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世界名人之 未解之谜

世界名人之 未解之谜

作者:廉永清字数:74084状态:连载

第七章 中国卷——红颜引祸水

自古“红颜祸水”、“红颜薄命”都是形容姿色美好,然而结果都不好的女人。而古代也常将灭国之罪归咎于那些长得漂亮的女人,如妲妃、西施、貂蝉、杨贵妃等都是一群“祸国泱民”的女子。沉鱼落雁也好,闭月羞花也好,往往同社稷江山连在一起。虽然现代人大多认同这样的观点,仅凭她们一人之力是不可能让一个朝代毁灭的,但一个朝代的灭亡或发生动乱却和她们有或大或小的关系。这些长着倾国倾城容貌的女子在古代注定是悲剧的命运。妲己是一代妖姬吗?
妲己在《封神榜》中被称为是迷惑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狐狸精。也被人们称为一代妖姬。据传纣王就是在她的迷惑下走上众叛亲离和国家灭亡的悲惨命运。《史记》载:妲己是苏护之女,乃一个美若天仙、能歌善舞、国色天香的美人,在商纣王征伐苏护部落时被好酒贪色的纣王掳入宫中,尊为贵妃,极尽荒淫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纣王为博她欢颜而创,并为了讨好她发明炮烙之刑。后被周武王所杀。 在《封神榜》中妲己被写成了是受了石矶娘娘派遣迷惑商纣王,使商纣王江山断送的狐狸精,相当于西施这种女间谍,可惜最后寸功未表,反被割掉了一颗如花似玉的大好头颅。 在许多稗宫野史中都说妲己是一个蛇蝎美人,千古淫恶的罪魁祸首,比如:纣王为了讨好妲己,派人搜集天下奇珍异宝,珍禽奇兽,放在鹿台和鹿苑之中,每每饮酒作乐,通宵达旦,荒废国事。有一年严冬,妲己看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和常人的不同,叫纣王命人将他双脚砍下来,研究那两只脚不怕寒冻的原因。又有一回,妲己看见一个大腹便便的孕妇,为了好奇,不惜叫纣王命人剖开孕妇肚皮,看看腹内究竟,白白送了母子二人的性命。妲己怂恿纣王杀死一个叫比干的忠臣,还残忍地剖腹挖心,以印证传说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窍”的说法。苏妲己但这不过是传说,据《晋语》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这就是说妲己是纣王征战得胜的“战利品”。据说有苏氏是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所以才会有《封神演义》这般附会。虽然这里所说妲己不是狐狸精变的,可照样是遗患一朝的坏女人。 根据正史记载,纣王不但投妲己所好,作“新淫之声、北鄙之舞、靡靡之乐”,同时,“积糟为邱,流酒为池,悬肉为林,使人裸形相逐其闲”,彻夜长饮,欢嬉达旦。真可谓荒淫之极。但是现在的史学家都说这是后人给妲己盖上的罪名,认为就凭一个女子不可能将一个朝代毁灭了。那么他们的根据是什么呢?一、在春秋时期关于比干的死只是“谏而死”,但到了战国,比干的死法多起来。屈原说他是被投水淹死,吕不韦的门客则说他是被剖心而死,到了汉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说是纣王剖开他的心是为了满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圣人”的心是不是七窍。而在晋朝,皇甫谧因为是医生的缘故,所以写些文史文章的时候,也不免会犯些“职业病”,又演绎出纣王在妲己的怂恿下,还解剖了怀孕的妇女,要看看胎儿形状。后人如是加工,就贴附现在的纣王和妲己的身上。二、关于“酒池肉林”、“炮烙”的传说,周代并没有记载,到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据说是由韩非子先提出的:“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 ,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 从而妲己的妖孽和毒辣形象也逐步升级。从《尚书》里讨伐纣王的一句“听信妇言”开始,到《国语·晋语》:“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再到《吕氏春秋·先识》:“商王大乱,沈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方。”都还是不太离谱的合理推断,但到了后来就妖魔化了,尤其是《封神榜》尤甚。但有学者说纣王性情刚猛,好自用,不喜听人摆布,妲己只能算是他晚年生活的伴侣,谈不上言听计从,干涉到商朝的政治策略;倘若妲己在被帝辛宠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政治权力,何以有苏氏的一族人,始终就没有能够得势呢?妲己的恶名是周人宣传的结果。 如此说妲己根本不是一代妖姬,而是后人逐渐累计给她强加上去的。不过也有人说,如果妲己不坏,怎么可能被后世这么唾骂呢?而且妲己是苏护的女儿,他们为什么要这么毁坏自己亲人的名誉呢?就是因为妲己的确做了人神共愤的事情。还有人说周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历代宫廷权力斗争中,亲情是渺小的。周人是为了给大家树立一种大义灭亲的“榜样”,让他们的出兵反商看上去更加地顺乎天意。王昭君出塞之谜
昭君出塞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据说王昭君由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而被毛延寿有意画丑,未得到帝王的宠幸。直到十年后,昭君出塞前才被汉帝召见,汉帝大惊,也因此杀了毛延寿,但仍未能阻止昭君远嫁塞外。也有人反对这种说法,认为昭君出塞是毛延寿一手安排的。王昭君(约公元前52~公元前20)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这句成语是根据历史典故而来。“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
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妻子。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女”入选掖庭的。后来,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但是关于昭君出塞的原因却有分歧。最流行的是王昭君因自傲,未买通宫廷画师毛延寿,因而被丑化。未能受皇上宠幸的昭君觉得不能在宫中这样等到老死,于是自请去匈奴。经汉元帝同意,她便出塞去和亲了。后来,因此,汉元帝还杀了画师毛延寿。王昭君到了匈奴,生儿育女,俨然一个贤妻良母。可是好景不长,没几年,呼韩邪单于驾崩。单于氏之子继位。依匈奴习俗,王昭君要嫁给继子为妻。昭君不从,上书汉朝要求回汉宫。此时元帝已死,成帝即位,成帝敕令她从胡俗,无奈之下昭君又成了新阏氏单于的王后。又传,王昭君觉得屈辱,最后服药而死。还有人说王昭君出塞是毛延寿设下的救国计策。宫廷画工见王昭君美貌异常,怕汉元帝贪恋美色步纣王后尘,于是将昭君有意丑化。后来汉元帝虽然见到了王昭君想反悔但最终忍痛割爱。历史上一些文人大大赞扬了毛延寿此举,认为他这样做不但使元帝免于沉溺女色之祸,而且昭君出塞确实对汉边疆的安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王昭君是被毛延寿设计出塞的还是因为没有贿赂毛延寿,最后伤心不得已离开汉朝,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打上了问号。“冲冠一怒为红颜”
历史上都认为吴三桂投降清朝,帮助清朝夺得天下。而且民间将吴三桂投降清朝的原因大多归于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强行掳去,激怒了吴三桂,使吴三桂反水,从倾向投降李自成的天平转而与多尔衮借兵共同讨伐李自成。那么,吴三桂为何投降了清朝呢?是因为形势所迫,还是像《圆圆曲》中所说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1644年,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他带兵入卫首都。三月吴三桂率师入山海关,到达丰润的时候北京城已被农民军攻破,崇祯帝自缢殉国。他立即撤兵回山海关,观望局势的变化。李自成和清朝都看上了吴三桂,李自成派原居庸关总兵唐通前去招降吴三桂。给吴三桂送去了四个月军粮和白银四万两,并许诺只要吴三桂投降大顺,一定会对他裂土封侯。这对于已缺饷一年多的山海关守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吴三桂已有降意。但就在这时,吴三桂突然接到了一封密信,说李自成在京城向前明官员追赃,吴三桂的家产也被查抄,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遭到严刑拷打,已经奄奄一息。而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霸占。吴三桂闻之大怒,发誓与李自成势不两立。另外,吴三桂在加入李闯王阵营之前,从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官吏的悲惨处境就意识到李自成对待投降之人的残酷态度。虽然李自成许诺千般好,但若没有了利用价值,不知要落个什么下场,这一件件事情交织到一起,吴三桂彻底打消了投降李自成的念头。吴三桂态度的变化,引起李自成的一阵警觉,决定亲征吴三桂。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兵十万,号称二十万东出京师,浩浩荡荡地开往山海关。吴三桂闻讯大惊,自忖自己在这种缺粮断草的情况下根本无力抵抗李自成的军队。无奈之下,吴三桂想到了曾经数次招降自己的清朝,此时,正有十几万八旗劲旅陈兵关外,虎视眈眈,寻机入关。但是,吴三桂从小便在同清朝作战的环境中长大,自己也同清军血战百余次。要投降自己的死敌,吴三桂也着实拉不下面子。为了自保,他被迫派使者到清营中试探。最后,他提出向清朝借兵。条件是给予清朝财帛,而且还割地给清朝。这时清朝对明朝这边发生的事情也是了如指掌,他们也正想藉此机会,攻入中原,夺取天下。多尔衮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清军日夜兼程二百里,于二十一日傍晚抵达关外。这时吴三桂正在同李自成大顺农民军血战,两军在一片石地区己激战了一整天,再打下去吴三桂的军队就很难支持下去。吴三桂再次派使者到清营,催清军加入战斗。但是,此时的多尔衮变了条件,不再满足以吴三桂所言“不唯财帛,将裂地以酬”,而是坚持要剃发以降,才肯出兵。吴三桂别无选择,只好剃发投降了清朝。此后,吴三桂与清军在山海关附近共同击败农民军。李自成弃北京退走山西,吴三桂也返回北京。清军入北京城后,取代了明王朝的统治政权。而陈圆圆又是何等人物,真能令两位统兵千万的大将军为之动情,甚至不惜一场血与火的征战?陈圆圆是苏州教坊中的一名歌妓,尤善歌舞,是教坊中的花魁。后来,陈圆圆受到了崇祯帝周皇后之父周奎的赏识,把她买入府中,等待时机送给崇祯皇帝,以分田妃之宠。而吴三桂到周府做客,看中了陈圆圆,周奎便做人情把她送给了吴三桂, 从此同吴三桂成为红颜知己,很受宠爱。但是由于吴三桂身为辽东重将,无法在京中常住,便把她安放在父亲吴襄的府中。自己则回到宁远督师。此后,明廷内忧外患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李自成的农民军直逼京师;清朝军队也从东北面发起进攻。吴三桂镇守山海关不久,闯王李自成便率大军攻入了北京,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城中旧臣遗老全部遭到了搜捕,吴襄及全家也在其列,而貌美的陈圆圆被闯王的心腹大将刘宗敏看中,便夺为侍妾。吴三桂见信后,火冒三丈,一怒之下杀掉大顺使者,萌生了降清的念头。从中可见陈圆圆被夺是吴三桂反水的直接原因。陈圆圆但也有人说不能将所有原因都归于陈圆圆,因为虽然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感情很深厚,但吴三桂更看重的是个人前途,起最关键作用的还是当时的历史环境。 明朝灭亡初期,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存在着四股比较大的政治势力。一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二是关外的清朝政权,三是江南偏安的南明小朝廷,四就是吴三桂。四股力量之中,吴三桂的力量最小,没有地盘。但是由于他所处的位置的极端重要性,吴三桂成为各方争夺的一块大肥肉。李自成的大顺想要招降吴三桂,但是由于农民军特有的为政方式,触到了吴三桂的痛处,使吴三桂觉得大顺政权并不可靠,绝非自己的托身之所。再一个就是南明的小朝廷。应该说南明由明朝藩王入主,有些正统的幌子,但是这个小朝廷同灭亡的明朝一样,昏暗至极,在吴三桂的眼中南明君臣也都是些酒囊饭袋,没有什么用处。崇帧帝自缢后,南明德福王朝曾想封吴三桂为蓟国公,吴三桂拒绝了这个封爵。  剩下的就只有清朝政权了。客观地说,吴三桂在感情上并不会选择清朝。他自幼同清朝作战,可谓血海深仇。可以说是李自成逼反了吴三桂。是农民军一系列不合时宜的做法把吴三桂推向了清朝的怀抱。这即是促使吴三桂降清的原因。先是夺其家财,后又拘禁其父,再又夺其爱妾,致使吴三桂情绪激动。更为失策的是,在吴三桂举棋不定之时,贸然举兵讨伐。把处在清朝和李自成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的吴三桂彻底的推向了清朝的怀抱。 清朝定都北京不久,命阿济格为大将军,西征李自成农民军,吴三桂也随清军出征。农民军且战且败,顺治二年(1645)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下落不明。八月,吴三桂回到北京,被清朝晋封为亲王。此后的十余年间,吴三桂剿灭了南明永历政权,把桂王从缅甸捉回,在云南处死。后被清朝封为平西王,留镇云南。而吴三桂后来又反水,从云南起兵,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是却一呼百应,主要原因不是吴三桂,而是因为多尔衮采取的许多诸如圈地、剃发、逃人法等等危害了汉族大地主的利益和民族感情政策。不过,吴三桂早先在缅甸把永历帝给杀掉,后来到湖南自立为王,却犯了个大错误,不免身死名裂。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哪个更准确一些,还需进一步论证。虞姬的墓地在哪里?
《霸王别姬》是中国戏曲中很有名的曲段,《史记》也记载了虞姬为断项羽后顾,拔剑自刎,其大义凛然,忠于爱情的精神犹让人佩服。但《史记》中却没有记载这位重情的女性葬在了哪里。虞姬为西楚霸王项羽爱姬,常随项羽出征。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趋于败局,于公元前202年,被汉军围困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南),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哀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史称《垓下歌》。 此际,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随侍在侧的虞姬,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以断项羽后顾之私情,激项羽奋战之斗志,希冀胜利突围。虞姬如此大义凛然、忠于爱情,人民至今传颂不已。这段历史被司马迁记录下来,但是却没有记录这位英烈的女性葬在了哪里。所以千百年来引起了人们的猜测和探寻。以下有几种说法供人们参考。1.虞姬墓在安徽省灵壁县在《中国名胜辞典》中记载:“虞姬墓在安徽省灵壁县城东75公里,宿(县)、泗(县)公路旁。墓前有一石碑,横额刻‘巾帼英雄’,右为‘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左为‘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它是依据清康熙二十三年撰的《凤阳府志》、乾隆年间撰的《灵壁县志》和《宿州志》。南宋诗人范成大出使金国,途经泗州,曾作过一首诗为《虞姬墓》。诗云:“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墓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诗人在诗中自注:墓“在虹县下马铺(今泗县)三十七里。”《重修虞姬墓碑文》中也有记载:“灵壁之南,垓下之旧址也。其东则虞姬墓在焉。”“或谓定远之南,亦有姬墓,彼葬其首,此葬其身,花歌草舞,傅会有之,头岱腹嵩,荒唐颇甚。”但清沈德潜编录的《古诗源》中,只收录了《垓下歌》,没有收录虞姬的和歌。沈德潜在书中注道:“虞姬和歌竟似唐代绝句矣。故不录。”因此有人说虞姬的和歌是后人杜撰而来的。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指出:“清陈锡路《黄奶余话》云:唐傅奕考核《道德经》众本,有项羽妾本。齐武平五年(公元574年)彭城(灵壁)人开项羽妾冢得之。羽,美人见幸者,人知有虞耳。乃复有耽嗜元虚,整理铅椠,如此一侍儿,亦是大奇。”这又作何解释呢?如果灵壁的墓是虞姬墓,项羽在逃跑时,又怎么会将关于别的女子的刻本记载放入虞姬墓中呢?由此推测,灵壁的墓就不可能是虞姬的墓。2.虞姬墓在安徽省定远县《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寰宇记》也云:“虞姬墓,在(定远)县南六十里。”清康熙三十九年撰的《定远县志》亦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五尖山,山有五峰,县七十里,旧传项羽曾别于此。”但人们并没有在定远县找到虞姬墓,但在定远县当地,至今仍流传着虞姬随项羽逃到定远后自刎,葬在定远县的传说。3.虞姬墓在安徽省和县清道光年间撰写的《和州志》有:“美人虞姬自刎后,羽将其头系于马项下,突围骑奔,乃至一山下,原插在姬发上之兰花失落,后人遂更山名为‘插花山’,山上建有庙,曰‘插花庙’,亦曰‘鲁妃庙’、‘虞姬庙’。一云:在州北七十里阴陵山之阳,庙祀鲁妃,即项王之虞姬也。项王曾为鲁公,故以鲁妃传耳。妃甚有知,远近祷子者辄应。方春,男女奔赴庙。”直至今天,每年三月三日,当地群众都戴着野花到插花山的虞姬庙里祈祷得子。清光绪二十七年撰的《直隶和州志》也载:“清朱彝尊《乌江谒项王祠题名》云:‘去此祠(项王祠)三十里即阴陵故道。有虞姬墓,墓前有祠,村民祈子者,率祷祠下,必插花以识之。’”关于和县的虞姬墓还有一个传说:虞姬自杀后,项羽不忍将虞姬的尸首抛下,于是就将虞姬的人头割下来,挂在马头,将她身体就地掩埋,便带兵突围。项羽本想将虞姬的头颅带回江东厚葬。但到了和县阴陵山,受一农夫欺骗,陷入大泽中(即和县红草湖),被汉军追上。此时他的兵将所剩无几,害怕突围不出去,只好将虞姬的头颅葬在阴陵山南面的小山上。后人为了纪念虞姬,便在山上建了墓,盖了庙。上面的几种说法都有依据,也都十分有道理,但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呢?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明确。杨贵妃是否死在马嵬坡?
杨贵妃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绝色的容貌和传奇的一生都曾引发无数文人骚客的评价。然而,杨贵妃的最后命运是怎样的呢?据史料记载,唐天宝十五年,发生安史之乱,洛阳沦陷,唐玄宗不得已狼狈逃出京都。杨贵妃因紊乱朝纲,被玄宗下令自缢于马嵬驿,香消玉殒。可是,在众多的野史中却与史书记载相差甚远,这为杨贵妃是生是死留下了一个历史谜团。杨贵妃杨贵妃
有的人认为,杨贵妃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以“后患仍存”为由,强烈要求赐杨贵妃一死。唐玄宗无奈,只得下令。杨贵妃“遂缢死于佛室”。 也有人认为,杨贵妃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杜牧曾写道:“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温庭筠也曾赋诗:“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在这些诗里面都认为杨贵妃被乱军杀死于马嵬驿,而不是被迫上吊自杀。 还有人说杨贵妃是吞金而死。在刘禹锡所作的《马嵬行》一诗写道:“……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诗中所写来看,杨玉环是吞金而死的。另外,也有与以上几种不同的观点,就是杨贵妃没有自杀于马嵬驿,而是被贬为庶人,并流放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蕴含着另一种意思。假设以“长恨”为篇名,写到马嵬就不用写了,何苦还要在后面假设个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从而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军中正乱,杨贵妃不明去向,只有金银散落一地。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了起来。白居易《长恨歌》说玄宗回长安后要为杨贵妃重造陵墓,结果是“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了杨贵妃也许是被人救走了。 更有人认为,杨贵妃最后逃亡到了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译丛》第五期,张廉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说,当时马嵬驿被缢死的是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为贵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杀他,于是与高力士合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海上漂泊,辗转来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终在日本安度晚年。 但是有人说当时到日本十分艰难,杨贵妃一个弱女子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突然让她在大海上飘荡,能忍受得了吗?所以杨贵妃最后到达日本这一说法并不可信。杨贵妃究竟是否死在马嵬坡,至今也无人能解。西施的最终结局
西施原是越国的一名浣纱女,因为容姿绝色被勾践要求去迷惑夫差,做越国的内应。西施自知亡国之恨,便答应了。但是在勾践灭吴以后,这位为越国作出重大牺牲的人却消失不见,踪迹全无了。从那以后,谁也不知道西施最后的命运是什么。提起西施,也许想得最多的是“红颜祸水”的真实映照,吴王夫差就是因为贪恋西施美色而被勾践灭了国家。勾践灭吴能够取得胜利,除了他有卧薪尝胆的勇气和毅力,也少不了西施的功劳。如果不是西施时时向勾践透漏吴国机密情报,色迷夫差,也许越国还未达到兵强马壮的时刻就被夫差剿灭了。西施
民间传说姑苏城破,吴国灭亡之时,西施的恋人范蠡来到吴宫深处,将西施救出,从水道进入美丽的太湖。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后,范蠡化名陶朱公,以其治世之才,经商致富,与西施过着极尽豪华的人间生活,最后福寿双全而终。但是此说并没有根据,据东汉史籍《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记载,吴国灭亡后,勾践开始屠杀功臣,范蠡自知如果不归隐或辞去官职,恐怕也难逃一死,所以他很果断地请求勾践允许他归隐山林。随后范蠡乘船独自离去。从这可以看出,西施并没有随范蠡离开。第二种说法是勾践认为西施是不祥之人,将西施沉江。《墨子·亲士》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吴越春秋·逸篇》也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意即西施在吴越争斗中,被勾践利用,勾践灭吴成功后,认为西施是不祥之人,就把西施装在袋内沉入江底。后人也多同意这种观点。但是《东周列国志》中记载沉西施是越王夫人所为,说勾践垂涎西施美色,班师回国时也带回了西施。越王夫人眼见勾践日益沉迷于美色,心中顿生杀意,于是让手下偷偷引出西施,绑上大石头将西施沉入江中。越王夫人还对西施说:“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第三种看法是西施是被吴国人乱棒打死的。这些人认为当勾践的军队打败吴国的时候,吴国人就知道了西施原来是越国的奸细,于是就群起用木棒打死了西施。《史记》是以严肃著称的书籍,但对西施却没有记录,为什么司马迁这位史学巨匠对西施绝口不提呢?这点很让人费解。西施的最终归宿在史料中的记载很少,这就引发了后人长达两千多年的猜测。乱世红颜——貂蝉三谜
“狼烟四起,征战不休。乱世三分,红颜几何?”这是古人对貂蝉发出的感叹。有人评论说“貂蝉千古第一美人计,铺就一纸三国梦。”貂蝉,作为一代绝色美女,曾让无数英雄豪杰为之神魂颠倒,然而自从吕布白门楼殒命之后,这位胆色俱佳的奇女子便此不见了踪迹。关于她的一切也都成了千古之谜。出生地之谜有人说貂蝉出生在临兆。《三国志平话》中貂蝉向王允自我介绍:贱妾本姓任,来自临兆。也有人说貂蝉出生在陕西米脂县。据说米脂县有一洞,传说是貂蝉的父亲与母亲成婚的地方,因此取名为貂蝉洞。《米脂县志》记载:“貂蝉洞在城西艾蒿(今杜家石沟乡艾好湾村),亦俗传也。”还有人说貂蝉是忻州木芝村人。在元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中,貂蝉对王允说:“您孩儿又是这里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红昌,因汉灵帝刷选宫女,将您孩儿取入宫中,掌貂蝉冠来,因此唤做貂蝉。”忻州民间也说:忻州无好女,定襄无好男,意思是自忻州出了貂蝉,定襄出了吕布后,当地风水都被占尽了。除了这些,据木芝村的老者说,该村外曾立过“貂蝉故里”的石碑,村中还有墓与庙,还有一条以王允命名的街道等。身份之谜貂蝉到底是什么人呢?她的身份又是什么?第一种观点认为貂蝉是王允的歌妓。王允,在汉灵帝时,任豫州刺史,献帝登基后任司徒一职。当时汉朝被董卓所控制,王允为了铲除董卓,于是想就利用美人计来达到这个目的。于是王允想到了貂蝉,王允对她说明了其中情由及利害关系,貂蝉为报恩答应了王允。她按照王允的要求,以她的美色挑起了吕布和董卓之间的矛盾,最后,利用吕布杀了董卓,为王允排除异己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二种观点认为她是董卓的婢女。董卓,本为凉州豪强,在灵帝时,任并州牧一职。公元198年,董卓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据《后汉书·吕布传》载:“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常小失意,卓拔戟掷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侍婢情通,益不自安。”这段记载的就是凤仪亭掷戟之事。由此可知,貂蝉是与吕布偷情的董卓婢女。 第三种观点认为貂蝉是吕布之妻。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载 :“建安(汉献帝年号)元年六月,半夜的时候,吕布的部下郝萌在河内发生反叛,这个部下率领士兵包围了吕布所居住的邳府,反叛的军士在外面高喊,吕布不知道那个部下是谁,于是就拉着妻子从侧门逃出,后来到了都督高顺的营寨。本来吕布想命令陈宫、高顺守城,他自己带领兵马来切断前来援助叛军的曹操军队运输粮食的道路。但是吕布的妻子却对吕布说:“陈宫、高顺素来不和,你一出去,他们一定不能同心对付敌人。如果你因此丢掉这个城池,你还有立足之地吗?并且你曾把我丢在长安,被庞德侮辱,今日你也不用顾及我。”吕布听到妻子之言,愁闷不能决定。这里所说吕布妻子据说就是貂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貂蝉是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据《三国志·关云长传》注引《蜀记》曰:“曹公与刘备围布于下邳,云长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云长心不自安。”从这段记载中可知秦宜禄的妻子是很有姿色的。另外,因为关羽先想娶其为妻,可是由于曹操“自留之”,所以引起关羽的妒忌。他妒火中烧,一刀便把秦宜禄的妻子给杀了。元人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就是以此事创作而成。因此,秦宜禄之妻也成了传说中的貂蝉。貂蝉是生是死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只叙列吕布白门楼殒命,便以一句“妻女运回许都”作结。貂蝉是随失败的吕布同赴了九泉?还是被胜利的曹操掳回了许昌?这个疑问从群雄争霸开始一直到归晋统一也没有解开,是罗贯中无意间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还是出于某种考虑有意识地避开不谈?我们无从得知。只是自此,貂蝉的生死就成了千古之谜,在1971年时还有人称看见了貂蝉墓,但也有说是她女儿的墓。关于貂蝉的死主要有这样几种传说:一说是曹操得知关羽把貂蝉藏在静慈庵,就暗中派人缉拿,貂蝉为绝曹的野心,遂扑剑自杀;一说貂蝉出家为尼,其间写了佚名的《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寿终庵中;一说曹操采纳荀攸之计,为离间桃园三兄弟,而把貂蝉明许关羽,暗应刘备,为绝曹念,关羽杀了貂蝉;还有一说是,关羽把貂蝉送回了木耳村(今木芝村),貂蝉一直未嫁,所以村中便有了貂蝉墓及纪念殿堂,还在后殿供奉了关公。最新的版本是成都北郊一位曾姓老人曾捡得一块碑,碑文曰:貂蝉,王允歌姬也,是因董卓猖獗,为国捐躯……随炎帝入蜀,葬于华阳县外北上涧横村黄土坡……按此说,貂蝉极有可能流落于蜀中而了结残生。红颜薄命,这在中国古代美丽的女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貂蝉,因为一段历史故事而流传千古,但是生前死后之事却没有准确说法,这真是历史的悲哀,还是当时女子被轻视的缘由而不被史学家记入史册呢?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