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头部手部躯干按摩治百病

头部手部躯干按摩治百病

作者:杨川字数:135722状态:连载

第三章从鼻子上能看出什么

一、望鼻的学问
鼻居面部中央,为脾之部位。另外,鼻乃肺之窍,为呼吸之通道。《内经》上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知香臭矣。”还说:“五色决于明堂,明堂者鼻也”,可见鼻与脏腑关系很密切。
望鼻应注意观察人鼻之外形、色泽及分泌物等异常变化。
鼻头明润属胃气未伤或病后胃气来复之象。是为病情轻浅或病将愈之征,反之,鼻头枯槁,是属脾胃气衰,胃气不得上荣之候,多为病重或预后不良。
鼻头色青为腹中痛,色黄为里有湿热,色白为气虚,色红为肺热,色黑为有水气。
鼻孔干燥或色黑,是为邪热伤阴之症。多属阳明热盛津伤或阳毒热深之故。鼻孔色黑冷滑为阴毒冷极。
鼻流清涕是外感风寒,流浊涕则属风热之症;久流浊涕而腥臭者是鼻窦炎之象;流鼻血,是肺络受伤之故。
鼻翼煽动,见于肺热或喘症。是属肺气不利、气道不畅,呼吸困难之象。鼻煽非死症,但属肺、肾等脏重症,应予重视。
此外,还当细微观察鼻之外形变化,如鼻部肿起者多属邪气盛;陷下为正气虚;鼻柱溃陷,常见于梅毒病;鼻头色红而生粉刺者为“酒糟鼻”,多因血热入肺而成;鼻柱崩坏,上伴有眉毛脱落乃属麻风恶候;鼻生息肉,是由热滞阳明经络所致。
二、望鼻诊病图谱
对鼻部的区域划分定位有了一定的了解,诊病时即可一目了然。
①甲区最暗,为肝经脉发生病变,常见腰痛、躄疝、面尘脱色等病症。②丁区最暗,为胆经脉发生病变,常见口苦、心胁痛,面微有尘。③丙区最暗,为脾经脉发生病变,常见食呕、腹胀、胃院痛等病症。④戊区最暗,为胃经脉发生病变,常见体寒、颜黑等症。⑤乙区最暗,为小肠经脉病变,常见有肩酸痛、颌肿等症。⑥己区最暗,为大肠经脉发生病变,常见有齿痛、颈肿等病症。心情紧张、郁闷等心理因素,都会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功能,并引起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退或胃肠蠕动不正常等现象。
单纯鼻的左上部色泽改变,是情志问题,但会引起消化系统的病变,病主要在肝胆。
消化不良,过饱、过饥、饮食不洁、便秘等都会影响人的情志。下图即为此种状况时的鼻部状况。

鼻的左上部发暗或连同鼻翼发暗,反映肝胆病在鼻上的表现。第四章从嘴唇上能看出什么
一、望嘴唇应注意些什么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与胃相表里,又足阳明之脉环绕口唇,故唇之形态及色泽的异常变化与脾胃病变有密切关系,望唇应注意观察唇色、润燥及形态等方面情况。
望唇色
正常人唇色以红润为常,一般来说色浅为正气虚,色深为邪气实;唇色明润而有血色为顺候,枯暗无色为恶候。
如口唇淡红,是属血虚或寒;唇色深红,属热盛;唇色红肿而干为阳热亢盛,干焦为热甚伤津;口唇色青为血郁气滞,往往是心肺阳气虚衰,血行淤滞而成,肺心病或心肌梗塞之唇色最为典型;口唇青黑而润为阴寒炽盛;环口黧黑,口唇卷曲不能覆盖牙齿,多属恶候,预后不良。
望形态
口唇干枯燥裂者,为津液损伤,可见于外感燥邪,热炽津伤。
口角流涎,多属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或见于小儿虫积等症。
口唇糜烂,多属脾胃积热,火热之邪向上薰蒸所致。
口角频频抽动,是属肝风内动或脾虚生风之症,多见于脑血管病或帕金森病等。
口角歪斜是为中风之疾,口开不闭为病久体虚。
二、望唇诊病图谱
望唇诊病
①唇上发白,为大肠经脉虚寒之症,多患排泄不畅、便秘等症。②上唇暗紫,下唇湿黄,为大肠寒、胃热,多患过敏和其他病症。③上唇发白,下唇红润,为大肠腑寒,易患肩、背痛、腰脚无力等症。④上唇干燥,下唇红润,为大肠肠腑寒极而热,多患排泄不顺、口臭、口疮等症。⑤上唇红润,下唇发白,为胃寒腹胀。⑥上唇红润,下唇紫、干燥,为胃腑寒极而热,多患心痛、心烦等症。⑦上唇红润,下唇赤绛,为胃热、消化功能不好、体弱、颜面色黄。⑧上唇赤绛,下唇红润,为大肠热。⑨上下唇发白,为脾、胃、肠寒,多有肢体倦怠、头晕眼花等症。⑩上下唇赤绛,为脾、胃、肠热,多有口腔异样、心燥、肺燥等症。环唇内呈紫绛色或紫色,为肝经脉出现病变。环唇外发白和暗黄,为胃、肠经脉发生病变。环唇外及鼻翼处发白和暗黄,为大肠经脉病变。环唇外发白和暗黄,为胃经脉病变。唇与脊椎
①两唇之间颜色枯暗,为肝、肚循环功能失调,反应为第九、十脊椎酸疼。②环唇周围及下唇见枯暗不良之色,为胃发生病变,反应为第十一、二十脊椎酸痛。③下唇之下呈不良色泽,为肾功能欠佳及元气循环失调,反应为第十三、十四脊椎酸痛。④环唇周围及上唇有不良色泽,为大肠病变,反应为第十五、十六脊椎酸痛。⑤人中及双唇有枯暗等不良色泽,为小肠病变,反应为第十七、十八脊椎酸痛。⑥两唇之间呈绛暗色,下唇呈次绛暗色,为肝、胆病变引起胃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第十二脊椎酸痛。
⑦两唇之间呈绛暗色,下唇之下呈次绛暗色,为肝病变引起肾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第十四脊椎酸痛。⑧两唇之间呈绛暗色,人中双唇呈次暗色,为肝病变引起小肠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第十八脊椎酸痛。⑨下唇之下呈绛暗色,上唇呈次绛暗色,为肾病变引起大肠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第十六脊椎酸痛。唇、人中与情态
①人中的长短、厚薄、深浅及唇的厚薄与元气的关系十分密切。②脾主唇,唇色是否润泽,形体大小是否适中,反应脾主智的心理状态,是否稳定。
③上唇的色泽反应大肠功能,大肠属肺络,肺主宗气及气魄,因此上唇的色泽、形状反应其行为能力、言行举止。下唇的色泽、形状反应胃的功能。胃络属脾,由此可观其情绪、情志是否平缓雍和。④两唇的开合、形状、色泽反应肝胆的功能。肝主魂,胆主决断,由此可观其神魂之所系及遇事处理是否决断。人中、唇、鼻的总体观察
①人中小、浅、唇薄脆,鼻孔小、塌陷,多为膀胱子处、小肠功能虚弱。②人中小浅,唇薄脆,鼻孔大而且坚紧,多为小肠丹田功能不佳,生殖器官功能尚可。③人中小浅,唇薄脆,鼻孔小而且坚紧,多为腹腔器官功能不良,但生殖器官功能尚可。④人中小浅,鼻孔小而塌陷,唇厚坚,多为膀胱、子处功能较差,但肠胃循环功能尚可。⑤人中小浅,鼻孔小而塌陷,唇厚而歪斜,多为腹腔先天功能较弱,尽管后天多加保养,但收效不大。⑥人中大浅,唇厚紧,鼻孔大而坚紧,多为膀胱子处、小肠、丹田的循环功能较好。⑦人中大深,唇厚紧,鼻孔小而坚紧,多为小肠、丹田、腹腔循环功能尚佳,但膀胱子处的功能次之。三、望口腔见微知著
若满口白斑雪片,甚则层层肿起为鹅口疮,病属心脾有热,多见于哺乳小儿。
口中有白腐点或黄白腐点,或痛或不痛,遇寒热或辛酸刺激则痛为口中生疮,多属阴虚或兼湿热。
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龈为手足阳明之脉循经之处,故望齿与龈可以观察肾、胃、大肠等脏腑的病变,尤其对温热病的诊断更有重要意义,温病学家认为齿与龈的润泽枯燥可以测知肾阴和胃津的盛衰。
望齿与龈应观察其色泽、润燥及形态方面的异常变化。
望齿
应注意观察齿的色泽、形态及润枯的变化。
病人牙齿润泽,虽病但津液未伤;如牙齿干燥多属热病伤津,常出现于胃热炽盛或温病后期,多伴有齿垢及口臭;若温病后期见有齿干燥如枯骨者是为肾精枯竭的重症。
牙齿稀疏松动,齿根外露者多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之症,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精不足不得上荣则牙齿稀疏且易松动。
小儿有内热或积滞常于睡梦中咬牙、磨牙,有时为内有虫积。
齿垢为胃浊所结,垢黄厚为湿热薰蒸,邪热伤血,齿色必黄。
若齿垢黄如酱瓣,为热邪耗劫肾液;若紫如干漆,为邪热耗灼胃津。
齿焦有垢为肾虚胃热,齿焦无垢为肾胃液涸,垢色如灰糕为肾胃津液两伤。
望龈
主要观察齿龈的色泽变化。
牙龈淡白者,多属虚症,是血少不能充于龈络所致。
牙龈红肿或出血者,是属胃火上炎,热伤血络。
若齿龈不红而微肿,多属气虚,伴有出血是因虚火伤络所致。
久病龈肉萎缩而色淡者,属胃阴不足之症,龈腐齿脱则为萎缩性牙龈炎重症。
四、望嘴诊病应观察哪些部位
人中与嘴唇是面部较易观察的部位,它们的划
分区域如下:
以人的口和唇部诊断疾病,从总体上看应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3区与5区的面积比1区与4区的面积小,多为左侧大肠经脉有病变。其中若5区特别小为胃弱,3区特别小为大肠弱。
第二、3区与5区下坠,多为奇恒之府有病变;l区与4区下坠,多为传化之府有病变。
第三、乙区与2区反映膀胱的功能,甲与鼻孔的内缘反映子处(卵巢、精巢)的功能。
第四、甲区、乙区和2区的长短、大小对比反映子处、膀胱、大肠的功能及病变转化的情况。
第五、丙区反映胃和肾功能的状况;丙、丁、戍区呈一色反映胃功能的状况,丙与丁戊呈二色,反映肾功能的状况。
望人中
①人中塌平、僵木,为生殖系统能力较差,常患喉肿、肩颈僵硬等症。②人中微塌平、僵木(上唇微僵木,而下唇润泽),为胃、生殖器官湿热,常患皮疹,手、足、脸易长痘疹。③人中发白,右上唇暗红,为胃湿热,大肠虚寒,多患腹胀痛等症。④人中发白,双唇也微发白,为大肠、小肠、腹腔寒滞,多患腹胀及腰、肩、背痛等症。⑤人中左右区域僵硬、陷、肿,配合鼻端的偏向,可了解大腿内侧的病变情况。鼻向左偏,左大腿内侧病变反应强烈;鼻向右偏,右大腿内侧反应强烈。⑥人中左右木硬、肿,为腹腔循环系统功能较弱。⑦人中左区木硬、肿,而且色泽夭暗,为左腹腔易患恶性病。⑧人中右区木硬、肿,为右腹腔循环功能较弱。⑨人中右区木硬、肿,而且色泽夭暗,为右腹腔易患恶性病。⑩人中右区僵硬、塌陷,为左腹腔的脏器功能不佳。人中左区僵硬、塌陷,而且色泽夭暗,为左腹脏器易生特殊病变。人中右区僵硬、塌陷,为右腹腔脏器功能不良。人中右区僵硬、塌陷,而且色泽夭暗为右腹腔脏器易生特殊病变。五、望舌诊疗是常法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舌苔两部分,舌质是组成舌体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面附着的苔状物,正常人的舌体上,一般都长有一层薄薄的白苔,分布均匀而湿润不腻,正常人的舌质是淡红色,活动自如,不燥不腻。
脏腑精气盛衰,经过经络皆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于舌上,而且,脏腑在舌上也各有其特定的反射区,例如:舌尖反映心、肺病变,舌根反映肾、膀胱病变,舌边反映肝、胆病变。舌中心反映脾、胃病变。通过观察这些特定的反射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脏腑的虚实寒热。如舌尖红表示心经有热等。
一般说来,察内脏的虚实、气血的盛衰,重点在于舌质;察病邪的深浅、胃气的存亡,重点在舌苔。望舌可以辨脏腑气血的盛衰,辨疾病的性质,辨病位的深浅,辨病势的进退变化及辨别病情转归和预后变化。如舌质淡红荣润的,是为正常色,属气血旺盛;舌淡白,为气血虚弱;舌苔薄白而润为胃气旺盛,津液充足;舌光无苔的多为胃阴大伤及胃气衰败。
如舌苔黄燥,多是邪热炽盛;白苔多为寒;苔白而黏腻的多为有湿;舌质深青或淤点、淤斑的多为淤血之症。如舌苔薄白多属病的初期,病位浅,邪气在表;苔厚,多属病在里,病位深。薄苔往往随病邪的发展而逐渐增厚,病邪由重转轻,由里达表往往厚苔转薄。如舌苔由白转黄,说明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舌苔由润转燥,或由燥变为干焦,这是热伤津的现象,多表示病情危重。又如舌色红润,舌体柔和而有血色的多为吉象,预后良好;舌色枯暗,舌体强硬而无血色的,甚至舌有碎纹,还有的无苔而胖嫩的,多为气血衰败之象,预后较差。
总之,舌诊是中医诊病治病的重要手段。在家庭医疗保健中,平时可多注意观察自己的舌质、舌苔变化,及时用药纠正异常变化,可起到良好的防病治病作用。第五章观面部诊断疾病技法
一、青年人为什么会长壮疙瘩(痤疮)
很多人进入青春期后,脸上不知不觉起了很多疙瘩,既不痒也不痛,就是影响面部的美容,令很多青年人烦恼,尤其是年轻的姑娘,更是如坐针毡,生怕留下什么斑斑点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青春美丽痘”、“壮疙瘩”、“粉刺”,医学上称为痤疮。其实,约90%的男性、80%的女性青春期过后,脸上的疙瘩可自然痊愈,所以,青年人不必过分担心。
痤疮的发生原因很复杂,主要和三个方面有关系:一是皮肤的先天素质;二是青春期雄性激素的影响,即我们常说的内分泌失调;三是毛束皮脂内一些微生物的作用。生来皮肤比较粗糙,平时爱出油,毛孔较大的人易患痤疮;相反,生来皮肤白嫩,不爱出油,毛孔小的人就不易得痤疮,即便得了也比较轻。其次,在15~16岁,身体内产生的雄激素量增加了,不但男子如此,在女性的卵巢、肾上腺内也能产生少量雄激素,青春期也要增加。这种雄激素对皮肤中的皮脂腺发育和分泌有重大作用,能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的油脂,使得脸上出油加多。另外,在皮肤毛束皮脂内栖身的以痤疮棒状杆菌为首的皮肤常住菌作用于皮脂后,使皮面游离脂肪酸增多,这种游离脂肪酸对毛束起着一个刺激作用,促使毛束壁损伤破坏,从而引起毛束周围不同程度炎症,形成痤疮。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辛辣酒腥,而致脾胃湿热内壅,复感风热,上壅肺经而发。
二、口周皮炎是怎么回事
口周皮炎是发生在面部“口罩区”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口周皮肤反复出现针头大小丘疹或脓疱,在丘疹或脓疱发生之处的皮肤颜色潮红,表面有轻度脱屑,自觉瘙痒及烧灼,晒太阳、饮酒、进热食、寒冷刺激后症状加重,病情反复,时好时坏。本病好发于青年人,影响面部美容。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长期使用含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膏,如肤轻松、去炎松、氟美松等。另外,可能还与日光过敏、皮脂溢出、感染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肺胃热盛上壅面部所致。
本病的预防首先要注意不要在面部使用含“松”字的激素类软膏,日常常用的有以下几种:肤轻松、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强的松龙、地塞米松、氟氢可的松、去炎松尿素、氯舒松、醋酸去炎松、倍氯美松等软膏。其次要注意饮食节制,不宜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食品,宜多食清淡蔬菜、水果。治疗时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祛风的方法,成药可选用防风通圣丸、连翘败毒丸、龙胆泻肝丸、归参丸等。外治可用颠倒散,每晚用凉水调服患处,清晨洗去。
简便方:
1.新鲜仙人掌适量,捣烂后涂敷患处,每日2~3次。
2.采新鲜马齿苋、蒲公英、车前草、槐叶各15克,煎水待凉后湿敷患处,每次10~15分钟。
3.冬青叶适量捣烂涂患处,每日2~3次。三、早秃(脂溢性脱发)是怎样引起的
很多青年人,主要是男性,从青春后期开始,头发及头皮油脂增多,前额两侧发际部位头发细软脱落,发际线上升,形成高额。大约在40岁左右时,头顶部头发可完全脱落,这就是脂溢性脱发,又称男性脱发、早秃、谢顶。脂溢性脱发的发病机理还未完全搞清,目前认为主要和遗传及雄激素的影响有关。从许多患者的家族调查发现,在一个家族中,患有脂溢性脱发的,男人比女人多,男人秃顶的,他的女儿一般不秃顶,他的儿子有不少是秃顶的。女人秃顶的,她的儿子一般都秃顶。另外,封建社会的太监,从小割去了睾丸,从不发生秃顶。这些都说明脂溢性脱发和遗传及雄激素密切相关。除此之外,在雄激素的影响下,皮脂分泌增多,以及某些精神神经因素、用脑过度等与脂溢性脱发也有一定关系。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思虑过度,心绪烦扰,或过食辛辣醇酒、肥甘厚味,以至湿热蕴结,薰蒸于内,上冲头面,发失所养,发根不固,稀疏脱落。四、少白头是怎样引起的
少白头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毛发疾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头发乌黑、油亮。过早地出现白发,常使青年人风姿受损,心情沉重。那么,少白头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目前认为少白头主要和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很多患者的父母或家族中曾出现过少白头。
(2)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包括忧虑过度、精神过度紧张和恐惧等。俗语说“愁一愁,白了头”。史书上记载了伍子胥过昭关,由于忧愁惊恐,一夜之间须发皆白,李白诗“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些都生动地说明了精神因素对毛发的影响。
(3)营养失调:青春时期骤然发生白发,可能与饮食中缺少某些营养素有关,如缺锌、缺铜及某些维生素缺乏。
(4)某些疾病的表现:白瘫风发生在头皮上,头发可变白;白化病人头发可为白色或黄色;其他如恶性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常可伴白发;X线或同位素照射后,患部常出现一簇白发等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肾虚血热所致,如在《诸病源候论》中说:“肾气弱则髓枯竭,故发变白也。”《儒门事亲》中说:“年少发白或白屑者,此血热太过也”。
五、怎样治疗少白头
中医学治疗少白头主要以滋补肝肾、清热凉血为原则。成药可选用七宝美髯丹、知柏地黄丸、二至丸、神应养真丹等。在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1)如果少白头是由于疾病引起的,应积极治疗有关疾病。
(2)精神调摄: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开阔,正确对待生活中和工作中的矛盾,同时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早睡早起,生活有规律。
(3)饮食调摄:适当增加营养,不偏食,多食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如铜、锌、铁等)多的蔬菜水果,如豆类、猪肝、羊肝、红萝卜、菠菜、番茄、桔子、海带、大枣、核桃等。
(4)如果属于遗传性少白头,可考虑染发,但要注意染发药水过敏,使用前最好先在前臂上涂少许药水,观察有无反应。
简便方:
每日食核桃、黑芝麻适量,长期服用;或每日煮黑豆50~100克,坚持1~2个月;或用泰山麦饭石粉15克,袋装,泡水代茶饮,坚持4个月以上;或用鲜桑叶适量洗净,放在容器内,注入清水使劲揉搓,直至清水变成胶状,将渣滤掉后洗头。
六、头发变色是怎么回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头发乌黑、秀美,可有些人的头发干燥、发黄,有些人头发呈红色、淡褐色、黄色,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来谈谈引起头发变色的原因。
(1)遗传和人种:很多头发异色的人自幼就是这样,或父母有一方是这样颜色的头发,有的人甚至连眉毛、胡须、腋毛都不是黑色,这些主要和遗传、人种有关,属于生理现象。
(2)疾病:某些消耗性疾病(如肝炎、结核、癌),甲状腺功能低下,严重贫血的病人,头发可变浅、变黄。
(3)营养缺乏:饮食中长期缺乏必要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均可致头发变色。
(4)外界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品,如雷锁辛;或经常烫发、用劣质肥皂甚至碱水洗发;或长期日光照射等亦可引起头发变色。
本病治疗主要是控制原发病,加强营养,注意保护头发,不要烫洗太勤及长时间日光照射。中医学主要从补肾养血入手,成药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养血生发胶囊等。平时可多吃一些核桃、黑豆、黑芝麻、大枣等对头发有好处的食品。如治疗效果欠佳可考虑染发。
七、毛发的颜色从哪里来
毛发露在皮肤表面的游离部分称毛干。毛发由紧密结合的角质细胞构成,最外面的一层看起来像鳞片,是透明的外皮,用以保护里层较脆的那一层,中间一层是皮质,最里层是髓质。
色素细胞存在于皮质的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内,如皮质中所含黑色素量多且呈颗粒状则毛发较黑,如髓质内也含有黑色素颗粒则毛发更黑;相反,黑色素呈散状(液状)分布,则毛发为黄色。
无论哪种颜色的毛发,到老年时,黑色素颗粒逐渐消失,则毛发逐渐变为灰白色,当皮质细胞内含有空气时,则毛发变白,所以不管原来毛发的颜色如何,年老时总会变为灰白色,这种变化以头发和胡须最为显著。第六章头部的家庭常用疗法
一、头部按摩法
给人按摩应注意什么
按摩因不需任何器械,简单易学,且功效神奇,故每每为许多家庭中有心者所习练,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只需露出进行按摩的部位,其余部分应遮盖保暖,以免着凉。
2患者体位要得当,使推拿部位舒适放松。
3按摩前要修剪指甲,以免损伤皮肤;在冬天则应先将手弄暖和,以免手冷引起病人肌肉紧张,影响效果。
4按摩时应嘱病人放松肌肉,取准穴位,手法用力得当,由轻到重,既柔和均匀且有持久力。给小儿按摩,手法更要轻柔缓和,不宜过分用力,无论按摩成人或小儿都要观察病人神态,不要让病人感到疼痛难受。
自我按摩要注意些什么
自我按摩,既可以强身防病,又可以治疗疾病,且患者自身就可施行,因而受到大批病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的青睐,但在自我按摩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身心放松。按摩时除要集中精力外,还要做到心平气和,全身放松。
2取穴准确。因自我按摩主要依靠刺激穴位来疏通经络,流畅血脉,从而达到健身、治病的目的。所以,只有取穴准确,疗效才好。
3用力恰当。用力的大小,应以有一定的酸、麻、胀感为度,用力过小,不能起到应有的刺激作用,用力过大,既易疲劳,也易擦伤皮肤或引起不良反应。
4循序渐进。按摩的穴位和次数,都应由少渐多,最初的用力也应适当轻些。
5持之以恒。无论用按摩来保健或治疗慢性病,都不能急功近利,持之以恒才会逐渐显示出效果来,故应具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哪些病症禁用按摩疗法
按摩虽然有着广泛的适应证,但也不能包治百病,也有一些疾病不宜于应用按摩治疗。
1凡患有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白喉、痢疾及其他急性传染病的人。
2患有急性炎症的病人,例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结核病人不能按摩治疗,例如:四肢关节结核、脊椎结核等。
4有严重的内脏疾病,例如:严重心脏病、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及严重肺心病患者,也不宜按摩。
5癌症,恶性贫血,久病体弱而极度消瘦者,禁用推拿疗法。
6皮肤常有淤斑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患者,皮肤容易出血的血友病人。
7患有严重皮肤病的病人不能按摩。
8月经期、怀孕期的女病人不能按摩。
推拿的基本手法有哪些
手法是推拿治病的主要手段,其熟练程度及如何适当地运用手法,对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持久”即指手法能按要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而“有力”是指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应根据病人体质、病症、部位等不同情况而增减;所谓“均匀”,是指手法动作要有节奏性,速度不能忽快忽慢,压力不能时轻时重;而所说的“柔和”,是指手法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蛮力,变换动作要自然。
1.一指禅推法:用大拇指指端或指腹及偏峰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作屈伸活动,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本法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对头痛、眩晕、偏瘫等疾患常用此法治疗。
①坐位姿势②悬腕、手握空拳、拇指自然着力③腕部向外摆动④腕部向内摆动2.揉法:又分指揉和掌揉两种。
指揉:用手指指腹吸定患处,腕部放松,以肘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和掌指作轻柔缓和的摆动。
掌揉:用手掌掌根吸定患处,腕部放松,以肘为支点,前臂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轻柔缓和的摆动。
指揉法掌揉法本法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协调有节律,速度每分钟120~160次。
3.摩法:又分为掌摩和指摩两种:
掌摩:用掌面附着于患处,以腕为中心,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环旋运动。
指摩:是用食、中、无名指指腹吸附于患处,以腕为中心,连同掌指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掌摩法指摩法本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
本法刺激轻柔缓和,可用来治疗眩晕、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偏瘫等。
4.擦法:用手掌的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于患处,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腕关节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附于患处,以肩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作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频率每分钟100~120次。
①掌擦法②小鱼际擦法③大鱼际擦法本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常用于治疗眩晕、牙痛、颈椎病、落枕等病症。
5.推法:用指、掌或肘着力于患处,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操作时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
①掌推法②肘推法抹法6.抹法: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称为抹法。操作时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本法常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对头晕、头痛及颈项强痛等症常用本法作配合治疗。
7.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患处,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力地静止性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于指端或手掌上,振动频率较高,着力稍重。①指振法②掌振法本法一般常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
8.按法:用拇指端或指腹压体表叫指按法。用单掌或双掌,也可双掌重叠按压体表,称掌按法。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按法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揉按复合手法。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常用于头痛、眩晕、三叉神经痛、偏瘫、脱发等病症的治疗。
①掌按法②指按法9.点法:有拇点法和屈指点法两种。
拇点法即用拇指端点压体表。屈指点法有屈拇指,用拇指指间关节外侧点压体表;或屈食指,用食指近侧指间关节点压体表。
本法刺激性很强,常用于治疗落枕、颈椎病、牙痛等病症。①屈拇指点②屈食指点10.捏法:有三指捏和五指捏两种。拿法
三指捏是用大拇指与食、中两指夹住肢体,相对用力挤压;五指捏是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夹住肢体,相对用力挤压。
适用于头部、颈项部、四肢及背脊等处。
11.拿法: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用力要由轻而重,动作和缓有连贯性。
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等部位。
12.捻法:用拇、食二指指腹捏住一定部位,两指相对作搓揉动作,操作时动作要灵活,快速。
本法适用于落枕、颈椎病等病症的治疗。
13.弹法:用一手指的指腹紧压住另一手的指甲,用力弹击,连续弹击患处,每分钟弹击120~160次。
本法可适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对项背部僵硬、头痛等症,可用本法治疗。
14.颈项部摇法:用一手扶住患者头顶后部,另一手托住下颏,作左右环转摇动。捻法弹法颈项部摇摆法15.颈项部扳法:有两种方法颈项部旋转定位扳法
颈项部斜扳法:患者头部略向前屈,术者一手抵住患者头侧后部,另一手托住对侧下颏部,使头向一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扳动。
旋转定位扳法:患者坐位,颈前屈到某一需要的角度后,术者在其背后,用一肘部托住其下颏部,手则扶住其枕部,另一手扶住患者肩部,托扶其头的手用力,先作颈项部向上牵引,同时把患者头
头颈部拔伸法部作被动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后,再作扳法。
16.头颈部拔伸法:患者正坐,术者站在患者背后,用双手拇指顶在枕骨下方,掌根托住两侧下颌角下方,并用两前臂压住患者双肩,两手用力向上,两前臂下压,同时作相反方向用力。
常用穴位
1头面部常用穴位
(1)百会
头面部常用穴位〔取穴〕正坐,在头顶正中,前发际5寸或两耳尖连线与头顶正中的交点处取穴。
〔主治〕头痛,眩晕,昏厥,脱肛,子宫脱垂。
〔按摩法〕按、揉、一指禅推法。
(2)印堂
〔取穴〕仰靠或仰卧,两眉内侧端之间取穴。
〔主治〕头痛,神经衰弱,眩晕,小儿惊风,鼻炎。
〔按摩法〕抹、按、揉、一指禅推法。
(3)攒竹
头面部常用穴位
〔取穴〕仰靠或仰卧,两眉内侧端,当内眦角直上方取穴。
〔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瘫,近视,青光眼,结膜炎等。
〔按摩法〕一指禅推、按、揉。
(4)承泣
〔取穴〕正坐或仰卧,正视,于瞳孔直下方,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取穴。
〔主治〕近视,远视,结膜炎,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等。
〔按摩法〕按、揉、一指禅推法。
(5)四白
〔取穴〕正坐或仰卧,承泣穴直下3分,当眶下孔凹陷处取穴。
〔主治〕面瘫,三叉神经痛,近视,鼻炎。
〔按摩法〕按、揉、一指禅推。
头面部常用穴位
(6)地仓
〔取穴〕正坐或仰卧,承泣穴直下,在口角旁约一横指处取穴。
〔主治〕面瘫,小儿流涎,三叉神经痛。
〔按摩法〕一指禅推、按、揉。
(7)睛明
〔取穴〕仰卧、闭目,眼内眦的上方01寸处取穴。
〔主治〕各种眼疾。
〔按摩法〕一指禅、按。
(8)迎香
〔取穴〕仰靠或仰卧,鼻翼外缘中点与鼻唇沟之间取穴。
〔主治〕慢性鼻炎,鼻窦炎,面瘫,三叉神经痛,胆道蛔虫症。
〔按摩法〕捏、按、揉、一指禅推。
(9)水沟(人中)
〔取穴〕正坐或仰卧,在鼻下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
〔主治〕休克,中暑,呼吸衰竭,精神病,落枕。
〔按摩法〕掐。
(10)瞳子髎
〔取穴〕正坐或仰卧,在眼外眦上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处取穴。
〔主治〕近视,偏头痛,结膜炎。
(11)太阳
〔取穴〕正坐或仰卧,眉梢与外眦联线中点,向后约1寸的凹陷处取穴。
〔主治〕头痛,头晕,急性结膜炎,牙痛,面瘫,视神经萎缩。
〔按摩法〕按、揉、抹、一指禅推。
(12)听宫
〔取穴〕正坐或侧卧,耳屏中点与下颌关节之间,张口凹陷处取穴。
〔主治〕耳聋,耳鸣,中耳炎。
(13)下关
〔取穴〕侧头或正头,耳屏前约一横指,颧骨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处,闭嘴取穴。
〔主治〕牙痛,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耳聋。
〔按摩法〕一指禅推、按、揉。
(14)翳风
〔取穴〕正坐,耳垂后,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取穴。
〔主治〕耳聋,耳鸣,中耳炎,腮腺炎,面瘫等。
〔按摩法〕一指禅推、按、揉。
(15)颊车
〔取穴〕正坐或仰卧,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咬紧牙齿时咬肌隆起高点处取穴。
〔主治〕牙痛,三叉神经痛,腮腺炎,面瘫。
项部常用穴位
〔按摩法〕一指禅推、按、揉。
2项部常用穴位
(1)风池
〔取穴〕正坐或俯卧,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上端之间取穴。
〔主治〕感冒,头痛,失眠,眩晕,高血压,鼻炎,耳鸣,耳聋,脑部疾患等。
〔按摩法〕一指禅推、按、揉。
(2)哑门
〔取穴〕正坐低头,项后正中,第一、二颈椎之间,后发际上5分凹陷中取穴。
〔主治〕癫痫,癔病,中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咽炎,聋哑,呕吐。
〔按摩法〕一指禅推、按、揉。
(3)天柱
〔取穴〕正坐低头,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取穴。
〔主治〕后头痛,落枕,项肌痛,慢性咽炎,喉炎。
〔按摩法〕一指禅推、按、拿。
如何确定穴位的位置
1骨度分寸定位法:
即将人体的某一部分折作一定的相等份数,然后确定穴位在几等份的地方。如取间使穴,可将腕横纹至肘横纹分为两个等份,再将近腕的一等份又化分为两个等份,这样,腕上三寸的间使穴便可迅速而准确地定位。
2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就是以病人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因各人手指的长度和宽度与其他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所以,可以用病人本身的手指来测量定穴,术者也可根据病人的高矮胖瘦做出伸缩,可用自己的手指来测定穴位,例如:以中指的第二节两头横纹间的距离作为一寸,这就叫中指同身寸法;令患者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三寸,即为横指同身寸法,等等。
3简便取穴法:
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垂手中指指端到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即为列缺等等。
4自然标志取穴法:
如两乳中间为膻中,握拳在掌后横纹头前后溪等等。二、耳穴压迫法
您熟悉耳廓表面的解剖吗
耳廓表面解剖为了便于更好地掌握耳针穴位的部位,必须熟悉耳廓的解剖名称。
耳轮: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分,其深入至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叫“耳轮结节”,耳轮与耳垂的交界处叫“耳轮尾”。
对耳轮: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又叫对耳轮体,其上方有两分叉,其上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而下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又称舟状窝。
耳屏:指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又叫耳珠。
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稍凹陷处。
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耳穴形象分布示意图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的孔穹。
耳穴的分布规律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耳廓很像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或耳垂邻近;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其分布情况如下图:
如何选择耳针的针具
既名为耳针,当然针是必不可少的,当前医学上常用的有毫针、耳毫针、揿针、颗粒式皮内针,环疗皮内针、三棱针六种。但这些都不是此章所要介绍的。确切地说,所谓的耳针,应叫做耳穴压迫法。它是用手指、绿豆、人丹、油菜籽、高粱米、小麦粒、王不留行籽等物,对耳穴进行持续压迫刺激,以此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因其简单易学,操作简便,针具又随处可觅,因此特别适合家庭应用。
耳穴按摩的适应症
耳穴按摩在临床上所治疗的疾病很广,不仅用于治疗许多功能性疾病,而且对一部分器质性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耳穴按摩的适应症举例如下:
1.各种疼痛性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性疼痛;扭伤、挫伤、落枕等外伤性疼痛;五官、颅脑、胸腹、四肢各种外科手术后所产生的伤口痛;麻醉后的头痛、腰痛等;手术后遗痛及带状疱疹引起的疼痛均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2.各种炎症性病症:如急性结合膜炎、中耳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气管炎、肠炎、盆腔炎、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炎、末梢神经炎等有一定的消炎止痛功效。
3.一些功能紊乱性病症:如眩晕症、心律失常、高血压、多汗症、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癔症等具有良性调整作用,促进病症的缓解和痊愈。
4.变态反应性病症: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肠炎、荨麻疹等有消炎、脱敏、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
5.内分泌代谢性病症:如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经绝期综合征等,按摩耳穴有改善症状、减少药量等辅助治疗作用。
6.一部分传染性病症:如菌痢、疟疾、青年扁平疣等,按摩耳穴能恢复和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以加速疾病的治愈。
7.各种慢性病症:如腰腿痛、肩周炎、消化不良、肢体麻木等,按摩耳穴可以改善症状,减轻痛苦。
耳穴按摩除适用于上述病症外,还可用于妇产科方面,如催产、催乳等。也能用于预防感冒、晕车、晕船,以及预防和处理输血、输液反应。还可用于戒烟、减肥。国外还用于戒毒等。
耳穴按摩的操作方法
在采取耳穴按摩时,首先要在耳部寻找刺激点,即疾病在耳部反应的压痛点。最常用最简便的耳穴压痛点探查方法,即是用针灸针的柄或火柴棒等以均匀的压力,在与疾病相应的耳廓部从周围逐渐向中心探压;或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对整个耳廓进行普查,耐心寻找。当压迫痛点时,患者会有皱眉、眨眼、呼痛或躲闪等反应。另外,也应告诉患者,在探查压痛点时要注意比较哪一点最敏感,要及时反应,以便找准穴位。再根据压痛点(敏感点)所代表的脏腑学说及解剖生理的对应部位进行分析,如肺区出现压痛,可能是肺病、大肠病、皮肤病的表现。探查手法必须轻、慢、均匀。少数患者一时测不到压痛点,可用手指按摩一下该区域,尔后再测。或者在对侧耳廓反应区探查,如仍无压痛点,可休息片刻再测,如反复探查无明显压痛,一般可按时症选穴法选穴治疗。
测查到压痛点或选择好穴位后,耳穴按摩时,我们通常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种是通过在耳穴压药籽,然后揉压药籽作用于耳穴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一种是使用推拿手法进行自身耳廓耳穴保健推拿和术者耳穴治疗推拿按摩法。
1.耳穴贴压药籽法:此法又称耳压法,简便易行,安全,适应症广,奏效迅速。通常选用的药物种子有王不留行籽、绿豆、赤小豆、急性子、白芥子、莱菔子、六神丸等。另需准备胶布、剪刀、镊子等。将胶布剪成0.5厘米×0.5厘米的小方块,将药籽贴附在胶布中央,逐块排列在玻璃培养皿中,供治疗时取用。
在耳廓上先寻找压痛点,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析、选穴。然后,耳廓用75%酒精消毒,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止血钳将粘有药籽的胶布取下,对准穴位贴压。每次选3~5穴,贴压后,用手指轻压穴位1~2分钟,必要时取双耳穴进行贴压。3~5日换贴1次,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1周。
注意事项:夏天因易出汗,贴压穴位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造成皮肤感染。个别患者可能对胶布过敏,局部出现粟粒样丘疹,伴有痒感,可以将胶布取下,休息3~5日后再贴。必要时加贴肾上腺穴,或服扑尔敏。耳廓有炎症或冻疮者不宜用贴压治疗。
2.自身耳廓穴位推拿按摩:全耳廓按摩,分区和穴位点按摩。轻按压时,用鼻呼气,轻提起时,用鼻吸气。按摩时采取坐位或立位,全身放松,两脚与肩平宽。每日清晨1次,或早、晚各1次。
(1)耳珠前(外鼻穴、耳中穴)按摩:两手中、食二指尖在两耳珠前轻轻揉按,顺时针揉按18次,逆时针揉按18次后,作三按三呼吸。此法可防治感冒、鼻炎、咳喘。
(2)耳尖穴位按摩:两手拇、食二指捏拿耳尖穴处,作轻微揉按18~27次,作三按三呼吸。此法可防治眼疾、感冒发热、惊厥、高血压。
(3)三角窝区按摩:两手食指或中指尖,在三角窝处轻点揉按18~27次,作三按三呼吸。此法可防治妇科病症,并治疗肾虚阳痿。
(4)耳甲艇区按摩:两手食指或中指尖,在耳甲艇区轻点揉按18~27次,作三按三呼吸。此法可防治胃病、泄泻、胆石症等。
(5)耳甲腔区按摩:两手食指或指尖,在耳甲腔区轻点揉按18~27次,作三按三呼吸。此法可防治胸痛、心悸、咳喘等。
(6)耳垂区按摩:两手拇、食二指捏拿耳垂区,作轻微揉按9次,双手指放开,再按上法作3~9次,再作三按三呼吸。此法可防治眼疾、面瘫、痄腮、小儿积滞。
(7)耳轮区按摩:两手拇、食二指捏拿耳轮区,作轻微揉按18~27次,作三按三呼吸。此法可防治阳痿、癃闭、尿频、便秘、发热。
(8)耳背区(降压沟处)按摩:两手拇、食指捏拿耳背、耳腹处,作轻微揉按18~27次,作三按三呼吸。此法可防治眩晕、高血压等。
(9)耳孔区按摩:两手拇指或中指尖点按耳孔中,作拈按9次,手指离开耳孔处,连作3~9次,作三按三呼吸。此法可防治耳鸣、耳聋、面瘫。
(10)耳根区按摩:两手食、中二指点按耳根处,作轻揉按,正转18次,反转18次,作三按三呼吸。此法可防治不寐、头痛。
(11)全耳背按摩:两手掌心(劳宫穴)对准耳背作轻揉按,正转18~27次,反转18~27次,作三按三呼吸。此法可防治经络、脏腑病症。
(12)全耳背(腹)部按摩:两手掌心(劳宫穴)对准耳背(腹)作轻揉按,正转18~27次,反转18~27次,作三按三呼吸。此法可防治经络、脏腑的病症。
以上是自身按摩耳廓法,有疏通经脉,调理脏腑,健脾培中,补肾聪耳之功效,故有修城廓之称。若有眼病可重点按摩眼区,再配体穴风池、睛明;胸痛、咳嗽重点按摩心、肺区;肝、胆痛重点按摩肝、胆区;胃痛、泄泻重点按摩胃、肠区;失眠重点按摩耳神门;妇科病症重点按摩子宫区;伤风感冒重点按摩外鼻,再配体穴迎香等。
3.术者耳廓耳穴推拿按摩:医者使用按、摩、揉、搓、捏、点、掐等手法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耳廓耳穴上。一般常用3种方法:揉按法、点按法、掐按法。
(1)揉按法:患者坐位或卧位。术者后手拇、食指掌面对准穴点,揉按1~2分钟,指力由轻到重,局部有热胀、舒适感为宜。每日揉按1~3次,每日或隔日1次。对体弱者手法要轻;对体壮者手法要重。对幼儿揉按耳垂区的方法为:揉按8~9次,二指放开似摘果状,反复揉按5~6次。此法治疗眼疾、眩晕、面瘫、不寐、小儿遗尿、小儿积滞等。
(2)点按法:患者坐位或卧位。术者右手食指或中指尖掌面,对准穴位,点按2~3分钟,指力由轻到重,局部有胀痛感为宜。对体弱者,点按手法要轻;对体壮者,点按手法要重。会气功者可结合气功点穴。每次点按1~3次,每日1~2次,5~10次为1个疗程。此法治疗一切疼痛症状。
(3)掐按法:患者坐位或卧位。术者右手食指对耳廓腹部穴位点,进行掐按,由轻到重,用力要均匀。对体弱者掐按手法要轻,对体壮者掐按手法要重。每次掐按1~3穴,每日2~3次,5~10次为1个疗程。此法治疗一切疼痛病症,并用于急救或晕针。
注意事项:耳廓有湿疹、破溃,不宜按摩。孕妇不宜用耳穴掐按法。按摩3~5次无效,可选用其他方法治疗。
耳针常用穴位
1耳舟部有哪些穴位
(1)指
部位:在耳轮结节上方,耳舟的顶部。
主治:手指麻木疼痛等。
(2)腕
部位:在平耳轮结节突起处的耳舟部。
常用耳穴示意图主治:腕部扭伤、肿痛等。
(3)肘
部位:在腕与肩穴之间。
主治:肘痹等。
(4)肩关节
部位:在肩与屏轮切迹连线之间。
主治:肩关节炎。
(5)锁骨
部位:在轮屏切迹水平线的耳舟部。
主治:相应部位疼痛,肩周炎。
2对耳轮上脚的外上角有哪些穴位
(1)趾
部位:在对耳轮上脚的外上脚。
主治:足趾麻木、疼痛。
(2)踝
部位:在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脚。
主治:踝关节炎,踝扭伤等。
(3)膝
部位:在对耳轮上脚的起始部,与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
主治:膝关节炎。
3对耳轮下脚部有哪些穴位
(1)臀
部位:在对耳轮下脚外1/2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
(2)坐骨
部位:在对耳轮下脚内1/2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
(3)下脚端(交感)
部位:在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轮内侧交界处。
主治:消化、循环系统功能失调,急惊风,哮喘,痛经等。
4对耳轮部有哪些穴位
(1)腹
部位:在对耳轮上,与对耳轮下缘同水平处。
主治:胸肋痛,乳腺炎。
(2)胸
部位:在对耳轮上,与屏上切迹同水平处。
主治:胸肋痛,乳腺炎。
(3)颈
部位:在屏轮切迹偏耳舟侧处。
主治:落枕,颈部扭伤,单纯性甲状腺肿。
(4)脊椎
部位:对耳轮的耳腔缘。以直肠下段同水平与肩关节同水平为分界线将脊椎分为三段,自上而下,上1/3为腰骶椎、中1/3胸椎、下1/3颈椎。
主治:相应部位疾病。
5三角窝部有哪些穴位
(1)子宫(精宫)
部位:在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痛经,盆腔炎,阳痿,遗精。
(2)神门
部位:在三角窝的外1/3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
主治:失眠,多梦,烦躁,炎症,哮喘,咳嗽,眩晕,麻疹。镇静,镇痛。
6耳屏部有哪些穴位
(1)外鼻
部位:在耳屏外侧面的中央。
主治:鼻疖,鼻炎。
(2)咽喉
部位:在耳屏内侧面的上1/2。
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3)内鼻
部位:在耳屏内侧面的下1/2,咽喉下方。
主治:鼻炎,上颌窦炎,感冒。
(4)上屏尖
部位: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主治:炎症,疼痛性病症。
(5)下屏尖(肾上腺)
部位: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主治:低血压,昏厥,无脉症,咳嗽,哮喘,感冒,中暑,疟疾,乳腺炎。
(6)外耳
部位:在屏上切迹微前凹陷中。
主治:耳鸣,耳聋,眩晕。
7对耳屏部有哪些穴位
(1)缘中(脑点)
部位:在对耳屏尖与轮屏切迹间的中点。
主治:遗尿,崩漏,急惊风。
(2)平喘(腮腺)
部位:在对耳屏的尖端。
主治:哮喘,咳嗽,痄腮,遗尿,急惊风。
(3)脑(皮质下)
部位:在对耳屏的内侧面。
主治:失眠,多梦,疼痛性病症,智能发育不全,哮喘,眩晕,耳鸣。
(4)睾丸(卵巢)
部位:在对耳屏的内侧前下方,是脑穴的一部分。
主治:生殖系统疾病,头痛。
(5)枕
部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主治:神经系统疾病,皮肤病,昏厥,后头痛,失眠等。
(6)额
部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主治:前头痛,头昏,失眠,眩晕。
(7)颞(太阳)
部位:在对耳屏外侧面,枕与额之间。
主治:偏头痛。
8屏间切迹部有哪些穴位
(1)目1
部位:在屏间切迹前下方。
主治:青光眼,近视。
(2)目2
部位:在屏间切迹后下方。
主治:屈光不正,外眼炎症。
(3)屏间(内分泌)
部位: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
主治:生殖系统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等。
9耳轮脚周围部有哪些穴位
(1)口
部位:外耳道口的上缘和后缘。
主治:面瘫,口腔炎。
(2)食道
部位:在耳轮脚下方内2/3处。
主治:恶心,呕吐,吞咽困难。
(3)贲门
部位:在耳轮脚下方外1/3处。
主治:恶心,呕吐,贲门痉挛。
(4)胃
部位:在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胃痛,呃逆,呕吐,消化不良,胃溃疡,失眠。
(5)十二指肠
部位:在耳轮脚上方外1/3处。
主治:胆道疾病,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痉挛。
(6)小肠
部位:在耳轮脚上方中1/3处。
主治:消化不良,心悸。
(7)大肠
部位:在耳轮脚上方内1/3处。
主治:痢疾,腹泻,便秘。
(8)阑尾
部位:在小肠与大肠穴之间。
主治:阑尾炎,腹泻。
10耳甲艇部有哪些穴位
(1)膀胱
部位: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直上方。
主治:膀胱炎,尿闭,遗尿。
(2)输尿管
部位:在膀胱与肾穴之间
主治:输尿管结石引起的绞痛。
(3)肾
部位: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上方。
主治:泌尿、生殖、妇科疾病,腰痛,耳鸣,失眠,眩晕,颈、腰椎肥大。
(4)胰(胆)
部位:在肝、肾穴之间,左耳为胰,右耳为胆。
主治:胰腺炎,糖尿病,胆道疾病,偏头痛,疟疾。
(5)肝
部位:胃、十二指肠穴的后方。
主治:肝气郁滞,眼病,疟疾,胁痛,月经不调,痛经等。
11耳甲腔部有哪些穴位
(1)脾
部位:在肝穴下方,耳甲腔的外上方。
主治:消化不良,腹胀,慢性腹泻,胃痛,口腔炎,崩漏,血液病等。
(2)心
部位:在耳甲腔中心最凹处。
主治: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暑,急惊风。
(3)肺
部位:心穴的上、下、外三面。
主治: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感冒。
(4)气管
部位:在口与心穴之间。
主治:咳嗽,哮喘。
(5)三焦
部位:在屏间穴的上方。
主治:便秘,浮肿。
12耳轮部有哪些穴位
(1)直肠下段
部位: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便秘,痢疾,脱肛,痔疮。
(2)尿道
部位:在对耳轮下脚下缘相平的耳轮处。
主治:尿频,尿急。
(3)外生殖器
部位:在对耳轮下脚上缘相平的耳轮处。
主治:阳痿,外生殖器炎症,会阴部皮肤病。
(4)耳尖
部位: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尖端处。
主治:发热,高血压,目赤肿痛,麦粒肿。
(5)肝阳
部位:耳轮结节处。
主治:肝气郁结,肝阳上亢。
(6)轮1~6
部位: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正中下缘分成五等份,共六点,自上而下依次为轮1、轮2……轮6。
主治:发热,扁桃体炎,高血压。
13耳轮脚部有哪些穴位
(1)耳中(膈)
部位:在耳轮脚上。
主治:呃逆,黄疸,消化不良,皮肤瘙痒。
14耳垂部有哪些穴位
(1)升压点
部位:在屏间切迹下方。
主治:低血压,虚脱。
(2)牙痛点1
部位:在耳垂1区的外下角。
主治:拔牙,牙痛。
(3)舌
部位:在耳垂2区中央。
主治:舌肿痛,舌强语蹇。
(4)牙痛点2
部位:在耳垂4区的中央。
主治:拔牙,牙痛。
(5)上颌
部位:在耳垂3区正中处。
主治:上牙痛,下颌关节痛。
(6)下颌
部位:在耳垂3区上部横线之中点。
主治:下牙痛,下颌关节痛。
(7)眼
部位:在耳垂5区的中央。
主治: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近视眼等眼病。
(8)面颊
部位:在耳垂5、6区交界线之周围。
主治:三叉神经痛,口眼斜,痤疮等面部疾病。
(9)内耳
部位:在耳垂6区正中稍上方。
主治:耳鸣,听力减退,中耳炎,失眠,耳源性眩晕。
(10)扁桃体
部位:在耳垂8区正中。
主治:喉蛾,扁桃体炎。
15耳廓背面部有哪些穴位
(1)上耳根
部位:在耳根的最上缘。
主治:头痛,腹胀,哮喘。
(2)降压沟
部位:在耳廓背面,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沟处。
主治:高血压。
(3)上耳背
部位:在耳背上方的软骨隆起处。
主治:皮肤病,头痛,坐骨神经痛,腰痛。
(4)中耳背
部位:在上耳背与下耳背之间最高处。
主治:皮肤病,背痛,腹胀,腹泻,消化不良。
(5)下耳背
部位:在耳背下方的软骨隆起处。
主治:皮肤病,背痛,咳嗽,气喘。
(6)耳迷根
部位:在耳廓背与乳突交界处(相当于耳轮脚同水平)的耳根部。
主治:胃痛,胆道蛔虫症,腹泻,气喘,鼻塞。
(7)下耳根
部位:耳垂与面颊相交的下缘。
主治:头痛,牙痛,咽喉痛,哮喘。第七章头面五官疾病健康疗法
一、手法治疗近视眼
近视眼是最普遍、最常见的眼部疾患,以看远处物体模糊不清,但看近物仍正常为特征。其可由先天遗传或后天用眼不当所致,如长期学习工作时,光线不足或读书,写字时姿势不正,目标太近以及用眼过度等等。它又分为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前者属于用眼不当所致的暂时性的视力障碍,可以通过治疗及纠正不良习惯来矫正;后者则是眼球已发生了器质性的改变(如眼球曲度增大而变凸等)而较难恢复。前者若不及时治疗矫正,便可能发展为后者。
按摩方法
病人仰卧,术者站于头侧。
1用双拇指自印堂穴(眉心),向两侧做推法数次。再用双拇指自内眼角经下眼眶至外眼角,做分推法数次。
2在上述两个部位分别做揉按法数次。
取穴:睛明、攒竹、四白、太阳,这四个穴是眼区附近穴位。在按压眼的穴位时,以眼球有发胀的感觉为好。
取穴:风池、肝俞、光明、合谷。还可配合揉捏耳垂(耳针眼穴)。
上述手法有增强眼睛调节的功能,解除眼睛疲劳和提高视力的作用。
按摩治疗是针对假性近视,对真性近视效果尚不理想。
自我按摩
1点揉攒竹、鱼腰、承泣、四白、睛明穴,各1分钟。
2分推额部:重点沿眼眶部分推,至太阳穴处揉捻,1~2分钟。
3拿眶周:拇、食指相对提捏眶周软组织,随捏随放,1~2分钟。
4闭眼后轻轻触压眼球,力量不可太大,约1分钟。
5闭眼后轻轻地以食、中指抚摩眼球,约1~2分钟。'
6按揉合谷、风池穴,各1分钟。
7拇、食指相对揉捏耳垂,至发热后,持续揉捻1分钟,结束手法。
耳针疗法
可选眼、肝、肾。有散光、斜视者加胆、目1、目2,病久体弱者加皮质下、枕、额。
应注意的问题
1每日晨起时眺望远处景物10分钟,完毕闭上双眼,将两手掌搓热轻轻捂盖在两眼上约1分钟。
2每晚临睡前做一遍眼球运动,即两眼先平视前方,头部不动,然后眼球作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运动各10次,再按左、上、右、下和右、上、左、下的顺序各转动10次。
3平时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在光线太强或太弱的条件下看书、写字,不躺卧看书,坐时眼晴与目标应有33厘米的距离。长时间用眼时要注意间断休息,尤其是看电视。
4手法治疗时,术者一定要注意手指勿直接触及眼球。
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发生意外。
二、长针眼后的按摩治疗
长针眼即上眼睑或下眼睑出现一形如麦粒大小的硬结,局部皮肤稍红并微微有瘙痒或疼痛感,严重时疼痛剧烈如针刺,眼睑红肿明显。该病一般三五日后脓汁排出而愈,但也有病程较长者。本病在民间俗称“偷针眼”。
按摩方法
手法对该病的治疗,早期可以消肿止痛,后期可促进脓头早熟,以便排出。
1仰卧,用两中指分别按揉双侧眼部的睛明、鱼腰、四白穴,均以酸胀为度,每穴1分钟。
2仰卧,术者坐其头顶上方,两拇指同时按揉其两眼角的瞳子髎(每只眼的外眼角处),力量先轻后重,按揉出酸胀感并保持1分钟。
3仰卧,术者站或坐其侧面,用两手大鱼际按紧其两外眼角皮肤,然后缓慢地垂直向下(即脑后方向)推去,这样使其两眼睑皮肤绷紧,如此反复20次左右。注意力量不必太重,只要绷紧眼睑皮肤即可。
4用拇指端掐按其两足中趾趾尖各半分钟,以刺痛为佳。
耳针疗法
可选耳尖放血,每天1~2滴,配用肝、眼。病急热毒炽盛者加内分泌、肾上腺;体弱反复发作,或针眼长日不溃不消者加脾。
应注意的问题
1在脓成之前切忌挤捏局部肿块,以防热毒扩散,并注意保持眼部卫生。
2初起时每天可用湿毛巾热敷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
3若起病时症状轻微,也可不需手法治疗及热敷,只在患处涂以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即可。
4忌食葱、蒜、辣椒、姜、韭菜及鱼等辛辣和腥发食物。
三、按摩治疗眼睑下垂
眼睑下垂是指上眼皮下垂而不能主动上提,同时影响视力。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先天性者多为双侧,由于提上睑肌发育不全,或与遗传等因素有关。后天性者多为单侧性,由于提上睑肌受伤和局部病变所致。其症状表现为:由于提上睑肌的功能不全,以致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而发生视力障碍。病人因眼裂变窄,常皱起前额皮肤,以提高眉部,用前额肌开大眼裂。双侧下垂者常把头仰起视物。
按摩方法:
病人仰卧,术者站于头侧。
1用拇指在前额部及眼眶周围部做揉法数次。
2用拇、食、中指在眉弓处做捏提法数次,可向上方用力。
取穴:阳白、鱼腰、风池、三阴交、陷谷。
四、手法治疗“美尼尔”
本病又称“耳性眩晕”、“内耳眩晕病”等,以发病突然,发作时自感天旋地转,难以站立,极易跌倒,并伴有耳鸣,听力减退,恶心呕吐,出汗等症。发作持续时间多为几分钟,也可达到几小时甚至几天,一般可以自行缓解。其发病多由于生气恼怒,忧思过度,或饮食不节制等诱发。
手法治疗不宜在发作时进行,而应在末发病的平时。患者发病时应以卧床休息为主。
按摩方法
1用拇指分别按揉其双手的合谷、内关穴,以有较强的酸胀感为度,每穴1分钟。
2正坐,术者站其前面,用两手中指分别按住其两耳后的翳风穴作缓慢的揉动,力量由轻而重,直至有酸胀感为止,并持续1分钟。
3正坐,拿风池、颈项,力量要轻柔、和缓,以患者有舒适感为宜,时间大约2分钟。
4仰卧,摩腹,在肚脐以上的上腹部作顺时针的环旋摩动,力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时间约5分钟。
5仰卧,将两手掌根相对置于胸前心窝处,然后顺着肋间隙分别向两侧推去。力量稍重滞,推动宜缓慢,如此反复推20~25次。
6用拇指重力按揉两足的太溪、太冲穴,均以较强的酸胀痛感为宜,每穴1分钟。然后用拿跟腱法操作5遍,力量较重,移动宜慢。
自我按摩
多采用卧位进行,就是躺在床上进行。施术前先静卧闭眼一会儿,最好有较安静的环境或在伴有十分轻松的音乐环境中进行。对于不方便者,坐位也可以。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1点按百会穴,约1分钟。
2点揉四神聪穴,手法轻柔和缓,约1分钟。
3梳头,比较轻柔,速度宜慢,约2分钟。
4双手五指在头部做无规律的点按,督脉走行处(头正中线)应重点点按,约1~2分钟。
5揉捻颈部,先从风池穴开始,揉捻颈项部肌肉,自上而下沿颈椎棘突两侧逐渐揉捻。若颈部肌肉有发僵、疼痛的部位时,可重点揉捻,至局部发热为止。
6点按内关穴,双手交替按压对侧内关穴,常有酸、麻、胀的感觉。
7挤压头部,双手相对挤按头部,这是结束手法。
耳针疗法
可取内耳、皮质下、神门、脑。配用肾、心、交感等穴。五、耳鸣的按摩疗法
耳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常常会感到耳朵里有令人心烦意乱的嗡嗡响声。耳内夜以继日、连续不断的响鸣,使人终日不得安宁,是指一个人在外界无任何音响的刺激下,却听到有节奏的吱吱响的声音,有各种各样的频率,各种声响都存在,不论你用什么办法,却始终在你耳边嗡嗡作响,使你想躲又躲不开,挥又挥不去,常常弄得人们夜不能安枕。它不仅使病人感到万分苦恼,而医生也感到束手无策。
耳鸣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是形简实繁的,尤其是原发性耳鸣,90%以上的因素与内耳变化有关,而且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耳鸣往往与某些噪音、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有关;也与疾病,如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维生素缺乏、内分泌紊乱、头部外伤等有关。另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烟酒、疲劳、生活紧张、情绪激动、睡眠不足等也是产生耳鸣的原因。关于耳鸣的声调、音量及强度是波动不定的,在安静的房间内或过度劳累、精神紧张时,则耳鸣更为清晰。
人的听觉,音波经外耳道震动鼓膜传到中耳,再由骨传导到内耳,经内耳液体传导直至大脑听觉中枢。这一系列传导如某一环节发生障碍,均可引起耳鸣,它不仅由各种耳病引起,而且其他疾病也能引起耳鸣。为此,要及早诊断,查明原因,防治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按摩方法
1指压、按摩听宫穴、翳风穴、风池穴、下关穴。术者用双手中指指腹分别压迫患者左、右侧听宫穴约1分钟左右,再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36次,再逆时针方向旋转按摩36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