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中华名医名方大全

中华名医名方大全

作者:膳书堂文化字数:145874状态:连载

第一章

《黄帝内经》方
方一左角发酒
【组成】左角之发6克。
【用法】燔治烧制为末,饮以美酒1杯,不能饮者亦可灌。
【功效】通经络,消淤利窍,和畅气血。
【主治】邪气侵犯,五络闭塞不通,而突然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状如尸厥,但全身血脉皆在搏动者。
【来源】《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方二泽泻饮
【组成】泽泻、白术各5克,麋衔2克。
【用法】上药混合研末,每次3指撮,饭前空腹服,温开水送下。
【主治】酒风。症见全身发热,身体倦怠无力,大汗如浴,恶风,少气。
【来源】《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方三四乌贼骨一茹丸
【组成】乌贼骨2克,茹(即茜草)0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和以雀卵为丸,如小豆大,每服5丸,食前鲍鱼汁送下。
【功效】补血填精,调气通经。
【主治】血虚精亏气伤而致的血枯经闭,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发病时常可闻及腥臊气味,鼻流清涕,唾血,四肢清冷,视物眩晕,时时大小便出血。
【来源】《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
方四半夏秫米汤
【组成】半夏9克, 秫米适量。
【用法】取甘澜水1000毫升(长流水1600毫升,多次扬之,取在上的清水),以苇薪燃火煮之,水沸后,放入秫米适量,和炮制过的半夏9克,以文火继煎至汤300毫升,去滓,每次服1小杯,每日服3次,逐次加量,以发生药效为度。如是病初起,服完药后应静卧,汗出后即愈。病程较长的,服至3次也可痊愈。
【功效】和胃化浊。
【主治】不眠症。
【来源】《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
方五寒痹熨法
【组成】淳酒10千克,蜀椒500克,干姜500克,桂心500克。
【用法】四种皆咀,渍酒中,用棉絮500克,细白布12米,并纳酒中,置酒马矢之中,盖封涂勿使泄,5日5夜,出布棉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并用滓与其棉絮,复布为复巾,长2米左右,为六七巾,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30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30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
【功效】补命门火,益肝心血,通经络,调和营卫。
【主治】寒痹。症见肢体疼痛或麻木不仁等。
【来源】《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篇。
汉魏晋名医方
张仲景方
太阳病
方一桂枝汤
【组成】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
【用法】上5味,以水1400毫升,微火煮取6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200毫升,啜热稀粥200余毫升,以助药力。服后盖被1小时左右,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1服汗即出病情减弱,停后再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间隔一会再服,半日许令3服尽。若病重者,1日1夜服,随时观之。服1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功效】解饥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霍乱病脉并治》。
方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去皮)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芍药9克,大枣12枚,厚朴(炙,去皮)6克,杏仁(去皮尖)50枚。
【用法】上7味药,以水1400毫升,微火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复取微似汗。
【功效】调和营卫,宣肺平喘。
【主治】营卫不和,肺气不利所致之发热,自汗出,恶风寒,气喘,苔薄白,咳嗽,咯白色痰,脉浮缓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方三桂枝甘草汤
【组成】桂枝12克(去皮),甘草6克(炙)。
【用法】上药2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顿服。
【功效】温补心阳。
【主治】心阳不足,心无所主。症见心下悸动,或空虚或有空悬感欲得按,短气,或略有心痛,脉微缓或结,苔白。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方四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组成】桂枝3克(去皮),甘草6克(炙),牡蛎(熬)6克,龙骨6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1000毫升,煮取500毫升,去滓,温服160毫升,日3服。
【功效】温补心阳,潜镇安神。
【主治】心阳虚所致烦躁。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方五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
【组成】甘草12克(炙),生姜9克(切),人参6克,干地黄30克,桂枝9克(去皮),阿胶6克,麦门冬15克(去心),麻仁15克,大枣30枚(擘)。
【用法】上9味药,以清酒1400毫升,水1600毫升,先煮8味,取600毫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主治】(1)气虚血少,脉结代,心悸动,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萎者。
(2)虚热咳嗽,痰中有血丝,短气羸瘦,虚里筑筑动,虚烦不得眠,自汗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难,脉虚数者。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组成】茯苓24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
【用法】上药4味,以甘澜水2000毫升,先煮茯苓减400毫升,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温阳培土制水。
【主治】心阳受损,水停脐下所致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小便不利,心悸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方七桂枝加附子汤
【组成】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附子9克。
【用法】上6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功效】调和营卫,复阳固表。
【主治】表邪未尽,阳虚液脱。症见恶风,汗漏不止,四肢微急,难于屈伸,小便难,发热,或脉浮大而虚。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方八甘草干姜汤
【组成】炙甘草12克,干姜6克。
【用法】上2味药,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辛甘化阳。
【主治】恶寒,自汗出,四肢不温,烦躁吐逆,咽干,脚挛急,小便数,脉浮虚(先复其阳,继复其阴)。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方九甘草附子汤
【组成】炙甘草6克,附子6克,白术6克,桂枝12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100毫升,恐200毫升多者,宜服120~140毫升为始。
【功效】解表祛风,温里化湿。
【主治】风温留注关节。症见骨节疼痛而烦,屈伸不利,痛处拒按,汗出恶风,短气,小便不利,苔白,脉沉细。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十桂枝附子汤
【组成】桂枝12克,附子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去桂加白术汤即由上方去桂枝加白术12克)。
【用法】上5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3服。
【功效】温阳除湿(桂枝附子汤偏重于祛风胜湿,去桂加白术汤侧重于崇土化湿)。
【主治】风湿搏于肌表。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溏而小便不利,或大便溏而小便自利,脉浮虚而涩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十一茯苓甘草汤
【组成】茯苓6克,桂枝6克(去皮),甘草3克(炙),生姜9克(切)。
【用法】上4味药,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3服。
【功效】温阳和胃散水。
【主治】胃阳不足,不能输化水液所致心下悸,不渴,四肢欠温,或汗出,苔白滑,脉弦等症。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中)》。
方十二麻黄汤
【组成】麻黄9克(去节),桂枝6克(去皮),甘草3克(炙),杏仁(70个去皮尖)9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18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500毫升,去滓,温服160毫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十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12克(去节),杏仁(50个去皮尖)9克,甘草6克(炙),石膏24克(碎,绵裹)。
【用法】上4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者。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方十四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麻黄6克(去节),细辛6克,附子6克(炮,去皮)。
【用法】上3味药,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来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方十五麻黄附子甘草汤
【组成】麻黄6克(去节),甘草6克(炙),附子6克(炮,去皮)。
【用法】上3味药,以水14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病,恶寒身痛,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或水气病,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而小。
【来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方十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组成】麻黄6克(去节),连翘6克,杏仁(40个去皮尖)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擘),生桑白皮(切)15克,生姜6克(切),甘草6克(炙)。
【用法】上8味药,以潦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分温3服,半日服尽。
【功效】解表发汗,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内郁,表证未解而发黄者。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十七葛根汤
【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去节),桂枝6克(去皮),生姜9克(切),甘草9克(炙),芍药6克,大枣12枚(擘)。
【用法】上7味药,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葛根,减400毫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功效】发汗解表,生津止痢。
【主治】发热,恶寒,无汗,身痛,项背,或下痢,苔薄白,脉浮紧。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方十八桂枝二麻黄一汤
【组成】桂枝6克(去皮),芍药3克,麻黄2克(去节),生姜3克,杏仁3克(去皮尖),甘草3克(炙),大枣5枚(擘)。
【用法】上7味药,以水10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再服。
【功效】调和营卫,微发其汗。
【主治】风寒郁表(表郁较轻)。症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若形似疟,1日数发,有汗出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
方十九生姜泻心汤
【组成】生姜12克(切),甘草9克(炙),人参9克,干姜3克,黄芩9克,半夏9克(洗),黄连3克,大枣12枚(擘)。
【用法】上8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补中和胃,宣散水气。
【主治】水热互结致痞,而见胃中不和,心不痞,干噫食臭,腋中雷鸣下痢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二十旋覆代赭汤
【组成】旋覆花9克,人参6克,生姜15克,代赭3克,甘草9克(炙),半夏9克(洗),大枣12枚(擘)。
【用法】上7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3服。
【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而致心下痞,噫气不除,反胃呕吐,吐涎沫,舌苔白滑,脉弦而虚者。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方二十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组成】顾朴24克(炙,去皮),生姜24克(切),半夏9克,甘草6克(炙),人参3克。
【用法】上5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健脾行滞,消补兼施。
【主治】脾虚不运,气滞不宣所致腹胀满,食欲不振,精神疲倦,四肢无力,苔薄白,脉缓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中)》。
方二十二五苓散
【组成】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去皮)。
【用法】上5味药,捣为散,每服5克,每日3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功效】利水渗湿,通阳化气。
【主治】(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症。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方二十三猪苓散
【组成】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9克。
【用法】上5味药,以水800毫升,先煮4味取400毫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140毫升,每日3服。
【功效】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小便不利。症见发热,口渴欲饮,或见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不利者。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方二十四文蛤散
【组成】文蛤15克。
【用法】上1味为散,以沸汤和5毫升服,汤用1000毫升。
【功效】散水除烦。
【主治】水寒外侵,表阳郁遏。症见心烦,肌肤冷缩起栗,欲饮水反不渴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二十五牡蛎泽泻散
【组成】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分。
【用法】上7味药,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加水和服5毫升,日3服,小便利,止后服。
【功效】清热逐水,软坚散结。
【主治】下焦湿热壅滞,气化失司所致腰以下水肿,小便不利,或短赤黄涩,脉沉数有力,或大便秘结等。
【来源】《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方二十六桂枝人参汤
【组成】桂枝12克(别切),甘草12克(炙),白术9克,人参9克,干姜9克。
【用法】上5味药,以水1800毫升,先煮4味,取1000毫升,纳桂,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早、晚2次分服。
【功效】温中和表。
【主治】表证未解,脾胃虚寒所致下痢,心下痞,腹痛绵绵,口不渴,发热恶寒,头痛,苔白滑,脉浮虚。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二十七桃花汤
【组成】赤石脂30克(15克生用,15克筛末),干姜3克,粳米30克。
【用法】上3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140毫升,内赤石脂末5克,日3服,若1服愈,余勿服。
【功效】涩肠止泻。
【主治】久痢不愈。症见下痢脓血,色暗不鲜,腹痛喜按喜温,舌质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来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
方一栀子甘草豉汤
【组成】栀子9克(擘),甘草6克(炙),香豉9克(绵裹)。
【用法】上3味药,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甘草,取500毫升,纳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服,温进1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清宣除烦,益气和中。
【主治】虚烦不得眠,心中懊,呕吐,舌苔黄腻,少气等。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二栀子生姜豉汤
【组成】栀子9克(擘),香豉9克(绵裹),生姜(切)15克。
【用法】上3味药,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生姜取500毫升,纳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服,温进2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清宣郁热,和胃止呕。
【主治】虚烦不得眠,心中懊,呕吐,舌苔黄腻等。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三栀子厚朴汤
【组成】栀子9克(擘),厚朴12克,枳实9克(水浸,炙令黄)。
【用法】上3味药,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服,温进1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清热除烦,行气泄满。
【主治】热邪壅滞胸腹。症见心烦,腹满,卧起不安等。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四白虎汤
【组成】知母18克,石膏30克(碎),甘草6克(炙),粳米10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辛寒清热保津。
【主治】里热炽盛,充斥内外。症见壮热,大汗出,大烦渴,口干舌燥欲饮水,脉浮滑或洪大。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五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知母18克,石膏30克(碎绵裹),甘草6克(炙),粳米10克,人参9克。
【用法】上5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
【功效】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外感表证已解,热盛于里,气津两伤以及中暑身热而渴、汗多、脉大无力。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下)》、《伤寒论·辨阳病脉证并治》。
方六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2把,石膏30克,半夏9克(洗),麦门冬18克(去心),人参6克,甘草6克(炙),粳米15克。
【用法】上7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1)热病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症见呕逆烦渴,口干唇燥,喉干呛咳,心腹烦闷,或虚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虚而数。
(2)暑热证,气津受伤者。症见身热多汗,虚羸少气,烦渴喜饮,舌红干,脉虚数。
【来源】《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方七调胃承气汤
【组成】甘草6克(炙),芒硝15克,大黄12克(清酒洗)。
【用法】上3味药,切后,以水600毫升,煮于物至200毫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恶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者;对胃肠积热引起的发斑,口齿喉痛及疮疡等症,亦可治疗。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
方八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90克,芍药15克,枳实15克(炙),大黄30克(去皮),厚朴30克(炙,去皮),杏仁30克(去皮尖,熬,别作脂)。
【用法】上6味药,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10丸,日3服,渐加,以知为度。
【功效】润肠泄热。
【主治】胃热肠燥,脾约便结。症见大便秘结,小便多,或腹微满不痛,或便秘10余日,无所苦,脉细涩等。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九抵当汤
【组成】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30个,桃仁20个(去皮尖),大黄9克(酒洗)。
【用法】上4味药,以水1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不下,更服。
【功效】攻逐蓄血。
【主治】下焦蓄血所致之发狂或如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喜忘,大便色黑硬而易解,脉沉结者。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十瓜蒂散
【组成】瓜蒂(熬黄)、赤小豆各等分。
【用法】上2味药,分别捣筛为散剂,再混合。取15~3克,以香豉9克,用热汤1400毫升,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要少加,得快吐乃止。血虚者,不可与瓜蒂散同服。
【功效】涌吐痰食。
【主治】痰涎宿食。填塞上脘,胸中痞硬,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或胸脘胀满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
方一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15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9克(洗),甘草(炙),生姜各9克(切),大枣12枚(擘)。
【用法】上7味药,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135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若胁下痞,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9克,温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9克、干姜6克。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1)少阳病。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症者。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复病脉证并治》。
方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柴胡12克,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45克,半夏6克(洗),大黄6克,牡蛎(熬)45克,大枣6枚(擘)。
【用法】上12味药,以水1600毫升,煮取800毫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200毫升。
【功效】和解泻热,坠痰镇惊。
【主治】正虚邪陷,痰热扰神,三焦壅滞所致胸胁满闷,烦躁谵语,惊惕不安,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有一身困重,不能转侧,或眩晕耳鸣,失眠易怒,或狂躁,夜游,或心悸亢进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方三柴胡桂枝汤
【组成】桂枝45克(去皮),黄芩45克,人参45克,甘草3克(炙),半夏45克(洗),芍药45克,大枣6枚(擘),生姜45克(切),柴胡12克。
【用法】上9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功效】两解太少。
【主治】表邪未解,初犯少阳。症见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痛,微呕,胸胁心下微满,头痛,不欲饮食,苔薄白,脉浮弦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四大黄胸汤
【组成】大黄18克(去皮),芒硝15克,甘遂15~3克。
【用法】上3味药,以水1200毫升,先煮大黄取400毫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200毫升。得快利,止后服。
【功效】泻热逐水破结。
【主治】热与水结,胸膈阻滞所致胸胁心下疼痛鞭满拒按,甚至从心下至少腹鞭满拒按,苔黄厚,脉沉紧或沉迟有力,或烦躁,心中懊,口渴,头汗出,短气,或大便秘结,小有潮热或无大热等症。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五三物小白散
【组成】桔梗3份,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1份,贝母3份。
【用法】上3味药,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加水和服。身体强壮者每服700毫克,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痢。不痢,进热粥1杯;痢过不止,进冷粥1杯。
【功效】祛寒泻实,涤痰破结。
【主治】寒邪与痰水相结所致胸胁心下满而痛,拒按,呼吸不利,不大便,不发热,不口渴,不烦躁,或咳嗽喘急,或咳吐脓黏臭痰,舌苔白滑,脉沉迟。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六十枣汤
【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各适量。
【用法】上3味药等分,分别捣为散。以水300毫升,先煮大枣肥者10枚,取160毫升去滓,纳上药末。强人服15~3克,羸人服700~1500毫克,温服之,平日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量,得快下痢后,糜粥自养。
【功效】攻遂水饮。
【主治】饮停胸胁,上下攻窜。症见心下痞胀满,牵引胸胁作痛,咳嗽,呼吸短气,止痛,微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或干呕、下痢,舌苔白,脉沉弦。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七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组成】黄芩9克,芍药6克,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半夏9克(洗),生姜45克。
【用法】上6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功效】清解少阳,和胃降逆。
【主治】少阳邪热迫肠犯胃所致泄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呕吐,苔黄,脉弦数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八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组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9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苦寒泄降,辛温通阳。
【主治】下寒上热,寒热相悖。症见呕吐频数,或食入即吐,下痢,或胸膈痞闷,舌淡苔薄黄,脉虚数等。
【来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
方一四逆加人参汤
【组成】甘草6克(炙),附子9克(生,去皮),干姜45克,人参3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回阳益气,救逆固脱。
【主治】四逆恶寒脉微而复利等症。
【来源】《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方二吴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9克(洗),人参9克,生姜18克(切),大枣12枚(擘)。
【用法】上4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40毫升,日3服。
【功效】温肝暖胃,降逆止呕。
【主治】(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方三甘草桔梗汤
【组成】桔梗3克,或甘草6克(炙)。
【用法】上药1味(或2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300毫升,去滓,温服140毫升,温分再服。
【功效】清热利咽。
【主治】风热外袭,咽喉不利。症见咽部轻度红肿疼痛。
【来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方四猪肤汤
【组成】猪皮30克。
【用法】上1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去滓,加白蜜200毫升,白粉(即米粉)100毫升,熬香,和令相得,温分6服。
【功效】滋肾润肺补脾。
【主治】阴液下泄,虚火上炎所致咽痛,但红肿不甚,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来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
方一乌梅丸
【组成】乌梅300枚,细辛18克,干姜30克,黄连48克,附子18克(炮,去皮),当归12克,蜀椒12克(出汗),桂枝18克(去皮),人参18克,黄柏18克。
【用法】上10味药,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1晚,去核,蒸熟捣成泥,和其他药与蜜和成丸,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10丸,日3服。稍加至20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功效】温脏,补虚,安蛔。
【主治】蛔厥。症见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常自吐蛔,手足厥逆,腹痛时作。又主久痢。
【来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方二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6克,黄柏9克,黄连9克,秦皮9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不愈,再服200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来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方三四逆散
【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10克。
【用法】上4味药,捣筛,加水和服6克,日3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15克,并主下痢;悸者,加桂枝15克;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5克;腹中痛者,加附子9克,炮令圻;泻痢下重者,先以水1000毫升,煮薤白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以散18克,纳汤中,煮取300毫升,分温再服。
【功效】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主治】热厥症。症见手足厥冷,或脘腹疼痛,或泻痢下重,脉弦。
【来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痉湿暍病
方一栝楼桂枝汤
【组成】栝楼根6克,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
【用法】上6味药,以水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温3服,微取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功效】祛风解肌,润燥缓急。
【主治】太阳表虚,阴津不足。症见身体,伴头痛,恶寒(恶风),发热,汗出,脉沉迟。
【来源】《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方二葛根汤
【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去节),桂枝6克(去皮),芍药6克,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
【用法】上7味药,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葛根,减400毫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功效】发汗解表,两解太阳阳明表邪。
【主治】邪在太阳表实之刚痉。症见无汗,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等。
【来源】《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方三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12克(酒洗),厚朴15克(炙,去皮),枳实9克,芒硝9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2000毫升,先煮2物,取1000毫升,去滓,纳大黄,煮取400毫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功效】泻热存阴。
【主治】痉病。症见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等阳明热盛,风邪内动,化燥成实之症。
【来源】《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方四麻黄加术汤
【组成】麻黄9克(去节),桂枝6克(去皮),甘草6克(炙),杏仁9克(去皮、尖),白术12克。
【用法】以水18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500毫升,去滓,温服160毫升,覆取微似汗。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外感寒湿,身烦疼者。
【来源】《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方五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组成】麻黄6克(去节,汤泡),甘草3克(炙),薏苡仁5克,杏仁9克(去皮尖,炒)。
【用法】上药麻豆大,每服6~12克,水煎,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功效】发汗解表,祛风利湿。
【主治】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之风湿病。症见一身尽痛,发热。
【来源】《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方六桂枝附子汤
【组成】桂枝12克(去皮),生姜9克(切),附子9克(炮,去皮),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
【用法】上5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3服。
【功效】祛风除湿,温表阳。
【主治】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
【来源】《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疟病
方一鳖甲煎丸
【组成】鳖甲90克,射干(炮)、黄芩、鼠妇(熬,即地虱)、干姜、大黄、桂枝、石苇(去毛)、厚朴、瞿麦、紫葳、阿胶各225克,柴胡、蜣螂(熬)各45克,芍药、牡丹(去心)、虫(熬)各37克,蜂窠(炙)30克,赤硝90克,桃仁15克,人参、半夏、葶苈各75克。
【用法】取灶下灰15千克,黄酒5千克,浸灰内滤过取汁,煎鳖甲成胶状,其余22味共为细末,将鳖甲胶放入炼蜜中和匀为小丸,每服3克,每日3次。
【功效】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散。
【主治】疟疾日久不愈,胁下痞成块,结成疟母。以及积结于胁下,推之不移,腹中疼痛,肌肉消瘦,饮食减少,时有寒热,女子月经闭止等。
【来源】《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方二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知母9克,炙甘草3克,石膏30克,粳米9克,桂枝(去皮)9克。
【用法】上药,每15克,加水500克,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功效】清热生津,解肌发表。
【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亦可用风湿性关节炎属热痹症者。
【来源】《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方三蜀漆散
【组成】蜀漆(洗去腥)、云母(烧2日夜)、龙骨各适量。
【用法】上3味药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15克,发时服3克。
【功效】祛痰截疟,镇定安神。
【主治】牝疟。症见寒多热少,或身痛头痛,欲呕。
【来源】《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
方一桂枝芍药知母汤
【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6克,生姜9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9克(炮)。
【用法】上9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400毫升,温服140毫升,日3服。
【功效】祛风散寒,清热除湿。
【主治】风寒湿杂至,久郁化热,经脉痹阻所致诸肢节疼痛,身体虚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等。
【来源】《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方二乌头汤
【组成】麻黄、芍药、黄芪各9克(炙),川乌5枚(咀,以蜜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即出乌头)。
【用法】上5味药,咀4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蜜煎,每服140毫升。不愈,尽服。
【功效】祛风散寒宣痹。
【主治】寒湿留于关节,经脉痹阻不通。症见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畏冷恶寒,或肢节肿大,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来源】《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
方一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黄芪、芍药、桂枝各9克,生姜6克,大枣12枚(一方有人参)。
【用法】原方5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温服140毫升,日3服。
【功效】益气温经,和营通痹。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小紧者。
【来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方二桂枝龙骨牡蛎汤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各9克,甘草6克,大枣6枚,龙骨、牡蛎各15~30克。
【用法】上7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温3服。
【功效】调和阴阳,涩精止遗。
【主治】阴阳失调,遗精,梦交,少腹弦急,下部觉冷,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或芤动微紧者。
【来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方三小建中汤
【组成】桂枝9克(去皮),甘草9克(炙),大枣12枚,芍药18克,生姜9克,胶饴200毫升。
【用法】上6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200毫升,日3服。
【功效】调补脾胃,建立中气。
【主治】阴阳气血俱虚所致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里急,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心悸等。
【来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方四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240克,山药、山茱萸各120克,泽泻、丹皮、茯苓各90克,桂枝、附子(炮)各30克。
【用法】上8味药,研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下酒15毫升,日再服。
【功效】温补肾阳,滋阴化气利水。
【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来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方一甘草干姜汤
【组成】甘草12克(炙),干姜6克(炮)。
【用法】上2味药,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温肺补气。
【主治】肺痿。症见吐涎沫(不咳不渴),目眩,伴遗尿,小便频数等。
【来源】《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方二射干麻黄汤
【组成】射干6克,麻黄9克,生姜9克,细辛、紫菀、款冬花各6克,五味子3克,大枣3枚,半夏(大者洗)9克。
【用法】上9味药,以水2400毫升,先煮麻黄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温3服。
【功效】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主治】痰饮,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者。
【来源】《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方三厚朴麻黄汤
【组成】厚朴15克,麻黄12克,石膏30克,杏仁10克,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6克,小麦30克,五味子10克。
【用法】上9味药,以水2400毫升,先煮小麦粥,纳诸药,煮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3服。
【功效】温肺清热,除满补虚。
【主治】寒饮蕴肺,久郁化热,上迫于肺,肺气不宣所致咳嗽气喘,喉中痰鸣,胸闷痰多,汗多,口干渴,甚则倚息不得卧,苔腻脉浮等。
【来源】《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方四麦门冬汤
【组成】麦门冬18克,半夏6克,人参9克,甘草6克,粳米15克,大枣4枚。
【用法】上6味药,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温服200毫升,隔3日服1剂。
【功效】益胃生津,降逆下气。
【主治】肺痿。症见咳唾涎沫,气喘短气,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来源】《金匮要略·肺痈肺痿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方五桔梗汤
【组成】桔梗3克,甘草6克。
【用法】上2味药,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待温时服。
【功效】排脓解毒。
【主治】肺痈。症见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等。
【来源】《金匮要略·肺痿肿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五脏风寒积聚病
方一旋覆花汤
【组成】旋覆花9克,葱14根,新绛(或用茜草9克代)。
【用法】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
【功效】下气散结,活血通络。
【主治】肝脏气血郁滞所致肝着病。症见胸胁满痛,或胀闷不舒,欲手揉敲其胸部等。
【来源】《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方二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60克,芍药15克,大黄30克,厚朴(炙,去皮)30克,杏仁(去皮尖,熬)30克,枳实(炙)15克。
【用法】上6味药,以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10丸,日3次。渐加,以愈为度。
【功效】清热润燥通腑。
【主治】大便秘结,小便多,脉细涩,或经常性便秘,或腹微满不痛,或便秘10日之久,无所苦。
【来源】《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方三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组成】甘草、白术各6克,干姜、茯苓各12克。
【用法】以水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待温3次服。
【功效】健脾利水,温中散湿。
【主治】寒湿着于肾府。症见身重,腰中冷,如会水中,形如水状,腹重如带五千钱等。
【来源】《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
方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组成】茯苓12克,桂枝、白术各9克,甘草(炙)6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待温3次分服,小便则利。
【功效】温脾化饮。
【主治】心下有痰饮。症见短气,眩晕,胸胁支满,小便少,精疲力倦,食少便溏。
【来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方二甘遂半夏汤
【组成】甘遂末06克(冲),半夏12克,芍药15克,甘草3克(炙)。
【用法】上3味药,以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纳甘遂末,以蜜100毫升,和药汁煮取160毫升,顿服之。
【功效】攻遂水饮,因势利导。
【主治】留饮。症见虽下痢,心下续坚满。
【来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方三木防己汤
【组成】木防己9克,石膏15克,桂枝6克,人参12克。
【用法】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待温服。
【功效】通阳行水,扶正散结。
【主治】水饮停胃,内伤肺肾(心),内有郁热所致微热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浮肿,小便不利,或关节肿痛。
【来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方四泽泻汤
【组成】泽泻30克,白术10~15克。
【用法】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温再服。
【功效】健脾利水。
【主治】心下有支饮,眩晕头昏等症。
【来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方五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组成】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30克。
【用法】上药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1丸,日3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15克。
【功效】分消水饮,导邪下行。
【主治】肠间有水气。症见腹满,口舌干燥,发热,便秘,小便不利,肢体水肿,舌苔黄腻,或出现黄疸。
【来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方一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240克,山茱萸、山药各120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0克,桂枝、附子(炮)各30克。
【用法】上8味药,研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下酒15毫升,隔日服。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消渴。症见饮一溲一,伴腰酸膝软,精疲力倦,头眩耳鸣,舌质淡,苔白,脉虚大不数或沉细无力。
【来源】《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方二栝楼瞿麦丸
【组成】栝楼根30克,茯苓、薯蓣各90克,附子(炮)9克,瞿麦30克。
【用法】上药末之,炼蜜丸,如梧桐子大,饮服丸,日3服;不愈,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度。
【功效】温阳化气,润燥生津。
【主治】小便不利,常感若渴。
【来源】《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方三茯苓戎盐汤
【组成】茯苓12克,白术9克,戎盐弹丸大1枚。
【用法】先将茯苓、白术煎剂,入戎盐再煎,待温3次分服。
【功效】温肾健脾利湿。
【主治】肾虚不能化水,脾虚生湿所致少腹胀满,小便淋沥不尽等症。
【来源】《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方四猪苓汤
【组成】猪苓(去皮)、茯苓、阿胶、骨石、泽泻各9克。
【用法】上5味药,以水800毫升,先煮4物取400毫升,去滓,纳阿胶烊尽,温服140毫升,日3服。
【功效】利水滋阴。
【主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来源】《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
方一越婢汤
【组成】麻黄9克,石膏18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5枚。
【用法】加水12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待温3次分服。
【功效】发汗利水。
【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恶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来源】《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方二甘草麻黄汤
【组成】甘草6克,麻黄9克。
【用法】以水10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覆被使汗出,汗不出者再服,慎风寒。
【功效】解表宣肺利水。
【主治】水湿在表,肺气不利所致,多见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等症。
【来源】《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方三麻黄附子汤
【组成】麻黄9克,甘草6克,附子9克(炮)。
【用法】以水14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3服。
【功效】温肾发汗。
【主治】肾阳不足,水气在表。症见身面浮肿,小便不利,脉沉小者。
【来源】《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方四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组成】黄芪15克,芍药9克,桂枝9克。
【用法】以苦酒200毫升,水1400毫升,混合,煮取600毫升,每服200毫升,1日3次服。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
【功效】扶阳固表,祛除不湿。
【主治】水湿外侵,卫阳被郁,湿热交蒸于营分,汗出于肌表所致黄汗。症见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沉等症。
【来源】《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方五枳术汤
【组成】枳实9克,白术12克。
【用法】以水1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待温,分3次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功效】健脾理气。
【主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食少等。
【来源】《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
方一硝石矾石散
【组成】硝石、明矾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胶囊装服,每服1~3克,大麦粥送下,日服2~3次。
【功效】燥湿化淤。
【主治】黄疸日晡所发热,反恶寒,膀胱急,少腹满,额上黑,足下热,其腹胀如水状,大便黑、时溏等。
【来源】《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方二栀子大黄汤
【组成】栀子6~12克,大黄6~9克,枳实9克 ,香豉6克。
【用法】以水1200毫升,煮取40毫升,分温3服。
【功效】清热除湿通腑。
【主治】湿热内蕴,积于肠胃,上冲于心所致心中懊,发热,胁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脉滑数,舌苔黄燥。
【来源】《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方三大黄硝石汤
【组成】大黄、黄柏、硝石各12克,栀子12克。
【用法】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纳硝,再煮取20毫升,顿服。
【功效】清热破结通便。
【主治】表和里实所致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胁痛,发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或芒刺,脉沉数或沉迟,大便秘结。
【来源】《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呕吐哕下痢病
方一橘皮竹茹汤
【组成】橘皮12克,竹茹12克,大枣5枚,生姜9克,甘草6克,人参3克。
【用法】上6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6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3服。
【功效】理气降逆,补虚清热。
【主治】久病体弱,或吐下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所致的呃逆或呕哕,舌嫩红,脉虚数。
【来源】《金匮要略·呕吐哕下痢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妇人妊娠病
方一桂枝茯苓丸
【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去皮尖)、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5味药研末,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愈,加至3丸。
【功效】活血化淤,缓消硬块。
【主治】妇人小腹宿有硬块,按之痛,腹挛急,脉涩。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方二胶艾汤
【组成】川芎、阿胶、甘草各6克,艾叶、当归各9克,芍药12克,干地黄18克。
【用法】上7味药,以水1000毫升,清酒600毫升,合煮取600毫升去滓,纳胶令消尽温服200毫升,日3次服。
【功效】养血安胎止血。
【主治】妇人崩漏,月经过多,产后出血,血小板减少等。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方三当归芍药散
【组成】当归9克,芍药15克,川芎9克,茯苓12克,泽泻9克,白术12克。
【用法】上6味药,杵为散,取5毫升,以酒和,日3次服,亦可作汤剂。
【功效】养血疏肝,健脾利湿。
【主治】肝气郁结,脾气虚弱所致腹拘急,绵绵作痛,面色萎黄,足浮肿,小便不利等。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方四干姜人参半夏丸
【组成】干姜6克,人参6克,半夏9克。
【用法】上药研末,以生姜汁,和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3~6丸,日3次服。
【功效】温中补虚止呕。
【主治】妊娠及虚寒呕吐。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方五葵子茯苓散
【组成】葵子60克,茯苓90克。
【用法】杵为散,饮服5毫升,日3次服,小便利则愈。
【功效】通窍利水。
【主治】小便不利,身重,恶寒,起则头眩等症。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
方一下淤血汤
【组成】大黄9克,桃仁9克,虫9克(熬,去足)。
【用法】上3味研末,炼蜜和为4丸,以酒200毫升,煎1丸,取160毫升,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功效】破血下淤。
【主治】产妇腹痛,因干血内结,著于脐者。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方二竹叶汤
【组成】竹叶12克,葛根9克,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6克,附子9克(炮),大枣5枚,生姜6克。
【用法】以水200毫升,煮取500毫升,待温3次服,覆被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12克,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9克(洗)。
【功效】补气温阳,解表祛风。
【主治】产后中风,身热头痛,面赤,气喘等产后阳虚,风寒外感,正虚邪实之症。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方三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组成】白头翁、甘草、阿胶(烊化)各6克,秦皮、黄连、黄柏各9克。
【用法】以水1400毫升,煮取500毫升,纳胶令消尽,待温3次服。
【功效】清热解毒,养血止痢。
【主治】产后血虚而患热痢下垂,下痢脓血便,腹痛里急者。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
方一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12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生姜9克,干苏叶6克。
【用法】上5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800毫升,分4服,日3次服,夜1次服。
【功效】行气开郁,降逆化痰。
【主治】痰气郁结之梅核气。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以及胸胁满闷,气急作痛,或湿痰咳嗽,或呕吐,苔白润或滑腻,脉弦缓或弦滑。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方二甘草小麦大枣汤
【组成】甘草9克,小麦30克,大枣10枚。
【用法】上3味药,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待温,分3次服。
【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主治】脏燥。症见精神恍惚,时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方三温经汤
【组成】吴茱萸9克,当归、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去心)、甘草各6克,半夏6克,麦门冬9克(去心)。
【用法】上12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待温3服。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祛淤。
【主治】冲任虚寒,淤血阻滞,月经不调,或经来过多,或至期不来,或崩漏下血不止,暮即发热,少腹冷痛,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亦主妇人少腹寒冷,久不受孕。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方四红蓝花酒
【组成】红蓝花30克。
【用法】以酒300毫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功效】活血解痛调经。
【主治】妇人风症及腹中刺痛。
【来源】《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华佗方
麻醉解麻
方一麻沸散
【组成】羊踯蠋9克,茉莉花根3克,当归30克,菖蒲09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麻醉止痛。
【主治】用于外科手术麻醉等。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方二解麻药神方
【组成】人参15克,生甘草9克,陈皮15克,半夏3克,白薇3克,菖蒲15克,茯苓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成1碗,温服。
【功效】益气祛邪醒神。
【主治】使用华佗麻醉剂后,换皮后3日,诸症平复,急宜用该剂解之使醒。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方三外敷麻药神方
【组成】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各15克,胡椒30克,蟾酥12克,荜拨15克,细辛12克。
【用法】上药成细末。用温酒调敷。
【功效】麻醉止痛。
【主治】本剂专为施割症时,外部调敷之用,能令人知觉麻木,任割处之。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咳嗽
方一咳嗽方
【组成】紫菀15克,五味子30克,桂心60克,麻黄(去节)120克,杏仁70枚(去皮尖捣),干姜120克,炙甘草6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日3次。
【功效】宣肺化饮止咳。
【主治】咳嗽。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方二五嗽方
【组成】皂荚(炙)、干姜、桂心等分。
【用法】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丸,日3次。
【功效】温肺化饮豁痰止咳。
【主治】五嗽:气嗽、饮嗽、燥嗽、冷燥、邪嗽。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伤寒
方一伤寒血结方
【组成】海蛤、滑石、甘草各30克,芒硝15克。
【用法】上共为末,每服6克,日2服,鸡蛋白调服。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破结。
【主治】血结,胸膈胀满,痛不可近。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方二五胜散神方
【组成】甘草、石膏、白术、五味子各30克,炮姜09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药6克,生姜2片,枣1枚,水煎,去滓,温服。
【功效】寒热并调,祛邪解表。
【主治】四时伤寒冒风,身热头痛,昏倦寒痰,咳嗽及中满。伤寒3日以前,服无不效。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方三伤寒腹胀方
【组成】桔梗、半夏、陈皮各9克。
【用法】姜5片,水600毫升,温服。
【功效】化痰理气除胀。
【主治】伤寒腹胀。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方四伤寒厥逆方
【组成】大附子2枚(炮制去皮脐)。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姜汁送调服,以脐下如火暖为度。
【功效】温阳散寒。
【主治】伤寒厥逆,面青,四肢厥冷,腹痛身冷。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呕吐呃逆
方一经来呕吐方
【组成】白术3克,丁香、干姜各15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空腹米汤调服。
【功效】健脾、温中,降逆。
【主治】月经呕吐。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方二呃逆方
【组成】黄连3克,紫苏叶24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主治】呃逆。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痢疾
方一冷痢方
【组成】黄连60克,炙甘草、炮附子、阿胶各1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
【主治】冷痢。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方二热毒痢方
【组成】苦参、橘皮、独活、炙阿胶、蓝青、黄连、鬼箭羽、黄柏、甘草各适量。
【用法】上捣末,蜜烊胶为丸如梧桐子大。开水下10丸,每日3次。
【主治】热毒痢。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方三久痢方
【组成】地榆、鼠尾草各3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
【主治】久患赤痢,连年不愈。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便秘
方一通便神方
【组成】熟地、玄参、当归各30克,川芎15克,火麻仁3克,大黄3克,桃仁10枚,红花09克。
【用法】上诸药加蜂蜜200毫升,和水煎,去渣温服。
【功效】滋阴润肠,行血通便。
【主治】久病之后,大便闭结。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方二大便秘涩方
【组成】大黄90克,黄芩60克,炙甘草30克,栀子14枚。
【用法】水煎,分3次服。
【功效】清热泻火,通腑导。
【主治】便秘。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中风
方一中风颈项直硬方
【组成】宣木瓜(去瓤)乳香、没药、生地汁各适量。
【用法】将乳香、没药装入木瓜中,以线缚定,饭锅上蒸三四次,研成膏,入生地汁,热酒冲服。
【功效】舒筋通络。
【主治】中风颈项直硬。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方二中风发热方
【组成】大戟、苦参各120克。
【用法】用白醋浆煮沸,趁热外洗。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中风,发热。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方三中风不语方
【组成】人乳汁3毫升,著名美酒30毫升。
【用法】混合,分3次服。
【功效】祛风通络开窍。
【主治】中风不语。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方四产后中风神方
【组成】独活240克,葛根180克,生姜150克,炙甘草60克。
【用法】水煎。分3服,微汗佳。
【功效】祛风化湿,舒筋通络。
【主治】产后中风。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腰痛
方一产后腰痛神方
【组成】败酱、当归各18克,川芎、白芍、桂心各18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之。忌葱。
【功效】养血活血通络。
【主治】产后腰痛。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方二骨软风方
【组成】何首乌、牛膝各300克。
【用法】上药以酒60毫升,浸7日取出曝干,捣为末,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空腹酒调服。
【功效】补肝肾,壮筋骨。
【主治】腰膝痛,不能行,且遍体瘙痒。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方三肾虚腰痛方
【组成】丹皮(去心)06克,萆薢、白术各09克。
【用法】上药为散。以酒服6~9克。也可作汤服之。
【功效】健脾补肾。
【主治】肾虚腰痛。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水肿
方一五皮散
【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9克,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
【功效】利湿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水肿。症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促急,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象沉缓,以及妊娠水肿等。
【来源】《华氏中藏经》。
淋症
方一血淋方
【组成】白茅根、芍药、木通、车前子各90克,滑石、黄芩各45克,乱发灰、冬葵子(微炒)各15克。
【用法】上8味药捣筛。每服9克,水煎,温服,日3次。
【功效】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主治】血淋。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方二劳淋方
【组成】滑石09克,王不留行、冬葵子、车前子、桂心、甘遂、通草各06克,石苇(去毛)12克。
【用法】上药为散,蓖麻子粥和服6~9克,日3次服。
【功效】清热通淋。
【主治】劳淋,其状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少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小便不通尿多
方一利气散
【组成】黄芪、陈皮、甘草各适量。
【用法】上药等分,为末,水煎服,自然通。
【功效】健脾益气利水。
【主治】老人小便秘涩不通。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方二小便不通方
【组成】人参、莲心、茯苓、车前子、王不留行各9克,甘草3克,肉桂09克,白果20枚。
【用法】水煎温服,1剂即如注。
【功效】健脾益气,利尿。
【主治】小便不通。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方三小便过多效方
【组成】补骨脂(酒蒸)300克,茴香(盐炒)300克。
【用法】共研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盐汤下100丸。
【功效】温补肾阳固摄。
【主治】小便过多。
【来源】《华佗神医秘传》。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