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世界名人之 未解之谜

世界名人之 未解之谜

作者:廉永清字数:74084状态:连载

第六章 中国卷——名人奇事

孙悟空的原型是谁?
孙悟空是神话故事中最被人熟知的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无所不能,又极聪明,幻化无常。但孙悟空这个人物并不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凭空设计出来的,他是根据流传的神话整理而成。而孙悟空这个形象也有其来源,鲁迅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本国货”,胡适则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外国人。在中国神话中,孙悟空是无所不能的神猴。大家也普遍接受《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出生的描述,是从石头缝里面蹦出来的。但是,学术界对孙悟空原型的研究分成几大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孙悟空
鲁迅认为孙悟空原型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中的怪兽———淮涡水神无支祁为证,认为孙悟空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从而认定孙悟空的原型来自中国本土。 但胡适则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季羡林先生也认为,孙悟空的基本形象是从《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而来,但后来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才变成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换句话说,他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一个受多元影响兼收并蓄的艺术形象。质疑“印度传入说”的学者曾提出疑问,《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到底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传入中国的?日本女学者中野美代子认为,《罗摩衍那》的故事很有可能是从海路传到福建泉州的。 她的理由是,古代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南海,过马六甲到印度,或再经印度海路向西到达阿拉伯或东非,或由陆路到阿拉伯或欧洲。而“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宋朝,其主要的出发地就是福建的泉州。泉州开元寺的一幅猴行者浮雕也似乎让中野美代子找到了“孙悟空生在福建”的答案。据了解,泉州开元寺内有两座建于南宋时的石塔,东边的叫镇国塔,西边的叫仁寿塔。两座塔的塔身都有浮雕,其中仁寿塔的四层上有一方猴头人身的浮雕。它头戴金箍,身穿直裰,足登罗汉靴,项挂大佛珠。在它的左上方刻有“猴行者”三字,当地人都习惯地称其为孙悟空。尽管中野美代子找了很多证据来证明她的观点,但她自己也承认证据并不充足。近百年来,谁是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说法: 孙悟空
唐代高僧“释悟空”说 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后病在犍陀罗国,病好后他就出家了。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比玄奘晚了四十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安西,曾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变化过程中,人们便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石磐陀”说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时所收的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孙悟空与唐僧和石磐陀与玄奘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都具有向导的作用;行者的身份相同;石磐陀由于是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所以,极有可能将“胡僧”译传为“猢狲”,从而为玄奘取经神魔化提供了契机。也有人将种种学说综合起来,认为孙悟空是种种可能综合的结果。其实,孙悟空正如中国神话中的人物一样,不是某一方面就可以造就的形像。民间的传说大都是“拼合”而成,而不是取一家之说。孙悟空或许就可以看成是传说的“集合体”。神医华佗只是个传说?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若称赞某位医生医术高明,多用“华佗再世”来比喻。华佗是中国古代的一名神医,比中国古代另一位名医扁鹊医术还要高明。与其相关的比较有名的历史事件是为关羽刮骨疗毒。后因想要替曹操开颅治病,被曹操杀死。另外还有许多关于华佗的历史故事。然而在条件有限的古代,真的堪比现代的精湛医术吗?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们心中称得上可以起死回生的大夫就是华佗。据说华佗的医术很高明,曾经替关羽刮骨疗伤,后来因为想要替曹操开颅治病,被曹操杀死。但是历史上真的有如此传奇的人物吗?史学界历来看法不一。有人说这只是个神话,也有人说华佗确实存在,只不过在后来的传说中他的医术被人渲染得过于高超了。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华佗是一个神话传说,他的原型来自于印度佛教传说,他称这和曹冲称象一样,都是从印度神话传说中衍化出来。陈寅恪这种观点的根据是:①虽然陈寿著的《三国志》的大部分史料都可信,但是陈寿也经常将流传的印度故事进行改编和杂糅,然后写进他的书中,而且真假难辨,这就为鉴定古代历史书籍记录的是不是史实增加了困难。②他认为华佗是印度语“阿伽陀”的汉语发音,来自印度神话,被陈寿等史学家安排到了某人身上。③《三国志》中记载了华佗治病的很多传奇故事。陈寅恪认为华佗为曹操治病,纯属抄袭之作。中国的这位神医的高超医术绝大多数是从印度神话故事中抄袭而来的,而在中国历史中从来没有发生过。陈寅恪还说华佗的原型是印度神医耆域。因为所记载的华佗治病的故事都与印度神医耆域治病故事雷同。如《三国志》记载,华佗治病时,会先让必须动手术的病人服下麻沸散,然后再破腹取出患结。病患如果是在肠子里,就切开肠子进行清洗,再把腹部逢合,在伤口敷上药膏,四五天后伤口便痊愈了,不再疼痛,病人自己也没有感觉,一个月左右,伤口就会完全长好。这个故事其实来自于耆域治拘闪弥长者儿子的病。而且中国的古籍上并没有关于麻沸散的记录,最早的记录也只是宋朝才出现的“曼陀罗花”,不过只能止住微痛,像做手术这样的疼痛曼陀罗花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事实上,全身麻醉手术都必须用吸入或静脉注射麻醉药,不能口服。而且做手术的医生需要懂得解剖学的知识,在华佗的时代中国人根本不可能会知道这些。后世所传的“华佗画像”和“华佗庙”也并无史料记载,有人推测“华佗画像”是后人凭着想象所画出来的。而替关公刮骨疗伤和建议曹操用斧头砍开脑袋治疗头风病以及最后被杀都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不过也有人反对以上观点,认为在许多历史书籍中对于华佗的记录很多,不可能是人人都编造出来的吧?而且就算和印度神话有相同之处,也不能说明中国古时真的就没有华佗的存在。而且陈寅恪把华佗的名字与印度教的名字扯在一起本来就有些牵强,因为中国有很多名字是从印度语中演变过来的,怎么就能下定论说华佗只是中国的一个神话?看来,历史上究竟有没有神医华佗还有待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但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华佗已经成为中国医学的“医神”了。孔子是私生子吗?
孔子是中国儒学先师,两千多年来其言行和观点,深受古代士族的顶礼膜拜,乃至今天也被人们认为是一代“圣人”。《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有学者认为孔子“野合”就是孔子的父亲和别的女子在一起生下了孔子,孔子是叔梁纥的私生子。孔子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开创祖师,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就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中奠定了无法动摇的地位,孔子也被尊称为“孔圣人”,其言行与思想为后世敬仰。然而现在却有人说孔子是私生子,此说从何而来呢?孔子
在史书上关于孔子出生的真实记载其实寥寥无几。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对此的记载是:“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因此有学者认为“野合”就是孔子的父亲和别的女子在一起生下了孔子,是叔梁纥的私生子。在蔡尚思等著《孔子思想体系》一书中也认为孔子是私生子。蔡尚思认为孔子十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颜氏去世,直到临死颜氏也没有告诉孔子有关他身世的事情,孔子还是从邻居那里得知的。颜氏既然隐瞒孔子这么长时间, 说明她生孔子前一定远离孔家独居。孔子也自称“吾少也贱”。这些都证明孔子的母亲是一位家境贫寒的少女, 可能是奴隶或平民的女儿, 与叔梁纥显然属于两个阶层。因为据史料记载叔梁纥是商朝人后裔宋襄公的长门嫡裔,贵族出身,会武功,后流亡到鲁国,为卿大夫,仕任陬邑宰。因此, 对于“野合”, 蔡尚思认为只能是指彦氏在野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 迫使她怀孕而生下孔子。因此他得出孔子是个私生子的结论。也有人说是在一次春社祭祀中,叔梁纥与颜氏女相遇“野合”。但之后,两人似乎再也没有相见过。孔子从小与母亲生活长大,“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就去世了。颜氏女也就并未将孔子的生身父亲告诉孔子。但是有不少学者反对孔子是私生子的说法。因为唐朝人理解司马迁所说的“野合”是叔梁纥年老而孔子母亲颜征在年少,两人的结合是不符合礼仪的。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也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就是说当时的人将老夫少妻称为“野合”。民间画像孔子
还有两种关于孔子出生的说法。祈祷而生说。这是一种被渲染上了神话色彩的说法。说孔子的父亲和母亲祈祷于尼丘山, 感受黑龙的精灵而生孔子。此说见于东汉郑玄《礼记·檀弓正义》所引《论语撰考谶》: “叔梁纥与征在祷尼丘山, 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在今天看来此种说法的荒谬是显而易见的.梦生说。《春秋演孔图》记载说: “孔子母征在梦感黑帝而生, 故曰玄圣.”又说:“孔子母颜氏征在游太冢之陂, 睡梦感黑帝使请己, 己往, 梦口语曰: ‘汝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 生丘于空桑之中。”但是此说更是不可信。不管孔子是不是私生子,都无法撼动他在中国历史中的位置。如果孔子出生真的很卑贱的话,也只能更加证明孔子成为一代儒学先师的艰难。也许正如一些人所言,知道了孔子是私生子又能怎样?孔子王国维为何要投湖自杀?
在民国初期,中国出了许多著名学者和学术大师,王国维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杰出的古史学家、诗人、哲学家,也是十分受学生欢迎的导师。据说王国维很“怪”,他脑后还留着一条辫子,常常是一身长衫,活脱脱的清朝遗老形象。1927年,五十岁的王国维竟投湖自杀。他的死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猜测,王国维为什么要投湖自杀。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是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哲学家,国学大师。尤其是他对词典的研究有独到的造诣,对古文学、古器物、殷商制度以及西北地理、蒙古史的考据,都有非凡的成就。在当时人们的印象中,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怪人”:在清华大学研究院众多西装革履的教授中,他却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衫,脑后拖着一条辫子,厚厚的圆眼镜后面是一对充满忧郁的眼睛,活脱脱一个前清遗老;而到了讲堂上。他那双眸子里却闪出熠熠光彩,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变成了深受学子们欢迎的学识渊博的导师。但令人不解的是,王国维在他五十岁那年,正值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竟投昆明湖自杀死了。他的死引起了学界的轩然大波,人们纷纷猜测:王国维为什么要投湖自杀?梁启超把王国维比作“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和为楚国“忧愁忧思”投江而死的屈原。并有两事可证:第一是他的遗书中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之句。可以看成他要为已经灭亡的清朝“殉国”的思想;第二是伪皇帝溥仪还赐谥“忠意”于他,并为他举行了葬礼。因此有人说王国维是为了“殉清”、“完节”而死。许多人赞同此说,认为王国维是中国传统的文人,有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1923年,他被清朝重臣罗振玉引荐,当了清宫南书房行走,被废帝溥仪提任“文学侍从”。还被加恩赏五品衔,破例允准他可在紫禁城内骑马。这个知遇之恩使他铭记一生。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赶出北京时,他当时就想跳进神武门御河里“以身殉国”,可见他在思想深处早有“殉清”的打算。再加上他自杀的那年春天,北伐军进逼北方,势如破竹。听说湖南豪绅叶德辉被国民革命军杀了,又听说革命军要杀拖辫子的人。有人猜测说,王国维是怕自己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与其被杀,不如自杀,还能得个“忠君”的美名。但也有许多人反对这种看法。因为当溥仪逃到天津时,他没有跟着去,也没有像郑孝胥等人那样效命于复辟阴谋,给日本人当走狗,而是潜心于学术研究之中,这在清朝遗老眼里实际上已经是“失节”了。另外,王国维认真研究过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对历史上的节士、遗老并不是很崇拜,这说明他与清室的关系并不密切,不可能到为已经走向灭亡的清朝殉国的地步。后来又有人说溥仪“赐谥”是受罗振玉伪造的“王国维遣折”所骗而行,所以人们对“殉清”一说就都持怀疑态度了。其实,王国维死时,清王朝灭亡已有十年之久,溥仪也当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王国维也从教做学问多年,如果他真的忠于大清,那么大清灭亡的时候,他就该自杀了,何必还要等到十年之后?至于说他怕被北伐军所杀更不足信,因为王国维不是贪生怕死的人。还有人认为,王国维自杀与罗振玉债务有关。当时有两件传闻,弄得很大:一是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记叙的一件事,说是清帝内务府大臣绍英托王国维代售一批字画,罗振玉以代卖为名,将所得画款一千余元作为王国维应还他的债款通通扣下,王国维无法对绍英作交差,愧而觅短见。二是史达在《王静庵先生致死原因》一文中所述的一件事。说是罗振玉与王国维是亲家,但是罗振玉在王国维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女婿死了以后就把他的女儿接回了家,令其为夫守节,并且逼王国维每年供他女儿生活费两千元。而当时,王国维与罗振玉合伙做生意失败,王国维欠罗振玉巨债且无力偿还,罗振玉催逼很紧,并与之绝交。王国维对此“又惊又愤”,因而萌生自杀的念头。但反对此说者仍有人在,他们认为,王国维每月有四百块银元的收入,不至于因债主逼债而走上绝路。何况,罗振玉在王国维死后还送了一千块银元为其办丧事,并在半年内出了四集《海宁之忠意公遗著》,从这些来看,两人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恩怨。另外还有一说,王国维是因为社会动荡,报国的志向难以实现,随即产生自杀的念头。不管怎样,王国维的死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令人惋惜的事情。屈原是《涉江》的作者吗?
中华传统节日五月端午节是后人纪念屈原的专门性节日。他是我国著名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屈原的作品约有二十五篇。比较让人熟知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离骚》中的名句。《涉江》也被认为是屈原的作品,但不少人认为《涉江》的作者不是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公元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的作品据考证有二十五篇,即《离骚》一篇,《天问》一篇,《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一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涉江》也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但有许多的人认为《涉江》不是屈原写的。龚维英在他的《屈原赋辨伪》就持这种观点。他的根据是:①屈原是将自己比喻成伍子胥并还称赞他的。因为伍子胥仕楚遭迫害后叛楚归吴,后来,他又导吴军入楚都郢,鞭(平王)尸以报私仇。伍子胥对夫差还是愚忠,又刚愎自用,并“嘱其子于齐鲍牧”。除此外,他爱楚国时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建树,富民兴国的策略等,而屈原虽遭迫害仍誓死不离楚国。他忧国忧民,“恐皇舆之败绩”、“哀民生之多艰”,屈原还“明于治令,娴于辞令,……造为宪令”。又“举贤授能”。而且屈原对楚君之忠是基于对人民的热爱的。但在《涉江》中却说“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这四句则分明是“强迫屈原推崇伍子胥的,是作伪者露出的一个大破绽”。②屈原在《天问》中曾发出“彭铿斟雉,帝何乡?受寿永多,夫何之长?”的质问,嘲讽那些长生不老的神仙们,可在《涉江》却发出“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的感叹,这不太符合屈原藐视神仙的思想。③《涉江》中有“哀南夷之暮吾知兮”句,其中“南夷”是春秋战国时候其他国家辱骂楚人之词,而屈原自为楚人,他不会用这个词骂自己。不过,刘青松却认为《涉江》是屈原作品。首先,他认为屈原是有可能推崇伍子胥的。一是屈原在《天问》中说过“吴光争国,久余是谁?”是将吴、楚加以对比,说明任用贤才的重要,吴国因用伍子胥所以称霸;同时,暗认了伍子胥之贤。这是他推崇伍子胥的佐证。二是当时的楚国氏族风气较重,伍子胥是因楚平王杀他全家才叛离楚国的,在屈原的思想里,伍子胥还是个忠臣。其次,《涉江》中“子胥逢殃”句是作者发出的感叹。据说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称霸,但夫差继位后,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了。屈原由此得出忠臣不得好报的结论,因而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不会比伍子胥幸运。刘青松认为屈原把伍子胥自比是合情合理的。最后“南夷”一词可以理解是屈原的愤怒之词,是斥责楚国统治集团的。屈原已经逝世两千多年了,他留给我们的是永远的精神财富和伟大的爱国精神主义。但《涉江》究竟是不是屈原所作,还有待人们去考证和认定。墨子究竟是谁?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本人据说是一位面目漆黑的非常传奇式的人物。然而历史典籍对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生平却只有寥寥记载,连其姓氏和出生日期这些被视作基本介绍的资料也没有。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而墨子本人,据说是一位面目黧黑刻苦自励的非常传奇的人物。然而对于像墨子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的生平,古代历史典籍中却记载不多,连他的姓氏和出生日期到今天还是一个谜。1.姓名之谜一说墨子姓墨名翟。大多数人认为墨子姓墨名翟。《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都这么称呼他。《元和姓纂》明确说墨子乃孤竹君之后,本墨胎民,改为墨氏。而《新唐书·艺文志》也沿用这种说法。 一说墨子姓翟名乌。墨子
南齐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则称墨翟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琅环记》也同意此说,并认为墨子姓翟名乌。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树屋书影》更具体地提出:“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认为他姓翟,并将姓转成名;而“墨”是一种学派。晚清学者江琼在《读子卮言》则更进一步说明,古代确实有“翟”这姓氏,但无“墨”姓,而且战国诸子中儒、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都没以姓作为学派名,因此墨应该是学派的名称。 另一说墨子是称呼外国人的。近代学者胡怀琛研究墨子,他认为墨、翟都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的汉语谐音,是用来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国人。 还有一说墨是古代一种刑罚。近代学者钱穆的《墨子传略》从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古人犯轻刑,则罚作奴隶苦工,故名墨为刑徒,实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墨子和弟子们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这样就被称为墨了。而历史上西汉淮南王英布遭黯刑后称为黥布,也是一证。而翟确实是名,因《墨子》和《吕氏春秋》记载墨翟,往往称“翟”。虽然墨子的姓名到最后仍没有探究出来,但是人们说他长的很黑,难道墨子这个名字是从他的长相而来?2.出生地之谜一说鲁国人。据《吕氏春秋》高诱注:“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下,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就是说,墨子曾学于史角之后,以此定墨子为鲁人。二说宋国人。《史记·孟荀列传》、《汉书·艺文志》、葛洪《神仙传》、《昭明文选》李善注、《荀子》杨保注,均以墨子为宋国人。三说楚国人。清代毕沅《墨子注序》以墨子为鲁阳文君的关系,鲁阳城是楚国的地方这一点,则认为墨子为楚国人。四说印度人。1928年,胡怀琛先生在《东方杂志》、《中国学术周刊》上发表《墨翟辨》、《墨学出于印度辨》二文,后又撰《墨子学辩》一书提出了“墨翟出于印度”,“墨翟为印度人”之说,还提出“墨翟为印度婆罗门教徒”一说,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很激烈地争论。胡怀琛在他的《墨子学辩》一书中从哲学、科学、文学、文字、风俗、器物、姓名、肤色、弟子八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当时同意他的观点的还有卫聚贤和太虚法师等人。金祖同先生曾撰《墨子为回教徒考》一文,也基本赞同墨子为印度人一说。但是此说在中国史料中并没有记载。因为墨子的姓名和出生地都没有明确地记载,所以后人在说墨子的时候,就是各说一词,让人搞不清楚墨子究竟是哪里人。鬼谷子确有其人吗?
鬼谷子是纵横家的鼻祖,因隐居于鬼谷,故自称为鬼谷子,相传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苏秦、张仪、庞涓、孙膑都是其弟子,但历史上究竟有没有鬼谷子却说法不一。鬼谷子鬼谷子为纵横家的鼻祖,相传是姓王名诩,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隐居在鬼谷,故自称鬼谷子。鬼谷子长于养性持身和因事刚柔之势,为作纵横捭阖之术。所谓纵横,即合纵连横,战国时七国争雄的外交手段。合纵就是六国联合拒秦;连横就是六国分别事秦。据说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然而,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个人物,却说法不一。1.将鬼谷子看作神《仙传拾遗》说鬼谷子“疑神守一,朴而不露,在人间数百岁,后不知所之”。杜光庭《录异记》也认为:“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西化流沙周未复还中国。”2.鬼谷子并不存在乐一在注《史记·苏秦列传》时说:“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他把苏秦看作鬼谷子。清朝人翁元圻在注《国学纪闻》时更明确地说:“秦仪,即鬼谷子。”有人认为鬼谷子是泛指隐士,唐朝人李善注《文选》说:“鬼谷之名,隐者通号也。”既然认为鬼谷只是隐者的一种“通号”,实际上也就是认为“鬼谷”并非实有其人。3.对鬼谷子存在持将信将疑的态度清朝人秦恩复以为,“或云周时豪士,隐于鬼谷者,近是。”(四部备要本《鬼谷子》)所谓“近是”不过是指接近正确而已,未作完全肯定。现在也有学者认为“欲证鬼谷子真有其人,终不可得其确”,同时认为“鬼谷其人,又不全虚”。(《古籍整理论文集·鬼谷子研究》)新版《辞海》、《辞源》在介绍鬼谷子时,前面都冠以“相传”二字,以示不作确切肯定。4.鬼谷子是战国时楚国真实人物虽然现在找不到完整介绍鬼谷子的史料,但是从大量古籍来看,历史上确实存在鬼谷子。但问题是,这些史料是真实的历史记载,还是记录的传说,就没有人能确定出来了。因此,争论还会一直持续下去。李小龙死于暗杀?
1973年,国际著名影星李小龙暴死在家中,让整个中华都为之哀伤,然而其死因却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李小龙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暴死在女友丁佩家中,年仅三十三岁。他的死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许多人认为这不是一般的死亡。据说当日李小龙拍戏以后到女友家中喝了杯啤酒后就去休息了。然而等丁佩看他时,李小龙早已失去了呼吸。虽然被送去抢救,还是没有挽回这位让全中国人都自豪的人的生命。李小龙死了以后,人们纷纷猜测他的死因,直到今日也没有被解开。最流行的说法是李小龙是被人暗杀的。有人说李小龙因为倡导中国武功而在美国得罪了一些同样练武的人。更有传言说美国黑手党曾经想拉拢他,但被他拒绝了,从而引来了杀身之祸。至于如何被暗杀的,也有解释,说他是被一种能够在体内迅速分解的草药毒死的。第二种猜测是李小龙因为对镇痛药物过敏导致了脑水肿,最终造成死亡。这个观点也是官方的结论。官方尸检时发现李小龙的体内含有大麻和镇痛剂的成分。难道这就是元凶吗?据和李小龙比较接近的人说,李小龙在死前的一段日子,脾气很暴躁,脸色也比较难看,有人猜测他是受了药物的影响,因为他当时要吃很多的药和维他命来维持体能和训练。李小龙
第三种猜测是运动过量猝死或过劳死。有人说李小龙每天运动都是高负荷的,一旦运动量超过人体的极限,就有可能引起暴毙。第四种猜测是李小龙可能死于1995年医学界发现的“突发性癫痫死亡”,病发原因是压力太大、睡眠不足导致的突发性心律不正常或呼吸困难,以致心脏或肺部功能突然停止。也就是说李小龙死于身心俱疲。据说尸检报告上曾写道,李小龙身体没有受伤的痕迹,除了大麻外,体内没有其他毒品,止痛药的含量也不是很多,而颈部也没有药物过敏时所特有的浮肿症状。所以,长期研究李小龙死因的菲尔金斯大胆地把李小龙的死与癫痫猝死症联系了起来。否定了三十三年前提出的“过敏致死”的说法。但是并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李小龙之死本来已经是个谜,但谁也没想到,李小龙的儿子李国豪二十年后也莫名其妙地死在摄影棚中,而美国警方最后仅以意外作了结尾。这是意外吗?是仇杀在继续,还是李国豪发现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