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多变的两栖动物

多变的两栖动物

作者:雅风斋字数:73898状态:连载

第七章 两栖动物之疑

人们对两栖动物充满了好奇,有的人对它们一知半解,有的人对它们一无所知,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疑问。现在就为读者朋友深入浅出地解答这些问题。
 
 两栖动物有哪些特征?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温不恒定,卵生;幼体一般在水中生活,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并且开始用肺呼吸;没有鳞片,有很丰富的黏液腺辅助呼吸;它们大多晚上出来活动,白天躲藏;在酷热和严寒的季节,它们以夏蛰或冬眠的方式度过。
无足目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型细而修长,没有四肢,尾巴很短甚至没有,外形和蚯蚓类似。
有尾目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形呈圆筒形;有四肢,但是很短;长尾终生相伴且侧扁;爬行,大多数成员以水栖为主,和蜥蜴类似,如大鲵(即“娃娃鱼”),属于现生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
无尾目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既短又宽;有四肢,较长;成体之后尾巴退化;跳跃着进行活动;幼体为蝌蚪,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必须经历变态,如蛙和蟾蜍。
 
 两栖动物都“变态”吗?
两栖动物是变态发育。大多数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像鱼一样有尾巴,并用鳃呼吸,而它们的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尾部消失。这个发育的过程叫“变态”,是这类动物的一个重要特点。陆生两栖动物的皮肤薄而裸露,没有鳞、毛或羽覆盖,皮肤腺体发达。它们大多用肺呼吸,但有的水生种类终生用鳃呼吸。它们的卵没有硬质的卵壳,多数产在水里或潮湿的环境中。
 两栖动物怎样控制体温?
当两栖动物觉得冷时,行动就会很缓慢,因此它们得保持体温,从而保持活跃。两栖动物冷时,需要从外界取暖。它们会在阳光下取暖,一旦暖和了就又回到阴凉处。
两栖动物如果在寒冷的冬季不能得到足够的热量保持活跃,就会寻找一个地方,如满是泥的塘底,躲避低温。这时,它就进入一种像睡觉的状态,叫冬眠。冬眠期间,心脏跳动缓慢,体温也很低。两栖动物停止用肺呼吸,通过皮肤得到全部的氧。
 
 两栖动物怎样运动?
地球上有很多种两栖动物,它们的运动方式是不同的。同一种两栖动物在生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运动方式也有很大差别。
青蛙和蟾蜍都会挖洞,它们有两种挖洞方式,一种是头朝前,用前肢来挖洞;另一种是把足当作铲子来挖洞。
两栖动物一生中会经历很多阶段的不同生活。在小时候,其大部分成员是在水中度过的。在水里生活,它们不能在水中进行跳跃、步行或者爬行。青蛙的幼体蝌蚪,可以在水中左右摆动尾巴自由自在地游动。还有水生的蝾螈、蚓螈等生物,它们都可以像鱼儿一样在水中自由地摆动。成体的青蛙和蟾蜍也会游泳,在水中用后肢后蹬来推动自己前行。
蚓螈在陆地上爬行时和在水中游动的姿势很像,呈“S”形摆动。陆生的水螈和蝾螈的运动方式也像在水中游泳一样,通过身体两侧做波浪形的摆动来前行。
 
 两栖动物吃什么?
两栖动物一般都是食肉的,一般以昆虫、蠕虫、蜘蛛等为食物。较大一点的两栖动物还以小的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甚至螃蟹为食物。有的科学家声称,两栖动物有时会把鱼类作为自己的食物。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两栖动物在对鱼类下手的时候,肯定会对嘴里的鱼进行咀嚼,而鱼身上的刺会扎伤它的嘴和喉咙。就在这个时候,它有可能被鲨鱼吞食。
 
 两栖动物和鱼类有何关系?
根据传统观点,两栖动物是从鱼类进化而来的。但迄今为止,人们所找到的进化得最为“先进”的鱼与最初等的两栖动物之间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也就是说,在最高级的鱼和最低等的两栖动物之间,似乎还应有一个过渡环节,虽然大多数人对于这个环节一无所知,但一些欧美的古生物学者们已在默默地寻找了。
1992年,一位名叫艾温的瑞士地质学的研究生来到爱尔兰西南海岸遥远的瓦伦提亚岛上采集标本,当他沿着海岸线行走时,无意中发现了一行150个神秘动物留下的石化了的足迹——那是印在约3.65亿年前形成的泥盆纪岩层之上的。实际上,这些足迹很可能是当时一种不知名的动物遗留在赤道一条浅水小溪中的。
艾温仔细地测量了足迹,认为这种动物有近1米长,而且生着强壮而粗大的尾巴。由于足迹中没有尾巴的痕迹,因此科学家们推测这种动物并没有在干地上行走,而是在浅水中游弋,用大尾巴当舵使。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专家相信,生有四肢的陆生动物是从古代生活在湖泊中的鱼儿在湖水干枯时期演化而成的。那些鱼用自己的双鳍支撑着身体移向其他的水坑,鳍最终演变成了四肢。
但在爱尔兰的发现却使一些古生物学者改变了观点。他们认为这种动物是从长有大量水生植物的沼泽中演化而成的。因为,围绕着粗大的植物似乎更容易游泳或爬行。
1987年,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的一位古生物学家J.克拉克在修理近1吨重的岩石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四足动物化石。这种动物生有粗壮的腿,尾巴与身体几乎一样长,脊背上还有长长的鳍。它有像鳄鱼一般的大嘴,里面布满了锋利的牙齿。
克拉克从解剖学的观点认为,这种动物的髋关节和踝关节无法支撑它在陆地上的体重。它的肋骨纤细,无法承受上陆活动所需要的肌肉。它那像鱼一样的大尾巴上陆肯定是个拖累,几乎无法爬行。这种四足动物头骨上的神经系统与现生的鱼类相似,从头一直延伸到尾部。这种四足动物也生活在距今约3.6亿年前的泥盆纪。
看来在鱼类与两栖动物之间还的确可能存在过渡环节,人们依然在苦苦地寻找着,以求真正揭开生命进化之谜。
 谁是寿命最长的两牺动物?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出现在中国,名叫“大鲵”。为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大的可达到1.8米长。
早在《山海经· 北山经》里就有它的记载。人们习惯上称它为“娃娃鱼”。
娃娃鱼的身体上有黑色云斑。一般生活在海拔100~2000米的水流湍急、水质清凉的石缝和岩洞多的溪流中,它白天隐藏起来,傍晚或夜间活动。娃娃鱼肉白嫩,可食用和可有制药。
除了娃娃鱼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之外,它还是寿命最长的两栖动物,它在野生环境下可以存活20年,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可以活到25岁,可谓是两栖动物中的“寿星”。
 已消失的两栖动物有哪些?
在过去的40年左右时间里,因气候变化和栖息地减少以及真菌的侵害,已消失了10种两栖动物,它们分别是:
生活在哥斯达黎加的金蟾蜍,最后一次被人发现是在1989年。这种蟾蜍可能是已经消失的两栖动物中最著名的一个。金蟾蜍家族也一度非常兴旺,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它们的数量却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急剧减少,最后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胃育溪蛙,最后一次走进人们视线是在1985年。它们繁育下一代的方式非常独特:雌蛙会将卵吞下,卵孵化成小蝌蚪并在胃中长大,幼蛙最后从母亲的嘴巴钻出。
美索不达米亚喙状嘴蟾蜍,最后一次被人发现是在1914年。这种蟾蜍的头部呈金字塔形,很容易分辨。
生活在危地马拉的杰氏火蜥蜴,最后一次露面是在1975年。这种火蜥蜴的身体黑色与黄色相间,已知标本只有两个,其中一个标本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人从美国加州的一家实验室盗走。
生活在刚果(金)和卢旺达的非洲油彩蛙,最后一次被发现是在1950年。人们对它们的了解知之甚少。
生活在厄瓜多尔的里奥·帕斯卡多粗脚蟾蜍,最后一次露面是1995年4月。它们的消失可能与壶菌病有关。
生活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或乌兹别克斯坦的土耳其斯坦火蜥蜴,最后一次露面是在1909年。这一年,有人在帕米尔和撒马尔罕之间某地发现两只土耳其斯坦火蜥蜴,自此便再也没有发现这种火蜥蜴的踪影。
生活在委内瑞拉的猩红蛙,最后一次被发现是在1990年。这种蛙类曾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雾林的溪流内。
生活在以色列的胡拉油彩蛙,最后一次出现是在1955年。1955年捕获的一只成年胡拉油彩蛙是最后一个能够证明这种蛙类依旧存在的证据。
生活在婆罗洲(一半属马来西亚,一半属印度尼西亚)的桑巴斯溪流蟾蜍,最后一次走进人们视线是在20世纪50年代。砍伐树木导致的溪流内沉淀物数量增多可能与桑巴斯溪流蟾蜍数量锐减有关。
 
海洋中为何没两栖动物
全世界大约有3000种两栖动物,分布比较广泛。不过,令人奇怪的是,海洋中却从来见不到两栖动物的踪迹。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知道,海水含有大量的盐分。而现代两栖动物的身体覆盖着裸露的皮肤,体内细胞与外部环境容易直接接触。两栖动物体内的液体和血液里的盐分比起海水里所含盐的浓度要低得多,两栖动物一旦进入高浓度的海水里,体内的水分就会大量向外渗出,导致失水过多而死亡。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一般在含有1%盐分的水域里,两栖动物就无法长期生存;在含盐浓度超过1%的水域中,两栖动物很快就会死去。现在的海水的含盐浓度一般都达到2%以上,有的甚至高达4.2%,因此,绝大多数两栖动物是不能栖居于海洋中的。
 
  生物分类学上蛙类有哪些?
无尾目两栖动物习惯上被统称为“蛙类”。它们包括了狭义的蛙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青蛙等)和蟾蜍类。这二者的区别在生物分类学上并不是非常严格,被称为蟾的也可具有较强的跳跃能力,被称为蛙的也曾发现弧胸型肩带(如皱皮蛙)。
 
  蛙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是怎样的?
蛙类早期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通常以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为标准。大多数种类,从受精卵开始至胚胎发育完成可分为24~25个时期。
受精卵期:从卵受精到第一次卵裂沟出现为止。通常蛙胚的动物极呈棕黑色,植物极呈乳白色。
囊胚早期:经多次卵裂后,分裂球的数目增多,且体积逐渐变小;胚胎表面高低不平,细胞界限清楚;随着囊胚腔的形成及扩大,胚胎的直径开始变大,但并不明显。
囊胚晚期:细胞继续分裂,体积更小,数目更多,细胞界限不明,胚胎表面光滑。
原肠早期:在赤道板附近的地方出现唇形凹陷,其背侧即为背唇。
原肠中期:由于动物极细胞分裂的速度较植物极细胞快,所以,处于背唇位置的动物极细胞分裂后,形成下包之势,将植物极逐渐包入,植物极细胞就逐渐内卷,背唇向两侧扩展加深,形成半圆形的侧唇,并继续延伸,直至形成一圈为止,即形成圆形胚孔。位于胚孔位置的卵黄被称为卵黄栓。
原肠晚期:随着动植物极细胞的继续外包和内卷,胚孔逐渐变小,直至最后被包入。
神经板期:胚体纵轴开始伸长,背部变为平坦,并逐渐形成一前宽后窄的勺状神经板,其狭小部分与原口相连接。
神经褶期:胚体继续伸长,从神经板前端两侧开始隆起,并向后延伸形成神经褶,中间凹陷形成浅而宽的神经沟。
胚胎转动期(神经沟期):两侧神经褶逐渐向中间合拢,神经沟变深而窄,直至愈合形成神经管为止。此时胚胎表面出现纤毛,纤毛的摆动使胚胎转动,但有些种类由于胚体较大、转动微弱,暂未出现可见性胚胎转动,如虎纹蛙。
神经管期:从神经管出现至尾芽形成为止。神经褶完全愈合,形成神经管,前端两侧出现感觉板和鳃板雏形,胚体纵轴继续延长。
尾芽期:从尾芽翘起至肌肉效应出现为止。尾芽明显翘起并伸长,鳃板更加明显,肾原基出现并逐渐明显,肌节出现,鳃板有明显凹陷而分二叶,视泡也较明显。
肌肉效应期:从肌肉效应开始直到心脏开始跳动为止。身体逐渐伸长,尤其尾部,躯干及尾会左右扭动,口部略呈窝状,出现吸盘雏形。
心脏跳动期:从心脏开始跳动至鳃血循环出现为止。鳃板形成明显的两对外鳃,肌节增多,视泡更明显,在胚胎的头部和躯干部之间,可看到心脏在微微跳动。
鳃血循环期:从鳃丝内出现血液循环至开口为止。这一时期大部分胚胎孵化出卵胶膜,侧卧水底,有时在水中,可作短距离的螺旋状游动。每侧外鳃两对,每对外鳃各分出许多鳃丝,口窝加深,鳃丝内有血液作脉冲式流动。
开口期:口内的口板膜穿通,口呈裂缝状,角质颌开始形成,但通常还未出现色素。眼的角膜透明,黑色的视杯显露,外鳃的鳃丝伸长。
尾血循环期:在尾部与腹部交界之处,可见到微弱的血液循环,并且随着胚胎的发育,血液流动愈来愈明显。颌齿雏形出现,眼珠明显。蝌蚪可作长距离游泳。
鳃盖褶期:在每侧外鳃基部出现皮肤槽,并逐渐向腹面会合,形成一条完整的肤褶,即鳃盖褶。晶体明显,肠管形成,口吸盘开始退化,身体及尾部的色素增加,尾长占全长的一半以上。
右鳃封闭期:右侧外鳃丝逐渐缩短,直至被鳃盖褶所遮盖,口部移向吻端,出现黑色的角质颌。肠管出现1~2圈弯曲。
鳃盖完成期:左侧外鳃完全被鳃盖褶所封盖,留下一个小孔,称出水孔。眼能自由转动,口吸盘退化消失,口能开闭自如。肠管卷曲成2~3圈。
 
  青蛙与蟾蜍有何异同?
青蛙和蟾蜍同属于两栖动物,两者超过两栖动物共性80%。青蛙和蟾蜍都长有一个无尾的蹲状躯体和一双强劲有力的后腿,而它们的前肢都比较短,还长有两个脚趾;眼睛也相同,同样地大,同样地凸出。它们大多居住在陆地或者靠近陆地的地方,捕食移动迅速的动物,尤其以昆虫为主要食物。
它们在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区别。青蛙的外表要比蟾蜍的外表好看,蟾蜍的外表丑陋。但不可貌相,蟾蜍的本领比青蛙全面多了。
青蛙只能跳跃,而蟾蜍除了跳跃之外还会爬行,并且相当灵活。在捕食方面,青蛙只有在保持蹲坐姿态的时候,飞行的昆虫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并做出一系列的机械动作,比如身体前倾、张嘴、伸舌头等;蟾蜍的视力比青蛙强得多,它们在爬行的时候也能捕食食物,一些不会动的小虫子也逃不出蟾蜍的眼睛。
  蛙和蟾蜍的天敌有哪些?
青蛙的天敌非常多,最为人们所知的就是蛇类。青蛙在遭到天敌攻击的时候,会吸气尽量把身体鼓大,让攻击它的蛇类吞咽难度增高,并发出类似婴儿哭泣的声音,像是在求救一样。
蟾蜍因为有毒,许多天敌基本上对它们敬而远之,但仍有某些蛇对于蟾蜍毒性的忍耐性比较强,如拟龟壳花蛇甚至是以蟾蜍为主食。
蟾蜍一旦被蛇攻击也会鼓起肚子,拟龟壳花蛇为了对付蟾蜍的这招,还演化出特殊的大牙,专门用于刺穿蟾蜍的肚子。
除了蛇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动物,如螃蟹、鸟类甚至水生昆虫,也会攻击蛙类。另外,青蛙也会被蚊虫或水蛭寄生吸血。
  蛙类和生态环境的质量有何关系?
蛙类是水陆两栖动物,它们一般被视为环境卫生的准确的晴雨表或指示器。
从前的都市郊区和乡村都有一片片宽阔的水塘,那里是蛙类生息的乐园。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乐园却被都市所吞噬,一些残存的青蛙虽然有幸生存下来,却不幸失去了田野,失去了禾苗,失去了活动的天地和自由,甚至只有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敢发出几声鸣叫,好似在一声声地呼唤着远离它们的同伴。
随着农药、化肥、温室效应和人类的捕食,青蛙数量日益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善待和保护农田的忠实守卫者、人类的朋友——青蛙。因为维护生态平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两栖动物的皮肤光滑裸露,没有鳞片覆盖,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或称冷血动物),有夏眠或冬眠现象。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以卵生为主,极少数是卵胎生,代表动物有青蛙、大鲵(娃娃鱼)、蝾螈、蟾蜍、鱼螈、鳗螈、泥螈、洞螈、肥螈、极北小鲵、蚂螈、虎螈、姬蛙等。
两栖动物在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两个阶段:幼体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没有成对的附肢;幼体变态后成为成体,有成对的附肢支撑着身体,在陆地上爬行或跳跃运动,这时是用肺呼吸。
爬行动物的身体表面覆有鳞片或角质板;运动时采用典型的爬行方式即四肢向外侧延伸,腹部着地,匍匐前进。它们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在严寒的冬季要冬眠,在炎热的夏季要夏眠。爬行动物是有脊椎的准备动物,它们的身体表面有鳞片。爬行动物的心脏只有3个心室,不像其他动物4个。绝大多数爬行动物是卵生,也有个别种类是卵在母体中孵化后再出生。
 
  乌龟是两栖动物吗?
严格地说,乌龟是一种半水栖、半陆栖的动物,而且是爬行动物,并不是两栖动物。乌龟是用肺来呼吸的,也没有鳃。两栖动物在水中生活大部分是产卵的需要,而乌龟的卵是产在陆地上的;乌龟自出生时起就用肺呼吸,而且是变温动物,所以它是爬行动物。
   鳄鱼和娃娃鱼都是两栖动物吗?
确切地说,鳄鱼是爬行动物,娃娃鱼是两栖动物,因为爬行动物的表皮有鳞片,而两栖动物的表皮是湿润的。
鳄鱼和娃娃鱼的关键区别在于,爬行行动能完全脱离水生活(只是不一定会这样做,可能还会在水中活动),但是两栖动物无法完全离开水生活。两栖动物的卵不具有羊膜,无法在干燥的陆地环境中孵化。但是爬行动物所产的是羊膜卵,因此具有很好的保水能力,且能在陆地上孵化。
 
  谁是世界上最毒的两栖动物?
箭毒蛙,毒剑蛙的皮肤里有许多腺体,能分泌黏液以润滑皮肤和保护自己,它们的分泌物毒性很强,仅1克的1/100000便足够使一个人中毒死亡。因而它们是世界上最毒的两栖动物。
  箭毒蛙能人工饲养吗?
箭毒蛙虽然体型很娇小,但它们的毒性足以令其他生物对它们退避三舍。
箭毒蛙有如此厉害的毒素,谁还会饲养它们呢?一般来说,最容易人工饲养的要属蓝箭毒蛙了。因为它们体型较大,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于其他的成员要好得多,再加上它们生性活泼好动,身体颜色艳丽,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生中就是这样的色彩,很受人工饲养者的青睐。
切忌饲养野生的蓝箭毒蛙,因为它们身体本身就会分泌毒素,再加上把吃掉的蜘蛛的毒液也转化并吸收成了自己的毒液,毒性也在增强。虽然不会致人于死地,但是潜在的危险也是不能忽视的。
特别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把人工饲养的箭毒蛙和野生的箭毒蛙放在一起饲养,这样会造成人工饲养的一些箭毒蛙中毒死亡。
  有不怕蛇的蟾蜍吗?
提起蛇,大部分人都会产生恐惧,而巨型蟾蜍就不怕蛇,确实有点不可思议。虽然蛇类是一般蟾蜍和青蛙的克星,但是如果碰到巨型蟾蜍,蛇恐怕要“礼让三分”了。
巨型蟾蜍分布于南、北美洲大部,在澳大利亚也能见到它们。它们非但一点都不害怕蛇,而且还能吃蛇。除了吃蛇之外,它们还吃其他的同类,甚至连小老鼠也不放过。
  青蛙怕淋雨吗?
青蛙怕下雨,遇见下雨的时候,它们会避雨。青蛙的皮肤会分泌出一种黏液,来保护因为太干而受到灼伤的皮肤。在下雨的时候,它们会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避雨的地方,通常会躲避在石头底下、树叶下面或者是别的东西下面,它们怕雨冲掉它们身体上的“保护乳液”。等到雨过天晴,它们都会唱着歌出来呼吸新鲜的空气。
 
  青蛙在雨天为何叫得特别响?
众所周知,青蛙在下雨天叫得特别响亮,它们的叫声此起彼落,一阵比一阵大。
因为青蛙喜欢阴凉潮湿的地方,所以下雨对青蛙来说是一件特别高兴的事。每当天阴快下雨的时候,因为气压下降,湿度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增多,青蛙的皮肤得到充分湿润,于是就会显得异常活跃。
在阴雨连绵的夏季,很多昆虫都在大量繁殖,为青蛙创造了获得好食料的环境。此时青蛙刚好度过寒冷干燥的冬天,正需要大量捕食昆虫以恢复体力。在既有好食物又有好环境的情况下,青蛙就不禁纷纷高声欢唱了,雄、雌蛙借此机会也在池畔水边交配繁殖后代。
  叶毒蛙为何奇毒无比?
叶毒蛙面目丑陋,身体很小,体重只有1克多,它们分布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等地。叶毒蛙的毒性是眼镜蛇毒性的50倍。只要用它身上十万分之一克的毒液,就能让一个人马上死亡。
叶毒蛙的毒共含有四种有毒物质,第一种是叶毒素,是最毒的物质;第二种是蛙毒宁A;第三种是高蛙毒素;第四种是非常不稳定的伪蛙毒素,这种毒素在室温下能自然地变成蛙毒宁A。
叶毒蛙的毒素是对人的中枢神经元起作用的。这种毒素对人体神经末梢有不可逆转的阻碍作用,人中毒后先是肌肉麻痹,然后呼吸麻痹,几秒钟后便会死亡。时到今日,人们也没有找到解这种毒的方法,所以在接触到这种蛙类的时候一定要特别小心。
  蟾蜍怎样求爱?
当一只雄蟾蜍向一只雌蟾蜍求爱时,就会发出低沉的叫声。如果一只骨瘦如柴的雄蟾蜍跑到气温较低的地方,它就能改变自己的声音,而变得低沉,使雌蟾蜍受骗,误认为对方是健壮的大雄蟾蜍。这种求爱常常发生在夜晚和雷雨中,这时的能见度比较差。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动物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他们发现,所有用于实验的14只雌蟾蜍都朝着声音低沉的嗽叭声跳去,这种喇叭声是模仿了8厘米大小的雄蟾蜍的叫声。它们对一只声音较高的只有5厘米的雄蟾蜍却不屑一顾。
既然低温能使雄蟾蜍产生深沉的具有诱惑力的声音,那么雄蟾蜍求爱的欲望越高,它们也就越往池塘中冷的地方跑。在美国北卡罗来纳的某个池塘里,动物学家发现,在8只最大的雄蟾蜍中,有5只趴在阴凉的栖息地。小雄蟾蜍往往被驱赶到岸上比较暖和的地方。不过它们偶尔也能设法悄悄地钻进池塘里去,模仿声音低沉的大蟾蜍,引雌蟾蜍上钩。
 
  青蛙怎样捕捉害虫?
别看青蛙长得笨头笨脑,它可是捕捉害虫的能手!在田野里、水沟边,如果有一只苍蝇飞过,它就能准确无误地把苍蝇捉住,吞入腹中。
青蛙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本领呢?原来青蛙捕捉害虫主要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翻舌捕食的取食方式,青蛙的舌头和人类的舌头构造不同,人的舌头后端固定,前端可以自由活动。而青蛙的舌头却是前端固定不动,后端能够自由翻转。因此,当苍蝇等昆虫飞过它的头部前方时,它能迅速地把舌翻出来,靠舌头上的黏液把苍蝇黏住,舌头缩回口中,把食物送入腹中。另一种方法是跳跃取食,当昆虫在它旁边出现时,青蛙的后肢用力跳起来,张嘴含住昆虫,然后吞咽下去。它就是用这两种方法互相配合,随机应变捕捉害虫的。
第 八 章
两栖动物的价值
在庞大的两栖动物世界里,有些成员或者是捕食农业害虫的能手,或者是为人解除病痛的良药,或者是人们的滋补佳品。它们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灭虫能手:蛙类
蛙类是指青蛙、蟾蜍等没有尾巴的两栖动物。我国大约有130种蛙类,几乎所有的蛙类都是人类的好朋友。绝大多数的青蛙和蟾蜍都是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它们中的成员有的可以在树上生活,有的在高山区生活,有的在水田、水稻等地方生活。
在农田里常见的蛙类有黑斑蛙、泽蛙、金线蛙、花背蟾蜍等,它们昼夜外出捕食害虫,是庄稼的益虫。据生物学家们统计,一只黑斑蛙每天大约可以吃掉70只虫子,一年就可以消灭害虫1.5万只左右。而一只泽蛙,如果放开肚皮吃的话,一天就可以吃掉266只虫子。如果每亩稻田里有1000只泽蛙,那么每天就可以消灭至少5万只害虫,在水稻生长季节里就可以捕杀害虫7000万只以上。它们真不愧为灭虫能手!
 
蟾蜍的药用价值
蟾蜍科的动物大约有250种,分布在除了澳大利亚和马达加斯加岛等海岛以外的世界各地,目前澳大利亚也引入了蟾蜍。
蟾蜍是众所周知的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它们全身是宝,蟾酥、干蟾、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名贵药材。
蟾酥就是蟾蜍的耳后腺、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制成的干燥品,是珍贵的中药材,里面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等功效,可治疗心力衰竭、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疾病。目前德国医学家们已经将蟾酥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日本生产的“救生丹”,我国著名的六神丸、梅花点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宝、华蟾素注射液等50余种中成药中都有蟾酥的成分。
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为干蟾皮,性寒、味苦,可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疽毒等症。近年来蟾蜍主要用于多种癌症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提高了对癌症的治疗效果,还减轻了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并改善了血象。
蟾蜍壳,是蛤蟆蜕下的角质衣膜,俗称“蟾衣”。《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蟾宝”,具有扶正固本,攻坚破淤,抗癌消肿之疗效,在民间素有治疗肿瘤、乙肝、腹水等疑难杂症的“秘方”之美称。
蟾衣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镇静、利尿、壮阳、抗感冒病毒的功效,并对肝腹水、癌症有显著疗效,还能使乙肝大三阳,小三阳转阴。蟾衣还能迅速有效地使人体体质增强、免疫功能提高,促进人体代谢的增衡能力。
此外,蟾蜍的头、舌、肝、胆均可入药;同时蟾蜍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还是营养丰富的保健佳肴。
用途广泛的泽蛙
泽蛙分布在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南方地区。它们生活在沼泽、平原、丘陵、田野、池塘等地。
泽蛙的体型较小,雄蛙约为42毫米,雌蛙约为52毫米。泽蛙的蝌蚪体长为36毫米,尾长23毫米,后肢长12毫米。
泽蛙的体色大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背面多灰橄榄色或深灰色,有时染以赭红色,有深绿色的斑纹而且很显著;上下颌缘有6~8条纵纹,两眼之间有横斑;背部正中常有浅乳黄或灰白色脊纹;四肢有横纹;雄性咽部为深色,其余都为灰白色。蝌蚪尾细弱;背部是橄榄绿色,上有棕褐色麻点。
泽蛙的前肢粗壮,指端钝尖;头长宽相等,吻尖圆,吻棱圆,颊部有向外倾斜的迹象。以诸如鳞翅目、直翅目、鞘翅目等有害昆虫为食物。每年的5~7月是泽蛙的产卵期,卵径约1毫米。
尽管泽蛙的体型很小,可丝毫不影响它们广泛的经济用途,它们的全体、皮、脑、肝、胆及蝌蚪均可作为药用,而且效果很好。
珍贵的林蛙
林蛙属于蛙科(即赤蛙科)陆栖蛙,产于美国东南部到阿拉斯加一带。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种类喜欢生活在比较潮湿的林地中。体色可由淡黄色变成粉红色、褐色或稍黑色。脸上有一不明显的黑色面罩。最大的体长约8.25厘米,声似鸭子鸣叫。
中国林蛙又称雪蛤、哈什蚂(哈士蟆),生长在我国的东北长白山脉东北部山区,是纯野生物种。中国林蛙含4种激素、9种维生素、13种微量元素和18种氨基酸,集药用、食补、美容功能于一体。
中国林蛙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清史《辽海丛书》中记载:“哈士蟆形似田鸡腹有油如粉,可做羹,味极美,唯兴京一带(抚顺东部区清原、新宾)有之,又称红肚蛤蟆。先人用其祭祖,后成为宫廷贡品,被誉为八珍之首。”所谓林蛙油就是雌性林蛙的输卵管(类似于胎盘),俗称哈士蟆油或哈蟆油。
中国林蛙油是集食、药补为一体的纯绿色珍品,含动物蛋白49.4%、脂肪4%、糖10%、淀粉4%。每100克林蛙油含347千卡热能,含19种氨基酸,总量为43.56克。微量元素含钙5.75%、磷0.052%、铁0.46%、钾16.5%、钠3.56%、镁13.5%、锌0.017%,尤其是锰的含量高达0.6%(对人体有抗衰老的作用),含对人体有特殊功能的油酸28%、亚油酸13.2%、亚麻酸17.6%,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激素,对性功能和性周期有明显改善,具有补肾壮阳的神奇功效。
浑身是宝的牛蛙
牛蛙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味道鲜美。每100克蛙肉中含蛋白质19.9克、脂肪0.3克,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营养食品,备受人们的喜爱。
牛蛙还有滋补解毒的功效,消化功能差或胃酸过多的人以及体质弱的人可以用来滋补身体。牛蛙可以促进人体气血旺盛,精力充沛,滋阴壮阳,有养心安神补气之功效,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牛蛙的内脏及其下脚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经水解生成复合胺基酸。其中,精胺酸、离氨酸含量较高,是良好的食品添加剂和滋补品。水解的复合胺基酸经分离提纯,用于医药、化妆工业。牛蛙的内分泌系统分泌各种激素,经提取可用于医药、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如脑垂体激素可用作鱼类、两栖类的人工催产剂,利于人工繁殖。牛蛙的胃腺、肠腺及胰腺含有丰富的消化酶,尤其是水解蛋白质的酶类含量高,可提取利用。牛蛙的胆汁经提取、加工后可作药用。蛙皮是制作外科手术线的优良原料。蛙油可制作高级润滑油。
牛蛙还有滋补解毒的功效,消化功能差或胃酸过多的患者最宜吃蛙肉,体质弱或是生病的人可以用来补身。
牛蛙可以促进人体气血旺盛,精力充沛,滋阴壮阳,有养心安神补气之功效。
牛蛙还有滋补解毒和治疗某些疾病的功效,医学上认为,人(尤其是妇女)忌口之时,食蛙肉能开胃,胃弱或胃酸过多的患者最宜吃蛙肉。另外,医学上常用来治疗心脏性或肾脏性水肿、咽喉糜烂或轻症白喉、热疮、疥疮、浮肿等。
营养价值极高的大鲵
大鲵具有提高智力、美容养颜、补血行气、滋阴补肾、防止心血管疾病、防癌抗癌等功效,对治疗贫血、霍乱、痢疾、癫痫、月经不调等病症有显著疗效。
大鲵肌肉蛋白富含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氨基酸总量高达91.92%,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9.69%。
大鲵含有丰富的金属硫蛋白(MT),能清除人体内自由基和过量重金属离子,从而能起到调节人体微物质循环、预防重金属中毒、延缓衰老的作用,并可用于老年痴呆和癌症的辅助治疗。同时研究表明,大鲵机体中可提取超级抗原PRCA,它被国际卫生组织称为“诱导癌细胞凋亡反应因子”,可以杀伤癌细胞,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从而达到防癌抗癌的目的。
大鲵鱼皮中含有41~61.3%的人体最佳祛皱美容物质——胶原蛋白,能够使人体皮肤保持弹性、润滑细腻、健康白嫩,被称为养颜美白圣品,具有极强的美容功效。
大鲵的皮肤、分泌的腺体、胃、尾部脂肪也具有多种功效。大鲵的肝具有养心明目、清热解毒、补血益气的功效,大鲵的胃能有效地增强人体胃的机能,对胃病的治疗有特效。大鲵的皮粉拌桐油可以治疗烧伤、烫伤,对面部的烧烫伤治疗不留疤痕,可谓伤科的灵丹妙药。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