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中华神医药方

中华神医药方

作者:膳书堂文化字数:196886状态:连载

四、脾胃病症

四、脾胃病症
呕吐
化逆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一。
【主治】暑月受邪,郁于中焦,上吐下泻,手足厥冷,筋脉抽掣。
【组成】黄连18克,吴茱萸09克,厚朴3克,青皮3克,霍香45克,木瓜3克,木香15克,白蔻18克,独活3克,乌药3克,蒺藜12克,茯苓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藿香安胃散
【来源】《脾胃论》卷下。
【异名】藿香安胃汤(《古今医统》卷二十四)。
【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即呕吐。
【组成】藿香、丁香、人参各75克,橘红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水350毫升,加生姜1片,同煎至250毫升,空腹时和滓冷服。
橘皮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异名】生姜橘皮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六)、小橘皮汤(《医方类聚》卷五十七引《伤寒指掌图》)。
【功用】行滞,止呕。
【主治】干呕哕,手足厥冷者。
【组成】橘皮6克,生姜12克。
【用法】上药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下咽即愈。
丁夏汤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主治】脾胃虚寒,停痰留饮,哕逆呕吐。
【组成】丁香、半夏各9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同煎,温服。
丁香散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主治】胃寒哕逆。
【组成】丁香、柿蒂各3克,甘草(炙)、良姜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热汤调下,趁热服,不拘时候。
槟榔散
【来源】《外台秘要》卷六引《广济方》。
【主治】呕吐酸水,每食则变作酸水吐出。
【组成】槟榔60克,人参225克,茯苓30克,橘皮225克,荜拨25克。
【用法】上五味,捣筛为散。取生姜75克,连皮捣,绞取汁,加温,入药末3克搅调,顿服之,每日1服;渐加药至45克。下痢多则减量,以微利为度。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酢物、生冷、油腻、猪、鱼等。
丁附汤
【来源】《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主治】中脘停寒,食物入口即吐,饮食喜热者。
【组成】人参、白术、甘草、干姜(炮)、青皮、陈皮、丁香、附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稍热服。
黑丸子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功用】消食去积。
【主治】中脘有宿食,吞酸恶心,口吐清水,噫宿腐气,或心腹疼痛,中虚积聚,飧泄,赤白痢下。
【组成】乌梅肉7个,百草霜22克,杏仁(去皮、尖,别研)3~7枚,巴豆(去壳并油)2枚,半夏(汤泡7次)9枚,缩砂仁3~7枚。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和匀,用薄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次服15丸,加至20丸,用熟水或姜汤送下。
青木香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功用】行气破滞,祛痰逐水。
【组成】补骨脂(炒香)、荜澄茄、槟榔(酸粟米饭裹,湿纸包,火中煨令纸焦,去饭)各12千克,黑牵牛732千克(炒香,别捣末36千克),木香60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入牵牛末拌匀,渐入清水搅和作丸,丸如绿豆大。每服20丸,茶、汤、熟水任下,食后服。每酒食后可服5~7丸。
青橘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功用】和胃气。
【主治】干呕。
【组成】青橘皮(汤浸,去白)、甘草(锉)各30克,木香15克,白芷75克,枳壳(去瓤,麸炒)、桂(去粗皮)各15克。
【用法】上六味,先将甘草炒微黄色,后入诸药同炒褐色,捣罗为末。每服3克,入盐沸汤服。
反胃
丁香煮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主治】脾脏伏冷,胃脘受寒,胸膈痞闷,心腹刺痛,痰逆恶心,咳嗽中满,脏腑虚滑,饮食减少,反胃吐逆,四肢逆冷。
【组成】丁香(不见火)、红豆(去皮)、青皮(去白)、甘草(炙)、川乌(炮,去皮、脐)、陈皮(去白)、干姜(炮)、良姜(炮、去芦头)各120克,益智仁(去皮)165克,胡椒60克。
【用法】上药共锉为粗散。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盐1捻,煎至100毫升。空腹时稍热服。滓再煎。病退即止。
螺泥丸
【来源】《普济方》卷三十六引《经验良方》。
【主治】积热反胃呕噎。
【组成】田螺不拘多少。
【用法】将田螺放入洗净瓷盆中,用水养之,令吐出泥,用米筛张灰于地上,却将绵纸铺于灰上,去已养田螺,令泥水出澄清,旋去上面清水,却将泥倾于纸上,候泥干调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藿香汤下,立愈。
【附注】螺性至凉,泥性至冷,故可用之清胃。吞以藿香汤,假其辛劳开胃而已。
二汁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四。
【主治】反胃。
【组成】甘蔗汁500毫升,姜汁250毫升。
【用法】二味和匀。每次温服250毫升,每日3次。
丁沉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主治】脾胃寒气上逆心腹,胁肋胀满刺痛,胸膈噎塞,痰逆恶心,噫气吞酸,不思饮食,呕吐不止,及反胃嗝气,宿食留饮,心痛霍乱;妇人血气心腹疼痛。
【组成】甘草(炙)、青皮(去瓤,锉,炒)、丁香、白豆蔻仁沉香、木香、槟榔、肉豆蔻仁各150克,白术(锉,微炒)12千克,人参(去芦)、茯苓(去皮)、诃子(煨,取皮)各300克,肉桂(去粗皮)、干姜(炮裂)各75克,麝香(别研)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入麝香令匀,炼蜜和丸,如酸枣大。每服1丸,细嚼,炒生姜、盐汤送下;温酒亦可。空腹时服。
养血助胃丸
【来源】《古今医鉴》卷五。
【功用】养元气,健脾胃,生血脉,调荣卫。
【主治】呕吐反胃愈后,气血两虚者。
【组成】当归(酒洗)30克,川芎30克,白芍(盐、酒炒)36克,熟地黄(姜汁浸,炒)24克,人参15克,白术(土炒)40克,白茯苓)8克,甘草(炙)9克,山药(炒)30克,莲子肉(去皮、心)30克,扁豆(姜汁炒)18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打姜汁、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0~70丸,空腹时用白滚水送下。
济急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功用】温中祛寒,化痰止呕。
【主治】脾胃虚寒,痰饮留滞,呕吐不止。
【组成】附子1枚(切下盖,取出肉,纳丁香在内),丁香49枚。
【用法】上药二味,用生姜汁略浸,同入瓷瓶中,重汤煮之令干,捣为细末,过筛。每服3克,含化咽津。
韭汁牛乳饮
【来源】《丹溪心法》卷二。
【主治】胃脘有死血,干燥枯槁,食下作痛,反胃便秘。
【组成】韭菜汁60毫升,牛乳60毫升。
【用法】上药加生姜汁10毫升,和匀温服。
茯苓泽泻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主治】反胃,吐而渴欲饮不者。
【组成】茯苓25克,泽泻2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生姜12克。
【用法】上药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纳泽泻,再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每日3次。
吐酸
丁香煮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主治】噫醋吞酸,不欲饮食。
【组成】丁香15克,赤茯苓(去黑皮)、桔梗、白术、白芷、桂枝(去粗皮)、半夏(汤洗七遍,生姜作曲,焙)、甘草(炙,锉)人参各30克,干姜(炮裂)15克,槟榔(锉)、高良姜、肉豆蔻(去壳)各75克。
【用法】上药13味,捣罗为散。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90毫升,去滓,食前温服。
苍连丸
【来源】《古今医鉴》卷五。
【主治】郁积吞酸。
【组成】苍术(米泔浸,炒)30克,陈皮30克,半夏30克(姜汁炒),黄连45克,白茯苓30克,吴茱萸(炒)30克。
【用法】上药研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0丸,饭后服。
【功用】清肝解郁,燥湿化痰。
【加减】夏月倍用黄连;冬月倍用吴茱萸。
咽醋丸
【来源】《医学纲目》卷二十二。
【主治】吐酸,吞酸。
【组成】茱萸(去枝梗)15克(煮,晒干),陈皮(去白)15克,黄芩(炒)15克,苍术23克,黄连30克(细切,用陈墙壁泥同炒)。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
黄芩茱萸丸
【来源】《简明医彀》。
【主治】湿热吐酸。
【组成】黄连30克(陈土炒),苍术23克,黄芩(土炒)、陈皮、吴茱萸各38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3~6克,津液咽下。
解酒
连葛解醒汤
【来源】《观聚方要补》卷二引《证治大还》。
【主治】酒积,腹痛泄泻。
【组成】黄连、葛根、滑石、山栀、神曲、青皮、木香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加减】加茵陈、泽泻、猪苓、肉桂,分利湿热尤妙。
葛花散
【来源】《肘后方》卷七。
【主治】酒醉。
【组成】葛花、小豆花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为散。每服2~3克。又时进葛根饮、枇杷叶饮,或先食盐1克,再饮酒亦佳。
【附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御药院方》卷八补。
雄黄圣饼子
【来源】《脾胃论》卷四。
【主治】一切酒食所伤,心腹满不快。
【组成】雄黄15克,巴豆100枚(去油、心、膜),白面300克(炒,筛2次)。
【用法】上三味,除白面外,余药同研细末,再与面和匀,用新汲水搅和作饼,如手大,以浆水再煮至浮于水上,漉出,看硬软,捣作剂,丸如梧桐子大,然后擀作饼子。每次服5~7饼,渐加至10~15饼,空腹时用茶或酒送下。嚼食一饼,利一行;二饼,利二行。
食积
陈米三棱丸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五。
【主治】米面五谷等积。
【组成】陈仓米30克(用新巴豆5枚,去壳,同米慢火炒至巴豆焦色,去豆不用),陈皮、三棱(煨)、砂仁、麦芽各6克,南木香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醋调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5~20丸,空腹时用姜汤下。
橘饼扶脾丸
【来源】《丁甘仁家传珍方选》。
【主治】一切伤食。
【组成】陈皮、焦白术、淮山药、芡实各30克,焦山楂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做成饼状。陈米汤送下。
谷神丸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九。
【主治】宿食停积,不欲饮食。
【组成】人参、缩砂、香附子(炒,去毛)、三棱(煨)、莪术(煨)、青皮、陈皮、神曲(炒)、麦芽(炒)、枳壳(炒,去瓤)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粳米调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服,盐汤亦可。
快膈消食丸
【来源】《直指小儿方》卷三。
【异名】消乳丸(《普济方》卷三九三)、消食丸(《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主治】小儿乳食积滞。
【组成】缩砂仁、橘皮、京三棱、莪术、神曲、麦芽各15克,香附子30克(略炒)。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食后用白汤送下。
消积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丁香丸(《普济方》卷三九二)。
【功用】温中消积。
【主治】乳食停滞不化,脘腹膨胀,大便酸臭。
【组成】丁香9个,缩砂仁10个,乌梅肉3个,巴豆2个(去皮、油、心膜)。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面糊丸,黍米大。3岁以上3~5丸,3岁以下2~3丸,以温水送服。
胃痛
白螺丸
【来源】《丹溪心法》卷四。
【主治】痰饮积聚,胃脘疼痛。
【组成】螺蛳壳(墙上年久者,烧)、滑石(炒)、苍术、山栀香附、南星各60克,枳壳、青皮、木香、半夏、砂仁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次服30~40丸,以姜汤送服。
【加减】春加川芎;夏加黄连,冬加吴茱萸。
【附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景岳全书》卷五十四补。
神仙一块气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主治】诸气食积及噎塞痞满,胸胁刺痛,)薇瘕疝气。
【组成】青皮、陈皮、三棱(炒)、香附(童便炒)、莪术各30克,神曲、麦芽(炒)、萝卜子(炒)、白丑(取头末)、槟榔、郁金、黄连各15克,枳实9克,百草霜、皂角各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面糊调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0丸,视疾之上下为食之先后,热酒姜汤送下。
除痛丸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五。
【功用】温中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中焦积寒,脘腹疼痛,呕逆清水,自汗短气。
【组成】木香、乳香(别研)、沉香、藿香叶(去土)、肉桂(去粗皮)、青橘皮(去白)、枳实(麸炒,去瓤)、吴茱萸(汤洗七次)、京三棱(煨香,切)、蓬莪术(煨香,切)各15克,黑牵牛120克(取头出细末45克,余者不用),麝香45克(别研),陈橘皮(去白)15克(锉,用巴豆去壳60克,炒令紫色,去巴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入麝香、乳香别研匀,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后用温生姜汤送下。
射干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九。
【主治】热聚胃口,血肉腐坏,胃脘成痈。
【组成】射干(去毛)、栀子仁、赤茯苓(去黑皮)、升麻各30克,赤芍药、白术各45克。
【用法】上六味,咀如豆大。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入生地黄汁30毫升,蜜15毫升,再煎3沸,温服,不拘时候,每日2服。
烧脾散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功用】温中祛寒,理气化滞。
【主治】饮啖生冷果散,寒留中焦,心脾冷痛不可忍,及老幼霍乱吐泻。
【组成】干姜(炮)、厚朴(姜制,锉,炒)、草果仁、缩砂仁神曲(炒)、麦芽(炒)、橘红、高良姜(锉,炒)、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熟盐汤调服,不拘时候。
良附丸
【来源】《良方集腋》卷上。
【功用】疏肝理气,温胃祛寒。
【主治】肝郁气滞,胃有寒凝,脘腹疼痛,喜温喜按,或胸胁胀痛,或痛经,苔白,脉沉紧者。
【组成】高良姜、香附子各等分。
【用法】姜酒洗7次焙干,附子醋洗七次焙干,各研各贮。用时以米饮汤加入生姜汁1匙,盐3克,调和为丸服之。
【禁忌】胃脘痛属于肝胃火郁,甚或出血者忌用。
【附注】原书云:本方用治诸痛,如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6克,香附3克;如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3克,香附6克;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香附各45克。
丹参饮
【来源】《时方歌括》卷下。
【主治】心痛,胃脘诸痛。
【组成】丹参、檀香、砂仁各30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服。
神香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理气宽中,温中祛寒。
【主治】寒凝气滞,胸胁或胃脘胀痛,呕哕气逆,噎嗝。
【组成】丁香、白豆蔻(或砂仁亦可)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次15~21克,甚者3克,用温开水送下,1日2~3次。若寒气作痛者,姜汤送下。
【附注】主中丁香温胃暖脾,降逆止呕;白豆蔻芳香化湿,理气畅中。二药合用,共奏理气宽中,温中祛寒之功。
神保丸
【来源】《苏沈良方》卷四引《灵苑方》。
【异名】遇仙丹(《医学集成》卷三)。
【主治】心膈痛,腹痛,胁下痛,气喘,气噎,大便秘结。
【组成】木香03克,胡椒03克,巴豆10枚(去皮、心,研),干蝎1枚。
【用法】上药以汤释蒸饼为丸,如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3丸,心膈痛,柿蒂汤或灯芯同柿蒂汤下;腹痛,柿蒂、煨姜汤下;血痛,炒姜、醋汤下;小便不能,灯芯汤下;血痢脏毒,楮叶汤下;肺气甚者,白矾、蚌粉各09克,黄丹03克同研为散,煎桑白皮、糯米饮调下3丸;若小喘,只用桑皮、糯米饮下;肾气胁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末3克同下;气噎,木香汤下;宿食不消,茶、酒、浆饮任下。
疏肝益肾汤
【来源】《医宗己任编》卷一。
【功用】疏肝滋肾。
【主治】肝血虚,胃脘痛,大便燥结,服逍遥散不愈者。
【组成】柴胡、白芍、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术桂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异名】麻黄苍术汤(《兰室秘藏》卷下)。
【功用】运脾化湿,散寒止痛。
【主治】寒湿所客,身体沉重,胃脘作痛,面色萎黄。
【组成】苍术6克,麻黄、炒神曲、橘皮、白茯苓、泽泻各3克,桂枝、半夏、草豆蔻仁、猪苓各15克,黄芪09克,炙甘草06克,杏仁10个。
【用法】上药作一服。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热服。
撞气阿魏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主治】五种噎疾,九般心痛,痃癖气块,冷气攻刺;及脾胃停寒,胸满膨胀,腹痛肠鸣,呕吐酸水。丈夫小肠气痛,妇人血气等疾。
【组成】茴香(炒)、青皮(去白)、甘草(炒)、蓬莪术(炮)川芎、陈皮(去白)各30克,白芷15克,丁香皮(炮)30克,缩砂仁、肉桂(去皮)各15克,生姜120克(切片,用盐15腌克一夜,炒黑色),胡椒、阿魏(醋浸一夜,以面同为糊)各75克。
【用法】上药捣末,用阿魏调和为丸,如鸡头子大。每丸50克,用朱砂21克为衣。丈夫气痛,炒姜、盐汤下1~2粒;妇人血气,醋上;常服1粒烂嚼,茶、酒任下。
腹痛
一炁丹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益气温阳。
【主治】脾肾虚寒,不时泄泻,腹痛阳痿,怯寒神疲。
【组成】人参、制附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与蜂蜜调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3克,以白开水送服。
二陈四七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功用】理气化痰。
【主治】忧思郁怒,气结痰凝,胸腹胀痛,痛引心背,失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者。
【组成】茯苓、陈皮、甘草、苏梗、厚朴、制半夏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丁沉透膈汤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五。
【主治】胸膈痞闷,或时膨胀,腹中刺痛,饮食不下。
【组成】丁香15克,沉香15克,木香15克(并不见火),人参(去芦)15克,青皮(去白),神曲各30克,茯苓(去皮),甘草(炙)、陈皮(去白)、厚朴(姜汁)制、草果仁、藿香叶(去土)、半夏(泡7次)、缩砂仁(去壳)各60克,白豆蔻(去壳)、白术(去芦,炒)、麦芽(炒)、香附子(炒去毛)各30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红枣1枚同煎,去滓热服。
五香拈痛丸
【来源】《女科百问》卷上。
【主治】心腹痛,或又有小腹痛者。
【组成】木香、官桂、丁香、乳香、藿香叶、沉香各15克,斑蝥7枚,巴豆3粒(去油)。
【用法】上药味共研为细末,白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以姜汤送服。
黄连汤
【来源】《伤寒论》。
【功用】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主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组成】黄连9克,甘草9克(灸),干姜9克,桂枝9克(去皮),人参6克,半夏6克(洗),大枣12克(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昼3次,夜2次。
【附注】方中黄连苦寒,上清胸中之热,干姜、桂枝辛温,下散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寒热并报,上下并治,以复中焦升降之职;更以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和中。合而用之,能使寒散热消,中焦得和,阴阳升降复常,痛呕自愈。
黄雌鸡汤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一。
【主治】产后虚羸,腹痛。
【组成】小黄雌鸡1只(去头、足、翅、羽、肠胃,洗,切),当归15克(锉,微炒),白术15克,熟干地黄15克,桂心15克,黄耆15克(锉)。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先以水14升,煮鸡至600毫升。每服药散12克,以鸡汁2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每日3次。
排气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行气散滞。
【主治】气逆,食滞腹胀,疼痛,癫狂。
【组成】陈皮45克,木香21~3克,藿香45克,香附6克,枳壳45克,泽泻6克,乌药6克,厚朴3克。
【用法】上药以水200毫升,煎至140毫升,热服。
【加减】食滞,加山楂、麦芽各6克;寒滞,加焦干姜、吴茱萸、肉桂之属;气逆其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槟榔之属;呕吐而痛,加半夏、丁香之属;小腹疼痛,加小茴香;如兼疝症,加荔枝核(煨熟捣碎)6~9克。
雪羹
【来源】《古方选注》
【功用】泄热止痛。
【主治】肝经热厥,少腹攻冲作痛。
【组成】大荸荠4个,海蜇(漂去石灰、矾性)30克。
【用法】上药二味,以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分2次服。
蟠葱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功用】活血化淤,芳香健胃。
【主治】脾胃虚冷,心腹痛连两胁,胸膈痞闷,背膊连项拘急疼痛,不思饮食,时或呕逆,霍乱转筋,腹冷泄泻,膀胱气刺,小肠及外肾肿痛;及治妇人血气攻刺,瘕块硬,带下赤白,或发寒热,胎前产后,恶血不止,脐腹疼痛。
【组成】延胡索90克,苍术(米泔浸一夜,去皮)、甘草()各250克,茯苓(白者,去皮)、蓬莪术、三棱(煨)、青皮(去白)各180克,丁皮、缩砂(去皮)、槟榔各120克,肉桂(去粗皮)干姜、(炮)各6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未。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连根葱白1茎,煎至100毫升。空腹时温服。
鳖甲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
【主治】寒疝积聚,结固不通,绕脐切痛,腹中胀满;劳伤羸瘦,不能饮食。
【组成】鳖甲45克(涂醋,灸微黄,去裙),甘草15克(灸微赤,锉),桂心15克,甜葶苈15克(微炒令香),川大黄15克(锉碎,微炒),芎15克,赤芍药15克,川乌头15克(炮裂,去皮、脐),槟榔15克。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天食前以生姜、橘皮汤下20丸。
腹胀
川连枳壳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三。
【主治】脾实腹胀,肚腹时热,肛门热。
【组成】川连、枳壳、木通、甘草、大腹皮、地骨皮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木香煮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五。
【主治】腹胁胀满,呕逆恶心。
【组成】紫苏叶、青橘皮(去白)、当归(洗、焙)、白芍药、乌药、白茯苓(去皮)、桔梗(去芦头)、半夏(汤洗七次,焙)、川芎、黄芪(蜜灸)、防风(洗,去芦头)、甘草(灸)、木香、陈橘皮(去白)、枳壳(麸炒,去瓤)、大腹皮各30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生姜5片,大枣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清气散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二。
【主治】脾胃虚弱,脏腑挟寒,中气不和,清浊不分,停痰积冷,腹内膨胀,肠鸣飧泄,手足厥冷,脐腹疼痛,呕吐恶心,胸膈不快,困倦少力,肢节怠堕。
【组成】缩砂仁、白豆蔻仁、白茯苓(去皮)、诃子(炮,取肉用)各75克,人参(去芦)、京三棱、胡椒、良姜(炒)各15克,檀香,丁香(不见火)30克,木香75克(不见火),干姜(炮、洗)、橘红各45克,甘松香60克(灸),青皮(汤泡,去瓤)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入盐少许,煎大枣汤调下,或用盐开水冲服亦可,不拘时候。
吴茱萸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功用】养血温经散寒。
【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组成】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
【用法】上八味,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次服。
一服饮
【来源】《医说》卷三引《类编》。
【异名】二妙香良散(《医学入门》卷六)。
【主治】心脾疼痛,数年不能得愈。
【组成】高良姜、香附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空腹时用温陈米饮下。
强中汤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功用】健脾益气,和中消痞。
【主治】脾胃不和,食啖生冷,过饮寒浆,以致腹胀,心下痞满,有妨饮食,甚则腹痛者。
【组成】干姜(炮,去土)、白术各30克,青皮(去白)、橘红、人参、附子(炮,去皮、脐)、厚朴(姜制炒)、甘草(灸)各15克,草果仁、丁香各90克。
【用法】上药咀。每次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21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加减】呕者,加半夏15克;食面致胀满,加萝卜子15克。
撞关饮子
【来源】《奇效良方》卷四十一。
【主治】关格不通,气不升降,胀满。
【组成】丁香(不见火)、沉香(不见火)、砂仁(去壳)、白豆蔻(去壳)、三棱(去毛,炮)、香附(去毛)、乌药各45克,甘草(灸)15克。
【用法】上药作一服。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塌气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功用】温中行气。
【主治】寒气郁结,虚胀腹大,手足冷厥,面青气急。
【组成】胡椒30克,蝎尾(去毒)15克,(一方有木香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未,面丸如粟米大。每服5~20丸,陈米饮下,不拘时候。
【附注】本方加萝卜子,名褐丸子。
降气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功用】行滞气,消胀满。
【主治】腹胁气滞,胀满疼痛。
【组成】茴香子(微炒)、木香、桂枝(去粗皮)、槟榔(锉)、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各30克,莱菔子、京三棱(煨、锉)、青橘皮(汤,去白,焙)各25克,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香熟)30克。
【用法】上药九味,捣罗为末,拌匀,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3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生姜汤送服。
栀子厚朴汤
【来源】《伤寒论》。
【主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组成】栀子9个(劈),厚朴12克(炙,去皮),枳实9克(水浸,炙令黄)。
【用法】上药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2次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橘叶青盐汤
【来源】《医学从众录》卷六。
【主治】肝气胀。
【组成】乌梅3个,鲜橘叶9克,青盐1克,川椒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空腹时服。
吴茱萸汤
【来源】《宣明论方》卷一。
【功用】温阳运脾,理气消胀。
【主治】阴盛生寒,腹满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组成】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白术、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木香化滞散
【来源】《奇效良方》卷四十一。
【主治】气滞不行,心腹满闷。
【组成】木香、姜黄、青皮(去皮)、砂仁(去壳)、人参、槟榔、白术各6克,白茯苓(去皮),白檀香各6克,白豆蔻、藿香、橘皮、大腹子、桔梗各15克,炙甘草12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50毫,空腹时稍热服;或食前沸汤服。
【禁忌】服药期间,忌生冷硬物。
异香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主治】胃气不和,腹胁膨胀,痞闷噎塞,喘满不快,饮食难化,噫气吞酸,一切气痞,腹中刺痛。
【组成】石莲肉(去皮)30克,蓬莪术(煨)、京三棱(炮)、益智仁(炮)、甘草()各180克,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90克,厚朴(去粗皮,姜汁炙)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个、盐少许,煎至100毫升,通口服,不拘时候,盐汤或盐酒调均可。
大正气散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主治】脾胃祛弱,风寒湿邪内侵,心腹胀满,有妨饮食。
【组成】厚朴(姜制,炒)、藿香叶、半夏(汤泡7次)、橘红、白术各30克,甘草(炙)、槟榔、桂枝(不见火)、枳壳(去瓤,麸炒)、干姜(炮)各15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枣子2枚,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川连戌己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三。
【主治】脾实腹胀,肚腹时热。
【组成】白芍药、甘草、川黄连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呃逆嗳气
顺气消滞汤
【来源】《寿世保元》卷三。
【功用】顺气消滞,降逆和胃。
【主治】食后气滞呃逆,连声不止者。
【组成】陈皮6克,半夏(姜炒)6克,白茯苓(去皮)9克,丁香09克,柿蒂2个,黄连(姜炒)06克,神曲(炒)6克,香附6克,白术45克,竹茹12克,甘草24克。
【用法】上药锉碎。加生姜5片,以水煎服。
南极丸
【来源】《鲁府禁方》卷一。
【主治】胃中痰火气郁所致之嗳气。
【组成】南星(汤泡透,切片,姜汁炒)、半夏(制同上)、软石膏、香附(童便浸,炒)、栀子(炒)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临卧时用生姜汤下。
人参复脉汤
【来源】《寿世保元》卷三。
【主治】呃逆而无脉者。
【组成】人参6克,白术45克(去芦),麦门冬(去心)6克,白茯苓(去皮)9克,五味子12克,陈皮6克,半夏(姜炒)6克,竹茹12克,甘草24克。
【用法】上药锉碎。加生姜5片,以水煎服。
橘皮干姜汤
【来源】《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主治】伤寒哕逆不止。
【组成】橘皮、通草、干姜(炮)、桂心各60克,人参30克,甘草(炙)60克。
【用法】上药锉如麻豆大。每服12克,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日进3服。
人参白术汤
【来源】《丹溪心法》卷三。
【主治】气虚呃逆。
【组成】人参、黄芩、柴胡、干葛、栀子仁、甘草(炙)各15克,白术、防风、半夏(泡7次)、五味各等分。
【用法】上药咀。每服12克,加生姜3片,以水煎服。
除湿汤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四。
【功用】燥湿健脾。
【主治】周身重着,多食生冷,吐痢俱作。
【组成】半夏(汤洗)、厚朴(去粗皮,切,姜汁炒)各30克,藿香叶15克(去土),陈皮(去白)15克,甘草9克,苍术(米泔浸)30克(切,炒赤)。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7片,红枣1枚,煎至160毫升,热服,不拘时候。
噎嗝
王道无忧散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主治】噎嗝反胃。
【组成】当归、白芍(土炒)、川芎、生地黄各24克,赤芍15克,白术(土炒)、白茯苓(去皮)各36克,赤茯苓、砂仁枳实(麸炒)、香附、乌药、陈皮、半夏(姜汁炒)、藿香、槟榔、猪苓、木通、天门冬(去心)、黄柏(人乳炒)、知母(人乳炒)、黄芩(炒)各24克,粉甘草09克。
【用法】上药锉一剂。以水煎温服。
磨脾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二。
【功用】温脾消食。
【主治】嗝气宿食不消。
【组成】木香、人参、附子(炮裂,去皮、脐)、甘草(炙)、赤茯苓(去黑皮)各60克,草豆蔻(去皮)、干姜(炮)各75克,陈曲(炒)、麦芽(炒)各30克。
【用法】上九味,捣罗为散。每服6克,入盐点服,不拘时候。
橘皮麻仁丸
【来源】《李氏医鉴》卷四。
【主治】噎嗝血少,大便闭结。
【组成】橘皮、杏仁、麻仁各90克,郁李仁15克。
【用法】上药以橘皮为末,3仁俱捣,将枣煮取肉,同捣和丸。每服40~50丸,枳实汤下。
九物五嗝丸
【来源】《外台秘要》卷八引《延年秘录》。
【主治】忧嗝、气嗝、食嗝、寒嗝、饮嗝等五嗝。
【组成】麦门冬(去心),蜀椒(汗)各90克,远志90克(去心),甘草150克(炙),附子30克(炮),干姜90克,人参120克,桂心90克,细辛90克(夏月可酌加麦门冬、甘草、人参的用量)。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含化,日3~4次,夜1~2次。若不能贪者,可一大丸作二小丸,尽服之。
【禁忌】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生菜。
九仙夺命丹
【来源】《古今医鉴》卷五。
【主治】反胃,痰涎壅盛。
【组成】南星(姜制)9克,半夏(姜制15克,枯明矾15克,枳壳(麸炒)30克,厚朴(姜制)15克,人参9克,木香12克,豆豉(洗)30克,甘草9克,阿魏9克,糖球子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老米打糊为饼,如钱大,瓦上焙干,晴夜露过。每服1饼,细嚼,以姜煎平胃散送下。
泄泻
人参豆蔻散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八。
【主治】妇人久泄不止。
【组成】人参、肉豆蔻、干姜、厚朴、甘草、陈橘皮各30克,川芎、桂心、诃子、北茴香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90毫升服。
封脐丹
【来源】《惠直堂经验方》卷一。
【主治】痢疾,水泻;妇人白带。
【组成】丁香7个,肉果1个,牙皂60克(去筋),大倍子1个(炒),麝香0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醋调和为丸,如绿豆大。用时放入脐内,外贴膏药。
珍宝三生丹
【来源】《疡医大全》卷二十八。
【主治】半肢瘫痪,痖疯。
【组成】火麻仁、大黄、山萸肉、山药、菟丝子、枳壳(炒)、槟榔、牛膝各90克,郁李仁、车前子、独活各10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蜜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以茶、酒送服。
春泽汤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二。
【主治】伤暑泄泻,泻后仍渴,小便不利。
【组成】五苓散加人参。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二术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主治】肝强脾弱,气泄,湿泄。
【组成】白术(炒)6~9克,苍术(米泔浸,炒)3~6克,芍药(炒黄)6克,陈皮(炒)45克,炙甘章3克,茯苓3~6克,厚朴(姜汤炒)3克,木香18~21克,干姜(炒黄)3~6克,泽泻(炒)4~5克。
【用法】上药用水300毫升,煎210毫升,空腹时服。
二圣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主治】小儿脏腑不调,时或泄泻,日久不愈,羸瘦成疳。
【组成】川黄连(去须)、黄柏(去粗皮)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将药末入猪胆内,汤煮熟,丸如绿豆大。海服20~30丸,米饮送下。量儿大小加减,频服,不拘时候。
便秘
参仁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主治】气壅风盛,大便秘结后重,疼痛烦闷。
【组成】麻子仁、大黄各90克,当归身30克,人参2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蜜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空腹时用熟水送下。
三仁粥
【来源】《医级》卷八。
【主治】脾肺燥涩,便难瘙痒。
【组成】柏子仁、松子仁、甜杏仁各等分。
【用法】上药加用糯米,煮粥食之。
【附注】本方原名“二仁粥”,现据其组成改。
当归丸
【来源】《痘疹世医心法》卷十二。
【主治】热入血分,大便秘结,三五日不通者。
【组成】当归15克,黄连45克(炒),大黄75克,甘草(炙)3克,紫草9克。
【用法】先以当归、紫草熬成膏,其余三味研为细末,以膏和为丸,如胡椒大。3岁以下服10丸,8岁服20丸,空腹时用清米汤下,以痢为度。
枳实导滞丸
【来源】《内外伤辨》卷下。
【主治】湿热积滞内阻,胸脘痞闷,下痢或泄泻,腹痛,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沉实。
【组成】大黄30克,枳实(麸炒,去瓤)、神曲(炒)各15克,茯苓(去皮),黄芩(去腐)、黄连(拣净)、白术各10克,泽泻6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温水送下。
九制大黄丸
【来源】《饲鹤亭集方》。
【功用】清滞通便。
【主治】积淤停滞,宿食,积痰,大便燥结。
【组成】大黄不拘多少。
【用法】将大黄捣碎,用黄酒拌,于铜罐中密闭,隔水加热,9蒸9晒,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小丸。每服6克,温开水送下。
【禁忌】孕妇忌服。
柏子仁膏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六。
【主治】小儿大便秘涩艰难。
【组成】柏子仁、松子仁、胡桃肉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膏。每服如弹子大,热汤化下。未通再服。
三仁粥
【来源】《东医宝鉴·内景篇》卷四。
【主治】老人虚人大便秘结者。
【组成】桃仁、海松子仁各9克,郁李仁3克。
【用法】上药同捣烂,和水滤取汁,入碎粳米少许,煮粥,空腹时服。
驱风丸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六。
【主治】大便不通,或年高风秘。
【组成】皂角7锭(炮,水500毫升),巴豆49粒(去壳、心、膜),枳壳30克。
【用法】上药以皂角水煮干为度,去巴豆不用,炒枳壳为细末,入木香15克,以蜜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用30丸,空腹时用白汤下。
搜风润肠丸
【来源】《袖珍方》卷一引《太平圣惠方》
【功用】理气润肠。
【主治】三焦不和,胸中痞闷,气不升降,饮食迟化,肠胃燥涩,大便秘结。
【组成】沉香、槟榔、木香、青皮(去白)、萝卜子(炒)、槐角(炒)、陈皮(去瓤)、枳壳(炒,去瓤)、枳实(麸炒,去瓤)、三棱(煨)、木通各15克,郁李仁(去皮)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60丸,用木瓜汤送服。
散火汤
【来源】《寿世保元》卷五。
【功用】泻火行气。
【主治】热郁气滞,肚腹胀满,痛久不止,大便秘结者。
【组成】黄连(炒)、白芍(炒)、栀子(炒)、枳壳(去瓤)、厚朴(去皮)、香附、川芎各3克,木香、砂仁、茴香各15克,甘草1克。
【用法】上药锉一剂。加生姜1片,以水煎,温服。
【加减】痛甚不止,加延胡索。
枳杏丸
【来源】《女科百问》卷上。
【主治】大便不通。
【组成】杏仁30克(汤泡、去皮、尖,别研)枳壳60克(先研为末)。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神曲糊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50丸,食前用米饮或生姜汤送下。
对姜丸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十八
【功用】温化痰饮。
【主治】嗝有寒痰,呕逆眩晕。
【组成】半夏、天南星各250克,干姜50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姜汁调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米汤饮下30~50丸,不拘时候。
厚朴三物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厚朴汤(《千金翼方》卷十八)。
【功用】行气除满,去积通便。
【主治】实热内积,气滞不行,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
【组成】厚朴15克,大黄12克,枳实9克。
【用法】上药三味,以水12升,先煮厚扑、枳实二味取500毫升,纳大黄,煮取300毫升,温服。以痢为度。
【附注】本方与《伤寒论》小承气汤药味相同,但药量不同。小承气汤意在荡积攻实,故以大黄为君;本方意在行气泄满,则以厚朴为主。方中厚朴行气消满;大黄、枳实泻热导滞。三药相合,使气滞通畅,实积消除腑气得以通畅,则诸症自解。
润肠丸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异名】苁蓉润肠丸(《医学纲目》卷二十三)、苁沉丸(《医学入门》卷七)。
【功用】补精养血,润肠通便。
【主治】精亏血虚,津液耗伤,大便秘结者。
【组成】肉苁蓉(酒浸,焙)60克,沉香(别研)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用麻子仁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时用米汤饮下。
脱肛
补中益气汤
【来源】《脾胃论》卷中。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他内脏下垂者。
【组成】黄芪、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09克,当归身06克(酒焙于或晒干),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术09克。
【用法】上药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赤石脂散
【来源】《太干圣惠方》卷九十二。
【功用】收敛固脱。
【主治】小儿痢后,脱肛不收。
【组成】赤石脂75克,伏龙肝75克。
【用法】上药细研为散。每以15克敷肠头,一日3次。
纯阳真人养脏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异名】真人养脏汤(《普济方》卷二一一)、养脏汤(《杏苑生春》卷四)。
【功用】涩肠止泻,温补脾肾。
【主治】泻痢日久,脾肾虚寒,日夜无度,腹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及脱肛坠下。
【组成】人参、当归(去芦)、白术(焙)各18克,肉豆蔻(面裹,煨)15克,肉桂(去粗皮)、甘草(炙)各24克,白芍药48克,木香(不见火)42克,诃子(去核)36克,罂粟壳(去蒂、盖,蜜炙)108克。
【用法】上药锉为粗末,每服6克,用水225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禁忌】服药期间,忌酒、面、生冷、鱼腥、油腻。
【加减】如脏腑滑泄夜起,久不愈者,可加炮附子3~4片。
【附注】方中重用罂粟壳涩肠止泻,肉桂温肾暖脾,并为君药;肉豆蔻助肉桂温补脾肾,诃子助粟壳涩肠止泻,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共为臣药;久痢阴血耗伤,故以当归、白芍养血和营,木香理气导滞,共为佐药;甘草调药和中,合白芍又能缓急止痛,是为使药。合用具有涩肠止泻,温补脾肾之功。
香术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四三。
【主治】肠风烂漏,脱肛泻血,面色萎黄,积年不愈。
【组成】白术500克(糯米泔浸3日)。
【用法】上一味,细锉,以慢火炒焦,为末,取干地黄250克净洗,用碗盛,于甑上蒸烂细研,入白术末,和捣一二千杵,如太硬,滴好酒少许,相和再捣为丸,如梧桐子大,焙干。每服15~20丸,空腹粥饮送下。
蟠龙散
【来源】《活幼心书》卷下。
【主治】脱肛。
【组成】干地龙(蟠如钱样者佳,略去土)30克,风化朴硝6克。
【用法】前药锉,焙,研为细末,与朴硝和匀。每用6~9克,肛门湿润者干掺;如干燥,用清油调涂。先以见毒消、荆芥、生葱煮水候温浴洗,轻轻拭干,然后敷药。
食物中毒
解毒丸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误食毒草,并百物毒,精神恍惚,恶心者。
【组成】板蓝根120克(干者,净洗晒干),贯众30克(锉,去土),青黛(研)、甘草(生)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蜜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以青黛为衣。误中诸毒后,急取药15克,烂嚼,用新水送下,即解。或用水浸炊饼为丸,尤妙。如常服,可4丸。
胃热
泄热芦根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
【主治】胃实热,常渴饮水。
【组成】芦根30克(锉),赤茯苓75克,栝楼根30克,麦门冬30克(去心),知母15克,甘草15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小麦50粒,竹叶14片,生地黄75克,生姜35克,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放温服之。
脾胃虚弱
进食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功用】温中祛寒。
【主治】脾胃虚冷,不思饮食,及久病脾虚全不食。
【组成】青橘皮(去瓤)、陈皮(去白)、高良姜(薄切。炒)、肉桂(去粗皮)、甘草(炙)各75克,草果肉、川乌头(炮)各3个,诃子(煨,去核)5个。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210毫升,空腹时服。
养胃进食丸
【来源】《御药院方》卷三。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主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面色萎黄,肌肉消瘦,怠惰嗜卧,全不思食。
【组成】人参(去芦头)、甘草(锉)各30克,白术、白茯苓(上皮)各60克,厚朴(去粗皮,生姜制炒)90克,陈皮(去白)45克,神曲(炒)75克,大麦芽(炒黄)45克,苍术150克(去粗皮)。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水面糊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空腹时用温生姜汤送下;或粥汤亦可。
养脾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功用】养胃进食。
【主治】脾胃虚冷,心腹绞痛,胸膈满闷,胁肋虚胀,呕吐恶心,噫气吞酸,泄泻肠鸣,米谷不化,肢体倦怠,不思饮食。
【组成】大麦芽(炒)、白茯苓(去皮)、人参(去芦)各500克,干姜(炮)、砂仁(去皮)各1000克,白术250克,甘草(锉)75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30克作8丸。每服1丸,细嚼。空腹时用生姜汤送下。
养元粉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实脾养胃。
【主治】脾胃虚弱。
【组成】糯米700克(水浸一夜,沥干,慢火炒熟)、山药(炒)、芡实(炒)、莲肉各90克,川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取细末)6~9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日饥时以滚水250毫升,入白糖3匙化开,再入药末30~60克调服之。
【加减】如酌加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楂肉各30~60克更妙。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