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作者:膳书堂文化字数:476315状态:连载

灵枢译注卷九

水胀第五十七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应当怎样在诊断上进行鉴别呢?岐伯回答说:水胀病初起,病人的下眼微肿,好像刚刚睡醒的样子,颈部动脉搏动明显,并时时咳嗽,在两大腿内侧感到寒凉,足胫部浮肿,腹部胀大,如出现上述症状,水肿病就已经形成了。如用手按压病人的腹部,放手后即随手而起,好就像按压充水的皮袋子一样,这就是水胀病的证候。
黄帝说:肤胀病怎样诊断呢?岐伯说:所谓肤胀病,是由寒邪侵入皮肤之间形成的。病人腹部胀大,叩击时发出鼓音,按压时感觉空而不坚硬,全身肿,皮肤厚,按压病人腹部,放手后不能随手而起,腹部的皮色无异常变化,这就是肤胀病的证候。
【原文】
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血络也。
【译文】
黄帝问:鼓胀病的表现是怎样的呢?岐伯说:鼓胀病人的腹部与全身都肿胀,这与肤胀病一样,但患鼓胀病的人皮肤青黄,腹部青筋高起暴露,这就是鼓胀病的症候。
黄帝问:肠覃病的表现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寒邪侵犯人体后,邪气滞留在肠外,与卫气相搏,卫气被阻而不能正常运行,因此邪气留滞,积久不去附着于肠外,并日渐滋长,使肉得以形成,刚开始时,就像鸡蛋一样大小,此后逐渐长大,疾病一旦形成,病人就像怀孕一样,病程长的历经数年,用手按压则很坚硬,推动时可移动,但月经仍然按时到潮,这就是肠覃的证候。
黄帝说:石瘕病的表现是怎样的呢?岐伯说:石瘕病生在胞宫内,寒邪侵犯,留滞在子宫颈口,使宫颈闭塞,气血凝滞不通。经血不能正常排泄,便凝结成块而留滞于宫内,并日益增大,使腹部胀大,像怀孕一样,月经不能按时来潮。石瘕病都发生在妇女,治疗时应活血化淤,通导攻下,引淤血下行。
黄帝说:肤胀与鼓胀可用针刺治疗吗?岐伯说:先用针刺泻有淤血的脉络,然后根据病情虚实进行调理,但必须先刺去其血络中的恶血为主。
贼风篇第五十八
【原文】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译文】
黄帝说:先生常说贼风邪气伤害人体后,使人生病,但有人并没有离开房屋并保护得很严密,并没有遭到贼风邪气的侵袭,也突然生病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这都是平素已受到邪气的伤害,如曾经为湿气而伤,潜伏在血脉之中和分肉之间,长久滞留在体内没有驱除出去;或者因为从高处跌下来,致淤血留积在内而发病;也有突然发生过度的喜怒,或饮食不当,或气候的冷热不注意调摄,使腠理闭塞,壅而不通;或适当腠理开泄时而感受风寒,这样使血气凝结,新风寒和宿邪湿气相互搏结,就发生寒痹;又有因热而出汗,因汗出肌腠疏松而受风邪,这些人虽然未受到贼风邪气的侵袭,但必然原有宿邪,并新加外感的因素,才能使人发病的。
【原文】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译文】
黄帝说:你所讲的,都是病人自己所能知道的,但有的人既没有外来邪气的侵犯,也没有受惊恐等情志的刺激,却突然发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否因为鬼神作祟呢?岐伯说:这也是因为有宿邪潜伏在内而未发作,由于情感上有所变化,或有厌恶之事,或有所怀慕而不能遂心,引起体内血气的逆乱,和潜伏在体内的病邪两相结合,因而发生病变。这种内在的变化极为细微,没有明显的迹象,是看不见、听不到的,所以好像鬼神作祟一样。
黄帝说:有些人用“祝由”(祝,即告,由,病源。是古代的一种精神疗法。——泽注)的方法治病,也能把病治好,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岐伯说:从前的巫医,根据他们掌握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在事先了解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后,采取相应的心理疗法,所以对一些精神疾病,通过“祝由”的方法也就把病治好了。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原文】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
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对曰:积于上,泻入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黄帝曰:善。
【译文】
黄帝说:卫气留滞于胸腹之中,循行失常,蓄积而致失其正常的运行,郁结成病,使人产生胸胁、胃脘胀满、喘息气逆等症状,这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呢?伯高说:气郁不行,积聚在胸中的,取上部的俞穴治疗;积聚在腹中的,取下部的俞穴治疗;积聚在胸腹部,使胸胁脘腹都胀满的,则取上下部及附近的穴位治疗。
黄帝说:取哪些穴经呢?伯高回答说:卫气郁积在胸中,当泻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任脉的天突和廉泉穴;卫气郁积在腹中,当泻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和气街穴;卫气积在胸胁脘腹,上下都觉胀满,当上取人迎、天突、廉泉等穴,下取三里、气街穴,以及季肋下一寸的章门穴以泻;病情严重的,采取鸡足刺法。若病人的脉大而弦急,或脉绝不至以及腹皮绷急紧张,就不能用针刺治疗。
黄帝说:讲得很好!
【原文】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黄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桂,血气有输,骨有属。黄帝曰:愿闻其故。伯高曰: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有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者也。
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究,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
黄帝问于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温寒,有老壮少小,别之奈何?伯高对曰: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
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
黄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译文】
黄帝问伯高说:应该如何诊察皮、肉、气、血、筋、骨的病变呢?伯高说:病色表现在两眉之间,缺少光泽的,则病变发生在皮;口唇呈青、黄、赤、白、黑颜色的,病变发生在肌肉;皮肤多汗而湿润,则病在血气;目色呈现青、黄、赤、白、黑色的,则病发生在筋;耳轮焦枯,阴暗不泽,如有尘垢的,则病变在骨。
黄帝说:病情的表现及变化是怎样的呢?应当如何治疗?伯高说:很多疾病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但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骨有属。
黄帝说: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伯高说:皮之部,在肢末端的浅表部位;肉之柱,在上肢的臂、下肢的胫,手足六阳经肌肉隆起之处,以及足少阴经循行路线上的肌肉丰厚之处;血气之输,在诸经的络穴,当血气留滞时,则络脉壅盛而高起;筋的病变无阴无阳,无左无右,治疗时应随病变的部位而取之;骨病的所属部位,在关节处,骨穴是输注精液的,且能补益脑髓。
黄帝说:应当如何进行治疗呢?伯高说:由于疾病的千变万化,针刺治疗或深或浅,或浮或沉,不可胜数。其主要的原则应根据发病的部位和病情进行针刺,病轻的浅刺,病重的深刺,病轻的用针要少,病重的用针要多。能随着病情的变化而调治经气,且治疗得当,才是高明的医生。
黄帝问伯高道:人体的肥瘦,身形的大小,体表的寒温,以及年龄的老、壮、少、小,是怎样区别的呢?伯高回答说: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为老,三(原作“二”,据《甲乙经》改)十岁以上的为壮,十八岁以下的为少,六岁以上的为小。
黄帝说:以什么标准来评定人体的肥与瘦呢?伯高说:人体有脂、膏、肉三种不同的类型。
黄帝说:应当如何区别人的脂、膏、肉三种类型呢?伯高说:肉(肥厚或成块突起的肌肉。——译注。)丰厚坚实皮肤丰满的为脂;肉不丰厚坚实、皮肤松弛的为膏;皮肉紧紧相连在一起的为肉。
黄帝说:人的身体有寒温的不同,如何加以区别呢?伯高说:膏类型的人肌肉濡润,若皮肤腠理粗糙,卫气就易外泄,故身体多寒;若皮肤腠理细腻,卫气就易收藏,故身体多热。脂类型的人肌肉坚实,皮肤腠理致密的,身体多热;皮肤腠理粗疏的,身体多寒。
黄帝说:身体的肥瘦大小是如何区别的呢?伯高说:膏类型的人,多阳气充盛,皮肤宽纵弛缓,腹部肌肉松软下垂;肉类型的人,身体则宽大;脂类型的人,肌肉则坚实而身形较小。
黄帝说:这三种类型的人的气血情况是怎样的呢?伯高说:膏类型的人,阳气充盛,身体多热,就能耐寒;肉类型的人,阴血偏盛,能充养肌肉形体,气质平和;脂类型的人,其血清,气滑利而且少,所以身形不大。这就是脂、膏、肉三种人气血多少的大概情况,与一般的人有所区别。
黄帝说:一般人的情况是如何的呢?伯高说:一般人的皮、肉、脂、膏都比较均匀,血与气也保持平衡,没有偏多的情况,所以他们的身形不大不小,身体各部位都非常匀称,这就是一般人的情况。
黄帝说:讲得好。应当怎样进行治疗呢?伯高说:首先先必须分清三种不同类型的形体,掌握各型人血的多少,气的清浊,然后根据虚实进行调治,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常法治疗就可以了。所以说,膏人的形体是宽肥腹肉下垂;肉人的体型是身体上下都很宽大;脂型的人,虽然脂肪多,但体型却不大。
玉版篇第六十
【原文】
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黄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岐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
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黄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顺焉。黄帝曰:愿闻逆顺。岐伯曰: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
黄帝曰:诸病皆有逆顺,可得闻乎?岐伯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而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译文】
黄帝说:我以为小针是一种极细小的东西,先生却说它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这是否夸大了针的作用?请你讲讲其中的道理。岐伯说:有什么东西能够比天更大呢?能大于针的,唯有刀、剑、矛、矢、戟这五种兵器。但这五种兵器都是为杀人所准备的,并不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人是天地之间最宝贵的,怎么可以不参合自然界的现象呢?治疗民众的疾病,针是最重要的工具。这样对比针和五兵作用的大小,不是显而易见了吗!
黄帝说:有的病在发生的时候,因喜怒无度,或饮食无节,或阴气不足,或阳气有余,致使营气郁滞不行,而发生痈疽。进而营卫气血阻滞不通,体内的阳热之气与邪热互相搏结,而化为脓,这样的病,小针能治疗吗?岐伯说:聪明的人发现了这种病,要早期治疗,等到病已形成,再想化除掉,就不是很简单的事了,所以说病邪不要久留在体内。譬如两军作战,旗帜相望,刀光剑影遍于旷野,这必是策划已久,决不是出于一天的计谋。能够使民众服从命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使兵士敢于冲锋陷阵,不怕牺牲,这也不是一天教育的结果,顷刻之间就能办得到的。等到身体已经患了痈疽之病,脓血已经形成,这时再想用微针治疗,那不是距离太远了吗?要知道痈疽的产生,脓血的形成,既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从地而生,而是病邪侵犯机体后,未得及时去除,使之逐渐积累而成的。所以聪明的人能够防微杜渐,在痈疽没有迹象时,积极预防,不使其发生,愚拙的人,预先不知防治,就会遭受疾病形成后的痛苦。
黄帝说:如果痈疽已经形成,因生于内脏而无法接触,脓已形成,也不能看到,这又怎么办呢?岐伯说:脓已成的,十死一生,所以聪明的医生能早期诊断,不等疾病形成,就消灭在萌芽阶段,并将一些好的治法,记载在竹帛上,制成专书,使有才能的人能够继承下来,并能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为的是使人们不再遭受痈疽的痛苦。黄帝说:其已经形成脓血的,而后一定要遭有死亡的危险吗?难道不能用小针来治疗吗?岐伯说:用小针治疗,其功效不大,再用大针来治疗,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对于已形成脓血的,只有采用砭石,或用铍针锋针及时排脓,最为适宜。
黄帝说:有些痈疽病多向恶化方面发展,这样还能够治好吗?岐伯说:这主要根据病症的逆顺来决定。黄帝说:我希望听你谈谈病症的逆顺。岐伯说:白眼青,黑眼小,是逆证之一;服药而呕吐的,是逆证之二;腹痛而口渴甚的,是逆病之三;肩项转移不便,是逆证之四;声音嘶哑,面无血色,是逆证之五。除了这五种逆证之外,便是顺证了。
黄帝问:各种病在发展过程中,预后都有好与不好,你可以告诉我吗?岐伯说:腹胀满,身发热,脉大,是为预后不良的表现之一;腹满而肠鸣,四肢逆冷,腹泻,脉大,是预后不良的表现之二;衄血不止,脉大,是预后不良的表现之三;咳嗽且兼小便溺血,肌肉消瘦,脉小而劲疾,是预后不良的表现之四;咳嗽,形体羸弱异常,身发热,脉小而搏动疾速,是预后不良的表现之五。若出现以上五逆症状的,不过十五天就有死亡的危险。
【原文】
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黄帝曰:夫子之言针甚骏,以配天地,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内别五脏,外次六腑,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岐伯曰: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黄帝曰:余闻之,则为不仁,然愿闻其道,弗行于人。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如饮酒使人醉也,虽勿诊,犹可知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而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
黄帝曰:上下有数乎?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非能绝其命而倾其寿者也。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黄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请着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译文】
还有腹大而胀,四末逆冷,形肉已脱,泄泻不止的,是为预后不良的表现之一;腹胀满,大便下血,脉大而有间歇的,是为预后不良的表现之二;咳而小便溺血,形肉已脱,脉来搏指无和缓之象,是为预后不良的表现之三;呕血,胸部胀满连及背部,脉小而劲,是为预后不良的表现之四;咳嗽呕吐,腹胀,泄泻完谷不化,而脉绝不至,是为预后不良的表现之五。若出现这些症状的,不过一天的时间就会死亡。医生对这些危象,如不细加审察而妄行针刺,就是治疗上的错误。
黄帝说:先生说针刺的作用很大,在自然界可以与天地相配,上合于天文,下合于地理,在人体内则与五脏相联,外则以次和六腑相通,因全身二十八脉的经气流注有一定的规律,所以针刺可以疏通经脉,宣导气血,但在针刺中有的把活生生的人治死,而要死的人却不能用针法治愈,你能够扭转这种情况吗?岐伯说:针治不当,确能致人于死,但针治得当,亦不能把死人救活。黄帝说:我听到针刺不当,能把活生生的人致死,感到太不仁道了,所以我想听你讲讲其中的道理,不要再将错误的针法为人治病。岐伯说:这是很明显的道理,也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比如刀剑可以杀人,饮酒可以醉人的道理一样,不用分析,也可以知道它的原因。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细地讲给我听。岐伯说:人所禀受的精气,是来源于水谷。水谷所注入的器官,是胃。所以胃是谷纳水谷、化生气血的所在。海洋里的水,要化为云气才能行于天下。胃中的精微化生气血,运行于周身,则需有经隧的流动。所谓经隧,就是联络五脏六腑的大络,如果在这些地方用迎而夺之的刺法,就会误泻真气,而致人于死地。
黄帝说:在上下手足的经脉,有多少穴位不能用刺的呢?岐伯说:误用迎而夺之的泻法,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致使脏气运行到中途而止,一脏的真气大约是五至而已,所以若连续五次用迎而夺之的泻法,则一脏的真气泻尽,若连续泻二十五次,则五脏所输注的精气就会竭绝,这就是劫夺了人的天真之气,并非由于他命之自绝而终其寿的。黄帝说:想听你详细的讲讲。岐伯说:在气血出入的要害处妄行针刺,若刺之浅则其害迟,病人回到家中就死亡;若刺之深则其害速,病者就会死在医者的堂上。黄帝说:你讲得很完善,道理也很清楚,请把它刻录在玉版上,作为珍宝收藏,以留传后世,作为针刺治疗的禁戒,使人们提高针刺水平,不再违犯禁律。
五禁篇第六十一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岐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岐伯曰:补泻无过其度。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岐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岐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谊。
【译文】
黄帝向岐伯发问道:我听说针刺有五禁,什么叫做五禁?岐伯说:是指凡逢到禁日,对某些部位应避免针刺。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的禁忌有五夺。岐伯说:是指气血虚衰的人,不可用泻法。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的禁忌还有五过。岐伯说:五过就是指针刺补泻不能超过常度。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应避免五逆之症。岐伯说:五逆就是指疾病与脉相反的五种情况。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九宜。岐伯说:明确了解了九针的理论并能恰当运用,就叫做九宜。
【原文】
黄帝曰: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岐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实,无发蒙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
黄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黄帝曰:何谓五逆?岐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天然白,乃后下血衄,血衄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译文】
黄帝说:什么叫五禁?我想知道不可施行针刺的时日。岐伯说:天干应于人身,甲乙日应头,所以遇到甲乙日时,不能刺头部的俞穴,也不用发蒙(是治疗头面耳目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译注。)的针法刺耳内;丙丁日应肩、喉,所以遇到丙丁日时,不能用振埃(是治疗阳气逆于胸中,咳嗽胸满、喘息上气的一种针刺方法,以天突、廉泉两穴为主。——译注。)的针法刺肩、喉及廉泉穴;戊己日应手足四肢,所以遇到戊己日时,不能深刺腹部和用去爪(是治疗关节、脉络四肢病及阴囊水肿的一种针法。——译注。)的针法泻水;庚辛日应股膝,所以遇到庚辛日时,不能针刺股膝部的穴位;壬癸日应足胫,所以遇到壬日时,不能针刺足胫部的穴位。这就是所谓的针刺五禁。
黄帝说:什么叫做五夺?岐伯说:形体消瘦、肌肉陷下,是一夺;大失血之后,是二夺;大汗出后,是三夺;大泄之后,是四夺;新生产后,或大出血后,是五夺。五夺都是元气大虚,不可再用泻法治疗。
黄帝说:什么叫做五逆?岐伯说:热性病反见脉象静,汗出后,脉反见躁动之象,此为脉征相反,是逆证之一;患泄泻的病人,脉象反见脉洪大,是逆证之二;身患痹病疼痛不移,肉消瘦,身热,一侧脉搏难以摸到,是逆证之三;淫欲过度,耗竭阴液,形体消瘦,身热,肤色苍白,以及大便下血块,出血严重,是逆证之四;久患寒热,导致形体消瘦,脉坚搏,是逆证之五。
动输篇第六十二
【原文】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及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译文】
黄帝说:在人体十二经脉之中,为什么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三经的经脉搏动不止而表现于外呢?岐伯说:这就是胃气与脉搏跳动的关系。因为胃是五脏六腑的营养来源,胃中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清气,上行注入于肺,肺气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而循行于十二经脉,肺气的运行,是随着人的呼吸而往来的,故人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亦跳动两次,呼吸不停,脉搏跳动也不停止。
黄帝说:脉气通过寸口,当脉来时其气较甚,脉去时,其气较衰,其盛衰的原理,不知道是怎样的?岐伯说:脉气从内脏输注外至经脉时,像箭突然离弦一样的迅速,如水冲决堤岸一样的迅猛,所以,开始时脉气是强盛的,当脉气上达鱼际后,就呈现由盛而衰的现象,但其衰散之力犹逆而上行,这种运行的脉气就很微弱。
【原文】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附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风,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尤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译文】
黄帝说:足阳明胃脉是什么原因促使它搏动的?岐伯说:这是因为胃气上注于肺,其上冲于头的悍之气,则循咽喉而上走于孔窍,循眼系,入络脑,从脑出于部,向下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上关穴),沿颊车,合于足阳明本经,并向下行于结喉两旁的人迎穴,这就是胃气别走而又合于阳明的过程。由于手太阴寸口脉和足阳明人迎脉的经气是互相贯通的,所以它的搏动是一致的。阳病时阳脉宜大,若阳病而阳脉反小者为逆;阴病时阴脉宜小,若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寸口和人迎脉应当协调,静则俱静,动则俱动,像牵引绳索一样的均匀,如果上下之脉若引绳不匀而一方偏盛,就是病态。
黄帝说:足少阴肾脉是什么原因促使它搏动的?岐伯说: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它和足少阴之络,同起源于肾下,出于足阳明胃经的气街,沿大腿内侧,向下斜行入腘中,再沿胫骨内侧,与少阴经相合而下行入于足内踝的后面,入于足下;它分出一条支脉,斜入内踝,出而入于足背上,进入大趾(小趾)之间,再进入诸络脉之中,发挥温养胫部和足部的作用。这就是足少阴经脉常动不休的原理。
黄帝说:营气和卫气的运行,是上下互相贯通,如圆环一样没有终点,现在突然遇到邪气的侵袭,或遭到了严寒的刺激,外邪留居四肢,则手足懈惰无力,营卫在经脉内外运行,阴阳有度,若邪气居之,则其运行之道路及经输会合之处,都因外邪的影响而阻滞不通,运行失常,在这样的情况下,营卫之气是怎样往返循环的呢?岐伯说:四肢末梢是阴阳会合的地方,也是营卫之气通行的大道。四街是营卫之气运行的必经之路。故邪气阻塞了小的络脉后,则像四街这样的一些径路通畅,使之运行如常,当四末的邪气得以解除后,则络脉又复沟通,气又从这里输运会合,如环之无端,周而复始,运行不息。黄帝说:好!有了这种“络绝则径通”的协调作用,就能保证营卫之气的环周运行,周而复始,循环不绝。

五味论篇第六十三
【原文】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译文】
黄帝问少俞道:饮食的五味进入到消化道,每一种味对脏腑经络各有其有益而喜走的一面,也各有其不利而导致疾病的一面。酸味走筋,过食酸味,就会导致小便不通;咸味走血,过食咸味,会使人口渴;辛味走气,过食辛味,会使人心中空虚;苦味走骨,过食苦味,会使人呕吐;甘味走肉,过食甘味,会使人心中烦闷。我只知道这些情况,但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请讲解一下。少俞回答说:味酸的食物进入胃后,酸性收涩,只能行于上、中二焦,而随气化的出入较困难,便就留滞在胃中,胃中调和,功能正常,就使酸味下注于膀胱,膀胱的皮薄而且濡软,遇酸后则卷曲收缩,使膀胱口受阻不通,影响尿液的通行,所以小便不通。前阴是诸筋聚集的地方,所以说酸入于胃而走筋。
黄帝说:咸味走血,多食咸味的东西,会使人口渴,为什么?少俞说:将咸味的东西摄入胃后,咸味之气上走中焦,输注到血脉,与血相合,随血行走,血与咸味相合,则使血液浓稠,血液浓稠则胃中的水液注入血脉之中。如胃中水液不足,则不能上滋咽部,而使咽部焦干,舌根也干燥,所以就口渴。血脉是中焦精微输送到周身的道路,血也出于中焦,所以说咸味入于胃后,出于中焦而走血分。
【原文】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悗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译文】
黄帝说:辛味走气,过食辛味的东西,会使人心中空虚,为什么?少俞说:辛味的东西摄入胃后,辛味之气走上焦,上焦禀受中焦的精微之气,营气、散布于肌表腠理,如果姜、韭的辛味常薰蒸于上焦,营卫之气时常受到它的影响,久留在胃中,就会使人感到心中空虚。辛味与卫气相伴而行,所以说辛味入胃后能走表、开发毛窍而与汗一同外出。
黄帝说:苦味走骨,过食苦味的东西,会使人作呕,这是为什么?少俞说:将苦味的东西摄入胃,五谷的气味皆不能盛过苦味,苦味之气行入下脘,三焦的通道都受到影响闭而不通,以致水谷不得散布,胃的功能失常,所以令人作呕。齿为骨之余,苦味的东西从齿门进入,而又从齿门吐出,所以知道苦味走骨。
黄帝说:甘味走肌肉,过食甘味,会使人烦闷,为什么?少俞说:甘味入胃后,气味柔弱微小,不能上达上焦,与饮食物共同留在胃中,所以胃气亦柔润,胃柔润则胃功能减退,胃功能减弱则肠中寄生虫乘机而动,虫动就会使人烦乱。另外,由于甘味入脾,脾主肌肉,所以甘味饮食的功能是外通于肌肉。
阴阳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
【原文】
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已知之矣。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此先师之秘也,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黄帝避席遵循而却曰:余闻之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之,余愿得而明之,金柜藏之,不敢扬之。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慎之慎之,臣请言之。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枯然。
火形之人,比于上征,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脱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质征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少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慆慆然,右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然。质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
形于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大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
【译文】
黄帝说:听说人有阴、阳类型的不同,是如何区别的呢?伯高说:天地之间,宇宙之内,一切事物的变化都离不开“五行”,人也是这样。所以二十五人之形,不包括阴阳之人在内,这二十五种类型的人与阴阳之人的五种形态是不同的。阴阳五态之人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我希望知道二十五人的形态,及其血气的生成,分别进行候察,从外部表现就能测知内部的情况如何?岐伯说:你问得很详细啊!这是先师所秘而不传的,所以虽然有伯高这样高明的医生,也不能彻底明白其中的道理。黄帝离开座位后退了几步很恭谨的说:我听说,得到一个可以传授学术的人而不教给他,就是双重损失,得到了这种学术而随便泄漏,上天也要厌弃他的。我希望得到这种学术而给予阐明,把它保存在金匮里,不敢随便宣扬出去。
岐伯说:先要明确金、木、水、火、土五种类型的人,然后再根据五色的不同,区别五种形态之人,这样二十五种人的形态就清楚了。黄帝说:我希望详尽的听你讲解。岐伯说:慎重啊慎重!请让我给你说。
木形的人,属于木音中的上角,他好像东方地区的人。他们的皮肤苍色,头小,面长,肩背宽大,身直,手足小,有才智、好用心机、体力不强,多忧劳于事物,对时令的适应,可以耐受春夏,不能耐受秋冬,容易感受病邪而发生疾病,属于足厥阴肝经,其性格特征是柔美而安重。禀木气之偏的有左右上下四种类型,左之上方,在木音中属于大角一类的人,类属于左足少阳经之上,其性格特征是谦让而态度和蔼。右之下方,在木音中属于左角一类的人,类属于右足少阳经之下,其性格特征是随和而顺从。右之上方,在木音中属于饮角一类的人,类属于右足少阳经之上,其性格特征是勇于上进。左之下方,在木音中属于判角一类的人,类属于左足少阳经之下,其性格特征是正直而不阿。
火形的人,属于火音中的上徵,好像南方地区的人。他们的皮肤色赤,脊背宽广,面瘦,头小,肩背髀腹各部的发育很好,手足小,走路步履稳重,思考敏捷,走路时肩摇,背部的肌肉丰满,为人有气魄,轻财,缺少信心,多忧虑,对事物善于观察和分析,喜爱漂亮,性情躁急,不能享高寿而多暴死。这种人能耐受春夏的温暖,不能耐受秋冬的寒凉,秋冬时感受外邪,容易发生疾病,属于手少阴心经,性格特征是为人很真实。禀火气之偏的有上下左右四种类型:左之上方,在火音中属于质徵一类的人,类属于左乎太阳之上,其性格特征是识见肤浅。右之下方,在火音中属于少徵一类的人,类属于右手太阳经之下。其性格特征是多疑。右之上方,在火音中属于右徵一类的人,类属于右手太阳之上,其性格的特征是勇于上进不甘落后。左之下方,在火音中属于质判一类的人,类属于左手太阳之下,其性格的特征是乐观愉快,怡然自得而无忧愁烦恼。
土形的人,属于土音中的上宫,好像中央地带的人。他们的皮肤呈黄色,面圆,头大,肩背丰满健美,腹大,下肢从大腿到足胫部都很健壮,手足小,肌肉丰满,全身上下各部都很匀称,步履稳重,人很安静,好帮助别人,不争逐权势,善于团结人。这种人对时令的适应,能耐受秋冬寒冷,不能耐受春夏温热,春夏感受了外邪就容易生病,属于足太阴脾经,性格特征是诚恳而忠厚。禀土气之偏的有左右上下四种类型:左之上方,在土音中属于太宫一类的人,类属于左足阳明经之上,其性格特征是和平而柔顺。左之下方,在土音中属于加宫一类的人,类属于左足阳明经之下,其性格特征是时常神情喜悦。右之上方,在土音中属于少宫一类的人,类属于右足阳明经之上,其性格特征是比较圆转。右之下方,在土音中属于左宫一类的人,类属于右足阳明之下,其性格特征具有坚韧执著、不怕困难的精神。
【原文】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大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绍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汗汗然。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上,颊颊然。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桎之为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黄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曰: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形色相得者,富贵大乐。黄帝曰:其形色相当胜之时,年加可知乎?岐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当此之时,无为奸事,是谓年忌。
黄帝曰:夫子之言脉之上下,血气之候似知形气,奈何?岐伯曰: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趾少肉足善寒,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瘃,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
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须,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血多气少则胫毛美短,外踝皮坚而厚,血少气多则胻毛少,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无毛,外踝瘦无肉。
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气少则恶眉,面多少理,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足太阳之下,血气盛则肉满,踵坚,气少血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善转筋,踵下痛。
【译文】
金形的人,属于金音中的上商,好像西方地区的人,他们的体型是面方,皮肤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足跟坚壮,其骨如生在足踵的外面一样,行动轻快,禀性廉洁,性急,能动能静,动之则猛悍异常,明于吏治,有决断之才。对时令的适应,能耐受秋冬的寒冷,不能耐受春夏的温热,感受了春夏的邪气易于患病,属于手太阴肺经,性格特征是坚不可屈。禀金气之偏的有上下左右四种类型:左之上方,在金音中属于商一类的人,类属于左手阳明经之上,其性格特征是廉洁自守。左之下方,在金音中属于右商一类的人,类属于左手阳明经之下,其性格特征是潇洒而美好。右之上方,在金音中属于大商一类的人,类属于右手阳明经之上,其性格特征是善于明察是非。右之下方,在金音中属于少商一类的人,类属于右手阳明经之下,其性格特征是威严而庄重。
水形的人,属于水音中的上羽,好像北方地区的人。他们的皮肤黑色,面多皱纹、大头,广颐,两肩小,腹部大,手足喜动,行路时摇摆身体,尻骨较长,脊背亦长,对人的态度既不恭敬又无畏惧。善于欺诈,常有杀戳致死。对时令的适应,能耐受秋冬的寒冷,不能耐受春夏的温热,春夏感受外邪容易发生疾病,属于足少阴肾经,性格特征是作事不着边际。禀水气之偏的有左右上下四种类型:右之上方,在水音中属于大羽一类的人,类属于右足太阳经之上,其性格特征是神情洋洋自得。左之下方,在地中属于少羽一类的人,类属于左足太阳经之下,其性格特征是性情不直爽。右之下方,在水音中属于众羽一类的人,类属于右足太阳经之下,其性格特征是很文静,如水之清澈。左之上方,在水音中属于桎羽一类的人,类属于左足太阳之上,其性格特征是心境安定,有高尚的品德。
以上金、木、水、火、土五种形态的人,因各有其不同特征,故又分为二十五种类型。由于类型变化多,所以一般人易于混淆而辨别不清。
黄帝说:人体已经具备了五行的体形,但并不显现出每一类型应出现的肤色,又将怎样呢?岐伯曰:根据五行生克制化,体形的五行属性克制肤色的五行属性,或肤色的五行属性克制形体的五行属性,有这种形色相克的现象出现,再逢有年忌相加,若感受了病邪就要生病,若有失治、误治,或自己疏忽不重视,难免有性命之忧。如果形色相称,则气质调和,是康泰的表现。黄帝问:在他们形色相克制之时,年忌能够知道吗?岐伯说:年忌于以上二十五种之人,其年忌的计算方法是,七岁是大忌之年,在此基础上递加九年,则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这些年龄,都是大忌之年,必须注意精神和身体的调护,否则容易感受病邪而发生疾病,既病之后又加之有所疏失,就有性命之忧了。所以,在这些年龄时,要谨慎调护,预防疾病的发生,更不要做不正当的奸邪之事,以损伤精神和身体。以上讲的就是年忌。
黄帝说:你曾说过,手足三阳经脉循行于人体的上部和下部,根据其气血的多少,来候知体表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循行于上部的足阳明经脉,若血气充足,则两颊的胡须美而长;血少气多的,胡须就短;气少血多的,胡须稀少;血气皆少的,则两颊完全无胡须,而口角两旁的纹理很多。循行于下的足阳明经脉,若气血充足,阴毛美而长,可上至胸部;血多气少,则阴毛虽美而短,可至脐部,走路时善高举足,足趾的肌肉少,足部常觉寒冷;血少气多的,则易生冻疮;血气皆不足,则无阴毛,即便有亦甚稀少,枯槁樵悴,并且易患痿、厥、痹等病。
循行于上部的足少阳经脉,若气血充盛,则生于两颊连鬓的胡须美而长;若血多气少,则连鬓的胡须虽美好而短;血少气多则胡须少;血气皆少则不生胡须,感受了寒湿之邪,则易患痹证、骨痛、爪甲干枯等证。循行于下部的足少阳经脉,若血气充盛,则腿胫部的毛美而长,外踝附近的肌肉丰满;若血多气少则腿胫部的毛虽美而短,外踝处皮坚而厚;若血少气多,则腿胫部的毛少,外踝处皮薄而软;血气都少则不生毛,外踝外瘦而没有肌肉。
循行于上部的足太阳经脉,若血气充足,则眉毛既清秀而长,眉中并出现毫毛;血多气少,则眉毛枯悴,面部多细小皱纹;血少气多,则面部肌肉丰满;气血调和,则面色秀丽。循行于下部的足太阳经脉,若气血充盛,则足跟部肌肉丰满,坚实;气少血多,则跟部肌肉瘦削,甚者无肉;气血都少的,易发生转筋、足根痛等证。
【原文】
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手鱼肉以温,气血皆少则手瘦以寒。
手少阴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气少血多则瘦以多脉。
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多须,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
黄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约乎?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
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故曰: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约毕也。
【译文】
循行于上部的手阳明经脉,若气血充盛,则髭清秀华美;血少气多的,则髭粗疏无华;血与气都少,则不生髭。循行于下部的手阳明经脉,若气血充盛,则腋下的毛秀美,手鱼部的肌肉经常是温暖的;若气血皆不足,则手部肌肉瘦削而寒凉。
循行于上部的手少阳经脉,若气血充盛,则眉毛美而长,耳部的气象明润;血气都少,则耳部焦枯无光泽。循行于下部的手少阳经脉,若气血充盛,则手部的肌肉丰满,且常觉温暖;气血都不足的,则手部肌肉消瘦且寒凉;气少血多,则手部肌肉消瘦,而络脉多显而易见。
循行于上部的手太阳经脉,若血气充盛,则须多而美,面部丰满,血气都少,则面部消瘦而无华。循行于下部的手太阳经脉,若气血充盛,则掌肉丰满;气血都少,则掌部肌肉消瘦而寒凉。
黄帝说:这二十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在针刺治疗时,有一定的准则吗?岐伯说:眉清秀而美的,是足太阳经脉的气血充足;眉毛粗疏不好的,是气血均少;人体肌肉丰满而润泽的,是血气有余;肥胖而无润泽的,是气有余,血不足;瘦而不润泽的,是气血均不足。根据其形体外在表现和体内气血的有余与不足,就可以知道疾病的虚与实,病势的顺与逆,这样就可给予恰当的调治,不致贻误病机。
黄帝说:怎样去针刺三阴三阳经所出现的病变呢?岐伯说:诊其人迎、寸口脉,以审察其阴阳盛衰变化,再循按其经络所行之处,察其有无气血凝滞阻涩不通的现象,若发现有闭阻不通的,都会出现痛痹之病,严重的气血不能通行,故出现气血凝结涩滞的现象。气血出现了凝涩,应当用针以温通气机,俟其气血通调后停止治疗。若有小的络脉出现气血的结聚,而血运不通的,可刺出淤血,开通脉络,则气血就可正常运行了。所以说:凡是上部病气有余的,应该采取上病下取的针法,以引导病气下行;凡上部正气不足的,用推而扬之的针法,催其气以上行;其气迟迟不至的,或气至迟滞而中途滞留的,当于其迟留之处用针迎刺之,以接引其气使继续运行至病所。必须明了经脉的循行,才能正确采用各种不同的针刺法。如有寒热交争的现象,根据其阴阳偏盛的不同情况,引导其气血运行而达到阴阳平衡;有脉中虽有郁滞而血尚未淤结的,根据不同情况予以不同治疗。必须先了解二十五种不同类型的人,以及内部气血的盛衰变化在体表的表现部位,机体左右上下各方面部位的特征和针刺的各种标准及原则,治病时才可迎刃而解。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