刺杀总理。但是,有敏锐洞察力的政治人士认为,这次枪杀班达拉奈克总理事件的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由于班达拉奈克的八大政治主张虽然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但是对英、美及统一国民党内部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利益却给予了极大地损害,这就必然会引起这些人的强烈不满,极有可能是这些人为了实施报复而对班达拉奈克开枪行刺,杀害了这位人民眼中非常值得尊重和爱戴的总理。据有关可靠消息报告得知,这其中内幕不仅涉及佛教界人士、政府中的内阁成员,而且有美、英情报机关的特务。他们不仅策划了行刺班达拉奈克计划,而且还拟定了新的内阁成员名单,企图进行政变。对于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的遇刺众说纷纭,由于这次行刺事件的涉及面极为广泛,因此,究竟是谁想要杀害班达拉奈克我们也不得而知。是索马拉马自己的计划,还是另有主谋?警方也没有找到可靠的证据,来证明任何一种可能。最终的结果是索马拉马被处绞刑,四个同伙被处终身监禁。密特朗枪击案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一生,犹如一部情节曲折离奇、处处充满悬念的小说,高潮迭起,扑朔迷离,被法国人喻为“密特朗之谜”,直至他被埋葬的最后一刻迷雾还没有消散。密特朗枪击案就是一个谜团。弗朗索瓦·密特朗在1988年5月8日举行的法国总统选举中“卫冕”成功,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第六任总统。密特朗1916年10月26日生于法国夏朗德省雅尔纳克市的一个铁路职工家庭。他曾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学和文学,当过记者和律师。二次大战时,他参加了抵抗运动,其间结识了共产党人,开始走上左翼道路。自1944年8月进入戴高乐临时政府至1995年5月离开爱丽舍宫,驰骋政坛五十余年,成为20世纪法国政治生命最长的人物。1947年1月,密特朗出任退伍军人部部长,时年只有三十岁,成为1804年第一帝国以来最年轻的部长,此记录迄今未破。连任两届总统,在爱丽舍宫足足呆了十四个春秋,是迄今为止法国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当总统不到半年,便被确诊身患癌症,却严守机密,与疾病抗争,达十三年半之久,为历代法国元首绝无仅有,1996年1月8日去世。密特朗以右翼分子发迹,而以左翼代表登上权力顶峰,成为法国政界一道独特的风景。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就像一部离奇的长篇小说。其中“天文台公园枪击事件”就是他的政治生涯中影响至深、却又扑朔迷离的一段经历。密特朗1959年10月15日,《巴黎新闻》头版头条披露了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极端殖民主义分子准备暗杀一批主张谈判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的人士。“悲剧有可能在明天发生,杀人凶犯行动队已经越过西班牙边境,黑名单已经确定。”当天夜里,当时担任参议员的密特朗刚同几个朋友吃完饭,准备坐车回家,突然发现一辆行踪可疑的黑色轿车在跟踪他的车,于是,密特朗故意在附近开车转来转去,打算把这辆跟踪的车趁机甩掉,但是,这辆车一直都跟得很紧。这时,密特朗发现自己的车开到了天文台公园的附近了,于是,他急中生智,把车索性就开到了天文台公园,在公园中的一个隐蔽的地方,弃车而逃,翻过铁栅栏,趴在花草中。此时,只听到后面响起了一阵枪声,之后,那辆黑色轿车急驰而去。密特朗趁机赶紧逃跑,爬出栅栏时发现自己的车上连中七弹。第二天,密特朗被跟踪,并且受到枪击的消息传得很快,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了这次事件的发生。各大报纸也都是关于密特朗夜里发生的枪击事件的报道。巴黎各报头条均醒目报道:参议员弗朗索瓦·密特朗昨日深夜在天文台公园遭暴徒枪击,幸免于难。人们均认为密特朗必在杀人凶犯行动队所列的黑名单之首,一时间,声援和慰问的信件如雪片般飞来,密特朗顿时成了“英雄”。但是,世事难料。一周之后,天文台事件变成了密特朗的一桩丑闻。天文台事件被前右翼议员罗贝尔·佩斯凯描述成了一场密特朗沽名钓誉的“苦肉计”。罗贝尔·佩斯凯向记者宣称,这起枪击案是密特朗自己策划、由佩斯凯一手执行的。佩斯凯还承认,当时是在确定密特朗不在车中的时候才开枪进行射击的。佩斯凯还说,事发前,他特意给自己写了两封信,一封以“待取邮件”方式寄往巴黎,一封是寄往卡尔瓦多斯的挂号信。且两封信均有邮戳为凭。他还说明,行动前,他曾于10月7日、14日和15日分别三次会见密特朗,共同策划,商定行动路线和方式方法。佩斯凯把此次枪杀事件说的活灵活现,听上去好像自己真的参加过这次行动似的。然而,对于此事,当事人密特朗却矢口否认。本来自己是受害人,却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政治骗子,真是有口难辩。据密特朗自述,事发前佩斯凯确实三次悄悄见过密特朗,告诉他暗杀名单中他名列榜首,须小心提防。佩斯凯还出谋划策:一旦发现汽车被盯梢,千万别往家门口开,因那里无处躲藏,还是逃往天文台公园比较安全。佩斯凯要密特朗保守秘密也别向警察局报告,所以发生枪击事件后,密特朗真的信守诺言,事先没有告诉任何人,事后也没有告诉警方。密特朗本人认为:“有人即便不想置我于死地,至少是想使我的名誉扫地。”1996年密特朗逝世后,密特朗夫人回忆说:“人们本想把他从肉体上消灭,结果,他在精神上被击垮了。”即便密特朗把事情的经过说的十分详尽,但是,他并没有找到充分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确是受害者,而并不是事件的企划者。一时间,密特朗的枪击事件并没有得到澄清,案犯也没有被查到,自己反而成了政敌攻击的目标,甚至许多朋友也嗤之以鼻,纷纷离他而去。在此之前,密特朗由于其政治主张一直与戴高乐相对立,而与戴高乐势不两立。所以,在1959年1月戴高乐就任第五共和国总统之后,密特朗的政治生涯转入低谷。不仅丢掉了在前七年间历任不同部长的优势,而且还在国民议会选举中丢掉了连选连任十一年的议员席位,不得不重操律师旧业。即使在1959年4月当选为参议员,但其政治影响显著变小。在这个时期出现“天文台事件”丑闻,无异于雪上加霜。密特朗好不容易攀上高山之顶,顷刻之间又跌入万丈深渊。戴高乐至此,戴高乐的首任总理米歇尔·德勃雷并不肯就此罢手,并且他还向参议院建议取消密特朗的议员豁免权,他还想借此机会把密特朗一举从政治上和道义上彻底打垮。同年11月25日,参议院就此案进行讨论时,密特朗指责政府“是这桩丑事的主谋或帮凶”。他援引前总理布尔热·莫努里的类似事件为自己辩护。一个月前,也是这个佩斯凯,曾经恐吓过布尔热·莫努里,后者报告了国家安全局长,佩斯凯才停止纠缠。而这次密特朗的遭遇同希尔热·莫努尔一模一样,使用的是同一手法。最终,参议院仍以一百七十五对二十七票通过了暂停密特朗议员豁免权的议案。于是,米歇尔·德勃雷的阴谋终于如愿以偿了。但是,事情后来有变,佩凯斯对这件事的说法有了变化,他对之前的说法提出了新的证词。1959年11月4日,佩凯斯被指控参加议会爆炸案遭逮捕后几年,坦白天文台事件的幕后策划者是戴高乐派的头面人物。1975年1月8日,他又说出了两个人的名字:“当年的总理米歇尔·德勃雷和克里斯蒂昂·德拉马莱纳。”1995年,在佩斯凯就此案编写的书中,佩斯凯又一次点了德勃雷的名。但是,这些新的说法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赞同,因为他并没有拿出相应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说法。而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次密特朗枪击案是戴高乐派的情报部门操纵的,目的在于从政治上消灭第四共和国时期留下来的最危险的对手。当然,密特朗就是其中之一。密特朗的一生,经历了不寻常的曲折历程。他的漫长的政治生涯,犹如潮汐一般,高低交替,起落无常,仿佛命运故意捉弄他似的:每当他春风得意之际,莫明其妙的麻烦便纷至沓来;每当他似乎一蹶不振之时,转眼间却又东山再起。密特朗是个坚忍不拔、处逆境不气馁的人,是个善于从困难中看到希望、善于化不利为有利的人。正因为如此,他才最终实现了他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登上国家权力的顶峰。这件案子尽管到现在还存有不少迷惑,但是正是这些政坛险恶造就了这位不断奋进的国家领导人。阿基诺魂断马尼拉机场
素有“神童”美誉的阿基诺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政坛都是奇才。然而,这位伟大的反对派领导人却在机场不幸身亡,其死亡原因疑点重重,死亡过程蹊跷难辨……阿基诺在1932年11月20日出生在菲律宾马尼拉北部打拉省。其祖父赛维拉诺·阿基诺是菲律宾反抗西班牙殖民主义者时期的一位将军。父亲则是菲律宾国民议会中的著名议员,母亲当过菲律宾大学校长。阿基诺年轻时,才智出众,风度翩翩,在大庭广众中演讲起来滔滔不绝。在菲律宾政坛上,阿基诺也素有“神童”的美誉。他十七岁时就已成为《马尼拉时报》的记者,二十二岁时当选为家乡塞普西翁市市长。1965年当选为参议员,之后就成为最有影响的反对党领导人,成了马科斯的政敌。1972年9月21日,总统马科斯为巩固统治,开始对反对党和菲共武装采取措施。他宣布在全国实行军法管制,停止一切政党活动。实施军管法以后,一切媒体、杂志、报刊都被他接管,一切罢工、游行等形式的活动都被他禁止了,成千上万的人被保安部队拘留,反对党的领导人以及党员也都莫名其妙地被捉进监狱。然而,阿基诺就是第一个被捉进监狱的反对党人,并且,阿基诺是以“策划谋杀、颠覆以及非法拥有武器”的罪名被捉进监狱的。按照军管法,只要触犯了其中一条罪名都要被处以死刑。1977年11月,军事法庭以“颠覆罪、非法拥有武器罪和谋杀罪”判处阿基诺死刑。但是在国内外的强烈抗议下,马科斯下令重新审理此案。结果阿基诺被判处八年的监狱生活,这对于阿基诺来说是一种备受折磨的煎熬。1980年初,由于阿基诺在狱中两度心脏病发作,马科斯政府怕他死于狱中,于是将他移往军方医院治疗。但是,阿基诺坚决要求去美国做手术,否则他宁肯死在监狱里。于是,马科斯政府批准阿基诺去美国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阿基诺依然还在发挥他天才的政治才能,他一面搞学术研究,一面发挥他的反对党领导人的作用。1981年1月7日,长达十年的军法管制终于得以解除,各个政党的活动自由也得以恢复。在此之际,马科斯趁着反对党的元气大伤,而且当时阿基诺又在外流亡,轻而易举地赢得了大选,为自己披上了一件“民主”外衣。但是,反对党对其深表不满。一些反对党派组成了“统一民主反对党”,前国会议员萨尔瓦多·多伊·劳雷尔任主席,但实际领袖却是阿基诺。1983年初,菲律宾国内传出马科斯身体不好和国内政局不稳的消息,阿基诺准备结束流亡生活,回国联合反对派势力推翻马科斯。1983年8月13日,阿基诺去教堂做完弥撒后,告别他的妻子和孩子,和他的好友及数名记者从纽约向洛杉矶出发。8月14日,他持一份马西亚尔·博尼法西奥的护照从洛杉矶出发,前往新加坡。19日又从新加坡赴香港,转乘台湾的飞机赴马尼拉。1983年8月21日中午,一架从台北起飞的中国台湾航空公司的811次民航班机,在菲律宾马尼拉机场徐徐着陆。飞机停稳后,三位身材魁梧的军人进入机舱,向从美国流亡回来的菲律宾反对党领袖贝尼尼奥·阿基诺走来。人们以为,这是政府对阿基诺这位反对派政治家采取的保安措施。不料,当阿基诺被三个人簇拥着走下舷梯时,突然响起清脆的枪声,紧接着又是一阵枪响。五十一岁的阿基诺脸朝地倒在跑道上,头部和脖子上仍不停地冒着鲜血,另有一个军人仰面朝天,血肉模糊地躺在附近。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阿基诺被刺事件。阿基诺是菲律宾前反对党领导人,在菲律宾颇有影响。他无辜惨遭杀害引起很大震动。马尼拉有百万人为阿基诺送葬。全国范围的抗议浪潮此起彼伏。人们穿着黄色圆领汗衫,高举黄色旗帜(黄色是阿基诺生前最喜欢的颜色),要求严惩凶手。当时马科斯政权下令成立五人调查委员会,任命前最高法院法官阿格拉瓦女士为主席,从1983年11月起开始调查。这位颇受反对党拥戴的伟大领导人究竟是被谁暗杀的呢?人们对这个问题疑虑重重。难道是素来与阿基诺有干戈的马科斯派人干的吗?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杀害阿基诺的凶手就是他。然而,马科斯对此极力的为自己辩解,说自己与阿基诺被害无关,而且还指出凶手就是共产党人。阿基诺的夫人科拉松·阿基诺则一直认定马科斯就是杀害自己丈夫的真正凶手。为了为自己的清白作证明,马科斯又下令要对阿基诺的遇害进行“彻底清查”。有两位日本记者声称他们曾目击阿基诺被枪杀的情况,其中一位是阿基诺的朋友,自由撰稿人若宫清,另一位是共同社记者上田胜男。他们描述到:飞机降落后,三名身穿军服的人登机,其中两人夹住阿基诺,一人跟在他们的身后走下机梯。阿基诺下去后,三名军人中的两人突然掏出手枪,从不到一米的距离向阿基诺开枪。阿基诺被枪击后,停在机旁的深蓝色大型军车上,下来一个身穿蓝衬衫的男子,一个身穿藏青色军服的士兵用莱福枪对准另一个军人腹部连发数枪。于是地上躺着阿基诺和另一个男子的尸体。而同阿基诺同机的数名美籍记者则称是穿蓝色工作服的男子开枪杀害了阿基诺,菲律宾治安当局也说是这位身穿机场工作服的男人。经过调查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查出杀害阿基诺的凶手是一个穿机场运货人员蓝色工作服的人,名叫罗兰尔·加尔曼·旺达,三十三岁,原先居住在新怡诗夏省的萨拉戈萨,后来在布拉干省的圣来格人定居,这位名叫罗兰尔·加尔曼的人的职业就是雇佣枪手。然而,具有很高政治洞察力的人都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次枪杀案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其幕后一定有一个黑手,而加尔曼仅仅是这次枪杀事件中的“替罪羊”、“牺牲品”。对于此次枪杀事件,阿基诺的妹婿回忆,阿基诺在飞机上曾跟他说过,阿基诺在台北曾获得情报,自己到达马尼拉后会被暗杀,而暗杀者也会被当场射死,所以阿基诺在抵达马尼拉机场前穿上了防弹背心(事实上凶手却朝他的头部开了枪)。那么,这样的情报又是谁提供的呢?或许这个人了解这次事件的全部过程。又会是谁知道当天阿基诺穿有防弹背心的呢?否则凶手为什么只向阿基诺的头部开枪呢?这个事件听起来让人感到十分蹊跷。在阿基诺命案调查委员会内部,关于谁是凶手谁是幕后指挥问题也出现了不同看法。主席阿格拉瓦认为政府对暗杀行动不负任何责任,武装部队参谋长贝尔没有参予此事。其他四名委员会成员则认为,政府一直关注着阿基诺的行踪,故此对他遇刺负有不可推缷的责任,贝尔与此案脱不了干系。于是1984年11月,调查委员会发表了两份看法不同的调查报告,不过两个报告都指出暗杀行动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报告公布后,人们纷纷要求审判贝尔。1985年1月,检察院向法院起诉,指控贝尔和其他二十五名军人。贝尔曾是马科斯的司机兼保镖,随着马科斯官阶的升迁,贝尔也不断得到提拔,直到统领二十万大军的参谋长。在国内外舆论的要求下,马科斯只好把心一横,答应设立特别法庭。审判包括贝尔在内的任何指控人员,1985年2月,特别法庭开庭审理此案。八个月工夫,开庭五十三次,传讯各种证人一百零八名。在一批证人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被称作“哭泣女郎”和“亲吻女郎”的两名妇女。“哭泣女郎”名叫雷贝卡·基汉诺。她与贝·阿基诺同乘一架飞机回国,因当场目睹阿基诺被杀而吓哭了,故被称为“哭泣女郎”。她曾出庭作证说,她亲眼看见站在阿基诺身后的一名身穿咔叽军装的士兵对准阿基诺的头部开了一枪。然而被告的辩护律师却向法庭提出了与阿基诺同机回国的另一名证人。此人名叫佩拉吉娅·伊拉里奥。她因在机上吻过阿基诺,故被称作“亲吻女郎”。她声称亲眼看见加尔曼在停机坪开枪打死了阿基诺。法庭经过两个月的研究,否定了“哭泣女郎”的证词,理由是她曾被控犯过罪,因携带伪造外币和假支票等在香港被捕过,以此证明她的证词不可信,并于12月初宣布凶手就是加尔曼。而加尔曼又在机场被值勤的一名士兵当场击毙。这名士兵是“执行职责”,不存在任何预谋,因而包括贝尔在内的二十六名军人全部无罪释放。对于法院的判决,菲律宾许多人认为是欲盖弥彰。可是,原告律师又提不出其他有力证据和证人来推翻法院的判决,阿基诺谋杀案就此收场。这样的宣判结果并不能让广大的菲律宾人民满意,于是在人民中掀起了一场反对马科斯政府的热潮,而且人民的情绪十分高涨。于是马科斯的政府便陷入了一种动荡的局面。马科斯被迫宣布于1986年2月7日举行总统大选。阿基诺夫人与统一民族组织劳雷尔达成协议,联合起来参加正副总统竞选,从而扭转了反对党四分五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在反对党人的拥护下,阿基诺的夫人被推选为菲律宾总统,而马科斯则逃往菲律宾避难。1986年6月6日,菲律宾成立了以最高法院前法官康拉多·瓦斯克斯为首的三人特别委员会,重新审理阿基诺遇刺案。最后宣布原马科斯政府特别法庭的判决无效。9月16日,反贪污法院下令逮捕谋杀阿基诺的包括贝尔在内的二十六名军人。案子至此好像已经可以结束了,但是新证据的出现又有了新的线索。1987年8月19日,菲律宾反贪污法院重新开庭审理阿基诺案。在此次审理中,关于阿基诺被害事件又有人提出了新的证据。菲律宾职业摄影师亚历山大·洛伊纳出示了三十九张大照片和四十张幻灯片。这些照片显示,枪杀阿基诺的子弹是从阿基诺背后射入的,子弹穿过他的头部后从下巴出来,子弹的轨迹是由上至下的。这些证据表明,阿基诺是在走下飞机时被人从身后开枪击毙的。在1988年1月4日的听证会上,马尼拉国际机场的工人巴塞罗纳证明,他说阿基诺被杀害的当天,他驾一辆拖车在马尼拉机场停机坪上,眼见阿基诺与三名警卫从飞机上下来。阿基诺身后一名士兵用枪对着他的后颈开了枪,阿基诺向前倒下。可是没隔几秒钟,又一声枪响,这时加尔曼就倒下了。阿基诺枪击案中,虽然新的证词又提供了新的线索,但是整个案件的过程还是迷雾重重,阿基诺机场断魂案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