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中华神医药方

中华神医药方

作者:膳书堂文化字数:196886状态:连载

八、气血津液病症

八、气血津液病症
郁症
加减发郁汤
【来源】《嵩崖尊生》卷十一。
【主治】过食生冷,抑遏少阴之火于脾部者。
【组成】升麻、葛根、羌活、柴胡、细辛、香附、葱白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沉香降气散
【来源】《御药院方》卷四。
【功用】理气降逆,温中和胃。
【主治】三焦痞滞,气不宣畅,心腹疼痛,呕吐痰沫,胁肋臌胀,噫气吞酸;胃和虚冷,肠鸣绞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及五嗝五噎,心胸满闷,全不思食者。
【组成】沉香、木香、丁香、藿香叶、人参(去芦头)、甘草(炮)、白术各30克,白檀香60克,肉豆蔻、缩砂仁、桂花、槟榔、陈橘皮(去白)、青皮(去白)、白豆蔻、白茯苓(去皮)各15克,川姜(炮)、枳实(炒)各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用6克,入盐少许,用水250毫升,同煎至175毫升,和滓温服,不拘时候,日进3服。
沉香降气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异名】沉香降气散(《证治准绳·类方》卷二)。
【功用】降气宽中。
【主治】气机郁滞,胸膈痞塞,心腹胀满,喘促短气,干哕烦满,咳嗽痰涎,口中无味,嗜卧减食;胃有留饮,噫醋吞酸,胁下支结,常觉烦闷;中寒呃逆,脾湿洞泄,两胁虚鸣,脐下撮痛;脚气病患者,毒气上升,心腹坚满,肢体浮肿者。
【组成】香附(炒,去毛)125千克,沉香575克,缩砂仁15千克,甘草(炙)3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3克,入盐少许,沸汤服。早晨空腹时服,去邪恶气,使无瘴疫。
越鞠丸
【来源】《丹溪心法》卷三。
【异名】芎术丸(《丹溪心法》卷三)。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气、血、痰、火、湿、食等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
【组成】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6~9克,温水送下。亦常用作汤剂,水煎服。
理郁升陷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主治】胸中大气下陷,又兼气分郁结,经络湮淤者。
【组成】生黄芪18克,知母9克,当归身9克,桂枝尖45克,柴胡45克,乳香(不去油)9克,没药(不去油)9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加减】胁下臌胀,或兼疼者,加龙骨、牡蛎(皆不用煅)各15克;少腹下坠,加升麻3克。
逍遥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和中。
【主治】肝郁血虚,五心烦热,或往来寒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悸颊赤,口燥咽干,胸闷胁痛,减食嗜卧,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组成】甘草(炙微赤)15克,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术、柴胡(去苗)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烧生姜1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21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梅核气、奔豚气
黄芩射干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主治】咽喉似有物噎塞。
【组成】黄芩(去黑心)、射干各30克,枳实(去瓤,麸炒)、半夏(汤洗7遍,去滑,焙)、甘草(炙,锉)各23克,升麻45克,官桂(去粗皮)38克。
【用法】上7味,粗捣筛。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同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
清化丸
【来源】《丹溪心法》卷二。
【主治】肺有郁火,痰喘咳嗽,睡不安宁;梅核气,咳逆无痰,喉间如含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燥痰黏结喉头者。
【组成】贝母30克,杏仁15克,青黛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用砂糖,姜汁泡,蒸饼为丸,如弹子大。噙化。
清火豁痰丸
【来源】《古今医鉴》卷四。
【功用】清火化痰。
【主治】上焦郁火,痰涎壅盛,胸膈不利,烦躁,咽喉噎塞,吐不出,咽不下,如鲠状。
【组成】大黄(酒蒸)90克,礞石(煅)15克,沉香6克,黄芩(酒炒)60克,黄连(酒炒)60克,栀子(炒)60克,连翘30克,天南星(制)60克,半夏(制)60克,白术(炒)60克,枳实(炒)60克,贝母(去心)45克,天花粉30克,陈皮30克,白茯苓30克,神曲(炒)30克,青黛15克,玄明粉21克,甘草15克,白芥子(炒)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姜汁、竹沥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用姜汤送下40丸。
七疝汤
【来源】《寿世保元》卷五。
【主治】七疝,及奔豚小肠气,脐腹大痛。
【组成】元胡索、小茴香(酒炒)、川楝子、全蝎(炒)、人参、大附子、山栀子、木香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空腹时温酒调服。
川楝丸
【来源】《医级》卷八。
【主治】奔豚小腹疼痛。
【组成】川楝子、茴香各60克,附子30克。
【用法】上三味,用酒300毫升,煮尽为度,焙,晒干,炒,研末。每药末30克,用延胡15克,全蝎18个,丁香18粒,别为末,与前末和匀,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温酒送下;痛甚者,当归煎汤送下。
木香郁李仁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主治】奔豚气从少腹奔上冲心,昏乱呕吐,痛甚。
【组成】木香30克,郁李仁(去皮,生用)90克,沉香(锉)槟榔(锉)、官桂(去粗皮)、青橘皮(去白,焙)、附子(炮裂,去皮、脐)、茴香子(炒)各30克。
【用法】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茴香子或薄荷酒下20丸,一日3服。
苦楝丸
【来源】《医垒元戎》。
【主治】奔豚,小腹痛。
【组成】川苦楝、茴香、附子(炮,去皮、脐)各30克。
【用法】上三味,酒12升,煮尽为度,焙干,研细末,每称30克,入玄胡15克,全蝎18个,炒丁香18个,另为末,和匀,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用50丸,空腹时服。
【加减】痛甚,加当归,煎酒下。
水肿
郁李仁丸
【来源】《外台秘要》卷七引《广济方》。
【主治】腹中停水,心腹胀满,连两肋满闷,气急冲心,不能坐。
【组成】郁李仁60克,牵牛子45克(熬),甘遂(熬)30克,防葵22克,子、桑白皮、槟榔各30克,橘皮、泽泻各15克,茯苓、泽漆叶(炙)、杏仁(去皮、尖)各22克。
【用法】上药十二味,捣末过筛,以蜜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每日2次,服到10丸,微利为度。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酢物、生冷、油腻、热面、炙肉、蒜等。
清热渗湿汤
【来源】《赤水玄珠》卷二。
【主治】湿热浮肿,肢节疼痛,小便不利;夏月湿热伤脾,心烦口渴,泄泻溺赤。
【组成】黄连、茯苓、泽泻各3克,黄柏(盐水炒)6克,苍术、白术各4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实脾散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四。
【主治】脾阳不足,周身浮肿。
【组成】大附子1个(炮,去皮、脐),草果子(去皮)、干姜(炮)各60克,甘草30克(炙),大腹(连皮)6个,木瓜1个(去瓤,切片)。
【用法】上药用水于砂器内煮至水一半,劈开干姜,心内不白为度,不得全令水干,恐近底焦,取出锉焙为末。每于空腹、日午用沸汤服。
治肿饮
【来源】《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三。
【主治】水肿。
【组成】灯芯草1把(先将水1升,煎至500毫升),萝卜子30克(微炒),砂仁30克(微炒)。
【用法】将二味研末,倾入灯芯草汤内,略滚即入茶壶内,慢慢吃下。吃尽不见效,如前再煎一服。俟腹响放屁,小便量多而肿即退。
香苏散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四。
【主治】水气虚肿,小便亦涩。
【组成】陈皮(去白)30克,防己、木通、紫苏叶各15克。
【用法】上四味,共研为末。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禹功散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功用】行气消肿,逐水通便。
【主治】阳水、阳黄,便秘脉实,元气未虚者。
【组成】黑牵牛头末120克,茴香30克(炒)。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生姜汁调3~6克,临卧服。
【加减】或加木香30克。
恶实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
【主治】水病身体洪肿。
【组成】恶实(微炒)30克。
【用法】上一味,研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米饮下,勿嚼破。
调经汤
【来源】《妇科玉尺》卷四。
【功用】化淤退肿。
【主治】产后因败血蓄于脏腑,循经流入四肢而化为水,以致面目四肢浮肿者。
【组成】当归、桂枝、赤芍各3克,麝香015克,琥珀(另研)、没药(另研)各06克,炙甘草、细辛各09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汗症
茸附汤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主治】精血俱虚,荣卫耗损,潮热自汗,怔忡惊悸,肢体倦乏。
【组成】鹿茸(去毛,酒蒸)30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
【用法】上药咀,分作4服。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食前温服。
泽泻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
【异名】泄热泽泻汤(《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功用】通脉泻热。
【主治】上焦有热,食后出汗,面、背、身中皆热,名曰漏气。
【组成】泽泻、半夏、柴胡、生姜各9克,地骨皮15克,石膏24克,竹叶15克,莲心15克,茯苓、人参各6克,甘草、桂心各3克。
【用法】上药十二味,咀。以水12升,煮取36升,分5次服(一说水6升煮取18升,分3次服)。
补中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主治】面黄,汗多,目赤,四肢沉重,食欲不振,腹中时痛,咳嗽,两手寸脉短,右手脉弦细兼涩,关脉虚。
【组成】升麻、柴胡、当归各06克,神曲09克(炒),泽泻2克,大麦芽面、苍术各15克,黄芪75克,炙甘草24克,红花少许,五味子20个。
【用法】上药咀,分作2服。用水300毫升,煎取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参术散
【来源】《赤水玄珠》卷十一。
【主治】虚劳自汗不止。
【组成】人参30克,白术60克,桂心21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15克,以水煎服。
固本锁精丹
【来源】《古今医鉴》卷八。
【功用】大补元气,壮阳固精。
【主治】元阳虚惫,精气不固,梦寐遗精,夜多盗汗。
【组成】黄芪75克,人参75克,枸杞子60克,锁阳60克,五味子60克,石莲肉75克,山药60克,海蛤粉75克,黄柏60克(酒拌,晒干,炒黑色)。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用白术180克,水13升,煎至500毫升,倒出白术汁另放;再用水1升,煎至500毫升,去滓,与前白术汁同煎,熬至250毫升,如膏,搜和前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淡盐汤送下。
补气汤
【来源】《瑞竹堂经验方》卷一。
【主治】肺气虚弱,脉浮而软,怔忡无力,少气自汗,鼻塞,腠理不密,易感风寒者。
【组成】黄芪90克(去芦,蜜水炙),人参、甘草(炙)各15克,麦门冬30克(汤浸,去心),苦桔梗(去芦,炒)30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益阴汤
【来源】《类证治裁》卷二。
【功用】养阴敛汗。
【主治】阴虚有热,寐中盗汗。
【组成】山茱萸、熟地、丹皮、芍药、麦门冬、五味子、山药、泽泻、灯芯草、地骨皮、莲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加减】气虚,加人参。
痰饮、消渴
刷痰丸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二。
【主治】痰饮。
【组成】天南星、半夏、白附子、川乌头(生,去皮)各60克,全蝎15克,天麻30克。
【用法】上药先将前四味为细末,用水浸一夜,次日再研细末;再将全蝎、天麻研细,与前药和匀,以面糊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
治痰茯苓丸
【来源】《百一选方》卷五引《全生指迷方》。
【异名】茯苓丸(《妇人大全良方》卷三)、指迷茯苓丸(《证治准绳·类方》卷二)。
【功用】祛痰化湿。
【主治】中脘停痰,臂痛难举,或四肢浮肿,脉沉细。
【组成】茯苓30克,枳壳(麸炒,去瓤)15克,半夏60克,风化朴硝75克。
【用法】上药四味,共研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生姜汤下。
【禁忌】便溏者勿服。
枳术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异名】枳实汤(《产育宝庆集》卷上)、白术汤(《证治准绳·女科》)。
【主治】水饮内停,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组成】枳实7枚,白术30克。
【用法】上药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3次温服。
参苏饮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异名】十味参苏散(《保婴金镜》)。
【功用】益气解表,宣肺化痰。
【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闷;或痰积中脘,眩晕嘈杂,怔忡哕逆。
【组成】木香15克,紫苏叶、干葛(洗)、半夏(汤洗7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人参、茯苓(去皮)各23克,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15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若因感冒发热,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面有余热,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若因痰饮发热,但连日频进此药,以退为期,不可预止。
建中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主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心腹刺痛,胁肋臌胀,呕吐痰逆,噫气吞酸,肠鸣泄痢,水谷不化,肢体倦怠,不思饮食。
【组成】青州枣、厚朴(姜汁制)各500克,干姜(炮)、半夏(汤洗去滑)、甘草各150克,陈皮(去白)240克(以上6味,用水6升煮令水尽,焙干),草豆蔻(去皮)、人参、藿香、诃子(煨,取皮)、白茯苓(去皮)、白术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90毫升,去滓温暖,食前。
枳梗汤
【来源】《医学入门》卷四。
【主治】结胸痞气及胸满不利,烦闷欲死。
【组成】枳壳、桔梗、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温服。
【加减】表热或寒热往来,加柴胡、黄芩;内热,加黄连;痰喘,加瓜蒌仁;口燥,去半夏,加天花粉。
枸杞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主治】消渴。
【组成】枸杞枝叶48克,栝楼根、石膏、黄连、甘草各3克。
【用法】上五味,咀。以水2升,煮取600毫升分5服,白天3次,夜里2次。剧者多合,渴即饮之。
人参宁神汤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主治】上消。胸满心烦,精神不振者。
【组成】人参、生地、甘草、葛根、茯神、知母、花粉、竹叶、五味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二冬汤
【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功用】养阴润肺,生津止渴。
【主治】上消,口渴多次。
【组成】天冬(去心)6克,麦冬(去心)9克,花粉3克,黄芩3克,知母3克,甘草15克,人参15克。
【用法】加荷叶3克,以水煎服。
铅丹散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组成】铅丹、胡粉各15克,栝楼根、甘草各75克,泽泻、石膏、赤石脂、白石脂各375克。
【用法】上八味,研为细末,过筛。每次2克,用温开水送下,一日3次。身体强壮者每次服3克。渴甚者夜2服,腹痛者减之。丸服亦佳,一服10丸。
【主治】消渴。
虚劳
乐令黄芪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异名】乐令建中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功用】益气养血。
【主治】虚劳气血两虚,少气懒言,胸心淡冷,心悸惊惕,手脚逆冷,体常自汗,肠鸣,神倦;风湿,营卫不调,肢节疼痛。
【组成】黄芪、人参、橘皮、当归、桂心、细辛、前胡、芍药、甘草、茯苓、麦门冬各3克,生姜15克,半夏75克,大枣20枚。
【用法】上药咀,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每服100毫升,白天3次,夜里1次。
白凤膏
【来源】《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
【功用】补髓生津,和血顺气。
【主治】一切劳症,形体虚惫,咳嗽吐痰咯血,日晡潮热,肌肉消瘦,气衰言微者。
【组成】黑嘴白鸭1只,大京枣1千克,参苓平胃散500克,陈煮酒1大瓶。
【用法】先将鸭扎缚其脚,却量患者饮酒多少,随量倾酒在器中,烫温,将刀于鸭项上割开,沥血于酒内,搅匀,一气饮之。又将鸭干持去毛,就胁下开一孔,取出肠杂,以纸拭干,将枣子去核,每个实填参苓干胃散末,以麻布扎定,填于鸭肚中,用砂糖甏一个,放鸭在内,四遭炭火慢煨,一瓶煮酒作3次添入,直至熬酒干为度,取起,次第食之,尽此一鸭。
十全大补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异名】十全饮(《太干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十补汤(《仁斋直指》卷十五)。
【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忧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以及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组成】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芎、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甘草(炙)、黄芪(去芦)、川当归(洗,去芦)、白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药十味,锉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2个,同煎至100毫升,不拘时候温服。
二宜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功用】滋阴补血。
【主治】虚损属于阴亏血虚者。
【组成】当归身、生地黄各等分。
【用法】上药酒蒸7次,和炼蜜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
一捻金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八。
【主治】虚损劳嗽,咯血吐血,心胸不利,上气喘急。
【组成】半夏、天南星(锉)、巴豆各60克,皂角子180克,阿胶60克(锉),黄明胶90克(锉),杏仁180克,白矾45克。
【用法】上药,都放入瓶内,外留一眼子出烟,盐泥固济,候干。用炭煅令烟尽为度,即用泥塞合出烟眼子,放冷一夜,研为细末。每服15克,临卧时用生姜自然汁调成稠膏,入齑汁75毫升和服。
生脉散
【来源】《医学启源》卷下。
【异名】生脉汤(《丹溪心法》卷一)。
【功用】补肺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热伤气阴,肢体倦怠,气短懒言,汗多口渴,咽干舌燥,脉微;久咳肺虚,气阴两伤,干咳少痰,短气自汗,脉虚者。现用于中暑、小儿夏季热、功能性低热及其他发热性疾病而见气阴两伤者。此外,还用于心力衰竭,休克等危急病症。
【组成】麦门冬15克,五味子7粒,人参15克。
【用法】以长流水煎服,不拘时候。
柴前梅连散
【来源】《玉机微义》卷九引《瑞竹堂经验方》。
【主治】骨蒸劳热,久而不痊。
【组成】胡黄连、柴胡、前胡、乌梅各9克。
【用法】上药咀。每次6克,用童便200毫升,猪胆1枚,猪脊髓1条,韭根白15克,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活龟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功用】扶衰益弱,补阴和阳。
【主治】诸虚衰弱及肠风痔漏。
【组成】大乌龟1个,黄连30克(9蒸9晒),当归尾10克。
【用法】先以火烧热地,盖龟于其地,逼出臭粪尽,通身用草包扎,外用黄泥固济,炭火煨熟,取肉研如泥,龟壳用牛骨髓涂炙5~7次,至透心酥干为末。再将余药研细,共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白汤送下。
参归散
【来源】《脉因症治》卷上。
【主治】虚劳骨蒸。
【组成】知母(炒)、人参(炒)、秦艽(去尖芦)、北柴胡(同术炒)、鳖甲(麦汤浸7次)、前胡各15克,乌梅3个,地骨皮、川常山(酒浸3日)、川归(同柴胡炒)、甘草、白茯苓各23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建脾丸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主治】虚劳羸瘦,身重,胃冷,饮食不消,泄泻不止,或作滞下,久变五色秽臭。
【组成】钟乳粉、赤石脂(煅)各45克,枯矾、干姜(炮)、苁蓉(酒浸)、石斛(酒浸)、五味子、桂心、泽泻、桑寄生、远志(去心,炒)、人参、柏子仁、当归、酸石榴皮、龙骨(煅)、天雄(炮,去皮、脐)、牡蛎粉、白头翁(去苗)、甘草(炙)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空腹时用米汤送下。
建中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主治】五劳七伤,虚羸不足,面目黧黑,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则目眩。
【组成】生姜、芍药、干地黄、甘草、芎、各15克,大枣30枚。
【用法】上药六味,咀。以水600毫升渍一夜,明晨再以500毫升水合煮,取300毫升,分3次服。药入四肢百脉似醉状是效。
泽兰膏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十二引《深师方》。
【主治】头发早白及毛发不生。
【组成】细辛、续断、皂荚、石南草、泽兰、厚朴、乌头、莽草、白术各60克,蜀椒90克,杏仁28克(去皮)。
【用法】上十一味,切碎。以酒渍一夜,加炼成猪脂2千克,铜器中煎3上3下,膏成绞去滓,拔去白发涂药,10日效。
须发早白
长春丸
【来源】《普济方》卷四十九。
【功用】乌髭发。
【主治】须发早白。
【组成】地骨皮、熟地黄各300克,诃子皮、白芷、桂心、杏仁(去皮、尖)各30克,川椒(净)60克,旋复花30克。
【用法】上药不犯铜铁器,于木臼内,捣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
驻颜益心神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一。
【主治】须发早白。
【组成】熟干地黄250克,牛膝120克(去苗),杏仁250克(汤浸,去皮、尖、双仁,微炒,研如膏),菟丝子90克(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以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服。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葱、大蒜、萝卜。
乌须还少丹
【来源】《万病回春》卷五。
【功用】乌须驻颜,返老还童。
【主治】须发早白。
【组成】首生童子发120克(酒煮成膏),川乌、何首乌、草乌、干漆、辰砂、针砂各45克,川椒135克,阳起石60克,胡椒15克,枸杞子90克,生地黄90克(酒浸),柏子仁90克,核桃仁90克(麸炒黄色),麝香09克(面包煨,甘草火煨,面熟为度)。
【用法】上药中,川乌至胡椒等九味药共研为细末,与童子发膏拌匀,入阳城罐内封固,桑柴火烧,以罐红为度,埋在阴地之中,7日足取出听用;枸杞等后五味药为细末,与前药合一处,和匀。每服3克,好酒送下。百日后每隔3日或7日服一次。
乌须固本丸
【来源】《摄生众妙方》卷二。
【主治】肝肾阴血不足,须发早白。
【组成】何首乌250克(米泔水浸3宿,竹刀刮去粗皮,切片,以黑豆1千克,滚水同泡2小时,蒸熟去豆),黄精120克(用黑豆400克同煮熟,去豆,忌铁器),生地黄60克(酒浸),熟地黄60克(酒浸),天门冬60克(去心),麦门冬60克(去心),白茯苓60克,赤茯苓60克,白术60克,人参60克,五加皮60克,巨胜子60克,柏子仁60克,核桃仁60克,松子仁60克,枸杞子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
【禁忌】服药期间,忌葱、蒜、萝卜、豆腐、烧酒等物。戒房事。
草还丹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主治】气血两虚,髭发早白。
【组成】生干地黄(净洗)、石菖蒲(节密细者)、牛膝(酒浸,切,焙)、菟丝子(入盐少许炒,乘热捣末)、地骨皮、肉苁蓉(酒浸一夜,细切,焙)各等分。
【用法】上六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以丹砂为衣。每次40丸,早晨空腹时用温酒送下,下午再服20丸。一月内百疾俱退,一年白发俱黑,身体有力,颜色如童,睡少欲薄。
内伤发热
火郁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主治】火郁于中,五心烦热。
【组成】升麻、葛根、柴胡、白芍各90克,防风、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5克,用水600毫升,入连须葱白3寸,煎至30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稍热服。
火郁汤
【来源】《证治汇补》卷二。
【主治】火郁于中,四肢发热,五心烦闷,皮肤尽赤。
【组成】连翘、薄荷、黄芩、栀子、干葛、柴胡、升麻、白芍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地骨皮散
【来源】《丹溪心法》卷一。
【主治】阳毒火炽,浑身壮热,脉长而滑,心烦口渴。
【组成】地骨皮、茯苓各15克,柴胡、黄芩、生地黄、知母各30克,石膏60克,羌活、麻黄各225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30克,加生姜少许煎服。
【加减】有汗者,去羌活、麻黄。
火府丹
【来源】《普济方》卷四十三引《施舍备要方》。
【异名】火府丸(《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主治】上焦热结,心肺壅滞,面赤心悸,口干头昏。
【组成】生干地黄(焙)120克,黄芩(去黑心)、木通(锉)各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食后温米饮下。小儿化破服。丸数临时加减。
柴胡抑肝汤
【来源】《医学入门》卷八。
【功用】疏肝解郁,凉血退热。
【主治】寡居独阴,寒热类疟者。
【组成】柴胡75克,赤芍、牡丹皮各45克,青皮6克,连翘、生地各15克,地骨皮、香附、苍术、山栀各3克,川芎21克,甘草09克,神曲24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空腹时服。
养荣汤
【来源】《女科百问》卷上。
【主治】妇女血海虚弱,心中恍惚,时多惊悸,或发虚热,经候不调。
【组成】白芍药、川芎、熟地黄、姜黄、当归、川姜、青皮、五加皮、牡丹皮、海桐皮、白芷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15克,加生姜5片,乌梅1个,清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温服,不拘时候。
活血润燥生津汤
【来源】《医方集解》引丹溪方。
【功用】养血滋阴,生津润燥。
【主治】内燥。津液枯少。
【组成】当归、白芍、熟地黄各3克,天冬、麦冬、栝楼各25克,桃仁(研)、红花各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方论】方中当归、白芍、地黄养血滋阴,可以补肝;栝楼、天冬、麦冬生津润燥,可以养肺;肝肺阴虚血燥,则血行淤滞,故配红花、桃仁以活血化淤。
咳血
紫菀丸
【来源】《普济方》卷一八八引《指南方》。
【主治】肺家郁热而致的咳血。
【组成】紫菀(去苗、土、枝、梗)、五味子(炒)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含化。
赤芍药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八。
【功用】温阳健脾,凉血止血。
【主治】虚寒吐血、唾血。
【组成】赤芍药、当归(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黄芩(去黑心)、白术、甘草(炙,锉)各30克,阿胶(炙燥)60克,生干地黄(焙干)120克。
【用法】上八味,捣罗为散。每服9克,空腹时用温酒调下,每日服3次。
葶苈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
【主治】虚劳咳嗽咯血,日渐瘦劣,声音不出。
【组成】葶苈(隔纸炒)、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贝母(去心)、百合、麦门冬(去心)、生干地黄(焙)各等分。
【用法】上六味,粗捣筛。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皂荚子14枚,同煎至75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防风黄芩丸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
【主治】妊娠肝经有风热,血崩,便血,尿血。
【组成】黄芩(炒焦)、防风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米汤或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附注】妇人妊娠,风热之邪侵入血室,胎孕因此不安,导致血崩、便血,治宜清热祛风。方中黄芩清热于里,防风疏风于外,二味相合,使风热两解,经脉清和,出血得愈,胎孕得安。
地魄汤
【来源】《血证论》卷八引黄坤载。
【功用】清火降逆,养阴生津。
【主治】吐血、咯血、咳血日久,肺脏气阴两伤者。
【组成】甘草3克,半夏、麦冬、芍药、玄参、牡蛎各9克,五味子3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黄芪散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五。
【主治】咳嗽、咯血成劳,肌体消瘦,四肢倦怠,脚无力,眼睛疼。
【组成】黄芪(蜜炙)、麦门冬(去心)、熟地黄(酒洒,9蒸9晒)、桔梗(炒)、白芍药各15克,甘草75克(炙)。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煎取160毫升,去滓温服,每日3次。
吐血
黄芩汤
【来源】《伤寒总病论》卷三。
【异名】黄芩一物汤(《仁斋直指》卷十六)。
【功用】清热止血。
【主治】鼻衄,吐血,下血;妇人漏下血不止。
【组成】黄芩12克。
【用法】上药咀。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次温饮150毫升。
寒降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功用】和胃降逆,凉血止血。
【主治】胃热而气不降,吐血、衄血,脉洪滑而长,或上鱼际者。
【组成】生赭石(轧细)18克,清半夏9克,瓜蒌仁(炒,捣)12克,生杭芍12克,竹茹9克,牛蒡子(炒,捣)9克,粉甘草4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竹叶芍药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八。
【主治】吐血,衄血,大小便出血。
【组成】竹叶45克,赤芍药、甘草(炙,锉)各30克,阿胶(炙燥)90克,当归(切)30克。
【用法】上五味,粗捣筛。每服5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7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红花桃仁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红花、桃仁、当归尾、赤芍药、泽兰叶、楂肉、丹皮、神曲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功用】外感吐血,表邪已解,吐血色紫;上焦蓄血,血臌腹胀。
便血
赤小豆当归散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赤小豆散(《医收方》卷十二引《小品方》)、当归赤小豆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
【功用】清热利湿,和营解毒。
【主治】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者。
【组成】赤小豆150克(浸令芽出,爆干),当归30克。
【用法】上二味,杵为散。浆水调服2克,每日3服。
寿脾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异名】摄营煎(《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温脾摄血,养心安神。
【主治】脾气虚寒不能摄血,大便脱血,妇女崩漏。
【组成】白术6~9克,当归6克,山药6克,炙甘草3克,枣仁45克,远志09~15克,干姜(炮)6~9克,莲肉(去心,炒)20粒,人参3~6克(急者用30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服。
槐角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功用】清肠凉血。
【主治】肠风、痔漏下血,伴里急后重。肛门痒痛者。
【组成】槐角(去枝、梗,炒)500克,地榆、当归(酒浸一夜,焙)、防风(去芦)、黄芩、枳壳(去瓤,麸炒)各25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酒糊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米饮下,不拘时候。
约阴丸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主治】妇人血海有热,月经先期,或月经过多;或兼肾火,带浊不止;以及男、妇大肠血热,大便出血。
【组成】当归、白术(炒)、芍药(酒炒)、生地、茯苓、地榆、黄芩、白石脂(醋煅,淬)、北五味子、丹参、川续断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每服10克,温开水送下。
【加减】火甚者,倍用黄芩;兼肝肾之火甚者,加知母、黄柏各等分;大肠血热,大便出血者,加黄连、防风各等分。
温脾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九。
【主治】脾虚失血。
【组成】淮山药(炒)54克,白茯苓36克,白术(制)3克,薏苡仁(炒,研)6克,芡实(炒,研)6克,白扁豆(炒,研)6克,桔梗24克,元砂仁(去皮,炒,研)15克,甘草(炙)24克,神曲(炒)12克,白莲肉(炒,研)6克,秫米(炒,研)3克,红枣(去核)2枚。
【用法】上药以水煎,中午时加白糖,开水调服。此方与滋阴汤每日同用,滋阴汤早、晚服,此方中午时服。
【加减】若气满者,加陈皮(去白)3克,或再加真苏子(炒,研)15克,或用广木香磨汁合服;若有冷涎及胃口寒者,加干姜(炒黄)09~15克,即加肉桂亦妙。
尿血
熟干地黄丸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七。
【主治】虚损,小便出血,时复涩痛。
【组成】车前子、熟干地黄、冬葵子、鹿茸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蒲黄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功用】行气活血,凉血止血。
【主治】淤热凝结膀胱,尿血不止。
【组成】蒲黄(微炒)60克,郁金(锉)90克。
【用法】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6克,空腹时用粟米饮调下,一日2次。
四苓散
【来源】《丹溪心法》卷二。
【功用】健脾利不渗温。
【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泄泻,水肿,尿血。
【组成】茯苓(去皮)、猪苓(去皮)、白术、泽泻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空腹时用温开水调服。
生地黄汤
【来源】《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
【主治】小便出血。
【组成】生地黄15克,柏叶9克,黄芩6克,阿胶6克,甘草6克。
【用法】上五物,以水14升,煮取600毫升,绞去滓,纳胶令烊,分3服。
九窍出血
青龙丹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五。
【主治】小儿热盛,一切血热妄行。
【组成】甘草、贯仲、茯苓、干葛、龙脑、薄荷叶、藿香各30克,缩砂仁150克(去皮),山茵陈叶、寒水石各18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面糊和丸,樱桃大,别研青黛为衣。每次1丸,温开水化服。
竹茹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主治】伤暑,烦渴不止。
【组成】竹茹15克(新竹者),甘草75克(锉),乌梅2枚(捶破)。
【用法】上三味,用水220毫升,煎取180毫升,去滓,放温服。
掩窍丹
【来源】《辨证录》卷三。
【主治】气阴两虚,九窍流血,气息奄奄,欲卧不欲见日,头晕身困。
【组成】人参、当归、生地、玄参各30克,炒黑荆芥9克,甘草3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黑散子
【来源】《仁斋直指》卷二十六。
【主治】诸窍出血。
【组成】隔年莲蓬、败棕榈、头发(并烧存性)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6克,煎服;或用南木香汤调下。
养生延年
七仙丹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
【功用】补心肾,驻容颜,黑髭发。
【主治】心肾阴亏血虚,心悸失眠,腰耳鸣,虚弱骨蒸,口干咽燥,头发早白。
【组成】何首乌(甜瓜瓣者,9蒸9晒)120克,人参(去芦)60克,生地黄60克(酒洗),熟地黄60克(酒洗),麦门冬(去心)60克,天门冬(去皮、心)60克,小茴香60克(炒黄色,秋冬用),白茯苓(去皮)60克(春、夏用)。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嚼烂,空腹时用好黄酒或盐汤送下。
【禁忌】合药时,勿犯铁器。服药期间,忌食三白(即葱、蒜、萝卜),戒房事。
淮南子茯苓散
【来源】《医心方》卷二十六引《大清经》。
【功用】延年益寿。
【主治】早衰。发白,齿落,视物不清。
【组成】茯苓120克,白术120克,稻米4千克。
【用法】捣末下筛。每服9克,一日4次。须久服。
七宝美髯丹
【来源】《本草纲目》卷十八引邵应节。
【功用】补肾,固精,乌发,壮骨,续嗣延年。
【主治】肝肾不足,须发早白,齿牙动摇,梦遗滑精,崩漏带下,肾虚不育,腰膝酸软。
【组成】赤白何首乌各500克(米泔水浸三四日,去皮切片,用黑豆2升同蒸至豆熟,取出去豆,晒干,换豆再蒸,如此9次。晒干),赤白茯苓各500克(去皮,研末,以人乳拌匀晒干),牛膝250克(酒浸一日,同何首乌第7次蒸至第9次,晒干),当归240克(酒浸,晒),枸杞子240克(酒浸,晒),菟丝子240克(酒浸生芽,研烂,晒),补骨脂120克(以黑脂麻拌炒)。
【用法】上药石臼捣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盐汤或温酒送下。
【禁忌】本方配制忌用铁器。
祛老乌须健阳丹
【来源】《同寿录》卷一。
【主治】健身体,去诸风,明眼目,乌须发,倍气力。
【组成】赤白何首乌各500克(米泔水浸,竹刀刮去皮,切碎),牛膝225克(用何首乌、黑豆375千克,砂锅蒸3次),茯神250克(乳拌),赤茯苓500克(牛乳浸一夜),白茯苓500克(人乳浸一夜,晒干),枸杞子250克(酒浸洗,晒干),菟丝子250克(酒浸,蒸,晒干),当归250克(酒浸一夜,晒干),破故纸150克(炒黄)。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时用酒下,午时用姜汤下,晚上用盐汤下,日进3次,或俱用酒下亦可。
【禁忌】上药俱不可犯铁器。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