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中华神医药方

中华神医药方

作者:膳书堂文化字数:196886状态:连载

六、心系病症

六、心系病症
惊悸、怔忡
神归汤
【来源】《痘疹传心录》卷十七。
【主治】心气不足,烦躁多惊。
【组成】人参、麦冬、茯神、当归、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姜术汤
【来源】《仁斋直指》卷十一。
【主治】痰饮内停,心悸怔忡。
【组成】白姜(生)、白术、茯苓、半夏曲各15克,辣桂、甘草(炙)各03克。
【用法】上药共锉为散,每服9克,姜、枣煎服。
养血安神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四。
【功用】养心清火。
【主治】惊悸属血虚火动者。
【组成】当归身15克(酒洗),川芎15克,白芍(炒)15克,生地黄(酒洗)、黄连各3克,陈皮15克,白术21克,茯神3克,酸枣仁21克(炒),柏子仁15克(炒),甘草(炙)1克。
【用法】上药共锉一剂。以水煎服。
龙齿汤
【来源】《医方大成》卷三引《简易方》。
【主治】心悸怔忡,胸怀忧虑,神思多惊,如坠险地,小便或赤或浊。
【组成】官桂75克,半夏60克(汤洗),人参(去芦)、白茯苓(去皮)、甘草(炙)、当归、龙齿(研)、桔梗(炒)、茯神各30克(去皮),远志(去心)、枳壳各75克(去瓤,麸炒),黄芪75克(蜜炙)。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粳米100粒,煎服。
除烦清心丸
【来源】《丹台玉案》卷五。
【功用】清心除烦,养阴安神。
【主治】胆怯心惊,烦躁口苦。
【组成】知母、黄连、天冬各30克,麦冬45克,朱砂9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荷叶汤糊为丸,朱砂为衣。每服6克,空腹时用白开水送下。
龙齿镇心丹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功用】镇心安神,滋阴益肾。
【主治】心肾气不足,惊悸健忘,夜梦不安,遗精,面色少华,足胫疼。
【组成】龙齿(水飞)、远志(去心,炒)、天门冬(去心)、熟地黄、山药各180克(炒),茯神、麦门冬(去心)、车前子(炒)、白茯苓、桂心、地骨皮、五味子各150克。
【用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米汤送下。
宁志膏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主治】心脏亏虚,神志不宁,恐怖惊惕,常多恍惚,易于健忘,睡卧不宁,夜多噩梦。
【组成】酸枣仁(微炒,去皮)、人参各30克,辰砂(研细,水飞)15克,乳香(以乳钵坐水盆中研)75克。
【用法】上四味,研末和匀,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粒,空腹与临卧时用温酒化下,枣汤亦得。
胸痹、心痛
加味归脾汤
【来源】《医宗必读》卷八。
【功用】补益心脾。
【主治】心虚悸动而痛。
【组成】人参、炙黄芪、白术、当归、茯苓、酸枣仁各45克,远志肉24克,木香、甘草(炙)各15克,龙眼肉6克,大枣2枚,煨姜3片,菖蒲24克,桂心15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食后服。
通灵散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主治】心痛。
【组成】蒲黄、五灵脂各30克,木通、赤芍药各15克。
【用法】上药研末。每次用12克,水煎沸后入盐少许,通口服。
玄胡索散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四。
【功用】缓急止痛。
【主治】卒心痛,或经年不愈者。
【组成】玄胡索30克,甘草6克。
【用法】上药研末为散。用水250毫升,煎至125毫升,顿服。如吐逆,分作5次服。
栝楼薤白白酒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功用】通阳散结,行气化痰。
【主治】胸阳不振,气滞痰阻,致成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者。
【组成】栝楼实1枚(捣),薤白12克,白酒700毫升。
【用法】上三味,同煮取200毫升,分2次温服。
桂枝四七汤
【来源】《仁斋直指》卷六。
【主治】外感风冷,内有寒邪,心腹作痛。
【组成】桂枝、白芍药、半夏(制)各30克,白茯苓、厚朴(制)、甘草(炙)各15克,人参、紫苏各75克。
【用法】上药锉碎。每服12克,加生姜7片,大枣2个同煎,空腹时服。
失眠
朱砂安神丸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异名】黄连安神丸(《东垣试效方》卷一)。
【主治】心烦懊侬,惊悸失眠,心下痞闷,食入反出。
【组成】朱砂12克,黄连15克,生甘草75克。
【用法】上为药共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10丸,食后津唾咽下。
萃仙丸
【来源】《饲鹤亭集方》。
【主治】肾水亏损,元气不足,水火不济,精液耗损,神思恍惚,夜多异梦,腰腿酸软,精泄不收。
【组成】潼蒺藜、山萸肉、芡实、莲须、枸杞子各120克,菟丝子、川续断、覆盆子、金樱子各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潼蒺藜粉同金樱膏加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2克,淡盐汤送下。
黄连阿胶汤
【来源】《伤寒论》。
【功用】养阴泻火,益肾宁心。
【主治】少阴病,得之3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组成】黄连12克,黄芩6克,芍药6克,鸡蛋黄2枚,阿胶9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12升,先煎前三物,取600毫升,去滓,入阿胶烊尽,稍冷,入鸡蛋黄,搅匀,每次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
益气安神汤
【来源】《寿世保元》卷四。
【功用】益气养心,化痰安神。
【主治】心气不足,夜寐多梦,睡卧不宁,恍惚惊怖,痰迷痴呆。
【组成】当归36克,黄连(姜汁炒)、生地黄、麦门冬(去心)、酸枣仁(炒)、远志(去心)各3克,白茯苓(去皮、心)36克,人参、黄芪(蜜炒)、胆星、淡竹叶各3克,甘草18克。
【用法】上药共锉一剂。加生姜1片,大枣1枚,以水煎服。
加味温胆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四。
【功用】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治】病后虚烦不得卧,及心胆虚怯,触事易惊,短气悸乏。
【组成】半夏(泡7次)105克,竹茹、枳实(麸炒)各45克,陈皮66克,茯苓、甘草各33克,酸枣仁(炒)、远志(去心)、五味子、人参、熟地黄各3克。
【用法】上药共锉一剂。加姜、枣煎服。
加味定志丸
【来源】《寿世保元》卷五。
【功用】益气养心,安神定志。
【主治】心气不足,恍惚多忘,或劳心胆冷,夜卧不睡。
【组成】人参90克,白茯神(去皮、木)60克,远志(甘草水泡,去心)、石菖蒲各60克,酸枣仁(炒)60克,柏子仁(炒,去壳)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乳香为衣。每服50丸,临卧时用枣汤送下。
芍药栀豉汤
【来源】《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主治】产后虚烦不得眠。
【组成】芍药、当归、栀子各15克,香豉2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30克,以水煎服。
多寐、健忘
镇心省睡益智方
【来源】《千金翼方》卷十六。
【主治】惊悸,嗜眠,健忘。
【组成】远志15千克(去心),益智子、菖蒲各250克。
【用法】上三味,捣筛为散。每次2克,以淳糯米酒调服。
神交汤
【来源】《辨证录》卷四。
【功用】大补心肾。
【主治】健忘。
【组成】人参30克,麦冬30克,巴戟天30克,柏子仁15克,山药30克,芡实15克,玄参30克,丹参9克,茯神9克,菟丝子3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连服10剂。
菖蒲益智丸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
【功用】养心益智。
【主治】健忘,神志恍惚。
【组成】菖蒲、远志、人参、桔梗、牛膝各38克,桂心23克,茯苓53克,附子30克。
【用法】上八味,共研为细末,调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丸,加至20丸,白天2次,夜里1次。
加味宁志丸
【来源】《扶寿精方》
【功用】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治】气血两虚,精神恍惚,心思昏愦,健忘怔忡。
【组成】白茯苓(去皮)、人参、远志(甘草煎汤浸软,去木)、菖蒲(寸九节者,米泔浸)、黄连(去毛)、酸枣仁(水浸,去红皮)、柏子仁(去壳)各30克,当归(洒洗)、生地黄(酒洗)各24克,木香12克(不用火),朱砂(研,水飞)375克(半入药,半为衣)。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丸,绿豆大。半饥时用麦门冬(去心)煎汤送下50~60丸。
交泰丸
【来源】《脾胃论》卷下。
【功用】升阳泻阴,调营和中。
【主治】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沉困懒倦。
【组成】干姜(炮制)09克,巴豆霜15克,人参(去芦)、肉桂(去皮)各3克,柴胡(去苗)、小椒(炒去汗,并闭目去子)、白术各45克,厚朴(去皮,锉,炒。秋、冬加至21克)、酒煮苦楝白茯苓、砂仁各9克,川乌头(炮,去皮、脐)135克,知母12克(一半炒,一半酒洗。此一味,春、夏所宜,秋、冬去之),吴朱萸(汤洗7次)15克,黄连(去须。秋、冬减至45克)、皂角(水洗,煨,去皮、弦)、紫菀(去苗)各18克。
【用法】上药除巴豆霜另入外,余同研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温水送下。
加味定志丸
【来源】《古今医鉴》卷八陈白野方。
【功用】养心益智。
【主治】健忘。
【组成】当归身(酒洗)、川芎、白芍药、生地黄(酒洗,切)各60克,人参18克,石菖蒲60克,远志(甘草水泡,去骨,姜汁炒)9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临卧白汤送下。
宁神汤
【来源】《嵩崖尊生》卷九。
【功用】补中益气,清热燥湿。
【主治】脾胃气虚,湿热内困,食后昏沉,懒动嗜卧。
【组成】人参、青皮各15克,黄芪6克,神曲21克,黄柏、当归、柴胡、升麻各09克,苍术、炙草各3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聪明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八。
【主治】健忘。
【组成】白茯神、远志肉(甘草水泡)、石菖蒲(去毛,3厘米9节者佳)各90克。
【用法】上药制后,共研为细末。每日用9~15克,煎汤,空腹时服,一日不拘数次。
癫、狂、痫
医痫无双丸
【来源】《寿世保元》卷五。
【功用】祛风化痰,降火镇惊,养血理脾,宁心定志。
【主治】痫症。
【组成】南星30克,半夏30克(二味用白矾、皂角、生姜煎浸一日夜透,切片,随汤煮干,去矾、皂、姜不用),川芎9克,归身(酒洗)、软石膏各30克,天麻21克,僵蚕15克,生地黄(酒炒)30克,荆芥穗15克,辰砂15克,川独活15克,乌犀角15克,白茯苓(去皮)、拣参各30克,远志(甘草水泡,去心)、麦冬(去心)、白术(去芦油)、陈皮(去白)各15克,酸枣仁(炒)15克,黄芩9克,川黄连(去毛)15克,白附子(煨)、珍珠、甘草各9克,金箔30片。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用好酒打稀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金箔为衣。每服50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
天乌散
【来源】《幼幼新书》卷十一引《录苑方》。
【异名】狐肝散(《幼幼新书》卷十一引《灵苑方》)。
【主治】风痫。
【组成】腊月乌鸦1只(用肉、骨),腊月野狐肝1具(二味入瓶固烧),麝香、天麻、犀角各15克,干蝎、白僵蚕、蝉蜕、牛黄(多益妙)、荆芥、藿香、天南星(去心)、白附子、腻粉、桑螵蛸(腊月采)各30克,乌蛇60克(酒浸)。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15克,空腹时用荆芥汤或豆淋酒送服。小儿薄荷汤调03~06克。
三妙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七。
【主治】脐中作痒,时流黄水,不痛不肿,及湿疮、湿癣。
【组成】槟榔、苍术(生)、黄柏(生)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干撒肚脐。
加减导痰汤
【来源】《寿世保元》卷五。
【功用】化痰清火。
【主治】痫证痰火盛者。
【组成】南星(姜制)、半夏、陈皮(去白)、白茯苓(去皮)栝楼仁(麸炒)、桔梗、山栀子、黄芩、黄连(姜炒)各3克,甘草、木香(另研)、辰砂(为末)各15克。
【用法】上药共锉一剂。加生姜煎,入竹沥、姜汁,磨木香末,调辰砂末同服。
大惊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主治】惊风诸痫,壮热昏愦,神志恍惚,痰涎壅塞,或发搐搦,目睛直视。
【组成】蛇黄(火煅,醋淬9次,研飞)6克,青礞石(研)3克,朱砂(研飞)9克,虾蟆灰、雄黄各3克,铁粉(研)75克。
【用法】上药研匀。用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煎薄荷水磨剪刀股化下,一日3服。
芩连清心汤
【来源】《类证治裁》卷四。
【功用】清心开窍,化痰安神。
【主治】痰火扰心,癫狂烦躁。
【组成】黄芩、黄连、麦冬、花粉、茯神、丹参、牛黄、菖蒲、远志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开迷散
【来源】《古今医鉴》卷七。
【主治】妇人血逆心包而作癫狂,歌唱无时,喻垣上屋者。
【组成】当归3克,白术(炒)3克,白芍药3克,柴胡24克,白茯苓24克,甘草(炙)21克,桃仁45克,苏木3克,远志(泡,去骨)45克,生地黄45克。
【用法】上药锉研为末。加生姜,用水煎服。
加减寿星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七。
【主治】痫症。
【组成】南星120克(胆制),半夏60克,防风30克,荆芥21克,天麻30克,皂荚30克,香附30克,青皮30克,猪苓30克,泽泻30克,赤茯苓30克,白茯神30克,白术30克,细辛21克,麦门冬30克。
【用法】上药锉碎。每剂30克,加生姜,水煎服。
二阴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清心泻火,养阴安神。
【主治】心经有热,水不制火,惊狂失志,多言多笑,喜怒无常,或疮疡疹毒,烦热失血。
【组成】生地6~9克,麦冬6~9克,枣仁6克,生甘草3克,玄参45克,黄连3~6克,茯苓45克,木通45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灯芯草20根,或竹叶亦可,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服。
痴呆、百合病
百合鸡子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鸡子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功用】滋阴养胃,降逆除烦。
【主治】百合病,误吐之后,虚烦不安者。
【组成】百合7枚(擘),鸡子黄1枚。
【用法】先以水洗百合,浸一夜,当白抹出,去其水;再以泉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入鸡蛋黄搅匀,煎至100毫升,温服。
苏心汤
【来源】《辨证录》卷四。
【功用】益气养血,化痰解郁。
【主治】气血两虚,兼有痰郁,致患呆病者。
【组成】白芍、当归各90克,人参、茯苓各30克,半夏、炒栀子、柴胡各9克,附子09克,生枣仁15克,吴茱萸、黄连各15克。
【用法】上药用水25升,煎取250毫升,灌之。
百合洗方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主治】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
【组成】百合100克。
【用法】以水2升,渍百合一夜。洗身。洗毕食煮饼。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盐豉。
启心救胃汤
【来源】《辨证录》卷四。
【主治】起居失节,胃气伤而痰迷,致成呆病者。
【组成】人参30克,茯苓30克,白芥子9克,菖蒲3克,神曲9克,半夏6克,南星6克,黄连3克,甘草3克,枳壳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连服3剂。
百合知母汤
【来源】《多匮要略》卷上。
【功用】清热养阴。
【主治】百合病,发汗后,心烦口渴者。
【组成】百合7枚(擘),知母9克(切)。
【用法】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夜,当白沫出,去其水;再以泉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另以泉水400毫升,煎知母,取200毫升,去滓。将两次药汁混和煎,取300毫升,分温2服。
百合地黄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百合汤(《伤寒全生集》)。
【功用】滋阴清热。
【主治】百合病,阴虚内热,神志恍惚,沉默寡言,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时而欲食,时而恶食,口苦,小便赤。
【组成】百合7枚(擘),生地黄汁200毫升。
【用法】以水浸洗百合一夜,去其水;再以泉水400毫升,煎取200升,去滓;入地黄汁,煎取300毫升,待温再服。中病勿更服。服后大便色黑如漆。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