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中华名医名方大全

中华名医名方大全

作者:膳书堂文化字数:145874状态:连载

第九章

伤寒
方一脾肾至资汤
【组成】熟地27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1.5克,白芍9克,肉桂09克,白术9克,薏苡仁9克,白芥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补脾肾。
【主治】伤寒。
【来源】《石室秘录》。
方二退邪消食饮
【组成】陈皮3克,甘草15克,白芍9克,六曲15克,枳壳15克,厚朴15克,栀子3克,茯苓3克,麦芽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伤寒邪火初退之时,虫痛枵腹,胃空之候。
【来源】《石室秘录》。
方三伤寒汤
【组成】桂枝3克,甘草3克,陈皮3克,干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疏风散寒祛邪。
【主治】伤寒之初起,鼻塞目痛,项强头亦痛,脉浮紧。
【来源】《石室秘录》。
汗症
方一敛汗汤
【组成】黄芪30克,麦门冬15克,北五味6克,桑叶14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固表,敛阴止汗。
【主治】人有大病之后,无过而遍身出汗,日以为常,人以为内热发汗也,谁知是阳气之虚,外泄而腠理不能自闭。
【来源】《辨证录》。
方二止汗神丹
【组成】人参30克,当归30克,北五味3克,桑叶7片。
【用法】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敛汗。
【主治】大汗之病,阳气尽随汗而外越,若不急为止抑,则阳气立散,即时身死。
【来源】《石室秘录》。
心悸
方一两静汤
【组成】人参30克,生枣仁60克,菖蒲3克,白芥子9克,丹砂9克,巴戟天30克。
【用法】水煎服。连服4剂,惊者不惊,而悸者不悸也。
【功效】定惊安神。
【主治】人有先惊而后悸,亦有先悸而后惊,似乎不同;而不知非有异也。不过轻重之殊耳。
【来源】《辨证录》。
阳痿
方一起阳至神丹
【组成】熟地15克,山茱萸12克,远志3克,巴戟天3克,肉苁蓉3克,肉桂6克,人参9克,枸札子9克,茯神9克,杜仲3克,白术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滋肾填精起阳。
【主治】痿而不振。乃过于琢削,日泄其肾中之水,而肾中之火,亦日消之。
【来源】《石室秘录》。
癫狂
方一天半神丹
【组成】巴戟天90克,半夏9克。
【用法】水煎服。1剂即止癫,10剂不再发。
【主治】人有素常发癫,久而不效,口中喃喃不已,时时忽忽不知,时而叫骂,时而歌唱,吐痰如蜒蛐之涎。
【来源】《辨证录》。
方二苦龙汤
【组成】地龙(捣烂)20条,苦参15克。
【用法】水煎服。1剂即止狂,不必再服。
【主治】阳明火起发狂,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妄言。
【来源】《辨证录》。
方三正心汤
【组成】人参、熟地各30克,玄参、麦门冬各60克,菖蒲3克、白芥子9克。
【用法】水煎服。1剂轻,2剂愈。
【主治】人有身热发狂,所言者无非淫乱之语,所喜者无非欢愉之事,一拂其言,一违其事,则狂妄猝发,见神见鬼,人以为心热之极也,谁知是心包之热乎。
【来源】《辨证录》。
妇科诸疾
方一宽带汤
【组成】白术60克,杜仲30克,甘草60克。
【用法】水煎服。服4剂无急迫之状。
【主治】妇人小腹之间,自觉有紧迫之状,急而不舒,断难生子。
【来源】《辨证录》。
方二助气镇心丹
【组成】人参9克,茯神6克,菖蒲15克,朱砂3克,五味子3克。
【用法】水煎含嗽,过一会然后咽下。1剂即收,2剂痊愈。
【功效】益气镇惊。
【主治】妇人产子。舌出不能收,多以为舌胀也,其实是难产心惊的原因。
【来源】《辨证录》。
方三救产止痉汤
【组成】人参15克,当归30克,川芎9克,荆芥(炒黑)3克。
【用法】水煎服。1剂病轻,2剂又轻,3剂痊愈。
【功效】益气养血驱风。
【主治】妇人新产之后,忽然手足牵搐,口眼斜,头摇项强,甚则角弓反张,多以为产后惊风,其实是失血过多而成痉。
【来源】《辨证录》。
方四健固汤
【组成】人参15克,茯苓9克,白术30克,巴戟15克,薏苡仁9克。
【用法】水煎服,连服10剂,而经行不泻症。
【功效】健脾疏肝,调经。
【主治】妇有行经前先泻3日,而后行经症。
【来源】《辨证录》。
李用粹方
咳嗽
方一咳嗽捷径方
【组成】款冬花60克。
【用法】于无风处烧之,以笔管吸烟咽下,即用美压下。
【功效】肃肺止咳。
【主治】久嗽不止。
【来源】《证治汇补》。
方二清宁膏
【组成】生地300克,麦门冬300克,橘红90克,桔梗60克,薏苡仁240克,川贝母60克,龙眼肉240克,苏州薄荷叶末15克。
【用法】用水煎膏,将薏苡仁、贝母、薄荷研为末,拌入膏中。噙化,缓缓咽下。
【功效】润肺不伤脾,补脾不碍肺。
【主治】痨嗽吐血,极效。
【来源】《证治汇补》。
方三劫嗽方
【组成】诃子、五味子、风化硝、五倍子各适量等分,甘草减半。
【用法】水煎服,稳卧。
【功效】敛肺止咳开音。
【主治】肺气耗散,久咳失音。
【来源】《证治汇补》。
虫症
方一遇仙丹
【组成】白黑丑(头末)60克,槟榔30克,三棱、蓬莪术各15克,牙皂9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糖拌。小儿3克,大人9克,以糖水空心服。是日绝食,待虫下行,然后用薄粥汤。
【主治】虫症如神。
【来源】《证治汇补》。
方二虫病秘方
【组成】青皮、陈皮、三棱、蓬莪术、香附、槟榔、藿香各3克,益积15克,官桂12克,桔梗24克,大黄45克,甘草06克。
【用法】水煎,露1夜。五更空心温服,不得须少饮食,不然则药力减而虫不行。
【主治】诸般痞积,面色萎黄,肌体羸瘦,四肢无力,及食生冷壁泥茶炭碱辣等物。
【来源】《证治汇补》。
何梦瑶方
方一一味百部膏
【组成】百部根1千克。
【用法】捣取汁,煎如饴,加蜜100克。服9克,日3次。
【功效】润肺止咳。
【主治】咳嗽。虽30年久嗽可治。
【来源】《医碥》。
方二三物黄芩汤
【组成】黄芩15克,苦参30克,生地黄60克。
【用法】水320毫升,煮取80毫升。温服,多吐下虫。
【功效】滋阴清热除烦。
【主治】烦躁。
【来源】《医碥》。
方三玉粉丸
【组成】南星、半夏各30克(俱汤洗),橘皮(去白)60克。
【用法】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9~12克,人参、生姜汤调服,食后。
【功效】行气化痰。
【主治】痰。
【来源】《医碥》。
方四朱雀丸
【组成】茯神120克,沉香(香附可代)30克。
【用法】炼蜜为丸,人参汤调服。
【功效】调气安神。
【主治】健忘。
【来源】《医碥》。
方五桃花汤
【组成】赤石脂20克(一半锉一半筛末),干姜30克,粳米20克。
【用法】上3味,以水560克毫升煮至米熟,去渣。每服50毫升,纳赤石脂末9克,日3次服。
【功效】温肠止痢。
【主治】痢。
【来源】《医碥》。
方六冬葵子汤
【组成】冬葵子、滑石、香薷、木瓜各6克。
【用法】煎汤,日4~5次服。
【主治】霍乱。
【来源】《医碥》。
方七通经散
【组成】陈皮(去白)、当归各30克,甘遂15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9克,温汤调服,临卧服。
【功效】行气活血攻积。
【主治】积聚。
【来源】《医碥》。
方八秫散
【组成】蓄45克,灯芯100根,红秫黍根60克。
【用法】上河水煎,空腹食煎热服。
【功效】清热利小便。
【主治】小便不通。
【来源】《医碥》。
方九酒煮共连丸
【组成】黄连(去须)360克,好酒25千克。
【用法】将黄连以酒煮干,研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6~9克,空心,熟水送服。
【功效】祛暑热。
【主治】伤暑。
【来源】《医碥》。
方十槟榔丸
【组成】槟榔9克,木香、人参各6克,陈皮15克,甘草3克。
【用法】上研为末,蒸饼丸。每服45~6克,食前,白汤调服。
【功效】行气导滞。
【主治】伤饮食。
【来源】《医碥》。
方十一固真汤
【组成】升麻、柴胡、羌活各3克,炙甘草、泽泻各45克,龙胆草(炒)、知母(炒)、黄柏各6克。
【用法】锉如麻豆大,水210毫升,煎至70毫升。稍热空腹服,更以食物压一下。
【主治】阳痿。
【来源】《医碥》。
谈金章方
咳嗽
方一百部散
【组成】百部、贝母(煨)、紫菀、葛根各30克,石膏6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取9克,加淡竹叶14片,水煎服。
【功效】润肺清止咳。
【主治】烦热顿嗽。
【来源】《诚书》。
方二痰嗽方
【组成】杏仁(制)、莱菔子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和粥丸服。
【功效】宣肺化痰宁嗽。
【主治】痰嗽。
【来源】《诚书》。
痰症
方一防风温胆汤
【组成】半夏、枳壳(麸炒)、茯苓各15克,橘红、防风各75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加姜3片,紫苏7叶,水煎服。
【功效】消痰、顺心、疏风。
【主治】痰饮。
【来源】《诚书》。
方二清凉散
【组成】黄连(姜炒)、薄荷、陈皮、甘草、天花粉、连翘、丹皮、荆芥穗、黄芩各适量。
【用法】加姜衣、灯芯,水煎服。
【主治】痰热烦闷口渴。
【来源】《诚书》。
方三陷胸汤
【组成】枳实、玄明粉、栝楼霜、桔梗、甘草、紫苏、茯苓、陈皮、杏仁各适量。
【用法】加韭汁、灯芯,水煎服。
【功效】宽胸化痰导滞。
【主治】痰食壅滞。
【来源】《诚书》。
伤食
方一快膈消食丸
【组成】三棱(煨)、蓬莪术(煨)、缩砂(去壳)、白术、神曲(炒)、麦蘖(炒)各15克,香附(炒)30克。
【用法】研为末,蒸饼丸,生姜汤调服。
【功效】行气活血,消食导滞。
【主治】宿食停滞,肚胀腹痛。
【来源】《诚书》。
方二枳实丸
【组成】白术60克,枳实、半夏、山楂肉、姜黄、神曲、麦芽、陈皮各30克,木香45克。
【用法】研为末,薄荷蒸饭为丸,姜汤调服。
【功效】消食化积。
【主治】食积。
【来源】《诚书》。
脐风
方一保生汤
【组成】防风21克,积壳(炒)15克,橘红12克,茯神06克,荆芥穗09克,远志1.2克,南星(姜炒)15克,桔梗09克,甘草06克。
【用法】上药水煎,加灯芯服。
【功效】祛风行气,通络。
【主治】脐风、锁肚、口噤。
【来源】《诚书》。
方二驱风汤
【组成】荆芥穗06克,贝母15克,僵蚕(炒)21克,防风21克,龙脑03克,蝉壳03克,红花09克,甘草03克,牛蒡子(炒)09克。
【用法】上方加姜衣数片,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驱风清热,清心平肝。
【主治】脐风、口噤、啼热。
【来源】《诚书》。
方三一字金
【组成】僵蚕(炒)、威灵仙各12克,明矾(生用)6克,细辛3克,甘草7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姜汁汤调服03~15克。
【功效】驱风通络。
【主治】7日外脐风。
【来源】《诚书》。
鼻塞
方一苏风汤
【组成】紫苏、枳壳、小柴胡、陈皮、甘草、葛根、天花粉、麦门冬、贝母、桔梗各适量。
【用法】上加生姜,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鼻塞干渊。
【来源】《诚书》。
方二菊花散
【组成】甘菊、防风、前胡各15克,细辛、桂心各75克,甘草5克。
【用法】上为末,临服加麝香少许,荆芥汤调服。
【主治】鼻塞多涕。
【来源】《诚书》。
沈金鳌方
中风
方一铁弹丸
【组成】五灵脂60克,川乌30克,乳香、没药各15克,麝香3克。
【用法】水丸,如弹子大。每1丸,薄荷以酒调服。
【功效】散寒祛风,活血能络。
【主治】此方专治中风斜,瘫痪,涎潮语涩,筋挛骨痛。
【来源】《杂病源犀烛》。
方二定风饼子
【组成】天麻、川乌、南星、半夏、僵蚕、川芎、茯苓、生甘草等分。
【用法】姜汁丸,芡子大,作饼子,朱砂为衣。每服1饼,细嚼,姜汤调服。
【功效】祛风化痰通络。
【主治】中风,防再发。此方亦能预防风疾。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
血症
沈氏止衄丹
【组成】香附60克,川芎30克,黑山栀、黄芩各15克。
【用法】共为末,每服6克,开水下。不过1服即止,重者二三服亦可止。
【功效】清热祛淤止血。
【主治】衄血。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
方二大蒜丸
【组成】煨大蒜2枚,淡豉10枚。
【用法】同捣为丸,梧桐子大。香菜汤送服6克,日2服,乃止,永绝根本。无所忌。
【主治】便血。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
方三沈氏犀角汤
【组成】犀角(磨汁)、黄连、荆芥炭、小蓟各3克,龙骨(生研)24克,黄芩45克,人参15克。
【用法】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入侧柏汁80毫升服。
【主治】九窍出血。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
呃逆
方一茅葛汤
【组成】茅根、葛根各250克。
【用法】水250毫升,煎50毫升。每服温饮25毫升。哕止即停。
【主治】热呃。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
方二姜橘汤
【组成】橘皮120克,生姜30克。
【用法】水煎,徐呷乃止。
【功效】行气和胃降逆。
【主治】病后呃逆。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
赵学敏方
感冒
方一发汗散
【组成】绿豆粉、麻黄(去根节)、甘草各适量。
【用法】研为极细末。用无根水半茶杯调服。惟服时须量强弱加减,壮者45克;次者3克;10岁以下儿童减半。
【功效】发汗解表。
【主治】一切感冒风寒。
【来源】《串雅内编》。
方二椒杏丸
【组成】杏仁、白胡椒各适量。
【用法】2药各31粒共捣为末。生姜汁为引,将丸握手心中饮服。
【主治】虚损人之大感冒风寒。
【来源】《串雅内编》。
郁症
方一交感丹
【组成】香附1千克(用瓦器炒,令黄色,取净末500克),茯神(去皮)12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空心细嚼,白流滚汤或降气汤调服(降气汤方:香附15克如前法制,加茯神60克、炙甘草45克,为末,点汤服前药)。
【功效】调气安神。
【主治】一切名利失意,抑郁烦恼,已情所伤,不思饮饮,面共形羸,胸膈诸症。
【来源】《串雅内编》。
方二化痒汤
【组成】天花粉、栀子(炒)、柴胡各90克,白芍3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即愈。
【主治】火郁结不散。
【来源】《串雅内编》。
癫痫
方一启迷奇效汤
【组成】人参30克,南星9克,鬼箭9克,半夏6克,附子3克,肉桂3克,柴胡9克,白芍9克,菖蒲6克,丹砂末6克。
【用法】将上药熬400毫升,分作2次服。丹砂一半调入药中。
【主治】癫痫经年不愈。
【来源】《串雅内编》。
方二回癫汤
【组成】人参9克,白术30克,茯神15克,山药9克,薏苡仁15克,肉桂3克,附子3克,半夏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羊癫症。忽然卧倒,作羊马之声。口中吐物如涌,痰迷心窍,因寒而成,感寒则发矣。1剂即愈,永不复发。
【来源】《串雅内编》。
鼓胀
方一虫臌方
【组成】雷丸9克,当归30,鳖甲30克(醋炙),地栗粉60克(鲜者取汁100毫升),神曲9克,茯苓9克,车前子15克,白矾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祛虫消臌。
【主治】虫臌。症见小腹作痛,四肢脬胀,面色带红如虫蚀之象,眼下无卧蚕而有微肿之形。
【来源】《串雅内编》。方二血臌方
【组成】水蛭9克(炒黑,大约30克炒黑后能取末9克),当归60克,雷丸、红花、枳实、白芍、牛膝各9克,桃仁40粒(去皮尖捣碎)。
【用法】水煎服。服后下血600~800毫升,再服,血尽自愈。
【功效】活血利水。
【主治】血臌。
【来源】《串雅内编》。
痿症
方一起废神丹
【组成】麦门冬250克,熟地500克,元参210克,五味子30克。
【用法】上药加水4000毫升,煎成1200毫升。早晨服600毫升,下午服400毫升,夜半服200毫升。连服2日,必能起坐。
【功效】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主治】痿症。
【来源】《串雅内编》。
方二仙桃丸
【组成】生川乌120克,五灵脂120克,威灵仙150克。
【用法】洗晒研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10丸,盐汤调服。忌饮茶。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手足麻痹或瘫痪疼痛,腰膝痹痛或打扑伤损,闲肭痛不可忍。
【来源】《串雅内编》。
小儿惊风
方一探生散
【组成】雄黄、没药各3克,乳香15克,麝香075克。
【用法】共研为末,用少量吹入鼻中,有眼泪鼻涕可治。
【功效】祛风通络,开窍镇惊。
【主治】小儿急慢惊风。诸药不治,以此定其死生。
【来源】《串雅外编》。
方二中分散
【组成】螳螂1个,蜥蜴1条,赤足蜈蚣1条。
【用法】上药研末。男左女右,以15~20毫升吹鼻内,右即右定,左即左定。
【功效】祛风通络镇惊。
【主治】惊风抽搐。
【来源】《串雅内编》。
方三神穴丹
【组成】紫色蛇黄120克(煅),猪屎60克(以泥固煅过),铁粉30克,朱砂15克,麝香3克。
【用法】共研为末,糯米粉糊丸如芡实大。漆盘晒干。细看每丸有一小孔,故名神穴。每服1丸,薄荷酒冲服,立苏。如疳热,冷水调服。
【功效】通利痰热,镇惊宁心。
【主治】惊风痫疳。
【来源】《串雅内编》。
难产
方一难产仙方
【组成】蓖麻仁7个(取白仁),麝香09克。
【用法】共捣如泥,用绢帛包裹,勒在脐中,即时产下。如倒生者,由稳婆送进,片刻即可产下。
【主治】难产。
【来源】《串雅外编》。
方二如神丹
【组成】巴豆3粒(去壳),蓖麻7粒(去壳),麝香少许。
【用法】研成一饼贴脐上即产,产下即去。
【主治】难产。
【来源】《串雅外编》。
乳痈
方一一醉消
【组成】石膏,白酒各适量。
【用法】石膏煅红出火毒研细,每服9克,温酒调服。尽醉为度,睡觉前再进1服。
【功效】清热消痈。
【主治】乳痈。
【来源】《串雅内编》。
方二泥豆敷方
【组成】泥鳅,生豆浆各适量。
【用法】泥鳅1尾,捣极烂。入生豆浆搅匀,涂敷患处即消。
【主治】乳痈。兼治肿毒初起。
【来源】《串雅内编》。
跌打伤
方一黑药方
【组成】松木桴炭10块,红糖60~90克。
【用法】松木桴炭烧红乘热于石臼内杵细,另用红糖60~90克在铜铫内化烊,将炭末和入调匀,摊于布上。乘热贴于伤处,须温热得中不可过热,以帛扎好,2~3后,解开察看,如不青黑,即用原药熨热贴之。倘或血淤结肿,用白药方,仍用原布包好。如系骨损,须7日后方可解动。
【功效】止痛止血。
【主治】刀斧损伤、跌打打碎,敷上立时止痛止血。
【来源】《串雅内编》。
方二接骨至神丹
【组成】羊踯躅9克(炒黄),大黄9克,当归9克,芍药9克,丹皮6克,生地15克,土狗10个(捶碎),土虱30个(捣烂),红花9克,自然铜末3克。
【用法】先将前药酒煎,然后入自然铜末,调服3克,连汤吞之。一夜即能合愈,不必再服。
【功效】活血祛淤,续筋接骨。
【主治】跌伤,打伤,手足断折。急以杉板夹住手足扶正凑合,再用此药。
【来源】《串雅内编》。
瘿瘤
方一破瘿点药方
【组成】水银、硼砂、轻粉、鸽粪、鹰粪各3克,冰片15克,樟脑15克,绿矾3克,皂矾3克,麝香09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用针将瘿刺一小孔,然后乘其出血之时,将药点上则粘连矣。约用03克,以人乳调。点上大如芡实。1日点3次,第二日必流水,流水之时不可再点,点则过疼,转难收口矣。3日后水尽而皮宽如袋。后服煎方,自然平复如故矣。
【功效】破瘿。
【主治】瘿瘤。
【来源】《串雅内编》。
方二破瘿煎方
【组成】人参9克,茯苓15克,薏苡仁30克,泽泻6克,猪苓3克,黄芪30克,白芍15克,生甘草3克,陈皮3克,山药9克。
【用法】水煎服10剂,全消如故。忌房事半年。若犯忌必破不能收口,终身成漏矣。
【功效】消瘿。
【主治】瘿瘤。
【来源】《串雅内编》。
瘰疬
方一三妙散
【组成】夏枯草、金银花、蒲公英各15克。
【用法】水酒各半,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主治】结核瘰疬遍满脖项。
【来源】《串雅内编》。
方二瘰疬奇方
【组成】石灰250克,大黄120克,洗碱120克,枇杷叶35千克,蛇含石60克,芫花15克,蟾酥06克,麝香06克。
【用法】石灰研极细末,与大黄同入锅炒通红,去大黄取石灰备用。将洗碱、枇杷叶用水1500毫升同煮,候水干至一半,入前石灰,搅匀再煮,水将干备用。又以蛇含石醋煅7次为末,和芫花末渐渐加入并搅匀成膏。每膏30克,加蟾酥,麝香为丸,如胡椒大。未破者,将1丸粘核上,其丸自入。以淡猪肉汤洗过,又粘又洗,如此3次,其核自动将皮绷开,以银钩取出核。再贴生肌膏即愈。
【功效】化痰散结,清热。
【主治】瘰疬。亦可消瘤去痣。
【来源】《串雅内编》。
方三生肌膏
【组成】麻油500克,龙骨(煅)、黄蜡、熟猪肉、赤石脂、乳香、没药、轻粉象皮(煅)各3克(俱为细末)。
【用法】诸药入油内搅成膏摊贴。1日1换,仍以猪肉汤洗3~4次,即渐平复。
【功效】化痰散结,收口生肌。
【主治】瘰疬取核后用此方。
【来源】《串雅内编》。
方四提疬丹
【组成】水银、硼砂、火硝、明矾、皂刺、食盐各3克,朱砂6克。
【用法】上药盛于粗瓦盆上,盖粗碗1只,用盐泥封固。炭火炼3炷香,先文后武,冷定取出,药即升在粗碗上,刮下以白米饭捣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用1丸放疮上,棉纸封2~3层。1日夜急揭起,则核随纸带出,丸可再用。
【功效】化痰散结。
【主治】痰核。
【来源】《串雅内编》。
痣
方一点恙药
【组成】桑柴灰500克,风化石灰500克,鲜威灵仙180克。
【用法】鲜威灵仙煎浓汁,淋两灰取汁成稀膏,瓷器收贮。点患处,不必挑破,应手而除。
【功效】消疣去胬。
【主治】疣痣及息肉鸡眼。
【来源】《串雅内编》。
方二取痣饼药
【组成】糯米100粒,石灰(拇指大),巴豆3粒(去壳)。
【用法】共研为末,入瓷瓶3日。每以竹签挑栗许,用碱水点上,自落。
【功效】散结消痣。
【主治】痣初起未及色浅不凸。
【来源】《串雅内编》。
痘疹
方一稀痘丹
【组成】赤豆、黑豆、粉草各30克。
【用法】上为细末,用竹筒刮去皮,两头留节,一头凿一孔,以药末入筒内,用杉木砧塞紧,黄蜡封固,外以小绳系之,投入腊用厕中。满1个月即取出,洗净风干。每30克配腊月梅花9克,和匀。若得雪中梅花落地者,不着人手,以针刺取者更妙。儿大者3克,小者15克,俱以霜后丝瓜藤上小丝瓜煎汤,空心调服,汤宜多饮1次可稀,3次不出,年服1次。忌荤腥12日,解出黑粪为验。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退疹。
【主治】痘疹。
【来源】《串雅内编》。
方二换痘丹
【组成】犀角30克,梅心30克,丝瓜灰30克,雄黄3克,朱砂6克,滑石3克,麝香09克。
【用法】研为末,用麻黄为膏丸,如芡实大。每服1丸酒浆化服。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发痘疹。
【主治】痘疹。凡痘蜜如蚕种,用身皮毛一片者,服此方其毒便解,能另发一层好痘,可以起死回生。
【来源】《串雅内编》。
烂弦风
方一二百昧花草膏
【组成】羯羊脐、蜂蜜各适量。
【用法】羯羊脐去其中脂而满填好蜜,拌匀蒸之,候干,即入钵细研为膏。点入眼中。
【功效】清肝明日止痒。
【主治】目疾,面上赤色,两眼流泪,或痛或痒,昼不能视物,夜不能见灯,名为烂弦风。
【来源】《串雅内编》。
方二一抹膏
【组成】蚕砂、麻油各适量。
【用法】麻油浸原蚕砂2~3日,研细,以篦子涂患处,不论新旧,隔宿即愈。
【功效】明日清热。
【主治】烂弦风眼。
【来源】《串雅内编》。
程国彭方
咳嗽
方一止嗽散
【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千克,甘草(炒)375克,陈皮(水洗去白)500克。
【用法】共研为末,每服6克,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服。
【功效】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风邪犯肺。症见咳嗽喉痒,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等症。
【来源】《医学心悟》。
方二团鱼丸
【组成】贝母(去心)、知母、前胡、柴胡、杏仁(去皮尖及双仁者)各12克,大团鱼(重360克以上者,去肠)1个。
【用法】上药与鱼同煮熟,取肉连汁食之,将药渣焙干为末,用鱼骨汁70毫升,和药为丸,如桐子大。每服6克,麦门冬汤调服,日3服。
【功效】宣肃肺气,化痰止咳。
【主治】久咳不止,恐成劳瘵。
【来源】《医学心悟》。
方三月华丸
【组成】天门冬(去心蒸)、麦门冬(去心蒸)、生地(酒洗)、熟地(酒蒸晒)、山药(乳蒸)、百部(蒸)、沙参(蒸)、川贝母(去心蒸)、真阿胶各30克,茯苓(乳蒸)、广三七各15克。
【用法】用白菊花60克(去蒂),桑叶60克(经霜者)熬膏,将阿胶化入膏内,和药稍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噙化,日3次服。
【功效】滋阴降火,消痰祛淤,止咳定喘,保肺平肝,消风热,杀虫。
【主治】阴虚咳嗽,劳瘵久嗽。
【来源】《医学心悟》。
伤食
方一独行丸
【组成】大黄(酒炒)、巴豆(去壳,去油)、干姜各3克。
【用法】研细,姜汁为丸,如黄豆大。每服5~7丸,用姜汤化下,若服后泻不止者,用冷粥汤饮之,即止。
【功效】通腑攻下。
【主治】中食至甚,胸高满闷,吐法不效,须用此药攻之。若昏晕不醒,四肢僵硬,但心头温者,抉齿灌之。
【来源】《医学心悟》。
方二三黄枳术丸
【组成】黄芩(酒炒)30克,黄连(酒炒)12克,大黄(酒蒸)225克,神曲(炒)、枳实(面炒)、白术(陈土炒)、陈皮各15克。
【用法】荷叶煎水迭为丸,如绿豆大,每服45克或6~9克,量人虚实酌量用。
【功效】清热利湿,消胀除满。
【主治】热食所伤,肚腹胀痛,并湿热胀满,大便闭结。
【来源】《医学心悟》。
痰症
方一贝母栝楼散
【组成】贝母5克,栝楼3克,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肺燥有痰。症见咯痰不利,咽喉干燥哽痛,上气喘促等。
【来源】《医学心悟》。
方二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半夏9克,天麻、茯苓、橘红各6克,白术15克,甘草4克。
【用法】生姜1片,大枣2枚,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主治】风痰所致的眩晕、头痛,兼见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滑数等。
【来源】《医学心悟》。
方三生铁落饮
【组成】天门冬(去心)9克,麦门冬(去心)9克,贝母9克,胆星3克,橘红3克,远志肉3克,石菖蒲3克,连翘3克,茯苓3克,茯神3克,元参5克,钩藤5克,丹参5克,辰砂1克。
【用法】用生铁落,煎熬三炷线香,取此水煎药。
【功效】镇心除痰,安神定志。
【主治】痰火上扰的癫狂症。
【来源】《医学心悟》。

陈下复方
咳嗽
方一咳嗽简便方
【组成】北沙参适量。
【用法】每服15克,净水浓煎,热服。
【功效】养阴润燥止咳。
【主治】秋天肺燥,咳嗽无痰。
【来源】《幼幼集成》。
方二葶苈丸
【组成】甜葶苈(略炒)、黑牵牛(炒)、汉防己(炒)、光杏仁(去皮尖,炒黄色,另研)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入杏仁泥,和蒸枣肉为丸,如绿豆大。每5~7丸姜汤化服,量大小加减。
【功效】泻肺利水。
【主治】乳食冲脾,伤风咳嗽,面赤身热,痰多喘嗽。
【来源】《幼幼集成》。
疟疾
方一四神酒
【组成】常山45克,槟榔3克,丁香15克,乌梅1个。
【用法】好酒150毫升,略煎露1夜。空腹冷服。
【功效】祛邪截疟。
【主治】久疟不止。1服即止,永不再发。
【来源】《幼幼集成》。
方二平疟二养脾丸
【组成】人参(切焙)、漂白术(土炒)、白茯苓(乳蒸)、真广皮(酒炒)、杭青皮(醋炒)、法半夏(焙)、漂苍术(焙)、紫川朴(姜制)、北柴胡(酒炒)、嫩黄芪(蜜炙)、结猪苓(炒)、宣泽泻(炒)、嫩杜枝(焙)、小常山(焙)、大鳖甲(醋炙)、白当归(酒炒)、正川芎(酒炒)、粉甘草(炙)、草果仁(姜制)各适量。
【用法】共研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米粒大,每服3~6克,米汤调服。
【功效】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主治】不问远年近日,此药不发不截。诚治疟。
【来源】《幼幼集成》。
疝气
方一疝气简便方
【组成】荔枝核(炒焦)15克,大茴香(酒炒)75克。
【用法】共研为细末,每服3克,温酒调服。
【功效】温经行气,散结止痛。
【主治】小儿疝气肿痛。
【来源】《幼幼集成》。
方二木香内消丸
【组成】南木香屑、京三棱(煨)、结猪苓(焙)、宣泽泻(炒)、川楝肉(炒)、下广皮(酒炒)、香附(米酒炒)各21克,杭青皮(醋炒)6克。
【用法】共研为末,酒煮米糊为丸。每服3~6丸,空腹盐汤调服。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散结。
【主治】性急多哭,卵肿,痛连少腹,谓之气疝。
【来源】《幼幼集成》。
陈修园方
中风
方一竹沥汤
【组成】竹沥120毫升,生葛汁60毫升,生姜汗20毫升。
【用法】上药相合作2服,温开水送服。
【功效】化痰开窍。
【主治】中风,舌强不语,半身不遂。
【来源】《医学从众录》。
方二资寿解语汤
【组成】防风、附子、天麻、枣仁各24克,羚羊角、肉桂各6克,羌活、甘草各15克。
【用法】水200毫升,煎160毫升,入竹沥15克,姜汁75克服。
【功效】熄风化痰,通络开窍。
【主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
【来源】《医学三字经》。
腰痛
方一新定白术汤
【组成】生白术15~30克,生杜仲15~30克,附子6克或9克。
【用法】水煎,空腹服。
【功效】补肝肾壮腰,散寒湿止痛。
【主治】腰痛而重,且诸药不效者。
【来源】《医学从众录》。
方二新定薏苡仁汤
【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木瓜乙5克,牛膝9克。
【用法】水煎空心服。如脉洪重,按有力,口中热,去附子加白术16克。
【功效】散寒除湿壮腰。
【主治】腰痛筋挛,难以屈伸者。
【来源】《医学从众录》。
白浊
方一芦根白酒汤
【组成】新鲜芦柴根1把,白酒浆200毫升。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主治】白浊,膏淋。
【来源】《医学实在易》。
方二白果蛋方
【组成】白果肉2枚,生鸡蛋1个(头生)。
【用法】鸡蛋开一小孔,入白果肉,饭上蒸熟,每日吃1个。
【功效】泄浊通淋。
【主治】白浊。
【来源】《医学从众录》。
臌胀
方一萝卜牙皂散
【组成】萝卜子(用巴豆16粒同炒)120克,牙皂(煨去弦)45克,沉香15克,枳壳(火酒煮切片炒)120克,酒大黄30克,琥珀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3克,随病轻重加减,鸡鸣时温酒送服,姜汤也可,后以金匮肾气丸调理收功。
【功效】行气利水。
【主治】五臌。
【来源】《医学从众录》。
方二猪肚大蒜汤
【组成】雄猪肚子1个,大蒜120克,槟榔末、砂仁末各9克,木香6克。
【用法】上诸药入猪肚子内,于砂锅内用河水煮熟,空腹服食。
【功效】理气除臌胀。
【主治】臌胀。
【来源】《医学从众录》。

呃逆
方一羌活附子汤
【组成】附子、羌活、茴香各3克,干姜12克,木香06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入盐2克,水煎,微温服。
【功效】温胃降逆。
【主治】胃冷呃逆。
【来源】《医学从众录》。
方二刀豆子散
【组成】刀豆子适量。
【用法】烧存性,开水调服6克。
【主治】病后呃逆不止。
【来源】《医学从众录》。
腹痛
方一黄芪汤
【组成】黄芪30克,当归9克,肉桂45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和里缓急止痛。
【主治】心痛、胃脘痛、腹痛喜按者。
【来源】《医学实在易》。
方二丹参饮
【组成】丹参30克,檀香、砂仁各5克。
【用法】水500毫升,煎服。
【功效】行气化淤。
【主治】气滞血淤,互结于中,胃脘疼痛。
【来源】《时方歌括》。
方三枳实汤
【组成】枳实9克,半夏12克,生姜24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理气化痰,散结止痛。
【主治】心痛,胃脘及胁肋、大小腹诸痛拒按。
【来源】《医学实在易》。
方四金铃子散
【组成】金铃子(去核)、元胡索各60克。
【用法】研末,每服9克,黄酒送下。
【功效】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心口痛及胁痛、腹痛,属热者。
【来源】《医学三字经》。
方五百合汤
【组成】百合30克,乌药9克。
【用法】水200毫升,煎至160毫升服。
【主治】心口痛诸药不效,亦属气痛。
【来源】《医学三字经》。
吴鞠通方
辛凉法
方一银翘散
【组成】连翘30克,金银花30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淡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荆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
【用法】加芦根适量,水煎服。用量按方中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方二桑菊饮
【组成】杏仁6克,连翘6克,薄荷3克,桑叶8克,菊花6克,桔梗6克,甘草3克,苇根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主治】太阴风温,且咳,身不甚热,微渴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方三桑杏汤
【组成】桑叶6克,杏仁9克,沙参12克,象贝6克,香豉6克,栀皮6克,梨皮6克。
【用法】水2杯,煮取1杯,顿服,重者再煮再服。
【功效】清宣凉润(辛凉法)。
【主治】外感温燥。症见头痛身热,口渴,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燥,脉浮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秋燥》。
方三翘荷汤
【组成】薄荷45克,连翘45克,生甘草3克,黑栀子45克,桔梗6克,绿豆皮6克。
【用法】水2杯,煮取1杯,顿服,日服2剂,甚者日3剂。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花、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榜子、黄芩。
【功效】清宣上焦气分燥热(辛凉法)。
【主治】燥干清窍。症见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脉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秋燥》。
方四银翘汤
【组成】银花15克,连翘9克,竹叶6克,生甘草3克,麦门冬12克,细生地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轻宣透表,解毒养阴(辛凉合甘寒法)。
【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无汗,脉浮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方五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日2次服。
【功效】养阴透热(辛凉合甘寒法)。
【主治】温病后期,邪热未尽,深伏阴分,阴液已伤。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能食形瘦,脉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方六清络饮
【组成】鲜荷叶边6克,鲜银花6克,西瓜翠衣6克,鲜扁豆花1枝,丝瓜皮6克,鲜竹叶心6克。
【用法】水2杯,煮取1杯,日2次服。
【功效】解暑清肺(辛凉芳香法)。
【主治】暑伤肺经气分之轻症,或暑温病经发汗后,余邪未解。症见身热口渴不甚,但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方七竹叶玉女煎
【组成】生石膏18克,干地黄12克,麦门冬12克,知母6克,牛膝6克,竹叶9克。
【用法】水5000毫升,先煮石膏、地黄得2500毫升,再入余4味,煮成1000毫升,先服500毫升,候6小时再服另500毫升,病解停后服,不解再服。
【功效】辛凉解肌,兼清血分(辛凉合甘寒微苦法)。
【主治】热入血室,既有外邪,又有血热。症见经水适来之妇人脉数耳聋,干呕烦渴,甚至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辛温法
方一扶阳汤
【组成】鹿茸(生锉末,先用黄酒煎得)15克,熟附子9克,人参6克,粗桂枝9克,当归6克,蜀漆(炒黑)9克。
【用法】水8杯,加入鹿茸酒,煎成3小杯,日3次服。
【功效】温补肾阳,截疟(辛甘温阳法)。
【主治】少阴(肾寒)3日疟,久而不愈,形寒嗜卧,舌淡脉微,发时不渴。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方二肉苁蓉汤
【组成】肉苁蓉(泡淡)30克,附子6克,人参6克,干姜炭6克,当归6克,白芍(肉桂汤浸炒)9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缓缓服,胃稍开,再作服。
【功效】温补肝肾,兼补脾胃(辛温甘苦)。
【主治】噤口痢,胃关不开,由于肾关不开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方三鹿附汤
【组成】鹿茸15克,附子9克,草果6克,菟丝子9克,茯苓15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日2次服,渣再煮1杯服。
【功效】温肾利水(辛温苦咸法)。
【主治】肾阳虚衰,寒湿下注。症见足跗浮肿,舌白身痛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寒湿》。
方四露姜饮
【组成】人参3克,生姜3克。
【用法】水1500毫升,煮成500毫升,露1夜,重汤温服。
【功效】甘湿补正,辛湿散寒(辛甘温合甘凉法)。
【主治】寒湿伤脾,太阳虚寒轻症(太阴脾疟)。症见脉濡寒热,疟来日迟,腹微满,四肢不暖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
苦温法
方一杏苏散
【组成】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去核)、橘皮、杏仁。
【用法】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功效】轻宣凉燥,宣肺化痰(苦温甘辛法)。
【主治】外感凉燥。症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
方二苍术白虎汤加草果方
【组成】生石膏(研)30克,知母15克,生甘草6克,白粳米适量,苍术9克,草果3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温3服。
【功效】辛凉清热,苦温燥湿(辛凉复苦湿法)。
【主治】疮家湿疟(疟病湿重化热),头身困重,胸闷呕逆,小便不利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
方三四苓合芩芍汤
【组成】苍术6克,猪苓6克,茯苓6克,泽泻6克,白芍6克,黄芩6克,广皮45克,厚朴6克,木香3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温服。
【功效】宣气利湿,内清积滞(苦温酸淡法)。
【主治】湿热在内,泄泻欲转痢疾。症见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少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
方四四苓加厚朴秦皮汤
【组成】茅术9克,厚朴9克,茯苓块15克,猪苓12克,秦皮6克,泽泻12克。
【用法】水8杯,煮成3杯,分3次服。
【功效】温阳利水兼清泻肝热(苦温辛淡法)。
【主治】寒湿郁困脾阳。症见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苦欲滞下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寒湿》。
甘湿法
方一加减补中益气汤
【组成】人参6克,黄芪6克,广皮3克,炙甘草3克,归身6克,炒白芍9克,防风15克,升麻1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温服。
【功效】补中益气,开发脾阳(甘温苦辛法)。
【主治】气虚下陷。症见便泻或下痢脓血不止,伴有小便清长,脉沉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
苦寒法
方一黄连黄芩汤
【组成】黄连6克,黄芩6克,郁金45克,香豆豉6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
【功效】芳香化浊,苦寒清热(苦寒辛香法)。
【主治】阳阴温病,邪热兼秽浊阻于中焦,扰动胃气上逆所致之干呕口苦而渴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方二宣白承气汤
【组成】生石膏15克,生大黄9克,杏仁粉6克,栝楼皮45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不愈再服。
【功效】宣肺化痰,泄热攻下(苦寒辛通法,属脏腑合治法)。
【主治】痰热阻肺,腑有热结。症见潮热便溏,普涎壅滞,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方三导赤承气汤
【组成】赤芍9克,细生地15克,生大黄9克,黄连6克,黄柏6克,芒硝3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不下再服。
【功效】泄下大肠热结、清利小肠火热(二肠同治,属苦寒酸甘法)。
【主治】阳明腑实,小肠热盛。症见身热不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方四护胃承气汤
【组成】生大黄9克,元参9克,细生地9克,丹皮6克,知母6克,麦门冬(连心)9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得结粪,止后服,不便再服。
【功效】缓下热结,兼护胃阴(苦甘寒法)。
【主治】热结盛实而正气未虚。症见阳明湿病,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方五新加黄龙汤
【组成】细生地15克,生甘草6克,人参45克(另煎),生大黄9克,芒硝3克,元参15克,麦门冬(连心)15克,当归45克,海参(洗)2条,姜汁30毫升。
【用法】水2000毫升,煮取750毫升,先用250毫升,冲参汁、姜汁各10毫升,顿服,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1~2时内不便,再如前法服1杯;侯24小时,不便,再服;如服1次,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1剂,余参或可加入。
【功效】益气养阴,泻热通便(苦甘寒咸法)。
【主治】阳明腑实证又可见气液两亏而阴液亏损较重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咸寒法
方一三甲复脉汤
【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门冬(不去心)15克,阿胶9克,麻仁9克,生蛎15克,生鳖甲24克,生龟板30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
【功效】咸寒镇痉潜阳,甘润存津(咸寒甘润法)。
【主治】下焦温病(热邪深入下焦,阴液亏损),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儋儋大动,甚则心中痛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方二救逆汤
【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门冬(不去心)15克,阿胶9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24克。
【用法】水8杯,煎取3杯,分3次服。
【功效】滋阴敛汗,摄阳固脱(镇摄法)。
【主治】温病误治,汗之不当,劫烁阴液,耗伤心气,以致气不外固而汗自出,心失所养,中无所主而震震悸动,舌强神昏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方三紫雪丹
【组成】滑石300克,石膏300克,寒水石300克,磁石600克(水煮,捣煎去渣,入后药),羚羊角150克,木香150克,犀角150克,沉香150克,丁香300克,升麻300克,元参300克,炙甘草150克。
【用法】以上8味,并捣锉,入前药汁中煎,去渣,入后药。
朴硝、硝石各600克,提净,入前药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将柳木搅,候汁欲凝,再加入后2味。
辰砂(研细)90克,麝香(研细)36克。(入前药拌匀。合成退火气,冷水调服3~6克。
【功效】清心开窍,镇痉熄风(咸寒苦辛法)。
【主治】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壮热烦躁,昏狂谵语,口渴唇焦,尿赤便秘,甚则抽搐痉厥,及小儿热甚引发惊痫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方四安宫牛黄丸
【组成】牛黄30克,郁金30克,犀角30克,黄连30克,朱砂30克,梅片75克,麝香75克,珍珠15克,山栀30克,雄黄30克,金箔衣、黄芩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调服;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1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3次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功效】清热解毒,豁痰开窍(咸寒苦辛法)。
【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舌蹇肢厥,以及中风窍闭,小儿惊厥痰热内闭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方五增液承气汤
【组成】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9克,芒硝45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不愈再服。
【功效】滋阴增液,通便泻热(咸寒苦甘法)。
【主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甘寒法
方一五汁饮
【组成】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门冬汁、藕汁(或用蔗浆)各适量。
【用法】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燥温服。
【功效】滋养肺胃津液(甘寒法)。
【主治】温病热盛伤津。症见口干口渴,且吐白黏稠泡沫,口中不快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方二益胃汤
【组成】沙参9克,麦门冬、生地黄各15克,炒玉竹45克,冰糖3克。
【用法】前4味水煎,去渣,入冰糖溶化服。
【功效】生津养胃(甘凉法)。
【主治】热病后津乏,胃阴受伤,口干咽燥,舌苔干燥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方三沙参麦门冬汤
【组成】沙参、麦门冬各9克,玉竹6克,生甘草3,桑叶、白扁豆、天花粉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养肺胃,生津润燥(甘寒法)。
【主治】燥伤肺胃,津液亏损。症见咽干口渴,于咳少痰,舌红少苔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方四三才汤
【组成】人参9克,天门冬6克,干地黄15克。
【用法】水5杯,浓煎2杯,分2次温服。欲复阴者,加麦门冬、五味子;欲复阳者,加茯苓、炙甘草。
【功效】气阴两补(甘凉法)。
【主治】暑邪久热,阴液元气两伤。症见睡卧不安,不思饮食,神志不清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方五大定风珠
【组成】生白芍18克,阿胶9克,生龟板12克,干地黄18克,麻仁6克,五味子6克,生牡蛎12克,麦门冬(连心)18克,炙甘草12克,鸡蛋黄(生)2枚,鳖甲(生)12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去滓,再入鸡蛋黄,搅令相得,分3次服。
【功效】滋阴熄风(酸甘咸法)。
【主治】温病热邪久羁,热灼真阴,虚风内动。症见神倦痪疚,脉气虚弱,色绛苔少,时时欲脱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苦辛法
方一宣痹汤1号方
【组成】枇杷叶6克,郁金45克,射干3克,白通草3克,香豆豉45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
【功效】宣肺祛痰,清热利湿(苦辛通法)。
【主治】湿温合并咽喉不利,干呕或呃逆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方二宣痹汤2号方
【组成】防己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连翘9克,山栀9克,薏苡仁15克,半夏(醋炒)9克,晚蚕砂9克,赤小豆皮9克(赤小豆为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凉木浸取皮用。非药肆中之赤小豆,药肆中之赤小豆乃广中野豆,赤皮蒂黑肉黄,不入药者也。)。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待温分3次服。痛甚加片子姜黄6克,海桐皮9克。
【功效】清热利湿,宣通经络(苦辛通法)。
【主治】温热痹症。症见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萎黄,小便短赤,舌苔灰滞或黄腻。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方三苓姜术桂汤
【组成】茯苓块15克,生姜9克,炒白术9克,桂枝9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待温再服。
【功效】宣散温化表里寒湿(苦辛湿法)。
【主治】寒湿伤脾胃两阳。症见脘中痞闷。不饥,吞酸,形寒。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寒湿》。
方四杏仁汤
【组成】杏仁9克,黄芩45克,连翘45克,滑石9克,桑叶45克,茯苓块9克,白蔻皮24克,梨皮6克。
【用法】水3杯,煮取2杯,日服2次。
【功效】轻宣肺气,清暑化湿(苦辛寒法)。
【主治】暑邪伏肺,暑湿在表之肺疟。症见舌苔白,口渴欲饮水,时时咳嗽,发冷先从背部开始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方五宣清导浊汤
【组成】猪苓15克,茯苓15克,寒水石18克,晚蚕砂12克,皂荚子(去皮)9克。
【用法】水5杯,煮成2杯,分2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功效】宣通气机,清化湿浊(苦辛淡法)。
【主治】湿温久羁,三焦弥温。症见神识如蒙,少腹痞满,大便不通,舌苔垢腻。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酸苦法
方一连梅汤
【组成】云连6克,乌梅(去核)9克,麦门冬(连心)9克,生地9克,阿胶6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脉虚大而芤者,加人参。
【功效】清心火,滋肾水(酸甘化阴酸苦泄热法)。
【主治】暑温后期因暑热久羁,波及心肾而致水火不济之候。症见心热烦躁,消渴不已,麻痹,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酸甘法
方一人参乌梅汤
【组成】人参、莲子(炒)、炙甘草、乌梅、木瓜、山药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酸甘化阴。
【主治】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方二双补汤
【组成】人参、山药、茯苓、莲子、芡实、补骨脂、苁蓉、萸肉、五味子、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培补脾肾(酸甘辛甘合法)。
【主治】老年久痢,脾肾两伤。症见大便溏泻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顾世澄方
痈疽
方一神功紫霞丹
【组成】大蜈蚣1条(去头、足放瓦上焙脆),主麝香06克。
【用法】研细,磁瓶收贮。每用少量掺疮顶上,以膏盖之,其头即溃,并不疼痛。
【功效】解毒消痈。
【主治】痈疽。
【来源】《疡医大全》。
方二黄金膏
【组成】猪板油120克,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6克。
【用法】熬枯去渣。加黄蜡,白蜡各30克,熔化,再下黄柏细末15克,搅匀候冷,加冰片3克,制成膏,摊贴。
【功效】拔毒生肌。
【主治】痈疽。
【来源】《疡医大全》。
方三神妙生肌散
【组成】乳香(去油)、赤石脂、儿茶、海螵蛸、血竭、鳖甲、黑铅各3克,硼砂、没药各6克。
【用法】先用黑铅加水银3克同煎化,再将前药研细入于铅汞内,研极细掺之。
【功效】生肌。
【主治】痈疽。
【来源】《疡医大全》。
口糜
方一驱腐丹
【组成】五倍子(去蛀,打碎,炒黑色)、硼砂各6克。
【用法】共研细末,略吮少许,不可过去。
【主治】口糜鹅口。
【来源】《疡医大全》。
方二柳花散
【组成】黄柏30克,肉桂3克,青黛9克,冰片06克。
【用法】研极细,每用少量吹入糜处。
【主治】口糜。
【来源】《疡医大全》。
眼疾
方一蕤仁膏
【组成】蕤仁霜45克,朱砂(水飞)、黄丹(水飞)、硼砂各6克,冰片、麝香各15克。
【用法】共研极细末,炼蜜调成膏密贮。每用少许点大小眦。
【功效】泻火明目。
【主治】一切风火眼,远年近日眼疾如神。
【来源】《疡医大全·张氏眼科家秘》。
舌疾
方一秘传北庭丹
【组成】番硇、人中各15克,瓦上青苔、溏鸡粪、瓦松各3克。
【用法】上药用倾银罐子2个,将药装在罐内,将口封固,外用盐泥固济,以炭火煅红,俟3炷香为度。候冷开罐,将药取出,入冰片,麝香各03克,共研细末。用磁针刺破舌菌,用丹少量点上,再以蒲黄敷之。
【主治】舌疳。
【来源】《疡医大全》。
方二消毒犀角饮
【组成】鼠黏子(微炒)12克,荆芥、黄芩、甘草各3克,防风、犀角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
【主治】内蕴热邪,咽膈不利,重舌,木舌,一切热毒。
【来源】《疡医大全》。
方三接舌金丹
【组成】生地、人参(透明者)、龙齿(透明者)各9克,象皮3克,冰片09克,土狗(去头,翅)3个,地虱20个。
【用法】先将人参各项俱研细。后用土狗、地虱捣烂,入前药末内捣匀,佩身上3日,盛干为末,盛在瓶内,遇有此等病,医治可也。
此药接骨最奇,服下神效,骨断者服3克即愈。
【主治】舌断。
【来源】《疡医大全》。
方四舌症主方
【组成】黄连、黑山栀、木通、犀角、连翘、生地、牡丹皮、甘草、麦门冬、赤芍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舌疮。
【来源】《疡医大全》。
喉疾
方一吹喉药
【组成】硼砂75克,雄黄9克,儿茶3克,冰片09克,苏薄荷(另研)90克。
【用法】和匀密研,不可泄气,用芦管吹入少量,或用茶匙挑入舌噙一刻咽下,日8~9次。若锁喉风干枯者,以井水调薄,即能开关生津。禁忌:若脾泄胃弱者,不宜多用,余无禁忌。
【主治】喉风。
【来源】《疡医大全》。
方二柳华散
【组成】蒲黄(炒)、黄柏(炒)、人中白(煅)、青黛各30克,冰片15克,硼砂15克。
【用法】共为细末,吹喉。
【主治】喉疮及口舌生疮,走马牙疳,咽喉肿痈。
【来源】《疡医大全》。
养生
方一乌须神方
【组成】好京墨9克(研末),麝香09克,生漆500克(去渣),雌雄蟹(1对)重240克。
【用法】先将京墨,麝香入瓷瓶内封固,入人行处土中深埋30厘米左右,七七四十九日取起,麻布去渣取贮瓷瓶中。凡用笔涂上,将指头套鱼胞捏匀。恐染指上难退。
【功效】乌须。
【来源】《疡医大全》。
方二玄麦甘橘茶
【组成】玄参、麦门冬各45克,桔梗3克,生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和匀过筛,制成1包。每次用1包,用沸开水冲,代茶饮。
【功效】润肺生津,止渴化痰。
【来源】《疡医大全》。
王清任方
方一通窍活血汤
【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鲜姜9克(切碎),红枣7个(去核),麝香15克(绢包)。
【用法】黄酒500毫升,将前几味先煎,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2沸,临卧服。
【功效】活血通窍。
【主治】(1)肌肉消瘦,咳嗽潮热,以及妇女干血成劳。
(2)小儿疳症,腹大青筋暴露,毛悴肉消,午后潮热,屎如米泔。
【来源】《医林改错》。
方二血府逐淤汤
【组成】桃仁12克,红花9克,当归9克,生地黄9克,川芎5克,赤芍6克,牛膝9克,桔梗5克,柴胡3克,枳壳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祛痰,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淤,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渐热,或舌质暗红,舌边有淤斑,或舌面有淤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来源】《医林改错》。
方三身痛逐淤汤
【组成】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灵脂6克(炒),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6克(去土)。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化淤,宣痹止痛。
【主治】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痛不移处,经久不愈。
【来源】《医林改错》。
方四古没竭散
【组成】没药9克,血竭9克。
【用法】研为末,滚水调服。
【功效】活血祛痰。
【主治】胎衣不下。
【来源】《医林改错》。
方五黄芪甘草汤
【组成】黄芪120克(生),甘草24克。
【用法】水煎,作1服,每服2次。病重日服2剂。
【主治】老年人溺尿,玉茎痛如刀割。
【来源】《医林改错》。
方六古下淤血汤
【组成】桃仁24克,大黄15克,虫3个,甘遂15克(为末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破淤消积。
【主治】吐、衄、便血,腹大青筋,腹有积块。肝硬化、子宫或卵巢肿瘤等。
【来源】《医林改错》。
方七助阳止痒汤
【组成】黄芪30克,桃仁60克(研),红花60克,皂刺3克,赤芍3克,山甲3克(炒)。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助阳止痒。
【主治】痘六七日后,作痒不止,抓破无血。兼治失音声哑。
【来源】《医林改错》。
俞根初方
方一加减葳蕤汤
【组成】生葳蕤(玉竹)9克,生葱白3根,桔梗5克,东白薇3克,淡豆豉12克,苏薄荷5克,炙甘草3克,红枣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之体,感受外邪。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干,痰稠难出,无汗或有汗不多,口渴心烦,舌红脉数。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二葱豉桔梗汤
【组成】鲜葱白3~5枚,桔梗薄荷各3~45克,连翘45~6克,焦栀子6~9克,豆豉9~15克,生甘草2克,鲜竹叶9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
【功效】辛凉解表,止咳利咽。
【主治】风温初起,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心烦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赤,脉数,或兼胸闷。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三羚角钩藤汤
【组成】羚角片45克(先煎),霜桑叶6克,京川贝12克(去心),鲜生地15克,双钩藤9克(后下),菊花9克,茯神木9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24克,淡竹茹5克(鲜刮,与羚角先煎代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主治】热盛动风症。症见高热不退,烦躁眩晕,手足抽搐,甚至昏迷,发为痉厥,舌绛而干,脉弦而数。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四蒿芩清胆汤
【组成】青蒿6克,淡竹茹9克,半夏45克,赤茯苓9克,青子芩6~9克,生枳壳45克,陈广皮45克,碧玉散(包)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痰浊症。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痞作呕,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舌红苔白腻,脉数而右滑左弦。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五柴胡达原饮
【组成】柴胡5克,生枳壳5克,川朴5克,青皮5克,炙草2克,黄芩5克,苦桔梗3克,草果2克,槟榔6克,荷叶梗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宣湿化痰,透达膜原。
【主治】痰湿阻于膜原,胸膈痞满,心烦懊恼,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粗如积粉,扪之糙涩等。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魏玉璜方
方一甘露消毒丹
【组成】飞滑石450克,淡黄芩300克,茵陈330克,藿香120克,连翘120克,石菖蒲180克,白蔻仁120克,薄荷120克,木通150克,射干120克,川贝母150克。
【用法】生晒研末,每服9克,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功效】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症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吐泻,淋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
【来源】《续名医类案》。
方二一贯煎
【组成】北沙参、麦门冬、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原方未著剂量)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滋养肝肾,疏肝理气。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症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知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以及疝气瘕聚。
【来源】《续名医类案·卷十八·心胃痛》。
董西园方
方一麦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
【组成】生地黄(酒洗净入砂锅内蒸黑为度,如病弱畏滞,再加生姜汁拌匀,再蒸半晌,取出,手掐断后入后药,同捣成饼)240克,山茱萸(酒蒸剥去核,取肉晒干)、山药各120克,茯苓(去皮)、牡丹皮、泽泻各90克,五味子、麦门冬(去心)各60克(一方有炒益智仁60克,无泽泻)。
【用法】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空腹湿酒,或炒盐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