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偏方单方大全
作者:膳书堂文化字数:136643状态:连载
第五章 儿科
发热 发热是指体温高出正常标准,很多急、慢性疾病均有发热,为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一般说来,发热的高低不能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根据。如外感六淫或内伤乳食所致的发热,只要治疗及时,虽壮热而易愈;但外感温疫,则发热越高,病情越重。内损阴阳气血之发热,或为低热,或为潮热,来势较缓,病程较长,病情多重。此外,发热的预后与患儿正气之盛衰有很大关系。 表里和解丹 【组成】僵蚕45克,蝉衣、甘草各30克,大黄135克,皂角、广姜黄、乌梅炭各15克,滑石180克。 【用法】诸药研极细末,以鲜藿香汁、鲜薄荷汁各30克,鲜萝卜汁240克,泛丸如绿豆大。小儿2~5岁每服 05~1 克;6~8岁服1~15克;10岁左右服2克;成人服5~6克(妇女、体弱者酌减)。每日1次,连服1~3日,热退即勿再服。 【功效】疏表泄热,清肠解毒。 【主治】时感高热表现为卫气同病者。 【来源】江苏南通市中医院名老中医朱良春主任医师验方。 清热饮 【组成】青黛3克,天竺黄6克,藿香9克,寒水石12克。 【主治】小儿感冒发热,以及原因不明的发热。 【来源】北京儿童医院著名儿科专家王鹏飞教授验方。 退热神剂 【组成】生石膏24克,知母5克,黄芩3克,地骨皮10克,青蒿10克,白芍10克,元参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泻火,敛阴生津。 【主治】流感、乙型脑炎等急性传染病、温热病,症见热盛烧高,大汗口渴,心烦面赤,唇焦、舌红、尿黄、苔黄、大便干、脉洪大等气分热盛者。 【来源】北京著名儿科老中医周慕新验方。 疏风清热汤 【组成】葛根、山栀子、淡豆豉(后下)、金银花、连翘、风火硝(冲)、淡竹叶各10克,黄芩15克,生石膏(先煎)30克,枳实、薄荷叶各5克,通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疏风解表,清泻里热。 【主治】小儿高热。 【来 源】福建中医学院著名儿科专家李学耕验方。 七味茶 【组成】连翘、钩藤、前胡各6~12克,防风、木通各6~9克,荆芥3~6克,蝉衣3~9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重症2剂,分次服。 【主治】儿童外感发热、咳嗽、泄泻诸疾。 【来源】福建中医学院名中医朱国城验方。 感冒 感冒是风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等为主的外感疾病,俗称伤风。若病情较重,广泛流行,征候相似者,称为时行感冒。本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外感性疾病。婴幼儿发病尤高,且常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等兼症。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属本病范畴。 清解丹 【组成】银花90克,蔓荆子60克,薄荷24克,法半夏30克,生石膏150克,橘红60克,浮萍30克,生地90克,天竺黄60克,杏仁60克,大黄90克,杭菊90克。 【用法】上药共轧细面,对研冰片3克,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周岁左右服1丸;2岁以上服1丸半;5岁以上服2丸。日服2次,白天水送服。 【功效】解毒清热,止咳清痰,化滞。 【主治】小儿感冒发烧,停食停奶,便秘,恶心,头痛咳嗽,惊搐烦急,水痘和风疹等。 【来源】全国著名儿科专家赵心波教授验方。 马氏感冒方 【组成】银花6克,连翘6克,甘菊花6克,冬桑叶6克,杏仁6克,前胡6克,炒牛蒡子6克,元参6克,大青叶9克,薄荷45克,桔梗3克,甘草3克,(1~3岁小儿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辛凉解毒,宜通肺气。 【主治】小儿风热感冒。 【来源】浙江著名儿科专家马莲湘教授验方。 荆防葱豉汤 【组成】荆芥6克,防风6克,苏叶6克,羌活3克,白芷3克,淡豆豉6克,薄荷3克,黄芩6克,淡竹叶5克,葱白2根。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驱寒解表,祛风清热。 【主治】风寒感冒,或寒热夹杂而寒多于热的外感症。 【来源】全国著名儿科专家王伯岳验方。 银菊解毒汤 【组成】金银花9克,菊花9克,薄荷3克,荆芥6克,羌活6克,黄芩6克,连翘9克,山栀子6克,板蓝根9克,蒲公英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主治】流行性感冒。 【来源】全国著名儿科专家王伯岳验方。 保儿宁 【组成】黄芪12克,芦根、淮山药、茯苓、白术、鸡内金各6克,防风4克。 【用法】上方制成糖浆剂,100毫升,含生药100克;块状冲剂,每块含生药3克。3岁以下每日10毫升(或冲剂3块);3岁以上每日10~20毫升(或冲剂3~6块)。均分2次服,疗程为2个月。 【功效】健中醒脾,益气固表。 【主治】体弱儿童的反复感冒。 【来源】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名医孙英华验方。 增免抗感方 【组成】太子参10~15克,黄芪10~15克,水仙草10~15克,地锦草10~15克,黄芩45~6克,仙灵脾6克,五味子45~6克,黄精6克,生地9克,麦门冬6克,白术9克,甘草45克。 【用法】每日1剂,以水煎服。可连续服用6~8周。 【功效】益气升阳,健脾补肾,清热祛邪,提高小儿抗病免疫能力。 【主治】小儿因反复感染(主要为呼吸道感染)病程较久而引起的脾虚证。 【来源】上海儿科名老中医孟仲法主任医师验方。 痄腮 痄腮,民间称蛤蟆瘟,是由风热湿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特征。一年四季皆有散发,冬春易于流行,以学龄儿童发病率高;一般患者预后良好,但病情严重者偶见神昏或痉厥。年长儿童可并发睾丸肿痛等症。本病与西医所称的流行性腮腺炎相同。 清解汤 【组成】龙胆草9克,黄芩6克,连翘9克,板蓝根9克,蒲公英9克,甘草3克,山栀6克,夏枯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痄腮,症见腮颊一侧或两侧肿胀,痛拒按,吞咽不便,表证不明显,精神正常,脉象、舌苔无明显变化,无其他兼症。 【来源】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著名儿科专家王伯岳验方。 预防方 【组成】贯众6克,板蓝根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 【主治】预防小儿痄腮。在流行季节连服3天,可以减少发病,如已发病可以减轻症状。 【来源】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著名儿科专家王伯岳验方。 赵氏痄腮方 【组成】大青叶10克,马勃6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黄芩6克,桔梗3克,麦门冬10克,桃仁5克,花粉6克,生甘草3克,板蓝根6克,生石膏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高烧谵语,重用生石膏、大青叶,甚至可加入安宫牛黄丸;大便秘结,加大黄;睾丸肿痛,加川楝子、橘皮。 【来源】全国著名儿科专家赵心波教授验方。 腮腺宁 【组成】葛根45克,赤芍、连翘、大青叶、全瓜蒌、花粉各9克,金银花3克。 【用法】以上方药制成冲剂1袋(10克)。3岁以下每日1/2~2/3袋,分2~3次服;3~7岁每日1袋,分2~3次服;7岁以上,每日服3次,每次1/2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腮腺炎。 【来源】北京友谊医院儿科名医李贵验方。 龚氏痄腮方 【组成】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柴胡15克,木通12克,蒲公英30克,银花藤30克,车前草30克,葎草30克,橘核12克,荔枝核12克,台乌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降火,行气消结。 【主治】痄腮并发睾丸红肿疼痛者。 【来源】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名老中医龚志贤验方。 清热解毒汤 【组成】柴胡10克,牛蒡子12克,连翘10克,银花10克,大青叶30克,板蓝根30克,蒲公英10克,夏枯草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来源】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名中医贾河先验方。 乳蛾 乳蛾,又名喉蛾,发病部位在咽部两侧或一侧喉核处,或左或右,且有红肿疼痛,因其形似乳头状如蚕蛾而得名。本病为儿科常见疾病,小儿症状一般较重,往往伴有高热。大都由外感引起而致的风热乳蛾,也有因多次发作转为阴虚乳蛾。前者相当于急性扁桃体炎,后者相当于慢性扁桃体炎。 凉膈增液汤 【组成】连翘8克,银花8克,栀子5克,黄芩5克,生地6克,元参8克,麦门冬8克,芦根8克,蝉衣5克,板蓝根8克,大黄2克,竹叶3克。 【用法】先将上药用凉水浸泡20分钟,再用文火煎煮25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3~4次温服。 【功效】清热解毒为主,佐以辛凉解表,通腑泻热。 【主治】风热乳蛾,症见咽喉红肿疼痛,发热不退,口渴喜饮,面红唇赤,口鼻干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少,指纹红紫,脉数有力。 【来源】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名老中医张刚验方。 清喉饮 【组成】青黛3克,青果9克,白芷3克,茶叶6克,金果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小儿咽喉红肿疼痛、溃烂,兼治口舌生疮。 【来源】北京儿童医院著名中医儿科专家王鹏飞教授验方。 祁氏乳蛾方 【组成】芥穗45克,薄荷3克,金银花6克,大青叶6克,玄参6克,生栀子45克,熟军2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疏表调中。 【主治】乳蛾早期。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著名老中医祁振华验方。 王氏经验方 【组成】石膏(先煎)30克,板蓝根、龙胆草、瓜蒌、皮升麻各3克,马勃、马兜铃各9克,水牛角(煎)24克,腊梅花、生地、赤芍、黄芩、红条紫草各12克,银花15克,岗梅根18克(6岁小儿用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麻疹挟烂乳蛾(扁桃体炎),症属热毒炽盛,上攻咽喉。 【来源】名老中医王香石验方。 加味喉科六味汤 【组成】荆芥、防风、薄荷、银花、连翘、板蓝根、僵蚕、桔梗、甘草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小儿乳蛾。 【来源】云南名老中医廖泉验方。 喉痹 喉痹是指咽部红肿痛,或微红咽痒不适等为主的咽部疾病,与西医的“咽炎”相类似。由于风热而致者称为风热喉痹,属急性实热证,相当于急性咽炎,由于脏腑亏损,虚火上炎为主而致病的,称为虚火喉痹,与慢性咽炎相类似。 清降丸 【组成】皂角子188克,板蓝根188克,元参188克,赤芍188克,晚蚕砂188克,麦门冬188克,生川军188克,白茅根188克,金银花188克,青连翘188克,大生地188克,粉丹皮125克,青黛9克,薄荷9克,川贝母9克,粉甘草6克。 【用法】共为细末,刺蜜丸,每丸1.6克,重,1日总量:1岁2丸;3岁4丸;6岁6丸。分2~3次服。 【功效】清热凉营,解毒消肿。 【主治】急性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腥红热、泡疹性口腔炎等伴有大便干燥者。 【来源】天津市儿童医院著名儿科专家何世英老中医验方。 喉痹方 【组成】知母6克,连翘10克,佩兰叶10克,焦麦芽10克,丹皮6克,竹茹5克,酒大黄3克,酒黄芩6克,银花13克,扁豆花6克,炒莱菔子6克(4岁小儿用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祛暑消热化滞。 【主治】喉痹(泡疹性咽炎),症见高热,咽部充血并有多数小泡疹,舌苔白垢厚,质红,脉滑数等属暑热挟滞者。 【来源】北京同仁医院名老中医陆石如验方。 解毒清里汤 【组成】薄荷10克,黄芩15克,连翘12克,天门冬12克,生地12克,玄参12克,牛蒡子10克,板蓝根12克,苦梗10克,杏仁10克,赤芍15克,鲜芦、茅根各30克,银花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急性咽炎,症属风温客肺,热盛灼阴者。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著名中医专家关幼波教授验方。 白喉 白喉,又名白缠喉、锁喉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咽喉部形成白膜、咽喉痛、发热为主要特征。多在秋末冬初发生,以2~6岁小儿发病率为最高,其发病急骤,传染迅速,严重危害儿童的生命健康,必须及时隔离与治疗本病与西医的“白喉”病相同。 加减沙参麦门冬汤 【组成】北沙参6克,大麦门冬10克,桑叶6克,玉竹6克,花粉10克,玄参6克,银花10克,锦灯笼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解利咽。 【主治】小儿白喉。 【来源】全国著名儿科专家赵心波教授验方。 解表清咽汤 【组成】桑叶12克,葛根10克,薄荷12克,川贝3克(冲服),木通10克,竹叶12克,银花15克,生地10克,枇杷叶1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辛凉透表,清咽利喉。 【主治】风毒型白喉,症见中等度发热,扁桃体稍红肿,咽痛,头痛,口流涎液,继则咽头两侧及口腔黏膜被盖点状或小片状假膜。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来源】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名中医贾河先验方。 清解疫毒汤 【组成】生地15克,丹皮12克,白芍10克,土牛膝15克,连翘12克,射干12克,山豆根10克,槟榔10克,草果10克,甘草5克,银花20克,厚朴10克,浙贝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解疫毒,逐邪外达。 【主治】疫毒型白喉,症见口腔有腐臭味,颈部肿大,发热口渴,恶心呕吐,数便秘结,呼吸喘促,鼻翼煽动,喉中痰声如拽锯,语声嘶哑,饮食则呛咳。检查时可见充血明显,两侧扁桃体焮红肿大,表面布满白色假膜。苔黄燥、舌质红、脉洪数。 【来源】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名中医贾河先验方。 青龙白虎汤 【组成】生橄榄10枚,生萝卜(切片)1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或用以代茶饮。 【主治】预防白喉及其他喉疾。 【来源】江西著名老中医杨志一验方。 白喉汤 【组成】银花藤、一点红各15克,土牛膝、山大颜各30克。 【用法】上方水煎成浓缩剂30毫升,日服2~3次,每次30毫升,一般服用5~7天。 【主治】白喉。 【来源】广州市传染病医院名医雷永乐验方。 麻疹 麻疹是由麻毒时邪引起的出疹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常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遍身布发红色斑疹为特征。本病由麻毒从口鼻而入,经呼吸道侵入机体,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二经,其病变过程可分为疹前期、出疹期和收疹期三个阶段。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多见于6个月以上5岁以下的幼小儿,传染性很强,易成流行。西医所称的“麻疹”与本病相同,一般患过1次后,终身不再发病。 解表汤 【组成】桑叶45克,蝉蜕1.5克,淡豆豉45克,芦苇根6克,薄荷15克,菊花3克,连翘45克,山栀1.5克,甘草15克(3岁用量)。 【用法】水煎服。 【功效】辛凉解表。 【主治】麻疹疹前期,或风热感冒,症见发热,鼻塞,流涕,眼泪汪汪,咳嗽,声音嘶哑。 【来源】河南安阳市中医院名老中医孙一民主任医师验方。 透疹四紫汤 【组成】紫浮萍1.5克,紫花地丁、紫草各6克,紫苑3克,桑叶45克,芦苇根6克,蝉蜕3克,连翘、淡豆豉、山栀衣各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透疹解毒。 【主治】麻疹出疹期,症见麻疹开始透标或尚未出齐时,发热、烦躁、咳嗽。 【来源】河南安阳市中医院名老中医孙一民主任医师验方。 养阴解毒汤 【组成】元参6克,石斛5克,麦门冬9克,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各5克,山栀竹叶各1克(3岁左右用量)。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阴解毒。 【主治】麻疹退后,阴液耗伤,余毒未净,症见口咽干,口唇裂,鼻干无涕,手足心热,烦躁,夜间汗出,食欲不振,大便干,小便黄。 【来源】河南安阳市中医院名老中医孙一民主任医师验方。 解毒透疹汤 【组成】蝉蜕3克,浙贝母6克,连翘10克,银花10克,芥穗3克,花粉6克,紫草3克,芦苇根12克,薄荷24克,麦门冬10克,桃仁、杏仁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透疹,肃肺,清热,利咽。 【主治】麻疹。本方为麻疹通治方,在疹前期、出疹期和疹后期皆可使用。 【来源】全国著名儿科专家赵心波教授验方。 逆症方 【组成】玄参6克,麻黄1.5克,生地6克,鲜芦根10克,麦门冬6克,大青叶6克,知母6克,生栀子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阴清肺。 【主治】疹后余毒归肺,症见面色黄白不泽,潮热,烦躁不安,咽干,重则昏睡,谵妄,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舌质红,少苔欠津,脉数无力。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名老中医祁振华主任医师验方。 险症方 【组成】龟板9克,阿胶6克,玉竹9克,当归45克,麦门冬6克,甘草3克,牡丹皮6克,西洋参45克(另煎)。 【用法】水煎服,西洋参另煎后代茶饮,随时服用。 【功效】益气育阴固脱。 【主治】麻疹合并肺炎,形成脱证。症见面色,体温时高时低,气短,鼻煽肋动,口周青紫,胸腹部气胀,四肢厥逆,舌质紫而干,少苔或光镜无苔,脉细数或浮大无力。 变症方 【组成】犀角、生地、丹皮、赤芍、焦栀子、黄芩、红花(藏红花为佳)、生石膏、生甘草、鲜藕汁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 【主治】麻疹并发走马牙疳者。 【来源】浙江名老中医程仲颐验方。 麻疹方 【组成】银花10克,薄荷6克,蝉衣6克,桑皮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麻毒攻肺。 【来源】江苏淮阴市中医院名老中医秦正生验方。 痧子内陷方 【组成】蝎尾9克(研末,温开水冲服),生石膏90克(先煎),麻黄、杏仁天浆壳各9克,地龙、紫草茸各12克,钩藤15克(后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宣肺清热,化痰解毒,熄风止痉。 【主治】痧子内陷,症见高热烦躁,谵语神昏,气息鼻煽,渴欲频饮,抽搐不止,舌质红,脉洪数。 【来源】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老中医茹十眉验方。 水痘 水痘是由于感染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皮肤及黏膜分批出现斑疹、疱疹、疮疹、痂盖为特征。 水痘方 【组成】蒲公英6克,金银花10克,紫花地丁6克,连翘10克,黄芩5克,芦苇根10克,炒栀衣3克,薄荷24克,蝉蜕3克,木通3克,滑石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散风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小儿水痘,出痘期。 【来源】著名儿科专家赵心波教授验方。 水痘汤 【组成】芦苇根9克,桑叶5克,蝉蜕3克,薄荷1克,淡豆豉5克,山栀衣2克,金银花6克,连翘6克,紫花地丁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水痘初起,发热,微痒。 【来源】河南名老中医孙一民主任医师验方。 银石汤 【组成】银花、石膏各30克,玄参、紫草、泽泻各15克,薄荷9克,荆芥6克。 【用法】每日1剂,共煎2次共取汁200~250毫升。分服其中3岁以下服200毫升;3岁以上服250毫升。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祛湿。 【主治】小儿水痘。 【来源】湖北沙市名中医李江验方。 银翘二丁汤 【组成】银花、连翘、六一散(包)、车前子各6~10克,紫花地丁、黄花地丁各10~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50~100毫升,分2~3次服,2煎外洗患部。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小儿水痘。 【来源】江苏省泰县名老中医王玉玲主任医师验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简称“流脑”。临床以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呕吐、项强、神昏、惊厥及皮肤发斑为特征。本病多流行于冬、春两季,14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属中医“温疫”、“春温”的范畴。 解毒开窍汤 【组成】生地15克,生石膏60克(先煎),川黄连、赤芍、丹皮、白僵蚕各5克,山栀子、淡竹叶、大青叶、生大黄(后下)、钩藤(后下)、玄参各10克,羚羊角(先煎)、甘草各3克。 【功效】清热解毒化斑,辛凉开窍。 【主治】流脑,症属温热之邪燔灼营血,邪陷心包者。 【来源】广东名老中医张季高副主任医师验方。 凉血熄风汤 【组成】生地15克,当归10克,川芎3克,荷叶30克,茅根30克,甘草10克,全虫10克,蜈蚣3克,地龙10克,菖蒲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后鼻饲。 【功效】清热凉血,熄风透窍。 【主治】风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症见神志昏迷,四肢厥冷,顽强抽搐,角弓反张,口唇干燥,面色紫红,舌质红绛,舌苔黄燥缺津,指纹青紫而粗,脉数等属热极生风,邪陷心包者。 【来源】河南洛阳市中医院名老中医祁廷端验方。 清热镇惊通窍汤 【组成】龙胆草25克,白僵蚕5克,酒地龙5克,干蝎尾3克,全蜈蚣1条,双钩藤6克,西洋参3克(另炖对服),首乌藤10克,白蒺藜10克,黄菊花6克,酒杭芍10克,大生地6克,青连翘6克,炙甘草25克,鲜生地6克(3岁小儿用量)。 【用法】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属邪热炽燔,热盛动卫,热入心包者。 【功效】清热镇惊通窍。 【来源】全国著名老中医施今墨验方。 育阴清热和胃汤 【组成】芦根、白茅根、杏仁、薏苡仁、丹皮、生地、生紫菀、白薇、郁金、生杷叶、麦门冬、络石藤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 【功效】育阴清热,和胃扶正。 【主治】流脑,辨证为热耗阴虚,胃气不振者。治1例4岁女孩,以上方加减治疗而愈。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著名儿科老中医袁述章验方。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嗜睡、头痛、惊厥、昏迷及脑膜刺激征为主要临床表现,蚊子是传播的媒介,流行于夏秋7~9月份,多发生于10岁以下的小儿,常危及生命,或留下后遗症。本病属中医的“暑瘟”范畴。 乙脑方 【组成】银花、生石膏、紫花地丁、大青叶、板蓝根、贯众各30~60克,知母、连翘、苡米各15克。 【用法】水煎,每日3剂,6次分服,连服6日为佳。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乙脑,病在卫气者。 【来源】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名中医王怀义验方。 三花三叶汤 【组成】藿香叶3克,荷叶9克,香薷叶5克,白蔻花3克(后入),扁豆花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鸡苏散30克(布包)。 【用法】清水文火煎服,取微汗解肌。 【功效】透邪辟秽,利湿清暑。 【主治】小儿乙脑,表现为阳为湿遏,始恶寒后发热,身热不扬者。 【来源】福州市中医院郑孙谋主任医师验方。 加减风引汤 【组成】龙骨12克,牡蛎12克,寒水石15克,滑石12克,赤石脂12克,白石脂12克,紫石英12克,生石膏60克(以上均先煎),羚羊角3克(磨服),双钩藤15克,丹皮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平肝熄风。 【主治】高热神昏,颈项强直,抽搐之小儿乙脑。 【来源】江西名老中医杨惠猷验方。 加减解毒汤 【组成】黄连6克,生石膏15克,知母9克,大青叶9克,连翘9克,金银花9克,黄芩9克,鲜藿香9克,菖蒲6克,粳米15克,甘草3克,钩藤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芳香开窍,平肝熄风。 【主治】小儿乙脑重型,症见发热(39~40℃之间),头痛,烦躁,口渴,胸闷,恶心,呕吐,神识恍惚,惊掣,偶有惊厥,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 【来源】江西名老中医杨惠猷验方。 全蝎镇痉汤 【组成】全蝎末、葛根各9克,蜈蚣2条(研末灌服),大青叶、板蓝根、钩藤、七叶一枝花各30克,地龙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开窍熄风。 【主治】小儿乙脑,症见高热不退,呕吐项强,继而昏迷不醒,牙关紧闭,抽搐频繁,角弓反张,脉弦数,舌红绛。 【来源】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老中医茹十眉研究员验方。 肺炎 肺炎,又名肺炎喘嗽,为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肺系疾病,与现代医学的“肺炎”相类似。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四季均有发生,而冬春寒冷季节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尤高。主要因外感风邪,内蕴痰浊,导致肺气闭塞所引起,临床以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等为主要特征,严重者涕泪俱无,颜面口唇青紫。好发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的患儿,如软骨病、营养不良,或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 肺炎痰喘汤 【组成】生麻黄15克,生石膏15克,银花、连翘、杏仁各9克,炒葶苈子、天竺、黄瓜、瓜蒌皮、玄参各6克,生甘草3克。 【用法】2周岁以下及病轻者,每日1剂;2周岁以上及病重者,每日2剂。加水煎2遍,去滓,将药液混合在一起约80~100毫升,每隔4小时服20~25毫升。 【功效】清宣开闭,豁痰平喘。 【主治】小儿肺炎。 【来源】浙江中医学院著名儿科专家马莲湘教授验方。 苦降辛开汤 【组成】黄连1克(或用马尾连3克),黄芩10克,干姜1克,半夏3克,枳壳5克,川郁金5克,莱菔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小儿肺炎,发热较高,喉中痰鸣,咳逆喘急泛吐,胸闷胀满,苔白腻、脉弦滑等,症属热毒壅盛,痰闭肺窍者。 【来源】北京中医学院著名儿科专家刘弼臣教授验方。 葶苈五子汤 【组成】葶苈子3克,牛蒡子6克,炙苏子45克,炒杏仁、莱菔子各6克,川贝母45克,炙橘红6克,大枣(去核)5个。 【用法】每日1剂,研细末,水煎,分3次服。 【功效】化痰定喘,降气止咳。 【主治】小儿肺炎。 【来源】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名老中医孙一民主任医师验方。 鱼蛤石花汤 【组成】生石膏30克,鱼腥草15克,双花15克,海蛤粉15克,北沙参10克,杏仁10克,前胡10克,川贝母6克,木蝴蝶6克,橘红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主治】小儿咳嗽,实热哮喘,肺炎。尤其是病毒性肺炎疗效更佳。 【来源】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马荫笃副教授验方。 肺炎方 【组成】苏子10克,黄芩10克,枳壳10克,葶苈子10克,瓜蒌10克,射干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泻肺定喘,解毒化痰。 【主治】小儿肺炎。 【来源】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王烈教授验方。 小儿重症肺炎灌肠方 【组成】麻黄10克,石膏50克,杏仁5克,甘草5克,知母10克。 【用法】将上药用水500毫升,煎至160毫升,药温30℃左右,用小号导尿管入肛门14厘米左右,每次4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4次。 【功效】宣肺、祛痰、清热、养肺阴。 【主治】小儿重症肺炎。 【来源】吉林名老中医董治中副主任医师验方。 清金一贯饮 【组成】枯芩12~45克,桔梗6~15克,牛蒡子6~15克,荆芥45~15克,白前9~15克,青皮6~15克,木通6~15克,甘草2~08克,白芍6~15克。 【用法】先用冷开水将药泡透,一沸即用筷子拌合,5~10分钟即可取汁,不宜久煎(久煎反而无效)。每日服1剂。 【主治】小儿咳喘,尤其是麻疹合并肺炎喘嗽甚佳。 【来源】重庆中医研究所名老中医谢仁甫主任医师验方。 咳嗽 咳嗽是儿科最为常见的肺系征候之一。无论外感、内伤所致的肺失清肃而壅遏不宣者,皆可发生咳嗽。临床以外感咳嗽为多见,尤其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尤多,一般预后良好。本症常见于西医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疾病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者。 补肺止咳汤 【组成】黄芩6克,知母6克,地骨皮10克,桑皮10克,桔梗6克,牛蒡子6克,阿胶10克,乌梅6克,五倍子10克,葶苈子10克,生甘草5克,黛蛤散1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泻肺清热,养阴补肺。 【主治】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肺热久咳,气阴耗伤且火盛的病儿。症见咳嗽日久,早晚咳重,痰稠或无痰,咳重时口鼻出血,鼻干,舌质红,苔黄或少。 【来源】北京著名儿科老中医周慕新验方。 止喘化痰定喘丸 【组成】麻黄12克,杏仁10克,生石膏18克,黄芩3克,知母6克,生甘草3克,桑皮6克,苏子6克,葶苈子6克,胆星3克,瓜蒌5克,莱菔子6克。 【用法】共研细面,炼蜜为丸,丸重3克。每日2~3次,每次1丸。 【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小儿上感、气管炎或支气管炎初起,鼻塞流涕,口渴目赤,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白等既有症状,又有里热者。 【来源】北京著名儿科老中医周慕新验方。 咳嗽方 【组成】黄连15~6克,芦苇根12~30克,桔梗6~10克,炙麻绒6~12克,炙金沸草9~15克,炙百部6~12克,炙冬花6~12克,炙前胡6~12克。 【用法】水煎服,1剂服2日,每日4~8次,每次20~100毫升。 【功效】清心泻炙,宣炙降逆,化痰止咳。 【主治】小儿风热咳嗽和湿热咳嗽。 【来源】成都市中医院著名儿科老中医王静安主任医师验方。 咳痰安 【组成】款冬花47克,川贝母9克,肥知母6克,寸麦门冬9克,润元参9克,天门冬9克,野百合9克,粉甘草3克,粉丹皮47克,马兜铃47克,杷叶6克,北沙参9克。 【用法】共为细末,制蜜丸,每丸重16克。1岁每日服2丸,3岁每日服4丸,6岁每日服6丸。咳剧加重用量。百日咳高潮期可加量半至1倍,减轻后再恢复一般用量。 【功效】滋阴润肺,止嗽化痰。 【主治】无症状的急性咽炎、喉炎,气管炎的剧烈咳嗽或少痰的久咳,阴虚咳嗽或百日咳等。 【来源】天津儿童医院名老中医何世英验方。 宣肺止咳汤 【组成】生侧柏叶10克,荆芥6克,杏仁6克,陈皮3克,桔梗6克,车前子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宣肺止咳。 【主治】小儿外感风邪所致的咳嗽。 【来源】福建省龙岩卫生学校吴炳章教授验方。 顿咳 顿咳,又名百日咳,疫咳,是小儿常见的肺系传染病。由时疫之邪侵袭肺卫所致,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后伴有鸡啼样深吸气吼声为特征。本病病程较长,可分为顿咳初期,顿咳中期和顿咳后期,若不及时治疗,可持续2~3个月以上。好发于冬春季节,以5岁以内婴幼儿罹患者为多,年龄愈小,病情愈重;病程越长,对患儿身体康健影响越大。若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 顿咳汤 【组成】射干6克,麻黄2克,炒杏仁6克,橘皮9克,生姜12克,竹沥膏6克。 【用法】将前5味药水煎,30分钟,冲竹沥膏调匀温服。每剂日煎2次,周岁以内的患儿药量酌减。 【功效】祛痰理咳止嗽。 【主治】百日咳。 【来源】山西省太原市儿童医院名中医赵广泰验方。 温肺化饮汤 【组成】半夏、麻黄、五味子、干姜、天竺黄、贝母、甘草各10克,细辛3克,百部、葶苈子各15克。 【用法】用水先煎麻黄,除去浮沫后再加余药,水煎,30分钟,煎取药液200毫升。1~3岁每日服70毫升,4~10岁服100毫升,11~16岁服150毫升,分早、晚2次服。 【功效】温肺化痰降逆。 【主治】百日咳属寒邪束肺者。 【来源】天津市汉沽医院名老中医张先五验方。 一味宁肺饮 【组成】花生仁40粒(用生者,泡去皮,打碎如泥),白冰糖12克。 【用法】水煮至乳糜状液汁为度,临卧时连渣服饮,连服3至5次。 【主治】小儿百日咳及麻疹、肺炎后期遗留的咳嗽有燥象者。 【来源】著名中医学家杨志一验方。 顿咳止 【组成】桑白皮、山栀、黄芩、鱼腥草、枇杷叶(布包)、百部、北沙参、天门冬、麦门冬各10克,蜈蚣2条,生甘草6克。 【用法】加水500毫升,浓煎至200毫升药液。1岁内每日喂50毫升;1~2岁每日喂100毫升,3岁以上每日喂200毫升。分3~4次服完。连服3剂后,去蜈蚣,加僵蚕10克,再服3剂,用法及用量同上。同时每晚用大蒜瓣1~2枚捣烂敷于患儿双侧涌泉穴,以纱布带固定,晨起去之,连用2~3晚。 【主治】小儿百日咳痉咳期。 【来源】江苏名老中医张慕骞验方。 麻杏代赭汤 【组成】炙麻黄6克,杏仁6克,旋覆花8克,代赭石6克,法半夏8克,云茯苓8克,前胡10克,枇杷叶10克,百部8克,鹅不食草8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降肺和胃,化痰散邪。 【主治】百日咳。 【来源】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名老中医张贵印验方。 旋磁白部汤 【组成】旋覆花(包)4~8克,灵磁石(先煎)10~15克,白芍6~9克,百部6~9克,鹅不食草6~9克,蝉衣(杵)3~5克,黄芩5克,大贝母4~6克,枇杷叶(蜜炙)4~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镇(清)肝解痉,化痰止咳。 【主治】小儿百日咳。 【来源】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儿科王继安验方。 哮喘 哮喘,又名痰喘,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发作以喉间有水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为其特征。主要因素体不足,痰伏肺窍,遇到气候变化,情绪波动,饮食改变或接触其他物质而诱发。以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病程越长,对患儿机体影响越大。本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和哮喘性支气管炎。 哮喘方 【组成】桑白皮12克,麻黄3克,法半夏5克,炒杏仁6克,黄芩10克,银杏10克,生石膏30克,瓜蒌12克,阿胶10克,麦门冬10克,生草3克,苏子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小儿急、慢性哮喘。 【来源】全国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赵心波老中医验方。 止哮豆 【组成】腊月新鲜猪胆不落水3~5个,水洗黄豆拣去浮末适量。 【用法】把猪胆吊起,将黄豆(计好粒数)纳入猪胆中,约装至六七成,使豆没入胆汁中,将胆囊口扎紧,悬挂于背阴通风处,待百日后取出,吹干(不能见阳光,否则要发臭)。用炭火加瓦上,炙焦存性,摊在地上(垫一层纸)出火气一宿,然后研成粉末,装入玻璃瓶中待用。每日1~2次,每次约10粒豆之量,3岁以上小儿加倍。用粥浆或温水调服。连服1~3个冬春,最效的仅需服1个冬春,一般服2个冬春,其哮自平。祖辈相传屡验不爽。 【功效】清热补脾,肃肺止哮。 【主治】小儿哮喘。无论寒热久暂都可用,尤其是麻疹或其他急性感染后所致者。平时喉中哮吼作声,哮喘发作不能平卧,痰少咳不多。 【来源】南京中医学院著名中医学家丁光迪教授验方。 哮喘方 【组成】黄芩6克,知母5克,地骨皮10克,桑皮10克,葶苈子10克,五倍子10克,乌梅6克,阿胶10克,黛蛤散18克,白果10克,生甘草3克。 【功效】养阴清肺,祛痰平喘。 【主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症见哮喘发作,时轻时重,时日持久,或咳喘连绵,日久不解。夜咳重、痰多、舌质红、苔白黄或少苔,属痰热阻肺,肺阴已伤之痰热型者。 【来源】北京著名儿科老中医周慕新验方。 河车散 【组成】河车粉适量。 【用法】每次3克,日2次。 【主治】小儿哮喘,有预防发作的作用。 【来源】上海著名老中医陈耀堂教授验方。 止哮平喘汤 【组成】生熟地、云苓、炙、杷叶各10克,冬花、炒白术各6克,冬虫草、川牛膝各5克,生山药15克,川贝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理肺滋肾,健脾化痰。 【主治】小儿哮喘时作时止,遇寒即发,张口抬肩,喉中痰鸣,入夜尤甚舌淡苔白,脉沉缓无力。 【来源】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马荫笃副主任医师验方。 小儿止哮汤 【组成】地龙15克,露蜂房10克,川芎15克,侧柏叶15克,白藓皮15克,僵蚕10克,射干10克,黄芩15克,苏子15克,刘寄奴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化淤,理气除痰。 【主治】小儿哮喘发作期,症见发作时有吼哮之症,面色青,尤是口唇色暗、鼻孔气热、舌尖暗赤、脉数而沉等血淤指征者。 【来源】长春中医学院儿专家王烈教授验方。 鹅口疮 鹅口疮,以患儿口腔及舌上白屑,或白膜满布,状如鹅口,故名。因其色白类似雪片,又称雪口。本病是初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口腔疾患,主要为先天胎毒,蕴积心脾,或口腔不洁,局部感染所致。 赵氏雪口方 【组成】生草3克,银花6克,黄芩5克,陈皮5克,焦麦芽6克,焦军24克,花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胃火,化滞热,消口糜。 【主治】小儿鹅口疮。 【来源】全国著名儿科专家赵心波教授验方。 鹅口散 【组成】冰片15克,黄连9克,青黛6克,硼砂3克,寒水石9克。 【用法】上药研极细面,过筛为散。鹅口疮、口糜,每日外涂1~2次,口角及口周外有溃疡可用麻油或其他植物油调涂。对乳蛾可作咽部喷涂。 【功效】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消肿止痛。 【主治】鹅口疮、口糜、乳蛾。 【来源】北京中医院名老中医祁振华验方。 生肌散 【组成】象皮30克,牙皂3克,松花粉15克,乳香12克,松香12克,冰片3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面,外敷患处,每日1次,干面或油调用。 【主治】鹅口疮、口腔溃疡及疮痛溃烂久不收口者。 【来源】北京儿童医院名老中医王鹏飞教授验方。 厌食 厌食又名恶食,是儿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临床以食欲不振,甚至不思乳食,日久精神疲惫,体重减轻,抗病力弱为特征。多因乳食不节,痰湿滋生,感染诸虫及脾胃虚弱所致。本病与西医的厌食症含义相同,包括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影响消化道功能引起的食欲减退或消失,以及精神因素导致的神经性厌食等。 消食散 【组成】厚朴1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广木香6克,槟榔10克,建曲6克,谷芽10克,麦芽10克,石斛10克,灯芯3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消食导滞,行气消积,安神清心热。 【主治】小儿厌食症。 【来源】武汉市中医院儿科专家张介安主任医师验方。 消积散 【组成】焦六曲、焦山楂、焦麦芽各45克,鸡内金15克,枳壳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日1剂,包煎,加水500毫升,煎取100毫升,分3次服。病情严重者,用量可加倍。 【功效】消食导滞。 【主治】小儿厌食之实证。 【来源】浙江名老中医舒鸿年验方。 厌食方 【组成】明党参9克,乌梅肉5克,生甘草3克,白茯苓6克,炒白术6克,怀山药9克,橘皮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平补气阴,调和胃气。 【主治】厌食属胃阴不足,脾气虚弱者。 【来源】浙江中医学院儿科专家马莲湘教授验方。 健脾汤 【组成】白术10克,生谷芽、生麦芽、焦三仙各10克,神曲9克,枳实、陈皮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健脾和胃,助运化。 【主治】小儿厌食症。 【来源】浙江中医学院名中医朱君华验方。 黎氏厌食方 【组成】人参(暑天用西洋参)4克(另煎,如无人参亦可倍用党参代之),麦门冬8克,五味子4克,白术4克,白芍8克,龙骨10克,独脚金6克,鸡内金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健脾胃、益气阴、消积滞。 【主治】小儿厌食症。 【来源】广州中医学院儿科专家黎炳南教授验方。 疳积散 【组成】红参9克,当归9克,胡黄连9克,芦荟9克,芜荑15克,使君子仁12克,川芎6克,青皮6克,广皮9克,夜明砂6克,木香6克,五灵脂6克,干蟾皮9克,红花6克,鸡内金6克,朱砂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06~09克,每日2次。轻症服药数次,重症服药2~3周,多能见效。 【主治】小儿厌食。 【来源】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名医杨梦兰家传方。 詹氏厌食方 【组成】川朴花、郁金、炒淡芩、炒白术、炒枳壳、大腹皮、藿香、姜半夏、茯苓、神曲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儿厌食属脾虚挟湿者。 【来源】浙江著名儿科专家詹起荪教授验方。 腹痛 腹痛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征候,涉及的疾病范围很广,这里所指的是针对儿科无外科急腹症指征的腹痛。多电感受寒邪,乳食积滞,就虫内扰,脏腑虚冷、气滞血淤等因素引起。小儿腹痛,除较大儿童外,大部分不能自述症状,有时虽能自述,但往往说不准确腹痛的部位和性质。婴幼儿腹痛常表现为突然或阵发性的反常哭闹,曲腰啼叫,或双手捧腹,起卧颠倒,烦躁不安,或摒气出汗,面色苍白,或精神萎靡,屈膝踌卧等症状,临症时须注意鉴别诊断。 温中止痛汤 【组成】桂枝15克,白芍12克,小茴香3克,生姜6克,当归6克,生甘草3克,木香3克,大枣4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中补虚,缓痉止痛。 【主治】生冷寒伤脾胃引起的腹痛,症见当脐腹痛,时作时止,痛时绵绵,喜按、喜暖,食欲不佳,面色黄白。 【来源】北京著名儿科老中医周慕新验方。 温通合剂 【组成】元胡6克,艾叶45克,荜拨3克,肉桂15克,番泻叶1.2克,台乌药9克,小茴香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通气机,活血散淤。 【主治】过食生冷,影响气化,造成气滞血淤而腹痛。其临床表现为胸膈胀满,腹中滚痛,转矢气则减,脉象沉紧,舌质红,苔薄白或白腻,指纹隐暗。 【来源】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名老中医郑颉云主任医师验方。 温化止痛汤 【组成】党参9克,白术3克,杭芍9克,陈皮6克,焦山楂9克,木香3克,荷梗9克,甘草3克。 【功效】温化止痛。 【主治】过食生冷,寒邪凝滞中脘而致的热寒腹痛,多伴有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瘦弱,舌淡等。 【来源】北京儿童医院著名老中医金厚如验方。 施氏腹痛方 【组成】巴戟天3克,紫河车3克,生、熟地各3克,荔枝核5克,川楝子3克(醋炒),米党参3克,野白术3克,炒吴萸3克,酒杭芍6克,炙甘草15克,鹿角胶3克(另烊化对服),(3岁小儿用量)。 【用法】水煎服,每周2~3剂。 【功效】培补脾肾。 【主治】脾肾两虚少腹疼痛。 【来源】全国著名老中医施今墨验方。 肖氏腹痛方 【组成】沙参15克,乌梅10克,山药15克,莲米15克,木瓜10克,生谷芽15克,生麦芽15克,山楂10克,白芍10克,珍珠母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小儿阴虚夹食型腹痛。 【来源】成都中医学院儿科专家肖正安教授验方。 泄泻 泄泻又名下利,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呈水样,或完谷不化为特征。常因外感六淫,内伤乳食,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所致。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四季皆有发生,夏、秋两季发病较多。本病最易耗伤气液,重证患者可引起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之危重征候;迁愈日久不愈,常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疳积等慢性疾患。相当于西医的婴幼儿腹泻等病。 小儿止泻散 【组成】苍术(米泔浸陈土炒焦)90克,车前子羌活(炒)各60克,川乌(去皮,面包煨遂),生甘草(炒)各45克,生熟大黄(均炒)各30克。 【用法】诸药研细。1~4岁服05克;5岁以上服06克。 【功效】燥湿散寒,健脾止泻。 【主治】小儿泄泻。 【来源】浙江中医学院马莲湘教授验方。 消食清肠汤 【组成】生三仙各5克,秦皮10克,乌梅5克。 【用法】每日1剂,煎2次,和匀。日3次,食前服之。 【主治】婴幼儿伤食或湿热蕴结,中焦失宣,以致腹泻溏便,酸臭异常或带黏液,或伴腹胀,腹痛者。 【来源】解放军总医院陈树森主任医师验方。 温中健脾汤 【组成】煨肉豆蔻10克,煨木香10克,焦白术10克,肉桂10克,焦楂炭10克,姜汁、炒川连5克。 【用法】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2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药液混合。每日1剂,日服3~4次。 【功效】温中健脾。 【主治】小儿久泻,泻下呈青色水样,少有粪便,舌苔腻嫩,脉象细数。 【来源】苏州医学院名老中医吴克潜验方。 芩芍香连饮 【组成】黄芩、白芍、木香、黄连、川朴、荷叶、滑石、生甘草各适量。 【用法】根据小儿年龄、病情确定药量。水煎,每日1剂,分4次喂。 【功效】清热解暑,利湿止泄。 【主治】小儿暑湿泄泻,症见大便稀溏,日十余次,色绿或黄,夹有赤白黏冻,发热,纳呆,腹痛,小便黄,或见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来源】甘肃省天水市中医院名老中医徐光棣副主任医师验方。 温阳止泄方 【组成】炒党参6克,陈皮3克,广木香3克,米泔浸苍术10克,车前子10克,葛根10克,炒麦芽10克,淡附片1.5克,干姜15克,炒银花5克。 【用法】上药煎取150毫升,每日1剂,分3~4次口服。 【功效】温阳止泄。 【主治】婴儿泄泻。 【来源】上海中医文献馆著名儿科老中医董廷瑶主任医师验方。消食饮 【组成】广木香3克,川黄连3克,大白6克,乌梅6克,川朴45克,焦三仙各3克,番泻叶0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健脾助消化。 【主治】乳食过量,损伤胃肠而引起的腹泻,症见噫臭,嗳酸,腹胀满,便前腹痛肠鸣,便如鸭粪状,杂有多量不消化乳食,便气恶秽,食欲不振,啼叫不安。脉象数,指纹隐暗,舌质微红,苔白厚或微黄。 【来源】河南中医学院儿科名老中医郑颉云主任医师验方。 痢疾 痢疾是儿科最常见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特征。常在夏、秋季节流行,为外感湿热疫毒之邪,内伤饮食生冷,或不洁食物所致。儿童发病率较成人高,尤以2~7岁小儿患疫毒痢者为最多。本病包括西医的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等病。 久痢方 【组成】益母草30~60克,乌梅肉炙炭3~6个炮姜5~10克,炙甘草3~6克,大枣6~12个(随小儿年龄大小酌量用药)。 【用法】上药浓煎1小时,只取头道,滤清加红糖10克,再煎2沸,频饮。如脱肛甚者,加川芎3~6克,陈粳米100粒。 【功效】和营止痢。 【主治】小儿痢疾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脓血垢冻杂下,后重脱肛,小溲少,不欲食,形体消瘦萎黄。或疳痢,口舌生疮,肛门不收等症。 【来源】河南中医学院儿科名老中医郑颉云主任医师验方。 周氏噤口痢方 【组成】生地6克,麦门冬10克,鲜石斛10克,木香3克,黄连2克,石莲子10克,当归3克,白芍10克,焦楂6克,阿胶3克,米壳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养阴补血,开胃止痢。 【主治】痢疾伤阴,不能进食的噤口痢。 【来源】重庆市中医研究所著名老中医龚志贤验方。 荡痢方 【组成】川黄连6克,广木香47克,白头翁9克,秦皮6克,山楂炭9克,川厚朴47克,血余炭9克,藿香梗47克,车前子9克,谷芽炭9克,麦芽炭9克。 【用法】制成片剂,每片03克。口服,1日总量:1岁4片,3岁9片,6岁12片。 【主治】急性菌痢,泻脓血便或深绿色黏液便,腹痛下坠,大便次数多而量少,身热或不热,食欲不振或呕吐者。 【来源】天津市儿童医院著名老中医何世英教授验方。 大黄煎剂 【组成】生大黄适量 【用法】水煎至100毫升,每次20~30毫升保留灌肠。 【主治】小儿疫毒痢,实热证。 【来源】江苏徐州市中医院儿科名医孙英华验方。 积滞 积滞是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临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消,腹满胀痛,嗳腐呕吐,大便酸臭等为特征。伤乳食、疳症等均与积滞有密切的关系。如伤于乳食,经久不愈,可变成积;积久不消,迁延失治,可转化为疳。三者名虽异而源则一,惟病情有新旧长短、轻重深浅之不同。本病大致相当于西医的消化功能紊乱症。 滞泻方 【组成】党参10克,白术6克,茯苓10克,甘草5克,薏苡仁10克,陈皮5克,麦芽10克,黄连3克,石榴皮6克,马齿苋10克,神曲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药汁稍浓缩,加糖,半岁以内,1次服15毫升,每隔2~3小时1次;半岁至1岁,1次20毫升,2~3小时1次;1岁以上,1次25~30毫升,2~3小时1次。 【功效】健脾和胃,清热化滞。 【主治】小儿积滞腹泻。 【来源】武汉市职工医学院李浚川教授验方。 黑白散 【组成】黑、白牵牛子各适量。 【用法】炒熟,碾筛取头末,以1小撮合红糖少许服下。一般服后大便微见溏,红线立消,喜进饮食后愈。 【主治】小儿伤食,鼻下人中两旁发炎,垂2条如韭叶之红线,有时发热,不喜食,或有口臭者。 【来源】全国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教授验方。 消积散 【组成】建曲、谷芽、麦芽、焦内金各6克,焦山楂9克,莱菔子6克,香附、广陈皮、炒枳壳各3克,厚朴6克,甘草15克(3岁小儿用量)。 【用法】每日1剂,研粗末,水煎,分3~4次温服。 【功效】消积和胃,理气止疼。 【主治】消化不良,饮食积滞,症见胃脘胀满,按之作痛,纳食不佳,大便有不消化食物。 【来源】河南安阳市中医院名老中医孙一民验方。 增食丹 【组成】焦神曲9克,焦山楂156克,云茯苓9克,清半夏6克,陈皮9克,连翘6克,莱菔子6克,焦麦芽6克,焦谷芽6克,炒枳壳6克,厚朴6克,砂仁3克,焦内金9克,槟榔9克。 【用法】制成片剂,每片03克。1日总量:1岁4片,3岁9片,6岁12片,分2~3次服。大便秘结者,可酌加用量1/3~1/2。 【功效】健胃,化食,消胀满。 【主治】纳呆,食后胀饱,停乳,停食,厌食嗳气,矢气,消化不良有腹泻及大便黏稠腥臭者。 【来源】天津市儿童医院名老中医何世英验方。 小儿积滞茶 【组成】葫芦茶、谷芽、布渣叶、夏枯草各10克,岗梅根15克,黄糖适量。 【用法】每日1剂,用清水1碗半,煎成1碗,口服。 【主治】心烦、纳差、溏泻。 【来源】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名老中医潘仲明验方。 疳积 疳积是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常,脏腑失养,气液干涸,形体羸瘦的一类疾病。多见于3岁左右的婴幼儿,主要因乳食不节,喂养不当,营养失调,或其他疾病导致气液消耗所致。临床上以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青筋,精神萎靡,饮食异常等为特征。本症大致相当于西医的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 消疳散 【组成】大蟾蜍3只(重90~120克者最佳),砂仁(连壳杵碎)15克,胡黄连(研碎)15克。 【用法】先将蟾蜍分养,每只喂五谷虫90~250克,然后放入瓮中,饿1周,使腹中物净,取出,将砂仁、胡黄连末塞入口,填腹中(塞药末时要戴手套,捏住蟾头,防喷浆伤人),用线扎住。另用黄泥湿和,每只分别封固,泥厚1指半,阴阳瓦煨煅,至泥赤裂便成,放土地上,出火气,候冷掼开,取蟾蜍药炭研细末,收入瓶中待用。用量视蟾蜍大小,每料分作100~120份。每日1~2份,每份用鲜鸡蛋1个,同药末打和,加少许食盐,干蒸发透食用。 【主治】小儿疳积。 【来源】南京中医学院丁光迪教授验方。 小儿健脾散 【组成】党参60克,神曲30克,胡连30克,炒鸡内金90克,三棱60克,莪术30克,青皮30克,使君子60克,二丑60克,枳壳60克,川朴30克,青蒿60克,苍术60克,槟榔60克,炒麦芽90克,大黄90克,草果60克,灵脂60克。 【用法】以上诸药共轧细面,每300克,对冰片15克,每包重06克。1岁内小儿可每次服半包,日2次;3岁内小儿每服1包,日服2次;5岁上下之小儿可每服2包,日2次。 【功效】化积杀虫,健脾和胃。 【主治】小儿疳积,面黄身瘦,不思纳食,颈细腹大,喜食异物,兼有蛔虫。 【来源】全国著名老中医赵心波教授验方。 肥儿粉 【组成】焦山楂120克,大黄90克,焦槟榔90克,炮姜21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面,过筛为散。3岁以内每日1~2克,分2次服;3岁以上量酌增。 【功效】清热导下,温中化滞。 【主治】肠胃积滞,伤食吐泻,饮食失调所引起的疳积。 【来源】北京著名老中医祁振华主任医师验方。 疳积饼 【组成】焦内金156克,焦黑芝麻156克。 【用法】共为细末,制成饼状。婴幼儿每次服3克,温开水送服。 【功效】消积化疳。 【主治】慢性消化不良及营养不良。 【来源】天津市著名儿科专家何世英老中医验方。 龚氏疳积方 【组成】鸡屎藤30克,鱼鳅串30克,侧耳根30克,隔山撬30克,车前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利水。 【主治】小儿疳积。 【来源】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名老中医龚志贤验方。 小儿疳积重症方 【组成】煅石燕、煅石决、煅牡蛎、使君子各30克,胡黄连、川厚朴、鸡内金各15克。 【用法】研末,每日6~12克,猪肝蒸服。 【功效】理脾杀虫,涵肝软坚。 【主治】重症疳积,腹胀如鼓,青筋暴露,饮食不进,头发焦稀,甚至夜盲,或两目生翳(眼疳),或牙龈腐烂,穿腮脱齿(牙疳)。 【来源】湖南著名老中医欧阳履钦验方。 惊风 惊风即惊厥,民间称为抽风,临床以频繁抽痉伴有意识不清为特征。本症在任何季节,很多疾病中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婴幼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为儿科危重急症之一。 临床上将病来急暴,实象毕具,属阳属热者,称为急惊风;病来缓慢,虚证明显,属阴属寒者,称为慢惊风。若慢惊风进一步发展,出现阳气衰败,纯阴无阳者,则谓之慢脾风,是慢惊风中的危重征候。 甲壬金散 【组成】天竺黄10克,广橘红10克,银花10克,麻黄6克,桃仁6克,杏仁10克,栀子10克,川黄连10克,浙贝母15克,全蝎10克,羌、独活各6克,锦纹30克,赭石10克,朱砂30克。 【用法】共研极细面,每30克,药面加羚羊角粉24克,犀角面15克,牛黄5克,麝香24克,珍珠18克,琥珀5克,冰片1克,共研匀。小儿每服03克,日3次。大儿酌加至每服04~06克。 【功效】清热解毒,熄风镇惊,化痰止搐。 【主治】小儿高烧抽风,谵妄昏迷,咳嗽痰壅,鼻煽气粗,斑不透等。 【来源】全国著名儿科专家赵心波教授验方。 赵氏慢惊风方 【组成】人参3克,白术6克,肉桂24克,黄芪10克,阿胶6克,炙草3克,橘红5克,僵蚕6克,云苓10克,升麻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扶正止搐,固气熄风。 【主治】形体瘦弱,小抽无力,阴虚液亏,元阳欲脱的慢惊风。 【来源】全国著名儿科专家赵心波教授验方。 清宫粉 【组成】广郁金30克,黄芩30克,生栀子30克,黄连30克,寒水石30克,琥珀15克,玳瑁30克,朱砂15克,冰片9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面,过筛为散。1~5岁每次服06~1克,每日2次。 【功效】清热,凉血,镇惊。 【主治】小儿热性病之高热、惊厥。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名老中医祁振华验方。 解热定痉丸 【组成】僵蚕10克,炙全蝎6只,飞朱砂5克,轻粉6克。 【用法】共研极细末,加青蒿虫(青蒿节间有小虫,须在秋分前后剥取)适量,捣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2~4粒,日2~3次。待热退搐止后,停服。 【功效】清热定痉。 【主治】小儿高热、惊搐。 【来源】江苏南通市中医院朱良春主任医师验方。 张氏惊风方 【组成】冬桑叶、杭菊花、金银花、带心连翘、钩藤、玄参、淡竹叶、鲜石斛、竹茹、莲子心各10克,龙胆草15克,生石膏粉15克,鲜芦苇根30克。 【用法】加水浓煎,代茶频服。 【功效】祛风清热,平肝熄风。 【主治】急惊风,症见小儿突然面红耳赤,目睛窜视,口眼斜,肢体抽搐掣搦,痰哽喉中,气闭吐沫等。 【来源】湖北中医学院名老中医张梦侬验方。 镇惊汤 【组成】钩藤5克,薄荷、蝉蜕各1.5克,僵蚕3克,芦苇根9克,地龙3克,天竺黄、茯神各5克,琥珀1克(1岁小儿用量)。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熄风,镇惊安神。 【主治】小儿惊风,症见惊战,抽搐,烦躁,睡眠不宁。 【来源】河南安阳市中医院名老中医孙一民主任医师验方。 夜啼 夜啼指小儿白天安静,入夜则啼,甚至通宵达旦者。多见于1岁以内的乳婴儿,常以脾寒、心热、惊骇等为发病原因。本病应与其他疾病引起身体不适而夜啼,或护理不当引起的夜啼相鉴别。 钩藤饮 【组成】钩藤10克,蝉衣、木香、槟榔各3克,乌药6克,益元散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平肝,调理胃肠,通利关窍。 【主治】小儿夜啼,入睡惊闹,日间倦乏,食欲不佳,指纹淡紫,舌质红,苔白。 【来源】北京儿童医院儿科专家王鹏飞教授验方。 赵氏夜啼方 【组成】朱寸冬10克,炒枣仁6克,木通6克,滑石10克,莲子心3克,知母5克,焦麦芽6克,神曲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心泻热,安神益智。 【主治】小儿夜啼。 【来源】全国著名儿科专家赵心波教授验方。 牛军散 【组成】牵牛、川军各等分。 【用法】共为细末。6个月以下,每次009克;6个月~1岁,每次015克;1~3岁,每次03克;3~6岁,每次045~075克;6~12岁,每次09~15克。均日服3次。 【功效】清热消导。 【主治】实热型夜啼,症见面赤唇红,眼多眵,手足发热,大便臭秽,腹胀拒按,小便黄赤而短,夜啼声洪大。指纹紫暗,舌红,苔厚腻或燥(色白或黄)。 【来源】全国著名儿科专家赵心波教授验方。 痫症 痫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欲称羊痫风。临床上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两眼发直,口吐涎沫,四肢颤动,或抽搐,或作猪羊叫声,片刻即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本病平素可无异常状态,但时发时止。幼年发病,往往遗患终身。大致相当于西医的癫痫病。 熄风活血汤 【组成】钩藤5克,法半夏3克,全蝎15克,南红花5克,桃仁3克,天麻6克,僵蚕6克,生侧柏10克,珍珠母10克,煅牡蛎10克,远志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熄风止搐,疏络活血。 【主治】癫痫小发作,症见短暂的意识障碍,目呆直视或头向前倾。 【来源】全国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赵心波教授验方。 加减千金龙胆汤 【组成】龙胆草9克,钩藤6克,天麻6克,柴胡6克,黄芩6克,赤芍6克,胆南星6克,远志6克,地龙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肝泻热,祛痰定搐。 【主治】癫痫发作,症见突然昏倒,面色发红,手足抽搐,口吐涎沫,片刻即醒,一如常人,平时眠食正常,二便无异,脉象平和,舌苔正常。 【来源】全国著名中医儿科专家王伯岳验方。 定痫豁痰汤 【组成】明天麻、钩藤、制天虫、地龙、陈胆星、当归、白芍、陈皮、茯苓、郁金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小儿癫痫。 【来源】浙江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詹起荪教授验方。 治痫宝丹 【组成】白花蛇头(其他蛇头亦可)3具,玳瑁20克,郁金25克,天竺黄30克,天麻15克,真沉香10克,胆南星15克,白芍5克,清半夏10克,全蝎10克,蜈蚣5条,僵蚕15克,牛黄015克,麝香03克,琥珀5克,西红花5克,动物脑(以猴、羊脑为优,牛、马、猪脑多不用)1具。 【用法】上药焙干,共为细末。成人每服10克,1日2次,白天水送下,儿童药量酌减。 【主治】癫痫。 【来源】长春中医学院名老中医任继学教授验方。 导滞定痫汤 【组成】酒大黄3克,川朴6克,槟榔10克,莱菔子6克,广木香3克,麦芽10克,苍术3克,六神曲10克,陈皮6克,僵蚕10克,地龙6克,草河车6克,胆南星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